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春天的哲思
重复了,请编辑帮忙删除
二 : 谈中国诗歌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伫足于鹤汀凫渚,亦或抚栏于亭台楼阁,仰对苍穹,俯临大江,瞻顾之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一抹晚霞,一只孤鹜,上下齐飞,光影相耀。极目远眺,水映天光天接水,天明水波水连天,水天一碧遥相接,画山烟树无分色。云收雨过,高秋寥廓,玉宇澄澈,万物清明。置身于天光物莹,绚烂壮观的天地之间,面对光明皎洁,风月无边的自然美景,览物之情何乐可及,谁而又能不为之兴怀,即使是有着惊梦忧患,叫天悲愁之人,此刻恐怕也会豁然释怀,胸襟大开,迸发出那种真想再活五百年的英雄豪情。
造化嫣然一笑,江山百媚千娇。天地万象,造化无穷。大言以诗,大象尽形。怀抱荆山之玉的龙门娇子王子安,面对晴空丽川,意气风发而襟怀开朗,吟咏出了得天地之神韵之一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云收长空物华新,雨后秋江开妆镜,夕照落霞飞五彩,孤鹜举翼生百静。这一笔如种子之出土,如花蕾之初绽,自然天成。它不但留住了大自然的美好瞬间,让美之灵光炫烂了天地人间,而且发酵出了不朽的艺术魅力,散发出了永恒的智慧芬芳。自然美的神韵也为此永远烛燃于历史的时空,而在我们的无数次回眸中它总是那么鲜活,那么生动,能够让我们在一种光明皎洁,豁大有容,悠然恬静,自在闲适的和谐氛围中享受到一种因灵犀相通而沁心成醉之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云霞飞鹜相争辉,秋水长天人共美。口诵心吟之间,世界上的一切都仿佛沐浴在了真善美的灵光之下。在这真善美的灵光普照下,让我们感受到了造化之妙绝,人生之乐极。造化有情痴,人间精神香。瑰丽的自然,人间的多情,彼此水乳交融,天人合一。天因人类之多情而尽美尽善,人因造化之多奇而尽善尽美。天人合一,才得使美之为美,善而更善。无造化而不能使万物亮其形,无多情而不能使万物成其美,只有做到天人合一才会使物之美极而至于善,使人之善极而至于美。天人合一,性情相得,善美益彰。
“天意终须会,人间要好诗。”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不管是从诗歌的数量还是从诗歌的质量上来说都是其他任何一个民族所难以企及的。翻开浩如烟海,灿若星河的诗章画卷,有类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可以涤荡千古烟尘的佳句可谓是不胜牧举。然而在优秀的诗歌佳句中,脍炙人口,传唱不朽的,能让我们动情不已而玩味不厌的莫过于那些能够传达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情景交融之作。当我们读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时候,我们仿佛身临寒秋江畔,而感受生发的难道不是对世事不常,物必更替,今必胜昔,后必胜今,自然大道的觉解吗,诗韵形象而有生趣,生动而有生气,颇耐寻味。“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口吟心诵之间,已然好像身在初冬大江之边,凭江远眺,寒江浩淼,千山落木,一种空矿,寥廓的意境冲荡着胸怀,景象远大而分明,几可摇动心魄,清人肺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轻吟翩想,我们就会产生一种忘我于物外,见我于物中的感觉。伫立在广袤无垠的大漠,面对苍穹,一柱孤烟如影而立,平沙万顷,风平浪静,一去不返的长河伴着依依惜别的落日,曾经有多少个朝朝夕夕,现在都已跃然于眼前。此情此景,使孤者愈独,豪者愈爽,悲者愈愤,而又会令游者神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杜李二人即景抒情,一收一放之间境界全出。杜诗抑郁在胸,但悲而能壮,故星垂于野,月涌于江,郁结难释;李诗豪情万丈,乐而能达,故山随野尽,江流横泻,昂扬奋发。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由此可见人之性情的抒发,只有依于和声,合于韵律,达到物我相融,才能畅而不涩,悦而不滞。诗歌之美当如天籁之音,不夺物次,自然而发,无须矫饰揉作。所以优美的诗歌多能形象于自然,和谐于音律,诗情画意,易歌易吟。因此诗要言情,歌要咏志,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人间失意,文人学士也好,侯门将相也罢,如果欲以抒怀,总免不了要借景抒情。为此天地山川,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就都成为了他们笔下的爱物。成也乐于自然,败更趋于自然。天人以和,殊途同归,归于自然,天人合一。但由于我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国的文人学士常常因为失意于世间而最终却又得意于山水。翻阅我国的古代诗歌,书生士子们仕途挫跌,抱负难展,羁旅他乡,飘泊江湖的悲愁慨叹,亦或身遭离乱,千里相隔,亲人分散的离愁别绪,以及伤时叹世,惜春伤春的惆怅哀婉特别来的多,而又无不托意于物,寄情于景。这样孤寂的灵魂似乎就找到了归宿,疲惫的心灵也好像能够得到暂时的休憩,而伤痛因此可以得到些许抚慰。因此诗歌中的借景抒情就成为了诗人们最熟悉,最喜欢,最广泛用运的艺术手法,精而至极,出神入化。
如果要追溯开抒情之作的先河,那就该有楚大夫屈子的一份功劳。“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那些在人生或仕途中遭受打击和挫折的文人们 ,在他们感到道尽途穷时,便会呼问天地,质问日月。正是由于文人士子们的感天应时,于是就开始了叩问天地,追问人生的脚步。“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的《天问》。已然在开始探求人命所属,天命所在,思考人命和天命的关系。从此文人们就在不断地逼问日月,叩问苍天。先有张若虚的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幽幽感叹,继有李太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的期许,再到苏子瞻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惆怅,一次又一次的叩问天地,追问人生,探求着他们笔下那天人合一的理想生活。
