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曾侯乙墓-曾侯乙墓展品

发布时间:2018-03-23 所属栏目:文化宗教

一 :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展品

二 : 曾侯乙墓解说词

《新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览》(未定稿)

由于陈列未完成,展品可能有所变动

展标:浮雕壁画

展标内容:二十八宿图、十二只凤凰、墓坑轮廓。(www.61k.com)

象征意义:敬畏天地、与自然和谐,化生命为宇宙。十二只凤凰,来自瑟、均钟,十二律。 象征:天籁,天籁,自然之声,宇宙的语言,上界的歌声

新的曾侯乙墓展览共分8个单元

第一单元:曾国之迷

第二单元:墓主与年代

第三单元:青铜器

第四单元:乐器

第五单元:漆木竹器

第六单元:衣箱

第七单元:金玉器

第八单元:兵器、车马器、竹简

和以往展览不同的是增加了第一单元曾国之迷和第六单元衣箱。

第一单元:曾国之迷

欢迎各位来湖北省博物馆参观,现在由我向各位介绍曾候乙墓出土文物展览。

1978年,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县,也就是现在的随州市境内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墓葬——曾候乙墓。墓内出土青铜器、乐器、兵器、车马器、金器、玉器、漆木器以及竹简等共15000余件文物,许多都是罕见的珍品。这里展出的是这批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这些珍贵的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以展现2400年以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随州市,位于湖北省的中北部,长江以北,汉水以东,距武汉市西北155公里。在随州城关西北郊,有一个叫作“擂鼓墩”的地方。这一带是山峦起伏的丘陵地带,山从西蜿蜒至此。山的东端有一个山包,叫“东团坡”,这里发掘的大墓就是曾候乙墓,也称作擂鼓墩一号墓。(东团坡以西100多米的地方有一个略小的山包,叫作“西团坡”,1981年在这里发掘了一座年代晚于曾候乙墓的战国时期的墓葬,称作擂鼓墩二号墓)。

曾候乙墓是配合基本建设发掘的。1977年9月,解放军空军雷达修理所扩建厂房,在平整东团坡红砂岩的山岗时,发现了一片青灰色土,当时任雷达修理所副所长的王家贵是个业余的文物爱好者,他怀疑有古墓,于是报告了有关文化部门。湖北省博物馆的专业人员立即到现场进行勘查和钻探,探明为一座大型竖穴木椁墓。1978年5月11日至6月28日,著名考古专家谭维带领全省近百名考古工作者经过一个半月的艰苦奋斗,顺利完成了曾候乙墓的田野发掘工作。

请看当年航拍的墓葬全景。这座墓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总面积220平方米,残存墓口至墓底深11米(估计封土被推掉2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同类型古墓中规模较大的一座。

墓坑构筑在红砂岩的山头上,凿石为穴,墓椁置于墓坑的底部,由171根工整的巨型长方木料(梓木)构成,使用成材木料378立方米。椁墙四周及椁顶填铺木炭,估计共用木炭在12万斤以上。椁顶木炭之上夯筑青膏泥,再覆盖一层大石板,石板之上夯筑五花土直达墓口。

这些照片记录了当时发掘时的一些情景。这是在起吊椁木和主棺的棺盖。这是在清理水中的文物和起吊陪葬棺。

请看曾侯乙墓的椁室模型。椁室分为东、中、西、北四个室,各室之间的底部都有一个不足半米见方的门洞相通。东室放置墓主人的主棺和8具陪葬棺,1具狗棺;中室放置青铜礼器、乐器,著名的曾侯乙编钟就是在这里出土的;西室放置13具陪葬棺;北室放置兵器、车马器、竹简等。

1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解说词

我们发现的曾候乙墓,如此之大,出土文物如此之多,那名不见经传的曾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考古发现,包括今湖北随州、枣阳、京山、襄樊以及河南新野、桐柏一带,出土有西周到战国时期的“曾”字铭文青铜器,例如我们这里展出的曾伯文(líng,音玲),曾中游父壶,曾中游父鼎,曾侯昃(zé,音则)之用戈,曾姬无卹(xù,音叙)壶都是带有“曾”字铭文的青铜器,表明这里是一个名叫曾的诸侯国的势力范围。(www.61k.com]1979年在随州市郊出土这件周王孙季怡戈,戈内两面均有 “周王孙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十二字铭文。此墓同出另一件铜戈铭为:“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工尹季怡之用。”可知曾国的大工尹“季怡”是曾穆侯之子,西宫之孙,又为“周王孙”。此戈证明曾国为姬姓诸侯国,算的上是周天子的皇亲国戚了! 血统正宗,地盘颇大的曾国,史料又是如何记载它的呢?我们翻阅史料却发现,没有一句关于曾国的记载,但是我们在相同的时代和相同的地理位置上发现了随国。《左传》记载:“汉东之国随为大。”由于曾国与随国地望相同,年代一致,同为姬姓诸侯国,很可能曾国就是随国,它们属于一国两名。(这个结论现在学术界看法比较一致)

第二单元:墓主人和年代

此墓共出土木棺23具,其中有墓主人的主棺1具、殉葬狗棺1具和21具陪葬棺。

这里展出的是墓主人的主棺,它分内外两层,出土时内棺放在外棺的里面。内棺用巨型木料做成,出土时重约(含水)两吨多。内棺上的花纹图案是在红色漆地上,用黄、金、黑色漆彩绘而成。主要为龙凤、神兽、怪鸟等形象和窃曲纹、窗格纹等图案,其纹饰题材丰富,描绘了众多传说中的神人、神兽,主要反映了古人祈求神灵庇护死者并使之灵魂升天的愿望。请看这些手持兵器的神兽,它们分上下两排站立,神态威严。有学者认为它们是古代王侯丧葬仪式中的方相士和百隶装扮的神兽。古人认为他们能够驱鬼辟邪,保护死者尸体免遭残害。

内棺还绘有人面鸟身、头生双角的神兽,其形象与《山海经》中水神禺疆的形象相符。古人认为他可以“镇水”,保护死者免遭水患。内棺上还有“土伯”和其他传说中的神人,古人认为他们有镇土避蛇的神力,可以保护死者入土为安。

外棺,长3.2米,宽2.1米,高2.19米。棺身用十根工字形的铜立架嵌十块木板构成,固定于底板四周的铜框上,棺盖四周侈出12个铜钮,棺底有10个圆形铜足。外棺出土时重七吨多。这种青铜骨架的木棺在我国还是第一次发现。

外棺的图案是以黑漆为底,用红色、金黄色彩绘而成,纹饰主要为旋涡纹、变形云纹、陶纹等,棺内壁是素面红漆。

外棺右下方的有一个方形小门,它和内棺上的窗格纹一样,都是用以象征门户,供死者灵魂自由出入的。它反映了古人灵魂不死的观念。

这里展出的是21具陪葬棺中的两具棺材。陪葬棺出土时棺内都有人骨架,经鉴定都为女性青少年,年龄最大的25岁左右,最小的只有13岁。她们的身份可能是墓主人的嫔妃、侍者或者乐工。

如此规模宏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谁呢?我们又是如何知道它的下葬年代的呢?在中室发现的65件青铜编钟当中,有一件圆口的鎛钟,悬挂在下层正中的位置,十分引人注目,钟体正面的钲部有31字铭文,为我们推断此墓的墓主人及其下葬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请看鎛钟上的铭文:“ (唯)王五十六又祀,返自西 (阳),楚王 (熊)章 (作)曾侯乙宗彝, (奠)之于西 (阳),其永 (持)用享。”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这件鎛钟是楚惠王为曾侯乙制作的宗庙祭器,放置在西阳,其铭文纪年为楚惠王56年,即公元前433年,这无疑是曾侯乙墓下葬年代的上限。也就是说,此墓的下葬年代不会早于公元前433年。

(关于曾侯乙墓下葬年代的下限,学术界由于对铭文中“返自西阳”的“返”字的解释不同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古书中“返”与“报”两字常相互代用,“报”即报丧的意思。铭文中“返自西阳”应解释为从西阳得到曾侯乙去世的消息后,楚惠王为曾侯乙制作了鎛钟这件祭器。那么,曾侯乙下葬的年代应与鎛钟的制作年代基本一致,即公元前433年或稍晚。另一种 2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解说词

观点是按“返”字的本意来解释,认为“返自西阳”是指楚惠王从西阳返回楚都,为曾侯乙制作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祭器。[www.61k.com]那么,鎛钟应是曾侯乙仍健在时,楚惠王送予他的。曾侯乙的下葬年代显然应晚于鎛钟的制作年代,但最迟不应晚于30年左右。这是因为,据对墓主人骨架鉴定,其死亡年龄在42——46 岁左右。关于曾侯乙墓下葬年代的下限,上述两种观点差异仅30年左右,因此,通过鎛钟铭文我们不难推测,曾侯乙的下葬年代为距今2400年左右的战国早期。)

通过对曾侯乙墓墓葬形制、出土文物特征的分析以及对墓中遗物放射性碳素测定所得的年代数据,都与上述推断的年代一致。

此墓的墓主人是不是曾侯乙呢?除了鎛钟的铭文可以为证外,在墓中出土的青铜器、乐器、兵器上标有“曾侯乙”三字铭文的共有208处。同一人名作为物主如此之多地出现在一座墓的器物上,无疑说明此墓的主人就是曾侯乙。“曾”是国名,“侯”是爵位,“乙”是名字,“曾侯乙”即战国时期曾国一个名叫“乙”的君主。

这是根据墓主人头盖骨复原的曾侯乙的铜像。墓主人的尸体已经腐烂,通过对骨架鉴定我们知道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42—46岁左右,身高1.62左右。

在东室里,我们还发现了曾候乙的防身武器

曾侯乙之寝戈,出土于东室中部墓主棺之东,上刻 “曾侯乙之寝戈”六字铭文,意即曾侯乙侍卫亲兵所使用。短柲(bì,音必)矛,矛杆较短,或为酋矛,乃五兵之首。

第三单元:青铜器

下面请看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

所谓青铜器是指红铜与铅、锡的合金。商周时代的青铜,古人称作金或吉金。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的化学成分是铅锡青铜,含铜量在80%左右。

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134件,其中青铜礼器,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共117件,青铜用具17件,是历年我国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一次。除两件铜尊缶出自北室外,其余全部出自中室。它们成组成套,排列有序,显然是按照墓主人生前的宴乐场景特意摆放的。如此保存完好的陈放场面,在古墓的发掘中也是罕见的。

独立柜:鹿角立鹤

在墓主人的主棺旁边,人们发现了这件青铜鹿角立鹤。它的角、翅、身、足以及足下带环的方座都是分别铸造,然后组装成这一完整形象的。出土时,它在主棺的旁边,头向南方,昂首伫立。中国古代视鹤、鹿为神鸟、瑞兽,此为鹿、鹤合体,出土时置于主棺之东,是一种沟通人、鬼、神的灵媒。

