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入殓师影评-入殓师影评

发布时间:2018-01-02 所属栏目:入殓师 影评

一 : 入殓师影评

【入殓师影评】生命是一条河

关于“死亡”,凡是读过村上春树作品的人想必都知道那句注明的论断:“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www.61k.com)作为一部以殡葬业工作者为主角的电影,“死亡”是《入殓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然而“死亡”却绝非影片真正的主题,“死亡”在这里单纯的只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年轻的人们目睹生死的时候会否像入殓师小林大悟那样悄无声息地苦痛,这种苦痛能否最终得到良好的正视,继而阐述真正的生命应该充满着热情、充满着奉献、有理解的渴望、有交流的诚心。

要把这样一个包含着诸多生活哲理的作品拍摄成电影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今的电影市场中,观众永远是最聪明的,任何导演一旦低估观众的理解能力,那么势必就会遭遇彻头彻尾的失败。观众们相较于去单纯地看一个故事,他们似乎更愿意去思考与感悟一个故事,那些有着明确说教意义的主旋律作品在平凡的岁月中往往很难抓到观众的心。而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电影作品多是那些故事性高于说理性的剧情电影。于是,能够让人们通过一个普通的故事,得到与自己心理状态所对应的感悟,就变成了电影制作者最值得称赞的地方。

回顾本届奥斯卡的提名电影,尽管最终小金人落脚贫民窟,但是我坚信肯定有不少影迷在为《朗读者》的落榜而感叹不已,其实《朗读者》所丢失的小金人可以在《入殓师》的获奖上得到弥补。两部作品在内容上虽然相去甚远,可是在本质上都有着同样的思考,对于生命的思考;就连气质上,两部作品也都同样被一种悲凉的氛围所笼罩,也正是这份悲凉与那个奥斯卡提名,似是而非地联系着这两部不同国家的电影作品。

死亡”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任何人的死亡都会对其他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令人无法抗拒。它所反应的问题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是一种困惑与选择。“死亡”在影片《入殓师》中所赋予的内容与意义,将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推向了一个更深、更远的价值领域去思考,生命领域的思考。“死亡”是每一段故事的切入点,也是透析每一个人物生存状态的最佳路径。比方说有着男性生殖器的两性人、无人认领的腐烂孤老、误入歧途的青春少女、年轻孩子的母亲,这些逝去的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入殓师送他们走完人生旅途中的最后一程,让那些已经冰冷的身体再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他冷静、细致、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候送别故人,那份静谧地美,是他在生命的故事上画下的最后一笔浓墨。

对于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来说,镜头所做的不仅仅是对事件的记录,对主题的阐述,更多的是对于事件的描述,这种描述仿佛就是文学作品中事物内在关系之间的运动感。譬如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那种“轻”与“重”、“灵”与“肉”的碰撞、马里奥·普佐在《教父》中故事年代上的交错、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游离于两个社会的那种自然。这种运动感在《入殓师》中同样存在,并且构成了影片最为核心的“心理描写”,导演在这里主要通过对于事物的静态特写与人物角色的动态行为相结合的方式来描绘主人公的复杂心境。

片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小林大悟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回到家中,面对着桌子上已经死去的家禽,开始呕吐反胃,继而在妻子的身上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深夜的床头回忆起了自己的过去,他想到了已经死去的母亲、看到了父亲模糊的脸。导演在这里对于入殓师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动拿捏得十分精湛,镜头中首先聚焦了小林大悟在黑暗的房间中拥抱着自己的妻子,镜头静止,文字独白响起,紧接着的下一个镜头转换成了独自坐着的小林,依然是静止镜头,随即切换到母亲的相片,再回到抱肘静坐的小林,镜头一如既往的静止,构成了四幅具有内在联

入殓师影评 入殓师影评

系的静态画面,继而吊灯亮起,小林拿出了那台大提琴,镜头也随之开始了运动。[www.61k.com]大提琴、

石头、这些具有意象意义的物件一一展现在了观众的眼前,儿时的画面开始在这种静谧的气

氛中逐渐呈现。大提琴略带沉重的音符所流露出的是对生命以及生活的迷茫与困惑。事实上,

这也正是影片《入殓师》的内在气质之一,进一步说,这是影片前半段的典型气质——悲凉、

伤感。

《入殓师》的这种悲凉气质主要是来源于影片中大量的死亡场面感染而来的,在电影的开头,

导演就引用了主人公成为入殓师后的一次实际经历作为全片的引子,这是悲凉气质的开头,

也决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调。如此多的死亡影片中淡淡讲来,没有撕心裂肺的哭泣,没有生离

死别的纠缠,入殓师在行使这一职业的时候永远都是那么地无动于衷,这样的表现方式十分

与众不同,影片中的死亡也因此而显得安详,同时也增添了一份无奈感与宿命感。观众往往

为这种平静所震撼,在心灵上的印象也肯定是深刻而久远的,这种情感上的冲击力绝非“琼

瑶剧”式的生死别离所能达到。

这是一群有故事的人,每一个人物都十分得饱满,但是每一个角色又都过着十分平凡的日子。

我们不禁感叹,这就是生活吗?是的,活着并不可能每天都轰轰烈烈起伏不定,更多的时间

里我们都是以一种平静的方式生活着,饮食、睡觉、按时上班。《入殓师》中的人物何尝不

是如此。社长每天都在为逝者清洗身体,日复一日地做着这份另类的工作,然而谁曾知道,

他第一次协助入殓的居然是自己深爱的妻子;办公室的助理看似生活平淡,实质却是一个为

了爱人而遗弃亲生孩子的不合格母亲,她一生都活在愧疚之中;在澡堂经常泡澡的大叔也并

不像看上去活得那么安逸,他每天都在殡仪馆中见证着一次又一次的死亡。这群有着故事的

人,让影片的情节变得充实,也使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变得有力。

此外,影片中入殓师的太太美香温柔贤惠,她的每一次出现都给人以一种强烈的希望

感。美香很少去过问丈夫具体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默默地支持着他,

给予他最诚挚的关怀。如果说作为入殓师的丈夫始终都以低音的方式在解读生命的话,那么

作为家庭主妇的美香就是用舒缓的曲调在辅衬丈夫。关于美香,影片中同样赋予了她具有象

征意义的行为,在影片的开头,邻居家的阿姨给了她一只刚钓上的章鱼作为晚餐,当美香发

现章鱼还活着的时候,她选择了放生。这是美香对于生命态度的一种暗示,所以当她发现自

己怀有身孕的时候,她还是毅然回到丈夫的身边,试图说服丈夫放弃手上这份不雅的工作,

理由是希望孩子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背景。直到她亲眼目睹了作为入殓师的丈夫为澡堂老板娘

做仪式的那一刻,两段不同力度的音符得以汇聚,演奏出了生命的乐章,那是理解的渴望,

是交流的诚心。影片最后的结尾也是在象征着生命的美香这里落下了帷幕,当那块光滑的石

头在她手中被合拢的时候,她所握着的是世上最美丽的东西。

“我看见一只白色的鸟在漫天飘舞的雪花中朝南面飞去。鸟越过围墙,消失在南面大雪弥漫

的空中。之后,剩下的唯有我踏雪的吱吱声。”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入殓师影评 入殓师影评

简单质朴的情节,旋律如歌的音乐构成了电影《入殓师》的整体基调,因此久石让对于电影中配乐的把握也是很有分寸的。(www.61k.com]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大提琴师,因此久石让就以大提琴作为主奏乐器,并通过简单的弦乐五重奏的方式演绎了电影《入殓师》中的主题段落。

《入殓师》中有一个让大家记忆很深的段落,小林第一次参与入殓仪式以后,夜不能寐,他想到了很多,想到了自己早逝的母亲,想到了抛弃家庭和情妇私奔的父亲??此时,随着小林的独白,镜头以第一视角垂直扫过了母亲的遗像和一些家什,并最终落在了小林拿出的大提琴盒上。随后我们听到了由男主角的扮演着本木雅弘亲自演奏的入殓师的主题,此时镜头的处理非常巧妙,以一个平行移位的方式由现在联想到了小林小时候,与此同时配乐在大提琴干涩的音响上,加入了钢琴和其他弦乐,凸显了温暖的爱的气息。这段配乐在影片原声CD里叫《On the record》,在其后的情节中,我们从小林的妻子的口中知道这支曲子是父亲最爱听的。其实我个人认为导演将这支曲子作为影片的主题是很明智的,虽然我们听到小林独白中对父亲抛弃家庭与情妇私奔这件事耿耿于怀,但是音乐却在温暖的旋律基调上演化着,这是否也就为片子最后小林原谅父亲埋下伏笔了呢?这首曲子最完整的出现则是在影片的最后,在原声CD里的名字改为了《Memory》

