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71参观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有感

发布时间:2018-03-02 所属栏目:心理活动

一 : 71参观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有感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这周星期天上午,我们一行人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在那里我们又一次真切地感受了革命的气息,1948年11月,中国共产党以60万兵力对付国民党的80万兵力,而且作战武器远远落于国民党,因为当时美国支持国民党。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凭借自己独有的力量去战斗,他们追求平等民主和自由,他们心系天下的劳苦百姓。我们见到了无数革命先烈, 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牺牲,“十人桥”的场景,让我们肃然起敬。我们还看到了战役胜利之后老百姓欢庆的场面。在这些烈士面前我只能深深地鞠躬,以表达我对他们崇高的敬意。 任何语言都不能表达我的心情,我只能说我的心灵得到了彻底的洗礼,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回的幸福却让我们轻而易居得到,可我们却不知珍惜,我们抱怨的太多付出的太少,这就是我们的现状。我们太注 重实际的利益,却忽视精神的境界。和我们的前辈比一比我们缺少的是他们为民的思想和精神。

怀揣着对历史的敬重和革命先烈的景仰,我们首先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塔,瞻仰领导人对牺牲战士的缅怀题词,体会伟大的革命精神。与此同时,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理向五前委(邓小平,粟裕,谭震林,刘伯承,陈毅)鞠躬致敬,并认真学习了他们的生平事迹。

活动第二项,团队成员参观了淮海战役博物馆。这里展示了淮海战役各阶段的战斗历程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如何在困苦环境中坚定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独轮车推出来的”,这句广为传颂的话语让队员们切身感受到了群众力量的伟大

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于2004年11月18日开工,一期总投资1.1亿元,新馆坐落在淮塔园林南侧,主体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陈展面积为1.2万平方米,为原来老馆2800平方米陈展面积的4倍多。新馆主体平面为百米见方的正方形,展馆四周环绕20米高的柱廊,以朴实、宁静、现代、简洁的外部造型,与原淮海战役纪念馆相协调,烘托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的主导地位。新馆设东、西、南、北四个出入口,南门临水。 新馆陈列厅分为四个体块,分为序厅、战前形势、战役实施、战役胜利、人民支前、缅怀先烈、全景画馆七大部分,上下两层。通过两台全透明电梯和两台客梯及弧形楼梯上下相连。展厅内共展出珍贵的文物、照片、艺术品和制作品近3000件,生动展示了淮海战役胜利的进程,揭示了战役胜利的诸多因素及伟大意义。室内陈列根据淮海战役战例设15个战争场景,结合板面、文物说明,以现代化手段再现当年战争场景。其中,全景画馆特色鲜明,直径50米的全景画馆位于中央,形成新馆的中心。展出的《淮海战役全景画》以淮海战役三大战场为背景,配以音响、灯光等特技,描绘了气势恢弘的战争画卷。新馆将改变单一的图片和文字表现形式,采用声、光、电、多媒体等综合手段,从而使纪念馆的陈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先辈们或面带微笑,或表情严肃。但他们那笔挺的身板却传达出无比的自信,显示了我国开国名将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风采。一股豪情涌上心头,倚天持剑,挥戈一舞的画面浮现眼前。虽说和平是时代的呼声,但军备确实要常抓不懈的。功成名就的途径有很多,只要你有心,说不定下一个被人瞻仰的人就是你! 我不觉昂首挺胸,迈着大步走向纪念馆。任凭解说员的声音再怎么悦耳动

听,解说的再怎么天花乱坠,都无法引起我的注意。我的心灵震撼了,我要动用全身的知觉去回顾、去体验那段历史!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是多么悬殊啊!我军指挥员又是多么能谋善断啊!因此,尽管我军装备落后,却任然打得国民党反动派抱头鼠窜。胜利的号角在吹!庆祝胜利的人民在舞!有人民群众支持的队伍是无往而不胜的!洞穿的钢盔,弹痕累累的墙壁,如山的战利品,还有人民军队运用智慧组装的新式武器,这些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

明间流传着这样一支歌谣:担架队,几夜不曾睡,稳步轻行问伤病;同志带花最高贵,疼痛可减退,我们民工同志,好好爱护伤员,伤员为咱流血,咱为伤员流汗。为国为民,流血流汗,伤员为咱,咱为伤员。——担架队员李省三,吱咯吱,碾儿响,碾米忙得慌,推得推来簸得簸,倒得倒来装得装。快快送到前方去,同志吃了打胜仗。一条扁担两头弯,千里遥远来支前。一头挑的是白面,一头挑的是炮弹。白面送给同志吃,送上炮弹打坏蛋。不怕苦,不怕

难,爱护公粮理当然。粮食就是命根子,打敌人的老本钱。

这支歌谣生动地再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与我党的亲切的关系,军民就像鱼和水,真实的反应了党民一心,这样的战斗,这样的部队怎么可能会输呢!

也许时代在变,但我们的价值观和评价观不能变,我们在为我的同时也想想他人。今天在先烈们面前,让我们更加懂得如何珍惜这幸福的生活,为了明天更美好的生活,同行们,让我们发扬革命者的一点精神,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让先烈们安息吧!

二 : 参观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有感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这周星期天上午,我们一行人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在那里我们又一次真切地感受了革命的气息,1948年11月,中国共产党以60万兵力对付国民党的80万兵力,而且作战武器远远落于国民党,因为当时美国支持国民党。[www.61k.com]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凭借自己独有的力量去战斗,他们追求平等民主和自由,他们心系天下的劳苦百姓。我们见到了无数革命先烈, 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牺牲,“十人桥”的场景,让我们肃然起敬。我们还看到了战役胜利之后老百姓欢庆的场面。在这些烈士面前我只能深深地鞠躬,以表达我对他们崇高的敬意。 任何语言都不能表达我的心情,我只能说我的心灵得到了彻底的洗礼,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回的幸福却让我们轻而易居得到,可我们却不知珍惜,我们抱怨的太多付出的太少,这就是我们的现状。我们太注 重实际的利益,却忽视精神的境界。和我们的前辈比一比我们缺少的是他们为民的思想和精神。

怀揣着对历史的敬重和革命先烈的景仰,我们首先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塔,瞻仰领导人对牺牲战士的缅怀题词,体会伟大的革命精神。与此同时,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理向五前委(邓小平,粟裕,谭震林,刘伯承,陈毅)鞠躬致敬,并认真学习了他们的生平事迹。

活动第二项,团队成员参观了淮海战役博物馆。这里展示了淮海战役各阶段的战斗历程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如何在困苦环境中坚定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独轮车推出来的”,这句广为传颂的话语让队员们切身感受到了群众力量的伟大

