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高二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反思范文
教师能否真正把握好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能否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亦即教师的自我监控。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与修改,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组织,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变换,教学活动的检查以及教学信息的反馈与评估等,都需要教师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分析与判断,做出相应的决策,并付之于教学过程中。
一、 多总结、多体会,善于发现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即在课堂上密切注视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这个过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等方面随时保持有意识的反思,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
1、 对教学目标的体会反思
教师应在每一个单元甚至每一个课时教学前,均应对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达到的目标有一个清晰认识,因为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控制功能,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前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以免目标过高或目标过低,使教学效率低下,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设定教学目标,第一,要体现目标设计的人本观,即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要体现目标的整体性,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同时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第三,要突出重点目标。课程目标由系统的教学目标来体现,每一章节的目标服务于教学目标,每堂课的目标要突出重点,强调目标的整体性,并不是说每节课是平均使用力量,没有重点目标。
2、 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反思
首先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反思。例如,在高中化学盐类的水解的教学中,对于弱酸弱碱盐的水解情况不应作太多的涉及,但也不可只字不提。
其次是对教学内容广度的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鼓励各地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师选用教材的余地进一步扩大。对于选定的教材,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挖掘教材的教育内涵,或对教材顺序作适当的调整。
3、 对教学方法的体会反思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说明了没有适合所有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方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训、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基础对教学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对盐类的水解教学时,把教学方法改为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实验探究为形式,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关注和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手段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所有活动的取向性,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性等诸多方面。
总之,只有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细心体会,才能发现问题,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二、 加强交流沟通,不断尝试改进
尝试改进是在反思教学的问题所在后,教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主动寻求原因,并尝试改进、纠正和调节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表现在老师对教学各环节的用心体会,根据发现的问题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尝试使用新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1、 教学理念的反思改进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教学过程的反思改进
教学过程的反思改进,其实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反思主要是面对新的课程改革,如何突破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方法,应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改进教法,优化教法。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它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和高质。课后可从新知导语、课堂氛围、学生思维、板书设计、课件应用等方面做出反思,加以改进,课后反思可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和参考
3 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教学中的细心体会,善于寻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往往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程度有关。只有悉心沟通,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准确把握住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师生间沟通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言语与体态语言是沟通师生双方信息、情感的重要手段。。
三、 认真研究,勤于调整反思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有效运用,还要求教师勤于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的实际效果。可以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例如,在学习“铁及其化合物”一节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缺乏知识迁移的能力,对铁在不同强弱氧化剂作用下的氧化产物,能较好掌握,但一碰到铁与稀硝酸、锌与氯化铁溶液等反应,涉及到因量的关系而引起产物不同现象,往往考虑问题就不周全了。意识到这个问题,再进行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铁的变价特点,掌握fe 0价、+2价、+3价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0价fe的还原性,+3价fe的氧化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反应等。 由此引导学生掌握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反应规律,这样就可以强化学生的认识。
实践表明,“反思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有自觉的意识,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此外,教师反思能力结构中的自我监控能力与教学监控能力是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以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为切入口,可以进而提高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这样,教师的监控能力不断得以提高,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都可以应付自如。
化学教学中要求我们反思的层面是很多的,我们应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加强对教学情节的回顾、反思和分析,总结教学得失,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
二 : 河殇——中华文化反思录(一、二集)
中国发明火药用于驱神避邪,而外国却用我们发明的火药制成枪炮来侵略我们。……《河觞》它发人深省地提出了二、三十个观念不同的问题,从各个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你将怎样向贫穷落后告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集 寻 梦
[黄河拉加峡,湍流旋涡]
1987年6月13日,吸引成千上万中国人的黄河漂流探险传来凶讯:洛阳和北京两支黄漂队都在拉加峡下峡翻船遇难,曾经漂过长江虎跳峡的两位勇士郎宝洛、雷建生也被黄河急流吞没。国内一时议论纷纷。
据报道,这些青年漂流者是因为决不让美国人肯·沃伦拿走中国江河的首漂权才铤而走险的。肯·沃伦对此十分不解。他说,你们中国人如果到美国去漂密西西比河,是不会遭到反对的,当然,沃伦先生永远无法把眼下的漂流,同一百年前西方列强的炮舰在中国江河里横行的历史联系起来。可中国的青年忘不了。
当这些漂流者抛尸黄河的时候,我们是称道他们有爱国精神呢,还是批评他们的盲目民族情感?