边柜:提链青铜器

提链壶,酒器。提链可以活动转折,铸工精细。

在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晚期楚墓中发现有这种小口提链鼎。从鼎上的铭文得知,这种鼎是与沐浴有关的水器。可见曾侯乙墓的这件小口提链鼎应为浴鼎,是沐浴时用来煮水的。

圆鉴是水器。古代铜镜没有盛行时,它也可以装水,以水照人当镜子使用。

边柜:盥洗器

铜盘和铜匜,是一套盥洗用具。《礼记》上记载,古时贵族宴飨前要施盥洗礼。一个贵族洗手时,由三个人来伺候:一人承盘,一人倒水,洗完后还需一人递手巾擦手。

匜鼎,器身像匜,三足像鼎,因此称其为匜鼎,是烧水的用具。

独立柜:错镶红铜盥缶

铜盥缶,是储水器。这两件器物用途相同,纹饰相似,但铸造工艺和装饰手法各有特点。这件盥缶是采用铸镶法形成的红铜花纹,而这一件盥缶原来周身镶嵌有绿松石,花纹繁缛,反映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

独立柜:青铜盖豆

这件青铜盖豆制作精美,周身嵌满绿松石。反映了当时镶嵌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豆是用来装肉酱之类的器皿。

3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解说词

边柜:九鼎八簋

九鼎八簋是一套重要的礼器,体现着曾侯乙作为一名诸侯国君的身份和地位。(www.61k.com)(这里所见的鼎是升鼎,口沿、立耳外撇和束腰、平底是典型的楚式鼎的特征,可见它们是仿制的楚器)。

据《周礼》记载,在重要的礼仪活动中,九鼎内应分别放置牛、羊、猪、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曾侯乙墓出土的九鼎中,七件鼎内有牛、羊、猪、鱼、鸡、的骨骼,两件鼎内没有骨骼,可能装的是动物肠胃和肤,已腐烂。此套鼎内所盛之物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簋是盛粮食(黍、稷等)的器物。

边柜:镬鼎

大鼎,墓中共出土两件,古代文献中称为“镬鼎”。镬鼎是在重要的礼仪活动中用来煮牲肉的。这两件鼎出土时均有动物骨骼,各为半边牛体。大鼎出土时,耳下或耳侧鼎口分别挂有鼎钩,是移动鼎的位子时使用的。

曾侯乙墓出土酒器13件套,其中定为国宝级的文物就有4件套(尊盘、联禁双壶各1套,鉴缶2套);两件大尊缶分别重达327.5和293公斤,是目前最大的青铜酒器。其他如提链壶(2件)、铜罐、过滤器、铜勺(3件)也各具特色。

周代饮酒之风逊于商代,但酿酒技术和以酒为中心所建立的一套仪式则有过之无不及,这在曾侯乙墓出土的五种一套的酒器(不包括食具箱中的铜酒罐)中得到了反映。

独立柜:联禁铜壶

联禁铜壶是一套礼器。出土时双壶放在铜禁上。禁,是用来放置酒器的器皿。周人为了吸取商代亡国的教训而取名“禁”,有禁止酗酒的意思。铜禁以四只昂首张口的小兽为足,其玲珑的形象与体积大 的禁面和铜壶形成强烈的对比。壶身满饰蟠螭纹,以两条龙攀附作耳,镂空的壶口是单独铸造放上去的,壶盖可以装拆。和联禁铜壶一起出土的有一个长柄铜勺,是取酒的用具。

独立柜:大铜缶

大铜缶,墓中共出土两件,大小形状基本相同,是用来储藏酒的。这一件高1.3米,腹径1.1米,重327.5公斤,储藏量约0.8立方米,是先秦青铜器中有数的几件重器之一,它也说明当时青铜铸造生产规模已达到相当可观的程度。

先秦时期的发酵酒容易变酸,冰冻则可保持酒的清醇。祭祀时,人们用缶和尊来盛装酒,在鉴与缶和尊与盘之间的空隙放置冰块,文献中称为“冰鉴”和“冰盘”。出土时两器之间放置一件过滤器,用来过滤酒滓。

独立柜:鉴缶

鉴缶被人们称为古代的冰箱,曾侯乙墓共出土两件。它由鉴和缶两部分组成。缶放在鉴的正中,鉴镂空盖正中的方孔正好套住缶的口沿。缶底部有三个穿眼的圈足,鉴的底部安有三个弯形栓钩,正好插入缶底部的圈足里,中间一个倒钩装有活动栓,插入圈足后即自动倒下,牢固勾住缶的底部,使之不能移动。使用时,缶内装酒,缶的四周放置冰块,用以冰酒。《诗经﹒豳风﹒七月》:“二之月凿冰冲冲,三之月纳入凌阴。”《周礼﹒ 凌人》记载:“祭祀供冰鉴”。说明当时人们﹒已懂得窖藏自然冰,并用于冷藏食物。

鉴缶不仅设计巧妙,而且制作也很讲究。请看,它的造型端庄凝重,周身满饰蟠螭纹,四个足是昂首张口的怪兽,镂空的盖是透雕的夔龙,这些都反映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这个长杆三角形器,是过滤器,三角斗下的小孔可能是用来过滤酒中渣物。

独立柜:尊盘

这件镂空青铜尊盘是曾侯乙墓青铜器中的精品。它是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尊的口沿是多层套合的镂空附饰,远看象云朵,实际是由无数条龙蛇所组成的镂空花纹,它们相互盘旋环绕,宛如在空中游动。尊的颈部攀附四只反首吐舌、向上爬行的豹,豹身也以镂空的龙蛇装饰,尊的腹部和圈足满是蟠螭纹和浮雕的龙,整个尊体共装饰有28条龙,32条蟠螭。盘的制作更为复杂,除口沿有和尊一样的镂空纹饰外,盘身的四个抠手也是由无数条龙蛇组成的镂空花纹。抠手下有八条镂空的夔龙。盘足为四条圆雕的双身龙,龙口咬住盘的口沿,造型生动、别致。整个盘体装饰龙56条,螭48条。

4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解说词

如此精美的尊盘是怎样铸造出来的呢?科学鉴定表明,这套器物集浑铸、分铸、焊接和失蜡法等多种工艺为一体,器物主体为浑铸,附件为分铸,其中尊和盘口沿的镂空附饰为失蜡法铸造而成,再根据不同部位分别用铸接、焊接、铆接等多种接合方法,将附件与主体结合。(www.61k.com)尊有34个部件,通过56处铸、焊连成一体,盘有38个部件,通过44处铸、焊连成一体。部件之多,焊接之繁,十分罕见。

失蜡法是先用蜡做模,然后用耐火的细泥浆浇淋在蜡模上,待干后再淋,如此反复多次,使之硬化,然后培烧。蜡模遇热便融化流出,最后浇铸铜液形成铸体。考古发现最早的失蜡法铸件是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晚期楚墓中出土的铜禁上的部件。曾侯乙墓尊盘的失腊法铸件,年代晚于淅川铜禁的年代,但其工艺更为高超,证明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已经开始使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而且造型艺术和铸造技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在商周青铜器中,尊是酒器,盘是水器。曾侯乙尊盘出土时,尊置于盘中,两器有统一的风格,可能是冰酒的器皿。《仪礼 丧大记》中有“大夫设夷盘 ,造冰焉“,表明盘也可以盛冰,用以冰酒。由于尊盘的造型、铸造十分精美,因此它也可能是墓主用来显示财富,供欣赏的工艺品。

(周代的礼制极为繁复和严格,祭祀活动的重要和频繁主导着青铜礼器的制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青铜器的数量和质量在战国早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冶铸技术

曾侯乙墓青铜器主要采用范铸法铸制。使用了浑铸、分范合铸、分铸浑铸相结合的方法,以下四种工艺得到运用:

铸接:在器体上加铸附件或预先铸附件,再铸器体。

铸焊:用铜或铅锡合金联接铸件。

铸镶:将铸好的红铜纹饰片置范内,浇铸成型后再抛光。

铆焊:将铸好的部件用铆和焊的方法联接起来。

曾侯乙编钟的铸造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冶铸科学的水平。研究表明,钟体尺寸,钟枚分布、合金成份及热处理工艺等都能对编钟音响产生影响。如仅铸一件有枚甬钟用范就需136块之多。经检测,编钟青铜合金的含锡量在1 2.5-14.6%之间,铅在1-3%之间,与文献记载相符。

研究发现,含锡偏低(小于10.7%)钟声单调而尖锐,过高(大于25%)钟体轫性下降,易被击破。而适当的含铅量(0.6-2.88%)则利于声音衰减,改善音色。这种运用合金比例控制音色的技术令人叹为观止。

二、加工工艺

曾侯乙墓青铜器广泛运用了较先进的印模法制作浮雕、平雕纹饰,并填以各种几何纹饰构成复层花纹(如镬鼎、大尊缶、鉴缶等纹饰)。在器物附件上则多用阴刻、圆雕、镂空等技艺(如尊盘、联禁对壶、鉴缶等)。不少器物采用了错金(如钟体铭文、鹿角立鹤、磬架等)、镶嵌绿松石(盖豆、鼎、簋等)、铸镶红铜(如盥缶、炭盆等)纹饰、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集中反映了当时青铜加工工艺水平。尊盘是当时铸造加工技术最杰出的成就。

三、纹样和造型艺术

曾侯乙墓青铜器的纹样和造型艺术继承了中原传统的纹样母题,各类蟠(pán,音盘)龙、蟠螭(chī,音吃)和几何纹仍是器物装饰的主流。与前期青铜装饰艺术比较,它突出的特点在于追求纹饰的繁复细密和动物造型的奇特夸张。如尊盘所用蟠龙、蟠螭多达164条,繁复纠结,极尽华美。这种清新俊逸风格的出现,摆脱了传统青铜礼器敦厚威严的装饰作风。)

边柜:盖鼎

盖鼎,墓中共出土了9件,有三环钮盖鼎,四环钮盖鼎,其中有5件这样以水牛形象为钮的盖鼎,它们都是实用器具。出土时鼎内分别有牛、猪、鱼三种动物骨骼,鼎底有使用过的痕迹。

边柜:炊具

铜甗,是在铜鬲之上加扣一件铜甑,甑的底部有八个镂孔的箅眼,是用来蒸食物的,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5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解说词

铜鬲,是炊具。[www.61k.com]其外表有绳纹,是仿照陶鬲铸造的。它与鼎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鬲的三足是空心的,而鼎的三足是实心的。鬲在原始社会就已盛行,到战国中期以后便很少制作和使用了。

