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初一政治教学计划-公民依法享有政治自由 教学设计(一)

发布时间:2017-12-01 所属栏目:政治教案

一 : 公民依法享有政治自由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识记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的六项基本政治权利。

能力目标

提高辨证思维能力,正确理解和划清六项政治自由权利和滥用这些政治自由权利的界限。

思想觉悟目标

了解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政治自由和权利的基础上能正确行使这些自由和权利,不做法律禁止做的事情。

教学重点
言论自由。

教学难点 
言论自由不是无限制的绝对自由;公民依法享有政治自由。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本课的纲目,由一位同学回答(设此问的目的:帮助学生回忆起我国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的政治权利的基本框架。)

2.为什么说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管理国家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3.在我国什么人具有行使选举权利的资格?

4.行使选举权利的法律程序是什么?

(设2、3、4题的目的:帮助学生掌握上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导入  新课

现在我们开始学习第二框题的内容。

二、公民依法享有政治自由(板书)

请同学读第67页框题旁边自然段的内容。思考:我国宪法规定的六项政治自由权利是什么?它们的重要地位是什么?

(同学回答,教师归纳。)

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我国宪法确认和保护的这六项自由,是公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的表达意愿、参加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基本权利。

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本形式。(板书)

请同学们看第一横题的内容。思考:(1)什么是言论自由?它的本质含义是什么?(2)言论自由是不是绝对的自由言论?为什么?(设此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言论自由的本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辩证思维的思想方法。)

(教师归纳。)

1.言论自由(板书)

(1)言论自由是指公民通过语言表达思想和见解的自由。包括的形式有口头的和书面的。

其本质含义:(1)任何公民都有平等的发言权;(2)发表言论的内容,只要不超出法律范围,就不受任何非法干涉;(3)发言者不应由于自己的某种言论带来不良后果。

(2)言论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言论。因为,滥用言论自由会损害国家、社会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这是法律不能允许的。所以,言论自由要受到法律的限制。第一,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教唆、煽动他人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社会公德、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第二,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侮辱、诽谤其他公民的人格。因此,我国刑法、民法通则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文件都规定了相应的处罚。依法,谁公开发表了有损于他人的言论,就要对言论后果负法律责任。(把以上两点在书上标出记号。)

资料:“损害前妻名誉,前夫依法赔偿”

75岁的张某与63岁的孙某原是夫妻,共同生活了40多年后于1995年离婚。现孙某已再婚。张某对孙某心存记恨,于1997年9月及1998年4月,在孙某的住所,在公共场所张贴小字报,用“臭流氓”、“黑了心肠”、“坏了良心”等不文明语言谩骂孙某,并在小字报上贴出孙某的照片。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在公共场所,公然贴出小字报,用不文明语言谩骂孙某,且贴出孙某的照片,张某的行为严重侵害了孙某的名誉权,给孙某造成了不良影响。为此,法院对张某提出严厉的批评。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张某在法院公开向孙某赔礼道歉,并赔偿孙某精神损失费人民币1000元。《北京晚报》1998.7.27

2.出版自由(板书)

(让学生看69页横题内容。思考:(1)出版自由的含义;(2)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出版自由?设此题目的:此问题同第一横题思路相同,意在让学生把握理解问题的方法。)

(教师归纳。)

(1)出版自由,是公民以出版物的形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

(2)和言论自由一样,出版自由也要依法行使。除了要遵守行使言论自由的法律限制外,我国还禁止出版发行黄色、淫秽以及散布迷信等的出版物。

资料:“虚构《邻家风波》自己反惹风波”

1995年12月,初二女学生叶某的作文《邻家风波》被本校校刊《泉溪河》选登。文内虚构了邻居黄家重男轻女、家庭不和的情节,但所写的人名却是邻居女儿真实姓名。1997年底,邻居黄家发现刊有这篇作文的校刊后,遂于1998年5月28日向长阳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定被告三渔冲中学和叶某名誉侵权,责令消除影响,赔偿损失8000元。县人民法院依法受理了这起民事纠纷案,并于6月公开审理。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学生写真人假事,学校又进行传播,这一事实客观上给他人的名誉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开庭审理之后,双方互谅互让,以协商解决,被告道歉并适当补偿损失后,原告于6月29日向法院提出撤诉。《北京晚报》1998.7.23

资料:“北京金秋书市两展位被扫地出门”

1998年9月25日至10月5日,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金秋书市”。9月29日书市上,有两个展位被清理出市,空展位上挂有一块“曝光牌”上面赫然写着“某单位因销售盗版图书被取缔清理出市”。《法制文萃报》1998.10.8

3.结社自由(板书)

(先让学生看本横题内容。思考:(1)结社自由的含义:(2)应该如何正确理解?)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结社自由,是公民为一定的宗旨,依照法定程序组织或者参加具有持续性的社会团体的自由。

