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战略研究——关于湘潭市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04cgl-思想博客-光明社区

发布时间:2017-09-09 所属栏目:文化活动

一 :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战略研究——关于湘潭市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04cgl-思想博客-光明社区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战略研究

——关于湘潭市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楚国良(湖南 湘潭 411000)

摘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软动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何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整体规划,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村级经济、整治村容村貌等进行同步建设,整体推进,这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分析、掌握和了解近年来农村文化发展的状况,研究制定扶持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积极配合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成因,建议

导语

(一)调研目的:了解湘潭市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发现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据此探索建设的新思路,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和对策建议。

(二)调研对象:湘潭市的农村基层干部、普通农户、部分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建设典型单位。

(三)调研方法:坚持上下结合、点面结合、明访与暗访相结合的调研原则,采用听取情况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典型、走访村组农户、发放调查问卷等具体调研方式。

(四)调研内容: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农村集体经济、文化设施、村组干部、普通村民等文化建设要素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村民文化需求现状等。

(五)调查结果:以调查报告及论文形式展现

一、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 农村文化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从市场供给方面看,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物质产品供给逐步提高,但文化产品和服务却呈萎缩态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基层政权从农村撤出,村委会权威逐渐丧失,对农民群众失去了号召力和凝聚力,农村处于自我为中心的散落状态。本该由村委会组织的公共文化生活开始废弛,公共文化设施被离弃或改为他用,公共文化产品严重不足。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村群众的主要娱乐就是看电视、听广播或通过DVD播放器看影片,而较为落后的地区还停留在“早晨听鸟叫,白天听鸡叫,晚上听狗叫”的状态。

从市场需求来看,随着农村逐渐富裕,农民物质生活提高,其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不再满足于听歌、看电视、打牌,而对更高层次的文化生活有了需求,诸如读书看报、游园观景、听戏观演等。富裕了的农民也迫切需要自己的图书室、阅览室、休闲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也需要愉悦心情,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含量的提高,农民群众对科技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多,科学生产,知识致富成为农民的一大诉求。

2、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民大国,至今仍有接近70%的农民生活在农村,依靠农业为生。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目前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对农业科技知识接收慢,已经影响到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影响到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要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为农业现代化提高符合要求的主力军,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文化素质与劳动生产率密切相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研究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的专著《改造传统农业》中曾大力倡导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入,他明确指出,“各种历史资料都表明,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有力的正相关关系”;著名学者胡鞍钢等对我国各地区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投资人力资本对促进经济增长最为有效,普及初等教育,学龄前儿童入学率每提高一个千分点,人均GDP年增长率可上升0.35—0.59个百分点。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建设全面体现小康社会发展水准、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文明和谐共富的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前提、基础和载体,没有生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同样,没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活力和创造力。

农村文化建设,可以让农民在富了口袋的同时,让脑袋也富起来,让农民不仅享受到丰富的物质文明生活,也要沐浴在健康、向上、多彩的精神文明生活中。农村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宽容、和善、诚信、友爱、互助”的良好风尚;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培养农民审美情趣、奉献精神、大局观念,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封建迷信、歪门邪教等不良影响;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政治组织水平,培养参政意识、民主意识、自治意识,推进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做好村民自治,实现“村民治村”。

4、破解城乡二元僵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而要追究深层次的原因,城乡二元体制则是难辞其咎。城乡二元体制,阻碍了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赋予了市民和农民两种截然不同的国民待遇,人为的造成了城乡隔阂。今天要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要破除城乡二元对立格局,实现城乡统筹全面发展,而这一切,也都要借助于农村文化这一把利刃。

首先,农村文化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能提高承接城市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效率,增进城乡间的了解与交流。国家文化部、科技部、教育部等单位每年都举办次数众多、内容丰富的“三下乡”活动,但一些农村地区文化落后,农民素质不高,严重影响到了此类活动的效果,收效不大,农村文化建设将有利于克服这一点。

其次,农村文化能促进城乡互动,缩小两者间差距。具备较高知识水平的农民工到城市打工,不仅可以提高收入水平,还把城市文明带回农村,推动农村文化向前发展。进程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把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和工业生产方式带入农村,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工业化进程。农村文化建设也有利于吸引城市工业,甚至是外国资金的进入,尤其是农村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受益最大,有利于乡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再次,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弱化城乡间的对立情绪,树立“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舆论环境,减少城乡统筹发展的阻力。

二、湘潭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性特点

1.投入体制:总量不足、重投轻管

据调查,湘潭市农村文化公共投入在配置上不尽合理,财政对农村文化的有限投入主要集中于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且大多数是一次性基建投入。近年来,湘潭市多数县以下(含县)几乎没有对文化人才的投入,也几乎没有保证文化设施正常运行的经费,绝大多数是只管“建设”,不管“运转”,存在明显的“重建轻管”特点。

2.组织体制:行业部门分割、重复建设、有限资源浪费

农村文化建设责任分属多个行政主体(部门)。机构改革前,在县一级,县广电局负责广播电视,县文化局负责群众文化,县体育局负责群众体育活动,县委宣传部负责群众文化宣传工作。在乡一级,党委有党委组织的文化活动,教育办(所)有教育办(所)组织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内容重复率高,组织形式简单,政出多门,领导网络不健全,分类不明确,边界不清,谁都组织管理农村文化,谁都不负全责,谁都没有同其他部门协同起来做统一的规划和投入,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原本有限的农村文化资源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

3.评价体制:重形式轻效果,轻后期管理与评估

绩效评估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它对农村文化建设起着监督管理和激励约束的作用。但调查表明,湘潭市农村文化建设评估工作机制不全,评价标准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评价的标准就是多少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多少本藏书、多少盘光碟、多少台电视、有无正式的规章制度,等等。很少涉及诸如文化设施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文化设施的使用率等指标。现实情况表明,当前的评估一般都是一次性评估,缺乏一个事后的反馈监控机制,一些已建成的农村文化设施仍难得到有效使用。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结构性特点

1.农村文化在供求结构上的部分不对称

调查发现,政府供给的文化活动与农民的文化活动需求之间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在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政府提供的文化设施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有线电视、文化活动室或图书室、农民技术学校、有线广播、老年活动室;而农民对政府提供文化设施的需求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文化活动站或服务中心、图书馆(室)、农民技术学校或培训班、体育场地或体育器材、青少年活动中心(馆)。需要说明的一点,由于政府供给的有线电视普及率已经比较高,农民对这一设施的需求也相应的降低,但并不等于农民不需要“电视”。造成这一错位的原因,不能仅仅理解为农民文化资源贫乏,而是一些文化产品供给过剩而另一些供给不足这一结构性矛盾造成的结果。现有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制度存在缺陷。

2.农村文化在城乡结构上的边缘性和滞后性

与城市相比,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与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相比,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却日益衰败,我们从农民对文化活动的偏好中也不难发现,农民对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的偏好具有明显的模仿现代都市文化的痕迹。调查发现,农民使用频率最高的也都是电视、广播、书籍、报刊、杂志等现代媒体,普及率较高的也是各种现代文化传播工具,但在文化内容的供给方面,仍然大大滞后于城市。当代中国的中心文化是都市文化,农村文化始终处于这一中心的边缘。

3.农村文化在地缘结构上的相对封闭性

农村文化具有地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湘潭市农村文化体现在地域结构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即不同地域的农村文化差异很大,地域文化特色往往与当地的方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而成为一种文化的系统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同地域的农民很难轻易融入其他地区的文化体系中,这种地域文化的差异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农村文化在地域结构上的相对封闭性。

4.农村文化在层次结构上的差异性

农村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根据年龄、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等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次级群体,形成不同的群体亚文化。因此,农村文化体现在层次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不同层次、归属不同亚文化群体的农民具有相同和相近的文化消费取向,一般不会融入其他亚文化群体的文化交往圈子。调查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对文化设施的需求相似,但不同年龄的农民对于文化设施的需求则有很大差异,当前农村文化经费出现了分众化趋势,一种文化样式难以满足所有农村亚文化群体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在层次结构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

(三)当前农村文化发展中的变迁性特点

1.文化主体:当代农村空心化趋势与农村文化精英的出现

湘潭市的广大农村(除个别发达乡村外)大多是劳动力输出地,几乎家庭平均每户就有1人外出打工。县(市、区)的边远偏僻农村外出打工人员要占到全村总人口的25~30%,有些边远山村可能要达到40%左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妇女和老人,而对于农村发展具有主导作用的中青年人都处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之外。一方面农村中坚层流向城市削减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后劲,造成了农村文化传统的断裂;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因为缺乏农村中坚力量的参与,客观上使其日益边缘化。这要求农村文化建设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同时,我们也发现在一些农村基层有一批文化程度较高、思想敏锐、富于改革和进取精神的中青年农民已经成为农村文化事业的主体。他们以农村文化市场为导向,组建各类农村民间职业剧团、农民业余文艺队或民间演出队等文化组织,采取适量的文化活动形式,积极适合本地及邻近农村农民的文化需求,成为农村文化专业户和农村文化精英。

2.文化内容:民间非物质文化的萎缩与现代都市文化的渗透

调查发现,农村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和社区记忆正在逐渐消失,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在现代化的车轮挤压下,生存空间日益萎缩,一些民间艺人也随着生活的压力等原因相继转换岗位,一些经典文艺活动和文艺人在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与此同时,原有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瓦解熄灭了农民文化参与的热情,原已发展起来的唢呐、秧歌、戏剧、舞龙、舞狮等农村班社随着集体经济生活方式的瓦解也逐渐解散,民间艺术也很难吸引年轻人参与。集镇生活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模仿和对周边农村的幅射,带来了城市文化下沉和乡村文化模仿现代都市文化的双重动力。同时,“民工潮”在城乡间的空前大流动,使广大农民群众模仿城市人的消费方式,现代文化消费需求不断上升,农村文化开始出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3.文化载体:低技术服务产品的没落和高科技术文化载体的流行

当代农村文化是传统和现代的统一体,在现在的农村存在着戏剧、故事、电影、电视和计算机互联网等多种文化类型。随着当代农民自己拥有的现代文化设备愈来愈多,低技术文化服务产品愈来愈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调查表明,戏曲传统开始在农村出现断裂,“有线广播”和老式胶片电影这些文化服务方式,无论是在农民的心目中还是乡镇干部眼中,都没有得到认同。社会经济愈发展,这种趋势愈明显。

4.文化消费:公益文化活动的萎缩与农村文化产业的起步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逐步降低对农村基层的介入程度,乡镇和村一级的经济实力弱化,湘潭市绝大部分乡镇和农村都不再有文化设施上的资金投入,乡镇文化站、村一级的老年活动室、文化大院、村级文化室大都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县乡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电影进村”活动,有一定的效果,但这种“喂食”式的文化建设机制,往往是政府唱独脚戏,难以有效激发农民群众心中的文化热情,也没有点燃农村的文化火种,几十年的建设和努力仍然没有培育出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与这种公共文化活动逐步退缩相对照,农村文化建设的产业化开始起步,农民自发集资改建文化阵地、资助政府办电视差转台,成立个体电影放映队、兴办舞厅、游戏厅与网吧等,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产业成为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新生力量。

