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琦君简介-康君简介_康君

发布时间:2018-02-23 所属栏目:作文

一 : 康君简介_康君

康君简介_康君

个人生平

1991年毕业于山西省建筑学校

1993年8月就职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恒茂建设监理公司(工程师)

1995年5月从事时装设计及经营

1995年10月加入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

个人档案姓名:康君曾用名:康大山英文名:King生日:8月13日血型:A型星座:狮子座民族:汉族 身高:174cm兴趣:阅读、创作、羽毛球、象棋、书法、钢琴、唱歌等现居:北京、太原
康君简介_康君
(以下内容原文转载自2010820日《山西晚报》专题人物版)康君:执着的追梦人三十多种职业,二十六岁,对于他,这是一笔财富,也记录着一个追梦人的足迹,最终他把人生目标明确在安利。康君,安利全球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自强不息,改变坎坷命运提到童年,康君用“一道美味的精神大餐”来形容,纵使在许多人眼里,他的童年更多的是坎坷和艰辛。康君,出生在吕梁兴县,六岁时父母离异,随奶奶、爸爸、后妈一起生活,拣柴卖炭放羊喂猪做饭下地组成了他童年的生活交响曲。在家里,他时常会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多余,他会用本能的乖巧和懂事,像干重活、让零食来取悦“后妈”,让自己不被这个在旁人眼里已是破碎的家庭抛弃;在外面,他凭借着乐于助人,广结童伴,建设了另外一个温暖家园,享受了一段多彩幻真的童年;在自身,他极力提高自身价值,临摹书法,每逢过年便自愿帮村里写春联;收记古今轶事,黄昏为邻里讲评书。在这种特殊的环境里,他拥有了“好学”、“坚强”、“独立”、“宽容”等在同龄人中非常难得的品质,这也为他以后的成功埋下了伏笔。“生活是公平的,上帝为你关上了门的同时,必也打开了一扇窗。”康君认为。十三岁那年,来自大人们的一句“别跟这个野小子玩”的呵斥,令康君的心灵第一次受到惊醒,萌生了想要上学的念头。然而,当地校门以“安全”为由断然拒绝了他,在奶奶执着向学校再三跪求下,这扇紧闭的校门终于试开了一个缝,他很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也明白自己与别的孩子的巨大差距,决意奋进,在保证了所有力所能及的家务和赖以谋生的打工活的同时,以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外加帮邻居挑水换得的院里电灯下的三年刻苦,完成了一个学生正常八年的功课,并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山西建筑工程学院”这个象征着命运改变和自我证明的录取通知书。“苦难会把幸福衬托的更加美丽,希望会把曲折映照得无比渺小”康君说。拼搏进取书写生命传奇24岁,这是个富有想象力的年龄。那年,康君毕业之后拥有一个在旁人看来富有前景的工作。然而,一个重复出现的平常画面,即一批单位退休老干部在卸去职位的光环之后,整日靠遛狗、唠嗑、带孙子来打发时日的状态,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康君的心,并引发了他对自己未来的思索:“他们的今天会不会就是我的明天?我就这样下去吗?”终于有一天,1993年8月13日,他生日的那天,悲情浪漫的康君做出了一个现在看来也实属不易的重要决定——南下广州追梦。康君简介_康君坐上了开往广州的列车,他想象着自己的梦幻未来,三五年,乃至十年之后,他美梦成真,衣锦还乡,媒体竞相报道……当然,他也想象了另外一个局面:尾气、尘埃、钢筋、混凝土,一步一步……“只要活下去,就有机会”这是他当时的信念。然而现实世界里的场景远远超出了他的最坏想象,白天问职无门,晚上露宿街头。有时虚幻的梦想就是生存最好的食物,天河桥下三个人的一个对话场景直至今日都非常真实的出现在康君的脑海里:李先生说:“我的梦想是娶一个广州女子做太太”,陈先生说:“我的梦想是拥有一个二百人的包工队”,康君说:“我的梦想是做一位名人”。十年之后,三人各得其所。“你最终会成为你一直想成为的那个人!”康君意味深长的感叹道。1995年10月,在广州两年,先后有过多家外企的职场转换,正在经营一个服装店的康君,接受了一个顾客的邀请参加一场安利公司举办的大型表彰晚会。那天晚上,他感受了一个真实的安利,舞台上的一切画面深深吸引了他,他的心怦怦直跳,这就是他心中一直寻找的机会,他认定。从此,康君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安利。凭着一份热爱和执着,他走过了每个创业者都要经历的困难和挫折,康君简介_康君也收获了一个又一个代表荣誉的奖衔,29岁,他荣膺安利(中国)高级营销经理,2004年晋升为安利全球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从只为个人梦想的自助,到胸怀集体梦想的助人,康君完成了自己心境的跳跃,书写了他十五年跌宕起伏的生命传奇。“一个执着于内心的人,要么成为疯子,要么成为传奇”康君说。厚德载物成就多彩人生从小热爱阅读的康君如今更是将读书作为一种习惯,儿时的康君就喜欢收集精彩的文章,甚至一段文字,他会把喜欢的文字重新整理,装订成一个精选集,在上初中时,康君的精选集就已经有十几本了。长大以后,阅读成为了解世界的窗口,处于对未知世界的探求,用康君自己的话来说,他真正开始了自由的阅读,涉猎的范围五花八门,易经,宗教,诗歌,哲学……无所不包。在书籍中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对生命进行不断地思考,康君将人生财富在阅读与思考中沉淀。2004年康君在参加安利山西分公司举办的“健力杯”羽毛球大赛中获得男子单打冠军。在康君看来,打球打到位才能赢,无数次的重复训练,最后的胜出其实就是打出一种感觉。做事和打球是相通的,无数次的失败,但只要提升技能,要求自己比昨天再好一点,不断地战胜自己,就能达到成功。  阅读,写作,运动,音乐,包括厨艺,他精通于热爱的每一个领域,在他看来,安利是一份健康的事业,每一个安利人都应该有健康的心理及健康的身体,让身体和安利事业一起稳健发展。当收获事业之丰时,康君更愿意将一份感恩之心与他人分享。他曾为30多名残疾儿童提供资助,使30多个残疾孩子顺利就学。一向热衷慈善事业的他曾被山西省政府授予“扶残助残公益明星个人”的荣誉称号,成为同行业内荣获此荣誉称号的第一人;当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带头向灾区捐出善款,并动员和带领山西市场的营销人员积极投入到支援灾区的行动中。行善并不求回报,在康君看来,助人是安利精神的体现,他更愿意把在安利中的收获化做大爱回馈整个社会。如今,在安利中已取得非凡成就的康君最大的愿望是帮助更多的人实现人生梦想,而他也会让脚步永远追随着自己的梦想,不断前行。