铜簠,是装食物的器具,共出土4件。 的盖和底大小相同,扣合起来为一件,分开为相同的两件。

边柜:小鬲和鼎形器

小鬲和鼎形器都是食具。小鬲有9件,其中两件口沿放有匕。鼎形器有10件,每件都配有一个小铜匕,是当时贵族进餐时使用的餐具。

边柜:杂器

炉盘出土时,上层盘内有鱼的脊骨,经鉴定为鳙鱼,即胖头鱼。下层盘内有通风的镂空方孔,出土时盘内还有未燃烧尽的木炭。这种炉、盘相连的器物是古代煎烤食物的炊具。

铜镇,共出土四件。古人席地而坐,地上的席子用镇来压住四角,防止席子卷起。

这件文物形似鹤嘴锄,头部有凸铸的鸟的双眼,全器满饰精美的文饰,柄上铸有“曾侯乙作持用终”的铭文。出土时放置在一件匜 内,其具体用途有待研究。

熏,熏香用具,出土时壁内有烟熏的痕迹。

铜熏,重2公斤。用器。用于燃熏香料、香草以散发香味,该器在考古发现中是第一次出现。 镂空铜熏,楚墓中常见这种筒形铜熏,器内多有植物残迹。《楚辞》中有关于室内放置香草的诗句。楚人喜用兰、芷、蕙等香草来驱虫防潮。此器是用来装散发香味的香草的。

铜带钩,用器。用于钩挂束腰的革带。玉带钩见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铜带钩见于西周晚期,战国至秦汉最为流行。

第四单元:乐器

下面请看这座墓出土的乐器。

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共有9种125件,在我国考古史上是一次空前的发现,为我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依据演奏方法可分为三类:打击乐、弹拨乐和吹奏乐。

打击乐有鼓、编钟、编磬。

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件国宝级文物曾候乙编钟,编钟是由大小渐次的青铜钟相编而成的打击乐器。早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经有陶质的单体钟、铃,约在四千年左右,青铜铃已出现。由三、五件青铜钟相编组成的编钟,大约出现于商代中、晚期。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先秦编钟已有一百多套,其中曾侯乙编钟的规模最大,数量最多,铸造最精,音乐性能最好,保存最为完整。

曾侯乙编钟的钟架,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六个青铜佩剑武士和八个圆柱承托着七根彩绘木梁,构成曲尺形钟架。架及钟钩共246个构件。钟架分三层八组悬挂着65件青铜钟。上层为三组钮钟,19件;中层为三层 钟,33件;下层为两组 钟,12件。下层正中悬挂的一口鎛钟是楚惠王送给曾侯乙的。最大的钟通高153.4厘米,重253.6公斤;最小的钟通高20.4厘米,重2.4公斤。

钟架、钟钩、钟体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和乐律理论。铭文多数错金。 钟铭文记述了楚惠王在政56年时送与曾侯乙宗庙祭器的事件。 钟均有“曾侯乙作持”五字,标明钟的主人是曾侯乙。标音铭文标示了钟的悬挂位子、配件挂钩、敲击部位及其所发乐音的名称。

曾侯乙编钟最为神奇的是一钟双音,按照钟体上的标音铭文所示,分别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同一钟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而且,两个乐音之间相差三度。比如,中层三组第五号钟,正鼓部标音为“羽”,侧鼓部为“宫”。分别敲击可以发出la 和do的音。一钟双音的奥秘在那里呢?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到了先秦钟一个显著特点。他说:“古乐钟皆为合瓦。”所谓“合瓦”是说钟的形状如两片瓦合在一起。合瓦形钟体两侧有棱,两棱是两片瓦状的联接部,是钟体刚性最大的部分。钟体振动时要使棱部进入振动状态,需要很大的能量,因此编钟发音时,棱能对钟声起到阻尼作用,加速了钟声的衰减。敲击同一编钟的不同部位时,因为棱的阻力作用不同, 6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解说词

其振动模式有很大变化。[www.61k.com)这样就出现了一钟双音。而圆钟则无阻尼现象,无论敲击圆钟哪个部位,其振动模式一样,因而只能发一个乐音。

要使一件钟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并且保持三度的关系,除了合瓦形的钟体以外,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处理和调音、调律。现代声学原理表明,板振动的特点是板的厚薄和大小影响音的高低。曾侯乙编钟钟体内壁上有凸起的音塬和凹陷的音隧,并且大多经过了研磨和刮削,这些便是当年工匠们留下的调音、调律的痕迹。

除了用物理的方法调整钟声外,编钟的化学成分对钟的音色也有作用。实际检测曾侯乙编钟的青铜合金为锡青铜并含少量的铅。《考工记》中说:“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意思是说用于铸造钟和鼎的青铜合金,要六份铜加一份锡。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编钟的合金比例进行分析表明,含锡量在13%—16%之间,音色浑厚丰满,含锡量低于13%,则音色单调尖锐。而曾侯乙编钟含锡量在13%左右,恰到好处。铅的含量对钟声的衰减有明显的作用,但含铅量过大,则对音色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曾侯乙编钟含铅量在1.2%—3%之间,既保持了钟声的衰减较快以适应演奏的需要,又保持了音色的和谐。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一钟双音是由多方面因素所至。与这套编钟一同出土的演奏工具共有八件。六个丁字型的小木槌,由三人各执一对,分别演奏中层的三组 钟,并兼顾上层的钮钟。两件彩绘大木棒有两人各执一根,撞击下层的大钟,可配以和声,或烘托气氛。整套编钟低音浑厚,中音圆润,高音清脆,跨五个半八度,中心音域内12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五声或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

(十二律)十二律是一种划分八度的方法,将八度划分为12个单位,这些单位在律学(用数学、物理学研究音高的学科)里叫“律”,在音乐实践中叫“音”。形象地讲,钢琴上一个八度包括7个白键音和5个黑键音,这就是十二律在钢琴上的反映。曾侯乙编钟也有与之对应的12个音。见下表: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解说词

平均律”。而曾侯乙编钟的十二个半音是不相等的。

完整的十二律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早期的《国语·周语》中,曾侯乙编钟证实了十二律在当时已经被运用于音乐实践。其初创应始于西周或更早。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划分八度的方法并不相同,如泰国和缅甸把八度划分出7个音,泰国是平均划分,而缅甸是不平均划分。伊朗有二十二、二十四两种划分。阿拉伯则有十二律、十七律和二十四律等多种律制并存。

律制是音乐的根本属性,它决定音乐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性格。)

彩漆敲钟木槌,演奏工具。用于击奏中、上层编钟。出土共6件,均木制髹漆彩绘。彩漆撞钟木棒,演奏工具。用于击奏下层大钟。出土共2件,均木制髹漆彩绘。

独立柜:建鼓座

鼓共出土四件,都是木腔双面鼓,出土时鼓面已腐烂。

建鼓由一根长木柱直贯鼓腔插于青铜鼓座上。鼓腔为木质,经鉴定所用木料为枫杨。出土时,鼓皮已腐,鼓腔髹红漆,色彩十分鲜艳。打击乐器。建鼓因鼓之贯柱而得名。建鼓过去仅见于战国和汉代的青铜纹饰和石刻画像,此件是最早的实物。出土时鼓皮已朽,仅存鼓腔、贯柱及鼓座。

鼓座为青铜铸造,底座圆形,装饰以纠结缠绕的群龙形象,重192.1公斤。用来插建鼓的空

7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解说词

心圆柱被群龙所簇拥。(www.61k.com]空心圆柱的口沿内圈刻有“曾侯乙作持”五个字,外圈镶嵌有绿松石,出土时大都脱落。簇拥着空心圆柱的圆雕群龙,由八对主龙及攀附其身、首、尾的数十条小龙组成。鼓座的铸造采用了分铸、铸接、焊接结合的方法。先分别铸出底座、主龙和小龙、空心圆柱,再通过铸接和焊接将其结合在一体。是迄今所见最精美的一件先秦建鼓座。

独立柜:编磬

磬在中国夏代已出现,与仪式有着密切关系,因而编磬也是重要的礼器。编磬常与编钟合奏,称为“金石之声”。这套编磬共有磬块32件,石料多为石灰岩(俗称“青石”),少数白色的磬料质地较硬,属由石灰岩经重结晶而成的大理石。

磬架是青铜铸造的,以两个长颈怪兽为座,上面放置两根饰有错金花纹、两端有透雕龙形的圆杆为横梁。磬架保存完好,使我们得以了解当时编磬的排列及悬挂方式。出土时,磬块多数已断裂侵蚀。复原研究显示,磬块由石灰石或大理石磨制,共32具, 分上下二组悬挂于横梁之上,音色清脆明亮。这套编磬音域跨三个八度,十二律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有关专家对保存较好的几件磬块进行了测音,并以此为依据,复制出了全套编磬,能够演奏乐曲。

这里陈列的磬块是复制品,磬架是原件。

与编磬一同出土的还有演奏编磬的两个木槌及装磬块的漆木匣三件。素漆木磬匣,出土共3件。用于储藏磬块。可装磬块41件。磬槽前刻有编号;匣盖上刻有按照音列放置磬块的说明。 彩漆击磬木槌。演奏工具。用于击奏编磬。出土共2件,均木制彩绘。

边柜:五弦琴和十弦琴和篪

这里陈列的是弹拨乐器五弦琴和十弦琴。琴身都是用一块整木雕成,内腔凿空形成共鸣箱。五弦琴上有的精美花纹,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背面人形纹饰:人作蹲状,面部有大鼻梁,月牙形的打嘴上翘,双目倒挂,两耳处各有一龙,跨下有双龙。这幅画有可能是《三海经 大荒经》所叙夏后启上天得乐的写照。有专家认为五弦琴为“均钟”,是为编钟定音的工具,有学者认为,彩漆五弦器是古代为编钟校对音高的仪器“均(yūn)钟木”,其功能相当于现在的音叉和校音器。它既是实用的乐器,也是华美的工艺品。这两件乐器在我国还是第一次出土。

这是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两只横吹竹管乐器,有七孔。吹孔、出音孔向上,五个指孔向外。《诗经》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的诗句。这件类似笛子的乐器就是篪。它的持握方法是双手横握,手心向内,举于胸前。曾侯乙墓的发掘,才使这一古老的乐器重新与世人见面,其演奏方法也为世人所知。

边柜:4件瑟

瑟,共出土12件,形制与过去发现的战国瑟相同,其主体用整木雕成,所用木料多为榉木。古代瑟的弦数不尽相同,有19弦,21弦,25弦。此墓出土的瑟首尾均有25个弦眼,应为25弦瑟。瑟的尾端浮雕有龙蛇的形象,侧板有彩绘的凤鸟图案。

