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诗词知识讲座第十六讲关于诗词的语法特点
诗词知识讲座第十六讲
关于诗词的语法特点
语法是用词造句的规律。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在用词造句中,自然要遵循语法的一般规律,但诗词又是1种特殊的文体,它因受到自身格律的限制,比如字数、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的制约,所以在语法上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语序、句式、词类、省略、错置等等。这些又与一般的散文文体有着明显的特点和区别。因此,给大家介绍一下诗词的语法特点,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一是便于大家阅读、欣赏和理解古典诗词作品,二是也便于大家的诗词写作。
第1个问题 关于汉语的一般语法知识
1、关于字、词、词组和词性
词分实词和虚词2大类。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方位词7类。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动作、动态的词。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性状、色彩等的词。
数词:表示数的词。
量词:表示量的词。数词与量词又称数量词。
代词:指代人和事物名称、方位等的词。
虚词:虚词就是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也不能单独成句,它的主要用途是与实词组合表示语法关系。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6种。
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的词,表示时间、地点、性状、程度等等,如:最太极 顶 挺 很 更 又 再 还 只 必非常 十分 尤其 更加 几乎 大约 稍微 越发 相当 特别 都 全都 总 统统 一共 完全总共共同 互相一齐一起 仅仅已经曾经 刚才 刚刚 才 正在 就将要 快耍立刻 马上 顿时 渐渐逐渐 终于 忽然 偶而 常常 往往 时常 经常 永远 永久 一直 一向 一再 再三 屡次 向来从来 始终 暂且仍然 难道 简直 未免必定 也许 或许 未曾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表示方向、对象、处所、时间等的词,如:从自往朝 向 到 在 于 由 当 以 为给对 连 同 跟 把 比 和 被 自从 按照 由于 为了 为着 对于 关于至于除了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如:和同跟 与 及 并 而 或 也 以及 并且 而且 不但 或者 虽然 既然 如果 假使 只要 倘若 除非 即使 因为尽管 不论 可是但是然而 况且因此于是所以等等。
助词:又叫为语助词,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是句子上,作为辅助之用。通常用于句子前、中、后,表示各种语气;或是用于语句中间,表示结构上的关系。
助词一般分为结构助词、语气助词、时态助词3类。
结构助词有:的、地、得等。
时态助词有:着、了,过。
语气助词有:吗、呢、吧、啊等。
叹词:表示感叹的词:哈哈、哎哟、唉、哼、吗、呀、咦、哦、喂、嗳、嘿、噢、嗯、哦等。
拟声词:表示某种声音的词:哗哗、滴滴、嗷嗷、隆隆、哗啦啦、响叮当、轰隆隆等。
2、词和词组(成语)的结构方式:
主谓结构方式:中心词在前,陈述或描写词在后,如:文化 天谴 地震天灾 人祸 黔驴技穷、螳臂当车、八仙过海、杞人忧天
偏正结构方式:中心词在后,修饰词在前,如:祖国 长江 泰山 仙女 海鲜 渔网 唐诗 宋词 共产党 社会主义 形式主义 官样文章
联合结构方式:又称并列方式,前后词表示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可以调换使用,如:东西 南北 上下 左右 山河 乾坤 日月 星辰天地 风雨 高低 贵贱 男女 冰霜 冷暖 炎凉 生龙活虎 鸟语花香 姹紫嫣红 狂风暴雨 和风细雨 风和日丽 枪林弹雨 风吹雨打 南辕北辙 天南地北 山盟海誓
动宾结构方式: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回答谁或者什么。如:打场 收费 下雨 娶亲 明察秋毫、巧夺天工
动补结构结构:动词在前,补语在后,做补充成分,说明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如:打得好学习认真颠扑不破
动宾补结构方式:动词在前,宾语加补语在后,进行补充说明,如:贻害无穷学习诗词很努力
3、汉语言的语序
语法学上的句子成分主要有6种,即基本成分的主语、谓语、宾语和附加成分的定语、状语、补语。
主语:主语是执行句子的行为或动作的主体,多用名称或代词,如:“我们去学习诗词知识。”“我们”就是主语,多为名词或代词,是谓语的陈述对象。它做出“去学习”这个动作。“去学习”则是谓语,而“诗词知识”则是宾语。
谓语: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谓语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经常用动词和形容词充当(举上例说明)。
宾语: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动作的承受者。宾语多由名词、代词、不定式或相当于名词的词、短语或句子来担任(举上例说明)。
