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发布时间:2018-03-05 所属栏目:观察日记

一 :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www.61k.com]

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构建出与金属材料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通过资源共享,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通过对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难点: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硫磺等。

学生:易拉罐(铝镁合金)、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他材料。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1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2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www.61k.com]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3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4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第 二 课 时

复习巩固

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www.61k.com)

①能与O2反应:4Al+3O2=2Al2O3。

②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Mg+2HCl=MgCl2+H2↑

Fe+H2SO4=FeSO4+H2↑

质疑激趣(小故事)

- 5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奇怪的天平:趣味化学小组的张同学,从实验室借来一台天平,在天平两端秤盘里各放两只大小和重量都相等的烧杯,再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质量的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镁溶液,使天平保持平衡。(www.61k.com]接着他又拿两个质量相等的铝球,并同时将这两个铝球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之中,这时天平两端继续保持平衡。过一会儿,将铝球取出,天平慢慢地倾斜了。是天平出了毛病,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问题:为什么把铝球放入两烧杯中天平不能平衡?导致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你能否猜一猜?

学生猜想:可能是铝与其中的一种溶液发生了反应,而另一种没有。

学生验证猜想

①教师展示:铝丝、硫酸铜溶液、硫酸镁溶液。

②学生探究,完成下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③教师补充:铁丝、铜丝、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④学生实验“自助餐”,完成下表中的任意两个。

⑤学生交流。

问题:同学们刚才吃“自助餐”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铝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而不能与硫酸镁溶液反应,知道了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学生2:我发现铁能置换出铜、银,不能置换出铝。

学生3:我发现铁、铜不能置换出铝,但能置换出银。

问题:根据你的发现,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学生分析:

- 6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①铝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铜、银强。(www.61k.com)

②铁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③铁、铜不能置换出铝,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铁、铜强。

学生归纳:Fe、Cu、Al、Ag的活动性顺序从强到弱是Al、Fe、Cu、Ag。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问题与启示

问题:①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与酸反应?

②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相互从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启示:①金属与酸发生反应的条件。

②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条件。

反思小结

①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酸反应、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②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置换反应的条件。

练习与巩固 1

2

A

3

教材P14 5、6、7、8 下列物质能由金属与酸直接反应生成的是( ) CuCl2 BFeCl3 CZnCl2 DAgCl 下表是某种常见的金属的部分性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将该金属投入稀盐酸中,可产生大量的无色气体。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①试推断该金属可能的一种用途。

②该金属的活动性比铜。(填“强”或“弱”)

- 7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③请自选试剂、设计实验探究该金属与铁的活动性强弱,并完成下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④若这种金属就是铝,而有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利,用铝等一些其他金属掺杂甚至代替纯银饰品卖给不知情的顾客,请你利用家中已有的条件设计一个方案,帮助鉴别这些饰品的真伪。(www.61k.com)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目标

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铁)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了解防止金属生锈的简单方法,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具体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使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从常见铁矿石中提炼铁的原理。

- 8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和金属资源的保护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www.61k.com]

难点:冶炼铁的原理和含杂质等不纯量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如何使学生解决生活中金属锈蚀的问题。

实验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内容为常见矿石的图片、我国钢铁冶炼厂的简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模拟演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例题讲解幻灯片等);金、银戒指;镊子;酒精灯;火柴等。

生锈的铁锁、因锈蚀穿孔的铜壶、长期未用的菜刀、几段生锈的铁丝、不能用的水龙头等。

学生:课外收集的我国钢铁厂情况简介材料;重晶石等矿石样品。

在一周前做好的铁钉锈蚀条件探究的对比实验。

教学方法

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动画演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实验展示,自主评价。

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9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10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www.61k.com)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 11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www.61k.com]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12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13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14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www.61k.com]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

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 1课时

- 15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16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17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18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www.61k.com)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 19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20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21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22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www.61k.com)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设计

- 23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24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25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26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www.61k.com]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实验准备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

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教学设计

- 27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28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29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30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①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www.61k.com)

②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实验准备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

实验用品: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 31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32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33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34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了解几种常见的酸;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www.61k.com) ②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和拟人化的活动展示,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

③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掌握其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

重点和难点

指示剂、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验准备

教师:锥形瓶、双孔塞、分液漏斗、玻璃导管、烧杯、玻璃棒

学生:写有“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酚酞”字样的纸帽、试管、研钵、纱布、玻璃棒、小木棍、小块布、石蕊、酚酞、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浓盐酸、浓硫酸、牵牛花、月季花、紫甘蓝、胡萝卜(可用其他有色花) - 35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教材延伸

①实验10-2中的表格的下面加“保存方法”的内容对学生初次接触危险品是十分重要的。(www.61k.com]

②在盐酸和硫酸用途的表格右边还应加一个空表内容,让学生填“我知道的用途”,这样更利于学生将已经认识的科学知识与新知识有机结合。

③教材只讲了指示剂遇酸、碱时的变色情况,应该补充遇到中性溶液时的情况。 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36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37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38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学生画探究“导游图”:学生分组“画图”,形成多种小结方式。(www.61k.com)下面展示一组学生的“导游图”:

- 39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 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①了解酸的通性及原理,能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www.61k.com)

②通过对酸和碱性物质的梳理,学习归纳方法;感悟对比、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③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同时提高实验过程中的“规则意识”。

重点和难点

酸的化学性质。

实验准备

学生分组:每张实验桌上摆放试管若干、滴管、稀盐酸、稀硫酸、稀醋酸、稀硝酸、NaCl溶液、Na2SO4溶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洁净紫甘蓝叶片、剪刀、镁、锌、铁、铜、生锈严重的铁钉、粗铜丝、试管夹、酒精灯。

教材延伸

- 40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①活动探究(1)表格中应加一些生活可作指示剂的物质做对比实验,这样感性认识会更丰富,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结合更紧密。(www.61k.com)在(1)的表格下面对应两种指示剂加“规律性认识”,有利于小结、系统认识知识。

②在除锈这一块应补充一点,“用物理方法也可以除锈”,这样使学生认识在不同的场合或要求下可使用不同的除锈方法。

教学设计

环节一:慧眼识酸

教师:实验桌上有未贴标签的稀盐酸和NaCl溶液,请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后给它们贴上标签,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探究活动1)①滴加石蕊溶液;②将紫甘蓝剪成细丝浸泡;③放入洁净小铁钉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我们按“安全、科学、简便、明显”的原则,来评价同学们的方案。

方案①最优,方案③次之,方案②第三。

学生:(对教师提问)能否用酚酞溶液来区别?

教师:(将矛盾交给其他同学)哪些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学生:不能!酚酞溶液遇酸和中性的NaCl溶液都不变色。

教师:我今天还准备了其他一些新鲜蔬菜、鲜花等含指示剂的材料,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各种实验,进一步探究“认识酸的方法”。

学生:(探究活动2:设计近二十种实验,并在教材表中补充表格内容填写实验报告)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教师:同学们的创造力都很强,如果我们要检验某种物质是否是酸,手头又没有石蕊溶液的情况下,就可以用上述方法。

教师:结合探究活动1和探究活动2的体会,思考稀盐酸中的什么成分使石蕊溶液变红?

- 41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学生:石蕊溶液本身含有水,因此不是水的作用;NaCl溶液中有Cl-,而NaCl溶液不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那么也不是Cl-的作用;应该是酸中的H+使石蕊溶液变红。[www.61k.com]

教师:(教师从知识的角度及时提升方法)同学们分析正确,而且我们做出这些结论时用到的就是推理方法。请同学们再用我们已经探索出来的方法去认识我们所知道的其他酸是否也具有这些性质。

学生:(学生探究活动3)用稀醋酸、稀硝酸做正面证明;用Na2SO4溶液等非酸溶液做反面证明。

点评:教师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三个活动层次逐渐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兴奋状态,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环节二:猜它是谁

教师:(设置游戏场景,有四个金属王国的“潜水运动员”要比赛潜水时间)学生分别装稀盐酸、稀硫酸设置“游泳池”。学生用肢体语言、表情、声音等表现比赛的过程,同组学生在纸上写出“运动员姓名”(金属名称)和潜水时的变化(化学方程式)。

学生:(此时游戏化)各组学生用桌上的药品做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后讨论结论,并商量“表演方法”。

各组学生的表演形式不一样。现举一组学生表演例子: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排名次的理由是:镁反应最快,在酸中呆的时间最短,名次最后;铜不反应,应得冠军。

教师:请同学们总结酸的化学性质,还要小结原因。

学生:(用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快速描述出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的性质,后分析原因)原因:酸只能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是酸中的H+与活泼金属发生了反应,放出氢气,另一种生成物的阳离子是相应的金属离子,阴离子是酸的阴离子。

教师:通过学习酸的这一条性质,能不能将它提升成为我们的技能?

- 42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学生:(讨论,形成多种答案,一组学生代表发言)不可将醋放在锅中长时间烹调,不可用铝制品调拌要放醋的凉菜。[www.61k.com)

点评:在这一板块中,教师用游戏的方式巧妙梳理了旧知,对金属拟人化的处理并及时联系生活,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层面促进知识向运用层面转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充分,思维深刻,学习成为一种才艺的展示和心理愉悦的享受。

环节三:除锈专家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除铁锈的方法,用到过哪些除锈的方法?

学生:小瓦片磨铁锅;砂纸打磨生锈的部位等。

教师:这都是物理方法除锈。在化工生产中人们用什么化学原理除锈?(教师演示实验,用稀盐酸的量掌握合适,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

教师:我还要请同学们帮助我分析其中的原理。(教师强调用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来说明)

学生:(一组学生展示自己小结的表格内容)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学生:(另一组学生发言)老师在做实验的同时我们也做了几个实验,把锈铁钉放在NaCl溶液、Na2SO4溶液、水中不反应,这些实验也反证化学方法除锈只能用酸,而且是酸中的H+在起作用。

学生:(第三组学生发言)我家附近有一家车辆翻新厂。师傅说有些金属仪器抛光前、电焊前都要用酸除锈。我认为金属氧化物都能和酸反应。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做一次实验。

学生:(学生分组实验,由于没能掌握好酸的用量,出现了多种实验现象。开始时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当铁锈消失以后,铁钉表面会冒出气泡,溶液颜色变淡,最后由黄色变成浅绿色。学生之间发言出现多种内容,一种与老师实验现象相同,另一种是如实描述实验现象)

教师:(强调应当实事求是地汇报实验现象,即使实验失败,也可以从失败的实验中得到教训)

学生:(学生通过争论一致赞同第二种意见)

- 43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教师:原因是什么?

学生:取用的稀盐酸或稀硫酸的量不同造成实验现象不一样。(www.61k.com]我们认为:当酸不足或适量时,铁锈与酸反应;当酸过量时,与铁锈反应剩余的酸就会继续与铁反应。

教师:同学们从自己实验、观察、汇报及大家的讨论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1:酸也能和铁发生反应,所以清除铁锈时不能把铁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

学生2:反应产物氯化铁与氯化亚铁颜色不同。

学生3: 做实验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要实事求是地描述所发生的现象。

教师:为了进一步证明酸是“除锈专家”,请你们利用桌上的仪器和药品,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学生:(学生自主实验中出现了多种实验方案,其中一些组的学生展示了造“铜锈”和除“铜锈”的实验)学生代表上台演示:将粗铜丝的一端缠绕在试管夹上,把另一端在酒精灯上灼烧,形成约3 cm长的黑色氧化铜薄层,趁热插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里,20 s后取出:黑色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漂亮的淡蓝色,反应原理:CuO+H2SO4=CuSO4+H2O。

点评:教师做完一个“较理想”的演示实验后,在小结基础知识后,让学生自己来重复刚才的实验,但未给学生点明“酸的用量”的要求,这样就挑起学生的一个新的“思维矛盾”。在这个矛盾中学生通过争论、再探究等主动活动,理解了新知识,明确了实验一定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的价值观。最后又拓展学生思维,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了酸是“除锈专家”的内涵。

环节四:盘点收获

教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明确了哪些道理?

学生:知识类:酸的三条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是由它的H+体现出来的。

①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②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越靠前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

③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

方法类:类比迁移方法──盐酸、硫酸使石蕊溶液变红,则硝酸、醋酸、苹果汁、桔子汁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酸能除铁锈,也能除掉铜表面的氧化铜等。

归纳推理方法──已知:2HCl+CaCO3=CaCl2+H2O+CO2↑、 2HCl+Na2CO3=2NaCl+H2O+CO2↑则可归纳推理出:含有CO3的化合物能与酸反应生成H2O、CO2与另一种化合物。 2-

- 44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实验对比鉴定方法──应用酸的化学性质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等。[www.61k.com)

道理类:在学习中只有科学的态度,才能保证形成科学的方法,有了科学的方法才能使我们的大脑真正聪明起来。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①认识氢氧化钠的吸水性和腐蚀性,了解其用途。

②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归纳碱相似化学性质及其原因。

重点和难点

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难点: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准备

药品:NaOH固体、20%NaOH溶液、CaO固体、澄清的石灰水、盐酸、硫酸、蒸馏水、乙醇、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洗净的鸡爪、去壳的熟鸡蛋。

器材:导线、灯泡、烧杯、试管、软塑料瓶、表面皿、滴管、点滴板。

教学设计

- 45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46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47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教学目标

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www.61k.com]

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难点: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实验准备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刚好褪色。 - 48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蒸发实验所得溶液结晶。[www.61k.com)

相关的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问题结构

引导性材料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前准备的有关焦裕禄主要事迹的材料;介绍附近工厂排放的废水的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纪录片)。

问题1: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问题2:能否利用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提出解决的办法?要利用到哪个知识点?该知识点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同学们在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后,教师做简要的评价,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本第60页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问题3:课文中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问题4:你还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哪些应用了中和反应的实例?它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问题5:你能写出本课题中关于怎样处理工厂废水的反应原理吗?

问题6: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没有想过对谁提出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拟订一份调查报告给有关部门,其中包括你了解的情况和改进的方案。

点评:问题结构是构成教学思路的基本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活动的智力保证。教师展示问题结构的技巧是,先给学生“焦裕禄事迹”等各方面的材料,为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将学生的思路送进“前沿阵地”,然后再层层深入。问题结构在抓住知识属性的基础上,针对中和反应的应用,采用层层递进的形式不断深入,不断变换研究问题的角度实质,这一过程落实了知识技能目标,强化了过程方法目标,点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二板块: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和厕洁精洗厕所里的污垢

- 49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引入课题探究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活动与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汇报、交流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活动与探究

论、分组实验、总结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是酸中的什么离子,与碱中的什么离子相互作用。[www.61k.com]学生猜测、讨

用课件演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实质(验证猜想与结论) 实践与应用“酸雨”导致土壤酸化;用洗洁精清洗厨具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实践与应用

可如何处理并完成该实验

第三板块:教学范例

我们已经知道

①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

②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③胃酸过多的病人可以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

④被蚊虫叮咬后,可以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氨水)的药水,可减轻痛痒。 设计实验:皮蛋有涩味,如何验证它呈酸性还是碱性,在食用前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50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我们还应知道

提出问题:

酸有哪些性质?碱有哪些性质?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反应?

猜想:

我猜想酸和碱之间会发生的反应有: 。(www.61k.com)

实验探究 收集证据: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51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知识小结 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物是盐和水。[www.61k.com)

我发现的新问题: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我们怎样应用

①解释“向土壤中洒熟石灰”的秘密。

②一些工厂排出的污水中含有酸,要除去它,加什么物质最合适?

③皮蛋味涩,如何做可除去涩味,亲自动手试试看。

④被蚊虫叮咬处肿成大包,这是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可涂一些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可减轻痛痒,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⑤醋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除去,说明去垢的原理是什么。 ⑥早晨空腹时,为什么要少吃苹果(或酸性食物)较好?凉胃后医生建议吃的药丸,请想一想主要药物的化学性质是酸性还是碱性?治疗胃病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⑦上网收集有关中和反应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教学设计

我们的感受

学完本节,我的收获是: 。 我的启示是: 。 我的发现是: 。

- 52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教学目标

通过资料收集和实验探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用途。[www.61k.com)

初步学会粗盐提纯和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能判断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条件。 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了解我国科学家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

重点和难点

重点:粗盐的提纯、对碳酸盐的特性的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

- 53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难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www.61k.com)

实验准备

①粗盐的提纯:烧杯、漏斗、量筒(10 mL)、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药匙、铁架台(带铁圈)、滤纸、剪刀、托盘天平、粗盐、水。

②[实验11-1]与[实验11-2]: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③增加的演示实验: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④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

课前准备

学生多渠道收集四方面的资料:

①日常生活中,你所见到的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高锰酸钾、碳酸钙等实物。 ②食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③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几种常见的盐,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的用途。

④氯化钠、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情况,我县境内的碳酸钙的含量如何?人们是怎样从自然界中获取氯化钠、碳酸钙的?

创设情境

多媒体投影播放电影《盐》(节选),让学生在轻音乐声中,观赏美丽的风光,了解盐的历史,初知盐的用途等。

学生活动

1.交换观察、交流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到的常见盐的实物,简述其外观及性质;交流课外阅读或网上查找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资料。

2.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相互交流情况。(教师作必要的补充,给予恰当的点评) - 54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3.阅读教材P70-71页,整理资料,完成下表。(www.61k.com]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4.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交流整理后的资料。(学生可以补充、修正;教师给予提示、补充、点评)

教师指导

1.多媒体投影:投影出整理的完整资料表。(学生对照此表补充、完善自己的资料表,也可以提出疑问)

2.简要说明、释疑,评价学生学习状况。

练习巩固

学生主持,出示问题(常见盐的名称、化学式、用途等),小组竞赛(抢答问题或争抢板书化学式)。

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同位同学交流与互查。

课后活动

1.作业:P76页2题、P77页4题。

2.家庭小实验:将食盐与细砂混合后,再分离出来。(提示:仪器代用品,想想制作简易净水器的原理。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第二课时 活动与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

创设情境

1.学生交流家庭小实验情况(教师点评)。

2.教师出示:一瓶食盐,一瓶粗盐,一瓶食盐的水溶液,一瓶粗盐的水溶液。 - 55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3.学生观察:

①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差异;

②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差异。(www.61k.com]

4.提出问题:“如何将粗盐转化为精盐?”“怎样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今天的学习任务:活动与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实验小组,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①通过观察、比较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和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你得出什么结果?

②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你采取什么方法?

③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有哪些,怎样设计?

④每个步骤,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交流讨论结果:

①组内交流,形成方案。

②全班交流,互为补充。(教师发现典型,及时评价;根据问题,及时指导) 教师示范

1.制作过滤器。

2.简要说明过滤操作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

1.分组实验:分工协作,分步操作,记录现象及数据。(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2.交流实验结果:各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教师适时点评,告诉精盐产率的理论值)

3.学生评议,提出疑问:

①我们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大于理论值,为什么?

- 56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②我们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远低于理论值,为什么?

4.分组讨论:

①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②根据实验误差的原因,你在操作中,还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改进?

5.交流讨论结果:尽可能多找出造成实验误差可能出现的原因。[www.61k.com)(学生可以进行争论,教师给以引导)

教学小结

1.学生: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提高了哪些能力?(学生自我评价)

2.教师:对粗盐的初步提纯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小结,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激励性评价)

问题拓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会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可能含有的氯化镁、氯化钙、碳酸钠等可溶性杂质,你将用什么方法除去?原理是什么?怎样操作?

学生讨论

针对拓展问题进行讨论,根据时间,讨论可长可短。如果讨论不够充分,可让学生课后再查找资料进行探究。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课后活动

按要求写探究实验报告。

第三课时 复分解反应及发生条件的探究

创设情境

1.教师演示: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2.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盐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活动

1.分组实验:按要求完成[实验11-1]、[实验11-2],记录实验现象。

- 57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2.集体交流: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www.61k.com]

3.创新尝试:

仿照示例: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试着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碳酸钠与盐酸:Na2CO3+2HCl=2NaCl+H2O+CO2↑

③碳酸氢钠与盐酸:NaHCO3+HCl=NaCl+H2O+CO2↑

④碳酸钠与氢氧化钙:Na2CO3+Ca(OH)2 =2NaOH+CaCO3↓

4.观察与思考(一):

①观察:反应①②③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讨论: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③归纳: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的鉴定方法。

④举例:填写下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5.观察与思考(二):

①观察:第④个反应有什么特点?

②讨论:由此,你又有哪些新发现?

③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一般形式与特点。

6.回忆与反思:根据你具有的酸、碱、盐知识,列举几个酸与碱、盐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观察判断它们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为什么?

7.讨论与归纳:

- 58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①讨论:你所做实验中的复分解反应与你所列举的反应,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②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www.61k.com]

问题拓展

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可能含有的氯化镁、氯化钙、碳酸钠等可溶性杂质:

①你将用什么方法除去?

②原理是什么?

③怎样操作?

④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了解讨论情况,倾听意见,发现问题与典型)

2.交流讨论情况(教师根据讨论情况、发现的问题与典型,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

自我反思

1.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同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查漏补缺。

2.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又有哪些新发现?你对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是满意?是基本满意?还是不满意呢?

教师小结(重点在于评价、知识归纳、给予学习方法)

课后活动

1.作业:P76 1、3。

2.归纳整理本课题的知识要点。

- 59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鸡蛋壳、水垢的成分中有碳酸根离子,醋、柠檬中含酸类物质;掌握含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能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www.61k.com)

通过不同的含碳酸根离子的盐能与不同的酸反应的实验,学习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设计实验,体会并初步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并用此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及其实验探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做一个学化学的有心人。

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含碳酸根离子的盐与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事实,掌握碳酸根离子的鉴定方法。

难点: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的思维过程与方法。

实验准备

仪器:试管架、小试管、大试管、与之相配套的单孔橡皮塞(带导管)、小烧杯、药匙、量筒、玻璃棒、表面皿、纱布、滤纸。

药品:鸡蛋壳、醋、稀盐酸、柠檬、纯碱、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设计

复习引入 学生板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CaCO3+ 2HCl==CaCl2+ H2O + CO2↑

提问 出示一瓶纯碱,我们要知道纯碱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应采取什么方法?

