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沁园春长沙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7-09-22 所属栏目:沁园春长沙阅读答案

一 :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一)

整篇词上阕写了作者重回橘子洲头,在橘子洲看到的的湘江之景,下阕作者回忆了青年与同学们游玩橘子洲,抒发了自己的抱负与感慨,表现了作者的豪迈之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一句表明作者独自来到橘子洲观看到这漫妙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句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天的山上,枫叶红透漫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八个字,动静结合,既写出了在红山映衬下的湘江美景,有表现湘江边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之态。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同样是写江面景色,柳永却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毛词写得气势如此之恢弘、强硬,而柳词却显得婉转、伤感。毛词与柳词风格之软硬、深浅立现。

“鱼翔浅底”虽在写鱼。却又更衬托出了湘江水之清澈。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皆若空游无所依”有异曲同工之妙。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二)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曾几何时,在初中的文章中读到毛泽东的这首诗《沁园春·长沙》。

今天,又在网上看到关于毛泽东临死前的遗嘱,渐渐我回忆起这首诗歌,回想中学时代并不理解这首诗的感情。只知道这首诗是老师必须让背下来的。现在再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突然心潮澎湃,整个诗的感情在我的全身沸腾。

那时候的毛泽东正是风华正茂,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中流击水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三)

昨天我利用一堂课的时间,给学生朗读介绍了一组古人咏秋的诗词,作为学习《沁园春长沙》的铺垫。

今天早读课我走进教室,要求学生们把昨天我给推荐的《古人咏秋诗选》读读背背,再自己读读《沁园春长沙》。

早读课结束紧接着便是我的语文课。我先请同学上台发表一分钟讲演,这是我从今天开始给每堂语文课规定的一个“节目”,以后每堂课都请一位学生上台发表演讲。作为第一个发表演说的文跃海刚开始有些紧张,他先读了一段我第一天写给大家信中的话,然后说了他对我们这个班的感受。接下来,他越来越自然从容,他讲到一件小事:“那天早晨,我们小组第一次做卫生,因为那天上午我们还要去音乐厅听报告,我生怕时间来不及,这是同寝室的三位男同学便对我说:‘不要紧,我们帮你!’这让我很感动,感到生活在我们班真是无比的温暖。”

他在讲这件小事时,陆陆续续有老师进来听我的课。陈珂老师一进来,便准备坐在一个空椅子上,她习惯性地用手擦擦椅子,这时离陈老师最近的一个男生马上拿出一张餐巾纸递给陈老师。刚好这时,文跃海的演讲结束了。

我评论道:“尽管文跃海刚开始有些紧张,但一谈到班上的同学,他谈吐便很自然了。他说的那件小事让我也很感动,是呀,生活在我们班,真是处处有温暖,因为我们都在实践着‘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而这种实践,往往是通过细节表现出来的,比如,在同学为做卫生着急的时候,你真诚地说一声‘别着急,有我呢!’又比如,刚才,就在文跃海讲演的时候,我看到这样一个细节……”我便把刚才那个男生递纸给陈老师的细节讲述了一下,然后走到这个男生身边:“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呀?”“魏铭江。”他有点不好意思。我对大家说:“陈老师刚才就因为魏铭江这一个小小的举动,而感到了我们班的真诚!陈老师可能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不要紧,因为她会觉得,高一三班的学生真可爱!因为她一踏进三班教室,便感到了扑面而来的温馨!”

我开始进入今天的教学。我说:“今天算是我正式给你们讲的第一篇课文。我给大家强调一下,以后同学们上李老师的语文课,必须具备两个意识,一是纠错的意识。纠谁的错?李老师的错!李老师几乎每堂课都可能出这样或那样的错,你们一定不要给李老师面子,要在第一时间当面指出,以免李老师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比如,昨天李老师就犯了一个错误,课后女儿对我说,我在读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时候,就是我把‘戚’(qī)字读成了qiē!同学们昨天发现没有?”好几个同学说:“发现了。”我反问:“那你们为什么不当场给李老师指出来呢?”他们不说话了。我说:“可能你们不敢,可能你们给李老师面子,因为毕竟后面有许多老师在听课。不,你们错了!你们应该当场指出,这也是为你们自己好!”

