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老国货的前世今生-华军:最老站长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18-02-11 所属栏目:前世今生的缘

一 : 华军:最老站长的前世今生

  他是一名公务员,却做出了一家互联网企业。他已经49岁,是中国互联网最老的站长。如今,他要在移动互联网发力。

  

  口述 | 华军 整理 | 刘恒涛

  华军软件园(下简称“华军”)成立15年,之所接受采访比较少,是因为情况比较特殊。我是华军的创始人,但是真正的管理参与得比较少,我只是创始人的身份。因为我是政府公务员,兼任江苏沭阳软件园管委会主任。

  我是1963年生人,97年开始做华军,那个时候已经30多岁了,在互联网里面应该也算老人了。现在我的孩子都大学毕业了,在国外工作。我自认为心态是比较好的,还算比较年轻。

  15年过去了,现在真正做站长能够坚持下来的已经很少很少。那些同行陆陆续续退出了,出售的出售,倒闭的倒闭,改行的改行。驱动之家卖给金山了,天空卖给百度了。天空创始人张鹤和我是非常好的朋友,原来做的时候,经常在一起聊。

  互联网风风雨雨。我认为要坚持自己的方向,能做下去就做下去,暂时的挫折肯定是有的,但是过了一个坎儿,就是另一个天地。

  为什么华军能坚持下来?我觉得可能跟我做事的风格有点关系:如果觉得还行,我会坚持做下去,只要这个事有意义,一时的得失想得不是特别多。另外,华军一直是比较良性的,某个时段可能不好,但以前的收益没有乱花,还能支撑。一段波动以后,下一阶段又会好起来。从一个个人站长成长为一家互联网公司,不但要坚持自己的理念、坚持为用户服务,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控制成本。

  不出售、不融资

  当然十几年来也经历了几个坎儿。

  首先,这中间有很多诱惑,好几家一线互联网公司跟我们谈过收购。我觉得没有太大意思,只是拿到一笔钱,干吗呢?出售到他们手里,也不会发展特别大。因为下载行业门槛比较低,我认为我们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他们买过去,也好不到哪里去。天空被百度收购以后,现在和收购时没有太大区别,作为同类型网站我感到有些失望。

  我们一直没有接受过投资,投资是需要回报的。起初正版软件在中国没有市场,除了腾讯等少数几家外,大多数软件本身几乎没有增值服务,也就是说软件本身并不赚钱。而且如果卖的话,按照协议,我个人还要绑定一个期限、时间,我很有可能做不到。考虑到华军一直是比较良性、比较健康的,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利润,但也一直在盈利,我更愿意靠自己坚持下去。

  现在的收入来源主要还是软件客户端广告。主流的客户端软件几乎都是我们的长期客户,腾讯、搜狗、迅雷、PPTV、大智慧等等。但是市场在逐步转向CPA付费(客户端安装量),这种模式是未来的趋势,至少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在走这条路线。

  华军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早期如暴风影音、Flashget、QQ,当时OICQ(编者注:QQ曾用名)应该是所有软件里下载量最高的。腾讯的产品做得比较好,好的软件,只要坚持下来还是能够走出来。

  不同时期的中国互联网,用户形态、软件形态都一轮轮地发生了变化。早期,工具类的软件比较受欢迎,比如杀毒软件、下载工具,现在则是电商类的软件、股票类的软件用户比较多。每个时代和当时的主流应用是分不开的,这些都会在华军体现出来。

  最难的时期应该是在2000年左右,很多人在那一拨基本就不做了,实在是没有好的盈利模式。

  2000年之前,我们的带宽是用网易的,全部免费。后来没有免费了,要自己去买服务器,买带宽,一下子提高了成本。记得我们买的第一台服务器,托管下来以后,花了7万块钱。

  在2000年之前,我们的日子相对还好过一点,因为加入了国外的广告联盟,会有一些广告收入。所以从2000年互联网泡沫爆发到2003年,那是最困难的时期,但网站还能活下来。如果没有之前那些收入,基本就要关站了。2000年到2003年基本上是在亏钱。不仅亏钱,还要贴上很多精力。

  2003年开始,陆续就有广告来了,但也不多,一年也就是几万块钱。除去托管成本基本上没利润,但能维持正常运转了。

  那几年主要是硬件广告,直到2009年左右,那一直是华军的主要收入来源。那时候接了很多卖电脑主板的广告,像七彩虹的广告,我记得好像做了六七年(编者注:七彩虹是国内著名的DIY配件通路商)。有硬件广告也很不错,否则服务器都买不起,人员工资都发不出。

  后来逐渐有了一些软件广告收入。2004年游戏爆发,我们也做过游戏的广告,推广过盛大的客户端。当时杀毒软件大战,那些杀毒公司都在我们这里推广过。我们很少签排他协议,而且不是所有广告都接的。因为我们当时做杀毒软件厂商,杀毒软件都要抢着在华军布广告,很多人找关系要做,我们基本上不超过三家,第四家来我们就不做了。

  到2007年、2008年,软件广告兴起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做软件广告,那几年,中国移动的飞信广告,我们也做了好长时间。飞信广告当时收入最高,按注册量、活跃数累计支付酬金,一个活跃用户最高能拿到7元钱的收益。硬件广告现在基本都没有了,我们早就不做了。

  网游联合运营,我们在去年和前年也做过,也做过彩信点歌之类的东西。但是华军的用户比较特殊,他们有钱,但是非常理性,当时我们也联运了几款游戏,也有收入,但不是特别高,后来觉得,推广了半天还不如踏踏实实做好下载。

  我们的广告一般是以月为单位来出售的,单个客户一个月广告费用几万块钱,当然我们提供的都是最好的位置。我们的广告标准一直都不高,比天空低。我们很清楚软件客户的盈利能力,这个行业的广告也就维持在这个水平,会增长但是不会空间太大。我们的客户都是老客户。现在一年的收入去掉人员工资和服务器、带宽的支出的话,应该有盈余。

  从北京回到沭阳

  做这个网站其实还要感谢我们县当时的仇和书记。他1996年开始做沭阳县委书记,要求全县干部学计算机。当时我在一所师范学校教计算机,于是就被抽到县里组织部门教干部学计算机。当时手续没办好,这边县里也没有上班,有一个月在家没事就上网,就把华军软件第一个个人主页做出来了。

  华军是2004年在北京成立的。当时也想辞职,老婆孩子全部到北京去,但领导不想放我走,所以就没走。2008年之前,公司一直在北京,2008年沭阳成立了软件园,政府需要我回来我就回来了。沭阳软件园第一家入驻的企业就是华军软件园。

  当时也有顾虑,但人还在政府,不管怎么样也已经回来了,回来以后这边的发展也还不错,当地领导对IT产业还是比较关心的。在北京谁关心我?比我们公司大的多了去了。在这边的话,最起码是带动一方产业,也带动就业。当地需要,你就出自己的一份力呗。

  2008年软件园刚成立的时候,我们还搞了个软件论坛会议。当时蔡文胜、冯鑫、傅盛、李学凌、蒋涛都过来了。后来发现搞个大会需要好多精力,就没有接着搞了。

  互联网好多早期有名的创始人,我们都是朋友。早期,网络蚂蚁应该是国内做下载非常早的软件,我有时候到上海还会和那位开发者联系。李学凌还在网易做总编的时候我们就熟悉。冯鑫当时在3721的时候就认识了,还有周鸿。老周还没做3721公司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当时我一个人做网站,他写3721网址软件,发布的时候写邮件(联系),我们就是通过邮件认识的。1998年上海多来米公司收购了很多国内著名的个人网站,如黄金书屋等等,我也是收购对象之一。我还征求过老周的意见,老周劝我别卖。这事要真心感谢老周,否则的话就没有后来的华军软件园。

  现在CSDN审核团队就在沭阳这边,蒋涛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我说你那边做客服审核的东西不好做,放到这边做。学科网创始人老家是沭阳的,在瑞士读博士回来创业,我们是在北京认识的,一部分业务就在这里,现在被江苏凤凰集团入资了。我在北京多年,有些人脉,能做点牵线搭桥的事。现在沭阳软件园总计也有大大小小100多家企业了。

  软件园的税收也非常优惠,新来的企业前5年地税全部返还,营业税绝大部分全部返还。像我们现在的办公用房,除了电费物业费,几乎是免费的,在北京每月可能最起码要交十几万。

  我现在是沭阳软件园管委会的主任,上面有书记,我只是辅助。外来企业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帮助解释解释;有一些IT业内人,帮忙引见一下。沭阳的环境还是非常不错的,员工中初级水平的人比较多,而且比较稳定。就像普通一个编辑,在北京走人换人比较烦,而这边可以很稳定地做下去。但是像技术研发,就是比较难的了。

  交通也比较方便。我们这边是京沪高速,两个机场都比较近,离淮安机场就40分钟的车程。我可以早上去北京,到晚上就回来,还能赶上晚饭。沭阳属于江苏宿迁,京东的刘强东就是我们宿迁人。

  华军员工现在大概有六七十人。我们的下载一直比较稳定,只要你找到了这个软件,应该95%以上都是存在(下载源)的,而且这个软件包是好的。华军不会做诱导下载,也不会乱弹广告。带宽我们大概用了也有十几个G以上了。我们现在在全国有300多台服务器,应该是国内提供下载软件最多的地方,种类和数量也应该是最多的,每天的更新量在1000左右。

  发力移动互联网

  这十年互联网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但华军从一开始到现在都比较淡定。华军在发展过程中没想过怎么改变。唯一的改变,就是这次。

  华军今年开始做牛华网,主要报道IT方面的资讯。北京、江苏两地我们都有记者,人数超过30人。牛华网实际上还是原来老的网址,是从华军软件园资讯版块改过来的,只是换了一个名称而已。我们想做一个媒体,而且以原创为主。内容侧重于软件,包括一些产品信息、一些新的技术等等。江苏主要侧重报道产品类资讯,北京主要是业界方面的资讯。因为以前我们只局限于PC软件,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原来的面太窄了。我们做资讯,就是要跟上时代的节奏。

  牛华网和原来的华军软件园是独立的,当然也会稍微有点联系,比如说牛华网介绍一个不错的软件,需要下载,就可以链回到华军软件下载。

  从今年开始的这一次互联网变革,跟以往完全不同,对下载肯定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因为用户的习惯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现在各种安卓平台的兴起,肯定对软件下载会形成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对PC下载,是致命的冲击。华军的下载量一直没下降,但是增长得太慢了,相对来说还是在下降,因为网民数量在增加。但是PC下载不会消亡,只是和其他阵营相互交融在一起而已。

  这些年下载业务在下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兴起后, PC上的个人应用不像早期需求那么大了。像360、腾讯等大公司做了一些软件管家,对我们的下载实际上是有很大削弱的。而且他们做了很多装机必备的软件,很多用户原来是从外部下载,现在上客户端上进行下载了。所以说下载并不好做。

  华军也在求变化,但基本的服务还是下载。原来我们集中精力做PC软件的下载,今后我们可能会做全方位资源性的下载,比如手机软件,我们也会陆续提供。现在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在PC上下载手机软件,然后传到手机上去。我们最近在和北京一家公司合作,他们研发了一种不错的技术,叫一键安装。运行这个软件,苹果设备插在电脑USB接口上面就可以自动安装,我们已经开始合作了。

  华军可能也会推出一款安卓应用商店。开发团队现在在沭阳开发,大概6月底左右能出来测试版。这是华军PC下载的一个延伸。现在安卓平台比较乱,华军理解用户需要什么,想做一做。如果不乱的话,我们也不会去做,我们也在找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现在应用市场比较多,接近上千家,而且良莠不齐,同质化也比较明显。赚钱的路在哪儿,大家都看不清楚。但是有一点,不管怎样,应用市场还是一种很不错的推广软件的渠道。

  另外,今后我们会提供其他方面的下载,比如说一些应用、实用文本、驱动、说明书等类似的一些资料。这种资料性的东西,没有版权问题,需求又不强烈,但还是有需求。比如你买了一个IT设备,时间一长说明书不知道哪儿去了,今后在华军就可以找到。华军现在有29万多个软件和资源下载,可能到今年年底能争取突破40万左右,以后会提供更多的下载内容,当然我们很快会出安卓、苹果等移动设备上的一些应用,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我们致力于提供更多的资源下载,而不是让某一些软件在我们这里下得更多,因为客户端软件装机必备的量太强势了,肯定要扬长避短。我们力求从一个单纯的下载站逐步向媒体及软件发行渠道的模式进化。我相信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二 : 17年社交网络老司机 带你看尽中国网红前世今生

  网红从何而来?他们还能红多久?什么样的内容才能产出一个好网红,这篇文章的作者,17年专注社交网络,借着刚结束的616#超级红人节#,跟大家唠了唠网红的前世今生,分享给大家。

  一. 两段好观点和一个小故事

  我认同的两段观点:

  1、@万能的大熊的红人观

  

1.jpg

 

  大熊在#超级红人节#网红生态论坛圆桌上说:

  “网红类型,一种是代表我所有的向往-张大奕型(卖货型不打赏)一种是排遣我的生活-papi酱型(打赏型不卖货)。”

  “网红自造的方法,好内容,猛砸钱。”

  “最大的网红是邓超…一旦明星们回过神不再端着,现在的网红就危险了~赢者通吃。”

  我的解读:

  不要轻易制造新需求,关键是要满足受众诉求。

  资本是最高效加速器,没有快狠光准也是不行。

  网红是一种营销模式,是种可复用的通用技能。

  2、王思聪的红人观

  

2.jpg

 

  王思聪在接受专访时说:

  “网红只是个身份而已。网红只是网络上红出的人,这应该是褒义词,我觉得作为一个网红说明你有才华,你能红出来,有一部分人去认可你。说到整脸,中国你说好看的脸整的少吗?不少吧,上百万上千万人。那能红出来的有几个?一定是有他的过人之处,你付出了努力,或者你付出了别的东西。”

  “现在的网红,我个人觉得他们就跟艺人一样,他们的生命周期都是有限的,很多职业的生命周期都是有限的,比如运动员因为体格下降,演员因为岁数增长,网红里不断有新的人出来,所以我并不觉得这会是一个有很长职业寿命的东西。但这不代表说网红不能延长他的生命周期,至少演员要去找自己不同的戏路啊,这都是。”

  我的解读:

  网红名人化名人网红化。

  专业组织化营运才能赢。

  3、一个时机恰巧的故事

  #超级红人节#盛典,我疯刷朋友圈时,一个在互联网消失太久的家伙突然和我说自己要回归。

  我一度以为他受立二拆四秦火火牵连…

  “哥在资本和渠道商、广告商的联合助推下,可预见的短期内要強势复出哈!”

  “以做视频和直播为主。内容,永远是内容为王!”

  “铁打的内容流水的平台与技术,大浪淘沙,只有优质的内容才有市场和意义。”

  这个语气霸气满满的家伙叫浪兄,BBS时代江湖第一网络推手。

  互联网第一个实现明星化运作并良性化变现的清流派网络红人天仙妹妹的制造者。

  

3.jpg

 

  想当年也真是红极一时,芙蓉姐姐的妖,天仙妹妹的美。

  2009年他留给江湖的最后一句话是——“互联网变了,网络推手的时代终结了,以后再也没有网络推手了。”

  2016年的6月16日,他告诉我,要回归了。

  我的解读:

  受众画像和消费场景总变,通用法则不会变。

  移动互联网用户人口红利大变现时代开启了。

  二. 一段网红小野史和我的私家网红观

  1、我所亲历的网红野史

  网红其实是个互联网“老物件”了。可劲儿往前追溯,得从BBS论起。

  第一代“才情网红”,主要靠文采飞扬跋扈。

  第一波次网络文学三驾马车以及四大杀手。

  

4.jpg

 

  其间,最神奇莫过于老榕,一篇“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感天动地,轰鸣一代球迷的情怀雄文。

  海峡那头也有个爆弔的痞子蔡和《第一次亲密接触》,中文互联网的网恋概念制造者和普及者。如今依然知名的有李寻欢宁财神王小山今何在…

  那个时代里,图书版权和专栏稿费之外,没有直接的大变现方式,还是遵循传统的名利切换。

  于是有了中国最成功的书商路金波、很能赚钱的编剧宁财神、什么都干还大多干得不错的王小山(目前主要做酒类电商和德扑牌手)、人气吸金作家今何在…

  这个时间,我正小镇上读高中,离网络还蛮远,99年上大学触网厮混西祠,赶上这波末班车。

  后来上网开始普及了,带宽也丰满起来了;

  覆盖现实人群多阶层,林子大了神鸟辈出。

  于是,第二代“眼球网红”,主要靠图片奇葩夺目。

  代表人物:

  奇葩妖孽系的芙蓉姐姐类姐姐系列,稀缺纯美系的天仙妹妹等妹妹系列。

  不久博客突起,才情与眼球兼顾的木子美、毒药等横空出世,互联网新物种“网络推手”在这个阶段神出没。

  此时江湖有三大推手,天仙妹妹的推手老浪、芙蓉姐姐的推手陈墨、曲别针换别墅的推手立二拆四(浪兄门徒,后来分道扬镳,再后来悲剧了)。

  可以看作网红商业化运作的雏期,已初步形成站方&推手&网红=孵化平台&运作团队&成品红人三角关系,平台方要流量内容、运作方要推广资源、红人需要名和利。

  网红变现仿明星,大多是走穴赚点钱,最成功是天仙妹妹成手机、旅游代言人,转型为艺人。

  推手变现靠企业网络营销,最成功是“要捐就捐一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

  我这时已毕业在新浪工作,负责论坛。作为平台方之一全程见证并深度参与最早期的网红制造运动,平台运营流量型内容诉求,原生网络事件和网络红人是这阶段低俗情色之外的来流量杀器。

  间接参与三大推手的红人计划,直接推动性感才女二月丫头、朴素单纯公交MM等新浪论坛的原生网红的自造。

  那时几乎是以周为单位造热点。现如今二月丫头转型做电商,公交MM成扬州旅游大使并进入个园工作,也算人生发生正转折。

  还有太多红人网事,那时三观太随意不细表了。直到汶川大地震的绿丝带项目才让我敬畏网络。

  第三代“视频网红”,视频网站们火热之初。

  但大多是单点热切,缺乏持久性,代表人物有创意视频的胡戈(销声匿迹)、真人秀类的后舍男生(从艺温吞)。

  

5.jpg

 

  这两种目前都在量产了,前者是国内创意恶搞类视频鼻子,后者是国内真人才艺类的鼻祖。

  变现方式,已经初具个人IP形态,胡戈转型做商业创意视频,后舍男生直接签约传统经济公司。

  至此,网红还是稀缺品,量产不足,直接变现能力弱爆(网文大神稿费大壕除外)。

  移动大潮汹涌。微博燃烈,移动互联网生猛,一下子瓦解掉此前网红崛起的门槛。从图文到九图到短视频再到如今的直播,真是网红愈加灿烂飞扬的美好时代。同阶段里电商规模性爆发,变现效率飞一般飙升,从广告狗到创意狗到导购到IP……无穷可能。

  看起来真是好神奇呢。兜售生活方式最赚钱,人格化背书确实好使。

  有幸过去5年多和微博一起成长,见证不同品类泛网红类的大此起彼伏以及变现刷新传奇,完整多维度的感受了微博网红的进化历程:

  从BBS到博客再到视频到微博到直播…明面上的是技术的迭代催化着消费模式的升级,本质里的是互联网受众自驱动的信息生产和消费的进化。

  才情、眼球网红两种崛起其实是不同阶段网民结构的消费诉求决定的。

  要明白网红消费不是互联网制造新需求,而是现实兴趣和恶趣味的互联网化呈现。

  其本质是读书听歌动漫追剧猎奇看写真混夜总会看毛片…等现实兴趣点的互联网+

  当下移动互联网正在形成新的爆炸式场景化革命,网民结构与现实阶层高度复合。

  网生代是互联网新秩序以流行文化颠覆者。

  与时代同行,是极酷的事。

  网红新生态,其势不可挡。

  记忆快闪先到此为止,这篇单说网红不聊网事。

  2、我的私家网红观

  网红,是一种人格化的强变现模式,通过社交资产积累提升商业变现力。最成熟的变现力是人格化电商导购。看好高质量轻视频和高设计直播秀。

  网红,不只是凡人的梦想照进现实。也能让明星的价值插上翅膀。明星网红化极大提升变现力。

  网红,必须专业机构来营运。风口嚣张,独狼不可能会赢。但个性化的与众不同是天赋。

  微博,网红生态最关键平台,是必选项。大风已至,微博不是那头猪,是鼓风者。网红负责与众不同,微博负责帮你更红。

  千万不要小瞧人气主播们的消费者势力。能抚慰人心激发热爱的事物都是美好的,与雅俗无关。

  嗯。以上呢~

  不是实操技能帖,绝对老司机诚意心得,

  这两天在记忆里徜徉在干货里饕餮所得。

  三.说点如影随行且愈加强烈的心慌

  移动化和年轻化突飞猛进的决然趋势,对我这种网络老司机的伤害度高达10000点!

