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研究-企业政治研究全文阅读 作者:野草

发布时间:2017-10-21 所属栏目:野草鲁迅

一 : 企业政治研究全文阅读 作者:野草

企业政治研究全文阅读 作者:野草 《企业政治研究》由www.61k.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企业政治研究全文阅读页面。
企业政治研究 作者:野草


《企业政治研究》目录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一节 企业本质的一般认识
一、当前企业本质主流观点的学术辨正
二、经济是人类获取、消费生活资源的过程
三、劳动过程的日益社会化
四、企业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政治本质的一般认识
一、人的独立性与社会性共存规律
二、政治产生于人的社会性需求
第三节 企业政治的基本概念
一、企业政治存在的客观基础
二、企业政治的本质特征
三、企业政治与社会政治的重要区别
四、确立企业政治概念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企业资源形态
第一节 企业资源构成
一、企业人际关系
二、企业人-物关系
三、企业产品供需关系
第二节 企业资源增值过程
一、企业资源增值原理
二、供需意愿表现形式
三、供需意愿博弈过程
第三节 企业资源配置
第四节 企业资源权益
第三章 企业意识形态
第一节 企业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
一、企业意识形态是企业一切工作的指导系统
二、企业意识形态是企业资源合力的根本源头
三、企业意识形态是企业社会价值的根本体现
第二节 企业意识形态的特征
一、应当是一个企业自身特点的反映
二、应当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三、应当是一个稳定的明确的思想体系。
第三节 企业意识形态的形成
第四节 企业意识形态的管理
第五节 企业情感形态的管理
(未完待续)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关于书籍发布的几点说明
一、发出几万字之后,发现阅读感觉有些乱,这些文字本就十分的枯涩,术语串起起来有些如同绕口令。而且,新浪书城每一章节的发布都有一定的字数限制,使长短不一的章节在版面分布上有些杂乱,为突出每个版面的主题,现书籍首页上的目录显现出来的只是版面主题,并不是正式的章节规范,至少每节的标题被淡化。因此,决定添加一个目录,有助于阅读思路的梳理,弄清作者的原思路。
二、新浪书城的编辑器没有版面美化功能,面对版式的呆板,无奈只能辛苦支持野草的朋友们了。
三、所有*点,都是网站过滤功能的作用,如*点给朋友带来阅读障碍,请通知野草。
四、由于野草只靠业余时间写作,正式时间需要为稻粮之谋,最后写成会要很长一段时间,请原谅。也正由于时间紧张,所以绝大部分章节发出后,自己也没去检阅,不知道阅读视感。估计,观点上的矛盾、文字风格的不一致、阐述的前后衔接,丢字拉字等肯定会出问题,请朋友们及时指正。理论文字不比文学文字,文学丢掉一些情节问题不太大,而理论丢一个关键的字,观点可能成反意。
五、新浪书城不能贴图,也没有超链接功能,也不能在文字中插入网址,连大写网址都给过滤了,管理真严格,呵呵~~但经济理论性文字少了图片辅佐,就缺少了表达上的形象视感,阅读没有了生动性。本人准备将插图传至个人博客之中,在有插图的位置做个文字说明,请进入本人博客相册《企业政治研究插图》查看应插入的图片。唉,这事弄的好郁闷~~~给阅读带来太多的麻烦
六、由于本人学识有限,存在的问题肯定还有不少,欢迎朋友们一并指正,并就其中的观点辩论,辩论才能出真理。可以留言辩论,也可以在作者QQ里辩论,也可在BBS里辩论。在全文完成50%之后,野草将做一次全面订正。
作者QQ:284120155(验证码:企业政治)
个人博客地址:ZHCYML-BLOG-SOHU-COM(请将该串英文复制到IE地址内,再将-改成.回车进入)

感谢信
《企业政治研究》的写作与发布,获得了广大朋友的充分肯定和好评,野草既高兴也惭愧。高兴的是热情支持与鼓励,给野草注入了继续写作和发布的力量;惭愧的是,盛赞之下,其实难傅。
谨在此向支持野草的朋友们,表示真诚的感谢!感谢的最好方式是努力坚持,坚持努力,野草当如是作为之。
感谢之余,再次恳请,多批评,少夸奖。理论的建树不是夸出来的,而是辩出来的。野草谨记着伟人的教诲:“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

野草拜谢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当前企业本质主流认识的学术辨正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一节 企业本质的一般认识

研究企业管理,应当从企业本质的认识开始,这是认识事物的一般思维方式。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企业是什么的问题,是谈不上全面系统地认识企业的,更无法解读企业现象。在企业本质认识缺位的情况下,所有关于企业管理的认识都只是零碎的、片断的。没有系统的企业管理理论指导下的企业管理实践,必然地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盲目性,也只有真正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的理论,才能称之为理论。因此,企业是什么的问题,学术界和实践中从来没停止过探讨。
一、重新解读企业本质的重要性
1、当前企业本质的主流观点学术辨析
关于企业的本质特征,现在国内的主流描述仍然是:“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营利性的经济组织。”这一关于企业本质的描述形成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20世纪80年代,影响了中国企业管理二十多年的理论构架与实践运动,曾为推动中国企业独立化运动起到了一定的理论先声作用。
但是,随着中国企业独立化运动的深入发展,面对汹涌澎湃的经济全球化运动,重新审视这个理论描述,便显现出了理论初创期的稚嫩。无论是概念定位,还是语言描述,显然都很粗糙,而且与社会实际很不相符。鉴于这种说法对在中国社会影响至深,我们有必要从学术角度稍微剖析一下它存在的毛病。剖析的目的不在于批判,而在于以辨正误,利于后面的思维展开。
企业是“经济组织”——把企业界定为经济组织,能够将企业与以政治为基本职能的国家权力机构和行政机构、以军事为基本职能的军事机构等非经经济组织区别开来,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揭示出企业的本质特征。因为,即使是行政机构和军事机构,其内部也存在着经济活动和经济单位。同时,这种把企业定义为经济组织的视角,是一个国家管理的政策视角,而不是学术上的企业理论视角。
企业具有“营利性”——固然,“营利”是企业的重要特征,但这里的“营利”存在着严重的歧义:“利”是指利益还是指利润?如果是前者,“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则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具有营利性;如果是后者,那么,这个理论意义上的利润又如认定?是以经济组织的实绩报表为准,还是以投资目的为准?显然,“利”在这里不是一个学术定义上可用的精准表达。
企业需要“依法设立”——从根本上缺失学术的客观认识精神。经济活动中固然存在许多未经依法登记的经济利益群体,但学术上不能立于法律和政策的立场不视其为企业。学术的公允性就在于不受法律、政策的制约,研究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表现为人们对世界的客观认识,学术是不应当做为拉帮干架的工具的。学术是法律、政策制定的依据,但学术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法律、政策。没有依法设立的经济活动群体,学术上充其量也只能将其界定为非法经济组织,至少不能将其排除在学术范畴之外。
“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其实在计划经济时期,尤其进入70年代以后,农村生产队都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所以,这两个特点并不表现为企业的唯一表征。
“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这种表述无论是语言还是思维,都相当的紊乱。首先,“生产”、“流通”、“服务”三个概念并列,严重违反了汉语言的逻辑关系。“服务”,规范辞书的释义是“履行职务,为大家做事。”是对行为目的公益价值的描述。服务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无偿的;可以由他人认定,也可以自我认定,是一个主观色彩很强的语汇,其表意属性漂移不定。而与之相对的“生产”、“流通”则是对物质运动形式的描述,与“服务”的描述定位不是同一逻辑标准,并不存在语义上的并列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从行为目的的公益价值上看,生产、流通两个领域的活动都具有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特性。其次,把经济活动划分为“生产”、“流通”、“服务”三类、将企业经营方式仅仅归结为“生产”和“服务”两类,是很滑稽的。生产是不是服务?学校教师讲课算“生产”还是算“服务”?工厂的产品直接卖给了消费者,是算“生产”还是算“服务”?货物运输是算“生产”还是算“服务”?加油站是个典型的零售贸易组织,当时并不归属商业,而属于物资供应。物资部门在80年代行政管理体系上既不归属生产部门,也不归属流通部门,当然更没有划为服务部门,它从这个理论的逻辑中漏了出去。类似于加油站这样的“经济组织”如铁路、电力、电信、邮政、银行、自来水等,关乎的是国计民生的经济活动,也都在理论中漏掉了。可见,这个理论描述即使在初创的当时,也没能全部涵盖住这个理论想要涵盖的范围。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关于企业本质的定义,花了很大力气,做了一连串的特征性描述,累也累了,但终究没能回答出什么是企业,因为它根本就没有真正抓住企业本质特征。这种关于企业本质的描述与其说是学术定义,还不如说是一份企业外部扫描式推广宣传书,有着非常浓厚的政策解读、宣传色彩,充其量一种科普文字。它的关于企业特性的描述仅仅停留在事物外部的个别表征上,是根本经不起理论推敲的,并不具有严格的学术价值。如果说理论初创时期,对企业这个新生事物还缺乏深刻认识,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企业独立化运动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企业管理实践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给予全面指导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当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重新审视一下企业管理的理论起点?如果当时的漏掉带有一定的政策性过滤,那么,现在应当是拾起来的时候了。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重新解读企业本质是极为重要的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一节 企业本质的一般认识
一、重新解读企业本质重要性
2、重新解读企业本质是极为重要的
理论起点的问题,是一个理论方向的问题。正确的理论起点,才能导引正确的学术方向,错误的理论起点导引的必然是错误的学术方向。我们应当深刻的认识到,重新审视企业本质,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说重新审视企业本质,并不仅仅是为了给企业下一个定义,做一些文字游戏。因为,只有真正认识了企业的本质,才能谈得上对企业的整体认识。法律强调“依法”,政策推重“社会”,经济讲究“赢利”,文化述说“服务”,任何一个偏重视角的企业认识,总是带着各自立场的利益色彩来雕塑企业,结论自然是各持一端。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日益成为绝大多数人们参与社会劳动的方式,然而在理论上则成了一个十足的面团,听任着各方的利益搓揉,这不独是企业的悲剧,更是人类文明的悲哀。
其次,只有真正认识了企业的本质,才能谈得上构建全面系统的企业管理理论。没有企业本质的清晰认识,就没有系统的企业管理理论。万千世象,理系一端。相对于企业本质的认识,一切关于企业管理的论述,都只能是部分的、局部的认识。只有弄清了企业是什么的问题,所有已经存在的企业管理的理论认识才有整合的主线与灵魂。
最后,只有真正揭示出企业本质的理论,才能有效指导企业管理实践。“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正是这么长时间里从理论上没能廓清企业的概念,我们的企业运动是盲目的,我们认识企业运动也是盲目的,或赞或叹,或褒或贬,没有科学的社会文化方向,缺失科学的社会文化准则。面对中国企业独立化运动的先驱者在自己企业如日中天时一个一个的倒了下去以后,我们除了声讨罪恶便是束手无策。由于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企业面对持续稳健发展的问题手足无措;由于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人们面对财富运动一片茫然;也由于企业学术理论缺少超然于法律、政策之上的勇气,导致企业与政府、与社会、与员工的关系迷糊不清。
总的说来,重新审视企业本质的理论认识,不仅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而且更是非常迫切的现实任务。重新认识、解读企业本质,应当基于这么一些理论与实践原则:一是对企业的认识应当具有学术理论的前瞻性,符合企业发展总的趋势与内在本质规律,而不是横截面式的静态描述,如同企业活动的写生作品;二是对企业的认识应当具有独立的学术立场,能超越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不能成为法律、政策的推广说明书,必须具有真正的学术性,是企业运动规律的一般描述;三是关于企业的认识应当对企业实践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无论是一个人的小企业还是跨国的大公司,无论是注册了的商业活动还是非法的商业活动,均不应成为理论例外。
也许,不以为然的观点会认为,没有企业本质的理论认识,国际上许多大公司不也是经营的非常好吗?而且还不乏百年长寿的老公司,这种书生式的研究是不是有些多余?而且,中国二十多年来,企业运动不正一步一步走向成熟了吗?理论关乎实践的意义,已然毋须再做多说,我们试看现实,华尔街金融惨案波及了多少善良之人?哈佛的MBA风靡全球,为什么不能止住雷曼的倒掉?百年通用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已经证实着韦尔奇神话的不可复制;中国改制企业多数走向二次重组、三次重组的同时仍然有着国企500强的存在,论证的不是国家不能管理企业。理论不能成为创制的思想,至少也应当成为解说的依据。如果两者意义都没有,这种理论也就确实没了存在价值。
应当申明,我们重新评说当今世界企业管理理论,不为反证韦尔奇经验的虚无,也不为乘隙攻击MBA的尴尬,而是试图说明,全面系统地对企业重新进行认识,是完全必要的,并非庸人自扰。理论应当从神圣的学术殿堂中走出来,告别制式统计报表,因为那是一级一级人工加工出来的,水份已经不是一句“很大”就能描述得了的;学术不应当是颐指气使的神授天师,软文广告式的资料汇编实在没有太多真实可言。真正的理论应当是深深植根于实践之中,是客观现实的真实描述。这样,面对成功的讲坛我们就能辨别出什么是信口雌黄,当我们失败躺倒在地也留着一条反省的思路。或许,还能逮着21世纪乃至今后社会发展的更为超然的学术认识。期盼偶幸!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财富是经济的核心命意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一节 企业本质的一般认识

二、经济是人类获取、消费生活资源的过程
企业归属于社会经济范畴是一个毫无争议的命题,那么,要认识企业的本质,首先要从认识经济本质开始。关于经济本质的经典论述其实已经很多,也很精彩,但这里不打算引经据典,而是试图记叙曾经游走于社会实际的目光,重新审视经济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家伙。也许,这样的文字与述说可能会很粗俗,但这样的感受也许会来得更加真实些。
1、财富是经济的核心命意
一切的经济现象都是基于人的命题。自古而今,下起荒野小老百姓,上至世界顶尖人物,心目中经济的含义从来没有离开过“财物”的指向。物质是生命之源,没有物质便没有生命,没有物质当然也不会有人类生命。然而,物质不依附于人类,不成其为财。月球上的岩石在人类飞临之前没有任何经济意义,当它被阿波罗号飞船载回地球,到了人类的手中,便价值连城。物之成为财,是因为人类生命运动指向了这个物。物因人而成财,人因财而活命,人与物、与财的这种依存、转化关系反映出来的便是经济。
以经济学术为视角,我们毋须将人类经济行为描述得过于复杂,也毋须将人类的经济过程描述得过于神圣,那是文学的任务。褪掉一切圣洁的外衣,人类生命存活的基本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获取物质——消费物质的过程。生命存在就要消耗物质,一个生命结束了,伴随着这个生命而发生的经济运动便停止。社会不因个体生命的终止而终止,所以,社会经济运动永无休歇。经济之所以称之为经济,便是基于人类生命物质需求的命题。经世济用,“用”是人类需求的特别表征,如果没有人类需求,便没有所谓经济。因此,经济的基本要素其实非常简单:一是人,二是物。经济就是人类生命运动作用于物质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人作用于物的过程,或获取物质,或消费物质。
人基于生命存活而获取物质当然有许多的方式,巧取豪夺、坑蒙拐骗、杀人越货等都是,但这不是人类获取生活物质的主体,如果这些是主体,那么,即使杀了人也将无货可越。人类获取生活物质的主体是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否则,人类社会将处于无序。人类几千年的战乱根源,归根结底是对财物的争抢掠夺。无数人类生命毁灭的事实教训了人类,依靠暴力掠夺财富,最终毁灭的是人类自身,也包括发动战乱者其人。
于是,在大多时候人类明白,要获取的生活物质必须是一个新的增长物质,只有不断出现新的物质增长,才能满足人类生活不断增长的需求。要实现新的物质增长,人类必须进行劳动,采樵,耕地,网鱼,打猎,织布,运输,贸易,等等不足而已。没有劳动,物质不会自行增长,即使地面有可拾之金,也得弯腰拾起来,拾便是一种劳动。劳动创造了一切,也包括人类本身,伟人玛克斯(通假网站过滤词,以后同)早就如是论断,毋庸赘述。“劳动创造论”揭示出,是人类劳动将世间物质转化为财富的,在人的劳动到达之前,物就是物,而不是财物。当物表现为物时候,物与人没什么关系,也不存在什么经济涵义;只有当物表现为财物的时候,物便与人的关系紧密起来,构成丰富多彩的万千经济世象。
财富是劳动创造的,这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经济运动的主体是人类的劳动活动,深刻认识劳动活动,是深入认识经济运动的必要前提。

分配是一个劳动权益处置概念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一节 企业本质的一般认识

二、经济是人类获取、消费生活资源的过程
2、分配是一个劳动权益处置概念
劳动,创造出劳动成果,但是,经济运动过程并没有因为劳动成果的产出而结束。人类劳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只有将劳动成果配置到生活中去进行消费,才能最后实现劳动的目的。于是,在劳动和消费之间还存在着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劳动成果的分配。劳动成果的分配之所以不可以缺少,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劳动成果与生活需求个体存在着差异。首先,劳动行为往往是一个群体行为,而生活消费则往往表现为个体行为,劳动成果需要具体分割配置到消费个体身上;其次,人类生活需求的多元存在,劳动个体产出的劳动成果品种远远无法满足自己多方面的消费需求;其三,自然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均衡性,导致劳动成果存在着地域差异;最后,人类劳动能力存在着强弱差异,尤其是每一个人都存在着劳动能力的成长和丧失时期,需要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给予扶养。此外,各种不可抗的原因导致生活资源的不平衡,需要社会攘助等等。
劳动成果分配是一个多层次的权益分割转移过程,这是因为一个劳动成果的产出,并不是一份简单的劳动即能实现的。例如,某甲在自己地里耕种一份庄稼是个较为简单的事,可是谁来决定这份地就一定是某甲的呢?决定后谁来维护某甲对这份地的耕种权利?还有,某甲耕种自己土地的时候,必然地对周边道路、土地、水源、空气带来一定的、或正或负的影响。可见,劳动创造财富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劳动过程,而是多层次、多过程的的合力而成。这种多层次、多过程的利益者必然地要参与劳动成果的分配。因此,劳动成果实质是一个多元利益体,只是利益有主有次。劳动成果多元利益属性是由人类社会群居特性而决定的,单个的人离开群体难以独活,而生活于群体则要接受群体的制约。
在劳动成果多层次权益转移过程中,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权益主体,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分配方式。而且,不同的人类历史时期存在着不同的分配方式,不同人类历史时期的不同分配方式是由当时人类自身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所决定的。
19世纪以来,以“一切归劳动者所有”为核心观点而形成的“按劳分配”成为社会分配的主流意识。然而,具体地考察社会实际,“按劳分配”思想实质更多的是要体现一个公平等价原则,即一定价的劳动必须获取一定价的报酬,“不劳动不得其食”指向的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并没严格地适用于不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而深入微观剖析研究,经济运动过程中的分配形式远比这复杂得多,除按劳取酬和等价交换两种常见方式,还有抚养、赡养、纳税、赋征、施予、赠送、赞助等。
由此可见,分配实质是权利人对劳动权益进行具体的分割配置到人,从而最终实现人类劳动的真正目的——消费。
这里我们要特别提示的是,分配虽然是对劳动成果的分割配置,但分配并不在于一定表现为劳动成果的空间位移,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权益的分配确定之上。权益的问题不是一个物质运动范畴,而是一个社会运动范畴,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现象,而不是物质产生、流动、转移等现象。因此,分配与物质运动形式不存在概念间的递延关系,而是一种管理关系。所有社会管理都是由分配这一人际利益关系而派生的。如果,我们把交换也视同权益分配的一种方式,那么,人类社会经济基本过程便可概括抽象出下面模式:
劳动→分配→消费
社会经济基本过程
社会经济运动往往是个往复循环的过程,这个往复循环和过程表现为下图所示规律:
(插图请见ZHCYML-BLOG-SOHU-COM,请将大写英文字母复制至IE地址内,再将“-”改为“.”,回车即可)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人类需求二重性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一节 企业本质的一般认识

