61阅读

用户体验设计师-科技的世界曾经是工程师,如今是设计师,但终究是属于用户体验

发布时间:2017-12-19 所属栏目:用户体验界面设计

一 : 科技的世界曾经是工程师,如今是设计师,但终究是属于用户体验

科技的世界曾经是工程师的,如今是设计师的,但终究是属于用户体验的

这,是我们迄今最好的Macbook,对此我们深信不疑。——苹果公司的高级副总裁、首席设计师Jonathan Ive 

刚刚结束的苹果发布会上,你依旧看不到他,苹果公司的高级副总裁、首席设计师Jonathan Ive,一个速来不喜欢抛头露面的人,但当他以一口英伦腔配音的Macbook介绍视频播放结束,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是的,他不懂编程,数学奇差,曾坚信自己对科技一窍不通。但就是他,设计出了iMac, iPod, iPhone和iPad,以及今天刚刚发布的Apple Watch。Jonathan Ive成为了如今苹果的灵魂人物。乔布斯引领苹果改变了世界,“而他,设计了苹果”,乔布斯说。

设计苹果的人

“设计二字绝无任何引申含义。设计理念是一个作品的核心灵魂,而外壳只是灵魂的表达。”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Ive的设计风格,那个词就是“极简”。

Jonathan Ive出生在英国伦敦,浸润在一个中产阶级温情脉脉的家庭中。他的性格和乔布斯式的张扬大气截然不同,低调、温和且谦逊。但他是一个比乔布斯更彻底的极简主义者。我们所熟悉的苹果的白色,极简,扁平化,都是他设计理念下的产品。

没有人会否认苹果是一家以设计主导的公司。实际上,苹果在进入21世纪后的最重要的几款产品风格都是Ive定义的:iMac,iPod,iPad,iPhone,以及Apple Watch。

他坚定地推翻了iOS的拟物化设计——为此不惜与主管iOS的高级副总裁斯科特·福斯特尔闹翻,乃至将斯科特扫地出门——一定要在iOS 7中将所有图标压扁,去掉一切令人产生“复杂感”和“笨重感”的多余的实物效果。

科技的世界曾经是工程师的,如今是设计师的,但终究是属于用户体验的

除了公众广泛关注的工业设计,Ive甚至还把苹果产品的制造工艺也推上了极致——哪一台电脑能够做到厚度1cm,重量不到1kg,却能待机9小时?而且如此的漂亮。

诚然,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设计是被工程技术引领的。但对于苹果来说,这个过程截然不同。在苹果公司创立之初,形式是第一要义,乔布斯首先确定了Mac机的外壳之后,工程师们才依此制造合适的主板和元件。

而苹果产品的制造工艺,就是所有同类消费电子产品难以企及的巅峰。

设计师的崛起

“形式,在大部分时候比内容更重要。”无论你是否认同,这是一个设计师主导的世界。

Jonathan Ive 和苹果的崛起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计算机性能的重要性逐渐在下降,用户体验以及背后的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此时,“设计主导”(Design-Led) 已然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成为了一个趋势。

豌豆荚的创始人王俊煜,原本是Google用户体验设计师,一直以来都是Google产品设计哲学的拥趸。在他眼中,自己在Google学到的一个重要的产品设计哲学就是要为使用量优化。用户一定会成长,成为一个金字塔,从很浅的使用到越来越喜欢这个产品,用得越来越深。

在这个设计师的眼里,用户体验是重中之重。“豌豆荚不把用户看成‘小白’,而是把他们视为内行的使用者,对其各种在线搜索的内容与行为进行认真揣摩,产品的设计风格也主打那些‘重度用户用起来更爽、轻度用户也能使用’的功能点,令轻度用户可以转变成重度用户,打通从‘应用搜索’到‘内容消费’的商业链条。 ”

科技的世界曾经是工程师的,如今是设计师的,但终究是属于用户体验的

国外也不乏这样的例子,“Airbnb空中食宿”成立于2008年的旧金山,是一家联系旅游人士和家有空房出租的房主的服务型网站。2011年,Airbnb服务难以置信地增长了800%。而他们的老板,同样是设计师。

2007年我们想做Airbnb时,我们问自己,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们能做什么能让这个城市更舒服一点?你到一个城市里去,一定希望下飞机的时候有人接你,有干净、安全的公寓可以住,打开房间,你闻到的气味是什么、洗手间里的毛巾是否干净等。——Airbnb创始人Joe Gebbia

Airbnb并不是简单的短租平台,Joe Gebbia认为用户在Airbnb上感受的是完整的生活体验。

科技的世界曾经是工程师的,如今是设计师的,但终究是属于用户体验的

贯彻“从简”原则的工业设计师,不单纯是一群艺术家,他们的另外一个原则是,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任何一个线条在产品上都应赋予意义。如使用这些线条,是为了让体验更舒服,还是为了让用户的反馈更好,都是需要思考的。这刚好,是技术与形式的交叉点。这群设计师们在这个端点上,俯瞰整个行业。

设计师能否改变世界?