瑟柱,又称瑟码,置于瑟面和弦间用于承弦调音。共出土1358枚,形式各异。

扁鼓,打击乐器。鼓腔原由12块腔板组成。有柄鼓,打击乐器。

边柜:排箫和笙

这里陈列的是管乐器。笙共出土六件。笙斗是用葫芦做的,笙管为长短不一的细竹管,出土时大部分已散乱残断。这是经过脱水处理的原件,这些竹管原来是插在这个笙斗上的。值得特别提到的是,在笙管中发现了竹制的簧片,簧片依据笙管而有大小之分。这说明当时笙的制作和调音已十分精细。中国古代乐器按质地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为“八音”。笙属匏(páo,音跑)类乐器,匏即葫芦。用匏制作笙需在幼匏时按笙斗形制用匏范套住幼匏使之定型。此笙是目前所见中国匏制笙中最早的实物。中国古笙在17世纪传入西方,衍生出簧风琴、手风琴、口琴等簧片乐器。

排箫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吹奏乐器。排箫又称“参差”或“箫”。孔子所欣赏的韶乐, 8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解说词

因主要由排箫演奏而被称为“箫韶”。(www.61k.com)曾侯乙墓出土排箫2件。均由13根长短参差的竹制箫管经三个竹夹缠缚而成。其中一件出土时有八个箫管仍能吹奏出超过五声的乐音。这两件排箫出土之前,古排箫的形制曾长期模糊不清。如清代音乐家曾根据古文献所记载的排箫形如蝶翅的说法复原出26管、左右对称的排箫。曾侯乙排箫形如蝶之单翅,这与世界各地的古排箫没有什么不同。

第五单元:漆器

下面请看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漆器。

我国使用漆器的年代很早,考古发现在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已有漆器。因其不易保存,战国以前的漆器仅有零星发现。

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木竹器(不计漆木乐器、兵器的杆、盾、漆甲胄等)共有230多件,是先秦墓葬出土最多的。器类有食具(杯、盘、勺、豆)、用器(盒、箱、梳、架、桶)、仪式用器(俎

[zǔ,音组]、案、禁)以及葬具漆棺等。制作特点较为厚重,多是剜凿而成。以食具为例,没有楚、秦、汉墓中常用的卷制、镟制。纹样风格是既有简练的线条勾勒又有精工彩绘的神话故事,如在漆棺和鸳鸯盒上绘制的漆画,它们表现出了融合中原和南方文化的艺术特点。

独立柜:彩漆木雕梅花鹿 彩漆木雕鸳鸯形盒 透雕漆禁 彩漆木雕龙凤纹盖豆

彩漆木雕梅花鹿,出自东室。出土时与笙、瑟同处,鹿身为整木雕成,头上所插为真鹿角。其身上的方孔,可能用来插小木鼓。漆木鹿在我国古代人们的心目中是吉祥美好的象征。在楚地先秦墓葬中,鹿形漆器发现较多。这座墓出土两件漆木鹿,鹿身为木雕,头插真鹿角,形象稍异。这件彩绘鹿的四肢蜷曲,昂首凝望,神态自若。

彩漆木雕鸳鸯形盒,出自西室陪葬棺。彩绘木雕鸳鸯盒腹部被凿空,背部有盖,头可以转动,全身绘有美丽的羽毛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两侧腹部有彩绘的撞钟击磬、击鼓跳舞的图案,为我们研究此墓乐器的演奏方法提供了形象资料。

透雕漆禁,用器。禁面由整块厚木板雕凿而成。禁面阴刻云纹并加朱绘,四角各浮雕两龙,四腿圆雕成兽形。禁座绘云纹、草叶纹,兽形禁足绘鳞纹和涡纹。全身以黑漆为地,朱绘花纹。

彩漆木雕龙凤纹盖豆,食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皿。盖和双耳浮雕的盘龙,有角有目,有鳞有爪,加上鲜艳的彩绘,犹如跃动在云彩间的游龙,十分生动。这座墓出土四件这样的漆豆。

边柜:衣箱形盒 漆几 木俎 木瓒 耳杯 木架等

衣箱形盒,用器。两件衣箱形盒出自西室,应为陪葬棺内物。龙纹衣箱形盒四周阴刻云纹,一侧合盖后有一条阴刻的细线条的龙。

素面衣箱形盒,用器。

龙纹衣箱形盒,用器。

木梳,用器。共出土17件,分别出自西室和东室。

素漆木雕盘鹿,出自中室。鹿身为整木雕成,头上所插为真鹿角。全身髹黑漆,曲身盘卧,回首反顾,作小憩状,非常安祥。

彩漆云纹木几,用器。由三块木板嵌榫组成。再髹漆彩绘。它是古人席地而坐时用以倚靠身体的。

这套酒具箱内装耳杯16件,圆木盒1件,小木盒4件,木勺2件,竹架2件。这套食具箱内装铜鼎、铜盒、铜罐、铜勺等。铜鼎是装肉的,铜盒是装饭的,铜罐是装酒的。从箱内容积不大,器物放置有序以及箱上用于栓绳的铜扣来看,酒具箱和食具箱可能是墓主人生前外出时所使用的一套野餐用具。

木俎(zǔ,音组),用器。是古代祭祀、宴飨时切、放牲肉用的用具

彩漆木瓒(zàn,音赞),酒器。瓒是带圭形柄的杯子,用于古代的祼(guàn,音冠)祭礼(以酒祭地),有玉、青铜、木等质地。该器饰云纹,杯身两侧分别有圭形柄和耳。

浮雕兽面纹漆木案,用器。案面浮雕兽面纹,案腿为鸟形。

9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解说词

彩漆木架,用器. 这件彩绘木架与墓主主棺同处东室,它是以两根圆木饼为底座,座上的两根圆木柱上搁一根木梁,梁的两端雕有上翘的兽首。(www.61k.com]全器髹黑漆,再用红漆彩绘花纹。两根立柱的纹饰不同。出土时木架已垮,架上未发现其他物品,其用途不明。

彩漆杯形器,出自东室。用器。器底有两穿孔,用途未明。

玉首漆丈,用器。出自东室,保存完整。先秦时期仅尊者、老者可以持杖。

第六单元 衣箱

该墓出土衣箱共5件。衣箱共出土五件。有一件箱盖上刻有铭文“匫”。“匫”就是箱子的意思。另外还有一件刻有“紫锦之衣”四个字,由此可见它们是装衣服用的箱子。

在这些衣箱上,大都绘有与天文历法相关的图象,它们直观地反映了墓主人所处时代的天象,是中国天文学史研究的珍贵资料。

在这些衣箱漆绘中,房宿是它们共同的主题。房宿是农祥星,一共四颗,它们一字排开,像四匹驾车的马,也称“天驷”。它们在立春日拂晓出现在正南,是黄河流域春耕生产开始的标志。

独立柜:《二十八宿图》衣箱

这件箱盖上用红漆绘写了十分珍贵的天文图象。请看:盖顶中部是一个象征北斗的“斗”字,四周是篆书28宿的名称(古代人们称太阳运行的轨道为黄道,把它和天赤道一起分为28个不等的段落,用28个星宿来代表,以便来观察日、月、星辰的情况)。两端是古代四象中的两象—苍龙和白虎,分别代表东方和西方。

这件衣箱上阴刻有“止 ”两字,有研究者认为它是用来盛放曾侯乙晚间在寝宫居息时所穿的衣物。

曾侯乙墓《二十八宿图》木衣箱盖的中央写着一个篆书的“斗”字,即北斗七星,简称北斗。“斗”字通过笔画延长线与二十八宿相连来体现二者的互动关系。通过研究这种互动关系,有学者认为这幅图的观测时间是:公元前433年农历大年初三傍晚。

在这幅图上的亢宿附近,写着“甲寅三日”四个字。通过核对古历,公元前433年正月初三正好是“甲寅”日,这一天在月相上叫“初吉”,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日子。《二十八宿图》木衣箱上表现的“斗转星移”的关系,只有在纬度偏北的黄河流域才能观察到。它证明中国先秦的二十八宿体系不是来自古印度。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28宿全部名称的最早记录。它表明至迟在战国初期,我国就确已形成28宿星象体系。

大家抬头看看吊顶,墙上所描绘的便是公元前433年立春日的夜空,28星宿分层叠出。 (二十八宿(xiù,音秀)是什么?

我们每天看到的日出日落的现象,是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给我们造成的错觉,这种现象叫做“视运动”。

太阳在一年里的视运动所“走过”的轨迹叫“黄道”。

为了描述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视运动的位置,古人把黄道及其附近的恒星划分成了28个面积不等的区域作为观测坐标,这就是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就是人们观测日月五星运动的坐标。

斗转星移

我们常用“斗转星移”来形容季节变换、时光流逝。其实这个含义来自古人对北斗与二十八宿的互动关系的认识。中国最早的历书《夏小正》里讲了一种正月的特有天象,即傍晚时分参宿运行到天顶,北斗斗柄指向下方。讲的正是“星移”,和“斗转”。

一年之计在于春

在《二十八宿图》木衣箱的盖面上,环绕“斗”字书写着二十八星宿星名,两边分别绘有龙与虎的图像,在亢宿附近刻写“甲寅三日”四字。这是一幅“北斗携连图”,内含着“斗转星移”、“斗柄授时”、“正月建寅”等历法认识。在另一面,房宿的形象独占一面,显得非同寻常。二十八宿的个别名称最早见于殷墟卜辞,全部名称的记载则见于成书战国晚期的《吕氏春秋》(239 10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解说词

B.C.)。[www.61k.com)这幅二十八宿图说明在战国初期,我国已形成二十八宿体系,并有与北斗配合使用的鲜明特点。

《后羿弋射图》衣箱

中国古代传说唐尧时代“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命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从而拯救了人类。《后羿弋射图》木衣箱的盖面所绘两幅弋射图表现了后羿射日的情景。在弋射形象的边缘还绘有两条双首人面蛇(枝头蛇),反向互相缠绕,这可能是传说里的伏羲和女娲。箱面有蘑菇状云的一角,漆书20字:

民祀唯房

日辰于维

兴岁之驷

所尚若陈

琴瑟常和

意思说民间祭祀房宿,就是祭祀的兴岁之时(即是立春前后)的天驷星,人们希望通过祭祀房星而心想事成,风调雨顺。

《夸父逐日图》木衣箱

一侧绘有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所绘之鸟为日中金乌。盖面所绘四兽似马,可能象征天驷星座。

可见房宿是这些衣箱漆绘的共同的主题。房宿除了叫天驷,还叫农祥星,它与农事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根据推算,《二十八宿图》中的“甲寅三日”正是初吉之日,国君可以举行籍田礼,劝耕务农。

