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扶贫工作汇报-扶贫办工作自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7-12-06 所属栏目:范文

一 : 扶贫办工作自查报告

  根据县政府办《关于开展统计执法集中检查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要求,现将扶贫办统计执法工作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查方法

  按照县政府办文件要求,重点就扶贫办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联合颁发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等情况;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情况;统计报表和统计数据质量情况和依法行政等4个方面情况进行认真的自查。

  二、自查内容

  (一)统计法律、法规学习贯彻情况。认真组织统计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国家统计局等3部委联合印发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具体扶贫统计工作。

  (二)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情况。办主要负责人对扶贫统计工作高度重视,亲自抓,亲自安排和部署,并建立扶贫统计工作经费保障机制,配备兼职统计人员,积极支持和鼓励统计人员通过自学获得从业资格证书。依法设置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建立建立统计资料的审查、签署、交接和归档等管理制度。统计调查管理和统计资料管理、公布合法规范。

  (三)统计报表和统计数据质量情况。按照统计部门要求,办里各类统计报表报送及时、合法。固定资产投资、劳资报表等专业统计工作无任何违法行为,统计数据质量准确、及时、全面。

  (四)依法行政情况。办主要领导带头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国家统计局等3部委联合印发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没有存在统计违法违纪行为,提高了统计法制化水平。

  三、下步工作打算

  进一步加大统计法律、法规学习和贯彻力度,加大对统计工作的经费保障力度,加大统计人员培训和取证力度,不断提高扶贫办统计工作质量和水平,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服务。

更多文章
供销社党委“三项”工作自查情况报告
依法行政工作自查报告范文
保密工作自查报告1
工作作风个人自查报告总结
民政局2017年普法工作自查报告
开学工作迎检自查报告1
护士工作自查报告
2017年县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自查报告
2017年保密工作自查自评报告
2017年学校开学工作自查报告

来源:

二 : 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这次省政协陈主席一行莅临我市调研指导,这既是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关怀和支持,也是对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特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有力鞭策和鼓舞。现将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从1983年开始,党和国家将xx确定为全国最早实施区域规模扶贫的重点地区,在政策、资金、物资等诸多方面给予了倾斜扶持,开展了以“三西”农业建设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通过以“治山水、强基础、兴科技、调结构”等措施相互配套的综合治理,使贫穷落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于上世纪末提前一年整市基本解决温饱,完成了由饥贫向基本温饱过渡的阶段性跨越。进入新世纪,全市扶贫开发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设的良好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一体两翼”的扶贫开发战略部署,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模式,着力寻求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有效结合新途径,进一步推动了全市重点乡村经济和社会的较快发展。2001以来,国家和省上共给xx安排扶贫专项资金7.22亿元,有35.43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解决温饱目标,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底的90.2万人下降到54.77万人,占农业人口的21.38%,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调研组对全国有关地区专题调研后认为,xx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把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形成了种草养畜—发展沼气—沼渣肥田—增粮增收—改善生态的循环经济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条自然条件恶劣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路子,xx市因此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成功的典型地区之一。

(一)整村推进促进了扶贫工作重点乡村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综合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市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作为解决区域贫困和个体贫困并存问题、增加贫困群众经济收入的最有效途径,共投入整村推进项目资金27941万元,在396个村实施了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占重点村总数的40%,村均扶贫资金投资强度70万元,已有344个村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通过项目建设,初步解决了项目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项目户形成了1项以上能够稳定增加收入的主导产业;家庭主要劳动力比较熟练地掌握了2项以上种养业适用致富技术,并强化了集科技培训、计划生育等为主的村级文化活动阵地,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项目村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扶贫效益。同时,为适应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有效解决单个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的局限性,从2008年开始,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676万元,先后实施连片开发、整流域推进试点项目19个。项目实施区域按照因地制宜、群众参与、突出产业、完善机制、持续发展的原则,乡、村、社各级联动,准确定位,注重创新,不断加强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和监测管理,在群众参与、产业经营模式、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初步形成了以机修梯田、等级道路、优质马铃薯基地、设施种养业为相辅配套的综合开发模式,开发扶贫的聚集效应凸显,贫困农户增收环节更加完善,扶贫开发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新农村建设试点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2006年以来,我们以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为平台,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全力支持和服务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共为新农村试点投入扶贫专项资金4143万元,其中试点前落实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资金912万元,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试点相结合项目资金2440万元,天津对口帮扶资金250万元,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40万元,通过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加快了试点村新农村建设步伐。2006年度安排实施的8个试点,于2008年底全面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2009年,按照省新农办和省扶贫办关于省级第二批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总体安排和部署,确定陇西县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000万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同时,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1万元,加大了对市级6个新农村试点乡镇尚未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贫困村的扶持力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了基础。

(三)产业扶贫拓宽了贫困农户增收门路。近年来,全市各级党政部门运用市场思维,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围绕区域特色优势凸显的马铃薯、中药材、畜草、花卉、食用菌等产业,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近1.5亿元,贴息贷款4.8亿元,扶持壮大良种繁育实体,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龙头企业,培育营销主体,形成了科研机构、民营企业广泛参与、产加销协作紧密的产业开发机制,使产业扶贫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到2009年,全市马铃薯、中药材、蔬菜及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等特色优势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70多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73.4%,农民人均从特色优势产业中获得纯收入167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380元的70.25%。其中,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主导产业,种植面积316.8万亩,总产量430万吨以上,马铃薯脱毒种薯良种应用率提高到50%,马铃薯良种应用率提高到94%,人均从马铃薯产业获得收入596元。xx已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主产区之一,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加工基地、鲜薯销售基地及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生产基地。

(四)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了贫困农户现金收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始终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紧紧围绕把劳务输出培育成一项大产业的总目标,大力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培训输转模式,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2009年,全市共输出城乡劳动力60.51万人,创劳务收入38亿元,劳务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9.4%,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扶贫工作重点乡村每年培训输转技能性贫困劳动力1.3万人,年均创劳务收入6500多万元,户均劳务收入达到了5000元。2007年以来,按照由短期常识培训向中长期技能培训转变,由粗放的劳动力培训向精细的技术培训转变,由松散的输出就业向稳定的基地就业转变的“三个转变”思路,着力提升贫困劳动力培训输转层次,依托xx职专、xx卫校、临洮农校等16家具备职业教育资质的基地,加大了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组织输转,共招收贫困家庭“两后生” 7923名,已有3264个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了良好的职业技能教育,并稳定就业,实现了培训输转一人,脱贫致富一家的目标。

(五)社会帮扶形成全社会共抓扶贫开发的格局。xx的发展,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也离不开各级帮扶单位的倾力帮助和支持。中央各定点帮扶单位全国妇联、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中央国家机关、天津市六县(区)以及全省31个省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都坚持在xx最贫困的乡村送技术、送物资、送资金、送信息,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帮扶,加速了xx解决温饱的步伐,为xx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据统计,2001年以来,各级帮扶单位先后为xx帮办实事5635件,捐赠资金达20038万元,物资折价10706万元,其中中央、国家机关捐助资金14858万元,捐物折价6938万元;天津市六县(区)捐助资金3167万元,捐物折价2567万元;甘肃省省直及中央驻甘单位捐助资金2013万元,捐物折价1201万元。

(六)扶贫互助社建设创新了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机制。2006年以来,按照“民有、民用、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我们把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作为推进扶贫开发可持续发展,提高重点村发展能力,弥补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不足的主要措施,积极探索、不断完善互助资金规范运行和使用监管新机制、新模式,重点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运行良好。目前,全市共在7县(区)的45个村开展扶贫互助社试点,其中中央试点10个,省级试点35个。截止目前,全市互助资金总量达到747万元,其中投入扶贫专项资金534.5万元,农户自愿入股158.3万元,其它资金54.2万元。加入互助社的农户已达4640户,占试点村总户数的45%,其中贫困户2780户,占试点村贫困户总数3435户的80.9%,共组建扶贫互助社259个,互助资金管理人员达158人。

(七)“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探索了扶贫方式向“两轮驱动”转变的新方式。2009年初,漳县被确定为国家、省上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县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扶办、民政部《关于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会议精神,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积极谋划、认真组织、大胆探索,确保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县共识别出贫困人口7.1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8.04%,高出监测贫困人口数12.4个百分点,其中,扶贫对象6.3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3.6%;低保对象4.7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5.2%。在低保对象中,扶贫和低保交叉有3.9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1.1%;丧失劳动能力的有0.8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4.4%。对识别出的贫困人口的各类信息数据已录入低收入户管理系统。县上已将3.4282万人纳入农村低保范围,落实低保救助资金1823.21万元,人均月救助44.32元,剩余1.3418万人随今后的低保扩面逐步落实救助措施;已落实扶贫资金241万元,在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输转培训等开发项目中,对已识别的0.12万户0.54万个低收入扶贫对象落实了扶持措施,户均扶持强度达到了2000元以上。对尚未得到扶持的1.29万户5.81万个扶贫对象,县上正在依据年度项目扶持规划,逐步落实扶持措施。

认真总结、回顾新世纪以来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支持、领导重视,是扶贫开发取得成效的保障。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最关键还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并且得到了省内外、社会各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市上四大家领导都建立了联系县制度,四大家领导经常深入联系县指导、协调落实各项工作,确保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建立了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对口定点帮扶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扶贫开发工作。

——政府主导,把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计划是推动扶贫开发的前提。根据扶贫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省、市、县都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扶贫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扶贫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措施和运行框架,使扶贫开发做到了有的放矢。按阶段要求和年度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了各个时期的目标任务,确保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发扬“三苦精神”,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是搞好扶贫开发的内在动力。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 “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坚强毅力,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积极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积极推行参与式扶贫的理念和方式,通过民主管理和民主参与,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增强他们参与相关工作的积极性,焕发其自强自立,自我发展的热情,使群众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把国家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扶贫重点乡、重点村和贫困户。

——科学发展,走开发式扶贫道路是搞好扶贫开发的基础。长期以来,xx结合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北部地区干旱多灾、南部地区高寒阴湿的市情特点,找准造成贫困的结症所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努力将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防灾减灾、科技扶贫、信息扶贫相结合,从“有水的地方走水路,无水的地方走旱路,水旱路不通的地方另找出路”的扶贫开发路子,到“梯田+水窖+科技=稳定解决温饱”的有效模式,再到可持续提升温饱水平的生态循环经济反贫困模式,使xx在各个时期、各个阶段找准了发展出路,加快了xx的扶贫开发进程。特别是凝练总结出的“三个遵循、三个顺应”的发展思路,成为xx返贫困事业向前推进的法宝。

——开拓创新,完善扶贫开发机制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积极适应扶贫工作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加强各部门、各帮扶单位的联系和协调,初步形成了“大扶贫”工作机制;积极总结推广贫困村扶贫互助社经验,探索到户资金股份化的有效方式,完善了扶贫资金管理机制;认真组织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初步建立了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完善了社会帮扶机制。

