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90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材料

发布时间:2017-11-14 所属栏目: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一 : 90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材料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材料 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学校这种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

一、春季常见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4、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5、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毒(HA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经粪口传播途径感染,即由病人的潜伏期或急性期粪便、血液中的甲肝病毒污染水源、食物、用具及生活密切接触经口进入胃肠道而传播。甲肝病毒对各种外界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而能长期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通过各种污染物品(手、日常用品、衣物、被单等)以及水和食物传播,也可经苍蝇携带而传播。

下面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为例,来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病毒进入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可见,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主要是流感患者,传播途径是飞沫、空气传播,易感人群则可以包括大多数人。那么,怎样预防传染病呢?

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我们预防传染病的各种措施,都是分别针对三个基本环节中的某个环节的。因此,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控制传染源

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了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如下图),等等,可以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

3.保护易感者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该注意保护易感者,不要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对易感者本人来说,应该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和个人的卫生,消灭苍蝇、坟子、老鼠、臭虫等传播疾病或病的动物,对于控制传染病的流行能起很大作用。

三、人类的传染病

人类的传染病,种类很多,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1.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呼吸道粘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白喉、百日咳、猩红热、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和流行性脑脊

髓膜炎等。这些病大多发生在冬、春季节,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呼吸道粘膜和肺,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下图)。不随地吐痰,保持住房和公共场所的空气流通,以及戴口罩等,可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2.消化道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侵入消化道粘膜以后所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伤寒、脊髓灰质炎、蛔虫病和蛲虫病等。这些病大多发生在夏、秋季节,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主要是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的(下图)。因此,不喝生水,不生吃未经洗净的蔬菜、瓜、果,大力消灭苍蝇,饭前便后洗手等,可以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

3.血液传染病

血液传染病是指以节肢动物(如蚊、虱、蚤、蜱等)为媒介所引起的传染病,因而又叫虫媒传染病,包括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丝虫病和出血热等。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血液和淋巴,主要是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传播的(下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蚊、虱等吸血的节肢动物,可以预防血液传染病的发生。

4.体表传染病

体表传染病是指由于直接或间接与患病的人、动物接触,或者与含有病原体的土壤、水接触,病原体经过皮肤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因而又叫接触传染病,包括狂犬病、炭疽、破伤风、血吸虫病、沙眼、疥疮和癣等。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皮肤和体表粘膜,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的(下图)。隔离病人,搞好个人卫生,不与带有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等接触,可以预防体表传染病的发生。

四、预防措施

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我们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1.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

2.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农贸市场、个体饮食店、游艺活动室等 ;

3.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包括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4.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尤其宿舍、电脑室、教室等;

5.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6.不食、不加工不清洁的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及吃带皮水果,不喝生水。不随便倒垃圾,不随便堆放垃圾,垃圾要分类并统一销毁。

7. 注意个人卫生,不随便吐痰,打喷嚏;

8.发热或有其它不适及时就医;到医院就诊最好戴口罩,回宿舍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9.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疫区;

10.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适当消毒,如日光下晾晒衣被,房内门把手、桌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

春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二 : 春季传染病预防常识

春季传染病预防常识

冬春交替之际,人体内部系统还来不及适应气候变化,加之初春天气忽冷忽热,早晚温差大,人体免疫系统来不及调节、适应外界变化,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较冬季趋于活跃,就容易患病;春天许多人到野外踏春,领略春的气息,欣赏各色迎春的花,但伴随四处飞扬的花粉,也可能引起对花粉、粉尘有过敏体质的人致病。

春天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也是一些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许多传染病同时又能引起其他较危重的并发症。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肺结核、麻疹、风疹、水痘、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等。

此类疾病的主要特点有: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伴有头痛、全身关节酸痛、结膜充血、咽痛、咳嗽、皮疹等症状。

学校这种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

【常见传染病知识】

一、麻疹

麻疹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可发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柯氏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麻疹本身并不可怕,但它容易引起肺炎、心脏衰竭、脑炎等多种并发症,如病情严重可危及病人生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每年全球仍会发生4000万例麻疹,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麻疹发病率迅速下降。与计划免疫前的1978年相比,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了95%以上。小年龄组儿童得到疫苗保护,发病下降,但8个月以下的婴儿和青壮年发病成为高发人群。从2006年麻疹发病明显回升,2008年麻疹发病达到20年来的最高峰。特别是流动人口发病较多。09年出现外来打工人员集中的企业及学校等集体单位病例明显增多现象。

麻疹病毒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不耐热,对日光和消毒剂均敏感,在一般室温条件下仅能存活2—3小时,却能耐受低温和干燥,-15一-70℃可保存数年。在前驱期和出疹期内,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临床症状病毒进入体内经10-14天潜伏期,出现象感冒的前驱症状:发热、眼红、怕光、流泪、流鼻涕、咳嗽、厌食及呕吐,发热2-3天后部分患者颊部粘膜相当于下部磨牙的外侧出现白斑点,即麻疹粘膜斑,对麻疹的早期诊断有决定性意义。发热第4天开始出皮疹,先自耳后,颈部渐及面部由上而下蔓延,约3天皮疹出齐,出疹时高热,前驱期症状更明显。若无合并症,皮疹出齐后依出疹顺序逐渐消退,同时体温降至正常,流泪、流鼻涕等症状消失。皮疹消退后皮肤留下棕褐色斑痕及小量脱皮。整个过程约10-12天。

流行特征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患儿从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当患者咳嗽、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到达易感者呼吸道或眼结膜致感染;也可经被污染的书籍、玩具等日常用品感染。麻疹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最多。近年来随着疫苗的使用,儿童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8月龄以下儿童及成人发病增多。