二、经济是人类获取、消费生活资源的过程
3、人类需求二重性
经济的内在动因是人类需求,那么,是不是所有满足人类需求的行为都属经济范畴?当然不是。就人类实际生活内容来看,人的需求大体可以归结为人身安全需求、生理卫生需求、经济生活需求、情感尊严需求、婚姻伦理需求、人文互化需求这么六大方面。从人的六大需求可以看出,经济只是人类生命能源供给的命意。然而,当生命运动演变为生活过程,人类对生命能源有着物质形式的需求,同时还有着精神形式的需求;在获取、消费生命能源的时候,不仅有着理智性的认知、感受,同时还存在着情感性的认知、感受。
孔子说过这么一句话:“君子不食嗟来之食。”食物是生命所系,可人并不是见到食就会吃。如果那样的话,人与动物就没了什么区别。“嗟 ”带有侮辱性,不怀好意,是不能满足情感尊严需求的,这样的食物即使有活命的生理价值,然而正常人是不会吃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义”论似乎高深了些。婴孩不识“义”,可恶狠狠地将一颗糖递给婴孩,婴孩也不会接受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精神需求的巨大能量。人类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一样,同是人的生活需求,因为,人类生命运动除了物质生理运动外,还同时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精神情感活动,这是人与动物、与植物等生命特体相区别的重要特征,是人的灵魂所在。由此可知,人类生活过程并不是一个纯物质过程,而是一个物质与精神相伴相随的双重复合过程。并且,人的文明开化程度逾高,精神需求逾加丰富。
人类这种生理需求与情感需求同时存在的特性,我们完全可以承传玛克斯的思维方式来描述,称之为人类需求二重性。既称之为二重性,那么就是说,人在获取生活能源的时候,不仅需要获取生理能源,同时还需获取情感能源。没有物质基础的尊严,人类生命的生理运动便无法延续,箕子不食周粟,义虽高,但必然会饿死在首阳山;没有尊严的物质人们也必然产生情感牴忤,宁愿“舍生而取义”,故箕子明知不食周粟将死,却仍然不食周粟。足见在满足人类需求时,生理元素与情感元素不可偏缺。
人的情感需求常常表现为“不可理喻”。说川湘两地喜食辣味是气候使然,然而川湘两地不食辣味的大有人在,也并没因未食辣而生命中止。婉言总是悦耳,直言毕竟如骨哽喉,虽然人人都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然而,“悦耳”和“哽喉”的情感感受总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利于行”只是一种理智认识。而且,不同人在情感需求上,视觉、听觉、味觉、体觉、感觉经常因人而异,苦是人类唯恐避之不及的味觉,可苦咖啡却能成为一些人几上的特别嗜好,仿若灵魂深处一首不朽的诗。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并没有真正的理由可寻,这是人类情感需求的无法苛责的特性。
人类情感需求应当是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研究课题,这里只此提示,经济现象永远不会只是一个超人类的自然物质现象,人类经济行为总是带着浓浓的情感印记,更重要的是,许多的人类情感需求必须通过经济形式来满足。经济满足一般也会表现为情感需求的满足。换句话说,经济运动总是无可避免地贯串着情感活动。
人类情感活动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活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情感世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存在着不同的情感表现。个人情感世界无法完整解读定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需求往往是无法完整复制的。因此,研究社会经济,试图仅仅用解读物质运动的同一律思维方式来解读经济运动,很多经济现象便无法破解。同样地,社会经济生活中,仅仅单纯的追求经济运动的完全同一结果,是与人类生活规律相违背的。经济以满足人的生活需求为目的,其本质是服务于人类生活,如果反过来让生活需求成为经济的奴隶,是一种反人类的表现,是人性的泯灭。20世纪初期的泰罗制便是这样。
中国自以来的教育崇尚理性教育,理性型的教育总是把人类最活跃的情感需求摒弃在教育之外,结果将丰富多彩的人类抽象成干巴巴的教条。殊不知,真正推动人类需求进步的是人类情感需求。我们只要稍加研究便可发现,人类的生理需求几乎是一个千古恒定,而情感需求才是一个真正可爱的色彩斑斓世界。人类社会运动之所以不是机械的物质运动,也不是动物的直线运动,就在于人类存在一个多变的情感。由于人类情感的多变和难以捉摸,一些人便试图以强制的方式或教育的方式贬谪情感,使其成一块理性上的灰*域而使人们不越雷池,便于统辖与管制,为政治专制、经济专制,乃至文化专制垫铺。而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昭示出一个不变的规律,人类每一次的进化都是一种情感上的释放。
至今的多数学术理论,总是把人的情感需求归识为文化需求,这是一种谬误。文化与情感并不是同一范畴,文化也有理性文化,诸子百家、周易老庄、程朱理学,大多都是理性文化,早期儒家学说人情味还是比较浓的,“仁者爱人”并不是孔子空洞的口号,其《论语》确实体现了这一特点。而后期的程朱理学把好端端的儒家学说演化成“礼”教,将生动的情感需求抽象成公式,则是一种僵化了的文化。因此,文化需求与情感需求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将人的生理需求比喻为骨架,那么,情感需求则是血肉,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可稍许分离。我们研究人的需求,是不能摒弃人的情感需求的,而且应当成为研究重点,才能总结出真正的人类需求发展规律。

劳动是社会价值增长过程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一节 企业本质的一般认识

三、劳动过程的日益社会化
通过上面对经济过程的探讨我们认识到,劳动创造了财富,也创造了一切。为什么说是劳动创造了财富的问题,前人早已论述得非常清楚,这里需要着重讨论的是劳动的社会化问题。劳动社会化不仅仅表现在突破单干、溢出家庭的外延扩展上,更重要的是劳动行为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在现代人类社会里,任何一个劳动过程的发生,都将伴随着一系列的社会联系发生,而且联系日益密切。企业是劳动不断社会化的产物,认识企业的本质不能不深入探讨人类劳动社会化。
1、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社会价值增长过程
劳动是一种人类行为,然而,并不是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劳动,人的行为存在着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别,劳动是人的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无意识行为显然不是劳动行为。所谓“有意识”,即是指行为强烈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其中,目的性是自觉性的原动力,没有目的就不会有动力,也就不会有自觉性;目的越明确,动力越大;目的越集中,动力也越集中;目的越准确,动力发挥的效率越高。人的劳动干劲、劳动积极性就在于目的确定的科学性。如果把人的主观动能比作核能,那么,目的则是重水,是维持、控制人的主观动能朝着一定的方向用力的管束力。这种将人的动能与目的紧密结合起来的机制,就是劳动过程。因为目的内涵上的趋同性和外延上的普遍联系,目的可以并合,也可以组合;可以扩展,也可以压缩,连结这些目的的内在吸引力是目的本身内核——利益。因此,从语言上扩展来看,目的就是利益的同义词。目标管理理论运用的就是这个机理。
目的的内核是利益,这个利益又是什么呢?“人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这一著名论断启示我们,劳动行为的目的就是“价值创造”,这个“价值创造”就是利益。也就是说,人类之所以劳动,就是为了创造价值,朝着价值创造这一目的自觉地开展劳动。
“价值创造”有着较宽的语言涵盖。“价值创造”意味着价值的创新,即在原“价值”上出现一个增长。这样就有了一个要讨论的问题:原“价值”是指什么。因为“创造”是相对于这个原“价值”的。例如盗窃的财物,相对于盗窃者自身利益是增长了价值,但相对于被盗者而言,却是损失了价值;同样地,日本军国主义者武装侵略中国,对日本军国主义者而言是增长了价值,但对于中日两国人民则是一场深重灾难。可见,“创造价值”的原“价值”应当是指向一个广大的社会基面,并不是相对于受益者的利益。
也就是说,“创造价值”应当是无损于社会整体存量的利益增长,虽然利益增长过程中会消耗一定的社会利益存量,但增长的利益比消耗的利益价值更高。这种消耗不是利益的灭损,而是资源投入,即投入一定的资源而再生出更多的资源。依照“价值创造”论命题,就是投入一定的价值,创造出更多的新的价值,一个新的价值产生了,必然是社会存量价值的增长,简言之就是价值增长。这种价值增长是以社会存量来检验的,所以,严格的学术用语,价值增长应为社会价值增长。检验一个行为结果是不是社会价值增长,或是否促进了社会价值增长,并不需要精确的统计手段,只需看这个价值增长过程中是否损害了其他利益,没有损害就是社会价值增长。反之则不是。
价值创造与价值增长在语义上并无重大差别,我们采用“价值增长”,而不采用“价值创造”,是基于经济数据排列判读习惯,让语汇更有阅读上的熟识感,别无他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类劳动过程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劳动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动作或行为。一个动作或行为,可以认识为劳动动作或劳动行为,但绝不能认识为就是劳动的全部。劳动是由许多劳动行为组合而成的行为系统过程,简单的劳动行为不能创造出完整的价值。在现代社会里,尤其是这样。
第二,劳动是一个社会价值增长行为,而不是别的什么行为。任何行为都有目的,而劳动行为的目的是实现“社会价值增长”。不是以社会价值增长为目的的,不能称之为劳动行为。人的消费行为不是以社会价值增长为目的的,所以,人的消费行为不是劳动行为。
第三,劳动具有的“有目的”性,其主观意愿特性非常明晰。劳动的目的不仅非常明确,而且,这个目的是经过人一系列的分析、综合、判断而形成的,是人的一种清晰的思维结果。目的的存在与否不以行为结果认定,行为结果与目的意愿相一致,是行为的成功,否则为失败。因此,仅仅有社会价值增长这个结果,但行为的目的意愿并不是社会价值增长,不能认定为劳动行为,有如战士打靶射中了一只野狗仍然不是打猎一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劳动中,社会价值增长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而首先是一个期望。这个期望以目标的形式存在着。
第四,劳动是人类的行为,是人类行为的特有命题。虽然人类劳动过程中也有动物参与,但动物的参与不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只表现为人类对动物能动特性的发现与利用。所以,人类过程中的动物只是一种工具。
第五,由于劳动以社会价值增长为目的,便确定了劳动的经济范畴属性。人类非经济范畴行为是影响社会价值增长的重要因素,如娱乐行为可以适当提高人类劳动的兴趣,然而,那不是一个具体的社会价值增长目标系统中的劳动行为,只是一个社会价值增长目标系统的外部因素。
归结上述可以说,劳动的本质特性就是人类有目的的社会价值增长过程。当然 ,我们也可将其表述为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社会价值创造过程。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劳动过程的一般形式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一节 企业本质的一般认识
三、劳动过程的日益社会化
2、劳动过程的一般形式
劳动是根据人类需求而进行的,人类生活需要什么,社会就有什么样的劳动出现。人类生活需求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因此,劳动形式表现出极其的多样化,并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而日益丰富多彩。
我们已经认识到,从劳动力形式来说,人类劳动可以区分为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而从劳动成果的使用价值上看,劳动形式非常复杂,很难做到学术精确上的类别划分,中国国家统计局现执行的行业分类标准多达24个门类、98个大类、508个中类、1001个小类。劳动在劳动成果的使用价值上的复杂性,源于使用价值的可分割性,这深刻反映了劳动组合的内在机理,也深刻反映了劳动成果利益多元特性的客观基础。
劳动成果的使用价值是人类需求原点,是劳动价值依存的物质基础。采矿、种植、养殖、制造、加工、仓贮、建筑、运输、贸易、餐饮、旅馆、金融、文化、医务等,不同的劳动形式体现着不同的社会需求功用,不同的劳动形式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和组织方法。这种以劳动成果使用价值为特性的劳动形式分类,是劳动行业分类的客观基础,人们认识劳动一般也是从这个角度开始的。
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劳动产品,不同的劳动产品有着不同的技术流程,不同的技术流程又体现为一个个的流程环节,这个流程环节一般通称为工序。工序一般是一个完整的基本技术单元,有着独立的技术结果,钉一颗钉子,修改一篇文章,都可是一道工序。一个劳动过程的工序的多少,由这个劳动产品的特点与一定时期的技术水平决定。越简单的产品工序越少,反之越多,劳动的简单与复杂之分就在于劳动工序的多与少。工序之间的关系有平行的,有递进的,也存在着交叉。不同的劳动环节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不同的技术水平决定着一定劳动时间内劳动成果的数量与质量。
劳动动作是劳动活动的最基本元素。没有动作,不成其为劳动,即使是智力劳动也必须将思维结果用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收集资料,发出声音,写成文字,绘成画面,或做出表情。因此,一个工序总是由若干劳动动作构成。劳动动作不仅表现为劳动活动的最基本元素,同时也就是劳动技术的最基本元素,不同的技术特点在人力的要求上,就表现在其动作是否符合技术规范。每一劳动动作的成果含量、动作与动作之间的配合程度,直接影响着劳动效率。劳动效率是一个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技术值,即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劳动成果与一定劳动量的比值:
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劳动成果
————————————
一定劳动量
劳动过程的设计与劳动成果的考核问题,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后面将进行专题论述,这里只是将问题提起,做一般的叙述。
劳动产品是劳动成果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的劳动行业是以不同的劳动产品形式来区别的。牧业养出羊,制造业产出斧头,种植业种出粮食,羊、斧头、粮食就是产品的形式。这类产品有着具体的产品形式,可移动、可贮存,完全独立地脱离劳动过程而进入消费过程,这是一般人们所认识的产品形式,也是劳动产品的主要形式。这样的劳动产品,我们可以称之为独立产品。可是,还有一类劳动,如酒店业、演出业、医疗业等,并没有像斧头和羊和粮食一样独立具体的产品形式,卖方出售的是一个劳动过程,买方的消费过程便是卖方的劳动过程。这里劳动的使用价值不是体现在劳动终端的产品上,而是体现在劳动过程之中。消费过程结束即劳动过程结束,消费过程没有结束,而劳动过程结束,则是产品不完整;消费过程结束,劳动过程事实上不能继续下去。这类产品,过去是称之为“服务”业的,“服务”的表意已如前述,我们以为是完全可称之为过程产品的。世界信息业和金融业的高速发展催生了信息产品和金融产品,但信息产品和金融产品总要物化成一个载体,终归还是一个独立产品。可见,劳动产品存在着独立产品和过程产品两类不同形式。
企业是劳动的组织形式,劳动的组织形式又总是以产品为中心。没有产品目标,无以组织劳动,产品解决的就是“干什么”的问题。

劳动组织日益企业化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一节 企业本质的一般认识
三、劳动过程的日益社会化
3、劳动组织日益企业化
人类劳动发端于个体农(林、牧、渔)业,受用于家庭。很长历史时期中,家庭模式主导着人类社会体制,包括国家、政府都是家庭模式。于是,劳动组织形式多是以家庭为主体的。即或有外来劳动力的加入,也是以奴隶或仆工的身份出现,这便是小农经济的劳动组织特点。小农经济的劳动组织形式不是能称之为企业的,因为在这里不是一种公正平等的利益组合,而是一种役使与服役的关系,或是一种东家与仆工的关系。无论役使与服役关系或是东家与仆工关系,都是建立在对劳动力人身进行统治的基础之上,显然,劳动成果分配上必然是一种非等价关系。这种劳动组织关系是以政治压迫为基础的劳动管理模式,存在严重的政治奴役与劳动掠夺。
以土地私有为特点的小农经济条件下,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相结合,导致的必然是利益严重倾斜,贫富两极分化。富者无须投入经营便可稳获丰厚财富,除天灾人祸再无半点风险,而贫者求富却无可投的资财。翻开中国的历史,在洋务运动以前没有大工场的记载,在1949年以前竟无大农场的痕迹。可见,小农经济的劳动组织模式是不能激发社会劳动积极性的,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文明历史长于他人,而经济却远远落后于他人,小农经济便是落后的根缘。
企业现象的出现,是18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几近两百年、跨越三个世纪的蜿蜒曲折,企业化运动带动着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企业终于由可诅咒的妖魔修成正果,全方位挺进劳动组织范畴。企业化了的劳动组织形式特点在于利益的对等原则,在于企业以独立的权利和义务实体(即法人)形式出现于社会,以法人的姿态开展经济活动,并承担由此所发生的一切利益与风险。这一法人责任体例,有别于个人责任体例,也有别于家庭责任体例,更有别于国家、政府责任体例。中国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间的工厂、商店、作业组等之所以不能称之为企业化,就在于这个权利与义务没有法人化。
1984年开始,中国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至现在不到30年的时间,城市经济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全面实现企业化,农业经济也正一步一步走向商业化轨道,家务劳动社会化的热潮方兴未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下,企业的经营触角不断伸向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需求不断被无孔不入的企业运动从潜意识中发掘出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消费新浪潮。
劳动组织企业化,不仅仅是个劳动组织形式范畴,更重要的是,劳动组织企业化引发了社会人际利益关系的深刻变革,人际利益关系由过去的线性运行急剧地向着非线性运行转变。如上所述,劳动过程不仅仅是若干劳动动作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复杂的利益组合过程。这种利益关乎到直接参与劳动过程的劳动者,同时也关乎到劳动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劳动成果的利益多元性,决定着企业管理行为不仅仅是管理一些纯技术流程,而是一个多元化了的社会利益分配过程。因此,企业的功能已经不仅仅是组合劳动力,合理安排劳动活动,更重要的则是需要协调平衡多方利益。关于这一点,中国企业化运动的先驱者许多是始料不及的,骤然的成功与富有,让他们过于迷信着个人和企业的能量,认识不到社会利益规则的存在,这必然是要遭受惩中枪落马的。
劳动组织企业化趋势表明,现代乃至今后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企业现象不仅仅是一个“生意”含义的经济现象,多元利益的组合,不断丰富着企业深刻的社会内涵,而且其社会性会越来越强,从社会发展意义上说,劳动组织企业化是人类社会政治*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经营是企业不变的内核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四、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经济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过程,劳动则是经济的根本源泉。通过探讨经济本质与劳动本质,我们已经意识到,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而企业在当今的社会中,充当的便是一个劳动组织者的角色。因此,企业应当是一个劳动组织。至此,企业的本质似是已经落箨成竹。其实不然,如果将企业本质的认识停留在劳动组织层面,必然地进入一个个悖论怪圈。
怪圈之一:如果认定企业是劳动组织,那么行政机构、军事机构、文化机构等社会管理机构就不是劳动组织;这些社会管理机构不是劳动组织,那么,这些机构中的人也就不是劳动者。不劳动者不其食,不劳而获便是剥削。那么,社会管理机构成员都是剥削者。可是,从理论到实践,我们却无论在政治上或文化上,都没法将这些机构的成员收入定位为剥削收入,哪怕是封建官吏的傣禄。不是剥削收入便是劳动收入,于是,问题交回到逻辑起点。
怪圈之二:如果认定社会管理成员是劳动收入,那么社会管理成员的行为就是劳动;如果社会管理成员的行为是劳动,那么社会管理机构也是劳动组织。所以,企业与社会管理机构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于是,问题又回到起点。
等等悖论,毋须庸述。长时间以来,我们就是生活在这些悖论当中。
社会实际表明,企业固然具有劳动组织的特性,但企业行为并不是一般的组织劳动那么简单。因为,企业一旦建立并运行,便向社会全方位伸展出利益触脚,构建出此荣彼荣的利益网络;一个企业的倒掉,其利益影响范围绝不仅仅限于企业老板与员工,而是牵涉到这个企业方方面面的相关利益人。华尔街的雷曼,石家庄的三鹿,制造出一个个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触目惊心!即使关掉中国一个省级政府未必能产生如此的社会经济损失。
1、经营是企业不变的内核
前述推倒企业“经济组织”和“劳动组织”的特性描述方式,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并不是经济组织,也并不意味着企业不是劳动组织,只是说“经济组织”和“劳动组织”的理论描述方式不能突显企业特性,并不能将企业与其它组织和机构区别开来,从而引起企业认识上的混乱。
深入企业实际考察,企业的根本特点就是经营、做生意,就是通过做生意赚钱,这才是所有中外企业区别于其它组织机构的重要特征。中国民间的用语虽然比较俗,却往往比专家、大师的语言更为易懂,毋须注脚释义。汉语言里,“做生意”、“赚钱”与“经营”有着非常近似的语义,“做生意”、“赚钱”多用于口头表述,“经营”则多着一点阅读感觉上的学术意味。
企业的出现,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做生意。企业不做生意,或做了生意不赚钱,是无法维持运转的,企业长期亏损就得关门。农民种地,种出来的粮食只是自家食用,肯定不能称为做生意;地主庄园规模很大,也种粮食,也植树林,也养猪61阅读

