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聊聊网站评论系统那些事
许多人说,看XX网站,就是看标题和评论,甚至是与话题毫不相关的评论,评论为何成为网站的香饽饽?
Digg这一在国外成功的网络服务,而与之相仿的国内网站为何遭受冷遇?
网站博客可以没有评论吗?五花八门的评论难道没有价值吗?
于是,我就想聊聊网站评论系统的那些事。
一、看新闻?看评论?
国内几个网站,在评论系统方面有各自独到的设计,加之话题性十足的评论,使得评论甚至比文章精彩。下面我来逐一说说三个比较热门的新闻类网站。
1、网易——井水不犯河水式
网易的评论与文章可谓井水不犯河水,分别在两个不同的页面,评论页面上方显示民投的热门评论,下方依照新增顺序排列。
网易的新闻覆盖面很广,所以吸引的读者跨度很大。有砖家,有高官,有名人,他们大多数在评论中扮演聆听者的角色,兴致一起也许还会说上几句相反的观点。他们阅读的重点往往是文章本身,而与自己领域不相干的东西不愿过问。他们有些时候可能不愿看到自己观点被喷的话,所以网易文章与评论的页面隔离,让他们可以自主选择要不要接受群众的批评,给读者一种自主阅读的感觉。
同时网易的简易投票机制,读者可以自行发起围观,所以各种有趣的、无聊的评论就这样藏在正文的背后。
2、CnBeta——夫妻双双式
CnBeta(以下简称CB)将文章与民投的热门评论,就像一对夫妻那样并列左右,其它评论在正文下方,以新增顺序逐一罗列。
CB的读者群较集中,主要是对IT相关内容感兴趣的读者,而这个群体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信息渠道多。所以时常会上去评论些与文章无关的内容,如聊聊最近的热门话题、讲几个娱乐大众的笑话、取笑一下文章的标题等等。
因为热门评论就在文章右侧,所以读者的视线很容易的就从标题滑到右侧的评论,然后逐一查看热门评论,然后瞥一眼左侧的文章,拉到下面看其它评论。CB利用这种版面设计,将评论上升到地位甚至超越文章,如果是为了制造话题而发布文章,那么显然这设计是成功。如果是为了让文章更好看,这种设计则完全是在抢文章的风头,让读者在尚未阅读前就遭受热门评论的立场。
这种感觉就像剧透,电视剧论坛都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要求粉丝在论坛发表剧透时,标题注明“剧透“,正是让大家自主选择要不要去看它,而不是被骗进去看到不想看到的剧透,我觉得CB的这种评论设计,就像没标明”剧透”的标题那样令人厌恶。
3、驱动之家——雷打不动式
驱动之家(以下简称驱家)将10条评论按照最新发表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在文章下面,此传统已持续多年,可谓雷打不动。
在CB红火之前是我比较常去的地方。一方面关注最新的驱动更新,顺便看看新闻和有趣的评论,如果下面的评论出现比较有见解的,我会不自觉的去看看有没有其他更有趣的东西。相反,如果下面是跟着一堆广告、垃圾信息连去看其它评论的兴致也没了。
这种顺序评论系统的优势在于,让发表评论的读者可以在正文首页下看到自己最新的发布,而不是被埋在热门评论下面。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最新发布的垃圾信息填满正文下方,让读者产生一种扫兴的感觉。时代在发展,评论系统也在发展,守旧的设计只能让一个网站从辉煌走向落寞。
二、挖掘Digg评论之外的细节
Digg凭借其创新的民投和评论系统设计,在国外创造了新的网络传奇。
1、我的阅读谁做主
Digg将阅读自主权完全交给读者,完全让读者投票决定哪些才是最值得看的内容。
点击摘要后面的More,可以看到的不是文章的正文,而是标题和文章的摘要,下面排列的是民投的热门评论,而且评论的阅读顺序是完全可以自定义的。因为网站本身就是为话题而存在的,所以评论通过这种方式完全盖过正文的内容,如果读者不想先看评论,想看正文缘何如此备受关注,就再次点击链接去另一个标签页中阅读“正文”(最初发表的原文所在),回头关掉原文页面回到评论页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果读者就为看标题、摘要和评论,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阅读满目的文章,这不就是国内许多网友的阅读习惯吗?
