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硅谷创新创业 大赛 奖金-光谷3551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分赛区选拔赛英国首战告捷

发布时间:2018-01-04 所属栏目:硅谷

一 : 光谷3551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分赛区选拔赛英国首战告捷

  全网营销推广 A5营销双节大优惠

  微媒体快报:9月23日,黄鹤杯 创天下谷—中国光谷3551国际创新创业大赛首场选拔赛在英国剑桥大学正式打响。来自剑桥、牛津、帝国理工等世界顶尖高校的12支优秀项目从200余个报名项目中脱颖而出入围选拔赛,经过激烈角逐和评委现场评审,最终乐乘、高精度PM2.5检测仪、无机富勒烯·新一代智能纳米润滑材料3支团队成功晋级,赢得半决赛通行证。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剑桥大学光电感测器研究室主任、剑桥大学工程系先进光子学与电子技术中心主席初大平教授,全英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剑桥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张岑,武汉东科创星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叶毅,欧洲赛区选拔赛参赛项目团队及评委,欧洲地区重点科技园区企业负责人,创新创业人士及新闻媒体记者近200人出席本次活动。

  海外专场多方联合驱动,东湖高新升级人才招引渠道

  英国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为世界科学技术众多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直至今天,英国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强国之一,在很多领域均居于世界前列。

  本次大赛欧洲赛区通过与全英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剑桥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强强联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立足英国、辐射欧洲,吸纳了近200个技术含量高、商业发展潜力大的优质项目,覆盖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互联网等领域。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初大平教授致辞

  活动中,英国剑桥大学光电子与传感器中心教授、主任,剑桥大学工程系先进光电与电子研究中心主任初大平教授代表剑桥大学校方致辞。他表示“中国光谷3551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为全球高端创新人才提供了创新项目实践的平台。今年大赛在欧洲开设分赛区,它将为有志于在创新创业之路上砥砺前行的海外留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他鼓励留英学生积极抓住这次创业大赛的机会,在大赛中努力学习创业知识,积累经验,施展才华,把握机遇,实现突破。

  光谷国际人才自由港,聚焦全球创业人才汇聚“天下谷”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叶毅先生作为大赛承办方代表介绍东湖高新区及大赛情况

  东科创星创始人叶毅先生向现场的海外人才代表们介绍了大赛详情及东湖高新区国际人才自由港招才引智相关政策。此次黄鹤杯·创天下-中国光谷3551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已被列入国家人社部“赤子计划”重点支持项目,东湖高新区以赛引才,百万重金引人才回汉,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和支持持续加码,新引进的3551优秀人才,最高可给予2300万资金支持,世界顶尖科学家和世界级领军人才落户高新区,一事一议,最高可获1亿元支持。同时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出台“新黄金十条”“新民营经济发展八条”等新政,设立“光谷科技悬赏奖”,面向全球招标,寻找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在座的华人代表纷纷表示对伟大祖国及东湖高新区的快速发展感到骄傲自豪,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点燃了众多华人学子选择武汉、落户高新区的信心和决心。

  众创相聚伦敦,约战巅峰对决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张岑先生致欢迎词

  据全英学联主席张岑先生介绍,入围欧洲赛区选拔赛的12支队伍,许多是全英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涌现出的佼佼者,他们涵盖了物联网、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新材料及新能源等诸多方面,团队成员多毕业于北清、牛津剑桥等国内外顶尖名校,多名创业人曾担任过世界知名企业高管或工程师,实践经验丰富。参加路演的团队也都是活跃在英各个行业的高层次人才,他们的创业项目,多与光谷的产业有很大联系,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大赛,依托光谷的优势产业的集群效应,在国内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现场,由剑桥 Wellcome Trust Sanger 研究所教授、癌症干细胞研究组负责人刘澎涛博士,剑桥大学医学院高级研究员、放射系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方向负责人滕忠照博士,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纽卡斯尔商学院终身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科控集团董事熊榆,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伦敦孵化器主任吴亮先生,兆集资本集团联合创始人、总经理杨群女士5位创业导师组成的评委团,依次对上台路演的12个项目团队进行了评审。

  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烈角逐,评委从项目的技术门槛、市场前景、项目团队、商业模式等多个维度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估,评选出综合得分最高的前三个团队。

  乐乘、高精度PM2.5检测仪、无机富勒烯·新一代智能纳米润滑材料,这三支脱颖而出的创业团队,将代表欧洲赛区前往武汉光谷参加半决赛和总决赛,与全球各地的创新创业团队一决高下,共同点燃未来之光!(本文来源:长江网、微媒体联盟)

  原文地址:

二 : “硅谷独家大王”马尔科夫:硅谷还是创新圣地吗?