5.文化阵地:政府文化阵地的衰退与民间文化组织的成长

农村集体化时期,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几乎都是由政府提供的,政府建立了县、乡、村和生产队系统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政府对农村管理方式的转型,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也不再存在,没有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县乡政府也很难开展大规模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与此同时,民间文化活动开始兴起,农村自办文化发展迅速,民间组织的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对文化的投入不断增加,一些地方戏剧、民间故事和曲艺团体活跃,民间文化精英开始出现。

三、湘潭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湘潭市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三不、三低、三缺”等方面。

(一)“三不”。

一是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基层干部对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存在“经济发展是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的模糊观念,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受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影响,村与村之间,镇与镇之间发展极不平衡。经济条件好的村文化设施较为齐全,文化活动丰富,而经济相对落后的村(社区),特别是偏远的自然村群众文化生活还比较贫乏,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是创新意识不强。一些群众所喜闻乐见、地方特色浓厚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或利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三低”。

一是层次低。文化发展方式和文化活动形式单调,更多的局限在一般性“吹吹打打”的小文化范围内,没有形成大文化的概念。图书室的藏书普遍不多,而且流通量小,不能满足科教兴农的需求。

二是利用率低。调查发现,一些村居的农家书屋,建设得很漂亮,但是书籍几乎没有翻阅,虽然有借阅记录但大多是为应付检查而伪造的。

三是管理水平低。大多文化设施通过创建验收之后便无人管理,成为摆设。评价标准体系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只看建筑面积和数量,很少涉及到诸如文化设施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文化设施的利用率等指标,导致图书资料、报刊常年无人问津,无法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三)“三缺”。

一是缺资金。虽然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与财力增长比例不相称,投入明显偏低是阻碍农村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有的村集体经济所剩无几,缺乏社会捐助等必要的投入机制,致使农村文化经费匮乏。

二是缺人才。基层文化干部的专业理论素质偏低,能够独挡一面的业务人员偏少,农村基层文化队伍长期处于薄弱状态。有的文化站工作人员不仅人少且长期不在专业岗位,农村文化工作常年处于停滞状态。

三是缺良好机制。农村文化站都是由镇级进行管理,由于财力有限、管理不力,导致相当一部分文化站作用发挥不到位,基本上没有开展常规业务活动。文化站人员编制本来就比较少,而许多在编人员还一直被其它部门借用,普遍存在文化专干专职不专用的问题。另外,因缺乏考核激励机制,基层很难引进、留住优秀专业人才。

四、湘潭市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农村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和农村文化发展的新动向,以便提出更有效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社会转型,即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

在社会转型即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对农村文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这种社会转型在当前集中体现为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这种转型期的矛盾主要是转型不彻底,历史的文化、制度(法律与政策)、关系(利益结构)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矛盾。

1、计划的经济社会结构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矛盾的影响

计划时代,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特征,简单地说就是政企不分、政社合一,城市与工业优先、城乡二元分治。改革开放后,这些历史结构特征仍然存在,表现为城市与工业优先,城乡二元治理结构等,目前还延伸出经济优先的结构特征,前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无不与之有关。

(1)城市与工业(经济)优先、城乡二元分治的影响。尽管经过30多年改革,但受历史文化沉淀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以及旧关系(利益结构)等的影响,这种二元化经济社会结构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党委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与政策上依然是城市与工业(经济)优先、城乡二元分治:农村文化建设长期被忽略,工作目标不明确,责任、措施不落实,农村文化的人、财、物投入缺乏制度保障,投入严重不足。这些不足使农村文化工作地位低下,也从一个侧面降低农民地位。这种低下的地位还使农民的文化要求难以表达,基本文化权益被忽视乃至侵犯。当前国家政策规定的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很少,即便如此这种少量的文化专项资金也常常被挪用,如许多地方政府挪用体育彩票专项基金。这种二元化的认识与政策所带来的问题,在那些工业化、城市化的农村更加突出,并引起许多村干部与村民的不满。

(2)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历史关系(利益结构)的影响。从制度建设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已有十多年,政企分开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也被视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要求。但是,政企分开在实践中正遇到历史关系(利益结构)的制约,就文化领域而言,广电部门就是一个重要例子。尽管目前各地各级都成立了广电集团,但广电集团都是从广电局转化而来的,广电集团与主管部门广电局在人、财、物上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另外广电集团还有许多事业性的业务,广电的有线电视网络具有垄断性质。可以说,广电集团享有事业与企业双重身份与待遇,其职能与责任不清。总体而言,目前在市场化进程中广电领域的政企、企事难分,一方面使广电部门成为一个特殊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又造成广电特别是电视网络管理混乱、服务滞后,乃至利用职权垄断乱收费。

除了历史遗留的政企不分外,还有一些基层文化职能部门利用职权制造新的政企不分,以获取“租金”。一些乡镇文化中心,利用其文化演出审批、文化市场稽查整顿职权,垄断文化演出中介服务,收取中介费。一些乡镇文化中心因每年几十万元的管理费及中介费收入成为富有部门,成为一些干部亲友的“俱乐部”,人满为患。这种政企不分,在有的地方还使一些乡镇出现低俗文化,如“裸舞”表演。

2、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

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高度流动与分化,这种流动与分化给农村文化市场、公共文化产品、文化冲突与整合带来新的影响。

(1)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使当地文化消费能力大幅下降,图书、音像、有线电视、卡拉OK厅等消费大幅下降。与山区农村不同,沿海工业化村庄大量的外来人口促进图书、音像及网吧、录像厅、卡拉OK厅等各类文化市场繁荣。

(2)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农村人口大量外出,老人、青少年、儿童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对象,这进一步降低当地政府与领导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同时也降低社会力量对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视与投入。在沿海工业化村庄,大量的外来人口一方面使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不足的问题更突出;另一方面来自各地的外来人口也带来多元文化,这使农村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使农村文化面临多元文化碰撞与适应的问题,这使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整合成为沿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直接刺激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促进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农村居民不仅喜欢传统的地方的文化、参与性强的社区文化,也逐渐喜欢异域文化、现代文化。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对文化的积极影响:一是促进教育性文化发展,这在沿海发达农村极为突出。一方面促进学前教育和中小学生音乐、舞蹈、绘画等各种才艺教育发展;另一方面是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这包括专业技术教育、实用外语教育及扫盲教育。二是促进家庭电视、音响、电脑、照相机等文化耐用品消费,有线电视、因特网和报刊消费,促进家庭文化兴起。三是促进农村居民旅游等其它文化消费。四是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层次。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文化生产、消费、传播与管理方式,给农村文化发展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先进的生产与传播工具为满足农村文化多样化需求提供了技术与物质基础,给农村文化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电视、电脑的普及特别是有线电视网络和因特网的发展大大地降低了文化生产、消费、传播成本。其影响:一是提高个体与家庭的文化生产与消费能力,提高个人与家庭在生产与消费中的作用,促进文化消费的个性化、居家化。二是加速农村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流、碰撞,也加剧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争斗,提高文化管理的难度:既为农村普及现代文化、先进文化创造条件,也为农村落后(腐朽)文化产生与传播创造空间与条件,给控制落后(腐朽)文化带来挑战;既加速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与发展、地域(民族)文化传播与全球化,也加速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衰落与消亡,给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保护带来挑战。

(四)民间传统文化的影响

文化具有承传性,民间传统文化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载体。从调查看,传统文化丰富特别是宗族文化发达的地方,村庄意识、村庄凝聚力较强,依靠村民集资,村庄的礼堂、文化活动中心及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也较好。此外,许多民间习俗如民间信仰、婚丧仪式,已成为农村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成为群众文化社团如腰鼓队、太极队、老人舞蹈健身队等活动的表演舞台。当然民间传统文化中也夹带一些迷信、重男轻女等不健康的东西。

村庄历史人物、文教传统等文化积淀,影响着村庄的文化建设。从调查看,那些历史人物多、文教传统浓厚的村庄,村民的社区荣誉感与认同感强,村庄精英(村干部、经济能人、宗族精英等)容易被动员参与村庄公共文化建设。在这些村庄,老人活动中心、礼堂、学校、体育场乃至公园等建设相对较好。

(五)领导干部的影响

从县(市)、乡(镇)、村座谈来看,三级文化工作者都认为,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是否重视文化工作是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二元化的经济社会结构中,主要领导是否重视,不仅影响政府财政(村财)对文化的投入,影响文化部门的积极性,也影响社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与参与。从调查看,县(市)、乡(镇)、村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对文化事业的重视,有利于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促进社会各界与政府或村委会合作推动文化建设。许多文化工作者认为“领导重视、政府牵头”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领导不重视,政府不引导、不积极参与,即便社会有能力、有意愿,文化建设的合力也难以形成,文化建设也难以出成效。

五、相关国家或地区的经验与启示

针对湘潭市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着重考察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的经验和措施,为推进湘潭市农村文化建设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安排、体系建设、资金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是我们借鉴的重点。

1)机制创新经验:走多元化道路,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农村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可分为三类:一是完全免费的纯公益性文化服务,如图书馆(室)、自娱自乐的村落文化宫、政府或社会主体组织的露天电影和戏剧等;二是部分免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在影剧院上演的戏剧、电影,收取少量费用的文化活动室的使用等;三是完全由社会主体经营的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化项目,如歌舞厅、KTV、网吧、大型演唱会等。宁波市政府根据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属性不同,分别发挥政府和市场的积极作用。政府主要提供一二类产品和服务,而第三类主要由市场提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实现。

在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宁波市正确处理了政府扶持与市场化的关系,改变以往政府包办,农民被动接受的局面,通过政府扶持和社会赞助,降低价格,走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道路;积极鼓励民营经济办文化,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形成了设施共建、资源共享、能够多方满足农民群众需求的农村大文化建设新格局。

2)体系建设经验:设立专门机构统一领导和管理,鼓励多种力量参与。在国外,农民教育一般由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和领导负责。如:美国由农业部推广局负责,英国由农渔食品部农业培训局负责,法国的农民教育由农业部主管。在亚洲国家中,日本由农民研修所负责农民培训,韩国主要由政府的农村振兴厅指导局和农民教育院负责。农民教育培训组织和机构众多,既有公办的,也有社会团体办的,还要私人企业办的,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机构网络。英国,有大批由社会、团体和个人兴办的业余农业学校及短训班,如农工夜校、农民夜校、农技训练班、农业青年培训学校等。墨西哥,有60多个官办和私办的机构,专门从事对农民的职业培训活动。法国、丹麦、荷兰、日本由农民协会,或其他社会团体组织负责农民和农业徒工的培训。

3)资金保障经验: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协办。美国政府为了推动农业教育,每年拨出大批研究经费,自1995年以来,每年大体上,以8%的年率逐年递增。同时美国在2002年颁布新农业法中规定,从2002年到2007年6年中,新增农业补贴519亿美元。法国全国有350所农业技术学校,其中私立约200多所,其校长和教师的工资大部分由农业部拨款解决。韩国,由政府拨款于1997年建立的韩国国立农业专门学校,年预算为50亿韩元,可以充分保证农民教育的经费需求。在埃及,政府重视农民教育,全国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5%,每年拨给农业院校经费33万埃镑。我国杭州市建立每年400万元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和每人每年1元的文化活动奖励扶持经费。“十一五”期间,杭州还安排1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奖励,同时保障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要达到3元以上的文化活动专项经费。

