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音乐文化:音乐文化-内容简介,音乐文化-图书目录
图书《音乐文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依托文化艺术出版社在2010年04月出版的16开音乐文化的图书。这本书是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术集体。聚集了一批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积累了大量成果的学者,其成就中体现了几代学人的积累。
音乐艺术_音乐文化 -内容简单介绍
(www.61k.com]《音乐文化(2009)》在学院戒箴与学者行规的“气场”中,因为文脉相承的存续而少了轻浮,多了厚重;少了功利,多了人文,学者们的共同坚守,使这片天地,去奢从朴,境界高古。在这里,对“博之我文,约之我礼”的师长的尊崇以及对高尚专业素质的敬重,得到依然不改的认同。这是我们坚守的底线:深自敛抑,怀抱敬畏。
虽然1个词的基本含义与原初意义没有多大改变,但在人文情怀失落、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语境中,“敬畏”就有重新解读和强调的意义,这就是我们希望的下一代也能承续的琴瑟之雅。
20世纪形成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对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略嫌贫弱,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近些年间,这种态度有所转变,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呼吁,20世纪初对待传统文化的过激的态度以及未经深思熟虑便仓促做出的“灭绝”政策不断得到矫正,文化生态逐渐朝着有利于传统音乐保护和传承的方向发展。不但老师们认识到,学生们也认识到:没有独特文化的民族难以在世界上自立,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在提倡多元化的今天越来越显得珍贵。观念的转变,使学生们在确定论文选题时,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特殊关注。相关题材的论文随之涌出,初看几篇调查报告,禁不住轻呼一声。看着他们从小村庄来回奔跑、回到学校争相告知家乡音乐恢复与变迁的兴奋样子,真让人感到,了解家乡文化和田野采访是初出茅庐的学术经历中1个多么巨大的幸福源泉。
音乐艺术_音乐文化 -图书目录
民族音乐学
原生与再生
——豫中笙管乐班的传承与变迁研究
《娘娘词》仪式音乐分析
包头地区二人台现状调查
论当代语境中舟山锣鼓的社会维持
永康鼓词的艺术形态及生存状况
礼俗关系下的文化传承——以胶东道乐为例
走向经典的现代戏
——豫剧现代戏《倒霉大叔的婚事》调查与研究
中国古代音乐史
竹书《孔子诗论》中的“雅乐”观及乐歌研究
大和初至会昌年间洛下文士的音乐生活
清代山东丧俗音乐研究
——以清代山东地方志为例
北宋科技对音乐的影响
音乐考古学
南方出土商末青铜乐钟的编列
克孜尔石窟伎乐壁画中的乐队组合形式
鼓吏考
近现当代音乐史
对“国乐”发展历史的再认识
中国基督教音乐研究现状述评
砥柱中流
——王震亚先生的音乐世界
陈洪国乐改革思想研究
历史上的新音乐及赵、讽对新音乐的阐释
“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全程描述
《中国音乐学》栏目分析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编辑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0世纪中国曲艺音乐基本概念研究
黄霈的流行音乐创作
昆剧《1699·桃花扇》配乐浅析
琴学
明清琴乐演奏实践美学概况
律学
简论查阜西的律学研究
江永生平及其乐律学贡献
音乐美学
“客家筝”美学思想探微
……
音乐艺术_音乐文化 -编辑推荐
《音乐文化(2008)》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音乐系的教育在近些年间发展的颇有规模,回顾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音乐学界发生的变化,研究生培养不能不说是最令人瞩目的领域。
音乐艺术_音乐文化 -文摘内容
