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2-19 所属栏目:别墅风水

一 : 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文化,在经过了生命学、天文学、地理学和物理学的融合后让这个神秘的独特文化体系出现在我们中国风水中。在了解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利用环境可以营造出人类良好的生活空间。

 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的影响

1.古代建筑与风水

中国古代人们在选择建住宅的时候会考虑很多方面,靠近水源,便于生活而且有利于农业灌溉;选择河流的上游处或者河流交汇处,一是交通方便二是防止洪水灾害。在古代建筑与风水的选址上我们就能看出远古时代的人们对选址是很有考究的。

2.建筑与风水的关系

在古代建筑与风水上村落的建成是十分不易的,基本的村落都是背后是靠山,有利抵挡冬季来的寒风;面朝流水,能吹到夏日南边来的风也利于粮草生长粮草生长;建筑与风水的关系从环境上就能获得一些经验,朝阳、坡地等等特征。

3.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对现代的影响

1)中国古代风水学中常常把万物一体、天人合一作为灵魂,在古代风水学中已经掌握了星宿、太阳、月亮及金木水火土上判断出的运行规律,从其中判断出对气象和天灾等等之间的关系。

2)在现代社会中以城市建设为中心,而多数城市缺乏河流和山川。只需将中国古典建筑风水学略作变通,将山川看做高楼大厦,将河流比作四通八达的马路,控制好朝向以及灵活的运用九宫格布局。

3)现代建筑学必须取其精华,用科学的理念去阐述中国古典建筑与风水的关系,它运用了古代风水学的精辟之处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了风水学的现代价值,将传统风水学利用新的方式让其发扬光大。

:更多精彩教程请关注三联室内设计教程栏目,三联室内装修群:183015782欢迎你的加入

二 : 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的关系之大门风水详解

房屋建筑风水主要分大门风水、客厅风水、卧室风水、书房风水、餐厅风水、厨房风水、床位风水、厕所风水、门窗风水、颜色及挂画风水十大部分。[www.61k.com]下面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关系中的住宅大门风水。

建筑与风水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的关系之大门风水详解
——住宅门风水

门主要是室内和室外的一个过渡空间,作为家与外界的分割线,也可以说是住宅的门面。房屋建筑在地面之上,气从门口进入,门户的方向,就是进气的方向,方向是吉是凶是衰是旺?至於自家大门、房门的设计,门的大小应适当,太大或太小都不理想,屋大门小谓之闭气主病,屋小门大谓之泄气,退财,就是不论其是否生病、退财,居住起来也觉得不舒适要配置适当,才是吉宅。

住宅大门的朝向是决定整个建筑风水的主要因素,有决定主人命运的说法,一般门的设计有八种朝向,向北的门使业务兴隆,向南的门易於成名,向东的门使家庭生活良好,向西的门则荫及子孙,向东北的门代表智慧学术上的成就,向西北的门利於向外发展,向东南的门有利财运,向西南的门则喜得佳偶。

大门的设计适宜整洁明亮,给人清爽干净的感觉。大门处切记不能堆放杂物,以免阻碍运气。两扇门可直接互为相对,但不应重叠正好相对,重叠而平行的两扇门应该避免。两扇门相对,设计稍有出入,这会损害健康事业和家庭和平。两扇门相咬,会使家人常常发生争吵。如果人经常面对开门见墙或远远可看到另一房间的情景,则会扰乱人体内气的流通。大房间应开大门如卧房、起居室或客房,小房间应该开小门如浴室或厨房,因为大门会压小门,如果浴室的门太大,会发生健康及品性问题,并会使家人得消化不良症。

建筑与风水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的关系之大门风水详解
——住宅窗户风水

窗户和门是必不可分的,窗户的风水在古代房屋建筑与风水中也被视为重点部分。窗户在室内也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就如同人的眼睛,象征着希望。空气与阳光是人类赖以维生的要素,若长期呼吸不新鲜的空气或处於光线不足的环境中,则容易生病或精神不济,所以屋子一定要装设窗子,而窗户的设计并非越大越好,必需以屋内空气的对流为重点,也就是以说窗户要对开,例如:南与北相对或东与西相对的位置各开一个窗户,如此屋内空气才会流通,居住者也才能健康无碍。

窗户是决定室内空气的流通性能的主要因素,窗户设计方式最好能向外或向内完全打开,不宜向上或向下斜开。向外开的窗户最佳,它可加强居住者的气合事业机会,因为可使大量的气进入室内,且开窗时可使室内浊气外流。反之,向内开的窗户,对气和事业都不好。当窗户打开时最好没有任何阻碍物妨害气的流通。
大全2013图片 楼层风水学 室内风水学 买房如何看风水 家居与风水 客厅镜子风水 鱼缸的摆放风水 客厅装修效果图大全2013图片 卧室颜色风水四合院风水 风水摆件 书房风水 别墅风水怎么看房子的风水 客厅装饰画风水 房屋风水摆设 客厅风水颜色 装饰画风水 睡觉朝向风水 

三 :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本博主有关各地旅游景点相关文章随时更新;详见:本博主有关各地旅游景点总目录。

本博主有关中国古建筑旅游景点相关文章随时更新;详见:中国古建筑有关旅游景点相关目录

相关博文如下: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孔庙、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中国传统文人及帝王的治国儒学的精神家园(上)-2015.12.2

孔庙、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中国传统文人及帝王的治国儒学的精神家园(下)-2015.12.2
中国特有的世界人类历史中建造规模最大的现存建筑遗迹----长城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虽多,但可以归纳为四种基本风格。
①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
②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
③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
④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
地方民族风格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地区间(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山区)的封闭性很强,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风格,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八类:
①北方风格。
②西北风格。
③江南风格
④岭南风格。
⑤西南风格
⑥藏族风格。
⑦蒙古族风格。
⑧维吾尔族风格。
时代风格由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功能和材料结构长时期变化不大,所以形成不同时代风格的主要因素是审美倾向的差异;同时,由于古代社会各民族、地区间有很强的封闭性,一旦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或各地区民族间的文化发生了急剧的交融,也会促使艺术风格发生变化。根据这两点,可以将商周以后的建筑艺术分为三种典型的时代风格:
①秦汉风格。
②隋唐风格。
③明清风格。

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宫殿建筑则是其中最瑰丽的奇葩。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形式上,它们都显示了皇家的尊严和富丽堂皇的气派,从而区别于其它类型的建筑。几千年来,历代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视修建象征帝王权威的皇宫,形成了完整的宫殿建筑体系。本课以明清故宫为代表,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特点及其反映的历史文化内涵。

北京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宫,即今北京故宫。明代皇帝朱棣沿用元朝大内宫殿旧址而稍向南移,以南京宫殿为蓝本,驱使百万工役在13年(公元1407—1420年)时间内建成的。故宫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宫内有各类殿宇9000余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并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建筑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环绕紫禁城的城墙高约10米,上部外侧筑雉堞,内侧砌宇墙。紫禁城外还有一条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构成完整的防卫系统。宫城辟有四门,南面有午门,是故宫正门,北有神武门(玄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四角耸立着4座角楼,造型别致,玲珑剔透。

紫禁城宫殿在建筑布局上贯穿南北中轴线。故宫建筑大体分为南北2大部分,南为工作区,即前朝,也称外朝,北为生活区,即后寝,也称内廷。前朝是皇帝办理朝政大事、举行重大庆典的地方,以皇极殿(清代称太和殿,又叫金銮殿)、中极殿(清代称中和殿)、建极殿(清代称保和殿)3大殿为中心,东西以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其中太和殿是宫城中等级最高、最为堂皇的建筑,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或庆典,此时数千人“山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皇家气派。

内廷以乾清宫(皇帝卧室)、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西六宫(皇妃宫室),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皇帝的“三宫六院”,是皇帝平日处理日常政务及皇室居住、礼佛、读书和游玩的地方。坤宁宫后的御花园,是帝后游赏之处,园内建有亭阁、假山、花坛,还有钦安殿、养性斋,富有皇家苑囿特色。出御花园往北为玄武门(清代改称神武门),是故宫的北门。

故宫前朝后寝的所有建筑都沿南北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布局严整,东西对称,建筑精美,豪华壮观,封建等级礼制森严,气势博大雄伟,这一切都是为了突显专制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威。