(以上内容原文转载自2010820日《山西晚报》专题人物版)康君简介_康君

晋级之路1996年3月,安利(中国)营销助理;5月,安利(中国)营销主任;8月,安利(中国)助理经理;1997年7月,安利(中国)营销经理;康君简介_康君8月,安利(中国)高级营销经理;2001年  安利(中国)营销总监;2002年安利(中国)高级营销总监;2004年安利全球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FC);

个人篇章

感悟篇《迈向钻石》、散文《阅读——与内心深处的自己对话》演讲篇《走过事业生命的四季》、《创我世界》、《拥抱改革》、《成功者的气质》、《做最好的自己》、《四度空间》、《你可以更好》、《成功的五股力量》、《开拓市场的五大定律》、《与成功有约》、《四大概念》、《如何做好领导人》、《安利圣经》、《性格分析》、康君简介_康君《指导成功的原则》、《销售实战》、《思想的革命》、《如何走过五大关》、《成功的五大法则》等。诗歌篇《为你》、《你是我的日记》、《想和你去旅行》、《带爱回家》、《江南夜》、《乔迁》、《执迷》、《发现》、《这个夜晚》等。经典语录

·人在空气中,永远不知空气的重要。

·天才与常人的区别其实只是一双眼睛和一颗心。

二 : 琦君:琦君-人物简介,琦君-合集

琦君,出生于1917年7月24日,本名潘希珍,又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当代文学作家。琦君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其作品曾被翻译成英、日、韩等多国语言。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主要着作《青灯有味似儿时》《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母亲的金手表》。

水是故乡甜琦君_琦君 -人物简单介绍

琦君:琦君-人物简介,琦君-合集_水是故乡甜琦君
琦君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温州市瓯海区瞿溪乡1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2006年6月7日凌晨4时45分病逝于和信医院,享年90岁。另外,成名作为《外婆的澎湖湾》的台湾民谣歌手潘安邦(1961-2013)是琦君的侄子。

[www.61k.com)水是故乡甜琦君_琦君 -合集

《琴心》(散文、小说)国风杂志社 1954年,尔雅出版社 1980年

《琦君自选集》(词、散文、小说)黎明文化公司 1975年

《文与情》(散文、小说)三民书局 1990年

《琦君散文选》(中英对照)九歌出版社 2000年,新版 2007年

《妈妈的金手表》九歌出版社 2001年,简体字版 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2年

《梦中的饼干屋》九歌出版社 2002年,简体字版 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2年

《琦君书信集》台湾文学馆 2007年

小说

《菁姐》(短篇)今日妇女半月刊 1956年,尔雅出版社 1981年

《百合羹》(短篇)开明书店1958年

《缮校室八小时》(短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七月的哀伤》(短篇)惊声文物供应社 1971年

《钱塘江畔》(短篇)尔雅出版社 1980年

《橘子红了》(中篇)洪范书店 1991年

散文

《溪边琐语》妇友月刊社 1962年

《烟愁》光启社 1963年,书评书目出版社 1975年,尔雅出版社 1981年

《琦君小品》三民书局1966年,新版 2004年

《红纱灯》三民书局 1969年,新版 2002年

《三更有梦书当枕》尔雅出版社 1975年

《桂花雨》尔雅出版社 1976年

《细雨灯花落》尔雅出版社 1977年,新版 2005年

《读书与生活》东大图书公司 1978年,三民书局 1986年

《千里怀人月在峰》尔雅出版社 1978年

《与我同车》九歌出版社 1979年,新版 2006年

《留予他年说梦痕》洪范书店 1980年

《母心似天空》尔雅出版社 1981年

《灯景旧情怀》洪范书店 1983年

《水是故乡甜》九歌出版社 1983年,新版 2006年;简体字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此处有仙桃》九歌出版社 1985年,新版 2006年

《玻璃笔》九歌出版社 1986年,新版 2006年

《我爱动物》洪范书店 1988年

《青灯有味似儿时》九歌出版社 1988年,新版 2004年;简体字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泪珠与珍珠》九歌出版社 1989年,新版 2006年

《母心?佛心》九歌出版社 1990年,新版 2004年;简体字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一袭青衫万缕情》(我的中学生活回忆)尔雅出版社 1991年

《母亲银行》九歌出版社 1991年,新版 2005年

《万水千山师友情》九歌出版社 1995年,新版 2006年

《妈妈的书》洪范书店 1996年

《永是有情人》九歌出版社 1998年,新版 2005年

儿童文学

《卖牛记》绘者:田原 台湾省教育厅 1966年,2006年 三民书局将旧版的《卖牛记》与《老鞋匠的狗》合一,成新版的《卖牛记》

《老鞋匠和狗》绘者:田原 台湾省教育厅 1969年

《琦君说童年》纯文学出版社 1981年,三民书局 2006年

《琦君寄小读者》纯文学出版社 1985年,健行出版社 1996年,2004年 原书更名为《鞋子告状—琦君寄小读者》九歌出版社

《桂花雨》绘者:黄淑英 格林文化出版社 2002年

《玳瑁发夹》绘者:黄淑英 格林文化出版社 2004年

论述

《词人之舟》纯文学出版社 1981年,尔雅出版社 1996年

《琦君读书》九歌出版社 1987年,新版 2006年

翻译

《傻鹅皮杜妮》国语日报 1965年

《凉风山庄》纯文学出版社 1988年

《比伯的手风琴》汉艺色研出版社 1989年

《李波的心声》汉艺色研出版社 1989年

《爱吃糖的菲利》(顽童菲利三部曲)九歌出版社 1992年,新版 2008年

《好1个馊主义》远流出版社 1992年

《小侦探菲利》(顽童菲利三部曲)旧版 九歌出版社 1995年,新版 2008年

《菲利的幸运符咒》(顽童菲利三部曲)九歌出版社 1997年,新版 2009年

水是故乡甜琦君_琦君 -履历

琦君:琦君-人物简介,琦君-合集_水是故乡甜琦君
老年琦君

早年在温州瞿溪镇生活,因亲父母早逝,她与其兄托孤给伯母(兄长于1927年辞世)。之后,过继给潘国纲,而改姓潘。

1941年,于杭州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即现在的杭州大学文学院)毕业。在学时,追随词学大家夏承焘学习。

1943年,在永嘉联中(现为温州二中)执教。

1949年,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居台湾;来台后,曾任高检处纪录股长、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

1969年退休后,任教于中央大学、文化大学等校中文系,讲授新旧文学。

1954年,自费出版首本散文及小说合集《琴心》;作品除散文外尚有数本短篇小说集;主题多为怀念儿时生活,其文字清新,笔下常带感情,她在记叙中国大陆家乡生活的散文特别出色。

