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纪念刘和珍君-纪念刘和珍君..

发布时间:2018-02-08 所属栏目:纪念刘和珍君ppt

一 : 纪念刘和珍君..


 
                            鲁迅
教学目标 :
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蹀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陨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意义。
2、学会采用勾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3、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4、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5、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过程 :
一、一、导入  课文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
二、学生听录音
三、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1、学生思考: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3、4、5部分)
2、1、2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
3、6、7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四、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
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
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 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
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
思考后明确: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完成板书设计 :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思路顺序
                             悼念刘和珍君          爱
                             控诉反动政府             (逻辑顺序)
              写作缘由       痛斥走狗文人
              (1、2)       唤醒麻木庸人          恨
                             追述生平事迹          生前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主体       概括惨遭杀害             (时间顺序)  
                 (3、4、5)     详写遇难经过          遇害 
                  教训意义       劝戒徒手请愿          否定
                  (6、7)       激励奋然前行          肯定(逻辑顺序)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深情诵读课文
2、根据文中所写,说说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3、阅读鲁迅《风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局部思路,揣摩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2、“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2、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
明确:悼念刘,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
二、理清局部思路
(2、4两段是要求背诵的,故将局部思路的输理放在2、4段上)
(一)第2部分
1、教师范读
2、学生集体诵读
3、思考:本部分是如何安排思路的?
明确:第一段共5句话: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该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的理想人格;第二句紧承首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对比。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本部分思路流程应该这样来表述: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4、背诵
(二)第4部分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思考本部分文字技术刘遇害,围绕惨案,作者以什么顺序又是怎样展开思路的?
明确:以我的活动为线索,其思路是: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呼唤爆发。可见是以时间为顺序的。
4、背诵
三、在分析思路的基础上,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几个句子,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
1、真的猛士……?
(1)出示投影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当。(《论睁了眼看》)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淡淡的血痕中》)
(2)明确:“着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因此,第一句可以理解成:真正的革命者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是: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里,“猛士”性格正是作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
2、惨象……流言……灭亡
(1)出示投影
假如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屠杀者的意料之外——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无花的蔷薇之二》)
    (2)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呵”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这里不是赞许“沉默”,而是对中国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从与后面一句联系来看,第一个“沉默啊”感情深沉,感叹的成分较强;第二个“沉默呵”感情较为激越,愤怒的情绪较突出。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从句式看是选择复句,表明只存在一种可能。表面上看,作者并不肯定哪一种,似乎只客观地指出衰亡民族的两种不同的发展前途,但是实际上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作者肯定的是后者。作者用这一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全句感情高度激昂。
3、当三个女子……抹杀了(见《教师用书》)
4、人类的……徒手
(1)出示投影
A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个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B但原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C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实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空谈》) 
    (2)明确: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煤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块”。可见,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很大吸收。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很显然,鲁迅是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教师可联系《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我于是就逃走了”)
5、苟活者……真的猛士……前行(见《教师用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2、4部分
2、找出文中你尚不能理解的文句。
3、完成书上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二、理解关键语句含义
先由学生自由提出疑难语句,教师“答记者问”集中作答,或请学生来回答。一般有以下几个语句需要注意。
1、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明确: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曾用笔墨形象地描绘过走狗的劣性:“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  。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从本文中,也能找出例子:“惨象……流言,尤使我……”同样用了个“尤”字,两次使用,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者对奴才走狗的不可遏止的不同寻常的恨。(朗读时,“流言家”“下劣”要重音读出,读得铿锵有力,只有这样n 传达出作者的无比愤慨和仇恨的感情)由此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因“恨”而无话可说,“悲”和“恨”两股情感在文章一开始就升腾交织。
    2、作者为什么一再写刘“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明确:强调刘的善良可爱,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3、作者起笔不凡。文章写于同年4、1,一般来说记叙同年发生事情是不需要表明年份的,或仅仅说“今年”即可,但是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以“中华民国”来纪年,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刺。“三•一八”发生说,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当即在这篇文章的后部分,同样大书“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称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作者对“中华民国”一向是嗤之以鼻的。如1925年在《忽然想到》中说:“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在作者看来,所谓“中华民国”早已经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因此,作者在文章开篇写“中华民国”具有讽刺意味,我们不难从这庄重严肃的文笔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要理解这话,得首先立即作者在追悼会之前的心情。3、24早晨,作者得到刘、杨的遗体已经从医院运回学校的消息,便立即到礼堂去看烈士的遗容。从学校回来偶,作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病倒了。3、25,作者冒着被段政府通缉的危险,出席了追悼会。会上,人们激昂愤慨的情绪和不时夹杂的一阵阵低低的啜泣声,使鲁迅压抑不住心头的悲愤和激动,便走出会场,独自在礼堂外徘徊。/“我……”写出了鲁迅压抑不住的悲愤,把读者引入悲愤的氛围。
5、“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中“也”字如何理解?
明确:“也”字针对陈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陈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动机远非限于“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而是由于鲁迅和刘既是师生又是同志。对于她的死,鲁迅感到特别悲痛,所以写文是必要的。
6、“真的猛士”(略)、“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略)、“无恶意的闲人”、“苟活者”(略)分别指什么人?
明确:“庸人”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感“直面……正视……”他们特别容易忘却“旧迹”,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世界”的作用。
“中国人”是指反动派,还是指所有的中国人?我们可以联系作者这时期的思想倾向来看。1926年,鲁迅的思想还处于由一个新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已经广泛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辨证法及唯物史观,但是令一方面,进化论、个性解放、改造“国民性”等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表现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往往是过多的看到愚昧、落后、冷漠、软弱、麻木等所谓“劣根性”。因此“不惮以最坏的……”中的“中国人”不仅指反动派,而且包括一般中国人。
“无恶意的闲人”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是不抱希望的。
7、第5部分在记叙刘遇难时句式上有何特点?为什么用短句?
明确:极其短促的句式,表现出作者无法控制的激愤之情。
8、“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
明确:刘当时中弹,是“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丛击军警”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府卫队的卑鄙。
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
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通电”(造谣这次惨案是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中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正如《可惨与可笑》等文章中指出的那样……(见书上注释)。
9、第6部分首句“时间……太平”中“太平”如何理解?
明确:本义是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所谓“太平盛世”。显然文中不是这意思,那么是什么意思呢?(启发学生吟读“我懂得衰亡民族……”)“默无声息”便是对“太平”一词最好的注释,也就是指反动派高压政策所造成的“万马齐喑”的现状,可悲局面。/看来,“三•一八”就像几颗石子投进大海,未能掀起波澜,依旧一潭死水。“太平”一此蕴涵作者多少愤怒与不平,又包含作者多少辛酸的眼泪。
    10、引用陶诗的作用。
    明确:是说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的怀念,“这就够了”。徒手请愿固然是不值得的,但是既然流的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不一定很大,这血也不会白流。(见《用书》)

