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BYOD与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按语】近年来,在国外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文献资料中,“BYOD”开始浮现在字里行间。BYOD是“Bring Your Own Device”的缩写,指让学生自己携带自己家的信息终端设备,诸如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iPad等进入学校课堂,充分利用信息环境进行自主学习。
国外鼓励学生自带设备到学校学习的做法,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一直以来,我们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都是由国家购置计算机设备,学校建设机房供学生上课使用,学校一般都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自己的信息终端设备,主要是担心孩子们不遵守纪律,自己使用手机和电脑等设备干扰教学,或者玩游戏荒废学业、看黄色反动网站等。这种“堵”的方法,是1种被动和消极的措施,我们需要反思和总结。其实,看一看我们的身边,从地铁到公交车,周围的男女老幼都在用手机,信息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研究如何鼓励学生充分使用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率学习,如何在1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自觉遵守伦理道德和国家法纪,如何养成信息时代公民的基本素养等等,学校的管理理念和信息化建设的思路需要重新考虑,其中,BYOD值得研究,我们的学校需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BYOD管理体系。
最近我看到,四川电大主办的《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在2012年第6期刊载了东北师大老师们的研究BYOD文章,这篇文章对BYOD分析比较全面,可供我们学校关心信息化发展的领导和老师们参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中小学“自带设备”(BYOD)行动及启示
李卢一 郑燕林
摘 要:“自带设备”(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是美国中小学近两年兴起的1种新型教育信息服务模式。该模式具有用户驱动性、信息设备多样性和情境整合性等关键特征,其实质在于转变师生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中的角色,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整合。美国中小学推行BYOD的基本理念是充分把握21世纪学习的本质——学生是信息的生产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使学校正确认识“自带设备”对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价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与环境支持及策略,给予学生充分利用“自带设备”的权利和自由,培养信息时代数字公民的素养。我国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应进1步明确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目标是技术整合,在这一进程中师生应该完成从使用者到建设者的角色转变,并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自带设备(BYOD);实施策略;行动启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12)06-0071-06doi10.3969/j.issn.1009-5195.2012.06.011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青年基金课题“泛在学习的设计与实践研究”(No.CCA10012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单介绍:
李卢一,博士,讲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 130024);
郑燕林,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引言
随着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师生能够拥有诸如手提电脑、移动电话、iPad、iPod、个人数字助理(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MP4、数据照相机/摄像机等各种与时俱进的个人信息终端设备。这些个人信息终端设备在师生的生活与娱乐中常常扮演重要的角色,但目前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却常常被视作干扰教学效果的消极因素。比如,许多中小学校明文禁止学生在校利用移动电话,认为移动电话会影响学校教学秩序、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近两年来,美国部分中小学开始提倡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个人信息终端设备,鼓励学校师生尤其是学生“自带设备”(BYOD:BringYour Own Device),旨在鼓励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个性化地利用自己的信息设备获取教学资源,实现教学交互,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BYOD起源于企业领域为了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有效整合员工工作资源的“自带技术”活动。(Cisco,2012)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实施BYOD的基本理念是:学校的目的不在于为学生提供1个人工的、智能化的学习环境,而是要让学生在现存的环境下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学校不能只看到个人信息终端设备可能带来的风险而盲目地加以排斥,而是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让学生具有有效利用现有的、常用的信息设备与技术来优化学习过程与效果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基本能力。(Nielsen,2012)
美国中小学的BYOD行动为重新认识我国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BYOD视角下,每一位师生都可以主动地将个人信息终端设备接入到学校信息化系统并进行个性化的使用与整合。由此,学校教育信息化并不再是简单地将师生置于1个信息化环境,被动地使用国家配置、学校建设的信息化成果,而是要让学校师生尤其是学生能够以自己偏好的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与资源,让其能够主动地参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本文基于对BYOD基本内涵与特征的理解,深入分析了美国中小学BYOD行动实施案例与策略,并提出了BYOD对我国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启示和建议。
一、BYOD概述
1.BYOD的内涵与特征
BYOD的字面意思是“自带设备”,最先起源于IT企业,是指允许企业员工在工作期间利用自己的移动设备接入企业内部网络以获得信息支持自己的工作进程。Audin等人认为,BYOD并不是某种单一的信息化产品,也不是某种单一的信息应用方式,而是代表这样1种情境:企业不再像传统情境下那样拥有或发放信息终端设备,而是为员工提供1种信息应用与分享的场景,允许员工利用自己的信息终端设备接入信息网络。(Audin et al.,2012)由此可见,BYOD在本质上是1种面向新型信息服务理念、信息设备与技术深入应用以及资源有效整合的综合性信息服务模式。近两年,BYOD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IT企业的重视,BYOD的引入被认为是变革企业信息服务模式、提高企业员工工作效率的重要契机之一。一方面,IT企业需要明确和承认BYOD的优势所在,并最终接受BYOD;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面对BYOD带来的挑战,学会管理BYOD并控制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如BYOD可能给企业的生产力、安全性、隐私保护、规范性等带来负面影响。(Audin et al.,2012)