麻疹的预防

1、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手段。

2、在麻疹流行期间,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以减少感染和传播的机会。

3、要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居室要定时开窗通风,每天最好能通风1~2次,每次可持续1~2小时以上,家中的被褥、玩具等要经常晾晒或消毒。

二、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出疹性传染病。风疹病毒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风疹临床表现:初期出现咳嗽、喷嚏、流涕、咽疼、头痛、低烧等上呼吸道症状。上述症状出现1~2天内,即开始出疹,皮疹是浅红色,稍稍隆起,分布均匀。一般由面部延及躯干和四肢,往往第一天疹子即布满全身,但手掌,足心大都无疹。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耳后淋巴结肿大是风疹的一个特点。大约4~5日皮疹即消退。全身症状几乎与皮疹同时消退。

感染风疹病毒的危害:患风疹后多数病人症状不重,但孕妇妊娠前4个月感染风疹病毒,可造成胎儿先天畸形,对胎儿和婴儿危害极大,常见的损伤有白内障等眼部损伤、耳聋、智低、小头畸形等;还可致胎儿早产、流产、死胎,危害极大。

小儿耳聋、白内障及心血管损伤,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三联症(CRS)。CRS并不都是出生后就显示出来,有的几年后才发现一些相关症状,因此孕妇感染风疹,应对小儿应进行长期随访观察。

风疹的发病风疹多发于春季3~5月份,各年龄组均可发病,近年来随着疫苗的使用,小年龄组儿童发病得到有效控制,大年龄组儿童尤其成人发病较多。随着各大中专院校开学和各大集中用工企业单位的招工,人员流动较大,可能引起风疹疾病的传播。近年来每年均有风疹爆发疫情,爆发均都来自人群较集中的学校、企业。

怎样预防风疹

注射疫苗:接种疫苗可增强免疫力,我国已经将风疹疫苗纳入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8月龄免费接种。其他各年龄组风疹易感者均应到接种点接种疫苗。育龄期妇女应提前接种风疹疫苗,但接种后3个月内不得怀孕。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此病,但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手足口病可以经消化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

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措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注意搞好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观察与治疗;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四、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

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患者以婴幼儿多见,集体儿童亦为易感人群,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等容易发生局部暴发流行。水痘的平均潜伏期14—21天,多为15一17天。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传染性很强,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儿,偶见成人患者(多发生在军队和高校)。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两季较多,一次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再次得病者极少。

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也可发生水痘,但少见。易感者接触病人后约90%会传染发病,病初症状较轻,可出现微热,全身不适。发热的同时或1—2日后,躯干皮肤、粘膜分批出现和迅速发展为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水痘病毒可波及多脏器,还可并发皮肤感染、肺炎、脑炎等。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极少数人出现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人恢复后体内可潜伏病毒,成年后某些诱因可引起复发成为带状疱疹。

水痘的主要预防措施:保持皮肤清洁,多卧床休息,多饮水;饮食以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为宜,避免酸性食物,忌辛辣、刺激、海味食物;避免抓破水疱,会引起皮肤感染;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冬春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五、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传播迅速、流行广泛,抗原易变异,人群的特异性免疫状况不稳定。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对人类威胁较大。

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起病多急骤,症状变化较多,主要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发热通常持续3~4天,但疲乏虚弱可达2~3周。通常急性起病,有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可伴有咽痛、流涕、流泪、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一般预后良好,常于短期内自愈。婴幼儿、老年人和合并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个别患者可并发副鼻窦炎、中耳炎、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

流感的主要预防措施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打扫居室卫生要先洒水后清扫;尽量少到

或不到人群密集、空气不流畅的影院、网吧等场所,减少感染机会;个人要注意合理饮食,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加强体育锻炼,劳逸结合,提高机体免疫力;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流感流行季节之前对人群进行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可以减少接种者感染流感的机会或者减轻流感症状。一旦发生流感,主要是加强护理,必要时给予对症处理,防止出现并发症。

六、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相当于中医学所称的“大脖子病”、“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好发于春季。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易在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暴发流行,亦可感染高校大学生中的易感者。 流行性腮腺炎的症状:其症状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伴有发热、倦怠、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呕吐,头痛,常见并发症为不同程度的脑膜脑炎。多数患者可无前驱期,以耳下部肿、痛为最早症状。1~2日后,肿胀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2~3日达高峰,局部疼痛,张口或咀嚼时更明显,表面灼热,颊内腮腺管口可见红肿,颌下腺及舌下腺亦先后受累。腮腺肿胀4~5日后减退,全病程约1~2周。

预防策略:

1.疫苗接种:疫苗注射流腮发病后无特效疗法,而应用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是控制其流行的最有效的手段。

2.个人卫生习惯: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必须出门时,应戴口罩;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四勤一多”: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身体、多喝水;若有发热或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有利于早期诊治呼吸道传染病。

