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冬夜读书示子聿诗意
冬夜读书示子聿诗意
诗意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从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深刻的道理,必须自己去实践、去体验.
二 : 冬夜诗
冬夜西风寒月光,
思绪烦忧独惆怅。
难眠春秋三十世,
情字不解竟焦茫!
三 : 古诗里的故事——冬夜读书示子聿
在冬日寒冷的夜晚,窗外,北风呼啸,寒气逼人,陆游却置之脑后,他叫自己的儿子——子聿与他一同坐下,沉醉在书房里,乐此不彼地教育子聿。
陆游教育儿子说:“古人不余遗力的读书学习,这种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呀!”“我会学习的,父亲您就把心放宽吧!”子聿答道。陆游又问:“孩子,你觉得做学问艰难吗?”子聿说:“我不太了解。”“原来,是这样。那就让我告诉你吧,你愿听吗?”陆游问。子聿答:“我愿听。”“那子聿,你可要听好了!我像你这么大年龄时,下得苦功夫,到现在这一把年龄了才有所成就,你每天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光我说你听是不行的。要深切了解书本知识必须你要亲自实践才行。你现在还小,不能周游四方,等你长大了,知识渊博,满腹经纶,再去周游四方,进一步了解这个社会,亲自体验知识的无穷乐趣吧。我说的你都听明白了吗?子聿?”陆游边解说边问到。“我听明白了,父亲,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于是,陆游怀着喜悦心情为儿子做了一首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夜更深了,夜空的月亮不畏寒冷发着耀眼的光,仿佛也被陆游的教育深深吸引不忍离去。
四年级:彩虹般的梦
四 : 冬夜的意境
时光境迁,春去冬来!
记得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冬天的夜晚宛如大海的潮汐,它会随着时间规律的变化而逐渐地消散。冬夜的寒冷让人们早已沉睡,外面的一切也仿佛都已凝固。当寒风呼啸般地吹过街空,似乎有一些冷寂;当雪花轻盈般地洒落在满空,似乎有一些凄凉;当流星飞跃地划过了星空,似乎有一些暗淡;当云层缓慢般地飘过了天空,似乎有一些朦胧。
冬夜的城市宛如空城般地柳啼花怨,心在这种意境下难免会触动起一丝曾经眷恋的回忆。它!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愉快的,也可能是伤感的,最终不会像青春那样似水流年。就犹如枝叶虽然早已散落,树枝依然为它们屹立着;鱼儿虽然早已沉眠,河水依然为它们流动着;花朵虽然早已凋谢去,花梗依然为它们守候着。如果在冬夜的城市中能让心去深刻地感受这种意境,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冬夜的寒风宛如巨浪般地咆哮如雷,当它突然袭来之时,感受到是一阵透骨奇寒。深夜的寒风总喜欢用那冷艳的风姿去肆虐着周围的一切,它猛烈地吹响着冷清的地面,吹打着沉积的灰尘,吹动着凋零的树枝,吹舞着流动的气息,吹卷着弥漫的云雾。难道它真的那么地无情?不,寒风只是在默默无闻地尽着自己的义务,因为它营造了最真实的冬夜气息。如果能用心去感悟寒风的这种奥妙,那将体会到的是一种它最具有独特的魅力!
冬夜的雪花宛如柳絮般地漫天飞舞,当它柔和般地飘来时,感受到是一种晶莹剔透。深夜的雪花凝结了河塘,沉眠了鱼儿;凝固了残枝,沉眠了树根;凝冻了土壤,沉眠了大地。虽然感受到的是一种天寒地冻,但是它非常优美。当雪花随空轻柔般地飘落在身旁的那一刻,周围的气息会散发出一股清淡的芳香味,心仿佛沉醉在了奇幻般的梦境内,那简直就是让人难以离舍的一种意境。雪花不像寒风那样刻意地埋藏着自己,它喜欢用那高傲而又优雅的风姿舞动着周围的一切,或许这又是一种魅力的体现!
冬夜虽然是凄寒的,但你是否能真正地感触到它另外那种与众不同的意境呢?当融入其中时,你就会恍然发觉——这就是冬夜的自然之美!
高三:八四五
五 : 《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有了明显的发展是教学有效、高效的标志。因此,在教师、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中,学生应放在首位,教师只是共同体中的首席。从而,把传统的“教”与“学”转变成“学”与“教”。“学”要有方向,“学”要有目标,鉴于此,本课堂教学主要抓两点:1、提出目标;2、达成目标。其中,提出目标有两种途径:1、学生提出;2、教师帮助提出。目标分两个层次:1、普适性目标;2、提高性目标。达成目标也有两个要求:1、普适性目标全体学生必须全部达成;2、提高性目标可以是大部分学生达成,其余学生可先接受熏陶,暂缓达成。达成目标也有两种途径:1、学生自学达成,侧重点是普适性目标;2、教师帮助学生达成,侧重点是提高性目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学习第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一、揭示目标。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冬夜读书示子聿》插图。
2、说说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3、理解诗题大意。
(二)师生共同提出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的目标。
1、你觉得学通过学习,我们应该达到什么目标?
