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美团大众点评合并-美团点评已合并 换股5:5估值170亿美元

发布时间:2017-08-11 所属栏目:动态

一 : 美团点评已合并 换股5:5估值170亿美元

来源:亿欧网

[亿欧导读] 饿了么CEO张旭豪表示,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合并已于昨天正式完成,双方股东已签字,此次合并事宜,确凿无误。美评换股比例非7:4,是5:5;王兴张涛联席CEO;业务均独立运营,大众点评未放弃参与高频、低客单价领域。

序言:亿欧网联系到大众点评副总裁姜跃平,针对大众点评和美团合并一案,对方会给予正面回复。不否认预示是默认?若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成真,成立“新美大”,王兴张涛,谁当家?几家欢喜几家愁?百度糯米和阿里口碑是喜是忧?关于继滴滴快的、58赶集、携程艺龙后的美团点评合并案,疑问颇多。

正文

2015年国庆节的最后一天,生活服务领域两巨头美团和大众点评即将合并的消息有意无意的“不胫而走”。

10月7日早间

最初的版本是科技媒体虎嗅网发出美团、大众点评即将合并?巨头也只好抱团取暖的文章,主要内容为据悉美团、大众点评合并的框架协议已经确定,进入征求股东批准阶段,将在一周内正式披露。

为表明消息的真实性,还被透露出三点细节干货:1)合并方式,美团、大众点评现有股东将权益注入新组建的境外公司(仍采取VIE架构),比例大致为7:4;2)人事安排,与滴滴+快的、58同城+赶集、携程+艺龙几宗合并类似,“新美大”将采取“双CEO”制;3)业务,合并后大众点评的业务重点是低频、高客单价业务,如婚庆、会展等,不再参与高频、低客单价领域的价格战、补贴战。

10月7日午间

后续有消息传出以上传言被美团和大众点评双方否认,但随后,美团总裁杨俊的朋友圈截图又引起骚动:其称,合并前估值是70+40=110亿美元,合并后变成寡头可以提高估值,160-170亿美元也不为过,然后再融资20-30亿美金就完美了。

消息确认

根据鸵鸟电台对刚回国的饿了么CEO张旭豪的采访消息得知:

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合并已于昨天(2015年10月6日)正式完成,双方股东已经签字,此次合并事宜,确凿无误。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后的新公司,在未来一年的时间,各自都将独立运作,业务将不会合并运营,只是在补贴上会有一定的协同性而已。饿了么将不参与本次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合并,仍将独立运作。只是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后的新公司将作为饿了么的小股东参与,两者合并暂时看不出什么影响,跟点评的合作该有的合作还是会继续。百度糯米等其他O2O平台的发展可能提前在年底达到前完成国内O2O第二的年度任务。

10月7日晚间,腾讯科技曝出确切消息:

大众点评与美团最快会在明日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将占据中国团购领域80%的市场份额,同时成中国最大O2O平台,新公司估值也达到170亿美元。

确认合并后

1)对等合并。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合并是对等合并,两家公司5:5换股,且投资人也有不同的换股比例。合并之后,两家公司在新公司的董事会将占据同等席位。

2)联席CEO。在合并之后的新公司,大众点评CEO张涛和美团CEO王兴将有共同的话语权,共同担任联席CEO和联席董事长。张涛和王兴将各自独立负责相关业务,同时向新公司的董事会汇报,重大决议在董事会层面完成。同时,新公司将在上海和北京设计双总部运营。

3)独立运营,高频内部竞争。新公司将定位于连接人与服务。两者业务重合部分主要集中在部分高频到店业务,合并后,这部分业务将保持独立于运营,进行内部良性竞争,以避免人才流失和总体份额下降。双方业务团队将保持目前的架构和职责不变,继续按原定战略目标快速发展,增强产品创新、客户体验改进和新业务创新能力。

对此,亿欧网联合创始人兼主编黄渊普表示,1)和大众点评合并,是美团的无奈选择,是对现实的妥协;2)美团在阿里和腾讯之间,选择了腾讯阵营;3)美评的近敌是百度,长远看最大对手是阿里;4)合并能减少双方在市场和人员上的损耗,但规模不经济依然会持续下去。

此前亿欧网将美团和大众点评或将合并的消息在“亿欧网”公众账号上一经发布,评论如潮,大概分为两派:

合并够呛

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造势罢了,后期估计会出来辟谣,就算资本方驱动,业务高度重合、互补性差也难合并;2)合并后团购的融合会成为巨大阻碍;3)合并后,像饿了么等“子孙辈”公司怎么办,难道让饿了么和美团外卖也合并吗?

唯合不破

原因主要也在业务、资本、团队等方面:1)双方背后都有红杉,腾讯和阿里均为“新美大”股东,竞争惨烈,资本不可能将烧钱奉陪到底;2)业务方面,合并后点评主做低频高额业务,美团主做低额高频业务,取长补短;3)趋势导向,美团已经后继乏力,但王兴欲和BAT一搏,在资本和业务层面,合并均是最优解决方案;4)合并才是出路,国内互联网企业多陷入低价怪圈,补贴成恶性循环,希望合并后以用户及市场为目标导向,削弱资本争斗。

从众说纷纭的美团点评合并案来看,亿欧网研究院总监李双不禁有些疑问:1)今日的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合并消息是否是“有意”放出,一为试探二为宣传,后续的确认消息是可控节奏下发生的吗? 2)若该消息未如欲想得到坐实,美团是否会再来一封律师函;3)如今消息属实,合并后,谁坐实质性的第一把交椅,会是王兴吗?3)传言美团和点评合并后7:4的股权比例是按照估值70亿美元:40亿美元得出的吗,为何变为5:5?4)一旦合并,双方团队的“快”与“慢”将如何磨合,是否会互派能人入驻?5)若真合并,美团和点评的子孙辈投资企业将何去何从,饿了么真的不会受影响吗,是否会减弱对同类企业的投资?6)新美大的估值是否是两者现有估值相加合,有媒体称是150亿美金,170亿美金又是如何得出?7)两者合并后,表明美团倒戈腾讯系,百度糯米会变行业第二吗?阿里口碑位居第几?