投影实验 1.将0.5 g碳酸钠放入试管, 并加入2 mL稀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2.用碳酸氢钠代替碳酸钠,重复上述实验。

学生思考 实验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什么问题?

指导板演 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60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提问 上述三个反应有何共同点?怎样检验某种物质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

学生实验 检验水垢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将少量水垢放入试管中,并加入5 mL稀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www.61k.com]

观察、分析 水垢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用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讲述 在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的这一组实验中,相同的反应物是稀盐酸,称为这组实验的恒量;不同的反应物是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我们称为这组实验的变量。(板书注明)

变量 恒量

CaCO3+2HCl==CaCl2 + H2O + CO2↑

Na2CO3+2HCl==2NaCl +H2O + CO2↑

NaHCO3+HCl==NaCl +H2O + CO2↑

提问 你所知道的酸除盐酸外,生活中还有哪些酸?

举例 稀硫酸、醋酸、柠檬酸等。

提问 上面一组实验(三个实验)中为相同的酸与不同的盐反应,那么不同的盐能与相同的酸反应吗?请你设计实验证明。

学生实验 1.将醋加入放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2.将柠檬的汁挤出,代替醋做上述实验。

观察、分析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不同的酸也能与相同的盐发生反应。

提问 分析第二组的三个实验中,哪些反应物为恒量,哪些反应物为变量?(指导学生注明)

恒量 变量

Na2CO3+ 稀盐酸

Na2CO3+ 醋酸

Na2CO3+ 柠檬酸

讲述 不同的含碳酸根离子的盐能与不同的酸反应。

- 61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学生实验 1.分别测出稀盐酸、醋、柠檬汁的pH值,并记录在下表。[www.61k.com]

2.在3个小烧杯中先分别放入小苏打1/2小匙,然后同时在3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5 mL稀盐酸、柠檬汁、醋,比较反应速度。

3.通过上述实验,你的结论是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学生练习 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点。波义耳对这一意外发现做出了种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探究普通规律,终于获得成功。对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的现象,你有哪些假设?请写出你的假设,并设计出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解题思路 本题是通过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的小故事,展示科学家是怎样捕捉化学现象深入思考,运用假设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形成开放性作答题。通过“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这一实验事实,分析这一实验中,“紫罗兰花瓣”和“盐酸”为实验的两个条件,由控制这两个实验条件来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当“盐酸”为恒量,另一量为变量时,推陈出新,盐酸能使除紫罗兰花瓣以外的花瓣变色吗?同理,当“紫罗兰花瓣”为恒量,另一量为变量时,推测,其他物质能使紫罗兰花瓣变色吗?当实验条件都是变量时,推测,其他物质能使其他花瓣变色吗?这些都是根据控制实验条件做出的合理假设,这对活跃学生思维和发展创造性有重要作用。

答案:

课堂练习 把一只新鲜鸡蛋放入盛水的玻璃杯中,鸡蛋沉入水底。回答下列问题:

(1)若向杯中逐渐加入食盐粉末直至溶液饱和(饱和食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并解释原因。

(2)若向玻璃杯中逐渐滴加浓盐酸,鸡蛋壳表面将会有什么现象?这会使鸡蛋怎样运动?写出上述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

- 62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小结 1.碳酸根离子的鉴定方法。[www.61k.com]

2.在做一组实验时,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课后练习 设计再探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温度对小苏打和酸的反应的速度是否有影响。

学案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一、回忆与再现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二、活动与探究(一)

1.将鸡蛋壳少许放入大试管中,加入5 mL稀盐酸,迅

速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试管口,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2 mL

澄清石灰水中(见右图)。(可用另一小试管装入2 mL澄

清的石灰水对比)

2.写出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

3.若要检测某种物质中是否含碳酸根或碳酸氢根,你采用的方法是 。

4.你认为上述三个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中, 是恒量, 是变量。

三、活动与探究(二)

按上述装置:

1.将醋(3 mL)放入盛有小苏打(1/3小匙)的大试管中,迅速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试管口,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可用另一小试管装入2 mL 澄清的石灰水对比)

2.将柠檬用纱布挤出10 mL柠檬汁放在小烧杯中,以备下面实验及“活动与探究三”用:将柠檬汁(3 mL)放入盛有小苏打(1/2小匙)的大试管中,迅速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试管口,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可用另一小试管装入2 mL 澄清的石灰水对比)

3.通过上述反应,你的结论是 。

- 63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四、活动与探究(三)

1.分别测出稀盐酸、醋、柠檬汁的pH值,并记录在下

表。(www.61k.com)

2.在3个小烧杯中先分别放入小苏打1/2小匙,然后

同时在3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5 mL稀盐酸、柠檬汁、醋,

比较反应速度。(如图所示)

3.通过上述实验,你的结论是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五、设计再探究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温度对小苏打和酸的反应的速度是否有影响。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2 化学肥料

教学目标

知道常用化肥的种类、作用、保存及施用时注意事项。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区分氮、磷、钾肥的方法。

通过对化肥实物的搜集、化肥知识的调查和课堂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

认识化肥及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培养学生重视农业、关心农村、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的真实情感。

- 64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重点和难点

重点:区分氮、磷、钾肥的方法。(www.61k.com)

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准备

①仪器: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研钵、酒精灯、火柴、烧杯。

②实物:缺氮肥的包心菜叶片(实物)、缺磷的小麦植株(高、矮各式各1株)、缺钾的大豆叶片(实物)。

③常见化肥样品。

④实验改进:把一块铁片分成两块,一块正方形烧氮肥,另一块长方形烧钾肥,避免氮、钾肥互相干扰。

⑤电脑及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认识常见的化肥

课前准备

学生各自搜集常见化肥的样品。

创设情境

1.讲述:1958~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不少人饿死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突飞猛进,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事实,指出化肥在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上所起的作用。

2.投影:播放养分充足或缺某种养分的植物生长图片。指出:“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说明肥料与农业生产、人们吃饭有着密切的关系。点明学习主题。

学生活动

1.展示学生各自搜集的常见化肥的样品,由各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样品,做简要介绍(教师适当点评)。

2.阅读课文:整理资料,填写下表:

- 65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常用化肥的名称、化学式及作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重点,用时稍长些,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发现问题)

3.讨论交流:交流信息资料,互查上述表格所填内容。(www.61k.com)(教师深入小组,了解讨论情况,适时指导)

4.展示图表:各小组代表争相走上讲台,展示图表,简要说明。 归纳整理

投影1:展示完整的图表。

投影2:常用化肥包装袋商标图示及说明书。 再创情景 由学生讲述案例:

①细心的农民问我:夏天雷雨过后,田里的庄稼长得特别旺盛。听说你在学校里学过,你能告诉我其中的秘密吗?

②一位老大爷给我讲:70年代刚使用化肥时,生产队里种黄豆,为确保增产,施用了大量尿素。夏天时,黄豆苗生长非常旺盛,农民很高兴。结果,到了秋天,黄豆的结实率很低。相反,漏掉施尿素的地方,黄豆结实却较丰厚,令人哭笑不得。

教师点拨

1.教师介绍案例①中的秘密。

2.案例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讨论、交流对案例分析的体会。让学生知道:种田也必须学习科学知识,否则就要付出代价,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第79页第二、三两段。

2.讨论交流: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在化肥使用方面,你应当给父母做哪些宣传?

- 66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教师小结

我们知道了化肥的作用及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为保护我们的家园而努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www.61k.com]

学生活动

1.小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归纳、巩固知识,同桌、同学互查)

2.学生主持:用卡片展示问题(常见化肥的名称、化学式、用途等),小组抢答(或板书)。

教师总结

1.简要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2.课后活动:怎样识别区分常见的化肥:尿素、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硫酸钾?(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第二课时 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

设置情景

(贴在黑板上)农作物生长时需要大量的氮、磷、钾肥,如果缺少这些营养元素,农作物就会得“病”:

实物1:发黄的菜叶与正常的菜叶比较。(缺?)

实物2:矮小的小麦植株与正常的小麦植株比较。(缺?)

实物3:叶片边缘发黄的大豆叶与正常的大豆叶比较。(缺?)

提出问题

1.这三种不正常的植物,各缺乏什么养分?

2.如何区分常用的氮、磷、钾肥呢?

3.怎样科学施肥?

学生活动

1.观察实物、填写下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67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2.组内交流:交流观察结果。(www.61k.com)

3.展示观察成果: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观察的结果(其他同学补充)。 4.学生小结:从外观上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教师点评)。

5.交流实验结果:学生下位,自由交流;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教师指导,给予点评)。 6.归纳小结:区分氮肥和钾肥的方法。

学习评价: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统计能正确区分氮肥、钾肥的方法及人数) 问题拓展

黑板上的三种不正常的植物,各缺乏什么养分?急需施肥。但是,买回来的化肥包装袋因磨损,字迹模糊不清,无法辨认。

现取化肥样品分别装入1、2、3号小瓶,放在实验台上。请你帮助辨认,指导施肥。 看哪个组最先完成任务,把小瓶标号写在黑板上对应的“生病”植物的下方。 教师小结

你们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是满意,基本满意,还是不满意?

课后活动

1.整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互相交流,查漏补缺。

2.调查你的父母在贮存、使用化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他们提出合理的建议。 3.社会调查:化肥使用的利弊与对策。

酸、碱、盐的复习(案例)

- 68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复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复习课的深度、广度和容量是新授课教学所难以达到的,它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好机会。(www.61k.com)以往的复习课,我很注重知识点的串讲和知识点的运用,但我发现学生只是习惯于做笔记,没有真正理解,所以复习效果不尽人意,更谈不上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提高。我想只要改变这种以老师为主的复习方法,将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讨、自主总结、自主实验,学生就不会乏味,而且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多方面都得到提高。

教学过程

本课学习目标是复习酸、碱、盐的性质,以及由性质引出来的酸、碱、盐的区别方法。 课前我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精心挑选了4组物质:

a.稀硫酸、石灰水、硝酸铵溶液

b.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c.稀硫酸、石灰水、碳酸钠溶液

d.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

将每组物质在区别时可能涉及的物质名称和仪器列出名单,交给实验老师准备好实验用具。我想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设置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低起点、高要求的复习设想。

课堂上,我将事先设计的4组物质写在黑板上,问:“4组物质在类别上有什么共同点?”同学们都回答:“分别是酸、碱、盐的溶液。”我说:“你们能将它们区别出来吗?”学生开始分组讨论。

有的组的同学拿出小纸条将区别的试剂罗列出来,有的组的同学翻出酸、碱、盐的溶解性表一一核实,有的组的同学时而大声分辩各抒己见,有的组的同学则各自思考??

当同学们讨论结束后,我让同学说出他们的方案:

a组的方案有:(1)CO2、Fe(2)CaCO3、CuSO4(3)BaCl2、CuSO4(4)Na2CO3(5)BaCl2、FeCl3(6)Fe、石蕊溶液(7)Mg(OH)2(8)Ba(OH)2(9)CO2、Ca(OH)2(10)CO2、BaCl2

b组的方案有:(1)看颜色、Na2CO3(2)CuSO4(3)Fe(4)测pH值(5)看颜色、FeCl3

(6)看颜色、NH4NO3 (7)Ca(OH)2(8)大理石、看颜色或CO2(9)敞口放置,看质量变化

(10)组内的物质反应

- 69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c组的方案有:(1)HCl、石蕊溶液(2)H2SO4、石蕊溶液、CO2(3)用组内物质两两反应(4)Na2CO3(5)大理石、酚酞溶液、H2SO4 (6)CO2、酚酞溶液(7)CO2、石蕊溶液(8)HCl、CO2(9)HCl、酚酞溶液(10)组内的物质反应

d组的方案有:(1)CuSO4、Ca(OH)2或 Ba(OH)2(2)Fe、BaCl2(3)Na2CO3、 BaCl2(4)石蕊溶液(5)AgNO3、酚酞溶液(6)CuO、酚酞溶液(7)BaCl2、石蕊溶液(8)Na2CO3、CuSO4

(9)NH4NO3、 BaCl2(10)BaCl2、AgNO3

我将同学们的方案写在黑板上,不加评论。(www.61k.com)只是说:“这些方案的对与否,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检验一下。”同学们开始动手实验。

创设情景,再次探究,先动脑,再动手。有的同学边做实验,边发感慨:“这个方案简单,这个方案操作复杂,这个方案很妙,我没有想到??”也有的同学通过做实验对黑板上的方案提出了不同看法:例如a组中的(7);d组中的(5)??对于同学们提出的看法,我让他们说出理由,并再次质疑:“如何加以改正呢?”有了前面的讨论和实验,同学们很快说出了正确的方案。

实验结束后,我指着黑板上的方案,问:“每组的方案很多,大家能不能从诸方案中找出一个最佳方案?”学生本以为做完实验后就万事大吉,思维陷入一种停滞阶段。

再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掀起一个高潮。当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后,他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指出别人的不足,课堂辩论气氛热烈,一个好的方案引起全班鼓掌喝彩,一个繁复的方案让同学们修理得一目了然。

已经下课了,同学们的情绪仍然很兴奋,于是把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当成自主课后作业。本节课表面上没有复习罗列酸、碱、盐的性质,但学生学会了用酸、碱、盐的性质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化学复习课充满活力和智慧。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教学目标

了解营养素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类物质,掌握蛋白质、糖类、油脂和维生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和比较图片、查阅资料和讨论等活动,学会自主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通过学习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合理安排饮食的意识,增强自我保健和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 70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难点:了解营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营养价值。[www.61k.com)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活动一 探究人体营养素包括哪些方面?

情景导入:提问: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见食物对人体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所吃的食物通常包括哪些呢?

小组交流:列举生活中的常见食物和饮品的类别。

观察:(多媒体投影)教材P88图12-1、P91图12-7、 P92图12-9、 P93图12-10。 小结:人体生命的生存和健康离不开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物质,通常称之为人体营养素。

活动二 学习竞赛

主题:“我”的风采我展示。

设疑:这些营养素对人体来说,究竟分别有什么其他物质不可替代的作用呢?

指导阅读:(分四大组,分别指定阅读教材上关于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的内容介绍,结合教师课前布置查阅的有关资料,组内合作,讨论并限时完成下面的任务:以第一人称手法写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段,题目自拟。要求:简要介绍某类营养素的基本情况,重点陈述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组际竞赛:各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演讲。(根据演讲的口才、表情及内容质量,由学生评委评分)

活动三 应用实践

辩论:偏食习惯好不好?

设疑:我了解到我们同学们中有的同学喜欢吃这种食品而不喜欢吃那种食品,即存在所谓的偏食。这种饮食习惯好不好呢?

(正反方辩论)

小结:偏食影响身体健康。特别是同学们正处于身体生长旺盛时期,更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偏食。

阅读与讨论:

- 71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阅读:P90、 P92“资料”。(www.61k.com)

讨论:a.有人用甲醛溶液来浸泡水产品并出售,这样做有什么危害?

b.为什么吸烟有害健康?

c.为什么霉变食物绝对不能食用?

d.运动会上的长、短跑赛进行中,为什么有的同学感到很累?为什么有的同学在赛前服用一些葡萄糖?若改食一些花生或者麦食品,效果好吗?

知识拓展(多媒体播放):

a.“劣质奶粉”导致“大头婴儿”的相关报道。

b.“毒大米”危害介绍。

c.吸烟的危害分析。

活动四 课堂计算竞赛

①一女运动员可以在60 s秒内跑完400 m,她的最大氧气吸入量为4 L/min,而肌肉在工作达到极限时,每公斤体重每分钟需要氧气约0.2 L,如果该女运动员体重为50 kg ,她将缺少多少氧气?

②花生米含糖约24%(质量分数,余同),油脂约39%,蛋白质约26%;小麦含糖约76%,油脂约2%,蛋白质约11%;50 g花生和50 g小麦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的能量各是多少?

课题小结:经过本课题的学习,在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和对化学学科的情感方面,你分别有哪些收获?

活动五 课外调查

我们是一所农村中学,大多数同学家住农村。请在课外做一个调查,对于家中(或亲友、邻居中)发生霉变的食物是如何处理的?这种处理是否科学合理?我们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对此应做哪些工作呢?调查报告于一个月内完成。

点评:整堂课以四个主题活动展开,层次清楚,意图明确,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第五个主题更是结合农村的实际,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让学生感悟到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对社会常见的“偏食习惯”采取目前流行的深受大、中学生欢迎的“辩论”形式,而不是“答辩”形式,有其新意。但是课中如何把握,则对学生的课前准备和教师的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72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点评:湖北省枝江市教学研究室 易章和

背景资料

①22名小学生吃玉米糊中毒,已有一人遇难

本报讯(记者 刘振雄 特约记者 龙桥 通讯员 杨兴炳)我省郧西县一所小学11日突发食物中毒事件。[www.61k.com)至昨日,22名中毒学生中已有1人遇难,两人紧急转院抢救。

事情发生在邻近陕西的郧西县景阳乡泥沟中心小学。11日下午5时30分左右,该校五、六年级数十名寄宿学生吃了晚餐的玉米糊后不久,出现呕吐、恶心、头晕等症状,立即被校方送入当地卫生所抢救。

昨日上午9时50分,该校五年级女生12周岁的何莹莹经抢救无效身亡,12岁的男生孙文林、陈华登被紧急转送至郧西县医院抢救。

事发后,十堰市副市长胡仲军、郧西县副县长张惠莉等赶到事发地指挥抢救,调查原因。据郧西县疾病控制中心介绍,初步怀疑系玉米霉变引起,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

(《楚天都市报》2003年11月13日)

②大量服用维生素E有害健康

据新华社华盛顿11月10日电(记者曲俊雅)维生素是一种抗氧化剂,大多数人认为补充维生素E可以帮助他们延缓衰老。不过,最新研究发现,服用药物大量补充维生素E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危害身体健康。

研究负责人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埃德加·米勒博士说,大多数复合维生素片一般含35~40个国际单位维生素E,这对健康也许会有些微小的“益处”。但如果能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维生素E,服药补充毫无必要。坚果、食用油、全谷食物和绿叶蔬菜中都富含维生素E。

此外,美国心脏学会早已指出,维生素E没有预防心脏病的作用,而最近研究还表明,维生素E和降胆固醇药互相冲突。

(《三峡都市》(周末)2004年11月12日)

③野生珍稀、特殊功效、“生猛”刺激安全饮食必须革除三种陋习

据新华社南昌11月10日电(记者冯丽)专家认为,要确保饮食安全首先要革除三种饮食陋习。

- 73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不少人认为物以稀为贵,放着肉厚味美的畜肉不吃,偏吃肉少味寡的蛇、鼠、猫、虫,以为野生、珍稀的动物更有营养,其实是毫无科学根据的。[www.61k.com]无论从组织结构、化学组成还是消化利用来看,它们都没有任何优势,不少野生动物还极易引发人类疾病。

我国传统习惯有一些糟粕和迷信也影响了部分人的饮食喜好。如从“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推理,相信吃乌龟肉能长寿;从老虎的雄健敏捷,推理出虎骨酒能治跌打损伤;认为动物生殖器可以滋阴壮阳等等,甚至把“驮峰”“熊掌”“蛇肉”“牛鞭”传得功效神奇,美味无比。这些动物肉不仅保健功效毫无科学依据,即使从味道讲也毫不足取。

“活猴脑”“蛇胆”“乌龟”“活鱼”“醉虾”等,这些近乎野蛮的吃法,不仅伤害人们对动物的爱怜之心,而且极不卫生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教学目标

了解钙、铁、锌等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及查阅资料,了解人是如何摄取这些元素的。

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健康方面的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难点:正确认识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 74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课前准备 调查与研究

1.查阅资料并整理填表:

(可从网上、报刊、杂志、医学书籍,调查访问医生、父母、身边的病人等途径获得)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2.调查市场上有哪些补钙、补锌、补碘、补硒和补铁等的保健药剂或营养补剂出售,查看它们的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它们的主要成分。[www.61k.com]

3.收集几种不同品牌和不同产地的食盐包装袋、牛奶袋。

4.将学生分成四个竞赛小组,每组选组长一名,各组分别命名为钙铁、钾钠、锌硒、碘氟队,并以自己的组名为题,自编、自演一个节目“我们的作用大”,形势可以是小品、相声、顺口溜、替换了歌词的歌曲等。

教学设计 导入

贵州某山区盛产芭蕉,一外地人问卖蕉人怎么卖?答:1角钱3只。4只行不?答:不卖。2角钱卖一串(少的也有十多只)行吗?答:行。这个卖蕉人数学概念为何这样差?原来他在婴儿时期因缺碘而得了呆小症,智力缺陷。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人体的元素组成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板书课题)。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一:知识抢答:(记分: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题目:

1.组成人体自身的元素约有多少种?(50多种)

- 75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2.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多少种?(11种)

3.人体含量较多的元素约占人体质量的多少?(99.9%)

4.以水、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形式存在的元素是哪几种?(C、H、N、O)

5.以无机盐形式存在的元素总量不超过人体的质量的多少?(4%)

6.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的元素可以分为哪两类?(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7.在人体中含量超过0.01%的元素是常量元素吗?(是)

8.钙是微量元素吗?(不)

9.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多少种?(20多种)

10.哪些元素是微量元素?(Fe、Zn、Se、I)

师投影知识网络图: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

过渡:已知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全部加起来也只有体重的0.05%,可谓是“微不足道”,真是这样吗?