2、师生共同提出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能理解诗中的词语,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合理优美表达出整首诗的意思。
(3)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什么道理。
(4)拓展:合理想象,合作表演再现陆游教育儿子子聿的情境。
【设计意图学习有了目标,学习才有方向。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针对学习内容提出合理的学习目标,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奠定基础。目标主要应该是学生自己提出,教师作为学生中的首席,可参与并引导学生尽量保证目标切实可行。】
二、学生自学。
(一)提出自学要求。
1、自己学习。2、小组交流。3、与老师交流。
(二)激励催化进度。
1、教师根据学习目标的难易,给出一个适当的自学时间。
2、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根据先行者的经验,激励后进者。
【设计意图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根据目标自学。教师再给予相应的激励,运用规定时间的策略进行催化,使他们的自学潜能得以快速释放,自学水平也能获得相应提高。】
三、反馈点导。
(一)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1、出示《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请学生读出节奏,初步指导学生读出老人关爱儿子的情感。并激励学生能够快速记忆当堂背诵。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能理解诗中的词语。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合理优美表达出整首诗的意思。
1、师生合作理解部分词语意思。
(1)示:指示,训示,告诉。(2)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3)学问:指读书学习,即做学问。(4)工夫:时间(指占用的时间)。
(5)无遗力:遗,保留,无遗力就是精力毫无保留,即竭尽全力。
(6)纸:书本。(7)终:到底,毕竟。(8)觉浅:浅,肤浅,浅薄;觉浅就是感到肤浅,不够完善。(9)绝知:彻底弄清楚。(10)躬行:亲自实践。
2、师生合作理解古诗大意。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三)联系生活、联系已知来理解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
1、联系生活、联系已知加深理解第一、二两句的意思。
(1)有哪些故事能够证明“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的?
(2)引导学生讲一讲“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等成语故事,播放《凿壁借光》动画,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3)有哪些古诗写“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的?
(4)引导学生感悟颜真卿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联系生活、联系已知加深理解第三、四两句的意思。
(1)有哪些故事能够证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
(2)引导学生举赵括纸上谈兵的例子以及自己学游泳等生活常识来加深理解。
2、诗人在这首诗里想告诉小儿子的做学问的道理是什么呢?你明白了吗?
(1)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告诉小儿子做学问要做到:一要勤奋,二要实践。
(2)让学生说说自己将会怎么做。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师生合作相互检查目标落实情况。通过学生的自我汇报,相互启发,能够使学生达成普适性目标,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已知加深对文本理解,使学生对达成的目标掌握更牢固,更持久。】
四、拓展提高。
1、合理想象一下,陆游为什么要在冬夜告诉小儿子这个读书感受呢?子聿听了以后又会说些什么呢?合作创作小剧本,进行创意表演。
2、出示:简介陆游生平以及他对子女的关爱的小故事。
3、学生阅读后小组合作创作小剧本,创意地演练。
4、推选同学登台表演。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达成学生的提高性目标,不必每个学生都理解到位,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合作创造剧本,然后创意表演,加深学生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首诗《观书有感》】
一、揭示目标。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书上《观书有感》插图。
2、说说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3、理解诗题意思。
(二)师生共同提出学习《观书有感》的目标。
1、你觉得学通过学习,我们应该达到什么目标?
2、师生共同提出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2)能理解诗中的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什么道理。
(4)拓展:自学第二首《观书有感》。
【设计意图学习有了目标,学习才有方向。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针对学习内容提出合理的学习目标,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奠定基础。目标主要应该是学生自己提出,教师作为学生中的首席,可参与并引导学生尽量保证目标切实可行。】
二、学生自学。
(一)提出自学要求。
1、自己学习。2、小组交流。3、与老师交流。
(二)激励催化进度。
1、教师根据学习目标的难易,给出一个适当的自学时间。
2、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根据先行者的经验,激励后进者。
【设计意图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根据目标自学。教师再给予相应的激励,运用规定时间的策略进行催化,使他们的自学潜能得以快速释放,自学水平也能获得相应提高。】
三、反馈点导。
(一)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观书有感》。
1、出示《观书有感》。
2、请学生读出节奏,初步指导学生读出喜爱方塘美景的情感,并激励学生能够快速记忆当堂背诵。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理解诗中的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借助图画,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1、师生合作理解部分词语意思。
(1)鉴:镜子。
(2)一鉴开: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
(3)徘徊:来回移动。
(4)渠:相当于“它”,这里指方塘。
(5)清如许:这样的清澈。
(6)为:因为。
2、师生合作:借助图画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理解古诗大意。
半亩方方的池塘里像一面镜子似的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为什么池塘会这般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
(三)联系生活、联系已知来理解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
1、引导学生讨论:这首诗题目是《观书有感》,是不是写成《观塘有感》才对呢?
2、引导学生理解:(1)这是诗人写诗的高明之处,把深刻的读书哲理巧妙地藏在写景诗里。表面上是写“观塘有感”,而实际上是用暗喻的方法写“观书有感”。(2)诗人把方塘比作人的心智,把源源不断的活水比作新鲜的知识,只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使方塘如此的清澈;同样,也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的心智更聪明。
3、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观书有感》,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师生合作相互检查目标落实情况。通过学生的自我汇报,相互启发,能够使学生达成普适性目标,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已知加深对文本理解,使学生对达成的目标掌握更牢固,更持久。】
四、拓展提高。
(一)欣赏朱熹的第二首《观书有感》,借助老师提供的注释,想一想这首诗表面上写什么意思,实际又告诉了人们什么样的读书道理呢?
(二)出示《观书有感》(其二)及词语注释。
1、《观书有感》(其二)
【南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2、【注释】
(1)艨艟:古代战船。也作“蒙冲”。
(2)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3)向来:从前。指春水未涨之时。
(4)中流:水流的中央。
(三)根据诗中的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及告诉人们的读书道理。
1、引导学生说出古诗大意。
2、引导学生说说从古诗中懂得的道理,比如可以这样理解:读书多了,知识丰富了,原来遇到的无法解决的困难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学生达成提高性目标,不必每个学生都理解到位,但要求学生都参与,通过学生的自学和老师的适当指导,感悟第二首《观书有感》,使学生加深对朱熹的说理性古诗的理解。】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