紫禁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在世界建筑史上别具一格,是中国古典风格建筑物的典范和规模最大的皇宫。粱思成说:“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1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1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紫禁城虽然是封建专制皇权的象征,但它映射出的中国历史悠久的古代文明的光辉,证明了故宫在人类的世界文化遗产史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
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渐减少。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做。
(二)独特的单体造型
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3个部份。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采用木构架结构,屋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早在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几种基本形式,并有了重檐顶。以后又出现了勾连搭、单坡顶、十字坡顶、盂顶、拱券顶、穹窿顶等许多形式。为了保护木构架,屋顶往往采用较大的出檐。但出檐有碍采光,以及屋顶雨水下泄易冲毁台基,因此后来采用反曲屋面或屋面举拆、屋角起翘,于是屋顶和屋角显得更为轻盈活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所谓的第五立面,是指相对于楼宇的前后左右4个立面而言,把屋顶看作是楼宇的另1个十分重要的立面,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他那远远伸出的屋檐、富有弹性的屋檐曲线、由举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翘的屋角(仰视屋角,角椽展开犹如鸟翅,故称“翼角”)以及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十字脊、盝顶、重檐等众多屋顶形式的变化,加上灿烂夺目的琉璃瓦,使建筑物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通过对屋顶进行种种组合,又使建筑物的体形和轮廓线变得愈加丰富。而从高空俯视,屋顶效果更好,也就是说中国建筑的“第五立面”是最具魅力的。
(三)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总要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为1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这种院落布局既满足了安全与向阳防风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的制度。当一组庭院不能满足需要时,可在主要建筑前后延伸布置多进院落,在主轴线两侧布置跨院(辅助轴线)。曲阜孔庙在主轴线上布置了十进院落,又在主轴线两侧布置了多进跨院。它在奎文阁前为一条轴线,奎文阁以后则为并列的三条轴线。至于坛庙、陵墓等礼制建筑布局,那就更加严整了。这种严整的布局并不呆板僵直,而是将多进、多院落空间,布置成为变化的颇具个性的空间系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进院落各不相同。第一进为横长倒座院,第二进为长方形三合院,第三进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进为横长罩房院。四进院落的平面各异,配以建筑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莳花植树,置山石盆景,使空间环境清新活泼,宁静宜人。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四)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
国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
台基和台阶本是房屋的基座和进屋的踏步,但给以雕饰,配以栏杆,就显得格外庄严与雄伟。屋面装饰可以使屋顶的轮廓形象更加优美。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五脊四坡,正脊两端各饰一龙形大吻,张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条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饰有9个琉璃小兽,增加了屋顶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门窗、隔扇属外檐装修,是分隔室内外空间的间隔物,但是装饰性特别强。门窗以其各种形象、花纹、色彩增强了建筑物立面的艺术效果。内檐装修是用以划分房屋内部空间的装置,常用隔扇门、板壁、多宝格、书橱等,它们可以使室内空间产生既分隔又连通的效果。另1种划分室内空间的装置是各种罩,如几腿罩、落地罩、圆光罩、花罩、栏杆罩等,有的还要安装玻璃或糊纱,绘以花卉或题字,使室内充满书卷气味。
天花即室内的顶棚,是室内上空的1种装修。一般民居房屋制作较为简单,多用木条制成网架,钉在梁上,再糊纸,称「海墁天花」。重要建筑物如殿堂,则用木支条在梁架间搭制方格网,格内装木板,绘以彩画,称「井口天花」。藻井是比天花更具有装饰性的1种屋顶内部装饰,它结构复杂,下方上圆,由三层木架交构组成1个向上隆起如井状的天花板,多用于殿堂、佛坛的上方正中,交木如井,绘有藻纹,故称藻井。
于建筑物上施彩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1个重要特征,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一项装饰艺术。它原是施之于梁、柱、门、窗等木构件之上用以防腐、防蠹的油漆,后来逐渐发展演化而为彩画。古代在建筑物上施用彩画,有严格的等级区分,庶民房舍不准绘彩画,就是在紫禁城内,不同性质的建筑物绘制彩画也有严格的区分。其中和玺彩画属最高的一级,内容以龙为主题,施用于外朝、内廷的主要殿堂,格调华贵。旋子彩画是图案化彩画,画面布局素雅灵活,富于变化,常用于次要宫殿及配殿、门庑等建筑上。再1种是苏式彩画,以山水、人物、草虫、花卉为内容,多用于园苑中的亭台楼阁之上。
(五)写意的山水园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1个重要特点是有意境,它与中国古典诗词、绘画、音乐一样,重在写意。造景家用山水、岩壑、花木、建筑表现某一艺术境界,故中国古典园林有写意山水园之称。从造景艺术创作来说,它摄取万象,塑造典型,托寓自我,通过观察、提炼,尽物态,穷事理,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以之表现自己的情思。赏景者在景的触发中引起某种情思,进而升华为1种意境,故赏景也是1种艺术再创作。这个艺术再创作,是赏景者借景物抒发感情,寄寓情思的自我表现过程,是1种精神升华,使人心性开涤,达到高一层的思想境界。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景的意境大体分为: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儒学讲求实际,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重视道德伦理价值和治理国家的政治意义,这种思想反映到园林造景上就是治世境界。老庄思想讲求自然恬淡和炼养身心,以静观、直觉为务,以浪漫主义为审美观,艺术上表现为自然境界。佛、道两教追求涅与幻想成仙,园林造景上反映为神仙境界。治世境界多见于皇家苑囿,如圆明园四十景中约有一半属于治世境界,几乎包含了儒学的哲学、政治、经济、道德、伦理的全部内容。自然境界大半反映在文人园林之中,如宋代苏舜钦的沧浪亭,司马光的独乐园。神仙境界则反映在皇家园林与寺庙园林中,如圆明园中的蓬岛瑶台、方壶胜境、青城山古常道观的会仙桥、武当山南岩宫的飞升岩。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涵特征有三。其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其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其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往往动用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成1个整体形象,从空间组合到色彩装饰都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抽掉其中任何一项都会整体效果。

因为古代的建筑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所以屋顶的用材也不一样。
一般的屋顶为木构架的,采用的木料为普通的松木、杉木等,皇宫使用的高规格的建筑材料有金丝楠木,黄花梨等。
瓦面老百姓使用的是黑陶瓦。皇宫、寺庙、王宫贵族等使用的是琉璃瓦,对瓦的颜色按照等级的要求也做了界定,皇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使用专用颜色--黄色,(如故宫)王爷贵族和寺庙等使用绿色,蓝色代表天,只有天坛这个祭天的建筑使用蓝色瓦面。黑色为乡绅富豪等建筑使用。
饰物的使用要求比较严格,彰显王者风范的龙、凤、瑞兽等使用在皇家建筑上,普通百姓不能使用龙凤狮牡丹等饰物

重檐的建筑等级高于单檐建筑。等级由高到低排序为:庑殿式、歇山式、硬山式,卷棚式

湖北武当山的古建筑群是明代的皇室家庙,这里的建筑用材非常广泛,世界罕见,屋顶的材质有:金、银、铜、铁、锡、石、玉等各种质材,你可以到这里看看,这个古建群在1994年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用材丰富,工艺精湛,建筑精美,面积在故宫的2倍以上,建议你去游览一下,你会非常震撼的,和谐的思想在建筑中体现出来,同时明王朝的君权和神权的高度统一也在建筑和自然中体现出来了

在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常用的屋顶有6种:硬山顶、庑殿顶、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攒尖顶。

1、硬山顶: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然而从外形看也颇具风格。(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2、庑殿顶:屋面四坡五脊。前后两坡相交形成横向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坡相交,形成自正脊两端斜向延伸到4个屋角的四条垂脊。屋檐向上微翘,四面坡略有凹形弧度。又名四阿顶。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3、悬山顶: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叫挑山顶。)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4、歇山顶:屋面是悬山顶与庑殿顶的组合,上三分之二为悬山顶,下三分之一是庑殿顶,因而形成四坡九脊的造型,九脊分别是一条正脊,上部四条垂脊,四角与垂脊间有四条戗(qiang)脊。(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叫九脊顶。)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单檐歇山顶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重檐歇山顶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三檐歇山顶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5、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如果说上述4种屋面棱角分明,显出1种阳刚之气,那么卷棚顶就颇具1种曲线所独有的阴柔之美。









6、攒尖顶:是圆形和正多边形建筑的屋顶造型。除圆形攒尖顶无脊外,屋脊自屋面和各角中心屋顶汇聚,脊间坡面略呈弧形。














  

   江南各式屋顶的屋檐与屋角的起翘都大于北方,然以攒尖顶最为悬殊,有飞檐之称。这种形状既易雨水的排泄,又有轻盈欲飞的美感。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在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精品,除去上述单一造型的屋顶外。还有由这些单体屋顶组合而成的复杂形体:北京故宫、颐和园和被烧毁的圆明园都是以屋顶形式的主次分明、变化多样,来加强感染力的,尤其令人惊叹不已的是故宫角楼屋顶的组合造型。












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此"三段式"迥异于欧洲古典建筑的"三段式",有着独特的风格。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是大屋顶。房顶不但体形高大且是曲面形,屋顶四面的屋檐是两头高于中间,整个屋檐形成一条曲线。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我们眼前的这座建筑,与史称的"三段式",在结构上是不完全一样的。瓦顶覆盖在与立柱联结的正梁上面,顺而向下倾斜,形成美丽的曲线。边用头瓦,其色彩则与众不同。屋顶平缓坦然的坡度突出了建筑物雍容端庄的形态,蒙生庄严雄伟的气势。它的最高层为大屋顶中间部分的屋冠,实际是研究所宽敞的会议厅,然而却犹如屋上又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古楼坐落在那里。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但是无论庑殿顶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还增添了
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所以大屋顶应是5个,如果你认为是3个的话,那我想就是中国江南的3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和故宫的类型吧,那就分别是攒尖式、歇山式,和庑殿式了!