插图: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圪挡头村4号墓有了更为进步的铜铃。二里头遗址时代相当于公元前1900——公元前1500年,铜铃时代属二里头二期偏晚。形制与天门石家河陶铃相近,通高8.5厘米,顶部中间有2个方穿孔夹一窄梁,一侧出扉。出土时置于墓主胸、腰之间,上面附着麻布,铃已破碎。铃腔内置一玉管形铃舌,舌呈圆柱状,通高6.3厘米,顶略圆,有一穿。男一件二里头晚期铜铃通高9.4厘米,形制与上器相近,侧有一扉,但顶上已置有一环纽,比起前者的窄梁形实心纽更进步。另外,二里头遗址的11号墓、57号墓均有铜铃及玉铃舌出土。这些铜铃在出土时一般用丝麻织物多层包裹,配以精美的玉质铃舌,显见在当时是异常珍贵的东西。有意思的是,二里头文化遗址还出土了与铜铃形制相近的陶铃以及漆鼓、陶埙、石磬等乐器。这些陶铃应为早期铜铃模仿的对象。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约当夏代的时候,铸造钟类乐器所必须具备的合范法已经发明,并较山西襄汾陶寺遗址3296号墓出土铜铃反映出的技术条件更为进步,古代沿用下来的陶铃已有了发声性能更好的铜质仿品。处于龙山文化晚期、约当传说中夏代的襄汾陶寺遗址和偃师二里头遗址,其陶铃、铜铃正处于共存并用时期。比起陶铃,铜铃音量大、音色美、发音灵敏、更加耐用,声学性能和机械性能均有很大优越性。铃由陶向铜发生的质变,翻开了钟属乐器问世的第一页。
襄汾陶寺遗址和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铃,在形制上有共同特点,即腔体横截面并非正圆形,接近椭圆形或合瓦形。这恰恰是华夏民族钟类乐器在形制上区别于世界其他古文明中类似器物的根本特点。这一特点源于远古陶铃,被后世几乎所有青铜钟类乐器所继承,包括殷商编铙、大铙,两周甬钟、纽钟、钲、铎和旬耀等器,同样也包括青铜镩。这种造型的腔体结构,是后世中国青铜甬钟所建树的重大成就——编钟双音技术的重要基础。商周以来产生的合瓦形腔体的双音青铜编钟,远在古代陶铃和约当夏代的原始铜铃身上已经构建成形。
音乐艺术_音乐文化 -序言简单介绍
《音乐文化》的编辑出版始于200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一直希望与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建立1种合作机制,并把学术交流的愿望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经由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乔建中与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系主任陈永华协商,决定合编1个年度性刊物。这就是2000年出版的第一本《音乐又化》。刊物的特点是,大陆与香港学者共同撰稿编辑,采用繁体字印刷。
也是没有经验,乔建中与陈永华的协商条款中根本没有想到、自然也不包括从大陆把成书运到香港的费用,虽说香港回归,依然在“一国两制”体制下沿用的“国际邮费”高得让人难以接受。为了省钱,采用便宜的国内邮费,把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文化》运到香港,中国音乐研究所把书寄到深圳。当时在香港中文大学就读的我,拉着家用双轮手推车,一趟一趟把书取回来,硬是“合法逃税”,“偷渡”过去几百本书.,从深圳邮局,越过罗湖海关,再乘火车到香港中文大学,最后拉到位于小山坡上的音乐系,顶着南国那很不招人喜欢的火辣辣太阳,闻着绝对超过书香的汗臭,心里极不平衡地愤慨道:为什么写书人、编书人还必须成为运书(输)人、贩书人?中国音乐研究所似乎必须忍受知识阶层命中注定的贫困,而且至今也没有富裕起来的迹象一说来也奇,对于自己办的杂志以及不但为了把简体字改为繁体字而投入的编辑辛苦而且真正付出大汗淋漓代价换来的竟然是越来越割舍不下的感情!那种感隋就在一趟趟“非法逃税”的长途跋涉中一次次加浓,成了让人体味到比之油墨书香还要浓烈的人生况味。
后来,我们采用相同模式,2001年又编辑和出版了第二本《音乐文化》。那年年底,我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返回中国音乐研究所,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文化交流”之线,似乎出就接续不起来了。
二 : 帝王养生术:帝王养生术-图书信息,帝王养生术-内容简介
《帝王养生术:历朝历代帝王养生秘诀》参照古代长寿帝王的养生之术,对照现代科学解释,为读者展现一幅古今通用的养生画卷。
古代皇帝是怎样养生的_帝王养生术 -图书信息
[www.61k.com)书 名: 帝王养生术
古代皇帝是怎样养生的_帝王养生术 -内容简单介绍
生老病死本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合理的条件之下,适当地提高生命的质与量并非不可能之事。历史上这些长寿帝王的养生之术确有值得后人借鉴的方法。
本书参照古代长寿帝王的养生之术,对照现代科学解释,为读者展现一幅古今通用的养生画卷。
让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养生之术为今人所用,焕发新的生机。
古代皇帝是怎样养生的_帝王养生术 -编辑推荐
一日发现·一日一调养。
长寿帝王必有长寿之道,颐养天平必有养生之术,乾隆帝只喝西山泉水,明太祖朱元璋喜吃豆腐。
西汉诸帝平均寿命还不到四十岁,唯独汉武帝活过了70岁,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活了82岁,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是清代一位长寿的帝王。