立春时节,寒冬过去,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年之计在于春。

第七单元:金玉器

独立柜:金盏

在已发掘的先秦墓葬中,过去很少发现金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金器数量较多。这件金盏是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容器,重2156克。其制作十分讲究,盖上饰几圈蟠蛇纹、陶纹和云雷纹,器口沿下饰一圈蟠螭纹,三足作倒置的凤首,纹饰和器形都很美观,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出土时金盏内放置镂空漏匕一件,重56.45克。 墓内出土金杯一件,无纹饰。重789.93克。金带钩四件,其造型为鹅首,曲颈扁啄,惟妙惟肖。

边柜:金弹簧器、金镇、金箔、金带钩

这些金弹簧出土时缠绕在纺锤形的器具上。古人将黄金抽成直径为0.2毫米的金丝,再卷曲成有一定韧性的弹簧,说明当时抽丝制簧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以往在先秦墓葬中未出土金弹簧,其用途有待研究。

经过检测,这批金器的含金量在85%—93.6之间,总重量8430多克,是目前发现葬金数量最多的先秦古墓。

金镇,用器。镇顶有环钮。器身饰变形龙纹、重环纹、变形龙凤纹、云纹等。

金箔,装饰品。曾侯乙墓共出土金箔900余片。原用于器物表面装饰,出土时已散落。多数有压印的花纹,花纹繁缛细腻。

金带钩,服饰用品。用于钩挂束腰的革带。

玉器在我国古代文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到了战国时期,生前佩玉,死后敛玉已成为传统。曾侯乙墓出土玉器300多件,主要置于棺内墓主人的身上,都保存完好,可分为佩饰、实用玉器、和葬玉三类。

佩饰有璧、环、玦、璜、方镯、佩、挂饰、剑、管、带钩、人像、串饰等。璧67件,大小不一,形制各异,或圆形或附双龙形象;璜49件,往往成双成对。实际上佩饰玉器既可佩戴,也可用于礼仪活动。佩戴时也可将多种佩饰玉器串成“组佩”使用:礼仪用玉则多为璧、璜、琮 11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解说词

等。[www.61k.com)

使用玉器有扳指、梳、长条刃器。扳指使用时套在手指上便于扣弦射箭。

葬玉是专门用于敛尸的玉器,其作用是保护尸体。古人相信“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此墓出土的葬玉有琮、口塞、握、玉片、半 、残器、璞料共64件。21件 置于墓主人口内,每件圆雕成牛、羊、狗、猪、鸭、鱼等形象,器小如豆,形态逼真。每件作品不仅雕出其形,而且刻画入微,如牛角、猪鬃、鸭翅、鱼鳍等无不栩栩如生。似有祈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意。墓主人也可能是穿着缀玉片的衣服入葬的。在墓主人的尸体上还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璞料和残器,其中有一件半琮,是由一件作废的玉琮改制的。

经检测,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属软玉,可能产自新疆和田。玉质细腻却不同程度的带有瑕疵。

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代表了先秦时期琢玉工艺的水平。其玉器造型既有扁平体的璧、环、玦、璜,也有立体圆雕的人像、动物。在设计上依玉料形状而定。最突出之处表现在分雕连接的工艺上,即用较小的玉料分别雕出后串连为大的玉饰。

独立柜:16节玉佩

这件16节玉佩就是用这种工艺制作的。这件玉器长48厘米,宽8.3厘米,厚0.5厘米。制作时先将玉料按所需的节数,从不同的方向锯成切而不断的小块,然后在每两块未断处镂成一、两个可活动的环套,将相连各活动环以外未断的玉片剖断,做成此器。这件玉器有活环将多片玉块相连,既可展开,又可折合相叠。它的制作经历了切割、打孔、镂雕、琢刻纹饰等多种工艺。玉雕镂空法早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但用多块玉料用活环连接成一件多节玉器,却为仅见。

独立柜:四节龙凤玉佩

四节龙凤玉佩由一块玉料雕琢成可以活动卷折的4节,共雕刻出7条卷龙、4只凤鸟和4条蛇。此器出自墓主腹部,器形与众佩不同,可能是单独佩带的。

边柜:璧

曾侯乙墓出土玉璧共67件。璧在周代是六瑞(即璧、琮、圭、璋、璜、琥)之首,用为礼器,以礼苍天。按周礼,天子、诸侯礼享天子均用一尺二寸的大璧。此外,璧也可用于作装饰物和佩带之用。曾侯乙墓中的出土的壁有:谷纹玉璧、云纹玉璧、双龙玉璧、素面玉璧、异形玉璧、石璧、双龙石璧。曾侯乙墓出土石璧共48件,素面石璧45件,双龙石璧3件,全部出自东室。

边柜:琮

素面玉琮,琮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外方内圆,上下贯通,方代表地,内圆代表天,是用于沟通天地的法器。

兽面纹玉琮,四面阴刻兽面纹。

边柜:璜(huǎng,音黄)

璜,形如半璧。用于朝聘、祭祀、丧葬、征召和佩玉。璜与珩、琚、瑀、冲、牙等小玉器组合成所谓杂佩,璜为杂佩之首。战国时期的杂佩分挂于腰带左右侧。曾侯乙墓出土玉璜较多,共有49件(大多成对),其中由三道金缕穿联的金缕玉璜、透雕出4龙6蛇的透雕龙纹玉璜均是罕见珍品。

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玉璜有谷纹玉璜。素面玉璜。透雕龙纹玉璜全器共透雕出4龙6蛇。金缕玉璜由三道金缕穿联大小两件玉璜组成。云纹玉璜两面雕刻云纹。

边柜:玦(jué,音决)

玉环有缺为玦,且有特别的涵义,古人以为“君子能决断则佩玦”。新石器时代用作耳饰,商周则与环、璧等连成组佩

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玉玦有:管形玉玦、八棱形玉玦、谷纹玉环、素面玉环。

边柜:佩

古人佩饰分两类,一是佩带“事佩”,即针镂、囊袋、结绳结的玉器等实用品。二是佩带“德佩”,即璧、环、玦、珩、璜等以物示德的装饰性玉器。德佩往往编联为组,又称“组佩”,并用 12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解说词

作等级标志。[www.61k.com]

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玉佩有:圆雕玉龙佩、素面蟠龙玉佩、谷纹卷龙玉佩、鱼形玉佩、鸟形玉佩、虎形玉佩、双龙玉佩,器身透雕对称的两条卷龙。云纹卷龙玉佩、素面卷龙玉佩。

边柜:玉用器

玉方镯(zhuó,音茁),出土共2件,均置于墓主人腰部。

云纹玉梳,梳有23齿,双面阴刻云纹和斜线纹。

玉带钩,带钩用于挂钩束腰的革带。

玉剑,通长33.6、宽5.1厘米。全器分为剑首、剑茎、剑格、剑鞘、剑珌等5节,用金属连接。其中剑首透雕成双龙形。战国时虽已出现装在铜剑上的玉质剑饰,而剑上(铜、铁剑)的玉首、格、王彘俱全而被称为玉具剑,此剑已通体用玉,是所见中国最早、最完整的玉剑。

玉首铜刀,出自东室墓主腰部。刀身青铜质,首为青玉,四角各有一透雕的龙形装饰。 玉韘(shè,音射),出自东室墓主左手掌处。韘初见于商代,流行于先秦两汉,为骑射之具,套于拇指上使用,张弓时,弓弦挂住旁出的小钩,以防伤拇指。后来成为装饰品

边柜:葬玉

葬玉,是一种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曾侯乙墓共出土这类玉器64件。有琀、口塞、握、片、半琮、残器、璞料等。出自墓主的口腔和颅腔内。器形有牛、羊、猪、狗、鸭、鱼等器小如豆,圆雕而成。两周至汉的琀常作蝉形,取“再生”之意。曾侯乙墓的琀作六畜和鱼之形。

玉琀(hán,音含),玉握,葬玉。出自东室墓主的左、右手处。灰白色,通体抛光。玉半琮(cóng,音从)

装饰品:水晶环、紫晶珠、料珠。

装饰品,中国古代俗称玻璃为料器,有本地产的也有来自阿拉伯的。曾侯乙墓出土的料器有水晶环、紫晶珠和料珠。料珠均较小,珠上有若干个“蜻蜓眼”,围绕“蜻蜓眼”有若干层“眼圈”,珠中穿一孔,孔壁直,属串珠饰。料珠其化学成份为SiO 、Ca、Na等,与阿拉伯的料器相同。

曾侯乙墓出土的纺织品主要有纱、锦、绢、绣四种。纱是桑蚕丝和麻的交织品,是首次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混纺织物。锦为单层暗花织物,与传统的多色重经提花汉锦不同,属目前首见。龙纹绣,采用的是“锁绣法”在绢上制成的刺绣品,绣纹为一首两身的龙,线条流畅活泼。因自然褪色和积水浸泡,纺织品出土时主要为黑色和棕褐色。

第八单元:兵器和竹简

请看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变革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和兼并十分频繁。当时各国都把战争看成是与祭祀一样重要的大事,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兵器的改良和创新。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大量兵器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尽管我们目前还不太了解曾国的军事活动,但从墓中出土的兵器可以看出,当时盛行车战,多用长杆兵器和射远兵器作战。此墓出土的兵器有戈、矛、戟、 殳、弓、箭簇、盾、甲胄等4700多件。除皮革制作的甲胄、盾外,大部分保存较好。兵器主要出自北室,北室内各种兵器重叠堆放,宛如古代的兵器库。

独立柜:武士甲胄

请看这位武士披挂的甲胄。墓中的甲胄已散乱,能复原的只有13套。每套由201块各式皮革甲片经丝带编缀而成。皮胎外髹深褐色漆或黑漆。甲片中部凸起或呈弧形。每套甲胄分胄、身甲、袖甲、裙甲四个部分,保护武士的头、身躯、四肢。甲胄设计科学,武士穿戴方便,活动自如。甲胄的制作复杂而考究。据《考工记》记载:首先是选料,接着按要求裁剪,然后模压定型,最后打眼编缀、髹漆。甲片因编缀于不同的部位,形状各异,因此,每套甲胄至少需要模具46副。

边柜:战车战马复原阵

13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解说词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非常频繁,那时打仗人们都以车战为主,马在当时很受重视,在曾侯乙墓中我们也发现了战马甲胄,马胄由整块皮革模压而成,内外髹黑漆,外部还绘有彩绘,主要是用来保护马头的。(www.61k.com)这件马胄是复制品。马甲出土时皮革已朽,仅存漆皮。甲片是皮胎,经压模成型后髹漆,描绘花纹。这些残片是原件。

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马衔、马镳、马配饰等。从人们对马的重视中可以看出,在当时军事活动中马的重要作用