按:作者约翰·马尔科夫,《纽约时报》高级科技记者,普利策奖得主(《机器人之舞》作者),被誉为“硅谷独家大王”。本文整理自他的演讲:硅谷还是创新圣地吗?

“硅谷独家大王”马尔科夫:硅谷还是创新圣地吗?_硅谷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硅谷一直是一个有趣的地方,它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欢乐时光。我在硅谷长大,从1977年开始就一直报道它,那时的硅谷正以符合摩尔定律的方式加速发展。不过,这五年来,由于库兹韦尔等人提出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即将诞生,有关摩尔定律的讨论又进入了新的层次。

就在最近,比尔·盖茨、埃隆·马斯克和霍金都在讨论说,具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对人类而言,是现实存在的威胁。但坦白来讲,我并不这么认为。如果你单独去看他们或者其他人对于硅谷的讨论,几乎都是关于半导体行业的指数式增长。但是我突然发现,这种增长趋势现在已经结束了。

现在,也许它并没有永远结束,不过这种增长趋势已经明显暂停了。一直以来推动我去报道的,在硅谷开发并改变了世界的那些技术,已经开始面临这一现状。虽然,现在的运算成本不只是简单的降低,而是以加速的方式在下降。但你猜怎么样?最近两年,晶体管的价格竟然已经停止了下降(译者注:摩尔定律可理解为大约每隔18个月,集成电路的成本就会降低五成)。现在,对行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时刻已经到来。

库兹韦尔争辩说,“你将科技发展的上升曲线与材料应用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即使硅被开发到极限,剩下仍有技术可以发展的地方”。也许他是对的,但这并不会在当下发生,因此,这也引发了关于未来计算机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影响的众多讨论。如果我们真的达到了技术的稳定期,很多我们预见到的事情以及硅谷的意识形态应该不会发生。所以现在的发展并非是以我们预期的方式而进行。我看到太多能佐证发展减速的例子,实际上它们到处都是。但是,对硅谷的信仰,使得人们并未重视这些。

曾经我在追踪报道南加州举办的DARPA机器人挑战项目(译者注:一项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资助,旨在开发半自主陆地机器人,用以完成危险、恶劣以及人体工程环境中复杂任务的项目)时,遇到过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最终决赛前8个月,主办方在佛罗里达的决赛地点举办了一场预热活动。当时的活动来了25支团队,规模声势浩大,这些团队带来了大型终结者式机器人,目的是让这些机器人能够在类似福岛的环境中进行工作。虽然这些团队花了18个月的时间研发这些机器人,但这些机器人当中,只有3个团队的机器人,实际完成了所有的任务。最终获胜的团队用时45分钟。这些团队有1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8项任务,而这些任务对于正常人类而言只需要大概5分钟就能完成,这其中包括驾驶车辆、穿过一扇门、扳动曲柄、开启开关、走过碎石滩、以及爬楼梯等任务。

“硅谷独家大王”马尔科夫:硅谷还是创新圣地吗?_硅谷

(DARPA比赛的机器人)

对我而言,我根本不需要5分钟就能快速完成这些任务。而对这些机器人,它们却花了45分钟的时间。大部分机器人在第二个任务‘打开房门’那里就失败了。机器人领域的先锋学者,Rod Brooks在看到这些机器人如此艰难的去开门后,开玩笑地说:“如果我们真的担心“终结者”机器人,那么很简单,把门关上就好了。”所以,现阶段的科技发展,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完善。

我一直在思考硅谷的地理位置问题,实际上硅谷的位置已经发生了迁移。大约1年前,Richard Florida做了一项非常吸引人的分析,他将所有现存的风险投资公司的地理位置整理了出来。从前,硅谷的中心在圣塔克拉拉市,但是按照现在的投资情况分析,它已经往北迁移了五十英里,换到了旧金山的波特雷罗山脚下。如果你住在旧金山的话,你能清楚的看到这些。曾一度作为硅谷象征的制造业,大部分已经搬去了亚洲的各个工厂。现在的硅谷,是做市场营销和设计的中心,它已经变成了跟之前非常不同的“硅谷”。