天人合一的生活理想从此就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是在他们身逢乱世,飘泊无依的时候,天地山水也自然就成了他们精神的依托,并借此大抒特抒自己情感,寻找理想的寄所。
山沐春光,水盈春色,花香草芳,阵阵春风送来缕缕芳香。轻盈飞翔的燕子穿梭往来,忙碌着衔泥筑巢,美丽的鸳鸯双栖在温暖的沙滩。丽日清光,沙柔水软,一个生活上颠沛流离,仕途中浮沉荣辱,尝尽了人生悲欢,世事离乱的诗人,在暂时获得安定生活之后,面对满目春光,怎能不触景生情,于是大诗人杜甫情不自禁地写出了自己向往的那种“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自由自在的,洋溢着天伦之乐的生活。“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在诗圣杜甫的笔下,我们也能够深切的感受到那乡村山野生活的恬静安适,草木虫鱼的可亲可近,“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清幽美好的自然,悠游闲适的生活,对于一个疲惫于旅途奔波,厌倦了尘世喧嚣的人又怎能不为之乐而神往。
最能体现天人合一生活理想的大概莫过于有着道家风范,隐逸情怀诗人所创作的诗歌。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有一种文化情结,那就是桃源情结。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因为失意于人间而最终却得意于自然,逍遥于林泉,与山水相鸣。从而留下了不知有多少敬山而乐水的诗歌,使人与自然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陶居士,“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过上了自在的田园生活,渊明兄的笔下无不惬之意。“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桓。”徜徉于山水之间,陶然于风光之前,五柳先生乐而忘返,尽暇适之情。“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寻幽有去,觅静能得,华物常生,美景来招,快意之至,何乐可及。“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山乡田园,宜居宜行宜逍遥,可吟可歌可开怀。居士乐情来天地,欲遣俗意有山水。田园之幽雅,家园之和美,生而何求。一种自在闲适的隐逸生活已不知让多少人为之而痴情热望,更有他笔下的世外桃源,绘出了古今天下的人文生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间的世外桃源便从此成为了文人学士们孜孜以求的梦,在诗文中不厌不了。
自陶渊明以来,隐逸情结总是剪不断而愈理愈缠绵。步其芳踪者络绎不绝。因此而形成了诗家的田园诗派。 被后世誉为诗佛的王维晚年好道,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在他的笔下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这些诗歌中无不流露出他对仕途的厌倦,而对乡野山村那种自在闲适生活的热爱,把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到了极致。在他的诗歌里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天人合一的那种恬静之美,和谐之美。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的孟浩然可谓是田园诗歌的集大成者。在他的笔下我们尽情可以领略旖旎的自然风光,悠哉的田园生活。“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落景馀清辉,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北宋诗人梅尧臣,为官清廉,但不得其遇,他一面抨击统治者的贪婪无耻,同情百姓的疾苦,“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一面又心向山林“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享受自在闲适的林泉生活。就连曾经热衷于政治,志在变法图强的王安石在身处江湖之远时不也陶然忘机,遣情于山水,寄意于田园。“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元代诗人张养浩身逢乱世,退隐江湖,归于田园之意尤其欲烈。因此在他的笔下隐逸之情就被演绎地更加淋漓尽致。“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云沙,回首看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千变万化的大自然,自在悠闲的生灵,风景相生,物我相融,世界为之而豁然光明,美不胜享。
诗家文人对自然山水总是乐之不疲,这种热情日渐沉淀,愈来愈厚重,在山水文化中已经凝结了他们的智慧,蕴涵了他们的人生追求,社会理想 ,成为一种文化情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我国诗人中很早就有了看山不忧贫之说,他们对山岳情有独钟。这与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不无关系。“终日看山不厌山, 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王安石曾经励精图治,志在革新弊政,实现富国强兵,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半途而废,被贬他乡,为此而心灰意冷,最后也只好寄情于山水,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感悟。