但Digg从2004年创办至今,将近6年,而国内山寨互联网的热潮却在复制Digg上失败了,到现在国内都没有一个可以和美国digg相提并论的网站出现,这说明Digg模式不合国情吗?显然不是,只是在细节的处理上,国内网站做得还不够。
2、不想看就埋掉它
一篇好的文章可以让读者学到很多东西,而无聊的内容,就是信息炸弹,浪费读者的时间,Digg允许读者自行去埋(Bury)掉它,埋到一定程度,那篇文章就从网站上消失掉。
而国内的这些热门网站呢?发表出一些话题性十足的八卦内容,甚至与自己网站主题无关的东西,巴不得看到人们唇枪舌战,大有一种气势,仿佛在喊:“让骂声来得更猛烈些吧”。殊不知一些不实的报道和内容,让多少无辜的人受牵连,愚弄了多少不知真相的读者。
就算不从读者角度考虑,日益巨大的数据量,也该为自己的服务器成本考虑,大公司是都不差钱,但就不能为环保做点什么吗?没人喜欢看你们动不动就发个专题,为环保作秀。
3、用插件黏住用户
一个好的载体,需要好的软件支撑。很多所谓软粉(微软粉丝)、果粉(苹果粉丝)之类的人互相鄙视对方。称Windows在全球占有率多么高,Mac OS做得多么人性化。作为双系统使用者,我觉得之所以产生对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软件在不同平台出现而造成的对立。
iPhone为什么红遍全球,移动联通抢得头破血流?它有上千W像素的摄像头?它有手感良好的键盘?它能换电池?终究是其系统设计的人性化与下载超10亿次的各种软件让它这么牛。
姑且先不去讨论周边软件,反观Digg自主研发的插件支持,从书签按钮、博客图标,到工具条、屏幕保护,无一不提示着用户使用的信号。当文章旁出现Digg的按钮,读者可能会不自觉的点一下。当电脑亮起屏幕保护,突然看到有趣的东西,增加用户对于网站的黏度,提醒用户看Digg。
而国内这些同类服务做得怎么样呢?大家可以自己点击下面的链接,去找答案。
与其想着名声鹊起,不如站在用户角度,想想用户需要些什么,用户体验设计不是口号,踏踏实实的为用户着想,才会拥有新的奇迹。
4、国内夹缝求生的同类网站
抓虾
鲜果
奇客发现
来客掘客网
投吧网
窝窝网
三、为什么不能没有评论?
1、看到镜子那边的自己
看评论可以了解不同的立场,以致自己不钻牛角尖。看看别人的立场,是靠什么东西支撑的,你曾经的观念,有没有足够的理由。有不同立场的辩证,才会让人陷入思考。
2、不打字也评论
对评论和文章投票是个很好的互动行为,它可以让读者直接投票表明自己的立场,而无需打字抒发,投票行为是有必要的。
3、要对得起读者
作者需要通过读者的评论,了解读者的看法。
有时读者会纠正文章的疏漏,或是表明对文章的喜爱程度,以及提出各种建议。可以说,读者就像测试一款软件那样,提高作者写作能力的等级。
所以,读者的评论反馈是很重要的内容,作者要逐一查看,珍惜每一位读者牺牲打字的时间为你评论,在批评中成长,在赞赏中进步。
4、博主变评论为博文
很多博主时常找不到值得一写的话题,于是索性把博客撂下很久不更新内容,造成读者的流失。其实话题有很多来源,读者对文章的评论就是很好的来源,当你发现你要发表的评论足以构成一篇文章时,何不写上一篇一吐为快。之前郑勇在可能吧曾发表过一篇文章,介绍了许多实用的素材积累方式,不要被动的去追随时髦的话题,就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开始积累。
四、匿名评论不是暗杀
网络让人越来越远,难道不是吗?多久没去关心身边的人?IM和email足以维护自己的社交网络吗?还记得上次和朋友们在户外游玩的时间吗?网络就是这么个东西,它让我们离信息越来越近,却让我们离生活越来越远,而评论就是与一群志同道合的陌生人交流,即使大家隐姓埋名。
为什么有些人只喜欢在各大网站匿名评论,一方面是因为方便,我想大多数是因为对方不知你是谁,你可以在网络任何一个新的地方开始你的第N人生,你可以不为你说过的话负责,但是请学会宽恕,幽默不是建立在人格侮辱之上的。对某某名人百般不爽,你可以不去评论他,可以不去看关于他的东西,没必要非得毁了他。
五、评论系统充满未来
评论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Digg告诉我们它是可以变得更有趣的。网络一个又一个传奇的出现,归根到底是要创新的。YaHoo为什么落到今天这样的田地,一个又一个服务相继关闭,因为对手太强大?还是因为自己产品的创新能力不足。
Google是个可怕的公司,曾经提出收购Digg的想法,但被Digg回绝。可是就在最近,iGoogle加入了新的内容——What’s Popular,可以说是Google版的Digg,但它的侧重点不同,它目前注重的只是热门与时效。Google利用其不断的创新能力,会吞掉Digg的用户?百度会不会马上跟进?还是留给时间告诉我们答案吧。