[1] [2] 下一页  

二 : 纪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预习检测
黯然 ( ):洗涤 ( ):喋血 ( ): 攒射 ( ):赁屋 ( ):惩创 ( ): 羽翼 ( ):菲薄 ( ):桀骜 ( ): 寥落 ( ):屠戮 ( ):绯红 ( ): 踌躇 ( ):浸渍 ( ): 长歌当哭( ): 殒身不恤: ( ): 广 有羽翼( ):

自题小像
?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 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自嘲》 (1932)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的主要思想
? 作为一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鲁迅终其一生都为追求 人的解放包括知识分子(自身)的解放而奋斗;作为 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又终其一生都努力恪守自己的 独立人格,保持着自己的独特个性。鲁迅的人学思想 及个性主义,体现于他自觉而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封 建主义精神:要追求人、知识者、自身的解放,就意 味着要打破一切束缚人的既定的陈旧规则和观念,打 破一切的封建主义;也意味着个性的张扬,人格的独 立,使人成为一个现代的独立的人。人学是鲁迅思想 的核心,立人是鲁迅思想的逻辑起点和最终价值指向。 在鲁迅留学日本期间,他在探索强国之道的同时,就 已经开始探索人的问题,并开始探讨中国国民性的问 题。鲁迅在怀疑和否定当时的主流思想的同时,也逐 渐形成了他的立人思想,并希望通过改造国民性来达 到“立人”→“立国”的目的。从“立人”出发,鲁 迅又终其一生追求着自身的独立个性和思想自由,也 就是个性主义。

三一八惨案
?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 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 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 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联 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 通牒,要求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 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 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 瑞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 人,李大钊、陈乔年均在斗争中负伤。

资料
? 在北京圆明园西南面“九洲清宴”遗址,有一座 “三· 一八”烈士墓,这座墓园占地约100平方米,正 中修筑一米多高的石砌圆形台基,台基上竖起通高九 米六面体大理石墓碑。墓碑正南面镌刻着“三· 一八烈 士纪念碑”几个大字。从正南面开始,自右而左,镌 刻北平市长何其巩所写的《三· 一八烈士墓表》和39位 烈士的姓名、年龄、籍贯、所在单位和职业等。墓碑 四周有28位

烈士的坟茔,其余烈士葬于别处。这处烈 士墓是在“三· 一八”惨案3周年时建成的,当时北平 市近万人参加了隆重的烈士公葬典礼。

刘和珍简介
? 刘和珍(1904一1926)女,原籍安徽合肥,生于江西南昌。 刘和珍出生于贫民,自小养成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品德。 191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时值五四运动前夕, 她受到革命思潮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认识到 新的女性,肩负着改造旧中国、旧制度的责任,积极投身于反帝、 反封建的实践之中。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如不顾学校当局的阻挠, 起而奔走呼号组织同学走上街头讲演,抵制日货,开始了她的革 命生涯。
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驶人我大沽口挑衅,继而纠集列强各 国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进行无理要挟。北京各界无比愤慨, 刘和珍说:“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军阀不倒, 教育事业就搞不好,打倒军阀后,我再当教师不迟。

资料
? 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开始示威游行,刘和珍担任女 师大队伍的指挥。 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 如临大敌,几个士兵对手擎校旗的刘和珍指指点点。 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 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 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 “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 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 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 击刘和珍…… 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

重点语句含义
? 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 反复说 “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 有什么话可说呢”? ? 答: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又为了使庸人不 要忘记死难烈士,为激励后人,也必须要写,但是“我 已经出离愤怒了”,无话可说。”无话可说”,不是真 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 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所以“无 话可说”。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由此 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因“恨” 而无话可说,“悲”和“恨”两股情感在文章一开始 就升腾交织。

自主探究
? 1.文章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 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 ? 2.文章还写到了哪几方面的势力?他们 对请愿学生是什么态度?作者同意他们 的看法吗? ? 3.作者对这几种势力和请愿学生分别是 什么态度?

? 2.作者反复说“只能如此而已”,又称自己献上的只

三 : 《纪念刘和珍君

鲁迅

刘和珍君

刘和珍的遗体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的有关背景,把握作者 的行文思路,分析理解作家强烈的 思想感情。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 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3. 了解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现 手法。 4能够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恰当的 评价本文的思想内容

?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 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 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 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 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 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 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 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 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 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怜 子 如 何 不 丈 夫

无 情 未 必 真 豪 杰

1932年11月27日摄于北京师范大学操场

无题 血沃中原肥劲草, 寒凝大地发春华。 英雄多故谋夫病, 泪洒崇陵噪暮鸦。

尽管反动派的炮火连天燃烧,烈士的鲜血滋润着原野劲草 ;大地冰封白雪纷飞朔风怒号,严寒深处却焕发着灼灼红 桃。南京小朝廷狗咬狗正在争吵,托故出走装病避开多少 花招;中山陵有人把伤心泪珠弹抛,正是群鸦喧嚣衬着一 抹残照。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 人。原名 周树人,字 豫才 , 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作品集有: ?小说集:《 呐喊 》《 彷徨 》《 故事新编 》(历史小说〕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 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 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 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 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 《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