我一直在思考,硅谷是否已经发展到了稳定期或者说到了技术发展的尽头。之前我花了3到4年时间去报道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甚至更早,我在20[www.61k.com)04年就已经开始报道第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一直在关注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技术及传感器成本的大幅降低,使得这三四年来关于社会分工中自动化技术扮演何种角色的讨论越来越多,也引发了新一轮的自动化进程,尤其是像美国这样的国家。技术的发展,不仅使“蓝领”工作被永久地取代了,同时机器也在逐渐替代律师以及医生的工作,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行业分工正在从“金字塔”顶开始被一点点替代。

“硅谷独家大王”马尔科夫:硅谷还是创新圣地吗?_硅谷

(马尔科夫著)

在这轮新的辩论中,我的工作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在美国,关于自动化的辩论,会间歇性地不断上演。上一轮的辩论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不过却由于同时期发生的越战而过早终止。那个时候,辩论虽然已经开始,但是不久而来的战争将所有这些讨论全部一扫而空。现在的这轮辩论,恰似上次的一次“复仇”。2010到2011年间,我就开始报道白领工作的自动化发展。

人工智能远比你想的复杂,市面上有大量的书籍,类似《The Rise of the Robots》,《The Second Machine Age》,《The Lights in the Tunnel》等都声称,未来社会将不再有工作,机械自动化的快速发展将使得2045年以后,机器能够完成人类可以完成的任何事情。

几年前我跟心理学家,Danny Kahneman吃饭的时候,曾激动地讨论这些观点,尤其是对于中国而言,制造自动化的到来意味着什么。Danny Kahneman说:“你没有明白这些话的意思。”“是吗?”当时的我非常疑惑。Danny却告诉我说:“对于中国,机器人自动化来的正是时候。”

然而,就在我们讨论人工智能、制造业和白领工作自动化的时候,忽略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全世界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大潮。抚养比率越来越高,人力资源越来越匮乏,因此机器人的出现恰逢其时。与从自动化角度看待人工智能相比,这是个全新的视角。

“硅谷独家大王”马尔科夫:硅谷还是创新圣地吗?_硅谷

(机器人餐厅)

目前,中国实行单独政策,日本、欧洲均面临老龄化问题,老年人口数量猛增。欧洲现已投入了10亿美元用于老人看护机器人的研发。到2020年,全球老龄化将到达一个峰值,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65岁以上的老人数量大于5岁以下儿童数量。

在人工智能这个领域工作了两三年后,我发现,跟那些杞人忧天的想法相比,实际情况则更为微妙。Brynjolfsson、McAfee、Martin Ford和Jaron Lanier都曾写过快速进入自动化时代的文章,但是这里有两点需要考量:1.事实上人工智能研发并没有那么快。开展这些技术所花的时间比人们想象的长得多。2.人力市场结构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的机器人数量,比想象中多得多,而且机器人也需要一个合理身份。更何况,技术发展本身也会使这项工作充满曲折。

目前,我们正在加速开发图像识别技术。机器首先要学会如何辨识物品,然后才是如何理解情感,以及识别人类的声音和理解人类语言。目前,这些技术都在研发过程中,毫无疑问,它们会飞速发展,而“深度学习”技术将很大程度上增大成功的可能性。“深度学习”技术是指人工神经系统不断地开发迭代,这项工程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

人工智能的另外一个问题,即认知能力还尚未出现。我们在人工智能的研发方面,还没有开发出机器人计划和思考的能力。因此我们尚不知道当人工智能作为服务员或制作快餐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像人类那样有效率、有计划的工作。在美国,制造业已经开始应用自动化设备了,目前仅有9%的制造业工作需要人工来完成。

另一个相反的观点是,未来将会没有工作留给人类。最近的一篇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是1995年的《工作的终结》,文中预测了这个结果。现在,十几年过去了,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人口增长速度。因此,我现在尚不能论断这个观点是否一语成谶。

非常经典的支持这个观点的例子就是图片共享技术,13个IT工程师(译者注:这里指的是Instagram,当下最火的图片分享软件)用这个技术拿下了一个拥有140000雇员的大公司——柯达。然而,这并不是事实。首先,柯达并不是被图片分享技术拿下的。柯达公司制定了很多错误战略,相当于是将枪口对准自己,不停扣动扳机直到倒地而亡。以柯达的竞争对手富士为例,它们就在网络转型方面做得非常好。更为深入的讲,图片分享这一新时代的照片分享技术,是依靠互联网才存在的,并且带来了250万到500万的工作机会,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很好的工作。因此,说图片共享技术杀死了柯达公司根本是无稽之谈。