琦君:琦君-人物简介,琦君-合集_水是故乡甜琦君
琦君

曾获中山文艺奖,作品《鞋子告状》获新闻局优良图书金鼎奖,《此处有仙桃》荣获国家文艺奖。

琦君的散文(如《桂花雨》)常被台湾中学课本收为教课内容,《母亲的手》被香港课本列为教材;其短篇小说《橘子红了》曾被公共电视台改拍为连续剧。

1949年,在台湾结识读者李唐基,并于1950年8月结婚,两人育有一子李一楠(1955年生,现于纽约市法拉盛定居)。

1977年,因为丈夫工作的海运公司派赴他到美国的关系,琦君举家迁至美国新泽西州居住。在当地,她在《世界日报》设有专栏,并参加美国的文学座谈会。

1990年与1992年,曾回杭州。

2004年初,与夫回台湾台北县淡水镇“润福生活新象馆”定居,期间出现多个书友会聚会。

2006年4月30日,出席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向作家琦君女士致敬”记者会。

2006年5月13日,琦君女士因感冒引起肺炎而入院。

2006年6月7日凌晨4时45分,病逝于台北和信医院,享年88岁。

水是故乡甜琦君_琦君 -作品评价

琦君:琦君-人物简介,琦君-合集_水是故乡甜琦君
青年琦君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1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li)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温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好气息。

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妈妈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妈妈。可以说妈妈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琦君塑造的妈妈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琦君写到她妈妈因爸爸纳妾,夫妻恩情中断,而遭受到种种的不幸与委屈,这才是琦君写得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断。看过琦君脍炙人口的名篇《髻(ji)》的读者,我想没有人会忘记二妈头上耀武扬威的发髻是如何刺痛着琦君妈妈的心的。琦君替她妈妈鸣不平,为她妈妈立碑作传,忠实地记录下一位菩萨心肠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抛弃后,是如何默默地承受着非人的痛苦与屈辱。当然,琦君妈妈的故事,只有在从前旧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会发生。

文坛恒星

琦君于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永嘉县瞿溪乡1个旧式家庭里,既是官家小姐,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爱之深教亦严,爸爸潘国纲(潘鉴宗)虽出身农野,久历戎行,身为师长,却酷爱中国古典文学,盼她成为才女,就请一位姓叶的家庭教师教她。于是:五岁,认方块字;六岁,学描红;七岁,读诗经、唐诗、习字;八岁,读女诫,孟子;九岁,读论语、唐宋古文、左传,学做古文;十岁,她就过目能诵,挥笔成文了。十二岁,随父母迁居杭州,入弘道女中。由于古典文学根基好,加之爸爸的书房里有许多古今名着,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她常偷读。暑假中,饱看新文学作品,外国小说则偏爱《简爱》《约翰克利斯多夫》《小妇人》等等。

琦君:琦君-人物简介,琦君-合集_水是故乡甜琦君
老年琦君

她从古典文学、新文学及外国文学佳作中吸其精华,因此作文比赛,常得第一,被同学们封为“国文大将”。高一那年,她在《浙江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我的好朋友——小黄狗》,自此,她立志当文学家。高中毕业时,她以优秀的成绩直接升入之江大学,成为我国“一代词宗”夏承焘的得意女弟子,琦君因此诗词造诣极高,其中又以同更获赞赏。大学毕业后曾在上海汇文女中及故乡永嘉县中教书。1949年去台湾,服务于司法界,任台湾当局高检处记录股长及台当局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同时在大学任教,并挤出时间写作。1964年获台湾文艺协会散文奖,1966年代表台湾妇女写作协会访问韩国。1970年《红纱灯》散文集获中山学术基金会散文创作奖。1972年应美国官方邀请访问夏威夷及美国本土参观各大学,与教授作家们交换教学、写作意见。1969年在台湾当局“司法部”志愿退休后,在台湾的“中央大学”及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专心教课与写作。后其夫李唐基赴美任职,她也随任作“闲妻”而又闲不住,仍常给报刊写稿。1985年《琦君寄小读者》获“台湾新闻局”金鼎奖,1986年《此处有仙桃》散文集获台湾第十一届国家文艺奖,是年10月12日出席了在纽约举行的有大陆、台湾两地作家参加的第四十八届国际笔会学术活动。在台湾作1个畅销作家并不难,但从事真正的纯文学创作而作品畅销的作家却极少,琦君就是这极少数作家中的一位。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2013年台湾对三十年来图书出版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统计结果,作品最畅销的男女作家是琦君和林清玄。琦君名列台湾10大女作家之首。三十多年来她笔耕不辍,出版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词研究等近三十本,有些散文被选入中学课本,作品被译为英、日、朝鲜文,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散文大家

琦君:琦君-人物简介,琦君-合集_水是故乡甜琦君
爱与孤独 琦君的作品

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作为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从她的第一本散文小说合集《琴心》算起,先后出版的《烟愁》、《琦君小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水是故乡甜》、《母心似天空》、《此处有仙桃》、《灯景旧情怀》、《玻璃笔》、《琦君说童年》、《琦君寄小读者》、《青灯有味似儿时》、《琦君自选集》、《母心·佛心》等二十多本。琦君在自己写的大量散文中,尽情地抒发十分真挚热烈的感情,这里有对故乡山水和童年生活诗一样的回忆,有对父母师长

挚友深沉的怀念,有对在台湾生活的叙写,又有对异国旅游的观感,此外是读书心得,创作杂谈,以及专给小读者写的小散文,但写的最好最多的,是怀乡思亲的散文。正如《烟愁》后记中写的:“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她的根扎在故乡,扎在祖国。虽然年纪大了,常常丢三落四,可是故乡的景、事、人却永远印在心里,忘也忘不掉。那剪不断的故乡之情,理还乱的亲友之思,以它的真挚、深沉、执着和热烈,构成了琦君散文抒情美的基本特征,“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移植”一词,用得何等精妙),匆匆将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士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荨茱鲈鱼长入梦,他乡虽好总添愁。”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家乡味》)这种感情,是琦君所有怀乡思亲散文中的血液,就如年年中秋,年年吃月饼。台湾是产糖的地方,有各种馅的美味月饼,可琦君一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都还在嘴边呢。”(《月光饼》)即使是水,也是故乡的甜。琦君去台旅欧访美,喝过各种各样的水,也爱喝矿泉水,但又怀疑外国的矿泉水不是天然的,而且,“说实在的,即使是真正天然的矿泉水,饮啜起来,在感觉上,在心灵上,比起大陆故乡的‘山泉’来,能一样的清洌甘美吗?”(《水是故乡甜》)在《乡思》里,作者写得更恳切:“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日里想,梦里思,“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躺在双亲的墓园中,拥吻着绿茵复盖的芬芳泥土,望着悠悠出岫的白云,多年抑郁的情怀得以暂感舒松,可是短梦醒来,泪水又湿透枕边,美丽的家园啊!它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阔山遥”。她多么盼望海天连成一片,山水连成一线,能回到故乡“享受壮阔的山水田园之美,呼吸芳香静谧的空气。我渴望那一天,难道那一天还会远吗?”(《写作回顾》),这里写的。不只是她个人的心愿。那梦,那渴望,是属于许许多多去台人士的,也是属于神州大地每1个炎黄子孙的!