古代皇帝是怎样养生的_帝王养生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悉数长寿帝王之共性
一、一日三餐
饮食有节
谨和五味
定时定量
药膳保健
几种被帝王钟爱的食物
链接:E时代饮食
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长寿皇帝=运动健将
运动的原则
步行——最好的运动
链接:非主流“运动”
三、养生重养心
宽宏大度得长寿
意志坚强利延寿
链接:养生随着性格来
四、顺应季节变换
春季养生篇
夏季养生篇
秋季养生篇
冬季养生篇
五、兴趣广泛益长寿
富文采,保健康
善书者得长寿
美术人生
行幸巡游得长寿
第二章 乾隆——集养生之术之大成
一、吐纳肺腑
二、活动筋骨之健身球
三、十常四勿
齿常叩
津常咽
耳常弹
鼻常揉
睛常转
面常搓
足常摩
腹常运
肢常伸
肛常提
食勿言
卧勿语
饮勿醉
色勿迷
链接:戒掉有害小动作
四、适时进补
食补——上乘之补
药补——需时之补
药酒——增寿之方
五、生活规律
作息有常
早餐如金
善于舒缓疲劳
六、粗细搭配
食不厌精
粗粮的营养价值
粗细如何搭配
七、奉行茶道
茶的保健功能
科学饮茶法
八、饮水得法
水的分类及特性
喝水的学问
第三章 萧衍——清心寡欲养天年
一、好读书
链接:改变不讲卫生的读书习惯
二、喜六艺
三、远酒色
小酌怡情,过饮伤身
欲不可纵
四、主素食
第四章 武则天——一代女皇,养生之皇
一、参禅修心得长寿
何为参禅
调身
调息
调心
二、花中仙子
花可开颜
花能解劳
食花健身
净化空气
花香醉人
三、遗传基因起作用
第五章 赵构一一昏君养生不昏
一、禀气渥
母亲早准备
父亲早准备
天时地利人和
二、寡欲养生
第六章 忽必烈——戎马生涯的长寿之道
一、饮食相宜相克之道
二、甚喜羊肉
三、注重饮食卫生
日常饮食卫生
厨房清洁要点
饮食卫生的误区
旅游中的饮食卫生
第七章 李隆基——唐朝第一寿帝
一、温泉养生,洗铅华而长寿命
温泉的神奇疗效
不同温泉疗效各异
泡汤五部曲
泡汤建议
二、沐浴也能促养生
冷水浴
药浴
酒浴
海水浴
干浴
日光浴
森林浴
第八章 刘彻——养生之“不为”
一、穿衣二不过
“捂”和“冻”要适度
衣服也能伤人
二、九不吃
不吃腐败的食物
不吃烹饪不当的食物
三、五不坐卧
电脑前不久坐
坐久了会生病
沙发忌久坐
四、五不睡
益于健康的睡眠习惯
睡眠坏习惯
养生重午睡
食物也能辅睡眠
药枕作用大
五、居住环境佐养生
六、健足——养生之行始于足下
第九章 孙权——乱世寿星
一、悠然垂钓,满怀清风
身处自然耳聪目明
静坐可以健脑提神
陶冶情操心旷神怡
钓鱼吃鱼有益健康
保健提醒
二、会减压才会养生
压力的危害
做办公室的减压精英
乐观面对,解放自我
有效减压3大招
第十章 朱元璋——后天保养得高寿
一、中年养生,博采妙方
补钙要坚持
更年期保养
饮食重点
豆腐的“药用”
适度锻炼
二、善奕者长寿
下棋之益
下棋之忌
第十一章 康熙——志有所专,即是养生之道
一、合理的饮食结构
老年人宜清淡饮食
慎食反季水果
愉悦的餐后环境
链接:不适合空腹吃的食物
二、戒烟
吸烟的危害
古代皇帝是怎样养生的_帝王养生术 -文摘
第一章 悉数长寿帝王之共性
一、一日三餐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饮食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古代皇帝中有几位非常重视饮食保健之道,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都是饮食保健方面的专家。
忽必烈兼并南宋的过程中,大量吸收儒家学说,做为治世之道,将儒学中的精华之一——中庸之道,也用于养生保健方面。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保健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不及之。”适中或适可而止的道理是中国许多养生文献中反复强调的原则。
康熙认为,要使身体健康,关键在于饮食得宜。在平时,要注意选择那些有营养的食品,并注意各种食品之间的搭配,不能有所偏食,更不能暴饮暴食以致形成积滞。他又认为,胃是人体消化饮食、产生精力的重要器官,应当妥为保护,而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胃的消化及适应能力各异,有些人嗜食冷物,而另一些人则一吃凉东西就肚子疼。因而,每个人都应该对自身的情况加以注意,合理进食。
饮食有节
古代养生家强调饮食必须定时、适量、有规律,这叫“饮食有节”。一般来说,饮食的规律性是按照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安排而定,这样使摄入的热量和各种营养素适应人体的消耗,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保证进食与消化过程协调一致,使吃进的食物能充分地被消化吸收。
【养生史话】乾隆节饮食,慎起居
