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认识平面图形 》反思与创新
传统几何教学把知识的获取和逻辑思维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非常强调几何的推理价值。因此,我们传统的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把智力或思维的发展看成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这样的课程难以鼓舞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这样的课程学生只能被动的参与,难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案例(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思考、想象、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设计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4、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中体验“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分别出示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让学生说说是什么图形。
2、同桌互相用自己准备的学具说说是什么图形。
3、摸一摸每个物体的面,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反馈)
(面是平平的、滑滑的、方方的、长长的、有4个角、有3个角等)
4、揭示课题:像同学们摸到的平平的面我们把他们叫做“平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面图形”(板书课题)和他们做好朋友好吗?
二、探究新知
1、请小朋友拿出你最喜欢的物体,把他的面在纸上描下来。(可以同桌合作,或请教老老师同学)
2、反馈 (1)你是从哪里描下它的?
学生1:我从圆柱体那里描下了-----
学生2:我从正方体那里描下了-----
学生3:我从长方体那里描下了-----等
(2)你还可以从哪个物体中描下了 正方形或长方形等?(把他们都描出来)学生尝试从其他物体中去寻找
(3)反馈
3、将学生描出来的图形进行展示
(1)小组合作,将这些图形分类。
(2)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分的。(展示按形状分类的图形)
(3)请你给这些图形取个名字
学生:方面 长面 圆面 长方面等等
(4)小结各种图形的名称
(同桌互相叫一叫他们的名字)
(4)比一比:我们今天认识的长方形和长方体、正方形和正方体、圆柱体和圆,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深化
1、在生活当中,你见过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些新朋友吗?谁来说一说?(先小组里说,然后全班反馈)
2、(出示交通标志)这些图形你在哪里见过?知道他们的意义是什么吗?(进行安全教育)
教后反思:
这堂课是以往我倾向以教师为主体,按照教师思路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风格的体现。
例1:引入部分,我本意是想通过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学习中有生活,生活中有学习,数学源于生活。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面在体上”的知识。但这样设计的结果使得学生在我的预设中消极的复习已有知识,学生是被动的。没有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碰撞,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渴求欲望。
例2:探索新知部分,体验“面在体上”是本节课的重点,这部分的设计我力求活动性、开放性,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但在设计的过程中我用“请同学把你喜欢的物体的一个面描在纸上”这样一个问题来开始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一大败笔。因为这样局限了学生的思维(面从体上的分离不是只能用描的方法),学生用是用老师给的方法消极的感知,并没有用自己的方法去积极的探究。没能充分的体现出课堂的开放性。课堂的开放不仅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开放,更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开放、学生获取经验的途径的开放。这里如果设计成让学生自己找方法把物体的面放在纸上,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指出,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几何图形、展开图形和三视图的相互转换关系不仅是一个思考过程,也是一个实际操作的过程。如何将这一过程符合低段年级学生所需要(学习素材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是我对这堂课重新设计的目标。
案例(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和圆。能根据他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来。
2、通过摸、找、说、拼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协作精神,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教师在一个布袋里摸几何体,并叙述摸到物体的特征,请学生猜一猜老师摸到的是什么?
2、在自己带的实物中找到和老师描述的一样的物体。
3、在自己的学具中找一样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摸一摸他的面,在小组里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4、全班小结反馈:面是平平的有4条边或边是圆圆的等
5、揭示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观察发现,感知“面在体上”
a 你能在学具中找到这样的图形吗?
b课件演示:面在体上 和 分离过程
2、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a启发“再创造”。电脑是这样把面放到了纸上,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把你最喜欢的物体的面也放到纸上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间交流
b总结方法:印 描 画 等方法
c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用你喜欢的方法把面放到纸上,(比一比哪组用的方法多,哪组移出来的面多)
d展示 交流
e独立思考,给展示的面分类,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分的。请你给他们一个名字(大小分 大面 小面 形状分 长面(长方形)方面(正方形)园面(圆形)等)
三、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1、老师说出平面图形的名称,请学生根据要求举起图形
2、教师出示图形让学生抢答是什么图形
3、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教师分别说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请学生按要求出示相应的图形)
4、找一找:你身边的平面图形
四、应用知识,美化生活
1、多媒体展示平面图形拼组的图(感受美)
2、用学具“七巧板”拼组你喜欢的图形,比比谁最漂亮
2、欣赏成果
设计意图: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程度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这节课里我非常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如:(1)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是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实际出发来重新组建。通过摸一摸,猜一猜,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让学生找准上节课所学的几何体的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活动中,身心参与,思维被激活,充满了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2)应用知识美化生活中, 通过欣赏平面组合图形和让学生“拼图”,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中也存在着美,应用数学知识也能创造美。
2、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也是数学的本质特点。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将学生的自主思考贯穿全过程。合作交流在学生独立思考以后这样的交流才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大大提高合作的效率。数学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这里我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通道,激励学生再创造的活动。如(1)“电脑是用这样的方法把面放在了纸上,你还能用什么样的方法呢?”(2)“独立思考,给你展示的图形分类,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分的?想一想,请你帮那些图形取个名字。” 这样激发了学生再创造的欲望。引导学生用手中的材料“做数学”在做中“创新”“再创造”。在这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只是活动的组织者。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生与生思维的碰撞,一个方法比一个方法更有新意,一个比一个结论更加精彩。试想,如果学生没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创新的萌芽又怎能长大?
3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1)课后让学生用“七巧板”拼一副画,体现由课内到课外的开放性策略。(2)找一找,你身边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从事“再创造”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还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值得思考的问题:
1、如何把握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化程度问题。如本节课学生通过操作体念面在体上,在反馈时,学生的表述到何程度为好?是让他停留在整体感悟不再深究?还是引领他往规范的定义上靠?如学生在找实例时说:门是长方形的。我们如何引导?
2、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问题。由于我们还是在大班额的条件下组织教学,如何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目前还尚无良策。
3、让学生在平等的对话过程中动态生成,学生需要时间独立思考,需要时间合作交流,需要时间展示发现和体会,需要时间进行解释说明……但时间不允许,只能在一些环节草草收场。怎么办?如果就这样浮于表面的话,如何去追求“思维的灵动”和“动态的生成”?
二 : 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三 :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平面图形”,以往老教材是先认识平面图形,再认识立体图形,而新教材认为是先有“体”再有“面”,“立体图形”是实际生活中存在的,而平面图形是抽象出来的,所以先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再教学平面图形。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