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从人力资源开发浅谈中外管理比较

发布时间:2017-07-30 所属栏目:散文随笔

一 : 从人力资源开发浅谈中外管理比较

从人力资源开发浅谈中外管理比较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技术革命和人力资源的初步开发是“钻木取火”,金属农具的出现是人类生产的又一次技术革命,十八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伴随着蒸汽机的出现、电的发明与应用,欧美、日本、中国等先后步入了“工业经济时代”,二百多年来,资源经济飞速发展,为人力资源开发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原料,也为管理注入了不同的内容和方式。

一、从传统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人事管理起源于欧美国家的产业革命之后,刚开始只是为了解决由于企业规模和数量的快速增长导致企业内部劳资矛盾日趋严重而产生的“劳动管理”,管理的内容仅仅限于工资和劳动条件等内容。到了1902年,美国正式出现人事部门,其管理的内容逐步扩大到雇佣管理、诉怨、工作情况分析等内容,直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人事管理内容才不断扩大到人员选拔、招聘、录用、培训等内容,逐步形成一整套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传统的人事管理可用两个字来形容,一个是管“进”,一个是管“出”。一旦一个人就业后进入某个单位,即成为“单位人”。这一阶段的人事管理只是把人当成数字来统计,按照组织需要安排每个人的工作,不考虑个人的专业是否对口,才能是否充分发挥。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在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到20世纪80年代日趋完善,这时的人事管理已从只为组织发展起辅助作用到成为组织之间竞争战略的一部分,管理者可依据内外环境因素制定出适当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以谋求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早期的欧美人事战略管理不仅包括组织方面的运作,也包含了人力资源本身的发展,而其目标乃是为求得单位、部门运作的合理化、人性化及效率化,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特点。不同阶段的人事管理对人的注重程度不尽相同(如表所示),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事管理已从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设计,并且注重与人相关的因素在组织内部的调整。

二、传统的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有很大区别,人事部门应成为一种专门的“业务”部门,发挥更多的功能,而不再仅仅是“参谋”单位,其管理原则,应从关注人力成本转而关注人力生产力。人事功能的另一重大变迁是人力资源观念的转变,特别是由劳力工作转变为知识性工作。在组织管理中,员工不再是成本,而是极其宝贵的“资源”,人事部门应尽力助其发挥潜能,而不是在降低成本时先考虑减员。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将组织内的人员看作资源,并对这种人力资源进行最合适的配置,以求最有效地发挥人的潜能,促进组织发展。传统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有:第一,传统人事管理注重成果,视人力为成本;人事部门是非生产、非效益部门,处在执行层,被动管理;其管理对象是员工,只注重管好现有人员,管理内容是以事为中心的绩效考核,管理方案是例行、规范的;劳资关系是从属的、对立的。第二,人力资源管理注重过程,视人力为资源;人事部门是生产与效益部门,处在决策层,以主动管理为主;其管理对象为劳资双方,更注重开发人员的潜能,在管理上强调人与事的统一发展,管理方案是在竞争挑战中不断变化的;劳资双方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

通过传统的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比较发现,人力资源管理更追求人与事的准确配合,在人与人的协调中注意发挥团队力量,注重发挥员工的工作潜能,强调尽量满足员工的工作及精神要求,并提出了对人性的尊重。由此可见,仅仅把管理活动的范围局限于吸收录用、考核、奖惩、职务升降、工资福利、调配、退休等环节已成为旧观念的人事管理。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领域广阔得多,首先要吸引及选聘组织真正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其次是保证人才能在组织内充分发挥所长,再就是为这些人才提供培训及发展的机会,使人才在不断增强能力的同时与组织一起成长。

三、我国传统的人事管理逐步到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特别是加入wto,我国将由传统的人事管理过渡到人力资源管理,逐步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

1、从观念上,树立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发展核心的理念。中国人事管理曾长期纳入国家计划管理体制之下,用多少人、用什么人、何时用人,以及劳动报酬的分配都服从于国有的指令性计划,其结果导致了用人和需求相脱节,员工劳动所得与付出的劳动相脱节。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在用人方面存在任人唯亲、重门第轻才能、认资排辈、平均主义、舍不得智力投资、限制人才流动等问题。知识经济时代,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将人真正培养和组合成为时代需要的宝贵资源,把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了管理战略的高度。