车軎是套在车轴两头的外挡,用于防止车轮滑出车轴。假设每两个车軎代表一辆战车,这座墓出土了76个车軎,象征有38辆战车陪葬。最有特点的是这两件矛状车軎,在战车的车轮外装上这种锐利的“矛”,作战时增加了冲锋陷阵的杀伤力。

墓中出土了49件盾。盾面为皮质,盾柄是木头做的。正面髹黑漆,背面有繁复细致的彩绘图案。

独立柜:箭阵

当时盛行车战,在车上作战必须用长杆兵器和射远兵器,才能起到杀伤敌人的作用。箭簇是射远兵器,墓中共出土4507 枚,有三棱形、双翼形、方锥形、圆锥形多种式样,至今仍很锋利。有的三棱形的箭头上还铸有倒刺,这种箭头射中后不容易拔出来。这三件箭头为圆锥形,不锋利,它们不是用于实战的,可能是平时“打靶”时用的“练习弹”,也就是古代文献记载的“志矢”或“投壶之矢”。出土时部分箭杆保存完整,箭头连同箭杆长70公分。这些箭杆是经过脱水处理后的原件。

边柜:周代五兵

周代五兵有戈、戟、殳、夷矛、酋矛。

戈:勾啄兵器。

戟:由多件戈所组成,兼有勾、啄、刺、割四种功能。部分戟为戈矛合体。曾侯乙墓共出土各式戟30柄,其中带刺三戈戟3件。

殳:刺兵。一种叫锐殳,殳头呈三棱刮刀形;另一种叫晋杸,以呈铜套状的鐏(首和晋)安装于柲两端,用于仪仗或在战车上作旗杆之用。曾侯乙墓分别出土殳7件,晋杸14件。

夷矛:是矛杆(柲)较长的兵器,用于车战。所谓“夷”,是夷灭敌人之意。曾侯乙墓共出土各式矛49件。

酋矛:是矛杆较短的兵器,为周代五兵之首。

这里陈列的 、矛、戈都属长兵器。长兵器的杆子通常有2至3米长,最长的可达四米多。这么长的杆子用的什么材料,怎样制作的呢?如果单纯用木头容易断:用竹子容易弯:用铜又太笨重。这座墓内出土长兵器的杆子是用长木杆为芯,外表包上长竹条,竹条外用藤条缠紧,然后刷上生漆。这样制作的长兵器,集木、竹、丝、藤、漆的特长为一体,既能伸直不断,又比较轻便,具有一定的弹性。这样的兵器杆平滑坚韧,刚柔相济,适合于在战车上使用。这是长杆兵器戟。古书上记载:“戟—枝兵也”。它可以起到刺杀和勾勒的双重作用。过去出土的戟往往是一个矛头和一个戈同在一根长杆上。这次出土了两个戈头和三个戈头同装在一根长杆上的多戈戟,这是过去所未见到的新的兵器品种。这件戈头上有一个精美的图案:四条龙两两相背,上下排列,中间为“十”字,有研究者认为这个图形与“曾”字相似,可能是曾国的国徽。

殳是此墓中的重要发现之一。我国古代文献上常常提到殳是周代的五兵之一(戈、殳 、戟、酋矛、夷矛),但是, 是什么形制却说法不一。这件 上刻有“曾侯 之用 ”,由此我们得知 殳有两种形制。一种是无刃殳,称为“晋殳”,它主要用于仪仗,另一种是三棱状有刃的殳,称作“锐殳”。曾侯乙墓中殳的出土解决了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

该墓出土的短戈、短矛,其杆子在1.3米左右,主要是供步卒使用的。曾侯乙墓长短兵器并出,印证了古代兵家所说的:“长以卫短,短以救长”。

边柜:竹简

曾侯乙墓竹简出自北室,共240枚。简长多为70至75厘米。简文为墨书,字迹大都清晰可 14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解说词

辨。(www.61k.com)字体与过去发现的战国楚简相同,每简字数不等,总计6676字。简文的内容主要记载用于葬仪的车马以及车上的配件、武器、甲胄和驾车的官吏。所记车马有墓主人自备的,有他人赠送的,不少为楚国王公贵族所赠送。简文中有些官名与楚国官名相同,反映出曾、楚的密切关系。

这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文字资料统计表。曾侯乙墓文字资料十分丰富,竹简和各种器物上的铭文、刻文等总计12696字,是一批十分宝贵的先秦资料。

15

三 : 中国冰箱之祖——曾侯乙墓铜冰鉴

曾侯乙 中国冰箱之祖——曾侯乙墓铜冰鉴

战国
冰酒器
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
长宽均为76厘米、高63.2厘米

    《周礼·凌人》记载:"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www.61k.com]"原来这种器物是古人用来冰酒的,尊缶内装酒,鉴、缶壁之间的空 间放置冰块,在春夏之季就可以喝到冰爽的酒。这件青铜冰鉴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冰箱,也是当时祭祀中一种重要的礼器。如此奢华的器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只能是贵族才享用得起。

鉴作外套,缶在其中,缶的外壁和鉴的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具有冰镇、加温酒浆的双重功能。

铜冰鉴整体为方鉴内套方形的缶的形式,上有镂孔盖,盖身正中有方形孔,正好套住方壶口。

方形的缶有盖,溜肩,下腹内收,底部有带穿的方足。方鉴底部与方形的缶方足穿眼相应部位安有弯形栓钩,正好插入壶足穿眼,把壶稳定 住。其中一只栓钩还装有倒钩,栓钩插入后,倒钩自动倒下卡紧,使壶不能摇动。该鉴腹部和四角有8个龙形耳,龙头顶承8块接檐式铜饰,四足作兽形,四周外口 沿均饰以镂雕或浮雕勾连云纹、蟠螭,异常精美。

若将上面的盖子拿开,俯视它的形状如同一个"回"字。这好比今天的暖水壶,有个外壳,还有个内胆。不同的是暖水壶的外壳和内胆之间距离很小,而这冰鉴的外壳和方壶之间则是个很大的空间。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巧妙机关是极少数专业人员才能看到的:那就是在鉴底内层和壶底相接的部位,有呈品字形的三个弯钩,其中一个弯钩 带有可以活动的倒钩。而方壶壶身外侧近壶底部分有三个长方形榫眼,当方壶放入鉴中即将触及底部时,便会同时触动活动弯钩,一待方壶落到铜鉴底部,那三个长 方形榫眼恰好与铜鉴的三个弯钩相套合,其中的活动弯钩也自动倒下,从而使壶身稳定不移。若要从铜鉴中取出方壶,则需将活动弯钩搬起。

当时的酒是米酒,存放时间一长,便发酵过度而变味。该鉴使用时壶内装酒,在鉴内放入冰块,可使酒凉,阻止它的发酵变味。该鉴出土时带有长柄的铜勺,是舀酒的用具。

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发明了食物防腐保鲜的方法。《诗经》中就有奴隶们冬日凿冰储藏,供贵族们夏季饮用的记载。古籍《周礼》记载"祭祀共冰鉴"。"鉴"其实就是个盒子,里头放冰,再将食物放在冰的中间,起到对食物防腐保鲜的作用。由此可见,鉴是我国的冰箱之祖了。

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造型和纹饰在继承商周以来的中原青铜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创新。铜冰鉴便是曾侯乙墓青铜器中的代表器物,集中表现了曾侯乙墓青铜器新颖、奇特、精美的特征。

铜冰鉴的四足是四只动感很强,稳健有力的龙首兽身的怪兽。四个龙头向外伸张,兽身则以后肢蹬地作匍匐状。整个兽形看起来好像正在努 力向上支撑铜冰鉴的全部重量。鉴身为方形,其四面、四角一共有八个龙耳,作拱曲攀伏状。这些龙的尾部都有小龙缠绕,还有两朵五瓣的小花点缀其上。

在中国古代,人们喜欢温酒,温酒不伤脾胃。夏季也嗜喝冷酒,冷酒可以避酷暑。1978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楚墓出土的铜冰鉴,是一 件双层器,方鉴内套有一方壶。夏季,鉴、壶壁之间可以装冰,壶内装酒,冰可使酒凉。当然亦可以在鉴腹内加入温水,使缶内的美酒迅速增温,成为冬天时饮用的 温酒。这"冰箱"还是无氟的,冷暖两用的,完全绿色的。可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最原始的绿色冰箱,是一个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 高度统一的青铜器物,也是迄今发现的部分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较早的典范作品。

四 :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墓

——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工程总投资:—

工程期限:1978年——1983年

精美绝伦的曾侯乙编钟复制品

曾侯乙, 一个距今2460多年的古人,他死后给世人留下了上万件无价之宝。(www.61k.com]

30年前,在湖北随州城郊一个名为擂鼓墩的小山包上,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震惊世界的大事,沉睡于地下2430年的曾侯乙编钟得以重见天日。这是我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发现。在过去的三十个春秋里,曾侯乙编钟那古朴、粗犷的千古绝响荡彻寰宇。1997年7月,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庆典音乐会上,“国之重器”编钟奏出了中华民族的世纪强音。风雨沧桑,三十年,当年参与发掘的人们已是白发苍苍,忆起当年,他们无不为之振奋,那是他们生命中闪亮的时刻,也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发掘现场航拍照片

八十厘米千钧一发,曾侯乙墓险些被炸

1977年9月,随州市曾都区城郊擂鼓墩驻军,原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雷达修理所扩建营房。[www.61k.com)在东团坡山岗上开山平地时,突然挖出一片同地面颜色大径庭的“褐土”。该修理所副所长解德敏爱好考古,凭直觉他猛然意识到出现如此大面积的异常土层,可能地下有古墓,并迅即向随县县委汇报。擂鼓墩位于湖北随州市区西1公里处,相传春秋时期楚令尹杜越椒叛乱逃到这里,楚庄王率师追击,到这里擂鼓进军,因此而得名。施工现场的这座小山包,东南距擂鼓墩县城两公里,依山傍水,是一处风水宝地。加上古人丧葬很注意风水,那么山中发现古墓也并不奇怪。

县里派一位搞文化的同志去看现场,因缺乏考古意识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部队仍继续施工。至1978年2月,在褐土层下挖出了2米多长、1米见宽的长方形大石板,解所长深感事态严重,立即下令停工,并再次向随县县委汇报。此次县里派出文化馆副馆长王世振来到现场,懂考古学的王副馆长初步判定是座古墓,遂向原襄阳地区文化馆报告。1978年3月19日,时任省博物馆副馆长兼文物考古队队长的谭维四,带着钻探专家陈锡岭赶到现场,初步确认:“这是我国已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木椁墓,比马王堆1号墓大六倍,比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大十四倍,构筑在岩石上——叫岩坑竖穴。”这种墓穴,在南方还是第一次见到。

此后的发掘,举世震惊。据《湖北省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调查勘探与发展工作大事记要》载:“5月22日,昨夜及今日上午抽水,墓室水又降40厘米,中室靠西壁处,可见与壁平行有两排编钟,挂于钟架上,一架七枚、一架六枚,靠南壁处可见一架挂钟六枚,架上还有空当,一小钟掉于椁底。中室东壁发现一较大铜器,器形不明。5月24日,中室编钟第二层挂的甬钟,经过清理,已有20多件开始惊艳出土。南架上有9件,西架上有15件。南侧的架子,两个做工精美的铜人支撑着钟架,其中南东端一铜人

2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双手上举,腰佩铜剑……”

——至此,“世界第八大奇迹”终于重见天日。[www.61k.com)

武汉军区空军用直升机拍摄的曾侯乙墓全景,上面覆盖的为成片椁板,盗洞不太明显但隐约可见(湖北省博物馆特别提供)。

水中摸出中华瑰宝一根木柱暗藏机关

“开棺了,擂鼓墩要出大宝贝啦!”