4)人才培养经验: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增加对文艺骨干培训,培养地头艺人。管理队伍建设方面,宁波市各行政区领导班子中明确了一名文化工作负责人,专门负责村落文化活动的开展和业余文化团队的组建。为提高农村文化管理队伍待遇,落实文化站长行政正科待遇,并配备了二名以上的在编专职文化工作干部。人才培训方面,一是区县文化管人员主动下乡,通过辅导、帮扶、帮带等方式下村进行业务指导;二是定期开展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班,集中培训指导。再者就是鼓励和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文化工作。

六、进一步加强湘潭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中办和国办《意见》中,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等,都作出了十分具体的部署,关键在于落实。现结合湘潭市的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领导,增进农村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的有力互动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负有重要责任,当前应着力把两办《意见》中五个“纳入”、一个“确保”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即“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对我市《关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有关监督、考核的规定,应作进一步的细化和强化,特别是要将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列入县(市、区)和乡(镇)领导政绩和晋升考核的指标。

发展农村文化,经济实力是基础。同时,文化又是农村改变面貌、走向小康不可或缺的动因。因此,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基层干部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真正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在加快县乡经济发展,提高集体实力,夯实经济基础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力”的作用,将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作为共同的奋斗目标。

(二)重视制度建设,形成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首先,要强化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应按两办《通知》要求,建立党委、政府农村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市文化及相关部门应深入研究新形势新情况,针对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区位不同而产生的农民文化需求差异,以及大量年轻人口流入城市、农村文化服务对象发生结构性变化等实际,分类指导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市政府应建立经济、文化一体化考核制度,把发展农村文化列入全面小康标准、评选双文明乡镇、评估政府工作、考核领导政绩等指标之中,真正落实县乡两级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要责任。

其次,要形成农村文化建设考核和奖罚机制。市政府文件中提出,从今年起每年组织一次基层文化工作专项督查活动。在执行此项规定时,应该明确组织、财政、人事、文化、宣传等各个部门的职责,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并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使之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持久的作用。

(三)发挥公共财政主渠道作用,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

国家提出,社会事业要向农村覆盖,公共财政投向要向农村倾斜。各级财政需共同发挥作用,市级财政应按政策要求,保持对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并对县乡财政投入情况进行监督。县乡政府应有效发挥财政主渠道的保证作用,对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机构的经费纳入财政支出预算,并安排必须的图书购置和设备更新费用。

同时,制定扶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并采取必要的经济手段,鼓励企业、富裕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对出资文化建设的企业,给予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调动企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文企联姻,扩大互惠共利,实现双赢。

(四)建立专兼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首先,应严格农村文化干部的任职资格,做到专干专用。切不可将乡镇文化站长作为人员安置的岗位,也不能占用文化站编制,或将文化专职干部长期借用到非文化岗位工作。应充分考虑此类人员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特点,持证上岗,业绩考核,动态管理。

其次,应加强对乡镇文化干部的培训和指导,可采取市县文化干部对口帮扶乡镇文化站的办法,全面提升农村文化骨干的业务能力。再者,应注重培养和发展一批民间文化队伍,积极鼓励民办社会文化团体、文化经营户和文化中心户的发展,支持他们深入民间、深入农民、服务农民,传播有益文化,使广大农民既是文化服务的对象,又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

(五)加强阵地建设,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农村文化设施是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我市多数乡镇按要求,要在近两年内完成乡镇文化站的建设任务。对于新建的乡镇文化设施,应从实际出发,建设规模不宜“一刀切”,更不能搞攀比。在新一轮的文化站建成后,要明晰文化设施产权,防止建成的设施再被侵占和挪用。对于乡镇图书室建设,可动员市县所有部门实行对口支援,每年资助一定金额用于新图书的添置。

应认真组织农村文艺作品的创作,市县文化部门定期开展基层文化调演、会演活动,不断培育和壮大农村文化队伍,促进基层文化站多出贴近农村生活的乡土文艺作品。可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和集市,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在继续搞好歌舞、戏剧、扭秧歌、打腰鼓等传统活动内容的同时,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充实活动内涵。应进一步重视“一地一品”的特色文化的挖掘和展示,保护好民俗文化传统的生存空间,努力打造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六)积极整合资源,加快推进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

目前,各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都设立了一批建设项目,建议县乡政府整合这些资源和项目,使其发挥综合性、整体性效益。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可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及有线电视、数字电视项目共建,乡镇文化活动站与成人教育中心设施共建,乡镇文化站图书室与当地中小学图书室共建,实现共同发展,以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文化部正在实施的农村文化共享工程,已经建成精品文化节目资料库,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优秀文化作品资源。建议我市要加快建设覆盖全市农村的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网络。具备条件的乡镇,可按需下载精品文化节目,并利用视盘播放设备,在镇村文化活动站(室)等处播放,让农民广泛接触、欣赏优秀文化作品。

参考文献:

1.王炳林著:《文化方略》【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2.黄楠森等主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叉文化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l1月第一版

3.刘忱:《关于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问题的几点思考》,《理论前沿》【M],2002年第l2期

4.全民卿:《大众文化: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文化研究》【M】,2002年第4期

5. 邹广文:《当代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研究》【M】,2002年第2期

6. 张联祝:《应当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光明日报》【N】,2001年l0月13日

7. 王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五年综述》,《中国青年报》【N】,2000年l1月29日

8.方向新著:《农村变迁论—— 当代中国农村变革与发展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l2月第2版

9. 邓安庆、邓名瑛著:《文化建设论— — 中国当代文化理念及其系统构建》【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l2月第2版

10. 曹锦清著:《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和思考》【M】,上**艺出版社,2000年9月第l版

11.李昌平著:《我向总理说实话》【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1月第l版

12. 费孝通著:《乡土中国》【M】,三联书店,l985年6月第l版

13. 麦天枢著:《关于九亿人的现场笔记— — 中国农民》【M】,三联出版社,1994年4月第l版

作者介绍:楚国良(1962---),男、湖南湘潭人。中共湘潭市委党校经济学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区域经济,'三农'问题的研究。

通联地址:湖南湘潭省市解放北路马坡里6号;

邮箱:2004cgl@163.com ; 邮编:411100

郑重声明:本人文章谢绝收取版面费的期刊刊载,文章发表后敬请及时支付稿酬并奉寄样刊两本。

附件:关于组织开展全市农村文化建设调研的设计方案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为进一步促进全市农村文化建设,拟于今年5月至7月组织开展全市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情况专项调查,具体调研方案如下:

一、调查的指导思想和目的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中共湘潭市委关于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部署,组织开展全市农村文化建设调研工作。

通过调研,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有效指导农村文化工作提供依据,以推动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明风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调研范围和重点

以县(市、区)、乡(镇)、村三级文化建设发展情况调查为主,调研的重点为:

1、关于农村文化设施现状:

(1)了解县(市、区)、乡(镇)、村三级文化设施建设的面积、拥有的器材、利用情况、群众的满意度等。

(2)了解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3)了解近几年来在三级文化设施建设中各自的经费投入和专项基金建立情况。

2、关于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1)了解三级文化活动主要有哪些形式;有哪些农村文化品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主要有哪些。

(2)了解近年来文化三下乡的主要情况,即每年送电影、送戏、送图书下乡情况如何;

(3)了解现有的县、乡、村文化活动载体是否符合实际,农民对文化有哪些需求,需要哪些帮助等。

(4)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和特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发展创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情况;

3、关于农村文化队伍建设问题:

(1)了解县(市、区)专业文化人才的人数,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

(2)了解乡(镇)文化员的队伍情况,各站人数和学历与专业年龄结构,编制情况与工作状态等。

(3)了解村级文化队伍情况,有无文化员,是否专兼职、文化程度、报酬情况等。

4、关于体制机制问题:

(1)了解县(市、区)、乡(镇)文化单位现有的类别、主要职能和管理体制等。

(2)了解乡(镇)文化员的工作职责,实际工作情况、收入情况。

(3)了解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5、关于近年来农村文化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1)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情况;

(2)重大工程、项目推进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3)品牌活动的培育和打造;

(4)各项创优工作情况;

(5)其他涉及农村文化建设的亮点、闪光点。

6、加快农村文化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三、调研方式

调查采取听取县(市、区)有关部门汇报,召开座谈会、走访、问卷和实地察看的方式进行。

四、调研步骤

1、调研准备阶段

(1)成立调研领导小组和调研组;

(2)起草调研方案;

(3)设计调查问卷、调查表等;

(4)就调研有关事项向各方面征求意见。

2、调研实施阶段

(1)进行全面数据采集;

5月25日向各县印发调查方案、调查问卷和调查表,由各县负责组织调查、收集材料并于6月10日前上报。

(2)调研组到各县实地调研。

6月下旬至8月上旬调研组将赴各县开展实地调研工作,大体安排如下:

3、调研汇总阶段

(1)分析、汇总调研情况;

(2)起草调研报告;

(3)向市委、市政府汇报调研情况。

五、调研要求

全市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是近几年来我市重要的一次文化调研活动,其调研成果对今后绿谷文化、生态文化建设都会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各地在调研过程中,一定要有定量分析,特别是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方面,要分区域、类别来分析。要认真扎实开展农村文化建设调研,善于发现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够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调研成果真实、准确、全面。具体要求如下:

1、对汇报材料的要求。列入调研的各县、乡镇都要把调研情况形成一份综合文字材料,除包含基本情况、经验做法、存在问题、建议意见等常规内容外,必须包含以下4方面内容:

一是现有文化政策的执行情况及建议意见;

二是对文化站、文化员管理体制的现状与建议;

三是农村文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四是对弘扬生态文化、文化创新的意见和建议。

2、对问卷调查的要求(表样附后)。列入调查的县选择文化工作好的、一般的乡镇各1个,确定调查的乡镇选择经济条件好的、一般的行政村各1个,每个被调查的行政村发放20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以农民为主,乡镇干部和农村文化骨干要占一定比例。

3、对座谈会的要求。每个乡镇至少要召开1次综合座谈会,参与人数10-15人,参与人员包括村民代表、文化示范户代表、文化骨干、文化员、乡镇干部。

4、对走访和实地考察的要求。每个村要安排村级文化室、文化示范户、村民代表等3—5个。

5、本次调研下发的《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数据统计表》,由县(市、区)文广出版局负责填报;《农民自办文体活动情况调查表》,由各乡镇组织有关村文体团队填报。

二 : 关于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2010年11月2日)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要点安排及主任会议要求,10月13至21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学彪副主任率常委会部分委员、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教工委相关同志组建调研组,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www.61k.com)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等形式深入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和思唐、许家坝、塘头、板桥、孙家坝、大河坝6个乡镇进行了重点调研,其他乡镇委托乡镇人大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成绩

近些年来,县人民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贴近”为目标,下大力气抓农村文化工作,农村文化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健全

一是文化设施明显改善。目前,全县有博物馆(纪念馆、陈列室)5个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个、村级点488个,农家书屋66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26个,全民健身站点31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20支,乡村旅游“农家乐”30个。新建的1550㎡的“两馆”投入使用, 21个乡镇文化站综合业务用房相继建成。县图书馆1993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三级公共图书馆,现图书总藏量达