治疗与护理:患了腮腺炎后,要与患者隔离,以免传染。要隔离至腮肿完全消退为止。患者用过的食具、毛巾等可煮沸消毒,患者的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这样既能使居室内空气新鲜,又可以达到消毒目的。重症患者因高热,精神及体力都很差,应当卧床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有助于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病时,患者常因张嘴和咀嚼食物而使疼痛加剧,因此,应给患者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或软食,不要给患者吃酸、辣、甜味过浓及干硬食物,因为这些食品易刺激腮腺使腮腺分泌增加,刺激已红肿的腮腺管口,使疼痛加剧,要多给患者喝水,这样有利于退热及毒素的排出。应注意口腔卫生,饭后及睡觉前后用淡盐水漱口、刷牙,清除口腔及牙齿上的食物残渣,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也称“流脑”。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脑的早期症状像感冒,如发烧、头痛、流鼻涕、浑身乏力等,持续时间非常短,在经过几个小时或1~2天后,患者皮肤和口腔粘膜、眼结膜开始有出血点等败血症表现。出血点小如针尖,大则成片状出血斑。病情严重时,会有颈项强直、频繁呕吐(呕吐呈喷射状)、畏光等症状,甚至出现昏迷。以往我国流脑的流行菌株一直以A群为主,但近年来B、C群引起的病例有增多迹象,尤其C群已成为某些地区发病的优势菌株。人群易感性增高、人口流动、寒冷、居住拥挤等为流行的危险因素。

发病年龄:流脑各年龄组均可发病,5岁以下儿童由于抵抗力差较易感。近年来随着疫苗的使用,大年龄组儿童尤其成人发病增多。

传播途径及发病时间:脑膜炎双球菌隐藏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流脑以冬、春季发病较多,一般11月后发病率开始上升,2~4月达到高峰。

流脑的危害:10%~20%的重症病例将留有长期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损伤等。 流脑的预防:

1.接种流脑疫苗。预防流脑的重要措施是采用多价流脑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世界卫生组织提倡使用A+C双价流脑疫苗。目前烟台市流脑免疫程序为6、9个月分别接种一剂次A群多糖体疫苗,3岁、6岁分别接种一剂次A+C多糖体疫苗。接种后保护率达90%左右。

2.经常开窗通气。学校、办公室或居民家中应做到每天开窗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在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

3.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如勤洗手、淡盐水漱口、打喷嚏时用手绢或纸巾、不随地吐痰、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等,以减少传播和感染的机会。

4.流行季节,应避免大型集体活动和集会活动,尽量少去或不去车站、码头、农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如去人员拥挤的场所,应戴口罩。

5.注意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饮食上注意摄入足量维生素,多吃富含优质蛋白及微量元素的食物,确保营养平衡。体育锻炼的时候要关注气候变化,注意保暖,合理安排运动量。

6.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头痛、喷射呕吐等症状的病人或可疑病人应及时隔离,并及时送医院诊治,同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7.预防性服药。尽管接种疫苗有好的保护作用,但从接种疫苗到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需要10~14天时间。因此对于流脑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来说,建议服用利福平进行预防,剂量:成人600mg/12h;儿童10mg/(kg?12h),每天2次,共服2天。密切接触者指同吃同住人员,包括家庭成员、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及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人群。

八、人禽流行性感冒

人禽流感首先发现于20世纪末。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至今,人类至少出现了8次人感染禽流感事件。2005年10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最新人类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自2003年底以来,共有121个病例,62人死亡,但仍然没有确定人传人禽流感发生。WHO信息显示,所有病例集中在东南亚的印尼、越南、泰国及柬埔寨等四国。其中以越南的91个病例,41人死亡最为严重,其次是泰国的19个病例,13人死亡。

禽流感是一种由家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感染。此病毒自然存在于鸟类的消化道中,一般不发病。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两种。受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的鸟类,呈现羽毛明显凌乱,食欲减退,停止产蛋,鸡冠呈紫色,病征开始出现后迅速恶化,家禽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致死率可高达80%以上。

大部分的禽鸟类都会感染家禽流行性感冒,家禽流行性感冒也可传染人类。水禽类如水鸟、鸭可能是禽流感病毒带原者,而陆禽如鸡、火鸡、鸵鸟感染则造成大规模死亡。目前研究调查数据显示,H5N1禽流感病毒已渐跨越宿主障碍,而感染到猪、马及猫科动物(猫、虎、果子狸等)。

传染途径:

在国内,家禽流行性感冒很容易在农场间相互传播。大量的病毒在鸟禽类的排泄物、污染的灰尘和土壤中,鸟与鸟之间又可藉由吸入含有病毒微粒的空气而被传染。

此种疾病可经由国际上的生禽交易而跨国散播。此外,候鸟包括野生的水禽、海鸟及沿海鸟类,都因为可以长距离的携带病毒而被认为跟禽流感跨国散播有关。其中水禽类,特别是野鸭,是禽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而这些野鸭也对这种疾病最具抵抗能力。他们可以长距离地携带病毒,即使染病,症状也会相当轻微,但是其排泄物中却含有病毒,以致于对商业或农场养殖的火鸡、水鸭或是其它种类的鸭?等家禽,造成致命性的危害。

临床症状:

感染禽流感的初期病征与人类流感相似,包括发烧、头痛、肌肉痛、流鼻水、咳嗽、咽喉疼痛及结膜炎(如荷兰之H7N7 感染者),另据越南感染H5N1 的病例数据显示,亦有

腹泻的症状发生;而后期则可能发展为高烧、肺炎、呼吸衰竭、多重器官衰竭及死亡。 预防:

(一)一般民众

1. 避免接触禽鸟及其分泌物,若不慎接触,应马上以肥皂澈底清洁双手

2. 避免生食禽类制品(包含蛋类及相关产品),且食物需煮沸

3. 避免到生禽宰杀处所

4. 选购有中华农业标准( CAS)优良食品标示之禽畜肉类及其相关制品

5. 勤洗手、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6. 饮食均衡、适当运动及休息

7. 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结膜炎等症状,并有禽鸟接触史、疫区旅游史,请戴 口罩尽速就医,并主动告知职业及工作内容、旅游史等。

