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勒索病毒软件大肆蔓延 如何保护你的电脑免受感染?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13日上午消息,本周五,全球近100个国家遭遇了勒索软件攻击,数万台计算机被感染。关于如何保护自己的计算机和数据,信息安全专家给出了以下建议。
1.安装补丁
此次爆发的勒索软件WannaCry依赖于Windows 10代码的漏洞,而微软已于3月14日发布了漏洞的补丁。对Windows用户来说,开启补丁自动安装功能非常重要,这将确保微软发布的补丁在第一时间得到安装。已经打过补丁的系统被攻击的风险很低。(下载地址:https://technet.microsoft.com/zh-cn/library/security/MS17-010)
2.不要抱怨
如果你的系统管理员暂时切断网络,进行系统升级,那么请耐心等待。这通常包括安装新的和关键的软件补丁。
3.不要幸灾乐祸
WannaCry勒索软件似乎只攻击运行Windows 10,且尚未打补丁的计算机。但这并不意味着运行苹果或Linux系统的计算机是安全的。这些计算机也应当及时安装软件补丁。
4.考虑采取保护措施
如果你不在已经部署了信息安全措施的企业网内部,那么可以考虑安装某种安全软件。市面上的选择有很多,这至少可以给你带来一定的保障,例如在下载可疑文件时弹出警告。
5.做好数据备份
定期对操作系统进行完全的备份。通过这种方式,即使计算机遭遇了勒索软件攻击,你也能从其他地方恢复所有文件。请注意,这意味着备份不应在同一台计算机上进行,而是应当通过云存储系统或外接硬盘。
6.禁用某些端口
在你使用公共WiFi网络时,确保让系统知晓,你正处于公共网络上。通过这种方式,计算机可以知道,当前的环境中存在威胁,并禁用某些可能带来风险的软件端口。(李丽)
二 : 索命病毒——埃博拉的发现历史
今年2月以来,几内亚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导致上千人患病600多人死亡,引起了全球的关注。(www.61k.com)尤其是最近,1例从肯尼亚旅游回来的香港女子出现发热症状,被媒体报道为疑似埃博拉出血热,虽然很快被香港医管局否定,但还是引起了我国许多民众的担忧。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什么病毒呢?它是怎样引起埃博拉出血热的呢?尽管我今天出了一天的门诊,看到埃博拉成为了今日新闻头条,还是忍不住想在网上和大家谈几句。
要想搞清楚埃博拉病毒,我们首先要从埃博拉病毒的同胞兄弟“马尔堡”病毒谈起。1967年秋,在西德的马尔堡和法兰克福、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的几所医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中同时暴发了一种严重出血热,31名患者中死亡7人,这些患者大都接触过一批从乌干达运来的非洲绿猴。科学家们对患者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了培养,分离出一种以前没有见到过的病毒。根据发病地点,将这种病毒命名为马尔堡病毒。以后,在南非、肯尼亚、津巴布韦也相继出现过马尔堡病毒感染的病例。近年来较大的一次流行发生在1998年至2000年的刚果民主共和国,马尔堡病毒造成了149人感染,123人死亡。
在马尔堡病毒被发现的几年后,1976年刚果民主共和国(前扎伊尔)埃博拉河流域的一个小村庄里出现了一种特别可怕的疾病。患者的表现主要是发热、休克,然后七窍出血而死亡。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患病者达到300多人,88%的人死亡,其中1例感染者是一位国外的旅游者,因此引起西方医学界的注意。在疾病暴发后不到6个月,科学家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了一种和马尔堡病毒非常相似的病毒。这种病毒像长长的纤维丝,一端绕成了一个“索扣”,因此被科学家分类为与马尔堡病毒同族的纤丝病毒属。由于疾病暴发于埃博拉河流域,便把这种病毒命名为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一样,真可称得上是一种“索命病毒”。一旦被这种病毒感染,这像被病毒索住了性命,九死一生。它可溶解身体里的所有组织细胞,使红细胞凝集,阻塞血管,导致出血和器官坏死,最终导致死亡。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和可靠的疫苗,被人们称为是迄今致命性最强的病毒。尽管这种病毒还没有传入我国,但我们必须注意防范。
三 : 网络戾气蔓延:附会社会痛点拉动骂战
本报记者 王梦婕 实习生 徐霄桐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7月24日 08 版)
从失控的质疑、无底线的人身攻击到网上“约架”,网络暴力猛于虎。
但在研究社会心理学的硕士研究生林立洋看来,这不全是网民的责任,因为不知从何时起,他每次上网都感到“一股无名业火往上撺”。
“新闻标题戾气十足,泄愤帖无处不在,贴吧里遍布人身攻击……看着就觉得心里闷闷的,看完就想回帖骂人。”这是林立洋的感受,也是他身边很多“老网民”的感受。
网上丛生的戾气,谁在“添油加柴”?