无论怎样,他们把这件事情偏偏做在我们民族的母亲河上,悲壮和悲剧都是巨大的。
事情不仅仅只表现在江河漂流上,你看,在这些体育竞技场上,中国人是多么狂热啊。
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大伙儿都跳、都哭。
如果输了呢?大伙就骂、就砸、就闹事。
一个在心理上再也输不起的民族。
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已经是五连冠了。压在她们肩上的是民族和历史的沉重责任。
假如下一次她们输了呢?
当然,也有不少人不再为这些事烦恼。他们匆匆离开祖国,要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个究竟。同时,那些散布在外面的游子们,又纷纷回到祖国来看个究竟,这两股双向逆反的风潮又说明了什么呢?
是近百年来总是被动挨打的历史造成了我们今天的心态吗?或者说,是近几十年来的贫困落后造成的吗?
或许是这样,但不完全是。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在痛苦。它的全部痛苦就在于:文明衰落了!
在当今的世界上,面对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和全球文化汇流的大趋势,每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民族,都面临着现实与传统的严重的危机。传统越古老,危机越沉重;危机越沉重,寻根越热烈。
这的确是世界上很奇特的一条大河。它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冰峰雪山中发源,向东流去。经过一座黄土高原以后,就变成了一条黄色的泥河。这条河偏偏又孕育了一个黄肤色的民族,这个民族恰恰又把他们最早的祖先叫做黄帝。而在今天的地球上,每五个人中间,就有一个黄帝的子孙。
黄水、黄土、黄种人。这是一种多么神秘的自然联系,它仿佛让人相信,这个黄色人种的皮肤就是被黄河染成的。
的确,天地间还没有其他一种自然力量,曾像黄河这样对塑造华夏文明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必要去作繁琐的考证。只从一个在中国最常见也最受敬畏的偶像上,就能得到应证。
[九龙壁、喷火的龙舟、龙年邮票]
它,几乎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象征,可是,人们是否想过,华夏民族为什么会崇拜这么一个形象凶暴的怪物呢?恰逢又是一个龙年,对龙神崇拜的研究也热闹起来。这无疑也是文化寻根的一种表现。
蔡大成(神话学者):龙,是原始人按特定观念组装起来的,是一个组装料。马头、鹿角、蛇身、鸡爪,在文化的含义中都是一种生命的符号……
谢选骏(《文化哲学》丛书副主编):龙神崇拜,就是让人去崇拜那种不是人的东西——龙。……龙是自然界的横暴者,皇帝是人世间的横暴者,皇帝要把自己打扮成一种不是人的东西。
有人说,在中国文化中有某种宽容恶势力的成分;也有人说,中国民族性格中,有圆滑世故、听天由命、逆来顺受的致命弱点。那么,这决不是偶然的,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来说,农业的命脉正在于水,水却被龙王主宰着。于是,这个民族爱它也恨它,赞美它也诅咒它。这是一种多么复杂的感情,就像龙的形象一样复杂。
于是,中国人也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他们要把龙王老子供奉得使它无可挑剔,把它捧上权力的峰巅;另一方面他们又要在丰收锣鼓敲响的时候,着实地戏弄这老东西一番,出出一年磕头烧香、诚惶诚恐的恶气。这真是一种绝妙的中国式的智慧和幽默。在敬畏和戏弄之间,人们获得了微妙的心理平衡。
环境越困难,刺激文明生长的积极力量就越强烈,这是西方史学界的一个著名观点,他们认为,黄河流域之所以成为古代中国的摇篮,可能就是由于人类在这里所要应付的自然环境的挑战,比中国的南方,例如长江流域,要严重得多,人们潜伏的创造才能被挑战刺激起来了。
今天如果有人告诉你,东方社会那悠久的专制主义实际上同水有关系。可能你会觉得奇怪。其实,这种看法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东方的自然气候状况,使大规模的人工灌溉设施成为农业的首要条件,在那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必须由一个高度集中的中央专制政权来组织成千上万人去完成,这就是著名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观点。可惜,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把这个问题彻底讲清楚,让后人一直争论不休。
(从秦始皇兵马俑方阵叠印古埃及金字塔)
成千上万微不足道的个体,被某种秩序排列组合在一起,拥戴着那个至高无上的顶峰。这种大一统的社会结构,不是很像一座庞大的金字塔吗?因此,民主、自由、平等这些东西,就很难成为“亚细亚”的了。
亚细亚,是一句古闪米特语,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在地球北温带欧亚非三大洲的接壤处,从冰山雪峰中流淌出来的几条大河,分别孕育了人类最古老的几个文明。
无论是黄河,尼罗河,还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以及印度河,这几条著名的东方江河,都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因此,亚细亚是创始的地方。文明的曙光从亚细亚升起,就像太阳从东方升起一样。
但是,五千年过去了,亚细亚的太阳陨落了。这几个最先闪光的古老文明,也或早或迟一个个黯淡下去了。
这是为什么呢?