(二)禽畜业者

1. 接种流感疫苗

2. 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等类流感症状或眼睛发炎的现象,禁止接触禽畜

3. 与禽畜接触时需穿着长袖、不透水的工作服,并需配戴厚橡胶手套

4. 配戴平面口罩,避免留在空气不流通的工作场所

5. 穿不透水(如橡胶、聚氨酯材质)的工作鞋

6. 建议使用护目镜

7. 时常以肥皂清洁双手,工作结束时双手需消毒

8. 每日早晚测量体温

9. 业者的家属亦应密切监测健康状况

10.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等类流感症状或眼睛发炎的现象,需戴口罩立即就医, 并主动告知职业及工作内容

(三)出外旅游

1. 尽量避免前往流行地区

2. 如果有发烧、咳嗽、喉咙痛等类流感症状,则旅程延期或取消

3. 在旅途中避免接触(包括喂食)禽鸟,若不慎接触,应马上以肥皂澈底清洁双手

4. 不要到贩卖生禽场所,尽量避免到鸟园、农场等地方参观

5.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

6. 旅途中若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应戴上口罩,立即告知领队,并尽快就医

(四)防疫人员

1. 接种流感疫苗

2. 与禽畜接触时需穿着长袖、不透水的工作服并戴厚橡胶手套

3. 密合配戴N95 口罩及护目镜

4. 穿不透水(如橡胶、聚氨酯材质)之工作鞋

5. 工作结束后,妥善处理防护设备后,立即洗手、沐浴、更衣,且双手需消毒

6. 实行自主健康管理、每日早晚测量体温

7. 接触者的家属亦应密切监测健康状况

8. 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等类流感症状或眼睛发炎的现象,需戴口罩立即就医, 并主动告知工作内容

(五)学校

1. 暂停户外教学中接触禽鸟之行程

2. 学校若有鸟园应暂停开放,并定期消毒

3. 避免共享毛巾

4. 教导学生避免接触禽鸟及其分泌物

5. 教导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用肥皂澈底清洗双手

6. 教导学生饮食要均衡(不要偏食)、要有适当运动和充分的休息

九、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 冬春季节容易发生

◎ 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记性、重症呼吸道传染病

◎ 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呼吸困难

◎ 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但可有效对症处理

◎ 预防的措施是:自觉、自护、自警、自信

◎ 控制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报告、 早隔离、早治疗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英文简称SARS),一个曾经令人闻而生畏、无比恐慌的疾病,自从2002年11月16日在广东省出现第一个病例后,在2003年上半年迅速蔓延,肆虐于世界上32个国家,致使8098人患病,774人被夺去了生命。中国内地是SARS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在24个省、市、自治区, 226个县共有确诊病5327例。在世界范围内,SARS的暴发流行使许多地区成为疫区,经济、政治损失难以计数。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干预措施下,全球统一行动,抗击SARS。

非典的传播:

“非典型肺炎”的名称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与“典型肺炎”相区别。泛指细菌以外的病原体所致的肺炎。由于此次非典型肺炎不同以往,其传染性强,病情发展快,危害大,国家卫生部正式将其命名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世界卫生组织于2003年3月12日发布全球警报,将这次非典型肺炎命名为急性重症呼吸道综合征(英文简称SARS)。那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如何传播的呢?

1.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病人的呼吸和咳嗽将传染性非典病毒排出体外,污染空气和环境,成为非典的重要传染源。

2.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悬浮在空气中的传染性非典病毒可在通风不畅的空气中存活数小时,一旦吸入了污染的空气就有可能被感染而发病。同时,密切接触也是一种公认的途径。只是密切接触者本身(未发病)能否作为传染源,尚有待于进一步调查。

3.由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新发传染病,人群普遍缺乏抗体而易感。青壮年感染率最高但死亡率最低,可能由于社会上活动较多,接触病人的机会多,但自身免疫调节能力强有关。儿童感染率最低,可能与流行期间儿童没有在学校聚集有关。老年人死亡率高可能与较差的免疫调节能力有关。患者的潜伏期一般在 4~5天,超级传播现象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过程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医护人员以及其他直接接触病人的人员属于高危人群,例如医生在进行口腔检查、气管插管时非常容易感染,这也是医护人员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非典的症状与危害:

1.发热。几乎所有患者的主要表现都是起病急促,并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一般在39℃左右。同时患者多伴有畏寒、头痛、肌肉和关节酸痛、全身乏力等症状。

2.咳嗽。患者多为干咳,少痰或有血丝痰。

3.呼吸困难。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会出现胸闷、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重症患者可出现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

非典的预防

1.注意维护环境卫生。在公共场所不随地吐痰、便溺,咳嗽、打喷嚏要捂住口鼻,不随手乱丢废弃物,文明如厕等。

2.注意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家庭居室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定期进行空气、地面和常用物品的消毒等。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洗澡,多人进食提

倡分餐等。

3.远离传染源。尽可能少去医院,避免在人员聚集的地方长时间停留,减少被感染的机会。事实上,SARS的传播能力低于流感、麻疹等传染病。人群的绝大多数免于感染就能有效地控制SARS的流行。

十、其他传染病

流行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发病快,接触2~3小时即可发病,1~2天之内达到高峰。

患眼有异物刺痛感,畏光流泪,分泌物多,结膜充血水肿,结膜下出血可为点状或片状,全身不适,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少数病人还因神经受影响而并发肢体瘫痪。

患流行性结膜炎后患者必须隔离,病人的脸盆、毛巾要专用,不要用手揉眼,一般隔离一周即可。办公室、班级的门把手、桌、椅等处用消毒药水擦拭。周围的同事同学要强调用肥皂加流水洗手,外出回家必须勤洗手。

