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到处都有不同的味噌,我该怎么选?
哎呀这个既然被我看到了,我就不要脸的来答[www.61k.com)一下好了。
因为对日本料理的喜爱,当初还特意对日系料理做了充分的调查,其中包括味增、刺身、酱油、芥末等常用材料。
简单地说,日本的味噌酵基基本都是黄豆,区别是有用米曲制成的米味噌和麦曲制成的麦味噌还有比较少见的豆曲制成的豆味噌,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米味增是产量最多的。比如白味噌、西京味噌和信州味噌都是米味噌。这三种味增的分类跟味道没关系,仅仅是为了看出产地和出产商的。
就颜色而言,可分为赤味噌与白味噌两大类,味噌颜色的淡浅主要是受制曲时间的影响,制曲时间短,颜色就淡,时间拉长,颜色也就变深,仙台味噌是比较广为人知的代表性赤味噌。
上图就是非常受欢迎的西京白味增。(本人最爱,下菜、煲汤、调味、无一不可)
还有代表性赤味增,仙台味增。
若以口味来区别,则可略分为辣味噌和甜味噌,前者并非是指辣口味,而是指味道比较重,口感辛咸的味噌。后者则是味道比较甜、比较淡的味噌,除了原料比例不同之外,造成口感区别最大的原因还是发酵时间和制曲时间的影响,通常用来做酵曲的原材料如果偏向重口味,做出来的味噌也较咸,比如信州味噌就是典型代表。出于地理原因,关西一些地方出产的白味增比如上图的西京白味噌还有九州味增都是偏向甘甜清淡的甜味增。
做法的话,总的来讲,赤味增适合下菜,白味增适合煲汤。不过没有绝对的准则,看个人喜好。
号称一勺可以做一碗高汤的信州味增。
味增的种类分类太多啦~简直跟中国的酱一样,每换一个地方,就有一种不同的味增出现。我的分类也只是大体上分类,好给题主在购买和选择味增上能多一些选择。至于真正的味增分类,要知道,这可是大有学问甚至可以当成项目来研究的,像我这种业余厨子的 IQ 已经远远跟不上了。
至于小贴士的话,有些味增内涵鱼高汤,长期存放会变味,这点要注意一下。其他的没有了,现在大多数味增都是密封包装,长期保存无恙的。
P.S:上图的信州味增、西京味增和仙台味增都可以在网上买到哦!只不过可能大多数人搜索只搜味增而不搜种类所以比较小众吧........
P.S.S:最后送上我用大棒骨汤、鱼汤和白味增调出来的味增汤——
就酱~ (= ̄ω ̄=)
二 : 语文到底该怎么教?(赵克明)
写下这个标题,我很惶惑。一直以来,这么多语文人在探讨语文教什么、如何教语文,这个“说”,那个“法”,你方唱罢我登场,纵然这个问题是“哥德巴赫猜想”也该有个眉目了。可是,读着一本本皇皇巨著,看着一篇篇洋洋大论,我似乎越来越找不到“北”了,一点儿方向感也没有。也许人在迷路的时候总想着回到原点,我只好回到“语文到底怎么教”的原点上来。
语文到底该怎么教呢?
既然人们喜欢拿高考说事,那我们就来问问语文高考状元。孙婧妍,北京市2013年高考148分,应该相当有发言权了吧。
——孙婧妍说,我认为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是会读书、会写作的学生。阅读,应当是人最早的本能动作之一。我从在小学学会选择正确的书开始,阅读的动作在十年里从来没有一天间断过,我读名著,读国学经典,读诗歌,读历史,读哲学文学的理论,读时事。如果没有纸质书就用电脑、手机,每天短则二十分钟,长则十余个小时。在高考前的那个学期,为了保持语文学科的感觉,每天我至少要抽出一个小时来读书,教室后面的窗台堆满了我带到学校的各类书籍,有时候抽出一本会造成大规模的坍塌,尼采压在泉镜花上,紫式部淹没在赫胥黎,刘勰和纪伯伦里。阅读实在是一个太有益的习惯,即使是抱着功利的目的,如果能因此潜下心去读书,也是大大的好事情。读书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语感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你叫一个有语感的人去做卷子,他或许并不能清楚地告诉你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与写法,也没法给你讲出来阅读题的答案为什么该是这个,因为他做题目凭借的不是系统的训练与大量题目的积累,他没有那种足以归纳成经验的东西。但是,他一定能做出最正确的答案。
——阅读与写作简直是玻璃的两面,无论你看着哪一面,都意味着你也正在凝视另一面。
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上来看,读书多的人绝大部分是会写作的人,而一个能写出很好的作品的人更不可能不爱读书。这只因在看了足够数量的文化精品后,哪怕只是东家模仿一点、西家拼凑一点、再加上一点点自己的领悟与润色,最后拿出来的成品,也足以令许多人拍案叫好。我最早开始写东西,正是始于阅读中的模仿,不管是何种作家,只要我觉得好,我就会按他的风格仿写。小学时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在我的作文中学习一些冰心儿童文学奖获奖者的风格,后来读的书更多也更杂,我能记起来自己模仿过的作家有鲁迅、夏目漱石、郭敬明、村上春树、钱钟书、杜拉斯、三毛……还有一些恐怕是忘记了。我还自己写古典诗词,甚至模仿司马迁为自己写了一篇文言文小传。在模仿这些的个性鲜明的作家的过程中,我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写东西写得好,与其说是天赋,倒不如说是熟能生巧,就像做饭、洗衣服、开车一样。我现在写文章很少构思或查证,笔到文来,半小时之内在电脑上完成千来字的短文对今天的我来说根本不叫事。但这背后呢,是我从初中起每天不间断的练笔。初一是每天当作业似的逼出三五百字,到后来越来越喜欢,课间也写、午休也写、回宿舍也写、上课都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写,每天能写一两千字,假期还能翻好几倍。