若传闻是有意放出,合并极有可能成为事实。如上文所提,大众点评的业务重点是低频、高客单价业务,如婚庆、会展等,不再参与高频、低客单价领域的价格战、补贴战等从资本和商业模式以及市场良性教育来讲都有益。但股权比例预示的大众点评暂时搁置拆VIE回A股的计划,不过A股上市的资源支持以及估值利好都将推动其在A股上市,也是大众点评在此以前一直谋划的,王兴是否也愿在A股上市还另讲。美团和大众点评的份额相差很大,两位王张CEO的话语权应该不会是一个量级。

两者相较:拳头遇上太极

执行力:快和慢。美团团队以狼性闻名,大众点评团队“儒雅”有余,近一两年强调将团队风格向“狼性”转变,但效果有限。

年龄:年老和年弱。美团所属的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3月;大众点评网所属的上海汉涛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4月。两者有7岁之差,在互联网企业而言,已相差一个辈分。

人才:干嘉伟和吕广渝。美团引进干嘉伟带领销售团队,大众点评晚于美团亦引进阿里系人才吕广渝,后引进原CSDN总编刘江,担任技术学院院长。虽干嘉伟和吕广渝在阿里时级别相当,但团队不同发展时期引进履历及性情差异的两人,起到的鲶鱼作用也有相当大差异。

地域战略:农村和城市。美团在发展初期遇到千团大战,在节约资金及战略考虑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大众点评靠强大的资源基础占领一线城市,后期城市反攻农村,取得一定成绩。

业务布局:高频和低频。美团和大众点评均采取成立独立事业部,使业务细分并欲独立发展独立融资,但美团偏重外卖、票务、旅游等高频低额业务,大众点评偏重美业、婚嫁等低频高额业务。后续两者均推出上门服务,并采取开放平台,接入家政、美业、汽车洗护等品类上门服务提供商。在现金牛业务上,美团和点评相差很大。

领域扩张:收购和投资。美团依靠自身迅速发展业务,在投资方面采取强投资方式,即收购,先后收购团购网站猛买网团队、OTA网站酷讯等,并投资校园O2O平台宅米;而大众点评在投资方面较放开手脚,投资订餐平台美餐网和已转型的大嘴巴、外卖O2O平台饿了么、WIFI平台迈外迪、食材供应链平台链农、CRM及ERP平台上海智龙、石川科技、天财商龙、广州食为天等,将大众点评的O2O服务产品——在线订座、点餐、团购、外卖、餐厅ERP系统打通,一步步完成O2O产业链布局的重要环节。

发展方向:前端和后端。美团强调前端交易量及营收额的布局,使其在倚重技术的前提下偏重前端;大众点评强调生态系统的建立,使其在依靠十余年的资源积累布局后端市场,打造信息化及大数据生态闭环。

财力:旗鼓相当。美团网和大众点评先后获得E轮、F轮融资,红杉资本均系两者A轮领投方。

美团的五轮融资分别于2010年9月获得红杉资本1000万美元A轮投资;2011年7月完成B轮5000万美元融资,阿里巴巴领投,北极光、华登国际及红杉跟投;2014年5月获得C轮3亿美元投资,领投机构为泛大西洋资本,B轮投资方红杉资本和阿里巴巴跟投;2015年1月王兴宣布完成D轮总额7亿美元的融资;2015年9月,有媒体报道美团即将完成E轮15亿美元-20亿美元融资。

大众点评的F轮融资分别于2006年1月获得红杉资本200万美元A轮投资;2007年5月获得Google、红杉资本合计2500万美元B轮投资;2011年4月获得1亿美元投资,挚信资本、红杉资本、启明创投、光速创投联合投资;2012年8月获得6400万美元D轮投资,今日资本领投4000万美元,红杉等机构跟投;2014年2月获得腾讯战略投资,出让20%股份;接入微信平台;2015年4月,获得8.5亿美元投资,投资者包括小米、腾讯、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淡马锡控股、万达集团和复星集团。

结语

美团和大众点评虽属生活服务领域的第一和第二,但在团队氛围、年轻程度、创始人风格、人才引进、资金财力、业务布局、现金牛状况以及战略扩张等方面均有很大程度的差异化,且互补性极强,糅合太难。两者结局不管是否已合并收场,都将影响整个本地生活服务的格局。

也许,阿里并不乐见美团和点评的合并,因为如此以来口碑两个强劲对手将从外争到内合,瞧不上的百度糯米如百姓网一般白捡个行业老二。

试想,如果美团和点评未如愿完成合并,美团已现有估值融资又困难重重,点评倒是凭着多年积累及根基可慢慢等到A股红利最大化上市,到时,已上市的众美窝窝和大众点评以及市场份额不俗的美团和百度糯米,还有后劲奋起的阿里口碑,生活服务市场将是一番有趣的格局。

二 : 美团大众点评合并并非一劳永逸 难以解决O2O困境

美团大众点评合并 美团大众点评合并并非一劳永逸 难以解决O2O困境

节前最后一天,美团、大众点评合并的消息再次强力袭来,「抱团取暖」、「没有选择的选择」、「投资人的意志」等等标签立马贴过来,而此时,据古永锵飞抵上海,与王微莞尔一抱,已经有三年,距离滴滴快的在愚人节公布「结合」消息,才不过半年。[www.61k.com]

为什么合并?理由很简单,为了活下去。消息显示,在此之前,美团已经在 8 月的华尔街路演中折戟沉沙,资金链频频告急。对于一个错过三次「风口」的美团 CEO 王兴来说,他再也不能让美团这个 O2O 机会砸在手里,而对于大众点评,这家起于沪上,精耕细作 12 年,却并没有在商业模式上有所突破的公司来说,找一家公司合体,应该也是其投资人的唯一选择。

但是,美团、大众点评后的「新美大」,没有优酷土豆、滴滴快的那么幸运。优酷土豆合并之后,直接减少了两者在版权购买、广告费用方面的「浪费」,并且有一个大视听行业、大 IP 时代等着;滴滴快的合并之后,补贴大战收官,而且从「打车」到「出行」,以及附着在出行上面的所有产业,有一个大城市出行产业等着。但「新美大」(两者合并后的公司)面临的,却依旧面临着 BAT 能随时一锅端的、具有高度复杂性的 O2O 行业,合并并不能解决 O2O 目前存在的困境。

同类项过多,合并的增量在哪?

