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五下《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发布时间:2017-11-10 所属栏目: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

一 : 五下《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发布时间:2017-04-09

教学内容: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74~7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准备:例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最近,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百年难遇的旱灾,已经连续几个月不怎么降水了,旱情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我们每个同学都为灾区人民捐了款,是吗。看来,降水量、气温等自然现象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我们镇江市的降水量统计图,就是这个数据有点久了,是2003年的。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例图1。
(1)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
(2)提问: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是什么? mm是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毫米”。
(3)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我们镇江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2、出示例图2。
(1)这里还有一张著名的海滨城市-青岛的统计图,(出示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
(2)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青岛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3、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通过对刚才2幅统计图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
4、比较:你能快速地比较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不能,如果能则通过学生的回答慢慢引导)
5、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很快比较出来吗? (生:合在一起,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问:就这样一合吗?有什么问题吗?(你觉得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相机出示:①标题;②实线和虚线;③统计图右上角的“镇江和青岛区别图例”。
(3)出示修改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完成板书)
6、分别出示教材上的三个问题:班内交流,
①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知道的)
 提示:可以比较相应月份的点,根据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大小作出判断。
(必要时,还需计算一下)
②从图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可从各月降水量变化情况以及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7、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你觉得这样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方便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板书)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我们还可以用它来统计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下面请同学们来看这幅图。

发布时间:2017-04-09


四、自主探索,巩固深化
1、完成“练一练”:让我们来了解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
(1)学生看图理解,组织全班交流:
①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②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提问:
①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
②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比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怎么样?
③对低于平均身高的同学,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教育:不挑食,使营养均衡,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3)强调:在6—9岁,男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9—10岁女生的平均身高比男生的平均身高增长要快,10—12岁女生的平均身高就超过了男生。
(4)拓展:对于这张图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老师有一个问题:这两条折线会一直往上升吗?为什么?
2、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下面再用折线统计图来研究北京市2004年4月份一周中的气温变化情况。
(1)指明读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独立完成,边做边思考:
1、怎样确定表示每个数据的点的位置?
2、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画成“实线”还是“虚线”?
(3)指名学生口答问题,并展示学生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4)提问: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①描点;②标数;③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④统计时间。)
相机板书:描点、标数、连线、统计时间
(5)提醒学生:完成复式统计图时,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同样,要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6)媒体出示折线统计图: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7)看图回答三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①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②这几天的最高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呢?
(8)回答上面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统计图?为什么?
五、总结质疑,拓展延伸
1、总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折线表示,与普通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它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情况,而且能方便两组相关的数据进行比较。
质疑:复式折线统计图只能用两条折线吗?(不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有时也可能有三组数据,用三条折线来描述。)
2、课堂作业:小练习册
板书: 
   复式折线统计图
表示数量的多少    增减变化情况   便于比较
描点、标数、连线、 日期