可是,设计师主导模式真的开始成为主流了吗?

我们看到了Jonathan Ive的成功,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基础:苹果公司的每个员工都可以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产品。这种角度有效牵制了设计师天马行空的想象所可能产生的偏差。没有苹果公司支持的Jonathan Ive就曾经犯过这种错误:2013年,Jony与好友Marc Newson合作设计推出了一款限量版Leica数码相机。但这款拍卖出180万美元的相机叫好不叫座。原因很简单,不实用。

科技的世界曾经是工程师的,如今是设计师的,但终究是属于用户体验的

设计师对设计的过度追求可能导致用户体验的牺牲,这是设计师主导模式最大的问题之一。

被许多人认为是设计主导的Airbnb也给出了相反的答案。Airbnb负责产品和用户体验的Schleifer 曾说,在公司中不应该建立一种“设计主导的文化”,因为这样等于告诉那些非设计人员他们的意见无足轻重。在Airbnb,设计的真谛就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最终,无论是工程师主导还是设计师主导,伟大产品的出发点还是回到了用户。

这就是为什么Apple Watch不被看好的原因,没有了乔布斯的艾维仿佛开始疏远大众消费者,远离苹果所一直追求的价值。

我不知道设计师是否可以改变世界。但我愿意把我的未来交给他们。

二 : 设计师如何坚守用户体验设计的初心?

设计师如何坚守用户体验设计的初心?_用户体验

最近又重新纠结了一下这个老问题:关于产品商业用户目标与设计师自身价值观追求的矛盾冲突。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在过去几年内曾走向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从最早期人云亦云地崇尚「小清新、简洁、高大上、细节完美」风(然而自己的审美和设计能力完全没跟上)、对大厂们的设计水平嗤之以鼻;到之后因为这类风格潜在的一些负面如「沉迷炫技与细节、不接地气、永远小众占有率低」而变得弃若敝屣、甚至感到幸灾乐祸(谁让你们嫌弃大众用户的Low,还动辄自我感觉良好,被市场抛弃就贩卖悲情)。

在过去的大半年里,因为一些产品与运营上的失败导致界面设计再完美也无力回天的案例刺激,我开始把产品的业务目标视为最重要的东西,愿意为此作出设计上的让步折中,一度觉得自己的天平在用户体验设计与产品设计之间变得更倾向后者。但慢慢我开始忧虑自己有背离初心的趋势,过于强调从业务产品方的角度出发思考、喜欢做一些深入到产品层面的规划与分析,却有些忽视了为自己的本职「用户体验设计」保驾护航、对各种细枝末节的体验问题轻易放手。身处中国当前的设计环境之中,我们常常被一些悲观的论调与现实环绕:KPI主义至上、运营/产品/研发主导话语权、以老板为中心的设计等……

设计师如何坚守用户体验设计的初心?_用户体验

当然,设计不是艺术,没法随心所欲地追求与表达纯粹的美学,而总需要在各种矛盾冲突中作出让步与权衡。可如果连设计师自己都放弃了希望与坚持,放弃了「及时拉住业务团队」的职责,而是陷入无穷止的妥协退让,那又怎能指望轻易得到别人对我们专业性的尊重、实践「设计驱动产品创新」呢?

当下与未来

我承认自己很向往国外、向往硅谷的设计氛围,也知道这个国家的设计环境不算好、甚至很差,设计师们以苦逼的美工自嘲。但我也相信随着(www.61k.com]行业的发展,中国的互联网产品设计环境也在进步,和国外的差距在缩小,在电商等领域甚至已经领先,硅谷设计未来十年的预言?The Future of Design in Technology在中国也许要花上更多时间变为现实,但并非天方夜谭。我注意到有越来越多的海外/跨国企业背景设计师进入BAT这样的企业,他们也在带来一些更先进的方法论影响,在国内的BAT和一些创业公司里已经有了不少体现。