停了一会儿,我又说:“昨天李老师在讲《采桑子重阳》的时候,还有一个地方讲得不准确,这你们可能难以觉察,但我今天要纠正一下。就是昨天我说毛泽东写这首词的时候,心情很好,因为红军打了胜仗,而且他在被排斥在领导岗位以后,刚刚恢复了领导权。其实不是,毛泽东写这首词的时候还没有恢复领导权,那时年底的时候了。也就是说毛泽东个人当时还处于失意的时候,但他能够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而为红军的胜利而欣喜不已,而诗兴大发!”

“同学们上我的语文课,还要有第二种意识,就是研讨的意识。谁研讨呢?同学之间,李老师和同学们之间,都可以研讨。各自发表各自的发现、感受,谈自己不同的观点,展开交流和碰撞。我希望以后我们的语文课,同时也是学术研讨会。”

我请同学们把课文打开:“刚才早读课,同学们都读了这首词。现在我听听同学们读一遍。我们对这篇课文已经预习过了,我想同学们该不会读错什么字了吧?”

这次我要学生读的目的,主要是看他们对词的熟悉程度,是否把每个字音读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学生的朗读声在教室里回荡。

学生朗读完了以后,我评价道:“嗯,总体上说,同学们读得还不错,比较有气势,没有出现读错字的情况。但显得平淡了一些,而且稍微有些快。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但读起来朗读,看他们是怎样处理的。谁愿意第一个起来朗读呀?”

钟雪飞把手举了起来。我点点头:“好,请钟雪飞同学们朗读!”

“独立寒秋……”钟雪飞读得很轻柔,有点如诉如泣的味道,声音也不大,但他很认真也很投入。因此,同学们给了他以掌声。我却没有鼓掌。

我说:“同学们都鼓掌,我没有鼓掌。为什么呢?这样,我们在请一个同学起来读,比较一下吧!”唐强同学马上把手举了起来。

“好,请唐强读,大家认真听听,比较一下,看唐强是否读得比钟雪飞强!”我说。

在我看来,唐强读得显得比钟雪飞强,他抑扬顿挫处理得好一些,速度适中。同学们也给了他以掌声。

我正要评论,这时候,张长春举手要求读,我点点头,示意他读。他站了起来:“独――立――寒――秋――”他读得非常投入,而且很有气势,只是在读“百舸争流”的时候,突然把声音降低了,耳语一般:“百舸争流”。但后面边一气呵成,直到“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同学们的掌声又响起了……

我请钟雪飞对两位同学的朗读进行评论。钟雪飞站了起来:“我觉得张长春读得像念经一样……”同学们听了立刻笑了起来。

我问张长春:“你同意钟雪飞的评价吗?你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当然不同意!”张长春很干脆地说,“我觉得毛泽东的诗必须读的抑扬顿挫,才能体现出其中的韵味。”

我又问钟雪飞对唐强朗读的评价,他的评价也不高。

我说:“哦,他们都不如你读得好?”

全班大笑,钟雪飞有点不好意思了。我说:“我觉得你读得很认真,但是没有读出毛泽东的那种大气。你想不想再给大家读一遍?”

钟雪飞来不及表态,同学们已经开始鼓掌了。

于是,他稍微调整了一下情绪,开始了第二次朗诵:“独立寒秋……”

这次显然大有进步,我评论道:“牛顿说过,如果我在科学上有什么发现的话,那时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同样,此刻我可以说,如果说钟雪飞的朗读有很大进步的话,那么是因为他站在张长春和唐强的肩上。”

全班大笑。

“刚才都是男同学朗读,有没有女同学们能够读一读?”我的话音刚落,何思静同学举手了。

“好,就请何思静同学!”我用手对坐在后排的何思静同学挥了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何思静音色很美,读的舒缓而从容。当最后一句读完,全班同学给她以最热烈的掌声。

“听了何思静的朗读,我再一次感到,女性在语言表达上天生就优于男性。”我这话的时候,我发现男生们有点不好意思,女生的脸上却明显表现出了自豪甚至得意。我继续评论道:“我个人认为何思静是读进去了的,她虽然声音不算特别大声,也谈不上特别有气势,但她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我觉得他是读懂了这首词的。”