二、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

尽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xx市300万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全市贫困落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但受生态环境酷劣、自然灾害频发、生产条件落后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仍然呈现出“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的贫困特征,扶贫开发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具体可以用以下四组数据说明:

第一组数据:根据国家贫困抽样监测,2008年底,全国有农村贫困人口4007万人,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2%;甘肃省有农村贫困人口442.4万人,占甘肃省农村人口的21.3%,xx有农村贫困人口54.77万人,占xx农村人口的21.38%,xx贫困发生率均高于全国和甘肃。同时,依据xx市七县区人均纯收入分档次数据分析,2008年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200元(国家贫困标准1196元)以下的农村人口有93.78万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35.15%,较全国高出31.95个百分点,较甘肃省高出13.85个百分点。

第二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甘肃省为3050元,而xx只有2380元,比全国少2773元,比全省少6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6.2%,占甘肃省平均水平的78%;全国比2008年增加392元,甘肃比2007年增加326元,xx仅增加244元。同时,xx市7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平均水平低472元。

第三组数据: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1年的2.9:1扩大到2009年3.33:1,甘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1年的3.56:1扩大到2009年3.96:1,xx从3.9:1扩大到4.14:1,与全国和全省相比,xx市收入差距不仅持续拉大,而且收入差距更加明显。

第四组数据: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3.9%,长期在第12位徘徊,人均生产总值3961元,仅占全省的30.8%;人均财政收入为172元,仅占全省人均的15.8%,列全省末位;工业非常薄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列全省第13位,由此导致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投资和消费均列全省第9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占全省的81.7%、79.3%,均列全省第11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以上几组数据说明,xx市贫困程度依然很深,依然是全省和全国欠发达、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依然是甘肃省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扶贫开发的主战场。2009年10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xx时也指出:“历史上说的陇中苦瘠甲天下,指的就是xx等地方。这些年,xx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可喜的变化,但xx还有许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1200元,还是全国最困难的地方”。

(二)扶贫开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xx依然是中国西部干旱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扶贫开发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然条件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市地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干旱、雹洪、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酷劣,生产条件落后,是导致贫困高发的主要原因。同时,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依然突出,全市还有11个重点乡镇未通油路,440个重点村未通等级路,有饮水不安全人口156.6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比例高达58.75%。特别是生活在北部极端干旱区和南部深山区、石山区、林缘地带的贫困群体,生存环境极为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欠缺,人居环境恶化,发展再生产的要素资源匮乏,人口素质普遍低下,经济收入门路狭窄,贫困发生率超过40%,其中许多人只有通过移民搬迁才能解决温饱,扶贫工作难度大、成本高。

二是致贫因素复杂,农村温饱不稳定问题突出。目前,除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性投入不足、人口素质偏低等长期性因素外,致贫致困的突发性因素依然很多,一遇天灾病患、婚丧嫁娶就暖而变寒、饱而变饥,重新变为贫困人口,这部分人口长期处于脱贫和返贫的交替之中,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致贫因素更趋复杂化、多元化。据统计,xx市因干旱、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每年返贫率在7 %~32%之间。

三是低水平温饱掩盖了农村扶贫对象规模。由于低水平的温饱掩盖了绝对贫困的实际状况,导致农村低保覆盖面一直比较小。2008年底,农村低保面仅为3.94%,尽管2009年经过积极努力保障面扩大到12.73%,保障人数达到34.8万人,但仅占农村贫困人口的37.1%,还远未实现应保尽保,大部分困难群众仍难以享受到国家救助政策。

四是整村推进任务欠帐较大。在“十一五”规划之初,我市对1198个贫困村制定了整村推进扶贫规划,截止目前已完成344个。按现有资金量,今后每年最多能安排50个整村推进项目,到2020年,全市仅能完成944个整村推进,还有254个村(包括未列入国家扶持的贫困村)难以规划实施,急需纳入下一轮十年规划并安排实施。

三、“十二五”扶贫开发的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

(一)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提升扶贫开发水平为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开发扶贫与低保救助相结合,把尽快稳定解决低收入人口温饱并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重点,立足市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扶贫开发和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实现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有机结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加快增长,有效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现贫困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奋斗目标

通过扶贫政策的扶持,力争低收入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并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确保 “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目标实现。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

从扶贫工作的基本点出发,把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缓解发展差距作为奋斗目标,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编制“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规划。

(1)认真开展调研,掌握贫困片带特征,形成科学的“十二五”规划。按照北部干旱、南部高寒阴湿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育程度等,准确把握市情、县区情、乡情、村情,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分区域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北部干旱贫困山区:以陇西、安定、通渭、临洮、渭源北部为代表的贫困干旱山区坚持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改变干旱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根本措施来抓,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重点走好三条路子:一是以打造“中国薯都”为目标,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在巩固现有马铃薯产业种植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良种引进与扩繁,提升马铃薯产业质量和水平,提高参与市场竞争力,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特别是要以国家重点支持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工程建设项目为重点,不断提高马铃薯良种化程度,使全市脱毒种薯应用率提高到80%以上,良种化程度达到100%,贫困户人均种植马铃薯稳定在1亩以上,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二是采取以山、水、田、林、路、信息综合扶持为主,按照“修梯田、调结构、兴产业、增收入”和“种草—养畜—沼气—肥田—增收”的生态经济循环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发展舍饲养殖,以改造圈舍、良种引进、氨化饲料、配方饲喂、沼气配套等适用技术推广普及为突破口,改造传统的饲养方式,促进草畜转化,加快专业化、规模化养殖乡村的形成和发展,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甚至数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村。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力争每年完成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5000人以上,确保受训者全部输转,稳定就业,增加收入。并切实加大“两后生”培训输转力度,力争每年完成贫困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3000人以上,贫困群众年平均劳务收入增长达到15%以上。

——南部高寒阴湿区:以岷县、漳县、渭源为代表的南部高寒阴湿区重点以中药材产业、畜草产业为突破口,走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大力开发无污染、高营养、纯天然的绿色产品,集中力量抓好中药材、牛羊和食用菌等主导项目,形成每县三至五业,每乡镇二至三项,每村一至二品的发展格局。一是以打造“中国药都”为重点,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要在标准化和规范化上狠下功夫,扩大当归、黄芪、红芪和党参等大宗药材的种植,力争贫困户户均达到2亩以上,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并通过原产地产品地域保护和原产地产品标记保护。二是大力发展绿色畜草产业。要按照建设“国内较有影响的无公害肉品生产基地和特色牧草生产加工基地”的定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大发展绿色畜牧业,努力促进优势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增强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更有力地带动贫困乡村农民脱贫致富。到2015年,力争贫困户户均引进或投放1头以上基础良种母畜,农户户均草畜产业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积极发展草产业,大力发展红三叶、猫尾草等优良草种的种植,力争到2015年,优良草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贫困户户均2亩以上,从草产业获收入 3000元以上。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力度,加强农村道路、人畜饮水工程等的建设力度,促进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并进一步加强重点乡、村的文化、卫生、教育和广播电视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偏远落后深山区:一是将所有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实施低保救助,做到应保尽保。二是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贫困人口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三是实行政府主导、财政补贴,集中外地安置为主,配合有关部门,制定专项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向新疆等地实施移民搬迁。

(2)认真把握国务院扶贫办政策重点和导向,制定专项规划。与全市相关规划衔接、协调,抓住贫困区域的特点,认真研究整村推进规划、连片开发规划、基础条件扶贫规划、产业扶贫规划、科技扶贫规划、生态移民规划、异地搬迁扶贫规划、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社会帮扶规划等相关配套系列专项规划。

2、紧密结合实际,突出工作重点,在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上求突破

(1)创新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实现向区域性连片开发的转变。要不断丰富整村推进内容,坚持以户为基础,紧紧围绕改善基础条件、社区建设、产业开发、提高农民素质等四大建设重点,不断提高贫困村农民收入;以区域开发为单元,逐步向连片开发,整乡、整流域推进拓展,实现由单一开发向连片治理、区域推进的转变,力求做到与农村社区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与灾后重建相结合、与农村低保相结合。同时,对已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村,依托项目滚动发展和扶贫互助社建设,加强后续管理,巩固扶贫成果。

(2)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薯都”和“中国药都”,根据区位优势和资源特点,培育防灾减灾特色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发挥规模效益。发展设施农业,提高产业科技含量。积极鼓励和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发展支柱产业,努力培育“公司+基地+农户”的扶贫产业发展机制。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切实发挥好财政专项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的作用,加大对市场份额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的扶持,引导企业与当地产业开发相衔、与贫困户的种养业相对接,拉长产业链条,进而带动贫困农民增收。

(3)加大扶贫培训力度,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重点抓好贫困家庭“两后生”劳务培训输转和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在培育本地乡土人才上力求实现新突破。要把开发式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在培训对象的审核上,严把关口,确保贫困户直接受益;在培训基地的管理上,彻底打破终身制,引入竞争机制,以保障就业为前提,稳定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在后续管理上,要加强相互交流、就业信息、维权等方面的服务。

(4)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努力营造“大扶贫”格局。落实好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带头扶贫的责任,搞好国家部委、天津市对口帮扶及省、市、县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帮扶工作,发挥部门优势,组织社会扶贫资源,依靠社会扶贫力量,不断拓展社会扶贫领域,增强社会扶贫实效。注重发挥各类基金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为其提供爱心捐助平台,引导更多的力量参与扶贫开发。要注重协调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稳定,采取捐助资金、物资和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等多种形式帮扶,广泛参与和扶持农村发展,力所能及地帮助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5)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结合灾后重建、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等,统筹兼顾,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农田水利、安全饮水、乡村道路等建设,使之与整村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治理相结合,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条件;加强重点乡村的文化、卫生、教育和广播电视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和以改厕、改灶、改圈及危房改造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建设,大力改善贫困群众的居住环境。

(6)积极发展村级扶贫互助社,解决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按照“民管、民用、民受益”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办、固点扩面、稳步推进”的方针,扩大农村互助资金试点规模和范围。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积极吸纳社会捐赠资金,适度扩大互助资金规模。建立健全双层管理机制,完善内部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外部监管和业务指导,确保互助资金的高效运转、可持续发展及风险防范。

(7)认真实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全市七县区认真组织实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建立一套科学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通过民主、科学、规范、公平的程序,客观公正地识别贫困人口,重新确立贫困人口信息和数据库,完善贫困农户档案。对识别出的贫困人口,根据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分类扶持措施。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包括有劳动能力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通过扶贫政策进行扶持。对没有或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收入低于低保线但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通过低保救助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