考古发掘队完成现场清理工作后,决定起吊墓葬椁盖板。消息不胫而走,人们奔走相告。

围观的群众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来,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有的群众甚至带上干粮和被单,睡在部队营房门口,等逢开棺后亲睹祖宗留下的“稀罕”物。据负责考古现场保卫、物资后勤供应的原随县文教局副局长周永清老人回忆,当年县城只有4、5万人,可涌上墓区围观的群众就有两万之众。公安、民兵和解放军组成的人墙屡屡群众冲垮,直到空军派出直升机航拍墓区全景时,才说服部分群众暂时离开现场以便拍照。

起吊墓室椁盖板的难度主考古队员始料不及。47块椁盖板均由60厘米见方的梓木做成,最长的达10.6米,重约4吨。部队支援的解放5吨吊在这些大家伙面前束手无策。情急之下,临时开来的黄河10吨大吊车上场应战,几经周折才得以成功。椁盖板揭开后,出现有人们眼前的并不是满是宝藏的地宫,而是一幅惨景——所有的文物都浸泡在3米深的浑水里,一些棺木横七竖八的浮在水面上。

当工作人员清理出这些浮棺并往外抽水时,随着水面的下降,三段横梁和一根木柱浮现在人们的眼前。浑浊的水面下看不清是何物。这时,西半球青年发掘队员自告奋勇地爬上跳板,趴在水面上方顺着横梁往下摸。

“是编钟!我摸到一排编钟啦!”在小伙子兴奋地喊叫声中,人们惊喜万分。在场的考古专家也按捺不

3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住心中的喜悦,他们知道,在这么高的位置出现成组编钟,再往下走肯定还有“大家伙”。[www.61k.com]狂喜之余,人们谁也没有想到,在横梁旁轻轻晃动的那根柱子,竟让此次发掘留下了一个千古遗憾。

编钟出水现场照片

木柱折断千古遗憾 秦汉盗墓望水兴叹 在曾侯乙墓的发掘过程中,有一个让考古专家们为之争论的疑团,也有一个让考古专家们因之惋惜的遗憾。

最早出现在墓室水面上的那根木柱,待到水落石出时竟酿成了此次考古发掘中的千古遗憾,原来,这根木柱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古乐器“建鼓”的支架,木柱贯穿鼓身垂直于地面,因此人们看到水面上的木柱时,建鼓已在水中耸立了两千多年,当积水逐渐抽去时,由于巨大的鼓身脱离了水的浮力,受腐蚀的木柱再也无法支撑鼓身的重量折断倒地。这个极具考古价值的场景被当时考古发掘摄制组的“编外组员”随州市群艺馆摄影师余义明无意中拍摄下来,一直珍藏至今。

让考古学者争论了近二十年的疑团,源自曾侯乙墓椁盖板上的一个盗洞。在勘探之初,考古人员曾在曾侯乙墓中室上方的椁盖板上发现一个80厘米见方的盗洞,造成一根椁木塌陷和泥土涌入。根据现场遗留的一些盗墓工具分析,此墓大概在战国晚期至秦汉时被盗墓贼光顾过。曾侯乙墓中的文物是否完整、墓室积水是否因盗洞造成是考古学者争论的焦点。

前不久,湖北省博物馆、地质大学等有关专家对曾侯乙墓墓区的地下水情况进行实地勘探研究,据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曾侯乙墓所处地层位于地下水水平面之下,埋藏后不久地下水就已经渗入,千百年来保持了古墓室高度三分之二的水平位置,由于墓室内积水的形成是在盗洞被挖之前,所以可以推断盗墓贼当年无法进入墓室盗走文物。

说起墓室积水,不仅挡住了盗墓者而且还从加一方面保护了墓中的大部分文物。历经2400多年,总重达2567公斤的65个大小编钟除少数几件因积水、震动掉落地面,其余全部整齐地挂在木质的钟架上,这不能不算是个奇迹。

这恰巧验证了中国民间的一句谚语“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

4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钟乐绕梁举世无双国际壮歌震惊东方

1978年5月22日凌晨5时,墓室积水抽干后,雄伟壮观的曾侯乙编钟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场的考古工作者都被这前所未见青铜铸器惊呆了。(www.61k.com)

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文化部文艺研究院音乐研究后音乐家黄翔鹏、王汀寺人闻讯赶来现场,日发继夜地对全套钟逐个进行测音。当检测结果显示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时,两位专家喜得手舞足蹈。经与考古专家们分析论证后,大家决定“只见其形、不闻其声”不算认识编钟,要敲响它,才能体现价值。

1978年8月1日。建军节。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是日下午,历史上的第一场,也是唯一的一场曾侯乙编钟原件演奏音乐会在驻随炮师某部礼堂举行。这是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忆编钟重新向世人发出它那雄浑而又浪漫的千古绝响。那场独一无二的音乐会,是担了风险的。重新组装复原后的编钟重达10吨。木质横梁在水中泡了两千多年如今能否支撑得住;尤其是部队礼堂的地板,能否担得起这前所未有的重器。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人们在礼堂舞台的地板下层层加固。

首次奏响编钟应该敲什么曲子?作为音乐会主持人的谭老经反复思考决定曲目要表现“古今中外”。于是,音乐会发《东方红》为开篇,接着是古曲《楚殇》,外国名曲《一路平安》、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最后以反映共产主义的《国际歌》乐曲落幕。音乐会持续了两个小时,演出结束时,听从竟一时“痴迷”,停顿数秒,才掌声雷动,许多人泪水涟涟。

编钟是“国宝”,“国宝”当然不能随便敲击。自1979年5月开始,在国家文物局主持下,由湖北省博物馆、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等7家单位联合成立了曾侯乙编钟复制厂研究组,经过4年反复试验、试制,终于在1984年7月成功地复制出形似声似的全套曾侯乙编钟。当年研究及复制所耗资金达百万之巨。

5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起吊重达7000公斤的主棺

刻绘精美的外棺历2400年而不朽 墓室概况

6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墓呈“卜”字形,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岩坑竖穴木椁墓。[www.61k.com)无墓道,南北向,墓坑南北长16.5米,东西宽21米,深13米,面积为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220平方米。整个椁室由底板、墙板、盖板共171根巨型长方木铺垫垒迭而成,使用成材楠木达500立方米。木椁顶面及四周填塞防潮木炭6万公斤,木炭之上努筑青膏泥、白膏泥,上面盖铺石板,再努筑五花土直达墓口。曾侯乙青铜架楠木彩绘主棺(分内、外棺)重达7000公斤,椁内分作东、中、北、西四室。墓主居最大的东室,曾侯乙木棺,双重,尸体由多层丝织物包裹,墓主45岁左右。外棺有青铜框架,内棺外面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中室放置随葬的礼乐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西室置殉人共21个,各配木棺,均为13~25岁的女性。

墓中随葬以九鼎八簋(guǐ,音轨)和编钟、编磐为主的礼乐器,遵守了周代诸侯的身份,反映出先秦社会严格的礼乐制度,以及人们对天地、神明和祖先的敬畏。十二律俱全的64件青铜双音编钟(不包括楚王所送镈钟)、玲珑剔透的尊盘和完整地书写二十八宿(xiù,音秀)名称的衣箱等,体现了先秦时期中国在艺术、技术、天文等方面的极高成就。

墓主身份

墓内出土的器物许多带有铭文。特别是一件刻有“曾侯乙之寝戈”铭文的短戈,出土时置于主棺旁,当为曾侯乙寝宫侍卫使用之物。这些表明墓主人应为曾侯乙。根据对墓主人骨架的鉴定,墓主人为男性,年龄约为42-43岁。在中室出土的镈(bó,音博)钟上的铭文,记载了楚惠王熊章在位五十六年时赠送镈钟给曾侯乙作为宗庙祭器一事。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433年,也就是曾侯乙墓的大致年代。

曾侯乙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曾国(今天中国中部的湖北省随县、枣阳一带。)的一个诸侯,这位诸侯姓“乙”。

出土文物

曾侯乙墓出土青铜礼器是历年来我国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较全的一次。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简等文物15404件,其中有8件定为国宝,有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见的珍品。

青铜礼器主要有镬鼎2件、升鼎9件、饲鼎9件、簋8件、簠4件、大尊缶1对、联座壶1对、冰鉴1对、

7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尊盘1套2件及盥缶4件等。(www.61k.com)其中尊盘系用先进的失蜡法铸造,表现出战国时期青铜冶铸业所达到的高水平。

国宝— 曾侯乙编钟

钟在我国商朝时就已出现,最初只有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 13枚,战国时发展成 61 枚。人们按钟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钟编成组,制成编钟,演奏悠扬悦耳的乐曲。曾侯乙编钟共 65 枚,是我国古代最庞大的乐器,其中1枚是战国时楚惠王赠送的镈。编钟分八组,共分三层悬挂在铜、木做成的钟架上。包括钮钟十九件,甬钟四十五件及一件镈钟,共六十五件,钟架通长十一点八三米;高达二点七三米。气魄宏大,场面相当壮观。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着。钟的形体和重量是上层最小,中层次之,下层最大。最小的一件重2.4公斤,高20.2厘米;最大的一件重203.6公斤,高153.4厘米。65枚编钟的总重量达3500千克,它的重量、体积在编钟中是罕见的。钟上大多刻有铭文,上层十九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四十五枚钟上不权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这些铭文,便于人们敲击演奏。

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考古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钟演奏出各种中外名曲,无不惊叹。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两千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这不仅表明我国古代青铜业的成就,也表明了中国古代音律发达的程度。