【春季传染病的预防】

一、教室、宿舍、微机室等必须要每天通风、保持空气流动,但要注意避免穿堂风,以免着凉。每次应在1-2小时。自然通风可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调节室内微小气候。学校、幼儿园也可以定时对教室空气进行消毒,如紫外线灯照射及药物喷洒等。

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饭前便后、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卫生纸掩盖,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不共用餐饮具。

三、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春天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在锻炼的时候,必须注意气候变化,要避开晨雾风沙,要合理安排运动量,进行自我监护身体状况等,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四、要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通宵玩牌、打电子游戏机、上网冲浪,劳累过度等必然导致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五、衣、食细节要注意。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若骤减衣服,极易降低人体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体极易侵入.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切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合理安排好饮食,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太过则助火气,也不宜过食油腻。要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六、按照规定接种疫苗。通过人工自动免疫方式使肌体产生抵抗力。

七、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大型超市、迪厅酒吧类游乐场所、影剧院、酒店等。

一旦发现学生或幼儿有发热等症状,应及时进行治疗,明确诊断。如有传染病的情况,应立刻采取隔离措施,以免范围扩大。

春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愿老师们、同学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春天,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愿每个家庭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2013-04-16

体育幼儿园

三 : 春季传染病预防常识

春季传染病预防常识

冬春交替之际,人体内部系统还来不及适应气候变化,加之初春天气忽冷忽热,早晚温差大,人体免疫系统来不及调节、适应外界变化,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较冬季趋于活跃,就容易患病;春天许多人到野外踏春,领略春的气息,欣赏各色迎春的花,但伴随四处飞扬的花粉,也可能引起对花粉、粉尘有过敏体质的人致病。[www.61k.com)

春天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也是一些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许多传染病同时又能引起其他较危重的并发症。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肺结核、麻疹、风疹、水痘、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等。

此类疾病的主要特点有: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伴有头痛、全身关节酸痛、结膜充血、咽痛、咳嗽、皮疹等症状。

学校这种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

【常见传染病知识】

一、麻疹

麻疹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可发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柯氏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麻疹本身并不可怕,但它容易引起肺炎、心脏衰竭、脑炎等多种并发症,如病情严重可危及病人生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每年全球仍会发生4000万例麻疹,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麻疹发病率迅速下降。与计划免疫前的1978年相比,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了95%以上。小年龄组儿童得到疫苗保护,发病下降,但8个月以下的婴儿和青壮年发病成为高发人群。从2006年麻疹发病明显回升,2008年麻疹发病达到20年来的最高峰。特别是流动人口发病较多。09年出现外来打工人员集中的企业及学校等集体单位病例明显增多现象。

麻疹病毒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不耐热,对日光和消毒剂均敏感,在一般室温条件下仅能存活2—3小时,却能耐受低温和干燥,-15一-70℃可保存数年。在前驱期和出疹期内,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临床症状病毒进入体内经10-14天潜伏期,出现象感冒的前驱症状:发热、眼红、怕光、流泪、流鼻涕、咳嗽、厌食及呕吐,发热2-3天后部分患者颊部粘膜相当于下部磨牙的外侧出现白斑点,即麻疹粘膜斑,对麻疹的早期诊断有决定性意义。发热第4天开始出皮疹,先自耳后,颈部渐及面部由上而下蔓延,约3天皮疹出齐,出疹时高热,前驱期症状更明显。若无合并症,皮疹出齐后依出疹顺序逐渐消退,同时体温降至正常,流泪、流鼻涕等症状消失。皮疹消退后皮肤留下棕褐色斑痕及小量脱皮。整个过程约10-12天。

流行特征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患儿从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当患者咳嗽、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到达易感者呼吸道或眼结膜致感染;也可经被污染的书籍、玩具等日常用品感染。麻疹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最多。近年来随着疫苗的使用,儿童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8月龄以下儿童及成人发病增多。

麻疹的预防

预防春季传染病 春季传染病预防常识

1、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手段。(www.61k.com]

2、在麻疹流行期间,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以减少感染和传播的机会。

3、要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居室要定时开窗通风,每天最好能通风1~2次,每次可持续1~2小时以上,家中的被褥、玩具等要经常晾晒或消毒。

二、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出疹性传染病。风疹病毒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风疹临床表现:初期出现咳嗽、喷嚏、流涕、咽疼、头痛、低烧等上呼吸道症状。上述症状出现1~2天内,即开始出疹,皮疹是浅红色,稍稍隆起,分布均匀。一般由面部延及躯干和四肢,往往第一天疹子即布满全身,但手掌,足心大都无疹。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耳后淋巴结肿大是风疹的一个特点。大约4~5日皮疹即消退。全身症状几乎与皮疹同时消退。

感染风疹病毒的危害:患风疹后多数病人症状不重,但孕妇妊娠前4个月感染风疹病毒,可造成胎儿先天畸形,对胎儿和婴儿危害极大,常见的损伤有白内障等眼部损伤、耳聋、智低、小头畸形等;还可致胎儿早产、流产、死胎,危害极大。

小儿耳聋、白内障及心血管损伤,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三联症(CRS)。CRS并不都是出生后就显示出来,有的几年后才发现一些相关症状,因此孕妇感染风疹,应对小儿应进行长期随访观察。

风疹的发病风疹多发于春季3~5月份,各年龄组均可发病,近年来随着疫苗的使用,小年龄组儿童发病得到有效控制,大年龄组儿童尤其成人发病较多。随着各大中专院校开学和各大集中用工企业单位的招工,人员流动较大,可能引起风疹疾病的传播。近年来每年均有风疹爆发疫情,爆发均都来自人群较集中的学校、企业。