在我国,凡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并履行一定的法律程序而组成的社会团体,都受到国家的保护。

(2)我国法律既保护公民享有结社自由,又禁止和取缔不法分子假借这种自由搞非法组织和破坏活动。

资料:“北京首例非法社团诉讼终审裁定”

这一非法社团名为“深入全国乡镇义务送医疗、文化、科技下乡活动组委会”。该组委会未在社团管理部门登记,于1997年8月1日成立,擅自开展活动。在北京社团清理整顿工作中,崇文区民政局于1997年11月根据有关规定,正式通知该组委会为非法社团,要求其自行解散、停止活动,并收缴了该组委会的会章、会旗、会徽及有关材料。该组委会发起人李军成不服,于1998年2月向崇文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被一审裁定驳回。随后李军成又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上诉,该院认为:崇文区民政局所发通知适用相关法律、法规;李军成上诉所称该通知造成侵犯其财产权的后果,经查没有事实根据。据此,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李军成的上诉,维持原裁定。《中国社会报》1998.9.26

投影:请同学们对下面这个小故事做出判断、分析。

(用此例帮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观点分析问题,学会辩证思维。)

小故事:某学校部分实践学生在一起商量组成了个“兄弟同盟”,并确定“为朋友两肋插刀”是行动纲领。一次因打架违反了学校的制度,受到学校的批评。有的同学认为“这是我们的自由”。

4.集会、游行、示威自由(板书)

(发给每个学生一份《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

((1)粗读此法律;(2)自学教材此横题内容。目的、要求:(1)读原法律条文;(2)区分集会游行示威三项自由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集会自由,是指公民有聚集在一定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权利。集会分为露天集会和室内集会两种。(板书)

(2)游行自由,是指公民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自由。

(3)示威自由,是指公民在露天公共场所或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自由。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的公民权利——六项政治自由权利;

懂得了一个新观点——政治民主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本形式;

学会了一个新方法——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

巩固新课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下面的案例

资料:“十年诽谤科学家终戳穿”

日前,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终审判决,维持岳麓区法院关于肆意中伤生物学家刘筠教授的平江县鱼类良种繁殖场职工高玉华一次性赔偿5万元的裁决,一起长达10年之久的诽谤案终于画上句号。经法院查明,青鱼人工繁殖自行产卵受精研究是湖南省科委1982年下达、由高玉华和湖南师大生物系共同承担的科研项目,但高玉华为了窃到全部科研成果,竟然采取诽谤等卑劣手段,诋毁著名生物学家刘筠教授。自1988年以来,高玉华先后10次以“揭开刘筠伪科学面孔”等数万份诽谤材料分别向全国部分地区知名专家、学者邮寄散发,致使刘教身心健康遭到严重摧残。在确凿的证据面前,高玉华只得低头承认。《法制文萃报》1998.10.5

课后作业 

认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

二 : 初一政治学科教学计划

《初一政治学科教学计划》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政治是一门初一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一年八个班的政治教学任务。这些学生都来自农村,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教材分析:

1.用学生进入现代社会从事现代生产、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基础内容教育学生。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出发,适当拓宽知识面,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能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2.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些,使重点较突出。

3.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根据一个合格公民的需要精选教材,从深度,广度以及习题难度上合理安排。

4.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www.61k.com)记忆所学的知识,教材中编入了数页彩图和图表。为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便于教和学外,在教材内容的叙述上力求使学生愿读、易懂、有兴趣。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基本技能,了解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涌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2。加强政治用语的教学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政治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政治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政治的重要工具。

3。加强实践教学

政治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践的偏向。

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方面可包括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结合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史,以及扩展课内学过的知识等;活动方式可采取做趣味小实验、举行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或组织学生制作教具,进行参观访问等。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初一政治学科教学计划一文如不符合您的要求,推荐参考以下同栏目文章:

·2014年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2014-2014学年下期美术教研计划·2014年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计划·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014年农村远程教育工作计划·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计划·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教育实习队工作计划

查看更多>>教学工作计划

新的一年开始了,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又将在这忙碌、疲惫中充实、喜悦、收获着。我将吸取上学年的教训、收获的经验,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水平和风格,脚踏实地地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再上一个台阶,努力争做一名优秀教师。

一、教学方面

1、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及相关教辅,与同组教师交流、研讨,不仅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保证课前准备工作及时、充分。

2、课堂教学要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做到扎实、有效。

3、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记下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及其改进方法。

二、业务学习方面

1、及时了解教育、教学动态,学习最新教育、教学理念;

2、经常听同组其他教师的课,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3、记下自己教育教学的点滴成败,寻找更好的方法;