回顾国内外人事管理的发展历史,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必须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把人事管理的重点转到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上来。传统的劳动力人事管理工作各自为政,人事、劳资、教育等部门之间缺少协调联系,从性质上属于传统的、保守的、被动的、封闭式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是把人视为一种资源,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和事的统一,特别注重开发人的潜在才能,具有前瞻性、策略性,是积极主动、开放式的全新模式。其重点是要充分地挖掘员工的潜力,不断提高员工素质,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工作核心。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对人侧重于“管”,一方面利用“家长式”的权威,另一方面则利用物质刺激,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知识经济时代,员工被看作是最重要的财富,自我实现的机会和参与管理的意识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因此我们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是把成功从自然资源的拥有者手中转移支拥有思想和智慧的人手中。这一转移过程,标志着社会的重大变革和进步。

2、从管理上,借鉴国外成功的管理经验,把人力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起来。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合理配置是保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面对知识经济,世界各国都在运筹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要制定实施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必须从国情和现状出发。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尤其是体制的因素,我国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着数量多、素质差、投资收益率低以及配置不合理等矛盾和危机,这些制约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本国基础上,借鉴成功的管理经验。比如美国、瑞典重视劳动力的培养,把成人教育当作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渠道。欧洲各国、新加坡等,其经济的崛起也是得益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它重视基础教育,创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信息的传播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等,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发展职业教育、调整学科结构和建立健全职业训练的法律及法规等积极有效的措施,使经济飞速发展。

3、从人力资源开发的层次上,把人才开发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点。在人力资源中,人才是一个最重要的群体。他们意识超前、思维敏捷,才华横溢。他们代表着先进的思想,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他们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精英,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旗舰。因此,我们尽快建立健全一整套引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以及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创建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营造一个让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好人才资源。

当今世界发展和变化日新月异,新经济时代是倍速发展时代,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展望未来,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知识和智力对时代驾驭的力量,我们必须抓紧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做好思想、组织、机制、制度以及相关条件保证等方面的准备,常抓不懈。

二 : 浅谈教育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教育部门的人事管理或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绩效不高、活力不足的通病。现阶段我国教育部门的人事管理中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人才浪费、用人不当、优劣不分以及报酬平均主义等问题,其根源于传统体制及制度的某些缺陷或弊端,如人事管理的体制障碍、"政出多门"的人事政策、单位缺乏足够的人事自主权以及人事管理观念滞后等。我国教育部门人事制度的后续改革中,应该从人事管理走向人力资源管理,有效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单项制度,注重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机制效用,同时要参照企业的先进模式再造教育部门的传统人事制度。