BYOD作为1种信息服务模式具有3个关键特征:一是用户驱动性。BYOD用户利用他们自己偏好与常用的个人信息终端设备按照他们自己的需求主动获取、分享与应用信息,整个信息服务过程是由用户主动激发与驱动的。二是信息设备多样性。允许用户使用他们自己的信息终端设备是BYOD的标志性特征。由于用户的多样性以及当前数字化、网络化信息设备产品的多样性,使得BYOD情境下信息设备具有多样性。三是情境整合性。由于用户能够在工作情境下整合应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信息终端设备来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因此在实质上将工作情境与生活情境进行了有机融合。
2.中小学校引入BYOD行动的必要性
Nielsen在《Why BYOD, Not BanningCell Phones, Is the Answer》一文中特别说明了为什么需要在学校教育情境下鼓励BYOD行动而不是禁止学生在校内利用像移动电话这样的个人信息终端设备。(Nielsen,2012)
首先,Nielsen以手机的应用为例,说明了禁止学生在校应用个人信息终端并不是优化教育教学效果的答案,提议要正确认识移动电话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应用的风险与优势。移动电话确实容易让学生分心,这是那些从来没有体验过将移动电话用于支持教与学的学校教师尤其担心的问题。但事实上引入BYOD行动的学校教师并不认为手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他们注意到学生在BYOD情境下学习更加投入并能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如果学校一味地为了防止学生在课堂使用移动电话玩游戏、发短信等而禁止他们使用移动电话,则会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是教师监视的对象而反感。BYOD行动有利于让教师将移动电话用于他们的教学实践,创造丰富的个性化教学环境,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并赋予学生利用他们自己世界中的工具进行学习的自由。
第二,学校管理者需要为当前的学生制定新的管理策略,而教师需要更新他们过时的教学实践策略。进入21世纪的学校需要鼓励他们的教育者利用新型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为未来做好准备而不依赖于过去令他们感到愉悦的制度与方法。
第三,Nielsen认为,当我们去限制某1种技术的应用时,可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往往忽略了根源问题。无视BYOD教育应用前景的学校事实上在拒绝、排斥学校围墙之外世界的变化。学校不能剥夺学生利用他们选择的工具进行学习的自由与权利,而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去探索如何将新技术用于课堂教学并获得教学成功。
二、美国中小学BYOD行动实施案例
Raths在《Are You Ready for BYOD?》一文中列举了美国各州目前正在实施BYOD行动的典型学区,(Raths,2012)包括宾夕法尼亚州Hanover学区、犹他州的Jordan学区、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的Park Hill学区、加利福尼亚州洛迪市的Lodi学区、佛罗里达州Holy Trinity Episcopal Academy学区等。这些学区都在实践如何有效地将师生尤其是学生的个人化、个性化信息终端设备融入学校教育系统,变革学校师生利用信息设备与技术的方式、获取与利用信息的方式,并有效整合校内外的学校情境,以达成优化教学效果的目标。虽然不同的学区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实施条件与面向对象的不同而可能选择不同的技术方案和教学应用策略,但整体上的实施理念、途径与目标都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由于BYOD是近两年才在美国中小学受到重视,并没有统计数据表明究竟有多少所美国中小学正在实施BYOD行动,正式发表的BYOD相关参考文献也尚为鲜见。因此这里并不一一列举各学区的BYOD实施详情,仅以宾夕法尼亚州Hanover学区BYOD行动为例说明美国中小学BYOD实施的基本情况。
1.Hanover学区BYOD实施理念
Hanover学区在推行学校BYOD行动时始终坚持的基本理念是:要充分把握21世纪学习的本质特征——学生是信息的生产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Hanover学区认为,BYOD可以为学生与教职员工创造1种适应21世纪的学与教的信息化环境;允许师生员工利用他们的个人移动设备接入学区的无线网络;在教师允许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在教室利用自己的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络以及与其他学生合作;学生通过在校园利用他们熟悉与偏爱的技术手段,可以提高他们利用技术获取成功的机会;学生能够主动生成信息并分享信息。
Hanover学区认为,当前学校已经具备实施BYOD行动的客观条件:一是许多信息应用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的方式实现,如可以使用Google Docs而不用安装Office软件,这样就不需要统一学生电脑上的软件配置与安装程序,这为BYOD行动提供了技术保障;二是近年来兴起的云计算模式允许学生利用任何1种计算机浏览器接入他们的信息网络;三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采用独特而有效的策略去确保每1个学生都可以有公正、平等获取在线资源的机会。
2.Hanover学区BYOD实施现状
Hanover学区从2011年10月开始开展BYOD行动,当时仅以500名高中生为实验对象进行实践,现在已经逐渐在整个学区推广,并建设了学区BYOD行动网站。
学生在BYOD行动中可以使用笔记本电脑、iPad、安卓平板电脑、智能手机、iPod以及其他移动设备。但在实际的课堂学习中能够使用哪些移动设备则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进行指导(教师需要注意如何提供与这些设备匹配的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教学效果,Hanover学区特别提醒学生要尊重教师确定使用何种移动设备的要求;要求BYOD用户能够客观看待移动设备的作用,如既要认识到像智能手机这样的小型移动设备虽然具有便携性强、操作简单、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网络等优势,但功能相对有限;又要认识到像笔记本电脑这样的设备虽然比较笨重,但功能更强,允许学生制作文档、视频或其他多媒体信息。
Hanover学区BYOD用户主要通过浏览器利用自己的用户名与密码接入学区的无线教学资源网。在使用BYOD资源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学区的《技术使用协议》。Hanover学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在1997年制定了学区《技术使用协议》,并于2012年4月进行修订,其中多个条目即是针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移动设备及网络资源的。
3.Hanover学区BYOD行动与数字公民素养培养
BYOD不仅仅是1种利用信息设备与技术辅助教学的活动,而是要在本质上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在数字时代的信息素养。Hanover学区将BYOD活动当作培养数字公民的1种重要途径,认为学校不能因为考虑到可能存在的风险而简单地禁止学生在学校使用数字设备,而是应该在教授学生正确利用信息设备与技术方面扮演重要角色。Hanover学区认为,BYOD的引入有助于培养学生作为数字公民的9项基本素养,包括利用数字设备接入数字社会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数字接入(Digital Access)素养、利用数字化方式实现商品交易的数字商务(Digital Commerce)素养、数字交流(Digital Communication)素养、使用数字技术手段的基本素养(Digital Literacy)、数字礼仪(DigitalEtiquette)素养、数字法律(Digital Law)素养、数字权利与义务(Digital Rights &Responsibilities)素养、数字健康(Digital Health &Wellness)以及数字安全(Digital Security)素养。
4.Hanover学区BYOD实施的支持资源