活动二:特长展示

各队表演节目:我的作用大。(www.61k.com](记分办法:其余三组无记名投票,以票数记分) 过渡:你们对人体的作用真是功不可没,但在人体内的含量是不是多多益善呢? 活动三:真情表白(记分,能说记10分,分队陈述摄入过多的危害)

活动四:挑战对手

请你用一句话来描述:钙、铁、锌、碘的重要作用,要求通俗上口、特点鲜明、字数少。

(答对记10分)

例如:碘:不仅仅是“智力元素”锌:多种酶的激活剂

钙:参与构成人体的硬组织 铁:造血的主要原料

过渡: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都很棒,下面进行最后一轮竞赛,以决胜负。

活动五:智力陷阱

- 76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规则:第一名与第二名,第三名与第四名互相挑战。(www.61k.com)四道题分别以“合”“作”“创”“新”为题号。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合:谈谈你从加碘盐包装袋上获取的信息,并就此自编一道考题。

作:谈谈你从牛奶袋上获取的信息,并就此自编一道考题。

创:芳芳同学长期食欲不振、发育不良,患上了佝偻病,经医院检查还患有贫血,请你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推断芳芳可能缺乏哪些元素,并对她的食谱提建议。

新:俗语有“多吃五谷杂粮,身体壮如牛”的说法,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小结:评价竞赛情况,表扬优胜小组。

反思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以致用

“关爱长辈,倾注亲情”,建议陪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去医院检查一个体内的含钙量,必要时向老人推荐几种补钙的保健品,当然要向他们说明你的理由。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有机物,了解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和用途。

了解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用途和对环境的危害,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塑料制品的利与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 77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师:“China”表示我们的祖国,它还可以表示什么?

生:瓷器。[www.61k.com]

师:对!瓷器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人类社会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如今有机合成材料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板书: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

活动探究一

师:什么是有机合成材料?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99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投影展示学生表格的填写并汇报讨论结果。

师:我们将甲烷、乙醇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而氯化钠、硫酸等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无机化合物。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因此把它们看做无机化合物。

flash动画演示:石油中跳出一个个乙烯分子,乙烯分子连成链状。

师:有机物中碳原子间可以连接成碳链或碳环,因此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通常称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像乙烯这类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称为小分子,由有机高分子合成的材料称为有机合成材料。

活动探究二

师:塑料是一种有机合成材料,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塑料的一些性质。

学生实验:

撕扯塑料薄膜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加热塑料片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通过此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 78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小结:链状高分子都具有热塑性,加热软化后可以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也可制成纤维;网状高分子加热后不会熔化,具有热固性,这种塑料一旦加工成型后,不能通过加热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www.61k.com]

幻灯片展示:

1.“塑料王”聚四氟乙烯制品。

2.具有热固性的尿素甲醛制品。

3.电线的包皮聚氯乙烯。

4.聚苯乙烯制成的灯饰。

5.日本铃木汽车公司制造的全塑汽车。

活动探究三

师:我们穿的衣服通常是纤维织成,实验台面上的三种不同颜色的毛线都是纤维制品。 学生实验:燃烧不同颜色的线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师:买衣服时,怎样知道面料的种类呢?

生1:根据燃烧时的不同现象判断。

生2:可以看服装标签。

幻灯片展示:服装标签

师:穿不同布料的服装时,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1:涤纶衣服挺括,不易皱,易洗易干。

生2:棉纶衣服弹性好,耐磨,烫后会变形。

生3:棉织衣服吸水、透气,感觉很舒服,但易皱。

活动探究四

- 79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幻灯片展示:人工割胶图

师:树木最忌割皮,人们却常常在清晨割这种树的皮,它是什么树?

生:橡胶树。(www.61k.com]

师:对!树皮是它的产胶组织,流出的汁就是天然橡胶。

学生实验:

拉扯橡皮筋,你发现橡胶具有 性。

用砂纸打磨网球鞋底,你发现橡胶具有 性。

燃烧车轮外胎碎片,你发现 。

实验桌面上铺了一层橡胶,是因为 。

幻灯片展示:汽车、飞机、轮船、垫圈、运输带等。

师:轮胎主要由天然橡胶制成,弹性好,外胎由丁苯橡胶制成,耐磨;飞机轮胎由顺丁橡胶制成,弹性好,耐磨;轮船利用了橡胶的防水功能;垫圈多由丁腈橡胶制成,耐油、酸碱;运输带由氯丁橡胶制成,耐油、耐高温、耐老化。

小结过渡:

1907年世界上第一个合成高分子材料──酚醛塑料诞生,20世纪30~40年代合成了许多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此后合成高分子工业发展迅速,同时废弃物的剧增也带来了环境问题。1984年,在意大利东侧亚德里亚海打捞上来一头死鲸,解剖后发现,该鲸竟是吞食了50多个塑料袋窒息身亡。

辩论

幻灯片展示:塑料垃圾对大自然的污染。

师:由于塑料废弃物多白色,我们将此称为“白色污染”。

学生小组辩论:使用塑料的利与弊。

师:使用塑料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如何解决白色污染?

学生讨论

幻灯片展示:

- 80 -

初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1.医用可水解的手套。[www.61k.com)

2.加了淀粉可生物降解的饭盒。

3.塑料包装制品的回收标志。

欣赏录像

录像播放新型有机合成材料。

师:未来社会离不开有机合成材料,新型材料离不开化学,化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课外拓展

1.试着修补家中断带、裂口的塑料凉鞋,试着给食品袋封口,并写下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2.试用简单的方法鉴别家中找得到的一些纤维,并把它们按照棉织物、毛织物、合成纤维来分类。

- 81 -

二 :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 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板书设计】: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外部:形状、大小、颜色

植物的种子

内部:胚根、胚芽

【教学反思】:

2、种植我们的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教学过程】:

一、学习播种方法

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

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

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5、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二、关注种子变化

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三、记录生长日记

1、师: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要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

2、师: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P5页中表格中。

3、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四、实地指导播种

1、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

2、师:督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植凤仙花。

【板书设计】

2.种植我们的植物

记住播种方法: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关注种子生长: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根向什么方向生长。

【教学反思】

3、我们先看到了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难点】: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问题导入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

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活动)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

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研究活动)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讨论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作业布置】:

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

【板书设计】:

3.我们先看到了根

固定植物

植物根的作用

吸收水分

【教学反思】:

4、种子变成了幼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活动导入:

1、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2、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活动指导:

1、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

2、师: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

3、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4、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

二、我们的思考

1、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

2、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1、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2、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4、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

5、师:板书: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6、师:(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回家仔细地去观察一棵植物,观察植物的叶子分布的情况,想想植物的光合作用。

【板书设计】:

4.种子变成了幼苗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教学反思】:

5、茎越长越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的结果;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统计图分析植物茎生长的规律;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难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师:(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师:(活动指导)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教P12页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1、师:(活动因入)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师:(活动指导)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

4、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1、师: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师: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5.茎越长越高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6、开花了,结果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结论;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解剖花。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凤仙花花开花落及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凤仙花花开花落及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为每组准备一朵凤仙花,一株凤仙花,一个凤仙花的果实,镊子、一张白纸。(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提出任务

1、师:我们种下的凤仙花开花了,结果了。

2、师:凤仙花开花和结果有什么联系吗?

二、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

交流活动:

1、师:组织学生交流过去几周的观察记录,引领学生重点关注花和果实的生长现象。

2、生:学生分小组交流。

3、师:根据学生的发现,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整理观察信息的活动:

1、师:指导学生画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2、生:在书P14页上“我看到的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画板里画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3、师: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的欲望。

三、研究花变果实的过程

1、师:为了观察凤仙花,我们采摘几朵凤仙花(按生长顺序采摘)。

2、师:指导学生观察花,引领学生发现,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3、师:指导学生解剖花。(解剖花时,要用镊子细心地从外到内撕下花的个部分。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镊子时动作要轻,防止将花的某一部分弄坏,解剖下来的花的各部分,要分类摆放,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花的每一部分的名称。)

4、生:学生解剖花。(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四、观察凤仙花的果实

1、师: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呢?它在生长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师:组织学生观察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和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引导学生比较观察。

3、师:引导学生关注完全成熟的凤仙花果实,果实里面有什么?(种子)

4、生:学生观察凤仙花果实。观察完了以后,学生汇报。

5、师:教师总结。

【作业布置】:

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过程,做好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6.开花了,结果了

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果实里面有种子。

【教学反思】:

7 我们的大丰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过程与方法: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学生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

【教学重点】: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教学难点】:整理观察获得的信息,发现凤仙花生长的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株硕果累累的凤仙花,一张大白纸;几张主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照片。(学生准备)个人的观察日记或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今天,整理我们观察获得的信息,开个成果展示会吧。

2、生:赞成。

二、我们收获了种子

1、师:统计一下,你观察的一株凤仙花大约收获了多少粒种子?

2、生:(对着自己的观察记录表)汇报。

3、师:引领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统计。(通过统计活动,学生获得了一株植物结出的种子数,意在让学生通过数据真切感受“收获”,体会植物物种得以延续并壮大的原因。)

三、我们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1、师:引领学生把观察凤仙花植株高度的数据制作成折线图,通过分析折线图,了解凤仙花在哪段时间里生长最快。(见书P17页制作折线图的方法)

2、师:指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掌握凤仙花从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的生命周期。

3、师:指导学生填写书上P17页上的表格。

4、师:引领学生掌握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种子、种子萌芽、幼苗、开花、结果。

5、师:引领学生了解植物的六种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6、师: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了解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7、师:根据单元起始课学生记录的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经历了这样的种植活动,对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有了哪些提升。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阅读“资料库”里《凤仙花》和《多种多样的茎》两篇文章。了解凤仙花的有关知识;了解“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

【板书设计】:

7.我们的大丰收

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材修改个人意见》:北方的老师在教学这一单元的时候,可以用黄粉虫代替蚕的观察。因为北方的气候不适合蚕生长,而且北方没有桑叶,即使有柞树蚕但造价也很高,很不适合我们的教学,黄粉虫既经济又好购买,而且黄粉虫的一生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这就是黄粉虫的生命周期。并且能够让学生经历养黄粉虫的过程, 黄粉虫一生形态变化的观察和描述过程;了解黄粉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我已经实验一年了,如果哪位老师感兴趣也可以试一试。

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科学概念

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态、大小等。

2、蚕卵里孕育生命,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

3、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小蚕才会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

过程与方法

1、饲养小蚕的方法,经历小蚕孵出及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

2、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孵化及小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3、用放大镜对蚕卵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2、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小蚕。

3、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教学难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过程。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师演示器材: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莴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养上学期饲养过蜗牛,那么蜗牛的一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它们的寿命有又多长呢?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呢?同学们你们观察过蚕吗?你知道他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吗?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蚕卵

(1)让我们来饲养蚕,观察蚕

A、学生分组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说明: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 5毫米。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2天变成淡红、浅褐,再经3 —4天变成灰绿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学生观察的应该是滞留到第二年春天的卵,颜色应该是紫黑色的。)

B、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

(2)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比如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的等。学生也可能会发现有黄色的卵,那可能是未受精的卵,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如果是白色的,那是已经孵出小蚕的空卵壳,如果仔细观察,在空卵壳上还会发现有小孔。)

2、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1)小蚕什么时候从卵里出来,小蚕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出来以后会干什么?(让学生预测一下,目的激发学生继续观察的兴趣。)

(2)小蚕就要出来了,我们要为它准备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

(3)为什么要在盒盖上扎小孔呢?

一是指导学生为小蚕准备好家(这个活动的重点是为蚕的出生做准备。具体来说要准备一个盒子作为蚕的“房子”,还要在盒盖上扎些小孔,“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一些水”。)

二是课外观察蚕卵的变化; (指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蚕卵的变化。具体来说观察小蚕是怎样孵出的,刚孵出的小蚕是什么样的。)要求学生记录小蚕孵出的日期和气温,思考小蚕的孵化和什么条件有关。活动的是让学生明白蚕的孵化还需要另一个环境条件,即需要一定的温度。

三是指导学习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养蚕窍门

教师小结: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长得好。

板书设计: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颜色

观察蚕卵 大小

形状

教学后记:

2、蚕的生长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3、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2、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3、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4、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5、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2、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教学难点]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饲养是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二、学习新课

1、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活动的目的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教学的要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板书设计:

2蚕的生长变化

日期 体长(毫米) 吃食情况 排便情况 活动情况

教学后记:

3、蚕变了新模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2、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3、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

2、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

3、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2、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3、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教学重点]观察蚕蛹是本课的重点活动

[教学难点] 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

教师演示器材: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

己包起来 ?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下来我们就来进行观察。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蚕蛹

蚕吐丝把自己裹了起来,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这是学生们非常好奇的问题。希望学生们能作出猜测,同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

对蚕蛹的观察要提出的五个问题进行。

(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

(2)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

(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

(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

(5)其他发现。(指茧里还能发现蚕吐尽丝后化蛹之前蜕下的皮等情况。)

最后的推测是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希望学生的推测能以一定的观察事实作为依据。

2、观察蚕茧和蚕丝

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这个活动的日的意义在于对蚕茧有一定的认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

第二,指导学生进行拉蚕丝的活动。(“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泡一下吧”“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板上”等。这个活动使他们对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有更多的认识。)

第三,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介绍给学生。教学中还可以出示一些丝绸制品给学生欣赏。

板书设计:

3、蚕变了新模样

蚕茧的形状

大小

颜色

测量茧的长度

教学后记:

4、蛹变成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蛹经过to天一15天,会变成蚕蛾。

2、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

2、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到生命的神奇。

2、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比较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 蚕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段时间过去了你们的蚕茧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蛹变成什么了呢?下面我们就来交流的我们新发现?

二、学习新课

1、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1)“茧里钻出的蛾子就是蛹变的吧?”(这只是一种推测,到底是不是呢?需要学生经过思考来回答。)(说明这个问题关系到蚕蛾是不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对认识蚕的一生很重要。相信学生会做出合理的回答:茧里只有蛹,而我们又亲眼看见蚕蛾从茧里爬出来,不是蛹变的会是什么变的呢?当然这样的回答还需要从下面对蚕蛾和蚕蛹的对比观察中去发现更多的证据。)

(2)蚕蛾从茧里出来后,教师要提醒学生,要把它从茧上面拿下来,最好专门放到另一个比较宽大的盒子里,以避免蚕蛾把卵产在茧上,不便于卵的保存。

2、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1)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这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的。三年级的学生肯定是先对动态的蚕蛾更感兴趣。)对蚕蛾身体形态的观察,应该是一种有序的观察,先观察蚕蛾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

(2)怎样观察蚕蛾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看看蚕蛾在干什么?”。(教师要启发学生有更多的发现,比如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便干燥展开;还有不少蚕蛾在震动翅等。同时也希望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

(3)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的活动,

仔细观察仍能找出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成的证据。让学生认识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蛹发育而来,蚕蛾是蚕的成虫具有重要意义。

(4)如何区别蚕蛾的雌雄?(这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

(5)“一只雌蛾大约能产多少粒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和我们观察过的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画蚕蛾和蛹的图

4、蚕蛾是什么

是比较蚂蚁、蚕蛾、蜻蜓的身体外形,看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板书设计:

4、蛹变成了什么

蚕蛾和蛹的比较

蚕蛾 蛹

教学后记:

5、蚕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阶段。

2、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交配繁殖后死亡。

3、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过程与方法

整理资料,归纳概括蚕的一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生命的珍爱之情。

2、认识资料积累和整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整理观察记录,认识蚕的一生所经历的卵幼虫蛹成虫几个阶段。

【教学难点】认识到蚕的一生分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自己的观察记录、画的图和拍的照片、制作的标本和小报等资料。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一生的图片或课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回顾我们的养蚕过程,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二、学习新课

1、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然后提问。

蚕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2、小结蚕的一生

小结蚕的一生,主要围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来进行。(在填表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蚕的一生用循环图表示出来。)(说明最后表格中“共计多少天”,指的是蚕从卵中孵出开始,到蚕蛾死亡结束的时间。)教师要启发学生,蚕在蚕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是幼虫,蚕蛾是成虫。蚕的一生应为卵幼虫蛹成虫,然后从卵开始又产生一个新的循环。

3、蚕的生命周期

这个活动要帮助学生从蚕的一生为:卵幼虫蛹成虫,上升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几个阶段,并且依据前面填写的表格把各阶段经历的时间统计出来。认识到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4、什么因素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

蚕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自己是怎么满足它的;(目的是通过寻求同学们养蚕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行验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5展示会

让学生把自己的记录表、制作的小报、标本、拍的照片、专题研究报告等资料都展示出来,大家互相参观、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就养蚕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写成一篇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5 蚕的生命周期

幼虫

卵 蛹

成虫

教学后记:

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动物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2、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

1、查阅和交流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的生命过程。

2、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共同的规律,提高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3、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动物的生命周期。

4、按卵生还是胎生、变态还是不变态给动物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动物的生长发育都有自己的规律。

2、培养研究生命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难点】不同的生命周期。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和资料。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资料和课件。

一、导入新课

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其他

动物的一生也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吗?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是怎样

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观察书中的图,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分小组选择其中一种动物,讨论这种动物一生中必须要经历哪

些生命阶段,用流程图表示这种动物的生命周期,并查阅资料了解

它的生命周期的时间(即寿命)。(在查阅资料中还要注意:动物的寿命问题较复杂,它同环境关系极大,尽量采用人工饲养条件下取得的数据。)

2、不同的生命周期

(1)比较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让学生能总结出它们相同的地方)

(2)指导学生给动物分类。分类的标准就是是否经过变态,以及卵生还是胎生。

3、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1)课前要求学生收集鸡、蝴蝶、蜻蜓、山羊、熊猫、鱼等动物生命周期和寿命的资料,并带到课堂上来。(活动方式主要以小组查阅资料和大组汇报交流的方式进行。)

(2)布置任务并提出要求:每组从上述动物中选择两种,了解其生命周期及经历的时间,并把它们的生命周期用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3)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查阅资料,并用流程图或循环图表示它们的生命周期。为节约时间,流程图或循环图都用文字和箭头表示。(鼓励学生能查找出某种动物的每个生命阶段的形态、行为、食物和生活环境。)

(4)小组汇报交流。在某个小组汇报的时候,查阅相同资料的组,可以补充和提出不同意见。(学生汇报时,教师要把大家认可的结果,填写在班级大表上。)

4、教师小结:虽然动物个体最终会死亡,但是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绝,并得以不断延续。

板书设计: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

│动物名称 │生命周期(流程图)│」生命周期的时间│

│ │ │ │

├─────┼─────────┼─────┤

│鸡 │卵。雏鸡。成鸡 │约14年 │

├─────┼─────────┼─────┤

│蝴蝶 │卵。幼虫。蛹。成虫│约20年

├─────┼─────────┼─────┤

│蜻蜓 │卵。幼虫。成虫 │约1年

├─────┼─────────┼─────┤

│山羊 │小羊。成羊 │约15年

├─────┼─────────┼─────┤

│熊猫 │幼仔。成年熊猫 │约20年

├─────┼─────────┼─────┤

│鱼(鱼里鱼)│卵。幼鱼。成年鱼 │约50年

└─────┴─────────┴─────┘

教学后记:

7、我们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今后还将发生变化。

2、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

3、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4、人的寿命长短和是否健康生活有很大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收集并整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体生长变化的资料。

2、预测今后的身体还将发生什么变化。

3、调查不同年龄段人身体的特点。

4、分析研究人一生中身体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寿命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珍爱生命、健康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知道人的生命周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难点】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指导学生了解人一生的身体变化特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以及能力发展的变化。

2、教师演示器材:o岁一9岁我们的生长变化”班级大表,“各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班级大表,婴儿、幼儿园或小学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活动能力的影像资料。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人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新课

1、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

(1)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2)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

(3)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说明以上这些都是学生所能收集到的数据和事实,在对数据和事实收集、整理时可以按下表的格式。因人的个体差异较大,表格中的内容是大致情况,不作为标准,仅供教师教学参考,教学时按学生汇报的情况填写。)

2、我们的一生

(1)调查身边最熟悉的人,把握不同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活动分为四步:

(一)、找出身边最熟悉的人;

(二)、弄清他们的年龄段;

(三)、把他们归到不同的年龄组;

(四)、观察他们的身体特点。

(2)人可以按年龄划分不同的阶段,比如: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怎样划分呢? 了解和比较他们的不同。(比如儿童组和青年组;青年组和中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然后再通过交流,对人一生的身体特点有较全面的把握。)在小组比较的基础上,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汇总。

(3)教科书第3'7页大表中的内容要在各组比较的基础上填写,经过综合、概括得出各年龄段的特征。

3、指导学生总结出人的生命周期和植物、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这样共同的四个阶段。(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人也有生命周期。)

4、教师小结: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时健康生活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儿童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其健康情况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珍惜健康。

板书设计: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15岁以前都叫儿童(其中不满1岁的为婴儿,12岁一15岁的为少年)

16岁一35岁为青年

35岁一60岁为中年

60岁以后为老年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温度和温度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与写。

【教学难点】识读零下温度。

【教学准备】

小组:体温计(1)、气温计(1)、水温计(刻度范围-20℃——110℃)(2)

全班: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20℃——110℃)

【教学过程】

一、比较水的温度

1、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过冷水和热水吗?有什么感觉?

2、出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回答后指导: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板书:温度

讲述:温度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情况。

3、师:我们再来感知一下,每个小组的桌上有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大家一起安静的来完成下列活动: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4、汇报。(预设: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

5、师:我们再来一次,这次的要求是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他们的冷热。(预设:2号和3号杯的水温度差不多,1号杯的水冷,4号杯的水热)

6、师: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板书:温度计

二、观察温度计

1、出示温度计,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2、分发温度计,提示:先想一想你准备怎么观察温度计,然后仔细观察。观察时注意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如果温度计的管子劈裂,请立即告诉老师。

3、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内容,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出示:“使用温度计前需要看清楚的问题(教材上P43的3个)”,这三个问题你们都解决了吗?如果没有,再观察一次。

5、学生对照问题,检查自己是否都解决了。再观察。

(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讲完整:温度计主要有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量程;刻度)

6、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汇报交流。(预设: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液面上升,放开后一会,液面下降。)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1、师:出个题目考考你:“25℃”,你会读吗?