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 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 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 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 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 “三· 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 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 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 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 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 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呜呼!三月一十八!
作诗:刘半农 作曲:赵元任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民贼大试毒辣手,

半天黄尘翻血花!晚来城郭啼寒鸦,悲风带雪吹!地流赤 血成血洼!死者血中躺!伤者血中爬!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养官本是为卫国! 谁知化作豺与蛇!高标廉价卖中华!甘拜异种作爹妈!愿 枭其首籍其家!死者今已矣,生者肯放他?!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

注音
páihuái

制作词语卡片

徘徊 长歌当哭 dàng 菲薄 fěibó 踌躇 chóuchú 桀骜 jié’ào 黯然 àn 噩耗 è 肆无忌惮 dàn 喋血 dié 攒射 cuán 屠戮 lù 浸渍 zì 绯红 fēi 和蔼 ǎi 殒身不恤 yǔn xù

正字正音
给下面红色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寥落 菲薄 桀骜 不惮 喋血 尸骸 (liá 稀少) o (fěi 微薄) (à 性格倔强) o (dà n不怕) (dié流血满地) (há 尸骨、尸体) i (pū 立刻倒下)

立仆

惩创 浸渍 攒射 绯红 屠戮 干练

(chuà ng惩罚、惩治)
(zì 浸润、渗透)

(cuá n集中射击)
(fēi 鲜红,本文应指淡红) (lù 屠杀,大批残杀 ) (gà n既有才能,又有经验)

长歌当哭 (dà ng用写文章代替哭泣) 殒身不恤 (yǔn 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mǒ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抹杀 Mò 抹墙 mā抹桌子

“记”:

相当于“纪“,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 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

思 悼念 “念”:念 怀念 悼念 “念”指出本文也是一篇抒情类的文章。
学习重点目标 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君”:对刘和珍的尊称。

理清文章思路

四 、 列 出 提 纲

局 三 二 一 部 即 点理 清 、 、 、 思 整 文 弄 理 把 路 体 思 章 清 清 握 路 的 顺 脉 主 和 重 序 络 旨 ? ?

? ? ? ?

速读全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 ? ? ? ? ? ? ? ?

一、整体感知,把握线索 1、给课文每部分拟小标题 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刘和珍概况 刘和珍遇害 刘

和珍遇害经过 三一八惨案的教训 惨案的意义

思考: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和珍君? 3、4、5节 1、2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写作缘由 6、7节又起什么作用? 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 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叙 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 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 的总体思路。

合并归纳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表明写作目的 (1、2), ?第二部分、追忆烈士和惨 案真相(3、4、5), ?第三部分、总结教训和意 义(6、7),

默读第一二部分思考
? ? ? ? ? ? ? ? ? ? 1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 2作者对每一类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三类人 感情线索 爱国学生 ▁ 悲 ↓ 反动势力 ↘ ↓ ↓ 愤

庸人



? 第一类:爱国青年,突出的代表是刘和珍,还 提到杨德群、张静淑 ? 作者的感情是:沉痛悼念,表达敬意——颂扬 她们的勇毅,称她们的“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 青年”。 ?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其瑞执政府(或 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 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 ? 作者控诉他们的暴行、痛斥他们无耻下劣。

?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或 称“无恶意的闲人”) ? 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梳理情感脉络的语句线索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还有要说的话” “呜乎,我说不出话”

概括贯穿全文的作者感情线索

?悲哀 ?→愤怒→ ?理智的思考

? 作者为什么从追悼会写起?

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 1、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 献于逝者的灵前。 ? 2、从追悼会写起,为全文奠定了 悲愤的感情基调,避免平铺直叙。 ? 3、从写作缘由写起,正好概括了 发生惨案的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和 作者的感情历程,创造了浓郁的抒 情氛围。

? 4、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烈士

? 从追悼会写起,交代写作用意

抓住作者感情线索,理清全文思路

? 1、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 献于逝者的灵前

? 2、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烈士 ? 第一部分叙事为议论抒情服务 ? 本文作者主要从历史的高度总 结刘和珍等烈士死难的意义, 三部分紧扣纪念刘和珍这一中 心将叙事议论抒情自然融合

再阅读第一二部分思考
? 1、课文一、二部分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 写

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如何理解这句话? 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 提示: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 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 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 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 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 ,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 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 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 .第2节写了什么?思路是怎样的?我们知道 局部思路不仅包括各个层次间的思路,也 包括各个层次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思路。 ? 提示:第1段共5个句子,第1句说明什么 人是“真的猛士”。第2句紧承第一句是作 者的评价和认识;第3、4句是写庸人的态 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 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 ;第5句是作者的感叹。第2段是写我们应 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本节思路流程应 该定位为: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 —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 背诵第二部分 ? 学习散文的几个抓手 ? 1抓细节 ? 2理线索 ? 3品情味 ? 4学语言 ? 5悟写法

?1.这一部分是按照怎样的思 路布局的? ? 明确: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 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其遇难 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 ,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 的。

速读第二部分,思考

? 2.速读课文,找出刘和珍的事迹,

并分析总结刘和珍的品质 ? 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 年仅22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 殒落了,如一枝傲放的鲜花凋零了。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悲剧,鲁迅曾 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 东西毁灭给人看。” 下面我们不妨来探寻一下刘和珍 身上有价值的东西,那些可贵的品 质。

刘和珍——神情举止、品质、精神、性格、作者情感
●预定《莽原》全年 ——“毅然” 坚定追求进步思想 斗争精神 温和善良 虑及母校 爱国热忱

“反抗”;
●参加师大学潮斗争 “微笑”、“温和”

“黯然”、“泣下”
●前往执政府请愿,被杀害 ——“欣然”前往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 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 学生。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 多,但可以看出她向往革命, 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 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 ,为人祥和;她有很强的使命 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 于反抗;她热心政治运动,勇 赴国难,不惧牺牲。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 文章。鲁迅先生没有详写刘 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 案的本

身,人物形象却可亲 、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 人物的个性。如何写出人物 的个性,请讨论作者运用的 手法。

? (l)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 格。 ? (2)善于抓细节来抒发感慨。如反复强 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 (3)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 ? (4)运用反衬手法。如用刘和珍的善良 可爱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 下劣。 ? (5)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综合运用,思想深刻,感情强烈。

2.下面我们再来探寻一下刘和 珍是怎样遇难的?也就是她是如 何被毁灭的?
? 根据四、五部分讨论小结: 欣然前往请愿、中弹、无端喋血、 未便死; 同行的张静淑、杨德群想扶起她, 均中弹、立仆; 刘和珍还能坐起来,但头胸被猛 击两棍,牺牲。

?