述怀游记

有人说琦君不善于写游记,这种说法不确切。游记有各种写法,有的偏重于写景,有的偏重于记事,有的偏重于述怀。琦君是生活在人情中的人,无疑偏重于述怀的,但常常与记事写景结合在一起。她的《西湖忆旧》、《故乡的江心寺》、《何时归看浙江潮》,虽是追忆而写的,实是绝好的游记。这些地方,她离开了许多年,却写得一往情深,景、人、物——如在2013年,再一次说明她爱之切,忆之深。在她笔下,“西湖似明眸皓齿的佳人,令人满怀喜悦,古寺名塔似遗世独立的高人逸士,引人发思古幽情。何况秋月春花,四时风光无限,湖山有幸,灵秀独钟”、“令人留连忘返”,“若把西湖秀丽景物移到台湾,都成奇景”。对于“占世界风景最佳4大学的第二位的”母校之江大学,因为有“千变万化的钱塘江水”,“我爱之胜于西子湖”。清晨,“晨曦自红霞中透出,把薄雾染成了粉红色的轻纱,笼罩着江面。粼粼江水,柔和得像纱帐里孩子梦中带笑的脸……我们赤足在潺氵爰的溪水中拣石子,夏老师依槛闲吟,诗成后传诵一时”(《何时归看浙江潮》)。这简直是一幅色彩分明、人物鲜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故乡母校游乐图。但更引起作者思恋的,是游子喝了“不忘本土”的“回旋井水”,因而盼望“再饮江心寺的回头水,更愿此身幻化为井底清泉,回旋地回到故乡”(《故乡的江心寺》)。

这种对故乡炽热的思念,正是作家热爱祖国的真诚表现。尤其令人难忘的,作者每看到异国他乡的山川景色稍似祖国风光时,又会引起丰富的联想,倾注她对祖国灼热的爱。如她游美国爱荷华城时,看到万缕千条柳丝,随风飘拂,她就“手牵着柔细的柳条,悠悠然真有置身大陆江南之感。台湾也有柳,但垂柳没有这么柔,这么长。爱荷华的柳很像杭州西子湖堤上的柳,自有一份魅力,引人无限乡思”(《静谧的大学城》)。她应邀访问韩国时,所以“使我骤一见就立刻爱上了她”,是“那一份似大陆北国又似江南的情调,与亚热带的台湾迥然不同。”在瞻仰汉城故宫的勤政殿的屋脊上的飞檐时,她觉得“仿佛置身于北平故宫中,顿然发思古之幽情”。作家对祖国妈妈的眷念,是那样刻骨铭心。在这些篇章里,作者不是一字一句地来描述这一切,而是用整个心胸来拥抱这一切,那深沉浑厚的感情,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弦。

难忘故人

琦君忘不了故乡的山水,自然更忘不了故乡人,忘不了亲爱的父母、尊敬的老师、异姓姐妹,甚至长工和乞丐。她把她的满腔思念,一片至情,溶铸到每一篇作品里。不同的是,一般作家是一篇文章写1个人,她是一篇文章1个重点,通过许多篇章,集中许多重点,写活1个真人。这种效果,表现在写妈妈时最为成功。如《妈妈新婚时》,写妈妈的爱情和婚姻,她与丈夫虽是“亲上加亲”,爱情却发生在婚后,突出妈妈的娇羞、温柔和顺从。《妈妈那个时代》,写她一天到晚为一家子忙,想得到丈夫的爱而不能,突出她的勤劳和容忍;《妈妈的偏方》,叙妈妈能用各种偏方治病,简直是一位“全科医生”,而这一切都是从姥爷那儿零零碎碎学来的,说明妈妈的聪明干练;《妈妈的手艺》表现妈妈的多才多艺;《妈妈妈妈》述妈妈对女儿既严厉又温和的教育方法;《髻》写妈妈的幽怨,因为做官的丈夫把本应给她的爱转移到姨太太那儿去了;《毛衣》写妈妈对女儿的慈爱。《妈妈的教导》写妈妈如何注重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教导自己的女儿。除了这些专外,在其他散文中,在写别人的同时,也给妈妈一些侧写。如写妈妈待长工和待家人,她甚至帮阿荣伯成了家,并让他们夫妻双双住进潘家(《阿荣伯》);她也善待奶妈,把一对金手镯分赠给奶妈的孩子和自己的女儿(《一对金手镯》);即使对乞丐她也充满了同情心(《三划阿王》)。读者可以从专篇或其他别篇有关的侧面描写中,多角度地发现她勤劳、刻苦、节俭、善良、容忍、慈悲的品德,1个虔诚的佛教徒和三从四德和旧式妇女的形象,活脱脱地站在我们面前。这种连环画式的写法,不啻是对散文艺术的1种创新。对姥爷、老师、阿荣伯的描写,也采用同一手法。《姥爷的白胡须》中的姥爷,既是私塾老师,又是义务郎中,对一切人都亲切和气,甚至连蚂蚁虫类都要“保护”,他抓到小偷也不打骂,反而送小偷两块银元叫他做生意以改邪归正。为了“最蹩脚”的戏班子能演下去,他特地带外孙女顶风冒雪去“捧场”,“拼命拍手叫好”,最后还给戏班子一块银元,“让他们买壶酒,买斤肉暖暖肠胃,天太冷了。”《红纱灯》则着重通过姥爷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希望把染有坏习惯的五叔教育成为力求上进的青年,突出姥爷不同凡响的智慧与热切心肠,我们也从这些不同的篇章里,看到了这位活神仙的方方面面。在怀念老师的散文中,《春风比雨》、《鹧鸪天——怀念夏承焘师》这两篇文章,将风流倜傥的大词人及与人迥异的教育方法与教育实践,写得丝丝入扣,而《一生一代一双人》则体现老师对师母的理解与体贴,从另一,角度显出老师的高尚人格,心地善良;《吾师》,把3个老师为教、为文、为人层层衬出,突出三人不同的学识、个性和风格。把1个雇工和官家小姐的美好关系写得那么动人,华人作家中只有琦君。如《第一双高跟鞋》、《阿荣伯伯》,阿荣伯伯的“学得能干点,要自己打天下”的叮嘱,倒不像雇工对小主人说的话,而是长辈对小辈的关切。怪不得他“仁慈慷慨乐于助人的性格,给我少年时代不少的启迪”了。