定语:定语一般在主语或宾语前面,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它们的品质与特征的。主要有形容词,此外还有名词、代词、数词、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短语)等。如:“我们的生活很幸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状语:一般在谓语前面,是对谓语加以修饰或限制的附加成分,多为副词或形容词。如:“他慢慢地走上山冈。”“花儿悄悄地绽放在田头。”
补语:一般在谓语后边,也是附加成分,起补充说明的作用,用来回答“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如:“大家学习得很认真。”“你讲的道理大家都能听得懂。”
第二个问题 关于诗词的语法特点
特点之一:字、词、句的换位
汉语词序的一般规律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词在后;状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补语中心词在前,补语在后。诗词因受格律的限制,往往打破正常的词序,进行换位处理。换位处理大致有3种情况:
一是字的换位。有些复音词,如上边所讲的并列结构的词或词组的字,有时为了平仄和押韵的需要,前后顺序可以换位,但其意思还是相同的。如杜甫的《出郭相访》:“还往莫辞遥”,白居易的《自河南经乱》:“弟兄羁旅各西东”,毛泽东《送瘟神》:“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等等。
这里有一点要说明的,即字的换位也要照顾到民族与大众的语言习惯。有些词和词组虽然是并列结构的,但也不适合换位,例如“父母”就不能写成“母父”,“科技”就不适合写成“技科”,还有“男女”、“上下”、“左右”、“江山”、“将相”、“艰难”等等。
二是词语换位。词语换位即句子成分换位。有4种情况:
1、主谓换位。即把谓语放在前面,主语放在后面。例如魏征的《述怀》:“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按照正常语法语序,应为“寒鸟鸣古木,夜猿啼空山。”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本意是因为浣女归而竹林响起了喧哗之声,渔舟下而莲丛晃动起来。这种换位写法,已经不仅是为了平仄的需要,而且强调了听觉、视觉的先闻、先见,使内容显得更加生动,形象更加鲜明。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方回诗:“何许中原唯见雁,不多我辈只鸥知。”等等,都是主谓换位,如果不从换位法来理解,而按常规语序理解,就有困难了。
2、主宾换位:如杜甫《月夜》:“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王维的《汉江临眺》:“出塞三江接,荆门九派通。”宋姚宽的《生查子》:“酒面扑春风,泪眼零秋雨。”
3、补语提前:如辛弃疾《水龙吟》:“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这里的“系斜阳缆”应是“系缆于斜阳之中”,“斜阳”是补语,却被提前插于谓语和宾语之间。又如:“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等等。
4、修饰语提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落”字是修饰语,本意应是“疑是银河从九天落下”,“落”字被提前了。还如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等。
三是句子换位。句子换位,有半句换位,有整句换位。如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意思是说在稻花香里听到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述说着今年又是1个丰收年。这里把“说丰年”调换到前面去了。如果不了解这是换位法,就会误解为人在路上说丰年,又听到稻田里一片青蛙的叫声。这样诗意就显得淡薄了许多。另如:杜甫的《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张仲素:《春闺思》:“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有的换位句子要经过分析才能辨别出来。如杨万里的《过石磨岭》:“翠带千环束翠峦,青梯万级搭青天。长淮见说田生棘,此地都将岭作田。”
古典诗词语序的变化,情况很复杂,有的是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有的是为了求得曲折变化,避免平铺直叙;有的则是为了求新和含蓄,或为了丰富作品的内容,以增强作品的韵味和艺术感染力。需要说明的是,诗词虽然可以不受语法上一般语序的约束,但作者写作时,必须使句中的词与词之间有比较自然的联系,使读者经过思索、玩味,可以体会出作者的意图,达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其意”(梅尧臣语)。
特点之二:句式多样化
语法上的句子是语言的表达单位,形式上有主语和谓语,以及宾、补、定、状之类,内容上含有1个完整的意思。而诗词中的句子,原本是配乐歌唱的单位,后来同歌唱脱离,成为了朗读和书写的单位。因此,诗词上的句子有其一定的特殊性,跟语法上的句子在概念上是有所不同的。其不同处有如下三点:
1、可以不分主语和谓语。语法上的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和谓语,否则就是病句。而诗词的句子有时只包含1个词组,没有主语和谓语,但意思却很完整。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都是由1个名词和1个带附加语的名词组成,都没有主语和谓语,但读者会都感到它的意思很完整。了了10个字,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黄村野店,夜月西沉,旅客即被晨鸡唤起,匆忙赶路。夜阑风寒,板桥上落了一层白霜,上面已经留下了一行行人的足迹。由此可以想象到外出人的旅途辛苦。两句虽都没有主语和谓语,但读者已心领神会,尽明其意,反而感到它的完美无缺。