清朝乾隆非常注意“节饮食,慎起居”。他说:“凡人饮食之类,当各择其宜于身者,所好之食不可多食。”又说:“老年人饮食宜淡薄,每兼蔬菜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
一是清代皇帝一日只吃两餐。早膳多在早6时开始,有时也会推迟到早8时。晚膳多在12时至午后2时。用现代观念看,这应算是午餐。两次正餐之后,如果饿了便可各加一顿小吃。
俗语说:“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根据一日三餐食物分配比例,早餐应占全日总热量的30%~35%,午餐应占全日总热量的40%,晚餐应占全日总热量的25%~30%。
无论是对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来说,吃好早餐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影响整天精力的大问题。由于早餐对血糖的多少具有直接影响,特别是影响大脑的能源物质,故劳动中消耗的能量常常通过早餐得到补充,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因此,平时人必须保持血糖的正常水平,才会感到全身舒适、精力充沛、思路清晰、反应敏捷。
那么,早餐的主食应该是什么?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对200名志愿者进行分析,于饭前和饭后各测一次血糖,结果发现,早餐只吃淀粉类食物后,血糖下降很快,几乎整个上午血糖都低于正常水平;而早餐除了吃淀粉类食物以外,还加上蛋白质和脂肪性食物,其血糖一直保持在正常水平,而且身体也感到舒服。
在吃同样午餐以后,继续测试血糖,发现早餐中含蛋白质和脂肪较多的人,在整个下午血糖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而早餐以淀粉类食物为主的人,午餐血糖上升短时间后即行下降。这是什么道理呢?
其实是胃肠对淀粉的消化吸收很快,过多的糖一下子进入血液,使血糖升得很高,血糖过高就会刺激腺岛分泌大量胰岛素。胰岛素是专管调节血糖的,血糖高了,胰岛素就会促使肝脏和肌肉把血糖转化成肝糖元或肌糖元,或者转化成脂肪贮存起来,这样一来,突然升高的血糖又被胰岛素很快地处理掉了。
所以,光吃淀粉类食物,血糖的较高水平是短暂的。相反,胃肠道对含有丰富蛋白质和脂肪的肉、蛋、乳、豆之类食物消化吸收时间较长,食物中糖进入血液的速度是缓慢的,数量也较均衡。可见,早餐对人的一天影响很大。
从正常的饮食安排来看,每日三餐,每顿饭之间间隔5-6小时。一般混合性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时间约为4-5小时,而且脾胃也需要休息一定时间,才能恢复其功能。所以,两餐之间间隔5-6小时,是合乎脾胃的消化、吸收要求的。
早餐需要一定的数量和质量,绝不能敷衍了事。因为从上顿晚饭到次晨,经过大约十二个小时的消化,基本上是处于空腹状态。如果早餐不吃、减少进食或吃得不好,补充脏腑活动需要的水谷中精微不足,就会造成不到中午吃饭时间已经饥肠辘辘、头晕眼花、神疲乏力、注意力不能集中,以致影响工作效率。中餐是补充上午的消耗,为下午更好地进行工作继续做好供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中餐饱的含意就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应注意,适量多一些,好一些。
《饮膳正要》一书指出:“晚餐不可多食”。民间也有:“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的说法。现在看来,这样的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
晚餐少的含意包括食用的数量少和脂肪少。古代医家指出:“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不消和积聚。”因为晚上睡觉,活动量是降低至最小值,如摄入过多营养物质,容易造成营养过剩,转化成脂肪贮存起来,日久天长,人会发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容易产生心血管疾病。同时,晚餐过饱,会增加胃肠负担,出现腹胀,消化不良,以致影响睡眠。这叫做饮食过饱,造成“胃不和,则卧不安”。
谨和五味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5种味道。谨和五味,即恰当地训配饮食五味,使人体获取丰富而全面的营养。具体包括4个方面:
1.食宜清淡
提倡素食为主,以五谷杂粮为主食,并辅以豆类、蔬菜、瓜果、植物油等,少食肥甘酒肉等食物。
2.食勿偏食
人体生理的正常发育,需要各种营养物质,所以要合理搭配食物,切忌偏食。偏食五味,往往会引起病变,有损健康。如过食酸,损胃气,伤人筋骨,使牙齿酥软;过食咸,能伤骨伤血,使“肌肉短缩”、“伤肺使人咳”,令皮肤变黑;过食甘,能使人脘腹胀满,易成消渴病;过食苦,能使人胀满或呕吐;过食辛,能使人筋脉弛缓,精神耗伤,头热目眩,伤血,久食发生痔疮、齿痛咽肿。
3.因人制宜