国内有些评论文章,只字不提琦君爸爸写的散文,只是在别的文章中提及爸爸对妈妈的无情。其实琦君也很爱爸爸,专文有《爸爸》、《油鼻子与爸爸的旱烟管》,在其他写妈妈或妈妈、爸爸、姨娘三角微妙关系以及爸爸对“我”的挚爱之类散文中,爸爸的形象也是亲切鲜明的,如《小梅花》、《杨梅》、《酒杯》、《鲜牛奶的故事》、《喜宴》等等。琦君通过儿童的视角,将爸爸弃官退隐后的心态,以及对种田人纯真的友谊(《油鼻子与爸爸的旱烟管》),晚年对妈妈的理解、深情和愧疚(《杨梅》),以及对“我”的挚爱(《喜宴》),写得那么细腻,那样鲜活,那样生动。而《爸爸》的构思尤其独特。文章一开始,作家就为爸爸造型:“每回听到马弁们一声吆喝:‘师长回府啦’”孩子们远远偷看到的是1个威风凛凛的爸爸。“我”和哥哥,只是怕他,不敢亲近。待爸爸因反对军阀内战而自动退隐闲居以后,爸爸不再穿军装而着一身蓝色长衫,不像显赫的军官而像诗人学者时,“我”就感觉亲近多了。尤其是哥哥死后,爸爸从北平回到杭州,“我”也由远远的“偷看”到“靠在他怀里”,为痛悼哥哥而与爸爸相对痛哭。在这里可看出作家组合素材的高超:从形式上实质距离的拉近到感情距离的拉近,承接得天衣无缝,同时也借此将爸爸的显赫、威武、悲愁、慈爱一一展出,既树起爸爸的高大形象,又写出爸爸丰富的内心感情。

人物散文

在写人的单篇散文中,有人把《一对金手镯》当成小说,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它有鲜活的人物形象,严谨的结构。事实上琦君写人的散文,都小说化了,如《爸爸》、《髻》、《红纱灯》等。所以这也是一篇小说化了的散文杰作。因为它是绝对真实的。琦君是独女,妈妈爱之如掌上明珠,怎肯交与他人?据说是因为她一头浓发,听人说送与奶妈抚养才会健壮成长,迷信的妈妈就让她与乳母之女阿月同吸乳汁。一岁半后,她被妈妈接回,妈妈拿出一对金手镯,一只套在阿月手上,一只套在她手上。七岁时,这一对小姐妹又见面了,一样童稚,一片天真,并不感到她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可是十八年后,当她们再见时,阿月竟当面喊出:“大小姐,多年不见了!”如同鲁迅的《故乡》中的闰土喊“老爷”一样,震颤着作者与读者的心。“鲁迅以他超越常人的冷漠,以极度悲悯所压缩成的冷漠,维系他古典的节制;琦君则以她静谧的诗词含蕴将悲悯扩散在时空以外”(杨牧:《留予他年说梦痕·序》)。这一声喊,一下子拉开了她们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点出她们不同身分地位。正因为琦君“将悲悯扩散在时空以外”,她对这“大小姐”的喊声也作了与鲁迅别样的处理,她不许这样喊,而且当晚,这位官家小姐、女大学生还执意与带一小女儿的贫苦农妇睡在一张床上,畅谈别后详情,关心她的命运。直到现在,她与阿月一别半个世纪,还念念不忘这位异姓姐妹,足以透示作家善良美好的心灵,温柔敦厚的个性。很可惜,作者只为阿月的贫困叹息,却无法找出阿月贫困的根本原因,却是她思想上的局限。情真意切是这篇散文的灵魂,这表现在文字方面,是作者不露痕迹地将她在古典诗词上深厚的造诣溶合于一篇白话文里,转成质朴的语言,抒写她的深情与眷恋。仅就流泪场面,就有七次之多,但没有雷同的。其中,有乳娘见到长大成人的“我”的喜极而泪,有“我”面对两“鬓已斑”的妈妈和摸到乳娘“粗糙”双手而流的伤感的泪,有“我”与阿月话别时感到一对异姓姐妹“生活环境里离将日益遥远”而流的无奈的泪……除了写泪,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失落之情,也写得如在当时,如当“老师讲到马克·吐温的双胞弟弟掉到水里淹死了,马克·吐温说‘淹死的不知是我还是弟弟’,全班同学都笑起来,自己想起阿月……心理就有点怅怅惘惘的。”这种对比,既鲜明又有新意。全文显得缠绵徘恻,动人心弦。比起忆旧文章的凝重情深,来台以后的生活写照的散文,则多幽默诙谐。当然不能说她写来台后的生活散文就不带感情,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琦君信奉“感人心者,莫善于情”(白居易语)这句名言。她是用“情眼”看世界的,在她的笔下,处处都是爱,万般都有情。我说她忆旧文章更凝重,更情深,只是比较而言而已。请看《我的另一半》、《我的另一半补述》、《三如堂主人》、《梨膏酱油》、《与我同车》写得多么幽默而又一往情深。至于《孩子快长大》、《孩子慢慢长》、《捕儿住校后》等等,也写尽1个妈妈对儿子的爱心,《家有怪妻》、《再做闲妻》则更是妙趣横生!

除了写人,她的笔也离不开她心爱的小动物。她写猫(《家有五猫》),写狗(《寂寞的家狗》)、写猴(《再见呆呆》),甚至写老鼠(《人鼠之间》)、小虫(《静夜良伴》)等等。她自幼爱小动物,她的处女作就是《我的好朋友小黄狗》。在所有写动物的散文中,我认为《我家龙子》最出色,它不仅表现作家对动物的爱,更突出一颗慈母心。因为那只猫是儿子雨夜拾回来的“爱宠”、拜托“我’代为照顾的,于是母子间的情愫得以沟通。而这聋了的小白猫所以不叫聋子而叫龙子(这名字还是最不喜欢小动物的爸爸取的!),也表现做父母的对儿子的期望——望子成龙。结尾处“我抱着龙子,喃喃地对龙子诉说心事…但想想(已经远行的)儿子,他又何尝听得见,听得懂呢?”那种对儿子的担心和爱心,是每个妈妈都有,却不是每个妈妈所能言传的。

琦君写身边琐事的散文常富哲理,如《倒帐》,全家赖以生息补贴家用的一笔钱,被一位朋友倒掉了,怎么不难过呢?但“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由此“使我们懂得如何安贫守拙,更懂在贫与拙中,如何来享受无边的家庭乐趣”,“岂非‘得大于失’”?又如《财富和爱情》说明夫妻生活中,爱情和友情才是永恒的财富,给读者多少启迪!此外如《恩与爱》、《生与死》、《有我与无我》、《有甚闲愁可皱眉》等都是极富哲理与情趣的精品。有些身边琐事则写得富有人情味,如《课子记》,她嫌她先生对儿子太苛,“谁知轮到自己教他,竟比他爸更容易动火”,写做父亲的辅导儿子功课时一下子叫“乖儿子”,一下子骂“笨东西”,声态笑貌,跃然纸上,像一幅家庭生活画,一出富有诗趣的小喜剧。通篇作品生气盎然、真实,真是使人神游而意会的好作品。