怎样预防风疹

注射疫苗:接种疫苗可增强免疫力,我国已经将风疹疫苗纳入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8月龄免费接种。其他各年龄组风疹易感者均应到接种点接种疫苗。育龄期妇女应提前接种风疹疫苗,但接种后3个月内不得怀孕。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此病,但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手足口病可以经消化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预防春季传染病 春季传染病预防常识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www.61k.com]

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措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注意搞好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观察与治疗;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四、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

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患者以婴幼儿多见,集体儿童亦为易感人群,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等容易发生局部暴发流行。水痘的平均潜伏期14—21天,多为15一17天。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传染性很强,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儿,偶见成人患者(多发生在军队和高校)。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两季较多,一次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再次得病者极少。

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也可发生水痘,但少见。易感者接触病人后约90%会传染发病,病初症状较轻,可出现微热,全身不适。发热的同时或1—2日后,躯干皮肤、粘膜分批出现和迅速发展为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水痘病毒可波及多脏器,还可并发皮肤感染、肺炎、脑炎等。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极少数人出现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人恢复后体内可潜伏病毒,成年后某些诱因可引起复发成为带状疱疹。

水痘的主要预防措施:保持皮肤清洁,多卧床休息,多饮水;饮食以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为宜,避免酸性食物,忌辛辣、刺激、海味食物;避免抓破水疱,会引起皮肤感染;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冬春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五、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传播迅速、流行广泛,抗原易变异,人群的特异性免疫状况不稳定。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对人类威胁较大。

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起病多急骤,症状变化较多,主要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发热通常持续3~4天,但疲乏虚弱可达2~3周。通常急性起病,有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可伴有咽痛、流涕、流泪、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一般预后良好,常于短期内自愈。婴幼儿、老年人和合并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个别患者可并发副鼻窦炎、中耳炎、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

流感的主要预防措施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打扫居室卫生要先洒水后清扫;尽量少到

预防春季传染病 春季传染病预防常识

或不到人群密集、空气不流畅的影院、网吧等场所,减少感染机会;个人要注意合理饮食,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加强体育锻炼,劳逸结合,提高机体免疫力;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流感流行季节之前对人群进行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可以减少接种者感染流感的机会或者减轻流感症状。[www.61k.com)一旦发生流感,主要是加强护理,必要时给予对症处理,防止出现并发症。

六、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相当于中医学所称的“大脖子病”、“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好发于春季。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易在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暴发流行,亦可感染高校大学生中的易感者。 流行性腮腺炎的症状:其症状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伴有发热、倦怠、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呕吐,头痛,常见并发症为不同程度的脑膜脑炎。多数患者可无前驱期,以耳下部肿、痛为最早症状。1~2日后,肿胀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2~3日达高峰,局部疼痛,张口或咀嚼时更明显,表面灼热,颊内腮腺管口可见红肿,颌下腺及舌下腺亦先后受累。腮腺肿胀4~5日后减退,全病程约1~2周。

预防策略:

1.疫苗接种:疫苗注射流腮发病后无特效疗法,而应用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是控制其流行的最有效的手段。

2.个人卫生习惯: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必须出门时,应戴口罩;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四勤一多”: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身体、多喝水;若有发热或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有利于早期诊治呼吸道传染病。

治疗与护理:患了腮腺炎后,要与患者隔离,以免传染。要隔离至腮肿完全消退为止。患者用过的食具、毛巾等可煮沸消毒,患者的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这样既能使居室内空气新鲜,又可以达到消毒目的。重症患者因高热,精神及体力都很差,应当卧床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有助于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病时,患者常因张嘴和咀嚼食物而使疼痛加剧,因此,应给患者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或软食,不要给患者吃酸、辣、甜味过浓及干硬食物,因为这些食品易刺激腮腺使腮腺分泌增加,刺激已红肿的腮腺管口,使疼痛加剧,要多给患者喝水,这样有利于退热及毒素的排出。应注意口腔卫生,饭后及睡觉前后用淡盐水漱口、刷牙,清除口腔及牙齿上的食物残渣,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也称“流脑”。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脑的早期症状像感冒,如发烧、头痛、流鼻涕、浑身乏力等,持续时间非常短,在经过几个小时或1~2天后,患者皮肤和口腔粘膜、眼结膜开始有出血点等败血症表现。出血点小如针尖,大则成片状出血斑。病情严重时,会有颈项强直、频繁呕吐(呕吐呈喷射状)、畏光等症状,甚至出现昏迷。以往我国流脑的流行菌株一直以A群为主,但近年来B、C群引起的病例有增多迹象,尤其C群已成为某些地区发病的优势菌株。人群易感性增高、人口流动、寒冷、居住拥挤等为流行的危险因素。

发病年龄:流脑各年龄组均可发病,5岁以下儿童由于抵抗力差较易感。近年来随着疫苗的使用,大年龄组儿童尤其成人发病增多。

传播途径及发病时间:脑膜炎双球菌隐藏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流脑以冬、春季发病较多,一般11月后发病率开始上升,2~4月达到高峰。

流脑的危害:10%~20%的重症病例将留有长期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损伤等。 流脑的预防:

预防春季传染病 春季传染病预防常识

1.接种流脑疫苗。[www.61k.com)预防流脑的重要措施是采用多价流脑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世界卫生组织提倡使用A+C双价流脑疫苗。目前烟台市流脑免疫程序为6、9个月分别接种一剂次A群多糖体疫苗,3岁、6岁分别接种一剂次A+C多糖体疫苗。接种后保护率达90%左右。