3.以上我们围绕着刘和珍的 形象进行了一些探讨,涉及到 课文第一、三、四部分,下面 我们再一次来梳理一下全文的 思路:这篇文章共七个部分, 看看这七个部分是以什么为线 索来贯穿的?

?

关键:抓住文中反 复出现的语句。 文 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有 两处需注意:

? 一处:
? a、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 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 已。 b、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 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c、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 东西的必要了。

结合语境引导分析:鲁迅一向讲究用 语简练,但此处为何如此罗嗦 ?三次 “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

第一处是有必要悼念烈士;第 二处是有必要揭露这一场暴行; 第三处是有必要在人们快遗忘 的时候来总结教训意义。这句 话三次出现,实际上是强调了 作者写作目的有三:①悲痛的 悼念②愤怒的揭露③沉痛的总 结

? 另一处:

? a、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b、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c、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 和珍君! 结合语境引导分析:“无话可说” 为何反复出现?这“说的无言”是否 与前面“写的必要”及文中另一句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相矛盾?

?

文章不是无情物,透过这 几句看似矛盾又反复出现的 话,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 中潜藏着作者的感情:即 “悲”与“愤”,正是用这 样的感情链条,作者才将众 多的内容如此有机地组织在 一起。

?4、探究鲁迅先生的感情 变化(线索如何展开)

?

面对“三一八”惨案,面对被虐杀的爱 国青年,鲁迅的感情是非常悲愤的,认为 当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并在《无 花的蔷薇之二》中写道:“如果中国还不 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 来

的事情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 —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决掩盖不住血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 要付出更大的利息。” 从中可见,鲁迅当时是何等悲愤,我 们进一步来探究作者的悲愤之情。

1、在探究悲愤之情时,先结合 分析作者的笔触涉及了哪几类人, 悲与愤的感情所指。
?

作者愤是愤于三类人:一是当局 者,其暴行竟是如此之凶残;二是 所谓的学者文人,其流言竟是如此 之无耻;三是庸人,鲁迅又称他们 是“无恶意的闲人”,愤于他们甚 至将烈士的行动作饭后的谈资,愤 于他们的麻木。

2、探究鲁迅感情悲在何处?愤 又在何处?
? ?

? ?
?

? ?

悲悼死难烈士 悲 悲忆交往经过 悲议意义教训 愤揭反动当局 愤斥文人嘴脸 愤 愤批庸人麻木

▲痛悼




▲揭露
▲唤醒

悲愤

小结

(情感元素〕

无话可说

悲愤至极

悲愤的感情贯穿全文

? 四、重、难点句分析

难 句 理 解 :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 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 中灭亡。
“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 人的无耻诬蔑。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 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反动者血腥镇压,走狗文人无耻 诬蔑(思想的愚弄蒙蔽) ,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 就是这样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使得民族默无声息。 作者对此愤怒到极点。

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这一复句,既是 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 发的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全句 感情高度激昂。

讨论第五节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第四节中作者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 这两句话是否互相矛盾?说说你的看法。

没有矛盾。反动军阀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下
劣,使鲁迅愤慨之极;黑暗的现实、野蛮而恐怖的 专制统治,使鲁迅透不过气,说不出话:因而鲁迅 感到无话可说。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郁积在心头的满 腔的愤恨,又使鲁迅不得不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

难句理解: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

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 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五) 语言形式上是互文:“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 绩“指刘和珍等女学生

遇难。内容上:“三一八” 惨案实际上是一次帝国主义同段政府相互勾结合 谋屠杀中国人民的大惨案。 “伟绩”、“武功” 与前文的“文明”一样是反语,讽刺中外反动派 的暴行。这两句话一方面赞扬了三个女子临危不 惧,互相救助的从容伟大,一方面痛斥了刽子手 屠杀赤手女子的卑鄙渺小,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 的心情。

问题: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
怎样表达?(用课本原话回答) 不赞成徒手请愿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 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 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教训和意义
问题: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怎样
表达?
大量木材——小块煤
大量血——社会历史前进一小步

比喻

请愿大量流血——不能推动社会进步 “徒手”,更多血——更不能推动进步

不 赞 成 徒 手 请 愿

问题: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说明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死者与青山同在万古常青,人们会 永远纪念死者,记住惨案的教训,从而下定决心投入战斗。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 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 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如何理解? 答:“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 争;。“一小块煤”比喻社会的一点进步,作者以 “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阐明社会进步的一小步 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然后指出请愿不能带来任何进步,由此,沉痛 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 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 斗方法。

问题:
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 挽歌(一) ?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恆不足。 挽歌(二)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戚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

? ? ? ? ? ? ?