既然人们信奉名家,那我们再来问问著名学者周国平先生,周先生也曾思考过“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我会怎么教学生”的问题,应该有些鲜招吧。
——周国平先生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在我的中学时代,什么东西真正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那么,答案就有了。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我会注意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好书,多读好的文学作品。所谓多,就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比如说每个学期至少读三本好书。我也许会开一个推荐书目,但不做统一规定,而是让每个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书。兴趣尽可五花八门,趣味一定要正,在这方面我会做一些引导。我还会提倡学生写读书笔记,形式不拘,可以是读后的感想,也可以只是摘录书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我会鼓励学生写日记。写日记第一贵在坚持,养成习惯,第二贵在真实,有内容。写日记既能坚持又写得有内容,即已证明这个学生在写作上既有兴趣又有能力,我会保证给予优秀的语文成绩。我主要就抓这两件事。
——所谓语文水平,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一是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二是写作的兴趣和能力。当然要让学生写作文,不过,我会采取不命题为主的方式,学生可以把自己满意的某一篇读书笔记或日记交上来,作为课堂作文。总之,我要让学生知道,上我的语文课,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独立见解。我最不会做的事情,就是让学生分析某一篇范文的所谓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
既然人们喜欢质疑他人,那就不妨再问问自己:我是怎么学语文的?这样所获得答案也许很靠谱吧。我自己就有学习语文的独特体验。
——从小学到大学,我的老师教会了我很多,但是最使我受益的是那个图书贫乏的年代馈赠给我的三件厚礼。一是对书的情感。记得我从启蒙老师唐显礼先生感受到书的魅力后,便深爱上读书,此后一直以书为伴,逛书市,买书,读书是我生活的必需,虽不能像古人杨子云那样“年年岁岁一床书”,但“年年岁岁半床书”并不是自夸。一拿起书,我就总觉得那一个个汉字不是冷冰冰的方块文字,而是形体优美、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的生命体,读书就如同与美神对语,如同与智者谈心,会沉浸在美妙的境界之中。二是对母语的“敏感”。由于年少时有过无书可读的体验,我对书、对母语就特别“敏感”,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习惯于关注语文信息,我总觉得生活到处都是语文的“宝藏”,喝茶、吃饭可谈饮食文化,漫步街头可研究广告的语言艺术,听港台歌星演唱可关注外来语与汉语规范化问题……语文学习可以生活化,处处学语文,时时学语文,事事学语文。三是读书细嚼慢咽。由于那个年代书籍匮乏,得到一本书如获至宝,就得反复地读,细细地嚼,慢慢地品。这种细嚼慢咽至今已成为我的读书习惯和方法,选取好的作品总会细细玩味品赏,把自己的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情感读出来,把作品的美味真正品出来。
——至于写作,我也是受阅读的触发越来越感兴趣并形成一种自觉的。开始因羡慕别人的文章去模仿,后来一有生活触动就自由地动笔写,渐渐地就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与必需了。正是因为多写,也才针刺了我思考的活力,当学生时思考生活的意义,当教师时思考怎样完成教育使命。正是因为多写,也才激发了我读书学习的动力,把“教无止境,学无止境”作为座右铭,读哲学,读教育学,读心理学,读“三老”(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读国内外前沿论述,读新课程理论,等等。正是因为多写,也才历练了我求索的毅力。从1988年开始的“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到追随前辈名师蔡澄清先生探索“语文点拨教学法”,再到“语言积累与表达”“中学生个性化作文实验与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实验与研究,都是在读写与实践中逐步深入的。一边读一边写,我的人生轨迹虽不算精彩,但也是很实在、很有意义的。
语文到底该怎么教呢?毋庸赘述,一个是教学生爱读会读,一个是教学生爱写会写。换言之,就是教学生自觉地多读多写。道理其实就这么简单。
把普通的“常识”搞复杂了是国人的喜好。正如魏书生先生曾讽刺过的:有些人专门负责把明白的事说糊涂了,把简单的事说复杂了,比如,说一堆萝卜,大家都明白。但是这就显得认识上太没深度,理论上太没高度,怎么办,就表述成“此乃若干萝卜之组合也”,大家一下子蒙了,什么是“此乃”,什么是“若干”,什么是“组合”,于是,不明白就得培训,培训完了终于明白了,还是一堆萝卜呀!