  职业危机感时不时浓郁逼人,有一度甚至考虑转型干别的去。

  网感不是酒,越陈越破旧。

  1、天撸!粉丝这么弔

  微博13年前后2大迷之神奇和2类见鬼话题:

  #EXO##Tfboys#

  热门话题、热门微博双霸榜不知所以英文单词

  #袁姗姗滚出娱乐圈##张亮我想和你睡#

  正愈演愈烈的黑粉流和耿直派的两大鼻祖话题

  粉丝,才是最弔的战斗种族。

  2、矮油!B 站如此妖

  “B站,是研究年轻态人群流行和即将流行的必须网站。以前对主流行的侵略和占领还不充分,现如今这个人群已逐渐主流,亚文化转化为主流行的效率飞驰。”

  14年12月23日我微博初次提及B站。

  “聊天室->BBS->QQ群->贴吧->博客->B站->微博…汉语言博大精深,弔炸Man一直在民间。网络迷因、围观效应…让创意自造力极速前进。化无聊为有聊,变有聊成有趣,让有趣更有力。

  15年03月06日我拜访B站圣地囧rz

  “因为#duang#火爆,觅着传播线索到魔都,拜访了@哔哩哔哩弹幕网对!就是传说中的B站。见到ACG届男神@9bishi 本尊。一位萌系含羞的鲜男纸。大家在二次元的世界观里畅谈了几个来回,蜀黍我终于摸到鬼畜精神的一抹真谛呢。双方互相发出了“骚年,请和我缔结契约吧!”的心声~或许微博&B站生个猴子?”

  3、雾草!映客神马鬼?

  “15年7月第一次用@花椒直播,考虑之于微博价值时,第一是#里约奥运#会不会有奇效,第二是突发社会事件中实况意义(依赖于直播用户普及才行),第三是#带着微博去旅行#的旅行家直播~明星才艺秀是必然但不频度就不行。那时知道这玩法必会火,却没想到热得快,意外崛起@inke映客”

  春节期间媳妇儿告诉我,她工作室老师让她映客直播@小小浪日常,说大家都在玩直播啊~

  我天!已经到了口碑传播地步,我频道不对了~

  再一次感慨移动互联网真特么可怕~

  4、妈蛋!风口变太快!

  “复盘#超级红人节#学习心得并系统梳理从BBS时代至今对网红生态理解~发现个有趣巧合,16年1月14日我第一次见@艾克里里场子高冷,所以我成了第一个要求合影并现场普及里里多流弊的人,当晚朋友圈点赞里里时发现共同认识的人,聊里里签谁家时,知道了新潜力股@Papi酱正被多家拼抢~这才几个月啊~风来得太快~”

  粉丝和B站是让我对年轻受众心怀敬畏的两大触发点。

  映客和Papi是让我认知移动互联网多变的两新激发器。

  作为网络资深老司机,勤刷新才可以不OUT。

  辗转反思三天两夜,试着去掉些表象看通则。

  自省共勉!

  自己再回顾了这篇耗费我巨大心力的堆砌文。

  最后重复一遍这一句:

  受众画像和消费场景总在变,通用法则不会变。

  移动互联网用户人口红利大变现时代终于开启。

  作者董文俊 @小浪,17年资深网络社交玩家、15年互联网从业经历、12年互联网产品&运营管理经验。现任职新浪微博,运营副总经理兼微公益总监。

三 : 老戏的前世今生全文阅读 作者:傅谨

老戏的前世今生全文阅读 作者:傅谨 《老戏的前世今生》由www.61k.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老戏的前世今生全文阅读页面。
给看戏的人和不看戏的人:老戏的前世今生 作者:傅谨


《老戏的前世今生》目录
如何让朱买臣故事有教育意义
贫贱夫妻的经济学
风尘的想象与写真
什么时候才能容忍妓女横行
美人计的成本和风险
西湖山水还依旧
“人鬼情未了”的中国版本
杨四郎的伦理底线
昭君怨,文姬恨
从关羽到关老爷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谁是最可爱的人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我们都应该怕“尚方宝剑”
什么人能当县官
六案孔目与技术官僚治国
天网恢恢,疏而……
暴行与正义
没赖场,赖和尚
封底文字:
以《浣纱记》为典型代表的美人计,是一种竭力要让敌人因消费美女而快乐,渐渐从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或者说有野心也有雄才大略的强人,堕落成纯粹的享乐主义者的计谋。
——《美人计的成本和风险》
《救风尘》的故事,始于一对嫖客和妓女很像要向爱情与婚姻转化的性买卖,性的临时交易变成长期租赁,要从零售和批发转成一次性买断,用男主人公周舍的话说,那是“她一心待嫁我,我一心待妻她”的现厢情愿的大好事。
——《风尘的想象与写真》
《四郎探母》的故事之所以成立以及感人,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原因,就是大汉的杨四郎和番邦的铁镜公主相互之间通过十五年的婚姻生活建立起来的跨文化的信任。
——《杨四郎的伦理底线》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作者简介
傅谨,男,1956年生于浙江衢州,文学博士,当代最具影响的戏剧理论家之一,现任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戏剧美学和现当代戏剧研究,同时大量撰写艺术评论与文化随笔。曾经出版专著《新中国戏剧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中国戏剧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戏曲美学》(文津出版社,1995)等10部和随笔集《醉卧花丛》,这些著作多次获得“中国图书奖”和“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并先后获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文艺评论奖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中国曹禺戏剧奖?评论奖优秀奖等学术奖项。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贫贱夫妻的经济学(1)
所谓理想,都意指凡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孟子云:“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两千多年来这番话一直被读书人用来形容君子操守以自我激励,但事实上也没少用来要求别人、要求普通百姓,或者说更经常是用来要求普通百姓。要求别人比要求自己为多,是因为比起躬身践行,到底是教育别人比较容易些。
戏里戏外,有多少人能够同时达到做人的这三种境界,很难回答,因为这类事情,能不能做到是个实践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没有真正遇上考验人的关键时刻,谁都以为自己是天字第一号的好汉;而要让一个人一古脑儿都经受这三项考验,机会又可以说少而又少,所以还是不得不空谈。
既然空谈,就有个顽皮的想法,想比一比三者的难易程度。找不到一身而能兼三任的顶级君子,区别其难易只能任凭揣度。做君子的这三种理想操守,虽然都难,细细相较,毕竟其间还是有难易之分。说起来,我以为最难的是第三句。贫贱年间,人们可以仅凭着某种信念和理想支撑着保持自己的本色,而贫贱之家,本来就难得遭遇什么真正的诱惑,想“移”也并不总是有机会“移”,就像怀旧的艺术家常常会想念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艺术的专注,却忘记了这种专注的背后,是哪怕你想贪图物欲也没有什么可让你贪图呀;面对种种暴力的压迫,以江姐刘胡兰——至少是道德理想教材里塑造的江姐刘胡兰——为代表的女英雄“威武而不屈”的行为,固然非常人之所能为,但不是所有视死如归的人都有君子的高尚理想道德为支撑,有时也可以只是一种倔犟的心性,虽然强过匹夫之勇,相去未必很远。然而,说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实都比不上“富贵不能淫”那么煎熬人。天地间多少人,一阔脸就变,元杂剧《渔樵记》和后来许多同题材剧目的“马前泼水”的男主人公朱买臣式的人物满大街都是,看他得了个状元就跩成那样,对那位含辛茹苦和自己共渡了二十年苦难的夫人——哪怕只能称为前妻——使劲地发飙,就像《冻苏秦》里最终六国封相的苏秦对他的嫂子发飙一样。写在戏里演在台上,你可以说他算不得什么光彩,只不过是个得志小人而已,但人们好像很能接受和认同朱买臣。他当然是有资格跩的,毕竟他中的是头名状元呢,不过只是面对那位与自己曾经同甘共苦二十年的结发妻子发飙算什么能耐?
是的,这篇文章要继续谈朱买臣和他的结发夫人的故事。世人看《渔樵记》看《烂柯山》,指指戳戳,骂的多是朱买臣那位未能达到“贫贱不能移”的理想境界的夫人,而对没有做到“富贵不能淫”的朱买臣,却表示出惊人一致的沉默。朱买臣故事写尽文人的酸辛,戏里的朱买臣努力读书却多年考不上功名,于是他的妻子狠心地强逼他写下休书,一场“逼休”演得让人不由得潸然泪下。最后马前泼水一场,只是点睛一笔,无非是为了告诫普天下嫁给读书人的女性们,要有长远的眼光,切切不可因耐不住一时的贫贱而错过了一场好姻缘。所以,你可以把这看成一部劝女人“贫贱不移”的戏,而且仅仅如此。人们不能原谅朱买臣的妻子却很容易接受马前泼水时朱买臣那副嘴脸,坐在剧场里看戏文一段一段地演绎,好像是谈到“贫贱不能移”时人人心里都跃跃欲试,仿佛每个人都比朱买臣的夫人更能够安贫乐道,何况那清贫日子过后马上就是大富大贵呢?然而那一句“富贵不能淫”很容易被人们轻轻带过,看到朱买臣的得意样子,大凡心里感觉特解气的主儿,假如真有幸骑着高头大马路遇当年冷落了自己的前妻,多半都会效尤。看来,“贫贱不能移”很多人都能做到,因此可以很义正辞严地用它为标准要求世人,而“富贵不能淫”才真正困难,有几个人做得到?
所以我们还是老老实实来谈谈“贫贱不能移”。论及贫贱,朱买臣似乎比他的夫人更像是“不移”的模范,戏就是这样演的,但即使我们以最善良的心性分析朱买臣之所以“不移”的原因,也与高尚的人生境界相差不少。因为无论是按照这部大戏的哪种演法,朱买臣之所以“不移”,都不是因为他对贫贱人生甘之如饴,更不是因为他对于读书、对于求知有什么形而上的兴趣,而是由于他相信自己是个经国济世的大才子,由此认定自己很快就能够发达。因此,他读书只是为了高官厚禄,他能够忍耐贫贱的生活只是因为他还需要等待时机。中国古代戏剧总是能用非常简洁的表达方式揭示他这类人的读书目的——为了科举并且为了考上状元,因此,他读书是为了科举,他愿意读书是由于他深信自己能够通过科举改变命运。


贫贱夫妻的经济学(2)
如果读书是为了发达,就像嫁人为了幸福一样,那它就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投资。但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正常的投资,暂且把那些更高尚的理由放在一边,我们更客观地、更诚实地将读书当作一种特殊的职业,并且把中国古代读书人放回到他们生存的那个环境,来讨论专门从事“读书”这种职业的文人们的行业前景与风险,就不难知道这样的投资的风险与收益实在是很不对称。如果说读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它本身,更在于假借科举这条特殊的通道,读书人有朝一日有可能因为才学而获得升迁的机会,那么科举制度就成为一种诱使人们将读书当作一种有前途的职业的制度设计;只不过科举对于读书人来说太像博彩,科举制度也就成为像博彩一样的干部制度。中国古代戏剧里的科举更是这样,因为在戏剧里,科举的博彩性质被无数倍地放大,放大得清晰无比。说科举类如博彩至少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说,像这类三年一次又有那么多读书人参加的考试,卷子最后能有机会到达天子手上并且还要被相中,那概率是很低的;即使排除所有作弊的因素,假定每次的科举考试都很公正,哪份卷子被相中哪些卷子被刷下,在很大程度上也要看运气,未必真能衡量出举子与举子间高低不等的水平;其二是说,即使像用数字机摇奖来决定获奖者那样完全随机的、本来并不存在任何规律性的博彩,却总是有许多人相信自己拥有非同寻常的洞察力,比别人有更大的可能中得大奖,因此戏里的书生们无不相信中个状元就如同探囊取物般信手拈来。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戏里戏外,为什么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会吸引全国上下那么多读书人去疯狂地追逐那一个极其微小的机会,其原因,就是由于每个读书人都像戏里的秀才一样,深信自己有异乎常人的才能与运气,他将是那唯一的幸运儿,就像买彩票的人相信自己能中大奖一样——最后的相似是,穷人才会经常做中彩而一夜暴富的梦,穷书生想要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除了做做考状元这样彩头极大的梦,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何况机会小并不等于没有机会,更不用说,机会小并不意味着没有吸引力,关键在于游戏规则的制订。如果把考状元比喻为一种博彩,那么它可能是比起任何彩票的中奖概率更低的一种彩票,但只要彩头足够大,就总是有其吸引力。
哲学家们假设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按照这样的逻辑,人们会理性地分辨某种现象出现的概率,由此来指导人们的行为与选择。殊不知假如人类真是如此理性,那么像彩票这一类中彩的概率极低而且结果注定是“负和”零和都说不上,彩票中心的员工还指着它发薪水呢 的博彩,就不会有任何人参与,按照一样的道理,假如人真是理性的动物,那么朱买臣之类的文人大约就不会去想着通过读书以改变命运。既然考上状元那么难得,而且每个书生都明明知道科举三年一考且状元只有一名,为什么还会有无数人沉迷其中,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戏剧作品里的女主人公做着状元夫人梦?事实显然不是这样,事实是彩票的生意很好,在哪个时代在哪个国家都很好,而且喜不喜欢买彩票好像与钱袋的关系成反比,千万不要以为人们都是钱多了有资本糟蹋了才去买彩票的,相反,口袋里空空如也固然不可能去买彩票,但同时真正的有钱人也很少有买彩票的兴趣。因此我们总是听说某某穷人买彩票中奖了一夜暴富,我们不会听说比尔盖茨某日买彩票中了巨奖因此他的财富从400多亿美金上又增加了0.1亿。
因此,说戏里的朱买臣只是个赌徒并不过分,他因为贫贱因此需要赌徒式地义无反顾,但这无论如何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品行。归根到底,朱买臣故事讲的是贫贱夫妻的生活方式与理想,尤其是贫贱夫妻的婚姻生活。贫贱夫妻百事哀,我从来不相信贫贱本身能够让人道德高尚,就像王小波不相信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能够得到思想改造一样。
既然朱买臣不值得称道,他的夫人也不应该受两千年的责骂。我们能对这一对贫贱夫妻提多高的要求,“贫贱不能移”是不是也该有点前提?但戏剧家们不会去考虑前提,就像道德君子们,当他们教育普通百姓时也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高尚”其实也是要有前提的。如果说元杂剧写朱买臣的夫人还算厚道,昆曲和京剧里敷衍的朱买臣故事,不仅仅是越来越努力地用尽尖酸泼辣的笔墨以渲染朱妻崔氏的狠心,而且更是里里外外透着嘲笑她的目光短浅,但从来没有人认真地为朱买臣的夫人设身处地想想,一个女人面对一个读书读了二十年还看不到什么前途的男人,你要求她等到何时?姜太公九十岁遇文王堪称困顿文人终于等到发迹之时最经典的故事,那就以姜太公为例吧,你觉得一个女人是不是有理由和有必要为他那一辈子没出息的丈夫守到九十岁?我不以为一个人能够仅仅为了将来的且未可预知的富贵而忍耐一位没有出息的丈夫到他九十岁,而且,纵然富贵可以预知,在那么冗长的清贫的一辈子后面,就算真有天下无双的大富大贵,毕竟好日子也剩不下几天。她的一辈子清贫日子,如果仅仅是为了换来一块刻着“某某夫人”字样的墓碑,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那数十年的等待是不是值得,我想所有人都不难得出自己的结论。因此,对于朱买臣的夫人,当她陪同她丈夫走过了数十年黑暗时光之后,假如她想改变自己的人生道路,想要在贫贱中“移”上那么一“移”,并不是没有充分的理由。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贫贱夫妻的经济学(3)
只可惜这一“移”就“移”出了她的婚姻,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移”得亏了老本。
但我们必须首先看看朱买臣夫妇的这桩婚姻是什么性质。
用经济学的表达方法,婚姻就是一个家庭将自己的某一成员置换到另一家庭中,同时在两个家庭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以期对所有相关的个体以及家庭都有所收益。戏剧多以人类两性间的关系为题材,婚姻既然是两xing茭往最重要的结果,自然就成为戏剧最重要的题材之一。婚姻之事固然应该以情感或以社会学论,但假如从经济角度讨论,也有其特定意义,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要受穷,婚姻这样的大事,如果都不去算一算投入产出,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浪漫主义的文学家经常描写一见钟情,他们的经典话语是“我第一眼看见他/她时我就知道自己完了”,类似于《西厢记》里的张生“怎当她临去时秋波那一转”,言下之意,是说他或她只看对方一眼,就知道这是前世命定无法逃脱也不舍得逃脱的婚姻,有关以身相许的决定瞬间做出,完全不顾及所有世俗的因素,也不再像我辈俗人那样想着财产门第之类,甚至连人品也不管。假如这样的一见钟情不是由于一种职业的敏感,那么这婚姻的危险程度之高可想而知,大凡是对子女的未来抱有几分责任感而又有点生活阅历的父母,都会举出一百个例子告诫孩子们,说这样的婚姻多么不可靠。所以成年人才会每每力劝莽撞的年轻一代,让他们慎重对待“婚姻大事”。换句话说,婚姻上要求门当户对并不全是因为老辈人的昏庸与势利,所谓门当户对的婚姻,其意就是尽可能降低婚嫁的风险成本;按照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就可以说,假如有机会建立一桩好的婚姻,显然会大大降低婚嫁双方未来生活的机会成本,而这样关乎一生的事情,用上一些心思,多做一些考虑与权衡并没有什么大错。当然,爱情除外,文学家们喜欢说爱情是无条件的,但是戏文里将要嫁给书生们的小姐考虑的不是单纯的爱情,还是婚姻,她们并不满足于仅仅是爱一爱书生,最终还想要嫁给他们做诰命夫人呢。确实,除了浪漫主义文学家的描述之外,在更多的场合,对于更多的普通人而言,婚姻是一种选择,隐含了利害和得失之间的权衡,更涉及到未来一生的幸福,因此门第才显得尤其重要。
有关门第的考虑是有例外的,元杂剧《渔樵记》就是这样写朱买臣的婚姻,他的丈人之所以将女儿终身许配给门第并不相称的朱买臣,是由于看中了这位青年才俊的未来,而不是看中了他现在的门第。当然这是戏剧,戏里的书生总是能够发达。讨论戏里的书生有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戏里的读书人,从宋元南戏以来,其归宿就只有一种。戏里的读书人,不管是姓朱还是姓别的什么,基本上都是要状元及第做“天子门生”的,但是我们都清楚,在实际生活中,书生发达的机会实在很小,考中状元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这个机会之小,缘于状元的数量与书生之间的比例。将近千年的中国戏剧史,以书生中状元为结局的戏数以千计,如果戏文里的状元都是真状元,那就需要将隋唐以来曾经有过的每个状元写成好几本戏才够用。诚然,民间戏剧并不在乎科举之例始于隋唐的史实,春秋战国时代的书生的发达也不由分说地被演绎成中了状元,朱买臣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我们也可以不在乎;但即使由着戏文的性子,按照正常年份三年左右开一次科举,一千个状元就需要三千年。而全中国有那么多的书生,且不说在全国如过江之鲫的考生中名列榜首得中状元多么困难,就算是范进那样,在地方考试中名列前茅,中个举人,也算是很难得。因此,中国传统戏剧有关读书人中状元的叙述模式,是在有意地隐瞒读书人中状元的几率,以欺骗性地营造出读书人与状元郎之间的虚假的亲密关系。有关才子佳人珠联璧合的神话就是这样成批地生产出来,很多代戏剧家一起从事一项“有组织的欺骗活动”,除了那些正面描写嫁给读书人的女性身着凤冠霞帔荣光无限的大团圆以外,还有反着写的《渔樵记》《烂柯山》之类。