打开美团(包括分拆出去的猫眼电影、美团外卖)和大众点评(以下称点评)两个 APP,能发现这样简单的一个事实:点评有的,美团都有;点评没有的,美团也有了。这说明,当美团合并点评,除了给资本市场一个讨钱的剧本,看不出实质上的合并增量。

从美团和点评的愿景目标来看,面向移动互联网的 O2O 行业,二者相当于不同侧重点的「完整版」和「媒体版」。美团是以「团购」模式横穿餐饮、外卖、酒店、旅行、电影等行业,以收取佣金为收入来源;而点评的优势在于 12 年来积累的用户「评价」数据,以广告费为收入来源。当两者合并之后,「新美大」需要面临两者在共同擅长的餐饮行业,做大量的数据去重、整合、重新打通。

而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其他低频、低客单价的行业,例如电影、外卖等。

过半员工做外卖,平台特质何在?

据此前美团透露的数据显示,截至 6 月底,美团的员工数为 1.5 万,全年将超过 2 万人,其中,美团外卖(多数为地推人员)员工占到约 1 万。而与此对比,两个公司合并后员工的数量甚至超过了阿里巴巴,比它的主要竞争对手百度糯米和新口碑(阿里与蚂蚁金服合资)加起来还要多。这种对比,显示了美团背后的隐忧非常明显:作为一个平台,或者说愿景在于成为一个平台的公司来说,投入如此多的人力成本做外卖,其背后的风险程度可想而知。

而这种人力方面的巨大成本,还将在美团、点评合并之后进一步加深。按照今年初大众点评公布的数据来看,以当时的员工总数 7500 来算,这意味着,两者合并之后,「新美大」的管理层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接手近 3 万名员工,而 3 万人,是 BAT 这种体量(其收入和利润、产业辐射面)才能支撑起的员工数量。

「养不起」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裁员。而从「新美大」的合并方案来看,点评的餐饮条线员工可能首当其冲,最难免被裁员。

规模被快速赶超,所谓门槛是空谈

对美团来说,早年地推积累的优势,成就了其现在的规模优势,但可惜的是,这个规模优势太容易被超越了。据支付宝方面公布的信息显示,成立两个月、正式上线 50 多天的新口碑,已经突破了日均 100 万单,而这个成绩,美团几乎是靠拼了命了地推,花了两三年时间才达到。

这并非怪美团不努力,而是只能归因于模式的差异。从目前支付宝、微信做 O2O 的态势来看,前者可以利用既有的 4 亿多实名用户,这个巨大的平台入口,以及目前「全面开店」的自发自主的平台模式;后者,则可以利用社交工具高频的特点。总之,两家平台公司,利用的都是平台撬动方式,都是轻资产模式。与之相比,美团的「重模式」则不太适合移动互联网时代:商家需要更多的营销自主权,而用户则需要这种「重模式」、「粗笨模式」之外的更垂直细分、更有尊严的消费方式。

实际上,美团、大众点评,包括饿了么、百度糯米,以及新口碑、微信,想要打造的,都是一个「线下淘宝」,既然这样,按照禀赋资源来看,可能真的是淘宝的归淘宝(支付宝、新口碑),「新美大」们回归小而美,或者抱更大的腿。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三 : 剖析2015四大合并案:滴滴快的、58赶集、美团大众点评、携程去哪儿 1+1

58赶集合并 剖析2015四大合并案:滴滴快的、58赶集、美团大众点评、携程去哪儿 1+1 />2?2?" />

被称为“合并之年”的2015年,从开年至今,已有多起合并大戏在互联网领域上演,有让人大呼神奇的,也有让人感到奇妙的,不过事情已经发生了,再怎么奇妙他都已经存在。(www.61k.com)

据清科集团旗下私募通统计,2015年前三季度, 中国并购市场再创新高,活跃度与规模量双双突破历史记录。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并购市场共计完成并购案例2110 起,同比大涨60.0%;披露金额的并购案例总计1,716起, 共涉及交易金额1,392.88亿美元,同比提高53.0%。其中 ,国内并购案例共完成1,890起,较2014年同期上涨64.3% ,披露金额的1,543起交易共涉及并购金额1,087.14美元 ,同比微增0.3%。

为此,网易科技梳理了2015年的中国互联网四大合并案例,以期为大家带来全面的了解。

先将时针的刻度调回2015年的情人节,有两家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烧钱最疯狂的公司在那时选择在一起,从此“在一起”称为互联网最热门的话题。

一、滴滴打车+快的打车合并(2015年2月14日)

合并背景:

2013年的年末,一场关于打车市场最火爆的补贴大战打响,恰逢腾讯大力推广微信支付,滴滴打车的支付补贴行为立刻出现在了市面上,风口的补贴、背靠腾讯的大力输血,让叫车出门成为全民的选择。

另一边,作为滴滴的竞争对手,快的打车快速做出反应,这家诞生在杭州的公司果断地选择了站队阿里,而阿里旗下的支付宝在这时也急需找到抵抗微信支付的方法,快的成为其最好的出口,减免大战爆发。