挽歌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写送葬下葬的过程,突出写送葬者。把墓地的环 境、气份写得历历在目,把送葬者的表现也写得合情合理。 “死去

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人死了还有什么呢,把尸 体托付给大自然,化作大山脚下的一杯尘土罢了。无论是达 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谁也无可奈何这样的结局,这样的 命运。)

问题: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 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 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 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大,但倘若我 们活着的人能永远纪念死者,记住惨案的 教训,烈士的鲜血就不会白流。

难句理解: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 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回答:这一段中的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
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 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 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 勇前进。

难句理解:
4.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 和珍君!
在篇末,作者发出深深的叹息,并悲愤一呼 “我说不出话”,一方面,统治者的野蛮,走 狗文人的无耻,使鲁迅感到:自己觉得还有许 多话要说,但由于现实的黑暗太浓,内心的压 抑太重,说不出来了。 于是,就仅仅以这一篇文章来记念刘和珍君 吧!——文章以程君“正告”鲁迅要为刘和珍 写一点东西开头,以点明用这篇文章来作为对 刘和珍的记念结束,前后呼应,点明主题。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 2、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 突出写这篇文章的动机 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充满血腥和暴力 为烈士的死难感 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 愤怒到了 深深地体味 的黑暗统治 到极度哀痛 极点 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

程度副词,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 更加

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表示对死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 者的尊敬 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 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 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 真正的 直接面对, 革命者 不回避 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
直接面 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 对,不 为人民的苦 回避 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
难而哀痛的 以能为人民 人 谋幸福而感 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 到幸福的人


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
何时是一个尽头!
有是非观,但容 易忘记烈士鲜血 的民众

无话可说?

白色 恐怖

反动政府:残忍 走狗文人:无耻 武力 镇压 控制 警告反动派 + 思想

默无声息的缘由?

物极 沉默:爆发,灭亡? 必反

呼唤后死者

万古长存
长 歌 当 哭 控 诉 卑 劣 之 徒 热 血 为 证 鼓 舞 奋 勇 之 士

? ?

总结全文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 一 八”惨案的述评。文章第一、二节是说写作的缘 起,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作 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 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他愤怒地控诉 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 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 ,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 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 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


四 : 【博客自传】纪念军君

割草积肥

美国人不敢回忆,美国人一回忆就到了裸奔时期,如同只会疯玩现在进行式全民裸奔一样也无需回忆。

我唱着:我是公社小社员,手拿小镰刀阿身背小竹篮,放学以后去劳动,割草积肥拾麦穗越干越喜欢贫下中农好品质,我们牢牢记心间,热爱集体爱劳动,我是公社小社员。回到了小学时代:

那时农民种地化肥还是稀罕物,多用农肥或叫土家肥。全国支农时期,小学生也逃脱不了不能免责不能落后。

因此,没有家庭作业却有学农的任务,好在如游戏一样玩稀罕。任务一下来,放学也早了许多,家人叮嘱完了也支持,三五个要好的同学各自拿了工具如铲子,笤帚,簸箕,筐子就疯上街去了。满街跑,到处找,仔细听,顺音瞧。如果远远听到那里有:哒哒哒哒的马车声响。我们会一窝蜂地窜过去看,听到牛叫也不放过。最巧的是眼看着马车从身边路过却什么也没有,但刚把眼睛转过去就听见了异响,定眼看时:那刚下来的冒着热气的圆圆的粪球正依次丢在马路上排成一字长蛇阵。我们赶紧跑去快收起来,以免让他人抢去这眼前的果实因为也有两帮为此打起来的时候,有此一举也算没有白来。

我们几个人第二天去上学时是背着粪袋去的,早有老师在校园里站好,看着检查昨天安排的任务。没完成的会低下头过去说明情况,完成任务的则自己把东西放到早弄好的一个方形池里。(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攒好几天,就有赶着大马车的农民到学校把农肥拉回去。

奇怪的是学校里没有臭味,自己也没有感觉到有臭味,而且还美滋滋的很快乐。

解放台湾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一定要解放台湾。

解放台湾,全民皆兵,小学生也不例外。我们要时刻准备着,随时听命于祖国和党的召唤。我们要学军,我们要拉练,我们要搞夜行军,明天夜里有任务:准备好军帽军鞋军褂军裤军腰带,军褂有两个口袋与四个口袋之分,军帽则有戴红五星与不戴红五星之分,家里有人是党员的戴红五星最好也能穿上四个口袋的军褂。这叫学习潘冬子,一棵红心永向党。除此之外,还要买上军用背包带打起背包来,最好还要背上军用水壶。有军用水壶的孩子多偷偷在里面装满甜的糖精水,这是个公开的秘密。最后是要自己准备足够两顿的饭,每每母亲得到我要去拉练的消息后都会做我最愿意吃的“三油饼”。我们当地最有名最独特的面饼是一种擀成薄皮的有半米大小的双层中间还要放入大量生面粉成型后用火烙熟的面食,俗名叫“拉沓饼”。这种面饼最好吃的是它里面的干面粉,就如炒面一样很香。但这种饼最好是现吃现擀,放久了易破是一,噎得慌是二。因此外出带饭还是三油饼,这种饼是把和好的面揪成三个小穄子,两片抹上花生油,再把压细的盐散匀,三片合起来擀成大薄片用火烙熟。这种饼放久了也很软,又香又有滋味。这样的饭是多数同学的首选,当然也有带馒头咸菜的,也有带点心的,带菜饼肉饼的非常少,他们吃饭时多是单独用餐,但糖水却是要分着喝的。

入半夜,全校师生陆续到齐鸦雀无声并自觉在校园里站好队,校办公室灯火通明。静了一会,体育老师严肃地从里面走出来,铿锵有力地读了一份据说是武装部的通知:接上级指示,有一小股台湾特务进入我区南部,他们正在搞破坏,上级命令我们立即出发,迅速消灭他们。大家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大家有没有信心?“有信心”。出发!一声令下,我们陆续向目的地前进。

高年级的骨干拿着木制仿真步枪走在最前列,我们则一路尾随。时而哗啦哗啦地跑时而又挤成一团。前方传来了口令叫原地待命,就是叫大家休息一会。发现异常情况,注意隐蔽。警戒撤销继续前进。当天蒙蒙亮时,前面传来了胜利的消息,敌特分子全部被歼灭。大家欢呼了一阵,也看到了敌特的摸样,一个用纸糊的人偶。

等到往回走的时候,我们全如残兵败将一样,打盹的,害渴的,饭带少了没吃饱的,走不动的,掉了鞋的

看来解放台湾要靠下一代了。

纪念军君

黑黑的军是我家的邻居,他比我小半年,是我们院里唯一能与我一起玩的伙伴。因拆迁失去了消息,听说几年前因脑瘤病已经去世。我们是在一个院里长大的玩伴,大概差不多有二十年之久。今搜记忆点滴以纪之:

军的家在院里是东屋,我家是南屋,我家的东山差半米与军家的南边一间屋接壤,军家的屋门是七级青石铺成的台阶直到我家东屋窗下。东屋的笑声能传到我家饭桌上,我家的饭香也能引得东屋过来问。如果谁家做点好吃的,一定是要分的,尝一口尝一口,你尝尝你尝尝。

过去家里孩子多,为家事打打闹闹是常事。我和军经常挨打,此时最希望的是临家过来劝架。邻居家互相劝架有几个好处:一是少挨打,二是打不大,三是能诉屈,四是和好快,五是走得近,六是知根底。

我和军小时也打架。我俩打架时怕家人看到,要找个别人发现不了的地方,有时就去了厕所,先是做热身准备“磨捶”,再“扛捶”,最后却因抡不开“梭捶”而不得不罢手。有时我们发誓并斩钉截铁地商量好等人都走了再打,但不等人走完就忘了誓言忘了仇恨又玩开了。

再大点的时候,一次我在东边屋里的床上瞎玩,听了一个秘密:军的母亲告诉军的哥哥说,这次你就让军吃饱吧。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正是吃饭的时候,军家晚饭吃面条时从来没有剩下下面条的汤子。一个大小子每月二十七斤粮肯定不够,再说他家管得严,不敢吃零食。

再大点军就有出息了。黑黑的军全身肌肉紧绷绷,个头比我稍矮,他参加了校体操队。单杠双杠翻跟头,还到烟台参加过比赛。当然有好的吃了,我听了自是羡慕不已但不是因为体操。

再后来军上了高中就恋爱了,女同学追他不放手,最后他俩结婚了。

再后来军有了孩子。军也失业了。

再后来消息就更少了,据说军搞了个队伍安装一户一电表。

我是见过他开着面包车的,军见到我老早就停下车,摇下玻璃把脸拐出来:我们互相叫着小名寒暄。

知道军去世的事后就经常记起一些和军有关的事来,念念不忘。

为了忘却,今搜点滴与军事,纪念军君小朋友。

细数女同

迎接“情人节”,女儿远在外地,妻心烦在半睡半醒。我又没有经验,但记得小学女同学很是漂亮可爱值得今晚一忆,权作送给女博友的玫瑰。

玲是我印象最深的女同学,但我们只有两年的同学经历。玲的眼大,鼻直,面白,唇红。有哥们气质。记得玲一天到晚咯咯咯笑个不停。我们在一个学习小组,一次我俩比赛看谁先把每个生字写十遍的作业完成。开始后一阵狂写,手腕都酸了,我拿眼偷斜过去发现她超过我了,就以写不动为由抢先停下来喘口粗气说:歇歇,歇歇。玲停下来时正好比我多写两个字,她胜了却不说话反而咯咯地笑了。有时到玲的家里下小组写完作业就上炕玩,几个同学在炕上互相推,看谁被推到地上,玲的小妹也与我们一块推。印象最深的是玲在上课时被老师叫起来问为何来晚了,玲说:妈妈流产了。全班同学一知半解地傻笑,玲没有笑,也没有羞。老师不再问下去,我记住了这句话。之后,玲就搬家了。再后来玲就转学了。至今没有再见过。

芹的母亲是老师。芹是看上去是很规矩的女孩,芹的眼园,鼻巧,面润,唇正。小团脸粗辫子,芹的衣服总是穿得整洁又干净。芹家也住大台屋,夏天屋门上挂着竹帘子,宽敞的屋地上摆着竹制躺椅,芹最有意思的事是与她讲理特别是与她发生争执时,她稍稍有点口紧。

苇家在一个路口远的街上住。苇的眼秀,鼻嫩,面浅,唇平。苇家在七十年代初就用带灯的长方玻璃鱼缸养热带鱼,据说叫燕鱼。一次在苇家下小组,她家的玻璃鱼缸被布蒙了起来,苇说:她家的燕鱼刚生了宝宝,怕见生人。告诉我们不准偷看,我头一回听说。

红是转来的同学。据说红的父母是房管局的干部,她家住的也是大台屋。红的眼神,鼻挺,面色,唇紧。红的大长腿体现在她在一个人的时候就敢自己学骑二八自行车,她还坐不到座上,只能骑在大梁上。有时野的“唿”就停到站在马路崖上看她学骑车的你面前,还吓她一大跳。也有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大白天去敲她家大门的时候,敲完就马上散了。

还有位女同学忘记名字了,她是从北京来的插班生。不愧是从大城市来的女孩,她大方又慷慨。记得夏天我们二分钱一只的冰棍都不每天吃,她却能买四分钱一支的冰糕。而且还经常买了剥去包装后放在课桌上给我们班长吃。班长叫生,有时生还不好意思,但生不拿没人好意思拿。大家也都盼着他快拿起来,万一化了我们一小口也吃不到了。当我们你一口我一口地吃冰糕时还要起哄:六点半,六点半。就是他俩单独在六点半见面的意思,那时不知道有“约会”这个词。不知道他俩有没有真的单独见过面,最后听说这位大方的女同学又回北京了。

她们可都是奇俊的女同学。近几年偶尔见过红和芹,虽为人妻为人母却依旧是桃花面,窈身段的美妇。

怎么成长

我们家乡在平原地带,我小时没见过山,没见过海,没有大江大湖,没有森林草原。

但就在我回城之后不久的几年内,我们城的四周突起大大小小连绵不断错落有致青青黄黄的山脉。这些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我们这小城围得密不透风,据说山里有秘密山里有宝藏山里有神仙山里有鬼魂。但我看的见的是山上有成片的原始森林,林中经常传来狼虫虎豹为争食为地盘为配偶嚎叫撕咬的吼声啸声。每一次都有成群的飞鸟被地上的战争吓的窜飞向空中,它们在空中振翅逃命掉落的羽毛像极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当山里的活跃分子精心策划一次大战二次大战准备三次大战的时候,山上的花花草草毛毛虫飞昆昆却在享受阳光沐浴空气清洁溪水。一岁一枯荣,一回一生死。就在山中争霸老虎越来越少之猴子梦想成为大王时,一日一声山摇地动天塌地陷排山倒海的轰轰巨响响彻了九霄,震醒了沉睡千年的地壳。在群山之中裂开了一条巨龙大川,东海之水天上来,一泻千里到潍县。我的家乡一夜之间变成了汪洋一片,平原变盆地,盆地变咸湖,咸湖变死海。我则由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变成一尾怪鱼。我有鳍,有尾。我能摆,能游。我沉在海底能飞快地爬,高了兴也能站起来走。我感觉到温度就来神就马上去撵并贴过脸去。我偶一睁眼下腹用力目光如炬能在海底观流星,灵光一闪丹田提力能照亮胡黑胡黑的死海底。