二 : 名家评论——明朝那些事儿
三 : 动画评书《明朝那些事儿》收视媲美《潜伏》
北京最近冒起一股男女老少争相观看动画评书《明朝那些事儿》的热潮。
记者约北京某大学动画系主任做采访,请他谈谈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刷新国产动画电影票房最高纪录的专家意见,主任很乐意,但却婉转地提出,采访能否在晚上九点半前结束,因为他要赶回家看动画评书《明朝那些事儿》。
中央电视台一位记者在QQ上告诉记者:我祖父以前晚上九时正准时上床安睡,现在改到十一时才睡,以前他总是批评少儿频道、动画频道的节目超幼稚、超没意思,如今整个变了,迷上动画,有事没事就找我聊朱元璋与马皇后,呵呵,都是动画评书惹的“祸”呵!
清晨,京城许多胡同许多大院里,无论是晨运的老人,或是提着文件袋的上班一族,又或是背着书包蹦蹦跳跳的孩子们,见面打招呼时多了一句:“哎,昨晚你看朱元璋刘伯温了吗?”
业余文学历史爱好者“当年明月”几年前在网络上发表他的习作历史文章时,压根没料到在“闲着也是闲着”的心态下弄出来的习作,后来会演变成为风靡全国数年的超级畅销书,并被广大青少年读者视为“集历史、教育、时尚、娱乐于一体”的最佳历史读物。
不久前,《明朝那些事儿》的压轴之作大结局篇出版,不费任何功夫即轻易登上图书销售排行榜首位。有学者认为:持续几年的“明史图书热”将在“大结局”最高潮之后回落。
然而,悄然刮起的“动画评书”热,无形中为“明史图书热”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这股“动画评书”热的势头,目下正在京城、华北地区四处蔓延。
曾经制作并播出百集动画片《奥运福娃漫游记》的北京卡酷卫视频道,去年开始着手制作改编《明朝那些事儿》。
今年五月,全新制作的动画评书《明朝那些事儿》在卡酷频道的晚间时段播出,两周后,这部制作成本比较低、每集长度才十分钟的FLASH动画,成了全北京城男女老幼追看的热门剧,其收视率之高与目前名震全国的《潜伏》竟然不分上下。
在这部片子里,草莽出身历经几度浮沉最终坐上皇位的朱元璋,被设计“美化”为“表情异常丰富”“长着一副月牙脸的大叔”,动画片丰富夸张的画面与评书人幽默风趣的言语,赋予了比原作更多的笑点。
《明朝那些事儿》为何能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卡酷动画卫视企划部主任吕沁向本报记者解答疑问:“动画版在保留了原[www.61k.com)作轻松幽默讲历史的特点外,还添加了许多不一般的创新,例如大明堂堂开国皇帝朱元璋客串格斗游戏,朱元璋石破天惊的座右铭,朱元璋扛枪巡逻提高警惕。这些夸张而富于现代气息的情节让动画更易于被观众接受,甚至掀起了追捧之势。目前动画已制作一百二十集,并计划按照原作内容一直做下去。”
《鬼吹灯》《贼猫》《迷踪之国》等畅销书的策划人项竹薇对记者说:“动画版这种通俗、活泼的形式,给观众带来了新的知识与思考。”
过去,无论是文学界、影视界、曲艺界、动画界或是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动画片或动画频道,是给孩子们看的,而评书则是老年人的专利。如今,每到晚上十时,不分年龄、职业、阶层、学识、性别的“全年龄层观众”,都聚集在电视机前,开开心心地欣赏着朱元璋的“大月牙脸”。
在百度《明朝那些事儿》贴吧里,一位叫做wangyue01的网友发帖道:“过去我只对三国的历史感兴趣,直至看了《明朝那些事儿》动画版之后,发现明朝历史的精彩程度丝毫不逊色于三国,连平时最反对我看动画的父亲也跟着喜欢上这部动画。”
在史家胡同中学门口,记者逮住1个手上拿着《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的同学,问他有没有看过这书的“动画评书”,他昂起头得意地说:有啊,咱们家的电视机,每天晚上就只看“卡酷”这1个频道。
“别总是拿幼稚的东西来做动画,要把生活化、反映社会脉动的内容拿来做动画,动画才会变成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卡酷动画卫视总裁帅民对记者说。
帅民总结“动画评书”热火的原因:让历史变得更生动一点,让老百姓以更轻松的状态走进历史,让久远的历史不再令人迷茫,让浩瀚乏味的史书不再曲高和寡、束之高阁,让孩子们在轻松中看历史,在幽默中长知识,我想这是当年明月、易中天、于丹、动画评书能红火起来的真正原因吧!