【关键词】教育管理教育人事管理人力资源制度改革

⒈概念的界定
提出教育部门人事管理命题时有必要对教育部门概念以及该命题本身作出解说性界定。现代教育管理学界对"教育管理"概念的界定是多种多样的,我国学者张复荃先生在《现代教育管理学》一书中提出,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特定领域,实现教育管理的职能,需要考虑到社会管理各领域中那些最一般的、共同的职能,教育管理又是以培养某种规格的人为自己的目标和归宿,即教育管理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制约下,在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者的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管辖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指导、监督与协调、激励与控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和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行为活动。
⒉存在的问题及对问题分析
"问题"既是自我诊断的发现,也是相互比较的评价或结论。教育部门人事管理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与企业等非公共部门相比较而言,当然问题本身也意味着缺陷或弊端。教育部门的人事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比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力和绩效明显优胜于教育部门。
教育部门人事管理的显象问题主要产生于传统体制及制度的缺陷或弊端。首先是人事管理的体制障碍。突出的表现在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多重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传统沿袭下来的劳动人事制度是一种多层次管理体制,领导干部由党的组织部门管理,一般干部由政府人事部门管理,非干部人员由政府劳动部门管理,实行分类管理后又在干部中形成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两大类别。这种由老的三层层次加新的多类别的复杂结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予以合理整合,二是"政出多门"的政策成为人事管理的依据。我国教育部门的人事管理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策管理,属于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这使教育部门的人事管理成为仅仅是一种机械地执行各种易变人事政策的行为,很少考虑本单位人事管理的实际需要。三是教育部门缺少足够的人事自主权。在多重管理体制、政策管理的环境中,教育部门事实上没有多大的自主权和制度创新的余地,因为人事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由政策规定,能够做的事就是在即定的统一的"政策制(www.61k.com)度"中进行非特殊化、非个性化管理。其次是人事管理的制度缺陷。人事管理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由招聘、培训、考核、新酬、福利、奖励等管理环节的单项制度所构成。与企业组织相比,教育部门人事管理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和制度运行的有效性上,存在更多不尽人意的问题;在对教育部门人事管理的问题及缘由作出上述分析后,需要说明三点。其一,这些突出的问题及原因典型地存在于教育部门传统干部人事制度之中,而在近几年的人事制度的局部性、探索性改革过程中,问题的程度已经或正在降低。其二,教育部门人事管理的许多问题具有普遍性,其它国家不同程度上也存在一些类似问题。其三,教育部门人事管理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意味着这些问题的产生还有人事管理系统之外的原因,包括产生于工业化时期的以科层制为框架的传统行政模式已不适应当今时代,以及教育部门组织和公共产品的垄断性、自主性、公平文化等特有性质或特征。?
⒊改革的途径与参照模式
这近几年来,我国教育部门人事制度一直在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性、局部性、渐进性改革。教育部门人事制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实践探索过程,同时也需要进行多视角的理论研究。对于我国教育部门人事制度改革的途径及参照模式问题提出一点观点及思路。
制度型式从人事管理走向人力资源管理。我国的教育部门还停留在人事管理阶段,管人机构还是叫人事部门,人事管理中的考核、工资等术语还没有被人力资源中绩效评估、新酬之类的概念所替代。更重要的是管理的概念、方法、模式作为范本,并在改革过程中实现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同时,在教育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建设中,吸收一些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及方法,如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联盟、战略伙伴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提升等,形成具有战略人力资源特征的先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我国教育人事制度模式的超越性发展。
系统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的单项制度。从人事管理走向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在改革中进行制度再设计。教育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更新和再设计应该注意三个方法论问题。其一,体现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原理及方法,如人本主义、战略联盟、双赢管理、绩效管理、整体报酬等。其二,重点建设发挥主导作用的主干制度,也就是职位或工作设计、薪酬、绩效管理三个环节的单位制度。这三项制度既各具功能、又相互关联,科学的职位或工作设计形成优化管理的基础,体现内外公平原则的报酬制度提供极力的源泉,绩效管理使各环节连成一体;其三,各单项制度形成互动的和谐系统,避免出现制度各自为政和相克的情况,使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运作中产生1大于2的系统功效。
注重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机制效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机制便是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评价机制。人的行为需要激励,包括满足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激励;竞争使人产生进取或获胜的强大动力,有利于形成追求绩效的组织氛围;公正的评价促进良性竞争,强化被管理者对制度的认同。由于在职务晋升、工资定级、考核结果评定等人事决定中,存在评价不公的现象,如排除异己、评价主义、优劣不分等,由于缺乏一种竞争的制度安排,激励杠杆往往失去应有的激励效用,而是产生反面的副作用。因此,教育部门的人事制度改革中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中,需要通过制度再设计来激活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它们的应有效用。才能使组织在争夺人才的时代环境中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开发人才的制度竞争力。

三 : 浅谈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68

浅谈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论文摘要:

人力资源正在迅速成为现代工业社会越来越重要的财富,无论是物质生产领域还是精神生产领域。人力资源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组织间的竞争从本质上看就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竞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许多问题都是属于人本身的范畴,所以离不开心理学视角的审视和探讨。

心理学理论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为学术界和企业界所重视,其原因是它基于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提出了有关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新知识、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现代管理者更注重心理学理论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所以他们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旨在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更具有效性,突出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心理学理论的具体运用,强调了心理学理论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工具性和可操作性。本文主要是研究心理学理论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中的应用,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来阐述心理学理论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支持和指导。主要对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人力资源测评、员工激励方面,以及心理契约理论、归因理论、情感智商等心理学微观理论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论文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学 人力资源中心理学的热点问题 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引言: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电影《天下无贼》中的这一句经典的对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我们,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而人力资源管理也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管理之一。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跻身于科学之林。时光荏苒,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心理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近年来,我国的心理学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99年,科技部制定的“全国基础研究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计划”,将心理学确定为十八个优先发展的基础学科之一;2000年,心理学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一级学科。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人才的管理和研究,而每一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心理活动!作为二十一世纪非常重要的两门学科,他们各自严谨,又相互联系。为了促