我又说:“我叫同学们读,其实是在考察同学们是否理解了这首词。因为,你们的朗读就体现着你们对词的理解程度。这首词,在我看来,感情基调是深沉而豪迈,因此读的时候节奏要舒缓从容,表现出一种雄浑的气势。比如第一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我开始给学生一边谈我的理解,一边朗读,“第一句不能读快了,读快了给人感觉是匆忙急迫,而不是从容镇定。你们想想,青年毛泽东独立于江边,思绪渺然,感情的潮水随江水而北上。因此,这里读的时候,要体现出一种深沉。”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我继续讲继续读,“‘万’应该读得高亢一些,以表现山之多,‘层’字也应该重读,表现出层层叠叠的味道。下面几句‘漫江’也该读得响亮一些,以表现出无边无际的江面,‘百舸争流’更应该读出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你们想想,千帆竞发,这是何等的壮观!因此,刚才张长春读‘百舸争流’突然读得很轻很小声,给人的感觉就一只船,而且是偷偷摸摸的。”学生们大笑。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读到这里,我评论道:“唯有如此从容而气势豪迈的朗读,才能表现出毛泽东眼前那种生机勃勃的无边秋色!在这里,接下来,毛泽东已站在空中俯瞰地球的眼光向世界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你们读到这里,也应该把自己当作毛泽东,向世界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下阕回忆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可以稍微读快一些,以体现出一种青春蓬勃的生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应该读得这样激越而奔放。”我突然产了联想:“你们回忆一下,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总的风格是凄婉,但在表现二人同窗共读那一段生活时,旋律却显得欢快活泼……”我忍不住哼了起来,学生们都开怀地笑了。“当然,我哼得不好听,但意思可能同学们都明白了。因此,读这几句我觉得节奏可以稍微快一些,一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应该斩钉截铁而英勇无畏,速度可以稍微放慢,尽量读的雄健一些:‘粪、土、当、年――万――户――侯!’最后一句更要读得激昂而豪迈:‘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教室里一片肃静,随着我的朗读和解说,学生们都在尽力体会揣摩词的内涵。

“好,同学们再齐读一遍――‘沁园春长沙’起!”我开了个头。

“独――立――寒――秋――”无论是音量和气势还有节奏,都明显比刚才的齐读好,同学们从容而精神饱满地朗读着,从这气势磅礴的朗读中,我感到,同学们的心中正激荡着青年毛泽东的万丈豪情。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学生们朗读的戛然而止,但余韵却还在教室里回荡。我忍不住叫到:“好!好!你们开始走进青年毛泽东的心灵了!”

我顺势把话题一转,教学进程推入下一个阶段:“那么,你们从毛泽东的心灵中感悟到什么呢?换句话说,你们读了这首词,有什么总体感受呢?大家也可以谈自己的发现――对某一句后某一字的读到理解,当然,也可以就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就是我说的研讨。这样,坐在一起的几个同学可以先互相交流一下各自的感受和发现。”

学生们开始三三两两地讨论交流起来……

第一个站起来发言的是女同学王楠楠:“我读毛泽东的这一首词,每读一次都感到一种气势,这种气势在我心中挥之不去。词中的气势,其实体现了毛泽东那种豁达的胸襟。我读上阕的写景,那种景象就会立刻印在脑海里,读下阕,我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我们现在朝气蓬勃。我特别喜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句,让我体会到毛泽东的眼光总是看得很远,与众不同。”

“嗯,这是你自己的感悟。是的,毛泽东看世界,总有一种宇宙的视野――毛泽东晚年曾在一首词中把地球视为‘小小寰球’;还有,他曾写下‘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李文思问了一个问题:“李老师,‘恰同学少年’的‘恰’是什么意思呢?”

我说:“别只靠我回答,同学们也可回答。又没有同学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好几个同学说:“恰好,正当。”

“这个解释是对的。”我说,“但是,这里的‘同学少年’好像重复了,又是同学又是少年,难道同学就不是少年吗?”

有学生在下面说:“少年在这里是年少的意思!”

我问:“同学少年在这里是并列结构还是主谓结构?”