学生试读

2、师: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例:“28摄氏度”怎么写?“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

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师:我们再来试一下,出示:0℃ 37℃ —5℃ —10℃

(此部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

3、出示自制模型温度计,然后教师设置温度,请同学读或者写,巩固。同时强调:零下温度自0℃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1、现在请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并记录。

2、交流: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呢?(参考P44图)

(预设: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这样几种:俯视、仰视;从嘴里呼出的热气。)

师生讨论,并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五、拓展

1、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课后考虑一下如何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准备】

小组:4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刻度范围在-20℃——110℃),水温测量记录表(参考书P46)

全班: 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若干(气温计、体温计、高温计等)

【教学过程】

一、测量水温的方法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板书:测量水的温度

2、师:书P45展示了一些温度计(气温计、数字温度计、体温计等),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呢?

3、师: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该选择怎么样的呢?

4、学生讨论交流后师小结: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

5、师:有了合适的温度计之后,我们可以直接测了吗?我们要如何来测量水温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P45的插图和方法。(学生阅读)

6、师生共同明确方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介绍完了之后,请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归纳:(1)——上端比较好操作,拿中间会挡住刻度,拿玻璃泡会造成所测的不是水的温度。(2)(5)——如果碰到容器或读数时离开液面,测量的就不是水的温度了。(3)——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大或偏小。(4)——没有稳定时测出的温度不准。)

二、测量水的温度

1、师:清楚了测量的方法之后,我们就要来实际操作一下,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最快。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四杯水, 1号杯内装的是自来水,2号杯内装的是温水、3号杯内装的是烫手的热水,4号杯内装的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我们来比一下哪个小组测量的温度既快又方法准确,及时记录在P46的表格中,同时要小心热水烫手。开始吧。

水温的测量记录

自来水的温度

温水的温度

烫手的热水的温度

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

2、学生测量后汇报。

(预设:通过交流能发现个小组测量同一种水的温度有差异。)

讨论:这些差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是由于测量方法错误引起的,教师再做适当讲解。)

3、师:我们再来测量一下,现在要求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把测量结果记录在P47,在等的过程中思考:这些水的温度会有变化吗?估计会怎样变化?

4、小组测量,教师指导。

连续测量10分钟内水温变化的记录表

0分钟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

……

自来水的温度

温水的温度

烫手的热水的温度

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

5、汇报交流。师:从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随着时间的变化,2、3、4号杯里的温度都在下降,4号杯里的下降的最快,1号杯里的温度变化不大。)也就是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是: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自来水的温度与周围空气的温度相同,所以,水温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发生变化。

6、带领学生阅读P47: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三、推测水温的变化

1、师:如果这四杯水再过10分钟,水温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放一天呢?温度还会变化吗?水的温度会无限下降吗?

(预设:当水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一样的时候,水温就不会下降了。)

2、师:如果要让水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可能吗?有什么办法吗?

(预设:把水放在冰箱冷冻槽里,水温就会继续下降直至结冰。)

3、师:这个只是我们根据生活经验推测出来的,今天回家后去试验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3、水结冰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

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教学过程】

一、冰的观察

1、师: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2、师: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水结冰了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P48的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预设:冰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比较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较后汇报。(预设:水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等;水和冰的共同点:都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

7、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

(学生发表意见,并请他们阐述原因。)

通过争论得出结论:(1)冰是固体,因为冰具有固体的特点。

(2)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固体。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师: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指导学生阅读书P49,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预设:(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大约8毫升左右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2)拿一只塑料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3、师:清楚怎么做了吗?请组长来领器材,同时主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师:现在你能回答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吗?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预设:水在0℃时会结冰。温度的变化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5、师: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

(预设:冰箱中的低温使水向周围放热,温度降低,降到0℃时,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结成了固态的冰。)

三、拓展

凝固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水(液态) 冰(固态)

2、师:现在知道为什么冬天有时候河里会结冰了吗?回家也自己去做一块冰。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4、冰融化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2、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3、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成冰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教学难点】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

【教学准备】小组: 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

温度记录表(参考书P50),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

【教学过程】

一、观察冰的融化

1、师: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

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预测。

3、师: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板书:冰融化了

师: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请大家一起看书P50

4、学生介绍观察方法,师生共同补充。

(预设:(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2)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的过程,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

5、师: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P50的表格中(可增加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

冰块融化时的温度记录

时间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

温度

冰融化时周围空气的温度记录表

时间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

盛放烧杯内空气温度

紧靠烧杯外壁空气温度

远离冰块处空气温度

6、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根据这些现象总结。

(预设可以得出的结论: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但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二、加快冰的融化

1、师:我们刚才观察了冰的融化过程,你有办法让冰融化的更快一点吗?

2、学生预测方法。(预设:把冰块放到温度更高的地方;把冰块放在太阳、灯光等下面;用手把冰块焐热。……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个融化冰的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融化冰的水平最高,每个小组先讨论下你们打算用哪种方法。

4、师:方法都讨论好了吧,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大小一样的冰,放在同一种透明的塑料袋中,要求塑料袋的袋口一定要保持密封。一般只能改变一个变量,记录下冰完全融化的时间。在比赛的过程中各小组也可以相互观察和监督。

5、学生实验后汇报交流。(预设:在冰融化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塑料袋的外壁上有很多小水珠。)

6、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说说是什么使冰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预设:热量是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三、拓展

熔化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冰(固态) 水(液态)

2、师:在冰融化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问题出现吗?(如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5、水珠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组:3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玻璃杯(其中一杯装清水、一杯

装冰块)。

【教学过程】

一、水珠是从冰化成的水吗

1、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发现在玻璃杯和塑料袋的外壁都出现了水珠。(出示一个装好冰的玻璃杯,再现上节课的情景。)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板书:水珠从哪里来

2、学生预测,解释只要符合逻辑,鼓励越多越好

(预设:可能是从被子里渗出来的;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满出来的;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

3、师: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你能根据生活经验对这些解释分析一下吗?

师生共同分析所有提到的这些合理的解释。

(预设:不可能是从杯壁渗出来的,因为玻璃杯是不渗水的;冰融化时杯子中的水还没有满,不可能满出来;加冰的时候一般都是小心的加入杯内的。)

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

二、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1、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觉得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那么,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一下吗?

2、学生讨论后形成共识:做一组对比实验:(出示:三只同样的玻璃杯,其中一只杯里加满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另一只上加冰,静静地放在桌上。隔几分钟观察两个玻璃杯外壁有没有出现水珠。)

3、学生观察

师:有什么发现吗?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预设:这两只玻璃杯的外壁上都没有形成小水珠。加满自来水的玻璃杯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壁不渗水;空玻璃杯的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而装满冰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是有关系的。)

4、师:那么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猜测(预设:水蒸气遇冷形成;可能涉及水蒸气、凝结、水汽等,这时也可以提问: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水蒸气能变成水吗?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等等)

5、师: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课后去查找一下资料,看看能否证明你自己的猜测,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6、水和水蒸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小组: 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教学过程】

一、水到哪里去了

1、师:下雨之后我们常常都能看到地面上有些积水。天晴了,这些积水就会很快干掉的,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2、学生推测。(预设:可能到泥土里去了;可能被太阳晒干了,也许学生会说水蒸发了,那教师也可以问一句:如果验证你的说法呢?)

师:这些水去哪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吧,如何做呢?

(学生思考后汇报)(预设:浅碟子中加好水,然后不盖盖子,看看水会不会减少等类似的方法。)

师: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预设:可能水的变化不大,所以刚开始先要在水面做一个标志,然后把浅碟子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观察水面的变化。)

3、学生实验观察

师: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浅碟子中的水减少一部分;碟子外没有水漏出来。)

师: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入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

(预设: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去了。)

指导学生看书P54看漫画和文字。

蒸发

板书:水(液态) 水蒸气(气态) 和课题:水和水蒸气

4、师:现在你能解释水洼里的水是怎么样干掉的吗?试试用图画的方式把你的解释展示出来。

(学生画后投影交流。)

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水能够蒸发变成水蒸气,那你们有什么新的想了解的吗?

(预设:什么时候水会蒸发;怎么样水才能蒸发的快点;蒸发后的水有什么用……)

师:对于其中的两个: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的更快些?你有什么想法吗?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预设: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空气越干燥,水越容易蒸发;有风吹,水蒸发得越快。)

师:我们今天先来研究其中的一个,水蒸发得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有关吗?可以怎么研究呢?小组讨论一下(可适当参考P55)。

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取两只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都加入2/3勺水,把其中的一只搁在桌面上,用书本垫起勺柄,使勺口呈水平摆放(使水不会流出);另一勺水则放在蜡烛(或者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师: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1、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还要注意避免烫伤身体——不要用皮肤直接接触加热过的勺子;2、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气。)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观察到什么现象吗?

(预设:放在蜡烛上加热的水里过一会儿就会不断地冒出气泡,水上方空气中有很多白汽。过几分钟后,勺子中的水就干了。而另外一只不加热勺子里的水量减少的不多。)

师:从我们看到的现象里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加热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三、空气中的水

1、师:水会蒸发,在阳光照射下,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水蒸气,那么如果不断的蒸发,河流和海里的水岂不是越来越少了啊,最终会没有,是这样的吗?那是怎么回事呢?

(预设:天上经常要下雨的,河流和海里的水又会多起来的)

师: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水蒸发到空气中之后又会通过下雨变成水,是这样吗?你能证明一下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方法:可以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入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

教师投影演示。

师: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上面罩住的杯子的杯壁上有很多的小水滴。)

师:你能解释吗?

(预设:学生回答可能有些困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书并讲解。从水里出来的热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杯就会冷却下来,变成人们看得见的水滴。水蒸气冷却后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板书:凝结

师:现在你能解释上节课的问题了吗?装满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凝结

(预设:玻璃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盛冰的玻璃杯冷却下来,在杯壁上形成了小水滴。)

板书:水蒸气(气态) 水(液态)

四、拓展

师:我们对水研究了整整一个单元,你能课外总结一下吗?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水的各种形态

1、师: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生交流

师: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课件展示)

2、师: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3、学生讨论交流。(基本答案如下:)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水的形态

变化的过程

变化的条件



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水(液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这些条件也许很多学生想不到,特别是霜和雪,答不出来的也可以先不填,在学了下一个环节之后再回过来回答也可以。)

二、水的三态循环

1、小结: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师: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学生画)

(预设:(1)如果前面学生没有讨论出霜和雪的变化过程,这里可以再问一句:师:那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能互相转化吗?霜和雪是从水的什么状态变化而来的?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可以教师演示一个实验: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过几分钟后可以看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然后请学生解释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从而凝华成了冰晶。)

(2)如果刚才讨论出了就可以在上面的总结中直接总结完整。)

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2、师:我们学了这么多之后,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请同学们结合P58的图,讨论一下。

3、交流。

三、拓展

1、师: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

2、阅读资料库,增长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磁铁

1、我们知道的磁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2、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

1、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

2、观察磁铁形状,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磁铁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2、乐于表达和交流。

3、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交流、整理关于磁铁的知识。

【教学难点】知道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

【教学准备】各种各样的磁铁、塑料小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宝刀传说。(课件图片出示)古代的侠客不光武功高强,而且常常有好的兵器。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从青铜兵器到铁制兵器,越来越结实,但是也有了一类特殊的兵器。就一把普通式样的刀,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却说是“宝刀”。原来,其他的兵器不敢轻易靠上它,一靠上它兵器就会被它吸住,力气小的人往往会让兵器脱手。撒暗器的也不管用,那些铁制的暗器还没伤到人,只要用宝刀在面前挥舞几圈,暗器就被它全部吸住了。难怪被侠客们称为“宝刀”!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2、听完了宝刀的传说,我想小朋友们的心里一定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吧?呵呵!不着急,再看看老师的遥控小车吧!

3、演示遥控小车:把一块磁铁用纸包上放在塑料小车上,把一根条形磁铁包装成指挥棒状,手拿“指挥棒”靠近小车,吸引或排斥着小车前进和倒退。小车怎么会听我的指挥?

4、怪事还真多,你能猜猜其中的奥秘吗?学生猜测、交流、讨论。

二、我们对磁铁的了解:

1、在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也都使用了磁铁。我们知道磁铁的哪些事情,是怎么知道的?

2、请以小组为单位,在记录纸(我们知道的磁铁)上画出或者写出对磁铁的了解吧!再想想怎样把小组知道的有关磁铁的事情介绍给全班小朋友。一会儿我们开个小小交流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多,介绍的好。

3、小小交流会:我们知道的磁铁。

(1)、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以“磁铁”为中心用网状图形式记录在黑板上。

(2)、评比得出最佳表现组。

三、利用网状图,整理磁铁知识:

1、形状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课件图片出示)

(2)、这么多不同形状的磁铁,怎么进行交流介绍呢?为了方便,人们就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了。你能给这些磁铁取个名字吗?(凡取的名有道理的都给予肯定,但注意最后统一到通用称呼上来:蹄形、条形、环形磁铁等。)

(3)、为什么磁铁要做成这么多的形状?

2、用途

(1)、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

(2)、磁铁在这些地方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图片出示,或补充介绍或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3、性质

(1)、我们知道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是怎么知道的呢?

(2)、我们能把这些性质记录下来吗?学生在记录纸(我们所了解的磁铁性质)上写下自己所知道的磁铁的性质。

(3)、交流汇报。

四、总结延伸:

1、回顾宝刀传说和遥控小车,利用磁铁还可以做什么有趣的小游戏呢?自己课后去设计设计哦!

2、对于磁铁,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我们知道的磁铁

教学后记:

2、磁铁有磁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3、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水能不能吸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

1、磁铁和被测试物品:铜钥匙、铁钥匙、回形针、铁钉、铝片、铜导线、玻

璃珠、木片或木块、纸片、弹簧、布条等物品(材料的种类多一些,铁材料制品要有多种,要有铜、铝等非铁的金属物品,学生的学习用品,如:橡皮擦、铅笔、塑料尺等也可用作测试材料)。

2、橡胶皮(气球皮)、杯子和水。

3、铁盒(如罐头盒)、铝盒(如易拉罐)、茶叶筒(底和盖是铁制的,筒身是纸制的)、圆珠笔。

4、几种不同材质的硬币,如一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芯镀黄铜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铝币。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我们认为磁铁能吸引什么?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如:金属?铁?······)

2、怎样检验我们的观点?(做实验)

二、磁铁能吸引的物体:

1、老师准备了这些材料,请看(实物投影出示材料小样)。我们先预测一下物体会不会被磁铁吸引,然后再做实验进行检验吧。(预测时说说理由或根据)

2、我们小组的桌子上就有这些材料,一会儿就要请大家来做做小小检验员了。实验可不要忘了做记录啊。(投影出现记录表)检测后把被测试物体按“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分类填写好,然后小组讨论记录下两类物体在材料上的各自特点。(学生实验并记录填写好表格)

3、交流汇报。

4、小结。

(1)、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磁铁可以吸引什么物体?

(3)、与我们刚上课时的观点相比较,原来的观点是得到了确认,还是需要做一些修改呢?(回顾板书,修正板书。)

5、辨认铁制品。

(1)、这些物体中,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实物投影出示:主要是硬币、茶叶筒等)

(2)、学生观察判断并交流。

(3)、对于自己的判断有十足的把握吗?想想辨认铁制物体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可靠呢?(用磁铁)

(4)、那我们就用磁铁来检验一下刚才的判断吧!学生实验。

(5)、两次判断结果一样吗?哪一次判断更能使人信服呢?从中我们收获了什么呢?学生汇报、交流、小结(教师小结:磁铁都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我们可以把磁铁的这种性质叫作磁铁的磁性。)。

三、隔物吸铁:

1、引入研究。

(1)、还记得老师上节课给大家带来的遥控小车吗?现在大家都知道老师能指挥小车是因为有磁铁的原因,可当时知道吗?为什么?(纸包住了磁铁)磁铁被纸包住了,隔着纸,还能吸铁吗?

(2)、学生猜测,教师演示。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交流汇报。

(3)、原来隔着纸的磁铁也能吸铁啊!那搁着别的物体行不行呢?想研究哪些物体呢?学生列举。

2、实验设计。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物体(实物投影出示),怎么做实验呢?哪个小组先设计好了哪种物体的研究计划,并口头交流汇报获得了我们的认可,就可以先领走该种物体了。(特别关注隔水实验的设计)

3、学生实验并做记录。(相应的物体后面做好记录)

4、汇报交流。

5、小结。

(1)、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补充介绍并演示:磁铁隔着铁片吸铁。(让学生领悟到书中结语中“一些”所表示的意思。)

四、总结延伸:

1、今天的课,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什么帮助?你有什么收获?

2、老师的钥匙不小心掉到了井里,不把衣服弄湿,怎样才能把钥匙成功捞上来呢?

注:教师在此课的教学中要清楚:磁铁能吸引铁,还能吸引镍、钻等金属。学生如果知道磁铁还能吸镍、钻等,教师要给予肯定。人民币硬币用的材料分别是:1元硬币为钢芯镀镍;2000年版5角硬币是铜锌合金,黄色带红;2002年版5角硬币为钢芯镀黄铜,黄色;老版1角的是铝币,2005年后的1角硬币为不锈钢,色泽为钢白色,与1元钢币颜色略有差别;分值硬币都是铝的。不锈钢的组成成分都主要是铁,但是磁铁只能吸引一些种类的不锈钢,有些种类的不锈钢磁铁是不吸引的。磁铁能吸引录音磁带、录像磁带,因为在它们的胶带中有铁粉类物质。但是电脑用的磁盘,看起来与录像带很像,但不能被磁铁所吸引。磁铁吸引了看似铜的物体,其实那是在铁物体的表面镀的一层铜。

板书设计:

磁铁能吸引 ?

教学后记:

3、磁铁的两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磁性强弱的问题,从某方面对不同的实验方法做出比较和评价,体会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教学难点】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小钢珠、大条形磁铁、回形针,没有标识的磁铁。

教师准备:蹄形、环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若干纸条(在黑板上直观记录条形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时使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实物出示)看,这是什么?(小钢珠和条形磁铁)如果把小钢珠放在条形磁铁的中间,一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测。

2、我们来试试吧!教师演示(多做几次)看到了什么?(小钢珠在磁铁上总向两边滚)

3、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猜想,做出假定性解释。

二、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

1、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同一块磁铁各部分的磁性不一样强呢?那我们猜条形磁铁哪些部位磁性最强?

2、这只是大家初步的想法,怎样用科学的实验数据或现象来证明我们的观点呢?要比较磁铁的各部分磁性谁更强,可以怎么比?

3、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4、交流汇报实验方案。

(1)、如果要测磁铁各部分能吸起回形针数,该怎么做?磁铁是放在桌上好呢还是挂起来?可以在条形磁铁的哪些部位放回形针?为节约时间我们可以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点,板书条形磁铁,并选择五个点,回形针怎么放?我们可以一个接一个放(演示)现在放了几个?如果再放上去要掉下来了,算吸起几个?注意一定要轻轻的放上去,细心一些。要不要记下各部位吸起的回形针数,记在哪里?在记录纸上就有这种实验方法的记录处,我们来看一下,分别在磁铁的A、B、C、D、E处下面的括号中记录下来?

(2)、这是比磁铁各部分吸的回形针数,是一种比较好的比磁性强弱的办法,还有其它不同的办法吗?

(3)、能不能比磁铁各部分吸同一个回形针所需要的距离呢?怎样量磁铁各部位吸起同一个回形针需要的距离?用什么材料做的尺来量比较好一些?旁边能不能放其它的磁铁?把回形针放在尺的起始点放回形针,沿着尺慢慢的接近回形针,当吸住回形针时,观察磁铁离起始点的距离,就是这个部位吸回形针的距离。

(4)、如果用小钢珠实验,怎么来做?小钢珠先放哪里?旁边能不能放其它的磁铁?观察什么?怎么记录实验的结果呢?可以用箭头画出铁珠的运动轨迹。

5、刚才小朋友们想出了许多好办法。但课堂上时间毕竟有限,为了大家更好的交流,我们先选择第一种方法进行,好吗?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6、各小组实验数据汇总。

7、我们一起来观察分析一下,从我们的汇总数据里,我们可以发现些什么信息?

8、小结。

我们把两端磁性最强的地方,叫做磁极。(板书磁极)想想一块磁铁磁极有几个?

三、磁铁两极的研究:

1、我们已经知道磁铁能吸铁,如果用一个磁铁的磁极去吸另一个磁铁的磁极,吸引力会更大吧?想验证一下吗?

2、用两只手握住两块没有标识的磁铁,将它们的磁极相互接近,出现了什么情况?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学生操作,交流感受。

3、为什么有的吸在一起,有的会推开呢?这样的情况会出现几种呢?再做一做看看。

4、我们能准确地说出,两块磁铁相互接近时是哪两个磁极相互吸引,哪两个磁极相互排斥吗?(不能)那怎么办呢?

5、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为了准确而又简单的的表达,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符号来做标记,比如说字母。)

6、我们先给两块磁铁的两端分别标上A、B、C、D后,再将它们相互接近吧。当然别忘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我们也可以借助符号,如用“→←”来表示相互吸引,用“←→”来表示相互排斥。

7、学生实验,并记录。

8、汇报交流。

9、小结、延伸。

(1)各组的实验结果都相同吗?

(2)、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标注字母时是随意的,没有统一标准。)

(3)、怎样才能标注统一呢?我们下一课再继续研究吧!