久了就习惯了,在海底,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死海底,我终日处在衣食无忧的无思无为之中。一呼一吸一心跳,不急不躁不害臊。偶尔也听鱼鳖虾蟹狐朋狗友们讲到:上面现在是太平盛世,到处是歌舞升平,一片欢乐和谐之境象。我们头顶上风平浪静,无风无火。每日正午,若有太阳,在半个时辰内会有仙女来洗澡。他们有偷浮上去看见的,和我们一样没穿衣服。

有经云:圣人洗心,退藏于密。我乃凡夫俗子一傻大个,我要浮上去透透气看看美女,我的眼里不要一团漆黑,我要去看世界。我找了一个“理想”拿在手里,我一蹦一跳一扭一摆向上游去五千年了,我还在海底。

我记得我的家乡是平原,我们住的是平房,我在同学中间算高的,可我怎么游也游不到上面去,我怎么成长。

增福酱园

学校大门的对面有个“菜组”,是一个有点历史的叫“增福”的既腌咸菜又卖咸菜也卖青菜的地方。在超市里归生鲜部,但过去叫“菜组”。

增福酱园的门市是东西朝南方向,有五间房的长度,两间卖各种各样的酱菜及酱油醋咸粗盐等调料,西边三间专门卖青菜。紧挨着的是一条过道,过道里第一个门通往门市后院,再往里走有一个大院子,里面有许许多多大水缸,它们个个戴着尖顶的竹席帽子。我们也曾偷掀开过,里面除了咸菜没别的。进入门市先上三级台阶,卖青菜的这边垒了一长长的类似猪食槽的案台,下面是空的前面是封闭的。每天早上有农民送青菜到“菜组”,(当时“菜组”算一个集体单位)再由“菜组”转手卖给市民。因数量有限,每日买菜的时间性很强,晚了就没有了。因此我们课余跑进门市总是看到没有什么菜,本来我们也不是奔着青菜去的。增福酱园的咸菜很好吃,特别是大头甜蒜和老蒜薹,十几个学生跑到柜台前伸手就抓,抓了就往嘴里塞,塞了就往肚里咽,一边往下咽一边往回跑,听不到吓唬声,只听到上课的铃在响。

当然是不能天天去的,而且十几个学生一起去一部分就是在打掩护。

但学校的班级多,高年级的学生轮着去“菜组”吃咸菜也够他们头痛的。

最香宵夜

这么多年过去了,记得最香的宵夜是在少年时期吃的,是妈妈给的。

记得那时母亲还是三班倒,中班是夜里十一点半下班。有时单位里改善伙食,母亲总是把攒下的中班补贴买回一大些好吃的犒劳我家四个大男人。特别是在大冬天的夜里:我们兄弟三个依次睡下后,父亲就把电灯用纸遮起一大部分来,放下帘子,用一点余光在外间一边读他的“拳谱”一边等母亲回家。多是我睡了一会或是想撒尿的时候,偶听见母亲回家父亲的开门声或是他们小声在对话:冷吗,不冷,都睡了,嗯。我不出声但有期待。紧接着就又听到母亲脱去外套和放包的声音还有:快,叫起来一人一块。都睡了,明天再吃。不,还热乎还热乎。此时,仅母亲从包里拿出来飘得满屋的香味就勾的我不能在装睡下去了,我便叫了一声:妈。母亲笑盈盈地进屋来手拿一块“五香炸肉”一下就塞进我早就张的大大地嘴里了。这五香炸肉太香了,咔嚓,咔嚓,咔嚓,慢慢嚼。咔嚓,咔嚓,徐徐咽。咔嚓,悠悠品。生怕吃得过快,没了就馋哥哥的,这次一定要比哥哥吃得慢一些。酥香酥香的皮,嫩香嫩香的肉。特别是瘦肉边上的一溜肥膘,咬着流油,嘴巴不动却往下一咽,润喉,爽透了。忘了,忘了白天是为何哭了,忘了妈妈回来是要告状的事了。没有塞过牙,也不敢漱口,就怕这满嘴的香味顺着漱口水一下子吞到肚子里就再也不能滋味了。

如果还想要是不行的,因为再分就真的没有了,妈妈会说:打打馋虫就行了,快睡吧。

一块五香肉不仅能忘记所有的烦恼,还能借着这个香劲睡个更香的觉。

从来没有注意过,也没有看到,妈妈吃过吗,还有父亲。

这是我吃过的最香的宵夜。其实,北方人没有吃宵夜的习惯,尽管后来也经常熬夜,却再也没有吃宵夜的记忆。

最忙母亲

母亲是心灵手巧的人。年轻时在家会干所有的农活,农闲时“插花”(刺绣)贴补家用。据说母亲结婚时的嫁妆全是母亲自己平时攒下的,家里没添一分钱。母亲结婚后就与父亲闯进了潍县城,与现在的打工族一样,开始是到处租房子,经过千辛万苦,后来不但自己有了房子还把我们兄弟三人养大,并且给我们每人一套结婚用房。要知道,我的父母都是工薪族,如果不是母亲精打细算会过日子,仅仅四个大男人吃饭就是问题。别说娶儿媳妇,买房子了。当然,那时结婚是为了过日子,买房是为了住,没有投资和增值期望。