经典牌楼四柱九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中国的古建筑形式

(一)铺陈展开的空间序列 
中国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空间序列。木结构的房屋多是低层(以单层为主),所以组群序列基本上是横向铺陈展开。空间的基本单位是庭院,共有三种形式:
①十字轴线对称,主体建筑放在中央,这种庭院多用于规格很高、纪念性很强的礼制建筑和宗教建筑,数量不多;
②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主体建筑放在后部,形成四合院或三合院,大自宫殿小至住宅都广泛采用,数量最多;
③轴线曲折,或没有明显的轴线,多用于园林空间。序列又有规整式与自由式之别。现存规整式序列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明清北京宫殿。在自由式序列中,有的庭院融于环境,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缓慢,如帝王陵园和自然风景区中的建筑;也有庭院融于山水花木,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紧促,如人工经营的园林。但不论哪1种序列,都是由前序、过渡、高潮、结尾几个部分组成,抑扬顿挫一气贯通。
(二)规格定型的单体造型 
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有十几种名称,但大多数形式差别不大,主要的有三种:
①殿堂,基本平面是长方形,也有少量正方形,正圆形,很少单独出现;
②亭,基本平面是正方、正圆、六角、八角等形状,可以独立于群体之外;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十六柱八角重檐亭
 











六角组合亭






八角四方重檐亭














园亭













圆套亭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扇亭





四角亭


















八方亭


楹联亭










雷峰塔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楼阁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戏台



























大门













山门










入口照壁








③廊,主要作为各个单座建筑间的联系。

殿堂或亭上下相叠就是楼阁或塔。早期还有1种台榭,中心为大夯土台,沿台建造多层房屋,但东汉以后即不再建造。

五间廊














殿堂的大小,正面以间数,侧面以檩(或椽)数区别。汉以前,间有奇数也有偶数,以后即全是奇数,到清代,正面以11间最大,3间最小,侧面以13檩最大,5檩最小。间和檩的间距有若干等级,内部柱网也有几种定型的排列方式。正面侧面间数相等,就可变为方殿,间也可以左右前后错落排列,出现多种变体的殿堂平面。不论殿堂、亭、廊,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顶3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比例。高级建筑的台基可以增加到2~3层,并有复杂的雕刻。屋身由柱子和梁枋、门窗组成,如是楼阁,则设置上层的横向平座(外廊)和平座栏杆。层顶大多数是定型的式样,主要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五种,硬山等级最低,庑殿最高,攒尖主要用在亭上。廊更简单,基本上是一间的连续重复。单座建筑的规格化,到清代达到顶点,《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就规定了二十七种定型形式,每1种的尺度、比例都有严格的规定,上自宫殿下至民居、园林,许多动人的艺术形象就是依靠为数不多的定型化建筑组合而成的。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三)形象突出的曲线屋顶 
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顶形成曲线,不仅坡面是曲线,正脊和檐端也可以是曲线,在屋檐转折的角上,还可以做出翘起的飞檐。巨大的体量和柔和的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屋顶的基本形式虽然很简单,但却可以有许多变化。例如屋脊可以增加华丽的吻兽和雕饰;屋瓦可以用灰色陶土瓦、彩色琉璃瓦以至镏金铜瓦;

曲线可以有陡有缓,出檐可以有短有长,更可以做出2层檐、3层檐;














也可以运用穿插、勾连和披搭方式组合出许多种式样;




























还可以增加天窗、封火山墙,上下、左右、前后形式也可以不同。

















重檐歇山廊桥







建筑的等级、性格和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从屋顶的体量、形式、色彩、装饰、质地上表现出来的。
(四)灵活多变的室内空间 
使简单规格的单座建筑富有不同的个性,在室内主要是依靠灵活多变的空间处理。例如一座普通的三五间小殿堂,通过不同的处理手法,可以成为府邸的大门,寺观的主殿,衙署的正堂,园林的轩馆,住宅的居室,兵士的值房等内容完全不同的建筑。
室内空间处理主要依靠灵活的空间分隔,即在整齐的柱网中间用板壁、碧沙橱、帐幔和各种形式的花罩、飞罩、博古架隔出大小不一的空间,有的都还在室内部分上空增加阁楼、回廊,把空间竖向分隔为多层。再加以不同的装饰和家具陈设,就使得建筑的性格更加鲜明。另外,天花、藻井、彩画、匾联、佛龛、壁藏、栅栏、字画、灯具、幡幢、炉鼎等,在创造室内空间艺术中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绚丽的色彩 
中国建筑用色大胆、强烈。绚丽的色彩和彩画,首先是建筑等级和内容的表现手段。屋顶的色彩最重要,黄色(尤其是明黄)琉璃瓦屋顶最尊贵,是帝王和帝王特准的建筑(如孔庙)所专用,宫殿内的建筑,除极个别特殊要求的以外,不论大小,一律用黄琉璃瓦。宫殿以下,坛庙、王府、寺观按等级用黄绿混合(剪边)、绿色、绿灰混合;民居等级最低,只能用灰色陶瓦。主要建筑的殿身、墙身都用红色,次要建筑的木结构可用绿色,民居、园林杂用红、绿、棕、黑等色。梁枋、斗拱、椽头多绘彩画,色调以青、绿为主,间以金、红、黑等色,以用金、用龙的多少有无来区分等级。
清宫式建筑以金龙合玺为最荣贵,雄黄玉最低。民居一般不画彩画,或只在梁枋交界处画“箍头”。园林建筑彩画最自由,可画人物、山水、花鸟题材。台基一般为砖石本色,重要建筑用白色大理石。色彩和彩画还反映了民族的审美观,首先是多样寓于统一。一组建筑的色彩,不论多么复杂华丽,总有1个基调,如宫殿以红、黄暖色为主,天坛以蓝、白冷色为主,园林以灰、绿、棕色为主。其次是对比寓于和谐。因为基调是统一的,所以总的效果是和谐的;虽然许多互补色、对比色同处一座建筑中,对比相当强烈,但它们只使和谐的基调更加丰富悦目,而不会干扰或取代基调。最后是艺术表现寓于内容要求。例如宫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强烈;依次为坛庙、陵墓、庙宇,色彩的强烈程度也递减而下;民居最普通,色彩也最简单。
(六)形式美法则 
中国古代建筑是1种很成熟的艺术体系,因此也有一整套成熟的形式美法则,其中包括有视觉心理要求的一般法则,也有民族审美心理要求的特殊法则。从现象上看,大体上有以下4方面:
①对称与均衡。环境和大组群(如宫城、名胜风景等),多为立轴型的多向均衡;一般组群多为镜面型的纵轴对称;园林则两者结合。
②序列与节奏。凡是构成序列转换的一般法则,如起承转合,通达屏障,抑扬顿挫,虚实相间等,都有所使用。节奏则单座建筑规则划一,群体变化幅度较大。
③对比与微差。很重视造型中的对比关系,形、色、质都有对比,但对比寓于统一。同时也很重视造型中的微差变化,如屋项的曲线,屋身的侧脚、生起,构件端部的砍削,彩画的退晕等,都有符合视觉心理的细微差别。
④比例与尺度。模数化的程度很高,形式美的比例关系也很成熟,无论城市构图,组群序列,单体建筑,以至某一构件和花饰,都力图取得整齐统一的比例数字。比例又与尺度相结合,规定出若干具体的尺寸,保证建筑形式的各部分和谐有致,符合正常的人的审美心理

佛寺


     










道院







准提庵








外国的古建筑形式

几种著名的古典建筑风格:巴洛克,哥特式,古罗马,罗马风
巴洛克建筑。
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哥特式建筑。
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1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1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古罗马建筑。
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1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
罗曼建筑。
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1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罗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1个独特的艺术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

艺术特征

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1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1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虽多,但可以归纳为四种基本风格。

①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大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中。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涵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坛,和佛教建筑中的金刚宝座、戒坛、大佛阁等。

②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多体现在宫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观中。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群体中各个建筑的体量大小搭配恰当,符合人的正常审美尺度;单座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装饰华丽。

③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主要体现在一般住宅中,也包括会馆、商店等人们最经常使用的建筑。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与生活密切结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筑内向,造型简朴,装修精致。

④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主要体现在私家园林中,也包括一部分皇家园林和山林寺观。其特点是空间变化丰富,建筑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调淡雅,装修精致;更主要的是建筑与花木山水相结合,将自然景物融于建筑之中。以上四种风格又常常交错体现在某一组建筑中,如王公府邸和一些寺庙,就同时包含有宫室型、住宅型和园林型三种类型,帝王陵墓则包括有纪念型和宫室型2种。
地方民族风格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地区间(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山区)的封闭性很强,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风格,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八类:

①北方风格。集中在淮河以北至黑龙江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但尺度合宜;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装修比较简单。总的风格是开朗大度。











②西北风格。集中在黄河以西至甘肃、宁夏的黄土高原地区。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很少使用砖瓦,多用土坯或夯土墙,木装修更简单。这个地区还常有窑洞建筑,除靠崖凿窑外,还有地坑窑、平地发券窑。总的风格是质朴敦厚。但在回族聚居地建有许多清真寺,它们体量高大,屋顶陡峻,装修华丽,色彩浓重,与一般民间建筑有明显的不同。

③江南风格。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河网地区。组群比较密集,庭院比较狭窄。城镇中大型组群(大住宅、会馆、店铺、寺庙、祠堂等)很多,而且带有楼房;小型建筑(一般住宅、店铺)自由灵活。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很多。总的风格是秀丽灵巧。

苏式扇面六角亭










徽派建筑--安徽宏村春晖堂







④岭南风格。集中在珠江流域山岳丘陵地区。建筑平面比较规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门窗狭窄,多有封火山墙,屋顶坡度陡峻,翼角起翘更大。城镇村落中建筑密集,封闭性很强。装修、雕刻、彩绘富丽繁复,手法精细。总的风格是轻盈细腻。
明清岭南风格--胜广梁公祠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⑤西南风格。集中在西南山区,有相当一部分是壮、傣、瑶、苗等民族聚居的地区。多利用山坡建房,为下层架空的干栏式建筑。平面和外形相当自由,很少成组群出现。梁柱等结构构件外露,只用板壁或编席作为维护屏障。屋面曲线柔和,拖出很长,出檐深远,上铺木瓦或草秸。不太讲究装饰。总的风格是自由灵活。其中云南南部傣族佛寺空间巨大,装饰富丽,佛塔造型与缅甸类似,民族风格非常鲜明。

大理白族二层民居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⑥藏族风格。集中在西藏、青海、甘南、川北等藏族聚居的广大草原山区。牧民多居褐色长方形帐篷。村落居民住碉房,多为2~3层小天井式木结构建筑,外面包砌石墙,墙壁收分很大,上面为平屋顶。石墙上的门窗狭小,窗外刷黑色梯形窗套,顶部檐端加装饰线条,极富表现力。□嘛寺庙很多,都建在高地上,体量高大,色彩强烈,同样使用厚墙、平顶,重点部位突出少量坡顶。总的风格是坚实厚重。