四 : 历史的幽默与戏剧性《明朝那些事儿》书评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真实的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里面有当年明月个人独特的历史观,诙谐中让我们体味到滚滚历史长河中的别样风采。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作者推翻了死板庄严的历史,给我们还原了心中最真实的人物,他们的人性,思想变动和内心世界被作者揣摩的深入人心。
可以这么说,当年明月给了我们最奇葩的历史,也是最得人心的让人回味的历史,在幽默中思考,在阅读的乐趣中感受历史风云变化,使我们的心灵与那些尘封的历史无距离的接触。本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使用网络化的语言,符合大市场大环境的需求,这说明作者脑子很活,思维很棒,使一个个本来模糊的历史人物通过精巧的设计描述演绎的鲜活生动。为我们解读了不一样的历史,呈现的是一个又一个连环的活生生的好故事,却又带有历史的深刻含意,我们真心叹服它的精髓之处。
当年明月最开始是从朱家老大朱重八讲起,没错就是朱元璋,大明王朝的开山鼻祖,领军人物。从最早的三无人士到光头和尚再到乞丐最后到一代开国皇帝,最牛的人生变动,华丽丽的幸福蜕变。当朱老大在应天登基的那一刻,我想不仅是作者感到神奇,我们读到这里也会感觉幸福来得太突然,但这只是相对于他之前的乞丐人生来讲的,事实上,通过本书对朱重八13年戎马生涯战斗的描述来看,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有些人就是能使别人死心塌地的为他效力,有些人就是能在兵力悬殊时反败为胜,鄱阳湖血战就是历史最好的证明,朱老大是命中的皇帝,跑不了。
谈到当年明月对皇帝们的评价时,我觉得是颇有深意,例如,他对朱棣的评价是,朱棣是个好皇帝,却不是个好人。这句话给我心头一震,我仔细想想,又得出了另一句话,朱允文是个好人,但他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帝王。其中深意,给人无限的思索,的确伟大的君王身不由己,如果什么事都依着自己的善心,那这个国家离天崩地裂就不远了,以国家大义为重,就一定要牺牲一些东西,包括人的本性—纯真与善良,尽管他们变得可怕,却能助国家崛起,孰轻孰重,我们自然得知,或许这便是当年明月给我们的深度思考吧。
作者善用悬念,章节精练,忠实于历史,却又懂得取舍之道,把心思花在人物心灵上,也着重了命运的笔墨。本书以皇帝为主要线索,一代代皇帝的轮替,皇帝的整体素质下降也是历史的必然,从精英智者到呆子傻子,大明朝也是够不容易的了。一朝气势恢宏的盛世帝国,万国朝奉,一朝宦官专权,内乱频生的病弱帝国,倭寇侵犯。命运总是捉弄我们,历史也总是造化弄人。明朝的故事,既惊心动魄,又让人匪夷所思,是一个充满吊诡的年代。
在细细体味作者戏剧式的叙述,确实有紧凑喜剧的快感,但更多的是历史背后的凉意,大千的世界,我们始终无法控制,历史圆周率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训我们。心欢浅笑后,只留下残台的记忆,光辉过后,只能听历史诉说它的悲情。“唇枪舌剑,纵横捭阖。君臣相倾,千秋家国。俱往矣。 唯有孤星冷月,晨钟暮鼓,青灯黄卷,村社戏场,在年年传说, 岁岁兴叹。”愿我们能从幽默中思索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亦不枉费古人的辉煌与悲壮。(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五 : 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的客观性?