进两门学科的共赢,非常有必要研究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也非常有必要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去检验心理学的种种研究成果!这就是本篇论文的讲述重点,也涉及到一门新的学科《人力资源心理学》!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学:

定义:

人力资源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采用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激励、协调、控制等措施和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组织系统中的人力资源以提高工作效率并实现组织目标的学科。它需要结合多种因素,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组织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等进行研究。同时,它还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

包含的内容:

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Human Resource Planning,简称HRP)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它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全面核查现有人力资源、分析企业内外部条件为基础,以预测组织对人员的未来供需为切入点,内容包括晋升规划、补充规 划、培训开发规划、人员调配规划、工资规划等,基本涵盖了人力资源的各项管理工作,人力资源规划还通过人事政策的制定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持续和重要的影响。

招聘与录用:招聘和录用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组织人力资源形成的关键,是人力资源进入企业或具体职位的重要入口。它的有效实施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也是整个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

培训开发:培训与开发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和手段。主要有以下内容:员工培训的内涵、培训制度与培训流程;培训的战略层面、任务层面和人员层面需求分析的方法;培训项目的目标设定、计划制定、课程设计及教师遴选的注意事项;传统的培训方式、新兴的培训方式以及培训方式的选择;管理技能培训项目的设计;培训效果的评价内容、评价模型、评价方法与过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员工以及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

绩效管理: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

薪酬管理:薪酬管理,是在组织发展战略指导下,对员工薪酬支付原则、薪酬策略、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构成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

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就是指传统的签合同、解决劳动纠纷等内容。劳动关系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是一个思想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的基础环节是信息传递与交流。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使劳动关系双方(企业与员工)的行为得到规范,权益得到保障,维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使企业经营稳定运行。企业劳动关系主要指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者、普通员工和工会组织之间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责、权、利关系:所有者与全体员工的关系;经营管理者与普通员工的关系;经营管理者与工人组织的关系;工人组织与职工的关系。

关于激励理论: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

最具代表性的弗洛姆的“期望理论”认为,一个目标对人的激励程度受两个因素影响:

一是目标效价,指人对实现该目标有多大价值的主观判断。如果实现该目标对人来说,很有价值,人的积极性就高;反之,积极性则低。

二是期望值,指人对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只有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大,才会去努力争取实现,从而在较高程度上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如果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完全没有可能,目标激励作用则小,以至完全没有。

各学派的激励理论:

一、行为主义激励理论

本世纪20年代,美国风行一种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理论,其创始人为华生。这个理论认为,管理过程的实质是激励,通过激励手段,诱发人的行为。在“刺激—反应”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激励者的任务就是去选择一套适当的刺激,即激励手段,以引起被激励者相应的反应标准和定型的活动。

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在后来又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激励人的主要手段不能仅仅靠刺激变量,还要考虑到中间变量,即人的主观因素的存在。具体说来,在激励手段中除了考虑金钱这一刺激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劳动者的主观因素的需要。根据新行为主义理论,激励手段的内容应从社会心理观点出发,深入分析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并使个体需要的满足与组织目标

的实现一致化。

新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刺激的感知,而且也决定于行为的结果。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而起着强化激励作用。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这一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所以在教育中运用肯定、表扬、奖赏或否定、批评、惩罚等强化手段,可以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或改变,以引导到预期的最佳状态。

二、认知派激励理论

行为简单地看成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的机械反应,这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性。对于人的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内在因素,诸如思想意识、兴趣、价值和需要等。因此,这些理论都着重研究人的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

认知派激励理论还强调,激励的目的是要把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以达到组织的预定目标,取得更好的效益。因此,在激励过程中还应该重点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属于这一类型的理论还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挫折理论等。这些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外部环境刺激和内部思想认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只有改变外部环境刺激与改变内部思想认识相结合,才能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