学生们说:“主谓结构!”

我笑起来:“这就对了!”

我请学生继续谈他们的感悟和发现。汪洋同学说:“读这首词,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体会到毛泽东是一个很有抱负、充满崇高理想、满怀壮志、一心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

“的确如此!青年毛泽东正是一个立志改造中国的人。”我补充道,“1986年,我第一次去长沙,寻访新民学会旧址,这是当年毛泽东和他们的伙伴们组织的一个革命团体,创办了著名的《湘江评论》;我还到了长沙第一师范,这是毛泽东的母校,从一些文物中了解到,毛泽东很早的时候,就和别人不一样,不一样什么地方?那就是他有志向!这种志向,使他在学习中生活中产生了一般人不具有的毅力和意志。他认为‘现在时局危机,求知的需要迫切’,必须刻苦攻读。在日常生活中,他认为关心和谈论的应该是‘大事’,即‘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正因为如此,他要求自己并鼓励同学为挽救今日中国之危亡,共为建设未来而储才蓄能;要做确有真才实学的救国‘奇杰’,不要做‘金玉其外’,不学无术,专为自己而生活的小人。他说:‘来日之中国,艰难百倍于昔,非有奇杰,不足以言救济。’‘奇杰’何在?‘奇杰’就在那些满怀救国抱负,而又潜心学习的‘有志之士’中。这些都可以从这首词中感受到。对毛泽东的评价,是一个说不尽的复杂的话题,但我现在读这首词,我真切地感到一种英雄主义气息!”

说着,我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大字:“让英雄主义重返中国!”

我发挥道:“因为――恕我直言,在当代中国,这种英雄主义已经很少很少了!今天的中国,英雄已经很少很少。刘翔在奥运会上创造了12.91秒的110米跨栏的成绩,这在中国田径史上是一个历史的跨越。在我心中,刘翔就是一个充满阳刚之气的英雄!可是,我打开一些报纸,居然不少文章都这样评价刘翔‘刘翔是一个阳光男孩’!真气死我了!但的确现在相当多的男性青年,都喜欢别人叫自己‘男孩子’,有的甚至三十好几了,也自称‘像我们这些男孩子吧’!(学生大笑)恶心!难怪有人说,今天中国没有男子汉,只有男孩子!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从《沁园春长沙》里,读到一种久违的英雄主义气概,进而呼唤让英雄主义重返中国!我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位男同学,一定要做胸有大志的男子汉,不做所谓的‘男孩子’!”

学生们的眼睛都凝视着我,听着我铿锵有力而斩钉截铁的声音;教室里静静地,我仿佛可以听到学生们的心跳。

杨晓梅举手了:“我感到毛泽东很会写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直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写得很好!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留给人们的想象空间却很大,而且毛泽东写得很层次……”

听到这里,我感到这是一个切入写景分析的好时机,便顺势问道:“怎样的有层次呢?”其他同学也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于是,我和学生们一起紧扣词的上阕,七嘴八舌地细细分析起来。

先是写“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然后是写“看”,这里有动景和静景的结合:“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和“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有远景和近景结合:“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和“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有仰视和俯视结合:“鹰击长空”和“鱼翔浅底”;再以“万类霜天竞自由”做结;最后是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我和学生们分析之后,杨晓梅还补充说:“我特别喜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几句,因为这几句给人以很豪迈、傲视群雄的感觉;还有后面‘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特别能体现青年毛泽东与众不同的气概,在受封建思想统治几千的中国,有几个人能够这样想这样说?足见毛泽东的远大抱负!”

“我不同意杨晓梅的观点!”钟雪飞站了起来,“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我觉得毛泽东有点狂,甚至还有几分虚伪!”大家惊讶地看着他,我没有打断他,而是鼓励他说下去。钟雪飞继续说道:“他说‘粪土当年万户侯’,可当他夺取政权当了最高领袖之后,却听不进一点别人的意见,把刘少奇和一些老帅打下去,对比他当年的‘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不是虚伪吗?”

同学们议论纷纷,显然有同学也不同意钟雪飞的看法。我看李运的手似举非举,但他分明有话要说,我便说:“李运有什么高见?”