四、作业:

出示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它们的磁极在哪里呢?(用小钢珠测试,因为磁极磁性最强,钢珠会自动滚向磁铁的两个磁极。)

板书设计:

A B C D E

教学后记:

4、磁极的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2、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过程与方法

有计划地做实验,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实验的严谨态度。

2、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能有计划地做实验,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知道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磁铁,悬挂磁铁的支架或磁铁座,上节课使用的无标识的磁铁,其他形状的没有标识的磁铁。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上节课我们把两块磁铁的磁极标记为A、B、C、D来研究磁极的相互作用,结果全班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对磁极的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未能把本是相同的磁极标上相同的字母。)

2、磁铁的两个磁极还有什么不同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研究吧!

3、研究之前,老师想考考小朋友们:谁能正确指出我们教室的东、南、西、北方?

二、磁极与方向:

1、我们研究磁铁,老师怎么忽然让我们认方向了啊?小朋友们心里一定非常纳闷吧?不着急,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礼物,出示(把一块条形磁铁横着悬挂起来或放在磁铁座上,使它能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注意让悬挂的磁铁远离铁制物体。)

2、可不要小看它哦,仔细观察磁铁静止下来的位置吧,发现了什么?(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3、我们再让它转动一下。注意观察磁铁静止下来的位置,变化了吗?

4、小朋友们一定很想自己动手做一做吧?好,下面小组实验,边实验边注意观察磁铁静止下来的位置,反复多做几次。

5、汇报交流。

6、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指北的磁极总是固定不变的。于是人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北方”的英文是"North",“南方”的英文是“South",所以国际上通行磁铁指北的一极叫N极,指南的一极叫S极。

7、运用。上节课,我们用字母A、B、C、D给磁铁的磁极做标记,现在还需要这样吗?可以怎么修改呢?(用“南”“北”或“S”“N”做标记)学生动手自己找出上节课使用的没有标识的磁铁的南北极并添加新标记。

三、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1、现在我们已经给两块磁铁正确标记上了南(S)、北(N)极,想想让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共有几种情况?(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让我们用添加了新标记的两块磁铁重做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实验吧,别忘记实验结果记录哦!

3、学生实验,并做记录。

4、汇报交流。(教师适时板书)

5、小结、延伸。

(1)各组的实验结果都相同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认识到了磁铁两极有南极和北极的不同,并正确标识了实验用的磁铁的南极和北极。)

(2)、我们现在能够准确地说出,两块磁铁相互接近时,是哪两个磁极相互吸引,哪两个磁极间相互排斥了吗?学生回答。

(3)我们把两个相同的磁极叫同极,不相同的磁极叫异极。所以当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的结果如何,我们可以进行更简单的表述,谁再来说说?(“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四、拓展延伸:

1、对于其他形状的磁铁,我们能找到它们的南极和北极吗?(用多种方法)

2、资料阅读“磁悬浮列车”,课后制作一个悬浮磁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5、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1、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做实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学习改变磁铁磁力大小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做实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明白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具体、细致的指导学生做一个磁铁能吸多少个回形针的实验。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4个——6个大小相等、磁力大小一样的环形磁铁,两个杯子(或其他支撑物),薄木片、回形针、回形针制作的小钩、透明胶带。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测:

1、教师演示比较两个磁力大小差别较大的磁铁各吸回形针的多少,让学生直观看出这两块磁铁的磁力大小是不同的。

2、我们能改变一个磁铁的磁力大小吗?(不能,一个磁铁磁力大小是不变的。)

3、两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会变化吗?如果磁力大小会变化,是变大还是变小呢?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把很多个环形磁铁相互吸引着重叠在一起(演示方法),它们的磁力又会怎样呢?

学生猜测,记录并交流。

二、测量磁力,收集数据:

1、怎么知道磁力的变化呢?(书上有方法介绍,但我觉得还是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比较好,教师不妨放手让学生讨论说说。当然,交流汇报时,教师要注意把握,帮助学生选择较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

2、今天我们就做一次小懒汉吧!用书上现成的方法来实验。(投影出示图片)

(1)、磁力的大小用什么来表示?(磁铁吸住回形针的个数表示)

(2)、实验时,为了公平比较磁力的大小,要注意什么?(一、几个磁铁的磁力大小要相同。二、测量磁力大小的方法要保持相同:放磁铁的薄木片不变,用同样的方法钩住回形针,使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等。)

3、学生实验,并记录。

(1)、教师演示并指导学生做一个磁铁能吸多少个回形针的实验。(注意提醒学生把回形针先挂在钩子上,再把小钩子往磁铁上吸。)

(2)、指导填写记录表。

(3)、学生继续实验。(提示学生,最好把实验用的第一个磁铁始终放在最底下,后吸上的磁铁依次往上叠,避免因磁铁磁力大小差别带来的误差。)

4、交流汇总。

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观察汇总表里的数据,我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交流发现。

2、我们先前的猜测对吗?

3、由此,我们可以推出什么结论?

四、总结延伸:

1、今天的课,给你带来了什么?

2、如果把相互排斥的两个磁铁结合在一起,磁力大小又会怎样变化呢?请课后进行研究,并与大家及时交流。

五、资料收集:

收集有关指南针的资料,下节课带来。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6、指南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

过程与方法

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2、了解指南针发展的历史,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指南针的用途,知道指南针的历史,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教学难点】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等八个方向。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指南针。

教师准备:有关指南针历史的影像资料(课件),不同样式的指南针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一艘大船在东海航行,海上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突然天空变得阴暗起来眼看一场大雨要来临,怎么办?必须马上回到港口才会比较安全。可是茫茫大海该往哪儿回呢?小朋友们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帮助船长确定方向啊?(指南针)

二、了解指南针的历史、用途和构造:

1、大家见过指南针吗?说说在哪儿见过?关于指南针都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

2、大家知道的真不少,关于指南针还想了解它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3、小朋友们头脑中有这么多问题,这需要我们自己来研究寻找答案。下面根据自己课外搜集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寻找答案吧!

4、学生阅读讨论。

5、交流汇报:下面就请小朋友们谈谈我们自己都解决了哪些问题?

6、不错,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四大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指南针就是四大发明之一。现在就请跟着老师来了解一下指南针的发展历程。

(放课件、课件的内容是从最早古代人民利用太阳和北极星来辨别方向、司南、指南车、指南鱼、各种各样的罗盘及现在发明的各种各样的指南针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介绍书本知识。)

三、用指南针定方向:

1、通过刚才的阅读资料和观看影片,我们对指南针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指南针到底为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呢?它又是如何使用的呢?学生回答。

2、观察教学用的指南针。

(1)、指南针由几部分组成?(主要由磁针、支架、标明方向的底盘、盒子组成。)

(2)、磁针的哪一端指北,哪一端指南?

(3)、方位盘上的方向是怎么表示的?

3、 用指南针定方向。

(1)大家会使用指南针吗?小组讨论研究怎样用指南针来判断方向。

(2)交流指南针的使用方法。

(3)用指南针来判断教室的各个方向。

(4)走出教室,继续判断:学校大门和教室窗户的朝向;国旗与学校大门在我们的哪个方向。

四、总结延伸:

1、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指南针的历史,此时此刻大家最想说些什么?(希望学生能说出人类的伟大;应为劳动人民的创新精神所感动;指南针给人类带来了方便、我也想做一个指南针等。)

2、我们用指南针还能做什么?

五、课后思考题:

1、我手上有一个磁铁,把它放进一个口袋,谁能用科学的办法知道磁铁在哪个口袋?需要什么器材来帮助?

2、一块铁,一块磁铁,有本事测出来吗?想一想怎么来判断?怎样区别判断看到什么现象说明口袋里的是铁还是磁铁?经过这个实验,小朋友们有什么想法?特别是对大家在使用指南针的时候有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做一个指南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后可以变成磁针。

过程与方法

1、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做磁针。

2、判断自制磁针的南北极。

3、合作设计制作指南针。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做磁针,发现能让磁针水平旋转的方法。

【教学难点】判断自制磁针的南北极。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强力磁铁、钢针、吹塑纸、线,剪子、小水槽、盒式指南针。

学生自己也可以准备一些材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指南针,知道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

2、好多小朋友也想亲自制作一个指南针,要制作一个指南针,一般需要哪些材料? (学生回答,教师选择性板书。)

二、做磁针:

1、要制作一个指南针,首先需要什么材料?(磁铁),如何得到一个磁铁呢?讲解磁化现象。

2、学生磁化钢针。

3、怎样知道这根磁针的南极和北极呢?

4、学生分析并做相关实验,确认两极(可作记号,也可默记)

三、安装磁针:

1、寻找能让磁针水平旋转的方法。(让学生设想,小组讨论后陈述理由。)

2、验证自己的方法。

3、我们的指南针能否准确地指示方向?试一次能表明制作成功吗?我们需要反复的实验,才能提高准确性。

4、用自制的指南针辨认方向。

四、交流展示自制指南针:

1、展示小组制作的指南针。

2、评比后小组讨论并改进指南针。

五、拓展延伸:

1、小朋友们的指南针已经制作成功,那么除了这种方法外,大家想一想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制作指南针吗?

2、大家想不想也试一试当发明家的感觉,请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将你们设计的指南针样式画下来。

六、课后活动:

1、今天我们亲自动手制作了指南针,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了新型的指南针,回去之后,你们可以用自己制作的指南针去测定一下周围物体的方位,使自己能够更加熟练的使用。老师更希望大家能把设计的新型指南针做出来。

2、资料阅读,了解GPS全球定位系统。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三 :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 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板书设计】: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外部:形状、大小、颜色

植物的种子

内部:胚根、胚芽

【教学反思】:

2、种植我们的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播种的方法

【教学难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教学过程】:

一、学习播种方法

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

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

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5、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二、关注种子变化

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三、记录生长日记

1、师: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要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

2、师: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P5页中表格中。

3、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四、实地指导播种

1、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

2、师:督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植凤仙花。

【板书设计】

2.种植我们的植物

记住播种方法: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关注种子生长: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根向什么方向生长。

【教学反思】

3、我们先看到了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难点】: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问题导入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

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活动)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

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研究活动)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讨论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作业布置】:

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

【板书设计】:

3.我们先看到了根

固定植物

植物根的作用

吸收水分

【教学反思】:

4、种子变成了幼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活动导入:

1、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2、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活动指导:

1、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

2、师: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

3、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4、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

二、我们的思考

1、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

2、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1、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2、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4、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

5、师:板书: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6、师:(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回家仔细地去观察一棵植物,观察植物的叶子分布的情况,想想植物的光合作用。

【板书设计】:

4.种子变成了幼苗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教学反思】:

5、茎越长越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的结果;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统计图分析植物茎生长的规律;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难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师:(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师:(活动指导)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教P12页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1、师:(活动因入)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师:(活动指导)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

4、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1、师: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师: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5.茎越长越高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6、开花了,结果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结论;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解剖花。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凤仙花花开花落及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凤仙花花开花落及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为每组准备一朵凤仙花,一株凤仙花,一个凤仙花的果实,镊子、一张白纸。(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提出任务

1、师:我们种下的凤仙花开花了,结果了。

2、师:凤仙花开花和结果有什么联系吗?

二、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

交流活动:

1、师:组织学生交流过去几周的观察记录,引领学生重点关注花和果实的生长现象。

2、生:学生分小组交流。

3、师:根据学生的发现,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整理观察信息的活动:

1、师:指导学生画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2、生:在书P14页上“我看到的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画板里画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3、师: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的欲望。

三、研究花变果实的过程

1、师:为了观察凤仙花,我们采摘几朵凤仙花(按生长顺序采摘)。

2、师:指导学生观察花,引领学生发现,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3、师:指导学生解剖花。(解剖花时,要用镊子细心地从外到内撕下花的个部分。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镊子时动作要轻,防止将花的某一部分弄坏,解剖下来的花的各部分,要分类摆放,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花的每一部分的名称。)

4、生:学生解剖花。(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四、观察凤仙花的果实

1、师: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呢?它在生长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师:组织学生观察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和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引导学生比较观察。

3、师:引导学生关注完全成熟的凤仙花果实,果实里面有什么?(种子)

4、生:学生观察凤仙花果实。观察完了以后,学生汇报。

5、师:教师总结。

【作业布置】:

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过程,做好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6.开花了,结果了

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果实里面有种子。

【教学反思】:

7 我们的大丰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过程与方法: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学生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

【教学重点】: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教学难点】:整理观察获得的信息,发现凤仙花生长的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株硕果累累的凤仙花,一张大白纸;几张主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照片。(学生准备)个人的观察日记或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今天,整理我们观察获得的信息,开个成果展示会吧。

2、生:赞成。

二、我们收获了种子

1、师:统计一下,你观察的一株凤仙花大约收获了多少粒种子?

2、生:(对着自己的观察记录表)汇报。

3、师:引领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统计。(通过统计活动,学生获得了一株植物结出的种子数,意在让学生通过数据真切感受“收获”,体会植物物种得以延续并壮大的原因。)

三、我们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1、师:引领学生把观察凤仙花植株高度的数据制作成折线图,通过分析折线图,了解凤仙花在哪段时间里生长最快。(见书P17页制作折线图的方法)

2、师:指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掌握凤仙花从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的生命周期。

3、师:指导学生填写书上P17页上的表格。

4、师:引领学生掌握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种子、种子萌芽、幼苗、开花、结果。

5、师:引领学生了解植物的六种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6、师: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了解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7、师:根据单元起始课学生记录的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经历了这样的种植活动,对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有了哪些提升。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阅读“资料库”里《凤仙花》和《多种多样的茎》两篇文章。了解凤仙花的有关知识;了解“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

【板书设计】:

7.我们的大丰收

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材修改个人意见》:北方的老师在教学这一单元的时候,可以用黄粉虫代替蚕的观察。因为北方的气候不适合蚕生长,而且北方没有桑叶,即使有柞树蚕但造价也很高,很不适合我们的教学,黄粉虫既经济又好购买,而且黄粉虫的一生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这就是黄粉虫的生命周期。并且能够让学生经历养黄粉虫的过程, 黄粉虫一生形态变化的观察和描述过程;了解黄粉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我已经实验一年了,如果哪位老师感兴趣也可以试一试。

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科学概念

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态、大小等。

2、蚕卵里孕育生命,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

3、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小蚕才会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

过程与方法

1、饲养小蚕的方法,经历小蚕孵出及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

2、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孵化及小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3、用放大镜对蚕卵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2、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小蚕。

3、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教学难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过程。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师演示器材: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莴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养上学期饲养过蜗牛,那么蜗牛的一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它们的寿命有又多长呢?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呢?同学们你们观察过蚕吗?你知道他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吗?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蚕卵

(1)让我们来饲养蚕,观察蚕

A、学生分组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说明: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 5毫米。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2天变成淡红、浅褐,再经3 —4天变成灰绿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学生观察的应该是滞留到第二年春天的卵,颜色应该是紫黑色的。)

B、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

(2)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比如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的等。学生也可能会发现有黄色的卵,那可能是未受精的卵,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如果是白色的,那是已经孵出小蚕的空卵壳,如果仔细观察,在空卵壳上还会发现有小孔。)

2、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1)小蚕什么时候从卵里出来,小蚕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出来以后会干什么?(让学生预测一下,目的激发学生继续观察的兴趣。)

(2)小蚕就要出来了,我们要为它准备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

(3)为什么要在盒盖上扎小孔呢?

一是指导学生为小蚕准备好家(这个活动的重点是为蚕的出生做准备。具体来说要准备一个盒子作为蚕的“房子”,还要在盒盖上扎些小孔,“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一些水”。)

二是课外观察蚕卵的变化; (指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蚕卵的变化。具体来说观察小蚕是怎样孵出的,刚孵出的小蚕是什么样的。)要求学生记录小蚕孵出的日期和气温,思考小蚕的孵化和什么条件有关。活动的是让学生明白蚕的孵化还需要另一个环境条件,即需要一定的温度。

三是指导学习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养蚕窍门

教师小结: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长得好。

板书设计: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颜色

观察蚕卵 大小

形状

教学后记:

2、蚕的生长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3、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2、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3、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4、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5、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2、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教学难点]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饲养是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二、学习新课

1、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活动的目的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教学的要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板书设计:

2蚕的生长变化

日期 体长(毫米) 吃食情况 排便情况 活动情况

教学后记:

3、蚕变了新模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2、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3、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

2、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

3、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2、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3、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教学重点]观察蚕蛹是本课的重点活动

[教学难点] 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

教师演示器材: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

己包起来 ?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下来我们就来进行观察。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蚕蛹

蚕吐丝把自己裹了起来,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这是学生们非常好奇的问题。希望学生们能作出猜测,同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

对蚕蛹的观察要提出的五个问题进行。

(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

(2)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

(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

(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

(5)其他发现。(指茧里还能发现蚕吐尽丝后化蛹之前蜕下的皮等情况。)

最后的推测是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希望学生的推测能以一定的观察事实作为依据。

2、观察蚕茧和蚕丝

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这个活动的日的意义在于对蚕茧有一定的认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

第二,指导学生进行拉蚕丝的活动。(“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泡一下吧”“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板上”等。这个活动使他们对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有更多的认识。)

第三,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介绍给学生。教学中还可以出示一些丝绸制品给学生欣赏。

板书设计:

3、蚕变了新模样

蚕茧的形状

大小

颜色

测量茧的长度

教学后记:

4、蛹变成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蛹经过to天一15天,会变成蚕蛾。

2、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

2、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到生命的神奇。

2、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比较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 蚕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段时间过去了你们的蚕茧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蛹变成什么了呢?下面我们就来交流的我们新发现?

二、学习新课

1、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1)“茧里钻出的蛾子就是蛹变的吧?”(这只是一种推测,到底是不是呢?需要学生经过思考来回答。)(说明这个问题关系到蚕蛾是不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对认识蚕的一生很重要。相信学生会做出合理的回答:茧里只有蛹,而我们又亲眼看见蚕蛾从茧里爬出来,不是蛹变的会是什么变的呢?当然这样的回答还需要从下面对蚕蛾和蚕蛹的对比观察中去发现更多的证据。)

(2)蚕蛾从茧里出来后,教师要提醒学生,要把它从茧上面拿下来,最好专门放到另一个比较宽大的盒子里,以避免蚕蛾把卵产在茧上,不便于卵的保存。

2、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1)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这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的。三年级的学生肯定是先对动态的蚕蛾更感兴趣。)对蚕蛾身体形态的观察,应该是一种有序的观察,先观察蚕蛾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

(2)怎样观察蚕蛾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看看蚕蛾在干什么?”。(教师要启发学生有更多的发现,比如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便干燥展开;还有不少蚕蛾在震动翅等。同时也希望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

(3)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的活动,

仔细观察仍能找出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成的证据。让学生认识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蛹发育而来,蚕蛾是蚕的成虫具有重要意义。

(4)如何区别蚕蛾的雌雄?(这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

(5)“一只雌蛾大约能产多少粒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和我们观察过的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画蚕蛾和蛹的图

4、蚕蛾是什么

是比较蚂蚁、蚕蛾、蜻蜓的身体外形,看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板书设计:

4、蛹变成了什么

蚕蛾和蛹的比较

蚕蛾 蛹

教学后记:

5、蚕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阶段。

2、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交配繁殖后死亡。

3、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过程与方法

整理资料,归纳概括蚕的一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生命的珍爱之情。

2、认识资料积累和整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整理观察记录,认识蚕的一生所经历的卵幼虫蛹成虫几个阶段。

【教学难点】认识到蚕的一生分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自己的观察记录、画的图和拍的照片、制作的标本和小报等资料。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一生的图片或课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回顾我们的养蚕过程,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二、学习新课

1、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然后提问。

蚕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2、小结蚕的一生

小结蚕的一生,主要围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来进行。(在填表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蚕的一生用循环图表示出来。)(说明最后表格中“共计多少天”,指的是蚕从卵中孵出开始,到蚕蛾死亡结束的时间。)教师要启发学生,蚕在蚕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是幼虫,蚕蛾是成虫。蚕的一生应为卵幼虫蛹成虫,然后从卵开始又产生一个新的循环。

3、蚕的生命周期

这个活动要帮助学生从蚕的一生为:卵幼虫蛹成虫,上升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几个阶段,并且依据前面填写的表格把各阶段经历的时间统计出来。认识到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4、什么因素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

蚕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自己是怎么满足它的;(目的是通过寻求同学们养蚕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行验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5展示会

让学生把自己的记录表、制作的小报、标本、拍的照片、专题研究报告等资料都展示出来,大家互相参观、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就养蚕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写成一篇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5 蚕的生命周期

幼虫

卵 蛹

成虫

教学后记:

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动物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2、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

1、查阅和交流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的生命过程。

2、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共同的规律,提高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3、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动物的生命周期。

4、按卵生还是胎生、变态还是不变态给动物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动物的生长发育都有自己的规律。

2、培养研究生命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难点】不同的生命周期。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和资料。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资料和课件。

一、导入新课

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其他

动物的一生也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吗?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是怎样

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观察书中的图,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分小组选择其中一种动物,讨论这种动物一生中必须要经历哪

些生命阶段,用流程图表示这种动物的生命周期,并查阅资料了解

它的生命周期的时间(即寿命)。(在查阅资料中还要注意:动物的寿命问题较复杂,它同环境关系极大,尽量采用人工饲养条件下取得的数据。)

2、不同的生命周期

(1)比较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让学生能总结出它们相同的地方)

(2)指导学生给动物分类。分类的标准就是是否经过变态,以及卵生还是胎生。

3、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1)课前要求学生收集鸡、蝴蝶、蜻蜓、山羊、熊猫、鱼等动物生命周期和寿命的资料,并带到课堂上来。(活动方式主要以小组查阅资料和大组汇报交流的方式进行。)

(2)布置任务并提出要求:每组从上述动物中选择两种,了解其生命周期及经历的时间,并把它们的生命周期用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3)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查阅资料,并用流程图或循环图表示它们的生命周期。为节约时间,流程图或循环图都用文字和箭头表示。(鼓励学生能查找出某种动物的每个生命阶段的形态、行为、食物和生活环境。)

(4)小组汇报交流。在某个小组汇报的时候,查阅相同资料的组,可以补充和提出不同意见。(学生汇报时,教师要把大家认可的结果,填写在班级大表上。)

4、教师小结:虽然动物个体最终会死亡,但是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绝,并得以不断延续。

板书设计: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

│动物名称 │生命周期(流程图)│」生命周期的时间│

│ │ │ │

├─────┼─────────┼─────┤

│鸡 │卵。雏鸡。成鸡 │约14年 │

├─────┼─────────┼─────┤

│蝴蝶 │卵。幼虫。蛹。成虫│约20年

├─────┼─────────┼─────┤

│蜻蜓 │卵。幼虫。成虫 │约1年

├─────┼─────────┼─────┤

│山羊 │小羊。成羊 │约15年

├─────┼─────────┼─────┤

│熊猫 │幼仔。成年熊猫 │约20年

├─────┼─────────┼─────┤

│鱼(鱼里鱼)│卵。幼鱼。成年鱼 │约50年

└─────┴─────────┴─────┘

教学后记:

7、我们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今后还将发生变化。

2、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

3、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4、人的寿命长短和是否健康生活有很大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收集并整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体生长变化的资料。

2、预测今后的身体还将发生什么变化。

3、调查不同年龄段人身体的特点。

4、分析研究人一生中身体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寿命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珍爱生命、健康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知道人的生命周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难点】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指导学生了解人一生的身体变化特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以及能力发展的变化。

2、教师演示器材:o岁一9岁我们的生长变化”班级大表,“各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班级大表,婴儿、幼儿园或小学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活动能力的影像资料。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人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新课

1、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

(1)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2)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

(3)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说明以上这些都是学生所能收集到的数据和事实,在对数据和事实收集、整理时可以按下表的格式。因人的个体差异较大,表格中的内容是大致情况,不作为标准,仅供教师教学参考,教学时按学生汇报的情况填写。)

2、我们的一生

(1)调查身边最熟悉的人,把握不同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活动分为四步:

(一)、找出身边最熟悉的人;

(二)、弄清他们的年龄段;

(三)、把他们归到不同的年龄组;

(四)、观察他们的身体特点。

(2)人可以按年龄划分不同的阶段,比如: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怎样划分呢? 了解和比较他们的不同。(比如儿童组和青年组;青年组和中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然后再通过交流,对人一生的身体特点有较全面的把握。)在小组比较的基础上,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汇总。

(3)教科书第3'7页大表中的内容要在各组比较的基础上填写,经过综合、概括得出各年龄段的特征。

3、指导学生总结出人的生命周期和植物、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这样共同的四个阶段。(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人也有生命周期。)

4、教师小结: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时健康生活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儿童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其健康情况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珍惜健康。

板书设计: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15岁以前都叫儿童(其中不满1岁的为婴儿,12岁一15岁的为少年)

16岁一35岁为青年

35岁一60岁为中年

60岁以后为老年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温度和温度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与写。

【教学难点】识读零下温度。

【教学准备】

小组:体温计(1)、气温计(1)、水温计(刻度范围-20℃——110℃)(2)

全班: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20℃——110℃)

【教学过程】

一、比较水的温度

1、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过冷水和热水吗?有什么感觉?