在喜马拉雅山背后的这个黄种人的文明,却异乎寻常地延年益寿。这似乎是一个例外。为什么封建社会形态在中国长期延续这个问题, 已经争论了多少年,人们提出种种解释,总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现象。
其实,真正特殊的并不是东方的古老现象,而是欧洲出现了突变现象。美国哈佛大学的华裔学者张光直教授认为,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由于自身具有重视经济,贸易和技术等等因素,后来同地中海的古希腊文明结合,产生了突破性的新文明因素,最后走向了现代西方工业文明。它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原来并不是一条常规性的历史走廊。
在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具有世界普遍性的常规通道,实际上是东方式的亚细亚形态。张光直教授研究了中国文明同中美洲玛雅文明的相似性,认为它们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产物。他认为,亚洲、非洲和美洲的古老文明都具有类似的普遍性。
因此,并不是中国文明多么特殊和奇怪。它的漫长,恰恰是整个古老世界的最后挣扎。亚细亚遇到的挑战,是欧洲对全人类的挑战。
在我们的民族情感上,总有这样一个误区:似乎近百年的耻辱,只是一种光荣历史的断裂。自从1840年以来,总有人用古代的荣耀和伟大,来掩饰近代的贫弱和落后。
然而,文明毕竟衰落了。
历史的富足、文明的悠久,毕竟都是昨天的故事。
(张明敏身着龙纹长袍唱《龙的传人》)
哪个中国人不熟悉这支歌呢?
你从这歌声里听得出有一种深深的叹息吗?
叹息又有什么用呢?
这可敬又可怕的古老偶像,曾经凝聚了我们祖先的多少噩梦,难道我们还要用它来凝聚我们今天的悲凉和怀旧之情吗?
龙的崇拜,似乎可以证明,我们民族的心灵,还深深地眷恋着黄河孕育的那种古老文明的氛围,还迟迟的停留在祖先的历史阴影之中,这颗心灵如同活在梦中。今天,确实到了彻底唤醒它的时候了。
文明衰落了,我们也不必哀伤,世界上曾经有过的大河流域文明,无一例外都衰落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计算过,人类历史上一共出现过21种文明,其中14个已经绝迹。6个正在衰朽,只有古希腊文明转化成了工业文明,浪潮席卷全世界。我们应当勇敢地正视历史。
几千年来,黄河文明受到多少次伴随着征服的外来冲击,但它始终没有陨落。我们曾经很欣赏这种强大的文明同化力量。但是,在二十世纪末的今天,尽管外来冲击不再伴随着大炮和铁蹄,我们的古老文明却再也抵挡不住了。
它已经衰老了。它需要补充新的文明因子。
龙的传人呵,黄河能给予我们的,早就给了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祖先已经创造了文明,黄河无疑不能再孕育一次。需要我们创造的,是崭新的文明,它不可能再从黄河里流淌出来。旧文明的沉渣已经像淤积在黄河河槽里的泥沙一样,积淀在我们民族的血管里。它需要一场大洪峰的冲刷。而这场大洪峰已经来到。它就是工业文明。它在召唤我们!
