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语文课堂的反思:纠结·期待·质疑·收获

发布时间:2017-10-10 所属栏目: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反思

一 : 语文课堂的反思:纠结·期待·质疑·收获

程俊超

教了七年的语文,突然间不知道怎么教语文了,着实让人纠结。一直期待早日能找回做语文老师的状态,所以满怀期待地等待着一个突破口,能够早日让自己能够完成突围和自我救赎,所以带着一份期待地心情走入了xx。在xx的心情是复杂的,到现在还未理清楚,就胡诌一些自己真实的想法,贻笑大方:

一、谦卑地向他人学习,固执地坚守自我:

xx二中推广的271教学模式,的确让我们耳目一新,271的理念,也在这所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对于偏安一隅、坐井观天的我来说,不敢对这种模式妄加评论,但是走进他们课堂的第一真实的感觉只有两个字:恐怖——对其课堂的容量感到恐怖,对其上课环节的紧凑性感到恐怖,对其学生的能力感到恐怖,对其教师的水平感到恐怖……当时我们就一直有个疑问:语文是这么上的吗?能这样上吗?

于是我们就开始思考:xx语文的这种展示是不是一种伪展示,xx的这种繁荣又是不是一种伪繁荣呢?

带着这样的一种疑问,我们又走进了高二和高三的语文课堂,尤其是在高三的课堂中,突然想到自己上高三的经历,两者比较,他们的学生和课堂确实有些让人叹为观止,难以望其项背的感触,于是一种想改的冲动跃然于心头。

但是回过头一项:这种教学模式有它的合理性,但课改重在一个改字,重在创新。语文课堂模式化了何来的改?如何体现课改的“创新”二字?且满堂讲不等于满堂灌,把80%的时间给学生,并不等于每节课都把80%的时间给学生。

由此我想到教育学博士周敏的一句话:“凡是模式的东西都要打个问号。”为什么?因为模式本身就束缚人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对文本形成个性化解读与多元化解读。课堂模式化了,老师没有个性化的展示,缺少创新的舞台,学生又何来创新?这与《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相违背的。

改是一定要改,改一定要向先者学习,但是不是就一定是xx的这种模式呢?我不敢确定,但是“右手拿来,左手把握住我们的根”总不会有错的。

二、留一份诗意给语文,别让语文变味:

从xx的课堂做出来,我们一直在谈论一个话题:xx的方式是不错的,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但是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就失去了语文味呢?

校长问了我一个问题:什么是语文味?

现在想想如果一定要给一个完整地答案,我想:语文课有三味:语文味、书卷味、人文味。

人与课有四境界:人在课外、人在课内、人如其课、人即是课。

语文的课堂应该有一种让人诗意地栖居的氛围。诗意是一种存在状态,一种精神生活方式;是我们感知与把握世界的方式;是教师人生的审美方式;是语文教师的文学情怀。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作为语文教师,更要留一份诗意给语文。要以文学的方式实现诗意生存,以文学的魅力培育诗意课堂,以文学滋养奠基诗意情怀,以文学心性成就诗意人生。以诗意课堂的理念作指导,用睿智的思想、信手拈来的鲜活实例,用俏皮形象的比喻、人文的情怀,用深厚的学养、激情即兴的演讲,给学生添了一份对那些文学日子的回忆,给学生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着学生走向一扇通往教育新境界的大门。只要着眼于诗意而非着手于功利,注重生活而非注意生存,语文教师才可以成为真正地教学的“家”而非教书“匠”。

反思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不也存在着这样诸多的问题吗?我们或固守旧式,或者矫枉过正:(1)重情感、态度,轻语言的品味;(2)误解“合作”“交流”,轻视自主学习;(3)课堂预设问题太多,文本阅读不够;(4)喧宾夺主,多媒体使用过滥等。这些都是忘了语文本真的教学。

xx带给我最大的收获,不是有了现成的模式和方法可依,而是在嘲讽别人的同时,更多看到自己的毛病。反思和调整自我,简简单单、扎扎实实、真真切切教语文。简简单单,借用于漪老师所说的话很恰当,“文本内容还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就会浮泛,语文的个性淡化了,乃至难以找到痕迹”。扎扎实实即教学有中心、有收获、有法度(哪个最有效就选作切入点)。真真切切讲的是心思在教学上,提倡要感动学生,首先要燃烧自己。

三、关注个性化阅读,慎观应试型技巧:

懂得语文的人都知道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但是在xx,我们却看到“一千个读者却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场景。这让人害怕。