“硅谷独家大王”马尔科夫:硅谷还是创新圣地吗?_硅谷

(柯达与Instagram)

在机器人,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工作5年后,我现在考虑的是,能不能找到比这些更有趣的问题。我很早就开始关注互联网, 20世纪70年的就开始有关写计算机网络的文章,但是这个问题真正得到广泛关注是在1993-1995年间。我花了20年不断地介绍互联网将会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现在这个观点终于在世界范围流行起来。我很早就意识到机器人、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将会迎来又一次的复兴。现在这些变成了炙手可热的领域,而我又开始寻找其他马上将要发生有趣变革的领域。

目前比较前沿和有趣的领域,就是材料学了。这是Neil Gershenfeld的世界,也是Nathan Myhrvold的世界。Myhrvold是首批投资超材料的人。超材料将是未来重要的科技材料,可能会改变未来的经济体系。现在,我已经开始涉猎关于超材料的东西了,其中包括金属有机骨架技术。而比特和原子中心的Gershenfeld已经开始构建这种数字材料,这种材料使得原本稳定的普通物品变得非常不稳定。这个技术非常迷人,也是未来5-10年,我将参与的事情。

现在《纽约时报》也在经历数字化的变革,大多数人现在已经不再在电脑上阅读《纽约时报》了,而是在手机移动端。这些变革也推动了《泰晤士报》进行深入的思考。

我是一个坚定的保守派,虽然我曾经是第一个在《泰晤士报》撰稿写关于数字技术和数字文化的人。但我不是生出来就是数字派的。因此我关注这两种文化,一种是前卫的《纽约时报》文化,另一种是保守的《泰晤士报》文化。我认为《泰晤士报》将会找到方法跨越技术的鸿沟。虽然《泰晤士报》尚未转型,但其他的传统媒体也没有转型。

《泰晤士报》已经非常努力并且已经到达转型的临界,这就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

“硅谷独家大王”马尔科夫:硅谷还是创新圣地吗?_硅谷

(《纽约时报》数字版)

更多关于硅谷创新文章,可待雷锋网持续更新:《硅谷独家大王:下一波颠覆式创新将在哪里诞生?》

三 : 硅谷归客李天放:一个技术流赌徒 卖掉车房创业

硅谷归客李天放:一个技术流赌徒 卖掉车

房创业

来源:36氪 [作者:沈超] 发布时间:2014-4-24

亿邦动力网整理:

李天放,他被人所熟知的身份是课程格子创始人,前微软工程师,以及著名大数据公司Palantir的早期成员。而他不为人所知的身份,则是一位职业级的国际象棋和德州扑克大师。这位技术流赌徒依靠打德州扑克,赢了一辆车和一套房,最后又把车、房卖掉来华创业,其任意、自我之处俨然流露着一股硅谷范儿。但是作为硅谷来华创业的典型,他的认识和心态已经比当初有了很大转变。

你在硅谷和国内都有创业公司的经历,你觉得两边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我觉得在硅谷和中国创业的差别,一点是文化上的不同,比如怎么招人、怎么管人,怎么控制和被控制的问题,另一点是竞争环境的

亿邦动力网——电子商务专业媒体

差别。假如创业是一场 100 人的德州扑克,硅谷的规则会产生 2 个大赢家和 18 个小赢家,而中国则是 1 个超级大赢家和 99 个 loser。

除了这两点外,其他方面其实挺像的。不过我发现国内创业者更有个人魅力,比如我以前在微软,看到盖茨就是个超级宅男。在街上见到的一些优秀创业者也完全没有任何个人魅力,做演讲会让所有人都睡着。但这边的创业者完全不一样,大家都是领袖,是真正的 leader。

领袖文化的一大好处可以产生特别强的凝聚性,在公司遭遇困难的时候可以带领大家挺过去。不过很多国外公司的应对方法是另一套。比如 Palantir 也有一段非常低谷的时间,当时产品没有人用,但他们的底层工程师比较自由和自信,靠这个可以把公司凝聚在一起,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相比之下,中国的好多公司在遇到低谷时总需要一个领袖把它拽过来。

当你在国内创业时,有没有经历过需要这种“领袖素质”的时候?