2、出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回答后指导: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板书:温度

讲述:温度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情况。

3、师:我们再来感知一下,每个小组的桌上有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大家一起安静的来完成下列活动: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4、汇报。(预设: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

5、师:我们再来一次,这次的要求是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他们的冷热。(预设:2号和3号杯的水温度差不多,1号杯的水冷,4号杯的水热)

6、师: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板书:温度计

二、观察温度计

1、出示温度计,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2、分发温度计,提示:先想一想你准备怎么观察温度计,然后仔细观察。观察时注意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如果温度计的管子劈裂,请立即告诉老师。

3、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内容,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出示:“使用温度计前需要看清楚的问题(教材上P43的3个)”,这三个问题你们都解决了吗?如果没有,再观察一次。

5、学生对照问题,检查自己是否都解决了。再观察。

(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讲完整:温度计主要有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量程;刻度)

6、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汇报交流。(预设: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液面上升,放开后一会,液面下降。)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1、师:出个题目考考你:“25℃”,你会读吗?

学生试读

2、师: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例:“28摄氏度”怎么写?“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

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师:我们再来试一下,出示:0℃ 37℃ —5℃ —10℃

(此部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

3、出示自制模型温度计,然后教师设置温度,请同学读或者写,巩固。同时强调:零下温度自0℃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1、现在请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并记录。

2、交流: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呢?(参考P44图)

(预设: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这样几种:俯视、仰视;从嘴里呼出的热气。)

师生讨论,并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五、拓展

1、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课后考虑一下如何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准备】

小组:4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刻度范围在-20℃——110℃),水温测量记录表(参考书P46)

全班: 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若干(气温计、体温计、高温计等)

【教学过程】

一、测量水温的方法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板书:测量水的温度

2、师:书P45展示了一些温度计(气温计、数字温度计、体温计等),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呢?

3、师: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该选择怎么样的呢?

4、学生讨论交流后师小结: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

5、师:有了合适的温度计之后,我们可以直接测了吗?我们要如何来测量水温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P45的插图和方法。(学生阅读)

6、师生共同明确方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介绍完了之后,请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归纳:(1)——上端比较好操作,拿中间会挡住刻度,拿玻璃泡会造成所测的不是水的温度。(2)(5)——如果碰到容器或读数时离开液面,测量的就不是水的温度了。(3)——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大或偏小。(4)——没有稳定时测出的温度不准。)

二、测量水的温度

1、师:清楚了测量的方法之后,我们就要来实际操作一下,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最快。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四杯水, 1号杯内装的是自来水,2号杯内装的是温水、3号杯内装的是烫手的热水,4号杯内装的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我们来比一下哪个小组测量的温度既快又方法准确,及时记录在P46的表格中,同时要小心热水烫手。开始吧。

水温的测量记录

自来水的温度

温水的温度

烫手的热水的温度

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

2、学生测量后汇报。

(预设:通过交流能发现个小组测量同一种水的温度有差异。)

讨论:这些差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是由于测量方法错误引起的,教师再做适当讲解。)

3、师:我们再来测量一下,现在要求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把测量结果记录在P47,在等的过程中思考:这些水的温度会有变化吗?估计会怎样变化?

4、小组测量,教师指导。

连续测量10分钟内水温变化的记录表

0分钟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

……

自来水的温度

温水的温度

烫手的热水的温度

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

5、汇报交流。师:从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随着时间的变化,2、3、4号杯里的温度都在下降,4号杯里的下降的最快,1号杯里的温度变化不大。)也就是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是: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自来水的温度与周围空气的温度相同,所以,水温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发生变化。

6、带领学生阅读P47: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三、推测水温的变化

1、师:如果这四杯水再过10分钟,水温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放一天呢?温度还会变化吗?水的温度会无限下降吗?

(预设:当水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一样的时候,水温就不会下降了。)

2、师:如果要让水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可能吗?有什么办法吗?

(预设:把水放在冰箱冷冻槽里,水温就会继续下降直至结冰。)

3、师:这个只是我们根据生活经验推测出来的,今天回家后去试验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3、水结冰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

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教学过程】

一、冰的观察

1、师: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2、师: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水结冰了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P48的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预设:冰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比较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较后汇报。(预设:水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等;水和冰的共同点:都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

7、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

(学生发表意见,并请他们阐述原因。)

通过争论得出结论:(1)冰是固体,因为冰具有固体的特点。

(2)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固体。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师: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指导学生阅读书P49,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预设:(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大约8毫升左右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2)拿一只塑料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3、师:清楚怎么做了吗?请组长来领器材,同时主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师:现在你能回答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吗?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预设:水在0℃时会结冰。温度的变化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5、师: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

(预设:冰箱中的低温使水向周围放热,温度降低,降到0℃时,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结成了固态的冰。)

三、拓展

凝固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水(液态) 冰(固态)

2、师:现在知道为什么冬天有时候河里会结冰了吗?回家也自己去做一块冰。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4、冰融化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2、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3、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成冰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教学难点】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

【教学准备】小组: 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

温度记录表(参考书P50),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

【教学过程】

一、观察冰的融化

1、师: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

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预测。

3、师: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板书:冰融化了

师: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请大家一起看书P50

4、学生介绍观察方法,师生共同补充。

(预设:(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2)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的过程,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

5、师: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P50的表格中(可增加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

冰块融化时的温度记录

时间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

温度

冰融化时周围空气的温度记录表

时间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

盛放烧杯内空气温度

紧靠烧杯外壁空气温度

远离冰块处空气温度

6、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根据这些现象总结。

(预设可以得出的结论: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但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二、加快冰的融化

1、师:我们刚才观察了冰的融化过程,你有办法让冰融化的更快一点吗?

2、学生预测方法。(预设:把冰块放到温度更高的地方;把冰块放在太阳、灯光等下面;用手把冰块焐热。……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个融化冰的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融化冰的水平最高,每个小组先讨论下你们打算用哪种方法。

4、师:方法都讨论好了吧,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大小一样的冰,放在同一种透明的塑料袋中,要求塑料袋的袋口一定要保持密封。一般只能改变一个变量,记录下冰完全融化的时间。在比赛的过程中各小组也可以相互观察和监督。

5、学生实验后汇报交流。(预设:在冰融化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塑料袋的外壁上有很多小水珠。)

6、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说说是什么使冰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预设:热量是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三、拓展

熔化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冰(固态) 水(液态)

2、师:在冰融化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问题出现吗?(如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5、水珠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组:3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玻璃杯(其中一杯装清水、一杯

装冰块)。

【教学过程】

一、水珠是从冰化成的水吗

1、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发现在玻璃杯和塑料袋的外壁都出现了水珠。(出示一个装好冰的玻璃杯,再现上节课的情景。)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板书:水珠从哪里来

2、学生预测,解释只要符合逻辑,鼓励越多越好

(预设:可能是从被子里渗出来的;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满出来的;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

3、师: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你能根据生活经验对这些解释分析一下吗?

师生共同分析所有提到的这些合理的解释。

(预设:不可能是从杯壁渗出来的,因为玻璃杯是不渗水的;冰融化时杯子中的水还没有满,不可能满出来;加冰的时候一般都是小心的加入杯内的。)

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

二、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1、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觉得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那么,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一下吗?

2、学生讨论后形成共识:做一组对比实验:(出示:三只同样的玻璃杯,其中一只杯里加满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另一只上加冰,静静地放在桌上。隔几分钟观察两个玻璃杯外壁有没有出现水珠。)

3、学生观察

师:有什么发现吗?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预设:这两只玻璃杯的外壁上都没有形成小水珠。加满自来水的玻璃杯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壁不渗水;空玻璃杯的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而装满冰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是有关系的。)

4、师:那么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猜测(预设:水蒸气遇冷形成;可能涉及水蒸气、凝结、水汽等,这时也可以提问: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水蒸气能变成水吗?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等等)

5、师: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课后去查找一下资料,看看能否证明你自己的猜测,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6、水和水蒸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小组: 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教学过程】

一、水到哪里去了

1、师:下雨之后我们常常都能看到地面上有些积水。天晴了,这些积水就会很快干掉的,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2、学生推测。(预设:可能到泥土里去了;可能被太阳晒干了,也许学生会说水蒸发了,那教师也可以问一句:如果验证你的说法呢?)

师:这些水去哪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吧,如何做呢?

(学生思考后汇报)(预设:浅碟子中加好水,然后不盖盖子,看看水会不会减少等类似的方法。)

师: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预设:可能水的变化不大,所以刚开始先要在水面做一个标志,然后把浅碟子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观察水面的变化。)

3、学生实验观察

师: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浅碟子中的水减少一部分;碟子外没有水漏出来。)

师: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入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

(预设: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去了。)

指导学生看书P54看漫画和文字。

蒸发

板书:水(液态) 水蒸气(气态) 和课题:水和水蒸气

4、师:现在你能解释水洼里的水是怎么样干掉的吗?试试用图画的方式把你的解释展示出来。

(学生画后投影交流。)

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水能够蒸发变成水蒸气,那你们有什么新的想了解的吗?

(预设:什么时候水会蒸发;怎么样水才能蒸发的快点;蒸发后的水有什么用……)

师:对于其中的两个: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的更快些?你有什么想法吗?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预设: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空气越干燥,水越容易蒸发;有风吹,水蒸发得越快。)

师:我们今天先来研究其中的一个,水蒸发得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有关吗?可以怎么研究呢?小组讨论一下(可适当参考P55)。

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取两只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都加入2/3勺水,把其中的一只搁在桌面上,用书本垫起勺柄,使勺口呈水平摆放(使水不会流出);另一勺水则放在蜡烛(或者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师: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1、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还要注意避免烫伤身体——不要用皮肤直接接触加热过的勺子;2、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气。)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观察到什么现象吗?

(预设:放在蜡烛上加热的水里过一会儿就会不断地冒出气泡,水上方空气中有很多白汽。过几分钟后,勺子中的水就干了。而另外一只不加热勺子里的水量减少的不多。)

师:从我们看到的现象里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加热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三、空气中的水

1、师:水会蒸发,在阳光照射下,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水蒸气,那么如果不断的蒸发,河流和海里的水岂不是越来越少了啊,最终会没有,是这样的吗?那是怎么回事呢?

(预设:天上经常要下雨的,河流和海里的水又会多起来的)

师: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水蒸发到空气中之后又会通过下雨变成水,是这样吗?你能证明一下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方法:可以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入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

教师投影演示。

师: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上面罩住的杯子的杯壁上有很多的小水滴。)

师:你能解释吗?

(预设:学生回答可能有些困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书并讲解。从水里出来的热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杯就会冷却下来,变成人们看得见的水滴。水蒸气冷却后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板书:凝结

师:现在你能解释上节课的问题了吗?装满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凝结

(预设:玻璃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盛冰的玻璃杯冷却下来,在杯壁上形成了小水滴。)

板书:水蒸气(气态) 水(液态)

四、拓展

师:我们对水研究了整整一个单元,你能课外总结一下吗?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水的各种形态

1、师: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生交流

师: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课件展示)

2、师: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3、学生讨论交流。(基本答案如下:)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水的形态

变化的过程

变化的条件



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水(液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这些条件也许很多学生想不到,特别是霜和雪,答不出来的也可以先不填,在学了下一个环节之后再回过来回答也可以。)

二、水的三态循环

1、小结: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师: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学生画)

(预设:(1)如果前面学生没有讨论出霜和雪的变化过程,这里可以再问一句:师:那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能互相转化吗?霜和雪是从水的什么状态变化而来的?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可以教师演示一个实验: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过几分钟后可以看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然后请学生解释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从而凝华成了冰晶。)

(2)如果刚才讨论出了就可以在上面的总结中直接总结完整。)

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2、师:我们学了这么多之后,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请同学们结合P58的图,讨论一下。

3、交流。

三、拓展

1、师: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

2、阅读资料库,增长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磁铁

1、我们知道的磁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2、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

1、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

2、观察磁铁形状,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磁铁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2、乐于表达和交流。

3、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交流、整理关于磁铁的知识。

【教学难点】知道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

【教学准备】各种各样的磁铁、塑料小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宝刀传说。(课件图片出示)古代的侠客不光武功高强,而且常常有好的兵器。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从青铜兵器到铁制兵器,越来越结实,但是也有了一类特殊的兵器。就一把普通式样的刀,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却说是“宝刀”。原来,其他的兵器不敢轻易靠上它,一靠上它兵器就会被它吸住,力气小的人往往会让兵器脱手。撒暗器的也不管用,那些铁制的暗器还没伤到人,只要用宝刀在面前挥舞几圈,暗器就被它全部吸住了。难怪被侠客们称为“宝刀”!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2、听完了宝刀的传说,我想小朋友们的心里一定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吧?呵呵!不着急,再看看老师的遥控小车吧!

3、演示遥控小车:把一块磁铁用纸包上放在塑料小车上,把一根条形磁铁包装成指挥棒状,手拿“指挥棒”靠近小车,吸引或排斥着小车前进和倒退。小车怎么会听我的指挥?

4、怪事还真多,你能猜猜其中的奥秘吗?学生猜测、交流、讨论。

二、我们对磁铁的了解:

1、在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也都使用了磁铁。我们知道磁铁的哪些事情,是怎么知道的?

2、请以小组为单位,在记录纸(我们知道的磁铁)上画出或者写出对磁铁的了解吧!再想想怎样把小组知道的有关磁铁的事情介绍给全班小朋友。一会儿我们开个小小交流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多,介绍的好。

3、小小交流会:我们知道的磁铁。

(1)、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以“磁铁”为中心用网状图形式记录在黑板上。

(2)、评比得出最佳表现组。

三、利用网状图,整理磁铁知识:

1、形状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课件图片出示)

(2)、这么多不同形状的磁铁,怎么进行交流介绍呢?为了方便,人们就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了。你能给这些磁铁取个名字吗?(凡取的名有道理的都给予肯定,但注意最后统一到通用称呼上来:蹄形、条形、环形磁铁等。)

(3)、为什么磁铁要做成这么多的形状?

2、用途

(1)、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

(2)、磁铁在这些地方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图片出示,或补充介绍或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3、性质

(1)、我们知道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是怎么知道的呢?

(2)、我们能把这些性质记录下来吗?学生在记录纸(我们所了解的磁铁性质)上写下自己所知道的磁铁的性质。

(3)、交流汇报。

四、总结延伸:

1、回顾宝刀传说和遥控小车,利用磁铁还可以做什么有趣的小游戏呢?自己课后去设计设计哦!

2、对于磁铁,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我们知道的磁铁

教学后记:

2、磁铁有磁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3、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水能不能吸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

1、磁铁和被测试物品:铜钥匙、铁钥匙、回形针、铁钉、铝片、铜导线、玻

璃珠、木片或木块、纸片、弹簧、布条等物品(材料的种类多一些,铁材料制品要有多种,要有铜、铝等非铁的金属物品,学生的学习用品,如:橡皮擦、铅笔、塑料尺等也可用作测试材料)。

2、橡胶皮(气球皮)、杯子和水。

3、铁盒(如罐头盒)、铝盒(如易拉罐)、茶叶筒(底和盖是铁制的,筒身是纸制的)、圆珠笔。

4、几种不同材质的硬币,如一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芯镀黄铜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铝币。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我们认为磁铁能吸引什么?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如:金属?铁?······)

2、怎样检验我们的观点?(做实验)

二、磁铁能吸引的物体:

1、老师准备了这些材料,请看(实物投影出示材料小样)。我们先预测一下物体会不会被磁铁吸引,然后再做实验进行检验吧。(预测时说说理由或根据)

2、我们小组的桌子上就有这些材料,一会儿就要请大家来做做小小检验员了。实验可不要忘了做记录啊。(投影出现记录表)检测后把被测试物体按“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分类填写好,然后小组讨论记录下两类物体在材料上的各自特点。(学生实验并记录填写好表格)

3、交流汇报。

4、小结。

(1)、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磁铁可以吸引什么物体?

(3)、与我们刚上课时的观点相比较,原来的观点是得到了确认,还是需要做一些修改呢?(回顾板书,修正板书。)

5、辨认铁制品。

(1)、这些物体中,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实物投影出示:主要是硬币、茶叶筒等)

(2)、学生观察判断并交流。

(3)、对于自己的判断有十足的把握吗?想想辨认铁制物体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可靠呢?(用磁铁)

(4)、那我们就用磁铁来检验一下刚才的判断吧!学生实验。

(5)、两次判断结果一样吗?哪一次判断更能使人信服呢?从中我们收获了什么呢?学生汇报、交流、小结(教师小结:磁铁都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我们可以把磁铁的这种性质叫作磁铁的磁性。)。

三、隔物吸铁:

1、引入研究。

(1)、还记得老师上节课给大家带来的遥控小车吗?现在大家都知道老师能指挥小车是因为有磁铁的原因,可当时知道吗?为什么?(纸包住了磁铁)磁铁被纸包住了,隔着纸,还能吸铁吗?

(2)、学生猜测,教师演示。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交流汇报。

(3)、原来隔着纸的磁铁也能吸铁啊!那搁着别的物体行不行呢?想研究哪些物体呢?学生列举。

2、实验设计。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物体(实物投影出示),怎么做实验呢?哪个小组先设计好了哪种物体的研究计划,并口头交流汇报获得了我们的认可,就可以先领走该种物体了。(特别关注隔水实验的设计)

3、学生实验并做记录。(相应的物体后面做好记录)

4、汇报交流。

5、小结。

(1)、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补充介绍并演示:磁铁隔着铁片吸铁。(让学生领悟到书中结语中“一些”所表示的意思。)

四、总结延伸:

1、今天的课,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什么帮助?你有什么收获?

2、老师的钥匙不小心掉到了井里,不把衣服弄湿,怎样才能把钥匙成功捞上来呢?

注:教师在此课的教学中要清楚:磁铁能吸引铁,还能吸引镍、钻等金属。学生如果知道磁铁还能吸镍、钻等,教师要给予肯定。人民币硬币用的材料分别是:1元硬币为钢芯镀镍;2000年版5角硬币是铜锌合金,黄色带红;2002年版5角硬币为钢芯镀黄铜,黄色;老版1角的是铝币,2005年后的1角硬币为不锈钢,色泽为钢白色,与1元钢币颜色略有差别;分值硬币都是铝的。不锈钢的组成成分都主要是铁,但是磁铁只能吸引一些种类的不锈钢,有些种类的不锈钢磁铁是不吸引的。磁铁能吸引录音磁带、录像磁带,因为在它们的胶带中有铁粉类物质。但是电脑用的磁盘,看起来与录像带很像,但不能被磁铁所吸引。磁铁吸引了看似铜的物体,其实那是在铁物体的表面镀的一层铜。

板书设计:

磁铁能吸引 ?