人的独立性与社会性共存规律
第二节 政治本质的一般认识
一、人的独立性与社会性共存规律
人,一个永恒博大的主题,以人为题的文章人类自己已经作了几千年了,把这句话颠倒过来说,几千年的人类文明成果书就的都是人的主题。研究企业现象的过程中,我们踏着先辈的足迹一路走过来,在人性本质问题的认识上,没有什么特别的新的发现。但我们需要叙说政治,而政治则是一个关于人的命题,必须要有一段关于人性的文字中介这里,为前后的文字搭搭跳板,因此,这段关于人性的文字,并无什么新意。
独立性是天赋于人的。人一来到人世间便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独立的躯体,独立的生命运动体系。人的独立性却又不是全部与生俱来的,后天的人生历程也是人的独立性得以成长的土壤,彰显的平台。独自的成长过程,独立的意识形态;同一时间内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空间生存,同一空间内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生命时期中,同一时期内的人有着不同的世事阅历与感受。因此,如果说世间没有第二片相同的树叶,那么,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白芽,嫩绿,枯黄,萧索;油旺,舒展,残破,飘零。不同的人的生命个体,各各有着不同的存在状态。
但是,真正绝对独立生存的人是没有的,人的生存需要使人只能是群居生活。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当中,即使是离群索居者,其生活的根仍然深深扎在广阔的社会土壤之中,不然就没有这个人,即使有了也无法生存下去。
首先,人的生命的孕育与诞生离不开他人,孕育、诞生一个新生命的父亲母亲,本身就是这个新生命之外的独立他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当然包括诞生这一新生命的父母,还同胞兄弟姐妹。仅就生命从孕育到诞生的直接生命链及血缘旁支,就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也许,生命的躯体可以离开这个群体,然而斩不断的诸多关系依然存在。
其次,生命的维护与成长植根于社会,生命需要的物质,生活需要的情感,这些物质与精神资源本身就是社会的构成要素。我们不可能设想,一个婴儿被丢在荒郊野外无人照理的情况下,能够健康成人,索居的成人也需要从社会获取生活资源才能满足生活需求。
其三,社会是人类认识的对象,是知识、智慧的源泉,就是纯粹的对自然物质世界的认识,也是一定社会人文基础上的认识。同时,社会又是人类知识与智慧服务的对象,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就在于改造世界,人类不断地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活,否则,认识世界是没有意义的。
最后,社会是人的生命价值的舞台,没有社会的存在,任何个人价值都无法展示出来。生命价值的伟大与渺小,是一个基于社会群体的相对存在,没有社会的认知、认同,人生便没有伟大与渺小的概念存在;离开社会大舞台,人生便只存在于生理意义之中,没有和着你的高兴,也没有人伴着你的愤怒。
这就是人的社会性的客观必然基础,也就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任何个人都无法回避。
由此可以看出,任何个人既是一个独立的人,同是也是一个社会的人,换用通俗的话说,每个人既是“我”的,同时又是“他”的。人的独立性是人的个性表现,表达着每个生命个体的意志与需求;人的社会性则反映出社会所有人的共性。社会性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性,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共同的意志与需求。社会授惠于生命个体,同时也必然制约着生命个体,要求每一个生命个体必须履行其应尽的社会义务,社会意志也不可能让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意志如愿以偿。因此,人的社会性也就必然地与人的独立性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人的独立性与社会性的关系表明,二者虽然存在矛盾,任何人却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而独立生存。任何人都首先应当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没有独立的人生,社会性再美好也将失去意义。任何试图无视人的独立性的行为,实际首先灭失的是他自己的独立性,也必将招致其他人独立性的抗衡。任何人在社会中生活,又都应当尊重人的社会性,在尊重社会性的时候,实际也是在尊重人的独立性。当我们试图破坏一个合理的社会性的时候,实际也在破坏人的独立性的基础,社会在破坏中必将失去平衡。也就是说,没有人的社会性,也就没有人的独立性,人的独立性与社会性是互为存在的。
人的个性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共性发展的内在动因,个性的发展聚集到一定能量,便会推动社会性的整体发展。同时,社会性的发展对个性的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决定性作用,没有共性发展的趋势,个性不会出现发展。只有当个性的发展与共性的发展达到了统一,个性与共性才会出现一个发展。人的个性与共性既互为矛盾又互为存在,在存在中获得平衡,在矛盾中推动发展,于是,不同的社会时期有着不同的人的个性和共性。
这就是人的独立性与社会性共存规律。
人的独立性与社会性的共存规律深刻反映出,一个人的生命的独立存在,同时就存在着一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随着生命个体的产生而生产的。即使一个非常短暂的生命,只要他曾经来到人世间,就在他生命运动的时空里结成了一定的人际关系。现在有的理论在描述人的独立性的时候,频繁地使用“人性化”的命题,似乎只有强调个性才是人性的表现,这是重个性、轻共性的思想意识。实质上,人的独立性与社会性是共存于一体的。过分突出独立性的宣扬,其结果是一个高扬的个性必然与另一个高扬的个性发生激烈冲突,最终的结果是人的理想的幻灭。我们以为,释放个人独立性空间,应当坚持以不损害社会共同利益为前提,所谓“人性化”体现的应当是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

政治不是国家政治的唯一命题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二节 政治本质的一般认识
二、政治产生于人的社会性需求
政治,许多人厌恶它,但却没有人能够离开它。厌恶政治的原因是因为政治总是束缚着个性的发展,而且每每是遏制或消减一个利益,去满足另一个利益;离不开政治的原因是因为每个人的利益遭受冲击的时候,又迫切需要政治给以平衡性的抗击。比如驾驶员并不喜欢交警,当驾驶员的车被塞以后,驾驶员必然又渴望交警来解除。可见,政治并不是因为少数人需要才产生的,而恰恰是多数人的存在而产生的,荒山野岭并不需要建立出一个政治机构来。
1、政治不是国家政治的唯一命题
“政”,中国《说文解字》:“政,正也。”那么,“正”又是什么意思?“正,是也……一以止。”本义具有“正确”或“匡正”的含义。“治”从“治水”而来,具有修治、整理的含义。由此可以看出,“政治”实质上是一个管理的命意,利益规则的确立、施行与监督是政治的全部内容。但是,社会并不完全等同于国家,社会是人际关系的总和,国家则是一定社会范围内的管理机构。一定的社会总是在一定的国家管理之下,一定的国家总是管理着一定的社会范围。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世界出现了联合国这个国际政治机构,六十多年来的运行实践表明,虽然联合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行政机构,其决议不具有实质性的行政效率,但联合国事实上已经逐步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政治利益的协商机制。当然,就政治实体的形式而言,国家仍然是到目前为止的最高形式。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决定着国家与政治的关系。如果说社会是政治的内容,那么,国家则是政治的形式。内容是一种客观存在,其表现形式则是可以多样的,即使没有国家这个形式的存在,政治的这个内容依然存在。几千年人类历史事实反复宣示了这一规律,至今依然是这样。可见,国家并不是政治的全部涵义,政治并没有被国家所垄断。
政治的功能特征,表现在通过利益规则的确立、施行与监督,以平衡人的个性利益与共性利益,有人际关系的存在就有政治存在,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从现实中诸如“民政”、“财政”、“盐政”、“家政”等等“政”的用法看,“政”本就是个事务管理的命题。国家政治是一定区域内社会人际关系事务的管理,代表着一定区域内各种利益集团的总利益。在国家这个范围内,各具特征的区域群体或利益群体,也有着相对独立的目标与事务,同样地存在着政治。“政治”,并非只指向国家政治一隅,也绝不是国家人际关系范畴的学术垄断。只要有人的存在,就会有人际利益关系管理的存在,也就存在着政治,只是这个政治的社会适用范围以及对利益的管理权限有着差别。
从逻辑上分析,政治是一个管理命题,但政治又不是管理的全部。要实现一个管理目的,管理的方法可以有思想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等多种管理方式。可见,管理在概念上包含着政治,但政治不能全部替代管理。以管理学解读,政治是管理形式之一而不是唯一。但是,人类社会实践又表明,只要有管理活动的存在就有着政治的存在,这是因为,管理从本质上要解决的就是:一个人的行为是可行还是不可行,一个事物是什么而不是什么。管理的一切手段归结起来其实也很简单:禁止或者允许。这种禁止或允许实质就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管制,一切超出既定规则的个性将被禁止,一切符合既定规则的个性将被允许。这样,以实现个性利益与于社会共性利益的共融,保持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平衡。
基于此说,“管理的根本在于对人的管理”是一个非常科学的论断。首先,就管理而言,物是一个相对静态,而人则常常表现为一个能动。物的一般自然运动均可由人力所控,因此,要实现对物的管理,首先就得管理好人。没有优秀的对人的管理方法,不可能有优秀的物的管理效果。同时,对物的管理目的终究是为了人的利益,没有人的利益目的,就没有对物进行管理的必要。毛泽东早就论断:“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政治是人的社会利益的管理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二节 政治本质的一般认识
二、政治的功能产生于人的社会性需求
2、政治是人的社会利益的管理
通过讨论人的独立性和社会性共存规律我们认识到,人的独立性和人的社会性并非一个抽象概念,实质表现的是人的利益。独立性是个人利益方面,社会性则是社会利益方面,这个利益不单只是物质的,同时也包括精神方面的。
对人的管理就是对人的利益进行管理,或能够获取,或必须舍弃。独立性是由人的个体自我掌控管理的,那么,人的社会性由谁来管理呢?如果这个管理不存在,就不会称之为社会性。人的社会性的存在,是公权力存在的基础,政治正是这么一种公权力,一种管理人的社会利益的公权力,以维护基本平衡的人际利益关系。
我们通常讲的人际关系,实质包含的就是人际利益关系含义,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实质表现为正确处理好人际间的利益关系。因为人类需求存在二重性,那么,情感需求也就是情感利益。人际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利益关系,也许于传统文化不好接受,其实细思一下,并没有什么不好接受的,这是一种事实。
个性与共性共存规律表明,个性的增长必然地是对共性的消减,反之,共性的增长也是对个性的消减。毫不忌讳地说,人对个人利益的保护是与生俱来的,包括至伟之人。认同共性,“交出”部分个*利作为公权力,总是呈现为被动情态。因此,人基于个人利益需求总是谋求获取比他人更多的社会利益。人的趋利性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人的趋利性,社会不会发展进步,批判人的趋利性是愚昧的。
此消彼长的利益分配规则导致的必然结果一个必须获得,一个不能放弃,这就是人际间利益分配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纷争,口角以至于动刀动枪爆发战乱,都为的是个利益分配问题。无数历史事实证明,社会利益失衡状态的扩大化对于人类是一种灾难。要防止灾难的出现,就要防微杜渐,消灾于隐患之中。因此,首要的是要对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确立一个标准性分配规则,然后对这个标准性规定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出现纠纷及时进行裁定、协凋。没有这样一种机制,人类社会将是一种无序。政治的本质就是这么一个利益分配机制,政治的所有的工作程序就是依照这一本质原理设计的。
无论何种政治,首先总是表现为一个思想发动过程。这主是为利益规则的形成而统一意识,完成一个多数人的认同过程。社会实际表明,未经多数人认同的事物,即使在远古封建时期也不会成为利益规则。赵高试图倚仗强权指鹿为马,鹿终究没有成为马。社会思想意识是确立社会利益规则的认识基础,要推动社会利益规则的确立,首要的就是要积极推动社会思想运动,形成社会共识。这类活动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思想管理,或称意识形态管理。政治不管理好人的思想意识,就无从下手。颠倒语序说,思想意识管理正是政治职能之一。这是政治体现出来的第一特性。
然而,社会共识并不是规则本身,还只是关于利益规则的思考与认识,当思想意识在一定的社会程度上统一起来了,最后以一定的形式予以确定,这才成为了规则。因此,政治的第二个特性就表现为对利益规则的确定。利益规则的确定非常重要,有思想意识的存在,但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定,不成为一个规则。利益规则一般以有一定代表性的社会成员一起合议的形式确定,做出这个确定的组织者就是立法机构。立法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表现,立法立规是政治非常重要的功能。
如果说利益规则的确立还只是社会统一认识标准的形成,那么,发布、推行这一利益则是第三大特性。没有发布的利益规则是没有效率的,利益规则一旦发布、推行便具有强制性。但是,社会现实又表明,不被遵守的规则,如果依靠强权硬性推行,必然将引发大规模的社会政治运动,以推翻不合理的社会规则,直至重新建立合理的社会规则。
由于人类共性需求发展的统一总是滞后于个性需求的发展,人类需求满足在个性表现上,总是处于一种非绝对平衡状态,学术意义上的社会公平,在社会实践中并不是一个绝对平均值,因此,利益规则又总是表现出一定利益集团的倾向性。于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现实便总是一定利益集团的利益反映。一个新的社会规则要替代已经存在的社会规则,必须聚集到足以抗衡旧规则的社会能量才能实现。
企业政治研究不研究国家政治,不可能全面准确地描述出国家政治特征,以上文字只是归纳出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些国家政治特性,以论证后面企业政治的特性而提出的,不能视同国家政治理论。

企业政治事实基础辨识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三节 企业政治的概念与特征
一、企业政治存在的客观基础
企业政治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一个从未有人论及过的思维视角。没有人论述,并不等于事物的不存在,只是没有人是这么认识罢了。人类认识世界,本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理论认识从来就是滞后于实践的。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有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提法,并设置有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工作人员,但那不是本课题所认识的企业政治。过去的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是基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落实的层面,体现的是国家政治思想,而不是企业的政治思想。
企业相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经营事务机构。企业一般工作人员也就是普通民众,不是国家行政工作人员,其工作行为的政策性并不是特别明显,企业利益有着国家公权力的保障,而国家公权力却不是一般企业工作人员可以问津的,政治之于企业一般工作人员是一个非常遥远的空泛事物。因此,尽管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为企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却常常并不是一个太受热捧的工作领域。这种现象应当是国家政治的滥觞所导致的。
1、企业政治事实基础辨识
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不受热捧,并不意味着企业不需要政治思想工作,更不意味着企业政治的不存在。事实上,企业聚集着众多人员,牵涉着方方面面的种种利益,都需要通过企业行为一一落实,尤其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后,有着了企业的独立利益,独立的企业政治逾益突显。
相对于政治这个乍似的宏大概念,企业事务贴近它似乎有些小题大作意味。事实并非如此。其一,企业总是众多财富的集合,这些财富归谁所有,如何保管,如何使用,由谁来使用,如何分配等等,这些事项都需要做出分析、决定,并监督实施之。其二,企业总是众多人员的集合,这些人员干什么,怎么干,其利益怎么保障,出现问题怎么解决、缺员怎么办等,这些事项也需要经常做出分析、决定,并监督实施之。其三,企业总是众多利益的集合,其中包括国家以及各级政府的、企业自身的(包含投资人)、员工的、加盟人的、业务对口单位的、所在社区的,怎么保障,怎么分配,怎么给付等,这些事项都需要做出分析、决定,并监督实施之。其四,企业总是一个有机运行系统,这个系统怎么运行、朝哪个方向运行、用什么来推动运行、正常运行的保障等,这些事项都需要做出分析、决定,并监督实施之。
也许不同的观点会认为,这些事不都是老板的事吗?MBA关于“领导”的理论不都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吗?对,又不对。对,是这些事务的决定固然是离不开的老板的,没有老板拍板,谁也做不出决定来。说不对,领导只是企业政治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因为企业事务并不是老板一人拍拍桌子就能做出决定的,企业决策也绝不可能是老板一个的事,企业决策是一个多重能量集结的表现,是多种利益平衡的结果,老板拍板只是一个外在形式。事实上,许多老板头痛的就是那些难以拍板的事偏偏推到老板来拍板,而好些事即使拍了板又是无法执行下去的。究其深层根源,是企业权利义务没有找到平衡协调点,解决这个问题,非系统的政治认识莫属。可见,“领导力”也罢,“领导艺术”也罢,仍然是一个企业政治范畴。
管理,是人作用于事物的泛指,以这个观点看,企业中任何行为都是管理行为。根据事务的功能特点,企业事务一般可划分为企业行政管理(管人)、企业财务管理(管财)、企业业务管理(管商)三大部类,其它管理从逻辑上都是这三大管理职能概念下的分支。例如,帐务管理、现金管理、实物管理便是企业财务管理以下的功能分支。企业政治研究的是企业行政管理原理,涵盖着所有的企业利益关系管理。因此,企业行政管理应当深入研究企业政治原理,换一种说法,企业行政管理事务应当提到企业政治的高度来认识,才能正确发挥其重要作用,促进企业管理。
企业行政管理职能在现实中分属于不同的企业职能机构,计划经济后期,履行这一职能的机构分别有政治办、人事科、办公室、行政科、后勤科及其同类职能分设机构,工会和共青团组织机构也分担一部分,不同的称谓有党委办、总经办、行政办、人秘科等。企业独立后,这一职能一般分属于行政部、总经办、人力资源部、企管部、综合管理部等等。但是,企业政治的研究并不是停留在行政部门职能上的研究,而研究是企业全部利益关系的总和。
归结上述可知,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并不是空穴来风,凭空推论,故作惊人之状以哗众取宠,企业政治并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有着深厚的、非常具体的企业现实利益基础的。

企业政治基础的理论推证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三节 企业政治的概念与特征

一、企业政治存在的客观基础
2、企业政治基础的理论推证
深入地研究企业现象,可以发现,企业政治不仅仅是一个事实存在,而且是一种理论上的必然存在,而且表现出不可或缺性。
其一,人的存在就是人的利益的存在,有两个以上的人存在,就存在利益分配问题,也就会出现了人际利益关系,就需要一种管理功能来进行协调。管理人际利益分配正是政治功能的表现。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利益实体,聚集着众多人的利益,需要一种政治力量进行分配管理,否则,企业利益各方关系会失去平衡。一定的利益群体总有着其独特的利益规则,利益的独特性在不与外部利益相冲突时,外部政治力量不会介入一个群体内部的利益分配。国家政治、社会政治都是企业外部政治力量,企业利益分配不与社会规则相冲突,国家和社会政治不会介入企业内部事务,否则将破坏社会的基本平衡。因此,企业利益分配的存在,决定着企业政治的必然存在。
其二,企业是价值资源的集约经营者,每个价值资源后面实质都是一定的人,企业要搞好价值资源的经营管理,首先需要经营管理好人,要对利益人、工作责任人实施行政性的指挥、调度、监督、协调,否则,价值资源不会自行集结拢来,劳动过程不会自行展开。这种行政性管理工作职能就是政治功能的具体表现。
其三,政治并非政治实体的命题,不同的机构存在不同的政务,国有国政,军有军政,党有党政,家有家政,企业必然地也应当有企业的政务。让企业政务概念缺位,表现出学术对企业事务的蔑视。学术的蔑视必然地产生错误的理论定位导向,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则自我认识停留一个生意过程层面,大型企业过大让管理层忘却了企业的生意过程属性;身居企业领导之位有官员之感,作为普通员工则有奴仆之嫌。
其四,政治并非一个人际斗争杀伐的命意,本质的政治更多的是一个协商机制后的行政,人际平和一致才是政治的根本目的。从政治的本质中已经解读了这一点。当然,理论的推断并不会全部等于事实,但理论的解读却反映的是本质,是主流。比如,植物理论解读出食物是维系人生命的物质,可实际上吃多了也会撑死人;医学理论告诉人们海落因不能吸食,可实际中偏有些一人执意倾家荡产吸食它。这并不能反证理论的不成立。
其五,政治有政治的事务与事务程序,但政治不只是个事务概念,政治更重要的是一个管理上的主导概念。尽管企业事务总是连结着人,但不同的管理职能侧重点是不同的。企业财务管理侧重的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管理,是一个因财而管人的立场;企业业务管理侧重的是企业商务活动进行管理,是从商务角度来认识人的管理的;而企业行政管理,则是从人的角度来认识企业财务和企业商务。请不要以为这是一种文字游戏的颠来倒去,从这一推证中,我们完全可以意识到,行政管理对财务、商务总是存在一种主导性,其原由便是于此。
第六,“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反过来推论则是“经济集中表现为政治”,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中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理论阐释。这些阐释无一例外的表达出,有经济的存在,就必然有政治的存在,政治是经济的伴生事物,这在前面我们描述社会经济过程时也突出地表现了这一规律。企业作为重要的劳动经济现象,存在政治是必然的,不存在政治则是不正常的。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得到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理论论证,然而没有必然过多赘述,能说明问题就行了。书包网 www.61k.com