5.2万册。

二是文化市场日益繁荣。目前我县有歌舞娱乐场所4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19家,网络、游戏经营单位44家,基本形成了发展速度快,档次品位高,场所分布广,门类品种全,集欣赏娱乐、健身休闲为一体的文化娱乐产业。

三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虽然我县特殊的地理环境,给广播电视覆盖带来不少困难。近年来随着风帽岩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投入使用和“村村通”的实施,把农村广播电视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农村卫星地面接收设施近7万余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为85%,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0%;全县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惠及农户3.8万余户。完成了城区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与省网联网、数字化整体平移,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城乡联网工作可望近期实施。

(二)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近几年来,我县群众文化活动在县人民政府及文化部门的努力下,按照“二为”方向,坚持 “双百”方针、“三贴近”原则,突出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重点,积极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是民间文化开辟新天地。思南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长期以来,花灯、傩戏、高台戏、金钱杆等民间文化活动活跃在我县的村村寨寨。虽然受电影、电视等新型文化传播媒体的影响,花灯始终是思南父老乡亲喜闻乐见的剧种,特别是农民群众朋友对花灯的喜爱无法言说。思唐镇、塘头、天桥等乡镇根据农民朋友的需求与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和“感恩教育”等活动有机结合,编排了许多贴近生活、贴近政策的节目,使一些民间文化在农村开辟新天地。据统计, 2008年以来,各团队每年为农民朋友送戏,巡回演出80场以上。此外,每年还利用红白喜事在农村进行的经营性演出300场以上。与此同时,各团队还注重挖掘、整理、移植、创新剧目,培养花灯新人。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民间文化团队35支,业余演员420余人,成型演出剧目300多个。

二是电影工作呈现新景象。随着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优惠政策的出台,我县及时充实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使一度被“搁浅”的电影事业渐渐走出困境,呈现一片新的景象。一方面,为推进农村电影“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全国农村一村一月保证看一场电影”)的实施,我县组建20支放映队,每年进村入户放映故事片、科教片5200场以上。放映队在抓好公益电影放映的同时,还承担党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县乡中心工作的部署,服务农村的效果较为明显。另一方面,县电影放映队充分利用电影院、人民会场的场地和设备优势,积极引进外地剧团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生活。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三是文艺创作取得新成就。[www.61k.com)县文化馆在文艺创作方面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涌现出一批文艺精品和优秀人才。据统计,近年来,该馆在国、省、地书报杂志发表、出版、展览、演播的各类文艺作品130余件,获奖45件,任志平、张润宽等同志的美术、摄影、书法和音乐作品等在思南文艺界声名鹊起。《红包藏情》、《农家情话》、《思南姑娘大脚板》、《花灯姑娘》、《土家情歌对唱》、《荆竹蒿干三丈三》等文艺作品,提升了思南文化的影响力。

四是乡镇文化活动焕发新生机。近年来,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在县人民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民间艺术表演等。思唐镇除认真完成党委、政府安排巡回演出外,还结合“六进村”、新农村建设的实施,适时开展了“农家书屋阅读演讲赛”、“新农村篮球友谊赛”。有 “花灯之乡”之称的许家坝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异常踊跃,该镇有老年花灯队2支60多人,狮子表演队1支,龙灯队8支,从艺人员250多人。该镇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比较重视,文化服务中心每年都要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板桥乡积极创造条件让“花灯进校园、进村寨”,排练成型的节目有10多个。大河坝的“鹅溪花灯队”还走到了湄潭、印江。总之,活跃在我县村村寨寨的龙灯、花灯表演、群众文体活动、文艺晚会,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乡镇文化活动焕发了新生机。

(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

思南的文化遗产比较丰富,已经发掘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就有56个(其中国家级1个)。县财政每年都安排有一定的文物保护经费,县文物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文物的保护。我县也是省内民族民间文化最丰富、最活跃的县之一,花灯、傩戏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为弘扬地方文化,抢救文化遗产,我县制定了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建立了文物安全预警机制和隐患排除制度。针对我县许多民间艺人逐渐老去,地方文化青黄不接,甚至濒临绝种的危险,2008年以来县文化馆组织专门队伍,走访60多位民间老艺人,积累30万字的珍贵文献资料。2008年,我县“上元沙洲”、“花烛”等3件物品被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刘胜扬等3人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刘芳、秦治凤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二、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县的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设施陈旧落后。我县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反差较大。目前县城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化活动场所。现有的文化设施建设年代早且面积狭窄,平时群众文化活动的聚集点大多在“三场”,即:人民会场、灯光球场和中和广场。县人民会场历经了半世纪的风雨,场内座椅破烂,屋顶渗水,墙体开裂,舞台灯光、音响配置不全,效果不佳。灯光球场面积狭窄,开展活动时往往“人满为患”,治安维稳压力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城区修建体育活动中心,成为广大市民的一大期待。

(二)文化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县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人才结构断层,优秀人才断档现象比较严重。目前县文艺创作人才缺乏,县里编剧、导演处于“上台老了,退休早了”的尴尬境地。乡镇文化工作“有人抓”和“有能人抓”的问题形势严峻。如板桥、大河坝乡文化服务中心成为“一人站”,绝大部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有限的人员均要承担“包村挂片”等中心工作,专职不“钻”、兼职不“精”的现象客观存在。个别乡镇虽然“编满人足”,但专业文艺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匮乏,大多只能“爬爬杆子”、“钉钉钉子”,抓文化工作力不从心。因此,加强我县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农村文化活动开展举步维艰。 近年来,我县虽相继实施“村村通”、“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但由于缺乏管理资金和管理人才,“农家书屋”的运行和“共享工程”的使用极不正常,设备闲置现象特别严重。加之部分设备质量差,返修率高周期长。如“村村通”返修率各乡镇均在20%以上,返修时间在3个月以上。因此,群众“看电视难”、“看书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另外,除县文工团外,我县的文化活动群体基本来自“自发”和“民间”。一方面由于知识水平和年龄等方面的限制,他们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排练的节目往往因为观赏水平不够,导致生存空间窄,发展或深入发展的压力大。[www.61k.com)另一方面他们必要的经费大多来自赞助或“以演养队”,由于缺乏必要的扶持,队员的热情和现实出现反差,导致人心浮动,队伍稳定难。

(四)文化市场管理乏力。我县文化市场发展迅速,门类齐全,分布广泛。可以肯定我县文化部门在履行文化市场监管职能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但总的来说还是刚性不足,特别是对网吧的整治、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乏力。未成年人上网、阅读不健康书刊现象还比较严重。原因之一:我县文化市场发展迅速,种类繁多,仅网吧就有34家,其中县城19家,乡镇15家,我县文化市场稽查队仅有8人,真正管好,分身乏术。原因之二:办案经费不足。据了解,我县文化稽查队办案经费主要来源于执收执罚收入上交财政之后的返回比例部分,这样势必造成对违规网吧的处理无法到位,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让网吧业主误认为违规经营罚款就可了事,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现象“治标不治本”。原因之三:乡镇文化队伍人员少,且无执法权。导致一些不健康的光碟、书刊在农村泛滥成为可能。

(五)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任重道远。县文物所是古文物发掘和保护单位,县文化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单位,但是由于经费原因,无力全面开展工作。就文物保护工作而言,一般群众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不仅不会主动参与保护,甚至还会随意损毁,就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保护而言,如花灯、傩戏这些民间艺术,对已接受现代文明的年轻一代来说,缺乏吸引力,学习传承发展的人会越来越少,失传的危险性很大。

三、对我县农村文化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我县公共文化设施陈旧落后的现状以及文化工作人员面临的处境,我们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工作。文化是综合实力的展示,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工作对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民众素质,促进社会稳定,建设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切实做好“四个纳入”: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管理考核,纳入财政预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文化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将文化工作所需经费要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本地财政增长比例逐年增加文化经费。县、乡两级要拿出配套资金加强和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确保基层文化活动正常开展。要加大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尽快落实县城文化场馆的建设问题,使我县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我县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尽快实施“村村响”工程,在农村强势推进宣传文化工作,让先进文化和党的声音家喻户晓。

(三)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基层文化工作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创造者,是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血肉关系的重要纽带,是传播先进文化的最强的力量。要及时充实乡镇文化队伍,用好的待遇吸纳优秀人才进入农村文化工作队伍。要关心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成长,对基层文化工作所需要的人才要给予特殊政策。要为文化人才的流通打开“绿灯”,开通人才流动“绿色通道”。用新的人才理念和用人机制激励农村文化工作者安心工作,尽力工作。

(四)要建立文化指导员制度。要形成专职人员为主导、文艺骨干为主体的文化队伍架构。从我县热心公益事业的艺术家和各界人士当中,选聘文化指导员,对农村民间业余团队进行必要的扶持和引导,千方百计解决各团队的困难问题,竭尽全力提高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让各乡镇、村组形成一批业务娴熟、队伍稳定的基层文化队伍,为丰富全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奠定基础。

(五)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当今社会,现代文化已渗透到各行各业。政府应鼓励文化事业单位在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同时,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地发展以纯文化产业为主体的兼容各行业的产业,以弥补资金的不足,达到“以文养文”、“以文补文”的效果。要发动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文明的文化产业或是捐资兴建公共文化设施,以弥补县级财政不足,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

(六)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快文化体育、广电网络等重大公益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五大工程”。(www.61k.com]抓好基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做到设施配套、功能完善、便利于民。

(七)要部门联动,下大力气整顿治理网吧。网吧的出现满足了互联网时代人们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但网吧违法经营,接纳未成年人上网,严重地危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群众反应相当强烈。县乡人大代表在历次人代会上,曾多次联名提出了“整治网吧”的议案。但网吧的整治仅靠文化部门一家是无济于事的,文化、工商、公安、电信、教育等部门应严格按照省地相关文件精神,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加大力度,落实责任,把网吧的管理和文化市场的整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和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的希望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八)要珍视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要加强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在城市规划与拆迁改造中要注重文化保留,并搞好挖掘和合理利用。要加强对古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培养群众的文物意识,壮大文物保护的群众基础。要加强对民间手工艺,地方小戏,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特别是做好代表传承人的保护工作,鼓励有兴趣、有爱好的年轻人学习传承,大力弘扬地方文化。