教学后记:

3、磁铁的两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磁性强弱的问题,从某方面对不同的实验方法做出比较和评价,体会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教学难点】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小钢珠、大条形磁铁、回形针,没有标识的磁铁。

教师准备:蹄形、环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若干纸条(在黑板上直观记录条形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时使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实物出示)看,这是什么?(小钢珠和条形磁铁)如果把小钢珠放在条形磁铁的中间,一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测。

2、我们来试试吧!教师演示(多做几次)看到了什么?(小钢珠在磁铁上总向两边滚)

3、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猜想,做出假定性解释。

二、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

1、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同一块磁铁各部分的磁性不一样强呢?那我们猜条形磁铁哪些部位磁性最强?

2、这只是大家初步的想法,怎样用科学的实验数据或现象来证明我们的观点呢?要比较磁铁的各部分磁性谁更强,可以怎么比?

3、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4、交流汇报实验方案。

(1)、如果要测磁铁各部分能吸起回形针数,该怎么做?磁铁是放在桌上好呢还是挂起来?可以在条形磁铁的哪些部位放回形针?为节约时间我们可以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点,板书条形磁铁,并选择五个点,回形针怎么放?我们可以一个接一个放(演示)现在放了几个?如果再放上去要掉下来了,算吸起几个?注意一定要轻轻的放上去,细心一些。要不要记下各部位吸起的回形针数,记在哪里?在记录纸上就有这种实验方法的记录处,我们来看一下,分别在磁铁的A、B、C、D、E处下面的括号中记录下来?

(2)、这是比磁铁各部分吸的回形针数,是一种比较好的比磁性强弱的办法,还有其它不同的办法吗?

(3)、能不能比磁铁各部分吸同一个回形针所需要的距离呢?怎样量磁铁各部位吸起同一个回形针需要的距离?用什么材料做的尺来量比较好一些?旁边能不能放其它的磁铁?把回形针放在尺的起始点放回形针,沿着尺慢慢的接近回形针,当吸住回形针时,观察磁铁离起始点的距离,就是这个部位吸回形针的距离。

(4)、如果用小钢珠实验,怎么来做?小钢珠先放哪里?旁边能不能放其它的磁铁?观察什么?怎么记录实验的结果呢?可以用箭头画出铁珠的运动轨迹。

5、刚才小朋友们想出了许多好办法。但课堂上时间毕竟有限,为了大家更好的交流,我们先选择第一种方法进行,好吗?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6、各小组实验数据汇总。

7、我们一起来观察分析一下,从我们的汇总数据里,我们可以发现些什么信息?

8、小结。

我们把两端磁性最强的地方,叫做磁极。(板书磁极)想想一块磁铁磁极有几个?

三、磁铁两极的研究:

1、我们已经知道磁铁能吸铁,如果用一个磁铁的磁极去吸另一个磁铁的磁极,吸引力会更大吧?想验证一下吗?

2、用两只手握住两块没有标识的磁铁,将它们的磁极相互接近,出现了什么情况?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学生操作,交流感受。

3、为什么有的吸在一起,有的会推开呢?这样的情况会出现几种呢?再做一做看看。

4、我们能准确地说出,两块磁铁相互接近时是哪两个磁极相互吸引,哪两个磁极相互排斥吗?(不能)那怎么办呢?

5、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为了准确而又简单的的表达,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符号来做标记,比如说字母。)

6、我们先给两块磁铁的两端分别标上A、B、C、D后,再将它们相互接近吧。当然别忘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我们也可以借助符号,如用“→←”来表示相互吸引,用“←→”来表示相互排斥。

7、学生实验,并记录。

8、汇报交流。

9、小结、延伸。

(1)各组的实验结果都相同吗?

(2)、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标注字母时是随意的,没有统一标准。)

(3)、怎样才能标注统一呢?我们下一课再继续研究吧!

四、作业:

出示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它们的磁极在哪里呢?(用小钢珠测试,因为磁极磁性最强,钢珠会自动滚向磁铁的两个磁极。)

板书设计:

A B C D E

教学后记:

4、磁极的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2、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过程与方法

有计划地做实验,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实验的严谨态度。

2、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能有计划地做实验,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知道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磁铁,悬挂磁铁的支架或磁铁座,上节课使用的无标识的磁铁,其他形状的没有标识的磁铁。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上节课我们把两块磁铁的磁极标记为A、B、C、D来研究磁极的相互作用,结果全班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对磁极的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未能把本是相同的磁极标上相同的字母。)

2、磁铁的两个磁极还有什么不同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研究吧!

3、研究之前,老师想考考小朋友们:谁能正确指出我们教室的东、南、西、北方?

二、磁极与方向:

1、我们研究磁铁,老师怎么忽然让我们认方向了啊?小朋友们心里一定非常纳闷吧?不着急,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礼物,出示(把一块条形磁铁横着悬挂起来或放在磁铁座上,使它能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注意让悬挂的磁铁远离铁制物体。)

2、可不要小看它哦,仔细观察磁铁静止下来的位置吧,发现了什么?(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3、我们再让它转动一下。注意观察磁铁静止下来的位置,变化了吗?

4、小朋友们一定很想自己动手做一做吧?好,下面小组实验,边实验边注意观察磁铁静止下来的位置,反复多做几次。

5、汇报交流。

6、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指北的磁极总是固定不变的。于是人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北方”的英文是"North",“南方”的英文是“South",所以国际上通行磁铁指北的一极叫N极,指南的一极叫S极。

7、运用。上节课,我们用字母A、B、C、D给磁铁的磁极做标记,现在还需要这样吗?可以怎么修改呢?(用“南”“北”或“S”“N”做标记)学生动手自己找出上节课使用的没有标识的磁铁的南北极并添加新标记。

三、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1、现在我们已经给两块磁铁正确标记上了南(S)、北(N)极,想想让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共有几种情况?(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让我们用添加了新标记的两块磁铁重做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实验吧,别忘记实验结果记录哦!

3、学生实验,并做记录。

4、汇报交流。(教师适时板书)

5、小结、延伸。

(1)各组的实验结果都相同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认识到了磁铁两极有南极和北极的不同,并正确标识了实验用的磁铁的南极和北极。)

(2)、我们现在能够准确地说出,两块磁铁相互接近时,是哪两个磁极相互吸引,哪两个磁极间相互排斥了吗?学生回答。

(3)我们把两个相同的磁极叫同极,不相同的磁极叫异极。所以当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的结果如何,我们可以进行更简单的表述,谁再来说说?(“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四、拓展延伸:

1、对于其他形状的磁铁,我们能找到它们的南极和北极吗?(用多种方法)

2、资料阅读“磁悬浮列车”,课后制作一个悬浮磁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5、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1、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做实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学习改变磁铁磁力大小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做实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明白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具体、细致的指导学生做一个磁铁能吸多少个回形针的实验。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4个——6个大小相等、磁力大小一样的环形磁铁,两个杯子(或其他支撑物),薄木片、回形针、回形针制作的小钩、透明胶带。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测:

1、教师演示比较两个磁力大小差别较大的磁铁各吸回形针的多少,让学生直观看出这两块磁铁的磁力大小是不同的。

2、我们能改变一个磁铁的磁力大小吗?(不能,一个磁铁磁力大小是不变的。)

3、两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会变化吗?如果磁力大小会变化,是变大还是变小呢?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把很多个环形磁铁相互吸引着重叠在一起(演示方法),它们的磁力又会怎样呢?

学生猜测,记录并交流。

二、测量磁力,收集数据:

1、怎么知道磁力的变化呢?(书上有方法介绍,但我觉得还是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比较好,教师不妨放手让学生讨论说说。当然,交流汇报时,教师要注意把握,帮助学生选择较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

2、今天我们就做一次小懒汉吧!用书上现成的方法来实验。(投影出示图片)

(1)、磁力的大小用什么来表示?(磁铁吸住回形针的个数表示)

(2)、实验时,为了公平比较磁力的大小,要注意什么?(一、几个磁铁的磁力大小要相同。二、测量磁力大小的方法要保持相同:放磁铁的薄木片不变,用同样的方法钩住回形针,使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等。)

3、学生实验,并记录。

(1)、教师演示并指导学生做一个磁铁能吸多少个回形针的实验。(注意提醒学生把回形针先挂在钩子上,再把小钩子往磁铁上吸。)

(2)、指导填写记录表。

(3)、学生继续实验。(提示学生,最好把实验用的第一个磁铁始终放在最底下,后吸上的磁铁依次往上叠,避免因磁铁磁力大小差别带来的误差。)

4、交流汇总。

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观察汇总表里的数据,我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交流发现。

2、我们先前的猜测对吗?

3、由此,我们可以推出什么结论?

四、总结延伸:

1、今天的课,给你带来了什么?

2、如果把相互排斥的两个磁铁结合在一起,磁力大小又会怎样变化呢?请课后进行研究,并与大家及时交流。

五、资料收集:

收集有关指南针的资料,下节课带来。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6、指南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

过程与方法

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2、了解指南针发展的历史,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指南针的用途,知道指南针的历史,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教学难点】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等八个方向。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指南针。

教师准备:有关指南针历史的影像资料(课件),不同样式的指南针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一艘大船在东海航行,海上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突然天空变得阴暗起来眼看一场大雨要来临,怎么办?必须马上回到港口才会比较安全。可是茫茫大海该往哪儿回呢?小朋友们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帮助船长确定方向啊?(指南针)

二、了解指南针的历史、用途和构造:

1、大家见过指南针吗?说说在哪儿见过?关于指南针都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

2、大家知道的真不少,关于指南针还想了解它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3、小朋友们头脑中有这么多问题,这需要我们自己来研究寻找答案。下面根据自己课外搜集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寻找答案吧!

4、学生阅读讨论。

5、交流汇报:下面就请小朋友们谈谈我们自己都解决了哪些问题?

6、不错,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四大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指南针就是四大发明之一。现在就请跟着老师来了解一下指南针的发展历程。

(放课件、课件的内容是从最早古代人民利用太阳和北极星来辨别方向、司南、指南车、指南鱼、各种各样的罗盘及现在发明的各种各样的指南针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介绍书本知识。)

三、用指南针定方向:

1、通过刚才的阅读资料和观看影片,我们对指南针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指南针到底为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呢?它又是如何使用的呢?学生回答。

2、观察教学用的指南针。

(1)、指南针由几部分组成?(主要由磁针、支架、标明方向的底盘、盒子组成。)

(2)、磁针的哪一端指北,哪一端指南?

(3)、方位盘上的方向是怎么表示的?

3、 用指南针定方向。

(1)大家会使用指南针吗?小组讨论研究怎样用指南针来判断方向。

(2)交流指南针的使用方法。

(3)用指南针来判断教室的各个方向。

(4)走出教室,继续判断:学校大门和教室窗户的朝向;国旗与学校大门在我们的哪个方向。

四、总结延伸:

1、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指南针的历史,此时此刻大家最想说些什么?(希望学生能说出人类的伟大;应为劳动人民的创新精神所感动;指南针给人类带来了方便、我也想做一个指南针等。)

2、我们用指南针还能做什么?

五、课后思考题:

1、我手上有一个磁铁,把它放进一个口袋,谁能用科学的办法知道磁铁在哪个口袋?需要什么器材来帮助?

2、一块铁,一块磁铁,有本事测出来吗?想一想怎么来判断?怎样区别判断看到什么现象说明口袋里的是铁还是磁铁?经过这个实验,小朋友们有什么想法?特别是对大家在使用指南针的时候有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做一个指南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后可以变成磁针。

过程与方法

1、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做磁针。

2、判断自制磁针的南北极。

3、合作设计制作指南针。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做磁针,发现能让磁针水平旋转的方法。

【教学难点】判断自制磁针的南北极。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强力磁铁、钢针、吹塑纸、线,剪子、小水槽、盒式指南针。

学生自己也可以准备一些材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指南针,知道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

2、好多小朋友也想亲自制作一个指南针,要制作一个指南针,一般需要哪些材料? (学生回答,教师选择性板书。)

二、做磁针:

1、要制作一个指南针,首先需要什么材料?(磁铁),如何得到一个磁铁呢?讲解磁化现象。

2、学生磁化钢针。

3、怎样知道这根磁针的南极和北极呢?

4、学生分析并做相关实验,确认两极(可作记号,也可默记)

三、安装磁针:

1、寻找能让磁针水平旋转的方法。(让学生设想,小组讨论后陈述理由。)

2、验证自己的方法。

3、我们的指南针能否准确地指示方向?试一次能表明制作成功吗?我们需要反复的实验,才能提高准确性。

4、用自制的指南针辨认方向。

四、交流展示自制指南针:

1、展示小组制作的指南针。

2、评比后小组讨论并改进指南针。

五、拓展延伸:

1、小朋友们的指南针已经制作成功,那么除了这种方法外,大家想一想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制作指南针吗?

2、大家想不想也试一试当发明家的感觉,请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将你们设计的指南针样式画下来。

六、课后活动:

1、今天我们亲自动手制作了指南针,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了新型的指南针,回去之后,你们可以用自己制作的指南针去测定一下周围物体的方位,使自己能够更加熟练的使用。老师更希望大家能把设计的新型指南针做出来。

2、资料阅读,了解GPS全球定位系统。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四 :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www.61k.com]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

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 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第 1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www.61k.com]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 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外部:形状、大小、颜色

植物的种子 内部:胚根、胚芽

【教学目标】: 2、种植我们的植物

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

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等。

【教学过程】:

一、学习播种方法

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

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

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5、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二、关注种子变化

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

第 2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仙花生长变化情况。(www.61k.com)

三、记录生长日记

1、师: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要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

2、师: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P5页中表格中。

3、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四、实地指导播种

1、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

2、师:督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植凤仙花。

3、我们先看到了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根吸收水分的实验。(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问题导入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

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活动)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第 3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www.61k.com)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

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研究活动)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讨论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 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作业布置】:

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

3.我们先看到了根

固定植物 植物根的作用 吸收水分

4、种子变成了幼苗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

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过程】:

第 4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

1、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2、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www.61k.com)

3、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4、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

5、师: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6、师:(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回家仔细地去观察一棵植物,观察植物的叶子分布的情况,想想植物的光合作用。

【板书设计】:

4.种子变成了幼苗 阳光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5、茎越长越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的结果;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统计图分析植物茎生长的规律;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师:(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师:(活动指导)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

第 5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记录。(www.61k.com]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教P12页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1、师:(活动因入)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师:(活动指导)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

4、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1、师: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师: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作业布置】: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家庭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6、开花了,结果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结论;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解剖花。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凤仙花花开花落及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

凤仙花花开花落及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为每组准备一朵凤仙花,一株凤仙花,一个凤仙花的果实,镊子、一张白纸。(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提出任务

第 6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1、师:我们种下的凤仙花开花了,结果了。[www.61k.com)

2、师:凤仙花开花和结果有什么联系吗?

二、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

交流活动:

1、师:组织学生交流过去几周的观察记录,引领学生重点关注花和果实的生长现象。

2、生:学生分小组交流。

3、师:根据学生的发现,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整理观察信息的活动:

1、师:指导学生画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2、生:在书P14页上“我看到的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画板里画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3、师: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的欲望。

三、研究花变果实的过程

1、师:为了观察凤仙花,我们采摘几朵凤仙花(按生长顺序采摘)。

2、师:指导学生观察花,引领学生发现,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3、师:指导学生解剖花。(解剖花时,要用镊子细心地从外到内撕下花的个部分。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镊子时动作要轻,防止将花的某一部分弄坏,解剖下来的花的各部分,要分类摆放,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花的每一部分的名称。)

4、生:学生解剖花。(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四、观察凤仙花的果实

1、师: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呢?它在生长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师:组织学生观察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和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引导学生比较观察。

3、师:引导学生关注完全成熟的凤仙花果实,果实里面有什么?(种子)

4、生:学生观察凤仙花果实。观察完了以后,学生汇报。

5、师:教师总结。

【作业布置】:

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过程,做好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6.开花了,结果了

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果实里面有种子

7 我们的大丰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过程与方法: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通过整理观

第 7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www.61k.com)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学生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

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整理观察获得的信息,发现凤仙花生长的规律,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株硕果累累的凤仙花,一张大白纸;几张主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照片。(学生准备)个人的观察日记或观察记录表。

一、谈话引入

1、师: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今天,整理我们观察获得的信息,开个成果展示会吧。

2、生:赞成。

二、我们收获了种子

1、师:统计一下,你观察的一株凤仙花大约收获了多少粒种子?

2、生:(对着自己的观察记录表)汇报。

3、师:引领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进行统计。(通过统计活动,学生获得了一株植物结出的种子数,意在让学生通过数据真切感受“收获”,体会植物物种得以延续并壮大的原因。)

三、我们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1、师:引领学生把观察凤仙花植株高度的数据制作成折线图,通过分析折线图,了解凤仙花在哪段时间里生长最快。(见书P17页制作折线图的方法)

2、师:指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掌握凤仙花从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的生命周期。

3、师:指导学生填写书上P17页上的表格。

4、师:引领学生掌握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种子、种子萌芽、幼苗、开花、结果。

5、师:引领学生了解植物的六种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6、师: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了解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7、师:根据单元起始课学生记录的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经历了这样的种植活动,对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有了哪些提升。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阅读“资料库”里《凤仙花》和《多种多样的茎》两篇文章。了解凤仙花的有关知识;了解“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

7.我们的大丰收

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第 8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第二单元 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材修改个人意见》:北方的老师在教学这一单元的时候,可以用黄粉虫代替蚕的观察。(www.61k.com)因为北方的气候不适合蚕生长,而且北方没有桑叶,即使有柞树蚕但造价也很高,很不适合我们的教学,黄粉虫既经济又好购买,而且黄粉虫的一生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这就是黄粉虫的生命周期。并且能够让学生经历养黄粉虫的过程, 黄粉虫一生形态变化的观察和描述过程;了解黄粉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态、大小等。

2、蚕卵里孕育生命,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

3、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小蚕才会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 过程与方法

1、饲养小蚕的方法,经历小蚕孵出及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

2、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孵化及小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3、用放大镜对蚕卵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2、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小蚕。

3、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

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教学难点]

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过程。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师演示器材: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莴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养上学期饲养过蜗牛,那么蜗牛的一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它们的寿命有又多长呢?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呢?同学们你们观察过蚕吗?你知道他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吗?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蚕卵

(1)让我们来饲养蚕,观察蚕

第 9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A、学生分组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说明: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 5毫米。(www.61k.com]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2天变成淡红、浅褐,再经3 —4天变成灰绿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学生观察的应该是滞留到第二年春天的卵,颜色应该是紫黑色的。)

B、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

(2)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比如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的等。学生也可能会发现有黄色的卵,那可能是未受精的卵,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如果是白色的,那是已经孵出小蚕的空卵壳,如果仔细观察,在空卵壳上还会发现有小孔。)

2、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1)小蚕什么时候从卵里出来,小蚕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出来以后会干什么?(让学生预测一下,目的激发学生继续观察的兴趣。)

(2)小蚕就要出来了,我们要为它准备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

(3)为什么要在盒盖上扎小孔呢?