行业与科技在不断发展,与其只看当下陷入悲观、被动麻木地安于做一个眼里只有提高XX率、达到XX业务目标的商业设计师,不如多带一点乐观态度与前瞻意识去着眼未来,主动学习拓展自己横向与纵向的技能(如从手机界面交互到贯穿线上下的全流程体验设计,到其他领域如VR/AR的设计),同时夯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过时的设计基础,以在那一天来临的时候从容应对、发挥出更大的自我价值。我之前的文章《消失的界面!未来的设计师该从这四方面提升竞争力》里对于这点有更详细的谈论。

设计师如何坚守用户体验设计的初心?_用户体验

傲慢与担当

设计师群体有追逐美的天性,但我非常反感借着美学招牌的一种傲慢:不顾大众用户(如中老年人、屌丝群体、00后等,此处排除产品本身就是定位于那种对美有较高追求的用户的情况)的背景、习惯与实际使用场景,以己度人地兜售小清新式美学情怀,不被接受就反过来嫌弃用户Low、从众、无知、智商低,也活该市场占有率永远是那么可怜的量了。(这也是我非常讨厌某些公司脑残粉的地方,不是每个人都和你一样)

我一直以来最欣赏的是那种超越「表象的美」格局,真正有追求有担当的设计师与团队(很惭愧,自己在这一点的实践上做得太不到位了),小到主动去跟进、访谈和发现体验问题,认真倾听不同用户的声音,深入思考、产出和推动改进;大到去驱动实践比商业价值更高的理想,比如腾讯CDC团队的这篇博文?为乡村做服务设计

设计师如何坚守用户体验设计的初心?_用户体验

现实与理想

现实中的产品商业用户目标,与理想中设计师对自身风格表达的诉求,其实不一定是生而冲突的,也可以彼此交融、甚至和谐统一。当然这在实力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契机、运气,对于没有多少自主选择权的年轻设计师来说也比较难。

我曾在很长时间内都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的设计风格是什么,只是根据需求来应对调整,有些羡慕那种作品一眼就能看出风格的设计师。但现在,我觉得我已经开始有了自己最崇尚和追求的设计风格,也许可以不那么准确地形容为「化繁为简、严谨缜密、高效一致、聚焦于功能与内容本身的理性美学」,这种风格不太适用于营销、引流性质的产品(我做这种设计时曾被缺少灵感的痛苦折磨,也一度自信心降低到极点),但却很适用于工具、平台、企业类型的产品,我所追求的设计风格,也可以更好地帮助这类产品实现它们的商业与用户目标。

局部与整体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有些觉得「用户体验设计师」这个头衔是个伪命题,我们所做的界面交互设计只占用户体验影响因素的一小部分,看看应用市场与社交网络上用户对一些App的吐槽抱怨吧,很多所谓的「体验问题」都不是单纯的「界面交互设计优化」所能够解决的。我们只是在为「酷炫的界面与交互」代言,而非为「优秀的全流程用户体验」代言。

我认为一个真正合格的用户体验设计师必须有更整体的全局视野,去关注和了解更多「界面之下」的用户体验问题,并思考和驱动优化。比如不能为了盲目追求一个酷炫、高大上却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效果,无视技术实现效果在载入速度、流畅性等方面的折扣,卡顿绝对不是什么好的用户体验;比如主动去思考产品线上线下打通、消息通知推送等环节的场景和设计,而不是觉得「看上去没什么可见的界面和交互」,然后就撒手不管,不少App的通知推送令我烦不胜烦,推送时机和文案毫无令人点击的欲望,而另一些App则在通知上做得更加体贴,交互设计师其实是可以在这个环节主动思考和介入的: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下触发推送?文案如何设计得更优雅有效、击中目标用户?等。

设计师如何坚守用户体验设计的初心?_用户体验

图片来自How to Train Your Human: Designing for Healthier Habits,这篇文章我师姐之前有翻译并发表在我们团队公众号上过,欢迎戳《专业干货!如何用科学方法帮你提升用户粘性?》

结语

我很喜欢那句「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很多人只是冲着薪水高门槛低进入用户体验设计这个行业,而且有些混得还不错;但我相信一定也同时有很多同学对全局的极致用户体验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追求、带着前瞻视野与更高格局的思考坚持做设计、坚持自己的本职与本心,而且并不孤单。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三 : 用户体验设计师如何让技术更加人性化?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是我在第一份工作中做的第一个项目(目前在西雅图一家成长中的软件公司做DevOps工具的用户体验研究和设计)。写这篇文章是想和大家讨论一下我最近思考的一些问题,反思一下我做的好的和不太好的地方,也希望和关注运维技术发展、开发者用户体验的朋友建立联系。