食物性味各异,人体体质有别,饮食选择与搭配要注意因人制宜。如木火体质的人,宜食清淡、润燥类食品;肥胖体质者,宜食清淡、利湿类食物;老年人直选平补、清淡养阴类食品。
三 : 内经选读:内经选读-1.图书信息,内经选读-内容简介
《内经选读》,由(苏颖)王键苏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10年02月出版,本书由绪论、原文选读两部分组成,附录包括五运六气和《内经》十三方,部分篇章在按语后附有医案,以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于《内经》的理解,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泉,是现存中医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内经选读_内经选读 -1.图书信息
书 名: 内经选读内经选读_内经选读 -内容简单介绍
[www.61k.com)《内经选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泉,是现存中医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博大精深的医学思想、系统而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医药学数千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内经选读》是高等中医院校本科教学重要的必修课程,也是《中医基础理论》之后的提高课程,对于提升中医理论水平,训练中医辩证思维,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本教材由绪论、原文选读两部分组成,附录包括五运六气和《内经》十三方,部分篇章在按语后附有医案,以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于《内经》的理解。
内经选读_内经选读 -图书目录
绪论
《素问》部分
《灵枢》部分
附录
……
内经选读_内经选读 -2.图书信息
作者:刘春援主编
ISBN:10位[7560836623]13位[9787560836621]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定价:¥12.80元
内容提要 本书是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新世纪规划教材《内经选读(第二版)》”和“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讨会规划教材”21世纪课程教材《内经讲义》为蓝本,以“内经选读”教学大纲为依据,作者结合自已多年的教学、命题及阅卷经验编写而成。
全书共有模拟试卷十二套,分为A,B2种类型。A型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析题、论述题、是非题等内容;B型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析题、论述题、是非题、病案分析等内容。
适合于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本、专科学生使用,也可供执业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专升本以及研究生升学考试参考。 编辑推荐 紧扣现教材,模拟真试卷,题型尽完备,答案最详全。精解新大纲,抓牢必考点,名师亲执笔,百分之源泉。
本试卷集是以“十一五”国家级、新世纪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为蓝本,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例题及阅卷经验编写而成。
本试卷集的特点是内容广泛,基本覆盖各版教材的全部知识点,对必须熟悉、掌握的“三基”知识和重点内容以变换题型的广法予以强化;题型丰富,符合目前该课程的例命题原则;难易度适中可以测试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可以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临床实践操作能力;针对性较强,主要适用于高等中医药院校各专业本科及专科生使用,也可以作为专升本、成人教育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人员、研究生升学考试之参考。
本试卷集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学院等全国知名中医药高等院校拉百位教授、博导亲自执笔撰写并审定。 目录 前言
A型卷
试卷一
试卷二
试卷三
试卷四
试卷五
试卷六
试卷七
试卷八
试卷九
试卷十
B型卷
试卷一
试卷二
参考答案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