疯狂的补贴成为2014年整年最热门的话题,在最疯狂的月份里,两家公司均因补贴行为而导致月开支高达数亿人民币。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在滴滴与快的为争夺出租车市场发动的“烧钱大战”中,双方共补贴超过24亿元资金。

于此同时,疯狂的补贴下也诞生了一大批刷单族,两家公司同时面临对手和刷单行为的夹攻;相关数据显示,刷单行为让两个平台每月浪费的费用高达数千万。

不过,补贴行为让两家公司快速在传统的出租车市场上切下蛋糕,占领了整个中国市场;但是由于政策的调整,从出租车到专车服务的延伸成为一时间最热门的话题,高频切低频、用出租车的业务带动专车的业务,滴滴和快的都动用了一切资源投入专车市场。下半年,双方又将重点放在“专车”上。

但,专车市场面临更大的监管的压力,大量社会车辆的出现引起政府的关注;就在此时,新的竞争开始大量出现,易到用车、AA用车、神州专车、Uber,都于同一时间在市场上参与竞争。

在外部竞争压力、政策不成熟等各种条件的影响下,加上长时间补贴导致的资本压力,最终两家公司的最主要股东--腾讯和阿里达成协议,让两家企业最终走到一起。

合并模式:

根据双方的声明,新公司将实施Co-CEO制度,滴滴打车CEO程维及快的打车CEO吕传伟同时担任联合CEO;同时,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业务继续平行发展,并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性。

双方未透露持股比例和新公司估值。据《华尔街日报》此前报道,二者合并后估值或达60亿美元。

合并变化

1.人员变化:

从合并至今,已经过了8个多月时间,从目前来看,滴滴在整合之后占据主导,快的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人员上看,快的的创始人团队已套现离开,此前的CEO吕传伟也在江湖上消失。

2.业务变化:

滴滴快的总裁柳青在接受网易科技表示,快的的杭州团队将更多地去孵化创新业务,代驾、顺风车业务都是由杭州团队负责;此外,此前快的旗下的专车品牌一号专车成为许多新业务的试验田,对标Uber人民优步业务的快车业务也是率先在其产品上进行尝试,尝试不久就直接上线滴滴产品端。

在品牌方面,滴滴打车转型为滴滴出行,集合了快车、顺风车、专车、出租车等几大业务线,而快的打车、一号专车则被弱化,从产品更新上看,快的打车的安卓客户端最近版本更新据现在已经有3个月了,可见从产品和品牌上,快的被慢慢弱化。

3.资本方面:

合并之后的滴滴快的已经连续完成两轮巨额融资,共计30多亿美金融资,新公司估值达165亿美金。

合并影响:

滴滴快的合并,从资本、产品、人员、市场上都是大鱼吃小鱼的局面,占据主导的滴滴团队将老二的份额吞并,同时由于整合期等因素,也让Uber、神州专车等产品在市场上抢夺了一部分曾经属于快的的份额;不过目前来看,滴滴快的整合之后,备受关注的补贴大幅下降,曾经免费打车的现象几乎消失,补贴使用条件也更为严苛;同时,针对司机的补贴也在缩小,而随着政策的明朗,移动出行等具体业务有望得到政府的认可。

此外,滴滴快的之争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双方管理层的较量,滴滴在2014年引入前高盛的高管--柳青,其为滴滴后期的融资以及在整合互联网圈的影响增色不少。合并之后,柳青担任新公司的总裁,也一度传言她将是未来滴滴快的集团的接班人,不过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当面否认了这样的说法,不过以柳青+程维的组合确实是目前滴滴快的高速发展最重要的掌舵手。

58赶集合并 剖析2015四大合并案:滴滴快的、58赶集、美团大众点评、携程去哪儿 1+1>2?

二、58赶集合并(2015年4月17日)

合并背景:

在经过10年竞争之后,两家分类信息平台终于走在一起。(www.61k.com]

两家公司此前的业务处于高度竞争状态,58同城赶在对手之前于2013年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并且引入腾讯作为战略投资者,获得腾讯的支持。

在业务拓展上,58同城显得更加激进,并购中华英才网、安居客,以及投资大量O2O企业如e代驾、呱呱洗车、美到家、土巴兔等,将其整合进58到家业务体系;另一边,在合并之前,赶集一直发力招聘和二手车业务,并对外传递将于2015年赴美上市的信息。但需要注意的是,资本市场能否同时容纳两家业务相同的企业值得商榷,毕竟此前优酷、土豆就是很好的案例。

此外,由于双方都在重金押注O2O,很多业务无论竞争也好,投资也好都在暗自进行,同样因为竞争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2?">

合并模式:

根据合并协议,58同城将战略入股赶集网,同时双方将共同成立58赶集有限公司。58同城获得赶集网43.2%的股份(完全稀释后),代价是3400万份普通股(合1700万份ADS)及4.122亿美元现金。合并之后,双方的创始人同时担任58赶集集团的联席董事长以及联席CEO。

此外在公司估值上,58同城除去投资业务、金融业务之后,与赶集网按5:5比例注入独立的新公司。

根据此前赶集网创始人杨浩涌向网易科技表示,相比较滴滴快的的合并模式,58赶集将是采用联邦制,两个创始人分管不同业务,另外在大量新业务上双方投入共同的资源来扶持发展。

合并变化:

1.架构调整:

从4月份宣布合并距今已经进过6个月的时间,双方的业务进行了大量的整合,从此前内部透露的新公司的架构体系上,集团由姚劲波、杨浩涌管理,下面分设多个事业部,其中58将原有几大业务线注入新公司,新增了58白领招聘及中华英才网的业务,而赶集新增几个板块--快招事业部、新业务事业部、好车事业部,仍由赶集高层负责。

2.业务整合:

从近日的品牌更新来看,赶集好车已经更名为瓜子二手车,已经是独立的业务;杨浩涌称,瓜子二手车业务未来很有可能分拆向公开市场进行募资。同时,双方的招聘业务也开始进行整合,赶集旗下的洗车业务也与58投资的呱呱洗车进行了整合。此外,合并之后的58到家业务,也独立获得了阿里等投资人的融资。