4、多读书、多学习,正所谓“厚积而薄发”,用知识充实自己。

三、教育学生方面

1、继续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强化,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2、始终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

3、经常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4、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其提高学习效率;

5、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并做读书积累,进行读书交流,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

6、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及时与家长沟通,做好学生家校联系的纽带。

总之,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我一定要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求最好,只求更好,我坚信“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三 : 初三第二学期政治教学计划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国力,提高爱国热忱,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更好地成才;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推进素质教育。

第二学期根据初三政治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中考的要求,先完成第三单元(第七----九课)的教学任务,然后进行总复习。具体教学进度如下:

1.第一至第二周:完成第七课教学任务;完成作业并讲评;进行一次测验并分析试卷。要求了解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趋势;了解我国近百年翻天覆地的历史变化,我国新世纪的奋斗纲领和奋斗目标;能够联系实际认清历史发展趋势,明确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

2.第三至第四周:完成第八课教学任务;完成作业并讲评;进行一次测验并分析试卷。要求懂得"当今的世界是人才竞争的世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大量的、多种多样的人才。每个青少年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和祖国的需要,确立成才目标,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

3.第五至第六周:完成第九课教学任务;完成作业并讲评;进行一次课文测验和单元测验并分析试卷。要求学生立志报效祖国。

4.第七至第九周:以《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与训练》为依据,进行第一轮复习。要求完成每一课的基本习题训练;进行一些综合性测验。

5第十周:期中考试并进行质量分析。

6.第十一至十三周:完成时政的教学任务;进行第二轮复习。完成《初三思想政治学习导向》中的综合练习。

7.第十四周至学期结束:进行综合性复习;挑选适量的符合中考要求的综合性题目进行训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和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问题,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迎接中考的到来。

(有关月考、期中考试和其他的统一考试由学校统一安排)

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提高觉悟,学好本领,准备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通过学习,师生能共同进步

四 : 公民依法享有政治自由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识记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的六项基本政治权利。

能力目标

提高辨证思维能力,正确理解和划清六项政治自由权利和滥用这些政治自由权利的界限。

思想觉悟目标

了解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政治自由和权利的基础上能正确行使这些自由和权利,不做法律禁止做的事情。

教学重点
言论自由。

教学难点 
言论自由不是无限制的绝对自由;公民依法享有政治自由。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本课的纲目,由一位同学回答(设此问的目的:帮助学生回忆起我国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的政治权利的基本框架。)

2.为什么说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管理国家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3.在我国什么人具有行使选举权利的资格?

4.行使选举权利的法律程序是什么?

(设2、3、4题的目的:帮助学生掌握上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导入  新课

现在我们开始学习第二框题的内容。

二、公民依法享有政治自由(板书)

请同学读第67页框题旁边自然段的内容。思考:我国宪法规定的六项政治自由权利是什么?它们的重要地位是什么?

(同学回答,教师归纳。)

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我国宪法确认和保护的这六项自由,是公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的表达意愿、参加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基本权利。

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本形式。(板书)

请同学们看第一横题的内容。思考:(1)什么是言论自由?它的本质含义是什么?(2)言论自由是不是绝对的自由言论?为什么?(设此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言论自由的本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辩证思维的思想方法。)

(教师归纳。)

1.言论自由(板书)

(1)言论自由是指公民通过语言表达思想和见解的自由。包括的形式有口头的和书面的。

其本质含义:(1)任何公民都有平等的发言权;(2)发表言论的内容,只要不超出法律范围,就不受任何非法干涉;(3)发言者不应由于自己的某种言论带来不良后果。

(2)言论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言论。因为,滥用言论自由会损害国家、社会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这是法律不能允许的。所以,言论自由要受到法律的限制。第一,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教唆、煽动他人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社会公德、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第二,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侮辱、诽谤其他公民的人格。因此,我国刑法、民法通则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文件都规定了相应的处罚。依法,谁公开发表了有损于他人的言论,就要对言论后果负法律责任。(把以上两点在书上标出记号。)

资料:“损害前妻名誉,前夫依法赔偿”

75岁的张某与63岁的孙某原是夫妻,共同生活了40多年后于1995年离婚。现孙某已再婚。张某对孙某心存记恨,于1997年9月及1998年4月,在孙某的住所,在公共场所张贴小字报,用“臭流氓”、“黑了心肠”、“坏了良心”等不文明语言谩骂孙某,并在小字报上贴出孙某的照片。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在公共场所,公然贴出小字报,用不文明语言谩骂孙某,且贴出孙某的照片,张某的行为严重侵害了孙某的名誉权,给孙某造成了不良影响。为此,法院对张某提出严厉的批评。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张某在法院公开向孙某赔礼道歉,并赔偿孙某精神损失费人民币1000元。《北京晚报》1998.7.27