影片的配乐有一个很容易让人忽略的主题,在原声配乐里出现两次,名字是《Beautiful Dead》,小林参与的前几次入殓仪式都有这首配乐的加入。配乐两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是佐佐木扮演的老入殓师为一个年轻母亲做入殓仪式的情节中,当失去爱人的大男人突然扑在死去的妻子的棺材上失声痛哭的那一瞬间这首配乐达到高潮。配乐以大提琴和其他弦乐组成的五重奏组开始配乐的主题,凄婉而哀伤,深入细致的描绘着死者家属观看小林做入殓仪式时的复杂心境,让观众感同身受,配乐里的高潮段落使用小提琴升入主旋律,从小二度上的主题逐步提升,以大跨度而舒缓的配乐描绘着那个大男人最终被小林和佐佐木扮演的老师傅的入殓师所感染,并失声痛哭在妻子棺材前的那种五味杂陈。音乐此时早已概括化了!这段配乐第二次出现则是小林为澡堂老板娘做入殓仪式中出现,主奏乐器从大提琴变为了单簧管。钢琴上的一个富于试探性的动机引入了小林给澡堂老板娘做入殓仪式时的心理感受,随后弦乐和单簧管进入,竖琴华丽的拨奏似乎描绘了澡堂老板娘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这次出现少了几分悲凉,却多了几分憧憬和希望,音乐终结在小林的妻子终于原谅丈夫时的那浅浅的一笑??

影片中另一个闪烁着熠熠光辉的配乐段落,就在所有人都津津乐道的“田垄拉琴”那场戏中。这个配乐段落其实是从圣诞夜小林在NK公司吃鸡腿拉琴开始的,小林首先拉奏的是古诺和圣桑的《圣母颂》随着画面的调转,我们看到了大量剪辑的小林为死者做入殓仪式,看到了小林忙碌的身影,而音乐也从《圣母颂》自然而流畅的变为了入殓师的主题,这段配乐在原声CD里的名字是《Ave Maria-Okuribito》。在这里其实导演也通过音乐传达出了随着小林工作的深入,他也渐减在内心更加了解自己,更加了解了生命的真谛。这段配乐是完整而一气呵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觉得这段配乐非常好,配乐开始于一部伟大的古典作品,可以说入殓师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暗合了《圣母颂》的某些音乐元素,久石让简单而顺畅的处理这段配乐,不是生硬的将两个主题拼接在一起,当圣母颂的音乐和入殓师的主题平滑的过渡到一起的时候,音乐由C大调流畅的过渡为了G大调的入殓师的主题,音乐一下变得明朗而开阔起来,此时弦乐适时的加入。由弦乐齐奏开始的入殓师的主题透着一股生命的气息,活泼而富于希望,尤其是画面中美丽的白天鹅和春天的那一抹新绿。虽然片子描绘的是入殓的情节,可是却没有了一点悲伤的气氛,此时影片的叙事完全由音乐做主。当这段配乐中的小提琴和中提琴加入时,我们看到了小林卖力的工作,不得不一边开车一边吃寿司,这段配乐最终结尾在小林忙完一天的工作出现在家门口发现妻子已经回来的时候??

入殓师影评 入殓师影评

影片中最让人潸然泪下的情节无疑是出现在影片最后,小林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场景中。[www.61k.com)随着父亲手中小石子的突然掉落,片子最感人的主题《Memory》悄然响起??这段场景没有一句台词,一切全都靠音乐来描述,此时导演将小林对父亲的回忆与此时小林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情节,交织在一起,我们看到了那张失焦的父亲的脸逐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这段配乐和入殓师的主题是完全一样,可是却充满了脉脉温情,父子亲情在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中蔓延着。当我看到这段情节时早已泪眼婆娑,不仅感动于父亲始终未泯的对家庭的歉疚,更感动于影片中音乐主题的呼应。这段相似的配乐主题在片子里的几次出现其实都在暗示着小林最终一定要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很多人说结尾没有新意,其实这才是最大的心意!这正是奥斯卡评委最最最看重的一点:人性的回归!这一点无论是亚洲电影还是欧美电影都会有涉及,尤其是今年奥斯卡的几部获奖影片都是以人性的回归作为主题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人性的回归恰恰是这个社会最需要的!

回到配乐,这段配乐简单质朴,旋律如歌,大提琴和钢琴对话似乎是替代了小林和父亲的对话,虽然没有台词,却通过送石子这个情节含蓄地表达了出来。是否可以这样说,大提琴这里其实象征着父亲,而钢琴则象征着小林?这段音乐代替主人公之口,或者说超越了主人公当时的心境,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小林多么想与父亲见最后一面,多么想和父亲说说话啊,可是现实,可是隔膜最终让他只能看到父亲僵硬的身体,只能通过抚摸去表达了。此时音乐似乎是虚拟了父子对话,抑或是看到了父子之间本应有的正常关系。此时音乐将主人公的心境描摹的如此深入而透彻,细致而精雕细刻,纠结而毫不做作。这样的配乐我只在《1900》里听到过那首著名的《Playing Love》,现在可以说我也爱上了这首配乐,它是那样的沁人心脾,以至于我不得不听了一遍又一遍??

其实久石让为《入殓师》所作的配乐是非常有特色的。比如小林澡堂里洗澡的情节里戏谑的配乐,比如小林参与入殓模特的情节中诙谐幽默的音乐,比如小林第一次到NK公司报到时的情节中,有些试探又有些兴奋的主题,所有的音乐都非常有特色的渲染着气氛,烘托着主人公的情感。尤其是片尾字幕的时候,导演为我们展示了一次完整的入殓仪式过程,此时的音乐跳跃而快乐,丝毫没有一点死亡带给人的黑暗和悲凉,似乎暗示小林最终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功,同时在家庭上喜得贵子等等,而这一切都在这段旋律轻快的《Ending》里??

《入殓师》的情节和构架也许是简单的,传递的主题也许是浅显的,配乐也许是朴素的;可是影片的镜头设计却是独到的,剪辑和构思却是精巧的,久石让的配乐却是细腻而精深的,影片所探讨的人生哲理却是深沉而乐观向上的。可以说,我喜欢这部片子不仅仅是因为久石让的配乐,更多的是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生与死的哲理!

现在我正坐在304自习室,面前摆着标准日本语,耳塞里回荡着这部电影的原声。大提琴厚重古典而优雅的旋律让我眼睛失去了焦距,瞬间我仿佛看到小林正端坐在亡者身体前,细细为她其搽着口红,梳理着头发,恰似在原野中抚摸着琴弦般优雅而淡定。

不得不佩服久石让大师的音乐,难怪看这部电影时,心头总是会漾起熟悉而亲切的感觉,就像当初看龙猫与千与千寻。旋律中弥漫着的淡淡的忧伤总是轻易触动了心弦,让人不觉已经潸然泪下。这种音乐与“入殓师”这部以东方文化中神秘禁忌却又最易让人感慨唏嘘

入殓师影评 入殓师影评

的死亡为话题的影片题材的结合,无疑成就了一部催泪弹。[www.61k.com]我认识的好几个看过这部电影的女生都说看这部电影时,哭了好几次,眼睛都肿了,我笑着说,真幸福。只有近距离接触过死亡,才能更透彻地了解生命,才能在剧中棺木合拢,亡者家人失声痛哭的那一刻感同身受。

有人批评这部影片对“生死”的剖析不够有深度,其实倘若生死的道理若是一部电影就能讲明白的事情,又怎会引发古今中外无数哲人无穷尽的思考?在我看来,根本不必如此深究,而某种层面上讲,生命的真谛就在剧中老火化工人的话里:死,只是一扇门。 生也是。我们穿越生之门,呱呱坠地,然后很多年后,我们就走了,轻轻掩上门,就像当初来的时候般简单。

生命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条鱼。无论如何努力回溯,终究是无功而返。当然,如果你是本杰明巴顿,那就另当别论了。我想剧中这一情节的寓意便在于此。我们也大可不必为生命的逝去悲痛欲绝。虽然有些生命的存在在这个世界显得格格不入,有些死亡的到来也让人猝不及防,但是当生命由存在突然化为虚无,人们也就慢慢释然了。入殓工作于死者毫无意义,或许只是给生者最后一次将厚重难言的情感释放出来的机会。而入殓师也正是因为了解这一切,才总是能以其对死者的尊重在最后一刻赢得人们的尊敬与对入殓这个行业的改观。

最后,小林父亲手中滑落的那颗小石头让剧情变得饱满而圆润起来,导演的安排显得匠心独运,我本来猜测父亲最终的行李箱里都是二十几年来每年为小林准备的小石头,但其实这一颗便足以展示出父亲对儿子执着却痛苦的思念与爱了。而且,这份爱也将延续下去。