其他题材

琦君给小读者写的散文,充满迷人的色彩,既有浅显的哲理,又富有儿童情趣,是很适合儿童阅读的无韵诗篇。如《蒙娜丽沙的微笑》、《魔笔》、《孔雀错了》、《讲几个笑话听听》、《一同来读诗》等等。

琦君的评论文章,不管是书信式的(《读〈移植的樱花〉——给欧阳子的信》),杂感式的(《真·善·美——读〈世缘琐记〉杂感》),论文式的(《犹有最高枝》),实际上都是散文佳构,是散文式的评论,中肯、敏锐、畅达、优美,是这些散文的共同特色。可贵的是作者在评论别人的作品时,常常把自己摆进去,仿佛与作家娓娓长谈,共同研究,比起某些学究式的评论来,显得既亲切又深刻。

对于别国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作者既赞扬其美好的,如《佛老心》、《美国人的亲情》;也抨击其丑恶的,如《惊心动魄》、《黑吃黑》等。

水是故乡甜琦君_琦君 -相关资料

《琦君的世界》隐地编 尔雅出版社 1980年

《琦君的文学世界》章方松三民书局 2004年

《剪不断的母子情─论琦君的亲情书写》黄渭珈 中国语文月刊 2005年

《永远的童话:琦君传》宇文正 三民书局 2006年。

三 : 顾蕴琦个人简介

  姓名:顾蕴琦

  学校:凤凰小学

  个人格言:眉毛下的泪水,眉毛上的汗水,我选择后者

  获奖情况:

  1、年年获三好学生

  2、习作在学校获一等奖

  3、作文在湖州晚报征文比赛中获优秀奖和三等级

  4、书法比赛二等奖

  5、童谣比赛二等奖

  6、讲故事比赛一等奖

  擅长写作题材:童话、想象歌谣、状物、叙事

  写作经验:

  一.审题的重要性:避免跑题.

  二.谋划全篇:新颖的开头,回味无穷的结尾,分三到五段叙述"主题思想"的各个侧面,并注意分清层次,要有过度和照应.

  三.写作文要讲求迁遣词规范的规范化,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法修辞知识.

  四.引用名人的名言很要紧,可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五.写完后,至少读三遍,修改三遍.

  六.多选几个作文题,多写几篇,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点评作文:小花猫

  评语:开头起到了开门见山的作用,小花猫的外貌没有描写,显得文章很简朴,你还运用了自己的想象,这点很好。第四段把小花猫拟成了一个人,就让读者感觉到非常的有灵性,最后一段是文章的中心,体现出你很爱你们家的小花猫,但是如果把小精灵和小花猫换一个次序,那么文章结尾就会更好了!还有外貌描写要多加点,才能显的更生动!这篇文章对于小猫的外形描写得十分细致,对于它的特点描写得十分突出,它的灵活性跃然纸上,它眼睛的变化应该详细一些。但是对于饮食这方面刻画的太过详细,虽然懂得详略得当,但搭配不当,“要不然又要听到喇叭似的声音了”这句比喻有些不恰当,改成“要不然又要听到小花猫的抱怨了。”

四 : 贾琦个人简介

  姓名:贾琦

  年级:初二

  学校:同煤四中

  个人格言:既然选择了远方,只顾风雨兼程

  获奖情况:2011年参加大同市征文活动,以《全家福的变迁》荣获全市2等奖

  2010年参加新胜三小征文活动,以《改革开放30年》荣获一等奖

  2009年参加新胜三小征文活动,以《腾飞的中国》荣获一等奖

  2008年参加新胜三小征文活动,以《献给我亲爱的祖国》荣获三等奖

  擅长写作题材:议论文,记叙文,诗歌

  写作经验:1.真实的感情,书写在纸上

  2.以细节描写刻画整个过程,要写的真,写的细

  3.用优美的语言描写景物,与修辞手法进行配合,文章将会熠熠生辉

  4.诗歌要包涵诗意,语言对仗,郎朗上口

  点评作文:落花也美丽 网址

  评语:文章立意深刻,语言优美,诗句与修辞运用极好,与题目相互照应,全文表达了对落花的喜爱之情,最后一段虽说点名了中心,但是应该着重再点,向外延伸有些泛泛而谈,点的不是特别透彻,特别深刻,从结构来说,条理清晰,值得一读
 

五 : 韩琦简介


韩琦

    韩琦(1008—1075),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将。

    韩琦出身世宦之家,父韩国华累官至右谏议大夫。韩琦3岁父母去世,由诸兄扶养,“既长,能自立,有大志气。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纯一,无邪曲,学问过人”。天圣五年(1027),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名列第二,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今属山东)。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景祐元年(1034)九月,迁开封府推官。二年十二月,迁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三年八月,拜右司谏。

    韩琦在担任谏官的三年时间内,敢于犯颜直谏,诤言谠议,“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尤其以宝元元年(1038)所上《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最为知名。当时灾异频繁发生,流民大批出现,而当朝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却束手无策,“罕所建明”。韩琦连疏四人庸碌无能,痛陈宋朝八十年太平基业,绝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毁坏”,结果四人同日罢职,名闻京华。他还严厉抨击当时“货赂公行”、“因缘请托”的社会风气和“侥幸日滋,赏罚倒置,法律不能惩有罪,爵禄无以劝立功”的官场腐败作风,建议仁宗先从朝廷内部“减省浮费”、“无名者一切罢之”。名相王曾称赞他说:“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

    宝元二年(1039),四川旱灾严重,饥民大增,韩琦被任命为益、利路体量安抚使。他到四川后,首先减免赋税,“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然后将当地官府常平仓中的粮食全部发放给贫困百姓,又在各地添设稠粥,救活饥民多达190万人,蜀民无不感激地说:“使者之来,更生我也。”

    自从原来臣服宋朝的西夏国主李元昊称帝,公开与宋朝对抗以来,与夏邻界的陕西形势就非常吃紧。韩琦从四川刚回到京城,就向朝廷详细剖析了陕西边备形势,随即被任命为陕西安抚使。到了陕西,他看到苛捐杂税很重,百姓非常穷苦,便一律予以免除。康定元年(1040)正月,元昊大举围攻延州(今陕西延安),守将刘平、石元孙在三川口(今陕西安塞东)兵败被俘,镇守延州的范雍降职他调,韩琦大胆推荐被诬为“荐引朋党”而被贬越州(今浙江绍兴)的范仲淹。他在上仁宗的奏章中说:“若涉朋比,误国家事,当族。”五月,韩琦与范仲淹一同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充当安抚使夏竦的副手。韩琦主持泾原路,范仲淹主持鄜延路。在对西夏用兵的策略上,三人意见分歧。韩琦持强硬立场,力主攻策,与夏军决战,认为拖延时日,财政日绌,难以支撑,况且“元昊虽倾国入寇,众不过四五万人,吾逐路重兵自为守,势分力弱,遇敌辄不支。若并出一道,鼓行而前,乘贼骄惰,破之必矣。”范仲淹则力主守议,反对贸然进攻,主张持久防御,在加强军备的前提下,乘便击讨,不赞成深入敌境的进攻战。夏竦难以定夺,即派韩琦、尹洙到汴京以攻守二策进呈朝廷,请仁宗自己决定。仁宗幻想一举解决问题,于是决定采用韩琦攻策,并下诏鄜延、泾原两路会师,定期于庆历元年(1041)正月进攻,后从范仲淹请求改为春暖出师。