2.经常开窗通气。学校、办公室或居民家中应做到每天开窗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在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

3.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如勤洗手、淡盐水漱口、打喷嚏时用手绢或纸巾、不随地吐痰、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等,以减少传播和感染的机会。

4.流行季节,应避免大型集体活动和集会活动,尽量少去或不去车站、码头、农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如去人员拥挤的场所,应戴口罩。

5.注意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饮食上注意摄入足量维生素,多吃富含优质蛋白及微量元素的食物,确保营养平衡。体育锻炼的时候要关注气候变化,注意保暖,合理安排运动量。

6.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头痛、喷射呕吐等症状的病人或可疑病人应及时隔离,并及时送医院诊治,同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7.预防性服药。尽管接种疫苗有好的保护作用,但从接种疫苗到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需要10~14天时间。因此对于流脑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来说,建议服用利福平进行预防,剂量:成人600mg/12h;儿童10mg/(kg?12h),每天2次,共服2天。密切接触者指同吃同住人员,包括家庭成员、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及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人群。

八、人禽流行性感冒

人禽流感首先发现于20世纪末。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至今,人类至少出现了8次人感染禽流感事件。2005年10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最新人类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自2003年底以来,共有121个病例,62人死亡,但仍然没有确定人传人禽流感发生。WHO信息显示,所有病例集中在东南亚的印尼、越南、泰国及柬埔寨等四国。其中以越南的91个病例,41人死亡最为严重,其次是泰国的19个病例,13人死亡。

禽流感是一种由家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感染。此病毒自然存在于鸟类的消化道中,一般不发病。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两种。受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的鸟类,呈现羽毛明显凌乱,食欲减退,停止产蛋,鸡冠呈紫色,病征开始出现后迅速恶化,家禽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致死率可高达80%以上。

大部分的禽鸟类都会感染家禽流行性感冒,家禽流行性感冒也可传染人类。水禽类如水鸟、鸭可能是禽流感病毒带原者,而陆禽如鸡、火鸡、鸵鸟感染则造成大规模死亡。目前研究调查数据显示,H5N1禽流感病毒已渐跨越宿主障碍,而感染到猪、马及猫科动物(猫、虎、果子狸等)。

传染途径:

在国内,家禽流行性感冒很容易在农场间相互传播。大量的病毒在鸟禽类的排泄物、污染的灰尘和土壤中,鸟与鸟之间又可藉由吸入含有病毒微粒的空气而被传染。

此种疾病可经由国际上的生禽交易而跨国散播。此外,候鸟包括野生的水禽、海鸟及沿海鸟类,都因为可以长距离的携带病毒而被认为跟禽流感跨国散播有关。其中水禽类,特别是野鸭,是禽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而这些野鸭也对这种疾病最具抵抗能力。他们可以长距离地携带病毒,即使染病,症状也会相当轻微,但是其排泄物中却含有病毒,以致于对商业或农场养殖的火鸡、水鸭或是其它种类的鸭?等家禽,造成致命性的危害。

临床症状:

感染禽流感的初期病征与人类流感相似,包括发烧、头痛、肌肉痛、流鼻水、咳嗽、咽喉疼痛及结膜炎(如荷兰之H7N7 感染者),另据越南感染H5N1 的病例数据显示,亦有

预防春季传染病 春季传染病预防常识

腹泻的症状发生;而后期则可能发展为高烧、肺炎、呼吸衰竭、多重器官衰竭及死亡。(www.61k.com) 预防:

(一)一般民众

1. 避免接触禽鸟及其分泌物,若不慎接触,应马上以肥皂澈底清洁双手

2. 避免生食禽类制品(包含蛋类及相关产品),且食物需煮沸

3. 避免到生禽宰杀处所

4. 选购有中华农业标准( CAS)优良食品标示之禽畜肉类及其相关制品

5. 勤洗手、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6. 饮食均衡、适当运动及休息

7. 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结膜炎等症状,并有禽鸟接触史、疫区旅游史,请戴 口罩尽速就医,并主动告知职业及工作内容、旅游史等。

(二)禽畜业者

1. 接种流感疫苗

2. 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等类流感症状或眼睛发炎的现象,禁止接触禽畜

3. 与禽畜接触时需穿着长袖、不透水的工作服,并需配戴厚橡胶手套

4. 配戴平面口罩,避免留在空气不流通的工作场所

5. 穿不透水(如橡胶、聚氨酯材质)的工作鞋

6. 建议使用护目镜

7. 时常以肥皂清洁双手,工作结束时双手需消毒

8. 每日早晚测量体温

9. 业者的家属亦应密切监测健康状况

10.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等类流感症状或眼睛发炎的现象,需戴口罩立即就医, 并主动告知职业及工作内容

(三)出外旅游

1. 尽量避免前往流行地区

2. 如果有发烧、咳嗽、喉咙痛等类流感症状,则旅程延期或取消

3. 在旅途中避免接触(包括喂食)禽鸟,若不慎接触,应马上以肥皂澈底清洁双手

4. 不要到贩卖生禽场所,尽量避免到鸟园、农场等地方参观

5.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

6. 旅途中若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应戴上口罩,立即告知领队,并尽快就医

(四)防疫人员

1. 接种流感疫苗

2. 与禽畜接触时需穿着长袖、不透水的工作服并戴厚橡胶手套

3. 密合配戴N95 口罩及护目镜

4. 穿不透水(如橡胶、聚氨酯材质)之工作鞋

5. 工作结束后,妥善处理防护设备后,立即洗手、沐浴、更衣,且双手需消毒

6. 实行自主健康管理、每日早晚测量体温

7. 接触者的家属亦应密切监测健康状况

8. 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等类流感症状或眼睛发炎的现象,需戴口罩立即就医, 并主动告知工作内容