看起来,生命这场旅途还是很简单的。

我们出生,我们爱这个世界,爱我们的父母孩子,朋友和陌生人。比如,你会送自己的孩子石子作为礼物,会笑着和澡堂的老板娘打招呼,会在思念父母的时候拉大提琴,当然可能有时候固执地以为你恨他们,其实那只是暂时的,爱才是永恒。也会有人爱着我们,因为他们会在我们睡着后为了我们失声痛哭,也可能会有人在我们的脸庞上印上很多唇印,哦对,还会给我穿上年轻时我心爱的长筒袜,还可能会有一个可爱而帅气的入殓师为我们温柔地穿上美丽的衣服,送我们最后一程。

然后,我们微笑着,没有了任何眷恋与遗憾,掩上门,轻轻离开。

二 : 《入殓师》影评

日本同名电影,讲述了日本入殓师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

《入殓师》影评

前一阵子,从新闻报道中,得知今年美国奥斯卡电影金像奖,得奖作品中有一部日本电影,获得最佳外语片金像奖,送行者(大陆翻译为入殓师)非常感人,因此利用星期六下班后,在电脑PPS网站上找到了该部影片,并整理好自己的心情,进入那个时空,进入那个角色。

我很喜欢看电影,也很会看电影,我每次看电影都不是单纯的,做为一个局外人的心情去欣赏一部作品,而是我自己会进入那个电影中去担任主角,整部电影就是我自己的故事。

我看耶稣受难记时,我就是耶稣,也可以是若望,或伯多禄,当然也许是比拉多,是犹达斯,我也可以转换角色,变成圣母玛利亚。

就像我看铁达尼号时,我就是杰克,看埃及王子时,我就是梅瑟,看大法师时我就是那个驱魔的神父,同样看送行者时,我就是那个大提琴家小林大悟。

电影开始了,贝多芬的快乐颂带给乐团的快乐消息,竟然是乐团解散,这个残酷的现实使得小林大悟失业了。

无力付担大提琴的每月贷款,卖掉赖以为生的乐器,在生活的压力下,带著妻子离开大城市,回到从小出生长大的乡下老家,这样的决定,不知道是对还是错?

也在不明就理的缘分下,开始为家,为生活,接受了一份薪水很高,但充满害怕的遗体整理,殡葬行业的工作,每天跟棺木、死人、丧家、悲痛、亲人不谅解、朋友唾弃、自己看不起自己的心态下,开始工作。

编剧、导演安排的第一份工作,是一个已经死亡两个星期以上,无人照顾腐烂的独居老妇人,一个悲惨的生命,但我看到老社长对死者的尊敬,也看到小林大悟的顺服、害怕,小林大悟身上的尸臭。

去大澡堂洗澡时,与儿时玩伴的相逢,吃饭时看到鸡肉的恶心,而后突然爆发对妻子肉体的珍惜,对生命的珍惜,对没有参加母亲丧礼的自我惩罚,也对未来生活的目标,充满了更多的困惑及不确定?

而后大提琴的乐曲在哀怨、忧伤中,想起抛弃自己的父亲儿时的痛苦,看到河中的鱼,为了完成生命最终的使命,奋力上游,而产卵后力竭而死亡的人生缩影。

生命的步调,好像跑马灯一样的轮回,圣经上也说过,太阳底下没有什麼新鲜事,我跟随小林大悟进入他的工作中,也进入他的生命本质中。

一个骄傲的男人,在面对自己妻子最后的遗容,在感谢小林大悟工作上对死者的尊敬态度,及对生命本身的温柔、痛苦下的谦逊,给了男主角小林大悟对这份入殓师工作的认同。

第一次担任入殓师工作的小林大悟,亲手主持遗体工作的大礼,是一个可怜的漂亮女孩,但又有男性明显生殖器官的自杀者。

父母互相抱怨,而上天给予不合常理的生理结构,让这个性别错乱的生命,选择了烧炭自杀的最终悲剧。

没有人知道天主当初为什麼会让这样的生命诞生?是他的罪?还是他祖先的罪?给观众们留下了诸多的困惑!

但是,当他的妻子,在DVD 中看到了小林大悟的工作真相后,多数社会人士对这份让人觉得羞耻的工作,逼他辞职,否则要跟他分居回娘家,不准小林大悟碰触自己,认定小林大悟是一个下贱肮脏的男人。

小林大悟这个充满爱心的年轻男人,在天主的召叫下,在良心的驱使下,在协助那些面对死亡痛苦的慈悲心感召下,坚持的做著这一份被所有社会人士唾弃的工作。

一个时髦、漂亮的女孩出车祸死了,家属、亲戚、跟她一起骑车摔成重伤的男朋友,彼此的责备、吵架。

奶奶死了,孙女们告诉小林大悟说,奶奶生前要求,死时要穿上长袜子的美好记忆,漂亮的孙女带著笑容跟奶奶说:辛苦您了,的美丽话语,都教人感动。

圣诞节的晚上,社长、女同事、小林大悟三个人开心的吃完炸鸡后,被邀请,并听到社长说,我不信天主教,也不信伊斯兰教,也不信佛的人生态度后,大提琴哀伤、深情的圣母颂,回荡在整个电影中,也回荡在所有观看电影的每一个人心灵深处。

特别对我这个刚经历过四旬期,刚经历过耶稣基督星期五的受难痛苦,看著十四处苦路中的耶稣,看见圣母玛利亚怀抱著从十字架上被放下的遗体时,我在电脑前放声痛哭。

日子仍然像旋转木马一样,每天要吃、要喝、要睡、要拉,有人出生,有人死亡,喜悦与痛苦,欢乐与悲伤交织著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爷爷死了,奶奶不舍的亲吻他,女儿、孙女亲吻他,看似可笑的口红印,才真代表爱的勇敢与不保留。

孙子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丧礼按教会的礼仪进行,庄严而肃穆,生命按著天主安排的轨迹,稳重的跨出每一秒钟。

太太回来了,告诉小林大悟一个好消息,他要当父亲了,要做爸爸了,但他妻子希望不要让自己孩子,因为他的工作蒙羞辱,仍要小林大悟辞职,而此时不知是天主的旨意,还是编剧的安排。

他们夫妻都认识的老邻居,一位开设洗澡堂的伯母去世了,并要求小林大悟立刻去做入殓的工作。

我04年回到我的祖国中国,住在上海,学到许多谚语,譬如:站著说话腰不痛;酒香不怕巷子深;从北京到南京卖东西的一定比买东西的要精。

在为大陆天主教各种团体服务中,在信仰的路上与许多年轻人一起成长,见证、分享中学到许多东西。

参加过并主持过许多次殡葬礼仪,陪同许多神父给许多人送过终傅,我从来不害怕死亡,对所有的遗体也从不恐惧。

而在我62年的生命中经历过太多的死亡,我曾经在40多岁时,有一个星期参加13次丧事的悲惨记忆。我在台湾嘉义县读小学时,看过好几次车祸死亡;嘉义空军机场油库爆炸死了好多人;嘉义大地震死了更多人。

我读初中时,新庄中学后面化学工厂爆炸烧死一大帮人;读高中时,葛乐利台风,我们邻居就淹死许多人;服兵役时,因为是宪兵,处理过许多次,杀人、车祸、空难、行刑的死亡现场。

我这一生不知道去过多少个太平间,去过多少次殡仪馆,我见过开车撞电线干后被烧死的,被流氓砍死的。我年轻时一起报考空军幼校的7位好友,1位开 F-104 战斗机失事空中爆炸死去了,只找到两条腿。

一位开直升机撞到高压电塔被电死的,有二位进入飞校后,训练时摔死的。坦白说小林大悟处理的遗体都是完整的,而我经历过许多的死亡是恐怖残破的,但只要有“爱”跟“怜悯”我就不会怕。

小林大悟的妻子看到自己丈夫,对死者的尊重,洗澡堂老板娘那个常跟妈妈吵架的儿子。

看不起小林大悟工作的男人,痛哭、感谢的场面,听到火葬场那位常到洗澡堂洗澡的老男人。

告诉那不孝的儿子说:死亡,可能是另一道门,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个旅程。

火葬场的点火人,他是一个送们人,在火葬场送过很多人,要每一位经过他送走的人,一路上小心,将来总会见面的。

当每一个人在面对自己的亲人、爱人、家人的死亡时,才会看到、感受到,能够愿意从事入殓师。及在死亡路上。担任送行者工作的人,是多麼有恩宠啊!