Hanover学区在实施BYOD行动过程中非常关注对相关支持资源的建设与利用。首先,为了保障BYOD与教学的有效整合,学校专门为教师提供了技术论坛与相关外部资源。如学校每星期二例行开展技术论坛,专门讨论BYOD的技术接入与课堂教学应用技巧,为教师提供学区教育技术资源。同时推荐相关外部资源网站,包括各种实用性的BYOD技术与技巧。(Norris et al.,2011)
其次,Hanover学区认为,不断提高学校利用无线网络的质量对于保障BYOD行动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一直在加强相关建设。Hanover学区一直是美国1∶1学习环境建设的积极行动者,2009年开始采用世界知名的Ruckus无线网络技术支持,增加无线用户接入点;实施BYOD行动以来则专门利用Nighthawk BYOD学区无线网络,保障BYOD资源利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Hanover学区也非常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公司的专业支持,如2011年开始引入思科公司(CISCO)的学校BYOD技术支持方案。CISCO公司近年来大力提倡中小学实施BYOD行动,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教学开发人员及相关研究人力致力于学校BYOD行动方案研发,也是目前推动美国中小学BYOD行动实施的先行者,积累了众多学校BYOD行动实施案例与经验,为Hanover学区BYOD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美国中小学BYOD行动实施策略
整体上,在学校引入BYOD不但需要充分了解各种类型的用户(学校教师、管理者、学生)对BYOD的理解、意识与需求,从学校层面到个体用户层面制定BYOD实施计划,让学校每个用户都切实了解BYOD应用的优势,使之能够有意识地、主动地、合理地利用BYOD资源;更需要关注如何将BYOD切实有效地整合于教学过程以保障教学质量;同时也需要对BYOD行动进行有效管理,尽量避免BYOD可能带来的风险。这里主要从设备使用、教学整合、管理与支持3个方面关注美国中小学在实施BYOD行动中的策略。
1.设备使用策略
使用个人信息终端设备是BYOD行动的重要特色,在设备使用方面应关注以下策略:
第一,需要深入了解学校用户拥有哪些信息终端设备及其对这些信息终端设备的偏好程度;了解用户所拥有信息终端设备的功能特点,并深入分析这些信息终端设备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第二,了解学校用户所拥有的信息终端设备在教育教学中有哪些应用优势和应用方式。用户可能拥有多个信息终端设备,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对这些信息终端设备进行有效管理与整合;考虑到用户常常期望使用多媒体信息,因此需要考虑如何保证面向不同的信息终端设备传输和呈现多媒体信息。(Audin et al.,2012)
第三,需要确定和评估学校用户在教育教学中使用所拥有的信息终端设备时有哪些风险;了解当前各种移动技术规范,尽可能利用现有的移动设备管理解决方案,管理多种平台与环境,以帮助用户充分、有效地利用自己的信息终端设备,保障教与学的效果。
2.教学整合策略
BYOD的根本目标不在于使用个人信息设备本身而在于将师生的个人信息设备有效整合于教学过程,切实优化学校教育教学效果。Nielsen以移动电话为例提出了BYOD教学整合的七个关键策略以确保学生能够在BYOD环境下进行有效学习。(Nielsen,2012)
其一,相关权利保障到位(Ensure theRightBuilding Blocks Are in Place)。包括负责任地使用个人信息设备的相关政策、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协议以及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协议、有关安全与礼仪的培训等。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移动电话的学校应该首先关注学生与教师对使用效果的评价。
其二,更新过时的课堂管理技术(UpdateOutdated Classroom ManagementTechniques)。在BYOD环境下,教师不再是班级绝对的主导者与管理者,因此必须更新课堂管理技巧。一方面,由于学生是自主使用信息终端设备,因此教师不必担心如何分发、收集、存储信息资源和设备的充电问题;但另一方面,教师又需要与学生制定并遵守一定的协议,以帮助学生明确在课堂中何时使用以及如何使用他们自己的信息终端设备以确保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开发课堂中的个人信息设备使用协议。如果教师授权、委托学生参与制定BYOD管理规则,学生会认为自己也是BYOD应用协议的所有者,会具有更高的积极性,也更容易遵守这些协议,更能保障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并对之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
其 三 , 给 学 生 实 现 社 会 化 的 时 间 (GiveStudents Time toSocialize)。学校本身不应该是1个孤岛,而应该是1个社会化平台。能够成功整合技术与教学的教师应该充分理解这一点并为学生提供约定的时间,让他们能够有机会使用自己的数字化设备处理私人事宜,让学生有机会与他人进行社会性互动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社会化。
其 四 , 与 学 生 的 世 界 相 联 (Connect withStudents inTheir World)。BYOD行动的实施需要与学生的世界而不是教师想象的世界充分关联。比如,收发短信是绝大多数学生最喜爱的沟通方式之一,如果教师为学生提供利用短信进行学习的机会,学生会认为教师正在努力用他们偏好的方式与他们交流,从而在师生互动中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这也有利于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从而优化师生互动学习的效果。
其五,使用文本信息与学生进行更深入地连接(UseTexting to Connect More Deeply with Students)。文本信息具有操作简单、发送便捷等特点,并且能够准确表达所要表达的含义。教师要善于使用文本信息与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深入的沟通,包括表扬学生、鼓励学生、问候学生等。
其 六 , 设 法 让 学 生 积 极 参 与 (EngageStudents)。有革新意识的教师会邀请、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基于多种使用目标灵活地使用手机来辅助学习。比如,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实现Phonecast、搜索与查询信息、翻译和定义Google短信服务、分享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学习如何连接与使用Twitter等。学生由此可以更加投入于学习过程。
其七,帮助学生具备必要的专注于学习的策略(Empower Students with Strategies to StayFocused)。教师不能只是消极地看到移动电话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这一现象,而应该积极地寻求方法与策略去解决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有义务促进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有效利用技术,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与自我监控者。
3.管理与支持策略
学校引入BYOD行动也存在一定风险,因为学校并不是信息终端设备的拥有者,也不是无线网络服务信息的订阅者。学校需要考虑如何保障用户所拥有的不同类型的多样化信息终端设备能够有效接入学校教育信息服务系统;需要考虑如何保障信息安全与保护信息隐私等问题。为此,学校需要借鉴先行实施BYOD行动的企业的经验,(Audin et al.,2012)为学校BYOD行动实施提供管理策略及相关支持。
其一,可以建立1个学校BYOD行动实施委员会,评价BYOD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加以应用的优势与风险,为学校BYOD行动制定有效的实施规划。
其二,修正学校现存的移动设备使用政策,确保师生个人信息终端设备的有效使用。比如,涉及到服务信息提供有效性的问题,教师应明确告知学生在哪些教学环节有哪些移动设备是可用的(而不是单纯的禁止或放任);要让师生清楚当他们的移动设备连入学校的信息系统时,他们的个人信息(如SMS、邮件及电话记录等)在学校内网环境下为了便于管理对于网络管理者而言是相对透明的;同时也要让师生清楚如果他们设备丢失或学校需要清除系统数据会对他们的个人数据带来影响,因此他们有责任对个人数据进行定期备份。