企业政治是一门科学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三节 企业政治的概念与特征
一、企业政治存在的客观基础
3、企业政治是一门科学
很长时间以来,企业政治工作不是一项可以值得炫耀的工作,在计划经济后期,已经有很多企业政工人员对外不愿直接宣称自己是搞政工工作的。其中原由,这里不做多余讨论,政治工作其实是一门科学,并不是能耍嘴皮就能工作得了的,这也如同企业营销工作一样,能说并不一定能取得上乘业绩。说到底,任何工作都是这样。尤其是在企业独立后,企业政治失去国家政治和社会政治的直接支撑,不对政治进行深入研究,弄清企业政治规律,恐怕是无法做好政治工作的,即使是以老板身份。
在早些时间以前,企业中,尤其是中国民营企业中,有两种现象极为普遍。一是以罚代管的现象极为普遍,二是营造员工与老板的人身依附关系极为普遍,带有极其浓厚的封建专制政治色彩。前一现象目前有所消减,后一现象依然存在。这都是对企业的长治久安极为有害的,包括现下存在的富二代之忧,就是这些封建残余理念带来的恶果。中国社会里,自古有“富不过三代”的定律,而现在,不要说三代,中国很多企业本代都没能走完就黯然倒下,很可惜的,打造一个企业不比打造一个小小的国家容易。究其根由,这都是小农经济意识导致的必然结果。小农经济意识下的企业政治必然是小器型政治,封建意识下的企业政治必然是个封闭的君天下政治,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规律。
企业政治作为一门科学,不独是指向老板,更包括所有企业利益人,当然包括企业员工。存在雇用思维的员工,无论处在什么职位上,是做不出大事业来的,要么唯老板是命,要么无视老板的存在,这都不是科学的人际利益定位。
我们说企业政治是一门科学具体地表现这么一些方面。
一是企业政治是以人及其利益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包括老板怎么定位,员工怎么定位,包括利益处置规律,权利管理规律等等。世间除人以外,还有什么学问比人的学问更难研究呢?人是大千世界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但这种活跃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企业政治要深入探讨的就是这个规律。只要认识、掌握了这些规律,关于人的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是企业政治规律反映出,规律的适用不会存在例外。也就是说,在企业政治规律的反映下,任何人的活动规律都是一样的。企业政治在研究企业的时候,不允许假设,不允许世象置空,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存在就是存在,不存在就是不存在。因此,当我们研究企业的时候,应当是全面地、系统地、真实地认识企业方方面面的客观存在,在理论研究对象上,没有特权人物和特权阶层。这好比医学解剖刀下的人体一样。
三是只要真正掌握了企业政治规律,这个规律是可以用来指导企业实践的,企业许多成功过程可以复制。一个规律不能指导实践重复上一次过程,这个理论是个不成功的理论,如果说个例是成功的,那么总结出来的规律就是假象,并没能反映出本质。从许多成功企业家的经验总结中可以看出,其总结的经验并不是导致他成功的真正所在,而是另有其道。或许其反映的事物现象是一个真实存在,但那实际不是事物成功的主因。
四是企业政治工作对工作人员,有着其专职的个人素质和技能要求,而且要求比其它职位更高更复杂。没有经过一定的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是不能胜任企业政治工作的。为什么有的老板很快做大做强了企业,而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大做强?除一定的机遇因素,这与其个人素养与工作技能是分不开的。
既然企业政治是一门科学,我们没有理由鄙视企业政治,更没有理由鄙视企业政治工作,而应当是用一种科学的态度,尊从科学规律,重视企业政治工作。从目前企业实践看,鄙视企业政治工作的迹象已经明显消减,相反地,许多企业领导,尤其是民营企业领导,对如何提高员工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凝聚力,大力发展企业多边关系,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事实已经告诉企业的人们,企业政治实实在在的存在,实实在在地对企业生产着深远影响,这是非常可喜的变化。

企业政治基于资源人的命题特性
第三节 企业政治的概念与特征

二、企业政治的本质特征
事实表明,企业政治的存在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存在。人们可以不视其形式上的存在,但却无法在企业这个硬盘上清除其存在的内容。人们试图用企业文化从形式上来替代企业政治,哪知文化的儒雅却导致了力道的柔弱。保健物品毕竟不是药。政治就是政治,文化就是文化,财务就是财务,其实谁也是代替不了谁的。
企业相关人利益体系,是企业根本性的内容。从企业的本质认识出发,企业相关人就是企业价值资源人。对价值资源人利益体系进行有效管理,是企业管理最基本的管理过程,这一管理过程本质地表现为一种企业政治特性。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么定义企业政治:企业政治是企业价值资源人利益关系的总和。
换言之,企业政治就是价值资源人利益的集中表现。作为企业管理的基本内容,企业政治管理就是制定和维护这个利益体系的企业管理过程。这一关于企业政治概念的界定,包含着以下一些方面的含义。
1、企业政治是基于价值资源人的命题
企业价值资源人,是指所有为企业价值增长提供价值资源的人,这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精神资源,包括政治资源人也包括经济资源人,也包括文化资源人。价值资源人已经不是一个政府与企业的概念、员工与领导的概念,也不是公司与客户、顾客的概念。企业政治是立于一个价值增值的广大层面来认识、包容这些关系的。基于一个利益视角认识这些关系,就可以褪去披在利益之上的世俗外衣,滤掉眼花缭乱的虚拟色彩,走出世幻天地,才能抽象测绘出一个干净利落的利益地图,并根据这个地图制定出合理的利益规则。
根据人的需求二重性特点,价值资源人利益不仅仅是简单指向物质的,同时还包含着在这个企业利益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声名和个性空间的认定。企业政治不是简单的物质利益分配工具,一定的企业政治反映出来的总是一定企业人际关系利益的总和。如果企业政治管理只认识到了利益在物质上的体现,那么,这个企业的政治必然地蒙上一层拜物教色彩;相反,忽视财物对精神的表达作用,便是一种政治上的虚无主义。
企业政治源起于企业价值资源人的集结,产生于价值资源人的利益聚合。因此,企业政治是一个基于价值资源人的政治立场。企业政治的目的,是维护企业经营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目标是企业价值资源人的一致确认,代表着价值资源人的最高利益原则,因而是企业政治的根本准则。任何有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行为与个人,是企业政治要维护的;任何不利于这个目标实现的行为与个人,都是企业政治要摒弃、匡正的。
企业政治基于价值资源人的命题还在于,一个企业的企业政治特性集中地反映着价值资源人的价值理念追求,因而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企业政治特色。不同的企业政治特性主要体现在人的利益认识的不同,有方法的不同,也有本质的不同。不同的价值资源人有着不同的价值理念追求,一个企业的价值资源人的集结,反映出这个价值资源人群体有着相近或相同的价值理念追求;价值资源人的价值理念追求差距过大,难以集结于一体,尤其是高层核心团队。
企业政治基于价值资源人的命题标示出,企业的行政规则是企业利益的集中反映,也反映出一定的社会利益规则,但并不等于社会规则。企业行政规则与社会规则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因此,企业行政效率止于价值资源人,超出企业资源人范畴,是企业利益局外。将企业行政规则适用于利益局外,是对社会利益规则的违反,产生的将是对企业的负效率。
基于企业政治是价值资源人的命题特性反映出,资源人一旦加盟一个企业,便即自动与企业构成契约行政关系,遵守一个企业的行政规则成为资源人的企业政治义务。企业政治的特性明确地表明,资源人加盟企业利益目标,是以其价值资源加盟,而不是以人身加盟。所以,企业对资源人的行政效率止于价值资源及相关利益,而不是价值资源人的人身全部。企业有理由在价值资源及相关利益以外,给予资源人额外的利益附加,但没有理由取消其凭籍价值资源所应得的利益。
因此,严格地的说来,企业政治是一个有限的政治,企业家并不等到同于政治家。企业政治主要体现在价值资源与资源所有人的相关联的利益部分,这个关联部分可以简称关联利益或共同利益,超出这个关联利益,就不再是企业政治所属。这是企业政治的根本特性。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企业政治的信托利益平衡机制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三节 企业政治的概念与特征
二、企业政治的本质特征
2、企业政治是一个信托利益平衡机制
企业能够集结众多的价值资源人,其内在的能量是对一个增长价值的共同相信,共同相信这个价值资源经营方式能够产生一个增长价值,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共同的投资信心。基于共同的投资信心这一特点,我们可以认识到,资源人与经营人的关系实质是一种利益信托关系,因为价值资源投入经营活动后,权益方向没有变化,只是资源的支配方式发生了变化,该谁的还是谁的。
建立在利益信托机制上的企业政治是明显的不同于其它政治的。国家的政治机制总表现为以共同的地理空间为基础,政党的政治机制是以共同的社会政治利益为基础,宗教的政治机制是以共同的宗教信仰为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认定,企业政治的基础就是价值资源人共同的经济利益信心为基础,共同的经济利益信心把种种不同社会属性的人团结在一起。在企业里,什么都有可能不同,但对企业经济利益的信心必须相同。没了这一点,企业政治体系必然会崩溃瓦解。
经济利益信托机制的特性表明,企业政治内在的政治基础明显弱于其它政治。这个机制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经济性属,而不是政治属性,其政治属性是因为经济利益而伴生的。也就是说,企业政治是一个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政治,而不是以政治为主导的政治。因此,尽管企业存在企业政治,但企业却不是一个政治集团,而是一个经济集团。这个集团诉求的是个人的经济利益,而不是个人政治利益。在企业里,利益人可以为经济利益而一定程度淡化政治利益,而不是“头可断,血可流,政治主张不能丢”那样的政治执着态度。这也是企业政治不同于其它政治的明显特点。
企业经济集团特性揭示出一个铁律,企业规模再大,其企业的领导和各级负责人都不是官也不是吏。官和吏是一个政治上的概念,企业领导应当熟悉政治,精研政治,但其始终只是一个经济人。比尔•盖茨可以是世界的首富,可以是微软总裁,但不可能同时表现出官的属性。比尔•盖茨要当官,得退出他的企业,进入国家政治程序以实现其属性转换。正因为此,企业员工也不是企业领导治下的百姓,所有企业成员的社会政治地位是平等的。因为这部分利益并没有进行托付。之所以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领导能跻身于一定的社会政治范畴进行议政,是因为其掌管的财富并依财富聚拢来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能量。就社会政治而言,他仍然只是民众百姓之一。
经济利益信托机制的特性还表明,资源人是基于一个信心而将价值资源托付在一定的经营利益之上,信念物交了进来,但权益仍然留在资源人的手中,并不是一种全部交出。权益的保留,是一个追求利益回报的表现。资源人托付一个价值资源的目的就是为了价值增值的回报,这与其它政治追求“全心全意”、“献身”、“献心”不以个人回报为目的事业价值观念是完全不同的。由于资源人的资源投入是以利益信心为基础,如果出现利益信心破灭情况,资源人完全可能做出撤回所投资源的决定,退出一个企业。这是企业政治稳定性明显弱于其它政治的根由。
经济利益信托机制的特性反映出,企业政治更多的是一个协商平衡机制,而不是一个管管机制,“治理”的含义更接近于语言本义。企业行政要比其它行政的工作难度更大,对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和技能水平要求更高。尤其,企业领导的大股东特性,是无法回避其企业最大利益人特性的,而最大利益人特性只能增强其政治、经济号召力和组织能力,对其思想核心理念的公信力却是有着明显消减作用的。现实生活中,社会上一些企业顾问公司力图仿照过去国有企业思想管理模式,为许多民营企业构建起一种社会公众利益追求理念,事实上并不太取信于人,而且在一般人们心目中的感受则有着广告作秀意味。殊不知,这是两种不同的信用机制。

企业政治主导企业一切活动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三节 企业政治的概念与特征
二、企业政治的本质特征
3、企业政治是企业一切活动的主导机制
企业政治是一个直接针对人的特性进行管理的机制,直接管理的对象是人,直接地给予人一定的利益,或取消其一定的利益。这与企业财务管理、企业商务管理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企业政治对人的直接管理,其特点是因人管事,即一定的人必须做一定的事,受一定的益,负一定的责。而企业内部的其它管理则是因事管人,即没有一定的事的存在,就不会去管一定的人,与事无关的人不在管理之列。所以,政治管理有人事管理的含义。
制度化了的企业政治有着一套完整的行政管理程式,编制出一个完整的组织机构,规定着严格的职权级别和执行规则,对上服从,平行协商,对下指令。在制度化的企业政治面前,人只是一个管理对象,一个在规则内的利益管理对象。这个利益人的规则外利益从理论上说,既不受益于规则,也不受害于规则。在用规则屏蔽利益人规则外利益之后,行政手段非常简单明了,直接、明确地指定人必须做什么,指定人必须不能做什么,没有个性通融选择的余地。这是行政手段不同于其它手段的最大职能特点,这一特点是由政治的本质决定的。
现实的企业行政管理体感比之理论的企业行政管理感受,其刚性更为强显,企业行政管理的日常力量也正是源于这个管理体感。行政管理方法比之如其它管理方式更为直接、快速、有效,但也容易直接激化矛盾,扩大矛盾。因此,事实上企业行政管理除了刚性的一面,也有柔性的一面,这主要体现在变硬性的行为约束为规范思想,也就是导入意识形态管理,加强情感沟通,变人的被动行为为主动行为,变人的受命行为为自觉行为。
由于行政管理主要表现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直接管理,因此,与企业内部其它职能相比,行政管理是一个企业全方位的管理覆盖。行政管理的广大管理覆盖面,决定着行政管理必然地主导着企业所有的活动。这里强调指出行政管理的主导地位是有实际针对性的,这个针对性主要指向的是业务管理主导偏向。一般说市场主导企业,是指企业发展方向应当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调节,这是一个市场导向的问题。如果企业人任由市场导来导去的,那么企业也就失去了自我方向。因此,为确保企业的发展,企业应当建立起以自我利益为核心的企业政治主导机制,保证不被市场所迷惑。才能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企业政治主导性的更重要体现是,企业政治核心的不可替代性,企业财务、商务均可实施外委制,企业政治则是不可以外委的。所以一般说来,企业核心人物可以不精通财务,也可以不精通商务,但必须精通政务。出现突发性企业政治核心的转移,必然导致企业体系发生革命性变化,企业体系的革命性变化必然促使企业成本高张,运行能量挫顿。这与其它政治核心发生变化一样。但其它政治的目的是追求政治利益,而企业政治追求的是经济利益,两者价值观念不同。基于这一特性,是不可以仿照其它政治管理模式来实施企业政治管理的。
综上所述,企业政治存在着不同于其它政治的固有特性,这一特性是符合于企业特性的。企业特性表明,企业政治就是企业政治,而不是社会政治,更不是国家政治。企业政治的管理可以从其它政治得到一些方法上的借鉴,但企业政治试图仿制其它政治体例,必然地要遭受失败。更有企业试图依照军队管理模式管理企业,这是违反企业政治规律的,迟早要出问题。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企业政治与社会政治的本质区别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三节 企业政治的概念与特征
二、企业政治与社会政治的本质区别
鉴于中国现实,政治的国家政治、社会政治的命题印象太深,有必要专门就企业政治与社会政治加以区别,以免产生理论误导。
企业政治作为一种政治现象,与社会政治有着一定的共同点,在管理意义上,同属政治范畴,管理对象都是直接指向人。政治从来不隐瞒自己的立场与观点,立足于自身利益目标,基本的任务就是界定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然后决定是取消其权利还是赋予或维护其权利。因此,政治就是直接对人的权利与义务进行维护管理。简单直说,政治作为一个动态就是进行人际间的权利分配。在对人实施直接管理的层面上,企业政治与社会政治没有什么区别,二者这一共同特点,也正是“企业政治”命题的学术根据。
由于企业政治与社会政治有着相同的特点,企业政治工作方法完全可以从社会政治那里得到许多的借鉴。近些年许多国内外的管理理论中,当然包括MAB理论,论及的人的管理方法,实质就是社会政治工作方法的套用与细化。在中国共产党的文献中,在毛泽东的著述中,这类论断其实比比皆是。多年以来的企业实践运动中,企业家、企业管理工作者也无一不在自觉和不自觉地借鉴着社会政治工作方法。从场地造型、内部机制、人事处理等诸多方面,都能找到企业刻意模仿社会政治形制的影子。这没有什么不对,相反正表明,成熟了的社会政治是能够成为一种管理文化被人们普遍认同、接受的。
但是,应当非常清醒的意识到,企业政治就是企业政治,绝不可能等同于社会政治,也不是社会政治的分支延伸,否则,我们无法认识清楚跨地区、跨国企业的政治独立性,也无法构建自身的独立政治体系。这是由企业与社会有着不同的政治实体特性决定的。
首先,在利益目标上,企业与社会存在着重大区别。社会政治目标涵盖的是一定地理区域内的社会成员整体利益,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是社会政治的基本任务;而企业的基本目标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利益增长,代表的是企业利益群体的利益。利益目标决定着权利资源,利益目标越大,权利资源越丰富,反之越单薄。法理表明,权利与义务从来就是相生相伴,承担的义务越少,权利就越少。企业的利益目标决定着企业政治权利不可能超越社会政治权利,跨国公司无法向一个村长发布行政指令,反之村长却可以对所属范围的跨国公司采取行政措施。政治不以财富论,立足的是权利与时势。
其次,在和管理对象的关系上,企业与社会存在着重大区别。企业与成员之间的管理关系纽带,是极为单一的利益共享认同下的契约,利益共享的不存在或成员对利益规则的不认同,企业与成员之间的关系必然断裂,不再存在任何管理关系。这里,我们所说的企业成员不仅仅是指一般员工,同时每时向所有价值资源人,也包括核心利益成员。而社会成员与社会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则要复杂得多。虽然社会政治生活里,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离合机理,但一个社会成员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脱离一定的社会政治管理范畴,付出的人生成本常常极为高昂,多数时候则常常表现为力所不逮。可见,离合成本的高低对政治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三,在管理措施上,企业与社会存在着重大区别。由于政治资源的制约,企业无法就管理对象在价值资源以外的利益做出决定,即使就管理对象在本公司的劳动权利做出决定,也必须遵守社会政治所确立的规则。而社会政治则不同,有着对管理对象实施人身控制是的实用杀手锏,这是一个极具威慑力的社会政治管理权力;在奖赏上,社会政治管理最高可以致人享受国家荣誉,赋予人生以无比辉煌的高贵。企业政治没有这些政治权利资源。因此,企业政治管理措施是极为有限的,对管理对象实施的最高奖赏也不会超越高层副职级礼遇,最高处罚权也就是取消其在本企业的劳动权利。中国改革开放早期著名企业家禹作敏之所以落马,就因为其闯出了企业应有的政治权利底线之外,对管理对象实施人身控制并动用私刑。
其四,在政治实体的稳定性上,企业与社会存在着重大区别。首先,企业本身的稳定性不强,自有投资活动以来,企业就喻为“冒险家的乐园”,经营风险与企业运动如影相随,企业运动情状永远没有一个恒定。哪怕今天身名显赫,明天也可能轰然坍塌,更不用说中小型企业情形了。其次是企业团队的稳定性不强,严重的一年要大换几荐,政治管理上的人际成本较大。而社会政治实体远比企业稳定,即使国家政权出现更迭,社会政治实体依然存在,变动的只是政治管理体制。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确立企业政治命题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三节 企业政治的概念与特征