语文课除了常规教学之外,还要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我觉得,文学文本自作家发表后就成为独立于作家之外的客观存在,阅读鉴赏实际上是读者作为鉴赏主体向文本客体挺进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创新解读,并不是简单否定从前的或他人的解读,而是要告诉学生,文本解读应该是多元的,我们不必拘泥于他人的解读。真正的文学阅读,其实质是我们个体的生命体验与文本叙说的相逢,是我们内心敏感柔软的部位被一种呢喃言语触动。

本章链接:

教师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但又不是固执己见;敢于说他人没有说到的话,但又不是目空一切;敢于对书本中的定论提出挑战,但又不是无知妄说;敢于对课堂上老师不合时宜的解说说“不”,但又不是蔑视师长;敢于坚持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的良好习惯,但又不是离群索居,远离集体。

要做到这两点,老师要做的事情很多:以文化作基础,以思想来催促,系统阅读语文教育研究的各类著作,要研读教材,要积累资料,要引导学生以阅读驱动写作,以写作驱动阅读等等。

xx的教学成功在于,他们的学生一定是语文考试中的高手,但是如此的语文导学,还真的让人有些难以接受。

四、青年教师可以做教改先锋,中年教师更是中流砥柱。

带着满心地期待走入xx,当走出xx的时候,坦白说:并没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兴奋,反倒有一种更加迷茫的困惑。

知道语文教学一定要改,与其抓住改革的尾巴,不如走在改革的前列。但是,xx让我感觉:有如此良好的环境,有如此庞大的团队,做了这么些年,连我这样年轻的老师,都可以看出其明显的问题与破绽,那我们学校的教改又是何其的艰难。

语文教改最大的问题,不是其它,而是缺乏真正的领路人。

作为组长,甚感惭愧,深感力不从心。我说服不了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行走是否正确,试问我又怎么能要求其他人和我同道呢?

反思自我: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我们的教师相当大的一部分要么经验匮乏,要么职业倦怠很严重。如何使得教师走过职业高原期,进入职业转变期、职业成熟期,由骨干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愚以为是教改的关键所在。以名师立校,可能是真正地出路所在。

青年教师可以做教改先锋,中年教师更是中流砥柱。如果一批经验型教师能依靠外部支持(如专家指导),受外力的强力推动,靠“用理论”来反思自己的经验,改变看问题的立场方法,那么,他们都会成为专家型教师。我们也就可以更早地走上教改地正途。

感怀颇多,纠结依旧,胡诌一气,不知所云。突然想起一个同事的一句话:任何的改革一定需要冷静。冷静地学习他人,冷静地反思自我,冷静的践行改革,希望自己也能在冷静中,找到致远的出路,这是此次山东学习最大的收获。

文章地址:

二 :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物质的量”时,如果对“物质的量、微粒数、摩尔质量等”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定义和概念的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化学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化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始时缺乏些粉笔字的经验,没有考虑到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特别是没有考虑到要合理地使用面板,往往板书小、草、乱,以致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情绪。有的老师为了强调某个感念或它的某个特征,往往重复在一些字句下面加点、加圈、加波纹线,“五彩缤纷”,致使版面很不整洁,有损于美育教育,记得笔者的高中物理老师能信手在黑板上画一个非常圆的圆,我们由此对他十分佩服。此外,板书难免有错漏,我们写好后要复看一遍,有错的能及时修改,错的地方不要用手掌随便一抹,否则黑板就成了“花脸”。板书又快又好,应当是努力的目标。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如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自己一定要熟悉各种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过程(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回顾这两年多来的的教学,经过教学反思,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长,踢自己之短,扩大自己的专业和理论视野,促成自身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断成长,尽快从经验的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反思_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化学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化学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采用。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

三 :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体育委员李圆上语文课时总是趴在课桌上,显得很懒散,多次提醒他要注意,可效果却不是特别明显,但他也不是班上的学困生。留心观察之后我发现:还有好多的学生听讲时的状态也不是很好,回答问题很被动。批阅学生的周记,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老师,您不要生气,我总觉得进入高二以来,语文课上得沉闷了些,总想睡觉。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些课文离我们太遥远了吗?与其让我们对那些遥远的事件发表意见,倒不如把时间放在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希望老师考虑。"说实话,读了这段话,想到出现的这些情况。我有些悲哀,也有些埋怨,但我也在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为什么有些学生,读书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而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我在讲解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这节课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也较好。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从而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智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爱好和兴趣以及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生活体验,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让学生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成为一种综合素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是我近来思考的问题,或许在正确理解新课标之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不可否认,这也正是解决问题的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语文课堂的反思:纠结·期待·质疑·收获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912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