2.出版自由(板书)

(让学生看69页横题内容。思考:(1)出版自由的含义;(2)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出版自由?设此题目的:此问题同第一横题思路相同,意在让学生把握理解问题的方法。)

(教师归纳。)

(1)出版自由,是公民以出版物的形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

(2)和言论自由一样,出版自由也要依法行使。除了要遵守行使言论自由的法律限制外,我国还禁止出版发行黄色、淫秽以及散布迷信等的出版物。

资料:“虚构《邻家风波》自己反惹风波”

1995年12月,初二女学生叶某的作文《邻家风波》被本校校刊《泉溪河》选登。文内虚构了邻居黄家重男轻女、家庭不和的情节,但所写的人名却是邻居女儿真实姓名。1997年底,邻居黄家发现刊有这篇作文的校刊后,遂于1998年5月28日向长阳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定被告三渔冲中学和叶某名誉侵权,责令消除影响,赔偿损失8000元。县人民法院依法受理了这起民事纠纷案,并于6月公开审理。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学生写真人假事,学校又进行传播,这一事实客观上给他人的名誉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开庭审理之后,双方互谅互让,以协商解决,被告道歉并适当补偿损失后,原告于6月29日向法院提出撤诉。《北京晚报》1998.7.23

资料:“北京金秋书市两展位被扫地出门”

1998年9月25日至10月5日,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金秋书市”。9月29日书市上,有两个展位被清理出市,空展位上挂有一块“曝光牌”上面赫然写着“某单位因销售盗版图书被取缔清理出市”。《法制文萃报》1998.10.8

3.结社自由(板书)

(先让学生看本横题内容。思考:(1)结社自由的含义:(2)应该如何正确理解?)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结社自由,是公民为一定的宗旨,依照法定程序组织或者参加具有持续性的社会团体的自由。

在我国,凡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并履行一定的法律程序而组成的社会团体,都受到国家的保护。

(2)我国法律既保护公民享有结社自由,又禁止和取缔不法分子假借这种自由搞非法组织和破坏活动。

资料:“北京首例非法社团诉讼终审裁定”

这一非法社团名为“深入全国乡镇义务送医疗、文化、科技下乡活动组委会”。该组委会未在社团管理部门登记,于1997年8月1日成立,擅自开展活动。在北京社团清理整顿工作中,崇文区民政局于1997年11月根据有关规定,正式通知该组委会为非法社团,要求其自行解散、停止活动,并收缴了该组委会的会章、会旗、会徽及有关材料。该组委会发起人李军成不服,于1998年2月向崇文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被一审裁定驳回。随后李军成又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上诉,该院认为:崇文区民政局所发通知适用相关法律、法规;李军成上诉所称该通知造成侵犯其财产权的后果,经查没有事实根据。据此,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李军成的上诉,维持原裁定。《中国社会报》1998.9.26

投影:请同学们对下面这个小故事做出判断、分析。

(用此例帮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观点分析问题,学会辩证思维。)

小故事:某学校部分实践学生在一起商量组成了个“兄弟同盟”,并确定“为朋友两肋插刀”是行动纲领。一次因打架违反了学校的制度,受到学校的批评。有的同学认为“这是我们的自由”。

4.集会、游行、示威自由(板书)

(发给每个学生一份《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

((1)粗读此法律;(2)自学教材此横题内容。目的、要求:(1)读原法律条文;(2)区分集会游行示威三项自由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集会自由,是指公民有聚集在一定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权利。集会分为露天集会和室内集会两种。(板书)

(2)游行自由,是指公民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自由。

(3)示威自由,是指公民在露天公共场所或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自由。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的公民权利——六项政治自由权利;

懂得了一个新观点——政治民主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本形式;

学会了一个新方法——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

巩固新课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下面的案例

资料:“十年诽谤科学家终戳穿”

日前,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终审判决,维持岳麓区法院关于肆意中伤生物学家刘筠教授的平江县鱼类良种繁殖场职工高玉华一次性赔偿5万元的裁决,一起长达10年之久的诽谤案终于画上句号。经法院查明,青鱼人工繁殖自行产卵受精研究是湖南省科委1982年下达、由高玉华和湖南师大生物系共同承担的科研项目,但高玉华为了窃到全部科研成果,竟然采取诽谤等卑劣手段,诋毁著名生物学家刘筠教授。自1988年以来,高玉华先后10次以“揭开刘筠伪科学面孔”等数万份诽谤材料分别向全国部分地区知名专家、学者邮寄散发,致使刘教身心健康遭到严重摧残。在确凿的证据面前,高玉华只得低头承认。《法制文萃报》1998.10.5

课后作业 

认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

本文标题:初一政治教学计划-公民依法享有政治自由 教学设计(一)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639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