姚劲波和杨浩涌在出席网易未来科技峰会时表示,双方合并之后每年将会节约大量的市场投放,以及在渠道竞争的费用,这些钱将会投入到创新业务的发展。

合并影响:

58赶集的合并,投资人的支持以及双方对于未来的判断是走到一起重要的前提;由于过去竞争加剧,双方在市场投放上浪费了大量的费用,合并之后节约了大量这样的费用。

另外,进入后期,双方在具体业务方向上出现了分叉,58专注到家、房产,赶集专注招聘、二手车;双方合并之后,传统分类信息业务整合之后对于市场将产生一定意义上的垄断,但是新业务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还需要面临大量创业公司的竞争,快速发展需要双方合力。

相对于滴滴快的合并中快的一方管理层出局,58赶集双方的创始人以及管理团队目前并没有大量流失,这也从侧面印证双方在业务上各自独立发展的空间和需求仍然大量存在。

三、美团+大众点评合并(2015年10月8日)

合并背景:

1.条件:

一家是创立了5年的生活服务团购网站,一家是创立了10多年的吃喝玩乐平台。团购让大众点评从盈利走向了亏损,也让双方的发展都陷入了瓶颈。

2.资本:

从背后资本上看,美团虽然有阿里支持,但阿里要的是招安而美团却不肯屈从,无奈下阿里重启口碑下注本地生活服务;这一边大众点评得到腾讯战略投资,从资金和发展上都不缺钱。此外,双方都有红杉资本早期的投资,可以猜测的是红杉在此次交易中充当了重要作用。

3.业务:

从业务发展上,美团在电影票、外卖、酒店三条业务线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同时每条业务线都有竞争对手存在;大众点评则更加专注在餐饮上,投资大量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并扶持饿了么对抗美团。

资本上,双方都已经完成了大额的融资,但是团购的低毛利,以及人员、市场等费用陡增让美团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新一轮融资的难度增加,而大众点评这边也面临发展的抉择,去团购化的同时如何能盈利是个问题。

4.外部:

不久之前,百度宣布投入200亿人民币大举进军O2O市场,百度糯米来势汹汹;另外,阿里新口碑也宣布重启,以及类似京东到家、58赶集等到家业务对美团产生冲击,也是外部产生合并的原因。

合并情况:

双方在十一假期的最后一天宣布合并,以5:5的比例注入新公司,各自创始人王兴和张涛任联系董事长兼CEO,此外双方公司将保持独立运营。

合并宣布距今时间较短,业务上的合作并没有清楚的展开,未来尚有待观察。

合并影响:

1.补贴减少:

对于两家长期亏损的O2O企业,合并能减少双方在补贴等市场行为上的投入,但是本地生活服务是万亿的市场,两者相加依然占比甚小,此外还有竞争对手穷追猛打。

2.人员层面:

另外,双方相加员工多达3万人,整合之后如何优化人员将是关键;此外,屡次传出张涛将套现走人,但这一情况在短期不太可能。

3.资本层面:

双方合并之后更加便捷的在市场获得资金,类似滴滴快的合并之后,大量的资本汇集,传闻双方将宣布新一轮数十亿美金的融资。还有就是,在资本市场的选择上,大众点评多次传出在上海的战略新兴板上市,而美团这边,由于在美国标榜的企业发展并不顺畅,双方合并之后的公司下一步去哪里还需要考察。

58赶集合并 剖析2015四大合并案:滴滴快的、58赶集、美团大众点评、携程去哪儿 1+1>2?

四、携程+去哪儿因为百度走到一起(2015年10月26日)

交易背景:

在上季度财报公布之时,去哪儿宣布终止了对于携程并购的邀约,携程也宣布停止与去哪儿的谈判,这被外界认为双方都将继续独立发展;但,在去哪儿大股东百度的撮合下,双方还是走到了一起。[www.61k.com)

双方过去在业务上大量竞争,其中以酒店机票等标品业务上的竞争尤其明显,去哪儿上市至今无法盈利,年亏损达27亿人民币,反观携程因为去哪儿在市场的投入,被迫加入补贴大战,在去年四季度出现破天荒的亏损,这被外界认为双方竞争已然白热化。

双方走到谈判桌已经多次,历时长达2年之久,但是双方背后的在股东层面相对分散,多是二级市场流通的投资者,于是百度充当了说客。

交易情况:

携程宣布与百度达成一项股权置换交易,交易完成后,百度将拥有携程普通股可代表约25%的携程总投票权,携程将拥有约45%的去哪儿总投票权。

同时,携程董事会主席兼CEO梁建章和联合总裁兼COO孙洁等四位携程高管将被任命为去哪儿董事会董事;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和百度副总裁及投资并购部负责人叶卓东将被任命为携程董事会董事。

百度将去哪儿的控制权转让给了携程,使得自己成为携程最大的机构股东,但是由于宣布突然,并且两者都是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任然需要持续关注。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2?">

携程CEO梁建章表示,去哪儿将独立发展,双方将保持独立,在业务上依然会有竞争。

在去哪儿这边,由于创始团队已经失去控制权,百度主导让其失去自主性。庄辰超在内部信中表示,去哪儿所有在职员工所持有的股份和期权现在及未来可以1:0.725的相同比例置换成携程股份。

庄辰超还称,去哪儿网独立发展计划不变,后续将与携程协商双方公司的协作/竞争机制,各自选定并加强主攻的市场,为中国在线旅游消费者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

交易影响:

1.机票酒店业务: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线旅游的PC竞争终局,携程+去哪儿在机票酒店业务上成为行业的垄断,但是在更广泛的旅游上双方依然有很大的空间,同时需要面对途牛、同程、驴妈妈等竞争。此外,还有凯撒、众信等传统线下旅行社虎视眈眈。