其三,开发或引入适合于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的移动设备使用平台与标准。(Meyer,2012)学校需确保现有的基础设施能够支持BYOD接入以及通信流量要求;确保用户用于接入数据的个人设备的安全性;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其四,及时对BYOD教育应用效果进行客观测评,不断修正应用策略与方法,优化应用效果。学校应对师生进行适当培训,使师生具备在教与学过程中实施BYOD的主动意识,正确认识与把握BYOD实施的相关制度与技巧;还应建立专门的帮助中心支持用户对BYOD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BYOD对我国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启示
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扩大教育规模、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国政府与教育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在于推动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在学校教育领域全面而深入的应用,为师生提供1个开放的、共享的、个性化的、多维交互的教与学的信息空间,提升教与学的绩效,优化教育教学效果。BYOD作为1种新型的信息服务方式在美国中小学得到了应用与推广,对我国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从技术引入到技术整合:学校教育信息化本质目标的定位
BYOD行动提倡要正确理解信息技术在BYOD行动中的作用,科学定位信息技术在BYOD行动中的角色。Audin(2012)认为信息技术是对BYOD快速发展做出的反应,通常并不是激发BYOD的因素。学校BYOD行动所重视的并不是信息技术的引入,而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真正融合,这为深入理解、把握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目标提供了新的视角。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过程本身是1个系统的工程,内含信息化软硬件环境的建设,涉及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对信息化环境与资源的合理利用,指向信息化学习方式变革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但在实施过程中常见的误区是过于关注对信息技术与软硬件资源的引入而不是其有效应用。
信息化的实现并不在于要使用何种高级的信息化设施与设备,也不在于如何按规定的方式、在规定的地点去应用信息化设施与设备,更不在于使用何种高级的信息技术或资源,而在于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资源有效整合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使其真正支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并能引起相应的变革,切实优化教育教学质量。
BYOD视角下的技术整合是1种个性化的整合,是师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所进行的主动的整合,是1种真正有效的整合。
2.从使用者到建设者:师生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角色转变
BYOD引入中小学校之前,教师与学生往往是信息化设施与资源的需求者与使用者。在BYOD情境下,师生可以将自己的信息化设备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有效应用。一方面,信息化教育装备的建设内涵得以拓展——不仅仅依赖于国家与学校资金投入基础上的更新,而且要有效整合师生自己的信息装备;另一方面也可以优化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应用模式——允许师生利用自己的信息化设备在自己需要的时间、以自己偏爱的方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信息资源。每一位师生都转变成为主动的信息化建设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信息化产品使用者。由此,不但可以提高师生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及参与程度,同时也可以优化学校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应用效果。
3.从设备应用到学习方式变革: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允许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利用自己的信息终端设备进行学习是学校BYOD行动的重要标志,但不是BYOD的最终目的。学校BYOD的根本目标在于支持学生以自己喜好的方式,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获取学习资源,调控学习进程,重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学习绩效的优化。
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教育信息化尤其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要求“开展多种方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活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部,2012)
BYOD行动赋予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设备进行学习的权利与自由,鼓励学生利用个性化的学习设备进行学习,有效支持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的无缝整合,支持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独立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结束语
BYOD基于对个人信息终端设备的灵活应用为用户提供了1种新的信息服务模式,同时也丰富了用户本身在信息获取与使用中的角色,从而可以创生新型的信息生成、配置与应用模式,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软硬件设备建设、资源配置与应用、用户角色定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目前国内对BYOD的讨论主要还集中在企业领域,在教育领域的探讨尚为鲜见,但随着BYOD以及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相信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BYOD[EB/OL].[2012-06-16]..
[2]教育部(201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EB/OL].[2012-08-14]..
[3]美国宾夕法尼亚州Hanover学区[EB/OL].[2012-08-14].http://byod.hanoverpublic.org.
[4]美国宾夕法尼亚州Hanover学区技术使用协议[EB/OL].[2012-08-14].http://www.hpsd.k12.pa.us/files/school_board/policy/815.Acceptable_Use_of_Information_Technology.pdf.
[5]Audin,G.,Wyant,A.&Shumate,W.(2012).FifteenSteps toConqueringBYOD[DB/OL].[2012-08-14].http://www.itu.int/.
[6]Cisco(2012).Cisco Study:ITSaying Yes ToBYOD[DB/OL].[2012-08-14].http://newsroom.cisco.com/release/854754/Cisco-Study-IT-Saying-Yes-To-BYOD.
[7]Meyer,L.(2012).Alaska SchoolDistrict Upgrades WirelessforBYOD[DB/OL].[2012-08-14].http://thejournal.com/articles/2012/05/22/alaska-school-district-upgrades-wireless-for-byod.aspx.