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间两联:“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两联都没有主、谓语,但读者能从中理解到,前联是说李白诗歌的语言和风格,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后一联则说两人互相思念,杜甫在渭北遥忆江东的李白,只能看到远天的春云;想象中李白则在江东思念渭北的杜甫,翘首远望,也只会看到远处的树色。两联都很富有诗意,如果在中间再增加什么字的话,则会使人感到多余、累赘。
2、可以是单句。如杜甫的《绝句》:“2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一句一景,形成四副各自独立的画面。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寅的《言志》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林伯渠的《京包路上》:“向时一觉车中梦,万马奔腾过大同。正是草原生意满,人间到处有东风。”等等,每句意思都恨完整,也是语法意义上的单句,两者是完全一致的。诗词作品中这样的情况比较多见。
3、可以是单句的一部分。作为语法上的单句,诗词的一句有的时候并不独立成句,而是要由下一句或上下句甚至一整段共同来完成。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毛泽东的《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沁园春·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周恩来《春日偶成》:“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上述诗句的上一句如果没有下一句或两句、多句进行补充,就会令人难明其意,不知所云。
4、可以是复句。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王维的《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
上述诗词句式都是语法意义上的复句,一句中包含有两三层意思。
总之,诗词作者在构思作品遣词造句过程中,可以不受语法句子结构的约束,根据内容和格律方面的要求,在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进行自由的选择句式。
特点之三:互文
诗词中有些字词本应合在一起使用,但有时却因字数、平仄等因素的限制,而被省略了。比如在上句里出现的字、词,而在下句里理应出现却没有出现;或者在上句里理应出现而没有出现的字、词,而在下句里却出现了。这种相互成文、合而见义的情况,在汉语言学上被称作“互文”。例如《木兰辞》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是描写兔子甴卧姿而起身时的姿态,就是前句省了“眼迷离”,后句省了“脚扑朔”。其实,不管是雄兔还是雌兔,起身时都有“脚扑朔”、和“眼迷离“的状况。
王维的诗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也是互文,即上句省略了“响杜鹃”,下句省略了“树参天”。
杜甫的《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也是互文。诗意是说,花径不曾为客扫,今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为君开。
单句也有互文现象,如李白的“西望长安不见家”,是说向西眺望,既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家。
这种诗词中的互文现象,在阅读古典诗词时,一定要注意到被省略的部分,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的意思而避免误读。
特点之四:省略
诗词语言特别精炼,因为字数、声韵的限制,凡是能够不用的字、词,就要尽量不用。因此在诗词写作中往往会省去一些关键的字、词。省略有5种情况:
1、省略实词。这是诗词写作中常用的方法。如“春浪棹声急,夕阳花影残。”“春浪”后面省去了“高而”2个字,“夕阳”后面省去了“淡而”2个字。这里的“高”、和“淡”都是形容词。再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日”字后面省去了“照而”,“风”字后面省去了“吹而”2个字。这里的“照”和“吹”都是动词。杜甫的《别房太尉墓》:“近泪无干土,低空有[www.61k.com)乱云。”“泪”的后面应有个“地”字,“空”字后面应有个“天”字,理解为“近泪的地没有干土,低空的天却有乱云”。明谢榛的《秋闺曲》:“可怜南去雁,不为倚楼人。”这“倚楼人”后面省去了“捎书”二字,等等。我们在阅读古诗词之际,只有认真体会,把这些字词不上去,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
2、省略虚词。如“茫茫九派流中国”,“流”字后面省去了1个“于”字。“烽烟滚滚来天半”,“来”字后面省去了1个“自”字。“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红”和“绿”的后面都省了1个“于”字。“南山晴有雪,东陌雾无尘。”“山”和“陌”字后面各省去了1个“虽”字,“晴”与“雾”后面各省去了1个“而”字。这里的“于”、“自”是介词,“虽”、“而”是连词,它们都是虚词。