⑦蒙古族风格。集中在蒙古族聚居的草原地区。牧民居住圆形毡包(蒙古包),贵族的大毡包直径可达10余米,内有立柱,装饰华丽。□嘛庙集中体现了蒙古族建筑的风格,它来源于藏族□嘛庙原型,又吸收了临近地区回族、汉族建筑艺术手法,既厚重又华丽。

⑧维吾尔族风格。集中在新疆维吾尔族居住区。建筑外部完全封闭,全用平屋顶,内部庭院尺度亲切,平面布局自由,并有绿化点缀。房间前有宽敞的外廊,室内外有细致的彩色木雕和石膏花饰。总的风格是外部朴素单调,内部灵活精致。维吾尔族的清真寺和教长陵园是建筑艺术最集中的地方,体量巨大,塔楼高耸,砖雕、木雕、石膏花饰富丽精致。还多用拱券结构,富有曲线韵律。

时代风格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功能和材料结构长时期变化不大,所以形成不同时代风格的主要因素是审美倾向的差异;同时,由于古代社会各民族、地区间有很强的封闭性,一旦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或各地区民族间的文化发生了急剧的交融,也会促使艺术风格发生变化。根据这两点,可以将商周以后的建筑艺术分为三种典型的时代风格:
  秦汉、隋唐、明清三个时期相距时间基本相等,它们是国家大统一、民族大融合的三个时代,也是封建社会前、中、后3期的代表王朝。作为正面地、综合地反映生活的建筑艺术,这三种时代风格所包含的内容,显然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艺术范围;建筑艺术风格的典型意义和它们的反映功能,显然也远远超过了建筑艺术本身。

1、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
1)开成时期:原始社会—汉代;特点:中国木结构建筑技术已日渐完善。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瓦,建造了石建筑。
2)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特点:砖瓦的产量、质量及木构架技术都有所提高。大量兴建佛教建筑。
3)成熟时期:隋唐时期;特点: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例逐步趋向定型化。
4)大转变时期:宋朝;特点:宋朝建筑的规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5)发展时期:元朝;特点:兴建大量藏传佛教寺庙及伊斯兰教礼拜寺。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影响到全国。
6)高峰时期:明清时期;特点: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



宫殿建筑的起源与沿革:
先秦:特点:以门道、前堂、后室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的封闭性院落;
著名宫殿: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陕西岐山凤雏宫殿遗址;
秦汉:特点:大宫中套有小宫,而小宫在大宫中各成一区,未央宫的前殿成狭长形,殿内两侧有处理政务的东西厢;
著名宫殿: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
三国、两晋南北朝:特点:在大朝太极殿左右建有处理日常政务的东西堂;
隋唐:特点:依据轴线与左右对称的规划原则,并附会了《周礼》的三朝制度;
著名宫殿:太极宫、大明宫;
宋:特点:在城南面中央的丹凤门前设御街,街的两侧建有御廊;
著名宫殿:北宋东京城宫殿;
元:特点:继承唐宋的宫殿传统,保持了游牧生活习俗及喇嘛教建筑、西亚建筑的风格;

  ①秦汉风格。商周时期已初步形成了中国建筑的某些重要的艺术特征,如方整规则的庭院,纵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屋顶在立面占的比重很大。但商、周建筑也有地区的、时代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文化不同,建筑风格也不统一。大体上可归纳为2种风格,即以齐、晋为主的中原北方风格和以楚、吴为主的江淮风格。秦统一全国,将各国文化集中于关中,汉继承秦文化,全国建筑风格趋于统一。代表秦汉风格的主要是都城、宫室、陵墓和礼制建筑。其特点是,都城区划规则,居住里坊和市场以高墙封闭;宫殿、陵墓都是很大的组群,其主体为高大的团块状的台榭式建筑;重要的单体多为十字轴线对称的纪念型风格,尺度巨大,形象突出;屋顶很大,曲线不显著,但檐端已有了“反宇”;雕刻色彩装饰很多,题材诡谲,造型夸张,色调浓重;重要建筑追求象征涵义,虽然多有宗教性内容,但都能为人所理解。秦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伦理内容明确,布局铺陈舒展,构图整齐规则,同时表现出质朴、刚健、清晰、浓重的艺术风格。

公元前21世纪开始,禹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的禅让惯例,自袭王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1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设军队,制刑法,修监狱,筑城墙,建立了国家机器。公元前16世纪,夏朝最后1个王桀暴虐无道,奴隶们不断反抗他的统治。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领汤的率领下乘机起兵攻夏,灭亡了夏朝。

  商朝最早的国都在亳(亳音伯,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中共迁都五次。公元前14世纪,商朝第二十位国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今安阳小屯),直至商朝灭亡。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殷朝,此地也称殷都。殷都被西周废弃之后,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商朝最后1个王纣是个暴君,他穷奢极欲,创制“炮烙”之刑,严酷镇压人民,商朝的社会矛盾空前尖锐起来。这时渭水流域的周族迅速发展。周族的首领周文王重视农业生产,任用有才能的姜尚等人,势力逐步强大。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文王死后,儿子周武王联合西方和南方的部落灭亡了商朝。周武王都城镐京,史称西周。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起众多的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定期朝见天子。通过分封诸侯,西周加强了统治,成为1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西周还建立了宗法制度,规定天子、诸侯等的职位,只有嫡长子有资格继承,其他各子都要被封为诸侯或卿大夫、士。这样宗法制和分封等级制紧密结合,统治得以巩固。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到东边的洛邑,称为东周。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2个时期。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名义上是各国共同的君主,实际上地位只相当1个中等国的诸侯。一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家用武力兼并小国,大国之间也互相争夺土地,经常打仗。战胜的大国诸侯,可以号令其他诸侯。这种人称做霸主。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剩下秦、齐、楚、燕、韩、赵、魏7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中国进入战国时代。

  据载,夏人以木器翻土,以石刀、蚌镰收割,因当时铜很珍贵,还未用于农业生产。那时人们已经不再消极适应自然,积极的开河道,防洪水,有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且有规则的使用土地,人们的天文历法知识也逐渐积累起来,今天的农历又称“夏历”,就来源于夏朝。到商朝时,历法更加完备,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月,称为“殷历”。商人开始使用甲骨文,手工业已很发达,青铜冶铸、制陶和玉石雕刻业都有很大发展,已有各种行业的作坊。西周时期,农业进1步发展。粮食和其他作物的品种增多了,主要粮食有黍、麦、稻等。桑麻的种植很普遍,麻布和丝绸是当时的衣料来源。那时已有人工灌溉,开始使用绿肥,还知道灭杀害虫,使得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周代手工业种类多,分工细,包括青铜制造、制陶、纺织业等,号称“百工”。商周的青铜器造型美观,生动逼真,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春秋以后,铁制工具的出现改变了生产方式,土地渐转到私人手中、城市兴起,货币经济得到发展。

  周代是我国文化勃兴的时代。周公旦为西周置礼备乐,辅佐周成王和周康王,使周朝出现了最太平、最富裕的时期,史称“成康之治”;西周末年,奴隶制开始瓦解,这种社会的变革使文化的空前繁荣,出现了老子,孔子的等大思想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夏、商建筑

  传说中的夏代的建筑遗址尚在探索中。已发现的此期最早建筑是位于河南偃师西南的二里头遗址。对它的文化性质,学术界主要有2种意见:1种认为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文化,另1种认为二里头遗址早期属夏文化,晚期属早商文化。(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为距今三千五六百年,约为夏代末年。据载,夏末桀居斟寻,二里头遗址可能就是夏桀的都邑斟寻)已发掘出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有宫殿建筑基址、作坊遗址、一般居住址、陶窑和墓葬等,并出土了大批遗物。

  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已发掘两座。一号宫殿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东西108米、南北100米,东北部折进一角。在整个庭院范围用夯土筑成高出于原地表0.4~0.8米的平整台面,可见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时建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庭院北部正中为一座略高起的长方形台基,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四周有檐柱洞,可复原为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大型殿堂建筑。殿顶应是最为尊贵的重檐庑殿顶。《考工记》和《韩非子》都记载先商宫殿是"茅茨土阶",遗址也未发现瓦件,故殿顶应覆以茅草。前是平坦的庭院,院南沿正中有面阔七间的大门一座,在东北部折进的东廊中间又有门址一处,围绕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庑建筑。


  一号遗址复原图

  在一号遗址东北为2号宫殿基址,殿堂同样建在长方形基座上,可复原为面阔3大间、进深1大间带有只廊的宫殿建筑。殿堂南面是庭院,发现有地下排水管道。围绕殿堂和庭院有北墙、东墙、东廊、西墙、西廊,南面亦有廊和大门。大门中间是门道,两侧为塾。这种由殿堂、庭院、廊庑和大门组成的宫殿建筑格局,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对后世很有影响。又根据殿内发现若干埋有人骨和兽骨的祭祀坑,推测这座宫殿可能是宗庙建筑遗存。在古代,“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因此这里是王都所在地。

  位于湖北黄陂盘龙湖畔的盘龙城遗址是商代前期城市遗址。它面积约1.1平方公里,建于公元前15世纪前后。古城平面略呈方形,南北约290米,东西约260米。城垣四面中部各有一缺口,可能是城门。城墙基宽21米,现今南、西垣及北垣西端尚存有高出地面约1~3米的夯土残垣。城垣的夯筑是以每层厚8~10厘米左右的夯土筑出主体,内侧又有斜行夯土用来支撑夯筑城垣主体时使用的模型板。推测城垣原为中间高耸而内侧有斜坡以便登临,外侧较陡以御敌。城垣外有宽约14米、深约4米的城壕,壕内侧往往高出外侧1米以上。在城南壕沟底部曾发现桥桩的柱穴,可知当时是架桥通过的。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盘龙城宫殿复原图