二 : 复式统计表 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105~106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十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复式统计表,并能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的数据,分析数据所包含的信息。
2、让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从数据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3、通过展示丰富生动的生活资源,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能根据相关数据填写、分析统计表。
教学难点: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四个兴趣小组活动的单式统计表,每组一张空白方格表,分小组统计家庭电话拥有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
师:为了丰富课余生活,我们学校开设了很多兴趣小组活动,比如五年级就开设了号鼓队、书法组、绘画组和美工组。请看这是我班同学参加各个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
(电脑出示四个兴趣小组活动的图片及我班同学参加各个兴趣小组的人数信息。)
2.提问。
师:课前,大队部的许老师请我们把这些信息进行统计,你准备把这些信息以什么样的统计形式反映给许老师呢?
3.填表。
师:你会把这四幅图反映的人数信息填入相应的统计表吗?
(电脑出示四个兴趣小组活动情况的统计表)
学生填表。
师:都填好了吗?看一看,你填的和我的一致吗?
学生校对。
4.比较。
师:仔细观察这四张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师:很好,这里的每一张表只反映一个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情况。比一比,哪个组的男生人数最多?哪个组的女生人数最少?
5.提问。
师:是不是参加书法组的男生人数最多呢?我们就要依次查看这里的几张表?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比较各组男生的人数。同样要知道是不是号鼓队的女生人数最少,我们还得再次查看这四张表,每一次都要查看这四张表都要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觉?
启发:连我们都觉得这样比很麻烦,同样也不利于许老师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把这些表合并成一张表。
师:合并成一张表这个创意好,值得表扬!(板书:合并成一张表)
二、合作探究   共同经历复式统计表的形成过程
1.思考。
师:把四张表合并成一张表,合并成的这张表里要反映哪些内容呢?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四个兴趣小组的名称及组别。并指出不同的兴趣小组我们把它称之为组别。性别(合计 男 女)及人数。
师:谁能完整地说出这张空白表上要反映哪些内容?
2.小组合作,共同设计表格。
师:性别、人数和组别这三部分内容怎样在这张表里反映出来呢?请动脑筋想一想,然后六人一组,组长拿出空白表一起交流,并把你们组的想法在这张表中设计出来。看一看哪一组设计的比较合理?
小组共同讨论,设计表格。
3.全班交流。
① 评议。
展示其中几个小组设计的表格,共同评议完成情况。
先展示形式不同的两份表格。
交流:请看这两组设计的表格。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师:这两份表格只是性别和组别的位置对调了一下,都是可以的。
再展示两份表格。(一组缺少了“性别”,另一组既有性别也有组别。
师:这两组有没有把我们刚才所说的三部分内容都反映进去呢?性别都反映了吗?组别呢?
② 思考。
师:性别应写在哪儿呢?可不可以与组别集中到同一格?
师:这一格既要反映性别又反映组别,怎么办?
师根据回答把这一格一分为二。写上性别及组别。
师:性别和组别都有了,那人数写在哪里呢?
师:表示人数的数据填在中间的空白区域,“人数”这个词该填在哪里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指出:人们经过研究,觉得把人数这个词也和组别性别一样都集中到这一格。请看。
媒体动态演示把人数插入表头的过程。
师:这就是统计表的表头,谁能说说这个表头的意思?
指2名学生回答。
师:在生活中,人们为了统计出总人数会增加总计这一栏,总计与合计可以放在表格的前面也可以放在表格的后面。
4.填表。
师:联系刚才的四张表,你能有序地填出这里的数据吗?
组长发给每人一份表格,学生独立填写。
5.交流:
师:你是怎样填的?先填的是哪些数据?然后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媒体依次闪烁所填的数据。
师:这里的42是怎样算出来的?怎样检查算的对不对呢?
师:如果我要知道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只要看哪一格?
指出:算准总计格中的数据后一定要认真检查,确保准确无误。
填上日期。
5.说一说。
师:从这份表格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自由说说自己所获得的信息。感受复式统计表所反映的信息容量大。
6.比一比。
师:把这份表格和刚才的四张小表比,有什么不同?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便于比较。
师:如果把这四张小表叫做单式统计表,那么象这样的统计表就称之为复式统计表。
板书:复式统计表。
师:试想如果把这样的一份复式统计表交给许老师,许老师会怎样?
三、分层练习   加深理解
1.完成“练一练“。
师:今天是2007年12月18日,不久将会迎来令人激动令人兴奋的2008年,在神州大地上将会举办我们期待已久的第几届奥运会?你们知道第25届到第28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一共取得了多少枚奖牌吗?
媒体出示第25届到第28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的奖牌信息。
师:你会把这些信息填入这张统计表吗?
媒体出示一张空白的复式统计表。
师:要填写这张统计表,首先要设计好表中的栏目,这里的表头怎样设计呢?在小组里相互讨论讨论。
小组讨论后共同形成表头。
师:你能把这里数据有序地填出来吗?
学生独立填表。
集体交流后,说一说怎样检查这里226算的对不对?从这张表里你知道些什么?你还能想到些什么?
2.练习二十第1题。
① 出示完整的表格。(包括数据)
师:奥运会能在我国举办,说明我国国力强大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请看这是国家电信部门统计的我国2004年第一季度每月电话新增情况。你能看懂这幅统计表吗?
媒体出示完整的统计表。
师:要看懂这份统计表,首先要看懂表中的栏目。
② 回答教材提出的两个问题。
师:你能回答出下面两个问题吗?
媒体出示问题。
生回答并说出是怎样比较的?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3.完成本班学生家庭电话拥有情况统计表。
师:课前,请各小组统计你们组家庭电话拥有的数量,都统计了吗?我们班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各组依次汇报,共同填写我们班的电话拥有数量。
汇报后分组计算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全班拥有电话的数量,并检查。
四、课内总结   课外延伸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都有哪些收获?
师:我们知道统计表可以整理分析数据,同样统计图也具有这样的功能,也可以整理分析数据。今天我们又学习了把几张有联系的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张复式统计表,受此启发,你还能联想到什么问题呢?
生:几张有联系的单式统计图是不是也可以合并成一张复式统计图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多观察多思考,下一节课我们再共同来研究。