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于2004年11月18日开工,一期总投资1.1亿元,新馆坐落在淮塔园林南侧,主体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陈展面积为1.2万平方米,为原来老馆2800平方米陈展面积的4倍多。新馆主体平面为百米见方的正方形,展馆四周环绕20米高的柱廊,以朴实、宁静、现代、简洁的外部造型,与原淮海战役纪念馆相协调,烘托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的主导地位。新馆设东、西、南、北四个出入口,南门临水。 新馆陈列厅分为四个体块,分为序厅、战前形势、战役实施、战役胜利、人民支前、缅怀先烈、全景画馆七大部分,上下两层。通过两台全透明电梯和两台客梯及弧形楼梯上下相连。展厅内共展出珍贵的文物、照片、艺术品和制作品近3000件,生动展示了淮海战役胜利的进程,揭示了战役胜利的诸多因素及伟大意义。室内陈列根据淮海战役战例设15个战争场景,结合板面、文物说明,以现代化手段再现当年战争场景。其中,全景画馆特色鲜明,直径50米的全景画馆位于中央,形成新馆的中心。展出的《淮海战役全景画》以淮海战役三大战场为背景,配以音响、灯光等特技,描绘了气势恢弘的战争画卷。新馆将改变单一的图片和文字表现形式,采用声、光、电、多媒体等综合手段,从而使纪念馆的陈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先辈们或面带微笑,或表情严肃。但他们那笔挺的身板却传达出无比的自信,显示了我国开国名将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风采。一股豪情涌上心头,倚天持剑,挥戈一舞的画面浮现眼前。虽说和平是时代的呼声,但军备确实要常抓不懈的。功成名就的途径有很多,只要你有心,说不定下一个被人瞻仰的人就是你! 我不觉昂首挺胸,迈着大步走向纪念馆。任凭解说员的声音再怎么悦耳动

淮海战役纪念塔 参观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有感

听,解说的再怎么天花乱坠,都无法引起我的注意。[www.61k.com]我的心灵震撼了,我要动用全身的知觉去回顾、去体验那段历史!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是多么悬殊啊!我军指挥员又是多么能谋善断啊!因此,尽管我军装备落后,却任然打得国民党反动派抱头鼠窜。胜利的号角在吹!庆祝胜利的人民在舞!有人民群众支持的队伍是无往而不胜的!洞穿的钢盔,弹痕累累的墙壁,如山的战利品,还有人民军队运用智慧组装的新式武器,这些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

明间流传着这样一支歌谣:担架队,几夜不曾睡,稳步轻行问伤病;同志带花最高贵,疼痛可减退,我们民工同志,好好爱护伤员,伤员为咱流血,咱为伤员流汗。为国为民,流血流汗,伤员为咱,咱为伤员。——担架队员李省三,吱咯吱,碾儿响,碾米忙得慌,推得推来簸得簸,倒得倒来装得装。快快送到前方去,同志吃了打胜仗。一条扁担两头弯,千里遥远来支前。一头挑的是白面,一头挑的是炮弹。白面送给同志吃,送上炮弹打坏蛋。不怕苦,不怕

难,爱护公粮理当然。粮食就是命根子,打敌人的老本钱。

这支歌谣生动地再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与我党的亲切的关系,军民就像鱼和水,真实的反应了党民一心,这样的战斗,这样的部队怎么可能会输呢!

也许时代在变,但我们的价值观和评价观不能变,我们在为我的同时也想想他人。今天在先烈们面前,让我们更加懂得如何珍惜这幸福的生活,为了明天更美好的生活,同行们,让我们发扬革命者的一点精神,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让先烈们安息吧!

三 :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馆)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南郊凤凰山麓。1959年筹建,1965年11月开放。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坐落在葱郁林木和200多个花坛间,塔高38.15米,由毛泽东题写塔名,塔基左右各为解放军奋勇杀敌和人民全力支前的浮雕;塔四周为围廊,刻有刘少奇、江泽民等领导人的题词和3万余名烈士的英名,镶嵌着反映淮海战役的大型陶瓷壁画。

纪念馆由陈毅题写馆名,馆内陈列分战役实施、人民支前、将革命进行到底等6个部分,展示了指挥者的英明决策,展示了解放军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展示了543万民工做军鞋、架人桥、运伤员、送弹药的感人场面。该馆藏品1.5万多件,其中一级文物79件。共展出文物、照片、图表、美术作品等2000多件。其中有淮海战役总前委用的电台、随军民工支前使用的小竹杆、烈士生前的笔记本等。馆内另设放映厅,放映有关淮海战役的历史影片。专题陈列“徐州双拥陈列馆”,陈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题词15幅,照片约500幅,实物近40件。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共60万人,与国民党精锐部队,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展开了65昼夜的激战,歼敌55.5万人,胜利地完成了歼敌主力于长江之北的光荣任务,从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淮海战役纪念塔园林是全国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红色旅游景区,入选了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列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于2004年11月18日开工,一期总投资1.1亿元,新馆坐落在淮塔园林南侧,主体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陈展面积为1.2万平方米,为原来老馆2800平方米陈展面积的4倍多。新馆主体平面为百米见方的正方形,展馆四周环绕20米高的柱廊,以朴实、宁静、现代、简洁的外部造型,与原淮海战役纪念馆相协调,烘托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的主导地位。新馆设东、西、南、北四个出入口,南门临水。

新馆陈列厅分为四个体块,分为序厅、战前形势、战役实施、战役胜利、人民支前、缅怀先烈、全景画馆七大部分,上下两层。通过两台全透明电梯和两台客梯及弧形楼梯上下相连。展厅内共展出珍贵的文物、照片、艺术品和制作品近3000件,生动展示了淮海战役胜利的进程,揭示了战役胜利的诸多因素及伟大意义。室内陈列根据淮海战役战例设15个战争场景,结合板面、文物说明,以现代化手段再现当年战争场景。其中,全景画馆特色鲜明,直径50米的全景画馆位于中央,形成新馆的中心。展出的《淮海战役全景画》以淮海战役三大战场为背景,配以音响、灯光等特技,描绘了气势恢弘的战争画卷。新馆将改变单一的图片和文字表现形式,采用声、光、电、多媒体等综合手段,从而使纪念馆的陈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配合新馆开放,淮塔管理局重新修订了解说词。新版解说词全文3.5万字,比旧版讲解词多出一倍多。新馆还引入先进的的语音导览系统,共有192个点,手动170个,自动22个,只要摁遥控耳听到相应

坐落士位人雕役的5位总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和谭震林.

淮海战役碑林

淮海战役碑林位于园林西北部,占地2万平米,由碑亭、碑墙、碑廊、碑室等组成。布局严谨、错落有致,规模宏磊。主碑重150吨,其正面和背面分别镌刻着毛泽东主席的“人民的胜利”和“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手稿,500多幅碑刻中汇集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墨宝,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参战部队及老将军、老战士的题咏和海内外书法名家不凡之作,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各位游客:欢迎来到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参观凭吊。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占地77万平方米。园内有纪念塔、纪念馆、总前委群雕、碑林、国防园、粟裕墓等大小景观10多处,种植雪松、银杏、红枫等珍贵树木10万余棵,树木葱郁,绿草如茵,是徐州市的天然大氧吧。

(中心花坛)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的位置是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的中心广场,请大家随我一起去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是为了纪念淮海战役而兴建的。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5个昼夜。淮海战役的战场,东起海州,西到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在这次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60万人,打败了国民党军80万人,取得了歼敌55万余人的辉煌胜利,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战后,斯大林赞叹说:“60万战胜80万,奇迹,奇迹,真是奇迹!”