我觉得我没有这种素质(笑),我们现在靠的就是小嘛,所以尽量在模仿国外那一套。

亿邦动力网——电子商务专业媒体

当我们曾经遇到困难的时候,我觉得唯一让我们活下来的原因就是小、便宜。当时从计划 FM 转型到课程格子时,我认为我们要是有 20 个人就死了,所幸当时我们只有 5 个人,大家吃了顿饭就把事情解决。我们融完天使轮有一年半没有融到钱,很多在 11 年年底跟我们一起融资的公司,到了 12、13 年 VC 市场低迷、恰恰又需要钱的时候就死了。说到这里,我觉得“小”可能也是很多硅谷公司追求的目标。

但是公司不可能一直小下去

当然,随着公司的成长,管理方式也会改变。本来我们是完全没有层次的,但到了有一天我发现自己需要跟 12 个人做“one on one”的时候直接就疯掉了。我跟很多创业者请教公司如何从 15 人成长到 50 人,最后觉得这就是一个关于放权、关于给予信任和责任的过程。作为一个工程师,我理解的hacker精神就是把黑盒子打开,变成一个白盒子,你要看看里面是什么。然而管理是把一个白盒子变成黑盒子的事情,这曾经对我来说总显得不太自然。

信任就是这样,你把一个白盒子包成黑盒子交给对方,不知道对方在做什么,不知道过程好与坏。但当你到了必须学会信任的这一步时是不得不接受的,因为不“信任”你就死了。

亿邦动力网——电子商务专业媒体

我特别好奇你怎么让一颗硅谷的大脑来适应本土

前两天刚打算写一篇博客,题目是怎么把自己“diaosification”,或者怎么把自己“降级”。我知道有很多的海归创业者,他们住在国贸,每天去三里屯玩,租着高大上的办公室,偶尔来中关村跑一趟组织个活动喝个小酒什么的。这样我可能会认为你没把自己放到跟用户一样的地位上,甚至没有真正接近自己团队所处的环境。

曾经我们也想要一个很硅谷化的的办公环境,后来觉得如果你的公司没有具备相应内涵,还是不要过分修饰外表。有时我们也会想离开北京,到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大学里待上一整天,跟用户聊天,看看他们吃什么玩什么,甚至去课堂听课,实际就是想把自己扔到跟用户一样的环境里。就个人方面,我刚来中国时喜欢打德州扑克、喜欢滑雪,后来把这些爱好连同一些“高大上”的圈子一起戒掉了,我觉得这点还是挺重要的。

在硅谷,80% 的工程师都认为自己早晚会成为百万富翁,信仰只要有牛逼的技术和产品就天下无敌,而且失败的代价很小。假如你是创始人,最坏的情况不过是把公司卖给 Google,在 Google 待两年出来又是一条好汉。而如果你是个高级工程师,一家公司倒了立马有 10 家最好的公司邀请你过去。放在中国完全不是这样,除了产品以外还有很多决定性因素,不管你融了多少钱,做了多少用户和 DAU,

亿邦动力网——电子商务专业媒体

一步踏错就会满盘皆输。经历在中国的创业后,我学会的最重要的事是“如履薄冰(standing on ice)”。

讲讲你最欣赏的三家本土公司吧

美团、YY 和豌豆荚。

美团有自己的坚持,它的风格和战略在当年那么激烈的竞争中没有动摇,最终从一个同质化很严重的市场中杀出。

YY 吸引我的是低调和安静,成功前不大肆张扬、刻意保持低调的做法,在互联网圈有点反主流。

豌豆荚是真正的敢玩,就像一个不懂得离场的赌徒。赚了 10 块钱后,想要押进去搏 100 块,赚了 100 块又全部押进去搏 1000 块,这种不计退路的勇气给我的感觉是很中国式的。

----------关于亿邦动力网----------

亿邦动力网是电子商务新闻门户,秉承独立立场、专业精神、严谨态度,做好电子商务新闻。

亿邦动力网——电子商务专业媒体

订阅亿邦动力网官方微信,每日获取最新电商动态,回复关键字可获取更多电商新闻。

亿邦动力网——电子商务专业媒体

本文标题:硅谷创新创业 大赛 奖金-光谷3551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分赛区选拔赛英国首战告捷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941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