三、确立企业政治概念的重要意义
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现象,萌芽于15世纪,受18世纪的工业革命催发而逐步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终于在20世纪的后期在全球范围推展开来。人类劳动全面走社会化,社会经济日益全球化,企业已经成为社会财富创造的基本形式。企业运动实践的曲折发展道路,折射出人类关于社会发展方式的艰难选择。
社会已经开始全面走向企业化的今天,企业活动日益进入人类生活的深层,催生出许许多多新的社会现象,解读企业现象基本就是在解读社会。人类社会因企业化而发生巨变的现实告诉我们,基于生意层面上的企业认识,已经无法解释现今企业化了的社会。尤其在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如何将传统文化与浓厚企业色彩的现代社会文化对接起来,不能不引发我们的全方位思考与重新认识。企业政治的命题,就是这样一个思考与认识的结果,至少是一个全新的、不同于已经存在的重新认识。
企业政治论认为,确立企业政治命题非常重要,有着迫切的现实需要,也表现出深远的理论建设意义。也许,基于很多非常复杂的社会原因,这一命题一下子不一定能得到广泛认同,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个命题的内容并不会消失,现实存在也将越来越突出,认同的问题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我们盼望早日获得认同,这毕竟是有益于社会的事。
1、确立企业政治命题的现实意义
企业政治不是一个空穴来风的随便臆想,而是一个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客观基础的实际存在,确立企业政治命题有着非常迫切的社会现实需要。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确立企业政治命题,有利于全面深刻地认识企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必须具有独立性,是一个独立的权利主体,企业法人概念的确立,显示出一种对企业的发展顺应。企业政治正是伴随着法人概念而产生的社会现象。运用企业政治的原理,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企业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担负的是一个市场构建、经营的任务,通过对市场的经营,实现社会价值的增值。企业模式完美地构筑起人类社会分工的现实平台,清晰地描绘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社会不同职能,为人类社会进一步的发展与管理建立起了一个科学的机构盛装形制,为现实生活中国家、政府、公益、家庭的利益关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可以明白,企业并不是一个异化的另类,企业现象是人类进步的重要表现,这一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利益区分的精细化,也促进了政治、文化认识上的元素化。那种把企业斥之为物欲与私欲横行的妖魔化观点,是一种陈腐的守旧意识和官本位意识的表现。
其次,确立企业政治命题,有利于全面深刻地认识企业成员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基于企业政治原理我们可以认识到,企业本质上是一个价值资源组合的利益目标体系,企业价值增值过程中每一个提供价值资源的人,都是利益目标系统的组成部分。在政治意义上,每一份资源、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但是,不同的价值资源比重决定着不同的资源人在一个利益目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个利益目标体系中的价值资源比重越大,其在体系中的地位越高,作用越大,反之,则地位越低,作用越小。这一利益关系的理论描述,可以为企业内部清除残余的封建意识、转变落后的雇佣思想、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和管理机制,提供有力的科学理论依据,为企业政治核心的建立和*管理的推行提供政治、文化上的理论支持。
其三,确立企业政治命题,有利于树立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长远战略意识。企业政治原理表明,企业管理意识长期定位在做生意的较低层面,是做不大的,也是不能长久的。做生意的人只是一个商人,一个只懂得简单市场交易的生意人。企业的本质不只是一个生意意念,而是一个利益经营层面。长于算计、尽得便宜的方式可能能够做生意,但是肯定不能做大生意,当然也就不能经营利益。经营利益,毫无疑问首先是要经营一个利益目标体系,通俗地说,是要构建出一个利益经营圈,是要让这个利益圈中的利益人都能获得利益。这样的利益才能稳定,才能长远,才能持久,持续稳定发展的企业才是一种良性的社会文化。从利益目标体系观点出发,企业利益的代表性已经从家庭政治、家族政治中跳脱出来,企业长远发展的机制应当建立在众多利益基础之上,家庭政治、家族政治的模式,对公众利益的兼容度是有限的。因此,建立长远发展的企业,就需要倚托独立的企业政治,逐步形成独立的企业文化。
最后,确立企业政治命题,有利于深刻认识企业利益主体的多元共存发展。企业利益主体的多元共存发展,是中国企业改革运动的伟大成果,是中国社会体制特色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社会体制上的一项创举。企业政治原理以企业独立利益体的命题视角认识,土地、道路、空气、矿藏、水流、森林、草原等公共自然资源的公有特性,是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至少在中国的社会里是这样。但是,社会体制的公有制并非一定要表现为对所有社会生产资料的全部占有与控制。以社会公共自然资源公有为主体的生产资料多元所有体制,是符合价值资源客观存在情状的。社会公共自然资源的公有,决定着社会成员的主人地位是平等的,每一个生命一旦诞生,即有着他一份自然资源权益,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这个生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存在,而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奴隶,就是彻底的无产者。这一份自然资源权益是任何人都不能剥夺的,*理念的基本核心就在于此。然而,自然资源没有增值也是不能保障生命需要的,而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增值,还必须对自然资源结合一定的其它资源投入,并加以经营。这里投入的其它资源,其权益就并非必须是全社会公有形式的,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可以是国家的,也可以是社会的;可以是一个国家的,也可是多个国家的;可以是机构的,也可以是个人的。不仅在所有者权益上其它资源可以是多元化,而且在形态上也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物化资源,也可以是人力资源;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不同的资源利益主体承担着各自的资源责任,享有各自的资源利益,共存于一个利益目标中,相互制约,又相互倚托,释放出各类资源的最大能量,从而实现资源增值,共同发展。这不是理想演绎,也不是理论推断,当今中国社会实际正走在这个轨道上。

确立企业政治命题的理论意义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三节 企业政治的概念与特征
三、确立企业政治概念的重要意义
2、确立企业政治命题的理论意义
确立企业政治命题不仅是社会客观现实的迫切需要,而且有着非常深远的理论建设价值。
首先,确立企业政治命题,有利于独立的企业管理建设。如前所述,现有的企业管理理论立场是多样的,或是基于国家管理需要,有着明显的国家政治学说和国民经济管理学说的延伸认识特点;或是基于学术机构根据企业现象的合理推演,具有显著的公式化、模式化特征;或是基于企业成功人士辉煌的经验总结,把企业管理学说明显地推向了成功学的路子。这些理论不能说不是理论,但至少不能说是独立的企业管理理论。如果说完整的理论应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那么,这些已经存在的企业理论都是企业管理体系的一个侧面或局部,而不是正面,或立体面。一个独立的企业理论体系,应当描述出一个正面的、立体的企业,这个理论的原理应当是适用于大大小小种类型企业需要的,而不只适用于优秀企业或优秀资源企业。成功学般的理论更容易误导出成功的高不可攀,辉煌的不可逾越,将企业理论导向理想化。一个独立的企业理论体系,不应当舍弃资源的客观性只论及人的主观能动;一个独立的企业理论体系,不应当只描述出企业对国家意志的服从;一个独立的企业理论,不应当只表现为对企业管理技术和流程的描述;一个独立的企业理论体系,不应当只对失败者和未来者进行启发,而对成功者也应当有着同样的指导和警醒作用。总之,独立的企业理论应当是围绕企业作为一个独立利益体而展开研究和探讨。而一个独立的利益体理论,其独立的政治命题的缺位,在逻辑上是不可以思议的。
其二,确立企业政治命题,有利于整合已有的企业理论成果。现有企业理论非常丰富,也卓有成就,遗憾的是,由于主体框架的缺位,理论的方向感和基础感非常的不确定,无法深入推敲下去,出现学术认识断层。例如领导力学说,命题非常好,可是论述就有问题了,回避了领导力存在的基础,回避了领导力的客观性,误导出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领导力,只是主观上如何培养和发挥的问题。这完全是一种理想的推演模式,是一个就事论事的言论板块,而不是体系性的理论认识。再如企业文化学说,命题也很是不错的,可是展开的理论观点却是模糊不清的,其理论关于企业文化元素的描述已经停留在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等一些似是而非的赏析性描述层面上,进入一种无法深入展开的逻辑尴尬,原理并不能等于操作性。不能说其具体的企业现象描述不对,而是其理论没有一个逻辑定位框架,无法推导出严格的学术用语,比如,从逻辑上无论如何没有办法把“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绝然分开,更没有办法解读出二者与“企业精神”又有什么特质的差别。运用企业政治原理可以完成理论体系的构建,也就完全可以将这些智慧的亮光整合到一块,形成既然有理论价值、也有实践意义的企业学术成果。
其三,确立企业政治命题,有利于指导企业的理论构想。实际中的企业是一个繁杂的利益事务堆积,利益主体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如何让企业实际工作者从复杂的事务中,找到一个科学的理念框架,是企业理论的重要任务。对于未经企业实践历炼的创业者,尤其需要一个完整的企业理念指导。现有的企业理论,绝大多数是构建在已有企业而且企业经营很正常的基面上,而实际生活中,构建出一个正常运转的企业基面,本身就企业过程中重要过程。运用企业政治原理系统地分析就明白,企业不是一个固定疆域概念,不是从来就存在的。企业资源的原始积累是企业产生乃至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政治形成的先天基础,离开原始积累奢谈企业管理,无疑将披上浓浓的空中花园色彩,也将误导后来者或盲目投资,或投机取巧。以资源组合原理分析,仅有才智是不能成就企业的,成就企业需要许多种资源的组合。当整个社会企业现象处于起步阶段,勇气也就非常重要,当整个社会都在奔跑,理性的能持之以恒的实力作用就突显了出来。企业作为资源组合体,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试图立足于一个静态的点机械地认识企业,是非常危险的。在整个社会重理性的基础上,韦尔斯的人性化是一个可成为视觉的热点,然而,热点并等于事物的全部。如果说,人性可以解决一切,那就没有必要建立理论了。追寻新闻效果的理论,终究只能成就新闻,而不会成就持续的企业效益。当然,社会出现追寻新闻效果理论,同时也还是反映出社会对理论的饥渴。这些正是企业政治理论可以解决的问题,解决的结果不一定能改变现实,至少可以进行解答。
此外,确立企业政治命题,可以为社会管理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企业政治的命题,是一个关于企业的哲学性定位视角,是站在人类经济运动过程的立场上来认识企业的,有别于不同的国家立场,有别于不同的政党立场,也有别于不同的宗教立场,是一个不带任何政治、经济、文化偏向的人本立场,企业政治立足于人性研究企业现象,认识企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是一个把政治分解为元素体来定位“企业政治”这个政治元素的。这些非常客观的立场与视角,政治元素化的研究阐述方式,对于社会管理的设计应当是有所助益的。

企业资源与企业核心资源
第四章 企业资源形态
第一节 企业资源构成
企业资源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全部价值,不具备一定的资源,企业无法建立。在这里,资源和价值是同等的含义,是相对于企业价值增值而言的,也就是说,企业的价值也就是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价值资源。
一、企业资源与企业核心资源
企业资源指向的是一个宽大的企业内容构成,是企业价值增值过程中可供支配的价值总和,价值所有权是企业的,企业当然可以支配这个价值,但企业现实的价值增值过程中,有许多可供支配的价值,包括与企业价值增值密切相关的土地、水源、道路、人力资源以及财务各项往来帐款等,其所有权并不归属于企业。因此,企业资源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可供支配”的特性,基于“可供支配”特性,资源所有权归不归属企业并不是特别重要。
企业资源与企业资本有一定的区别,企业资源不等同于企业资本。企业资本是一个基于企业所有权的概念表述,也就是说,企业资本一定是归企业所有的,即使是借贷而来,也是归企业所有,这是一个所有者权益的界定。因此,企业资本强调反映的是一个“所有者”的特性,是企业资源的重要形式,但不是全部。没有企业资本,无法组合其它资源,企业资本在资源组合中起着核心作用,可以称为企业核心资源。
企业核心资源的原始积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原始积累的过程特性对日后企业政治特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个艰难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其影响而形成的企业政治特性一般不会大开大合,而是稳步求进的特性;一个灰色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其企业政治特性是无法特别阳光起来的。玛克斯关于原始资本积累的描述,是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整体的原始积累情形而言,这并不错。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阶段的历史性变革,其变革过程中总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表现为一种疯狂的掠夺与霸占,所以,“每个毛孔里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我们这里述说的是企业的原始积累,不是社会整体。站在企业角度看原始积累,不同的企业产生于不同的原始积累过程,不同的企业便有着不同的原始积累特性。所以,一定的企业政治特性总是一定资源特性的反映,不同的企业核心资源特性体现出资源组合的能量,不是每一份资源都能做大做强的,关键在于企业核心资源的特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核心资源特性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于企业资源的构成要素,一直论说纷纭,有的论述得非常细,非常复杂。其实,企业资源要素的不同论说,所涉及的都是一个企业资源存在形态问题。基于形态分析,企业资源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包括这个企业具有所有权和不具有所有权的,包括物质的、人性的,也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而从价值增值功能上认识,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市场资源三大板块的归纳表述,是能够全面地反映出企业的价值资源构成的。
企业管理实践中,企业规模再小,管人、管财、管销都是有着非常明确的分工责任的,因为这是企业事务的主干,人力是价值增长的主体,是一个能动力量;物质是价值增长的基础,是价值附着的物化形态;市场是价值增值的表现,是价值增值的最终实现。从价值增值功能上,人力、物质、市场三大要素缺一不可,互为作用,相辅相成,没有孰重孰轻的区分。
关于企业要素的其它表述,都应当是以上三大主干要素的衍生分支。有观点认为信息应当视为企业第四大资源,这除了突出信息的重要作用外,并没有太多可供支撑的理论基础。因为,以信息论的认识视角,世界可认识为信息的世界,世间一切均可视为一种信息的存在形式,这如同数学把世界看成数的世界一样,是一个专业的学术视角范畴,不是企业管理可操作的概念。以价值增值角度认识,信息终究还是一个虚拟的物质资源。信息离开物质化信息源不能表示其真实存在,离开物质载体不可能传输,非真实存在的信息和不可传输的信息都是不可能参与价值增值过程的。企业技术从企业管理操作层面也是一个虚拟的独立,技术要么体现为智力,要么表现为设施设备,所以,企业技术的存在形态要么以人力形式存在,要么以物质形式存在。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企业人力资源
第四章 企业资源形态
第一节 企业资源构成
二、企业人力资源
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人力资源概念指向的是企业组织内部注册了的人力,而企业政治理论关于人力资源的含义承接着企业资源视角,是一个立足于企业可供支配的特性,并不在乎注册或未注册。企业现实情况表明,一个价值增值过程的完成仅靠企业注册人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基于企业政治理论认识,所有企业价值增值过程可供支配的人力都是企业的人力资源,也包括老板本人。站在可供支配的视角认识人力资源,只有支配方式的不同,没有所有权的概念。因此,按照支配方式的不同,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存在着四种不同关系形态。
⑴行政支配关系。企业行政支配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与企业形成了用工契约关系的人力资源,是企业人力资源的主体,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理论所指向的理论目标。关于这一部分企业人力资源,一向的观点是将其视为企业自己所拥有的人力资源,理由在于这部分人力资源是企业用钱购买而来。这从一般现象上认识完全可以这么理解定位。因为事实上这部分人力资源与企业有着一个契约交易过程,而且,这部分人一旦进入企业就在企业进行注册并服从企业行政性管理,构成了企业内部行政关系。这里应当进行一个辨正是,在市场经济体系里,人力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商品,这个商品是在在使用过程中才实现所有权交付的,而不是像其他商品一样,在交易完成后即由购买者进行实际意义的控制。如果是这样,则人力资源者就是奴仆的特性了。因此,企业对行政支配关系的人力资源并不具有所有权,这与企业的土地一样,只具有使用权,所有权仍然是人力资源者的。
⑵经济支配关系。经济支配关系人力资源是指利用经济利益构成的人力资源,这包括利益加盟人、品牌共享人、营销代理人、供应商(含货币、技术、信息供应)、产品需求人等,这部分人力资源的支配维系机制就是经济利益。也许有观点会认为将这一类人也视为人力资源是不可思议的,其实不然。深入企业实际考察,对企业事务进行精细的辨识,就会发现一个规律,这些我们一般称之为业务单位或顾客的人,在没有与企业发生任何实质关系之前,都是一种资源形式存在,即使曾经与企业发生过交易行为,但并不等于下次一定会再发生交易关系。要让他们与企业保持一种持续稳定的交易关系,就必须将其当作一部分人力资源来经营。企业实际中就是这么做的。什么是市场维护?什么终端维护?归根到底就是运用经济规律特点,依据人的利益需求,对人力资源进行经营管理。只是所用的方式不是行政手段,而是经济手段。人们常说“顾客是上帝”,其实不要将顾客看成上帝,只要将顾客视之为人力资源就足够了。这就意味着,企业作为供应方与需求方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经济利益需求关系,而不是谁比谁的地位更高,其实大家是平等的。
⑶情感支配关系。情感支配关系人力资源是运用情感力量实现支配的人力资源。人类需求二重性显示,情感是人的一种需求特性,尤其是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情感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情感对人的支配能量是不可以忽视的。亲情成就了人的生命,爱情可以致人不顾生命,朋友可以让人两肋插刀,可见情感能量之在。两个不同服务态度的同样生意人所获得的顾客量是不同的,这就是情感支配力的表现。现代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情感在扩充企业资源上的重要作用,悲情牌、服务牌、文化牌已经是企业常用工作手法,一个专门以情感为研究对象的“情商”的理论体系正在形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情感并不只限于亲友之间的亲情、友情,亲友之情固然是情感范畴,然而情感所是指向的是普遍存在于人类之身的人的情感需求,也包括亲友之情在内。人的情感需求的突显,标示出人类已经不仅仅只满足于经济需求的新趋势,人类的生活质量在发生新的飞跃。
⑷法定支配关系。除上述三类种支配关系的人力资源,还有一类可供企业支配的人力资源,这就是公共人力资源,包括政府机构、社群机构、公有资源机构等系列的人力资源,这类关系,我们习惯地将其视为机构,其实落到实质处,仍然是一种人力资源的形态。这类人力资源的特性是控制着社会公共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如土地、道路、水源、电力、燃气以及相关政策、法律保障等,是企业的社会利益所在,为企业的立足之本。我们将其归入人力资源,理由在于,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最终归结是人,我们过去提倡过对事不对人,而事实上对事不可能不对人,一定的事总有着一定责任人和利益人。尤其是人的情感需求突显的今天,认识事物不从认识人开始,是无法真正彻底认识事物的。这类机构中的人也是人,不是神仙,也存在着情感需求。因此,作为价值增值的经营者,企业没有理由不将这类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人不视为人力资源。只是支配这类人力资源的机制,不同于上述几类,是一种国家法律、政策规定支配关系人力资源。
综合上所论述,也许会有观点指出这是一种泛“支配”主义,尤其是对于法定支配关系不一定认可。其实“支配”并无褒贬,与“调动”并无太大实质性语义差别,只是表达语态上更具有能动主导性,企业政治倡导的就是这种能动主导性。企业在实际工作,为了实现一个利益目标,总是千方百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些调动的手法包括悲情请求、正常交易、利益收买、利益挟持等等,所谓威逼利诱,色彩俱全。这些只要没有触犯一个国家的法律,理论上是没有理由怀疑其正当性。这些词汇上所携带的色彩实质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色彩。企业给某甲一笔钱让其弄到一份商业情报,这一行为,社会文化完全可以解读为甲被企业所收买,而企业政治则可以解读为企业运用经济利益的方式支配着甲。中国现在处于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相碰撞的时代,我们有理由在坚持优秀文化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认识认同创新文化,不然,我们无法解读生动的企业文化。