用户端,在过去一直竞争的机票酒店的补贴将会消失、或者慢慢减少,对于用户来说实惠不再。

2.百度获利:

作为交易的重要一方,百度在O2O战略中抢得了重要的旅游入口,从资本市场的反馈上,交易当日收盘,利益三家统统迎来了近期最大的涨幅。不过,未来的整合、人员的整合,管理团队未来如何仍需要时间观察。

总结:

四大交易,都同时发生在用户生活关系紧密的服务领域,具有天然的O2O属性,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资本支撑,在业务发展中长时间的高额补贴、亏损换规模现象让投资人对于未来发展产生了犹豫,从而促成了双方的合并。

滴滴快的实现了大吃小,58赶集联合发展、美图大众点评以及去哪儿携程由于交易刚宣布,整合还需要时间,不过从目前了解的状况看,依然会有一方管理层出局的状况将非常可能出现。

在2015年,中国互联网出现了大量的合并案例,以上四个合并案只是代表;但,高度竞争的行业出现大量的资本意志的合并,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套用一句用烂了的话,就是“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更坏的时代”,今天依然无法预计明天发生什么。

58赶集合并 剖析2015四大合并案:滴滴快的、58赶集、美团大众点评、携程去哪儿 1+1>2?

58赶集合并 剖析2015四大合并案:滴滴快的、58赶集、美团大众点评、携程去哪儿 1+1 />2?2?" />

被称为“合并之年”的2015年,从开年至今,已有多起合并大戏在互联网领域上演,有让人大呼神奇的,也有让人感到奇妙的,不过事情已经发生了,再怎么奇妙他都已经存在。[www.61k.com)

据清科集团旗下私募通统计,2015年前三季度, 中国并购市场再创新高,活跃度与规模量双双突破历史记录。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并购市场共计完成并购案例2110 起,同比大涨60.0%;披露金额的并购案例总计1,716起, 共涉及交易金额1,392.88亿美元,同比提高53.0%。其中 ,国内并购案例共完成1,890起,较2014年同期上涨64.3% ,披露金额的1,543起交易共涉及并购金额1,087.14美元 ,同比微增0.3%。

为此,网易科技梳理了2015年的中国互联网四大合并案例,以期为大家带来全面的了解。

先将时针的刻度调回2015年的情人节,有两家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烧钱最疯狂的公司在那时选择在一起,从此“在一起”称为互联网最热门的话题。

一、滴滴打车+快的打车合并(2015年2月14日)

合并背景:

2013年的年末,一场关于打车市场最火爆的补贴大战打响,恰逢腾讯大力推广微信支付,滴滴打车的支付补贴行为立刻出现在了市面上,风口的补贴、背靠腾讯的大力输血,让叫车出门成为全民的选择。

另一边,作为滴滴的竞争对手,快的打车快速做出反应,这家诞生在杭州的公司果断地选择了站队阿里,而阿里旗下的支付宝在这时也急需找到抵抗微信支付的方法,快的成为其最好的出口,减免大战爆发。

疯狂的补贴成为2014年整年最热门的话题,在最疯狂的月份里,两家公司均因补贴行为而导致月开支高达数亿人民币。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在滴滴与快的为争夺出租车市场发动的“烧钱大战”中,双方共补贴超过24亿元资金。

于此同时,疯狂的补贴下也诞生了一大批刷单族,两家公司同时面临对手和刷单行为的夹攻;相关数据显示,刷单行为让两个平台每月浪费的费用高达数千万。

不过,补贴行为让两家公司快速在传统的出租车市场上切下蛋糕,占领了整个中国市场;但是由于政策的调整,从出租车到专车服务的延伸成为一时间最热门的话题,高频切低频、用出租车的业务带动专车的业务,滴滴和快的都动用了一切资源投入专车市场。下半年,双方又将重点放在“专车”上。

但,专车市场面临更大的监管的压力,大量社会车辆的出现引起政府的关注;就在此时,新的竞争开始大量出现,易到用车、AA用车、神州专车、Uber,都于同一时间在市场上参与竞争。

在外部竞争压力、政策不成熟等各种条件的影响下,加上长时间补贴导致的资本压力,最终两家公司的最主要股东--腾讯和阿里达成协议,让两家企业最终走到一起。

合并模式:

根据双方的声明,新公司将实施Co-CEO制度,滴滴打车CEO程维及快的打车CEO吕传伟同时担任联合CEO;同时,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业务继续平行发展,并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性。

双方未透露持股比例和新公司估值。据《华尔街日报》此前报道,二者合并后估值或达60亿美元。

合并变化

1.人员变化:

从合并至今,已经过了8个多月时间,从目前来看,滴滴在整合之后占据主导,快的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人员上看,快的的创始人团队已套现离开,此前的CEO吕传伟也在江湖上消失。

2.业务变化:

滴滴快的总裁柳青在接受网易科技表示,快的的杭州团队将更多地去孵化创新业务,代驾、顺风车业务都是由杭州团队负责;此外,此前快的旗下的专车品牌一号专车成为许多新业务的试验田,对标Uber人民优步业务的快车业务也是率先在其产品上进行尝试,尝试不久就直接上线滴滴产品端。

在品牌方面,滴滴打车转型为滴滴出行,集合了快车、顺风车、专车、出租车等几大业务线,而快的打车、一号专车则被弱化,从产品更新上看,快的打车的安卓客户端最近版本更新据现在已经有3个月了,可见从产品和品牌上,快的被慢慢弱化。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2?">

3.资本方面:

合并之后的滴滴快的已经连续完成两轮巨额融资,共计30多亿美金融资,新公司估值达165亿美金。

合并影响:

滴滴快的合并,从资本、产品、人员、市场上都是大鱼吃小鱼的局面,占据主导的滴滴团队将老二的份额吞并,同时由于整合期等因素,也让Uber、神州专车等产品在市场上抢夺了一部分曾经属于快的的份额;不过目前来看,滴滴快的整合之后,备受关注的补贴大幅下降,曾经免费打车的现象几乎消失,补贴使用条件也更为严苛;同时,针对司机的补贴也在缩小,而随着政策的明朗,移动出行等具体业务有望得到政府的认可。

此外,滴滴快的之争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双方管理层的较量,滴滴在2014年引入前高盛的高管--柳青,其为滴滴后期的融资以及在整合互联网圈的影响增色不少。合并之后,柳青担任新公司的总裁,也一度传言她将是未来滴滴快的集团的接班人,不过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当面否认了这样的说法,不过以柳青+程维的组合确实是目前滴滴快的高速发展最重要的掌舵手。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2?">

四 : 美团点评合并后成了王兴的公司,这位连环创业者之前都做过些什么?