  下层宫殿建在生土上,上层宫殿群的营建是先筑成高大的夯土台基,再在上面修筑宫殿。已发现3座坐北朝南、前后平行排列的大型宫殿基址,其中的1号、2号基址已经发掘。1号基址长39.8米,宽12.3米,有高出地面20厘米以上的夯土台基,台基上部已遭破坏,但建筑物的柱穴与墙基仍基本保存。台基四周的外沿各有一排大檐柱穴,东、西两侧各五个,南边二十个,北边十七个,前后并不对称,推测当时可能在柱头架檐檩,再在其上架设大叉手以承托脊檩和房顶。房顶苫茅草。檐柱径达半米左右,埋在深约70厘米的地下,底有大石块柱础。檐柱前部两侧有直径较小、埋得较浅的挑檐柱穴,可知房顶是出檐的。整个建筑面宽38.2米,进深11米。中心为四间横列的居室,四壁都是木骨泥墙。中间二室面宽略大,各室南面各有一正门,中间二室北壁又有后门。在四室与檐柱之间,形成一星期宽敞的外廊,可复原为重檐庑殿顶建筑,屋顶覆以茅草。2号基址南距1号基址13米,建筑技法相同,但檐柱前后左右对称,估计顶上的梁架结构当比1号基址整齐。从周代以后的“前朝后寝”的宫廷建筑制度考虑,2号基址可能是只有1个大厅的“前朝”部分,其北面的1号基址则是“后寝”部分,在基址还发现有陶管相接的排水设施。

  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的殷墟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它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东西六公里,南北四公里。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城市布局严谨合理。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之宏伟,出土文物质量之精,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处繁华的大都市。“宫殿区”发现有54座王宫建筑基址,是殷都城内经过多次修建的一项宏伟工程。宫殿的建筑物都建在厚厚的夯土台阶上的,由夯土墙、木质梁柱、门户廊檐,草秸屋顶等部分构成。解放后建立的就建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苑内建有仿殷大殿,大殿夯土台阶,重檐草顶,檐柱上雕以蝉龙等纹饰图案,古朴凝重。


  殷墟博物苑


  殷墟博物苑内复原的妇好墓享堂

  墓葬
f http://www.artx.cn/
  在二里头遗址发掘的墓葬皆为长方形土坑墓。墓内填土经夯筑,遗物被盗。墓有的有二层台或腰坑,墓底铺朱砂,还有漆棺残皮。盘龙城遗址发掘的大贵族墓有精致的雕花木椁,椁内有棺。有殉人或殉狗,随葬品有鼎、鬲、爵等青铜礼器,钺、戈、矛、刀等青铜武器和戈、笄等玉器和大量陶器。

  西周建筑

  城市建设

  西周洛邑王城位于今河南洛阳,遗址已荡然无存,只能依《考工记》及其他文献大致推测。《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城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宫殿位于王城中央最重要的位置,将太庙和社稷挟于左右,说明西周时君权已凌驾于族权、神权之上,中国宫殿的总体格局已大体初定。

  《三礼图》中描绘的王城规划

  宫殿建筑

  已发掘周代建筑基址有山西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二处。在山西岐山与扶风两县之间的周原是周朝的发祥地和早期都城遗址。周人自古迁至周原,此处一直是早周都邑。武王灭商后,将周原分封给周、召二公作采邑。在贺家村北,包括董家、凤雏村、朱家在内有一座周城遗址,云塘村亦有四方周城一座。

  凤雏建筑基址有2组:甲组建筑坐北朝南,面积1469平方米,是一座高台建筑。建筑分前后两进院落,沿中轴线自南而北布置了广场、照壁、门道及其左右的塾、前院、向南敞开的堂、南北向的中廊和分为数间的室(又叫寝)。中廊左右各有1个小院,室的左右各设后门。三列房屋的东、西各有南北的分间厢房,其南端突出塾外,在堂的前后,东西厢和室的向内一面有只廊可以走通,整体平面呈日字形。此处建筑的墙用黄土夯筑而成,一般厚0.58~0.75米。墙表与屋内地面均抹有以细砂、白灰、黄土混合而成的“三合土”。墙皮厚0.1厘米,表面坚硬,光滑平整。从基址上的堆积物推测,屋顶结构可能是采用立柱和横梁组成的框架,在横梁上承檩列椽,然后覆盖以芦苇把,再抹上几层草秸泥,厚7~8厘米,形成屋面,屋脊及天沟用瓦覆盖。此外这组建筑还附有设排水设施。乙组基址位于甲组西侧,坐北朝南,墙内发现有柱础石,建造结构与甲组宫殿相同。

  岐山宫殿是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已有相当成熟的布局水平。堂是构图主体,最大,进深达6米,堂前院落也最大,其他房屋进深一般只达到它的一半或稍多,院落也小,室内和院落一般都有合宜的平面关系和比例。室内外空间通过只廊作为过渡联系起来。各空间和体量有较成熟的大小、虚实、开敞与封闭及方位的对比关系。这种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式,规整对称,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具有统率全局的作用,使全体具有明显的有机整体性,体现1种庄重严谨的性格。院落又给人以安定平和的感受;这种把不大的木结构建筑单体组合成大小不同的群体的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群体构图方式,得到长久的继承。

  岐山宫殿甲组遗址复原图

  轴侧剖图

  召陈建筑基址已发掘出15座,布局不按中轴对称,总体规划不甚严谨。其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是3号、5号和8号。3号基址也是一座夯土高台建筑,台基高出当时地面0.7米左右,东西长22米,南北宽14米。东西有7排柱础,南北纵列5~六个柱础。2号房基的东边和南边保存有用小河卵石铺成的散水,宽0.6米。遗址出土大量的瓦,种类分为板瓦、筒瓦和瓦当三种。板瓦和筒瓦又分为大、中、小三型。板瓦的正面饰细绳纹,筒瓦的正面饰三角纹和回纹。有些板瓦和筒瓦正面和背面带有固定位置的瓦钉或瓦环1~两个。瓦当均呈半圆形,分素面和花纹2种,花纹一般为菊花纹和回纹。


  召陈遗址平面图

  召陈遗址F5复原图


  召陈遗址F5复原平面图

  对这两处建筑基址的年代和性质在认识上还不完全一致。1种意见认为它应始建于周初,毁于犬戎战火,是周人的宗庙或宫殿建筑。另1种意见认为都属于西周中晚期,很可能是当时贵族的住宅。

  春秋、战国建筑

  春秋时,各国兴建了大量城市和宫室。宫室都属台榭式建筑,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藉助土台,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筑的外观,以满足统治者的侈欲和防卫要求。此后的战国时出现了更多的城邑、宫室。战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叫郭,是居民区,其内为封闭的闾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宫城,建有大量的台榭。此时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盖,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河北燕下都出土的陶排水管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

  战国建筑可以河北平山中山王陵为代表。它虽是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但从墓中出土的一方金银错《兆域图》铜版,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仍可知它原来的规划意图。中山王陵有封土,同时在封土上又有享堂。据《兆域图》和遗址,复原其当初形制是外绕两圈横长方形墙垣,内为横长方形封土台,台的南部中央稍有凸出,台东西长达310余米,高约5米;台上并列五座方形享堂,分别祭祀王、二位王后和二位夫人。中间三座即王和二位王后的享堂平面各为52×52(米);左右二座夫人享堂稍小,为41×41(米),位置也稍后退。五座享堂都是三层夯土台心的高台建筑,最中一座下面又多一层高1米多的台基,体制最崇,从地面算起,总高可有20米以上。封土后侧有四座小院。整组建筑规模宏伟,均齐对称,以中轴线上最高的王堂为构图中心,后堂及夫人堂依次降低,使得中心突出,主次更加分明。中国建筑的群体组合多采院落式的内向布局,但也有外向性格较强者,中山王陵虽有围墙,但墙内的高台建筑耸出于上,四向凌空,外向性格就很显著。封土台提高了整群建筑的高度,使得从很远就能看到,很适合旷野的环境,有很强的纪念性格,是一件优秀的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
: http://www.artx.cn/


  中山王陵复原鸟瞰图

  中山王陵享堂复原图

  值得一提的是,墓中出土的《兆域图》是已知我国最早的一幅用正投影法绘制的工程图(距今2300年,世界上最早的正投影图是埃及金字塔的平面图,距今5000年)。图上所标方位与现代地图相反,为上南下北,图上文字均用战国时期的文字“金文”书写,图上所有线条符号及文字注记均按对称关系配置,布局严谨;图中的尺寸采用“尺”和“步”2种单位表示,比例尺约为1比500。此图不仅表明当时的制图水平,还告诉人们当时的建筑是先绘制出平面才施工的。


  出土的《兆域图》(金银错铜板)


  经整理的《兆域图》

  先秦建筑技艺

  商周是中国建筑的1个大发展时期,已初步形成了中国建筑的某些重要的艺术特徵,如方整规则的庭院,纵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屋顶在立面占的比重很大。春秋战国时期诸候割据,各国文化不同,建筑风格也不统一。大体可归为以齐、晋为主的中原风格和以楚、吴为主的江淮风格,秦统一全国后建筑风格才趋于统一。