三、综合型激励理论

行为主义激励理论强调外在激励的重要性,而认知派激励理论强调的是内在激励的重要性。综合性激励理论则是这两类理论的综合、概括和发展,它为解决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指出了更为有效的途径。

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场动力理论是最早期的综合型激励理论。这个理论强调,对于人的行为发展来说,先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外界环境的刺激实际上只是一种导火线,而人的需要则是一种内部的驱动力,人的行为方向决定于内部系统的需要的强度与外部引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内部需要不强烈,那么,再强的引线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关于人力资源中心理学的热点问题:

心理薪酬:

组织内部员工的薪酬方案是影响员工激励水平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决定着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等工作态度变量,也决定着工作绩效、组织。在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强调“人本管理”,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的经济性薪酬不再如同以前一样难以获得,使得员工更能够与他人进行比较。这使得企业利用经济性薪酬策略获取的竞争力大打折扣。而心理报酬策略则是建立在对人力资源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上,从发展和生活两个角度,有针对性的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员工对薪酬满意度,对企业的满意度,进而使员工对企业产生较强的归属感,从而留在企业安心工作。

心理学中的很多理论都对心理薪酬的必要性做出了阐述。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主要有五种 :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亲和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由低至高依次排成一个阶层。按照马斯洛的理论,第一层次需求和第二层次的需求可通过货币薪酬满足,其余三层次的需求需要通过非货币薪酬满足。因此,根据这种理论,理薪酬应被分为三类:与亲和相关的心理薪酬、与尊重相关的心理薪酬、与自我实现相关的心理薪酬。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把上述三种薪酬分为两类:保健性的心理薪酬和激励性的心理薪酬。按照这种理论,与情感相关的内在薪酬(友谊、尊重、沟通、关心、公平等)属于保健性的,它只会导致员工不满意,不会对员工产生激励。而与权利相关的薪酬(地位、决策权、责任、身份、工作条件等),以及激励性的心理薪酬,这类薪酬是激励员工的来源。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设计的实践成果证明,在总薪酬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员工的心理报酬水平能够实现持续的提升。心理薪酬对于现代企业员工来说 ,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工作动机和激励因素。

心理契约:

最早使用“心理契约”术语的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阿奇利斯,他在1960年所着的《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契约”来刻画下属与主管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的表现为:如果主管采取一种积极的领导方式,雇员就会产生乐观的表现,如果主管保证和尊重雇员的非正式文化规范,如让雇员有自主权,确保雇员有足够的工资,有稳定的工作等,雇员就会有少的抱怨,而维持高的生产。李原、郭德俊教授指出了心理契约有以下几个特点:主观性、动态性,还特别强调心理契约与期望之间存在差异以及心理契约与组织承诺之间存在差异。心理契约的类型主要是四种:交易型、关系型、变动性和平衡型。他们认为在组织背景中,除了重视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以外,还应该重视员工与顾客、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如:“我为什么成功(或失败) ”“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考不过人家”等等。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1.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2.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3.工作: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4.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5.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6.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关于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

浅谈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68_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自1879年科学心理学诞生后,心理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已经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人力资源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心理学的很多研究成果都可以直接运用到日常化的操作过程中,心理学对于人力资源各个模块工作的完善和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帮助人力资源从业者真正地了解人,提高招聘技能,有助于协调团队中的人际关系,可以根据心理和人格特质的差异,把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设计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和考核手段,提升员工满意度管理的技巧,帮助管理者提升领导魅力。

心理学研究人力资源问题的视角

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成为管理领域最受关注和有应用价值的部分,而管理的第一要素即是管人,也就是根据人的心理和思想规律,通过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来改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劳动和管理效率。

心理学是人力资源管理学的基础学科:

“历史可以证明,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来源于工业心理学中的人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心理学对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研究是利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从组织?群体和个人等不同层次和角度,通过分析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研究如何科学地选拔、评价、激励、培训员工,使人的心理和行为组织化。

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学应用:

实践证明,在管理中,单纯依靠人际关系是不够的,如何使组织的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同时达到最优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终极目的。

个体心理健康维护:

现代社会员工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对组织的影响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如何建立员工的安全感以保持员工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自然延伸。