淮海战役烈士陵园

历史上徐州发生的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战役就是淮海战役,是决定中国命运,扭转乾坤的一次伟大战役。它以规模大、时间长、歼敌多、以少胜多、以劣胜优而闻名于世,被国外享有盛名的军事研究机构列为世界著名战役之一。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纵横二三百里的辽阔战场上,60万人民解放军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军委的英明领导下,在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的总前委的卓越指挥下,在543万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谱写了古今中外战役

史上最为动人的篇章。此战的胜利,打开了通向***首府—南京的大门,决定了蒋家王朝的最后覆灭,迎来了新中国诞生的曙光。战后,世界著名军事家斯大林曾发出这样的惊叹:“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现在请跟随我一起来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这条通往纪念塔的主干道宽31米,长250米,共有10个平台,129级台阶组成。台阶全部由花岗岩铺设而成,这一干道的设计也十分巧妙:从下往上看,看到的全是台阶,层层叠叠的踏步如长河奔泻;从上往下看,看到的全是平台,舒缓坦荡,顺山势而下,令人心旷神怡。(至塔前平台)这里是面积5500平方米的塔前平台, 可容纳6000人举行凭吊仪式,每年清明节前后有20余万群众来此凭吊先烈,寄托哀思。

(至塔前)这就是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是为纪念淮海战役而兴建的。徐州北扼齐鲁,南屏江淮,又处于京沪、陇海两大铁路的交汇点上,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宁失良田千顷,不丢徐州寸土”是过去军事家坚守徐州的信条。历史上徐州地区发生的规模较大的战争有300余起,但最为著名、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它也是三大战役中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消灭g军最多、人民支前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被誉为世界著名战役之一。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持续66天。在以徐州为中心,纵横二三百公里的辽阔战场上,我军60万人与80万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数字超过了平津、辽沈战役牺牲人数的总和,是解放战争期间我军伤亡人数的十分之一。据估算,每激战一昼夜,就有500多名优秀儿女牺牲在这片土地上。

为纪念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表彰先烈崇高的革命精神,1959年4月4日,国务院决定在徐州兴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1960年4月5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在这里隆重举行了有两万余人参加的奠基典礼大会。1965年11月6日,暨淮海战役胜利17周年纪念日,正式对外开放。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纪念塔高达38.15米,面东朝阳,依山而立,巍峨挺拔,气势雄伟。当年曾以其体量宏大,外观壮美被誉为“亚洲第一塔”。大家请看,塔体正面镶嵌着1964年11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镏金大字。九个字的平均高度为1.88米。塔体上端有回形石刻花纹环绕,塔徽由五角星、两支交叉的步枪和松籽绸带组成,象征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密切合作,共同取得胜利,烈士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及广大人民对淮海英烈的无限缅怀。大家请看塔座正面的镀金隶书碑文,它是由陈毅元帅亲自审定的,短短的767个字,高度概括了淮海战役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及胜利的伟大意义,铭记了淮海战役烈士们的丰功伟绩。塔座背面有奠基文,说明了建塔的始末。

(引导来宾绕塔一周)各位请看,在塔座南北两侧各有一组大型浮雕,画面高2.6米,总长度为34.5米。这幅(南侧)浮雕由28个英雄形象组成,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人民解放军冒着枪林弹雨、耐风雪饥寒,架人桥、闯火阵的英雄壮举。我们看到的这幅(北侧)浮雕由27个英雄形象组成,生动细腻地再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不畏艰险,随军转战,家家户户齐动员,男女老少忙支前的感人场面。浮雕吸收了中外石刻艺术精华,画面饱满,层次清晰,造型洗练,刚劲朴实,与纪念塔建筑风格十分协调。

纪念塔南北西三面的回廊长度为146米,南北回廊2米多高的白色大理石碑上对称的镶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淮海战役烈士的题词和烈士英名录。北侧有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的题词,南侧有***、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的题词,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淮海英烈的缅怀和对后人的殷切期望。铭刻的烈士英名录共收录31006名,实刻28391名,两侧各有四块无字大理石碑,象征着那些为国捐躯的无名烈士。回廊西面为巨型陶瓷壁画《决战》。壁画长45米,高2.9米,用127个大小不一、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威武雄壮的战争画面。

下面我们将要参观的五前委群雕,淮海战役总前委是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的淮海前线最高指挥部。由刘、邓、陈、粟、谭五位同志组成,统一指挥我党政军民英勇奋斗,为夺取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表达人民对总前委的缅怀崇敬之情,92年2月,徐州市人民政府开始筹建总前委群雕,96年8月完工,在纪念淮海战役胜利50周年之际(也就是1998年)举行了隆重的落成揭幕仪式。

淮海战役总前委群雕屹立在塔的南侧。面向东方,背靠凤凰山主峰。前面有鼎式花坛陪衬,后有折型碑墙烘托,两侧有石房石柱拱卫,周围有苍松翠柏环绕,象征着革命家所开创的基业稳如磐石,寓意伟人们的崇高品德为世人敬仰、称颂,激励着后人继承遗志,振兴中华的坚定决心。这个景点总共占地有1万平方米。

大家看到的五前委群雕是用70块北京昌平“高粱红”花岗岩雕刻而成。雕塑高7米,宽9.5米,造型浑朴,气派宏大,栩栩如生的再现了当年淮海战场上叱咤风云的五位伟人的光辉形象,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时代特征,刻画了战役指挥员团结战斗,对胜利充满信心的精神风貌。它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伟人群雕。群雕以总前委在淮海战役中唯一的一次合影为蓝本,采取了上实下虚的表现手法,细腻的刻画与自然的虚化相结合,给人以根植大地,

稳健雄浑的感觉。这五位伟人身穿冬季戎装,面带威武神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又各具特色,形神兼备,个性突出。请大家仔细观赏。

大家请看,雕像的背面刻着毛泽东同志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关于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的电报手稿,后侧的碑墙上铭刻着五前委的生平简介,使我们在瞻仰群雕的同时,对总前委成员一生的功绩有一个更为全面系统的了解。

各位,看完了五前委群雕,请大家一起去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它是园林内主要建筑之一,于1965年11月6日落成开放,它坐南朝北,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琉璃瓦顶建筑。纪念馆东西长100米,南北宽45米,总面积2800平方米,正中门廊上方,悬挂着陈毅元帅1965年8月题写的“淮海战役纪念馆”镏金匾式馆标。里面陈列的照片和文物多层次多角度的反映淮海战役的全部过程,说明了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和伟大意义。请大家自由参观一下,参观完之后请到门口集合。

狮子山楚王陵

徐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它主要是以汉文化的发达而著名。“两汉文化看徐州”充分说明了徐州的汉文化在全国都具有代表性。近年来,徐州出土了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汉墓群。狮子山楚王陵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座。这座汉墓是考古工作者在94年底至95年初发掘的。据考证墓主人是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 这座王陵的出土,对我们考察西汉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地理、封域等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被列为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有道是“百闻不如一见”,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汉代人民所创造的这一段历史风情吧。