而当小林大悟知道,当年抛弃他的父亲死了时,他拒绝,他恨那个不是人的爸爸。

但在跟他父亲一样抛弃过儿子的,可怜的女同事恳求下,在那个改变态度、爱他、支持他的妻子请求下,他去为他的父亲,那个给他生命及平安石的男人,做最后的入殓工作。

当小林大悟面对他父亲的遗体时,他做为一个专业入殓师该做的工作时,为他父亲刮脸、洗身。

在他父亲紧握著的手掌心中,竟然是小林大悟小时候送给爸爸的平安石,可怜的男人清楚的知道,爸爸仍然是爱自己的。

小林大悟痛苦的呼唤著爸爸时,当他拿起平安石碰触他妻子的腹部,要把这份爱传给他未来的孩子时。

我再一次在痛苦中流泪,求主耶稣基督,宽恕当年我为了拿美国绿卡,而没能赶回台湾给我父亲及妹妹,担任送行者的无限遗憾及悔恨。

我们中国人常说:树欲停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部电影从头到尾传达著一个非常重要的资讯——爱要在及时中展现。

父母在世时,多尽点孝心,不是多给钱,而是要常常回家看看,如果因为时间上的不方便,也应该常常打打电话,让她知道她的孩子你跟我,活得平安,过得幸福。

对自己的孩子、晚辈多关心她,照顾她,不拿父母长辈的身份压她,逼迫她,一定不可以恐吓她。

你不好好学习,妈妈就不爱你,你不听话,爸爸就不爱你。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就主像耶稣基督爱我们一样。

否则,如果我们不幸在不适当的年龄,不适当的岁月面临我们所爱的人,或爱我们的所有人,不幸过世,离开了这个世界。

你面对那个躺在棺木中,或躺在病床上的她,那个没有气息的身躯,你有再多的哭喊。

有再多的眼泪,也都没有办法挽回你的遗憾、痛苦、悔恨,说再多的对不起,请你原谅我,也来不及了。每当夜深人静时,你面对你自己的灵魂、良心,一辈子的痛苦将跟随著你。

电影看完了,而在我身上再一次彰显天主大爱的事情才刚开始,星期五4月18日清晨6:50分。我接到上海七宝天主教堂,教会内的一位年轻女孩电话,她说:苏老师,王姐快要不行了,她指明要见你。

我带著我教会内的代子王龙海,赶到了王姐家中,一个40岁得了肝癌的女人,一个历经10年前丈夫被恶人残杀,而本身没有读过什麼书的乡下女教友床前。

我05年在上海认识她,知道她的身世背景,也知道她得过肝癌,但已经治好恢复了健康。

她有许多优点,但也有不少缺点,对我而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很爱我,我也很爱她,我是她的父亲,也是她的大哥,我每次见到,都会拥抱她,会亲吻她的额头,我把她当妹妹,当女儿。

08年下半年,她知道肝癌复发[www.61k.com]了,她常要我为她覆手祈祷,她常跟我分享她对耶稣的爱,对圣母玛利亚的爱。

09年1月31日,我在河北黎明之家上最后一天的课程时,接到上海七宝教堂一位男士的电话,苏老师,王姐快要不行了,她指明要见你。

第二天,我赶回了上海,跟二位教友去医院看她,为她做覆手祈祷,并跟她的主治医师查询病况。

要她安心养病,祈求天主治愈她,到了圣灰主日的前几天,知道她转院了,我自己单独去医院看她,并跟医师查询后,我知道她已经没有办法进食,她的日子不多了。

因为我曾经有过几个因肝癌而病逝的朋友,在不能进食后,没有多少日子就去世了。

於是我问王姐:你要我为你做什麼?这个女人很清楚的告诉我:Peter,我知道我的时候到了,请你为我祈求天主,让我平安的去吧。

复活节第二天4月13日,我带著王龙海去看王姐,为她祈祷、覆手,根据我过去的经验,她应该还没有那麼快离开这个世界,因此我前后大约只停留2个小时左右。

而今我再一次的站在她的床前,看到她已经消瘦的不成人形,於是我坐在她的床前,让她双手握著我的右手,并放在她的胸前。

我痛苦的为她恭读依撒意亚先知书第五十三章1至12节全部的经文:【有谁会相信我们的报导呢 ?

上主的手臂又向谁显示了呢 ?

他在上主前生长如嫩芽,又像出自干地中的根苗 ;

他没有俊美,也没有华丽,可使我们瞻仰 ;

他没有仪容,可使我们恋慕。

他受尽了侮辱,被人遗弃 ;

他真是个苦人,熟悉病苦;

他好象一个人们掩面不顾的人 ;

他受尽了侮辱,因而我们都以他不算什麼。

然而他所背负的,是我们的疾苦 ;

担负的,是我们的疼痛 ;

我们还以为他受了惩罚,为天主所击伤,和受贬抑的人。

可是他被刺透,是因了我们的悖逆 ;

他被打伤,是因了我们的罪恶 ;

因他受了惩罚,我们便得了安全 ;

因他受了创伤,我们便得了痊愈。

我们都像羊一样迷了路,各走各自的路 ;

但上主却把我们众人的罪过归到他身上。

他受虐待,仍然谦逊忍受,总不开口,

如同被牵去待宰的羔羊 ;

又像母羊在剪毛的人前不出声,他也同样不开口。

他受了不义的审判而被除掉,有谁怀念他的命运 ?

其实他从活人的地上被剪除,

受难至死,是为了我人民的罪过。

虽然他从未行过强暴, 他口中也从未出过谎言,

人们仍把他与歹徒同埋,使他同作恶的人同葬。

上主的旨意是要用苦难折磨他 ;

当他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作了赎过祭时,

他要看见他的后辈延年益寿,上主的旨意也藉他的手得以实现。

在他受尽了痛苦之后,他要看见光明,

并因自己的经历而满足 ;

我正义的仆人要使多人成义,因为他承担了他们的罪过。

为此,我把大众赐与他作报酬,他获得了无数的人作为猎物 ;

因为他为了承担大众的罪过,作罪犯的中保,

牺牲了自己的性命,至於死亡,被列于罪犯之中。】

我知道,她快死了,於是我用我的右脸贴著她的右脸,亲吻她的额头,亲吻她的面颊,在她额头上划十字圣号,开始为她做覆手祈祷,祈求天主带她平安的离开这个世界吧!并且我祈求天主让王姐死在我的怀裏吧!

中间,王姐的家人,招待我们吃中饭,下午,徐家汇教堂有二位教友,七宝教友四位来为她念经。

晚饭后,七宝有二位教友来看王姐,做晚祷,并且给王姐送圣体,而当他们要离开时,问我要不要搭他们的便车回家,我谢谢他们的好意,他们走后,一位女教友,带了一束花来看王姐,停留约2个小时,就回家了。

我跟王龙海决定留下来守夜,为王姐送终,因为王姐曾经要求所有人离开她的房间,单独跟王龙海相处半个小时,虽然事后,王龙海告诉我,他根本听不出王姐在讲什麼。

而当我在房间跟王姐相处时,她也要求所有人全部离开,包括他的家人,我跟王龙海在这样的单独陪伴中,都觉察到她口腔的味道已经不对了,开始有内脏腐烂的气息,我们都知道她的时间不多了!

白天时,每当王姐要翻身,要做身体清洁工作时,都会要求我及王龙海离开,而当深夜后,所有人都睡觉了,房间只留下我与王龙海及王姐的母亲,我们父子继续为王姐唱歌、祈祷,半夜11:30王姐要我们父子出去,请他的母亲为她换尿布后。

王姐竟然跟她妈妈说:要她上楼去睡觉,她只要我陪她。并且问我王龙海这个男孩是谁,让王龙海睡觉吧,王姐说:只要Peter 陪我。

深夜12点整,王姐突然张开了双眼!直瞪瞪的看著我说:不要念经了,不要祈祷了,不要唱教会的歌了。

她双手抓著我的右手,放在她的胸前,要我跟她讲话,唱情歌给她听,所有的灯光都灭了。

只有一根蜡烛!微弱的光线!照著她, 照著那只剩下皮包著骨头的可怜、可怕的面孔及病体,房间的气氛!突然间变得非常恐怖。

但我因为有“ 爱 ”我一点也不怕,我清楚的感受到,主耶稣基督的临在,我也感受到魔鬼最后的诱惑,我跟王龙海都可以感受到,一种看不见的邪恶及黑暗,充满了整个房间。

我也清楚,不是我在协助王姐走人生最后的道路,而是借由她的死亡,要我认清楚是我自己的罪过,我在做补赎的工作。

我开始跟她讲述我一生所有犯过的错,我很清楚那不是讲给王姐听,而是讲给临在的主耶稣基督听,我在痛哭中求上主宽恕,我犯过十诫中的每一条诫命。基督,请你拯救我!