企业社会利益人际
第二章 企业资源运动形态

第一节 企业资源构成

3、企业社会利益人际。社会利益是指企业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利益关系。企业从确立之日起,就在这些方面与社会建立起联系。从利益形态上看,企业与以下一些社会机构存在着日常利益关系。
一是国家、政府对企业进行行政管理的机构。中国国家和政府现行企业行政管理机构是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行使国家政治管理企业的行政性职能,办理企业与国家政治对接事务,并对企业实施行政性管理。但考察我国国家和政府对企业行政管理实践,其对接归口关系却是非常复杂的,多头行政、交叉行政现象非常严重。首先,中国对企业进行行政管理的法规依据不叫《企业法》而叫《公司法》,而另设置《个体工商户管理条例》一规管理个体户;其二,企业机构“工商”行政管理的名称特性并没能涵盖该机构职能范围,严格地命名应当是“企业行政管理局”;其三,自国家工商总局到基层工商所,都能各自独立办理企业登记事务及相关行政管理事务;其四,地方政府没有专门对企业实施行政管理的归口机构,而分别由政府序列的经委与党委序列的工商联代行着部分职能,前者主管非民营企业,后者主管民营企业,二者在法律上均不具有对企业行政的授权,实际上二者也没有太多的行政作为。正因为这样的现象存在,企业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行政关系就不是非常清晰的。
二是国家、政府的税务管理机构。税收是国家、政府经济利益在企业利益目标中的根本体现,换一种说法是,企业的利益目标中必然地包含着国家和政府的利益在内,国家、政府的利益就主要地体现在税收上。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税务管理方式,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税收政策。中国近几十年来的税务管理经历过多次的变化,税种由少到多,管理方式由粗到细。为体现确保中央财政、发展地方财政的税务管理思路,现行中国税务分为国家和地方两大块,与企业相关增值税、所得税以及涉外税收由国家财政直接管理,其余由地方财政管理。企业不同的经营管理行为所产生的不同税负,构成企业与国家、政府不同的利益关系。企业财务意识下税金是一种纯付出义务,然而,以企业政治意识来认识,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既然尽到了一定的义务,也就会拥有一定的权利。这种立论无意为政府进行学术张目,事实证明,纳税义务履行得越好的,往往是国家、政府保护、支持最大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护、支持好一家纳税优秀的企业,实质也就维护了国家、政府的利益,这不是私利上的偏颇,而是权利与义务对等法则使然。同时,许多现实事实也表明,一般抗税、逃税的企业,其它社会法则也是遵守得不好的。这类企业,最终是无法做大做强做成气候的。
三是政府专业技术管理机构。这里涉及到企业专业技术从业资质和专业技术执行标准的行为范畴。专业技术是企业经营内核,是企业利益目标体系的生命线,没有经营内核的企业,其价值无所倚托。而社会需要从一个企业获得的也就是这个内核,因此,国家、政府对专业技术有着成套的管理体系。国家专业技术管理机构为企业进入一个行业设置了一定的门槛,同时也为已经进入技术门槛的企业提供了一种利益保护。企业实践活动中,没有企业不重视专业技术管理机构资源板块的,这不仅仅表现为一种行业准入,更重要的是能标志出一种专业技术上的社会认同,是企业价值的根本体现。专业技术含量逾高的企业逾是这样。
四是社会公众利益管理机构。社会秩序、水电资源、交通通讯、城市规划、产品卫生、环境卫生、社会文化、公众舆论等,是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利益事务,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成员也当然密切相关,其中任一关系的不协调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这其中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公权与私权密集交叉,一旦出现关系错位或破裂,不仅仅是由简单的政府权力所能解决得好的,这需要构建出一种稳定、和谐的利益平衡机制。任何企业,不论其能量大到何种程度,如果立于社会公众利益的对立面,可能有一时得势之机,但最终将走向衰亡。因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对立,是企业将自己异化成为社会公众的公敌,没有哪一种力量会大于公众,包括政府。同理,获得社会公众认可、支持的企业,也是任何力量摧不垮的。
企业政治论之所以将社会利益人际认识为一种资源,其立足点在于,企业政治的目的是实现企业利益增值最大化,应当将社会政治作为一种资源予以组合和利用,而不是对社会政治进行介入,须知,治理企业与治理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作为独立的利益法人,只要企业不与社会利益相冲突,企业政治没有允许社会政治干预的法理基础。同时,任何企业试图以企业政治凌驾与社会政治之上,最终是自取灭亡,用一句非常俗气也不太精确的语言表述是不务正业。中外企业莫一例外,中国许多显赫企业家的躺倒就在于对这一规则进行撞击。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企业相关产业人际
第二章 企业资源运动形态

第一节 企业资源构成
4、相关产业人际。产业要形成竞争优势,不能缺少上下游产业的密切合作关系,这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界的普遍共识。就是在同业内,“同行是冤家”的意识也逾来逾淡薄。特别是社会经济意义上的下游产业,同行业企业的相对密集紧靠,有利于构建同业市场氛围,不仅具有很强的市场拉动效应,而且市场信息反馈迅速、直接,企业竞争激发的无限创造力,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消除企业内部矛盾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同业之间,并不是时时处于竞争状态,在行业利益保护、资源技术调剂、经验教训借鉴、市场行情平衡等方面还有着相当重要的共同点。在行业中总是试图一家企业独大,也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
5、企业人脉网络。人脉网络源自个人人际关系概念,其实任何机构也都存在人脉网络的问题,即使强大如政府机构,也是离不开人脉网络的,企业的人脉网络则更为重要。现实中的企业,没有不重视人脉网络架构的,许多企业甚至不惜成本打造企业人脉网络,中华传统文化中“万事不求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一条路个人走到黑的人生处世哲学已经成为乖僻、封闭的同义词。企业人脉资源的丰富程度当然是企业领导人所秉人际理念的表现,同时也同企业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关系密切,弱国无外交,弱小的企业也是没有外交的。
上述五大人际关系的后三种,一般管理理论是列入公共关系范畴之中的。企业政治论认为,“公共关系”的特征指向不够精确,也不能真正科学地揭示出人际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无法以学术的精准性来指导企业实践。纵观古今中外,人际相互依存的根本在于利益,坊间指称“只有永恒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将人际关系揭露得体无完肤,以单个的个人人际立论似乎有些残酷,然而相对于企业却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真实。因为企业的特征就是利益经营者,那么利益共享则是必然的游戏规则,因此,企业在处理内部关系也好,处理公共关系也好,立足点是不可能离开利益这个内在动能的,关键的是如何找到各自的利益临界点,这者真正的课题。企业试图企望他人的施舍来营造自己的利益,是极为荒唐的思维理念。
企业政治论提示企业各类人际关系特征,不为批判人际关系,只为提示企业实际工作者,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一天存在,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利益关系的存在,没有侥幸。如果企业试图以人际关系批判者的姿态开展经营管理,那么,企业一天也存在不下来。坊间俗语云:“要做生意先做人”,言词所蕴就是这个不变的含义。
企业政治论认为,企业的“做人”绝不仅仅是一个业务范畴,而一个政治态度,一个企业的政治态度。人际关系处置方式上的宽与严,内外应当是一致的,内外不同的只是利益临界点的设置。企业人际内外宽严的不一致,是企业法人人格的不完整,是企业政治不规范的表现。不完整的人格是没有诚信基础的,而不规范的企业政治只会生产后果严重的负面效应。这不怕NBA学的再好。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企业人-物关系
第二章 企业资源形态

第一节 企业资源构成
二、企业人-物关系
企业人际关系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在什么样的关系值下,将产生的是合力还是斥力,一定的人际关系值是由一些什么样的要素构成的。那么,企业人-物关系要研的究则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探讨人与物的关系的构成,最佳的人-物关系应当具备何种要素。企业政治论研究企业人-物关系的目的不是为了别的,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在企业运动中实现人与物的最佳配置。
在人与物的关系中,物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运动性态。请注意,我们这里用的是一个性态认识视角来观察人与物,主要便于企业政治理论用动态的眼光来研究企业的人与物,试图使理论描述更加贴近管理实际情态。既然是以性态观察人与物,那么我们就在以其基本运动形态为单元来认识。人的基本运动形态单元是单个的人,而物则是有着完整使用功能的器物为单元。例如电脑,一定至少包括主机与荧屏,这样才是一台具有较为完整使用功能的电脑,当然,电脑主机也是一个物件,但它不是电脑,而是电脑主机,仅仅有电脑主机是不能实现电脑基本功能的。
我们先抓死老鼠,看物。以运动性态特点认识企业的物质元素,大致有这么一些类型。一是概念型器物,包括货币及其凭执、经营管理资料、文化设施等;二是智能型器物,包括办公电脑、文化用具、自动化工作线等;三是技术型器物,包括车辆、车床、反应釜等一类机械、化工类设施等;四是简易型器物,包括物业设施、家具、用具等。关于物的运动规律人们已经掌握到了量化程度,这里毋庸赘述,只是以企业政治角度提出一个认识物的思维模式,以便于与人的运动性态对接。
常识已经告诉我们,不同的物件应当配置一定的人,才能构成一定价值的人-物关系。这里,“一定”的价值是就是与企业总的利益目标相一致的目的。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人是主动的、创造性的一方,人与物的关系值,特别地借用*关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就构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的论证思维方式,这个观点是相当独到的。运用这个思维方式我们可以认识到,人与物的结合所产生的关系值实在是变数太多,这个关系值就是工作效能。
以企业政治的角度认识人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认识清楚不同的人的价值性态,以及这个性态与企业物质资源进行组合后可能创造出来的价值效能。一定的人相对于不同的物,一定会产生不同的工作效能;一定的人与一定的物在不同的条件下产生的工作效能也一定会是不同的,这些条件包括时间状态、地点状态、场合状态、情绪状态、体能状态、他人配合状态等等,其中,情绪状态和他人配合状态的变化尤为复杂。人的价值性态,一般称之为人的能力,是人才的基本考量依据。由于人的特性使然,人的能力具有技术形态和情商形态的双重属性。人的能力的技术形态是指人的体能和智能的配合形态,人的能力的情商形态是指人的体能、智能、情绪三者的配合形态。情绪是人类极不稳定的因素,再理智的人其情绪也是波动的。因此,人的技术形态能力是人的能力的基础,情商形态能力是才是能力价值的根本体现。情绪状态是一个企业意识形态范畴,他人配合状态本质上也多缘起于情绪状态。这里我们探讨人-物关系着重对技术形态能力做一些结构性分析,情绪状态方面的内容,我们将放在《企业意识形态》一章进行探讨。
常识已经告诉我们,企业的正常运行和不断发展,至少需要下面一些技术形态能力。
第一,领袖能力。领袖能力的基本特征是:志向远大,善于自律,有大器风范;思维敏锐,富有主见,擅长思想鼓动;立场坚定,意志坚强,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为人谦和,胸襟宽阔,具有良好的人际亲和力;言行一致,行为果断,具有良好的处事能力;是非无妄,赏罚分明,权利责任关系清晰。企业领袖人才的存在,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障。领袖型人才不容易成就,所以,真正能做大做强不断发展的企业并不是太多。
第二,领导能力。领导能力的基本特征是:思维活跃,长于解读,对新生事物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立场坚定,意志坚强,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行为果敢,勇担责任,有坚强的执行能力;是非无妄,赏罚分明,权利责任关系清晰。善于团结,顾全大局,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第三,智谋能力。智谋能力的基本特征是:学识广博,富于创见,有全面系统的综合思维能力;遇事冷静,多谋善断,具有很强的运筹策划能力;技能多样,办事精细,独立事务工作能力强。
第四,事务能力。事务能力的基本特征是:学有所专,身怀技艺,有较强的事务综合技能,心无旁骛,办事精到,有较强的事务钻研精神。
第五,特长能力。特长能力的基本特征是:身怀特技,有过人的独特能力。
第六,普通能力。有进取心,有一定的岗位适应能力,有团队精神。
上述能力特征的描述,是企业能力结构特征的基本反映,但不是全部反映,至少体能没有反映进来,因为体能是一个常识性的恒定指数,毋须赘述。同时,某一个人也不一定仅仅表现某一类型能力,上述能力描述也没有做出量的界定,领导一个人也是领导能力,领导一万人也是领导能力。人的能力的量化是人力资源需要解决的课题。基于企业政治层面,我们要注意的是,一个兼具多种能力的人,其能力之间不可避免地总是会存在一定的对冲抵消作用。例如,一个善于谋划的人,多重选择的能力惯性必然要对冲一部分果断能力,完美的事务能力也必然对冲掉一个人部分的领导能力。
对人与物的价值性态特征进行了一般性的理论描述后,立于人-物关系的一般层面,我们便可以得出结论,要让人发挥最大创造力,实现最大的价值创造,物的配备一定适应人的价值性态。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推论,假如物是一定的,人的配备一定要适应物的价值性态。现实企业运动中,一般是站在后一立场来处置人-物关系的。当然,从现实需要出发,我们仅仅将人-物关系停留在这一层面,这理论就会没有意义。我们所要提示企业实践运动的是,站在人才的角度看企业,企业便是一个物,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价值性态,不同价值性态的物就只能配置什么价值性态的人,过高的配置是不科学的。比如一个生产能力几百万元的企业配置一个资金驾驭能力过亿的人才,不仅是一种浪费,甚至会产生负面效能。

企业产品供需关系
第二章 企业资源形态

第一节 企业资源构成
三、企业产品供需关系
企业产品供需关系的存在是企业产品得以存在的基础。如果说产品是企业实现价值增长的手段,那么,产品供需关系就是企业实现价值增长的舞台。企业政治要认识的供需关系,当然包括企业营销体系中的供需关系,但并不就是企业营销体系供需关系的概念,而是要站在企业整体角度认识企业产品供需关系的内在机制,认识这种机制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可能生产、或已经产生的一系列关系。因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目标和终点,就是市场。所谓“一切为了市场”,企业一切人力、物质的资源运动都是为市场的存在而存在,没有市场的存在,企业这一切都没有意义。
供需关系实质是交换关系存在的前提。供需关系不仅仅只发生在商品经济时期,从人类交换活动一开始存在。正如前面我们在论述价值增长规律时说过,只有需求的存在才会导致交换发生,而不是剩余产品导致交换发生的。甲不食羊,乙即使不需要甲用斧子来交换而白白送给甲,这种纯物质的转移没有价值交换意义。供需关系的建立,需要有供与需两个对等的方面的存在,而且首先需要一个需求方的存在,否则,供需关系无法建立。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照样存在滞销商品,因此,在供需这一矛盾中,需求历来是一个主要的矛盾方面,主控着供需关系。供需关系的本质完全可以用一个已经用老了的商业术语表述:适销对路。
这一实质性的描述也完全可以适用于任何交换活动中,不管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所谓买方市场是供方出售的意念大于需方购买的意念,而卖方市场恰恰相反。我们原来把买方市场或卖方市场描述为“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这是不太科学的,这容易从理论上误导为产品过剩,没有真正揭示出产品供需关系的内在实质。根本没有需求意念的产品不是过剩,而是没有供需关系基础的一厢情愿。市场运动表明,需求虽然始终立于供需关系的主要地位,供应对需求也是有反作用的,这个反作用就表现在供应对需求的导引与唤醒。
在企业的市场供需关系上,美国雷蒙德•弗农的企业产品寿命周期理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遗憾的是弗农的产品寿命周期理论没有从正面解读“为什么产品会存在寿命周期律”的问题。认识了需求在供需关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其实我们也就可以认识到,产品之所以存在寿命周期,一是随着社会进步,新的产品唤醒了人们新的需求,旧的需求被新需求所替代;二是市场竞争导致人们需求的多元化,稀释了同一产品的需求量;三是人们需求情绪性的波动周期导致产品的时兴时衰。归根到底还是需求在起作用。个别企业同类产品的销售不畅,不能归结寿命周期性,因为个别企业同类产品的没有市场,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可能是客观方面的。
认识产品寿命周期性的积极意义在于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产品的市场需求状态,确定自己的产品战略计划,制定企业相应政策,不断开发新产品以适应市场。从这一意义出发,我们可以意识到,一个具有一定生命力的新产品的出台,不是一个简单的科研开发范畴,而是企业经营方向的调整。方向的变化,一定将引起资源组合、利益关系、意识形态、政治结构等一系列的变化。企业政治论的供需关系也不是一个单纯的营销工作范畴,因为完美地实现营销目标,绝不是单纯的营销措施和手段所能做得到的,这是一个企业整体合力的表现。而实现这种合力指数的提高,企业政治便是一种核心力量。
美国马文•鲍尔提出顾客与客户差别的理念,对企业供需关系的深刻认识,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们引出这个理念的目的,就在于供需关系维护上的一种提示。“客户至上”的理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企业供需关系上的“客大欺店,店大欺客”的规律依然存在。在供需商务洽谈过程,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即使有如欧美这样特别发达的市场文化里,也是存在的。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资本是创造价值的物化劳动
第二章 企业资源形态

第一节 企业资源增值过程
讨论资源增值过程,其核心认识点是价值问题。玛克斯(新浪网站过滤把这个名词过滤为*号,故学古人采用通假处理)已经将价值和价格的本质和规律揭示得淋漓尽致,至今无人可以超越。但如何联系社会实践,真正深刻地解读价值与价格,就目前学术理论状态而言,其实还存在有许多可以商榷的地方。至少,现今为止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解说仍然是停留在阶级论的表层上,没能让剩余价值理论很好地服务于现代经济生活。从这一点上说,本“企业资源增值过程”仅仅是玛克斯价值理论的读后感,并非创说。
一、企业资源增值原理
1、资本是创造价值的物化劳动
点读着玛克斯剩余价值理论,面对社会实践的沙盘,遇到了一个不可开解的学术障碍。如果,我们认同剩余价值源自劳动,那么,如何解释资本投入获取回报的问题?而且,剩余价值原理已经揭示这么长时间了,到现今为止的所有投资活动,没有一个不是以投资回报为目的,这当然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投资活动。这些投资回报是那么的理直气壮,也没有人认为不可以理直气壮。那么,这其中的“理”在哪?
细想一下其实很简单,剩余价值是劳动创造的这一论断是无法否定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界定劳动。《资本论》中,玛克斯其实已经把商品界定为物化劳动。依照物化劳动的概念我们就可以明白了,商品本身就是劳动的成果,是物化了的劳动。既然商品是物化劳动,资本也是商品,那么,就完全可以把资本界定为物化劳动。在物化劳动中,除了我们日常的有形物品外,还有包括着许多无形的劳动,例如店铺字号、码头效应、商业氛围等,这都是劳动积累的成果,我们可以称之为虚拟物化劳动。
可见,劳动并非只有拉板车、看机器、耕田地这些人的活动形式,这是一种活的劳动,也就是活化劳动。因此,劳动实际存在着两种形式,一是活化劳动,二是物化劳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劳动,仅仅有活化劳动是不够的,人不与物结合,无法创造出新的价值来。所以,不独只活化劳动,资本以及所有参与价值增值过程中的资源都是一种劳动的表现,只是各各的表现形式不同。既然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那么,物化劳动当然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之一。投资获得回报就是理所当然了。
这并不是一种关于资本的实证主义思维方式,假如认定是活化劳动创造了价值,那么活化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当然是劳动的表现。关于活化劳动和物化劳动的问题玛克斯论述得很清楚,忽视物化劳动在价值增值过程的重要地位,显然是曲解了玛克斯的劳动论。
反对的观点一定会反驳,按照这一物化劳动的解读,是不是就应当摧毁“寄生虫”论?我们以为,承认物化劳动的劳动属性,承认物化劳动对价值的创造地位,并不否定不劳而获的人“寄生虫”性质。“寄生虫”,是一个基于获取劳动成果方式的命意。财富总是经过劳动创造出来的,客观存在的财富总是一种物化了的劳动,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能因为财富掌握在“寄生虫”的手里就改变了其劳动的性质,财富归谁所有都是一种物化了的劳动。这里的差别点是如何占有到这个物化劳动的权益的,即资本的原始积累问题。资本原始积累是一个劳动权益分配的概念,与劳动的表现形态无关。劳动权益分配方式,历来是社会变革的根源,是社会政治范畴,这里不做讨论。
在认识物化劳动时,有一个问题必须严格区分开来,那就是土地、河流、空气等自然资源并不是物化劳动。玛克斯所批判过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与肮脏,主要是指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与无偿占有。自然资源的管理问题是国家政治问题,不在企业政治范畴之列。站在企业的立场我们要明白的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社会文化所认同的劳动权益分配方式,是社会的主流分配方式,这是社会制度问题。企业政治无法解决社会制度问题。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价值增值于价格的最后确定
第二章 企业资源形态