作者:译者:陈凌霜 Liz Chen,华盛顿大学Human Centered Design and Engineering研究生

名词解释

运维:英文 Ops,又称运维工程师,是对技术类运营维护人员的统称。运维人员的职责是根据业务需要规划信息,网络,服务,通过网络监控,事件预警,业务调度,排障升级等手段,使服务处于长期稳定可用状态。(来自中文维基百科)

DevOps:(Development和Operations的组合词)是一种重视“软件开发人员(Dev)”和“IT运维技术人员(Ops)”之间沟通合作的文化、运动或惯例。透过自动化“软件交付”和“架构变更”的流程,来使得构建、测试、发布软件能够更加地快捷、频繁和可靠。(来自中文维基百科)

为什么工程师也值得好的用户体验

运维工程师支撑起了我们互联网的基础。当晚上我们酣睡的时候,他们可能随时被BP机吵醒,立即撑开惺忪的眼,打开电脑解决各种IT服务的问题;在有些施行了DevOps模式的公司,软件开发人员也会担任这一职责。他们有一套软件来帮助监控、诊断服务器的状态,自动化一些人工的工作。这些技术和软件对于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生活水平、企业的生产效率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是这群人支撑起了整个互联网的基础,让我们普通用户可以毫无顾忌地随时刷手机看直播,以及减少碰到知乎“服务器提了一个问题”页面的几率。然而现实是,很少有人来关注这群人的“用户体验”。关于他们到底是如何工作,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等问题,鲜有外人了解。这也是公司雇佣了我们这群用户体验设计师的原因,我们的职责就是增进产品开发团队对用户的了解,明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同时也让我们的产品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和使用。

一个创新产品和两个难题

公司最近推出了一个新的开源产品,如何推广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特别是这种概念新又抽象的技术型、企业级产品。就算是经验丰富的一线开发者也没有那么容易一下子就理解,更别说企业中非技术出身、做决定的人了。

和我们之前的产品的目标用户不同,这次的产品的革新之处在于,它是给程序开发者用的,理念是让开发者可以自己很方便地部署ta写的软件,同时让软件的后续运营和管理变得更加自动化,可以灵活地部署到不同的平台上,省了很多麻烦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很多新的概念被发明,或者已有的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何让用户更好地接受这些新概念,这是第一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产品没有通常用户体验设计师做的酷炫UI界面,唯一的界面就是个黑漆漆的命令行(据闻是程序员最爱?)。这又增加了理解产品的难度,因为发现性很差,不花很多时间去读技术文档基本上不知道怎么用,也不知道可以拿来干啥。

针对网站,我们做过一些用户测试,得到的主要反馈是:“这个东西到底是个什么玩意?有什么价值?那个黑盒子什么意思?和xxx、xxx到底有什么不同?看完了主页也没弄明白,果断放弃。”

一个尝试

作为一个程序开发和运维技术小白,在进公司的几周内我完全听不懂同事在讲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智商:“面试的时候我可跟你说了连package是什么我都不懂,你是不是招错人了……”。更加令人心酸的是,有一天老板路过问我“怎么样,有一个计算机科学学位是不是好理解很多?”当时我就瞎了:“?!我本科学的是工业设计!” ——辛酸事不说了,转入正题:在我尝试理解这个新产品的过程中,有一个若隐若现的想法在心里萌发。我想尝试一下解决第一个难题:如何让用户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产品的新概念。

构建用户心理模型

学过交互或工业设计的人可能听过这个概念: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会构建一个产品的心理模型。这个心理模型就是用户自己心里认为这个产品大概是个什么概念,会怎么运行,对产品的反馈有一个预期。心理模型是非常主观的,通常不能反映一个产品真正的实现方法(即技术模型)。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用户的心理模型内,这个产品能够符合预期地运行,把一件任务完成,就行了。这就是交互设计的一个很基础的工作:如何构建一种模型,使得技术上能够支持,用户可以轻易理解。

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电脑桌面”。桌面这个概念本来是可以不存在的,计算机被大量普及前人们敲命令行敲得不亦乐乎。计算机的技术原理在有“桌面”这个概念前后并没有什么改变。有了“电脑桌面”,用户可以把电脑屏幕跟自己实物桌面这个概念联系起来,即把在物理世界中的经验和数字世界中的概念结合,于是一些操作就变得理所当然、符合直觉。例如,用户可以把自己的“文件”放在“桌面”上,可以把几个文件叠放在一起,成为一个“文件夹”,还可以把文件随意拖拽,移动到任何一个角落——就好像你可以在实物桌面上做的事一样。苹果最初的“拟物化”界面设计理念就来源于此。这种联系的建立使得心理模型快速得以建立,容易理解和学习如何和新产品打交道,并且不容易忘记。因为人们从出生起就开始与物理世界产生交互,使得与物理世界打交道的经验得以不断强化,直至内化为不需要刻意思考的直觉。

