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8-02-11 所属栏目:放射科应急预案

一 :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⑵ 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
   ⑴ 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⑵ 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文章片断、歌诗乐曲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1年12月,在北京青年报与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主办的“聆听经典:缪斯的竖琴──中外经典诗歌音乐朗诵会”上,总策划、总撰稿人,著名诗人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作为朗诵会的第一篇。对很多同学来说“江河”这个名字似乎还有些陌生,《星星变奏曲》竟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人们如此青睐它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江河,去聆听他的《星星变奏曲》。
二、投影出示
  作家作品知识:
  江河:1949年生,原名于友泽,诗人。诗集有《从这里开始》、《江河诗选》等。他与舒婷、北岛、顾城、杨炼一起被称为“朦胧诗”的五位主将。
  朦胧诗: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纷纷指责“新诗读不懂”。对此,北京大学孙玉石教授指出:在我们对诗人呕心沥血写出的诗歌作出否定和嘲骂之前,我们应当先问一下自己:是“诗离我们远去”,还是“我们离诗远去”?这句话确实耐人寻味。
三、导读导学
  1、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⑴ 教师播放朗读带,提示学生做字词、停顿和疑难的标注。
   ⑵ 提问:
     通过预习和听朗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学生讨论,明确──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调。)
   ⑶ 教师提示:
     除了这种感情基调,诗中还有一种不同的情感线索,请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能体会到。
  2、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⑴ 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可分组、分段朗读,提问: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提示:这些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构成反复句。
   ⑵ 分析上述句式,强调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⑶ 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的意象。
     明确: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⑷ 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讨论、归纳。
     明确:前一节诗中的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后一节诗中意象描绘出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3、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⑴ 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意境该如何理解。
     讨论、归纳──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⑵ 问:诗题中的“变奏曲”如何理解?
     明确:本诗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诗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形成强烈的对照,这正是变奏曲。
   ⑶ 与贺敬之的作品《三门峡──梳妆台》进行比较,体会朦胧诗的特点。
四、回顾并总结全诗
  学生总结:《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教师小结:
  著名诗人舒婷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障碍必须拆除,面具应当解下。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我想,这也是江河以及那一代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 河
变奏曲
温情、浪漫──对比──寒冷、残酷

二 : 放学急奏曲

  教室里,老师还在一道题一道题的讲着。

  坐在我前排的几个同学,不时的回过头来看挂在教室后面墙上的钟。还有十分钟就放学了。同学们都在熬着这十分钟。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着。终于,“零零零”的声音响起来了。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噼哩啪啦”的收拾起书包来。

  老师看见了大吼一声:“还有一道题呢!”大家只好静下来,听讲。有几个人心里痒痒的不得了,屁股坐在椅子上不停地摇摆。好像椅子上有一颗钉子似的。脸上的表情也十分痛苦。像是吃了苦瓜。

  好不容易把最后一道题讲完了。没有等老师的“放学”两个字落地,已经有人箭一般的冲出去了。

 

三 :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能力目标】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教育目标】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暗喻句子的含义。
【策略和方法】引入及讨论。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    谁还需要    还会    ”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练习
  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教学课后记】
  本课时计划可行。要在讲清朦胧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几遍,也可结合目标检测让学生去理解。

四 : 《星星变奏曲》学习要点

北京市第13中学王广惠特级教师 
  学习本诗,进一步了解朦胧诗,理解诗人借助一些物象来表现思想感情的方法。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江河就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一、积累下列词语
  1、为下列词语注音:
    颤动(  ) 疲倦(  ) 凝望(  ) 安慰(  ) 寂寞(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闪闪烁烁 朦朦胧胧 
二、整体感知
  全诗由两个并列而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语气上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气势,显示了诗人为追求光明不惜牺牲的决心。“星星”在诗里象征着黑夜里的有限光明。第一节的前九行写人们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当作遥远的安慰,这是因为黑暗笼罩了大地。由“如果”引领的这一条件句,构成了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从“谁不愿意”以下七行,写出了诗人对光明、美好世界的向往。那是一个春天的世界,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一个字都是一颗星。
  第二节诗的头四行,使用了和前一节同样的句式,所用的意象也基本同义,只是稍作变化,各有侧重,两者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一起完成了对现实的否定。由“谁愿意”以下八行,则写出了现实的寒冷与苦难。在这个现实世界里,诗人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夜晚被冻僵,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被风吹落。这两个部分构成强烈的对照。最后四行,则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现实。整个第一节和第二节构成了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这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这在朦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艺术上,它也颇能代表朦胧诗的一些特点。如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譬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等,这使得这首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三、思考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是不会颤抖的,是生活的压抑和束缚使星星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一、二两节在表达上有哪些异同?
    一、二两段都采用了假设的句式开头,表达了在现实中挣扎而向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节正面表达这种企盼,第二节是从反面表达这种希望。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本文标题: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260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