各位游客,这座墓葬总长117米,总面积851平方米,是徐州目前已经出土的汉墓群中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它由外墓道、内墓道、天井和主墓室四个部分组成。现在我们来到了外墓道的扩展处。这一部分没有做完,各位可以看到这里残石林立,这种情况在古代墓葬中非常少见,一般的墓葬凡是在入口处都修凿得很平整。大家请看这些工具,当时工匠们就是用它们来打凿陵墓的。再看这些石头本来是准备做塞石用的,已经凿出了雏形,但因墓主人死得突然,没有来得及完工。这给了我们一个暗示:这座墓葬的主人很可能是在一种不正常情况下突然死亡的。等看到后殿时,我们就会了解到他具体的死因。

从这里望过去,最能感受到这座墓葬雄伟宏大的气势。这就是外墓道的主体部分。两侧的墙壁都是两千多年前的原始形制,是完全靠人工把整整一座山掏空形成的,这一段的平均深度达14米,差不多有五层楼高。这样深又这么窄,造成了一种特定的氛围,使人抬头仰望之时,会产生一种天荒地老的永恒感来。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墙壁修凿的十分平整,凡是山体本来的自然裂隙,像这些地方都用特制的石条镶补起来,使得整个墙壁看起来更加整齐规范。

在前面墓道接口处,考古工作者清理了一座陪葬墓。这种在直墓葬入口发现陪葬墓的情况,在全国还是首次。在其中所出土死者佩带的印章上刻有“食官监印”四个字,说明此人是负责墓主人膳食方面的一个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司务长或后勤部长。

既然有食官,自然就有厨房了,接下来让我们到厨房去看一看。第一间墓室就是庖厨间。各位里面请。这是发掘现场的照片,在这间墓室里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像这样看起来很小的陶罐,实际上比一个人双手合抱还要大得多。在这些陶罐旁边,还出土了一些“兰陵丞印”的封泥。我们都读过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的诗句,后来据此推断兰陵酒源于唐朝,也算年代久远了,而这一发现,却把兰陵酒的历史至少推前了五百年。有了酒,当然还要有菜。在这里,出土了一些鸡和牛的骨头。有趣的是,在鸡骨当中发现有“符离丞印”封泥。这表明这些鸡都是由符离县进贡给楚王的,可见符离集烧鸡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相当著名了,以至作为贡品被进贡到这里。在这个角上,还有一口水井,很浅,是象征性的。因为当时的人们“视死如生”,生前所拥有的一切,死后也要拥有。

旁边的这个灯箱上,放着陶甑和铁釜的照片。上面这一件是陶甑,它的底部有孔,相当于蒸笼,大厅的展橱里陈列着它的真品。至于铁釜嘛,就是一只大铁锅了。曹植有“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的句子,指的就是这样的铁釜。这是一组炊具,下面烧火,中间煮,上面蒸,不但设备齐全,而且配套成龙。好,接下去我们到西面瞧一瞧。

这一间是楚王的御府库。在这个位置上,原来是一个漆案子,上面陈列着一组玉器,木器经不起岁月的侵蚀,都已经朽烂了,只剩下这组玉器,成为历史的见证。这是高足杯、玉耳杯还有玉卮。其中以这一件玉卮最为珍贵,这样的玉卮目前国内仅有两件。另外还出土了一对玉蝉,玉质相当好,像凝脂一样。通常玉蝉都含在死者口中,表示金蝉脱壳,死而复生,而这只玉蝉却是在玉耳杯中出土的,据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很可能是取吸风饮露的意思,用不食人间烟火来象征主人品行高洁。

这个室也出土了很多大件的青铜器,如铜壶、铜鼎等等。最精美的要数这两条金腰带。这是其中一条腰带扣放大后的图案。这件带扣是由纯金打造的,重达三百九十多克。图案也非常精美,刻着一只熊、一条龙在嘶咬一匹飞马。这是一种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从整体上突出一种雄浑悲壮的气势。整条腰带是用海贝和金花镶嵌在丝带上面做成的,而海贝只有在偏远的内陆地区才显得珍贵,同时金带扣上的图案又洋溢着浓郁的异国风情,由此,有关专家认为,这种金带扣很可能来源于中亚地区,所以这一发现对于我们研究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依据。在这个室的门口,还出土了一件护卫

镇门玉豹,线条流畅,手法细腻,是难得的艺术珍品。现在我们把它的复制品放大以后,摆在大厅,当做我们的馆雕,也可以说是我们的镇馆之宝。

前面这间墓室是储藏间,出土了大量铜器、炊器、礼器以及一部分漆器。这件铜鑑 ,实际口径有七十多厘米,青铜器能冶炼到那麽大,却毫无裂纹,实属难得。更难得的是在右面这个角落还有一个大铜 鑑。考古人员进来以后,就发现里面盛满了水,非常清,可以清楚地看到水底有一个木瓢。当时大家都激动不已。一个木瓢在水里泡了二千多年,还能保持原来的形状,简直不可思议!所以每个人都绞尽脑汁想把它取出来。以前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时就遇到过类似情况,当时水里漂着一节藕,可是一取就散掉了。所以这一次考古人员接受教训,先从下面把水放掉,等木瓢一露出水面,立刻用防腐措施处理。但是很可惜,只要水面轻轻一晃,整个木瓢就像梦一样消散的无影无踪,说起来很有神话色彩吧,可这间墓室更富有神话色彩的是这两件铜豹。和刚才那件带扣上的图案一样,这也是一种夸张变形以后的四不像,既像豹,也像虎,古人认为这是一种吉祥兽,有护卫避邪的作用,放在这里是用来镇门的。也许是出于巧合,或者说他们真的能保护这间墓室。我们都知道汉墓有“十墓九盗”之说,这一座也难逃噩运,然而盗墓者的盗洞已经挖到了这个室门前不到十公分的地方,就停了下来,并没有发现这里。我们出来就可以看到盗墓的情况。

再往前走我们就进入主墓室了。四块塞石一组,一共四组、十六块塞石,呈“田”字形把墓道封堵了整整十米。可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盗墓者们从天井东侧向西北方向挖盗洞,一直挖到墓门口,定位之准,比今天的考古斟探队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把右上角的这一组塞石—就是现在照片上土填的那块地方,打上牛鼻眼,用绳系住,像牵牛一样平拖出来,然后从这里直接爬进了主墓,因此没有发现后面的三间墓室。刚才我们走进去的那三间都是保存完好的。这就是被盗墓者拖出的塞石照片。盗墓的时期很早,是在王莽篡位的时候—公元8年左右。当时的生产力十分低下,而这些塞石每一块都重达五、六吨,这样浩大的工作量,绝不是一两个毛贼、十天八天能干得了的。因此推测,这肯定是一次大规模的官盗。