  商代较大的建筑主体用木骨泥墙为承重墙,四周或前后檐另在夯土基中栽植檐柱,建一圈只廊或前后檐廊。并且商代已出现了夯土城墙,城市布局已初具雏型。在商代后期遗址的较小的建筑中,还出现了坯砌的承重山墙。西周都城中的宫殿情况不明,但周原遗址说明当时是以檩架为主梁架。建筑台基以草泥制土坯砌筑,西周中期已出现了面积达280平方米,最大面阔5.6米,全部瓦屋顶的大型木框架房屋,夯土墙只起保持稳定和围护作用;湖北春发掘出的周代遗址则明确地说明干阑结构已普遍应用。至此,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木构架,采取封闭式有中轴线的院落式布局这2个主要特点已初步形成(但直到隋以前仍有大量建筑是夯土承重墙的土木混合结构)。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木结构成为主要结构形式,高台建筑发展,战国时期留下许多城市遗址,反映了当时城市建设的发达。许多城内留下了巨大的夯土台,证实了文献中“高台榭,美宫室”的记载。足见在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时代建筑也未曾落后。现存一些战国时代的铜器上保存着线刻的建筑形象,是现知最古老的建筑立面图(也许是断面图),有踏步或坡道、屋顶、柱、梁,根据细部仍可断定是纵架。


  西周青铜兽足方鬲上表现出了当时建筑的局部形象如栌头、门、勾阑;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的一件铜案、四角铸出精确优美的斗拱形象。由此可知当时建筑己使用斗和拱。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1个重要进步,西周已出现板瓦,筒瓦,开始是屋顶局部用瓦,后来便全覆以瓦。砖和彩画出现,关于彩画最早的记载是《论语·公冶长》中“山节藻棁”一语,意为如山形之斗(画有山形图案?),饰以海藻形花纹的短柱,它反映了春秋时期柱子表面已绘有花纹。

  在挖掘这一时期的建筑遗址时,常常出土一些铜建筑构件。这就是所谓的“釭”,或称“金釭”(釭音杠)。在周代,榫桙技术还不成熟,在木结构的结点上须加釭进行加固,或用其连接木构件。这些釭上通常有精美的纹饰,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后来木结构技术有了进步,釭不再是必须物,但作为1种装饰物它却保留了下来,并发展为1种装饰性的釭。因为在当时都还在使用夯土承重墙,可以推测,在用于拉固夯土墙的木制“壁带”曾上大量使用过这种装饰性的釭。

  此时期建筑出现等级别制,设立了掌管土地,负责土地测量、道路工程,掌管土木建筑的官员“司空”,伟大孔子的在鲁国为官时就当过“司空”。

  我国古人席地而坐,有类于现代现代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室内以床为主,地面铺席;再后来出现屏、几、案等家具,床既是卧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础上又延生出榻等。

  商代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髹漆技术,并被运用到床、案类家具的装饰上。从出土的一些漆器残片上,可以看到丰富的纹饰,在红地黑花之外,还镶嵌象牙、松石等,其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到战国时家具的制造水平有很大提高,尤其在木材加工方面,出现了象鲁班这样的技术高超的工匠。由于冶金、炼铁技术的改进,木材加工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革,出现了丰富的加工器械和工具,如铁制的锯、斧、钻、凿、铲、刨等等,为家具的制造带来了便利条件。当时主要的家具品种是几、案等。其中木制品大部分都以漆髹饰,一则为了美观,显示家具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二则是对木材起保护作用。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是坐、跪于地上,所以几、案都比较低。在河南信阳出土的彩绘大床,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床形实物。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使用屏风的记载,它起到分割空间、美化环境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其制作和髹饰都已相当精美。 汉朝时期宫殿建筑的特点
 汉代长安是在秦朝离宫的基础之上扩建的,唐代长安是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上建筑而成的。秦汉因为国家的统一、国力的强盛,宫殿多宏伟壮丽,而经过了几百年的分裂之后,隋唐在经过了长期战乱后复归统一,尤其是随着唐代国力的逐渐强盛,建筑风格又重现了秦汉时期的气魄宏伟的特色。“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也是这样,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又1个统一、强大的王朝,唐王朝在继承了秦、汉时期的建筑风格的同时又其新的发展。
 汉朝长安城里的三级宫殿: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合称“汉三宫”。长乐宫是由四组宫殿(长信、长秋、永寿、永宁)组成。当时,刘邦就在这里处理政务。长乐宫周围大约有一万米。未央宫建筑在长乐宫以西半公里左右的地方,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由丞相萧何主持所筑的皇宫。当时未央宫建造极为豪华,它建在1个高台地上,由拥多个殿宇和台阁组成,周围约8900米。建章宫是由一组庞大的、密密层层的宫殿群组成的。殿宇台阁林立,号称千门万户”。它平地崛起,殿比未央它还高。东西有20多丈高的凤阈。由于建章宫建筑在建章门以西,所以整个建筑群同未央宫隔城相对。“汉三宫”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时的建筑早已无踪影了,但是,我们从现存的遗址看,还可以想象出整个建筑的规模和布局。

  汉时期宫殿建筑,首推长乐、未央二宫。长乐宫修建于楚汉相争的时候。未央宫修建于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由萧何主持。未央宫以前殿为主体,殿内有处理政务的东西厢。长乐宫是专供太后居住的,位于长安城的东北隅,北面与明光殿连属。宫城周围约一万米,内有长信、长秋、永宁、永寿四组宫殿。汉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在长安西南修建章宫,属于园囿性质的离宫。其中有凤阁,脊饰铜瓦,又有井干楼和置仙人承露盘的神明台。

长安城的平面布局,可概括为五宫、十二城门、八街九陌,东西九市、一百六十闾里等几项主要内容。

1.五宫:即前述的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明光宫。

长乐宫位于东南,宫垣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2400米。吕后曾居此,以后成太后居地。未央宫在长乐宫西,位城西南角,东西长2300米,南北长约2000米,皇帝居此,为朝会、布政之地。桂宫在未央宫北,东西长880米,南北长约1800米。北宫、明光宫宫垣未探明,这3个宫为太后、皇后以下的皇帝内室居地。

汉代建筑
两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青年时期,史籍中关於建筑之记载颇丰,建筑组合与结构处理日臻完善,然而至今却还未发现过一座汉代木构建筑。所幸佐证资料不少,汉代屋墓的外廊或庙堂、外门、石阙,墓内庞大的石柱、斗拱、画像石、画像砖与明器,都有对木构建筑局部与建筑组群布局的模拟,足以丰富人们有关汉代建筑的知识。
西汉长安城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北约3公里处。西汉之初,仅修建未央宫、长乐宫和北宫,到汉武帝才大建宫苑,扩建位於城南原秦的上林苑,新莽时南郊增设明堂(如左复原图)、辟壅、灵台,整个布局趋向规整、对称,同时也顾到居住的功能。
东汉的洛阳城遗址,在今洛阳东约15公里处,原为周代的成周城,除南面因洛河改道被冲毁外,其余三面城墙遗迹仍存,北宫主殿为大朝场所,基高仅4.5公尺,显示高台建筑已趋衰落,木构建筑渐成主流。

 木构楼阁是木构建筑成熟的标志之一,在明器中常有三四层的方形阁楼(如绿釉三层陶望楼),每层有斗拱承托的挑檐,其上置平坐阳台,满足遮阳、避雨和远眺的要求,造型凹凸有致,虚实相生,成为1种特殊建筑风格。

门阙是表示威仪等第的建物,用於墓前和祠庙前,现存东汉石阙30座,以四川的高颐墓阙最精美,也是仿木构建成的,雕刻楼面也有平坐木枋与挑檐斗拱

从画像石、画像砖与明器陶屋,可推知汉代小型住宅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多数采用木构架结构、夯土墙,窗的形式有方形、横矩形、圆形多种,屋顶用悬山式或囤顶。稍大的住宅平面有一自行、曲尺形,内部有院落,有的是三合式或日字形平面,前后院、主楼与次要房间,外观高矮主次分明(如图)。
画像砖上表现的大住宅分左右两部分,右侧有门、堂,是住宅的主要部分;左侧是附属建筑。右侧外部装有栅栏的大门,门内又分前、后二院,绕以木构的回廊。左侧后院有一方形高楼,四注屋顶,檐下饰以斗拱,可能是了望或储藏贵重物品的地方。贵族的大型住宅,外有大门便於车马通行,屋顶中央高、两侧低,其旁设小门,便於人员出入。门旁有门庑,属客房。院内以前堂为主建筑,后堂有屋,是古代前堂后室制的发展

汉代建筑装饰材料以瓦当最具特色,秦代瓦当已有各式动植物纹和吉祥文字,汉代继续发展,图案更加丰富多彩,云纹瓦当最为流行,而四神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形象最有特色。