网友bigbod对[明朝的那些事儿]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的客观性?给出的答复:
高中那会儿看的。刚开始在天涯追,后来买实体书。前前后后看了快十遍。
看到最后那一句「他走向了那棵树」,甚至有点想哭的冲动。
确实,现在再回去看这本书,会觉得很多地方想当然了,即便作者不想「想当然」,但感情到那个点上了,刹不住了,他也就跟着往那个方向上走了。
往不好的地方说,就是所谓的「不客观」,于治史而言,不仅是不冷静,甚至近乎亵渎了。
可往好的方面讲,是「爱」。爱那段历史,历史里的人,以及从「人」之中看到的成长、挣扎、向上或沉沦、光明或黑暗或混沌,等等。
其实看过得人应该都记得,当年明月从一开始就说了,他的这本书,即不算是历史,也不算是小说,是什么他也没办法确定。这也导致后来对他的批评,都围绕在这一点上了。
虽然在写的时候,他经常的提醒读者,比如这里是用了哪些材料,这里是不是他的个人猜测,这里可能有别的可能,等等,但还是会让人诟病。
可就像当年评价梁启超的「新文体」时,正统观念视为「野狐禅」,但也不得不承认「偏偏有一种魔力」。
在我看来,《明朝那些事儿》就算这类书。亦正亦邪。但好看。过分执着于客观与否反而显得迂了。为什么不把这本书当作一个门槛,一级阶梯呢?
就像你看过王小波,你会试着去看卡尔维诺和莫迪阿诺,去翻翻老一辈翻译家的作品。
好的作品不仅只提供你所能看到的那么多,还能让你想看到更多。
起码于我而言,在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后,我去看了《传习录》,开始知道心学,乃至后面的新儒家,等等,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而历史真的可以无限逼近、彻底客观么?
不敢说不可能,但太难。
所以对于那些皓首穷经,爬梳出许多细节,还原出许多真相的学者,我很尊敬。
但对于那些一样花了很多功夫学习历史,并用自己的眼光去解读历史的人,我一样喜欢。
两者一样稀少、难得。
《明朝那些事儿》后,仿作层出不穷,就像当初《三国志通俗演义》出来后,有人说演义史的规模可以和正史并驾齐驱了一般。可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内容、语言,还是作者的用心、情怀上,能超过《明朝那些事儿》的有多少呢?
而当初,当年明月只是顺德的一个小小公务员,每天下班后,什么事也不做,就坐在电脑前,翻资料,敲字,还要不断翻网友的跟贴指正,回过头去考证、修订。
就像他取的这个名字一样: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历史到底如何,只有月亮知道(嗯,还有太阳)。
历史里的他们,你们,我们,不过是在彼此的打量里,慢慢认识该有的模样。
就像辛弃疾说的:
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用一份通达的态度去看待这些作品,用更宽泛的学习去超越这些作品带给你的认知。我觉得这才是看历史、学历史最大的乐趣所在。
网友孔鲤对[明朝的那些事儿]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的客观性?给出的答复:
这书出来很多年了,我是前年才读的,有个朋友一直推荐,我便去图书馆借了一套,后来见了各种评语,或鄙夷或赞扬。巧在近日常驻的英雄志吧也掀起一阵讨论风暴,随后更是将话题转向“做学问”和“装逼”的区别上,这是后话了,只是日间在贴吧写了一文,我便也修改片段贴到此处。
先丢结论,这是一部有趣味、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两年前我初读时,大致明通史已过了几本,对明史还算有印象,看此书时,确实觉得某些地方脉络不清,讲得浮于表面。
不过呢,话说回来,要是把材料都丢跟前,要写得“有趣”不枯燥,又能基本捋清大致史实,我相信不止是我,很多朋友包括一些大V,都不一定做得到。
因为一来作者文笔确实不差,该铺垫时铺垫,该转折时转折,该煽情时煽情;二来作者很少进行深层次的历史分析,我记得一位写过科普作品的作者在书中说过“每多一个数学公式,就少一千个读者”之类的话,想来历史著作也是如此。
说文笔,当年明月的文笔很好,他能扣得住你心里向往“真善美”的地方。抛开纠缠不清的史实和立场,举写东林党处,自杨涟至五人墓,激昂大义,写得漂亮、感人、正确,那份笔力,我没有。这么说,把那些人置于一架空历史下,这份描写基本道义的煽情,想必更多人买账吧?