这里就是甬道了。这是我们考古工作队进入主墓后,由内向外拍摄的照片,上面的黑颜色,据推测就是被盗墓者的火把熏黑留下的痕迹。当时,盗墓者就是把右上角的这一组—四块塞石打上牛鼻眼拖出去的。今天,我们把剩下来的这四块拖出去的时候,用大吊车、钢架盘还搞了一个多星期呢?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恐怕只能说:咱们中国古代人的勤劳智慧表现在建设上和破坏上同样有着惊人的成就。

在塞石的内侧有一块朱砂印文,请看,这就是放大以后的形制,写的是“第乙下阳,东方二,简道,广三尺九寸,高四尺半寸,寰丈五寸”。上面这段文字说明的是这块塞石所处的位置既它的尺寸大小,通过对这段文字的解读我们可以知道塞石是由内向外共分甲、乙、丙、丁四组,这一块就是位于第二组下面自东起的第二块塞石。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当时墓葬的设计者对每一块塞石的位置和尺寸都有准确的标注,可见西汉时期墓葬建设水平之高。

前面这间墓室可以说是一间小型银行了,我们称之为钱库。发掘时,从中出土了大量的铜钱,一共十七万六千多枚,不但如此,在塞石和甬道的淤土里,每走一步都有大量的铜钱出土。其实盗墓者已经进入主墓了,可他们对此不感兴趣,觉得铜钱面值太小,加上已经改朝换代,就更不值钱了,里面有的是金银财宝,所以没有拿。很幸运,给我们留了下来。对于我们来说这些铜钱是很有价值的。一个墓出土这麽多铜钱的情况非常罕见,而这些铜钱的发现对我们考证这个墓的时代很有用处。

与钱库的情况恰恰相反,对面的墓室出土文物就很少。主要原因就是被盗墓者捷足先登,大件的金银器都已被盗,只剩下一些铜镜的残片以及铁甲片、铜箭头等。但也有一个地方值得一看。我们进到这个室以后,总会把目光的焦点落到这个地方,人之常情,当年盗墓者就是这样。他们进来后,先把这里扒开看了一下,看看是不是连着王后墓?按照汉代葬制,一般楚王墓和王后墓都是相连相通的,所以这个讲法也说得过去。可扒开来一看,却大失所望。原来这里只不过是山体自然的裂隙,用石条镶补的。 可话又说回来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虽然这座山海拔只有54.3米, 可有了这座墓葬,它的价值和地位可就大大不同喽。对面是附属间,原来也是打算打凿侧室的,因为墓主人死得突然,没有来得及完工,现在看起来像个猫耳洞,故无法确定它的用途。

说起来这座墓葬最有意思的还是陪葬墓。 和其他的墓室不同,这间陪葬墓是用空心砖封门的。一来为了表示区别—这是陪葬墓;二来又给了我们一个小小的暗示—空心砖比较玲珑,象征女性,这是一间女性陪葬墓。在这里出土了一组玉器, 有玉枕、玉佩、玉冲牙、玉舞人等。玉佩就是女子佩在身上,走起来叮叮当当,所谓“环佩叮当”的饰物;还有玉舞人,也是女子佩带的装饰品。这是那位长袖飘飘,舞姿翩然的玉舞人放大后的照片。发掘的时候,地上铺着一层红色的漆皮,是红漆棺朽烂剩下来的,漆皮中浮着死者的牙齿和头盖骨,从陪葬品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女子,很可能是楚王的一个嫔妃。至于她到底是痴情殉葬还是被迫殉葬就不得而知了。

前面也是一间陪葬墓。其形制、结构、封门方法都和刚才那间大致相同,但这间墓室被盗的情况却特别严重,几乎可以说已经空无一物了。我们只能推测,这个室离主墓更近,很可能陪葬的嫔妃地位更高,陪葬的器物更精美,所以被盗的如此严重。我们再来看看对面那间。

这个墓室出土了三件非常漂亮的金饰。左边是镶有祖母绿的金带钩,中间是金狮头,右边是金鹈鸪。它们不但金质纯净,雕工也十分精美。但“黄金有价玉无价”,对面这对玉龙更有价值。可是为什么盗墓者没有拿呢?因为当时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而且玉龙象征着王权,把它盗出去,用也没什么用,买也没人敢买,留着还容易招来杀身之祸,所以盗墓者没敢拿走。

这里是一些散落的玉棺片。盗墓者最感兴趣的就是楚王的棺柩。他们进入以后,打碎玉棺,从里面把金银财宝都取走后还不满足,又把楚王身上的金缕玉衣拖出来,抽走了金丝,把玉片扔掉。这种乳白色、半透明的小玉片就是金缕玉衣上面的。这件玉衣共有四千多片玉片组成,最小的一片只有0.5厘米见方,“一寸小一寸巧”,这样精美的玉衣国内还是首次出土,根据打碎的玉棺片我们首先复制了一件玉棺,就放在原来陈放玉棺的位置上。这件玉衣也已经复原,在徐州博物馆中展出。

这就是这座墓葬最主要的部分—楚王棺柩所在地。这件玉棺就是考古工作者根据残存的玉棺板复制的,长2.8米,宽和高都是1.04米,用一千六百多片不同形状的玉片连缀而成。这样的玉棺目前在国内一共只有两件,另一件是河北满城中山王后—窦绾的,但形制要小得多,也没有这一件这麽华美。至于这位楚王,也算煞费苦心,历时十九年,给自己造了这麽大的一座陵墓、这麽漂亮的玉棺,可惜“机关算尽”,最后尸骨还是被盗墓者随便扔了一地,成了千古的讽刺。而且这个墓室位置比较高,室顶还有一个裂隙,两千多年以来,由于墓内积水的作用,大部分文物和楚王的尸骨都被冲到对面的西侧室去了。

这是西侧室发掘现场全景。文物分布十分密集,发掘的时候,几乎没有插足之地。考古工作者采用悬板架空的方法,历时一个多星期才清理完毕。这就是大块的玉棺板,我们主要根据它来复制玉棺。这张照片上还能看到楚王的部分尸骨,最清楚的是下颔骨。各位可以看到,楚王的牙齿保存得相当完好,这是我们推测楚王年龄的重要证据之一—从骨骼来看,这位楚王死的时候很年轻,还不到四十岁。现在我们已经根据他的遗骨复制了一尊楚王像,就放在后室,马上我们就能看到。现在让我们先来看一些近距离拍摄的玉器照片。半月形的叫做玉璜,它通常是握在手里象征权力的;古人的宇宙观中是以“天圆地方”作为理论基础的,这种圆的玉璧就是用来祭天的。