东晋时期宫殿建筑的特点

晋元帝立宗庙社稷于建康。“即位东府,殊为俭陋。元明二帝,亦不改制。”[7]成帝时,“苏硕攻台城,焚太极,东堂秘阁皆尽”,乃“以建平园为宫。”翌年乃“造新宫,始缮苑城。”孝武帝改作新宫,内外军六千人营筑。太极殿高八丈,长二十七丈,广十丈[8]。“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诸沙门以居之。”[见注6]
晋室南迁,五代偏据交相替迭,各有营建,其中最为僭侈,史传最详者,莫如后赵石氏(公元319—352年)。石勒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县),至石虎迁邺(今河南临漳县)。勒于襄国“拟洛阳之太极,起建德殿;..立桑梓苑。..起明堂,辟雍灵台于城西。”又“令少府任汪等监营邺宫,勒亲授规模。”[9]
虎既自立,又于邺“起台观四十余所;营长安洛阳二宫,作者四十余万人”。“凤阳门高二十五丈,上六层,反宇向阳,..未到邺城七八里可遥望此门”。于襄国“起太武殿;基高二丈八尺,以文石綷之,下穿伏室,置卫士五百人于其中。..漆瓦金铛,银楹金柱,珠帘玉壁,穷极伎巧”[10]。其“窗户宛转,画作云气,拟秦之阿房,鲁之灵光,..以五色编蒲心荐席,..悬大绶于梁柱,系玉璧于绶。”[11]其“金华殿后虎皇后浴室,三门徘徊反宇,栌檘隐形,雕彩刻缕,雕文粲丽。..沟水注浴时,沟中先安铜笼疏,其次用葛,其次用纱,相去六7步断水,又安玉盘受十斛,又安铜龟饮秽水。..显阳殿后皇后浴池上作石室,引外沟水注之室中;临池上有石床”。[见注11]布置殆在近代浴室及室内(www.61k.com]游泳池之间。
石虎又崇饰三台,“甚于魏初,于铜爵台上起五层楼阁,去地三百七十尺,..作铜爵楼颠,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飞。南则金凤台,置金凤于台颠。..北则冰井台,上有冰室。”“三台相面,各有正殿”,并殿屋百余间,“三台皆砖甃;相去各六10步,上作阁道如浮桥,连之以金屈戍,画以云气龙虎之势。施则三台相通,废则中央悬绝”。[见注11]于建筑之上,又施以机械设备,技术之进步,又胜前代多矣。
虎又于邺城东筑华林苑,引漳水入园。“使尚书张群发近郡男女十六万人,车万乘,运土筑之”。苑“周回数十里。筑长墙数十里。张群以烛夜作,起三观四门,三门通障水,皆铁扉。”[见注11]石氏僭据仅三十余年,其宫室之侈,则冠于当世。
东晋之末,赫连勃勃营起统万城于今陕西横山县西之地。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委以营缮之任,其规模亦颇可观。[12]此外诸国,率自营都城宫殿,多随其国兴废,不赘述。
佛教既入中国,至后汉末,佛寺佛塔之建筑,已行于全国。汉末三国的时候,丹阳郡人笮融“大起浮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13]。至晋世而佛教普传,高僧辈出,寺塔林立。晋恭帝“造丈六金像,亲迎于瓦棺寺”[见注6]。孝武帝则“立精舍于殿内”[见注6],千数百年灿烂光辉之佛教建筑活动,至是已开始矣。

  ②隋唐风格。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建筑风格发生重大转变的阶段。中原士族南下,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随着民族的大融合,深厚的中原文化传入南方,同时也影响了北方和西北。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空前发展。随之输入的佛教文化,几乎对所有传统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增加了传统艺术的门类和表现手段,也改变了原有的风格。同时,文人士大夫退隐山林的生活情趣和田园风景诗的出现,以及对江南秀美风景地的开发,正式形成了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和基本风格,由此也引伸出浪漫主义的情调。

隋唐国内民族大统一,又与西域交往频繁,更促进了多民族间的文化艺术交流。秦汉以来传统的理性精神中糅入了佛教的和西域的异国风味,以及南北朝以来的浪漫情调,终于形成了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盛唐风格。其特点是,都城气派宏伟,方整规则;宫殿、坛庙等大组群序列恢阔舒展,空间尺度很大;建筑造型浑厚,轮廓参差,装饰华丽;佛寺、佛塔、石窟寺的规模、形式、色调异常丰富多采,表现出中外文化密切交汇的新鲜风格。

③明清风格。五代至两宋,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商品经济有了巨大发展,城市生活内容和人的审美倾向也发生了很显著的变化,随之也改变了艺术的风格。五代十国和宋辽金元时期,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艺术再一次得到交流融汇;元代对西藏、蒙古地区的开发,以及对阿拉伯文化的吸收,又给传统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明代继元又一次统一全国,清代最后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建筑终于在清朝盛期(18世纪)形成最后1种成熟的风格。其特点是,城市仍然规格方整,但城内封闭的里坊和市场变为开敞的街巷,商店临街,街市面貌生动活泼;城市中或近郊多有风景胜地,公共游览活动场所增多;重要的建筑完全定型化、规格化,但群体序列形式很多,手法很丰富;民间建筑、少数民族地区建筑的质量和艺术水平普遍提高,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多种风格;私家和皇家园林大量出现,造园艺术空前繁荣,造园手法最后成熟。总之,盛清建筑继承了前代的理性精神和浪漫情调,按照建筑艺术特有的规律,终于最后形成了中国建筑艺术成熟的典型风格——雍容大度,严谨典丽,机理清晰,而又富于人情趣味。

古代建筑之明清建筑

元朝严酷的统治终被推翻,中国又恢复了汉人掌权。但一心想恢复汉唐雄威的明朝皇帝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另一次辉煌——封建制度没落的颓势已无法挽回。在明朝,中央集权发展到极点,宰相被废除,皇帝成为官僚之长。特务政治也发展到极至,东西厂、锦衣卫等特务组织十分发达。

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儒学,但此时的儒学早没有了先秦时的朝气,其消极因素越来越显现出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与生产技术的提高,国内外市场的扩大,资本主义在中国萌出了芽。但面对儒学强大的势力,这芽始终没萌起来。此时期中国的科技发展出现了最后1个高峰,——近代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利玛窦、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宋应星作《天工开物》。

明末对农民严酷的剥削引起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 。

清朝统治者南下夺取了革命的果实,延续明之君主独裁。他们歧视汉人,对汉族实行民族同化政策,但怀柔与高压并行,鼓励醉心利碌的奴才思想,且大兴文字狱,使学术发展受到阻碍。在经历了短暂的“康乾盛世”后,国势陡转,八旗子弟的弓箭长矛终敌不过洋人的坚船利炮,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被迫终结,进入了灾难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在建筑方面,明清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1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官式建筑由於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民间则有《营造正式》、《园治》。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的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

明清时期,城市数量迅速增加,都市结构也趋复杂,全国各地均出现了因各种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军事据点,交通枢纽,而兴起的各类市镇,如景德镇,扬州,威海卫,厦门等,此时大小城市均有建砖城,护城河,省城府城州城县城,皆各有规则。

现存保存比较完好的是明西安城墙。它始建于明洪武三至十一年(1370—1378年),是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明隆庆四年(1570年)又加砖包砌,留存至今。明西安城的西、南两面城墙基本和唐长安皇城的城垣相同,东、北两面墙向外扩移了约三分之一。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呈长方形,南垣长4255米,北垣长4262米,东垣长1886米,西垣长270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四面各筑一门,每座城门门楼三重:闸楼在外,箭楼居中,正楼最里,为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与围墙连接形成瓮城。在城墙四角各筑角楼一座。城墙上相间120米还有敌台(马面、墩台)9八个,台上筑有敌楼,供士兵避风雨和储存物资用。城墙顶部外侧还修有雉谍(垛墙)共598四个,上有垛口和文口,供射箭和了望用,内侧修有女墙无垛口,以防行人坠落,城外有护城河环绕。整个城墙气势雄伟,构成1个科学严密的古城堡防御体系。

钟楼座落在西安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楼上曾有大铁钟一口,每晨击钟报时,故名钟楼。高36米,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原在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1582年)移建于此。钟楼从下向上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呈正方形,四面开券洞门,由地平至楼顶通高36米。楼深广各五间,环以回廊,凭栏四望,可饱览古城全貌。楼分两层,三重檐四角攒顶。楼檐四角如凤展翅,绿琉璃覆盖的攒顶上为金色宝顶,一层墙壁刷白,显得雍容华贵,似唐风尤存。

明清建筑具有明显的复古取向,官式建筑由於形式上斗拱比例缩小,出檐较短,柱的生起,侧脚,卷杀不再使用梁坊的比例沈重,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故不如唐宋的浪漫柔和,反而建立严肃,拘谨而硬朗的基调,明代的官式建筑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而清代则进1步制度化,不过民间建筑之地方特色十分明显。但也有极少数特例,如北京故宫线条复杂的角楼。

飞云楼在万荣县解店镇东岳庙内,相传始建于唐,现存者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建。楼面阔5间,进深5间,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五层,总高约23米。底层木柱林立,支撑楼体,构成棋盘式。楼体中央,四根分立的粗壮天柱直通顶层。这四根支柱,是飞云楼的主体支柱。通天柱周围,有32根木柱支擎,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平面正方,中层平面变为折角十字,外绕一圈廊道,屋顶轮廓多变;第三层平面又恢复为方形,但屋顶形象与中层相似,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顶。
飞云楼体量不大,但有四层屋檐,十二个三角形屋顶侧面,3两个屋角,给人以十分高大的感觉。各层屋顶也构成了飞云楼非常丰富的立面构图。屋角宛若万云簇拥,飞逸轻盈。此楼楼顶,以红、黄、绿五彩琉璃瓦铺盖,木面不髹漆,通体显现木材本色,醇黄若琥珀,楼身上悬有风铃,风荡铃响,清脆悦耳。
  飞云楼楼体精巧奇特,像这样造型繁丽的建筑在宋元绘画中出现很多,但实物保存极少,所以它具有重要的价值。

广西容县真武阁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建在容县东门的古经略台上。阁三层,楼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底层扩展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观三层檐,歇山顶,高13.20米,屋檐挑出很大而柱高甚低,感觉比一般楼阁的出檐节奏加快,使得真武阁不象是一座三层建筑,倒很像是一座单层建筑而有三重屋檐,有强烈的韵律感和动势,但又较一般重檐建筑从容和层次鲜明。再加屋坡舒缓流畅,角翘简洁平缓,给全体增加了舒展大度的气魄,非常清新飘逸,是充分表现中国建筑屋顶美的杰作。底层平面比上二层大出很多,也使轮廓更显生动。真武阁不以浓丽华贵取胜,而以轻灵素雅见长。全阁用了近3000条坚如石制的铁黎木构件,全部外露木面,一律为灰黑色,三重屋面则是绿瓦灰脊,色调极淡雅柔和。登阁远望,隔着南岸广阔的平原,东南山岭巍然矗立,气势雄壮。阁本身高13米,加上台高近20米,也是周围区域观赏的对象。
   在楼层有四、五根金柱,贯穿二、三层,其柱脚悬空,下离二层楼面5至25毫米,形成此建筑的1个特点。