三 : 关于大邑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大邑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11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然而落实到行动上来,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文化建设依旧摆脱不了困境。这从我们的调研过程中也可以明显看得出来。为了解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情况,为了使文化建设赶上经济建设的步伐,为了能使人们更深一步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为了探索文化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的深层原因,我们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9人和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3人,在陈维达教授的指导下,我们以大邑县作为调研对象,于7月21日——7月31日展开了为期十天的暑期调研活动。相关情况及分析如下。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的目的
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西部农村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实施情况,我们选取了成都市大邑县作为样本深入当地取得第一手资料,为西部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参考资料。
(二)、调查的范围和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总体为成都市大邑县大邑县政府的各个部门及个乡镇全体农民.调查范围包括5个乡镇(悦来镇、王泗镇、安仁镇、新场镇和鹤鸣乡)15个村(社区)。
(三)、内容设计
本次调查内容设计主要有四个方面,包括:受访者人口统计特征、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农村义务教育实施情况及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农村经济情况等。
(四)、调研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面访和座谈会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其中问卷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调查方法上我们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面上我们走访当地各个相关职能政府部门了解情况收集资料,点上针对农户我们采取入户访谈和调查的方式,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
(五)、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向大邑县五个乡镇共15个村、社区的农村居民发放问卷220份,共回收205份,回收率93.18%.清除无效问卷21份,实际有效问卷184份,问卷有效率达89.8%。
(六)、受访样本的基本情况
1、性别和年龄结构
本次受访农民中,男性占45.7%,女性占54.3%,女性所占比例较高。从年龄结构上看,31至40岁周岁的中年人比例最高,占到35.33%。
图1
2、受教育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农民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比重分别占到40.22%和39.23%,高中占到15.22%,大专及本科以上仅占5.43%.(见下图)考虑到样本的年龄结构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等因素,大邑县农民受教育程度应该高于此次调查结果.
图2
3、受访农民收入状况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5个乡镇家庭年收入以9000元以上为主,占到整个样本的39.67%,某些乡镇的个别家庭年收入达到30000元左右.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有19.02%,主要集中在边远的丹凤乡,30006000元之间占25.0%,6000元9000元的家庭有16.3%.这与我们在大邑县统计局收集的农民人均年收入3200元基本相符.
图3
二、被调查地区和农民的经济生活状况
(一)大邑农村经济生活状况概述
大邑县地处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过渡的前沿地带,其西部为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脉隆起的缝合带。是一个农业大县,平原,丘陵,山区皆有。2011年大邑整个国民生产总值545406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697元,最近几年经济增长保持在10%以上。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7773元,纯收入4649元。当地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工业,旅游业。农村居民收入层次划分较为明显,山区(如西岭镇)收入最高,平原地区次之,丘陵地区收入最低。在本次调研的几个乡镇,王泗(地处平原地区)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10元,悦来镇(大部分面积属于丘陵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310元。而人均农民总支出达6865元。通过大邑统计年鉴,如果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人均收入增长在10%左右,而人均支出增长达30%。而主要支出依旧是生活消费支出和教育支出,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说明居民生活成本在增加。
城乡一体化取得明显效果,成都市统计局统计2011年大邑县城市化率为31.1%,2011年城镇化率的目标是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33.1%。大邑农发局土地流转管理中心统计,截止2011年6月底,全县农用地流转总面积达19.43万亩,增长16.07%,其中:耕地流转面积4.82万亩。农用地流转面积已占全县农用地总面积的28.24 %。安仁镇在城乡一体化中走在最前面,成功的创造出安仁模式。安仁镇将打造成为西部一流的历史文化名镇,为了配合整个工作,安仁镇对安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涉及的征地拆迁农户,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启动了规划占地450亩的农民新村建设,完成了新村广场、道路建设、5000平方米的绿化,已有100多户农户入住。许多人在政府的推荐、培训下,到周边企业实现就业。政府还出谋划策让居民自主创业,开办农家乐,并制定了证照办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县就业局还对新村内的部分失地农民进行了烹饪、礼仪、服务等职业技能培训。
城乡一体化改革主要通过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重组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缩小工农之间的收入差距;通过农民新村建设,使农村居民享受城市的现代文明,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发展、繁荣,逐步缩小并最终消灭城乡之间的差距。
(二)、农民收入状况分析
1、农民收入提高与收入差距
据统计,2011年大邑县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为7773元,则一个三口之家的家庭年总收入约为20000元。而调查显示,约60%的家庭年收入在一万元以下,家庭年收入在两万元以下的比例则更大,农村居民也存在收入差距问题。且由此可看出,农民收入的提高也主要集中在收入较高的那40%群体中,而收入较低的那60%收入并无显著变化,农民收入差距有增大的趋势,农民收入差距问题函待解决。
图4
2、农村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与主要支出
(1)主要收入来源
由下图可看出,以传统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居民所占比重仅排第三位,低于个体经商和打工收入。这说明农业作为一项收入在居民中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传统农业经营的低收益表现得非常明显,被人们在逐渐抛弃。
图5
表1
超过一半的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打工所得,且有将近一半的被调查居民打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七成以上。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农民社区的建立,农民手中的土地减少,这一比例有可能会继续增大。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政府应作好农民创收、增收的跟进措施,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主要支出
家庭支出里面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食物支出、教育支出和日常生活用品支出。在被调查的184个样本中虽然有31个样本将农业开支作为家庭支出的第一位,但是有130个样本没有选择农业支出作为其家庭前三位的支出,可见农业支出占家庭指出的比例是较低的,主要原因是调查的地方农民失地严重和外出打工的较多从而造成了农业支出不足。
表2
在被调查的184个样本中,有115个样本将食物支出列入其主要支出。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家庭还在为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努力时,说明农民的收入太低,经济问题仍然是农民的主要问题。
图6
在家庭第一大支出选项中教育支出是仅次于食物支出的第二大类支出,这个教育支出不是对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教育支出,而主要是子女高中及大学教育的支出。对于收入不高的农村家庭来说,孩子上大学的教育支出几乎是其家庭全部收入的总和。
表3
三、大邑县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问卷调查主要分布在悦来镇、王泗镇、安仁镇以及鹤鸣乡四个区域,农村文化建设有其共同性,但也有区域上的差别。下面以农户的问卷调查为依据,首先总体分析大邑县农村地区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然后针对有较大差异的指标进行地区横向比较,分析地区差异的原因。
农村文化主要包括个人文化活动与公共文化活动两个方面。下面分别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个体文化活动
1、日常娱乐方式
针对空闲时娱乐方式的调查中,农户的选择集中在电视,看书看报和麻将扑克上,80%以上的农户都选择看电视作为首要的娱乐方式,分别有9.14%和4.0%的将看书看报及麻将扑克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农户除了电视外,第二主要的娱乐方式为看书看报,比例占到36.0%,第三为麻将棋牌,比例为14.29%.
图7
可见,农民目前主要的休闲方式是看电视,自然而然,他们获得信息方式也主要通过电视,这与我们的调查完全一致,92.4%的被调查对象选择电视作为获得信息的方式,同时,通过报纸获得信息的也占到35.9%。其他方式(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等)则不足10%。
图8
在我们的调查中,不会使用电脑的比例达72.1%,绝大部分家庭没有电脑,而手机普及率也较低,且主要用于日常通信,并非作为获得市场信息的工具。所以,农民只有通过电视和报纸获得信息。
图9
电视和报纸作为农村居民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因而,针对农户看电视和报纸的兴趣偏好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民关注的方面。
2、电视收视情况调查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主要是新闻,占有效样本的64.9%;在66个有效样本中,选择看报纸是为了了解新闻的占64.6%。可见,绝大部分农民还是很关心时事的,尤其时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时事新闻。
在农户经常看的电视节目类型中,除新闻外占绝大部分以外,其他一些农民感兴趣的节目包括连续剧电影,法制,综艺娱乐和农业科技,选择比例分别占到55.9%,29.4%,22.4%,18.8%。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农民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法制方面的节目需求也就进一步的增多。
图10
与之相对应,农户希望地方电视台增加的节目也以地方新闻为主,占64.9%,与前面不同的是,选择希望增加连续剧电影的人数只占16.6%,而希望了解农业科技和经济政策解读的排二,三位,分别占有效样本的32.5%。
图11
这充分说明了农民尽管经常看连续剧,电影类节目,但他们最希望增加的节目还是关于农技知识和经济政策方面的节目,这说明农民对自身利益的日益重视,并且对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关注。但由于电视台尤其是地方电视台这类时事节目太少,而多是连续剧,电影,农民没有更多的选择,除了新闻节目就只有收看电视剧,电影。所以,农民看电视剧,电影的比例才会较高。
除电视外,报纸也是重要的信息渠道,从我们的调查来看,64.6%的看报者目的是为了了解新闻。另外,为了增长见识和了解市场信息的也占到了56.9%和36.9%。可见,报纸对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有很重要的作用。
3、农民看书情况调查
针对农民日常读书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0.5%的农民从来不看,在余下的样本中,选择法制法律类书籍的比例最高,为23.9%;其后依次是农业科技和小说类、文化教育和经济管理,比例分别为14.7%、14.7%、11.4%和8.7%。
图12
可见,从来不看书的农民比例占到一半以上,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所调查的对象多属于留守在家的妇女和老人,不识字的比例较大,即使识字的农民文化程度也较低,没有看书学习的习惯。但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平时读书的比例在增大,他们有一定文化基础,也渴望通过书籍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读书学习是提高农民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政府应该鼓励农民,尤其是年轻人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书籍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另外,政府也应该为农民的读书需求提供条件,如开办免费图书室,丰富图书种类等。只有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加快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脚步。
(二)、公共文化活动
除开个人进行的娱乐活动以外,村里及当地政府或民间团体组织的文化活动的丰富程度也是体现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我们的问卷中也涉及了乡村公共文化方面的调查。由于公共文化具有区域性,同一地区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主要通过地区的横向比较来分析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
从所调查的情况来看,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做的较好的是安仁镇,而王泗和悦来的丹凤乡以及鹤鸣乡在公共文化设施方面则相对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免费放映电影次数
我们在调查村里一年免费放电影的次数时,累计有近70%的安仁农户选择放过一次以上,其中42.9%的农民选择3次以上,这些农户多集中在安仁镇金井社区。而王泗镇和丹凤以及鹤鸣乡分别有77.9%,97.6%及92.9%农户选择了没有放过(这里不考虑为商业宣传而放免费电影的情况)。
图13
2、公共文化组织
针对村里是否有文化团以及逢年过节是否进村演出的问题,仍然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有79.3%的安仁被调查对象选择“有”,而其他三个地区则选择“没有”的占绝大多数。 图14
图15