再向前走就是后殿了。这里原来是乐舞厅,我们从中出土了一组石磬—一种曲尺形的打击乐器,共十七件,复原后的楚王像就放在了这里。这件半身的铜像,是国内首次根据遗骨复制的两千多年前一代楚王的形象。据专家考证,他就是西汉时的第三代楚王—刘戊,他是刘邦的侄孙、汉景帝的堂弟。在位二十年,这座墓葬就修了十九年。按照汉代葬制,皇帝登基的第二年就开始为自己修墓了,所以规模如此宏大。景帝三年时,野心勃勃的刘戊打算继续扩张,于是联合吴王刘濞,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吴楚七国之乱”。当然这种争权夺利的战争是没有人民支持的,所以很快就以失败告终,刘戊便畏罪自杀了,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多岁。因此这座墓葬修得虎头蛇尾,外观十分宏伟,内部修凿却比较粗糙。在东面的地方,大家可以看到明显的、正在打凿的痕迹,但是没有来得及完工。一般来说,棺材都应放在后室正中的地方,寿终正寝嘛。既然没有完工,只好移到了甬道东面的棺床上去了。假如再给他二十年时间,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座墓葬会修成什麽样子。然而在这里,恐怕只能说这是一份历史的遗憾了。

汉兵马俑博物馆

参观完楚王陵,我们下面将要游览的地方是楚王陵的陪葬品——兵马俑博物馆。汉代社会,特别是西汉初年,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儒、道两教也没有完全确立自己在中国文化中的统治地位,人们信仰的还是自远古流传下来的朴素的原始崇拜,对于生死,人们相信人死后,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生活,因此生前所能享受到的一切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死后都要想方设法带到那另一个世界去,徐州的各座王墓中就充分反映了这种“视死如生”的观念,粮仓、厨房、钱库、乐舞厅应有尽有,就连厕所也制作得一丝不苟,设施齐全。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一些手握重兵的诸侯王和高级将领,死后自然希望继续指挥千军万马,兵马俑就应运而生了 。

各位游客,这就是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这里原来是一个砖瓦厂区。1984年12月,当地的砖瓦厂工人在推土时偶然的发现了这些俑坑。1985年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目前国内发现的大规模兵马俑仅有三处,秦始皇兵马俑和咸阳杨家湾汉兵马俑,除此以外,就只有徐州发现的这一处。在徐州出现了这样大规模的兵马俑群,充分说明了汉代徐州在政治、军事上的特殊地位。

各位嘉宾,徐州汉兵马俑共有6条俑坑。在这个门厅的下面就是第四号坑,这条坑是警卫坑,象征着警戒部队。在西北125米的地方还有五号坑和六号坑,里面埋藏200多件陶马和骑兵俑,象征着后勤部队。另外,在大厅里自北向南的一号、二号、三号坑里的是兵马俑的主力部队,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一号坑。大家请看,这些跪坐俑是车兵,这些站立的瘦

削的是御手俑,他们是负责驾御马车的。这些身穿盔甲的叫盔甲俑,还有身强体壮的车兵,大家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后还背着箭囊,从这里向前的是步兵部队。大家请看,在这个制高点上,有四匹膘肥体壮的战马,马后不远处站着一个高大的陶俑,大家可以猜猜他的身份是什么?他就是这支部队的指挥官。那麽为什么会在指挥官的周围留有一圈空地呢?考古工作者告诉我们,发掘时这里有一堆木头腐朽后遗迹,并且在马的身上发现了绘着的红色的缰绳,这些都表明这里原有一辆指挥车。驷马、一车、一俑构成了一个指挥中心,也证实了这支地下部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一号坑的陶俑经过了考古工作者的整理才得以完整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现在让我们换个角度到一号坑的正面去看一看。整修后的一号坑看上去军列严整,宛如一支浩浩荡荡、兵强马壮的古代军队正浩浩荡荡的向我们涌来。它给人一种锐不可挡、一往直前的感觉。

与整修过的一号坑不同,二号坑完全按照出土时的原貌陈列。大家可以看到,二号坑的兵马俑损毁的非常严重。这是由于掩埋时未按常规造成的。原先应先盖一块木板再掩土,但由于幕主人的突然去世造成兵马俑被匆忙埋掉,所以造成了兵马俑的损毁。但二号坑最大的优点在于真实,大家可以直接领略到两千多年前的兵马俑的全貌。我们可以看到,有些陶俑的肢体已时四分五裂,残缺不全,由此我们不难想象考古工作者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

各位请这边看,地上用白瓷砖标出来的地方就是三号坑,为什么三号坑未被清理展览呢?这就要从陶俑的本身说起了。徐州汉兵马俑都是陶俑。陶俑为模制,烧制温度为800 —1000摄氏度之间,烧制后涂上色彩,这些兵马俑的色彩,一般以白色作地,辫、额、唇、领、袖缘涂红色,因烧焙程度不一,有的呈黄褐色,有的呈青灰色,色彩非常的美丽,但经过2000多年岁月的侵蚀,汉兵马俑出土时由于风化作用色彩很快就脱落了。由于尚未找到好的保护方法,只有把它保存在地下。在不久的将来,它必将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各位的面前,到时欢迎大家再来这里参观游览。

我们已经知道,徐州汉兵马俑是用模子成型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是千篇一律的面貌,相反如果大家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表情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大家请看大照片上左起第四排第三个陶俑:它抬着头,张着嘴仰着脖子仿佛正情不自禁的大哭呢!而它旁边的一位探过身来,似乎在劝它节哀呢!前面的一位就比较内向了,我们可以感到它似乎正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悲伤流露出来,但心灵深处的哀伤怎能扼制呢?这些普普通通的泥巴,被工匠们灵巧的双手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力。他们充分的体现了汉代劳动人民高超杰出的艺术水平。

如果大家去过西安,参观过秦始皇陵兵马俑,您一定领略到了秦俑那种高大壮观的场景。写实主义的秦俑给人一种奔放雄浑的力量美,气势恢宏的秦兵马俑以形体高大、数量可观而成就了中国古代俑艺术的第一个高峰,而徐州汉兵马俑在继承了秦俑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使得俑的艺术魅力在这一时期得以充分的发挥。两汉俑由写实变为写意,它并不刻意追求人物的线条比例,但侧重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大家请看这支队伍最前方的三个士兵。工匠们用不同的身材和面部塑造,表现了不同的年龄层次和心理活动。最右边的一位虎背熊腰,正是初出茅庐、急待建功的年轻士兵;中间一位躬着腰、眯着眼,看似久战沙场的老兵;左边是一位老成持重的中年士兵。据史书记载,汉代的兵役制度规定18—55岁的男子必须服两年的兵役,因此形成了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队伍。汉代的工匠们不但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而且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以拙朴中富有含蓄的艺术手法,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艺术珍品。

各位,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土的其它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曾飘洋过海到澳洲等国家展出,受到海外人士的好评。

徐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它主要是以汉文化的发达而著名。“两汉文化看徐州”充分说明了徐州的汉文化在全国都具有代表性。近年来,徐州出土了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汉墓群。狮子山楚王陵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座。这座汉墓是考古工作者在94年底至95年初发掘的。据考证墓主人是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 这座王陵的出土,对我们考察西汉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地理、封域等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被列为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有道是“百闻不如一见”,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汉代人民所创造的这一段历史风情吧。