我从我小学就会唱的花非花、西风的话,一直唱到我会的所有台湾歌、所有的英文歌,我唱了许多情歌,邓丽君的歌,蔡琴的歌,我也唱了我会的所有教会歌曲,我又唱、又祈祷、又哭。

中间她要翻身,她要喝水,她要漱口,都叫我做,她不再害怕!让我看到她那已经瘦的!跟手腕一样细的大腿骨,她把我当做爱她的丈夫。

我唱了许多不同版本、不同语言的摇篮曲,就像爸爸唱给女儿听一样,不知道我是痛苦,还是我疯了。

我只知道她二个眼睛一直与我二个眼睛对望,我在她的灵魂深处看到主耶稣基督,看到了特瑞莎修女,看到了我惨死的女儿,我年老病逝的爸爸,我死去的妹妹。

我痛哭时,她抱著我的头,我的右脸贴著她的右脸,我抱著她的头,我的左脸贴著她的左脸,

我的右脚放在床上,左脚在地上,我没有勇气真的把她抱在怀裏,让她死在我的怀裏,我是如此虚伪,如此的不敢面对真爱,不敢像耶稣一样伸手触摸那个麻疯病人,我在王姐最后的时刻,仍然害怕世俗的莫名其妙。

淩晨4:30分,我听到王姐的婆婆起床了,进到房间给王姐换尿布,我出去抽烟,而后王龙海也起来了,王姐的母亲也起床了,她的家人接手照顾她,我跟王龙海吃完早饭,24小时的陪伴。

我累了,我们决定回家休息,临走时,我要王姐好好休息,最后一次亲吻她时,王姐用舌头舔了舔嘴唇问我:Peter,主耶稣基督什麼时候来带我走。我怜爱的告诉她:时候到了,主耶稣基督就会来的。

星期六4月19日,离开王姐家还没有到我家时,接到她女儿的电话:Peter,我妈妈不会讲话了,你赶快来。

我立刻下车,并联络了一位有车的教友,开快车往她家赶,但我永远不会明白,为什麼还要转弯去接另外一个老教友,一路急奔,在还有一个路口就到她家时。

再一次接到她女儿的电话:Peter,你快点,我妈不行了,你快点,她断气了,她死了。

左转弯车停下,我开了车门冲进王姐家,跪在她床上,给她做心肺急救术,再次亲吻她的面颊及额头,太迟了,遗憾已经造成。

4分钟前我的女儿,妹妹全身冰冷僵硬的,离开了这个可憎恨的世界,回到天父的家了。

不再有哭泣,不再有痛苦,这一世的旅程结束了,祈求天主陪伴著这个善良、热情的女儿,在黄泉路上走好。

也请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跟我们所有的亲人,所有爱我们的人,及我们所爱的人,一起在这个世俗,在主耶稣基督二次审判来临前,在坟墓裏,满怀“ 希望 ”的“ 等待 ”吧!

4月20日是王姐的送葬日,也是我61岁的生日,这样的巧合给了我写这篇文章的勇气。

也让我看到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的教友,对追思弥撒的严肃,但不庄重及不专业!

更可以说没有感情,只有念经,只有仪式,因为那些老教友他们可能忘记当拉匝禄死时,耶稣的流泪与难过。

我在王姐的天主教!追思弥撒进行中,完全没有感受到“爱”我主动拿到司仪手上的麦克风!

让七宝教堂的年轻教友,及那几位王姐的代女,有机会对他们所爱的王姐!送上最后的祝福。

希望每一位朋友去看这部送行者的电影后,能够对未来每一位逝去的亲友,在丧礼中展现更多的 “ 爱 ”与“ 怜悯 ”愿天主保佑大家。阿们!

《入殓师》:用死亡寻觅生命之光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生命寻找一件属于自己的东西,也许当我们找到的那一刻,东西本身已经遭到了损毁,但是若不去这么做,生命本身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基督山伯爵 题

关于“死亡”,凡是读过村上春树作品的人想必都知道那句注明的论断:“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作为一部以殡葬业工作者为主角的电影,“死亡”是《入殓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然而“死亡”却绝非影片真正的主题,“死亡”在这里单纯的只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年轻的人们目睹生死的时候会否像入殓师小林大悟那样悄无声息地苦痛,这种苦痛能否最终得到良好的正视,继而阐述真正的生命应该充满着热情、充满着奉献、有理解的渴望、有交流的诚心。

要把这样一个包含着诸多生活哲理的作品拍摄成电影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今的电影市场中,观众永远是最聪明的,任何导演一旦低估观众的理解能力,那么势必就会遭遇彻头彻尾的失败。观众们相较于去单纯地看一个故事,他们似乎更愿意去思考与感悟一个故事,那些有着明确说教意义的主旋律作品在平凡的岁月中往往很难抓到观众的心。而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电影作品多是那些故事性高于说理性的剧情电影。于是,能够让人们通过一个普通的故事,得到与自己心理状态所对应的感悟,就变成了电影制作者最值得称赞的地方。

回顾本届奥斯卡的提名电影,尽管最终小金人落脚贫民窟,但是我坚信肯定有不少影迷在为《朗读者》的落榜而感叹不已,其实《朗读者》所丢失的小金人可以在《入殓师》的获奖上得到弥补。两部作品在内容上虽然相去甚远,可是在本质上都有着同样的思考,对于生命的思考;就连气质上,两部作品也都同样被一种悲凉的氛围所笼罩,也正是这份悲凉与那个奥斯卡提名,似是而非地联系着这两部不同国家的电影作品。

男孩与汉娜的故事、入殓师与父亲的故事,前者代表着爱情、后者代表着亲情,二者最终都透过象征性的物件得到了生命中的一次顿悟。当汉娜收到男孩寄给她的录音带时,她顿悟了;当入殓师看到父亲手中滑落的石头时,他流泪了。过去的记忆瞬间得到唤醒,那些原本已经被遗忘的画面渐渐地浮现在了眼前,汉娜透过声音看到了当年的那个孩子、入殓师透过那块光滑的石头再一次看到了父亲的脸,那张被岁月冲刷得沧桑不已、同时又饱含着愧疚的脸,那张他曾经发誓再也不想看到的脸。汉娜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死亡深深地嵌入了男孩的内心,永不磨灭,在心灵的墓地里不时牵动着男孩,而入殓师则是透过死亡不断地感受着悄无声息的苦痛,继而思索着生命的真谛。

“死亡”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任何人的死亡都会对其他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令人无法抗拒。它所反应的问题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是一种困惑与选择。“死亡”在影片《入殓师》中所赋予的内容与意义,将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推向了一个更深、更远的价值领域去思考,生命领域的思考。“死亡”是每一段故事的切入点,也是透析每一个人物生存状态的最佳路径。比方说有着男性生殖器的两性人、无人认领的腐烂孤老、误入歧途的青春少女、年轻孩子的母亲,这些逝去的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入殓师送他们走完人生旅途中的最后一程,让那些已经冰冷的身体再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他冷静、细致、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候送别故人,那份静谧地美,是他在生命的故事上画下的最后一笔浓墨。

对于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来说,镜头所做的不仅仅是对事件的记录,对主题的阐述,更多的是对于事件的描述,这种描述仿佛就是文学作品中事物内在关系之间的运动感。譬如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那种“轻”与“重”、“灵”与“肉”的碰撞、马里奥·普佐在《教父》中故事年代上的交错、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游离于两个社会的那种自然。这种运动感在《入殓师》中同样存在,并且构成了影片最为核心的“心理描写”,导演在这里主要通过对于事物的静态特写与人物角色的动态行为相结合的方式来描绘主人公的复杂心境。

片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小林大悟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回到家中,面对着桌子上已经死去的家禽,开始呕吐反胃,继而在妻子的身上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深夜的床头回忆起了自己的过去,他想到了已经死去的母亲、看到了父亲模糊的脸。导演在这里对于入殓师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动拿捏得十分精湛,镜头中首先聚焦了小林大悟在黑暗的房间中拥抱着自己的妻子,镜头静止,文字独白响起,紧接着的下一个镜头转换成了独自坐着的小林,依然是静止镜头,随即切换到母亲的相片,再回到抱肘静坐的小林,镜头一如既往的静止,构成了四幅具有内在联系的静态画面,继而吊灯亮起,小林拿出了那台大提琴,镜头也随之开始了运动。大提琴、石头、这些具有意象意义的物件一一展现在了观众的眼前,儿时的画面开始在这种静谧的气氛中逐渐呈现。大提琴略带沉重的音符所流露出的是对生命以及生活的迷茫与困惑。事实上,这也正是影片《入殓师》的内在气质之一,进一步说,这是影片前半段的典型气质——悲凉、伤感。