解决问题的思路

所以我想解决的问题变成了:如何为这个程序员用的工具找一个现实生活中已经为人所知的比喻?为了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我做了这几件事:

问问题。问技术主管,问产品,问市场部,问CTO,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产品解决的问题,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取这个名字,为什么LOGO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这个命令叫这个名字(还有非常多脑残的基础问题也问了)——我意识到,很多问题的答案早已经存在在不同人的脑子里了,只不过大家没有能拿出来一起捋捋,于是一些重要的产品决策就在沟通中被遗漏了。比如说,为什么产品叫Habitat(栖息地)?

理解技术模型。继续尝试理解产品的技术设计思想,提取主要的概念和步骤,筛选出对人们理解产品整体架构最有帮助的概念——简化需要输入的信息,先给个高层次的解释,具体的细节等你有兴趣了咱们回头再聊。

视觉化想法。有了最基本的对技术的理解,我开始尝试把我想到的任何可能可行的比喻都画出来,不求质求量。视觉化我的想法,这点很重要——画的过程也是我不断构造新想法的过程,从工业设计中学到的,受益匪浅。

寻求反馈。每次我画了一个粗糙的概念——最开始几轮都是用粗签字笔直接画在大概A3的纸上,我就拍个照或扫描后发到我们的聊天室里给公司里不同的人看看。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工程师,也有产品经理。——大家的反馈让我可以不断地意识到我对技术理解的偏差,让我可以在下一轮中修正。

画漫画。最初我画这些草图的时候,只是为了让我自己理解整个系统,也许能帮助到公司内部其他不懂技术的人,并没有指望着变成别的什么。直到有一天市场部的主管跟我说,我们可以把它变成一个在线广告,投到facebook上去,看看反馈如何。我们确定了用单格漫画的形式,用facebook的幻灯片广告模板。于是我开始用数位板在Illustrator里面画,之前有画过几套简单的在photoshop里,但是发觉Illustrator更好用(有兴趣的可以在youtube上搜索comic strip,有很多挺好的教程,我是现学现卖的)。

(图:投放到facebook的广告,共8张图)

修正、上线和测试。另外一个和我做同一个产品的设计师帮我修订和规范了故事的内容(我一个英语写作渣)。在漫画被投放到facebook的同时,我们也用了另一个在线测试产品叫UsabilityHub,有免费试用。facebook的广告投放平台可以搜集到很多信息,但是大多数是定量的数据。我们还想知道一些定性的数据。

在UsabilityHub上我问了三个问题:1. 对这个漫画故事总体打个分——这样方便我们下次继续测试来对比数据。2. 哪些图和你产生了共鸣——即类比很有效的;3. 哪些图对你来说没啥意义——即类比不怎么有效的。我们把这个测试链接发给了我们的用户聊天室,收到了不少反馈。

数据分析,继续修改。这只是我们发出的第一版设计,接下来我会继续跟进这个项目,根据用户的反馈和公司的策略来调整比喻方式。

我的反思

这个故事仍然在继续。我的收获是:不要嫌问的问题蠢,也不要怕回答你问题的人级别太高,讲一遍不懂可以再问一遍,不断用自己的语言和草图来输出自己的理解,反馈得到的越早越好。我也想提醒自己,不要过早地陷入到对细节的纠结当中,特别是一些并不是那么重要的漫画中的细节。最后就是对自己时间和精力的分配,步骤1-4是最应该花精力的地方,相反漫画的最终呈现并不是那么重要,2/8定理在这里也同样适用,有些东西做到80%就可以了,该放下的时候就放下。

结语

我感觉最幸运的地方是:可以在一家软件公司里为工程师们画漫画。虽然这不是作为用户体验设计师的主要工作,但可以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把技术和艺术结合起来,帮助忙碌的工程师们理解一个复杂的概念,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这种创新的尝试在公司里也得到了很多认可,因为这个方向就是我们想要做的:如何让技术更加人性化,让技术为人服务,而不是人受控于技术。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每个新技术都可以通过“说人话”来让人更快地学习理解,这样活着岂不是更爽?

四 : 设计师必看:五种超实用的字体改造法

今天为大家介绍五种超实用的字体改造法,教程很不错,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本文,来看看吧!

教程结束,以上就是五种超实用的字体改造法介绍,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本文标题:用户体验设计师-科技的世界曾经是工程师,如今是设计师,但终究是属于用户体验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642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