贫贱夫妻的经济学(4)
而戏剧要告诉我们的,恰恰就是最不可能出现的那种结局,虽然它同时最容易让我们轻信。假如在现实生活中,朱买臣之类的婚姻有理想结局的可能性,实在是要远远小于他老丈人的预想。
以现实生活中的算计论,我们必须将崔氏嫁给朱买臣看成是一桩重大的风险投资——撇开感情的因素,纯粹用经济学眼光看婚姻,完全可以将它看成是一种以性命相搏的投资,而在中国古代社会,它也确实是被这样理解的。在这里,所谓投资的意思有两层,其一是婚姻的当事人,尤其是女性,她嫁一个人就意味着将自己的终身作为赌注,博自己一生的幸福,至少是希望比不嫁更幸福;其二是涉及婚姻的两个家庭,嫁与娶的决定,经常会对两个家庭此后若干年里的幸福程度产生深刻影响。俗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精彩无比,事实正是如此。
假如读书人考状元就像买彩票,那么,把嫁人比喻成炒股票,倒真是差可比拟。嫁给读书人意味着你的一种特殊的投资行为,你假如眼光敏锐,看准一位将来能够发达的穷小子在他处于人生低潮时嫁给他——这时你能嫁给他就足以令他感激涕零了哪里还敢索要嫁妆——陪他一起苦苦熬上几年清贫的日子,将会在你的丈夫像朱买臣那样一举得中而彻底改变社会经济地位以及生活方式时,牵着他的袖子一起进入上流社会,坐享其成,获得令世人羡慕不已的可观收益。
嫁给读书人就像选择做一个读书人一样是有风险的,即使每个读书人都如同戏剧里的秀才那样最后得中状元,也仍然充满风险。不要只看见戏剧里风流倜傥的男主人公们都很轻易地中了状元,痴痴等待他们得中的糟糠之妻们立马草鸡变成凤凰,我们宁可相信那是由于剧本是读书人写的,因此其中满是站在读书人的立场上欺骗良家妇女的谎言;只有很少比较诚实的戏剧家,只有很少比较诚实的戏,还是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女人嫁给读书人的风险——比如《渔樵记》和《烂柯山》之类,然而,即使是这些讲朱买臣故事的戏剧也仅仅涉及到嫁给读书人的女人所可能面临的风险中的一小部分。你想想,嫁给一个读书人,你要做好以下的心理准备:他不会在家务事上费任何心思,不是说他不干家务活而是说根本不考虑家里的用度而且连你偶尔要严肃认真地考虑考虑家庭柴米油盐之类开支的经济来源,也会遭到他的鄙视觉得你俗不可耐,因此,除非你家财万贯并且没有人介意你把娘家搬空,否则你们将会缺吃少穿;他是个不懂世事的混球,大凡有财有势者都将在他得罪之列,因为他时时要显示出与他们“冰炭不同炉”,即使是没来由地向这些权势者挑战也会让他心理上感到极大的满足;在同事面前他的摆谱功夫一流,你需要随时准备做出一副举案齐眉红袖添香的模样给足他面子,最好还要能够和他相互酬唱,但是他并不准备将你当作情诗里唯一的女主人公,为了表示他是个文人,他还会经常地风流那么几下,他觉得找歌妓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全然不顾及那是不是会伤及你的自尊和感情。嫁给读书人的成本是如此之高,最后实际面临的风险还要远远超出这些,即使真的中了状元,还要提防着他高中后停妻再娶,像《琵琶记》里的蔡伯喈,《秦香莲》里的陈世美那样,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总之是在丞相府招了亲,或是竟然作了驸马爷。然而,所有这些风险,似乎都抵挡不住戏剧里女人们飞蛾投火般地嫁给将要考状元的读书人。因为那是一场比任何股市赢利希望都更为渺茫的游戏,需要的是对美好未来近乎愚蠢的轻信。
是的,我们就是像嘲笑那些错买错卖了股票的股民那样嘲笑朱买臣夫人的,她年轻时买进的可是升值无限的原始股啊,虽然在手里被套牢而捂了二十年,大不该就在它股价飙升的前夜居然三钱不值两钱地抛了。最失败的股民不是投资股市亏本,因为亏本是股民的常事,而越是老股民越有平和的心态承受亏本,最失败的是你好不容易买到了一只绩优股而且你一直对它的升值潜力深信不疑,然而在它急剧升值之前,却突然鬼使神差般地对自己的信心发生了动摇,于是,你坚定不移地割肉清仓而且还为自己成功地止损解套而沾沾自喜,你正在得意洋洋地欣赏自己壮士断腕的果敢,突然报子前来,告诉你今年的状元就是你刚刚逼他休了自己的朱买臣!


贫贱夫妻的经济学(5)
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里的道理却往往不是人世间的道理。人世间的道理总是如此残酷,总是为贫贱夫妻所不理解。但贫贱夫妻除了“贫贱不能移”以外,实在是没有更多的选择,就像穷人为了一夜暴富而买彩票和股票,明知这并非最好的人生方案却也不得不接受次优的选择一样。没有人能够回答假如朱买臣永远没有中状元的机会,那他的夫人仍然死心塌地跟着他吃那无名苦是不是正确与合算的投资策略,贫贱夫妻的账本老是出现错误,而且当他们出错时不仅得不到同情反而遭到世人嗤笑。
元杂剧《渔樵记》开场,四十九岁还没有什么发达迹象的朱买臣感慨万千地叹息:“常言道皇天不负读书人,天哪,我朱买臣这苦可也受的勾了也。说什么年少今开万卷余,每日家长叹吁。想他这阴阳造化果非诬。常言道是小富由人做,喒人这大富总是天之数。我空学成七步才,漫长就六尺躯,人都道书中自有千钟粟,怎生来偏着风雪混樵渔。”当时这一对贫贱夫妻还在分享他们的苦难,但是,朱买臣没有放弃,放弃的是他的发妻。几个月以后命运告诉朱买臣的夫人那放弃不仅是情感的错误,更是一个莫大的投资意义上的错误。那么,为了避免重蹈朱买臣夫人的覆辙,贫贱夫妻就只能一如既往地以博彩式的投机心态忍受生活中的苦难,并且用那或许只有千分之零点零几的成功几率自我慰藉,以此为“贫贱不能移”的人生选择背书吗?


风尘的想象与写真(1)
早年的文学理论,强调文学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大创作方法的分野,如果要用这个方法将元代或更多妓女题材的戏剧分为两类,那么,《玉堂春》大约属于后一类,《救风尘》和《谢天香》就属于前一类。鼎鼎大名的《杜十娘》呢?介乎两者之间。我在这里使用这分类法,指的只是嫖客妓女之间的关系,不论其余。《谢天香》写这位才高八斗的歌妓与嫖客柳永的情事,倒是很实在。看柳永对谢天香何等眷恋,但他刚刚上朝取应,新来的开封府尹钱可要娶谢天香为妾时,她也就半推半就地过门去了。倒是钱可和柳永这等文人浪漫,真把一份与歌妓的感情放在心里,配得上“敬重”二字。这“敬重”的后面,是不是还有一些别的意思,怕也是很难让人放心。更何况,就算是文人,嫖客终究就是嫖客。
嫖客可以痴迷歌妓,然而痴迷歌妓的嫖客,是要为此付出很高昂的代价的,比如说《玉堂春》里的王金龙。苏三唱起他当年的好处,道说是“三年花了十万雪花银”,就算十万是夸张,手头需要流水般大把大把扔下白花花的银子那是肯定的;而在妓女,毕竟过日子才是第一位,在接待嫖客时要努力搜括他腰包里的钱财也是肯定的,纵然她们会对嫖客有那么几丝关乎永恒的婚嫁之类念头,那也完全是为了图个后半生的享乐。这就是元杂剧告诉我们的道理,不知道这样的道理是不是很深奥。如果看了《谢天香》还不能悟出这道理,那就得再读读《救风尘》了。
《救风尘》的故事,始于一对嫖客和妓女很像要向爱情与婚姻转化的性买卖,性的临时交易变成长期租赁,要从零售和批发转成一次性买断,用男主人公周舍的话说,那是“她一心待嫁我,我一心待妻她”的两相情愿的大好事。好事并不总是多磨,在《救风尘》里,多磨只是戏的前史,故事起始之前本是老鸨很老套地在作梗,但是大戏很快进入主题,那就是老鸨的心也软了,决定放这对痴男女一马,甚至都忘记了要敲上一笔,要求他一次性买断以后的“工龄”。周舍和宋引章这桩疑似爱情的婚姻终于看到了曙光,然而却半路里杀出个书生,真正的戏剧性由此展开。
元杂剧在涉及到妓女的爱情时,很自然地将商人与舍人——达官贵人的公子——归为一类,这是失败者一族,他们总是在与书生情敌的争夺中败下阵来。周舍遇到的是名叫安秀宝的书生。这位安秀宝也不是善茬,按照他的自述,“小生姓安名秀宝,洛阳人氏。自幼颇心儒业,学成满腹文章。只是一生不能忘情花酒。”他一见宋引章嫁了周舍,一赌气就要来争。原来他也曾经嫖过宋引章,而且当初宋美人也曾经有意要嫁给他,然而最终却好事未成。戏里没有说为什么没成,但是从戏情上推断,大约总是老鸨不肯让她出嫁吧,现在听说,哦,原来宋美人是可以嫁人的啊,那么,凭什么非要嫁周舍人而不嫁我啊?他的理由是宋美人当年答应过他。不过,妓女从良时选婿,难道还非要论个先来后到吗?好像没听说这行还有这规矩。所以安秀宝的道理是不讲究的,因为道理不讲究,不能光明正大地与周舍去争,才转头来央求与宋美人曾经有过八拜之交的同门姐妹——另一位妓女赵盼儿,她就是《救风尘》的第一女主角。
赵盼儿分明是个好事的主儿,就算她没有因为见着往日依赖着自己的姐妹宋引章嫁了个有权有势的公子哥儿就忿忿然,但心里的不爽起码是有的。刚巧,好好的有个秀才来央求她,装模作样地推托了几句再加几分火上添油后,立马出动要去拆散这桩婚姻。不想宋引章并不听劝,宋美人的回答很实在,要我嫁安秀才?“我嫁了安秀才呵,一对儿好打莲花落。”那意思是说,我可不愿意跟着安秀才过穷日子,文人,文人又怎么样,守着个文人做老公能当饭吃?宋引章的话并不是没道理,就算是安秀才会读点书有点儿学问,毕竟还没有个正经的营生,也看不出有多少出息。用元杂剧《举案齐眉》里的小丫环梅香的话说,“世间多少穷秀才,穷了这一世,不能发迹。”更何况还有宋引章没有说出戏里也故意朦胧了的话——那还是个“一生不能忘情花酒”的文人呢。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风尘的想象与写真(2)
这样的心态,很不像大多数戏剧作品里的妓女,因为大多数戏剧作品,妓女好像天生就是用来给文人做托儿的,开头提到的《谢天香》就是典范。此外,她们还经常帮助文人脱困,比如说著名的《玉堂春》,那位有才气也有积蓄的妓女苏三不仅帮助落魄(虽然是由于嫖她而落魄)文人渡过难关,而且还资助他进京赶考终于高中状元,因此她最终是应该做夫人的了;所以,偶尔有妓女嫁给商人或者舍人那她就惨了,《杜十娘》里的女主人公是还没嫁成就绝望投江而死,宋引章倒是嫁成了,一进门就被打了五十杀威棒,然后过的是什么日子啊,不知道是和她以前在娼门里比还是和一般的良家妇女比,总之觉得是生不如死,终于无法忍受,厚着脸皮只好再去求同门姐妹赵盼儿搭救,于是就有了这部精彩的作品。
是的,我经常疑惑不解地读古代戏剧作品,不明白为什么它们那么兴致勃勃地写文人墨客与风尘女子的浪漫情调,而且还经常要拿商人及舍人垫在底下做陪衬。有时你不明白,同样是嫖娼,为什么商人和舍人的嫖娼就很低俗很丑陋,而文人墨客的嫖娼就很风流很雅致。不过,说理没用,艺术本来就不是用来说理的,艺术就是用来为一个时代以及艺术家们自己泄愤的,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那么戏剧作品写文人与妓女的浪漫,应是另有所图。
我想无论是在何时何地,文人墨客的嫖娼与商人舍人一样,无非都是追求婚姻之外的肉体的片刻欢娱,难道其间还真的有多少哲学意蕴不成,非要说文人嫖娼就会衍生出什么有文化深度与情感内涵的戏剧性,那就简直是糊涂到家。但有时我觉得那么多的古代戏剧家,他们把那些本来很普通的、其实并无分别的以文人为主人公的卖淫嫖娼写成文人与妓女可贵的爱情,恐怕并不完全是真糊涂,多是在装糊涂。
有时候这真糊涂与装糊涂是可以分辨的。以妓女为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并不是中国戏剧的专利,欧洲经典文学写公子哥儿与妓女之间的深情厚谊,同样是把妓女写得无比高尚的,至少是要强调妓女有高尚的心灵。小仲马的《茶花女》——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主人公阿芒爱妓女玛格丽特爱得死去活来最后还碰一鼻子灰,他有很多机会可以知道他无法拯救这位风尘女子却还不断地自作多情。反过来,作家笔下这妓女的心灵纯洁得超过圣母很多倍,天哪,那不是一般的高尚,读读她的遗书——“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终爱我的证据外,我似乎觉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也就会显得越加崇高。”如果小仲马不是用这样的笔法追求反讽的效果,那我觉得就有点像是真糊涂。至于托尔斯泰的《复活》,恐怕就是装糊涂的代表,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努力想要拯救堕落的风尘女子玛丝洛娃,然而他越是努力却越是清晰地看到,玛丝洛娃从来就不是他在心里所想象的那样的人,所以,聂赫留朵夫只不过是在拯救自己,他根本就救不了玛丝洛娃。因而,当作者也装模作样地写点玛丝洛娃的纯洁高尚的心灵之类文字时,不是在装糊涂又是什么。
在这样的装腔作势装模作样的背后,还有另外的意味,那就是文人要以一个整体的姿态为这个社会代言,坦承这个社会对人类两性间的情感关系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假如这个社会的两性关系,就只剩下或者是夫妻间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单调乏味,或者是嫖客与妓女间更单调的买卖关系这两种极端的模式,那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要寻找更有情调更有韵致的两性情感并不容易,在一个婚外情被社会普遍排斥与鄙视的社会语境里,仿佛只有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女子,才有更大的书写与想象空间。现在当然不同了,现在以通奸为题材的艺术成为主流,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到《本能》,一波胜过一波。但是从前不是这样的,因此从前的艺术家只能写卖淫嫖娼,而选择以妓女而不是妻室来展开文学与戏剧的想象,这似乎是古今中外艺术家们的一场集体臆症。以我有限的阅读和欣赏,几乎没有对任何以夫妻生活为情爱题材的作品留下过什么印象,或许真的就是没有,唯一记得住的是沈复的《浮生六记》,哦,记错了,那不是文学,是回忆录之类的东西,虽然写得很像用文学青年们偏爱的笔法虚构的小说。