    庆历元年春,元昊在伺机攻宋前,向宋军诈和,被韩琦识破。他对部下说:“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命令诸将严加防守。二月,元昊率10万大军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直逼怀远城(今宁夏固原西)。韩琦闻讯,急派大将任福领兵1.8万人,桑怿为先锋,前往抵御,进行阻击。行前,韩琦向任福面授机宜,命令他们绕到夏军背后,可战则战,不可战则据险设伏,截其归路,并再三叮嘱:“苟违节度,虽有功,亦斩。”任福在张家堡南打了个小胜仗,于是贪功轻进。夏军佯败退走,沿途遗弃不少物资,宋军不知是计,轻装猛追至渭州北边之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当时,夏军在好水川里边放了几个木盒子,宋军只听盒子里有鸟叫声,不敢轻动。任福到时,命令打开,只见一百多只鸽子飞跃而出,盘旋在宋军上空。宋军正在惊疑之时,夏军已从四面合围。宋军虽英勇战斗,怎奈人马三日乏食,疲惫不堪,宋军大败,6000余人阵亡,任福等将校军官数百人亦死于难。韩琦立即下令退军,在半路中,阵亡将士的父兄妻子几千人,号泣于马首前,持故衣纸钱招魂而哭说:“汝昔从招讨出征,今招讨归而汝死矣,汝之魂识亦能从招讨以归乎?”当时哀恸之声震天地,韩琦掩泣驻马不能行进。好水川之战,元昊得胜,十分猖狂,使人作诗,投掷宋境,讽刺说:“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辈,犹自说兵机。”宋军兵败好水川,虽不是韩琦亲自指挥,但贸然出兵,用人不当,也难辞其咎。

    战后宋廷追究败军之责,撤去了夏竦的职务,韩琦、范仲淹也被调职他用。韩琦降为右司谏、知秦州,范仲淹降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今陕西耀县)。十月,宋廷分陕西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韩琦知秦州,王沿知渭州,范仲淹知庆州,庞籍知延州,并各兼本路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二年四月,韩琦受任秦州观察使。闰九月,宋军又大败于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大将葛怀敏战死,主持泾原路军务的王沿被降职他调。十一月,朝廷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韩、范二人屯驻泾州(今甘肃泾川),共守西陲。自好水川败后,韩琦始信服范仲淹守议,两人同心协力,互相声援。由于两人守边疆时间最长,又名重一时,人心归服,朝廷倚为长城,故天下人称为“韩、范”。边塞上传诵这样的歌谣:“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

    西夏在战争中虽多次获胜,但损失也很大,人心厌战,民怨沸腾,于是宋夏开始转入旷日持久的“庆历议和”。在边界形势稍趋缓和的情况下,庆历三年(1043)四月,韩琦、范仲淹奉调回京,同任枢密副使(枢密使为杜衍)。当时国子监直讲石介听说韩、范二人来朝中供职,特意写了一首《庆历圣德诗》,其中称赞韩琦说:“予早识琦,琦有奇骨,其器魁落,岂视店楔。其人浑朴,不施剞劂。可属大事,敦厚如(周)勃。琦汝副(杜)衍,知人予哲。”

    宋夏转入和议后,韩琦、范仲淹等入朝为执政大臣。一时名士云集,士大夫交口称誉,仁宗也想励精图治,有所作为,因而特别礼遇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并催促他们尽快拿出救世方案。当时元昊以契丹为后援,在宋夏和议中态度强硬,向宋朝要挟“岁赐、割地、不称臣、弛盐禁、至京市易、自立年号、更兀卒为吾祖,巨细凡十一事”,宰相晏殊及两府大臣大多厌战,“将一切从之”,韩琦坚决反对。庆历三年七月,他上《论备御七事奏》,认为当务之急为:“一曰清政本,二曰念边计,三曰擢材贤,四曰备河北,五曰固河东,六曰收民心,七曰营洛邑”。接著又陈述救弊八事,即选将帅,明按察,丰财利,遏侥幸,进能吏,退不才,谨入官,去冗食。面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国势,韩琦提出以整顿吏治,选拔人才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与是年九月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所列出的十项改革方案基本一致,切中时弊。这次由范仲淹主持,韩琦、富弼等人积极参与的政治改革,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

    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积极推行各项新政措施。是年,陕南大旱,饥民纷纷加入张海、郭邈山等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仁宗命韩琦宣抚陕西。韩琦调集西北善于山地作战的官军,迅速镇压了起义,同时鉴于灾情严重,还采取了一些果断措施:选派官吏分赴各州县,发放官粮赈济饥民;蠲免各种苛杂的赋役;考察官吏,贤能的提升,庸陋的罢免;将军队中老弱不堪征战者淘汰1万余人,以减少用度。四年春,韩琦宣抚陕西回到汴京。五月,上陈西北边防攻守四策,以为“今当以和好为权宜,战守为实务。请缮甲厉兵,营修都城,密定讨伐大计”。

    庆历新政的实施,遭到了一些守旧派官僚的激烈反对。他们诬告新政官僚结成朋党,欺罔专权。尤其是夏竦施展诡计,陷害富弼。范仲淹不自安,遂于庆历四年六月以防秋为名,宣抚陕西、河东。八月,富弼宣抚河北。到了五年正月,执行新政的杜衍、范仲淹、富弼都被贬职出朝。韩琦为人爽直,对于军政大事,向来是“必尽言”,他虽为枢密副使,主管军事,但事关中书的事,他也要“指陈其实”,有的同僚不高兴,仁宗却了解他,说“韩琦性直”。对于范仲淹、富弼的贬谪,韩琦挺身而出,据理辨析,但没有结果。三月,韩琦也因陈述十三条理由,支持尹洙反对修建水洛城(今甘肃庄浪)而被贬出朝,罢枢密副使,以资政殿学士出知扬州。至此,主持庆历新政的主要人物全被逐出朝廷,短暂的“新政”以失败告终。