(8)积极探索实践,完善扶贫工作机制。一是财政扶贫资金分配机制。在现有财政扶贫资金分配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扶贫资金分配机制,在今后资金分配中,应以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总数、人均财力、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等要素和主导产业发展项目等为重点,科学合理分配扶贫资金,不断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加快脱贫致富进程。同时,将扶贫工作绩效作为分配扶贫资金的一项主要依据分配资金,以调动工作积极性,加快扶贫开发进程。二是创新到户扶持机制。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以整村推进、综合开发为主要模式,这种新的理念和措施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是切合实际、富有成效的。特别是整村发展种草养畜,将农村丰富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产业优势合理配置,让贫困群众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但由于贫困群众素质不高,加之在占有土地、劳动力、技术等方面的差异性,单家独户整合资源的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极探索财政扶贫资金折股到贫困户,走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化生产的路子,提高贫困农户组织化程度。三是“大扶贫”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完善过去以扶贫部门为主的扶贫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一个以对各级政府为主的责任明确的“大扶贫”考核评价机制,对涉及的各个职能部门参与扶贫工作的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进一步强化部门的参与度和工作职责,真正形成“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四是信贷扶贫资金投入机制。在遵循信贷规则、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积极适应农村特点,鼓励金融系统通过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加大扶贫信贷资金到户的工作力度,提高扶贫信贷资金到户率,满足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

四、关于加大对xx市扶贫开发扶持力度的意见和建议

鉴于xx仍是全省、全国欠发达、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同时扶贫开发正进入由低水平整体解决温饱向稳定解决温饱快速迈进的重要时期,恳请省上在“十二五”期间,仍将xx市列为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地区,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一)建议将xx继续列为全省扶贫工作的重点地区继续加大扶持力度。xx的扶贫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贫困发生率均高于全国和全省;生产总值长期在全省第12位徘徊;人均财政收入列全省末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列全省第13位;投资和消费均列全省第9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占全省的81.7%、79.3%,均列全省第11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仍是全国、全省扶贫工作的重点地区。因此,建议省上在后十年扶贫纲要和“十二五”扶贫规划中将xx继续列为全省扶贫工作的重点地区,加大扶持力度。

(二)建议加大对面上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新世纪扶贫以来,国家将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了贫困乡和贫困村,开展了以贫困村为主战场的单元式扶贫,非重点村的贫困人口将长期得不到有效扶持,从而导致一些非重点村的贫困人口比重点村的贫困人口更多。因此,建议省上采取以贫困人口扶持为重点的扶贫开发方式,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育程度等因素,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分区域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如xx可分北部干旱贫困山区、南部高寒阴湿区和偏远落后深山区三个类型区制定规划。同时,建议将干旱、洪涝、冰雹等因灾返贫人口也纳入“十二五”扶持计划,加大对面上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

(三)建议将xx同“两州一市”同等对待并给予重点扶持。2009年6月,国务院联合调研组在对xx进行认真调研后认为,xx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酷劣,致贫因素复杂,依然是甘肃最贫困的地方,并将xx和甘南、临夏、陇南划分为甘肃扶贫工作的第三世界。“十一五” 期间,全省扶贫专项资金对贫困人口的人均投资强度达567.9元,而对xx贫困人口的人均投资强度为443.6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4.3元。因此,在扶贫开发上,恳请省上将xx市与“两州一市”同等对待,在“十二五”期间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四)建议加大对xx马铃薯和中药材产业开发的扶持力度。虽然xx在马铃薯和中药材产业开发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真正把xx打造成“中国薯都”和“中国药都”,除依靠我们自身努力外,还迫切需要省上在“十二五”期间继续给予大力扶持。恳请省上帮助我市向国家扶贫办争取,将每年1000万元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工程专项扶持资金再延长10年。同时,将中药材产业开发也列入专项扶持计划予以扶持,每年在贫困乡村建立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0万亩,全面提升我市中药材产业开发水平。

(五)建议加大对xx、x、x、x四县“三西”资金扶持力度。2008年之前,国家年均安排xx“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资金2600万元,占“三西”资金总量2亿元的13%; 2008年资金总量增加到3亿元后,年均安排xx3200万元,占比下降到10.6%。xx作为“三西”建设的重点地区,由于多方面条件的制约,目前仍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贫困程度依然很深,亟待在“三西”资金投入上能给予倾斜扶持。为此,恳请省扶贫办将 “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恢复到原来的扶持范围,并将其作为对干旱贫困地区特殊政策固定下来,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开发等方面。同时,建议省上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和新的10年扶贫纲要时,重点加大对安定、陇西、临洮、通渭等中部18个干旱贫困县区片带的扶持力度,以缩小与省内周边地区的贫富差距,实现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六)建议加大片区开发整流域推进项目建设力度。片区开发整流域推进是“十一五”期间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探索出的有效破解贫困地区资金短缺,又分散重复投入利用水平不高,稳步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是集中解决区域连片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xx市通过实施整村推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此,建议省上在总结现有国家和省级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大xx市片区扶贫开发力度,提升扶贫开发水平。

(七)建议加大向中心集镇的移民工作。向中心集镇移民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是贫困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建议省上在“十二五”期间,参考借鉴新疆劳务移民和贫困劳动力培训输转的成功做法,在xx市探索开展中心集镇移民工作试点,鼓励农村贫困家庭走向城市,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三 : 扶贫工作总结汇报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扶贫工作总结范文,主要从帮扶措施、帮扶内容、帮扶成效以及帮扶工作存在的不足等方面进行阐述,欢迎阅读。

扶贫工作总结(一):

2014年,我局工会在市总工会、市局工会和桥北林业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局行政的大力支持下,根据年初工作安排及开展“交友帮扶”活动的通知要求,深入基层摸实情,结合实际定措施,真情帮扶促和谐,全心全意抓民生,将扶贫帮困、扶贫帮医、扶贫帮学活动搞的有声有色,开创了我局扶贫帮困工作的新局面。 一、帮扶方式

1、“一对一“”包扶:一名科级领导干部包扶一名困难职工。

2、项目帮扶:对有一定劳动技能申请创办第二产业的困难职工,发放一定数额的扶贫帮困周转金。

3、一次性救助:对因天灾人祸、子女上大学等特殊原因致困的特困职工给予扶贫帮困基金一次性救助。

二、主要帮扶措施

1、制定了我局扶贫帮困工作制度,建立了帮扶长效机制。

2、设立了桥北林业局扶贫帮困基金,成立了扶贫帮困基金领导小组,出台了帮扶基金审批、使用、管理办法。

3、深入调研,摸清底数。对全局分流职工基本情况、职工子女待业情况、困难职工子女入学情况、特困职工致困原因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摸底调查,建立了困难职工、职工待业子女、职工子女就学情况电子档案,做到了困难职工人数清、致困原因清、困难程度清;技能特长清、就业需求清。

4、认真分析,理清思路。通过对全局困难职工致困原因、困难程度、技能特长、就业需求等的分析研究,分别制定出了不同的帮扶方案,因人制宜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帮扶。

5、实行“交友帮扶”活动奖惩制度。对“交友帮扶”活动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凡“交友帮扶”活动整体工作开展情况良好,能够在全局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的单位,奖给班子成员正职现金1000元,副职现金各500元。凡被包扶对象率先脱贫,年自营纯收入达万元以上的奖励帮扶人现金1000元。反之,进行通报批评。包扶困难职工工作两年不见成效,包扶领导不得被评为先进,应继续帮扶直至收到明显成效或彻底脱贫。

6.加大了扶贫帮困信息反馈工作,要求各级工会随时掌握和上报困难职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真实上报年度困难职工脱贫情况。

三、帮扶内容

1、帮思想。即真心与困难职工交朋友,倾真情了解困难职工的思想状况,帮助困难职工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树立搞好本职工作、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2、帮创收。即帮助困难职工在圆满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利用林区的有利条件搞产业开发,或者通过其它合法途径增加自营收入,走勤劳致富之路。

3、帮信息和技术。积极热情主动地向困难职工提供脱贫致富的信息和技术帮助,竭诚为他们排扰解难。

4、帮资金。当困难职工在产业开发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伸出热情之手,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资金难题,使其渡过难关。

5、帮子女入学与就业。在困难职工子女入学遇到困难时,要想法设法帮助其解决子女入学上的困难,保证困难职工子女能按时入学。同时要及时收集就业信息,多方寻找就业门路积极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子女就业问题。

6、帮就医。即在困难职工及其家庭成员就医遇到突出困难时,要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以便使其病有所医。

四、帮扶成效

2、多方筹措资金,使各项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市总工会为杨志清、郭晓芹等7名特困职工争取到一次性救助金7000元,为李万军,温建强等三名困难职工发放扶贫帮困金2500元,为张志才、王佐东、刘亚莉等6名大病职工发放大病慰问金5500元。从市总工会为雷百林,曹改花等10名困难职工子女上大学争取到助学金xx0元,又从市民政局为赵霞云,雷百林,刘定海三名低保户子女上大学争取到助学金6000元,奖励考上大学本科以上的职工家庭8900元,为减少女职工妇科病多发的风险,减轻女职工肩负工作与家庭双重压力,在“三八”期间为女工进行了妇女病普查。

3、制定了 “三必访”制度,即遇婚丧嫁娶必访、职工生病住院必访、家庭出现矛盾纠纷必访。半年来看望生病职工20多人、解决家,庭纷争5起,成立婚丧事理事会十二个,帮助职工解决婚丧嫁娶中的具体事宜。使职工切实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增强了工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为全局914名在册职工(包括离退休职工)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建立了全局职工健康情况电子档案。 6、不断提高困难职工的劳动技能,实现分流职工的再就业。协助有关科室进行了各项劳动技能培训,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20期次,参加培训人员累计达400多人次,使238名分流职工中有112人从事二、三产业,8人一次性安置,118人投身于养殖业、种植业中。项目帮扶分流职工37名,发放帮扶周转金累计达82500多元,帮扶脱贫率达到40%以上。

虽然我局扶贫帮困工作取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扶贫帮困的力度还有待进1步提高,扶贫的具体措施、方法还需进1步完善。相信在我局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的扶贫帮困工作一定会取得新的提高与突破。

扶贫工作总结(二):

市委第xx批农村工作队驻xxxx镇扶贫工作队,由我市xx个机关厂矿组成,全队xx名队员,定点对xxxx镇xx个村进行帮扶。一年来,工作队紧紧围绕进驻时确定的:“扭住1个要务,坚持2个务必,践行‘3个代表’,以加强调查研究为切入点,以为老百姓办实事为着力点,以帮助定点村脱贫致富为落脚点,开拓进取,顽强拼搏,园满地完成扶贫任务”工作思路,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心血和汗水、真情和奉献换来了帮扶包点村经济的进1步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注重调查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工作队组建后,于20xx年2月10日正式进驻包点村。入村后,各驻点村工作队开展了一系列村情民意调研活动,通过入户走访,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畅通了与者百姓相互联系、沟通的渠道。一年间共走访农户1000余户,召开村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种、养殖大户座谈会150余次,发放调查问卷20xx人次,从而基本掌握了帮扶村的发展项目、人文环境等村情民意,在此基础上进1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村村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做到了有的放矢。