《入殓师》的这种悲凉气质主要是来源于影片中大量的死亡场面感染而来的,在电影的开头,导演就引用了主人公成为入殓师后的一次实际经历作为全片的引子,这是悲凉气质的开头,也决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调。如此多的死亡影片中淡淡讲来,没有撕心裂肺的哭泣,没有生离死别的纠缠,入殓师在行使这一职业的时候永远都是那么地无动于衷,这样的表现方式十分与众不同,影片中的死亡也因此而显得安详,同时也增添了一份无奈感与宿命感。观众往往为这种平静所震撼,在心灵上的印象也肯定是深刻而久远的,这种情感上的冲击力绝非“琼瑶剧”式的生死别离所能达到。

这是一群有故事的人,每一个人物都十分得饱满,但是每一个角色又都过着十分平凡的日子。我们不禁感叹,这就是生活吗?是的,活着并不可能每天都轰轰烈烈起伏不定,更多的时间里我们都是以一种平静的方式生活着,饮食、睡觉、按时上班。《入殓师》中的人物何尝不是如此。社长每天都在为逝者清洗身体,日复一日地做着这份另类的工作,然而谁曾知道,他第一次协助入殓的居然是自己深爱的妻子;办公室的助理看似生活平淡,实质却是一个为了爱人而遗弃亲生孩子的不合格母亲,她一生都活在愧疚之中;在澡堂经常泡澡的大叔也并不像看上去活得那么安逸,他每天都在殡仪馆中见证着一次又一次的死亡。这群有着故事的人,让影片的情节变得充实,也使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变得有力。

此外,影片中入殓师的太太美香温柔贤惠,她的每一次出现都给人以一种强烈的希望感。美香很少去过问丈夫具体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默默地支持着他,给予他最诚挚的关怀。如果说作为入殓师的丈夫始终都以低音的方式在解读生命的话,那么作为家庭主妇的美香就是用舒缓的曲调在辅衬丈夫。关于美香,影片中同样赋予了她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在影片的开头,邻居家的阿姨给了她一只刚钓上的章鱼作为晚餐,当美香发现章鱼还活着的时候,她选择了放生。这是美香对于生命态度的一种暗示,所以当她发现自己怀有身孕的时候,她还是毅然回到丈夫的身边,试图说服丈夫放弃手上这份不雅的工作,理由是希望孩子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背景。直到她亲眼目睹了作为入殓师的丈夫为澡堂老板娘做仪式的那一刻,两段不同力度的音符得以汇聚,演奏出了生命的乐章,那是理解的渴望,是交流的诚心。影片最后的结尾也是在象征着生命的美香这里落下了帷幕,当那块光滑的石头在她手中被合拢的时候,她所握着的是世上最美丽的东西。

“我看见一只白色的鸟在漫天飘舞的雪花中朝南面飞去。鸟越过围墙,消失在南面大雪弥漫的空中。之后,剩下的唯有我踏雪的吱吱声。”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入殓师]:死生,悲喜之间

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颁给了日本电影《入殓师》,影片的故事情节,喜欢电影的观众,大概已经从报纸网络等相关的报道中,了解一二:一个大提琴师失业了,回到家乡做了一个入殓师。所谓入殓师,用影片中入殓社社长的话说,就是“帮助他人踏上安稳旅程“的人,说白了就是给逝者清洗、化妆的人。

自奥斯卡颁奖的那晚起,我就一直惦记着这部《入殓师》,想象着它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如此打动奥斯卡的评委们,使得他们在54年之后,又将奥斯卡这座小金人送给了日本的电影人,这也是日本电影第四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之前的三次都是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分别是1951年由黑泽明执导的《罗生门》、1954年由衣笠贞之助执导的《地狱门》和1955年稻垣浩执导的《宫本武藏》。

依稀记得那天电视里,从颁奖典礼上《入殓师》的几个片花镜头来看,影片的气氛仿佛很凝重,再加上这样一个有些令人忌讳的片名,我想这部影片一定会很沉重甚至会很沉闷,入殓师这个职业,必定会涉及到生与死这样的关于人生的终极话题,看起来绝对不会那么轻松。可是等真正看了影片之后,却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用著名影评人Mark Schilling的话说:“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影片里包含了喜剧因素和各种情感,它所反映的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然而《入殓师》用一种不同寻常的而且很有趣的方式来表现它。”

Mark Schilling的评价很中肯,《入殓师》不象它的名字那样令人生畏,相反,尽管影片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死亡、葬礼与遗体,但是导演却在很多地方用一种轻喜剧的方式来展现入殓师的工作以及他与周围人的情感故事,使得影片温馨而感人。但是,另一方面,影片以“入殓”为主要故事情节线,给观众造成的情感基调并没有被影片中的那些喜剧成分破坏掉,这正是影片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以喜剧的方式来表现葬礼与死亡,最终却没有止于笑声中,而是依然让观众感悟到死亡的悲痛,乃至于由此产生的对生存寄于的深沉冥思,在这一点上,导演泷田洋二郎对喜剧和悲剧的界线以及观众的情绪拿捏得非常的准,幽默处令人忍俊不禁,感人处却又令人动容不已。

以喜剧的方式来表现死亡,显然是为了让人们不要畏惧死亡,正如影片中对于死亡的理解:“这是很普通的事。”大提琴师小林从东京失业后和妻子回到家乡山形,“误入歧途”做了一名入殓师,在他第一天上班的时候,他的社长就让他假扮一次逝者的遗体,说是让他做一次模特儿,录制入殓的程序,其实是让他体验一下作为逝者的感觉,因为人都是惧怕死亡的,做过一次逝者之后,死亡的恐惧在他眼里尽管不能立刻消失,但至少让他明白了该如何去面对一个逝者的身体,这是作为入殓师的职业道德。

影片细致入微的向人们展现了日本人的入殓程序,让人不得不惊诧于日本文化中的仪式,仪式是日本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元素,从茶道到花道到香道到剑道,一切都是按照仪式的程序来要求,一丝一毫的差池都不能有,这可能源于日本独特岛国文化,不利于向广处发展,所以要向深处发展,不能做到广而博,就要做到精而深。入殓的程序也体现了这种仪式化特征,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精益求精,象舞台上的走步一样严格,这不仅是对于逝者和他们家人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作为大提琴师的小林,为活着得生命制造美,作为入殓师的小林,为死去的生命制造美。

而以悲剧的方式来表现死亡,实则是给我们以最深的沉思,来反观生命,该如何的活着。影片的开头,小林开车从雾中而来,伴随着他的心里独白:“从东京回到山形的乡下快两个月了,回想起来,每天都过得平淡无奇。”后来影片中又复现了这一段,只是后面多了一句:“我真的能胜任这份工作吗?”,看上去似乎只是一个下岗工人对于再就业的迷茫,其实这已经超越了下岗再就业的一般性思索,而是关于生存意义的本质思考。此外,影片中每一个逝者都有一段故事,有长有短,有显有隐,每一个故事都会给我们以启发,或多或少,或深或浅。但是我想,其中最大的启式是,活着的时候,人们应该互相理解,相互宽容,否则死亡一旦降临,我们就再也没有机会对逝者表达自己的感情了。小林送走的每一个人,与他们的家人,都有一段难以言表的故事,随着死者的逝去,所有的故事与感情都化眼泪与灰烬。这一点,更体现在小林自己身上,他和父亲的关系,每每令小林感到痛苦,理解还是痛恨?一切都在转念之间,乃至于生死。

所以,我认为影片中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对于悲喜剧的界线处理,死生,悲喜之间。日本人对于受众心理有很深的研究,这一点,日剧里体现的尤其明显,很多日剧都是让我们哭着笑着的看完了,那种大喜大悲的剧情起伏会令观众的情感极端开阖,很是过瘾。但是《入殓师》的悲喜却不是这样的,无论是悲是喜,影片都隐忍有度,感人处不煽情,幽默处又不是象硬在挠你,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是真正的东方式的情感流露。

此外,说到影片中最大的主题,对于生死的理解与感悟,影片更是以一种东方式的启迪来引起观众的思索,而不是布道式的说教。对自己的入殓师工作耿耿于怀的小林,有一天在桥上看到河里的鱼,拼命的向上游游,然而从上游却漂来了几条死去的鱼,小林很是感慨。这时,他的一个朋友正好经过桥上,于是停下来和他一起看鱼,小林说:“真是悲哀啊,为了死而努力,终归一死,不那么努力也可以啊。”他的朋友说:“是自然定理吧,它们天生就是这样。”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庄子与惠子的那场著名的濠梁之辩。

三 : 入殓师影评

【入殓师影评】生命是一条河

关于“死亡”,凡是读过村上春树作品的人想必都知道那句注明的论断:“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作为一部以殡葬业工作者为主角的电影,“死亡”是《入殓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然而“死亡”却绝非影片真正的主题,“死亡”在这里单纯的只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年轻的人们目睹生死的时候会否像入殓师小林大悟那样悄无声息地苦痛,这种苦痛能否最终得到良好的正视,继而阐述真正的生命应该充满着热情、充满着奉献、有理解的渴望、有交流的诚心。