[8]Nielsen,L.(2012).WhyBYOD,Not Banning Cell Phones,Is theAnswer[DB/OL].[2012-08-14]..
[9]Norris,C.&Soloway,E.(2011).Tips for BYODK12Programs[DB/OL].[2012-08-14].http://www.districtadministration.com/article/tips-byod-k12-programs.
[10]Raths,D.(2012).Are YouReady forBYOD?[DB/OL].[2012-08-14].http://thejournal.com/articles/2012/05/10/are-you-ready-for-byod.aspx.
收稿日期:2012-08-15
责任编辑:刘选
----原文载;《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年6期/总120期,第71-76页。
二 : 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拾零
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拾零
张宝志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
[摘730070)要]本文从历史文献中,选取了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经过整理以表格形式列出,以期对中国电化教育史的研究有所贡献。所录事件,起于1918年商务印书馆设立活动影戏部,止于2008年4月10日至11日“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课题研讨会在华南师大召开。
[关键词]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
2006年第11期、第12期《电化教育研究》连续
发表了内蒙古师范大学阿伦娜老师主撰的《中国电化
教育(教育技术)年表》,记录了1920年到2005年我
国电化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笔者在翻阅有关年鉴、文献等资料时,陆续发现了我国电化教育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的事件,现将其整理出来(阿伦娜的年表中已有的事件不再列出),期望能为我国电化教育发展史的研究工作尽一点力。
早期电化教育阶段(1920—1949)1918年
1920年
1928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1932年
1932年
1933年
1933年
1933年
1933年
1933年
1934年
1934年
1934年
1935年6月商务印书馆设立活动影戏部,拍摄的电影大致为五类:风景、时事、教育、新剧、古剧。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拍摄了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相应的教育影片,有《盲童教育》、《驱灭蚊蝇》、《养蚕》、《养真幼稚园》等。上海柯达公司成立教学电影部,制作了一批无声教学电影片。金陵大学理学院以科学片辅助理化、生物、地质各科的教学,并成立推广部,下设科学电影组,开始译制教育电影。蔡元培先生在金陵大学作《电影与教育》学术演讲。与“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同时成立的还有“全国教育电影推广处”,专门在全国各省市县推行教育电影。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总务组编印《二十一年度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会务报告》。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设立了我国第一座教育电台:无锡民众教育广播电台。1933年10月国民政府派驻瑞士公使胡世泽为代表出席了在日内瓦召开的“便利教育电影国际流通会议”。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成立。国联派出由五人组成的中国教育考察团来华,其中意大利国立教育电影馆馆长萨尔蒂(Sardi)专门负责考察中国的电影事业,尤其注意于教育电影,并撰写了《电影与中国》的工作报告书。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为国际教育电影协会成员。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派郭有守赴欧洲考察,并与国际教育电影协会接洽,租借教育影片回国放映。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总务组编印《二十二年度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会务报告》。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会员朱英参加罗马国际教育会议,并被推举为大会副会长。金陵大学范谦衷教授《视觉教育》一文在《科学教育》杂志发表。刘之常、蒋社村著《电影教育实施法》出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装设无线电收音机办法大纲》和《无线电收音机指导员训练办法》。规定各民众馆和中等学校
应普及无线电收音机,增加教育效能。
114
1935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举办全国中等学校和民众教育馆收音指导员训练班。
1935年10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各省市实施播音教育办法》,同时聘各科专家在中央广播电台开始教育播音。1935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印《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第四届年会专刊》。
1935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出资与金陵大学合作摄制教育电影,聘请孙明经专司其职。
1935年郭有守著《我国之教育电影运动》一书由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出版。
1935年南京教育部社会教育处创办《播音教育月刊》(1937年停办)。
金陵大学理学院为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拍摄了《蚕丝》(两卷)、《陶器》(一卷)、《西湖》(一卷)、《酱油之速酿》(一
1936年4月卷)、《皮革》(一卷)、《防毒》(三卷)共九卷影片。其中,《蚕丝》应美国教育部商请,翻译成英文版本,与美方交换,
这是我国第一部译成外文的教育电影。
1936年4月全国国语教育促进会开办注音符号广播讲习班,在全国各大都市用广播方法教授。
1936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拟定《社会教育工作纲要》,提出推行播音教育和电影教育、整理及推广各级民众教育馆等事项。193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播音教育委员会规定》9条,废止了前《规定》。新《规定》明确了此委员会的宗旨是增进播7月23日音教育效率。同时,公布《电影教育委员会规划》。
1936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各省市实施教育电影办法》,设立教育电影巡回施教区,每区设一个电影施教队。1936年10月国民政府教育部编辑《教育播音讲演集》(第一辑),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6年宗亮东著《教育电影概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6年上海大夏大学创立了“中国教育电影社”,摄制有《火柴》、《防织》、《科学养鸡法》、《动物园》等影片。1936年赵鸿谦著《日本之电影教育》出版。
1936年上海大夏大学设“电影教育讲座”,由徐公美主持。聘请姚苏凤、徐苏灵、旦杜宇、许幸之、向培良等任讲师。1936年徐公美编《全国教育电影推广处推广简则》,由正中书局(南京)出版。
1936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创办《电化教育》月刊(1937年停刊)。
1937年1月26日西方语文学会在北平师范大学举行首届年会,会议通过了组织广播英语委员会的议案。
1937年徐公美编《非常时期的教育电影》一书,由正中书局出版。
1937年赵鸿谦《一年来江苏教育电影事业之概观》一文发表于《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第五届年会特刊》。1938年5月陈友兰著《教育电影论》一书,由商务印书馆(长沙)出版。
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电化教育工作队”(1943年结束)。
1939年12月至
1940年10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开办“各省民众教育馆馆长训练班”,共办了四期,每期都设有电化教育课程。1939年浙江教育厅电化教育服务处创办《电教通讯》月刊。
1940年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辑《教育播音讲演集》(第二辑),由商务印书馆(长沙)出版。
1940年10月30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电化教育委员会章程》13条。规定:将电影教育委员及播音教育委员会改组为电化教育委日员会,并于社会教育司内增设第三科,掌理电化教育事宜。