各位游客,这座墓葬总长117米,总面积851平方米,是徐州目前已经出土的汉墓群中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它由外墓道、内墓道、天井和主墓室四个部分组成。现在我们来到了外墓道的扩展处。这一部分没有做完,各位可以看到这里残石林立,这种情况在古代墓葬中非常少见,一般的墓葬凡是在入口处都修凿得很平整。大家请看这些工具,当时工匠们就是用它们来打凿陵墓的。再看这些石头本来是准备做塞石用的,已经凿出了雏形,但因墓主人死得突然,没有来得及完工。这给了我们一个暗示:这座墓葬的主人很可能是在一种不正常情况下突然死亡的。等看到后殿时,我们就会了解到他具体的死因。

从这里望过去,最能感受到这座墓葬雄伟宏大的气势。这就是外墓道的主体部分。两侧的墙壁都是两千多年前的原始形制,是完全靠人工把整整一座山掏空形成的,这一段的平均深度达14米,差不多有五层楼高。这样深又这么窄,造成了一种特定的氛围,使人抬头仰望之时,会产生一种天荒地老的永恒感来。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墙壁修凿的十分平整,凡是山体本来的自然裂隙,像这些地方都用特制的石条镶补起来,使得整个墙壁看起来更加整齐规范。

在前面墓道接口处,考古工作者清理了一座陪葬墓。这种在直墓葬入口发现陪葬墓的情况,在全国还是首次。在其中所出土死者佩带的印章上刻有“食官监印”四个字,说明此人是负责墓主人膳食方面的一个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司务长或后勤部长。

既然有食官,自然就有厨房了,接下来让我们到厨房去看一看。第一间墓室就是庖厨间。各位里面请。这是发掘现场的照片,在这间墓室里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像这样看起来很小的陶罐,实际上比一个人双手合抱还要大得多。在这些陶罐旁边,还出土了一些“兰陵丞印”的封泥。我们都读过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的诗句,后来据此推断兰陵酒源于唐朝,也算年代久远了,而这一发现,却把兰陵酒的历史至少推前了五百年。有了酒,当然还要有菜。在这里,出土了一些鸡和牛的骨头。有趣的是,在鸡骨当中发现有“符离丞印”封泥。这表明这些鸡都是由符离县进贡给楚王的,可见符离集烧鸡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相当著名了,以至作为贡品被进贡到这里。在这个角上,还有一口水井,很浅,是象征性的。因为当时的人们“视死如生”,生前所拥有的一切,死后也要拥有。

旁边的这个灯箱上,放着陶甑和铁釜的照片。上面这一件是陶甑,它的底部有孔,相当于蒸笼,大厅的展橱里陈列着它的真品。至于铁釜嘛,就是一只大铁锅了。曹植有“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的句子,指的就是这样的铁釜。这是一组炊具,下面烧火,中间煮,上面蒸,不但设备齐全,而且配套成龙。好,接下去我们到西面瞧一瞧。

这一间是楚王的御府库。在这个位置上,原来是一个漆案子,上面陈列着一组玉器,木器经不起岁月的侵蚀,都已经朽烂了,只剩下这组玉器,成为历史的见证。这是高足杯、玉耳杯还有玉卮。其中以这一件玉卮最为珍贵,这样的玉卮目前国内仅有两件。另外还出土了一对玉蝉,玉质相当好,像凝脂一样。通常玉蝉都含在死者口中,表示金蝉脱壳,死而复生,而这只玉蝉却是在玉耳杯中出土的,据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很可能是取吸风饮露的意思,用不食人间烟火来象征主人品行高洁。

这个室也出土了很多大件的青铜器,如铜壶、铜鼎等等。最精美的要数这两条金腰带。这是其中一条腰带扣放大后的图案。这件带扣是由纯金打造的,重达三百九十多克。图案也非常精美,刻着一只熊、一条龙在嘶咬一匹飞马。这是一种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从整体上突出一种雄浑悲壮的气势。整条腰带是用海贝和金花镶嵌在丝带上面做成的,而海贝只有在偏远的内陆地区才显得珍贵,同时金带扣上的图案又洋溢着浓郁的异国风情,由此,有关专家认为,这种金带扣很可能来源于中亚地区,所以这一发现对于我们研究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依据。在这个室的门口,还出土了一件护卫镇门玉豹,线条流畅,手法细腻,是难得的艺术珍品。现在我们把它的复制品放大以后,摆在大厅,当做我们的馆雕,也可以说是我们的镇馆之宝。

前面这间墓室是储藏间,出土了大量铜器、炊器、礼器以及一部分漆器。这件铜鑑 ,实际口径有七十多厘米,青铜器能冶炼到那麽大,却毫无裂纹,实属难得。更难得的是在右面这个角落还有一个大铜 鑑。考古人员进来以后,就发现里面盛满了水,非常清,可以清楚地看到水底有一个木瓢。当时大家都激动不已。一个木瓢在水里泡了二千多年,还能保持原来的形状,简直不可思议!所以每个人都绞尽脑汁想把它取出来。以前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时就遇到过类似情况,当时水里漂着一节藕,可是一取就散掉了。所以这一次考古人员接受教训,先从下面把水放掉,等木瓢一露出水面,立刻用防腐措施处理。但是很可惜,只要水面轻轻一晃,整个木瓢就像梦一样消散的无影无踪,说起来很有神话色彩吧,可这间墓室更富有神话色彩的是这两件铜豹。和刚才那件带扣上的图案一样,这也是一种夸张变形以后的四不像,既像豹,也像虎,古人认为这是一种吉祥兽,有护卫避邪的作用,放在这里是用来镇门的。也许是出于巧合,或者说他们真的能保护这间墓室。我们都知道汉墓有“十墓九盗”之说,这一座也难逃噩运,然而盗墓者的盗洞已经挖到了这个室门前不到十公分的地方,就停了下来,并没有发现这里。我们出来就可以看到盗墓的情况。

再往前走我们就进入主墓室了。四块塞石一组,一共四组、十六块塞石,呈“田”字形把墓道封堵了整整十米。可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盗墓者们从天井东侧向西北方向挖盗洞,一直挖到墓门口,定位之准,比今天的考古斟探队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把右上角的这一组塞石—就是现在照片上土填的那块地方,打上牛鼻眼,用绳系住,像牵牛一样平拖出来,然后从这里直接爬进了主墓,因此没有发现后面的三间墓室。刚才我们走进去的那三间都是保存完好的。这就是被盗墓者拖出的塞石照片。盗墓的时期很早,是在王莽篡位的时候—公元8年左右。当时的生产力十分低下,而这些塞石每一块都重达五、六吨,这样浩大的工作量,绝不是一两个毛贼、十天八天能干得了的。因此推测,这肯定是一次大规模的官盗。

这里就是甬道了。这是我们考古工作队进入主墓后,由内向外拍摄的照片,上面的黑颜色,据推测就是被盗墓者的火把熏黑留下的痕迹。当时,盗墓者就是把右上角的这一组—四块塞石打上牛鼻眼拖出去的。今天,我们把剩下来的这四块拖出去的时候,用大吊车、钢架盘还搞了一个多星期呢?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恐怕只能说:咱们中国古代人的勤劳智慧表现在建设上和破坏上同样有着惊人的成就。