上面是夸它的部分,也因此它是一部有趣味的文学作品,那么它是历史著作吗?不尽然。这是它本身写作对象导致的,我前头说了,这写的是历史故事,而非历史著作。历史著作是要剖析脉络了,你知道三大案,却不知道文官敢于抗争和正德往后文官集团发现自己力量的关系,而仅仅认为这是道义或沽名卖直。还有好多,这些隐脉络没写,那便算不得历史脉络,丁易的《明代特务政治》虽全书堆砌史料,虽然趣味性差很多,却也能勉勉强强入了历史著作的门了。所以当年明月写的是吸引人的历史故事,而不是另一种层面上更吸引人的历史著作。
这本书的价值便在此,“普及”二字由为贴切,它所带来的影响比它本身更值得讨论。
用我在明清史如何入门? - 孔鲤的回答中的一段话作为结语:
你对明朝感兴趣是因为什么?你对明史感兴趣并且想去了解,是为了什么?如果是被普及或者多谈资,那么《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明冤》,《窃明》等等,尽情去读,好的,到这里很多人可以不往下读明清史如何入门? - 孔鲤的回答这个答案了。
但如果你是真的想去“学”,想去“做学问”,那么上面的那些,一本都不要读。
网友匿名用户对[明朝的那些事儿]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的客观性?给出的答复:
我很推荐大家读当年明月的这套书。
当年明月只二十几岁就写完了这本畅销全国的明史普及读物,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妒忌他的同行和写手多的是,只不过这些心胸狭窄的人,只凭印象流就批评当年明月不客观未免太也急躁。
事实上,当年明月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读了很多遍几千万字的原版明史,就仅这点,不仅那些高票攻击当年明月的答主做不到,很多专业研究明史的人也做不到。
当年明月的书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对原始史料的重视,最大原因是他对明史的真挚热爱,我记得他在有一次访谈里说,他觉得他有一个使命,这个使命就是传播明史,改变很多人对明史的误读,今天可以说,他成功地做到了这点。
对于明史的普及,他可以说是民国以来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当年明月的学识和知乎上很多大言不惭的大v小v比起来,真不知高了多少,这些善妒的小人,真真是夏虫不可与冰。
我还记得有一个三联周刊的主笔批评当年明月的文笔。毫不客气的说,这个主笔已经被欧化的文笔,化简为繁,一个简单名词前就有好多个并排定语的啰嗦文笔,是没有资格批评当年明月的。
与之相比,当年明月的文笔,大巧不工,不故弄玄虚,几乎很少看到有被欧化的句子,他写的语句简洁明了,可以看出当年明月确实是读了很多古书才做到这点,他的文笔可以说是第一流的文笔,经得起广大读者对他的喜爱。
而当年明月的真诚和善良也贯穿于全书,可以说,这是一本天才写的正直的书,比太多太多只为名为利,穷掉书袋或私货太多的历史普及读物要好太多太多。
再次推荐大家读这套书。
网友龚伟对[明朝的那些事儿]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的客观性?给出的答复:
《明朝那些事儿》的客观性还是不错的。当年明月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主观上是尽力尊重史料。他的确是希望为读者还原真实历史的。
由于是小说的写法,加上各种条件限制,书中肯定有许多错漏偏执的地方。但这些错误并非不可原谅的,毕竟作者的态度是真诚的,而且书中存疑的地方都有写明。在网上连载时,许多网友挑出的错误,当年明月的实体书中也做了修正。
网友张建伟对[明朝的那些事儿]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的客观性?给出的答复:
你没见作者的语言风格吗?是带着戏说和调侃的方式来给我们说评书或长篇单口相声。
作者是一个饱读史书的历史《爱好者》,肯定不会就太过细致细节的问题深究,毕竟这不是他本行也不是他应该做的或者做得了的,毕竟没那么多精力。
网友罗寅对[明朝的那些事儿]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的客观性?给出的答复:
哪个历史客观?。陈胜一个在田间种地的屌丝都能说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么文绉绉的话来,而且难道还有人记录?秦始皇出巡,刘邦项羽各自的说话司马迁怎么知道?不都是猜?