为了使这套中华乐器史上珍贵的国宝发挥更大作用,科学工作者将曾侯乙编钟进行复制。一九八三年一月六日至九日,中国音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学会、考古学会的学者专家共八十多人,在武汉对复制的编钟进行了鉴定。专家通过聆听和比较原件和复制品每个钟的音色、音高,并交替欣赏原件的录音和复制编演奏的《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浏阳河》、《圣诞夜》等中烁曲。他们认为复制品确实达到了原件的音响效果,高音区清脆,明亮,悠扬;低音区浑厚,深沉,气势磅礴。其中演奏出的大多数音乐与原件的差异小于正负五音分之内,为一般听众所难以辨别。

8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国宝— 曾侯乙尊盘

尊盘是由尊与盘两件器物组成的一套酒器,是国宝级文物。[www.61k.com]尊是盛酒器,盘是盛水器,尊置于盘中,也是用来冰酒或者温酒的。其中尊通高30.1厘米,口径为25厘米。而盘通高23.5厘米,口径为58厘米。 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都代表着中国青铜器时代巅峰时期的技艺,而这件铜尊更是精品中的极品,堪称典范。该尊盘内共饰有84条龙和80条蟠螭(龙的一种)。尤为重要的是,尊盘口沿上的透空蟠螭纹装饰是用失蜡法(以熔点低的石蜡做模具)铸造而成,它分高低两层,内外两圈,每圈有16个花纹,每个花纹由形态不一的四对变形蟠螭组成。表层纹饰互不关联,彼此独立,全靠内层铜梗支撑,而内层的铜梗又分层联结,构成一个整体,达到了玲珑剔透、节奏鲜明的艺术效果。盘内底的铭文有打磨痕迹,改刻为“曾侯乙作持用终”。说明此器是曾侯乙从先君曾侯[下走之上與]那里继承来的。

春秋战国之交是青铜铸造技术发展的巅峰期,浑铸、分铸、熔模铸造三种技术完备并有新的发展,曾侯乙尊盘正是熔模法铸造的典型代表,是先秦时期制作的最为复杂、最为精美的青铜礼器。对于这件珍品,专家表示以现在高水平的铸造工艺,竟不能对其成功进行仿制,可见其制作工艺水平之高。

9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国宝— 曾侯乙铜鉴缶

战国早期文物,通高61.5、边长62厘米,重170公斤。[www.61k.com)鉴缶由鉴和缶组成,缶在鉴中。鉴本来是水器或浴器,这里与缶组成了一套冰酒或温酒的复合酒器,用来盛装酒水。使用时,缶盛酒,放置在鉴内,两者之间的空隙,在夏季用冰来填充,用来冰酒,冰冻可保持酒的清醇,当时的人们早就掌握了用地窖藏冰的技术。可誉为“人类最早的冰箱”。到了冬季,则在这个空隙之间盛装温水,用来温酒。

曾侯乙墓共出2套鉴缶,形制纹饰相同。它们都由方鉴与方尊缶组成。鉴身以八条拱曲的龙形为耳,

10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鉴底由四兽承托,鉴的表面布满了繁缛的蟠螭纹。[www.61k.com]鉴和缶内都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如此精美考究的鉴缶前所未见。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战士同时敲击2008面仿古铜鉴缶的场面震撼世界,其造型就取自于曾侯乙墓。

11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国宝—— 金盏、漏匕

在已发掘的先秦墓葬中,过去很少发现金器。[www.61k.com)在曾侯乙墓东室内出土了金盏、漏匕、金杯、金镇、金带钩共9件,还出土了大量用于装饰的金箔。

盏,用于饮食的器具。这件金盏带盖,出土时盏内还有一把勺子。金盏全器饰有蟠螭纹、绹纹、雷纹、涡云纹等,同时出土的那把金勺子,勺子一端缕空成变异的龙纹,所以又被称作金漏匕,非常精美。 金盏重达2156克,是先秦最重的金器。金漏匕重56.4544克。

国宝— 铜鹿角立鹤

中国古代把鹤、鹿看作是神鸟、瑞兽,是沟通人、鬼、神的灵媒。鹿角立鹤为鹿、鹤合体,出土时放置在东室主棺的东边,可能意在引领墓主人灵魂升天,或祈求神灵佑护。

整个器物由鹤身、鹤腿、鹿角、两翅、座板共八个部分组装而成,座板都是单独铸造,可自由拆卸,然后采用子母榫扣接的方式连成整体,造型非常别致。鹤引颈昂首伫立,钩形长嘴,两翼展开作轻拍状,拱背,垂尾,两长腿粗壮有力,下各有三爪立于长方形座板上。鹤头左右两侧鹿角向上呈圆弧状,并分出数支分杈。鹤头、颈与鹿角上饰涡云纹、三角云纹和圆圈纹;腹背饰斜宽道的羽毛状纹中夹以勾连三角纹和凸形脊纹;翅上铸浮雕的蟠螭纹和小圆圈纹;座板上铸勾连云纹、蟠螭纹、凤纹等。鹤的头、颈与鹿角均错金装饰,背脊和双翅的周边镶嵌着绿松石。鹤嘴右侧有铭文七字:“曾侯乙作持用终。”迄今为止鹿角立鹤只发现了这么一件,是国宝级文物。

12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竹简

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竹简,共约240枚,共6696字。(www.61k.com]大部分完整或基本完整,残断的简有些能够拼接,经整理后,全部有字的简 (包括一枚只有方块形段落号的简)共编了215号。在已发现的古代竹木简中,这是时代最早的一批。

曾侯乙墓竹简记载车名是最多的。在全国已出土的竹简上,共记载有近60种车名,曾侯乙墓竹简就占了

13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40多种。[www.61k.com]这批竹简虽是“遣策”,但记载了用于葬礼的车、马和为它们配备的车马器、兵器等,也记载了何人赠车等事件。字里行间透露出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如曾楚关系、曾国的官制、古代车马兵甲及其使用配置、古代埋葬礼仪等情况。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思想文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

曾侯乙 编磬

与曾侯乙编钟相伴而出的一套编磬,是古编磬中的杰出代表。青铜镏金的磬架,高1.09米、宽2.15米,呈单面变层结构。一对集龙首、鹤颈、鸟身、鳖足为一体的怪兽铜立柱,咬合着两根铜杆,杆底等距焊铸铜环,以挂磬钩。三十二石磬次序悬挂,与之相映成趣。据研究,全架编磬原有四十一块,每磬发一音,为十二半音音列,音域跨三个八度,音色清脆明亮而独具特色。磬块上亦有与钟铭相通的墨书和刻文,内容是编号、标音及乐律理论。其精美的磬架、众多的磬块、明确的编悬状态、完备的配件(同出有装磬之匣和磬槌)为迄今仅见。质料主要是石灰岩的磬块,音色清澈优美,比当今的木琴更有余韵,比钟声更加透明。它展示了三个八度的音乐风貌,丰富的半音显示了旋宕转调的功能。它与编钟合奏,真谓金石齐鸣,悦耳动听。更为惊叹的是其中的最高音竟与钢琴的最上一键(G8)相同。充分反映了古代磬氏设计制造定音乐器的成就,扩大了我们对古代宫廷队音域范围的视野。

14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昭王有难奔随国鎛钟一尊谢曾侯

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65件曾侯乙编钟里有一件与众不同的,自成一体。(www.61k.com]这件钟悬挂在巨大的曲尺形钟架最下层中间最显眼的位置。钟高92.5厘米,重134.8公斤。其形制独特,花纹繁缛,制作精美,是青铜器中的精品。鎛钟镇部镌刻有31字的铭文,其意思是说,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433年),楚王熊章从西阳回来,专门为曾侯乙做了这件鎛钟,送到西阳,让曾侯永世用享。铭文的内容与其他钮钟、甬钟的铭文内容完全不同,没有一字是涉及乐律方面的。说明鎛钟与曾侯乙编钟无关,原本就不是一套的,可能是下葬时临时加进去的。经研究,学者们发现,它把下层最大的一件编钟挤掉了,将其悬挂在最显眼的位置,表示对楚国的尊重,楚国给曾国送如此厚重的礼品,说明曾楚两国的友好关系非同一般。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是七雄中的强国,在楚怀王以前,楚国是相当强大的,所以苏秦说:“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支十年。”如此强大的楚国为什么会给小小的曾侯送那么厚重的礼品呢?

15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史记》和《楚世家》都记载了楚昭王奔随这个故事:公元前506年(即楚昭王10年),吴王阖闾和他的同胞兄弟夫概率兵攻打楚国,五战获胜,最后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即现在的江陵)。[www.61k.com]当时,吴国手握军事大权的统帅伍子胥都参与了这次伐楚战争,占领楚国后,伍子胥和伯嬉嚭大夫为了报杀父之仇,于是命士兵将楚平王的坟墓掘开,拖尸于棺外,用皮鞭抽打其尸体,然后曝尸于荒野。

破城之时,楚昭王慌忙从郢都逃走,逃到云梦泽时,被吴军射伤。这时,楚昭王急忙逃到郧国,郧国国君的弟弟认为楚昭王不仁不义,要杀他。于是,楚昭王来不及喘息,又急急忙忙逃到随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楚昭王奔随”。吴王阖闾听说楚昭王逃到随国,立即率兵赶到随国。这时随侯(即曾侯)禁闭城门,调遣兵力,加强防卫。吴王阖闾赶至城下对随侯说,周天子的子孙,分封在江汉流域的,都被楚国灭掉了,你随国(即曾国)迟早也会被楚国灭掉的,你还是早点把他交出来,让我杀掉他。吴王阖闾并且要率兵亲自进城寻找,随侯坚决不肯,并说:“随与楚国世代友好,你不要再说了,楚昭王不在随国,他已经逃走了。”吴王没法,只好带兵离开了随国,回到楚都郢去了。就这样,随侯保护了楚昭王,楚昭王因此而感激随侯。恰在这时,楚国的援军赶到了,将吴军打得大败,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见大势已去,自己带兵回到吴国自立为王去了。吴王阖闾得知这一消息后,慌忙带兵离开了楚国的郢都回到吴国。这时,楚昭王才得以保全性命,回国复位。

鎛钟铭文上的楚惠王熊章就是楚昭王的儿子,为了报答救父之恩,楚惠王才将这如此精美的鎛钟送给曾侯乙,以表达两国的友好关系。江汉诸姬尽灭于楚,唯曾独存,也可能就是因为曾、楚两国世代友好的原因。

16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难以想象如此精美复杂的玉梳是2400年前的古人做出来的

17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墓出土的精美绝伦的玉器

曾侯乙墓出土的精美绝伦的玉器

18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巧夺天工的玉器

19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墓鸳鸯形漆盒

20

本文标题:曾侯乙墓-曾侯乙墓展品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627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