风尘的想象与写真(3)
但这样的表达还需要有更多的元素,当你确定你的戏剧要涉及到这类边缘人的情爱关系时,不仅要以风情万种的妓女为女主人公,还需要寻找能够与之相对应能互动的男主人公,于是,文人墨客在这场选择中就得以顺利地胜出。既然要谈爱情而不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那就需要吟吟诗作作赋;既然不是单纯的生意,那么,妓女们早就习惯的嫖客们“子弟情肠甜如蜜”就不再够用了。你看,周舍虽然是个官宦人家的公子哥,对待宋美人的态度也不算差呀,他“暑月间扇子扇着你睡,冬月间着炭火煨,哪悉他寒色透重衣。吃饭处把匙头挑了筋共皮,出门去提领系整衣袂,戴头面整梳篦。”但是这样的体贴劲以及甜言蜜语,好像还不够有情致哎,好像与家庭生活太接近了吧,而且这与感情之类精神性的交往,总觉得还有些距离,因此非要琴棋书画才够意思。因此,商人与舍人们只好靠边站,还是需要文人们登场才是呀。
文人登场了,宋引章刚刚要跳入妓女从良故事中屡见不鲜的想象中的火坑,安秀才不失时机地出现而且情事受挫,于是像木偶一样成为赵盼儿书写涩情从业人员嫖客治理大全时不可或缺的趁手工具。
文人在他们与妓女交往的情爱之路上受挫是反经典的叙述,而反经典正是经典之能成其为经典惯用的欲擒故纵的笔法,果然,故事的高潮由此开始蕴酿启动。如前所述,过不下周家苦日子的宋引章厚着脸皮修书求同门姐妹赵盼儿赶快搭救,她不是说吃不了苦想念当年自由自在的幸福日子了,她说是要请姐姐救命,而是因为她被“朝打暮骂,禁持不过。你来得早,还得见我,来得迟呵,不能勾见我面了!”说她必须厚起脸皮,是因为当时赵盼儿劝阻她时她是说过大话的,她赌咒说自己就算是死,“我也不来央告你”。到了真吃苦时,离死还远着呢,她就忘记或者是假装忘记了,但赵盼儿等的就是这句话。引章妹妹一求,赵盼儿终于证明了自己当时多有远见,觉得倍儿有面子,又加上前面有安秀才的请托,嘴里咕咕囔囔地抱怨了几声就又出马了,自信满满,“我索合再做个机谋。把这云环蝉鬓妆梳就〔还带上些锦绣衣服〕,珊瑚钩,芙蓉扣,扭捏的身子别样妖柔。我着这粉脸儿搭救你女骷髅。割舍得一不做二不休,拼了个由他咒也波咒,不是我说大口,怎出得我这烟月手。”
赵盼儿有什么本事要让周舍休了宋引章呢?说来也简单,用她的话说,“我到那里,三言两句,肯写休书,万事皆休。若是不肯写休书,我将他掐一掐,拈一拈,搂一搂,抱一抱。着那厮通体酥,遍体麻。将他鼻凹儿抹上一块砂糖,着那厮舔又舔不着,吃又吃不着,赚得那厮写了休书,引章将的休书来,淹的撇了。”果然,这位比宋引章更老到的风尘女赵盼儿到了郑州引周舍来酒店一起住下三天不归家,风情万种的手段一招紧似一招地使将出来,她甚至说自己非要嫁给周舍不可,诓道当年劝说宋引章不要嫁给周舍是出于自己对这位公子哥动了心的嫉妒,当然,嫁给周舍的前提,是要他休了宋引章。
周舍并不是个傻人,一出场周舍就声称他“酒肉场中三十载,花星整照二十年”,“自小上花台,做子弟”。要想骗得周舍上当并不那么容易,赵盼儿的手段在这位风月场上的高手面前,显然没有预想的那么见效。他并不肯轻易地写下这份休书,因为他知道休书一旦写下而赵盼儿又反悔,岂不是落得个“尖担两头脱”?于是,赵盼儿不得不使出最后的一招,那就是赌咒发誓,竟然说“你若休了媳妇,我若不嫁你呵,我着堂子里马踏杀,灯草打折膁儿骨。”一时轻信了她誓言的周舍真叫阴沟里翻船,而结果也正如他先前担心的那样。故事的结局,是他们相互牵扯着告到官里,赵盼儿说是自己早就做了保人将宋引章嫁给安秀才为妻,并且叫来安秀才做证见。于是周舍的行为就变成混赖别人媳妇强占有夫之妇的恶棍,况且一时受骗真写下了休书,更没有再霸占着宋引章的道理。郑州太守的司法判决,是周舍受到惩罚,安秀才与宋引章则结成夫妻。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风尘的想象与写真(4)
这个故事最终的结局显然是不重要的,没有人关心宋美人和安秀才之间将来的生活究竟会怎样。其实他们将来的生活之离浪漫与幸福很遥远很遥远那是可以想象且可以确知的,按照戏里的描述,这位宋引章不止是在婚姻大事上如此地不聪明,而且还是一个十足的十三点。戏里有关这位宋美人的生活行止所述不多,仅有的两个小段子的描述让人笑破肚皮。一是说周舍娶了宋引章,从汴梁回郑州的路上,只见前面宋引章坐的轿子一直在晃晃悠悠,周舍以为是抬轿的小厮捉弄他的新欢,被他冤枉的小厮告诉他是轿里的人自己作怪。周舍“揭起轿帘一看,则见她精赤条条的在里面打筋斗。”二是说娶到了家里后,周舍让这位新进家门的女眷为自己套床被子,“我到房里,只见被子倒高似床。我便叫那妇人在哪里,则听得这被子里答应道,周舍,我在被子里面哩。我道在被子里面做什么,她道我套绵子,把我翻在里面了。我拿起棍子恰待要打,她道,周舍,打我不打紧,休打了隔壁王婆婆。我道好也,把邻舍都翻到被里面。”就算这两个段子夸张至极,至少赵盼儿是先后两次对周舍说到宋引章是个“针指油面、刺绣铺房、大裁小剪都不晓得一些儿”的和贤惠一点不沾边的女人,更谈不上为他生儿养女,但是赵盼儿没有说像安秀才这样的好男人把宋引章娶回家去有什么不妥。毕竟连周舍这样的浪荡公子,在他将宋引章娶回家时还因为要顾忌左邻右舍的闲话故意离开轿子一段路程,更何况安秀才。而且赵盼儿更分明知道,一般人家哪里能够容忍妓女从良从到自己家里,她不是也感叹道“好人家怎容这娼优”吗?书香门第对婚姻的道德期许总应该更高一点吧,安家怎么就会喜欢宋引章呢?万一娶回家后也要偶尔让她叠个被子之类?因而,她不是心下也觉得娼家姐妹们从良嫁人的前景并不美妙,“只怕吃了良家亏,还想娼家做”吗?“才出娼家门,便作良家妇”,风流快活地赚够了私房钱,就像江洋大盗那样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世界上哪里便有这等好事。
因此,要论到看过这个戏剧故事以后的感想,我趋向于认为这赵盼儿从来没有真正考虑过安秀才和宋引章未来的生活。因为无论从哪方面衡量,这桩婚姻的成立于这两个人前景都很不光明。至少从这桩事件看,赵盼儿只不过是个为显示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择手段的好事者,不过是为了实践一次她的嫖客治理预案,她之帮助安秀才与宋引章联姻,动机也很简单,只是由于安秀才把她当能人求了她,因此她要体现自己于嫖客治理方面的卓越才能。甚至在戏的第一折,当安秀才听说她劝不动宋引章,百般无奈之下说道“这等呵,我上朝求官应举去罢”,她居然不像普通剧本里的妓女主人公那样大力支持并且慷慨赠送银两,相反她说的是“你且休去,我有用你处哩”。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同情周舍。是的,在这整个事件里,周舍是个无辜的受害者,他纵然在烟花巷里走得勤了些,当初要娶宋引章却没有做任何下三滥的手脚;至于将宋引章娶回家以后有些家庭暴力,那当然是很不道德的,然而那好像更接近于该由周家自己内部处理的、古人常说连清官都难断的家务事。说是就应该将他合法拥有的宋美人骗走,就迹近于为惩诫小恶而施以大恶了。毫无疑问,最后郑州太守的判决是典型的葫芦提式的冤假错案,因而周舍控诉说他的夫人是被赵盼儿混赖去的,并无虚言。但是周舍的遭遇之所以并没有多少值得同情,是因为他的错误犯得很是离谱,因为他居然能够相信一个妓女有关婚姻的誓言,这样的嫖客,赵盼儿不修理他一顿那还能继续在风月场里混吗?所以赵盼儿的计谋一得手翻脸便赖账,而且还要嘲笑他一场:“俺须是卖空虚,凭着那说来的言咒誓为活路。怕你不信啊,遍花街请到娼家女,哪一个不对着明香宝烛,哪一个不指着皇天后土,哪一个不赌着鬼戳神诛。若信这咒盟言,早死得绝门户。”


风尘的想象与写真(5)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救风尘》的另一层意思。相对于那些真糊涂或装糊涂,无比浪漫地把妓女们的情爱天地写成风花雪月的艺术家们,《救风尘》是少数不糊涂的戏剧文学佳作之一。它说真话。至少它在描写妓女时没有努力地按照圣人的模式去着力,更没有把妓女们写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坦荡君子。何况它是艺术史上极为罕见的写妓女们是如何整天赌咒发誓又立马翻悔不认账的作品,不管是宋引章还是赵盼儿,发个誓都像嗑个瓜子一样随便,背誓也像吐出瓜子壳那么简单。
我的意思是说不能你一面嫖着娼一面还期待你嫖的妓女是个冰清玉洁的璧人,不能真去相信极力要从涩情买卖的世界里寻找浪漫爱情题材的艺术家的创作。诚然,说妓女们有关婚姻爱情的赌咒发誓不能信以为真,并不是说整个妓女群体完全没有自己的道德操守,甚至都不能说她们就没有自己的爱情。去年有媒体曾经报道,人们在一位做涩情生意的女子不幸亡故后发现了她的日记,里面充满了她对远在家乡的丈夫的深情厚谊,那种感情不是任何人可以伪装出来的。世人当然应该尊重风尘女子拥有爱情的权利,不过我想赵盼儿还是说出了一个赤裸裸的却也非常简单明了的事实,那就是,既然妓女与嫖客之间纯粹是肉体的买卖关系,那么你如何能够期待这种非道德的关系中,还存有那么多真诚的深邃的生死与之的感情,甚至浪漫得可以写成爱情教科书。由此联想起潘绥铭在珠江三角洲做的有关涩情业的研究,我一直以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也最好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之一。在他的笔下,妓女就是妓女,性于她们只是付出体力并且加上一点与之相关的表演以换取报酬的工作。她们固然有自己的精神生活与追求,很多人也有爱情与幻想,但那基本上与她们的生意无关。
最后,《救风尘》还让我们看到了涩情行业从业人员的情感世界与婚姻前程的真相,它比起绝大多数艺术家都更坦率地指出其中的困境。因此,《救风尘》对涩情行业的从业人员有很正面的教育意义。我无意暗示一个女性只要涉足涩情行业就没有回头的机会,只是说从良也要看看从什么良。我想整出《救风尘》,最值得留给涩情业的是一句重要的格言,当然它还是出自赵盼儿之口的经典:“那做丈夫的做得子弟,那做子弟的做不得丈夫。”用现代汉语说,从良可以,千万不要在嫖客中寻找从良的目标,我忍不住还要加个注脚——不管那嫖客是文人还是商人舍人。


“人鬼情未了”的中国版本(1)
我经常奇怪,港台娱乐商家从哪里雇佣的高手,每每把西方电影名译成很地道的中文且锦上添花。美国经典影片《Ghost》的中文译名《人鬼情未了》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原剧名直译是《幽灵》,有点恐怖,了无情趣,而《人鬼情未了》,体现出爱情那足以让两位深深相恋的情人突破阴阳间隔的力量,那才叫一好片名。
情未了,相爱的双方却人鬼殊途,阴阳间隔,无疑是人生最为无可奈何的极大憾事。优秀的艺术作品通过虚构,在想象中超越了种种人生遗憾,人们那些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在作品里能够得到替代性的满足,因此才体现出艺术超越历史记载的特殊人类价值。从这个角度看,《人鬼情未了》的题材之所以显得别具一格,就在于它写的是男女主人公因为阴阳阻隔而未了的情爱,借一条奇异的路径如愿以偿地存续,这条奇路,就是由脱离了肉身的灵魂,替代它的真身完成情爱的宿愿。
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就是中国古代戏剧里典型的“人鬼情未了”。
提及《牡丹亭》,多数人只知道《惊梦》一出的游园,尤其是那段被李渔讥为“字字俱欠明爽”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最多再加上《写真》和《拾画》,满眼看去都像是一见钟情的一场风花雪月;现在的舞台上,也基本上只演这几出,却忘记了它在《六十种曲》里同时还叫作《还魂记》。其实,《牡丹亭》至少有一多半应该看成是鬼戏,而且其鬼魅之气,实在不让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涉及到鬼魂的场次,恍惚迷离,其精彩的文笔,与《惊梦》一场以风雅到极致的笔触写晴色得极露骨的男女交欢,各擅胜场。
《牡丹亭》的《游园惊梦》是杜丽娘一场春梦,这位怀春少女,只因游自家后花园时沉沉睡去,与陌生男子柳梦梅梦里交欢,被落花中途惊醒,于是就犯了魇症,她割舍不下梦中未了的情爱,来后园中寻找梦中留下的痕迹不遂,郁郁寡欢,竟至身亡。但有关杜丽娘的感情故事并非到此结束,而是就此开始。杜丽娘由偶梦而生情,情而至于超越生死。死后,家人遵她遗愿将她葬在后花园中一株梅树旁边,修一所道观梅花庵,由石道姑供养着她的灵位,同时再请儒生陈最良代为看顾。而那位她梦中曾经与之交欢的书生柳梦梅,远远地从岭南赴京赶考,途中患病,恰好为陈最良所救,置他在梅花庵里将息。巧不巧地,他在园里拾到杜丽娘的画像,居然对画中人动了情,日日咏叹。于是一曲超越阴阳界的情欲高歌就此拉开序幕,这“影随形,风沉露,云暗斗,月勾星”,杜丽娘一丝游魂,从地府回到世间,“泉下长眠梦不成,一生余得多少情。魂随月下丹青引,人在风前叹息声。”在汤显祖笔下,这位魂旦,形声兼俱,且一门心思只在情不能已。游魂来在她坟前梅花庵,居然听到一位男子面对她的画像,“高声低叫俺的姐姐,俺的美人,那声音哀楚,动俺心魂。”她一缕香魂随一阵阴风飘进梅花庵堂,一位是决意要“趁此良宵,完其前梦”,另一位细细思量,“奇哉奇哉。人间有此艳色,夜半无故而遇,明月之珠,怎生发付?”哪还有不成好事的道理?按照柳梅后来的慨叹,“俺柳梦梅是个读书君子,一味至诚。止因北上南安,凑着东邻西子,嫣然一笑,遂成暮雨之来;未是五更,便逐晓风而去。”真是“只因世上美人面,改尽人间君子心。”
柳梦梅与杜丽娘这一番相遇,可不是普通的桃花行运。按照石道姑的说法,那柳梦梅自从到后花园一游,就已经“悠悠漾漾的,着鬼着魅一般”,是的,他打点起十分精神,与杜丽娘的鬼魂夜夜幽媾,直到被石道姑撞破好事。石道姑耳朵好使,每天都听到“夜来柳秀才房里唧唧哝哝,听得似女儿声息”,疑心是游方到此的小道姑“瞒着我去瞧那秀才,秀才逆来顺受了。”小道姑大喊冤枉,她们一齐夜闯书房,方知有异。这一撞,逼杜丽娘说出真相,她顾不得会不会吓着柳郎,决意“夜传人鬼三分话,早定夫妻百岁恩。”次夜,她再见柳梦梅,直言她“虽登鬼录,未损人身,阳禄将回,阴数已尽。前日为柳郎而死,今日为柳郎而生。”这就到《牡丹亭》后半部的高潮了,虽然幽冥相隔人鬼殊途,杜丽娘和柳梦梅冥誓相爱,于是柳梦梅与道姑商议,掘开杜丽娘的坟墓,打开棺木,果然杜丽娘异香袭人,幽姿如故。回生还魂后的杜丽娘与柳梦梅拜了天地,逃离这是非地,风流快活去了。至于后来的情节,只不过是在给这戏做个收束而已。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人鬼情未了”的中国版本(2)
鬼戏的魅力,在于鬼与人不一样;人鬼之恋之所以特别,是由于那女鬼虽也有情有意,却能无影无形。所以戏里演人鬼之间的情爱,可以比写人间情爱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尤其是在表演上,你想身为鬼魂的杜丽娘怎么可以和普通的凡人杜丽娘一样?必定是加倍的婀娜骋婷摇曳多姿。元杂剧时代,剧中就专门有“魂旦”一行,大凡传统戏剧里特别分出一个行当的,都是因其有特殊的表演身段,“魂旦”想必也是这样。而鬼戏在舞台表演上的魅力,就成为它自我催生的动力。
从《千里送京娘》演化出的《京娘送兄》就是个好例子。《千里送京娘》说的是还没有当上皇帝之前的赵匡胤,路见不平,从强盗手里救了陌生女子赵京娘。救人救到底,赵匡胤索性单枪匹马千里迢迢护送她回乡,却因此衍生出另外一出鬼戏。赵匡胤独自一人把京娘从山西送回湖北,在与这位大英雄朝夕相处的日日夜夜里,京娘对赵匡胤暗生情愫,频送秋波。但赵匡胤坐怀不乱,坚拒京娘的爱意。论及赵匡胤不为京娘所动的原因,既可说是志在天下,也可以说他严守伦常——以他这样的英雄,岂能在一个弱女子有求于他时占便宜;更何况既然在送京娘上路前他们就已经结拜为兄妹,这兄妹间的礼节总还是要守的——《西厢记》里老夫人想要赖婚,最狠毒的一招就是让张生和崔莺莺结为兄妹,可见,既是结义兄妹,就不方便有男女之情了。
“送京娘”送到这里,和鬼戏还没有什么关系,多数剧种的送京娘故事演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但南方民间普遍流传的多个乱弹剧种,还有送京娘故事的续集,俗称“阴送”。川剧、潮剧和后来滇剧和歌仔戏等等的《京娘送兄》,都是这“阴送”在不同地区的翻版。
《京娘送兄》写的是赵匡胤历经千辛万苦将京娘送回家乡,却遭到京娘继母的奚落和侮辱。在继母看来,像赵匡胤这样一位精壮男子,与妙龄女子京娘千里同行,岂能没有私情?赵匡胤受不了京娘继母的恶言恶语,连夜忿而离去,京娘更是禁不住继母的百般讽刺挖苦,愤然一死以证自己的清白。潮剧《京娘送兄》京娘说她的身死,不仅是由于继母还由于三姑六眷的嘲笑:“哥哥送我回家门,谣言四起风波生。三个姑婆讲上门,阿婶更是骂无停。骂我将你来勾引,骂我与你有私情。言语恶毒难入耳,似刀似剑挖我心。把我面皮撕干净,已无面目上见世人。我悲愤难忍,哭叫哥哥你无回音。走投无路……一条白绫丧残身!”
京娘身死之后,仍然感念赵匡胤对她的恩情,恰因赵匡胤夜走山路,难辨路径,京娘阴魂不散,夤夜追上赵匡胤,送他平安归程。正因为京娘已经屈死离魂,这一路的“阴送”,又比“送京娘”更多几分味道。赵匡胤眼里看到的前面是一条阳关道,而在京娘眼里却是黄泉路。赵匡胤是盖世英雄,眼里看着山岭上青松如盖,在京娘看来,“说什么山上青松春常在,又谁知黄叶纷纷落埃尘。”看到刚刚分别的京娘又来送他一程,赵匡胤虽有感激却再也想不到这送他的已经是京娘的鬼魂,而一路上京娘的怨苦,难以用言语表述。“从今后山穷水也尽,叶落花谢树断根。昨日路上成双影,今日一夜成隔世人。再不能见哥哥拾鞋多殷勤,再不能见哥哥马后随妹行。再不能与哥哥撒娇任性,再不能与哥哥谈笑风生。”这真是“千重恩义成梦境,万般柔情化灰尘。”
既是鬼魂,京娘的装扮与台步都需要有鬼魂的特点;而她对赵匡胤的情意,更为在阳世时所不及,在这里,京娘对赵匡胤,既有感激与钦佩,又很难不带有些许怨怼之情;她的性命既为赵匡胤所救,何尝不也是为他而亡?况且她既已弃世,更少牵挂,于是化为鬼魂的京娘,对赵匡胤的一往情深,更有机会倾情相诉,只是赵匡胤此时再多的懊恼和悔恨,都唤不回京娘的生命。眼见得即将天明,京娘的鬼魂不得不离义兄而去,为之感动的赵匡胤要许给她一个未来,“赵匡胤来日展趁冲霄汉,修一座宫庙为你铸金身。把妹当神来恭敬,清香参拜表虔诚。”但这并非京娘所求,京娘说,“哥哥,京娘不愿当神!我要在奈何桥头苦苦把你等,等到下世再与你配亲。哥哥啊,就此一别难见面,化作萤火伴哥行。”