第一节 企业资源增值过程
一、企业资源增值原理
2、价值增值于价格的最后确定
企业认识价值增值目的,是要从学术层面认识一个价值能不能增值,是怎样增值的,为什么一件商品一转手,价值就不同了。通过对价值增值规律的认识,根据企业利益目标合理配置资源,以实现价值增值最大化,剩余价值归谁所有则是一个资源所有者权益的课题。
对于静态的价值增值过程,经典导师早已有着辉煌的成论。玛克斯说,商品的价格是由社会平均利润决定的,这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认识意义,是一种宏观俯视角度,对企业产品价格确定的认识并没有实践操作性。因为,事实上社会平均利润谁也没去计算,即使如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也没有。证券交易,有一个一定时段里的平均价格,可仍然是事后的统计值,实际的交易也没几笔是按照平均价格成交的,平均价格仅仅是个参考值。因此,每个具体的价格仍然需要时时地一个一个的确定。可见,企业认识价值增值过程,需要从平视的动态角度来把握,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操作。
企业价值增值动态过程非常复杂,一是企业价值增值过程是个周而复始的运动,一个过程没有结束,另一个过程就已经开始;二是投入的劳动形态多样,有活化劳动,有物化劳动,有虚拟物化劳动;三是劳动的投入时间有先有后,并非一次性投入;四是很多劳动投入后并非一个过程中一次性耗费完毕,而是多个过程的资源共享;五是上一个增值过程中的增长价值往往不自觉地被投入到下一个增值过程;六是企业价值增值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意过程,一个大的增值过程总是由许多小的增值过程构成,包括我们一般认识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如果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分析、论述,会显得很有学问,文章做出来也会很精彩,但不实用。这种思路的理论纵深发掘是企业各职能理论空间,企业政治论要解决的是对企业各专业环节的理论进行抽象、归纳,考察企业政治在企业各类行为中的存在形式,从而自觉地运用企业政治原理实现综合的管理效应。
考察企业实践,站在企业利益目标的立场上我们会发现,企业任何大小行为都是一个成本价值的投入行为,这里不分老板与员工,不分企业内外。以企业利益目标为认识足点,任何人都是供方,任何人又都是需方,只是相对一定的价值物的角色切换。比如,相对劳动工资,员工是一个需方,而相对于劳动力,企业领导同样是个需方;相对于销售价值,供应商是一个需方,相对于生产资料,企业领导也是一个需方。一个价值增值过程的最终顺利实现,总是体现着这个过程中大大小小利益人的价值增值,一个价值增值过程的中断,这个过程中的利益人都必然随着受损。所以,前文我们说过,价值增值过程实质是一个利益链。这并不是本书的特别发现,现行中国企业财务核算体系体现的就是这个思路。因此,每一个成本价值的投入都应当具备增值点,只有具备增值点的价值投入才有增值价值,不具备增值点的价值投入不具有增值。
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总是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价格的最后确定决定着价值增值的最终实现。价格提升,增值就大,反之,价格下降,增值就小,甚至出现负增值。这已经成为一个常识,毋需赘述。我们郑重地展开这个关系,是要论证价格对价值确定的重要意义,引伸推论出,一个劳动的价值是多少,不是由劳动者自己说了算,而是由接受这个劳动的需方一起商定的价格决定的。因此,价格的确定是供需双方对价值的共同意愿。归根结底,价值的增值表现在具体事物关系上是供需双方意愿的统一。
因此,我们说价格,并不是指书写在价格表上的价格数据,而是指实际成交的价格。没有成交的价格不能认为是一个价格,充其量只能反映出供应方的要价,只有成交了的价格才是供需双方确定了的价格,才是一种市场供需利益平衡的表现,具有价格的实际意义。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价格是供需双方博弈的结果
第二章 企业资源形态

第一节 企业资源增值过程
3、价格是供需双方博弈的结果
前面已经提及,企业政治论认识的供需关系,并不是一般营销学意义的供需关系。研究企业价值增值过程,我们是要立足于价值这个点上,认识这个点连结起来的人际关系。因为只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存在,价值增值才有可能实现的基础。所谓市场,归根到底是由人构成,是由人际之间供需关系的存在而构成的。在人际间供需关系中,需求是是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一方。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个波动的原动力就是需求。没有需求的存在,所谓价值仅只是一个单向的认定,并不确定为一个价格。当然,没有供方的存在,需方即使有再高的价格意愿也不会存在一个价格,但供方不具有价格决定意义。
1个一次性打火机(甲)=1元人民币(乙)。甲不需要1元人民币,不会出售这个打火机;乙不需要打火机,不会付出这1元人民币。这样,供需关系就建立不起来,价格并没有确定成为一个事实,1个一次性打火机=1元人民币还只是一个虚拟比值。只有当甲乙双方同时需要对方所持价值,供需关系才会发生,才会就1个一次性打火机=1元人民币的比值进行讨论。
就着这事例,我们向深层探讨。1个一次性打火机(甲)=1元人民币(乙),这里谁是供方,谁是需方?因为相对于打火机,甲是供方,乙是需方;而相对于人民币,乙切换为供方,甲切换为需方。这种供需角色定位可以相互切换的特性说明,需求是一个普遍的、永恒的价值动力。需求下降,价值下降;需求上升,价值增长。这种供需不同定位特性让两种需求共存于一个供需关系之中,让供需双方找到了一个利益共同点:甲需要乙的人民币,乙需要甲的打火机。有了这种利益共同点,打火机究竟等于多少人民币不是首要的,双方的共同需要才是必不可缺的因素。
有了双方共同需求的存在,也就有了讨论“打火机究竟等于多少人民币”的基础。供需双方价格讨论过程关系到各自的切身利益,价格讨论实质是一个利益的取舍趋同过程。供需双方利益的最后取舍往往不会是绝对真实意愿,因为卖方的真实意愿是价格越高越好,买方的真实意愿是价格越低越好,本来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供需双方的利益取舍同一的结果往往表现为一种形格势禁的对方“迫使就范”。所以,我们说价格的讨论过程实际是供需双方利益的博弈过程,供需双方利益在这个过程中碰撞,在这个过程中交换,价格就是这一利益博弈的结果。
综上所述,企业价值增值过程是活化劳动和物化劳动相结合创造出新的价值的过程,在这个价值创造过程中,物化劳动与活化劳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缺一不可。企业通过劳动组合所产生的创新价值,需要通过市场供需交换才能获得价格的认定,并最终实现价值增值。企业创新价值的价格认定一般说来是一个市场认定行为,所谓的市场认定行为,实质就是供需双方的利益博弈。博弈是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其背后却有着非常深刻的社会市场利益基础。一般市场运动的概念也就是这种利益博弈运动的含义。书包网 www.61k.com

供需意愿表现形式
第一节 企业资源增值过程
二、供需意愿表现形式
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我们终于明白,纷纷攘攘的市场,归根结底是一种供需双方利益的博弈。在这里博弈已经不是比喻,不是一种文学描写,而是一种经济理论描述,价值增值意义上的博弈过程我们将列出专题探讨。因为意愿是人的利益的主观意识形态,要认识市场博弈,首先要认识清楚人的利益意识形态。下面我们探讨供需意愿表现形式。
意愿与行为是一对相对范畴,是研究人的行为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的根本体现。同一行为,是否是行为人意愿的真实表达是界定行为性质的根据,许多法律上,意愿的真实表达与否是罪与非罪的分界线。因此,研究价值增值这么一个核心利益问题,不能够不研究供需意愿。由于市场交易把劳动价值抽象为货币,人类劳动的第一目的就是要把劳动转化为货币,人们的认识上是实际把货币持有方视作需方的。为便于叙述上的定位,本书也遵从这一约定俗成,有特别论述的除外。

1、供需意愿不同的表现形式
供需意愿表现形式是供需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供需双方没有任何愿意表达,不会构成供需关系。如前所述,价值产生于人类劳动,表现在供需双方关系之中,那么,价值是怎样存在于供需关系之中的呢?往深层剖析,我们发现,一个价格在没有达成之前,价值是以供需双方各自的意愿形式存在着的,一般表现为一个价值的期望值。这个期望值形成于一定的市场总体(包括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状态评估、供需双方实力(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评估和自我利益目标的确定。概括地说,一个期望值总是一定客观现实评估的结果。由于每个人的个体特性不同,对客观现实的评估,当然包括对对方的评估,总是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也必然地导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期望值。
尤其供需关系中,双方角色利益立场的根本不同,在价值诉求上天生就是一对矛盾,其意愿必然地存在着很大差别,甚至有时这种差别还表现为一定的对抗性。
(第二章未完待续)

企业意识形态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章 企业意识形态

第一节 企业意识形态的地位与作用
企业意识形态客观地存在于企业实践活动之中,从确立的第一天开始,企业就要承受经济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双重压力与双重风险。企业实际工作者管理上的迷惘与困惑,实质就是一种企业意识形态的迷惘与困惑,企业意识形态的存在与否,不与企业经济效益相关,濒临破产的企业其意识形态照样存在。把企业意识形态提到企业管理理论的高度来认识,系统地研究企业意识形态规律,目前还是一片处女地,至少没有这个理念。
许多年来,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一直流行着一种试图以企业文化概念来解读企业管理的时尚,试图用文化来解决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困惑,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常识性学术错误。企业文化与企业意识形态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企业文化是企业物质和精神两个形态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企业观念性的总体面貌表现,而企业意识形态则是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成熟了的文化是一种广泛的观念认同,而企业意识形态则具有强烈的企业政治色彩。从现在的企业管理实际来看,将企业文化的概念引入企业管理的结果,是将企业文化弄成了一张皮,弄成了一些与企业实际文化特征毫不相干的空洞口号。如果说这些口号对企业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那也只是一种广告文化,将广告文化定义企业文化的全部,高张了企业管理学术的苍白与虚伪,虚伪的学术导引出来的必定是一种虚伪的文化。当我们一边谆谆教导我们的企业要讲诚信的时候,一边却在以文化的名义千方百计哄骗企业,这是社会文化的悲哀!这里,企业没有错,错的是学者。
任何人都明了一个常识,对人的管理,最佳方式就是从思想意识入手。很简单的道理,思想通了,什么事都好办,思想意识的对立,朋友完全可以变敌人。这与文化有什么关系呢?如果硬要说成是文化,那么,也只是表现为文化的取向不同,而不是文化的存在与否。因此,就企业经营管理而言,加强企业意识形态的建设与管理,才是一个具有真正实际意义的学术命题。“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命题,与“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命题一样,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是一种结果与过程上因果关系颠倒的混乱逻辑思维。
企业意识形态,说白了就是企业的思想体系,这是企业的灵魂。为什么我们说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灵魂?是因为政治的功能首先就在于构建一种思想体系——注意,不是文化体系,而是思想体系——以规范人们的思想意识,通过意识形态的建设与管理,从而把人们的一切行为纳入管理规范之中,让人们自觉地又有组织地进行社会活动。如果这一体系成熟了,得到了一定的社会认同,才是一种文化的表现。文化,并不是关在办公室里由少数人编写出来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至此,我们已经明白,企业思想实质渗透于企业的一切行为之中。只要有人的存在,思想就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形形色色的思想意识,主流意识不去导引它,那么非主流意识就会去导引它。主流意识可能导引出正面合力,非主流意识导引出来的可能就是离心力。在信息多元时代,尤其是这样。所以我们说,企业意识形态的管理对企业管理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具体地说,企业意识形态管理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意识形态是企业一切工作的指导系统,是评判企业行为的主观意识标准。
企业行为总是一定企业思想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企业思想意识形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政治行为。如果说,企业利益目标是一个结果,那么,体现在这个结果上的主观意图就是企业意识形态的表现。比如一个经营项目的利润结果是100万元,而主观意图是200万元,那么,是不会被评判为经营成功的,虽然同样是赚了钱。相反,一个经营项目的主观意图是亏损200万元,结果亏损额是100万元,企业意识形态一定会评判为极大的成功,虽然同样是没有赚钱。意识形态对事物的评判在于事物的主观预期与事物实际结果的吻合度,而不是固化了的一个标的或数据。
企业意识形态不仅对企业成果的评判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更作用于企业经营过程,甚至企业活动每一个细小的工作行为。存在于企业中的一切观念物,包括规章制度、产品标准、工艺流程标准等等,都是企业意识形态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企业意识形态,这个企业就会有什么样的规章制度、产品标准和工艺流程标准。
企业意识形态的这种能动作用让企业的一切行为,围绕着核心意识转动、扩散,指导着企业政治行为上禁止什么和倡导什么,界定着企业一切思想、行为的是非与对错,主导着企业的喜、怒、哀、乐。2008年大地震捐助活动中,神州电脑公司一名员工没有捐款,就被其吴海军总经理评判为“人渣”。我们在企业实际活动中,经常产生的人际磨擦、纠纷,都是意识与观念的激烈碰撞的表现。很多激烈的争吵与辩论,最终的结果都是“说清楚了就行了”。可见企业意识形态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因此,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体系,就没有统一的工作标准,企业就会像一盘散沙,企业就没有核心,就没有权威。所以,我们说,什么是领导力?思想就是领导力。
二、企业意识形态是企业资源合力的根本源头
企业资源无论多少和大小,其后面都是人,一定的资源总有着一定的持有人。从这一意义上说,企业资源的组合,实际也就是人际的组合。而企业的人际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的利益关系构成不同的人际关系。不同的思想理念、不同的价值观念,仅仅由于相同的利益增值取向组合在一起,人际关系本身就是非常脆弱的。
与企业最为相近的企业薪酬体系人际,也并没有太多严格的政治审查,或根本就没有政治审查,本就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意识混合群体,更何况利益联盟等其他人际关系呢?有寻求能量发挥的,有冲着工薪标准来的,有奔分红来的,也有为混日子来的,而且各自心中的是非标准、价值标准又各各不同;这里牵涉到工作成果的评价,牵涉到各自权益的界定和保障,牵涉到形形色色、纵横交错的意识纠葛和利益争议。没有一个强力的思想意识体系,是无法形成合力的,好事也可能办成坏事。所谓“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实质就是一个意识形态不够统一的表现。
要将多元的思想意识统一起来,唯一的途径就是构建完整的、强有力的意识形态体系,设置出一个共同都能接受的利益点,让不同的人一齐焕发起创造热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造就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可见,没有一个统一的企业意识形态,企业就不会有强大的合力。
三、企业意识形态是企业社会价值的根本体现
企业的社会价值并不表现为企业创造了多少财富,而表现为企业是怎样创造出财富和对所创造的财富的处置,也就是说,企业怎么分配由企业创造出来的财富,企业这个劳动群体是怎么样创造出这些财富来的。这才是社会所需要企业做的。
从这一理念出发,这首先企业获取财富手段必须是社会文化所能认同的方式,背离社会认同而获取财富,必将遭到社会的惩罚,是谈不上社会价值的。同样地,虽然物质基础是企业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然而,企业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并不等于就实现了一定的社会价值。资产累亿但为富不仁,祸害社会,其社会价值只会是负数,而不是正数。一定企业的意识形态应当总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反映,企业意识偏离社会社会意识标准,是对社会的破坏。一个企业的意识形态推进了社会意识的进步,彰显了社会优秀文化,那就是这个企业对社会最大的贡献。须知,在人类社会里,意识总是事物评判的主体。即使真理,也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主观认识与客观相一致的表现,同样是一个观念物。所谓千秋功罪,见仁见智,集中反映出意识形态对客观事物的评判上的巨大作用。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企业意识形态的特点(1)
第三章 企业意识形态

第二节 企业意识形态的特点
意识形态是一个思想体系,那么,企业意识形态就是企业的思想体系。说它是一个体系,那么,就应当是一个系统的思维,而不是支离破碎的思想点滴。企业之所以一定存在一个完整的思想意识形态,在于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行政实体。企业独立的经济和行政行为随着企业的存在而存在,随着企业的消亡而消亡。意识是人们对物质的反映,那么,独立的物质就必然地存在独立的意识,一个独立的物质系统也然地存在着一个独立的思想意识体系。这是企业意识形态存在的必然的客观基础。
企业意识形态的存在与否,不以企业中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企业人意识到企业意识形态的存在,企业意识形态也存在,企业人没有意识到企业意识形态的存在,企业意识形态也存在。这正如个人意识存在的形态一样。企业人没有意识到企业意识形态的存在,是意识形态不完善的表现之一,并不表示企业意识形态的不存在。所以我们说,企业意识形态的存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并非人为地一定要为企业安上一个意识形态的装置。因此,企业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个人意识一样,具有客观性。
之所以要把企业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来认识,就在于人类意识存在的客观性,并且我们都没有认识到它。我国曾经有过的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并不是严格的企业意识形态管理,那实质如同那个时期的企业经济一样,是社会管理功能在企业中的递延。过去的企业政治思想工作集中反映的是社会整体利益,而不是企业利益。我们的企业意识形态命题,是基于企业利益的命题,而不是一个广阔的社会范畴。国家意识倡导的是爱国,政党意识倡导的是爱党,而企业意识倡导的是爱企业。可见,企业意识形态与人类其他意识形态有着共同的特点,但也有根本的差别。
具体地说,完善的企业意识形态应当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一、一个完善的企业意识形态,应当是一个企业自身特点的反映
企业意识总是一定社会意识的反映,企业意识不可能、也不应当背离社会意识的基本规范。但企业意识并不等同于社会意识,企业意识从本质上体现的是企业利益。比如,有的企业将“改革”标榜为自己的企业文化内涵之一,就是非常荒唐的。“改革”是相对于一个僵化的国企体制的,是国家针对于“企业主人翁”的政治运动,你一个民营企业瞎起哄,在体制上一天到晚改来改去的肯定是没有经济效益的,精力都改革去了还做什么生意呢?企业思想意识与社会思想意识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企业切忌照搬社会政治口号和社会政治工作方式来解决内部问题。如果社会政治能够解决企业问题,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就没有必要改革。
企业意识形态不独与社会意识形态相区别,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思想意识形态也是有差别的。这是因为,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利益,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行业特点,不同的企业由不同的利益群体构成等等,这些方方面面都将对一个企业的思想意识构成产生深远的影响。采矿企业的思想意识形态肯定会不同于零售企业思想意识形态,大型企业的思想意识形态也肯定与小型企业有很大别,以城市人为主组成的群体与乡村人这主组成的群体,其意识差别更是显而易见。我们区别这些思想意识上的差别,不是要人为地要在人际间制造隔阂意识,而是立于管理角度正视这些差别的存在。