二、深入开展宣教活动,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

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宣传。既是扶贫工作队的基本任务,也是搞好扶贫工作的前提。一年来,工作队坚持把对农民的宣传教育贯穿于扶贫工作全过程,一是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增强干部群众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党的政策深入人心,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二是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学法、懂法、守法,同赌博、封建迷信、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丑恶现象和封建陋习彻底决裂,为发展经济营造1个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三是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农民努力掌握农业科技适用技术,苦练靠自身脱贫致的本领,做到了每人至少都会一至两项适用技术。xx煤矿连续四年为扶贫点村订阅《家民之友》、《科技信息》十余份。市供销社创办了“xx神农”网站,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并和全国20多个涉农网站建立相互链接关系,截止目前共发布信息3000条,其中为xx镇发布玉米、土豆、葵花、油菜、小米、小杂粮肉牛等农副产品信息20多条。四是开展丰富多采的文艺活动,繁荣农村文化生活。一年来,工作队共承办各种培训班、讲座20起,放映科教片、电影40余场,开展舞台文艺活动5场,力争使全镇的农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全镇干部群众政策理论素质和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水平之目的。

三、带着感情真扶贫,千方百计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一年来,各包点村扶贫工作队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多方筹集资金,千方百计为老百姓办实事、好事,变“输血”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

(一)在调整产业结构上,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养殖业,在去年到今年陆续投资40万元兴建了xx养殖股份公司、x村养猪场2个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养殖公司,为促进全镇畜牧业发展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xx电厂三年来陆续投资30万元,扶持xx庄村兴建了“xx肉牛养殖股份公司”,20xx年又投资x万元用于牛棚的改扩建,目前已发展到肉牛存栏300头,今年被确定为全市7大种牛繁育基地之一。xx集团投资10万元,扶持xx村兴建的“xx种牛养殖股份公司”,目前已发展到种牛存栏300头.

(二)今年是xx村通硬化路的修路年,在村通硬化路工程建设中,工作队召开了两次专题会议,积极组织动员各扶贫单位,落实到位资金30.5万元,帮助建设村通硬化路13公里,从根本上解决了全镇各村交通落后的状况,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xx村扶贫组组长、市xxxxx副局长为确保xx村通公路的质量,亲自联系工程队,并带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到施工现场指导。xx集团出资修路款10万元,集团党委副书记xxx亲自带领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到村测量规划通村公路,为村制定了“硬化、绿化、美化”水泥路的建设方案并在铺路的关键时期,不顾自己患有胃病的情况,在包点村一住就是好几天帮助联系筑路材料和运输工具。

(三)在中小学危房改造方面,工作队帮扶资金7万元,新建、扩建、完善小学各1所。保险公司投资3万元帮扶新建xx小学,工行投资1万元完善xx庄小学。

(四)在人畜饮水解困方面,工作队帮扶资金5万元,帮助xx修水塔一座,投资2万元,帮助xxx打深井1眼,投资2万元,帮助xx铺设送水管道1200m,解决了1000口人、300头大牲畜人畜吃水困难。

(五)帮扶单位的结对子扶贫工作是项重的的工作任务,扶贫工作队积极开展结对子帮扶和送温暖活动,全年共帮扶7000余元。保险公司经理资助xx村赵二柱1000元看病,发电厂总经理为xx庄特困户尹润成帮扶1000元,xx集团给一对一帮扶对象赠送优种绵羊7只,价值20xx余元,xxx煤矿董事长个人出资20xx元为帮扶对象杨建明购买四只小尾寒羊,xx矿工作队队长和xx村尚三清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队长拿出1500元现金帮助购买了种羊,过年又送去彩电、毛毯,尚三清从此靠养羊发了财,走上了致富路。同时,工作队每逢六一节都要慰问老师,向学生献爱心,赠书包、学习用品。每逢春节都要捐衣物、捐款慰问特困户,一年来累计捐款捐物折合6万余元。

过去的一年,扶贫工作队帮助驻点村建立健全了1个好的支部班子,找到了一条好的发展路子,为老百姓办了一些实事、好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离市委的要求还有差距,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今后要按照市委“驻点村不脱贫,工作队不撤离”的要求,进1步加大工作力度,坚决打好、打胜扶贫攻坚这一硬战。

扶贫工作总结(三):

X年我乡扶贫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的关心支持下。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县扶贫办《关于切实做好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脱贫解困工作的通知》号和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县扶办、财政局下达的扶贫开发项目资金文件要求。开展调查研究,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为贫困村和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全乡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全年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前期调查摸底

为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早日顺利开展,成立了专项工作队。乡村通力合作深入各贫困村贫困户调查摸底登记核实贫困情况,对居住条件进行拍照记录,及时建立档案。同时对贫困户建档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以确保帮扶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思想。

(三)发展集体经济,村委会管理能力逐步加强

各贫困村普遍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委会、党支部建设薄弱,管理能力差。各扶贫单位立足村情现状,整理盘活原有集体土地、池塘,投资改造,发展种植、养殖等集体经济项目,逐步使村委会每年有固定收入维持正常运转。

(四)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成效显著

行路难、饮水难、居住环境等基础设施差是各贫困村的基本现状。帮扶单位对挂靠村实地考察研究,根据实际和需求筹集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或改造,为脱贫打下坚实的硬基础,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五)教育设施逐步完善,劳动力技能培训水平不断提高

加大力度做好智力扶贫,逐步完善教育设施。采取综合培训和转移就业相结合,着力提高贫困户劳力整体素质和收入水平。针对贫困户劳力技术素质低的实际,采取多形式多层次的办法组织贫困户劳动力参加各种技术培训,加强与劳动等部门的密切协作,切实抓好贫困户劳力的务工技能培训和劳力转移工作,努力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家”。

(六)慰问帮扶、农村合作医疗扎实推进

对各贫困户,五保户,孤儿等弱势群体进行各种方式的慰问。根据帮扶村实际状况做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让群众健康治疗得到切实的保障。

二、 主要做法及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在上级下达计划任务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迅速组织工作计划会议,成立了乡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同时,各村委会相应成立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扶贫开发组织实施工作。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层层签订责任书,工作到村,责任到人,增强每位责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脱贫目标如期实现。

(二) 精心组织、搞好规划

领导小组人员进行实地调研,多次召开成员会议讨论精心组织。根据乡情乡况制定《曙光乡XX年度扶贫工作计划》,确保了本年度扶贫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加强沟通协调,推进挂点帮扶

乡党委,政府经常联系和邀请帮扶单位与挂点贫困村联系。请他们献计献策、制定方案、互相配合、共谋发展。各帮扶单位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从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方面帮扶贫困对象,确保了帮扶措施和帮扶任务落实到位。

(四)科学管理,动态监控

对贫困户实现一户一卡,科学管理,分类指导,动态监控。扶贫干部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各村贫困户进行调查摸底,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对发展中新出现的贫困户给予登记上报。对越过贫困线的贫困户进行及时列入一般户,使其不再享受贫困的待遇。使得扶贫资源得到合理安排和公平落实。

(五)以人为本,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有长远发展的利益问题

在扶贫规划上,因地、因村、因户制宜,认真编制扶贫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到扶持项目具体可行、目标任务科学合理、各项措施切实可行。在基础设施建上,重点突出路、房、电、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和生存条件。确保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基础上,注重强基固本,大力 培训贫困户劳动力掌握劳动技能提升劳务开发水平。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把扶贫济困的着眼点放在提高人口素质上。落实贫困家庭适龄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或帮助合适条件的到更高层次院校深造,从长远和根本上改变贫困问题。

扶贫工作总结(四):

一年来,根据部里扶贫工作的总体要求,在县委、县政府领导和部扶贫联络组胡司长的关心、支持、领导下,以及部内有关司局帮助和指导下。我积极投身到的扶贫工作中,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动真情,扶真贫,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和锻炼。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认真学习理论,为搞好扶贫工作打好基础

一是认真学习中央领导在新世纪中央扶贫工作会上的讲话,深刻领会中央关于作好新世纪、新阶段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了搞好扶贫工作的信心和使命感。

二是尽快掌握和熟悉了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和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等方面的方针、政策。由于工作上的关系,到扶贫以前,对上述方面的政策了解不透彻,为了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在参加部里统一组织学习的基础上,我仔细阅读有关文件,将重要的内容抄录在记事本上,以备工作所需。

三是积极用党的廉正纪律要求和约束自己。积极参加县里组织的“改进作风、拒腐防变”主题思想教育活动,认真学习省里统一编印必读教材,并做好学习笔记;积极收看汪洋湖、龙清秀等优秀干部的专题教育片和《厦门走私案》、《“赌”向深渊》、《责任的呼唤》等典型案例教育片。进1步端正了自己的思想,时刻牢记自己所担负的扶贫职责,在的工作、生活中注意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提高拒腐防变的警惕性。

(二)深入调查研究,为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言献策

到伊始,在县委和县政府领导的分别陪同下,我利用了2周多时间对全县的二十五个乡镇进行了走访,全面听取了各乡镇的工作汇报,对县农业和农村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根据我在调研中了解的情况,向县委、县政府提交了书面的汇报材料,提出了“打绿色牌、念山水经、唱特色戏、走产业路”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围绕这个思路要“走出去,上台阶,抓质量,增效益”,实施4大战略,即:外向型发展战略、区域化发展战略、绿色食品发展战略、品牌和龙头带动战略。这些意见得到了县里主要领导同志的肯定。

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一年来,我又有选择性地到3八个村252户农民家中走访,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分别撰写了《充分利用山地草场资源发展我县草食畜牧业生产的探索与实践》、《对当前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与思考》、《发展产业化经营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的思考》、《对打工经济的调研与思考》《调优农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等五篇调研报告。此外我撰写的《努力实现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文章,分别被《老区建设》、《农业论坛》等杂志刊登,并被人民日报新闻信息中心收录到《学习贯彻16大精神〈学习与实践〉》一书中。

(三)积极争取项目,为农业和农村设施添砖加瓦

一是带领县领导到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隶属财政部)汇报,积极争取把我县列为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县;二是通过多方努力,农业部等九部委将我县的喜阳食品工业集团列为了国家级产业化示范龙头企业;三是千方百计争取我部和省农业厅在XX年项目的安排中,对我县给予适当倾斜,XX年农业部对支持的项目有:天然草原恢复和建设项目500万元、生态家园富民项目188万元、白云山农场公路项目180万元、反季节蔬菜基地90万元、优良牧草草种扩繁基地64万元、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建设60万元、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项目40万元、植物病虫害测报站30万元(以上是中央财政资金,不包括省州财政配套资金),省农业厅的柑橘品改项目7万元,累计投入的中央无偿资金达到1200万元。另外,还争取部里和农业厅各方面的专项事业经费60多万元,以及价值20多万元的书籍和音像资料。目前正在积极申报我部的节水旱作、德国的外援项目、乡镇农业综合示范场等项目。