岗位测评和人才测评:

岗位测评和人才测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两项基础的技术,在人才测评中,涉及到很多心理测验的设计的问题,心理学通过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员工的人格类型,认知特点的要求及人员和岗位如何匹配进行研究以开发和完善人才测评工具。

个体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设计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职业生涯设计可以用公式表示为:职业生涯设计=评估自身+评估现实环境+找出接合点。实践表明,人力资源管理最难解决的其实还是人的心理问题,由于心理学能更科学地预测人的行为发展趋势并进行相应的引导与控制,因而,心理学在今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仍将占据重要的位置。

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上的应用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一般来说分为六大模块。以下是心理学具体应用在各模块之中。

人力资源规划:

人的心理动机是要趋利避害的。人力资源工作者,在准备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时,应该充分了解企业内部各种成员的心理需求和动机,避免工作效果不彰。

员工招聘与配置:

招聘工作中涉及到几个方面的人员:公司最高管理层、用人部门负责人、人力资源部门招聘负责人、候选人,这些人在招聘过程中的心理诉求有共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实际工作中应考虑到各方的心理诉求。

员工培训与开发:

企业一直在提倡建立学习型组织,因为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也如一个生命体一样,需要不断的成长与发展,才能保有竞争力,才能在优胜劣汰的市场中居于不败之地。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关键就是建立学习的氛围,围绕员工的培训与发展开展一系列的工作,而推进这一系列工作,我们需要关注的还是人的需求与动机问题。

薪酬管理:

物质利益在大部分员工心理选择中居于首要地位。在设计薪酬体系时,除货币化激励方式外,非货币化的福利应该设计得丰富多彩,使其在整个薪酬包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从而保证员工的相对稳定。

绩效管理:

绩效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要做到理想的绩效管理非常不易。绩效的主体是人,制定绩效目标时,注重员工的参与,主管和下属共同商讨绩效目标。注重平时的沟通与指导,让员工体会到上级的重视与支持和心理上感受到关注,体验个人实现的价值感。

参考文献:

[1]李新霞,王丽佩.论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学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6)

[2]丁薛祥.第一把手要抓第一资源[N]文汇报,2004-10-14,(5)

[3]崔保华.人力资源整合[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1-24

[4]刘耀中.人员测评(总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5]人力资源心理学/张彬彬,罗震雷,徐晓峰编著.——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4

[6]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董克用主编.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心理学/姚本先主编.——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2010重印)

[8]组织行为学/关培兰编著.——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

[9]薪酬管理/刘忻编著.——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

四 : 浅议人力资源“成事管理”中的硬道理

规范企业的每一个岗位角色,让他们都能把工作圆满地做好,也就必须对应于每一个员工在圆满地做好工作的各个方面和条件上付诸规范的努力,并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做好有效规避可能造成的人的管理漏洞和为做成事的工作失误。这也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规范化管理体系与成事定理间一种最基本的原则和最基础的一种对应关系。

笔者结合在基层人资工作中对县级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和管理现状的了解,从深层次分析人力资源“成事管理”中的硬道理,浅显总结如下:

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岗位角色规范管理的“生命线”

企业是由人构成的,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人,人力资源各岗位角色的规范性是一个企业组织中,保证企业管理获得充分好的效率和效益的前提,引进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优化什么样的人、盘活开发什么样的人,如何确定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管理理念,这首先取决于这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角色对职业的定位和对企业发展脉动的规范把握,所以只有首先在从业理念上规范好企业中人力资源各岗位角色,才能让人力资源通过意志管理使岗位角色形成做好工作的意志意愿,通过能力管理保证每一个岗位角色都具备与其岗位工作职责相适应的能力素质,通过情感管理和情绪管理,使岗位角色在不断强化外在激励的同时,强化内在激励,以不断提升岗位角色的信心和责任感,形成其做好工作的稳定意志意愿和工作热情和工作抗压力。让以人为本的专业从业理念成为自己职业的生命线。

建章立制,是人力资源规范制度标准的“地平线”