哪个正史不需要作者脑补一些情节?《三国志》陈寿够谨慎了吧?隆中对里面,明明都写了“屏人曰”,就刘备孔明俩人,却能把对话描写得那么详细。这对话是谁记录的?难道孔明一边讲,刘备一边做笔记?如果是刘备回忆的,这篇文章背下来都得半天,怎么保证刘备回忆的准确性?
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但是这些大家都信。其实,是愿意相信而已。
所以。啥叫客观,啥叫主观?历史本就一团浑浊,真假难辨。它只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个个故事,望我们从中能有所领悟。那么究竟是应该还原它的真相,还是只需学习它的精神?哪方更重要,每个人心里有他自己的答案。
网友韩冰Bill对[明朝的那些事儿]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的客观性?给出的答复:
首先我很喜欢看,比小说多了很多历史,比历史多了很多戏谑。
其次是这世界上没人能做到真正的客观,小说的作者用他的视角,给我们展现了一些对历史不是很了解,对明朝的主要印象主要停留在当朝的教科书,流行的电视剧,畅销的武侠小说以及由此自发产生的联想上的普通民众一些不一样的观点,这就不错,起到了一定的正面意义。
再次,我也喜欢看剑桥XX史那个系列,也下定决心要把资治通鉴和24史先看过再说,但是一直没有成功。我觉得好的东西也要考虑受众的问题,大道至理固然精妙,然则对61阅读友钉子对[明朝的那些事儿]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的客观性?给出的答复:
历史这个东西,要站在位几所用的角度上去,当年明月写的是自己对明代历史人物的各种猜测,不乏搞笑,让大家欢乐之中也了解到了历史的大致。我对历史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正统的严谨探究到底发生了什么,还有一种就是猜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点,行事动机,从而学到一些对自己的人生有帮助的东西。。他讲了那么的明代人物,我最喜欢的是戚继光,以前不太了解戚继光,但是看了他写的东西,才知道,戚继光既贪污,又行贿,好事儿坏事都干,厚黑的不得了,这些都是为理想服务的,最重要的是,戚继光的主要人生理想得以实现。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有几页还是挺好的小说读本。。
网友姜川对[明朝的那些事儿]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的客观性?给出的答复:
历史的真相也许只有月亮知道,因为几十亿年来只有它时刻盯着地球上的一举一动。但这真相就是监视器里的图像,冗长而没有感情。而观众需要浓缩,需要剧情,需要主角,于是故事、传奇就这般制造出来了。这里会有客观的事件,但更不乏作者的分析,观点还有想像。因此,客观的历史书并不存在,而观史的目的也不在求客观,更重要的是辨明事件背后的理。在语言的时空里,一部小说也就是一段实实在在的历史。
网友蒙面大侠对[明朝的那些事儿]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的客观性?给出的答复:
首先说明一下关于“客观性”这个问题
史书通常是由后人编纂的,比如《明史》是由清朝编纂的,《元史》是由明朝编纂的...所谓成王败寇,史书本身很多事情都是有失偏颇的,但是大多数史官还是比较敬业和尊重历史的,至少在大致节奏(主线)上,不会出错,但是完全客观,这个是不能保证的
反复的读反复的读,后来又翻了翻明史,发现很多内容是杜撰的,或者说至少没有尊重《明史》的说法,另外他对于“气节”的推崇,对于很多历史人物的评价,对于很多事件的分析等等都有着很强的主观色彩
另外这本书所引用的史书比较杂...野史说法一堆一堆的,先不说它的客观性,真实性在有些地方都不能保证
但是 这本书首先是一部历史小说,它不是史书,作者也不是专业的“史官”(虽然史官编纂史书的时候也会带有主观色彩,比如和谐掉一些东西等等,比如由张廷玉编纂的《明史》),它只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一个作者理解的大明王朝,作者用趣味性的语言和写作方法,将他对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独特理解讲述给我们,从这一方面讲,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小说,给了俺们这样不喜欢翻枯燥的文言史书的人一个了解历史的机会
最后我觉得读历史不用那么较真,毕竟不是做研究,易中天先生曾经说:“我认为,历史有三个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历史形象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我的讲座力图在把文学形象、民间形象还原为历史形象的基础上,与观众一起品读历史,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以便对指导现实生活有所启迪。"觉得对于这本书也应该秉着这样一个态度,我们大致知道这个事情,至于对这些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怎么看,关键在于自己
网友janny对[明朝的那些事儿]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的客观性?给出的答复:
当年明月小说《明朝那些事儿》的客观性和于丹的《庄子心得》的深刻性有得一拼!