“人鬼情未了”的中国版本(3)
情之所至,可不因生命终结而中断,这是所有鬼魂戏的要义。而京娘身死情愿在奈何桥上等待也不愿成神,更有一番境界。妇孺皆知的歌剧《刘三姐》由广西一带的民歌改编而成,它也把奈何桥唱成了爱情的见证,刘三姐和憨厚的情郎情深意长,订下感人的生死之约,情定百年,既然相约了百年好合,就必须是真金足赤的100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这样的绝句正由对百年之约的坚守化出,其意正是,即使一方做了鬼,这抛却了肉身的鬼魂仍然要守望着百年好合的承诺,不负前盟。
男女之间,情深意重又能双双活到百岁高龄,真是令人羡煞,纵然有一个只活到97岁,爱情之路已经足够漫长;相爱了那么久,在奈何桥上等对方三年,一边看旁人一步跃入鬼门关的情景,这点日子就不能算难熬了。然而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往往是像京娘这样,正逢青春年华就不幸因爱情而弃世,这奈何桥上的长久等待,真不容易。万一对方长寿,要让这位深爱的女人在奈何桥上等待漫长的数十年,未免显得有些不够厚道。若是先赴黄泉的有些按捺不住,要回头再来寻找未亡人,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那些身死之后化做魂灵再践情爱之约的故事,或者比起消极的等待更能体现出激情的冲动,我们且将它看成不愿意在奈何桥上傻等,要用更直接的方法再续未了情缘的努力。
从这个角度看,《活捉三郎》就是比《牡丹亭》和《京娘送兄》更经典的“人鬼情未了”故事。
《活捉》的主人公是阎惜娇和她的情人张文远。《活捉》的前史就是《乌龙院》,或者叫《坐楼杀惜》,故事源于《水浒传》,及时雨宋江在落草为寇之前,就深得天下英雄敬仰,但是他自己的感情生活却不太如意。宋江在乌龙院里包养了个二奶叫阎惜娇,这位二奶对他却渐生厌倦,以至于私下里和小白脸张文远张三郎勾搭成奸。能够让天下英雄好汉归心却不一定能让身边的二奶满意,看起来笼络英雄和笼络二奶,可真是两门完全不同的功夫。阎惜娇既然对张文远生情,就动了要和他做长久夫妻的念头,她的机会来了,她发现宋江的公文包里,有他和梁山好汉的通信,那可是杀头的罪名,于是声称要向官府出首,要挟宋江,这事越闹越大,阎惜娇逼休不成,反而激怒了宋江,在刀下一命身亡。身死非命后的阎惜娇阴魂不散,一心居然还在想着念着她的张三郎,她化为鬼魂后飘飘荡荡地来见张三郎,这就是《活捉》。
《活捉》的戏剧性,从阎惜娇的鬼魂夜敲张三郎的房门开始。听到深夜敲门,张文远问是哪个?阎惜娇自然答道,“是奴家!”张文远以为是天上掉下的艳遇,“是奴家?格也有趣。我张三官人桃花星进命哉,半夜三更还有啥子奴家来敲门打户。喂,奴家,你是哪个奴家?”这阎惜娇就有点郁闷,“我与你别来不久,难道我的声音听不出了么?……你且猜上一猜。”这张文远听说是一位奴家要他猜猜,就动了迷糊,一曲【渔灯儿】唱出他的心声:“莫不是向坐怀柳下潜身?莫不是过男子户外停轮?莫不是红拂私在越府奔?莫不是仙从少室,访孝廉步陟飞尘?”唱词全出自比兴,文雅得很,但如果意译成现代汉语,不妨借用那首男女对唱的流行情歌——《我悄悄的蒙上你的眼睛》:男声先唱:“你悄悄地蒙上我的眼睛/要我猜猜你是谁/从mary到sunny和ivory/就是不喊你的名字;”接着是女声的:“我悄悄地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猜猜我是谁/从mary到sunny和ivory/却始终没有我的名字。”不知道这首歌是不是从《活捉》中获得灵感,总之很有这样的意思,门外是阎惜娇,门内是张文远,听到女性娇媚的声音叫门,三郎要知道门外是他的哪位MM,究竟是东邻大姐还是西街小妹,猜来猜去始终猜不到阎惜娇的身上。就如同那首流行情歌里,女声忧心地问“我不再是你的唯一?”这疑问阎惜娇同样是有的,只是她不愿意面对,明明听得很真却充耳不闻。


“人鬼情未了”的中国版本(4)
这是个另类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虽然它的女主人公是阎惜娇。张文远本是个寻花问柳的登徒子,阎惜娇却倾心以之。阎惜娇夜探三郎,是因为她既已经为三郎身死,以为三郎也必会生死以报;她渴望与三郎有真正天长地久的感情,为此毅然放弃了看起来更忠厚可靠的宋江;但她可不愿意在奈何桥上等她的情郎,一心只想着既然人间不成眷属,就到阴间去成就夫妻。她要携张文远的魂魄一起赴阴曹,了其夙愿。面对阎惜娇的鬼魂,三郎战战兢兢,既为其姿色所迷惑,又惧其鬼魂的身份。一面是阎惜娇回想两人当时偷情,多么缠绵,一面是张文远不敢不顺口敷衍,要对情人表白自己,“我一闻小娘子的凶信,我泪沾襟,好一似膏火生心,苦时时自焚。正捱剩枕残衾,值飞琼降临。聚道是山魈显影,又道是鲲弦泄恨。把一个振耳惊眸,博得个荡情怡性,动魄飞魂。赴高唐,向阳台,雨渥云深,又何异那些时和你鹣鹣影并?”谁知道阎惜娇是当真的,张文远的套话正中她下怀:“何须鹏鸟来相窘?效于飞双双入冥!”你不是说灵魂儿相会也很好吗?那么还等什么,请啊。
三十年前,我曾经几度听老人们讲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现场看《活捉》表演的感受,提及这出戏的戏眼,说是浑身吓得筛糠似的张三郎,两条鼻涕长达尺余,收放自如,学名叫做“玉箸双垂”,细述起来虽然有点不太雅训,倒也不失为一种绝技,其表演技术之精湛,今天的演员恐怕很难达到。现在仍然保留在舞台上的表演,是阎惜娇一手拎着三郎的衣领,惊惧不已的张文远以矮子步围着她团团打转,那也已经足够精彩。风流的女鬼阎惜娇缠着她的三郎,一声声要与他同生共死,三郎口不应心,一边应付着阎惜娇,顺口说着一些调情的话,一边想着脱身之道。阎惜娇既是女鬼,张文远如何能逃脱她的掌握?这出戏要求两位演员的配合亲密无间,满台飞转的场面,煞是好看,既是高超的技术,同时又由戏情戏理所决定。
《乌龙院》一出戏,宋江被逼无奈,只好杀了他的情妇阎惜娇,但无论是剧作者、表演者还是观众,全部的同情都在宋江;《活捉三郎》是阎惜娇索了张文远的性命,全部同情却都在阎惜娇一边。如果说《乌龙院》的阎惜娇对宋江步步紧逼,让人感到她最后的被杀,多少有些像是咎由自取,那么《活捉》里的阎惜娇就表现出了她最可怜的一面,尽管她背叛了宋江与张文远结下私情,然而正因为她对这位三郎痴情一至于斯,她的红杏出墙就不再是普通的水性杨花,而对方的轻薄恰好是反衬与讽刺,她因此成为“多情却被无情误”的悲情女子,一片真情,都付予流水。
《活捉三郎》的结局是,张文远一命呜呼,阎惜娇用这样的特殊方式,成就了她的爱情。不知道被阎惜娇催了命的张文远到了阴间是不是会与阎惜娇再续前缘,这出精彩的鬼戏给张文远们留下的教训就是,尽管生死以之的爱情很美丽,但假如没有真正做好同生共死的精神准备,千万不要轻言什么百年。在面临生死这样的大事时,可不要随随便便地发什么誓,女人会当真的。
《活捉》在当代中国命运不济,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就被禁演,直到八十年代,人们不再把当时的禁令当回事了,才有剧团渐渐地恢复上演它,然而表演水平的下降毋庸讳言。其实远不止于《活捉》,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戏剧史上诸多有鬼魂出现的优秀作品,均在“戏改”中受到批判,其理由就是从自然科学眼光看来,鬼魂之说完全是虚妄的,种种写人鬼恋的剧目也因此受到牵连;后来有种说法,虽然一般的人鬼相恋不被接受,假如写一写底层人民——比如妇女——死后化为厉鬼以反抗封建统治阶级,那总是可以的吧?于是,1959年,剧作家孟超写了昆曲《李慧娘》,剧中的李慧娘是贾似道的小妾,既美丽又有爱国主义精神,她爱慕的裴生同样正直而爱国,李慧娘的故事不涉私情,她只因陪贾似道游湖时夸赞了裴生一句“美哉少年”,就屈死在狠心的奸相贾似道剑下,但她并不甘心,她的鬼魂搭救了裴生,更去找贾似道复仇。然而,即使这样写鬼的昆曲《李慧娘》,在政治上极端地向左转的1963年,还是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为作者孟超辩解的学者们提出“有鬼无害论”,更激怒了批判者,争论由此升级,事实上它成了“文化大革命”最初的导火索;而在极左思潮的高压下,文化部不得不专门下发文件,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在全国范围内禁演“鬼戏”,这时那些有鬼魂出现的老戏新戏们受到的压力,不仅仅是科学更是政治的。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人鬼情未了”的中国版本(5)
毕竟是政治力大无比,各种各样的“人鬼情未了”,就这样完全在中国戏剧舞台上绝迹。诚然,“文革”结束,这些当年被禁演的鬼戏又渐渐恢复上演,但鬼戏在历史上不仅仅是一些涉及鬼魂的戏剧文本,而且还包含了一些特殊的表演手法,文本只要不毁于兵燹终还存在,表演的技巧与手法却需要言教身传,只要相隔一代,就断了传承的血脉。也正因为此,纵然有关鬼戏的禁令已经不再有人提起,可惜大量的鬼戏,经历几十年的中断,其表演的技巧已经失传,因此,现在在舞台上能看到的鬼戏,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部;至于专以扮演魂旦擅长的演员,现在也已经不见;现在的演员们再想要恢复鬼魂戏表演的那些特殊的身段台步,只能通过前人片断的回忆以及自己的艰难摸索,能求其形似已属不易,更遑论神似。禁戏之厄,哪里只是禁掉了那些有滋有味的好剧本?表演艺术的牺牲,实在更是首当其冲,而正由于这些涉及到鬼魂的表演手段如鬼魂一样化为云烟,它只能令后人怀想却无从捡拾,因之就加倍地令人唏嘘不已。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杨四郎的伦理底线(1)
电视剧《施琅大将军》在中央电视台的播映,有关历史上的民族争端,尤其是曾经在民族争端与战争中以“鹰派”代表人物而受到历史充分肯定的英雄人物的当代处理,又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类似的话题近几年里总是重复出现,比如说新的中学教科书声称要重新处理以抗击当年的异族入侵而名垂史册的文天祥、史可法等历史人物,以及当某位艺术家试图用一座新的塑像让岳飞庙前跪了数百年的秦桧重新“站起来”,引起的反响都不可谓不强烈。这些争论,并不同于人们对汪精卫胡兰成周作人等汉奸的评价,因为那些历史英雄们所处的背景比数十年前的中日战争更具历史的复杂性。这复杂性就在于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渐渐形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而当年曾经连年交战的敌国与异族被统一成一个国度,于是以前民族间的充满血与火的战争,忽然似乎变成了大家庭内的兄弟吵架。假如我们可以将现在的国家版图复制到过去,尤其是,假如我们只是用是否赞颂“统一”这个标准,以判断某种历史叙述是否“政治上正确”,那么,主张投降讲和的“卖国贼”就成了“历史的好人”而主张抵抗的“前”英雄就会反而成为“分裂祖国”的坏人。
但以往我们的故事不是这样颠来倒去地讲的。有一个流传广泛的经典剧目比其他英雄的故事都更像是讲兄弟吵架,而且确实就是用战争中各事其主的兄弟的关系来切入民族战争的,它就是京剧《四郎探母》。
《四郎探母》故事源于杨家将演义。杨家将的故事从宋代开始就已经家喻户晓,明清两代这个故事衍生出无数分支,有关杨老令公以及他的七个儿子、以及他的妻子媳妇乃至他家的丫环如何为国尽忠的悲情故事,派生出一棵极其庞大的故事树。相对于叙述杨家几代英烈的英雄传奇,《四郎探母》的故事在其中非常特殊。说它特殊,是由于在历史的传说中以“一门忠烈”而家喻户晓的杨家,出了在一场极惨烈的战事中遭遇家国大不幸而流落番邦的杨家四郎,他居然成为宋朝的死敌、当然也就是忠君报国的杨家的死敌——辽邦君主的女婿。类似的故事有另外一个版本,他的八弟杨八郎成了另一个情节极其相似的故事的男主人公,同样的流落又同样被番王招亲,但那个传说似乎不如杨四郎的故事那么风行。无论是四郎还是八郎,都让人感慨好姻缘是要讲门当户对的,哪怕再蹊跷也是如此,所以做人就要做杨家儿郎,即使流落番邦都能齐刷刷地运走桃花,被太后和公主相中招入王府,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所以这样的情节安排,最极端不过地体现了普通民众对杨家将的好感,即使对待杨家流落番邦的儿郎也不改变他们的这份痴情,大凡流传广泛的故事,没有老百姓的喜欢是不可能的。
宋辽是正在交战的敌国,而隐姓埋名流落番邦的杨四郎不仅没有成为深入敌后的007,反而成为辽邦驸马和大将;《四郎探母》以宋辽两国交战为背景,成为辽邦驸马的杨四郎在这个家国一体的背景下随萧太后出征是理所当然。然而,这里异乎寻常的戏剧性,在于阵前的驸马爷听说,“萧天佐在九龙飞虎峪,摆下天门大阵。宋王御驾亲征,六弟挂帅,老娘解押粮草来到北番。”杨四郎阵前的对手是他的至亲,宋营的领军人物竟是他的同胞兄弟杨六郎,还有为大军押解粮草的生他养他的母亲和他的结发妻子。《四郎探母》是这样处理对垒双方既是亲人又是敌人的复杂关系的——仗该怎么打暂且不管,该打总还是要打的吧,两军交战前,四郎想见上亲人一面,总是人情之常——“萧天佐摆天门两下里会战,我的娘领人马来到北番。我有心回宋营见母一面,怎奈我身在番远隔天边。思老母不由儿肝肠痛断,想老娘不由儿珠泪不干。”无奈军中壁垒甚严,久别的母亲近在咫尺不能相见,心情焦虑之下,四郎被夫人逼得说出自己是杨家后代这一真相,亏得公主感念他思母心切,为他盗出令箭助他过关,但前提是他一夜之内必须回还。为了能够顺利探母,四郎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一条件,因此他回到宋营与母亲妻子短暂相见之后,不得不狠下心来尽速回转;而回到辽营,萧太后又要治他的死罪,公主和国舅为他说情,情急之下他与公主生的孩子,也就是萧太后的外孙一阵哭啼,终于唤起太后的亲情,于是,杨四郎得以成功地达成探母的愿望,他与公主的婚姻乃至于生活的完整性也有了大团圆结局。至于以后是不是打仗与战场上兄弟如何交手,那不是这部戏所要旁及的问题。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杨四郎的伦理底线(2)
杨四郎身处如此窘境,是戏好看的关键。《四郎探母》整部戏,包括“坐宫”“见母”“别母”“回令”所有这四个关键场次,亲子之情、夫妻之情而且是面对两个女人两桩婚姻的双重的夫妻情怀,还有兄弟之情父子之情,以及尖锐对立的民族立场,场场均是心灵上不能两全的人生大抉择,生死之间的天人交战,曲尽人心人情人性,感人至深。有人说中国传统戏剧不擅长于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说什么人物类型化,缺个性,看看《四郎探母》,觉得那真是痴人说梦一般。
迄至清末,《四郎探母》的舞台呈现无论唱做都已经定型,无疑已经是京剧剧目里经典中的经典。艺术上是这样,伦理道德方面同样如此。如果说中国传统道德以“忠孝节义”为“国之四维”,那么这部戏,于“忠”上或许尚可一争,但是于“孝”“节”“义”三者,尤其是在它们的相互冲突中加以表现,处理得相当深邃与动人。也正是因为于“忠”这一道确实有其含混之处,早在清末就有革命者批评它在民族关系的处理上背离了汉族的立场,从1940年代直到“文化大革命”则被无数人批评为是在“歌颂叛徒哲学”,几乎是每次政治运动,在戏剧界的甚至在更大范围内,《四郎探母》都会成为核心话题,并且波及到擅演和爱演这出戏的演员,为这部戏的上演辩护的批评家。这出戏是否被允许上演就因此成为中国近几十年戏剧和文艺政策的风向标,可以用来很方便地衡量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戏剧政策的严厉程度,1949年前后是这样,1956年前后也是这样,1962年还是这样。最后一次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四郎探母》的全本由一帮喜爱京剧的玩票的“新闻工作者”在北京重新上演,从戏剧界到整个文艺界,都把它看成一件具有标志性的、足以体现“新时期”宽松文艺政策的事件。
一百多年来,所有针对《四郎探母》的批评,都带有很强烈的道德色彩,义正辞严,不容置辩。但《四郎探母》并没有因为这些激烈的批评而终止它的生命,相反,它出人意料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而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比起绝大多数看起来比它更没有理由被禁、却在事实上早就赶下了舞台的传统剧目,表现出久远得多的生命力。几乎没有什么站得住脚的有力的理由它就那么演着,哪怕就剩下“坐宫”这一场戏;而让“坐宫”这场戏在1950年代初那样大规模的禁戏背景下仍然能够在北京舞台上露面的理由,据说是“取其音乐上的完整”,但事实上“坐宫”这一场在音乐上,除了杨四郎“叫小番”的一句嘎调以外实在是缺乏情致,相反,我以为像“坐宫”的情境,杨四郎和铁镜公主夫妻选择用大段的西皮快板,如同夫妻平时为小事斗嘴那样谈论生死大事是不合适的,至少是不精彩的,更谈不上什么“完整性”。然而,就算后来的演员唱不上那句嘎调了,“坐宫”还在演。这样的狡辩居然也可以为《四郎探母》留下一线生机,真是个奇迹。
京剧《四郎探母》在近代的命运堪称坎坷,虽然1950年代初它奇迹般地逃脱了遭禁的厄运,仍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剧目。恰由于京剧《四郎探母》以及这一题材本身同时存在丰富的内涵与激烈的争论,很多人都以为能做所谓“去芜存精”的工作“去其糟粕存其精华”,踩在这块艺术巨石之上以显示自己更为高大,数十年来对它的改写层出不穷。还真有把杨四郎往007的路上去写的,把杨四郎故事演绎成宋代中国的间谍戏,让杨四郎成为在辽邦收集核心军事情报的卧底,于是“探母”就成为在个人私情掩饰下为我大宋朝“踏平贺兰山阙”做出重要贡献的地下工作者。改编者大约是想通过这样的情节,让杨四郎从“叛徒”变成像杨家其他的儿郎一样伟大的民族英雄,而且还十分地忍辱负重,但是这样一改,好像杨四郎的行为反而显得更加落入卑鄙一路,因为那样的杨四郎流落番邦就不再是无奈而且充满了虚伪与欺骗;也有走传统戏《三关排宴》的路子的,而新近一位知名剧作家以这一题材重新创作的《三关明月》,就以佘太君与萧太后在三关相会为杨四郎和杨八郎一起解套,明月朗朗,两位老夫人念及既然已经成了双重的儿女亲家,自己人了,还打什么仗?讲和了吧。于是两位位高权重的老太太在阵前一团和气地议和,家仇国恨顿时消弭于无形。两位手握兵权的老太太就这样以两人是儿女亲家为理由决定不再打仗,双方签订了和约,民族倒是提前团结融合了,但是小女子或者说是老女人的儿女私情成为在民族冲突中决定战与和的关键性因素,这就不仅仅丧失了历史进程中权势人物的责任与原则,更是不可思议的轻率和徇私。如果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有一点点影子,且不论萧太后,至少佘太君,恐怕要替代潘仁美成为老百姓人人诅咒的卖国贼了,导致杨家悲剧的所有劣行都会被堆积到她的头上。因此,所有这些改写不仅没有解决《四郎探母》故事必须面对的道德诘难,反而成为更多争论的对象,因为它们都没有真正的道德洞察力,无法像京剧《四郎探母》那样将民族大义与个人亲情之间的激烈冲突,处理得举重若轻。所有那些看起来是在为杨四郎正名的、或者帮杨四郎解决忠孝忠义之间尖锐冲突的改写本都不能替代《四郎探母》,因为在《四郎探母》,虽然杨四郎不像其他杨家将故事里的英雄主人公那样令人崇敬,却依然有他清晰的伦理底线,杨四郎是有道德内涵的人物,而且他所遵循的道德信念,是人们能够接受的。这就是近代以来有关京剧《四郎探母》的争论如此复杂且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根源。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杨四郎的伦理底线(3)
确实,《四郎探母》的男主角杨四郎在道德上很不完美,从汉族的立场上看也很不爱国。但是杨四郎的行为却仍然符合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普通百姓所认可的基本的伦理道德框架,而且,民众正是通过这个故事的叙述以及流传,建构起民族冲突的特定语境下对人基本的道德要求,而在这一框架中,“义”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强化。
《四郎探母》的故事之所以成立以及感人,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原因,就是大汉的杨四郎和番邦的铁镜公主相互之间通过十五年的婚姻生活建立起来的跨文化的信任。这种信任在表面上,系之于相互之间的盟誓,四郎在要向妻子透露自己曾是敌国大将的真实身份时,首先要求公主盟誓,他说是“我在南来你在番,千里的姻缘一线牵。公主对天盟誓愿,本宫方肯吐真言。”同样,公主表示愿意协助丈夫盗取令箭让他能够前去探母时也要求四郎依样画葫芦,“适才叫咱盟誓愿,你对苍天就表一番。”一句简单的盟誓就构成了双方在如此重大的、甚至是生死与之的事件上的绝对信任,当然不仅仅是由于对于咒语的迷信,更是由于双方都存在对于对方遵守承诺的期待、以及应该能够遵守承诺这种基本道德素质的信任。因此,在这里真正起作用的,主要是对于重然诺的人格戒律的依赖,换言之,是相信人之为人,是有一些基本的道德操守的。遵守承诺,言而有信,并且知恩图报,就是通常所说的“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三国演义》创造的世界里,这种“义”在关云长的行为举止中得到最充分的阐释,其中一个重要细节就是他与曹操、刘备之间的关系。曾经事过相互敌对的几位主公的关羽之所以从未被看成是“叛徒”,大约不仅仅是由于三国时代还没有清醒的民族国家意识,更是由于在曹、刘甚至更多阵营之间穿梭的关云长,在最终做了大致符合汉胄正统的选择的前提下,始终没有背离“义”这个更重要的道德要求,而《三国演义》评价包括他在内的诸多战将在既敌对又合作的多方经常变换角色身份时的行为,同样高扬的是这样的价值。在这样的道德体系框架中评价杨四郎的行为,就不能简单地看他是否投降了番邦,而更要看他既然因其不得已而成了番邦的驸马和大将,那么他面对自己这个新的身份应该有怎样的操守,就像“身在曹营”中的关羽可以“心在汉”,但仍然必须按照自己作为曹营大将的身份行事一样。因此,四郎可以思母探母,公主也可以为他盗令,但是公主对他的承诺和他对公主的承诺必须相互遵守,这是“信义”,而且加上他与贤惠的铁镜公主以及襁褓中的孩子的感情,这“信义”就更有分量。因此才有“哭堂”一场(也有称“别家”的)的情感高潮,经历“双龙会”这场天昏地暗的家国惨剧,流落番邦一十五年的杨四郎好不容易与老母发妻兄弟重新相见,转瞬就要再度分离,生离死别之际的骨肉亲情,一时迸发出来;而佘太君和杨四郎母子间的情感冲撞是如此尖锐而且令人心酸。佘太君急切地对儿子说道:“哎呀儿呀!你才得回来,怎么又要回去?儿岂不知,天地为大,忠孝当先!”杨延辉的回答是:“哎呀母亲哪!儿岂不知天地为大,忠孝当先;儿若不回去,可怜你那番邦的媳妇、孙儿,俱要受那一刀之苦……!”在这里,杨四郎说的是媳妇孩子的性命交关,背后的支撑则是他的诺言,当杨四郎忠义不能两全时,义成为更优先的选择。而进一步,《四郎探母》在文化意义上的深刻与感人就在于,它丝毫没有回避这种选择的艰难与痛苦。
因此,在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中,“义”似乎更像一种超越利益的绝对的道德律令,说它“绝对”,是由于不仅它被解释成超越个人利益的一种价值,而且是可以超越国家利益的,而清朝之所以能够和愿意承继中华民族之大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它对于这种绝对的道德诉求的接受与认可。或许施琅的例子可以在这里又一次被援引,当然还有吴三桂、史可法,决定清朝帝王和将领对他们的爱憎与态度的,并不仅仅是他们对待清朝大军入关以及统治的反应,而恰恰是他们在道德上所达到的高度。因此,清朝对施琅这样的人,是在鄙视中赤裸裸的利用,对吴三桂,是在忌惮与借重并存时不得不忍耐他的存在,包括在万不得已时甚至允许他成为手握大权的西南王,而对于史可法,才有真正的崇敬之情。三种不同态度背后的价值取向,一目了然。这里就用着一句俗语——叛变的行为是受欢迎的,而叛徒永远不受欢迎。反过来说也一样,史可法的抵抗使清兵付出了巨大代价,他们是恨之入骨的,因此用“扬州十日”发泄这种现实的仇恨,但史可法的忠义与勇敢,却是他们同样崇敬的品德,因此他们为史可法建忠烈祠,以弘扬这种永恒的价值。
书包网 www.61k.com