194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教育部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组织大纲》9条,决定在重庆设立中华电影教育制片厂,李清
悚任厂长。该厂专制16毫米教育片和幻灯片,并与国外电化教育机关联络合作。
194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印《电化教育重要法令》。
1942年《教育部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概况》一书出版。
1942年重庆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科创办《电教通讯》。
1943年6月11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电化教育巡回工作队组织通则》22条。规定:将“电化教育工作队”改为“电化教育巡回工日作队”,由主管教育机关指挥监督,并受电化教育服务处辅导。
1943年9月30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发《扩大科学化运动工作要项》,要求各社会教育机关深入民间,通过放映有关电影、幻灯等日方式普及科学常识。
1944年1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电化教育实施要点》22条,成为各省市实施电化教育的主要依据。
1944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电化教育专修科”改为“电化教育专科学校”,任命张北海兼任校长
(1945年抗战胜利后,该校并入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仍为“电化教育专修科”)。
1945年8月1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教育播音办法》8条,规定的教育播音项目有12项。
115
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迁苏州,“电化教育专修科”改为“电化教育系”。电化教育系含本科与专修科两个层次,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成立。
孙明经被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中国委员会会员,任大会传播委员会中国委员。
国民政府行政院新闻局编印《电化教育》一书。
国民政府行政院新闻局编印《广播事业》一书。1946年1946年1947年1947年
1948年
1948年1948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东北局发出《关于电影工作的指示》,这是我党对摄制教育电影的第一个指示文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编印《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概况》,书中收录《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推广大纲》。赵光涛编著《电化教育概论》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阶段(1949—1978)
1950年
1951年9月
1951年
1952年
1952年
1953年2月2日
1953年
1954年
1957年
1960年3月8日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合并,改名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设有“电化教育专修科”,科主任为陈汀声。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大学文理学院合并,改为公立,校名仍为金陵大学,其理学院设有电影播音专修科和影音部。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编写了《幻灯手册》。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成立了教育片组,由新中国科教电影创始人之一的洪林任组长,许幸之任副组长。金陵大学、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有关电影教育的学科和苏州美专动画专业并入北京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前身)。新中国在上海正式建立了第一个专业生产科教电影的基地———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洪林任厂长。萧树滋先生任西北师范学院电教室主任,用录音、幻灯、电影等开展电化教学,进行外语电化教学实验。洪林在《文艺报》第10期上发表《试谈科学教育片的创作问题》,这是新中国科教电影史上第一篇比较系统地阐述科教电影的理论文章。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更名为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北京电视大学开学。这是我国第一所电视大学,第一期招生6000余人。其后,上海、沈阳、长春、哈尔滨、广州相
继成立电视大学,吉林、重庆等地成立业余广播大学。
1960年5月17《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力改革和制造教学工具》,提出“要实行电化教育,大量增加现代化教学工具和实验设日备,以适应教学改革、提高质量的需要。”
北京市各区县相继成立电教站,全市性的电化教育初具规模。
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太原市召开电视教育现场会。1964年1965年
1977年12月19日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联合举办面向全国的英语、数学、电子技术三种电视教育讲座。
新中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978—2008)
1978年6月
1978年11月
1978年11月26
日至12月3日教育部电教组在广州召开外语电化教育座谈会,会议成立全国高校外语院系电教资料协作组。中央电教馆决定在广州举办电教器材使用、维修训练班,协助各省、市、自治区培训电教技术人员。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会议,制定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试行方案》。
《沈阳电教》出刊。
教育部增设电化教育局。
天津大学分校电化教育中心成立。
教育部决定将教学唱片的生产发行工作委托上海外语电化教育馆办理。
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教学电影工作会议。1978年1978年1978年1979年1月1979年2月
日至28日1979年4月16卫生部在湖南医学院召开“全国部分高、中等医药院校电化教学经验交流会”,讨论了《关于高、中等医药院校开展电化教学若干问题的意见》。
教育部发出《关于教学电影工作的几点意见》。1979年6月
日1979年6月14教育部、财政部发出通知调整有关电化教育经费的安排和使用。通知提出:近三年有选择地装备闭路电视进行试点,电化教育经费应首先用于幻灯教学,并适当照顾电影和录音教学的需要。
116
1979年7月12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电化教学所需用房的几点意见》。
1979年8月6日教育部发文对电化教育设备的管理、使用、保养等有关事项作出安排。
1979年8月教育部电教局召开全国中小学教学幻灯片编制经验交流会。
1979年8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电化教育设备的管理问题》。
1979年8月28
日至9月3日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第二次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会议。
1979年12月5日教育部发出《关于1980年广播电视大学招生工作的通知》。
1979年中央电教馆组织摄制小学特级教师教学经验影片。
1979年中央电教馆组织生产发行中小学英、俄语等教学唱片。
1979年中央电教馆举办了三期闭路电视培训班。
1979年北京市高教电视录像中心举办了三期电教技术人员训练班。
1980年3月教育部电教局发出《关于运用电教手段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通知》。
1980年4月教育部在成都市召开教学用投影器、幻灯机技术标准研讨会。
1980年4月中央电教馆召开北京地区电化教育理论研究座谈会,会议讨论研究了视听教育、教育技术、现代教育及电化教
育的含义。
1980年5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电视录像设备管理的通知》。
1980年5月中央电教馆举办教学电影、录像编导学习班。
1980年8月教育部组织编《中共党史》电视教学录像片,在高校教学中试用。
1980年9月教育部电教局分别在太原、西安、长沙等地召开电教教材发行和电教统计座谈会。
1980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成立工科电教协作组,决定开展电子学、电工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五门课程电视