要把这样一个包含着诸多生活哲理的作品拍摄成电影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今的电影市场中,观众永远是最聪明的,任何导演一旦低估观众的理解能力,那么势必就会遭遇彻头彻尾的失败。观众们相较于去单纯地看一个故事,他们似乎更愿意去思考与感悟一个故事,那些有着明确说教意义的主旋律作品在平凡的岁月中往往很难抓到观众的心。而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电影作品多是那些故事性高于说理性的剧情电影。于是,能够让人们通过一个普通的故事,得到与自己心理状态所对应的感悟,就变成了电影制作者最值得称赞的地方。

回顾本届奥斯卡的提名电影,尽管最终小金人落脚贫民窟,但是我坚信肯定有不少影迷在为《朗读者》的落榜而感叹不已,其实《朗读者》所丢失的小金人可以在《入殓师》的获奖上得到弥补。两部作品在内容上虽然相去甚远,可是在本质上都有着同样的思考,对于生命的思考;就连气质上,两部作品也都同样被一种悲凉的氛围所笼罩,也正是这份悲凉与那个奥斯卡提名,似是而非地联系着这两部不同国家的电影作品。

死亡”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任何人的死亡都会对其他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令人无法抗拒。它所反应的问题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是一种困惑与选择。“死亡”在影片《入殓师》中所赋予的内容与意义,将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推向了一个更深、更远的价值领域去思考,生命领域的思考。“死亡”是每一段故事的切入点,也是透析每一个人物生存状态的最佳路径。比方说有着男性生殖器的两性人、无人认领的腐烂孤老、误入歧途的青春少女、年轻孩子的母亲,这些逝去的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入殓师送他们走完人生旅途中的最后一程,让那些已经冰冷的身体再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他冷静、细致、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候送别故人,那份静谧地美,是他在生命的故事上画下的最后一笔浓墨。

对于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来说,镜头所做的不仅仅是对事件的记录,对主题的阐述,更多的是对于事件的描述,这种描述仿佛就是文学作品中事物内在关系之间的运动感。譬如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那种“轻”与“重”、“灵”与“肉”的碰撞、马里奥·普佐在《教父》中故事年代上的交错、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游离于两个社会的那种自然。这种运动感在《入殓师》中同样存在,并且构成了影片最为核心的“心理描写”,导演在这里主要通过对于事物的静态特写与人物角色的动态行为相结合的方式来描绘主人公的复杂心境。

片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小林大悟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回到家中,面对着桌子上已经死去的家禽,开始呕吐反胃,继而在妻子的身上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深夜的床头回忆起了自己的过去,他想到了已经死去的母亲、看到了父亲模糊的脸。导演在这里对于入殓师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动拿捏得十分精湛,镜头中首先聚焦了小林大悟在黑暗的房间中拥抱着自己的妻子,镜头静止,文字独白响起,紧接着的下一个镜头转换成了独自坐着的小林,依然是静止镜头,随即切换到母亲的相片,再回到抱肘静坐的小林,镜头一如既往的静止,构成了四幅具有内在联

系的静态画面,继而吊灯亮起,小林拿出了那台大提琴,镜头也随之开始了运动。大提琴、

石头、这些具有意象意义的物件一一展现在了观众的眼前,儿时的画面开始在这种静谧的气

氛中逐渐呈现。大提琴略带沉重的音符所流露出的是对生命以及生活的迷茫与困惑。事实上,

这也正是影片《入殓师》的内在气质之一,进一步说,这是影片前半段的典型气质——悲凉、

伤感。

《入殓师》的这种悲凉气质主要是来源于影片中大量的死亡场面感染而来的,在电影的开头,

导演就引用了主人公成为入殓师后的一次实际经历作为全片的引子,这是悲凉气质的开头,

也决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调。如此多的死亡影片中淡淡讲来,没有撕心裂肺的哭泣,没有生离

死别的纠缠,入殓师在行使这一职业的时候永远都是那么地无动于衷,这样的表现方式十分

与众不同,影片中的死亡也因此而显得安详,同时也增添了一份无奈感与宿命感。观众往往

为这种平静所震撼,在心灵上的印象也肯定是深刻而久远的,这种情感上的冲击力绝非“琼

瑶剧”式的生死别离所能达到。

这是一群有故事的人,每一个人物都十分得饱满,但是每一个角色又都过着十分平凡的日子。

我们不禁感叹,这就是生活吗?是的,活着并不可能每天都轰轰烈烈起伏不定,更多的时间

里我们都是以一种平静的方式生活着,饮食、睡觉、按时上班。《入殓师》中的人物何尝不

是如此。社长每天都在为逝者清洗身体,日复一日地做着这份另类的工作,然而谁曾知道,

他第一次协助入殓的居然是自己深爱的妻子;办公室的助理看似生活平淡,实质却是一个为

了爱人而遗弃亲生孩子的不合格母亲,她一生都活在愧疚之中;在澡堂经常泡澡的大叔也并

不像看上去活得那么安逸,他每天都在殡仪馆中见证着一次又一次的死亡。这群有着故事的

人,让影片的情节变得充实,也使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变得有力。

此外,影片中入殓师的太太美香温柔贤惠,她的每一次出现都给人以一种强烈的希望

感。美香很少去过问丈夫具体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默默地支持着他,

给予他最诚挚的关怀。如果说作为入殓师的丈夫始终都以低音的方式在解读生命的话,那么

作为家庭主妇的美香就是用舒缓的曲调在辅衬丈夫。关于美香,影片中同样赋予了她具有象

征意义的行为,在影片的开头,邻居家的阿姨给了她一只刚钓上的章鱼作为晚餐,当美香发

现章鱼还活着的时候,她选择了放生。这是美香对于生命态度的一种暗示,所以当她发现自

己怀有身孕的时候,她还是毅然回到丈夫的身边,试图说服丈夫放弃手上这份不雅的工作,

理由是希望孩子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背景。直到她亲眼目睹了作为入殓师的丈夫为澡堂老板娘

做仪式的那一刻,两段不同力度的音符得以汇聚,演奏出了生命的乐章,那是理解的渴望,

是交流的诚心。影片最后的结尾也是在象征着生命的美香这里落下了帷幕,当那块光滑的石

头在她手中被合拢的时候,她所握着的是世上最美丽的东西。

“我看见一只白色的鸟在漫天飘舞的雪花中朝南面飞去。鸟越过围墙,消失在南面大雪弥漫

的空中。之后,剩下的唯有我踏雪的吱吱声。”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简单质朴的情节,旋律如歌的音乐构成了电影《入殓师》的整体基调,因此久石让对于电影中配乐的把握也是很有分寸的。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大提琴师,因此久石让就以大提琴作为主奏乐器,并通过简单的弦乐五重奏的方式演绎了电影《入殓师》中的主题段落。

《入殓师》中有一个让大家记忆很深的段落,小林第一次参与入殓仪式以后,夜不能寐,他想到了很多,想到了自己早逝的母亲,想到了抛弃家庭和情妇私奔的父亲??此时,随着小林的独白,镜头以第一视角垂直扫过了母亲的遗像和一些家什,并最终落在了小林拿出的大提琴盒上。随后我们听到了由男主角的扮演着本木雅弘亲自演奏的入殓师的主题,此时镜头的处理非常巧妙,以一个平行移位的方式由现在联想到了小林小时候,与此同时配乐在大提琴干涩的音响上,加入了钢琴和其他弦乐,凸显了温暖的爱的气息。这段配乐在影片原声CD里叫《On the record》,在其后的情节中,我们从小林的妻子的口中知道这支曲子是父亲最爱听的。其实我个人认为导演将这支曲子作为影片的主题是很明智的,虽然我们听到小林独白中对父亲抛弃家庭与情妇私奔这件事耿耿于怀,但是音乐却在温暖的旋律基调上演化着,这是否也就为片子最后小林原谅父亲埋下伏笔了呢?这首曲子最完整的出现则是在影片的最后,在原声CD里的名字改为了《Memory》

影片的配乐有一个很容易让人忽略的主题,在原声配乐里出现两次,名字是《Beautiful Dead》,小林参与的前几次入殓仪式都有这首配乐的加入。配乐两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是佐佐木扮演的老入殓师为一个年轻母亲做入殓仪式的情节中,当失去爱人的大男人突然扑在死去的妻子的棺材上失声痛哭的那一瞬间这首配乐达到高潮。配乐以大提琴和其他弦乐组成的五重奏组开始配乐的主题,凄婉而哀伤,深入细致的描绘着死者家属观看小林做入殓仪式时的复杂心境,让观众感同身受,配乐里的高潮段落使用小提琴升入主旋律,从小二度上的主题逐步提升,以大跨度而舒缓的配乐描绘着那个大男人最终被小林和佐佐木扮演的老师傅的入殓师所感染,并失声痛哭在妻子棺材前的那种五味杂陈。音乐此时早已概括化了!这段配乐第二次出现则是小林为澡堂老板娘做入殓仪式中出现,主奏乐器从大提琴变为了单簧管。钢琴上的一个富于试探性的动机引入了小林给澡堂老板娘做入殓仪式时的心理感受,随后弦乐和单簧管进入,竖琴华丽的拨奏似乎描绘了澡堂老板娘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这次出现少了几分悲凉,却多了几分憧憬和希望,音乐终结在小林的妻子终于原谅丈夫时的那浅浅的一笑??