(四)引进技术人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动力

一是搞好科技扶贫。针对我县已确立的蔬菜、柑橘、种草养畜等3个方面优势产业,我分别邀请中国农科院柑橘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省农业厅经作局、湖南省园艺示范场等单位的柑橘、蔬菜专家到县里传授技术,帮助引进品种,分析产品销售的国内外市场。带领农口有关部门到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省果茶良种场参观考察,并引进适合气候条件的柑橘、桃、梨等水果的优良品种。还带领县畜牧局到内蒙古考察畜牧业生产;带领县农业局、喜阳集团到包头的华资股份实业公司考察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验,学习和借鉴该企业在调动各级农业部门的支持、发展定单农业具体做法;还带领县农业局到黑龙江考察蔬菜的出口市场。

二是抓好培训工作。抓住我县被农业部等三部委列为“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示范县”的契机,及时向县政府主要领导汇报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与分管农业的县领导一道在较短的时间里就成立了领导小组,组织农业局、财政局、团县委等单位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培训场所、聘请培训师资、确定培训内容。在县中心班的开班仪式上讲了第一课。

三是创办示范基地。根据新世纪农业发展的需要,各级农业部门主要是通过创办样榜引导农民搞好结构调整的思路,组织县农业局、蔬菜办、扶贫开发办创办了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蔬菜设施栽培示范村、旱作节水农业示范村。目前示范园按照部里“三圃一园”的思路,建有收集50多份柑橘品种资源的资源保存圃、提供优质苗木的采穗圃和苗圃,占地20亩的新品种引进示范园,引进了二十五个水果新品种,其中柑橘类八个、油桃五个、梨四个、其他小水果九个;新建占地XX平米现代化连栋温室一座,主要用于展示蔬菜、花卉的新品种。蔬菜设施栽培示范村分别在大妥乡的踏梯村建成了50多亩大棚,昂洞乡的押马村建成了150亩的大棚。旱作节水农业示范村建在复兴镇的茶甫村,投资30万元,建成集雨节水窖180口,可供300多亩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促进了该村的种植业结构调整。

(五)加强指导管理,为部援项目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是作好项目规划。根据部里在扶贫会上确立的我县优先发展的几个支柱产业,在资源状况与开发潜力、产品市场需求及定位、产业技术基础、环境容量等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制订出了柑橘、蔬菜、种草养畜等3个专题发展规划,并拿出了3个专题规划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目前,这3个专题发展规划已上报给我县扶贫联系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请他们把关。

二是加强项目管理。为了使部里有限的扶贫资金能够真正在当地的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确保资金不被挪作他用,经与州农业局商定,部里扶贫项目资金由州里代管,项目的资金管理上采取报帐制,州农业局根据项目进度分阶段拨付资金,县里报帐时必须有我的签字。为了保证项目实施的工程质量,我尽可能的抽出时间,到项目实施现场进行实地检查,及时与农业局和施工方交换意见。

三、收获和体会

(一)增强了党性,净化了心灵

是1个山区小县,全县28万多人中土家族和苗族的人口比例达到81%以上,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的素质不高,思想意识封闭。经过改革开发十多年的发展和国家对县经济长期的扶持,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和兄弟地市的对口扶贫,县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到XX年底,全县除625元以下的1.82万原生贫困人口外,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全县100%行政村实现了通电、87.7%的村通了路、61%的村用上了自来水、有线电视覆盖率达50%、通电话的村达到64.5%;每年国家和省对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以及其他扶贫累计达到7000多万元。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只有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才可能解决广大农民温饱问题,也惟有中国***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利益。这些事实充分证明我们党的光荣与伟大,更坚定我的理想和信念,感到自己肩上担子更重了。

在下乡中,看到的乡镇干部无论是工作条件还是生活条件实在是太差了,乡政府基本没有一座象样的办公楼,许多乡镇的各站所没有独立办公场所,都挤在政府的院子办公。从县城到各乡镇基本是砂石路,干部进城开会、办事全部是坐班车,而到村里工作则更难,有的边远村光来回要走上一天。大部分乡镇没有可以自主支配的财力,干部只能拿到“光身”工资(工龄、基本、职务、级别)。而其从事工作压力又非常大,许多矛盾都交织到乡镇。通过亲眼所见,真实地体验到基层干部的艰辛,我们党的事业的发展得益于这样1大批默默无闻的基层干部。和他们相比,我们在北京工作的环境、条件和待遇实在太好了,没有理由不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扶贫工作总结(五):

我局在苗儿滩镇补州村的定点扶贫工作已有两年,这两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扶贫建整办的精心指导下,我局坚持把做好扶贫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在工作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我局通过压缩开支、协调部门资金、引导企业投资等办法为扶贫村争取项目、筹集资金。两年来共为补州村争取大小项目六项、投入资金二百零二万九仟元,其中林业局直接投入资金三十三万六仟元.切实强化了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切合实际的进行了该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在此,将我局两年来的扶贫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开展定点帮扶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惠民政策”的重大举措。为把此项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经局党组办公会研究成立了定点帮扶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向德鑫同志任组长;党组成员、退耕还林办公室副主任张万林同志为副组长、其他局领导班子成员为组员。两年来,局班子成员先后六次召开定点扶贫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定点帮扶工作具体事项,落实了具体的工作安排,使此项工作有检查、有落实、有专人抓,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各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局长向德鑫同志无论工作有多忙都会定期的抽出时间下到扶贫村检查指导工作、实地解决问题,两年来的下村次数达到九次。分管扶贫工作的张万林同志更是每月都会有几天蹲在村里与村民一道生活、劳动,一起解决难题、规划蓝图。挑选了年富力强、工作负责、熟悉基础工作的两名干部驻村就地开展扶贫工作。为使扶贫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出台了扶贫工作队员待遇保障制度、奖惩政策及日常工作制度和纪律,以确保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好。

二、立足实际,确定帮扶思路和重点

县政府下达扶贫任务后,局长向德鑫、局党组成员张万林带领扶贫队员对补州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通过走访农户、实地查看、党员座谈等方式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立足实际制定了“党建是基础、资金为保障、基础设施改善为关键、产业发展为重点”的帮扶原则。确立了两条扶贫工作主线: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根本、以增加村民收入为目的,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工程的实施。二是加大帮扶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通过调查摸底对全村八户计划生育优抚对象,十一户贫困户进行了一对一帮扶,安排所有局班子成员及扶贫队员一人帮扶一户。每年给每户一百至二百元的慰问金及一定数量的生产、生活物资。此项两年来投入资金一万三千元。为全村育龄妇女购买保险两年投入资金四千三百元。

三、健全班子,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只有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全面推动各项扶贫工作。为此,我局把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摆在工作首位。一方面与村干部和党员们交心谈心,引导他们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热情,另一方面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和创建“5个好”村党支部活动。使全村党员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3(www.61k.com]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每年培养两名年纪轻、素质高的建党积极分子和两名村级后备干部,两年来共发展新党员三人。第三,在提高村支两委成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带头致富和带领村民致富的能力上狠下功夫。第四,我局每年抽出资金四千五百元补贴村里办公经费的不足,帮助该村完善了村支两委、计划生育及各个村级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该村的党员三卡管理制度。并将各项制度及管理措施制成匾额上墙公示全体村民。做到村里工作“政策透明、制度上墙、村务公开”使村支两委的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得到进1步增强,为开展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加大投入,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该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况其主要原因是产业发展滞后,而制约该村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基础设施落后。为此我局下大力气解决行路难、过河难、饮水难、乘车难等问题。为了改善该村基础设施局领导四处联系、多方求援,在水、电、路等方面苦下功夫积极向各主管部门要项目、争资金。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两年来共上马项目六项。二00九年七月国家扶贫项目“补州村人畜饮水工程”在补州村破土动工,并于该年九月完工。该工程共铺设引水管道五千四百米、修建蓄水池两座,蓄水量一百二十立方米,工程总投资三十四点五万元,其中国家投资三十一点五万元,我局出资三万元。由县水利局和我局共同出资九万元承建的补州村人饮二期工程,于二00九年十月动工,同年十一月初完工,将自来水引入全村每一个家庭。

二00九年九月苗儿滩镇至八吉村公路硬化工程全面动工,该工程涵盖了补州村所属的二点五公里村级公路,在补州村段投入工程资金五十五万元。同时,金山实业有限公司投入资金二万元为补州村新修一百四十米组级公路,使该村实现了组组通公路。县扶贫开发办与我局共同出资五万元在该村实施了村小路硬化工程。二0一0年立项动工或即将动工的项目有:由我局独立出资承建的补州村绿化工程,工程投资二十六万元,对补州村沿河河提和公路两侧实施植树绿化,绿化面积达一十一万五千五百平方米。县发改委立项实施的农田改造工程,规划改造农田面积三百八十亩,今年将完成一千一百八十米的防洪沟工程,防洪沟工程资金投入四十八万元。投入资金二点五万元硬化一组一百二十米组级公路。

五、龙头引领,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工程

贫困地区要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必需坚定不移的走产业开发的路子,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产业开发是促进补州村经济发展、村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我局立足补州村实际,充分发挥部门优势,扎实实施了产业化扶贫。针对补州村生产区相对集中、田土平整的特点,我局引导为县林业工程培育生产种苗的专业大户来补州村进行林业工程用苗的栽培种植。采取租用农户土地、雇佣留村人员用工等方式来提高农户的收入。我局还定期指派技术人员进村、入户、下地头实地指导种苗生产,培训种苗栽培技术能手。两年来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七次,培训人员八十余人次。到二0一0年十二月止,补州村已发展苗木种植基地二百零七亩,占全村可用耕地的65%,种植的种苗种类有松、杉、油茶、桤木等十余种。我局每年从专项资金中抽出九万元,对育苗大户和村种苗种植户进行扶持。两年共投入资金一十八万元。

在大力发展种植业的同时我局也十分注重养殖业的发展。二组村民尚顺昌是村里的养鸭大户,在我局进驻扶贫前养鸭七百余只。局领导知道这一情况后专门抽时间上门了解情况,为其排忧解难,给予资金、技术、物质上的支持,鼓励他扩大养殖规模,极大的鼓舞了尚顺昌的决心,通过两年来不断的发展其养殖规模已扩大到养鸭一千六百只。

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补州村的村支两委班子政治思想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工作能力不断的加强,班子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补州村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使村民生活的更加舒适、舒心。补州村的村级产业通过两年的优化调整已走上了健康、合理、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村人均收入从入村是的六百二十元提高到现在的一千余元,人均增长了三百八十余元。

两年来我局的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与建整扶贫办的精心指导、苗儿滩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我们将以今后的工作为新的起跑线,发扬成绩、找出不足,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的扶贫工作精神,更新措施、鼓足干劲,全力做好扶贫帮困工作,把我局的扶贫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扶贫工作总结(六):