网友糊涂僧对[明朝的那些事儿]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的客观性?给出的答复:
天涯连载的时候就看过,刚开始的几篇的确还可以,充满新鲜感,也挺有趣,但后面感觉有点越来越丧失阅读价值,缺乏基本的论证,老生常谈频现,猜测个人视角的部分又太多,没有合理的宏观论述,就没在追了。喜不喜欢这本书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和是否能够接受网络上的穿越文学有很强的关联。
网友王常安对[明朝的那些事儿]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的客观性?给出的答复:
主要历史脉络是对的,书中有太多对历史人物性格及行为原因的猜测,非常不靠谱。
可以当作小说看,或者电视剧看,如果想要了解明代史,建议读剑桥中国史,明代卷,非常棒。
网友李如松对[明朝的那些事儿]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的客观性?给出的答复:
我觉得见过的史书中最为客观的一部,我个人非常喜欢,到现在为止看过不下十遍了,学到很多。在对历史描写中虽然很多情节都是作者臆想的,不过最为重要的他把人性入到了历史中。人性的客观存在加入到了历史的发展演变中,很多事情解释就更为合理了。后世由于政治需要扭曲的很多事实,违背常理的方面,书中作者也多有纠正。
我一个朋友和我聊到本书的时候,最让他难以接受的就是朱棣战斗中总能遇到天助的大风平地起,觉得作者很扯。我也认为这节有失客观,不过不影响全书的品质。
网友彦乐对[明朝的那些事儿]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的客观性?给出的答复:
不同意大多数答案。
我想知道《明》哪里不客观?
客观的依据是什么?
为什么这些依据会客观?
这些客观的依据出自谁之手?
客观依据的作者是客观的人吗?
网友蒙面大侠对[明朝的那些事儿]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的客观性?给出的答复:
读完七本,书中作者对泱泱中华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随处可见,带有个人观点的历史是不可能客观的(但呆板客观的历史会有多少人喜欢?).不同的人会看不到不同的历史,所以历史不需要过于客观.
网友冯东对[明朝的那些事儿]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的客观性?给出的答复:
如果用《国际事务概览》这种书来比较,简直不客观到没边了。可是作者一开始就拿《史记》的客观性给自己打模版,倒也匹配。
网友蒙面大侠对[明朝的那些事儿]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的客观性?给出的答复:
唉,一群人争先恐后的表态虽然不客观但怎么怎么样,好怂啊,而且还偏题,偏题懂吗,看清楚题目问什么了?真是拉低知乎水平
我不认为这本书不客观,因为我没看过更靠谱的资料。谁真正有能耐的来讨论下到底怎么个不客观呗
网友蒙面大侠对[明朝的那些事儿]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的客观性?给出的答复:
我是最近买了Kindle Paperwhite之后看的,在美国想看中文书很难,Kindle神器真是方便,在中文亚马逊上买书还可以用运通的信用卡,而且相当便宜。七本书一共花了2.5刀。
实话说,在看这部书之前,我从来没有认为过明朝有过好皇帝,上到朱元璋,下到崇祯。但是很明显,在看这部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对皇帝的期待其实是不正常的,因为,他们也是人,他们和普通人一样,都有七情六欲,都喜欢享乐,喜欢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权利快感,甚至是,喜欢自由。我深刻地认识到,我内心深处还存在的那一点点明君圣主情节是多么地腐朽,而《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中作者有意识地体现的那些人性的美好是多么地可贵。
在看这部书的时候,我看到的还有士大夫的那种尊严,以及传承已久的儒家礼仪是多么地可贵,但却虚伪。我不认为这样的虚伪是具体哪个人的虚伪,甚至不认为这样的虚伪是带有贬义的。但贵族精神虽然衰朽,但永远那么地吸引人。我甚至都希望中国是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其实这才符合这个古老国家的宿命。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