杨四郎的伦理底线(4)
当然,“义”并不是道德的全部,佘太君说“天地为大,忠孝当先”,就暗含了对杨四郎的批评。京剧《四郎探母》对杨四郎有保留的道德肯定,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把每个戏剧主人公都演成完人和英雄模范,《四郎探母》告诉我们,艺术并不只是用来歌颂英雄或者揭露罪恶的,有时它也可以用来写写像杨四郎这样的争议人物,纵然大节有亏,毕竟也不是无情无义的禽兽。当然,要写得好,要成为经典,还需要对特殊人格的境遇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有更多的洞察与揭示。既身为番将又身为杨家儿郎,要恰如其分地回应观众对于持有这种矛盾的双重身份的戏剧人物矛盾的道德期待,才有可能写出和演出一个虽有违“忠孝”之道,却仍然能够让公众接受的杨四郎。
一方面,《四郎探母》当然要为杨四郎之成为让人同情的戏剧主人公解决一些道德上的障碍,比如说强调四郎是在流落番邦的特殊背景下,被擒后为了求生不得已改名换姓,又因其英武误打误撞地成了驸马,这样,他既不是投降更不是背主求荣,虽然他确实获得了荣华富贵;至于一十五年的时间区隔,虽然不能用来作为四郎不再爱国的理由,至少可以用来说明他与铁镜公主的深厚感情。在这样的前提下,《四郎探母》就可以把杨四郎已然成为辽邦驸马当成一个既成事实来演绎,来正面地解决此时此地的杨四郎究竟应该怎样做人,究竟应该有怎样的行为准则这一难题。它想要让读者和观众理解的是,假如一个人已经落到了这种境地,那他将如何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们要讨论的是京剧《四郎探母》里的杨四郎,而不是如何才能培养出更完美的杨四郎。一边是母亲、发妻和祖国,一边是给予自己恩惠和安逸生活的辽邦以及一十五载对自己情深似海的公主、太后和亲生儿子,在这里,他对两个家庭甚至包括两个国家的情感冲突,就构成了杨四郎道德悲剧的核心。在某种意义上说,杨四郎的困难就在于,无论他做什么选择都意味着背叛。而他的选择,就是在背叛的宿命中,坚守住自己做人的最后底线,于是在我们这个始终强调“忠”和“孝”的文化环境里,杨四郎虽然够不上“忠臣”“孝子”,却因其还有“义”,才得以被民众接受、理解,并且因其对“义”的坚守之困难而获得巨大的同情。
这就是京剧《四郎探母》的历史分寸感,难得的是《四郎探母》从明清一直演到今天,从头至尾,没有用一点笔墨去试图将杨四郎“塑造”成威名远扬的什么“大将军”,也没有用什么人性至上的人道主义理论去为他投身番邦做正面的辩解。这恐怕是电视剧《施琅大将军》的创作者们在历史的大是大非方面需要虚心学习的。施琅反复无常,背主求荣,不管算不算汉奸,至少总是个不义小人,就算从几百年以后的结果看,他收复台湾是一件于国于民有利的好事,也并不代表他就因此变成了一个盖世英豪。就像残暴的秦始皇一不小心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条长城,并不能因此嘲笑孟姜女,说她的精神境界太低以致无法理解丈夫在从事为中华民族建筑永恒象征这一不朽的事业;更不能因此就忘记秦始皇的残暴,残暴就是残暴,不能因为他在客观上为民族与国家成就了一桩功德就予以原谅甚至加以粉饰。
在我看来,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关键并不在于是将他回放到他所处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还是用所谓“今天的历史眼光”加以评价,而在于无论是将他放到原初的历史语境里还是放在变化了的历史背景下,他的行为举止都必须经得起普世道德的苛求;因此,真正重要的是,给予一种行为以正面的或负面评价的那个道德的或者政治的标准,是应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因为历史与文化,都需要有纵深感的道德观念。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之所以狭隘,正是由于他们把利益视为道德唯一的基石,将是否符合民族的或者国家即时的或永久的利益,看成是判断与衡量一个人与一种行为的唯一标准,而忘记了人类应该拥有一些更永恒的价值。