第二集 命 运
人类崇拜太阳。
有人说,太阳送给地球的第一份珍贵的礼物,应当是土壤。
若干万年前,当地球上的冰川消融后,南行的风,卷起冰碛物中的黄色粉土,纷纷扬扬地洒满了地球中纬度的表面。
这茫茫一片黄色丰厚的土地,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家。
研究古文化的学者们提出过一种说法,黄帝的“帝”字,可能是土地的“地”字。“黄帝”就是黄色的土地,也就是中国人爱谈的那个“皇天后土”的“后土”,意思是地母。
由此看来,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宗,乃是黄土地的化身。是的,你看那黄土高原上的中国人,生于黄土,长于黄土,身上沾濡的也是黄土。吃的黄米、黄豆,住的是黄土山下挖的窑洞,喝的是黄泥汤的水。古时候的人,位至九五之尊,当了皇帝,就是穿黄袍、走黄道,住的是黄色琉璃瓦大殿。死了以后呢?统统都赴黄泉。
因此,世界上其他民族对土地的崇拜,都不及我们的祖先那样虔诚,那样隆重而深刻地把它烙印在自己的文化和心理之中。
(北京先农坛斑驳残碎的坛基)
天子和大臣们,每年都要到这里来举行“亲耕”。皇帝右手扶着漆金的雕龙犁,左手执鞭,在两名老者的搀扶下,在这象征土地的祭坛上步行三次,就算完成了“亲耕”。于是五谷丰登,指日可待。
几千年的文化,都凝聚在这黄土里。于是,它就显得很神秘,仿佛包裹着中国人的心魂。
张炜(山东作家):黄河流了好多年,它把好多秘密都渗透在两岸的泥土中。 有两个老头儿,十几岁时流浪到东北去,到了七八十岁的时候,几经周折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地方。这是一个离黄河入海口二十多里的村庄。……回去的时候 ,每个人从地里包了一包土走。走的前一天晚上,两个老人搂抱着,在炕上滚动着哭了一夜。我一直到现在也搞不明白,这包泥土里边有什么东西?
哲学家好象琢磨得更透一些。
黑格尔曾经说过: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地上,把他们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圈子。这种超越土地限制、渡过大海的活动,是亚细亚洲各国所没有的。
今天的中国青年,也许会责怪我们的祖国:你们为什么那么眷恋大陆,始终不能超越土地的限制走向大海呢?
这就是历史的命运。
冯天瑜(湖北大学历史系教授):黄河中下游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地带,它的北边是比较难以逾越的蒙古戈壁。西北是万里黄沙,形成交通障壁。西南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险峻的青藏高原。东边面临地球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它的浩瀚无际跟地中海的情形不一样,对古人来说也是难以征服的。这么看来,地理环境对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一种隔绝机制,造成了一种内向的、求稳定的文化类型。
因此,中国人既不像欧洲民族那样生活在地中海周围,也不像美国人那样住在两个大洋之间。命运就给中国人安排了这样一种生存空间。
几千年来,肥沃的中原地区始终面对着北方那个广袤纵深的蒙古高原。这种平原与高原的直接对峙,在欧洲是不存在的,它形成了某种奇特的历史关系:处于迁徙无定状态中的高原游牧民族,始终把平原大河流域作为他们争夺的一个目标,经常像洪水一样从高原上横冲下来。整个中国古代史,几乎就是一部游牧人同农耕人争夺生存空间的历史。
在工业文明出现以前,谁能否认这样的华夏农业文明的先进性呢?理所当然,中原人是必须保护它不受游牧文化的侵扰的。
最好的保护手段,莫过于“城廓”。
在陕西临潼姜寨出土的原始村落遗址,也许是最早的城廓雏形。你看,所有房门都朝向中心广场,村落只朝东方留着通路。这种布局,明显地突出了团结向心的精神。
当我们再俯瞰北京城时,会惊讶地发现某种六千年的一致性。
后来,有了城墙。