李运说:“我的确不大同意钟雪飞的观点!毛泽东不‘狂’的话,他就打不下新中国。至于晚年的错误,我认为可以原谅,因为他之所以犯错误,大体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年纪大糊涂了,二是江青在他耳边说了许多坏话。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毛泽东毕竟生活在封建社会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因此,哪怕他再怎么反封建,但他脑子里必然也有些封建帝王思想,而且根深蒂固,但也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它实际上成了中国最后一位皇帝,这与历史上一切成功的农民起义领袖有几分相似。”

李运坐下后,学生纷纷把目光投向我,期待着我发表看法。我便说:“那我谈谈我的看法吧!注意呀,这只是我的看法,不强加给同学们。青年毛泽东的确很狂,而且毛泽东一直都很狂。这种狂包含着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这种狂本身并没有错。当代中国,狂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问题是,不能只允许一个人狂,而不许别人狂。毛泽东你可以狂,但也应该允许别人狂呀!毛泽东的悲剧正在于此。年轻时的他,‘粪土当年万户侯’;晚年的他,却容不下半点不同意见,别人哪怕说他一句不是,都可能遭致灭顶之灾!他在自己狂的时候,却不许别人狂。(www.61k.com)词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意思是谁来主宰这个世界的命运,你们说,毛泽东认为是谁?”

学生纷纷答:“是毛泽东自己!”

我说:“按正统的解释,毛泽东说的是无产阶级。但我看这一句里面当然包含有他自己的意思。但我这里要问的是:主宰这个世界的沉浮究竟应该是谁呢?”

学生一下被问住了,我自问自答:“就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由’本身!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毛泽东认为应该有‘万类’之外的力量来主宰‘万物’,可是我认为,‘万类霜天竞自由’本身就是这个世界最理想也最美的境界了,‘自由竞争’难道不就是主宰万物的规律吗?还需要什么外在的东西来主宰呢?遗憾的是,毛泽东年轻时,认为应该有一种力量主宰这个世界的沉浮,他一生都在为主宰中国主宰自然主宰社会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努力,结果,当他的‘狂’在理智的范围内时,它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直至取得了他所领导的革命的成功,这种成功使他周围的人包括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把他当作无往而不胜的神,同时这些成功,是毛泽东自己也把自己当作神,于是他的狂,他的主宰欲望越过了理智和科学的轨道,把中国推向了灾难!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一生都在写诗,写诗需要激情,需要想象,需要浪漫,唯独不需要科学,然而,毛泽东把治理国家建设国家也当作随心所欲的诗来写,悲剧便发生了!当然,这绝不只是毛泽东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我们民族的悲剧!我们不应该苛求毛泽东,正如李运所说,毛泽东属于我们的中国文化。我认为,我们民族最优秀的因素毛泽东具备了,同时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封建遗毒,毛泽东也未能避免。毛泽东去世后,他的后继者正是纠正了他的错误,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事业,我们中国才重新开始了进步和发展。任何人都不是完人,更不是神,今天的我们不宜过多指责毛泽东,而应该把眼光关注于制度建设,因为‘总统是靠不住的’!只有民主和科学的制度,才能保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这就是政治文明!”

下课铃声响起了,我赶紧总结道:“青年毛泽东的理想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永远值得我们和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学习,但他晚年的悲剧,却应该而且也可以通过民主制度避免。我们当然不应该苛求八十年前的毛泽东,但历史进入21世纪,今天的我们应该拥有一种民主的情怀。如果老想着去主宰别人,必然走向强权,当今国际政治也是如此。人类进化到今天,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知道,无论自然界的运行,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最好的局面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下课!”