企业是一个有机整体,对企业进行管理的行为方式、方法,也就不能是只看现在或停留在过去或只想一蹴而就实现未来。就拿县级供电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这一职业性质的普及性以及县供电企业历史沿革中,在从业人对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转变过程,既是县级供电企业规范化管理的一个里程碑,更是县级供电企业从业人员思想经历重大变革的过程,在制度钢性执行和地方人情关系的碰撞中,需要一整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让基层人力资源管里过程中能够做到有据可以。例如在本次会议中省公司领导一再强调的“三考、三定”工作重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自上而下不走形、不变样、没有差异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六统一”指导原则,成为县级供电企业规范化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强有力的抓手,成为企业内部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同时也成为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用来协调企业组织运行和管理行为的指导思想,使企业通过严格考勤、考责与各层级从业人绩效挂钩的方法和管理技术,融合为一个整体,并彼此协调照应。靠制度管人、管事,成为基层供电企业规范化管理的首要特征,为彻底摒弃过去县级供电企业百衲衣式地把其它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东搬一点,西凑一点管理模式奠定了制度基础,设置了靠制度规范企业行为标准的“地平线”,为各层级诸如县级供电企业这样的基层组织提高自我免疫、自动修复机能的自我管理能力设定了管理不可逾越的“红线”。(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因地制宜,是人力资源规范培训工作的“水平线”

可以这样说,大部分企业的发展都有其个性的人文、地域、历史沿革背景,任何一个基层供电企业在目前规范户推进过程中都有着不同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圆满地让各岗位角色做好工作的标准条件和资源条件设定,是一个企业培训组织架构设计是否规范化的标志。这也就是说,只有注重解决历史问题,重视现在发展趋势,提前谋划好未来企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分层级、分岗位、理论联系实际地去切实加强对基层供电企业各类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提升农电从业员工整体素质,才能有效解决在过去工作中我们仍然存在的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和结构性庸员的问题,让基层供电企业在规范的过程中,有一个合理的规范周期,“让培训成为员工最大的福利”理念通过加强培训,在从业人心中生根发芽,不要让对培训考核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成为员工心中抵触的矛盾焦点,让加大培训成为各层级人力资源管理者用正确的方法,去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法宝,而不要成为开展有效管理的绊脚石,让人力资源规范化培训工作,既符合历史发展,有适合当期企业需求,同时也为企业各层级从业者跟上发展整体要求,提供拥有同一个未来的“水平线”。

刚柔相济,是人力资源规范基础管理的“高压线”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角色作为一个原则性、制度化极强,但又必须要在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体系下存在的角色,刚柔相济对于各层级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譬如在本次会议中提及的国网、省公司年度人力资源重点指标的设定征求意见稿,就在很大层面上,相对过去高高在上、脱离时际的纯粹理论管理上与基层实践管理拉近了距离,也让同行业高管与基层管理者之间在管理沟通上找到了一定的切合点和沟统交流的方式,在专业领域内,更容易让各基层人力资源管理者意识到自己的管理职责所在;让广大基层从业员工对上级管理者深入基层的调研和各类细致报表的设定能够给予更大空间的理解。让员工从更高层级管理机构直接专业垂直管理的方式中,明白制度的刚性和柔性之间构筑的是一道不能触及的规范化管理的“高压线”,进而逐步养成尊重制度、敬畏制度的从业习惯,牢固树立起依法治企、依法从业、靠制度规范企业和自己的从业行为。

所以,在企业规范化管理中既要强调必须完整地承认被管理者的主体地位,也要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尊严、地位和个性 。只有在刚柔相济的人力资源规范管理中,才能不断创新企业关于“人”的管理方式,更好地盘活和优化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在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核心指导下,当社会赋予了企业组织一种生命力量,让企业像一个生命有机体一样,无论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致使企业组织发生创伤和病变后,具备能够自动恢复健康机能的根本保证,必然是企业所建立和不断完善后的成系统的闭环长效管理机制。

所以,总结以上企业规范管理中生命线、地平线、水平线、高压线的比喻,这既是各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敢做事、愿做事、能作事的从业基础,也是人力资源“成事管理”中的硬道理。从更高层面上讲,规范管理,更是确保企业基业长青、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硬道理!