企业意识形态的特点(2)
第三章 企业意识形态

第二节 企业意识形态的特点
二、一个完善的企业意识形态,应当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完整的思想体系应当包括企业是非标准、企业利益标准、企业人际标准、企业工作标准等主要的意识方面,这些主要的意识方面内部联系应当是不矛盾的。同时对企业所有行为的评判和处置都是遵从这一标准系统,而不是多重标准,也不是随意的情绪性标准。对企业高级人才,企业可能表现出以人为本的意识,那么其他人员呢?甚或普通员工呢?高兴了,是这种意识,不高兴了也是种意识。
这里所说的标准,并非一定是见诸文字的标准化制度,有当然更好,作为思想意识最重要的是贯穿于企业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表现。说的一套,做的一套,表里不一,说的不仅不能完全代表企业思想意识,同时还表现出一个企业思想意识上的虚伪。企业思想工作艺术,不是表里不一的表现,思想工作艺术是指工作过程和方法,兼顾着人的情绪需求,并不影响执行结果。具体的思想工作艺术,我们在后面章节里还将专门论述。
我们说的工作评判,并非专门指向指上级对下级的评判,同时包括同级评判和下级对上级的评判。企业意识形态在于企业上下左右的评判意识是同一标准,在于企业人际间评判意识上的一致性,在于企业的各项工作规范是否取得了一定的群体共识。当然,任何一个群体、团队,试图构建出完全绝对的统一意识,也是不可能的,这里的一致性指的便是大多数,是主流。
三、一个完善的企业意识形态,应当是一个稳定的明确的思想体系。
称为一个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应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是一种成熟的思想结果,而不是突发的、情绪化的意识片断。成熟的人都有意识,都有思维,但思维和意识都还不能称为思想,思想是一个稳定的思维体系,是人们对一个事物有着了全面完整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的观念。思维的稳定与否,是衡量一种意识是否成熟的标志。
企业是一个多元利益的组合,一般牵连着许多个人的身家性命,指导企业的思想意识应当是全面、成熟、稳定的,否则,将会给众多利益人,甚至包括间接利益人,带来不可估量的政治和经济的损失。
企业意识形态不仅要具有稳定性,而且还应当是非常明确的,只有明确了的思想意识才能得到多数人的认识、认同,然后接受它;模棱两可的意识,是没有确定的意识,没有确定的意识人们无法认识。其实,思想意识的稳定与明确是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并没有特别的学含量,但企业现实中,企业思想意识形态不稳定、不明确却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存在的问题。无论上是上级对下级,还是下级对上级,无论是企业对于员工,还是员工对于企业,都严重地存在着意识沟通不畅的现象。
应当说,没有明明白白的思想意识交流与碰撞,就不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明明白白的思想意识交流,企业人生不会是一种阳光心态,不会爆发出无穷尽的创造力。只有构建出稳定、明确的企业意识形态,才能消除阴暗心理,才能消除人际间的误会与隔阂,才能形成企业巨大合力。
总之,企业意识形态,与企业资源投入人、与企业领导人的意识特点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层面的人具有强势的话语权,也具有决策权。企业意识形态的直接体现是企业政治行为,而这两个层的人恰恰是企业政治的核心人物。当然,企业意识形态的形成,也与员工构成密切相关,基于人数上广大基面,虽然话语权势弱,但却总是企业政治的构成主体,企业领导者的意识不被企业广大基面所认识、所接受,并形成共识,是不会成真正的企业意识形态的。因此,企业意识形态,总是一个企业全体人员共同思维的结果。为什么实践中成功企业的经验难以复制?道理就在于企业人员、利益构成总是有着重大差别的。一个企业不能依据自身特点,一味摹仿、照搬他人成功经验,并不一定能够成功。这也就是,韦尔奇虽然出于通用公司,但通用汽车公司同样会出现破产的主要原因,而不是韦尔奇经验的不宝贵、不存在。韦尔奇也好,MBA也好,都没有能够跳脱经验型的技术性描述,其理论具有很强的感色彩。桔,在南为桔,在北则为枳,是因土壤、气候、水质等等存在着差别。西文贤者在中的土地上弄技术都有上乘表现,但在中国的国度里做行政管理,目前还没有发现非常成功的案例。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企业政治研究全文阅读 作者:野草 《企业政治研究》由www.61k.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企业政治研究全文阅读页面。

二 : 家族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摘要:伴随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家族企业是民营企业的一种存在形式,它在促进我国经济水平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家族企业历史发展轨迹与自身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内部治理结构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深入分析我国家族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优势与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给出完善我国家族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与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家族企业;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一、引言
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仍然会保持着一种并存的状态,民营背景与外资背景的企业也会逐步加入到上市公司的行列当中。伴随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家族企业也在逐渐成长,其发展十分迅速,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家族企业,其内部治理结构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伴随企业规模日益壮大,面临竞争激烈的市场大环境,家族企业很有可能失去自身优势,逐渐显现出某些缺点与弊端。如何能够找到解决这些缺点与弊端的方法,促进家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就成为我国家族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出现的问题给予解决,就很可能造成家族企业衰亡,逃不出富不过三代这一怪圈。
二、我国家族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结构优势
(一)家族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具有高效性
我国家族企业的股东构成十分简单,绝大多数都是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组成。所以,在企业进行重大决策时,由于大家的利益相通,通常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成一致,这就尤其突显了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优越性与高效性。同时,在执行与实施企业的某些制度与决策时,能够保障较快地获取到企业内部信息,通道简单,成员间能够较为通畅地获取到所需信息。由于家族企业的成员拥有较高的利益一致性,所以能够为其在应对市场变化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家族企业内部治理成本较低
对于初期发展阶段的家族企业来说,其控制机制以及有关的防范风险措施还不够成熟,企业可能不考虑执行两权分离这一治理方式,因此,他们不会在职业经理人市场上找寻经营替代者,由这点不难看出,我国家族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结构拥有低成本治理的优势,同时还能够较好地防止机会风险的发生。此外,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也较为精干,多数采用的都为层级结构,能够保障信息数据获取的高效性与及时性,在提高了决策速度的同时,也促使企业拥有较低的决策成本。
(三)家族企业内部治理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家族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都是不变的,这类企业拥有自己的高度灵魂人物,同时所从事的行业也拥有高度的专业密集性,就目前情况而言,家族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少之又少,所以,其企业员工的专业性较强,生产出产品的专业化也较强,这种专业的特性给企业发展的稳定性提供了强有力地保障。与此同时,家族企业领导者的学习意愿是十分强烈的,就有关资料显示,在众多院校的工商管理硕士生源中,家族企业成员要占到六成之多。所以,这类企业有着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四)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的执行力较强
家族企业通常是运用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这种模式具有执行力强、执行效率高、执行迅速等特点,该结构较为严谨,结构又十分简单,结果能够做到奖惩分明,执行的过程不需要过多繁琐的程序,去除了执行过程中涉及的诸多中间环节,能够保障信息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保障执行效率。
(五)家族企业拥有较强的团队精神
关系治理在家族企业当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这种治理模式的关键要素就是要保证企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在家族企业当中,由于存在较强的利益一致性,诸多成员间能够做到彼此间的信任,同时,成员间还拥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心理契约的成本较低,从而保障企业具有高度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与团队精神在减少了企业监督成本的同时,还大大减少了企业的代理成本。家族企业这种“文化高于制度”的治理方式,充分实现了人性化管理,使企业成员的能力能够得到尽情发挥,保障了企业的生产与发展。
三、我国家族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结构缺陷
(一)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不尽规范
我国家族企业主要依赖于家长式管理模式,两权分离的程度较低,所有者也会涉及到企业的管理与经营,在制定决策与执行决策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伴随价值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家族企业的所有者的综合素质可能达不到企业所需水平,权力高度集中也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阻碍,严重时会危及到企业的生存与衰亡。不能展开集体决策,导致决策的创造力不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决策失败的可能性,危险程度较高。
(二)融资渠道过窄,不能较好地应对风险
考虑到我国多数家族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结构都不太完善,因此民间资本可能对其不存在较高的信任,再加上我国私营信用体系与金融借贷体系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家族企业从银行融资的这一渠道受到了限制,所以家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当中可能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情况,融资多数还是依靠之前的资金积累,融资渠道过窄,不能较好地应对风险,这就极有可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阻碍。同时,企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当市场需求出现重大变化时,其反应速度可能相对缓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严重时会危及到企业的生存与衰亡。
(三)产权结构不够明确,存在较多的利益纠纷
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家族企业,其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靠于家族集资,伴随企业的注册与成立,可能并没有一套明确的文件或者制度对产权关系进行约束与明确,不能划清其界限,导致家族财产与法人财产的不清晰,产权关系过于单一,合伙人财产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出现混淆。同时,这种单一产权很可能导致企业的资本进入壁垒,首先外部资本不能清楚了解到企业的财务运作与资产负债状况,其次封闭性的股权也给企业的发展壮大和资本约束资金带来了负面影响,使二者产生矛盾,如不对这一问题加以有效解决,就会导致企业的权力责任划分不够明确,产权纠缠不清,可能造成较多的利益纠纷,阻碍企业的正常生产与稳步发展。

(四)人才机制较弱,存在任人唯亲的问题
家族企业在治理过程中具有高度的排他性,这严重违背了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的内容。企业的经营层多数都是家族内的成员,机构精简,控制严格。伴随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市场环境的逐渐变化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严重风险,家族企业往往不会找寻拥有专业知识储备与职业技能的高级职业经理人,缺乏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这会给企业带来较大风险,严重时还会危及到企业的生存与衰亡。与此同时,家族企业通常还存在人才机制较弱的问题,激励机制过于简单,薪酬制度过于单一、固定,不能较好地发挥出激励职能的作用,调动不起员工的积极性与工作热情,也给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我国家族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策略
(一)明晰企业产权
产权明晰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企业确定了清晰的产权归属,就确定了企业的投资者。投资者有权选择企业的经营者、有权对企业的收益进行分配、有权进行重要的决策。只有确定了企业的投资者,才能达成投资者与经营者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从而构建完善的激励制约机制。
家族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尽快对产权的归属进行划分。产权结构的合理划分是完善公司治理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才有望实现家族企业的资本及管理的社会化,才能促进家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开放产权结构
产权集中、一股独大是家族企业的通病,这既阻碍了家族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又限制了其融资渠道的拓展。家族企业领袖应正确认识市场资本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合理的引进“外资”。家族企业可以通过战略性投资、吸收社会资本、为员工分发期权等方式来拓展自身的资本构成。因此,家族企业应着手打造全新的产权制度,逐步实现封闭单一的产权结构向多元开放的产权结构的过渡。企业可通过股权结构的创新来调整资产构成。
开发产权结构,一方面可以为家族企业的发展积累更多的资金,另一方面也为构建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公司治理结构奠定了基础。海尔、联想等家族企业都为企业高管、高级技工及优秀员工分发部分股权,这能把职工和企业的命运连在一起,从而提升了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健全治理结构
家族企业发展初期,可以发挥家族成员自身管理的优势,将所有权及经营权合二为一。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家族成员应慢慢的将企业的经营权授予家族外的代理结构,逐步建立一个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理会构成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家族企业的所有者应尽力避免干涉委托代理人的相关决策,给予代理人更多的权利和管理空间;应加强对企业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可以采取赋予期权的形式来激励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更加努力的为企业创造效益。为了防止企业的委托经营者非法盗用客户资料,家族企业还应成立独立的监督管理结构——监理会。监理会应具有独立的管理权限,不受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制约,切实实现对企业的监督管理作用。
(四)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及激励措施
第一,在聘用人才过程中,要打破任人唯亲的旧传统,应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选拔优秀的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只有选择优秀的人员来从事重要的岗位,才可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员工潜能的发挥,从而带来企业效益的提升。
第二,家族企业应大力推行企业高管和优秀员工的控股计划,把个人的收益和企业的前途有机结合起来。如今,已经有许多企业都采取了按贡献大小奖励股权,“人在股在、人去股空”的干股政策,这样可以吸收到许多优秀的人才。
第三,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随着家族企业不断向社会化发展,家族伦理(www.61k.com)对员工的约束及激励作用变得越来越小,尤其是对家族外的职工来讲,家族伦理有时还会带来敌对情绪。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要从服务社会、造福大家的角度出发,创造一种超越家族伦理,让所有员工都为之崇拜的企业文化,从而来激励和约束员工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孟蒋轲. 浅谈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J]. 商业文化,2011(5).
2.唐哲. 我国上市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研究[D].天津大学,2008(5).
3.方玲玉. 家族理性视角下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与发展路径研究[D]. 湘潭大学,2010(5).
(作者单位:山东康泰实业有限公司)

三 : 谈谈公司治理中企业所有权的配置

本文是公司治理中企业所有权的配置

一、公司治理中权利配置的层次性

公司治理是指根据公司(企业)所有权在不同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配置原则,对公司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控制权力在不同的公司机关之间进行分解、配置并协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可见,公司治理具有层次性。

首先,公司治理中权力的分解、配置存在两个层次的理论系统。从一般的抽象意义上来讲,治理理论中的权力分解配置在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豍“治理是指治理的行为或过程。”因此,治理中的具体权力配置涉及治理权的运作过程。从公司权力的具体分解、配置上看,公司事务具体的决策权、执行实施权、监督控制权则在公司的机关之间进行安排。由于不同的治理模式和传统,各国公司机关的具体设置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从不同机关在公司存续中所承担的功能来看,主要体现为公司机关之间对公司权力的分担与制衡。这样,公司权力的分解配置在理论上存在两个层次的体系:一是公司利益相关者——经营管理者之间监督控制体系;二是对公司决策权、执行实施权、监督控制权在公司不同机关之间进行分解配置的体系。在公司治理理论中,这两个层次体系的意义不同。前一个体系是指导性原则,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般抽象性,往往对具体的公司治理制度有指导规范作用。后一个体系是对前一个体系原则的具体落实,是各国根据自己的治理传统和模式,进行的具体的制度安排。

其次,治理主体和公司机关是公司治理关系网络的连接点。由于在公司治理中存在两个层次的权力配置体系,因此公司治理关系体现在两个层次治理权力配置上。“从契约企业观点看,企业治理主体就是与企业共存亡的个人或团体,其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密切相关,如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工人等‘利益相关者’,通过制度契约安排,确定相互关系,即在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可见,从治理主体的角度看,公司治理关系体现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网络,而利益相关者作为治理主体,是公司治理关系网络的连接点。有人认为,“公司治理的主体不仅局限于股东,而是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顾客、供应商、政府、社区等在内的广大公司利益相关者。”这其实是从经济学的应然角度来理解公司治理的主体,而不是从法学的实然性上来分析治理主体的范围。从目前公司治理的情况来看,公司内部治理的主体在这一层次上体现为股东、职工和经营管理人员。从公司权力的具体分解配置来看公司治理关系,由于主要在公司机关之间进行,因此即使是公司治理主体,也不是直接通过个人来享有具体的公司权力,而是由其组成的团体来享有并行使。如股东通过股东会来行使权力,职工通过其职工组织如工会、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来行使权力。“事实上,法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机构来实现设立的宗旨与权力。”从这一层次上讲,利益相关者通过其组织与公司其他机关隔离和联系,而公司治理关系则直接体现为不同公司机关之间的分权制衡状态。这样,治理主体和公司机关就成为公司治理关系网络的连接点。因此在优化公司治理过程中,不仅应当关注不同公司机关之间权力分解、配置的结构性问题,还要重视股东、职工与经营管理人员权利与义务、责任的落实。

二、企业所有权的内涵

企业所有权是企业权力分解配置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对于什么是企业所有权,在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上并非没有争议。对于企业所有权的概念,在包括剩余索取权这一点上并无太大的争议,但另外一部分内容是企业的控制权还是剩余控制权,学者们却有分歧。笔者认为,我们在这里讨论企业所有权,主要是为了解决企业治理中的一些问题,“所有权这一概念通常具有资产的占有权与处置权的涵义”,因此,这里的企业所有权只能由对企业投入资本的利益相关者享有,包括企业剩余索取权和终极意义上的控制权,而不是指实际的控制权,也不是指契约中未明确规定的剩余控制权。豎可见,这里的企业所有权中的控制权是不受其他人的控制的,具有终极性。在企业中,经营管理者的控制权要么受到股东的控制,要么受到职工的控制,有时还要受到债权人或其他人的控制。在委托——代理的契约关系中,其是代理人而非委托人,他的控制权不具有终极性,因此不是公司治理权力分解配置第一层次意义上的权力内容,不是公司治理中企业所有权的内容,而是派生的、第二层次的对公司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控制权在公司机关之间分解配置的后果。公司企业的实际控制权由不同的主体享有不是企业所有权配置意义上的安排,而是基于企业所有权配置安排在实际履行过程中的结果体现。“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基本原则是企业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安排相对应。”这里其实是错误地将权利配置的结果当成了权利配置的原因。因此,公司治理意义上的企业所有权指的是企业剩余索取权和终极控制权。

三、企业所有权的配置

在公司治理中,企业所有权的配置原则对治理制度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其不仅决定着治理主体的外延,还影响着不同治理主体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具体公司机关的设置。豏对于公司治理中企业所有权的不同配置,向来是理论界争议较大的问题。首先是企业所有权的配置应当实现什么样的目的,应当符合什么要求;其次是依据什么进行不同的配置才符合这种要求,才能较好的达到这些目的。在第一个问题上,治理效率的目的和要求成为企业所有权配置的首要考虑。在第二个问题上,存在两大对立的理论观点,即“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和“劳动雇佣资本”的逻辑。有人认为,“资本雇佣劳动”的终极原因在于资本和劳动力这两种资源的相对价格不同,相对价格不同造成了谈判地位不对称,资本所有者顺理成章的占有了劳动者的剩余并且获得了对企业的控制权,而劳动者的先天‘弱势’和‘理性的无知’促成了这一结果的产生。“这只是种”可能“,并不能作为物质资本所有者控制企业必要性的论据。”企业所有权并不一定与资本的投入有必然的联系,实践中这两者也往往是分离的。“这其实是否定了企业所有权只能配置于物质资本投入者的观点。从这种意义上讲,企业所有权的安排是一个根据各种条件及需要的选择问题,而进行具体选择的依据则是异质性资本的特点及社会环境。”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选择依据是物质资本主体可承载企业所有权的特点:”劳动雇佣资本“的逻辑选择依据是人力资本主体可承载企业所有权的特点。因此,从历史长河来看,二者本无优劣,但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环境下,则有效率的差异。总之,企业所有权配置依据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异质性特点,只有结合具体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才能得出哪种逻辑更具有合理性的结论。

然而,对于企业所有权的最优配置状态,观点也远未达成共识。有观点认为,四大原因影响着企业产权初始安排的调整:一是社会信用制度的发展;二是产品需求结构和企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三是人力资本易于隐藏的产权特征;四是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这四种因素从不同角度推动着企业产权安排的调整,并与其他相关因素结合在一起,共同决定了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企业产权安排的均衡点。的确,企业所有权配置对企业治理效率的影响不仅取决于企业的异质性资本因素,还取决于其他社会条件。单纯的“资本雇佣劳动”逻辑或“劳动雇佣资本”逻辑肯定不是最优的,而仅是次优选择。因此,根据影响治理效率的各种社会条件因素寻求两种逻辑之间的均衡点,是达到理想效率的一种可行途径。也有学者纳入了知识成本和代理成本的变量,认为在企业仅受代理成本约束的条件下,“资本雇佣劳动”是最优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在企业只受知识成本约束的条件下,“劳动雇佣资本”是最优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当企业经营和发展处于正常状态,面临知识成本与代理成本的双重约束,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必然是集中与分散对应的相互结合,因此共同治理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常态。刘刚也认为,企业的最优所有权安排是在知识成本和代理成本共同约束下,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应安排。

从学者们对企业所有权最优配置的不同观点来看,理论结论与现实总是存在程度不同的差距。“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结论无法解释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所有权的现实:“劳动雇佣资本”的逻辑也无法回应公司经济长期奉行的物质资本至上的历史:“共同治理”的逻辑则更是玩起了“中式太极”,虽然能从理论上为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企业所有权的现实提供理论支持,但却没有研究两种逻辑在具体条件下的不同地位,也就很难协调二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关系。同时正如达尔所认为的那样,所有权与控制无关。“在方法论上,我们认为研究企业理论应该更多地采用实证方法,因为企业理论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组织制度安排’而不是‘最佳的组织制度安排应该怎样’”,这一观点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既然企业所有权配置完全是依据企业异质性资本的特点并结合具体的社会条件和需要进行的选择,那么孰为“最优”逻辑这一问题就显得不太重要,而对各种逻辑中控制过程则意义重大。

以上即是公司治理中企业所有权的配置

本文标题: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研究-企业政治研究全文阅读 作者:野草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728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