二 :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300字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300字

读毛泽东的诗,总会感觉到很强的时代感,总会感觉到他要抒发的感情是那么的浓烈,是那么气吞山河。无论是《长沙》还是《雪》,虽是写景,却不失诗中要表达的抱负。

读毛泽东的诗,是需要深究的,是需要深思的,是需要融进他所处的环境的。我们没有身临其境,却倍受君临天下的气势。是的,中国从来就需要这样的有志青年。

《雪》,磅礴的山峦连在一起,何等壮丽的冬色。寥寥几笔,生动形象的冬雪图就展现在眼前。似没有纹身也一样铭心。写景同时抒发远大的理想,是一代风流人物的表现。

《长沙》,深远的秋景在毛泽东的笔下,不但没有令人感到“悲”秋,反而有另一种感觉:秋原来是可以像春一样充满生机和生命。于是硕果累枝头的季节,解放了人们的旧思想。对四周枫林如火的真实写照,寄寓着他火热的革命抱负。

《雪》与《长沙》是异曲同工,共奏中国美好江山的悠扬乐韵。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300字

我深刻认识到第一单元所学的文章都是经典,它们的文学意境与精髓让我不禁感慨。其中《沁园春长沙》让我有许多感触。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www.61k.com,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300字

整篇词上阕写了作者重回橘子洲头,在橘子洲看到的的湘江之景,下阕作者回忆了青年与同学们游玩橘子洲,抒发了自己的抱负与感慨,表现了作者的豪迈之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一句表明作者独自来到橘子洲观看到这漫妙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句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天的山上,枫叶红透漫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八个字,动静结合,既写出了在红山映衬下的湘江美景,有表现湘江边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之态。而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同样是写江面景色,柳永却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毛词写得气势如此之恢弘、强硬,而柳词却显得婉转、伤感。毛词与柳词风格之软硬、深浅立现。

“鱼翔浅底”虽在写鱼。却又更衬托出了湘江水之清澈。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皆若空游无所依”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 :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沁园春长沙读后感
1925年的中国,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作为湖南农民-运动直接领导者的毛泽东,又将去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国家前途和个人前途是一样的光明,沁园春长沙读后感。因此虽然他已经32岁,过了青春时期,不再有虚幻的感情爆发,但他骨子里依然流淌着诗人之血,当他在离开长沙去广州之前,重游橘子洲,我们不难想见他内心的喜悦和高昂的激-情。穿过80年的漫漫时光,我们似乎依旧看到,这个瘦高个子的伟人在略有寒意的秋日午后,用浓重的湘音吟唱的样子。

他是一个人来的,我们从开头的“独立寒秋”就知道了。至于他为什么是一个人来,这个问题虽然触及了诗歌创作的某种背景;但对我们赏读诗歌来说似乎不是很重要。而从诗人的创作过程来说,“独”字起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习惯将这首词分为“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重点分析本词“景中显情”的生动表达和“化悲秋为乐秋”的高迈境界。的确,这样的文本分析解决了词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手段,尤其是远近仰附的视角变换和鲜明的色彩对比,很好地彰显了诗人的开阔胸襟,拓展了秋词的内容范畴。

但是,当我们进入诗人的内心,就会发现“独”字贯穿了全词。我们可以将本词中的几个关键动词拿出来,“立”“看”“问”“忆”;因为这几个动词串起了本词的主要内容,所以有“领词”之称。“独立”,他才强烈感觉到寒意,而这个寒不是心寒,相反,他的内心是高亢的;因为“独”,他才“看”得细,慢慢浏览体会风景的细节,静静观看辽阔江面的船只和高旷青天的雄鹰,才可以看到水底的鱼儿,看到秋天中亮丽的色彩;“独问”,他才会揽景兴怀,自言自语直抒胸臆,喷发内心的喜悦和高昂的激-情;而最后,是因为“独”才“忆”的,正是一个人来的,他才会怀想故人往事,才会展望未来。可谓是抒尽襟怀一“独”字埃

我们设想一下当时是诗人和他的众多朋友一起来的,那会怎么样呢?他应该把一部分心思放在朋友身上吧?因为他离别了,所以必须和朋友交流、对话、论辩、祝福,他就不会那样专注地看风景、想往事、发幽思,那么,他也许会记载下当时的场景,而我们也许就会读到另外一种版本的《沁园春·长沙》了。

是的,特定的写作场景会影响写作者的创作心理和创作风格,分析文章的时候想一想自己就是作者,揣摩一下写作者的写作姿势、写作习惯、写作氛围,那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我们也许可以从这里窥见写作的奥秘。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读后感《沁园春长沙读后感》(http://www.61k.com。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
本文标题:沁园春长沙读后感-沁园春长沙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061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