歪曲新闻内容炮制“标题党”
“专家称在中国看病并不贵”,“瓮安官员称黑社会都是政府养大的”,“环球时报社评:要允许中国适度腐败”……
像林立洋这样的80后,早已习惯了在门户网站上看新闻。但他现在感到每天一睁眼,接触到的新闻“至少一半以上让人‘冒火’”。
林立洋第一眼看到的,只是新闻标题。但上述“抓人眼球”的标题,已足够让新闻被成百次地转载,并引来动辄数千条的回帖。
“现在的专家真是‘砖家’,什么歪理怪论都好意思说出口!”“黑!政府与黑社会蛇鼠一窝,见怪不怪!”“什么叫适度腐败?政府在为腐败找借口?”中国青年报记者梳理了这些新闻后的跟帖发现,各色谩骂声,均占到约九成以上,其中不乏大量带脏字的内容。
但在林立洋仔细读完新闻全文后,他往往发现,情况并没标题那么“惊世骇俗”。
“比如‘看病不贵’的那一篇,专家的原意是:在中国看病的绝对花费,并不高于欧美。但因为医保的覆盖力度比较低,所以老百姓的自费负担依然沉重。”他说,“再比如瓮安那篇,稿子通篇写的是瓮安事件之后瓮安一个典型小镇的救赎之路,政府更加注重为民执政。但新闻中,一句官员回忆当初某黑社会的发迹与政府保护伞有关的话,却被单独提炼出来,做了标题。”
但不是每个网民,都能像林立洋那么“较真”。
“网媒受众的阅读习惯,与纸媒受众有很大不同。上网浏览新闻的人,更倾向于快速阅读,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获取信息。很多网民看新闻时只看导语,甚至只看标题。”对此,某大型门户网站新闻编辑杨薇(化名)这样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分析,这决定了网站编辑为拉动点击量,必须在标题上“大动脑筋”,形形色色的“标题党”随之诞生。
杨薇进一步透露,正规门户网站在与纸质媒体签订供稿协议时,往往约定原文不能改动,但标题可以适当修改,这让一些网站“大有可为”。
林立洋至今对“环球时报社评:要允许中国适度腐败”这个著名“标题党”,记忆犹新。他翻看了《环球时报》那篇原名为《反腐败是中国社会的攻坚战》的评论后发现,通篇没有出现“允许中国适度腐败”的句子,最接近的一句是“腐败在任何国家都无法‘根治’,关键要控制到民众允许的程度。”
“两句话看起来意思差不多,但给老百姓的感受差远了!”林立洋慨叹。而中国青年报记者看到,尽管当天就有网友贴出原文辟谣,但一些网民的谩骂和攻击,几天内仍持续发酵。
“中国约有4亿网民,但相当一部分网民缺乏耐性,能坐下来通读全文的人更少。”杨薇坦承,“当‘没耐心’遇上‘标题党’,自然不分青红皂白,骂了再说。”
因此,网民很容易在一个带有戾气的标题下,看到戾气更浓的回帖。
“一个标题党作者为吸引眼球,发了个哗众取宠的标题,里面的回复无常识者众多,少数几个理性回复淹没在谩骂的海洋中,可以说是现在这个充满戾气的网络世界的缩影。”网友“Koster大西瓜”这样描述“标题党”点燃的网络暴力。
附会社会痛点拉动“骂战”
网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
“网络暴力绝非孤立现象,它是我们这个竞相追逐的、狂躁的、缺乏安全感的现实社会的折射。”凯迪网络总编辑肖建增,这样评价网络暴力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正因为此,一些新闻与网帖总能“戳中”林立洋的痛点。“比如讲官员腐败的,讲贫富差距大的,讲弱势群体遭遇不公的,讲农村孩子看不到上升通道的,讲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住房医疗的,讲道德滑坡的……”他向记者举例,“每次遇到这些内容,我一般会点进去看看,有时会跟着骂几句。”
在知名网友“五岳散人”看来,这些社会痛点,往往在正常途径里难以申诉或解决,“人们的火淤在心里”,因此“遇到某个具体事件,就以网络暴力的形式发泄出来。”
“比如最近的重庆选美事件,许多网民认为前三名的女孩不够漂亮,甚至有网民直接猜测,女孩背后有‘干爹’操纵结果,这是形形色色的‘拼爹’给网民留下的心理阴影。再比如最近的杜传旺事件,之所以对天使妈妈基金会的质疑声不断,也是因为一些慈善组织过往的表现,透支了民众的信任。”“五岳散人”表示。
林立洋也参与了一些“跟骂”。他称这种行为是“泄愤”,把关注这些内容的新闻或网帖,称作“泄愤帖”。
近一两年,他感到无论在门户网站、手机报还是各类聊天工具的微门户上,“泄愤帖”正越变越多,动辄弹出,难以摆脱。
“放眼望去,‘高房价’、‘官二代’、‘宝马男’、‘奔驰女’、‘黑心医生’、‘萝卜招聘’……一上网,简直被这些词包围了。给人感觉周遭充满了猫腻儿和黑幕,富人没有一个讲良心,官员没有一个可信赖。但现实真就那么不堪吗?”他反问。