----书于2013年3月29日学习省公司2013年人力资源工作会议内容有感

五 : 浅谈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浅谈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全党、全社会调度重视人才开发利用的今天,我省欠发达地区如何把握机遇,推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一、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主要在于:一是改变经济落后的状况,迫切需要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进行创新;二是改变农村人才素质低和人才缺乏,迫切需要加快人才开发步伐;三是破除农村旧的人才观念,迫切需要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益。欠发达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固然有多种因素,但人力资源开发较差,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方面,经济落后了,必然要影响到人力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源开发较差,必然要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大力发展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同时,搞好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是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举措。

二、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据有关资料表明:世界银行所确定的十项现代化标准,泄?辛?钌形创锏剑?绕湓诟叩冉逃?⒄购途?梅⒄顾?缴系牟罹嘧畲螅??锵执??曜嫉?/span>10.7%和26.3%;其次在“非农就业人口比重”和“城市化水平”两项标准上,也只达60%左右。很容易看到,千万差距的因素很多,但关键的因素在于中国广大农村发展缓慢,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经济依然落后。其中最重要问题就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者,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科学文化素质差。以缙云县为例:目前,全县人口43.53万,其中农民人口39.66万,农村劳动力22.73万,外出务工人员5.5万,农民人均收入2362元(2003年农经统计年报),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教育培训或教育的只占10%,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公占4.5%,在农村同龄人中公有5%左右的人能够进入中等学院学习,大量的青壮年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回到农村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组织,处于低层次、自发性阶段。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远远不够,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其开发仍处于低层次、原始性、自发性阶段;对人力资源的认识尚存在误区,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与物质酱的关系;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还存在着体制上的障碍,流动尚未达到“自由”状态;农村人力资源数量丰富而质量低下,限制了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发展。

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深入基层的太少,网络不健全,技术到第一线的更少。从缙云县情况来看,农村科教体系是“网散、人散、线短”。真正的科教网络没有建立起来,根本没有主渠道。虽然开发了农业科技成果,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不多。主要问题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没有到生产第一线,长期坚持从事农村成人再教育、技术更新培训的人很少,乡镇农技站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大部分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几乎不过问学习。

4、经营管理素质较差。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影响,再加上文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原因,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较差,市场意识比较淡薄,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弱,适应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差。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与培训,不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因而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三、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理论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人力资源的构成及其形成规律,全面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各项能力。只有系统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才能挖掘广大农民巨大的人才资源潜力,从而为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1、各级政府要提高对新世纪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意义的认识,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加快开发人力资源的路子,始终把开发农村劳动力作为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一要做好科学规划。在调查研究,摸清底子的基础上,对本地区劳动力进行合理规划,分年度制定目标计划。二要加强组织服务,提供保障。采取得力措施,多方筹措资金,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政策,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网络,负责协调落实,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得到强有力的政策和行政支持。

2、加速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切实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保障水平。由于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制度性障碍,广大农民尚无法获得与城里人一样的社会保障。2003年底,缙云县农民参保人数4.2万,覆盖率仅为10%,人均保费不足200元;定期领取养老金人数仅97人,月人均养老金0.9元。农民仍然是依赖于土地保障和传统的子女养老,真正的社会养老制度尚未形成,这对于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巨大的障碍。对农村实行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具体做法:一是建立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二是实行国家、个人负担的社会保险;是实行农村医疗保险。在条件许可下,再逐步实行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其它社会保险,使农村人力资源的社会保障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3、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及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文化培训班。按照“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农业”的方针办好农村职业教育,是有效地开展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举措。

4、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全面提高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根据缙云县经济发展的特点,重点培养一批农业急需的专门人才。如高山绿色食物生产,缙云麻鸭制作工艺,竹制品技术等都需要一批懂技术、能劳动的专门人才。要不拘一格选人才,积极探索职称改革,坚持重能力、重实绩、不唯学历、不唯资历,突破身份限制,为活跃在生产第一线的“田秀才”、“土专家”评定职称,真正做好“开发一批乡土人才、培育一批主导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文章。

5、打破传统城乡经济结构,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交流,扩大开放力度,通过推行人事代理制度,鼓励人才柔性流动,建立农村人才居住证制度,畅通输出和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努力开拓劳务输出的路子,同时从管理体制、政策法规、舆论氛围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入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

本文标题: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从人力资源开发浅谈中外管理比较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796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