母亲进城后先去了刺绣厂又到了一家织布厂,这厂后来又改成了电子厂。母亲是家里最忙碌的一个人,下班后,母亲就是家里的主人。她安排父亲担水劈柴,安排大哥生火做饭,安排二哥摘菜洗菜,叫我打个下手。而母亲若是早晨发了面,晚上下班回来就会蒸“发面”(一种有玉米面的馒头)。若是晚上回来和面,就是擀大面饼。也有擀面条的时候,但蒸窝头的时候多一些。母亲一天到晚除了上班就是为家里这四个大男人忙吃的,我几乎没见过母亲睡过觉。我睡了母亲还要洗衣服,我醒了都是听见母亲叫我们起来吃早饭的声音。一个女人与这四个男人一斗就是四十多年,你说我母亲有多累多艰难。有时累极了,母亲就开始叨叨,告诉我们说:你看你爸,真会找清净,这活没干完就脱了。有时就告诉父亲说:我叫这三这个气死了,你也不替我管管……我现在似乎知道了:母亲一生只有一个人在战斗。

母亲在平常的日子就这么忙,若是过年就更忙了。首先要安排我们在寒假买过年的各种供应,今天没排上队明天要早去。今天买错了明天要去换。今年每人多供应半斤油,多十斤面。全家多一个肉票,多两条鱼,这可是好事,别买少了。如果买回来不如意又不能换,母亲多会这样说:行行,掉俩钱拾点东西。掉多了就会买了。

母亲最忙的事是为我们三个做新年的新衣服,为此还特别买了缝纫机。母亲不但学会了自己做衣服,还学会了自己裁衣服。母亲不但会给我们做单衣服,而且还会给我们做棉衣服。离过年越近,我清楚地记得,有一种声音就越能使我兴奋,那就是:哒哒哒哒,哒哒哒哒的缝纫机跑线的声音。我的光荣我的面子,我的自豪我的动力或许都在这声声辛苦声声操劳之中。我的成长我的人生,我的期盼我的追求或许都在母亲低头凝视跑缝直不直的判断中。我的努力我的拼搏,我的真诚我的准则或许都在母亲不停奔波的脚下。

我真正见识母亲的刺绣技艺是在母亲退休以后。母亲退休时我们三个还没有成人,因此就在家刺绣补贴家用。母亲最拿手的是绣“戏衣”,什么龙袍蟒带,什么凤冠斗篷都绣过。一次,一个放活的人指着母亲绣的一条金鱼说:这鱼的尾巴绣的太好了,这线顺的看不出拐弯来,不是把手能有这水平。

再后来我们三个都结了婚,本想能休息一下的父母真是想错了,更忙了。伺候媳妇,有了孙子孙女又要看孙子孙女,这个来那个送,这个哭那个吵。最关键的是,全家人都可以有意见唯独母亲从此不再有意见了。

最佳家教

比较流行又比较冠冕堂皇的说法是:先学做人,再学做事。

问题是如果真正学会了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站着的人,就无法再在社会上做事。因为人类社会之事要做好必违做人之道。而做好人道则必一事无成。

我是从小就在家里学校学习如何做人的。听毛主席的话,听党的话,做人民的好孩子。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学习雷锋,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罗盛教。学习潘冬子,刘文学,王二小。好好学习并天天向上。

父母从小就教导我:要听话,要听父母的话,要懂事要孝顺,孝还不如顺,人是苦虫,不打不成。兄弟是个膀子,回头望兄,四十大板。

父母是我的第一任老师。妈妈教导我要学会过日子,不要浪费。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

父母是我学习的榜样。跟父亲学会了孝敬父母不远走。跟母亲学会了勤俭持家不浪费,爱人胜过爱自己。父母说的太对了,我心里装着父母的谆谆教导一路走到现在,在即将成为一个“完人”的时候我才发现,父母少教了我一样功夫,我没有学会怎样在外面做事。外面的人从不教你怎样做事,也不教你怎样骗人,一切你自己看着办。

在家里做人,在外面做事。但“做人”和“做事”就是鱼和熊掌的关系是不能兼顾的,我不明白的是为何许多人要把“做人”和“做事”分成先后好像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似得学会了做人就一定能学会做事,我不明白。

在家里学做人,家里的事基本上与父母的教导做人的道理是一致的。但若把家里学做人的道理拿到社会上去做事是行不通的。社会上是说一套做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在家里不是这样啊。

因此,只会做人不会做事的我一事无成。

拿着“做人”的家教在社会上学不会“做事”,这事怪谁,我没有错,父母更没有错。也许是父母故意忘记教我怎样才能在社会上做事的吧,或许是父母要我自己的路就自己走的吧……

虽然没有学会怎样在社会上做事,但至少我学会了做人。是个人就不怕,不怕就心安,心安就远大,远大就努力,努力就充实,充实就快乐,一个人有了快乐就不缺什么。

父母的家教使我学会了做人,拥有了快乐。学会了算计,斤斤计较一毛钱,闲淡日子好舒坦,什么家国天下事,不重要。虽然我的父母没有大学问也没有大成就,但我始终认为:我得到了最佳最美最成功的家教。

活着的人好好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只会做人不会做事的人也挺好,至于死后成不成事更不必太在意,太关心,因为评判者从来也不是咱自己。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因此:

“做事”与家教无关。

五 : 《纪念刘和珍君》第四部分之数学考试

我在五月三十一号早上,才知道考试成绩出来的事;早读课便得到恶耗,说数学有好多不及格,有二十多人,而我即在不及格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六中老师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扣分狠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郑林健君,更何至于无端扣这么多分呢?然而数学课即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我的试卷。还有一张,是操典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扣分,简直是瞎扣,因为卷上还有改错的痕迹。但班主任就有令,说你们要“补缺补差”!但接着就有流言,说:你们不ZAO!试卷,已使我目不忍视了;责骂,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中国学生之所以颓废的缘由了。考试呵,考试呵!不在考试中爆发,就在考试中灭亡!

本文标题:纪念刘和珍君-纪念刘和珍君..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165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