“终日看山不厌山”,正所谓仁者乐山,终日独对高耸伟岸的大山既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开阔我们的胸襟,还能给我们以启发。“山花落尽山常在”,人情易变,荣辱易迁,而青山恒常;“山水空流山自闲”,一心不动能治万动。心如不为外物所动,则能使万物静。因此我们只有守住本心,才能不被世俗所扰,而这正是人生中难得的一种境界。托意于山的还有天纵奇才的李太白,他虽然遍识天下,但“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最后不也以山为友,而吟出了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样的诗句。在李白的笔下,青山变得善解人意,充满了温情,在诗人的眼里青山厚重而包容,富有而无私,哺育万物,不欺不弃,为此而为万物所依。而横绝八方,扫空万古的辛弃疾,胸怀经略天下之策却最终不得不闲老山林,把毕生的才情都倾注到山水之中,为此在他的笔下青山绿水更见多情,知青山者莫过于他。“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只因买得青山好,却恨归来白发多。”他早已把青山引以为知己,“青山欲共高 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人与山近,山与人亲,山水便因此而更增了几多温馨,几多妩媚。
但得美景饮人醉,人生此来何有恨;共来江山览胜迹,生活那得去烦忧。美景怡情怀,真情书美景,人之真情,自然之秀美,二者彼此浇漓,至善至美。诗家文人与天人合一的思想相交日深,诗文演绎的也日趋完美。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之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这是南朝梁时的文学家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一段寄情于景之作,此文为后世推崇备至。文中所描绘出的是富春江一带的山水风貌,风物之美绝胜古今。文章含蓄地表达出了他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漠视,以及对友人的委婉规劝,真切地流露出他热爱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他寄情托意于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同时也不无对人生社会的感叹,出神入化地把人情与自然水乳交融在一起。每每读后都会让人把俗情庸意融失于远离尘世的大自然怀抱之中——“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作者纵情于草木,恣意于鸟兽,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诗人之所以可以忘我于山水,极尽山居之乐,就在于他能够淡俗忘欲,有着恬淡超然的心境。爱物而不为物所累,物与人相悦相怜,物与我相融相济,各得其性,各得其所。天道无私,唯无私而至诚,唯至诚而求真。真而无作,一任自然。天道如此,人道亦然,天人合一,是为大道。道大有容,和而不同。自然万象,人情百态,何厌何忧,利之导之,乐之从之。
心地坦荡浑无私,精诚所到总相亲。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整体上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我们能够怀物无私,与物相亲,世界就会无不乐之物,人间也必无不悦之事。佛家讲心诚则灵。诚必能专,专必能深,深自然会有所发现,因此在文艺创作上只有真诚至上然后才能生发创作的灵感,发现那自然和人间无处不在的美。可想而知,一个文艺创作者,如果没有对自然深沉的热爱,对人世忠实的关怀,就很难想象会创作出感人至深的文艺作品来。而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活理想,正是一种对己对物至诚至真的表现。
天人合一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金科玉律,而且也是艺术的真谛。人类的文明,艺术的创造只有师法自然,达到天人合一,才会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不管是文学创作,还是音乐,绘画,书法,雕刻,凡是富有神韵,充满魅力的艺术精品,无不合于自然之道。纵览古今的诗歌,大凡脍炙人口的精美诗句,正是诗人们在经意和不经意间达到了天人合一,才有了艺术的升化,艺术作品才会境界大开,而让读者为之玩味不尽,由此而让人在享受之余得到教益和启发。“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黄河之畔的鹳雀楼,面对落日依山,滔滔河水,胸襟大开,近看咫尺,遥想万里,吟出了雄视百代佳作。“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既有高瞻远瞩之气度,又寓积极进取之深意,起人之壮情,发人之深思。“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且当是无独有偶吧,几十年之后诗圣杜子美以一首《望岳》再攀艺术峰极。“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子美自在江边站必有望海心,他举目远眺五岳之首的泰山,极尽笔墨来点染泰山的巍峨雄奇,以一首《望岳》抒发出来了自己的凌云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由望岳而发登岳的豪迈胸情,由登岳而又生发出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这足以与古争雄而独步天下。人当志在高远。只有志在高远的人才会“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俯瞰众生而欲济苍生。成大事者必有大抱负,有大抱负才能怀抱天下,担负起历史的责任。王杜二人之诗气象蒸腾,境界开阔,正是因为他们眼中有天地,心里有众生,天人合一,才创作出来了不朽的佳作。
三 : 1。什么是“天人合一”思想?、2。“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3。怎?