教材建设。
1980年10月教育部电教局在福州召开全国中学物理学科电化教学经验交流会。
1980年11月教育部电教局在厦门大学召开全国各大区高校外语院系电教协会座谈会,通过筹备成立中国高校外语电教协
会的决议。
1980年12月1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工作座谈会。会议明确了几年内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贯彻调整的方针,其中强调要发展广播日至13日电视教育等。
1981年1月中央教育电影制片厂部分人员并入中央电化教育馆,设立电影处,承担组织拍摄教学电影片的任务。1981年3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萧树滋先生撰写的《对电化教育的意见》一文。
1981年4月18
日至25日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会议。
1981年4月湖南电教馆召开电教理论学习讨论会。
1981年4月20日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发出《关于解决广播电视大学办学和课程播出几个问题的意见》。1981年5月教育部成立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管理办公室。
1981年5月教育部电教局在重庆召开全国小学自然常识学科电化教学研讨会,审定了小学自然常识学科电教教材。1981年7月湖南省召开中等师范学校电化教育专题研讨会。
1981年9月15卫生部在中国医科大学召开“高等医药院校电化教育经验交流会”,修改了《关于高、中等医药院校开展电化教日至25日学若干问题的意见》。
1981年10月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发出《关于广播电视大学审批权限问题的通知》。
1981年中央电教馆委托编制的中小学语文、英语,小学数学、自然,中学数学、物理、生理卫生、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学
幻灯片按照统编教材相继生产并发行全国。
1981年辽宁省电教研究会召开电教理论学术讨论会。
1982年5月亚洲南太平洋成人教育局分别在华南工学院和南开大学举办教育科技研讨会。
1982年6月日本电化教育访华团应北京师范大学的邀请来我国讲学与交流。
1982年8月东北三省电教协会召开首届年会。
117
1982年9月至
1983年1月6日
1982年10月
1982年11月
1982年
1982年
1982年
1983年1月
1983年5月
1983年6月
1983年7月
1983年9月
1983年10月西北师范学院举办“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电教课教师进修班”。福建省教育厅和广播电视局联合开设教育电视节目《福建教育之窗》并试播,该节目由福建电教馆负责。教育部电化教育局在山东召开教学电影选题座谈会。辽宁省举办评选最佳教学幻灯片活动。华南师范大学邀请美国传播学创始人施拉姆和香港中文大学余也鲁两位教授来校作了为期七天的传播学学术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传媒·教育·现代化———教育传播理论与实践》(施拉姆、余也鲁著)一书。高校工科机械原理电教教材编审组成立,来虔、唐锡宽分别担任正、副组长。上海召开高校教学幻灯片评比交流会。东北三省电教协会召开电化教学原则讨论会。西北师范学院举办“中等师范学校电化教育课程教师进修班”。高校工科电子技术基础课电教教材编审组成立,沈尚贤、童诗白分别担任正、副组长。教育部电化教育局在江西召开全国小学语文电化教学研讨会。
1983年11月15日西北师范大学承办的“甘肃省电化教育展览”展出。
1983年
1983年
1984年1月
1984年6月19日
1984年6月
1984年
1984年
1985年5月13
日至17日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受教育部电化教育局委托举办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电化教育课讨论会,研究电化教育的概念,介绍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交流讲授电化教育课的经验。天津市电化教育馆在天津市大学分校电教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上海电化教育设备技术革新展览开幕。西北师范大学增设电化教育专科专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中央电教馆主办“现代教育技术巡回培训班”第12期在北京开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日本两名专家来华讲课。《天津电教》创刊。南国农先生的《电化教育基础》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卫生部在上海医科大学召开“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第三届视听教育经验交流会”。
南国农先生编著的《电化教育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梁育腾主编的《电化教育基础》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高校外语电教协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
西北师范大学增设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国家教委等九个部门联合发出《利用卫星电视开展教育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决定给教育部门一个卫星电视转发器,用于大力发展我国电视教育,10月1日正式播出。
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逐步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成为广东省级重点学科。
卫生部在浙江医科大学召开“卫生部视听教育工作会议”。
《医学视听教育杂志》创刊(先后更名为《医学视听教育》、《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中华医学会教育学会决定下设医学视听教育专业学组。
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在上海成立。
全国中华学习机教育软件评审委员会成立。1987—1990年连续进行四次中华学习机教育软件评审,评审通过1985年5月1985年5月1985年10月8日1985年1986年8月5日1986年1986年1987年2月27日至3月1日1987年6月1987年11月1987年1987年155个合格教育软件。
视听教育学组”,学组下设教材制作、研究和管理、设备技术、杂志编委四个专业组。
国家教委发出《广播电视大学暂时规定》。
中国教育电视台开通了第二个卫星电视频道,开播第二套电视教育课程。1988年3月15卫生部在中山医科大学召开“全国高等医药医学第四届视听教育工作会议”,宣布成立“中华医学会教育学会日至19日1988年5月16日1988年11月1日
118
1988年萧树滋先生主编的《电化教育概论》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0年3月16日国家教委印发《中等师范学校电化教育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990年4月25日中央电化教育馆举办《电化教育》杂志创刊10周年座谈会。
1990年6月12卫生部教育司、中华医学会在华西医科大学召开“第五届全国医学视听教育会议暨中华医学会视听教育学会成日至16日立大会”。
1990年9月5日首届全国优秀电教教材评选发奖大会在京举行,共有106部电教教材获奖。1990年9月18日国家教委印发《高等师范院校电化教育专业教材委员会章程》。
1990年11月5
日至9日第15届世界远距离教育大会召开。中国代表发表《远距离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和《广播电视教育》的报告。1991年1月8
日至12日全国省市电教处长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交流了我国电化教育工作的经验,研究制定了“八五”电教发展规划。1991年6月7日国家教委发出《关于表彰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县的决定》。
1991年6月17日国家教委发出《县电化教育中心设置暂行规定》。
1991年7月10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召开庆祝《中国电大教育》杂志创刊10周年座谈会。
1991年9月《现代教育技术》创刊号在清华大学电教中心正式出版。(2000年12月,该刊获得正式刊号)1991年9月24
日至28日全国电化教育工作会议在内蒙古赤峰市举行,会议重点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电教教材建设的问题。1991年9月25日中国电化教育协会成立,并召开第一届理事会会议。
1991年9月25日中国高校外语电教协会并入中国电化教育协会,成为该会的二级组织。
1991年10月5日中国教育电视台召开开播五周年座谈会。
1991年10月6第四届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在济南举行。会议总结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的经验,研究部署日至8日了90年代的相关工作。
1991年10月27日电化教育实验县工作交流会在京召开。