一是指导学生为小蚕准备好家(这个活动的重点是为蚕的出生做准备。具体来说要准备一个盒子作为蚕的“房子”,还要在盒盖上扎些小孔,“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一些水”。)

二是课外观察蚕卵的变化; (指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蚕卵的变化。具体来说观察小蚕是怎样孵出的,刚孵出的小蚕是什么样的。)要求学生记录小蚕孵出的日期和气温,思考小蚕的孵化和什么条件有关。活动的是让学生明白蚕的孵化还需要另一个环境条件,即需要一定的温度。

三是指导学习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养蚕窍门

教师小结: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长得好。

板书设计: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颜色

观察蚕卵 大小

形状

2、蚕的生长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3、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2、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3、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4、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5、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 10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1、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www.61k.com)

2、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教学难点]

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3、蚕变了新模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2、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3、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

2、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

3、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2、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3、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教学重点]

观察蚕蛹是本课的重点活动

[教学难点]

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

教师演示器材: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

己包起来 ?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下来我们就来进行观察。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蚕蛹

蚕吐丝把自己裹了起来,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这是学生们非常好奇的问题。希望学生们能作出猜测,同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

对蚕蛹的观察要提出的五个问题进行。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

第 11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

(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

(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

(5)其他发现。[www.61k.com)(指茧里还能发现蚕吐尽丝后化蛹之前蜕下的皮等情况。) 最后的推测是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希望学生的推测能以一定的观察事实作为依据。

2、观察蚕茧和蚕丝

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这个活动的日的意义在于对蚕茧有一定的认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

第二,指导学生进行拉蚕丝的活动。(“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泡一下吧”“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板上”等。这个活动使他们对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有更多的认识。)

第三,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介绍给学生。教学中还可以出示一些丝绸制品给学生欣赏。

板书设计:

3、蚕变了新模样

蚕茧的形状 大小 颜色 测量茧的长

4、蛹变成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蛹经过to天一15天,会变成蚕蛾。

2、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

2、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到生命的神奇。

2、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比较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是本课的难点。

5、蚕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阶段。

2、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交配繁殖后死亡。

3、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第 12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过程与方法

整理资料,归纳概括蚕的一生。[www.61k.com)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生命的珍爱之情。

2、认识资料积累和整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整理观察记录,认识蚕的一生所经历的卵幼虫蛹成虫几个阶段。

【教学难点】

认识到蚕的一生分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

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动物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2、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

1、查阅和交流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的生命过程。

2、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共同的规律,提高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3、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动物的生命周期。

4、按卵生还是胎生、变态还是不变态给动物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动物的生长发育都有自己的规律。

2、培养研究生命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难点】

不同的生命周期。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和资料。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资料和课件。

一、导入新课

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其他

动物的一生也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吗?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是怎样 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观察书中的图,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分小组选择其中一种动物,讨论这种动物一生中必须要经历哪

些生命阶段,用流程图表示这种动物的生命周期,并查阅资料了解

它的生命周期的时间(即寿命)。(在查阅资料中还要注意:动物的寿命问题较复杂,它同环境关系极大,尽量采用人工饲养条件下取得的数据。)

2、不同的生命周期

(1)比较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让学生能总结出

第 13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它们相同的地方)

(2)指导学生给动物分类。[www.61k.com]分类的标准就是是否经过变态,以及卵生还是胎生。

3、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1)课前要求学生收集鸡、蝴蝶、蜻蜓、山羊、熊猫、鱼等动物生命周期和寿命的资料,并带到课堂上来。(活动方式主要以小组查阅资料和大组汇报交流的方式进行。)

(2)布置任务并提出要求:每组从上述动物中选择两种,了解其生命周期及经历的时间,并把它们的生命周期用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3)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查阅资料,并用流程图或循环图表示它们的生命周期。为节约时间,流程图或循环图都用文字和箭头表示。(鼓励学生能查找出某种动物的每个生命阶段的形态、行为、食物和生活环境。)

(4)小组汇报交流。在某个小组汇报的时候,查阅相同资料的组,可以补充和提出不同意见。(学生汇报时,教师要把大家认可的结果,填写在班级大表上。)

4、教师小结:虽然动物个体最终会死亡,但是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绝,并得以不断延续。

板书设计: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

│动物名称 │生命周期(流程图)│」生命周期的时间│

│ │ │ │

├─────┼─────────┼─────┤

│鸡 │卵。雏鸡。成鸡 │约14年 │

├─────┼─────────┼─────┤

│蝴蝶 │卵。幼虫。蛹。成虫│约20年

├─────┼─────────┼─────┤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蜻蜓 │卵。幼虫。成虫 │约1年

├─────┼─────────┼─────┤

│山羊 │小羊。成羊 │约15年

├─────┼─────────┼─────┤

│熊猫 │幼仔。成年熊猫 │约20年

├─────┼─────────┼─────┤

│鱼(鱼里鱼)│卵。幼鱼。成年鱼 │约50年

└─────┴─────────┴─────┘

7、我们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今后还将发生变化。

2、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

3、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4、人的寿命长短和是否健康生活有很大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收集并整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体生长变化的资料。

第 14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预测今后的身体还将发生什么变化。[www.61k.com]

3、调查不同年龄段人身体的特点。

4、分析研究人一生中身体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寿命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珍爱生命、健康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知道人的生命周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难点】

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指导学生了解人一生的身体变化特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以及能力发展的变化。

2、教师演示器材:o岁一9岁我们的生长变化”班级大表,“各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班级大表,婴儿、幼儿园或小学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活动能力的影像资料。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人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新课

1、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

(1)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2)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

(3)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说明以上这些都是学生所能收集到的数据和事实,在对数据和事实收集、整理时可以按下表的格式。因人的个体差异较大,表格中的内容是大致情况,不作为标准,仅供教师教学参考,教学时按学生汇报的情况填写。)

2、我们的一生

(1)调查身边最熟悉的人,把握不同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活动分为四步:

(一)、找出身边最熟悉的人;

(二)、弄清他们的年龄段;

(三)、把他们归到不同的年龄组;

(四)、观察他们的身体特点。

(2)人可以按年龄划分不同的阶段,比如: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怎样划分呢? 了解和比较他们的不同。(比如儿童组和青年组;青年组和中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然后再通过交流,对人一生的身体特点有较全面的把握。)在小组比较的基础上,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汇总。

(3)教科书第3'7页大表中的内容要在各组比较的基础上填写,经过综合、概括得出各年龄段的特征。

3、指导学生总结出人的生命周期和植物、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这样共同的四个阶段。(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人也有生命周期。)

4、教师小结: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时健康生活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儿童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其健康情况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珍惜健康。

第 15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板书设计: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15岁以前都叫儿童(其中不满1岁的为婴儿,12岁一15岁的为少年)

16岁一35岁为青年

35岁一60岁为中年

60岁以后为老年

第三单元 温度与水的变化

1、温度和温度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www.61k.com)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重点】

摄氏温度的读与写。

【教学难点】

识读零下温度。

【教学准备】

小组:体温计(1)、气温计(1)、水温计(刻度范围-20℃——110℃)(2) 全班: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20℃——110℃)

【教学过程】

一、比较水的温度

1、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过冷水和热水吗?有什么感觉?

2、出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回答后指导: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板书:温度

讲述:温度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情况。

3、师:我们再来感知一下,每个小组的桌上有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大家一起安静的来完成下列活动: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4、汇报。(预设: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

5、师:我们再来一次,这次的要求是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他们的冷热。(预设:2号和3号杯的水温度差不多,

第 16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1号杯的水冷,4号杯的水热)

6、师: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板书:温度计

二、观察温度计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1、师:出个题目考考你:“25℃”,你会读吗?

学生试读

2、师: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例:“28摄氏度”怎么写?“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

学生读一读,写一写。[www.61k.com]

师:我们再来试一下,出示:0℃ 37℃ —5℃ —10℃

(此部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

3、出示自制模型温度计,然后教师设置温度,请同学读或者写,巩固。同时强调:零下温度自0℃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1、现在请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并记录。

2、交流: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呢?(参考P44图) (预设: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这样几种:俯视、仰视;从嘴里呼出的热气。)

师生讨论,并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2、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教学重点】

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

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准备】

小组:4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刻度范围在-20℃——110℃),水温测量记录表(参考书P46) 全班: 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若干(气温计、体温计、高温计等)

【教学过程】

一、测量水温的方法

第 17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www.61k.com)

板书:测量水的温度

2、师:书P45展示了一些温度计(气温计、数字温度计、体温计等),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呢?

3、师: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该选择怎么样的呢?

4、学生讨论交流后师小结: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

5、师:有了合适的温度计之后,我们可以直接测了吗?我们要如何来测量水温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P45的插图和方法。(学生阅读)

6、师生共同明确方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介绍完了之后,请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归纳:(1)——上端比较好操作,拿中间会挡住刻度,拿玻璃泡会造成所测的不是水的温度。(2)(5)——如果碰到容器或读数时离开液面,测量的就不是水的温度了。(3)——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大或偏小。(4)——没有稳定时测出的温度不准。)

二、测量水的温度

1、师:清楚了测量的方法之后,我们就要来实际操作一下,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最快。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四杯水, 1号杯内装的是自来水,2号杯内装的是温水、3号杯内装的是烫手的热水,4号杯内装的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我们来比一下哪个小组测量的温度既快又方法准确,及时记录在P46的表格中,同时要小心热水烫手。开始吧。

水温的测量记录

2、学生测量后汇报。

(预设:通过交流能发现个小组测量同一种水的温度有差异。)

讨论:这些差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是由于测量方法错误引起的,教师再做适当讲解。)

3、师:我们再来测量一下,现在要求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把测量结果记录在P47,在等的过程中思考:这些水的温度会有变化吗?估计会怎样变化?

4、小组测量,教师指导。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预设:随着时间的变化,2、3、4号杯里的温度都在下降,4号杯里的下降的最快,1号杯里的温度变化不大。)也就是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是:

第 18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www.61k.com]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自来水的温度与周围空气的温度相同,所以,水温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发生变化。

6、带领学生阅读P47: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三、推测水温的变化

1、师:如果这四杯水再过10分钟,水温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放一天呢?温度还会变化吗?水的温度会无限下降吗?

(预设:当水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一样的时候,水温就不会下降了。)

2、师:如果要让水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可能吗?有什么办法吗? (预设:把水放在冰箱冷冻槽里,水温就会继续下降直至结冰。)

3、师:这个只是我们根据生活经验推测出来的,今天回家后去试验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3、水结冰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4、冰融化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2、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3、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成冰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

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教学难点】

第 19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 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

温度记录表(参考书P50),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www.61k.com]

【教学过程】

一、观察冰的融化

1、师: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

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预测。

3、师: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板书:冰融化了

师: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请大家一起看书P50

4、学生介绍观察方法,师生共同补充。

(预设:(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2)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的过程,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

5、师: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P50的表格中(可增加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预设可以得出的结论: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但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二、加快冰的融化

1、师:我们刚才观察了冰的融化过程,你有办法让冰融化的更快一点吗?

2、学生预测方法。(预设:把冰块放到温度更高的地方;把冰块放在太阳、灯光等下面;用手把冰块焐热。??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个融化冰的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融化冰的水平

第 20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最高,每个小组先讨论下你们打算用哪种方法。(www.61k.com)

4、师:方法都讨论好了吧,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大小一样的冰,放在同一种透明的塑料袋中,要求塑料袋的袋口一定要保持密封。一般只能改变一个变量,记录下冰完全融化的时间。在比赛的过程中各小组也可以相互观察和监督。

5、学生实验后汇报交流。(预设:在冰融化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塑料袋的外壁上有很多小水珠。)

6、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说说是什么使冰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预设:热量是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三、拓展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冰(固态) 水(液态)

2、师:在冰融化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问题出现吗?

7、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

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水的各种形态

1、师: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

第 21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么收获吗?

师生交流

师: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www.61k.com](课件展示)

2、师: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3、学生讨论交流。(基本答案如下:)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在学了下一个环节之后再回过来回答也可以。)

二、水的三态循环

1、小结: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师: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学生画)

(预设:(1)如果前面学生没有讨论出霜和雪的变化过程,这里可以再问一句:师:那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能互相转化吗?霜和雪是从水的什么状态变化而来的?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可以教师演示一个实验: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过几分钟后可以看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然后请学生解释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从而凝华成了冰晶。)

(2)如果刚才讨论出了就可以在上面的总结中直接总结完整。)

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2、师:我们学了这么多之后,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请同学们结合P58的图,讨论一下。

3、交流。

三、拓展

1、师: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 22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阅读资料库,增长知识。(www.61k.com]

第四单元 磁铁

1、我们知道的磁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2、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

1、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

2、观察磁铁形状,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磁铁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2、乐于表达和交流。

3、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交流、整理关于磁铁的知识。

【教学难点】

知道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

【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磁铁、塑料小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宝刀传说。(课件图片出示)古代的侠客不光武功高强,而且常常有好的兵器。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从青铜兵器到铁制兵器,越来越结实,但是也有了一类特殊的兵器。就一把普通式样的刀,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却说是“宝刀”。原来,其他的兵器不敢轻易靠上它,一靠上它兵器就会被它吸住,力气小的人往往会让兵器脱手。撒暗器的也不管用,那些铁制的暗器还没伤到人,只要用宝刀在面前挥舞几圈,暗器就被它全部吸住了。难怪被侠客们称为“宝刀”!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2、听完了宝刀的传说,我想小朋友们的心里一定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吧?呵呵!不着急,再看看老师的遥控小车吧!

3、演示遥控小车:把一块磁铁用纸包上放在塑料小车上,把一根条形磁铁包装成指挥棒状,手拿“指挥棒”靠近小车,吸引或排斥着小车前进和倒退。小车怎么会听我的指挥?

4、怪事还真多,你能猜猜其中的奥秘吗?学生猜测、交流、讨论。

二、我们对磁铁的了解:

1、在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也都使用了磁铁。我们知道磁铁的哪些事情,是怎么知道的?

2、请以小组为单位,在记录纸(我们知道的磁铁)上画出或者写出对磁铁的了解吧!再想想怎样把小组知道的有关磁铁的事情介绍给全班小朋友。一会儿我们开个小小交流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多,介绍的好。

3、小小交流会:我们知道的磁铁。

第 23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1)、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以“磁铁”为中心用网状图形式记录在黑板上。(www.61k.com)

(2)、评比得出最佳表现组。

三、利用网状图,整理磁铁知识:

1、形状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课件图片出示)

(2)、这么多不同形状的磁铁,怎么进行交流介绍呢?为了方便,人们就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了。你能给这些磁铁取个名字吗?(凡取的名有道理的都给予肯定,但注意最后统一到通用称呼上来:蹄形、条形、环形磁铁等。)

(3)、为什么磁铁要做成这么多的形状?

2、用途

(1)、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

(2)、磁铁在这些地方有什么作用?(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图片出示,或补充介绍或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3、性质

(1)、我们知道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是怎么知道的呢?

(2)、我们能把这些性质记录下来吗?学生在记录纸(我们所了解的磁铁性质)上写下自己所知道的磁铁的性质。

(3)、交流汇报。

四、总结延伸:

1、回顾宝刀传说和遥控小车,利用磁铁还可以做什么有趣的小游戏呢?自己课后去设计设计哦!

2、对于磁铁,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2、磁铁有磁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3、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水能不能吸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

1、磁铁和被测试物品:铜钥匙、铁钥匙、回形针、铁钉、铝片、铜导线、玻 璃珠、木片或木块、纸片、弹簧、布条等物品(材料的种类多一些,铁材料制品要有多种,要有铜、铝等非铁的金属物品,学生的学习用品,如:橡皮擦、铅笔、塑料尺等也可用作测试材料)。

2、橡胶皮(气球皮)、杯子和水。

3、铁盒(如罐头盒)、铝盒(如易拉罐)、茶叶筒(底和盖是铁制的,筒身是纸制的)、圆珠笔。

第 24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4、几种不同材质的硬币,如一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芯镀黄铜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铝币。[www.61k.com)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我们认为磁铁能吸引什么?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如:金属?铁?······)

2、怎样检验我们的观点?(做实验)

二、磁铁能吸引的物体:

1、老师准备了这些材料,请看(实物投影出示材料小样)。我们先预测一下物体会不会被磁铁吸引,然后再做实验进行检验吧。(预测时说说理由或根据)

2、我们小组的桌子上就有这些材料,一会儿就要请大家来做做小小检验员了。实验可不要忘了做记录啊。(投影出现记录表)检测后把被测试物体按“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分类填写好,然后小组讨论记录下两类物体在材料上的各自特点。(学生实验并记录填写好表格)

3、交流汇报。

4、小结。

(1)、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磁铁可以吸引什么物体?

(3)、与我们刚上课时的观点相比较,原来的观点是得到了确认,还是需要做一些修改呢?(回顾板书,修正板书。)

5、辨认铁制品。

(1)、这些物体中,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实物投影出示:主要是硬币、茶叶筒等)

(2)、学生观察判断并交流。

(3)、对于自己的判断有十足的把握吗?想想辨认铁制物体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可靠呢?(用磁铁)

(4)、那我们就用磁铁来检验一下刚才的判断吧!学生实验。

(5)、两次判断结果一样吗?哪一次判断更能使人信服呢?从中我们收获了什么呢?学生汇报、交流、小结(教师小结:磁铁都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我们可以把磁铁的这种性质叫作磁铁的磁性。)。

三、隔物吸铁:

1、引入研究。

(1)、还记得老师上节课给大家带来的遥控小车吗?现在大家都知道老师能指挥小车是因为有磁铁的原因,可当时知道吗?为什么?(纸包住了磁铁)磁铁被纸包住了,隔着纸,还能吸铁吗?

(2)、学生猜测,教师演示。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交流汇报。

(3)、原来隔着纸的磁铁也能吸铁啊!那搁着别的物体行不行呢?想研究哪些物体呢?学生列举。

2、实验设计。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物体(实物投影出示),怎么做实验呢?哪个小组先设计好了哪种物体的研究计划,并口头交流汇报获得了我们的认可,就可以先领走该种物体了。(特别关注隔水实验的设计)

3、学生实验并做记录。(相应的物体后面做好记录)

4、汇报交流。

第 25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5、小结。[www.61k.com)

(1)、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补充介绍并演示:磁铁隔着铁片吸铁。(让学生领悟到书中结语中“一些”所表示的意思。)

四、总结延伸:

1、今天的课,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什么帮助?你有什么收获?

2、老师的钥匙不小心掉到了井里,不把衣服弄湿,怎样才能把钥匙成功捞上来呢?

注:教师在此课的教学中要清楚:磁铁能吸引铁,还能吸引镍、钻等金属。学生如果知道磁铁还能吸镍、钻等,教师要给予肯定。人民币硬币用的材料分别是:1元硬币为钢芯镀镍;2000年版5角硬币是铜锌合金,黄色带红;2002年版5角硬币为钢芯镀黄铜,黄色;老版1角的是铝币,2005年后的1角硬币为不锈钢,色泽为钢白色,与1元钢币颜色略有差别;分值硬币都是铝的。不锈钢的组成成分都主要是铁,但是磁铁只能吸引一些种类的不锈钢,有些种类的不锈钢磁铁是不吸引的。磁铁能吸引录音磁带、录像磁带,因为在它们的胶带中有铁粉类物质。但是电脑用的磁盘,看起来与录像带很像,但不能被磁铁所吸引。磁铁吸引了看似铜的物体,其实那是在铁物体的表面镀的一层铜。

3、磁铁的两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磁性强弱的问题,从某方面对不同的实验方法做出比较和评价,体会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小钢珠、大条形磁铁、回形针,没有标识的磁铁。

教师准备:蹄形、环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若干纸条(在黑板上直观记录条形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时使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实物出示)看,这是什么?(小钢珠和条形磁铁)如果把小钢珠放在条形磁铁的中间,一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测。

第 26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我们来试试吧!教师演示(多做几次)看到了什么?(小钢珠在磁铁上总向两边滚)

3、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猜想,做出假定性解释。(www.61k.com]

二、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

1、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同一块磁铁各部分的磁性不一样强呢?那我们猜条形磁铁哪些部位磁性最强?

2、这只是大家初步的想法,怎样用科学的实验数据或现象来证明我们的观点呢?要比较磁铁的各部分磁性谁更强,可以怎么比?

3、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4、交流汇报实验方案。

(1)、如果要测磁铁各部分能吸起回形针数,该怎么做?磁铁是放在桌上好呢还是挂起来?可以在条形磁铁的哪些部位放回形针?为节约时间我们可以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点,板书条形磁铁,并选择五个点,回形针怎么放?我们可以一个接一个放(演示)现在放了几个?如果再放上去要掉下来了,算吸起几个?注意一定要轻轻的放上去,细心一些。要不要记下各部位吸起的回形针数,记在哪里?在记录纸上就有这种实验方法的记录处,我们来看一下,分别在磁铁的A、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B、C、D、E处下面的括号中记录下来?

(2)、这是比磁铁各部分吸的回形针数,是一种比较好的比磁性强弱的办法,还有其它不同的办法吗?

(3)、能不能比磁铁各部分吸同一个回形针所需要的距离呢?怎样量磁铁各部位吸起同一个回形针需要的距离?用什么材料做的尺来量比较好一些?旁边能不能放其它的磁铁?把回形针放在尺的起始点放回形针,沿着尺慢慢的接近回形针,当吸住回形针时,观察磁铁离起始点的距离,就是这个部位吸回形针的距离。

(4)、如果用小钢珠实验,怎么来做?小钢珠先放哪里?旁边能不能放其它的磁铁?观察什么?怎么记录实验的结果呢?可以用箭头画出铁珠的运动轨迹。

5、刚才小朋友们想出了许多好办法。但课堂上时间毕竟有限,为了大家更好的交流,我们先选择第一种方法进行,好吗?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6、各小组实验数据汇总。

7、我们一起来观察分析一下,从我们的汇总数据里,我们可以发现些什么信息?

8、小结。我们把两端磁性最强的地方,叫做磁极。(板书磁极)想想一块磁铁磁极有几个?

三、磁铁两极的研究:

1、我们已经知道磁铁能吸铁,如果用一个磁铁的磁极去吸另一个磁铁的磁极,吸引力会更大吧?想验证一下吗?

2、用两只手握住两块没有标识的磁铁,将它们的磁极相互接近,出现了什么情况?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学生操作,交流感受。

3、为什么有的吸在一起,有的会推开呢?这样的情况会出现几种呢?再做一做看看。

4、我们能准确地说出,两块磁铁相互接近时是哪两个磁极相互吸引,哪两个磁极相互排斥吗?(不能)那怎么办呢?

5、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引导。(为了准确而又简单的的表达,我们可

第 27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以借助一些符号来做标记,比如说字母。[www.61k.com))

6、我们先给两块磁铁的两端分别标上A、B、C、D后,再将它们相互接近吧。

4、磁极的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2、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教学重点】

能有计划地做实验,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

知道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磁铁,悬挂磁铁的支架或磁铁座,上节课使用的无标识的磁铁,其他形状的没有标识的磁铁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上节课我们把两块磁铁的磁极标记为A、B、C、D来研究磁极的相互作用,结果全班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对磁极的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未能把本是相同的磁极标上相同的字母。)

2、磁铁的两个磁极还有什么不同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研究吧!

3、研究之前,老师想考考小朋友们:谁能正确指出我们教室的东、南、西、北方?

二、磁极与方向:

1、我们研究磁铁,老师怎么忽然让我们认方向了啊?小朋友们心里一定非常纳闷吧?不着急,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礼物,出示(把一块条形磁铁横着悬挂起来或放在磁铁座上,使它能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注意让悬挂的磁铁远离铁制物体。)

2、可不要小看它哦,仔细观察磁铁静止下来的位置吧,发现了什么?(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3、我们再让它转动一下。注意观察磁铁静止下来的位置,变化了吗?

4、小朋友们一定很想自己动手做一做吧?好,下面小组实验,边实验边注意观察磁铁静止下来的位置,反复多做几次。

5、汇报交流。

6、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指北的磁极总是固定不变的。于是人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北方”的英文是"North",“南方”的英文是“South",所以国际上通行磁铁指北的一极叫N极,指南的一极叫S极。

7、运用。上节课,我们用字母A、B、C、D给磁铁的磁极做标记,现在还需要这样吗?可以怎么修改呢?(用“南”“北”或“S”“N”做标记)学生动手自己找出上节课使用的没有标识的磁铁的南北极并添加新标记。

第 28 页 共 29 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 29 页 共 29 页

61阅读请您转载分享:

本文标题: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375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