怎么理解“天人合一”?
1。什么是“天人合一”思想?、
2。“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
3。怎么理解“天人合一”?
4,昨天的会开幕式是怎么体现“天人合一”的?
儒学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天人合一。同时这也是中国古代很多贤人志士追求的最高境界。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对天人合一理论进行了自觉的阐发。
他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包含两层基本的含义:首先,天的基本规定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必然。所谓“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其次,则是孟子天人合一观的更为根本的含义,即从心性角度发明天人,把人对外在必然的关系转换为主观意识(心)向内体验仁义道德本性(性、天)的关系,天人合一演变为人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体验。孟子所说的心是指他的本心或良心,因内含仁、义、礼、智的道德本性,又叫“仁义之心”;如此在心、性又被称之为“天爵”或“天之所与我”的“大体”,故心、性、天实质上是同一的概念。孟子的心、性、天合一观影响深远,后来儒家的心性哲学基本上都遵循了这一思路。孟子认为,人能完全了解自己的本性,就能完全了解天。修养自己的心性,就是侍奉天。这是儒学天人合一说的基础。
汉代,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是同类,所以可以互相感应。天是人的曾祖父。并且说道:按照类别来考察,天与人是一类。这是天人合一说的正式提出。这样的天人合一说,又称“天人相副”,即人是天的副本,天是人的范型。
宋代,张载提出,天就是那广大的虚空,而虚空就是气,人是由气聚合而成的,人的精神和本性是气中固有的存在,所以“天人一物”,即天和人是一样的存在物,并且完整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二程则认为,人是由气聚合而成,气中有理,理是气的主宰,这个理,就是天理,人的本性和心灵就是天理,所以天和人本来就是一体,并没有分而为二,所以不必说什么“合”。这是更加彻底的天人合一说。董仲舒主要从形体的外部结构上论述天和人的一致,宋代儒者则主要从人的精神内容上论述天人合一或天人为一,天人一体。他们的共同点是,人是天降生的,人的本性是天赋予的。所以,王夫之说周敦颐《太极图说》所说的太极分化成阴阳,阴阳分化成五行,阴阳五行的精华聚合成为人,五行的性质构成人的本性,是彻底弄清了天人合一的本源。
四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思上说,天人合一思想的,是非常有价值的。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其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选自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识。 B.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 C.它已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D.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 2.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 B.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 C.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 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 B.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 C.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内容的全盘接受。 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
1.B 2.D 3.D |
考点: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
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二、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2、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3、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4、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5、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7、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
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
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8、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9、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解题方法:
1.纵观全篇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2.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报秋》全文共九个自然段,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是:
由玉簪花“探出头来”“报秋”引得作者“一惊”写起,随即“怅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顽强、谦让、洁净和特有的芳香,归结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虑。七至九段为第二部分:从兄长寄来的词中有所领悟,悟出“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的人生哲理,从而坚定“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
3.检索范围准确
摘取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
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4.综合分析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5.认清手法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
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
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
(2).拟人搜索
(3).反衬
(4).对比
(5).反复
(6).排比
(7).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