教语文就是这么简单,别折腾来折腾去了,何必把简单的事情搞得太过复杂呢?
三 : 深蹲到底该怎么做?
有些人说了,不是一直都说的半蹲么?我们教练说了,半蹲膝盖不能超过脚尖才是标准的动作!但是,可能流行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究竟半深蹲和全深蹲哪个好?
练习完整深,能让你得到更好的成果,又可以保护你的下背部。(www.61k.com)尽管大量证据表明,完整幅度的深蹲比部分深蹲的训练,能更有效地加强下半身肌肉,但许多人仍然害怕进行完整深蹲。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完整深蹲这动作对膝盖不好,因为这动作需要将膝盖屈曲超越脚趾。但其实没有证据表明这个动作会对膝盖构成伤害。相反,一项研究表明,在开始进行下蹲动作时令膝盖屈曲,那时候膝盖承受的剪力就是最大的。此外,在分析尸体时发现,当膝盖屈曲角度增加并平行到120°时,膝盖承受的压力就会减少(深蹲的最底部分吓跑了很多人)。
事实上,虽然膝盖需要负荷剪力,但这并不代表膝盖不能应付那个剪力。加强膝盖的负荷力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训练膝关节的肌肉。这可以透过负荷相当的重量来进行正确的深蹲。在「强度和体能研究期刊」中的一个新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研究人员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以确定在限制深蹲和无限制深蹲时髋、膝、踝关节的最大角度。在进行限制深蹲时,膝盖不得超越脚趾,而进行无限制深蹲时,受训者蹲下时须尽可能蹲到最低,膝盖可以许超越脚趾。使用杠铃负荷为0、四份之一的体重和一半的体重。
结果证实以下论点是真的
无限制的彻底深蹲比有限制的深蹲对膝盖产生更大的力量,而有限制的深蹲是稍微高于平衡于地面。然而,其实这个动作对膝关节所产生的负荷,只等于你下楼梯时所产生的负荷!事实上,膝盖超越脚尖是人类上下楼梯时的正常行走动作。
此外,进行限制深蹲会对髋关节产生最大的负荷,从而为下脊椎带来更大的负荷。这个问题在进行限制深蹲的时候尤其严重,因为限制了膝关节不能向前移动,可能会改变负重者的重心。
转移负重者的重心可能会导致稳定性降低而形成危险局面,特别是当负重者背上沉重的负荷时。在任何运动中将下背部陷于风险中都是一个坏主意,因为腰椎是身体最脆弱的部位之一,在抬举重物时使用它更是糟透的选择。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每名初学者也应该学习无限制下蹲的正确的深度。完整深蹲是训练臀肌、股四头肌、膕绳肌和整个下半身肌肉的最佳方法,是运动员和普通大众的理想选择。此外,完整又无限制的深蹲亦可于日常生活中应用,如上下楼梯。
【趣味测试】表面上没有任何错误,但却让人觉得是悖论的推理:
你知道问题出在哪一步吗?看不出的话,关注微信号:aqxw66(←长按复制),回复“数学”,即可知道答案哦!
四 : 临帖到底应该怎么临
学习书法,最有效的方法除了临帖,还是临帖,别的方法没有。现在很多人学习书法基本不临帖,临帖到底应该怎么临,只要记住四个字“静、近、慢、准”就行了。
静
包括人静心静,临帖前,须端正坐姿,腰自然伸直,膝与肩同宽,身离桌一拳头,这样血脉通畅,清气上升,浊气下沉,精神饱满,神闲气定,心无杂念。这是练习书法第一要领。书法有健身功效也与此有关。
近
是指把字帖尽量放到离下笔处最近的位置,这样才能看清笔画轻重及位置。还便于临写的字与字帖对照,及时发现问题。初学者应强调形似,再追求神似,不要以临得不似,而强说自己是意临。
慢(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就是临写速度要慢。写得慢才能写得似,初学者应放慢速度临写,但要注意慢而不滞。熟练之后再适当加快速度。
准
就是笔画粗细、位置准确。初学者须先达到形似之后,逐步掌握书家书体特点,掌握规律,每个笔画的轻重长短、结构疏密的比例,应与字帖一致。临写的字与字帖的字最好是大小接近。
本文标题:
到底我该怎么做-到处都有不同的味噌,我该怎么选?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6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