宗教建筑

现存的佛寺,多数为明清两代重建或新建,尚存数千座,遍及全国。汉化寺院显示出2种风格:一、位于都市内的,特别是敕建的大寺院,多为典型的官式建筑,布局规范单一,总体规整对称。大体是:山门殿、天王殿,二者中间的院落安排钟、鼓二楼;天王殿后为大雄宝殿,东配殿常为伽蓝殿,西配殿常为祖师殿。有此二重院落及山门、天王殿、大殿三殿者,方可称寺。此外,法堂、藏经殿及生活区之方丈、斋堂、云水堂等在后部配置,或设在两侧小院中。如北京广济寺、山西太原崇善寺等即是。二、山村佛刹多因地制宜,布局在求规整中有变化。分布于4大名山和天台、庐山等山区的佛寺大多属于此类。明清大寺多在寺侧一院另辟罗汉堂,现在全国尚存十多处,尚有新建重者。为了便于七众受戒,经过特许的某些大寺院常设有永久性的戒坛殿。明、清时代,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和华北一带,新建和重建了很多喇嘛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汉族建筑风格的影响,有的已相当汉化,但总是保留着某些基本特点,使人一望而知。

此时期中国佛寺建筑上出现1种拱券式的砖结构殿堂,通称为“无梁殿”,如山西、南京灵谷寺、宝华山隆昌寺中都有此种殿堂建筑。这反映了明朝以来砖产量的增加,使早已应用在陵墓中的砖券技术运用到了地面建筑中来。五台山显通寺内的无量殿为用砖砌成的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高20.3米。这座殿分上下两层,明七间暗三间,面宽28.2米,进深16米,砖券而成,3个连续拱并列,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间之间依靠开拱门联系,型制奇特,雕刻精湛,宏伟壮观,是我国古代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无量殿正面每层有7个阁洞,阁洞上嵌有砖雕匾额。无量殿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无梁建筑中的杰作。  明、清佛塔多种多样,形式众多。在造型上,塔的斗拱和塔檐很纤细,环绕塔身如同环带,轮廓线也与以前不同。由于塔的体型高耸,形象突出,在建筑群的总体轮廓上起很大作用,丰富了城市的立体构图,装点了风景名胜。佛塔的意义实际上早已超出了宗教的规定,成了人们生活中的1个重要审美对象。因而,不但道教、伊斯兰教等也建造了一些带有自己风格意蕴的塔,民间也造了一些风水塔(文风塔)、灯塔。在造型、风格、意匠、技艺等方面,它们都受到了佛塔的影响。广胜寺飞虹塔为例介绍。
飞虹塔在山西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广胜上寺,为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阁楼式琉璃塔。塔身外表通体贴琉璃面砖和琉璃瓦,琉璃浓淡不一,睛日映照,艳若飞虹,故得名。塔始建于汉,屡经重修,现存为明嘉靖六年(1527年)重建,天启二年(1622年)底层增建围廊塔平面八角形,十三级,高47.31米。塔身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塔身由下至上渐变收分,形成挺拔的外轮廓。同时模仿木构建筑样式,在转角部位施用垂花柱,在平板枋、大额枋的表面雕刻花纹,斗拱和各种构件亦显得十分精致。形制与结构都体现了明代砖塔的典型作风。该塔外部塔檐、额枋、塔门以及各种装饰图案(如观音、罗汉、天王、金刚、龙虎、麟凤、花卉、鸟虫等),均为黄、绿蓝三色琉璃镶嵌,玲珑剔透,光彩夺目,形成绚丽繁缛的装饰风格,至今色泽如新,显示了明代山西地区琉璃工艺的高超水平。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金刚宝座式塔是1种群体塔,俗称“五塔”。它源于南亚次大陆,以佛陀迦耶大塔为典型代表。敦煌莫高窟北朝壁画中曾有出现。但未被推广。藏传佛教大量采用此种五塔形式,作为宇宙模式的1种表征。除藏、蒙地区外,明清时代华北也修建了一些这类塔。以北京和承德地区为多。北京地区著名的有明代真觉寺塔,清代碧云寺塔和西黄寺清净化城塔等。真觉寺坐落在北京西直门外,始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修,为避雍正帝胤祯讳,更名大正觉寺。因寺内建有五塔,故俗称五塔寺。明永乐年间(1413年左右),印度僧人班迪达来到北京,献上金佛5尊和印度式“佛陀迦耶塔”图样。永乐帝下旨建寺造塔,成化九年依所献图样建成。
金刚宝座塔由宝座和石塔两部分组成。宝座为7.7米的高台,系砖和汉白玉砌成,分6层,逐层由下而上收进0.5米,外观庄重。最下一层为须弥座,其上5层,每层是一排佛龛,每个佛龛内刻佛坐像一尊。宝座顶上平台,分列方形密檐式石塔5座:中央大塔13层,高约8米,象征毗卢遮那佛;四角小塔各11层,高约7米许,东塔象征阿辁佛;南塔象征宝生佛;西塔象征阿弥陀佛;北塔象征不空成就佛。5塔所象征的佛称五方佛。各塔均由上千块预先凿刻好的石块拼装而成。宝座南北正中辟券门,塔内有石阶44级,盘旋而上,通向宝座上层平台。台上还盖有下方上圆琉璃罩。塔座和塔身遍刻佛像、梵文和宗教装饰。中央大塔刻一双佛足迹,意为“佛迹遍天下”。五塔寺金刚宝座塔各部分比例不胖不瘦,给人以坚实而不可动摇的印象。
北京四合院作是北方合院建筑的代表。它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1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绝大部分为砖料砌成,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人口,人们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嵌在上面的吉辞颂语。通过一座小小的垂花门,便是四合院的内宅了。内宅是由北房、东西厢房和垂花门四面建筑围合起来的院落。封建社会,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南方民居多用粉墙黛瓦,给人以素雅之感。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喜欢作成“封火山墙”,可以认为它是硬山的1种夸张处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1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2种。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客家人原是中国黄河中下游的汉民族,1900多年前在战乱频繁的年代被迫南迁。在这漫长的历史动乱年代中,客家人为避免外来的冲击,不得不恃山经营,聚族而居。起初用当地的生土、砂石和木条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多层的方形或圆形土楼,以抵抗外力压迫,防御匪盗。这种奇特的土楼,后来传布到福建、广东、江西、广西一的带客家地区。从明朝中叶起,土楼愈建愈大。在古代乃至解放前,土楼始终是客家人自卫防御的坚固的楼堡。此外,我国其它地方的民居也都很有特色。总之,民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法式”、“则例”等条条框框的约束,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欧式园林观景塔







本博主有关各地旅游景点相关文章随时更新;详见:本博主有关各地旅游景点总目录。

各相关文章目录如下:

一、直辖市

1.1、上海

上海博物馆、纪念馆及展览景点相关博客目录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优秀历史建筑、历史建筑、优秀建筑系列景点的相关博客目录

上海古镇景点的相关博客目录

上海宾馆、酒店、美食的相关博客目录

上海寺庙、园林及古建筑系列景点的相关博客目录

上海旅游休闲景点相关博客目录

1.2、北京

北京旅游景点相关博客目录

1.3、天津

天津旅游景点相关文章分类目录

1.4、重庆

重庆旅游景点相关文章分类目录

二、华北地区:

2.1、河北

河北旅游景点的相关博客目录

2.2、山西

山西旅游景点相关文章目录

2.3、内蒙

内蒙古有关旅游景点相关目录

三、东北地区:

3.1、辽宁

辽宁有关旅游景点相关目录

3.2、黑龙江

黑龙江有关旅游景点相关目录

3.3、吉林

吉林有关旅游景点相关目录

四、华东地区:

4.1、江苏

江苏旅游的相关博客目录

江苏苏州相关的旅游博客文章目录

4.2、浙江

浙江浙东旅游景点相关博客目录

浙江浙北旅游景点相关博客目录

浙江杭州旅游的相关博客目录

4.3、安徽

安徽旅游景点相关文章目录

4.4、福建

4.5、江西

江西有关旅游景点相关目录

4.6、山东

山东济南旅游景点相关文章分类目录

山东旅游景点相关文章分类目录

山东威海旅游景点相关文章分类目录

五、华南地区:

5.1、河南

河南旅游景点相关文章目录

5.2、湖北

湖北旅游景点相关文章分类目录

5.3、湖南

湖南有关旅游景点相关目录

5.4、广东

5.5、广西

广西有关旅游景点相关目录

5.6、海南

海南旅游景点相关文章分类目录

六、西南地区:

6.1、四川

四川有关旅游景点相关目录

6.2、贵州

贵州旅游景点相关博客目录

6.3、云南

6.4、西藏

西藏有关旅游景点相关目录

七、西北地区:

7.1、陕西

陕西有关旅游景点相关目录

7.2、甘肃

甘肃有关旅游景点相关目录

7.3、青海

青海有关旅游景点相关目录

7.4、宁夏

7.5、新疆

新疆旅游景点相关博客目录

八、香港

有关香港旅游购物相关文章目录

九、国外

9.1、泰国

有关泰国旅游景点博客目录

9.2、阿联酋

有关阿联酋旅游的相关文章目录

9.3、俄罗斯

有关俄罗斯旅游的博客目录

9.4、韩国

有关韩国的旅游景点相关文章目录

9.5、日本

有关日本旅游的相关博客目录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的影响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108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