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出,不少农民对于平时的文化生活并不重视,觉得无所谓,而逢年过节则希望能够有丰富的文化生活,比如观看文艺表演等。这主要是因为平时家中的青壮年都出外打工,留守在家里的妇女和老人一方面要担负起繁重的农活,另一方面还要负责孩子的教育,全家的主要任务都是为了多挣钱,为生机而奔波,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文化活动。而逢年过节则全家都在家团聚,也没有繁忙的农活和工作任务,是一年中最清闲的时间。如果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更能增加节日的喜庆氛围。
此外,农民对文艺演出的水平要求并不高,只要有农村特色,贴近农民的生活,有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就可以了,这样的文艺演出费用并不高,加之有特长的农民还可以自己亲身参与演出,又能减少演出的成本。与此同时,在愿意为文艺演出支付的票价的调查中,选择5元以内的占43.82%,不愿意花钱的占38.2%,另外,愿意花5-10元以及10元以上的分别占13.48%和4.49%。
图16
可见,愿意花钱看演出的农民占到了60%以上。所以,政府可以适当收取5元以下的费用,加上当地乡镇企业对演出的赞助,资金的问题可以解决。为了让所有农户都能享受到有限的文化资源,针对农户居住比较偏远,比较分散的乡镇,单独举行演出不符合成本收益原则,可以采取免费接送的形式,将他们集中到人口集中的大乡镇,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文化演出的外部性。当然,具体采用分散还是集中的表演形式,取决于文化演出的规模,以成本收益对等的原则,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的文化要求。
3、公共文化设施
在对各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的调查中,情况同样如此,安仁的总体情况远远好于其他三个地区。在安仁居民社区,报栏,多功能活动室,图书室和体育设施都比较齐全,选择的比例分别占42。9%,46。4%,67。9%,60。7%。安仁镇农户对当地公共文化建设的满意程度较好,选择非常满意及较满意的合计占51。7%。而王泗镇,丹凤乡以及鹤鸣乡的公共文化设施都十分缺乏,甚至没有。而农民对于公共文化设施的满意程度也较差。王泗和悦来镇选择不满意的比例都在60%以上,鹤鸣乡则达到80%以上。
图17
图18
安仁的公共文化设施十分齐全,但是选择一般以及不满意的比例仍然达到了48。2%,接近有效样本的一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调查样本选取的问题,我们在调查安仁镇时是以社区为主,也有小部分被调查农户不是属于社区范围以内,文化设施并不健全,无法享受到社区文化设施的便利,这部分农户选择一般或不满意的比例较高。
另一方面则主要反映了农村居民还没有养成文化消费的习惯,平时多喜欢呆在家里看电视或者打麻将,而不习惯看书看报或者锻炼身体。
4、知识培训
针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培训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加见识,扩展知识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在文化建设中,针对农民的知识和素质方面的培训比休闲娱乐方式更加重要。
由于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农民素质普遍偏低,这对于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也是制约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瓶颈。经济发展是当前农村发展的头等大事,提高农民素质也应刻不容缓。只要经济发展起来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生活方面,农村文化建设就能更快更好的展开。
在针对是否有知识培训的调查中,安仁要稍好于其他三个乡镇,有48。3%的调查对象选择有,而在王泗,悦来以及鹤鸣三地,选择有的分别只占14.5%,27.5%,7.1%。
图19
除开培训的数量,我们也对培训的质量进行了调查,从调查中发现,各种知识培训对于农民增长见识、学习技能有十分明显作用。在参加过培训的被调查者中,有71.43%的人选择了“很需要,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选择“一般,还凑合”的占14.29;还是有10.39%的人选择了“内容没有实用性,走走过程”。
图20
可见,由于培训对丰富农民文化知识有明显的效果,绝大多数农民都希望能接受某些类型的培训。但我们也应注意到,仍有少部分人(14.29%)认为培训缺乏实用性、或者太简单、或者太深奥,说明效果较差的培训还是存在,有个别培训仍然不符合农民的需要,缺乏针对性。这种情况应该尽量避免,基层政府在组织培训时,对培训类型以及难度的选择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农民的切身需要为准,而不是农民去被动适应培训。
此外,在对培训的宣传上,基层政府也应发挥积极的能动性,大力宣传、号召、引导农民积极参加,而不应抱着“愿来者来,不愿来不来”的态度。这样才能使农民有积极性参加各种培训,使有限的培训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三)、地区对比状况
在对农民希望参加的培训项目所进行的调查中,选择法律知识,就业知识以及子女教育方面的人数比例没有明显地区差异,而其他选项如农技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卫生健康知识以及产品销售,经营管理知识等都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区差异。
(1)、无地区差异的指标
图21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希望接受法律知识培训的人数都在30%以上,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民的法律意识有所加强,法制观念有所提高,开始重视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产、生活与法律密切相关。农民的生产环节、销售环节、消费环节都会涉及到法律知识。比如,“厂家+农户”模式中,如果农民有法律知识则能更好地指导生产;在交易农产品,特别是批量农产品时,则更易涉及到法律方面的知识。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将指导农民生产、销售过程中运用法律保护自己,避免利益受到侵害,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
相比之下,政府在法律宣传方面做的工作则很不够。针对基层政府是否组织有法律知识进村宣传活动的调查中,总共有58.3%的被调查对象选择没有,不清楚的占22.8%,选择有的仅占18.9%。
图22
从四个地区的交叉分析来看,安仁仍然要好于其他三个地区,在安仁有55.2%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有,而王泗,悦来以及鹤鸣三地该比例分别只有12.3%,14.3%,7.4%。
图23
就业知识的培训包括就业技巧,职业素质,专业技能等方面,希望接受就业知识培训的比例大致都在35%左右。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有83.3%的家庭都有家人在外打工,而通过政府介绍组织或社会中介组织的不足10%,有52.7%的被调查者是自己找的工作,而通过亲戚和朋友找的分别占到21.2%和16.3%。可见,政府在服务农民工外出打工方面,做的远远不够。
希望接受子女教育方面培训的比例不是很高,而从有关教育方面的调查来看,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多读书,读好书,要让孩子尽可能接受教育是他们普遍的想法。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主要在于现在农村居民还没有形成家庭教育的意识,他们普遍认为教育就是学校、老师和学生自己的事,跟父母的行为无关。即使因为品德败坏,学习差而退学,也是因为孩子自己不争气,读不下去的原因,很少考虑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因而,应该增加这方面的培训,以实现农村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将来的农村建设奠定基石。
(2)、有明显地区差异的指标
具有地区差异的指标主要集中在农技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卫生健康知识以及产品销售,经营管理知识这几项。通过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可以看出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完善当地文化建设。
图24
从上图可以看出,选择农技知识培训的比例悦来镇最高,为52.6%,王泗和鹤鸣分别为44.8%和36.8%,最少的安仁只有4.2%。这与我们所了解的情况也是一致的,安仁为开发旅游资源征用了大量土地,导致失地农民较多,绝大部分农户都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出外打工,或者从事个体经营。而其他三个地区的很多农户尽管土地较之以前已大幅减少,但仍然拥有少量土地,留守家中的妇女和老人依然要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对农技知识的需求较大。
而计算机网络知识与卫生健康知识的选择比例则是安仁远高于其他三个地区。安仁地区选择前者的比例为20.8%,王泗镇、悦来镇及鹤鸣乡的比例分别为10.6%,5。3%,5.6%;在安仁被调查者中选择后者的比例为37.5%,其他三地的比例分别为17.9%,18.4%和5.6%。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多种多样的需求分为5类,按照产生的先后次序分为5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对卫生健康的需求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需求分别属于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而农技知识则属于基本的生理需要。从中可以看出,安仁的平均生活水平要高于其他三个地区,王泗与悦来次之,而鹤鸣则较差。
针对产品销售和经营管理知识的需求,王泗镇比例最大,为17.9%,安仁、悦来和鹤鸣都很小,分别为4.2%,5.3%,5.6%。这主要是因为王泗镇的被调查对象很多都是从事个体经营,或在外打工从事销售工作。
总的来看,四个地区对计算机知识和销售、管理知识的需求普遍较低,这反映了大邑县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信息化程度很低,农民获得的信息量也就十分有限,这不利于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销售,管理知识需求较低反映了农民工外出打工从事的工作多为制造业和低端的服务业,主要是体力劳动。要提高农民的收入,重点应在于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使其从事较高收入的脑力工作。
(3)、文化习俗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涉及农村文化习俗的问题很少,主要是关于农村丧葬以及婚礼的平均费用。这两个问题在我们所调查的地区因为距离较近,风俗习惯基本相同,所以体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只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细微的差别。
在农村丧葬文化消费中,基本上都有超过半数的农民选择丧葬消费4000元以上;而在婚礼的花费上,都有60%以上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花费在10000-20000元。
图25
图26
在我们的调查走访中了解到,“有钱就办好的,没钱就办差的”是绝大多数农民对丧葬以及婚礼花费的看法。这说明农村人在丧葬和婚礼上仍然有铺张浪费的习俗,都希望尽量往好的办。这不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他们的收入,政府应该大力提倡“节约从简”的风俗习惯,使农民将更多的收入放在经济建设,增加收入方面。
不同地区还是有细微的差别,据我们了解,安仁地区在丧葬方面的平均花费都在10000左右,是四个地区中最高的,而婚礼的消费略高于其他地方,而这一方面说明了安仁生活水平较高,农民有更多的收入用于婚礼丧葬方面;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安仁农户对这些习俗的重视,仪式办的越大越好,越是吉利。而悦来镇和鹤鸣乡在丧葬和婚礼上的花费都要低于前两个地区,这主要是两地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没有多的余地将婚礼丧葬上消费。
(4)、乡镇企业对农村文化的影响
在我们所调查的农村地区,有83.3%的农户家里都有人在外打工,有47.2%的被调查者认为周围企业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影响;有39.5%的农户选择乡镇企业使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主要是周围的乡镇企业解决了当地的一部分村民的就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从而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因为我们所调查的样本中,周围乡镇企业较少的丹凤乡、鹤鸣乡占了一大部分比例,从而影响到调研结果。同时,调研对象多数是在家的老人,他们对于乡镇企业对农村文化的影响不是第一受益者,从而在认识上还是存在着欠缺或者有着细微的影响但是没有感觉到。但对于周围有乡镇企业的地区,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村主要的影响在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以上内容就是地区差异的主要表现,造成这种地区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经济,资源禀赋以及政策这几个方面。
首先,安仁作为成都市城乡一体化首批试点的乡镇,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
以金井社区为例,金井社区主要是用于安置对安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涉及的征地拆迁农户,于2003年3月开始规划,同年7月开始建设的。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依据“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要求规划建设,实行集中统一安置,社区居民住房建设,采取的是“政府统一规划,居民自行修建”方式进行。截止06年末,社区市政设施建设已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全部由政府投入。
目前安仁镇政府正着手将其他社区以安仁这种发展模式进行规划发展,完善住房,交通条件以及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这一过程必然要求政府继续投入大量资金。
其次,安仁有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历史悠久,有很深的文化积淀,是国家级重点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内古街,洋楼林立,文化氛围浓厚,加之政府大力保护,利用和开发旅游资源,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刘氏庄园、建川博物馆聚落、老公馆及古街等景点为重点的安仁核心旅游区。
所以相比其他几个地区,安仁在文化建设方面基础好,起点较高,加上地区发展定位准确,使乡镇呈现出跳跃式发展,少走了很多弯路。而其他几个地区在文化资源上都没有优势。
第三,政策因素,安仁是较早实行农户集中居住的地区,这为他们进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供了便利,公共品具有外部性的特点,人口密度越大,资源的利用就越有效率,可以以最少的投入满足最多人的需求。在这一点上,安仁与王泗比较类似,而丹凤处在丘陵地带平原少,农户多分散居住,而鹤鸣乡的农户则主要沿高速公路成线状布局,两者都不适合普及公共文化设施。
(四)、政策与建议
从我们调研的结果来看,大邑县文化方面的建设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在文化产业化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以文化建设带动经济发展;个别镇上自发组建的锣鼓队、夕阳红等民间组织,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王泗镇上的国际风筝节和酒文化等也是大邑县的一大特色。但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前面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以下内容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相关的建议。如下:
1、加强贫困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大邑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状况较差,没有达到国家的标准,因而仍应该加强在这方面的投资建设。而在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上,政府一直以来都是投资主体,要加快经济建设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在农村的普及程度,我们认为,政府投资的重心应该放在乡镇企业较少,经济比较落后的山区农村,比如丹凤乡。而在乡镇企业较多的如王泗,安仁等地,政府应该引导乡镇企业成为投资公共文化设施的主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基层政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为企业提供了优惠的政策,而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乡镇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市场,享受了便利的发展条件,企业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尽一份力,比如为社区提供良好的体育设施,报栏和图书室,和政府合办中小学或者举行免费的技能培训班等等。很多城市的大中型企业在利用城市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回馈社会,这是一个优秀企业所必备的素质。对于乡镇企业同样如此,在我们的调查中,个别乡镇企业已经在在服务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而在缺乏乡镇企业的地区,如丹凤,鹤鸣等山区地带,它们主要以第一,三产业为主,没有乡镇企业为其文化建设融资,缺乏自我造血能力,政府就应该成为投资主体。
2、加强文化站人才的引进,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已经建立公共基础设施的地区,其使用效率却很低。这应该得到文化管理部门的重视,更离不开他们的引导和教育。同时,将更多的文化方面的人才引入到农村基层文化的建设中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以安仁镇的金井社区作为对象,我们了解到,尽管金井社区文化设施非常健全,但是利用率并不高,参与文化活动的人数比较少,诸如图书室,健身室,户外健身器械,很多时候都是空空如也。与此同时,金井社区还计划投资建设电脑室,正在出台后续的管理办法。可见,我们在重视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应注意公共设施利用率的问题,而不是把他们仅当作一种面子工程。这需要基层政府的引导和教育,更需要基层政府鼓励农民进行文化消费,养成良好的学习、锻炼习惯,使农民能够切实享受到文化建设的成果。
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其文化建设并未得到相应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文化队伍不稳定。由于基层文化站待遇低,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因此要创新文化站机制,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投入机制、用人机制,增强文化站的自我发展能力,激发文化站的生机与活力。要按照确保文化站公益性的基本属性、引入竞争机制和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吸引有文化的年轻人到文化站工作,逐步解决镇村文化队伍老化的难题,更新农村文化队伍的知识结构,提升服务水平。
同时,充分利用农村大学生假期的空余时间,形成以大学生为主导,中小学的学生共同参与的局面,从而举办各种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在丰富学生假期的同时,也为农村的文体活动和将来的文化人才提供更好的条件和平台。
3、对农民的知识教育培训方面的建议
当今农民的知识教育水平成为影响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因素。读书学习是提高农民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随着年龄下降呈现出上升趋势。这说明农村的教育水平在逐步提高。尽管如此,农民的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还是欠缺,因而,政府不仅要为农民的读书需求提供条件,如开办免费图书室,丰富图书种类等。更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培训。一方面给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引导其自主学习。
由于培训对丰富农民文化知识有明显的效果,绝大多数农民都希望能接受某些类型的培训。但我们也应注意到,仍有少部分人(14.29%)认为培训缺乏实用性、或者太简单、或者太深奥,说明效果较差的培训还是存在,有个别培训仍然不符合农民的需要,缺乏针对性。这种情况应该尽量避免,基层政府在组织培训时,对培训类型以及难度的选择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农民的切身需要为准,而不是农民去被动适应培训。
同时,应该注意增加法律方面的培训以及培训的方式的多样化。将科技培训与潜在的法律需求相结合,引导农民自主学习科技和法律知识。
此外,在对培训的宣传上,基层政府也应发挥积极的能动性,大力宣传、号召、引导农民积极参加,而不应抱着“愿来者来,不愿来不来”的态度。这样才能使农民有积极性参加各种培训,使有限的培训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4)、确保农民获取有效的政策方面的信息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电视和报纸作为农民最重要的信息渠道,应该得到充分的利用,政府在进行政策的宣传、教育时,应主要通过这两种途径来进行,以大邑县电视台和《大邑报》为主要平台,作为发布与农民相关的政策信息的渠道,从而逐步替代以前逐级政府间以开会、下发文件的形式进行的政策传达方式。而基层政府主要职能只是政策的执行、解释以及反馈工作,这样也能减轻基层政府的工作量。
在大邑县电视台增设国家政策方面的解读,及地方采取的措施等类型的节目,使得农民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相关方面的信息。对于一些执行不到位的地方,可以采取群众监督的方式,一方面提高了群众的参与程度,另一方面减轻了监督机构的任务。从而地方经济文化能够更好的发展。
而对于一些有限电视未入户的村民来说,仍需要基层的宣传工作。尤其是对于一些就业培训等重要方面的信息,一定要保证每户就了解情况。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在农民用工信息提供方面,政府的作用不到10%。可见,政府在服务农民工外出打工方面,做的远远不够。因而,基层的政府应该努力获取就业方面的信息,将其作为农民工获取就业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快村镇和网络的普及速度,尤其是对于富裕的地区。扩展农民信息渠道的来源,使得资源能得到更好的利用。
最后我们想提出,利用暑期三下乡的实践活动和机遇,建立与各大高校的合作关系,从而使得科技、法律、文化、卫生等下乡活动的成本降低。在提高农民知识文化水平的同时,也为大邑的经济和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四、被调查地区义务教育实施情况及农民对教育的态度分析
(一)、大邑县义务教育状况概述
大邑县现有各个各类公办学校48所,其中:普通高完中3所(大邑中学、安仁中学、实验中学)、职业高中1所(含灌口、出江两个办学点)、乡(镇)初级中学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4所、单设中心小学21所、幼儿园3所(东街、南街、双语幼儿园)、教师进修校1所。全县有民办幼儿园82所,乡(镇)成人学校28所,民办职业学校1所(成都市安仁庄园机电学校)。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58693人,其中小学30822人、初中18167人、两类高中9750,幼儿在园人数7960人,全县适龄儿童就学率达99%。全县在职教职工3715人,离退休教职工1709人。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问85.6%、99.3%、99.7%,中级职称以上的1329人,高级专业职称108人。全县90%以上的教师通过了教师基本技能全面检测,并取得相关登记证书。大邑县在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基本完工并投入使用,城乡学校硬件设施差距进一步缩小;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建设迅速,截至到2011年底完成58所农村学校远程教育建设,全面实现了农业学校“村村通”工程,初步建立起了与标准化建设相匹配的现代教育信息化平台;大力实施城乡学校结对“捆绑”发展,推行教师轮岗支教从而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思想、教学手段和教学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积极发展“帮困助学”工程,争取到成都市“帮困助学”资金838万元,受助学生达15000余人。
(二)、农民对儿女受教育的基本态度
1、对子女受教育的观念
调查显示:对于男孩和女孩受教育权利的问题受访农民中绝大部分人认为男孩和女孩在受教育方面应该是平等的,占到整个样本的96.1%,181个有效样本中仅有2个村民认为男孩可以比女孩多读些书,4个村民认为男孩应该比女孩多受教(www.61k.com)育,只有1个人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从以上数据可见农民对子女受教育的男女观念已经有较大的改善,甚至有些地方适龄女童的入学率比男孩还要高一些。
图27
2、义务教育实施后中小学校收费情况
从下面图表中数据可以知在中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后,仍有79.4%的家长反映孩子所在的学校依然还在收费,只有20.6%的学生家长反映学校没有收费了。在问及其收费的项目时,绝大部分家长说主要是:书本费、住宿费和伙食费。而反映还在收学杂费的较少。
表4
3、农民对现在学校收费的态度
图28
调查表明,受访农民中有55.2%的家长认为学校收费合理或者比较合理,孩子的学费完全能够承受,在这剩下的44.8%的家长认为学校收费过高,据我们分析这些认为学校收费过高的家长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和40-50岁分别占到了56.6%和55.6%,20-30岁这个年龄段的家长由于小孩大多还在上幼儿园,孩子还没有进入义务教育阶段而且家长的收入也不是很多,所以他们认为学校收费过高。而40-50岁年龄段的家长的孩子主要已经进入高中或是大学继续深造学习了,学费自然较高这也是他们认为学费过高的原因。所以在义务教育收费的合理性上赞成度应该高于55.2%。
4、对孩子受教育的态度
当被问及对孩子上学的基本态度时,绝大部分家长表示就算没有钱借钱也要让孩子上学,不管是大学还是其他只要孩子愿意上,都要让孩子上学。同时也有15.38%的家长认为有钱就上,没钱就回家帮家务或是外出打工。农民对孩子上学也是相当支持的,一些农民外出打工的主要目的就是供自己的孩子上学,依然希望他们能走出农村。
图29
5、是否支持孩子特长方面的发展
调查表明,有68.21%的农村家长支持孩子在特长(比如音乐、书画、体育等)方面的发展,也有12.58%的家长表示对孩子爱好特长发面的支持但是他们认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没有这样的条件来支持他们特长方面的发展。这也说明了农村教育无论是在教学设备等硬件上还是在师资队伍等软件上和城市的学校都有较大的差距。不支持孩子特长方面发展的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落后的悦来镇占到整个不支持总数的45.5%,而经济较和工业为发达的安仁镇和王泗镇不支持率都不到总被访者的10%。(见图表)
图30
6、希望孩子毕业以后的去向
调查显示,有84.38%的农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初中毕业能上高中继续深造大学,同时也只有1位被访者希望孩子初中毕业之后回家务农,占整个样本的0.62%,在问及为什么选择让孩子回家务农时,这位家长说,孩子学习成绩差,与其在社会上混还不如回家帮忙。希望孩子初中毕业之后上职业高中习得一技之长的家长有11.88%,而且主要来自悦来镇,占选择此选项的36.8%。
图31
7、受访农民对子女受教育的支出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农民的主要支出选项中教育支出作为家庭第一大支出的占到24.73%,仅次于食物支出(占31.32%)的第二大类支出。(见图表)可见,农民对于子女教育是相当的重视,对子女受教育的支出也较大。
图32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教育支出在农民支出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这里的教育支出包括了子女接受高中及大学教育的支出,而且这样的家庭在样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于收入不高的农村家庭来说,孩子上大学的教育费用几乎是其家庭全部收入的总和。
(三)、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教育方面的问卷调查来看,被调查地区义务教育实施情况总体看好,各中小学硬软件设施都比较到位。农民对儿女受教育的基本态度方面的问题也很少,在上学问题上重男轻女现象几乎不存在了,8成以上的农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读大学,对教育方面的支出也占家庭支出的相当大的比例,可见大邑县农民对孩子教育方面的发展非常重视。即使在特长方面有的家长不支持孩子这方面的发展,据调查问题不是根本性的,不是家长观念上的问题,而是由于家庭生活水平和农村学校条件所致。只要经济水平提高了,这些问题也就应刃而解了。所以从教育方面的各方面调查来看,最大的问题在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因此,如何在农民收入较低,劳动力大量外流的情况下,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将成为新农村建设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全社会应该思考的问题。
这在我们问卷中也有所反映:被访者中有83.3%反映家里有人在外面打工;在问及“家人外出打工对家庭成员影响”时有35.4%的被访者认为因此孩子长期缺乏父母关爱。
图33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流动人口中,四川省流出的占16.4%,是全国第一大人口流出省份,而地处成都西边的大邑县工业发展较为落后,历来位于“大成都”三圈层中的第三圈层,外出打工的劳动力较多,主要流向是西藏地区,从而造成当地留守家庭和留守儿童较多。大邑县现有农村流动人口约5万人,农村留守儿童约6000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大邑县农村文化教育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我们在王泗镇调研的过程中王泗中学的一位老师介绍说她们初中一年级一共有160多名学生,其中有8名学生上到初一下半学期就辍学了,并不是因为给不起学费和学校开除,而都是自动退学,8名学生全部是留守儿童。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收集到大邑县留守儿童确切的数据资料,但是我们觉得王泗中学的例子绝对不只是个案。在我们调研的丹凤乡和当地干部进行座谈会时了解到当地的青少年犯罪,也主要是留守儿童和父母离异的孩子。
父母外出打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子女积攒,但是另一方面导致了子女长期缺乏父母关爱,疏于家庭教育,从而无法使孩子在正常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由于家庭里面的主要劳动力外出,无论是留守在家的是母亲还是老人,家庭里事无巨细都要自己承担,可见其压力是相当大的。在我们问及家人外出打工对自己影响时,有32.1%的被访者认为“农活更加繁重了”。所以留守母亲花在对孩子的管教方面的精力肯定没有丈夫在家时那么多;如果是年老体弱,文化程度低的留守老人作为孩子监护人时,老人不仅要做繁重的农活,还要照顾家里的孙子孙女,这更容易忽视对留守儿童的管教。同时,这种隔代教育本来就不能使孩子和爷爷奶奶很好的交流,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脆弱和性格的孤僻;有的祖辈家长对孩子过分的溺爱,重“养”轻“教”,这种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缺乏外在的监督,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和守纪意识薄弱。在丹凤乡的干部座谈会上,一位干部就举了一个例子:当地有个13岁的小孩,小小年纪因为偷窃就已经进了好几次公安局了,主要原因就是父母外出打工,家里爷爷奶奶对孩子过分溺爱而且疏于管教,孩子受到社会上不良青年的影响走上了歧途。
这种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危害,祖辈的卫生意识也比较淡薄,不能及时给留守儿童还洗衣服、洗澡等,孩子容易患上一些感染性疾病,同时不利于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祖辈家长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与监督就更加显得无力,从而导致了留守儿童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和学习自觉性普遍较差。
学校对“留守学生”关爱不够、因人施教不力。由于外出打工较多的地区基本上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因此,当地中小学校设施条件普遍较差,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教育教学手段落后,责任心不强对“留守学生”的关怀和教育不够。单调的校园学习生活对学生缺少吸引力,同时留守学生又缺少父母和老师的关爱,他们更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和信息的侵蚀进而辍学甚至误入歧途。
五、对策与建议