三 :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案

一、回忆铺垫
1、提问: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统计图?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折线统计图怎样制作?
生:先描点,要用尺子画线,还应标数。
揭题:以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体悟
1、师:出示课本情境图第124页的“某地区城镇与农村学生患近视情况统计表”
(1)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2)你能根据统计表直观看出城镇和农村学生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吗?
   生:可以分别用折线统计图来描述各自的变化情况。
2、  出示表示城镇和农村学生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单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根据这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1)提出新要求:哪个统计图的变化趋势比较大?(让学生思考,指名口答)
 (2)当学生提出可以逐一比较各个年级段的变化趋势时可启发用这个方法确实可以解决刚才的问题,但显得比较繁琐。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能很快看出呢?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板书)
要将这两幅图合成一幅图,你认为有哪些地方需要变化?
(学生思考)多媒体演示合的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
3、出示合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城镇和农村学生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分别是哪条折线?
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所以,我们要在右上角加一个图例。
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现在知道了吗?这幅统计图完整吗,还差什么?标题、制图日期。
(2)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城镇和农村哪个年级段最接近,哪个年级段相差最多吗?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一年级到二年级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年级到五年级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
(3)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可以得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的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三、联系实际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报纸上、股市上、电视里…
四、巩固练习
   (一)完成“自主练习第126页第1-2题”。
1、出示图和问题
学生仔细观察,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同桌之间交流。 
2、组织全班完成并交流第127页第4题。
(1)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图中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是指某一个男生或某一个女生吗?
(3)再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哪年到哪年之间女生平均身高比男生高?从哪年开始,男生平均身高又超过了女生?
(4)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与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么样?当出现学生身高明显低于平均身高时,教师问其他同学:你们想对他提什么建议吗?(注意营养均衡,加强体育锻炼)
(二)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
(1) 读题、审题。
提问:这道题要求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 讨论:你打算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应画实线还是虚线?你是怎么知道的?另一组呢?
(3)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视频展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说一说画的过程,引导互相评价,修改或完善所画的折线统计图。
(4)多媒体出现绘图过程。
(5)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6)你是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统计图呢?为什么?
小结: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折线有起伏变化,我们很容易看出各个数量增减变化的趋势,便于比较

四 :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第一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解决问题方面: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方格纸。
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情景引入:了解了奥运会的成绩,关注奥运会的成绩。
出示第24-29届奥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指出成绩的好坏应和对手比较,引出第二幅第24-29届奥运会美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2、通过提问,引出新知。
那届两国的成绩最接近?相差几枚?有什么困难?怎样比较更方便?谁可以帮老师想想办法。
将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
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
3、完善例图,引出画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明如何画图,并运用实物投影展示正确的和有问题的画图。从而板书画图时注意方面:标题、图例、制表时间。(课件演示画图步骤。)
4、练习运用,初步分析。
讨论: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势:
(1)表示多种数量;
(2)方便地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
(3)方便表示数量的发展变化趋势。
5、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预测、提出建议、作出决定等。
6、欣赏体会,总结本节学习内容。(课件演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的中的运用。)
课件出示课后小调查。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标题     图例    制表时间
多       比较    发展趋势
预测     建议    决定

教后反思:
1、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不是很完善,没有把主动权完全的交给学生,学生说的有点少。其中在教学中美两国统计图合并后,我设计了一各让同桌根据图互相提问题的环节,由于是课上的突发奇想,所以组织开展的不够完善。其实这里如果组织好的话,应该可以成为这节课的一各亮点。让学生去根据图提出让别人回答不了的问题,这个设计本身就让学生对于图有了全面的认识,而且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这里很遗憾。
2、通过一次试教和一次评优,使我一次次做了更多的思考,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把握页更大了。第一次我的一些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强,如:看这张统计图你能知道上面?所以有些学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正式上的时候,我对问题做了仔细的分析,如:从这幅统计图中你了解了上面情况?你认为中国队的成绩好不好?为什么?使问题更加有针对性。
3、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预设上的教学重难点设计的不够全面。应该把绘制图也加上去,从而通过画出的图让学生看看统计图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
4、现在课结束了,我还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怎样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时刻都围绕着老师转、围绕着学习转?但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总是发现学生一不留神就走神了。请各位同仁给给意见。
这是我在市评优活动中上的一节课,教学预设不是非常详细。由于比较匆忙,还忘各位同仁谅解。

本文标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五下《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440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