杨四郎的伦理底线(5)
这是道德比利益更高更重要的一种强调,哪怕面对的是“国家利益”。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1)
造神运动中外古今皆有,一些或许并非最不出色更谈不上伟大的人物,经历类似运动,成为千百万普通民众崇敬的偶像。关公、包公都是其中的好例子,他们经无限地拔高,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形象,与其原貌已有天壤之别。当然,这类造神运动与晚近我们亲历的造神运动有异,一是死人与活人之别,另一个区分更重要,晚近的造神运动由于所造的对象是活人,自是加倍地困难,虽有强权推动,终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关公和包公,是在千百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无数民众通过想象与创造自发营造的,显然有更强的生命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戏曲改进”运动,一群留学东洋爱穿西服年少气盛浪漫可爱的新文艺工作者,从《联共(布)党史》那里学了点阶级分析方法的皮毛,以为就此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按照这样的方法一分析,包公无疑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代言人了,这样的官吏只能帮助封建帝王统治劳动人民,焉能用此来教育人民娱乐大众?人民千百年来津津有味地欣赏和喜欢、崇敬包公,也都成为不觉悟的麻木和愚昧的表现,因此动用各级政府的强力禁演,闹腾了几年,最终还是没有成事,包公戏从城市到农村,仍然火得不行。《联共(布)党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很多领域无往而不利,不仅哲学、美学和文学理论,在史学领域更是所向披靡,却在戏剧领域打了败仗,而且输得很难看,其中缘由,值得琢磨。
顾颉刚说历史是层累地造成的,书写关公和包公事迹的历史更是如此。当然,关公和包公也不一样,如果说关公的神化是民间社会尤其是边缘群体通过传说、平话讲史等方式,在想象中创造的社会秩序的化身,那么,包公更多是平民们通过戏剧这种特殊的娱乐形式,通过想象与希望塑造的公平与正义的象征。是的,包公一直是中国戏剧领域的重要角色,以包公为主角的戏剧几乎伴随着中国戏剧发展的整个历程。至于包公形象的演变,本身就是一个曲折复杂的故事。
历史上的包拯在北宋天圣年间中进士,历任天章阁待制、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最后官至枢密副使。据说包拯在世时包公的故事就被民众口口相传,但就像所有民间故事一样,最后都远离其原型。有关包公的民间传说,其中涉及到包公的身世以及职衔的部分,多数只是捕风捉影,包公戏的戏词大约要以“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上”最为出名,存世的包公戏,包公几乎都在开封府审案。但事实上,包拯在开封府任上的时间并不长,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包拯58岁才获任命权知开封府,所谓“权知开封府”,即“代理开封市长”,他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嘉佑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多时间。历史上的包拯在中央政府担任过监察御史,对贪官污吏的行径多有揭露,与他后来的公众形象颇有联系,但终其一生,多数时间只是担任各地县州一级的地方官。他50岁左右终于被提拔进京,不过,在京城期间,也只以闲职为主,这也符合他的文人身份。宋代倚重文人,但是这倚重渐渐成为虚招,包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学士”两个职务,就是典型的赐给文人的可有可无的虚职,看似地位很高,但是实际的权限却像牛皮筋一样忽大忽小,完全掌控于皇帝一手。
包拯在元杂剧里多被称为包待制,不像在后代民间流传的戏剧故事里多数称之为包龙图。元杂剧故事的包拯,已经是典型的决狱断案的清官,并已成为“包青天”——在这里,区分“清官”和“青天”是必要的。所谓“清官”意指官员清正廉明,所谓“青天”是指官员有决狱断案的能力。
在中国民众的期待视野中,如果遇到刑事或民事诉讼时,政府官员能够公正廉明地判案,就是公众心目中的好政府和好官员,他们虽然也盼望“青天大老爷”,但事实上遇有“清官”就足够满意。我们会发现,一般官员的决狱断案的技术能力在这里其实是被忽略的,虽然这种能力也很重要——在很多公案戏里,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县官桃杌并不是由于收受了张驴儿的贿赂才屈杀窦娥;明代非常之杰出的、后来剧名改为《十五贯》并红遍天下的传奇《双熊梦》,造成熊家兄弟奇冤的过于执也不是因贪财,是由于颟顸和糊涂才造成冤狱。在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好的官员,仅仅清廉还不足以保证判案的公正,要想成为“青天大老爷”,还需要破案的智慧和洞察力。但是既然千百年来民众把包公式的“清官”当成他们对社会公正的全部寄托,那么我们当可以理解,要想让普通百姓对社会政治满意,最重要的甚至唯一重要的就是官员的廉洁和公正,只要官员清廉公正,其他问题都并不难解决——因此,“清官”和“青天”就可以等同视之。这说明自古以来在中国老百姓的眼里,腐败即使不是造成冤狱的所有原因,至少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2)
在元杂剧里,包公已经拥有作为一名“清官”兼“青天”所需要具备的所有资质,但是他的长处还基本上局限于有正确侦破案件的能力,尤其是对各种稀奇古怪的案件。比如说《灰阑记》《还牢末》《合同文字》《神奴儿》等剧目,包公只是由于心明眼亮,有非同寻常的侦缉才华,他有如神助地以超乎常人的智慧和洞见,解决了诸多其他官吏难以参透的疑难诉讼。至于像元杂剧《盆儿鬼》,也就是后来在京剧老生行里很得宠的《乌盆记》,包公只是个摆设,只需根据鬼魂诉说得清清楚楚的案情审案结案而已。
假如包公的事迹仅止于此,他就还只是一位普通的“青天大老爷”,所有包公故事就只不过是中国古代版的福尔摩斯故事。虽然在一般场合,有能够洞察案情真相的“青天大老爷”就已经足够,然而,当普通的小老百姓遇上权贵阶层,强势者要以权势影响诉讼结果实在是太便利,作为法律与秩序代言人的判案者,要保持公正,就并不那么容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新文艺工作者们习用的阶级分析方法有一点是有道理的,那就是作为统治阶级一员的官员们,总是更趋向于同一阶级的成员,为他们说话。元代的老百姓是知道这个道理的,在无名氏创作的杂剧《生金阁》里,包拯要想套出庞衙内犯罪的实情时,就是一口一个“咱则一家一计”,哄得庞衙内放松了警惕——不是庞衙内一时犯迷糊,恰是因为庞衙内一定很容易信任包拯是他们自家人,相信他不会胳膊肘儿往外拐,站到平民一边。
无论从感情还是从利益上分析,“官官相护”的现象出现的几率都很高,更不用说权势和钱财都有可能被用以为收买审判者的手段,公开的或私下的贿赂,都有可能使那些贪官污吏因贪赃而枉法。正因如此,百姓不仅仅期盼能够正确地判案的“青天大老爷”,廉洁清正、铁面无私的、不被权势和金钱左右的“清官”,事实上也更必要。
包公就是宋代以来一千多年中国普通民众这种期盼和想象的卓越创造。留存至今的最初的元杂剧作品里,那位富于智慧的“青天”包待制,已经充分显露他作为一位廉洁的“清官”的道德力量。比如在杂剧《陈州粜米》《鲁斋郎》《生金阁》这几个重要剧目里,包公对权豪势要之家的衙内和平民之间的法律纠纷的处置。在《陈州粜米》里,包公遇到的是刘衙内的儿子刘得中和女婿杨金吾,他们不仅利用赈灾放粮的机会大肆贪污,而且竟然用皇上赐给的紫金锤打死平民;《鲁斋郎》写的那位与该剧同名的恶少,则先后强行霸占了平民和下属的美貌妻室。他们之所以如此为非作歹,就是特殊身份使然——如同以往的研究者们指出的,虽然戏里并没有直指鲁斋郎的官职大小以及他的靠山是何人,他的上场诗“花花太岁为第一,浪子丧门再无双。街市小民闻吾怕,则我是权豪势要鲁斋郎”,以及“嫌官小不做,嫌马瘦不骑”的自述,在元杂剧里是最典型的衙内专属语言,他强抢了平民李四的妻室还抛下一句话:“你的浑家,我要带往郑州去也,你不拣哪个大衙门里告我去?”而受害者果然从郑州告到许州,根本就告不出任何名堂。从最后包公处理这个案件的手段之蹊跷,也可以看出在关汉卿的笔下,鲁斋郎即使犯下泼天大罪,也不会受到惩罚。这些衙内以及衙内的远亲近戚们之所以敢于横行霸道胡作非为,就是由于他们都和《生金阁》里的庞衙内一样,把包公看成是自家人,坚信所有执掌司法的官吏必将唯他们这个群体利益之马首是瞻,他们对那个社会中存在秉公执法的官吏的可能性很不以为然,他们都低估了道德的力量。
是的,戏剧里的这些衙内低估了包公身后的道德支撑,他们以为权势,当然,还有和权势相配套的金钱就是支配这世道的所有力量。但民众似乎并不认可这些衙内们的霸道,仍然相信这世道之上还有王道。民众相信有执法严明、铁面无私的包龙图,会对施恶的衙内们绳之以法,并不因这些罪犯的父亲与他同朝为官而法外施情。但是,包公并不能轻而易举地成为民众期待的象征,他必须经过重重考验,首先他需要在与权豪势要与平民之间的诉讼纠纷与对垒中,证明自己的“清官”身份。这就是元杂剧的数十部包公戏里《陈州粜米》《鲁斋郎》《生金阁》的特殊意义,是它们不同于普通公案戏的深刻的政治学内涵。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3)
包公从元杂剧时代开始逐渐被偶像化,成为“清官”的符号。但是包公成为民众崇拜的偶像经历了曲折过程,包公的形象是通过更多的包公故事,才渐渐变得越来越丰满,而故事的衍化过程,就像民众在包公为官之路上,设置了唐僧上西天取经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那样的重重障碍。长路漫漫,历尽坎坷,包公在民众心目中的“清官”地位,才能持续稳固。
明清年间包公戏为这位“清官”出的难题,显然更甚于元代。在著名的包公题材南戏《高文举珍珠记》中,宰相女儿被她父亲强买强卖似地嫁给状元郎高文举后,吃醋吃得过分,她仗着有个位居一品的父亲,无端迫害高文举的结发妻子,因而被告到包公门下。和它相似但流传更广也更具代表性的是《秦香莲》。包公审理这些案件时的困难不在于案情扑朔迷离或是非难断。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上朝取应得中高官并且被招了驸马,贪图富贵背弃发妻秦香莲。香莲携两个幼子千辛万苦地来到京城,他拒不相认不说,更恶劣的是他为绝后患居然派手下去追杀妻儿。侥幸逃过一命的秦香莲怒而投告到开封府,对于包公而言,案情的真相一目了然。
男性地位改变后停妻再娶,这既是家务事又不止于此。包公审理这桩案子,重心不在于陈世美在婚姻上对秦香莲的背弃,而是陈世美贪图富贵且道德沦丧,不仅德性有亏,且悖于宗法。所以秦香莲明知陈世美成了驸马仍然来要求“公道”。主持“公道”本是“青天大老爷”职责所在,但是在这个案子里,有“包青天”犯怵的地方。
在秦香莲的案子里,包公要对付的不是宰相女儿,而是皇家的驸马爷。宰相虽然位高权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仍然是臣,与最底层的县令之间的差异还是可以度量的,而且在理论上县令也有升迁为宰相的机会——包公就是从县令渐渐做到副相的实例;宰相和皇帝之间的差异则不可度量。因此,《珍珠记》只是《陈州粜米》之类剧目的“宰相版”,包龙图在《秦香莲》里面对的是皇家的绝对权力,正是包公在陈世美与秦香莲的讼案中执法公正,才体现出明清年间比杂剧时代更显伟大的包公形象。
君权天授,不受世间的法律约束。陈世美深信娶了公主,有皇权荫庇,能超越伦理道德,甚至可以超越法律。因此他明知被告到了执法如山的开封府,依然对包公轻蔑地说“纵然有人将我告,敢把我当朝的驸马怎开销!”
细读《秦香莲》,我们会对传统社会中法律的限度有更深刻的理解。表面上看比《秦香莲》更极端的是《打龙袍》,在这里包公连不守法度的皇帝本人也敢于惩罚,但恰恰是《打龙袍》为包公设计了一条退路,且不说剧中皇帝所犯的并非真的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国太对皇帝的控诉大半是用公理包裹着的私怨,就算皇帝真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包龙图也只能用皇帝的龙袍代替皇帝挨板子以示惩戒。可见普通百姓对司法公正的期待是有限度的,他们追求的无非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它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微妙但却十分关键的区别,就在于民众始终承认皇权的至高无上,承认皇帝有置身于法律制裁之外的特权。
既然如此,老百姓对“第一家庭”也会有最大限度的宽容,所以观众很能接受包公委婉且耐心地对陈世美好言相劝。这一场景里有京剧《铡美案》最负盛名的唱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的:曾记得端午日朝贺天子,在朝房与驸马相过了面皮。我相你左眉长来右眉短,左膀高来你的右膀低。眉长眉短有儿女,膀高膀低你定有前妻。我劝你相认是正理,祸到临头后悔迟。”包公尽可能放低身段的金玉良言并没有说动仗着驸马身份无比骄横的陈世美,面对陈世美的狡辩,包龙图才不得不与这位驸马爷正面冲突,他那段脍炙人口的〔西皮快板〕就此喷发出来:“驸马爷不必巧言讲,现有凭据在公堂。人来看过香莲状,(王朝递状)驸马!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上写着秦香莲三十二岁,状告当朝驸马郎。欺君主,灭皇上,悔婚男儿招东床。杀妻灭子良心丧,逼死韩琪在庙堂。将状纸押在爷的大堂上!劝你相认回府往,咬定牙关你就为哪桩?”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4)
但这还不是《秦香莲》的高潮。最重要的角色还没有登场,在这个曲折故事里包公的真正对手是皇姑和国太。就在包龙图要对驸马爷用刑的当口,皇姑和国太驾到!这才出现了最尖锐的戏剧冲突:面对皇姑与国太对驸马爷的护佑,包公能否为秦香莲这样的小民作主。
只有《秦香莲》这样的故事才足以让包公彪炳千古。国太与皇姑刻意彰显陈世美皇亲国戚的身份,将国法与私情难以分解地混为一体。身为皇家贵胄却又可以像市井妇人般撒泼的皇姑和国太让包公为难万分。《秦香莲》之所以最终能让观众十分满意,是由于包龙图小心翼翼但却坚定不屈地拒绝了以皇帝的名义滥施特权,打坐在开封府的包龙图,最终让百姓看到了“公道”之存在。
需要特别指出,包龙图能够给秦香莲的是“公道”而不是“幸福”。论及私情,“幸福”当然远比“公道”重要,但是论及国法,“公道”的意义就远非“幸福”能比。只有把“公道”看得更重要,把国法看得更重要,秦香莲才有活路——“铡美”并不能保证秦香莲似的怨妇过上幸福生活,但起码的公平是她们能够还能在世上忍受的前提。因此,假如能有公道,那么,法律与其说是统治者的工具,不如说是普通百姓的护身符。
将国法置于私情之上,是司法公正的核心。国法比私情更重要,公道比幸福更重要。对他人是如此,对包龙图自己也是如此。流传很广的《赤桑镇》,让国法和私情的冲突及于包公自己,进一步拷问这“清官”的良心。对“清官”不徇私情地审案的要求,不仅是要求包龙图不能顾及“别人”的、包括皇帝的私情而妨碍公正,不,更关键之处在于,每个司法和执法者,都会有自己的“私情”。包龙图要成其“清官”,铜铡就不能仅用于铡别人家的脑袋。《赤桑镇》对包公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
《赤桑镇》里欺凌百姓贪赃枉法的罪犯是包龙图的侄儿包勉,而且包公和这位侄儿的关系很不一般。有时我甚至认为包公要对包勉施以极刑,比起对自己亲生子女用刑需要更大的毅力与决断。
各种版本的包公斩包勉故事无不浓墨重彩地着力渲染嫂子对包公恩情,在汲取了东北二人转传统段子鲜活语言的吉剧《包公赔情》里,那包公“是嫂嫂你一滴滴一点点,点点滴滴心血奶浆养成的人”。突遇丧子之痛的嫂子得知是这位亲弟弟铡了自己唯一的儿子,不由得痛陈当年的苦楚和今朝的绝望:“你在我身旁十八载,嫂嫂我提心吊胆十八春。想当年身左奶我小包勉,身右奶你包大人,叔侄二人难抚育,我奶他三分你七分,饿瘦我儿娇养了你,今日断我后代根!”“……省吃俭用供你把书念,谁料你功成名就忘了恩!”
只有在重亲情讲恩义的传统社会语境里,《赤桑镇》里的情感冲突才会显得比《秦香莲》更尖锐。当包公铁心要铡陈世美时,他的担当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足够的道德支撑和力量;而且,即使是在他要对亲侄儿包勉行刑时,他仍然是坚毅而刚强的;然而当他要向他嫂子告知他的这一决定时,突然变得软弱而踌躇不前。他不复有《铡美案》和《打龙袍》时的气宇轩昂,他忽然意识到他那看起来似乎天经地义的清正廉明,却伤害了同样重要且不可逾越的人伦亲情与恩义。
亲情与恩义是维系人类社会的根本,一点都不比国法和公正轻。因此,为国法不徇私情的包龙图要努力修补亲情与恩义遭受的损伤,对他嫂子唱出“劝嫂娘休流泪你免悲伤,养老送终弟承担,百年之后,弟就是你带孝的儿郎”时,我们当可更深切体会到他的歉疚之心。正由于国法和私情都拥有合理性与正面价值,冲突与抉择才意味着必须做出巨大牺牲,而因为亲情和恩义更切近人的根本,更难以割舍,且更无处不在,因而与权势相比,会更容易更经常地成为公正的障碍,所以,考验包龙图不仅需要《铡美案》,还需要《赤桑镇》。
戏剧是千百万普通民众书写的历史,包公就是这部厚重历史中最具分量的一章。在这里,凝聚着普通民众对于司法公正的理解,它告诉我们要建构一个司法公正的社会,需要超越哪些障碍。包公所面临的所有各种各样的挑战,既是民众对于清官的期待同时又表现出中国百姓在政治与司法领域足够清醒的意识。包公遭遇的困境就是追求与维护司法乃至于社会公正所需要解答的难题,千百年来从《陈州粜米》《秦香莲》直到《赤桑镇》,中国民众加之于包公身上的重重考验,就是对司法乃至于社会走向公正之道的导引。从元杂剧到晚近的京剧和其他地方剧种,一出又一出的包公戏里,戏剧家和观众们对清官提出越来越苛刻的要求,恰恰体现了民众对于政治清廉的认识不断深化。清官难做,但非如此就无从彰显清官的道德价值。
书包网 www.61k.com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5)
许多部包公戏共同塑造出一个不畏权势不徇私情的具有典范性的清官,但我忍不住要煞风景地说,如此不畏权势不徇私情的是戏剧里的包公而并不是历史上的包拯。
诚然,包公在世时确实有很好的官声,他的清廉与公正,也确实远近闻名。但历史上的包拯并不需要经历“铡包勉”这样的艰难的选择,包拯的父母虽然身体不算健康,但确实是他们养育了包拯而并未依托包公的嫂娘。至于包拯与皇帝之间的冲突,像《秦香莲》里那样面对皇姑国太毫不退让的正义感,虽然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并不是毫无形迹可寻,但是离开斩杀驸马那样极端的程度,还是差得很远很远。
历史上的包拯与皇戚也有过冲突,其中最辉煌的事迹,就是先后六次上疏弹劾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可惜我们找不到张尧佐多少真正的劣迹,只知道包公顽强地弹劾这位皇亲国戚,最主要的理由是他认为他的这位前上司并无骄人政绩,只是仗了侄女得皇帝之宠幸才青云直上;有趣的是包拯的职务升迁路径几乎跟在张尧佐后面亦步亦趋,刚刚跟随张尧佐从户部副使任上升迁执掌谏院的包拯,上任后立即发动了对这位前任持续而猛烈的攻势。在他知谏院的短暂时期内,弹劾张尧佐几乎是他最主要的工作,直到皇帝终于耐不住性子,同意在大臣们面前与他展开廷辩,据说激辩时他的口水都溅到了皇帝脸上。托赖宋代对谏官“言者无罪”的宽厚待遇,就靠着这样认死理的抗辩,兼之随后李贵妃因病逝世,最后他总算成功地终止了张尧佐的仕途。这大概就是包公一生与皇亲国戚正面斗争最重大的事件,他不断向朝廷上疏,不屈不挠,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而这样的抗争与成功,与《秦香莲》里的包公形象的距离,无论是道德还是戏剧性,自是不可以道里计。
而且更重要的是,即使包公做到了知开封府这样位高权重的地步,在审案时他的权限其实是很小的。在民众想象的戏剧作品里,包公执掌的开封府甚至专门设置了三座专供他行刑的、分别以龙头、虎头、狗头为标志的铜铡,据称狗头铡专门用来斩杀犯了死罪的平民百姓,虎头铡用于斩杀犯了死罪的大臣官吏,而龙头铡,则特别用以斩杀犯了死罪的天子贵族王侯。然而,按照宋代的法律,州县一级的官吏只有权审理和判决“杖以下”的案件,这就是说,遇到一般的坏蛋恶人打他们几十棍以施惩戒是可以的,而“徒以上”的罪行,即需要正式地坐班房的,就需要由中央专门的司法机构如大理寺或刑部审理判决。开封府虽然下设两厅三院,审理很多案件,但是遇到较重大的需判处罪犯徒刑的案件,同样需由大理寺和刑部两家互相监督和复核以最终决定。因此,历史上真实地“打坐”在开封府的包龙图不但不可能有他的“铡美案”,连将陈世美下狱的权力也不见得有。
当然,戏剧不是历史,假如戏剧里的包公以及所有与包公一样的清官们面对贪官污吏时都没有杀伐惩恶的权力,那么所有清官戏也不复存在。在戏剧作品里包公的权力就像我们知道的那样很大,而且他经常有机会手握御赐的尚方宝剑,有了尚方宝剑,包公对于犯案的贪官污吏就可以便宜行事;因此他能够在权势对司法公正构成现实的威胁之前,将公正的理想落实为无法变易的现实。通过戏剧,包公成为人民心目中法律的化身,成为司法理想的民间化身,并且清晰地折射出平民阶层对于官员的道德期待。
因此,我丝毫不会因为戏剧里的包公与历史上的包拯巨大的差距而感到不安,我以为一个国家有道德有理想有追求的民众,有权利按照自己对于政治清明的诉求创造自己的司法偶像,他们通过为清官设置不同的难关,让他们置身于各种各样的情境中经受考验,经历这样的千锤百炼,打造出代表了一个民族对政治清明之无限追求的标志性人物。因此,包公戏不需要依附于历史上的包公而获得价值,它的永恒魅力,就在戏剧本身。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老戏的前世今生全文阅读 作者:傅谨 《老戏的前世今生》由www.61k.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老戏的前世今生全文阅读页面。

四 : 美国养老社区的“前世今生”

2014-09-02 张卫国江湖海鲜

菲尼克斯太阳城 美国养老社区的“前世今生”

内容提要:美国养老社区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的社会慈善机构,从最初收容照顾鳏寡孤独和穷困水手,到现代化的养老服务社区,满足国民退休后三四十年的晚年幸福生活需求。经过几百年发展,养老社区实现了华丽蜕变,大大提升了美国养老服务水准。二战后,养老社区在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日益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社会化,成为庞大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养老社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走向兴盛,其背后存在着深刻的原因,可以从人口、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历史背景进行剖析。

美国养老服务非常发达,养老社区(Retirement Community,有的译作退休社区)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成熟的运营管理模式具有巨大借鉴价值。所谓“养老社区”指的是老年人养老生活所居住的住宅区,历史上最早出现在美国。在养老社区里,老年人自理或由家庭成员帮助打理生活,并参与社交活动,或者接受来自社会的关怀和帮助。从建设规模看,养老社区散在分布于全美各州,规模大小不一,既有为老年痴呆症患者准备的小型便利设施,也有常见的老年公寓,还有大型商业地产,乃至拥有专属邮政编码的独立社区或养老城镇。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主要由“专门建设的养老社区”(Deliberately Occurring Retirement Communities, DORCs)和“自然形成养老社区”(NaturallyOccurring Retirement Communities, NORCs)并存的格局,专门建设的养老社区可以是地产商人开发而来,也可以是地方政府运用市场手段规划建设而来;自然形成养老社区多为居民自发形成,许多小区内青年人口成年后不断迁出,老年人口比例逐渐上升,该社区便逐渐过渡到老年性社区。相对而言,人为规划的养老社区借鉴价值更大。

从慈善事业到专业化服务实体的历史变迁

美国最早的养老社区可以追溯到独立前的“凯斯利养老社区”(Kearsley Retirement Community)。1772年,费城教会根据约翰·凯斯利(John Kearsley)医生的遗嘱,用他的遗产在费城建立了一所基督教堂医院(Christ Church Hospital),占地13英亩,专门收容穷人和体弱的寡妇,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高级护理社区,为低收入老年人提供持续照顾。以这种混合型慈善社区为开端,养老社区在美国非常缓慢地发展起来,到19世纪30年代,在纽约斯塔滕岛上出现了专为商船退休水手而建的养老社区(Sailor’s Snug Harbor),1852年波士顿也出现了类似养老社区。

内战后,南北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统一,美国快速走上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工业化、城市化鼎盛期,城市建设和社区管理步入正轨,在社会改良进步运动的推动下,慈善事业尤其是社区照顾获得长足发展,许多城市陆续出现社区服务中心(Settlement House),提供了部分业余性养老照护服务,但专门性养老社区的兴建尚待时日。30年代,在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失业和贫困问题异常突出,老年人生活尤为困难,为保持社会稳定,1935年8月14日罗斯福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Social Security Act),包括社会保险、公共援助、社会服务、老年伤残保险、医疗补助、孕妇和残疾儿童补助六大方面,该法明确规定退休年龄为65岁,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案,标志着美国政府由此开始正式介入社会保障事务。随着时间推移,各种社会保障举措不断完善,1939年增加了伤残保险和老年遗属养老保险,1940年起政府开始按月支付退休金,养老成为全国性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37年联邦政府颁布了第一部《住房法》(The Housing Act of 1937),关注焦点是低收入者的公共住房建设,对老年人与残疾人住宅略有提及,但只字未提养老社区。从理论到现实,本时期养老社区均无较大进展,在随后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养老社区发展也一直处于受抑制状态。

二战后,美国养老社区迎来新的发展阶段,社区规划、设施建设、服务内容都日趋完善,到50年代,西部数州出现了养老社区建设方案。1954年两位开发商在亚利桑那州马里科帕县(Maricopa County)购买了一块320英亩的农田,建成著名的养老社区杨格镇(Youngtown),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年龄限制的养老社区(age-restricted or age-qualified),此后准入年龄限制成为养老社区的普遍特征。自50年代起,美国社会老龄化征兆日渐明显,老龄问题引起普遍重视,伴随世界范围内社区照顾模式逐渐取代机构照顾成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的主流,各州出现许多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成为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支持力量,专业养老机构和非专业的社区照顾相互补充,养老事业呈现多元繁荣局面。五六十年代,经济形势高涨,房地产开发持续兴旺,政府陆续出台各种相关政策法律,1959年《住房法》(Housing Act of 1959)规定,直接向老年人住房项目提供贷款,此后更是逐年加大资助力度。受郊区化和战后城市化新进展的带动,住房供需两旺,商业地产开发进入新的黄金期,有力地推动养老社区建设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养老社区开始繁荣兴盛起来。闻名于世的“太阳城”(Sun City, Arizona)养老社区便在60年代初开始兴建,到80年代建成后声名远播,至今仍是养老社区的典范。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退休老年人口越来越多,由政府建造老年公寓或者提供住房补贴的做法致使政府开支逐年增大,在70年代石油危机后,政府税收减少,结果形成前后夹击局面,导致各级政府财政赤字激增。为摆脱财政困境,1968年联邦政府通过了《住房和城市发展法》(The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 Act of 1968),调整以往由政府大力兴建公共住房的政策,为符合条件的开发商和购房者分别提供一定低息贷款,财政重负得到一定缓解,此项政策成为鼓励私人资本进军养老地产开发的重要立法,养老社区建设受惠颇丰。为顺应社会需求,1987年联邦政府又通过了《养老院改革法案》(The Nursing Home Reform Act),在提高养老机构服务标准的同时,详尽规范了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服务程序等,并规定对不达标者进行经济处罚,这些措施都促使养老社区进一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养老服务实现了社会化转向,市场和民间力量在养老事业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美国式养老道路,美国也率先成为以市场提供养老服务为主的国家,奠定了美国“社团主义市场经济型”福利国家的地位。如今,大大小小数以万计的养老社区遍布全美各州,带动养老产业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有关报道,1986年美国老年人消费额达到8000亿美元,占当年美国GDP的18%,而在2008年以来的新一轮经济危机中,美国养老社区发展并未受到太大冲击,在普遍疲软的美国房地产业中可谓一枝独秀。

独具特色的美国养老社区

美国养老社区形态各异,地域分布广泛,建设规模不一,资金来源多种途径,服务内容多姿多彩,运营管理多种多样,在设施建设、服务提供、运营管理方面都有许多特色之处。

1.社区分类

按照不同标准,美国养老社区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

(1)按照建筑类型和规模可以分为“养老新镇”(Retirement New Towns)、“养老村落”(Retirement Villages)、“养老营地”(Retirement Subdivisions)、“集合式老年公寓”(CongregateHousings)和“持续照护养老社区”(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ies, CCRCs)几大类。其中,前三类主要服务于55岁以上的年纪较轻的老年人(在美国被称为young old),其特色在于关注老年人的休闲生活,可以统称为休闲生活型养老社区(Leisure or lifestyle oriented communities, LORCs),此类养老社区一般都建有各种体育、娱乐场所,硬件设施良好,高尔夫球场是标准配置之一;而后两种主要服务对象为高龄人群(被称为old old),提供专业性医疗护理,医疗设施完备,考虑到居民年老体弱,社区建设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无障碍特色。此外,还有一种“自然形成养老社区”,有别于专门规划建设的养老社区,按人口构成又可以分为“只留老人的社区”和“居住在此直到老的社区”,其地理位置可能在老城中的某段街区,也可能在乡下某个农村小镇,其建筑既可以是独栋公寓,也可以是共有公寓楼,还可以是一片邻里街区,据统计,美国55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27%居住在“自然形成养老社区”。与自然形成养老社区相类似的是“居家援助式”公寓,有点类似于中国传统上的子女养老模式,但是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因服务成本所致其实际花费并不低。