    韩琦在地方官任上,治军有方,理民得法,“所至设条教,葺帑廪,治武库,劝农兴学,人人乐其恺悌”。庆历七年(1047)五月,韩琦为京西路安抚使,自扬州徙知郓州(今山东东平)。十一月,王则在贝州(今河北清河)发动兵变,后被文彦博、明镐镇压。十二月,韩琦徙知成德军(今河北正定)。八年四月,又移知定州(今河北定州)。定州久为武将镇守,士兵骄横,军纪松弛,韩琦到任后首先大力整顿军队,采取恩威并行办法,对那些品行恶劣的士兵毫不留情地诛杀,而对以死攻战的则予以重赏,后来他又研究唐朝名将李靖兵法,仿作方圆锐三阵法,命令将士日月操练,结果定州军“精劲冠河朔”。

    皇祐五年(1053)正月,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徙知并州(今山西太原)。当时在河东路担任走马承受的宦官廖浩然,为人贪恣,仗势不法。韩琦上奏,请朝廷将其召回,如不调走,必依法严惩。仁宗只好令廖回京,并行之以鞭刑。并州所辖地区与契丹接壤,邻边的天池庙(今山西宁武西南)、阳武寨(今山西原平西北阳武村)等地,被契丹冒占,韩琦派人与契丹头领据理交涉,收回了这些地方,并立石为界。宋初大将潘美镇守河东时,为了防止契丹南下劫掠,命令沿边百姓迁徙内地,致使边塞大片耕地荒废不耕。庆历四年欧阳修奉使河东时,就曾建议解除代州(今山西代县)、宁化军(今山西宁武西南宁化堡)、岢岚军(今山西岢岚)、火山军(今山西河曲南)沿边之地禁耕令,以增产粮食,供应边防军需,却为军帅明镐所阻。十余年后,韩琦于至和二年(1055)春再次建议,才得以实行,开垦田地9600顷。

    至和二年二月,韩琦以疾自请改知相州。在家乡,建造昼锦堂于州署后园。嘉祐元年(1056)七月,韩琦被召还为三司使。八月,拜枢密使。三年六月,韩琦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六年闰八月,迁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韩琦就职朝廷枢要位置,首先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仁宗的建嗣问题。仁宗三个儿子早亡,皇嗣迟迟未定,而从至和三年(1056)开始,仁宗就时常犯病,一时人心恐慌,议论纷纷。大臣们接连上疏,极力劝说仁宗早立皇嗣以固根本,当中尤以包拯、范镇言辞恳切,但仁宗并不放在心上。五六年过去,到了嘉祐六年(1061),韩琦再提建储之事,认为“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系。自昔祸乱之起,皆由策不早定”,并与参知政事欧阳修等人再三苦劝,仁宗终于同意立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之子宗实(赐名赵曙)为皇太子。七年九月,韩琦封仪国公。

    嘉祐八年(1063)三月,宋仁宗病死。赵曙即帝位,是为宋英宗。英宗即位之初,因病由皇太后曹氏垂帘听政。皇太后思想守旧,一些宦官不断向太后说英宗坏话,致使两宫嫌隙萌生,关系颇为紧张。为了调解两宫矛盾,韩琦和欧阳修费了不少精力。韩琦、欧阳修进见太后,太后呜咽流泪,诉说自己的委屈,并说:“老身殆无所容,须相公作主!”韩琦说:“此病故耳,病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欧阳修也一道委婉劝说。见到英宗,英宗则又对韩琦说:“太后待我无恩。”韩琦劝慰道:“自古圣帝明王,不为少矣。然独称舜为大孝,岂其余尽不孝耶?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为可称。但恐陛下事之未至尔,父母岂有不慈者哉。”从此以后,两宫关系渐渐缓和。治平元年(1064)五月,英宗病愈,在韩琦的劝说催促下,皇太后撤帘,降手书还政。闰五月,韩琦进右仆射,封魏国公。

    韩琦身为宰相,却始终以边事为念,他曾多次就边防问题向英宗陈说方略,建议在河北、河东、陕西等路“籍民为兵”,以为“义勇”,三丁选一,于手背刺字,农闲练兵,战时防御,既可增强军事力量,也能减少冗兵军费。

    治平三年冬,英宗病重,再度建嗣问题表面化。韩琦进言说:“陛下久不视朝,愿早建储,以安社稷。”英宗点头同意,于是确立颍王赵顼为皇太子。四年正月,英宗病死,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韩琦拜司空兼侍中。

    神宗即位不久,御史中丞王陶弹劾韩琦,说他自嘉祐以来,专执国柄,君弱臣强,且“不赴文德殿押班”,专权跋扈。神宗知道王陶在诬告,罢了他的官职,但韩琦仍坚决辞职。神宗挽留不住,任命他为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韩琦辞退所授两镇,后改为淮南节度使。正在这时,宋守边大将种谔擅自对西夏发起突袭,一举攻占绥州(今陕西绥德),边界气氛骤然紧张,朝廷忧虑。韩琦在尚未赴任的情况下,又奉旨改判永兴军(今西安),经略陕西。朝中一些大臣认为绥州孤绝难守,主张放弃。韩琦坚决反对。一个月后,西夏国主谅诈去世,战事暂告平息。

    熙宁元年(1068)七月,韩琦复判相州。在相州任上还未满三个月,河北地震,黄河决口,大批灾民流离失所。神宗赐手诏给韩琦,让他迁判重灾区的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并被准许便宜从事。大名之任长达五年,恰逢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他坚决抵制。
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进行变法。九月,颁行“青苗法”。三年二月,韩琦上疏反对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不论贫富,一律按户等配借青苗钱,上三等户及坊郭大户本是兼并之家,也可贷给青苗钱,这种做法根本不能“抑兼并、济困乏”。神宗看了韩琦的奏疏,一度动摇了变法决心。他对执政大臣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今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而亦强与之乎?”王安石将韩琦的奏疏拿到“制置三司条例司”,逐条批驳,公布于天下。后来韩琦又上疏,申辨愈切。此后,韩琦还对“免役法”、“市易法”等提出了反对意见。韩琦最终从庆历年间一个倡言新政的激进改革者变成了因循守旧的保守派代表,这是十分可悲的。同样,在对外关系上,韩琦一改从前的强硬立场而日趋软弱妥协。当时宋和契丹在“划界”河东问题上争得不可开交,韩琦上疏神宗,认为宋在边防策略上主动进攻,积极防御,有七事致“契丹之疑”,吁请神宗去掉各项新法,并将契丹所疑之事,“如将官之类,因而罢去”,以换取边境安宁,求得暂时苟安。

    熙宁六年二月,韩琦还判相州,第三次为官家乡,终于实现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的愿望。熙宁八年(1075)六月在相州溘然长逝,享年68岁。神宗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谥忠献,赠尚书令。

    韩琦“相三朝,立二帝”,当政十年,与富弼齐名,号称贤相。欧阳修称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韩琦著作有《二府忠论》5卷、《谏垣存稿》3卷、《陕西奏议》50卷、《河北奏议》30卷、《杂奏议》30卷、《安阳集》50卷等。一生写了大量诗文,大多收入《安阳集》行世。

本文标题:琦君简介-康君简介_康君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4638.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