  美团点评合并后的权力更替,外界似乎只关心王兴。

  滴滴和快的、58 和赶集、美团和点评,“合并”是今年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关键词。

  每一次合并,双方都会宣布双 CEO 执政、保持独立运营。但成长阶段的公司极少有这样运作的例子,最终来自滴滴的程维主导了新公司滴滴出行。更早的优酷土豆合并后,土豆的 CEO 王微很快便离开新公司。

  现在轮到美团和点评了,本周大众点评 CEO 张涛宣布不再担任联席 CEO,转为没有实权的董事长一职,新公司由美团 CEO 王兴主导。

  此前,张涛将要离开的消息已经至少传了三次,似乎没人对这个结果感到意外。

  人们普遍更看好王兴,大概是因为美团网以及之前多个产品的成功。成立 6 年的美团,已经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团购网站,今年的销售额预计为 1300 亿元。在跟大众点评合并之前,它们的估值已经达到了 70 亿美元,在全球估值最高的非上市创业公司中排名第 17 位。

  美团,已经是这位 37 岁创业者过去十年来的第四个公司。在中国,像王兴这样连续创业,并且每一个产品都小有名气的并不多。

  校内网:国内最早成功的互联网社交产品

  在 2005 年上线的校内网是王兴第一个受到广泛欢迎的互联网产品。在此之前,他已经酝酿了两年了——用了一年打磨了一个叫“多多友”的大众社交网站,完善线上产品做了很久,却因为用户增长很慢而草草失败;另外一年,他则在多个小产品当中游走,但一个都没做起来:活动邀请网站“电邀”、给海外学生打印照片寄回家的网站“游子图”,甚至是拼音输入法……

  直到 2005 年,王兴看到校园社交网站一岁大的 Facebook,才开始考虑要模仿 Facebook 做一个校园社交网站,恰好,他和他的创业团队——大学室友王慧文和高中同学赖斌强东拼西凑了几十万元启动资金,用了几个月,他们就把“校内网”上线了。

  

还记得当时的校内网吗?

 

  还记得当时的校内网吗?

  当时由于团队人数少,而且也没有设计师,所以当时王兴的做法就是直接把 Facebook 的用户界面拷贝过来,这事情自校内网成立之初一直被诟病到现在。

  但王兴也做了很多 Facebook 没怎么做的事情——线下推广。这是他从早前“多多友”的失败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不能一开始就做用户群很泛的社交产品,更不能像硅谷公司一样只做线上产品等着用户来。

  在网站做好之后,王兴和团队就基于他们的学生经验开始了产品推广。圈定了清华、北大和人大几所高等院校搞线下的活动。王兴就毕业于清华的电子系,所以就基于电子系学生节活动一票难求的经验,做了一个“注册校内网,抽取学生节门票”的活动。

  他们还看准了寒暑假学生回家的机遇,以校内网的名义,给学生提供到火车站的“团大巴”。这个凑人数开大巴活动,就是鼓励大学生注册,并且填写真实的头像、名字、学校和专业,凑够 50 人就发车,让校内网有了第一批用户自己推广产品的活动。

  线下抢票、凑大巴,在校园内贴海报,还做各个学校人数公开统计……经过了一年的发展,校内网的用户数已经迅速达到 100 多万。不过,王兴他们向父母和朋友借的钱基本都花光了。

  但又因为对于校内网的盈利模式从来没有想清楚,团队基本上都是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学生,在投资人面前,校内网年轻的团队并没有什么说服力。融不到钱的王兴,只好在 2006 年把产品卖给了当时也在做社交产品的陈一舟,后者则把校内网改名成人人网,做全年龄段的社交网站,继续一比一抄袭 Facebook,直到上市。

  尽管最后校内网还是逃脱不了被卖掉的命运,但它至少给王兴带来了第一桶金。有了这笔钱,王兴当时说,如果不乱花钱的话,可能够过一辈子了。

  败给了开心网的海内网

  卖掉校内网之后的王兴,还是想着创业。在 2007 年,王兴看到了刚刚在美国西南偏南大会炒红的微博客网站 Twitter,反应一贯迅速的他怂恿了在百度做工程师的学弟穆荣均一起创办了社交网站饭否。

  饭否做了不到半年,用户量没做起来,所以王兴还是想着做一个更加垂直有粘性白领社交网站。于是他们在饭否的基础上改了改,加了一些音乐和图片的功能,在 2008 年年初推出了海内网。

  

海内网当时的样子

 

  海内网当时的样子,现在这个网站已经关闭了

  因为 Facebook 和校内网的效应,海内网很快得到媒体的关注。但竞争对手的速度也赶上来了,专门为了白领上班偷懒设置“偷菜”小游戏的开心网,因为支持 MSN 好友导入,尽管推出比海内网晚好几个月,但很快传播了起来。

  

开心农场的截图

 

  开心农场的截图

  尽管王兴认为这些小游戏只能聚集人气,互联网服务长期靠游戏还是不持久,但面对竞争对手的快速扩张,海内网上跟进了小游戏功能。但仅仅上线一个月多月的开心网已经把市场夺过来了。