根据省委、省政府“用3至5年时间在全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求,2011年3月10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接受单位委派,本人随省委驻滨海扶贫工作队一行14人来到滨海县进行脱贫攻坚工作,转眼之间两年时间过去了,现将两年来在滨海扶贫工作期间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深入调研,创新工作思路。

两年来,本人能够以党的“17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十七届四中全会”、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农村工作文件,深入领会省委、省政府实施苏北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战略意图,熟悉了解“三农”政策和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情况,了解乡(镇)情、村情和民意,倾听群众意见,尽快熟悉农村工作,摸清贫困户底数,分析致贫原因,找出解决办法和措施,确立“1个中心,2个重点,3个结合”的工作思路,即围绕低收入农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这一中心,突出以产业项目带动增收和建立农户增收长效机制2个重点,努力实现低收入农户与农业龙头企业、增加低收入农户收入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传统产业扶贫与创新体制机制3个结合,受到当地干部和群众的好评。

二、因地制宜,科学谋划脱贫产业扶贫项目,全力推进机制创新,促进贫困农户长期稳定增收。

按照《2011年-2011年度省委驻滨海县扶贫工作队工作规划》的要求,本人严格按照“可行、可信、可控、可验证”四原则进行项目论证,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出最大的帮扶成效。

根据分工,2011-2012年度本人主要负责挂钩帮扶樊集乡、滨淮镇、五汛镇和菜桥镇四个乡镇,并且樊集乡是滨海县最贫困的乡,结合樊集乡的实际情况,投资210万元建设冬暖式蔬菜大棚800亩,解决了该乡无高效设施农业的历史;投资20万元帮助40户贫困农户饲养白鹅;投资180万元帮助该乡解决环境整治、农户用自来水和便民桥等基础设施;此外,投资65万元帮助当地小学兴建校舍一座。在五汛镇结合民营创业园的发展状况,从帮助低收入农户稳定增收脱贫的目标出发,投入帮扶资金50万元作为范场村集体资金,由该村与相关企业在五汛镇民营创业园内联建一座25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厂房建成后统一对外招租,租金收入按投资比例分红归村集体所有,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同时承租企业优先吸纳低收入农户就业,从而形成“村集体年年有分红,低收入农户月月拿工资”的创新机制;为了解决几千人的出行困难,投资30万元修建民便桥一座;为了解决6000多人的吃水困难,投资20万元打深井一座;投资 50万元维修改造农田电灌站12座;按照“八有”建设的要求,投资25万元建设450多平方米的村民服务中心。

在菜桥镇洼东村结合该村长期以来有饲养能繁母猪的传统,投入帮扶资金50万元作为“能繁母猪养殖发展基金”,成立了能繁母猪养猪协会,由能繁母猪养猪协会将该项发展基金对低收入农户发展能繁母猪养殖给予无息借款资金支持,无息借款使用期限2年,到期收回借款本金,该项基金采用滚动使用的方式,确保资金不流失,低收入农户长期共同受益;按照“五室两市一场”的要求,进1步健全村级服务体系,为村级组织党员群众集中学习、开展活动提供了阵地,为广大群众发展生产、医疗卫生和文化娱乐等方面提供了便捷服务,投资25万元建设480多平方米的村民服务中心;投资50万元兴修农村道路和40万元便民桥一座。在滨淮镇投入50万元新建200亩钢架蔬菜大棚,用于帮扶80户贫困户;投入50万元帮扶120户贫困户购买母猪,发展生猪养殖。所有帮扶项目都已全部建成,发挥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当地起到了帮扶示范带头作用,有力地保障了贫困农户的长期稳定增收。

三、调动多方资源,采取多种措施,全身心地投入滨海脱贫攻坚工程。

本人积极主动利用各种机会,深入后方单位,如向省水利厅、省民政厅、省环保厅、省交通厅、省农业资源开发局和省属相关外贸企业等单位汇报在滨海的扶贫工作进展情况,邀请部门和单位领导来滨海检查指导扶贫工作,积极争取后方有关方面对滨海的关心和支持,共商滨海脱贫之策。两年争取后方单位的资金支持900多万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四、当好参谋助手,积极协助做好工作队财务管理工作。

根据工作队队部安排本人负责工作队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充分发挥自己长期从事审计监督工作的特长,认真负责,确保资金的合理、合法使用,发挥帮扶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果。

五、加强自身的廉正建设,努力维护工作队员的良好形象。

本人能够严格执行和遵守队部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加强自身的廉政建设,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处处以党员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搞好内部团结,为人谦虚,关心同志,乐于助人,正确处理好与地方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自觉维护工作队的良好形象。经年度考核,2011年度被省扶贫办考核评定为“优秀”等次;2011年2月被中共滨海县委、滨海县人民政府授予“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6月被中共滨海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回顾两年来我们的扶贫工作,我记得2011年3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梁保华在滨海县考察调研时说:“滨海县脱贫攻坚工作思路明、措施实,取得明显效果。”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多次来滨海县视察扶贫工作,对滨海脱贫攻坚工作给予高度赞扬。我们工作队全力推动滨海脱贫攻坚工程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不仅得到了省领导的充分肯定,而且深受滨海各界的广泛好评。同时两年的扶贫工作使自己得到了历练,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农村,广交了朋友。

扶贫工作总结(七):

一年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结合单位实际,动真情、扶真贫,扎实开展好扶贫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全年扶贫工作相关任务,下面我局我局在2013年的扶贫工作的相关情况写一篇扶贫工作总积范文:

一、领导重视、责任明确

为更好地完成扶贫工作任务,我局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对工作负总责,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局长任副组长,具体分管抓落实,由综合股具体承办,确定了具体工作联系人员,明确了责任。

二、深入扶贫实地调研,制定工作措施

1月底,我局局长带领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局长及扶贫工作具体承办人员,深入扶贫点-木者村进行实地调查,对本村的自然、人口、就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等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与村“两委”成员进行了座谈,就本村的致贫原因、经济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群众致富增收、当前最迫切需要改变的问题进行了交流,达成了认真抓好扶贫工作的共识。通过调查了解,我局基本掌握了对本村帮扶的具体工作目标,并针对本村的实际情况,对人员分工、帮扶规划、帮扶措施、帮扶效果等作了明确的要求。同时,也为12户贫困户送去了1200元慰问金。

三、落实帮扶措施,注重帮扶效果

1. 加强农民培训,实行智力和科技扶贫。对农民技术培训5期100人次。通过实施农民知识技能化工程,对在家农民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市场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等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劳动技能、法律知识培训,增强劳动技能,提高就业竞争能力。通过劳动技能培训,有效地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切实增强自主脱贫的能力。

2. 引导、鼓励农民外出创业,实现异地脱贫。根据本村劳动力丰富的现实,大力引导农民外出创业。由乡提供劳务用工信息,目前,外出务工人员达250人。平均每年劳务收入达200万元,大批农民外出创业,大大缓解了本地扶贫压力。

3. 认真指导群众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并抓好生态建设,鼓励支持群众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扎实推进了本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4. 认真做好领导干部大接访和大下访工作,对来访群众做到热情接待,并给以他们满意的答复;经常深入到群众中调查了解群众需要解决办理的事情,能现场办理的就现场办理,不能现场办理的,向群众承诺办理时限,认真在规定时限内办理结束,让群众满意。

四、存在问题

(一)由于单位人少事多,深入扶贫点实地调研的时间少,掌握情况不够多,扶贫工作力度不大,脱贫致富步伐较慢。

(二)由于单位缺乏资金,因此,给予的扶贫资金较少。

总结:一年来,我局在扶贫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下一年的工作中克服种种困难,按照县委、政府的要求,努力抓好扶贫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 : 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这次省政协陈主席一行莅临我市调研指导,这既是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关怀和支持,也是对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特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有力鞭策和鼓舞。现将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从1983年开始,党和国家将xx确定为全国最早实施区域规模扶贫的重点地区,在政策、资金、物资等诸多方面给予了倾斜扶持,开展了以“三西”农业建设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通过以“治山水、强基础、兴科技、调结构”等措施相互配套的综合治理,使贫穷落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于上世纪末提前一年整市基本解决温饱,完成了由饥贫向基本温饱过渡的阶段性跨越。进入新世纪,全市扶贫开发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设的良好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一体两翼”的扶贫开发战略部署,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模式,着力寻求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有效结合新途径,进一步推动了全市重点乡村经济和社会的较快发展。XX以来,国家和省上共给xx安排扶贫专项资金7.22亿元,有35.43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解决温饱目标,农村贫困人口由XX年底的90.2万人下降到54.77万人,占农业人口的21.38%,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XX年,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调研组对全国有关地区专题调研后认为,xx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把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形成了种草养畜—发展沼气—沼渣肥田—增粮增收—改善生态的循环经济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条自然条件恶劣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路子,xx市因此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成功的典型地区之一。

(一)整村推进促进了扶贫工作重点乡村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综合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市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作为解决区域贫困和个体贫困并存问题、增加贫困群众经济收入的最有效途径,共投入整村推进项目资金27941万元,在396个村实施了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占重点村总数的40%,村均扶贫资金投资强度70万元,已有344个村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通过项目建设,初步解决了项目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项目户形成了1项以上能够稳定增加收入的主导产业;家庭主要劳动力比较熟练地掌握了2项以上种养业适用致富技术,并强化了集科技培训、计划生育等为主的村级文化活动阵地,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项目村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扶贫效益。同时,为适应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有效解决单个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的局限性,从XX年开始,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676万元,先后实施连片开发、整流域推进试点项目19个。项目实施区域按照因地制宜、群众参与、突出产业、完善机制、持续发展的原则,乡、村、社各级联动,准确定位,注重创新,不断加强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和监测管理,在群众参与、产业经营模式、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初步形成了以机修梯田、等级道路、优质马铃薯基地、设施种养业为相辅配套的综合开发模式,开发扶贫的聚集效应凸显,贫困农户增收环节更加完善,扶贫开发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新农村建设试点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XX年以来,我们以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为平台,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全力支持和服务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共为新农村试点投入扶贫专项资金4143万元,其中试点前落实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资金912万元,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试点相结合项目资金2440万元,天津对口帮扶资金250万元,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40万元,通过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加快了试点村新农村建设步伐。XX年度安排实施的8个试点,于XX年底全面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XX年,按照省新农办和省扶贫办关于省级第二批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总体安排和部署,确定陇西县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000万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同时,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1万元,加大了对市级6个新农村试点乡镇尚未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贫困村的扶持力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了基础。

(三)产业扶贫拓宽了贫困农户增收门路。近年来,全市各级党政部门运用市场思维,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围绕区域特色优势凸显的马铃薯、中药材、畜草、花卉、食用菌等产业,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近1.5亿元,贴息贷款4.8亿元,扶持壮大良种繁育实体,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龙头企业,培育营销主体,形成了科研机构、民营企业广泛参与、产加销协作紧密的产业开发机制,使产业扶贫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到XX年,全市马铃薯、中药材、蔬菜及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等特色优势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70多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73.4%,农民人均从特色优势产业中获得纯收入167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380元的70.25%。其中,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主导产业,种植面积316.8万亩,总产量430万吨以上,马铃薯脱毒种薯良种应用率提高到50%,马铃薯良种应用率提高到94%,人均从马铃薯产业获得收入596元。xx已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主产区之一,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加工基地、鲜薯销售基地及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生产基地。