把现有的明长城再向外推进五百到一千华里,在阴山和贺兰山脉一线,就是当年秦始皇命蒙恬修筑的长城,也就是传说中的孟姜女哭骂的那个长城。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浩大的工程,而指导这个工程的全部思想,早在数千年前,已经由姜寨部落的首领发明了。
有了城防,对外可以抵挡游牧民族的劫掠,对内则产生一个凝聚力,把城内的人民压向一个权力核心,因此,谁修了长城,谁好像就拥有了长城以内的土地、山河与人民,长城也就成了他家的院墙。
然而,在爱琴海边,一个西方的千古一帝亚历山大,早已率领着他那所向披靡的马其顿大军,远离自己的祖国,横扫了欧亚各个古老帝国。
仿佛同亚历山大的东征前后响应,秦始皇也开始了大规模抗击匈奴的战争。这位千古一帝,决不像亚历山大那样四处游荡,而是按照东方帝王特有的思维习惯和想象力,修筑了亚历山大做梦也想不到的万里长征。
秦始皇的这种伟大的想象力,仍然是一种不能超越土地的想象力。
到了公元102年,追击匈奴直达中亚腹地的一位中国汉朝将军班超,为了窥视罗马帝国的虚实,派出他的副将甘英西渡波新湾。然而,甘英却被海浪吓退了。
从亚历山大的东征,到班超的西进,历史走过了将近四百年。由于高山和大海的阻隔,东西两大帝国所代表的两大文明,在历史的邂逅中两度失之交臂。那种直接的对抗和融合、征服和反征服、同化和反同化所可能激起的强烈的火花。终于没有在历史的大舞台上闪现。
长城把这个宁静的、熟透了的农耕文明紧紧地包裹起来。久而久之,它就变得再也不会像秦皇汉武那样去主动出击了。
然而,北方那个沉默的蒙古高原常常会突然苏醒过来。
高原是凝固封闭的,不易到达的,但它却很容易把内部凝聚起来的力量和冲动送到平原上来。一旦遭到干旱,游牧人的牲畜大批死亡,他们就会统一起来,冲下高原。邻近的农业文明就灾祸临头了。
当成吉思汗凶猛的骑兵潮水般涌来的时候,别说长城,就连黄河长江这样的天堑,也抵挡不住。而对于文明程度很高的中国人来说,即使产生出岳飞、文天祥、陆游、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大英雄,也是无力回天的。
北中国的大地,几度桑田,几芳牧场。长城南北,几番征战,几多白骨。忽而是汉妾辞宫,公主和亲,忽而是番王来朝,纳贡称臣。多少历史的悲喜剧,在长城的巨大背景下轮番演出。
如果说秦皇汉武修长城还表现了华夏文明的气魄和力量的话,那么,到了十五世纪中叶明朝重修长城,就完全成为一种失败和退缩的举动了。
这条一万一千华里的砖石砌成的明长城,比起秦汉长城来,自然是牢固多了。然而,它也使明朝耗尽力量,元气大伤。等到女真人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一代雄杰努尔哈赤挥戈南下的时候,这绵延万里的砖石长城,只能再一次记录巨大的失败了。以致于后来康熙帝说:修筑长城,实属无益。
古北口的这一段雄伟的长城,是由一代名将戚继光镇守蓟州时督建的。
这位被史学家称为“孤独的将军”,不但修建了北国等一段长城,为了抗击倭寇,他还曾在海边修了一座海岸长城——那就是著名的蓬莱水城。中国的第一支海军,就守在这城墙的后面。
毫无疑问,戚继光是明代最有天才的军事家。不过,他留给我们的遗憾也是巨大的:为什么岛国的倭寇可以渡过海洋来打中国,而中国人只能守在海边,竟然连想也没有想过要去那个岛国看看这倭寇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当时的欧洲已经拥有火器装备的海军四处侵略,而中国还只知道修筑万里长城,并且竟然把长城修到了海边呢?
人们还记得秦始皇修建的古长城吗?如今它还沉睡在沙漠之中。茫茫 流沙从北方一步步蚕食过来,狂风雕塑着它,仿佛它是一个千年的流放者,躺在这荒漠之中,凝固成一个没有答案的沉思。
与秦长城的被遗忘相反,向后退缩了一千华里的明长城却受到了无比的崇仰。人们为它是地球上唯一能被月宇航员看到的人类工程而自豪。人们甚至硬要用它来象征中国的强盛。然而,假使长城会说话,它一定会老老实实告诉华夏子孙们,它是由历史的命运所铸造的。它无法代表强大,进取和荣光,它只代表着封闭、保守、无能的防御和怯弱。由于它的庞大和悠久。它还把自诩自大和自欺欺人深深地烙在我们民族的心灵上。啊,长城,我们为什么还要讴歌你呢?
今天,在宁夏红石峡长城之上,我们还能看到我们祖先留下的“华夷天堑”的石碑。这的确是农业文明的最后边界。一切都是明明白白的。我们的祖先永远无法超越土地和农业。他们最奇伟的想象和最大胆的举动,都只能是修长城!