在塞石的内侧有一块朱砂印文,请看,这就是放大以后的形制,写的是“第乙下阳,东方二,简道,广三尺九寸,高四尺半寸,寰丈五寸”。上面这段文字说明的是这块塞石所处的位置既它的尺寸大小,通过对这段文字的解读我们可以知道塞石是由内向外共分甲、乙、丙、丁四组,这一块就是位于第二组下面自东起的第二块塞石。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当时墓葬的设计者对每一块塞石的位置和尺寸都有准确的标注,可见西汉时期墓葬建设水平之高。

前面这间墓室可以说是一间小型银行了,我们称之为钱库。发掘时,从中出土了大量的铜钱,一共十七万六千多枚,不但如此,在塞石和甬道的淤土里,每走一步都有大量的铜钱出土。其实盗墓者已经进入主墓了,可他们对此不感兴趣,觉得铜钱面值太小,加上已经改朝换代,就更不值钱了,里面有的是金银财宝,所以没有拿。很幸运,给我们留了下来。对于我们来说这些铜钱是很有价值的。一个墓出土这麽多铜钱的情况非常罕见,而这些铜钱的发现对我们考证这个墓的时代很有用处。

与钱库的情况恰恰相反,对面的墓室出土文物就很少。主要原因就是被盗墓者捷足先登,大件的金银器都已被盗,只剩下一些铜镜的残片以及铁甲片、铜箭头等。但也有一个地方值得一看。我们进到这个室以后,总会把目光的焦点落到这个地方,人之常情,当年盗墓者就是这样。他们进来后,先把这里扒开看了一下,看看是不是连着王后墓?按照汉代葬制,一般楚王墓和王后墓都是相连相通的,所以这个讲法也说得过去。可扒开来一看,却大失所望。原来这里只不过是山体自然的裂隙,用石条镶补的。 可话又说回来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虽然这座山海拔只有54.3米, 可有了这座墓葬,它的价值和地位可就大大不同喽。对面是附属间,原来也是打算打凿侧室的,因为墓主人死得突然,没有来得及完工,现在看起来像个猫耳洞,故无法确定它的用途。

说起来这座墓葬最有意思的还是陪葬墓。 和其他的墓室不同,这间陪葬墓是用空心砖封门的。一来为了表示区别—这是陪葬墓;二来又给了我们一个小小的暗示—空心砖比较玲珑,象征女性,这是一间女性陪葬墓。在这里出土了一组玉器, 有玉枕、玉佩、玉冲牙、玉舞人等。玉佩就是女子佩在身上,走起来叮叮当当,所谓“环佩叮当”的饰物;还有玉舞人,也是女子佩带的装饰品。这是那位长袖飘飘,舞姿翩然的玉舞人放大后的照片。发掘的时候,地上铺着一层红色的漆皮,是红漆棺朽烂剩下来的,漆皮中浮着死者的牙齿和头盖骨,从陪葬品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女子,很可能是楚王的一个嫔妃。至于她到底是痴情殉葬还是被迫殉葬就不得而知了。

前面也是一间陪葬墓。其形制、结构、封门方法都和刚才那间大致相同,但这间墓室被盗的情况却特别严重,几乎可以说已经空无一物了。我们只能推测,这个室离主墓更近,很可能陪葬的嫔妃地位更高,陪葬的器物更精美,所以被盗的如此严重。我们再来看看对面那间。

这个墓室出土了三件非常漂亮的金饰。左边是镶有祖母绿的金带钩,中间是金狮头,右边是金鹈鸪。它们不但金质纯净,雕工也十分精美。但“黄金有价玉无价”,对面这对玉龙更有价值。可是为什么盗墓者没有拿呢?因为当时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而且玉龙象征着王权,把它盗出去,用也没什么用,买也没人敢买,留着还容易招来杀身之祸,所以盗墓者没敢拿走。

这里是一些散落的玉棺片。盗墓者最感兴趣的就是楚王的棺柩。他们进入以后,打碎玉棺,从里面把金银财宝都取走后还不满足,又把楚王身上的金缕玉衣拖出来,抽走了金丝,把玉片扔掉。这种乳白色、半透明的小玉片就是金缕玉衣上面的。这件玉衣共有四千多片玉片组成,最小的一片只有0.5厘米见方,“一寸小一寸巧”,这样精美的玉衣国内还是首次出土,根据打碎的玉棺片我们首先复制了一件玉棺,就放在原来陈放玉棺的位置上。这件玉衣也已经复原,在徐州博物馆中展出。

这就是这座墓葬最主要的部分—楚王棺柩所在地。这件玉棺就是考古工作者根据残存的玉棺板复制的,长2.8米,宽和高都是1.04米,用一千六百多片不同形状的玉片连缀而成。这样的玉棺目前在国内一共只有两件,另一件是河北满城中山王后—窦绾的,但形制要小得多,也没有这一件这麽华美。至于这位楚王,也算煞费苦心,历时十九年,给自己造了这麽大的一座陵墓、这麽漂亮的玉棺,可惜“机关算尽”,最后尸骨还是被盗墓者随便扔了一地,成了千古的讽刺。而且这个墓室位置比较高,室顶还有一个裂隙,两千多年以来,由于墓内积水的作用,大部分文物和楚王的尸骨都被冲到对面的西侧室去了。

各位可以看到,楚王的牙齿保存得相当完好,这是我们推测楚王年龄的重要证据之一—从骨骼来看,这位楚王死的时候很年轻,还不到四十岁。现在我们已经根据他的遗骨复制了一尊楚王像,就放在后室,马上我们就能看到。现在让我们先来看一些近距离拍摄的玉器照片。半月形的叫做玉璜,它通常是握在手里象征权力的;古人的宇宙观中是以“天圆地方”作为理论基础的,这种圆的玉璧就是用来祭天的。

再向前走就是后殿了。这里原来是乐舞厅,我们从中出土了一组石磬—一种曲尺形的打击乐器,共十七件,复原后的楚王像就放在了这里。这件半身的铜像,是国内首次根据遗骨复制的两千多年前一代楚王的形象。据专家考证,他就是西汉时的第三代楚王—刘戊,他是刘邦的侄孙、汉景帝的堂弟。在位二十年,这座墓葬就修了十九年。按照汉代葬制,皇

帝登基的第二年就开始为自己修墓了,所以规模如此宏大。景帝三年时,野心勃勃的刘戊打算继续扩张,于是联合吴王刘濞,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吴楚七国之乱”。当然这种争权夺利的战争是没有人民支持的,所以很快就以失败告终,刘戊便畏罪自杀了,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多岁。因此这座墓葬修得虎头蛇尾,外观十分宏伟,内部修凿却比较粗糙。在东面的地方,大家可以看到明显的、正在打凿的痕迹,但是没有来得及完工。一般来说,棺材都应放在后室正中的地方,寿终正寝嘛。既然没有完工,只好移到了甬道东面的棺床上去了。假如再给他二十年时间,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座墓葬会修成什麽样子。然而在这里,恐怕只能说这是一份历史的遗憾了

本文标题: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71参观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704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