(四)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了贫困农户现金收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始终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紧紧围绕把劳务输出培育成一项大产业的总目标,大力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培训输转模式,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XX年,全市共输出城乡劳动力60.51万人,创劳务收入38亿元,劳务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9.4%,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扶贫工作重点乡村每年培训输转技能性贫困劳动力1.3万人,年均创劳务收入6500多万元,户均劳务收入达到了5000元。XX年以来,按照由短期常识培训向中长期技能培训转变,由粗放的劳动力培训向精细的技术培训转变,由松散的输出就业向稳定的基地就业转变的“三个转变”思路,着力提升贫困劳动力培训输转层次,依托xx职专、xx卫校、临洮农校等16家具备职业教育资质的基地,加大了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组织输转,共招收贫困家庭“两后生” 7923名,已有3264个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了良好的职业技能教育,并稳定就业,实现了培训输转一人,脱贫致富一家的目标。

(五)社会帮扶形成全社会共抓扶贫开发的格局。xx的发展,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也离不开各级帮扶单位的倾力帮助和支持。中央各定点帮扶单位全国妇联、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中央国家机关、天津市六县(区)以及全省31个省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都坚持在xx最贫困的乡村送技术、送物资、送资金、送信息,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帮扶,加速了xx解决温饱的步伐,为xx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据统计,XX年以来,各级帮扶单位先后为xx帮办实事5635件,捐赠资金达XX8万元,物资折价10706万元,其中中央、国家机关捐助资金14858万元,捐物折价6938万元;天津市六县(区)捐助资金3167万元,捐物折价2567万元;甘肃省省直及中央驻甘单位捐助资金XX万元,捐物折价1201万元。

(六)扶贫互助社建设创新了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机制。XX年以来,按照“民有、民用、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我们把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作为推进扶贫开发可持续发展,提高重点村发展能力,弥补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不足的主要措施,积极探索、不断完善互助资金规范运行和使用监管新机制、新模式,重点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运行良好。目前,全市共在7县(区)的45个村开展扶贫互助社试点,其中中央试点10个,省级试点35个。截止目前,全市互助资金总量达到747万元,其中投入扶贫专项资金534.5万元,农户自愿入股158.3万元,其它资金54.2万元。加入互助社的农户已达4640户,占试点村总户数的45%,其中贫困户2780户,占试点村贫困户总数3435户的80.9%,共组建扶贫互助社259个,互助资金管理人员达158人。

(七)“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探索了扶贫方式向“两轮驱动”转变的新方式。XX年初,漳县被确定为国家、省上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县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扶办、民政部《关于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会议精神,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积极谋划、认真组织、大胆探索,确保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县共识别出贫困人口7.1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8.04%,高出监测贫困人口数12.4个百分点,其中,扶贫对象6.3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3.6%;低保对象4.7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5.2%。在低保对象中,扶贫和低保交叉有3.9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1.1%;丧失劳动能力的有0.8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4.4%。对识别出的贫困人口的各类信息数据已录入低收入户管理系统。县上已将3.4282万人纳入农村低保范围,落实低保救助资金1823.21万元,人均月救助44.32元,剩余1.3418万人随今后的低保扩面逐步落实救助措施;已落实扶贫资金241万元,在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输转培训等开发项目中,对已识别的0.12万户0.54万个低收入扶贫对象落实了扶持措施,户均扶持强度达到了XX元以上。对尚未得到扶持的1.29万户5.81万个扶贫对象,县上正在依据年度项目扶持规划,逐步落实扶持措施。

认真总结、回顾新世纪以来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支持、领导重视,是扶贫开发取得成效的保障。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最关键还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并且得到了省内外、社会各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市上四大家领导都建立了联系县制度,四大家领导经常深入联系县指导、协调落实各项工作,确保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建立了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对口定点帮扶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扶贫开发工作。

——政府主导,把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计划是推动扶贫开发的前提。根据扶贫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省、市、县都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扶贫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扶贫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措施和运行框架,使扶贫开发做到了有的放矢。按阶段要求和年度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了各个时期的目标任务,确保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发扬“三苦精神”,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是搞好扶贫开发的内在动力。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 “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坚强毅力,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积极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积极推行参与式扶贫的理念和方式,通过民主管理和民主参与,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增强他们参与相关工作的积极性,焕发其自强自立,自我发展的热情,使群众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把国家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扶贫重点乡、重点村和贫困户。

——科学发展,走开发式扶贫道路是搞好扶贫开发的基础。长期以来,xx结合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北部地区干旱多灾、南部地区高寒阴湿的市情特点,找准造成贫困的结症所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努力将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防灾减灾、科技扶贫、信息扶贫相结合,从“有水的地方走水路,无水的地方走旱路,水旱路不通的地方另找出路”的扶贫开发路子,到“梯田+水窖+科技=稳定解决温饱”的有效模式,再到可持续提升温饱水平的生态循环经济反贫困模式,使xx在各个时期、各个阶段找准了发展出路,加快了xx的扶贫开发进程。特别是凝练总结出的“三个遵循、三个顺应”的发展思路,成为xx返贫困事业向前推进的法宝。

——开拓创新,完善扶贫开发机制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积极适应扶贫工作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加强各部门、各帮扶单位的联系和协调,初步形成了“大扶贫”工作机制;积极总结推广贫困村扶贫互助社经验,探索到户资金股份化的有效方式,完善了扶贫资金管理机制;认真组织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初步建立了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完善了社会帮扶机制。

二、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

尽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xx市300万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全市贫困落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但受生态环境酷劣、自然灾害频发、生产条件落后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仍然呈现出“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的贫困特征,扶贫开发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具体可以用以下四组数据说明:

第一组数据:根据国家贫困抽样监测,XX年底,全国有农村贫困人口4007万人,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2%;甘肃省有农村贫困人口442.4万人,占甘肃省农村人口的21.3%,xx有农村贫困人口54.77万人,占xx农村人口的21.38%,xx贫困发生率均高于全国和甘肃。同时,依据xx市七县区人均纯收入分档次数据分析,XX年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200元(国家贫困标准1196元)以下的农村人口有93.78万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35.15%,较全国高出31.95个百分点,较甘肃省高出13.85个百分点。

第二组数据:XX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甘肃省为3050元,而xx只有2380元,比全国少2773元,比全省少6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6.2%,占甘肃省平均水平的78%;全国比XX年增加392元,甘肃比XX年增加326元,xx仅增加244元。同时,xx市7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平均水平低472元。

第三组数据: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XX年的2.9:1扩大到XX年3.33:1,甘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XX年的3.56:1扩大到XX年3.96:1,xx从3.9:1扩大到4.14:1,与全国和全省相比,xx市收入差距不仅持续拉大,而且收入差距更加明显。

第四组数据:XX年,全市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3.9%,长期在第12位徘徊,人均生产总值3961元,仅占全省的30.8%;人均财政收入为172元,仅占全省人均的15.8%,列全省末位;工业非常薄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列全省第13位,由此导致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投资和消费均列全省第9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占全省的81.7%、79.3%,均列全省第11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以上几组数据说明,xx市贫困程度依然很深,依然是全省和全国欠发达、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依然是甘肃省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扶贫开发的主战场。XX年10月17日,国务院总理xx视察xx时也指出:“历史上说的陇中苦瘠甲天下,指的就是xx等地方。这些年,xx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可喜的变化,但xx还有许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1200元,还是全国最困难的地方”。

(二)扶贫开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xx依然是中国西部干旱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扶贫开发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然条件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市地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干旱、雹洪、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酷劣,生产条件落后,是导致贫困高发的主要原因。同时,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依然突出,全市还有11个重点乡镇未通油路,440个重点村未通等级路,有饮水不安全人口156.6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比例高达58.75%。特别是生活在北部极端干旱区和南部深山区、石山区、林缘地带的贫困群体,生存环境极为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欠缺,人居环境恶化,发展再生产的要素资源匮乏,人口素质普遍低下,经济收入门路狭窄,贫困发生率超过40%,其中许多人只有通过移民搬迁才能解决温饱,扶贫工作难度大、成本高。

二是致贫因素复杂,农村温饱不稳定问题突出。目前,除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性投入不足、人口素质偏低等长期性因素外,致贫致困的突发性因素依然很多,一遇天灾病患、婚丧嫁娶就暖而变寒、饱而变饥,重新变为贫困人口,这部分人口长期处于脱贫和返贫的交替之中,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致贫因素更趋复杂化、多元化。据统计,xx市因干旱、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每年返贫率在7 %~32%之间。

三是低水平温饱掩盖了农村扶贫对象规模。由于低水平的温饱掩盖了绝对贫困的实际状况,导致农村低保覆盖面一直比较小。XX年底,农村低保面仅为3.94%,尽管XX年经过积极努力保障面扩大到12.73%,保障人数达到34.8万人,但仅占农村贫困人口的37.1%,还远未实现应保尽保,大部分困难群众仍难以享受到国家救助政策。

四是整村推进任务欠帐较大。在“xx”规划之初,我市对1198个贫困村制定了整村推进扶贫规划,截止目前已完成344个。按现有资金量,今后每年最多能安排50个整村推进项目,到2020年,全市仅能完成944个整村推进,还有254个村(包括未列入国家扶持的贫困村)难以规划实施,急需纳入下一轮十年规划并安排实施。

三、“xx”扶贫开发的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

(一)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提升扶贫开发水平为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开发扶贫与低保救助相结合,把尽快稳定解决低收入人口温饱并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重点,立足市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扶贫开发和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实现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有机结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加快增长,有效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现贫困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奋斗目标

通过扶贫政策的扶持,力争低收入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并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确保 “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目标实现。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编制“xx”扶贫开发规划

从扶贫工作的基本点出发,把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缓解发展差距作为奋斗目标,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编制“xx”扶贫开发工作规划。

(1)认真开展调研,掌握贫困片带特征,形成科学的“xx”规划。按照北部干旱、南部高寒阴湿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育程度等,准确把握市情、县区情、乡情、村情,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分区域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北部干旱贫困山区:以陇西、安定、通渭、临洮、渭源北部为代表的贫困干旱山区坚持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改变干旱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根本措施来抓,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重点走好三条路子:一是以打造“中国薯都”为目标,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在巩固现有马铃薯产业种植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良种引进与扩繁,提升马铃薯产业质量和水平,提高参与市场竞争力,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特别是要以国家重点支持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工程建设项目为重点,不断提高马铃薯良种化程度,使全市脱毒种薯应用率提高到80%以上,良种化程度达到100%,贫困户人均种植马铃薯稳定在1亩以上,户均增收XX元以上。二是采取以山、水、田、林、路、信息综合扶持为主,按照“修梯田、调结构、兴产业、增收入”和“种草—养畜—沼气—肥田—增收”的生态经济循环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发展舍饲养殖,以改造圈舍、良种引进、氨化饲料、配方饲喂、沼气配套等适用技术推广普及为突破口,改造传统的饲养方式,促进草畜转化,加快专业化、规模化养殖乡村的形成和发展,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甚至数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村。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力争每年完成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5000人以上,确保受训者全部输转,稳定就业,增加收入。并切实加大“两后生”培训输转力度,力争每年完成贫困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3000人以上,贫困群众年平均劳务收入增长达到15%以上。