十五世纪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非常关健的一个世纪。人类开始把眼睛从大陆移向海洋。 不管是对东方,还是对西方,历史都公平地让它们进行了一次选择。无论是太平洋、印度洋还是大西洋,都对大陆上的民族敞开着胸膛 。
站在十五世纪的门槛上面对着大海,这个在大陆上呆惯了的华夏民族,将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公元1405年, 一支十五世纪全世界无与伦比的庞大的船队,乘着强劲的东北季候风,浩浩荡荡离开福建五虎门,在历史给予的大选择前,率先驶向了太平洋。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在对这支船队的远航目的猜测纷纭。
由郑和率领的这支船队,前后二十八年中,七下西洋,足迹遍于东南亚和南亚 ,又横渡印度洋,航程远达阿拉伯和东非海岸。
然而,人类历史还不曾有过这样一次毫无经济目的的大规模航海活动。它是一次几乎纯而又纯的政治游行,它要施恩于海外诸国,以表达中国皇帝对它们名义上的“最高主权 ”。多么慷慨温和的君子国行为呵。黑格尔说,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和贸易。可是,太平洋邀请来的中国人,竟是所谓“正其谊而不谋其利”的谦谦君子。中国人即使来到海上也还是不能超越地上那种有限的思想和行动的圈子。历史选择了中国人,而中国人却不能选择历史。
仅仅几十年后,代表着弱小的资本主义的四艘小帆船,在葡萄牙人达 · 伽马的率领下,为寻找财富和市场驶入了印度洋。那时,庞大的郑和船队已经从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而欧洲人却开始 了地理大发现的伟大探险。
亚细亚,这个“太阳升起的地方”,这个世界历史的创始之地,由于这次历史大选择的坐失良机,太阳将不再升起。
将近五百年后,北洋水师在黄海与日本海军展开甲午大海战中全军覆没。无论是丁汝昌还是邓世昌,他们的悲剧性的失败,其实早在戚继光和郑和的时代就已经注定了。
几千年来,中国东南方的太平洋一直是沉默的。一旦太平洋的狂涛,载着西方列强的军舰,和比军舰更有威力的新思想新文化呼啸而来的时候,中国人已经没有还手之力了。
这来自西方的海啸,决不像过去从蒙古高原上洪水般冲决下来的游牧文化,泛滥一阵便很快无影无踪。海上来的是一种新文明,古老的华夏农业文明再也不可能 同化它了。于是,种族危亡和文明危机同时爆发了。
救民族之危亡,势必拒外寇于国门之外。但是,救文明之衰微,又必须打开国门,对外开放,迎接科学和民主的新曙光。这极为矛盾的救亡与近代化的双重变奏,近百年来交替书写着中国畸形的历史,真是错综复杂,头绪万分,剪不断,理还乱,让中国人付出了无数沉重的代价!
古老而孱弱的农业文明,逼得我们的祖先只知道用靡费而不中用的长城来保卫自己的果实,逼得他们即使走到海上也不懂得贸易和竞争。这种文明的萎缩,如今已经在萎缩着整个华夏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我们再也不能失去命运赐予的任何一次机会了。
今天,我们已经变得聪明多了。
如果说,中国已经放弃了历史的选择,那么,我们再也不会拒绝选择了。
如果说,命运并不是宿命,那么,我们再也不会听任它的摆布了。
我们已经看到,黄河东流万里,最终还是流入大海。
我们不再拒绝大海的邀请了。
三 : 化学教学反思范文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在三个不同阶段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更新,使我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一.教学前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是让学生回忆什么是鉴别,以及鉴别的依据是什么,进而提出物质在溶液中存在的微粒,使学生把鉴别的实质理解清楚,即物质的鉴别归根结底的是离子的鉴别。这样的设计使培养了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分组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还安排的学生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在一道题中安排多种解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采用由易到难的手法,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
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
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通过反思《物质鉴别的复习课》,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四 : 高中教育教学反思范文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 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 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 提高。
教学诊断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交流对话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案例研究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 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一位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价格的5/7,椅子的价格是多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多种方法算出了椅子的价格为20元。正当教师准备小结时,有学生提出椅子的价格可能是10元、5元……这时,教师不耐烦地用“别瞎猜”打断了学生的思路。课后学生说,假如一张桌子配两张椅子或三四张椅子,那么,椅子的价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观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 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总结记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内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 其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 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 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本文标题: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范文-高二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反思范文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3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