(一)、文化方面的建议
从我们调研的结果来看,大邑县文化方面的建设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在文化产业化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以文化建设带动经济发展;个别镇上自发组建的锣鼓队、夕阳红等民间组织,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王泗镇上的国际风筝节和酒文化等也是大邑县的一大特色。但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仍存在着许多普遍的问题,在前面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以下内容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相关的建议。如下:
1、加强贫困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大邑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状况较差,没有达到国家的标准,因而仍应该加强在这方面的投资建设。而在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上,政府一直以来都是投资主体,要加快经济建设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在农村的普及程度,我们认为,政府投资的重心应该放在乡镇企业较少,经济比较落后的山区农村,比如丹凤乡。而在乡镇企业较多的如王泗,安仁等地,政府应该引导乡镇企业成为投资公共文化设施的主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基层政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为企业提供了优惠的政策,而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乡镇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市场,享受了便利的发展条件,企业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尽一份力,比如为社区提供良好的体育设施,报栏和图书室,和政府合办中小学或者举行免费的技能培训班等等。很多城市的大中型企业在利用城市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回馈社会,这是一个优秀企业所必备的素质。对于乡镇企业同样如此,在我们的调查中,个别乡镇企业已经在在服务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而在缺乏乡镇企业的地区,如丹凤,鹤鸣等山区地带,它们主要以第一,三产业为主,没有乡镇企业为其文化建设融资,缺乏自我造血能力,政府就应该成为投资主体。
2、加强文化站人才的引进,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已经建立公共基础设施的地区,其使用效率却很低。这应该得到文化管理部门的重视,更离不开他们的引导和教育。同时,将更多的文化方面的人才引入到农村基层文化的建设中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以安仁镇的金井社区作为对象,我们了解到,尽管金井社区文化设施非常健全,但是利用率并不高,参与文化活动的人数比较少,诸如图书室,健身室,户外健身器械,很多时候都是空空如也。与此同时,金井社区还计划投资建设电脑室,正在出台后续的管理办法。可见,我们在重视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应注意公共设施利用率的问题,而不是把他们仅当作一种面子工程。这需要基层政府的引导和教育,更需要基层政府鼓励农民进行文化消费,养成良好的学习、锻炼习惯,使农民能够切实享受到文化建设的成果。
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其文化建设并未得到相应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文化队伍不稳定。由于基层文化站待遇低,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因此要创新文化站机制,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投入机制、用人机制,增强文化站的自我发展能力,激发文化站的生机与活力。要按照确保文化站公益性的基本属性、引入竞争机制和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吸引有文化的年轻人到文化站工作,逐步解决镇村文化队伍老化的难题,更新农村文化队伍的知识结构,提升服务水平。
同时,充分利用农村大学生假期的空余时间,形成以大学生为主导,中小学的学生共同参与的局面,从而举办各种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在丰富学生假期的同时,也为农村的文体活动和将来的文化人才提供更好的条件和平台。
3、对农民的知识教育培训方面的建议
当今农民的知识教育水平成为影响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因素。读书学习是提高农民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随着年龄下降呈现出上升趋势。这说明农村的教育水平在逐步提高。尽管如此,农民的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还是欠缺,因而,政府不仅要为农民的读书需求提供条件,如开办免费图书室,丰富图书种类等。更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培训。一方面给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引导其自主学习。
由于培训对丰富农民文化知识有明显的效果,绝大多数农民都希望能接受某些类型的培训。但我们也应注意到,仍有少部分人(14.29%)认为培训缺乏实用性、或者太简单、或者太深奥,说明效果较差的培训还是存在,有个别培训仍然不符合农民的需要,缺乏针对性。这种情况应该尽量避免,基层政府在组织培训时,对培训类型以及难度的选择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农民的切身需要为准,而不是农民去被动适应培训。
同时,应该注意增加法律方面的培训以及培训的方式的多样化。将科技培训与潜在的法律需求相结合,引导农民自主学习科技和法律知识。
此外,在对培训的宣传上,基层政府也应发挥积极的能动性,大力宣传、号召、引导农民积极参加,而不应抱着“愿来者来,不愿来不来”的态度。这样才能使农民有积极性参加各种培训,使有限的培训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4、扩展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电视和报纸作为农民最重要的信息渠道,应该得到充分的利用,政府在进行政策的宣传、教育时,应主要通过这两种途径来进行,以大邑县电视台和《大邑报》为主要平台,作为发布与农民相关的政策信息的渠道,从而逐步替代以前逐级政府间以开会、下发文件的形式进行的政策传达方式。而基层政府主要职能只是政策的执行、解释以及反馈工作,这样也能减轻基层政府的工作量。
在大邑县电视台增设国家政策方面的解读,及地方采取的措施等类型的节目,使得农民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相关方面的信息。对于一些执行不到位的地方,可以采取群众监督的方式,一方面提高了群众的参与程度,另一方面减轻了监督机构的任务。从而地方经济文化能够更好的发展。
而对于一些有限电视未入户的村民来说,仍需要基层的宣传工作。尤其是对于一些就业培训等重要方面的信息,一定要保证每户就了解情况。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在农民用工信息提供方面,政府的作用不到10%。可见,政府在服务农民工外出打工方面,做的远远不够。因而,基层的政府应该努力获取就业方面的信息,将其作为农民工获取就业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快村镇和网络的普及速度,尤其是对于富裕的地区。扩展农民信息渠道的来源,使得资源能得到更好的利用。
最后我们想提出,利用暑期三下乡的实践活动和机遇,建立与各大高校的合作关系,从而使得科技、法律、文化、卫生等下乡活动的成本降低。在提高农民知识文化水平的同时,也为大邑的经济和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教育方面的政策与建议
这里要解决的主要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它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参与,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如何让落后地区的农民增收,就地就业这是我们政府部门应该思考的问题。因为我们调查显示在问及“家人外出打工对您家庭的影响”时,仍有40.8%的农民选择“没有影响”,其实选择这个选项被访者都很无奈,因为选择家人外出打工对家庭无影响的被访家庭大多数打工收入占到家庭总收入的五到六成和七成以上,就算外出打工对老人、对子女有影响,总是比呆在家里没有收入强。
图34
所以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首先还是要把经济提上去,搞好各地农村的经济建设,想法让农民的收入提高,这是重要的基础,只有经济打好了,文化建设和留守儿童的教育才会更顺利的进行。只有当家庭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外出打工才会有所缓解,留守现象才会减少,留守儿童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其次,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
少年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但是,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健全各自的教育功能,相互合作,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这里有一个我们调研活动中的实例。悦来镇夬石村有一位可敬的老志愿者,长年在农村从事义务教育活动,为众多的留守儿童灌输着理想和希望,给了这些孩子自信与健康的心灵,我们这次调研的另一个任务是参加由这位可敬的志愿者组织的下令读书行活动,短短十天的活动,让我们在中小学生身上,在郭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看到一群为理想而奋斗的孩子,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追求自己的梦想,这群孩子里,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父母离异了,有的是老父亲从路边俭到的,还有一位父亲死了母亲又得了绝症的...但是尽管在这样的劣势下,他们却有着比超于一般孩子的自信,乐观和坚强;我们也切切实实地看到了一个为公益事业而奉献自己一切的志愿者,她不求回报,只求中国未来之希望能快乐健康成长。于是我们想,教育确实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的一个最好的方式,如果中国的农村能够多一些这样的志愿者,比如说,我们可以在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由县团委和村委会支持,鼓励离退休老师、妇联等长年关心留守儿童,支持各高校志愿者利用寒暑假到村里支教,鼓励村里的大学生利用假期回家乡组织活动影响和帮助留守儿童等等。这对于保护农村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培育他们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沟通学校与家庭都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这是家庭、学校之外的另一种与孩子们互动的关系,同时也起到了一种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们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第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也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农村教育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认真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构建起服务农村留守家庭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各种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关制度。学校老师家长应当负起应有的职责,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老师增加对留守儿童家访的次数,家长也应加强对孩子的监督,及时和老师交流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当地各级政府应该在相应的政策和资金上对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给予支持,让留守学生寄宿学校统一管理集中教育。
第四,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再培训和进行课程改革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还在于教育,而学校是一个教育最集中的地方,承担这一任务最有效的对象还是教师,首先要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再培训,使之正确认识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使增强学生自信,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良策。其次,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另外,建议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增加必要的心理教育课。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我们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我们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所以我们呼吁学校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教育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要专设心理教育教师,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一起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大邑县政府几年来一直都很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比如与成都市人口计生委联合启动“关注流动人口、关爱留守儿童、关怀健康成长”项目;开展“留守不孤单、爱心助成长”为主题的送温暖帮扶活动;探索“亲情式”的家长代理制以及发动“村官”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等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的长期的不懈努力,希望我们能把有效的解决对策长期的施行下去,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也为了社会的稳定和祖国的长盛不衰,这是我们各级政府和每一个人伟大而艰巨的使命。

本文标题: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战略研究——关于湘潭市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04cgl-思想博客-光明社区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9849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