3、省略平行语。如刘禹锡的“桃叶传情竹枝怨”,“枝”后面省去1个“传”字;白居易的“西涧水流东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上句末“水”字后面应有个“流”,下句末“云”字后面应有个“起”字;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别”字后面省去1个“时”字。
4、省略人名、地名、书名中的字。当然,这必须是公认的名人、胜地、名著,如孟郊的“赏菊类陶渊”,“渊”字后面省了1个“明”字。韩愈的“李杜文章在”,指的是李白和杜甫。辛弃疾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指曹操、刘备。贺铸的“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诗中的“玉关”就是玉门关的省称。许浑的“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其中“淮南一叶下”出自刘安《淮南子》一书中的名句“一叶下而天下知秋”,这里把《淮南子》省略成《淮南》,并取其“一叶下”而省去了“而天下知秋”。如果读者不了解这些情况,甚或缺乏有关的历史人文知识,就很难理解诗句的意思。
另外,有的古诗词跳跃性很大,有点类似现代诗的意识流手法。这其实也是1种省略。比如一首诗本来有四层意思,但作者有意省去一层不写,留下空白,给读者以想象和联想的空间,,从而显得更加含蓄、凝练。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首送别诗。上联着力于送别的时间、地点、天气、环境的描写,而把中间一切过程全部省去,只留下主人结束时的一句劝酒话语,用“更尽”二字说明前面已经喝了不少酒,并借它来代表主人的心意,陪同友人一道出关,相随远去。可谓言简意赅,情深意切。
特点之五:词的活用
汉语的词,按照其意义和语法特点,它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是相对固定的。一般而论,名词、动词、形容词各司其职,是不能互相代替使用的。如果某1个词在具体应用时充当了本来不该由它充当的任务,起到了本应由另1类词所起的作用,这种替代现象就是活用。这种情况在一般散文中比较少见,但在诗词中却很常见。
一是名词活用做动词
例如:张元干《贺新郎》:“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句中的“要”本为“腰”,是名词,通假为“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这句词的意思是说,虽然我腰里还带着杀敌的利剑,但朝中的决策权都掌握在投降派手里,只能“遗恨琵琶旧语”,遗憾终身了。如果认为此句是要斩楼兰的三尺剑,就不合作者的原意了。
郑思肖的《德佑二年岁旦》:“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句中的“春”字本为名词,在这里被活用为动词,意为荒城的梅花“在春天绽放”。
刘皂的“客舍并州数十霜”,诗句中的“舍”字,本为名词,这里被活用为居住的意思,成了动词。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词中的“锦帽貂裘”,都是名词,但在这里却被活用为“戴着锦帽,穿着貂裘,率领千骑席卷了平岗”,起到了动词的作用。
二是名词活用做形容词
例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句中的“春”字,表达的不是名词“春天”的意思,而是形容词“茂盛”的意思,属于典型的活用。
李嘉佑的“孤云独鹤千山暮,万井千山海色秋。”句中的“暮”字应做“暗淡”解,“秋”字应做“萧肃”解。也都是名词活用做形容词。
三是形容词活用做名词
例如杜甫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句中的“青”字,本是表颜色的形容词,在这里却被活用做了名词,表示“青青的泰山之色,在齐鲁之外仍可以看到。
白居易的“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句中的“红”、“素”(白色之意)本是表颜色的形容词,在本诗句中,“红”字表示的是红花,“素”字表示的是“素丝”。也都是活用。
四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例如辛弃疾的“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愁”字本为形容词,这里被活用做了动词,意思是“江边已晚的天色正使我发愁呢,深山里却传来了鹧鸪鸟的啼叫声”。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上句中的“绿”字,本是形容词,表颜色。这里被活用为“绿染”之意,被动词化了。
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意思是说“风使雏莺长大了,雨使梅子肥大了”。“老”和“肥”都是形容词,在这里被活用做动词,就显得更鲜明、更生动,更具有形象化。
另外,古诗词中还有动词活用做形容词的现象,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总之,词的活用与上述各种特殊的语法现象一样,在诗词中都是比较常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和欣赏古人诗词作品之际,甚或在自己写作诗词作品之际,都要注意和把握这些语法特点,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欣赏古人的作品,更好地运用这些语法知识,来进行自己的诗词写作,以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二 : 关于诗歌的知识
本文标题:关于诗歌的知识-诗词知识讲座第十六讲关于诗词的语法特点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