——南部高寒阴湿区:以岷县、漳县、渭源为代表的南部高寒阴湿区重点以中药材产业、畜草产业为突破口,走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大力开发无污染、高营养、纯天然的绿色产品,集中力量抓好中药材、牛羊和食用菌等主导项目,形成每县三至五业,每乡镇二至三项,每村一至二品的发展格局。一是以打造“中国药都”为重点,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要在标准化和规范化上狠下功夫,扩大当归、黄芪、红芪和党参等大宗药材的种植,力争贫困户户均达到2亩以上,户均增收XX元以上,并通过原产地产品地域保护和原产地产品标记保护。二是大力发展绿色畜草产业。要按照建设“国内较有影响的无公害肉品生产基地和特色牧草生产加工基地”的定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大发展绿色畜牧业,努力促进优势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增强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更有力地带动贫困乡村农民脱贫致富。到XX年,力争贫困户户均引进或投放1头以上基础良种母畜,农户户均草畜产业纯收入达到XX元以上;积极发展草产业,大力发展红三叶、猫尾草等优良草种的种植,力争到XX年,优良草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贫困户户均2亩以上,从草产业获收入 3000元以上。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力度,加强农村道路、人畜饮水工程等的建设力度,促进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并进一步加强重点乡、村的文化、卫生、教育和广播电视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偏远落后深山区:一是将所有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实施低保救助,做到应保尽保。二是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贫困人口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三是实行政府主导、财政补贴,集中外地安置为主,配合有关部门,制定专项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向新疆等地实施移民搬迁。

(2)认真把握国务院扶贫办政策重点和导向,制定专项规划。与全市相关规划衔接、协调,抓住贫困区域的特点,认真研究整村推进规划、连片开发规划、基础条件扶贫规划、产业扶贫规划、科技扶贫规划、生态移民规划、异地搬迁扶贫规划、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社会帮扶规划等相关配套系列专项规划。

2、紧密结合实际,突出工作重点,在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上求突破

(1)创新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实现向区域性连片开发的转变。要不断丰富整村推进内容,坚持以户为基础,紧紧围绕改善基础条件、社区建设、产业开发、提高农民素质等四大建设重点,不断提高贫困村农民收入;以区域开发为单元,逐步向连片开发,整乡、整流域推进拓展,实现由单一开发向连片治理、区域推进的转变,力求做到与农村社区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与灾后重建相结合、与农村低保相结合。同时,对已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村,依托项目滚动发展和扶贫互助社建设,加强后续管理,巩固扶贫成果。

(2)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薯都”和“中国药都”,根据区位优势和资源特点,培育防灾减灾特色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发挥规模效益。发展设施农业,提高产业科技含量。积极鼓励和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发展支柱产业,努力培育“公司+基地+农户”的扶贫产业发展机制。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切实发挥好财政专项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的作用,加大对市场份额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的扶持,引导企业与当地产业开发相衔、与贫困户的种养业相对接,拉长产业链条,进而带动贫困农民增收。

(3)加大扶贫培训力度,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重点抓好贫困家庭“两后生”劳务培训输转和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在培育本地乡土人才上力求实现新突破。要把开发式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在培训对象的审核上,严把关口,确保贫困户直接受益;在培训基地的管理上,彻底打破终身制,引入竞争机制,以保障就业为前提,稳定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在后续管理上,要加强相互交流、就业信息、维权等方面的服务。

(4)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努力营造“大扶贫”格局。落实好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带头扶贫的责任,搞好国家部委、天津市对口帮扶及省、市、县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帮扶工作,发挥部门优势,组织社会扶贫资源,依靠社会扶贫力量,不断拓展社会扶贫领域,增强社会扶贫实效。注重发挥各类基金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为其提供爱心捐助平台,引导更多的力量参与扶贫开发。要注重协调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稳定,采取捐助资金、物资和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等多种形式帮扶,广泛参与和扶持农村发展,力所能及地帮助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5)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结合灾后重建、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等,统筹兼顾,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农田水利、安全饮水、乡村道路等建设,使之与整村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治理相结合,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条件;加强重点乡村的文化、卫生、教育和广播电视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和以改厕、改灶、改圈及危房改造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建设,大力改善贫困群众的居住环境。

(6)积极发展村级扶贫互助社,解决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按照“民管、民用、民受益”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办、固点扩面、稳步推进”的方针,扩大农村互助资金试点规模和范围。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积极吸纳社会捐赠资金,适度扩大互助资金规模。建立健全双层管理机制,完善内部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外部监管和业务指导,确保互助资金的高效运转、可持续发展及风险防范。

(7)认真实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全市七县区认真组织实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建立一套科学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通过民主、科学、规范、公平的程序,客观公正地识别贫困人口,重新确立贫困人口信息和数据库,完善贫困农户档案。对识别出的贫困人口,根据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分类扶持措施。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包括有劳动能力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通过扶贫政策进行扶持。对没有或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收入低于低保线但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通过低保救助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

(8)积极探索实践,完善扶贫工作机制。一是财政扶贫资金分配机制。在现有财政扶贫资金分配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扶贫资金分配机制,在今后资金分配中,应以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总数、人均财力、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等要素和主导产业发展项目等为重点,科学合理分配扶贫资金,不断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加快脱贫致富进程。同时,将扶贫工作绩效作为分配扶贫资金的一项主要依据分配资金,以调动工作积极性,加快扶贫开发进程。二是创新到户扶持机制。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以整村推进、综合开发为主要模式,这种新的理念和措施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是切合实际、富有成效的。特别是整村发展种草养畜,将农村丰富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产业优势合理配置,让贫困群众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但由于贫困群众素质不高,加之在占有土地、劳动力、技术等方面的差异性,单家独户整合资源的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极探索财政扶贫资金折股到贫困户,走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化生产的路子,提高贫困农户组织化程度。三是“大扶贫”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完善过去以扶贫部门为主的扶贫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一个以对各级政府为主的责任明确的“大扶贫”考核评价机制,对涉及的各个职能部门参与扶贫工作的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进一步强化部门的参与度和工作职责,真正形成“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四是信贷扶贫资金投入机制。在遵循信贷规则、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积极适应农村特点,鼓励金融系统通过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加大扶贫信贷资金到户的工作力度,提高扶贫信贷资金到户率,满足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

四、关于加大对xx市扶贫开发扶持力度的意见和建议

鉴于xx仍是全省、全国欠发达、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同时扶贫开发正进入由低水平整体解决温饱向稳定解决温饱快速迈进的重要时期,恳请省上在“xx”期间,仍将xx市列为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地区,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一)建议将xx继续列为全省扶贫工作的重点地区继续加大扶持力度。xx的扶贫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贫困发生率均高于全国和全省;生产总值长期在全省第12位徘徊;人均财政收入列全省末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列全省第13位;投资和消费均列全省第9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占全省的81.7%、79.3%,均列全省第11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仍是全国、全省扶贫工作的重点地区。因此,建议省上在后十年扶贫纲要和“xx”扶贫规划中将xx继续列为全省扶贫工作的重点地区,加大扶持力度。

(二)建议加大对面上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新世纪扶贫以来,国家将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了贫困乡和贫困村,开展了以贫困村为主战场的单元式扶贫,非重点村的贫困人口将长期得不到有效扶持,从而导致一些非重点村的贫困人口比重点村的贫困人口更多。因此,建议省上采取以贫困人口扶持为重点的扶贫开发方式,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育程度等因素,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分区域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如xx可分北部干旱贫困山区、南部高寒阴湿区和偏远落后深山区三个类型区制定规划。同时,建议将干旱、洪涝、冰雹等因灾返贫人口也纳入“xx”扶持计划,加大对面上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

(三)建议将xx同“两州一市”同等对待并给予重点扶持。XX年6月,国务院联合调研组在对xx进行认真调研后认为,xx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酷劣,致贫因素复杂,依然是甘肃最贫困的地方,并将xx和甘南、临夏、陇南划分为甘肃扶贫工作的第三世界。“xx” 期间,全省扶贫专项资金对贫困人口的人均投资强度达567.9元,而对xx贫困人口的人均投资强度为443.6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4.3元。因此,在扶贫开发上,恳请省上将xx市与“两州一市”同等对待,在“xx”期间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四)建议加大对xx马铃薯和中药材产业开发的扶持力度。虽然xx在马铃薯和中药材产业开发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真正把xx打造成“中国薯都”和“中国药都”,除依靠我们自身努力外,还迫切需要省上在“xx”期间继续给予大力扶持。恳请省上帮助我市向国家扶贫办争取,将每年1000万元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工程专项扶持资金再延长XX年。同时,将中药材产业开发也列入专项扶持计划予以扶持,每年在贫困乡村建立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0万亩,全面提升我市中药材产业开发水平。

(五)建议加大对xx、x、x、x四县“三西”资金扶持力度。XX年之前,国家年均安排xx“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资金2600万元,占“三西”资金总量2亿元的13%; XX年资金总量增加到3亿元后,年均安排xx3200万元,占比下降到10.6%。xx作为“三西”建设的重点地区,由于多方面条件的制约,目前仍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贫困程度依然很深,亟待在“三西”资金投入上能给予倾斜扶持。为此,恳请省扶贫办将 “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恢复到原来的扶持范围,并将其作为对干旱贫困地区特殊政策固定下来,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开发等方面。同时,建议省上在制定“xx”规划和新的XX年扶贫纲要时,重点加大对安定、陇西、临洮、通渭等中部18个干旱贫困县区片带的扶持力度,以缩小与省内周边地区的贫富差距,实现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六)建议加大片区开发整流域推进项目建设力度。片区开发整流域推进是“xx”期间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探索出的有效破解贫困地区资金短缺,又分散重复投入利用水平不高,稳步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是集中解决区域连片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xx市通过实施整村推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此,建议省上在总结现有国家和省级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大xx市片区扶贫开发力度,提升扶贫开发水平。

(七)建议加大向中心集镇的移民工作。向中心集镇移民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是贫困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建议省上在“xx”期间,参考借鉴新疆劳务移民和贫困劳动力培训输转的成功做法,在xx市探索开展中心集镇移民工作试点,鼓励农村贫困家庭走向城市,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本文标题:扶贫工作汇报-扶贫办工作自查报告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2969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