影片中另一个闪烁着熠熠光辉的配乐段落,就在所有人都津津乐道的“田垄拉琴”那场戏中。这个配乐段落其实是从圣诞夜小林在NK公司吃鸡腿拉琴开始的,小林首先拉奏的是古诺和圣桑的《圣母颂》随着画面的调转,我们看到了大量剪辑的小林为死者做入殓仪式,看到了小林忙碌的身影,而音乐也从《圣母颂》自然而流畅的变为了入殓师的主题,这段配乐在原声CD里的名字是《Ave Maria-Okuribito》。在这里其实导演也通过音乐传达出了随着小林工作的深入,他也渐减在内心更加了解自己,更加了解了生命的真谛。这段配乐是完整而一气呵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觉得这段配乐非常好,配乐开始于一部伟大的古典作品,可以说入殓师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暗合了《圣母颂》的某些音乐元素,久石让简单而顺畅的处理这段配乐,不是生硬的将两个主题拼接在一起,当圣母颂的音乐和入殓师的主题平滑的过渡到一起的时候,音乐由C大调流畅的过渡为了G大调的入殓师的主题,音乐一下变得明朗而开阔起来,此时弦乐适时的加入。由弦乐齐奏开始的入殓师的主题透着一股生命的气息,活泼而富于希望,尤其是画面中美丽的白天鹅和春天的那一抹新绿。虽然片子描绘的是入殓的情节,可是却没有了一点悲伤的气氛,此时影片的叙事完全由音乐做主。当这段配乐中的小提琴和中提琴加入时,我们看到了小林卖力的工作,不得不一边开车一边吃寿司,这段配乐最终结尾在小林忙完一天的工作出现在家门口发现妻子已经回来的时候??

影片中最让人潸然泪下的情节无疑是出现在影片最后,小林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场景中。随着父亲手中小石子的突然掉落,片子最感人的主题《Memory》悄然响起??这段场景没有一句台词,一切全都靠音乐来描述,此时导演将小林对父亲的回忆与此时小林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情节,交织在一起,我们看到了那张失焦的父亲的脸逐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这段配乐和入殓师的主题是完全一样,可是却充满了脉脉温情,父子亲情在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中蔓延着。当我看到这段情节时早已泪眼婆娑,不仅感动于父亲始终未泯的对家庭的歉疚,更感动于影片中音乐主题的呼应。这段相似的配乐主题在片子里的几次出现其实都在暗示着小林最终一定要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很多人说结尾没有新意,其实这才是最大的心意!这正是奥斯卡评委最最最看重的一点:人性的回归!这一点无论是亚洲电影还是欧美电影都会有涉及,尤其是今年奥斯卡的几部获奖影片都是以人性的回归作为主题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人性的回归恰恰是这个社会最需要的!

回到配乐,这段配乐简单质朴,旋律如歌,大提琴和钢琴对话似乎是替代了小林和父亲的对话,虽然没有台词,却通过送石子这个情节含蓄地表达了出来。是否可以这样说,大提琴这里其实象征着父亲,而钢琴则象征着小林?这段音乐代替主人公之口,或者说超越了主人公当时的心境,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小林多么想与父亲见最后一面,多么想和父亲说说话啊,可是现实,可是隔膜最终让他只能看到父亲僵硬的身体,只能通过抚摸去表达了。此时音乐似乎是虚拟了父子对话,抑或是看到了父子之间本应有的正常关系。此时音乐将主人公的心境描摹的如此深入而透彻,细致而精雕细刻,纠结而毫不做作。这样的配乐我只在《1900》里听到过那首著名的《Playing Love》,现在可以说我也爱上了这首配乐,它是那样的沁人心脾,以至于我不得不听了一遍又一遍??

其实久石让为《入殓师》所作的配乐是非常有特色的。比如小林澡堂里洗澡的情节里戏谑的配乐,比如小林参与入殓模特的情节中诙谐幽默的音乐,比如小林第一次到NK公司报到时的情节中,有些试探又有些兴奋的主题,所有的音乐都非常有特色的渲染着气氛,烘托着主人公的情感。尤其是片尾字幕的时候,导演为我们展示了一次完整的入殓仪式过程,此时的音乐跳跃而快乐,丝毫没有一点死亡带给人的黑暗和悲凉,似乎暗示小林最终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功,同时在家庭上喜得贵子等等,而这一切都在这段旋律轻快的《Ending》里??

《入殓师》的情节和构架也许是简单的,传递的主题也许是浅显的,配乐也许是朴素的;可是影片的镜头设计却是独到的,剪辑和构思却是精巧的,久石让的配乐却是细腻而精深的,影片所探讨的人生哲理却是深沉而乐观向上的。可以说,我喜欢这部片子不仅仅是因为久石让的配乐,更多的是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生与死的哲理!

现在我正坐在304自习室,面前摆着标准日本语,耳塞里回荡着这部电影的原声。大提琴厚重古典而优雅的旋律让我眼睛失去了焦距,瞬间我仿佛看到小林正端坐在亡者身体前,细细为她其搽着口红,梳理着头发,恰似在原野中抚摸着琴弦般优雅而淡定。

不得不佩服久石让大师的音乐,难怪看这部电影时,心头总是会漾起熟悉而亲切的感觉,就像当初看龙猫与千与千寻。旋律中弥漫着的淡淡的忧伤总是轻易触动了心弦,让人不觉已经潸然泪下。这种音乐与“入殓师”这部以东方文化中神秘禁忌却又最易让人感慨唏嘘

的死亡为话题的影片题材的结合,无疑成就了一部催泪弹。我认识的好几个看过这部电影的女生都说看这部电影时,哭了好几次,眼睛都肿了,我笑着说,真幸福。只有近距离接触过死亡,才能更透彻地了解生命,才能在剧中棺木合拢,亡者家人失声痛哭的那一刻感同身受。

有人批评这部影片对“生死”的剖析不够有深度,其实倘若生死的道理若是一部电影就能讲明白的事情,又怎会引发古今中外无数哲人无穷尽的思考?在我看来,根本不必如此深究,而某种层面上讲,生命的真谛就在剧中老火化工人的话里:死,只是一扇门。 生也是。我们穿越生之门,呱呱坠地,然后很多年后,我们就走了,轻轻掩上门,就像当初来的时候般简单。

生命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条鱼。无论如何努力回溯,终究是无功而返。当然,如果你是本杰明巴顿,那就另当别论了。我想剧中这一情节的寓意便在于此。我们也大可不必为生命的逝去悲痛欲绝。虽然有些生命的存在在这个世界显得格格不入,有些死亡的到来也让人猝不及防,但是当生命由存在突然化为虚无,人们也就慢慢释然了。入殓工作于死者毫无意义,或许只是给生者最后一次将厚重难言的情感释放出来的机会。而入殓师也正是因为了解这一切,才总是能以其对死者的尊重在最后一刻赢得人们的尊敬与对入殓这个行业的改观。

最后,小林父亲手中滑落的那颗小石头让剧情变得饱满而圆润起来,导演的安排显得匠心独运,我本来猜测父亲最终的行李箱里都是二十几年来每年为小林准备的小石头,但其实这一颗便足以展示出父亲对儿子执着却痛苦的思念与爱了。而且,这份爱也将延续下去。

看起来,生命这场旅途还是很简单的。

我们出生,我们爱这个世界,爱我们的父母孩子,朋友和陌生人。比如,你会送自己的孩子石子作为礼物,会笑着和澡堂的老板娘打招呼,会在思念父母的时候拉大提琴,当然可能有时候固执地以为你恨他们,其实那只是暂时的,爱才是永恒。也会有人爱着我们,因为他们会在我们睡着后为了我们失声痛哭,也可能会有人在我们的脸庞上印上很多唇印,哦对,还会给我穿上年轻时我心爱的长筒袜,还可能会有一个可爱而帅气的入殓师为我们温柔地穿上美丽的衣服,送我们最后一程。

然后,我们微笑着,没有了任何眷恋与遗憾,掩上门,轻轻离开。

本文标题:入殓师影评-入殓师影评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896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