某大型聊天工具微门户的编辑张帆(化名)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证实,“泄愤帖”泛滥并不是一两个网民的错觉,这既与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快、范围广有关,也不排除一部分社会痛点,被一些网站放大——甚至附会。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微博客有2.5亿,平均每天有2亿条微博在发布。天涯社区每天约有5万条新帖,这是一条信息高速路。”张帆说,但在互联网信息的编排上,网站选哪条内容,不选哪条内容,哪条放在显要问题,哪条放在边角,都大有讲究。
“总结起来,就是要在视觉上‘发现、强调,甚至制造冲突矛盾点’,这样才会有人匆匆瞥一眼就能点进来,反复回复、对骂,流量自然提高。”他透露。
张帆的同事在网站体育频道工作,据他透露,即使是与民生不搭界的体育新闻,也可以转换成“泄愤帖”。“为提高流量,我们有时会把标题尽量往民生上靠。”张帆的同事这样介绍他们的“操作秘诀”,“比如某个球星买了房子,这在国外是一个‘边角料’的小新闻,但我们会把他推到头条,然后这个文章下面的回复,就都是网民骂房价、骂房地产的,一来二去,流量又上来了。”
尽管杨薇和张帆都向记者明确表示,正规一些的商业网站上,某条新闻或帖子的点击量,与相关编辑的工资并不直接挂钩,但“流量大小是一个综合考评机制”。“流量大了,广告投放就多,关联着网站的整体业绩。”
粘合用户纵容“围攻吧”
林立洋的同学刘泽(化名),近来也在受网络暴力之苦。
不过,他的“受苦”方式不是由“标题党”或“泄愤帖”引发的心绪愤懑,而是在某大型搜索网站的贴吧中,竟出现了集中“围攻”他的主题贴吧,从去年10月至今,他一直投诉无门。
2010年,口才出众的刘泽,曾在网上策划创办了一档原创脱口秀节目,如今其微博已有9万多粉丝。他的节目在视频网站上,点击量几乎超过了10万。
声名鹊起的同时,烦恼也在见长。去年,刘泽无意间发现,有人在某贴吧上建立了以他的名字为主题的贴吧。更令他吃惊的是,吧内大量帖子都在讽刺他,个中不乏人身攻击和侮辱谩骂。
记者发现,贴吧内大量帖子都围绕刘泽在节目中的一些“哈日”言论,进行人身攻击。攻击方式花样百出:有网民改编了漫画,将刘泽描绘成一个哈日邪教的教主;有网民通过制作图片,来讽刺刘泽的身材;甚至有网民扬言要“泼硫酸”,来威胁他和家人的安全。
“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但不能威胁我的家人。”刘泽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如果在现实中,他可能选择起诉或报警,但对贴吧里的攻击,毫无办法。“我们早就试图联系这个网站,想删除个别过激的围攻帖,但网站工作人员表示无能为力。”刘泽的父亲无奈地向记者表示。
“这其中想必也有网站利益作祟。”刘泽表示。就他所知,在一些流量较大的贴吧中,会有广告商被显示出来。即使没有直接经济收益,也有一些网站为了“粘合用户”,纵容贴吧中的不当行为。
中国青年报记者检索发现,同样的情况,不仅出现在一家贴吧中。在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跟帖区,经常可以看到大量攻击帖。这些充斥着戾气的帖子,不仅没有得到处理,而且长时间留存,甚至形成了一些门户网络产品的“特色”。
“匿名、免费的网络环境,使一些人丧失诚信,所言所行的随意性、攻击性很强,成本却很低,几乎没有什么代价,因而尝到暴力的乐趣;个别人的暴力言行未及时得到制止和惩处,引发其他人效仿,逐步形成群体暴力。”在谈及网络暴力的成因时,天涯社区总编辑胡彬如是说。
林立洋一直记得,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在他的名著《乌合之众》中描述的一幅场景:“形成群体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这使他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而在独自一人时,他是必须对这些欲望加以克制的。群体是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
“网民的情绪有时是非理性的,需要引导。当他们在你的地盘上攻击、谩骂、诽谤他人甚至‘约架’时,网站作为地盘的管理者,是否也有义务来维护基本的公序良俗呢?”林立洋问,“是不是有一些东西,比网站的流量更重要?一些网站有没有智慧,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些?”
本文标题:“索命”埃博拉病毒蔓延-勒索病毒软件大肆蔓延 如何保护你的电脑免受感染?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