(五)学校

1. 暂停户外教学中接触禽鸟之行程

2. 学校若有鸟园应暂停开放,并定期消毒

3. 避免共享毛巾

预防春季传染病 春季传染病预防常识

4. 教导学生避免接触禽鸟及其分泌物

5. 教导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用肥皂澈底清洗双手

6. 教导学生饮食要均衡(不要偏食)、要有适当运动和充分的休息

九、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 冬春季节容易发生

◎ 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记性、重症呼吸道传染病

◎ 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呼吸困难

◎ 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但可有效对症处理

◎ 预防的措施是:自觉、自护、自警、自信

◎ 控制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报告、 早隔离、早治疗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英文简称SARS),一个曾经令人闻而生畏、无比恐慌的疾病,自从2002年11月16日在广东省出现第一个病例后,在2003年上半年迅速蔓延,肆虐于世界上32个国家,致使8098人患病,774人被夺去了生命。[www.61k.com]中国内地是SARS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在24个省、市、自治区, 226个县共有确诊病5327例。在世界范围内,SARS的暴发流行使许多地区成为疫区,经济、政治损失难以计数。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干预措施下,全球统一行动,抗击SARS。

非典的传播:

“非典型肺炎”的名称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与“典型肺炎”相区别。泛指细菌以外的病原体所致的肺炎。由于此次非典型肺炎不同以往,其传染性强,病情发展快,危害大,国家卫生部正式将其命名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世界卫生组织于2003年3月12日发布全球警报,将这次非典型肺炎命名为急性重症呼吸道综合征(英文简称SARS)。那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如何传播的呢?

1.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病人的呼吸和咳嗽将传染性非典病毒排出体外,污染空气和环境,成为非典的重要传染源。

2.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悬浮在空气中的传染性非典病毒可在通风不畅的空气中存活数小时,一旦吸入了污染的空气就有可能被感染而发病。同时,密切接触也是一种公认的途径。只是密切接触者本身(未发病)能否作为传染源,尚有待于进一步调查。

3.由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新发传染病,人群普遍缺乏抗体而易感。青壮年感染率最高但死亡率最低,可能由于社会上活动较多,接触病人的机会多,但自身免疫调节能力强有关。儿童感染率最低,可能与流行期间儿童没有在学校聚集有关。老年人死亡率高可能与较差的免疫调节能力有关。患者的潜伏期一般在 4~5天,超级传播现象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过程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医护人员以及其他直接接触病人的人员属于高危人群,例如医生在进行口腔检查、气管插管时非常容易感染,这也是医护人员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非典的症状与危害:

1.发热。几乎所有患者的主要表现都是起病急促,并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一般在39℃左右。同时患者多伴有畏寒、头痛、肌肉和关节酸痛、全身乏力等症状。

2.咳嗽。患者多为干咳,少痰或有血丝痰。

3.呼吸困难。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会出现胸闷、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重症患者可出现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

非典的预防

1.注意维护环境卫生。在公共场所不随地吐痰、便溺,咳嗽、打喷嚏要捂住口鼻,不随手乱丢废弃物,文明如厕等。

2.注意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家庭居室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定期进行空气、地面和常用物品的消毒等。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洗澡,多人进食提

预防春季传染病 春季传染病预防常识

倡分餐等。(www.61k.com)

3.远离传染源。尽可能少去医院,避免在人员聚集的地方长时间停留,减少被感染的机会。事实上,SARS的传播能力低于流感、麻疹等传染病。人群的绝大多数免于感染就能有效地控制SARS的流行。

十、其他传染病

流行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发病快,接触2~3小时即可发病,1~2天之内达到高峰。

患眼有异物刺痛感,畏光流泪,分泌物多,结膜充血水肿,结膜下出血可为点状或片状,全身不适,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少数病人还因神经受影响而并发肢体瘫痪。

患流行性结膜炎后患者必须隔离,病人的脸盆、毛巾要专用,不要用手揉眼,一般隔离一周即可。办公室、班级的门把手、桌、椅等处用消毒药水擦拭。周围的同事同学要强调用肥皂加流水洗手,外出回家必须勤洗手。

【春季传染病的预防】

一、教室、宿舍、微机室等必须要每天通风、保持空气流动,但要注意避免穿堂风,以免着凉。每次应在1-2小时。自然通风可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调节室内微小气候。学校、幼儿园也可以定时对教室空气进行消毒,如紫外线灯照射及药物喷洒等。

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饭前便后、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卫生纸掩盖,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不共用餐饮具。

三、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春天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在锻炼的时候,必须注意气候变化,要避开晨雾风沙,要合理安排运动量,进行自我监护身体状况等,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四、要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通宵玩牌、打电子游戏机、上网冲浪,劳累过度等必然导致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五、衣、食细节要注意。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若骤减衣服,极易降低人体呼吸道免疫力,使得病原体极易侵入.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切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合理安排好饮食,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太过则助火气,也不宜过食油腻。要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六、按照规定接种疫苗。通过人工自动免疫方式使肌体产生抵抗力。

七、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大型超市、迪厅酒吧类游乐场所、影剧院、酒店等。

一旦发现学生或幼儿有发热等症状,应及时进行治疗,明确诊断。如有传染病的情况,应立刻采取隔离措施,以免范围扩大。

春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愿老师们、同学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春天,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愿每个家庭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2013-04-16

体育幼儿园

四 :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如何做好传染病预防

本文标题: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90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材料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501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