1991年12月4日国家教委发出《全国电化教育“八五”计划》。
1991年12月25日李鹏为《中国教育电视报》创刊题词:积极采用现代技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1991年《电化教育研究》编辑部举办“首届电教知识大奖赛”。
1992年1月9日全国中小学教材、电教教材、电教设备展览会开幕。展览会展示了我国近年来中小学教材和配套音像教材建设
及各级各类电化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果。
1992年1月28日国家教委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举行“采用现代技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1992年1月经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教育电视台主办的《中国教育电视报》创刊。
1992年2月29日国家教委发出《中、小学校及中等师范学校电化教育设备配备标准》。
1992年4月17日国家教委发出《电教教材专项经费及贷款管理办法(试行)》。
1992年6月16
日至20日全国电教综合实验县工作研讨会在福建邵武市举行。
1992年7月3日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
1992年10月11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司和中国电视师范学院在空间活动经济效益国际研讨会上分别发表《中国卫星教育事业的日至14日发展现状》和《卫星电视在培训中小学教师中的效益》两个报告。
1993年1月1日辽宁教育电视台开播。
1993年9月21日中央电教馆举行建馆15周年纪念会。
1993年西北师范大学被国务院批准设置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点。
1994年2月国家教委批准“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重点科研项目”。
1994年7月16日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加强地方教育电视台站管理的通知》。
1994年7月21日河北省电教界在河北大学举行庆贺萧树滋先生八十大寿活动,马维勤、齐文柱总结了萧树滋先生一生中“十个
第一”,集中表述了萧先生辉煌业绩。
1994年11月21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5周年校庆暨全国广播电视大学表彰大会在京举行。
119
1994年
1995年
1996年9月
1997年5月
1997年11月
1997年
1998年
至3日国家教委电教大楼落成启用。中华医学会视听教育学会更名为“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印发<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软件规划>(1996—2000)的通知》。1996年12月8日中国卫星电视教育开办10周年,江泽民、李鹏题词祝贺。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首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国家教委颁发《中小学教学软件审查标准》、《教育软件使用文档编写指南》、《中小学教学软件审查办法》。湖南大学建成我国第一所网上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教育技术学成为甘肃省级重点学科。2000年8月1日中央电教馆、中国电化教育协会联合主办,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承办的“南国农先生教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召开。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成立。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
第四军医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独立招收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创办教育技术国际论坛。
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成立。
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西北师范大学被国务院批准设置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点和具备招收博士后进站研究人员学校。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河北大学和河北省电教技术学会共同举办纪念萧树滋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四军医大学招收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2000年10月2001年11月2001年2001年2002年2月2002年2003年2004年5月2005年
2005年12月29
日至30日2005年11月6日南京大学举办“金陵大学电化教育史研讨会”。首届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2006年12月30
日至31日第二届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
2007年1月28日中央电教馆举行“纪念中国电化教育发展70周年座谈会”。
2007年10月27
日至28日
至11日第三届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2008年4月10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课题研讨会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召开。
图11932、1933年度《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会务报告》封面图2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组成人员本文所作仅仅只是简单的拾穗,是做了一些“填空
题”。在整理过程中,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因文章篇幅所限,恕不能如数列出,在此谨向作者或出版单位表示诚挚谢意。
120
三 : 科达亮相西咸教育信息化融合发展新闻发布会
【61阅读IT新闻频道】导语:6月15号,由西安、咸阳与西咸新区管委会联合召开的西咸教育信息化融合发展新闻发布会在西安市举行,来自西安、咸阳和西咸新区的基层学校校长、骨干教师代表及省市多家媒体200余人出席发布会,科达建设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成亮点。
陕西省教育厅信保处处长李享阳参加会议并发表讲话
为积极推进教育融合发展步伐,西安、咸阳与西咸管委会提出以科达建设的西安市大学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抓手,利用信息化手段,按照“全覆盖、广应用、促均衡”的思路,扩大西安市优质资源的覆盖面,促进西安、咸阳两地教育均衡发展。陕西省教育厅信保处处长李享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西安大学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和信息化在线课堂教学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
王老师同时为西师附小和泾干中心小学两地学生上课
发布会现场,依托西安大学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与会领导与远在泾阳县泾干中心小学的学生,共同聆听了西安市西师附小王萌老师上的一堂生动精彩的数学课,课程中老师与学生互动频繁,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
学生踊跃回答王老师地提问
西安大学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是由科达在2016年12月建设的,项目本着利旧的原则,将原有6间录播教室改造成主讲教室,并新建15间主讲教室,44间听课教室,实现常态化的远程互动教学,为偏远地区学校远程输送优质课程资源,达到均衡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融合化发展目的。
作为优质的教育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科达“以智慧的方式传递智慧”,致力于用视频科技改变下一代的生活,通过云录播、视讯资源管理平台、专递课堂、平安校园、标准化电子考场等解决方案,助力国家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公平。目前,科达教育解决方案已在包括上海、江苏、甘肃、广西、福建、四川等等多个省市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惠及数以万计的学生。
本文标题: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BYOD与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