(2)按照医疗护理程度可以分为生活自理型养老社区(Independent Living)、生活协助型养老社区(Assisted Living)、特殊护理养老社区(Skilled Nursing)和持续照护养老社区(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ies, CCRCs),这几种社区的照护内容和护理程度按顺序逐级加深。由于年龄逐年递增,体质、精神状况和社会活动力逐年下降,老年人可以根据年龄增长依次选择相应社区居住,刚退休时入住活跃长者养老社区中的独立式住宅,或者双层公寓套房,年龄稍长时搬进生活自理型公寓,接下来入住生活协助型住宅,最后再转到监护型居住单元。在选择持续照护社区之前需要注意,有些社区要求一次性预付10万美元以上的定金,入住后还要按月交纳住房、餐食、健康护理和其他服务项目所产生的各种收费,社区会在居民死亡或协议日期前搬出时返还部分定金。为规范养老社区,联邦政府在80年代和90年代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规定除生活自理型社区外,其他几种养老社区均需得到州政府授权才能开发和运营,同时还要与医院或其他专业护理机构紧密合作,以便提供及时的和高水准的医疗照护,对阿尔茨海默氏症(老年痴呆症)患者的专业护理尤需如此。目前,美国约有5%的老年人选择居住在持续照护养老社区中接受专业性照护。

(3)按照居民构成可以划分为更多种类。人以群分是美国养老社区的重要原则,居民一般具有极高的同质性,除了要达到55岁以上年龄限制外,许多小区还特别强调居民在其他方面的同质性,一些特殊兴趣型养老社区会比较关注某种爱好,这可以是运动项目,比如高尔夫球、网球,也可以是插花园艺、琴棋书画,因而有园艺爱好者养老社区、马术爱好者养老社区等等;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养老社区,专门建在大学或学院附近,以便利的高校设施和文化氛围吸引老年文化爱好者,这就是“校园附属养老社区”(Campus-affiliated Communities)。另外还有一些瞄准特别人群的社区,例如退休教师社区、退休邮递员社区、黑人养老社区等;最近几年,随着老年同性恋者经济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出现了同性恋养老社区[LGBT(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retirement communities]。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退伍军人养老社区(Veterans retirement community)的建设由来已久。早在1811年,联邦政府就许下承诺,将会照顾年老的和伤残的退伍军人,将之视为对他们捍卫国家所做牺牲的一种补偿,1833年在宾夕法尼亚建立了“美国海军费城庇护所”(the US Naval Asylum in Philadelphia),1851年又在华盛顿特区建立了“美国军人庇护所”(the US Military Asylum in Washington, DC),1991年两家联手组成一个现代养老社区“武装部队养老之家”(the Armed Forces Retirement Home, AFRH),其他地区也建有不少类似社区。除了医疗护理外,退伍军人养老社区最具特色之处当属部队战友般的同志情谊,由于福利色彩浓厚,通常只需要交纳一部分工资或退休金即可入住。

2.地理分布

从全国地理分布看,南部“阳光地带”是养老社区建设最热门的地区,尤其以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和德克萨斯州最为炙手可热,这些州都位于气候温暖的南方,阳光充足、气候温和,适合慢性病人疗养,非常适合高龄或体弱的老年人长期居住,尤其是加州和佛罗里达州又都处于大洋岸边,气候温润,空气清新,建在此地的养老社区大受欢迎,数十年来吸引大量老龄人口源源不断前来定居。六七十年代是养老社区投资兴旺时期,著名的“太阳城”和“西部太阳城”(Sun City West)在亚利桑那州率先建成,著名的“太阳城中心”(Sun City Center)同时期也在佛罗里达州拔地而起,吸引北方老年人纷纷前来定居,导致本地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率不断增长。

习惯上美国老年人一般不与子女同住,而种族和犯罪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美国社会,老年人尤其是白人老人更愿意寻求安全的、离开都市人群的居住环境,他们偏爱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地区,房地产开发商便投其所好,在人口稠密的大都市区数十英里外,或者毗邻州际高速公路的郊外,开发出各种养老社区。这些地方同时得享都市便利与乡村闲适,地价便宜,房价也不贵,由于没有学校负担,许多赋税得以减免,对老年人极富吸引力。许多养老社区专门建在风景秀丽的峡谷或滨水的河湖岸边,环境极佳。近年来商业统计和住房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养老社区正在阳光带的大都市区以内、主要城市以外及其周边区域兴建,许多地区因之迅速成长为远近闻名的养老圣地。在私人开发商火热开发养老社区的同时,自然形成养老社区也在各地不断涌现,有学者指出,到2l世纪初,拥有养老服务支持的自然形成退休社区已遍布美国25个州,仅在纽约一州就有41处依靠州财政或城市财政资金向居民提供各种老年服务的此类社区。

3.社区特色

美国养老社区环境优美、治安良好、设施完备、服务到位,社区特色突出体现在建设和管理上,在人口构成、硬件设施、医疗护理、生活方式、环境氛围等方面都极具特色。

住进养老社区会导致原有社交网络受到一定程度阻隔,由于缺少社会接触,老年人心理上特有的孤独感容易加重,因此,养老社区里的老人需要通过多种社交网络、文化教育、运动休闲、旅行娱乐等活动来增加人际交往,丰富闲暇生活,减轻孤独感,从现代医学角度讲,这些活动无疑也是生活质量和个人健康的重要保证。基于以上认识,60年代以来,交往和文娱场所的建设受到重视,活动内容不断丰富,服务水准不断提升,在标准化、规范化基础之上,养老社区服务更加深化、细化、专业化、个性化。到90年代,今天所见的养老生活模式已然成形,老人们享受着多姿多彩的休闲活动,过着积极而完满的生活,他们的箴言是“养老即好好享受生活”。

养老社区普遍设有门禁,非小区居民或工作人员不得随便出入,对年轻亲属或外来陪护人员也会有所限制。“太阳城”养老社区就明文规定:所有居民必须在55岁以上,这个年龄以下,即便子女亲属也无居住权。子女若想护理生病的老人,也只能住在该城之外的地方,18岁以下陪同者一年居住不能超过30天。为便于老人上下,住宅以低层建筑为主,所有建筑高度一律不超过两或三层,室内实行低按键、高插座设置,街道为无障碍步行道、无障碍防滑坡道,实施严格的人车分流,高尔夫电瓶车是合法交通工具,对方位感、交通安全、道路畅达均有强调空间导向性的安排。老年人的医疗护理是头等大事,小区内大小各种医疗机构专为病弱老人提供设施和服务,通常包括订餐送饭,配备保健人员进行居家护理,药品分发和服药提醒,为哮喘病人提供喘息服务,安装紧急呼叫系统等等,可谓细致入微。“太阳城”内患有心脏病的老人脖子上戴有一个项链报警器,紧急情况下一按,救护车很快便会赶到。日常生活丰富多彩,有专属电视频道、广播节目、报纸杂志等,文娱设施完备,常见的有健身房、美容院、按摩院、影剧院、演奏厅、宴会厅、舞厅、小酒吧、游戏室、棋牌室、网球场、篮球场、老年大学、图书馆、保龄球馆、展览馆、游泳池、钓鱼塘、木工房等等,简直令人眼花缭乱,另外还配备有邮局、超市、银行、教堂、医疗机构,全美所有养老社区几乎都拥有一个或多个高尔夫球场。“太阳城”养老社区拥有8个高尔夫球场,总面积达1200亩,被称为“高尔夫爱好者的天堂”。

养老社区内外都形成了独特的人际关系和社区文化,老年居民之间相互照顾,在集体活动中建立友谊,养老社区还同周边社区或地方政府之间努力建立协调合作关系,通过商业合同向周边社区和地方政府购买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这样周边地区便成了社区配套服务设施的一部分。有时地方政府会同养老社区签订养老服务购买合同,州和地方政府还会对达标的社区给予财政补贴,有时社区志愿者会提供一些非专业照护,养老社区还会接受来自基金和教会的慈善捐助,养老社区还同医院和科研机构之间密切合作,努力提高医疗护理水平,总之,养老社区并非完全与世隔绝,它们致力于营造和谐的养老氛围。

概括而言,美国养老社区种类繁多,地理分布规律明显,在社区建设和运营管理上极富特色,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心理特点、收入水平、需求差异,将小区建设成为专门面向老年人的疗养天堂。入住养老社区绝非消极依靠,这种养老方式不仅仅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也不再是消极等着老去,而是一种积极生活、独立自主的养老方式,是世纪之交联合国提出的“积极老龄化”(Active Aging)理念的生动例证。在养老社区一派宁静祥和的氛围之中,老人们身心愉悦,畅享晚年时光,有研究表明,居住在持续照护养老社区的老人平均寿命比美国其他社区高出8岁,且在医疗平均花费上减少30%。

经济社会变迁与养老社区繁荣

上世纪60年代之前,养老公寓和养老社区建设基本处于缓慢自发状态,进入60年代养老社区出现繁荣兴旺,到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社区类型,养老社区在60年代走向繁荣显然与这一时期的经济社会变迁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1.人口老龄化加剧为养老社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养老问题在二战之前并不突出,由于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都很有限,老年住宅和养老社区建设自然不会受到特别关注。根据美国人口统计局每十年一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65岁以上老人在1880年为172.3万人,1890年为241.7万人,1900年为308万人,占总人口4.1%,1910年394.9万人,占4.3%,1920年493.3万人,占4.7%,(14)1930年663.4万人,占5.4%,1940年901.9万人,占6.8%,1950年1226.9万人,占8.1%,1960年1656万人,占9.2%,1970年1998万人,占9.8%,1980年2570.4万人,占11.28%,1990年3124.2万人,占12.6%,2000年3499.2万,占12.4%,2010年4026.8万人,占13%。不难看出,30年代之前老年人口一直保持在总人口5%以下,除却移民来美国的大量青壮年人口因素外,这与当时的医疗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无关系,有研究指出,在刚进入20世纪时,美国人口死亡率非常高,平均寿命仅为46岁,如此低的人均寿命,老龄化问题自然不突出。随着美国经济实力迅猛崛起,国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医疗卫生状况不断改善,人均寿命也相应节节高升,1930年到1950年老年人口数量翻了一番,在1945年前后首次突破千万人关口,在总人口中比重达到7%,无论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重,老龄化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按照通行惯例,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7%即为老龄化社会)。逐年递增的大量老年人口必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老年住房便是重要一项,根据1960年人口统计,60岁以上老人有1/4没有自己的家,而是寄宿在亲戚家、出租房或养老机构内,剩余老人中有30%居住在正常标准以下的房屋里,没有私人浴室、厕所和热水,或者房屋残破,剩余的许多老人住在不适宜或不安全的房子里。老年人住房既是一项社会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机遇,巨大住房需求为养老社区大发展带来新机遇。

2.经济繁荣为养老社区发展提供了雄厚物质基础

19世纪后期,美国工业化发展迅速,1894年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一战期间当欧洲忙于战事时,美国埋首经济建设,在20年代迎来“柯立芝繁荣”。虽然30年代遭受经济危机打击,但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又抓住战争机遇,很快综合实力又节节攀升,到二战结束时,美国已经坐稳了世界经济头把交椅。这一段时期社会议题众多,老龄化程度尚不足以引起普遍关注,养老主要依靠个人和家庭,来自政府和社会的救济也担当了部分责任。1937年美国首部住房法通过后,政府开始强化公共住房建设,对养老公寓暂时无暇顾及,养老社区难以形成规模。二战后,美国经济再次迎来新的黄金发展期,1945年到70年代初,失业率一直较低,妇女们纷纷走出家门进入职场,双职工家庭增多,普通家庭经济实力增强,由于职工工资大幅度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多,再加上通货膨胀不明显,生活水平因而显著上升,国民对生活品质提出更高要求,养老保健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伴随后工业社会来临,选择贴心的个性化服务成为美国养老需求的突出特点,各种养老社区纷纷涌现,恰好能够满足这种需求。有学者统计,自1940年1月1日起,联邦政府开始支付退休金,当年支出3500万美元,1950年极速跃升至9.61亿美元,1960年暴增到112亿美元,1970年又猛增至319亿,1980年骤增至1205亿,1990年达到2478亿,而2004年社保基金总支出则达到4920亿美元,如此急速而巨额的庞大支出,若无雄厚财力做支撑实在是无法想象的事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社会积累了巨大财富,一方面,政府税金充足,企业有财力参与员工退休金计划,各种基金乐于捐助养老救济,政府和各种社会实体有财力开发养老社区乃至养老城镇;另一方面,退休者积蓄较多,退休金丰厚,有能力购买养老服务,这些都共同推动养老住宅朝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促使养老社区建设在上世纪60年代走向兴盛。

3.政府政策与财政支持为养老社区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从整体上看,上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美国社会保障处于全面扩张期,保障面不断扩大,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保障水准不断提高,养老事业从中慢慢独立出来受到特别重视,成为庞大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1935年《社会保障法》开启美国政府直接干预社会保障先河,但是养老问题的许多立法和保障举措都混合在其他社会保障事务之中,尚未独立出来。自1937年首部住房法通过到50年代末的这二十年间,政府住房政策集中在立法和管理机构建设两方面,目标主要针对公共住房、低租金住房和贫民窟整饬,关注焦点不在老年住宅,对老年住宅的投入有限。1956年住房法首次提出帮助60岁以上老人取得由住房管理局保险的抵押贷款,1959年综合住房法案第一次将老年住宅问题单列议题,规定向老年住房项目直接提供贷款,第202条款规定了两种资助途径:第一,为非营利机构提供资金补助(“预付款”)来支付部分建设、更新或购买住房的花费。只要该开发项目能让低收入老年人居住达到40年,这些补助就不需要偿还。第二,提供“工程项目房租补贴合同”,填补租户调整后收入的30%与项目运营总成本之间的差额。该条款成为联邦针对老年住房的最早项目,而且至今依然是联邦针对老年住房的最大项目。1961年白宫召开第一次老龄问题会议,表明养老问题开始被提升到重要地位,同年通过的老年人住房法(Senior Citizens Housing Act of 1962)规定为老年人住房直接提供低息贷款,授权增加1.25亿美元至2.25亿美元用于增加对非营利公司或公共机构的贷款,授权增加0.5亿美元用于农村老龄住房的直接贷款,授权农村老龄非营利房租资助者的直接贷款,为农村地区的老龄租房提供保险贷款。随后《老年人法》等一系列专门法案相继出台,老龄委员会等部门也在联邦和地方政府得以建立,养老问题揭开新的一页。由于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政府在养老保障事务上不断加大资助力度,直接或间接资助各种社保项目,在构建福利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据1967年总统经济报告,1965年老年遗族和残疾保险福利金总数达180亿美元,其他的项目如公共援助、食品券、日用品分配等为穷人提供的费用在1966年财政年度总数达到近70亿美元。另据统计,1960—1967年获得社会福利金的65岁以上老年人从64%增加到82%,1965—1968年退休津贴提高了两次,1965年提高7%,1967年提高13%,由于老年人口增加,1967—1972财政年度联邦总开支从1967财政年度的4.57亿美元增加到1972年度的12亿美元,大约上升了16%—20%,用于老年人口社会保障的开支超过了其他福利开支部分。政府的财政支持为养老住宅开发带来新的机遇,1965年起开始对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住房维修、翻新与改建提供资金援助,养老住宅项目得到有力支持,同年签署1965年医疗照顾和援助法案,开始实行医疗补助制度,促使更多私营养老机构出现,养老社区开发受益颇多。

4.地产开发热潮为养老社区兴盛提供了商业契机

六七十年代,养老问题形势越加严峻,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平均每十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另一方面,离婚率上升,家庭小型化,老年人空巢现象增多,养老问题成为普遍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据美国经济分析局1986年的研究表明,老年人口一般拥有充足储蓄和养老金、社会保障金等财源,没有其他经济压力,可支配收入相当可观,其消费意愿也非常强劲,需求旺盛,精明的商家意识到,老龄化蕴含着巨大商机。地方政府也意识到,老年人口增多虽然是一种社会负担,但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机会,退休老年人不受就业因素影响,与经济形势波动无涉,可以成为稳定的税收来源,他们是一种积极性经济因素,不需要建设新的工厂或企业,较少带来污染和交通拥堵之类的环境问题,而且吸引老年人口并不需要联邦或地方政府提供津贴或税收优惠,对商家和地方政府而言都不啻为一块大蛋糕,无不抓住机会建造舒适便利的养老设施,大力吸引老年人口落脚。

在养老地产开发中,房地产商始终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他们商业嗅觉敏锐,具有把握住房商机的历史传统和经验,也是郊区化的幕后推手。由于郊区地价便宜,房产商纷纷在郊区选址,开发了像莱维顿(levitton)一类的郊区住房工程,导致美国人口大规模转移到城市边缘和郊区地带,推动郊区化走向鼎盛,人口统计表明,到70年代,半数以上人口住在郊区,美国业已成为典型的郊区化国家。退休老年人多喜欢居住在郊区,因为与喧闹的都市相比,老年人更喜欢闲适,向往自然,郊区拥有良好自然条件,是拥挤嘈杂的城市所不能比的,山谷河湖地区空气清新,自然风光优美,让人身心放松,适合颐养天年,因此,六七十年代开发的养老地产大量位于城市郊区乃至乡村地区,大型的养老社区项目尤其如此。

房地产商们顺应时代潮流,抓住老年人住房市场需求,大力兴建标准化的养老社区,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开发理念,“太阳城”的兴建便是很好的例子。

“太阳城”所在的地方本是菲尼克斯市郊外的一片半沙漠的棉田,50年代的一天,地产建筑商德尔·韦布(Del Webb)路过此地,觉得这里气候炎热干燥,土地又非常便宜,决定建些住宅,供寒带农民冬季农闲时搬来度假,他还发现,来这里度假的基本是老年人,受此启发,他干脆把目标定位在老年人身上。1959年,Del Webb公司开始建造“太阳城”养老社区,首先建起来的是一个商业中心,然后是一个高尔夫球场以及一个娱乐中心,从此以后,建造一个小社区紧邻商业及娱乐设施,这种模式成为所有养老社区规划的学习对象。在开盘之前,Del Webb做好了五件事情:价格适当的样板房,娱乐、工艺设施,拥有好餐厅的宾馆,一个邮局,一个商业中心。Del Webb公司将娱乐设施、高尔夫球场、商业设施作为太阳城发展的关键。通过广告宣传,原准备在1960年元旦期间吸引1万名参观者,没想到一下来了10万人。由于房价低,气候环境好,房子供不应求。1960年太阳城开始销售,第一个周末销售237套,至第一个月底,销售了第一年预订建造的400套,二期675套很快就推出了。公司原本计划前三年销售1700套住宅,但到了1960年底,2000套房子销售一空。全国各地的养老社区开发大体类同。

结束语

养老社区无疑是安度晚年的一种绝佳选择。养老社区意味着积极老龄化,而非消极居住等待离世,它的兴起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是养老观念的一次革命性变革。美国养老社区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养老社区的兴盛是经济社会变迁的重要反映和成果,反过来,养老社区开发又带动养老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促进社会繁荣与稳定。发展依靠国民,发展为了国民,老年人是社会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老年人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体现的不仅是人文关爱精神,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作者简介:张卫国,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转自:至道养老

阅读原文

本文标题:老国货的前世今生-华军:最老站长的前世今生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3295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