  但小游戏在那之后,也逐渐成为推动中文互联网营收的主要模式,腾讯、360、网易、甚至包括做社交的陌陌都在用这种游戏赚钱。腾讯更是 QQ 和微信用户贩售游戏,做成了全球最大的游戏公司。

  在败给开心网之后,海内网后期的发展十分缓慢,2009 年 7 月和饭否一起悄然关闭时,跟当时大量饭否用户在各个分散的社交网站发出“等饭否”鼓励相比,海内网的关闭引起的关注量却几乎没有,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产品好,团队不错,但还是碰壁的微博客饭否

  而王兴做的微博客网站饭否却死而复生,活到了现在。

  2008 年,在海内网失去竞争优势时,王兴意外发现扔在一边没管的饭否却发展得不错。

  这个 140 字微博客产品在 2007 年推出时概念有些超前,但因为开放自由的精神受到了一些博客写手的青睐,但是就跟 Twitter 早期一样,这个产品优点超前,人们还不知道怎么用它,上面写的 80% 的内容都是对其他人无用的生活片段:早餐晚餐吃什么,再加一点伤春悲秋的小情绪。

  

饭否 2008 年的样子

 

  饭否 2008 年的样子

  但经过了一年,饭否已经聚集一批媒体、文化圈的名人以及年轻学生使用。直到现在,右侧栏的账号推荐里,你还能看到,尽管他们最后一次发消息的时间定格在 2009 年。

  跟 Twitter 一样,饭否还开放 API,让用户可以自己写相关的饭否小插件。至今,饭否的 iPhone、Android、Windows Phone、微信连接等等的应用,大部分都是饭否用户的自己完成的。饭否上还有各种用户还自己做了有趣的玩法,例如每天 @ 用户说早安晚安机器人,树洞机器人,准点报时的机器人……

  

饭否的御饭客户端

 

  饭否的御饭客户端,开发者是饭否用户 @realazy

  到 2009 年初,王兴做的饭否网用户已经超过了 100 万,还有用户愿意花费 5 万元做个公众账号。在当时的互联网新闻当中,甚至还有消息源是来自于饭否的 140 字短消息。跟 Twitter 一样,产品不错,也同样站在行业风口的饭否彻底改变了中国信息的传播速度。

  但是饭否还是没能过得了监管的关口。2009 年 7 月,饭否关停了,尽管王兴还在维持着饭否团队,一边让大家改进产品,一边等政策松口。当时团队钱也快用完了,王兴只好掏自己的腰包支持产品运作。

  但当时饭否的用户质粘性高到什么程度?网站被迫关闭后,饭否用户还分散在各个互联网论坛和社交网站上等饭否。豆瓣上还有一个叫做“爱饭否”的小组,用户们还自发做了饭友通讯录,希望和饭否上的朋友保持联系,甚至还有用户,在饭否关闭期间每天都通过短信更新的方式来更新饭否。

  2010 年 11 月 25 日,饭否在离开 505 天之后才真正回归。当时,新浪微博用明星和大 V 模式已经经营了一年多,主导了中国的微博客市场。而王兴很早开始经营的饭否,尽管产品、团队和机遇都对了,因为政策碰壁还是错过了最佳的发展节点。

  国内最大的团购网站

  美团网就是在等待饭否回归的时候,王兴为了不让团队失去信心而做的项目。

  2009 年年底,和前几次一样,王兴又为新的创业公司找到了一个模板——Groupon。这个美国团购网站当时十分火热,用户通过拼团的方式拿到了折扣优惠,而线下商家就因此拿到了真实的流量。

  捣鼓了好几个月后,美团网在 2010 年 3 月上市。当时也学会了抓外国模式的中国创业者反应也很迅速,例如拉手网、糯米团等等,在美团网上线的两个月之后就拿到了融资,团购网站像雨后春笋一样,在一年时间内就冒出好几百个。

  

美团网

 

  美团网

  在对手们已经开始疯狂烧钱地推和做广告,甚至使用代理商的快速发展模式赢得更多投资时,王兴还没拿到钱,而且坚持要“自营”——自己顾销售,一家家商家去拜访。美团网当时节奏也很慢,像 Groupon 早期一样每天只上一单团购,但是保证商家的质量,流量也一次导入一个商家。比起那些一天上几十个团购的网站,美团当时的打法更加受商家的欢迎。

  经过前几次创业,王兴这时候已经学得更加“吝啬”,美团早期并不跟着竞争对手铺广告,除非这样能直接转换成消费者的购买。他们宁愿选择和团购导航网站“团 800”,以及 hao123 合作导流,也不铺户外广告。

  省下来的推广费用,王兴就做给用户“过期退款”的功能,转而去做口碑了。在 2011 年 TechCrunch 大会上,王和另一位团购服务创始人在台上。不客气的说“今天台上只会有一家团购公司活下来。”他的预言的确应验了。

  在这场“千团大战”中,很多团购网站都没能活下来,包括拉手网:2011 年赴美上市失败后,公司的市场份额迅速滑落至行业第三位,与众多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的团购网站一起逐渐消失。根据易观国际对国内团购市场 2015 年上半年的统计,目前美团、大众点评、百度糯米的合计市场份额达到了 95%。

  而现在美团的故事是,在合并之后,美团和大众点评联手拿下国内团购行业 80% 以上的市场份额。

  无论从什么角度说,王兴都是颇为罕见的科技创业者。10 年时间,有过三个比较成功的产品,校内网、海内和饭否。虽然还没有类似扎克伯格创造 Facebook,或者杰克·多西构想 Twitter 那样的作品,但王兴发现新趋势的速度比任何人都快。

  创业,尤其是依然负责产品打造的创业是件极其辛苦的工作。当被问及自己是否还想再次创业时,YC 孵化器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的回答是“我再也不想再来一次了,当投资人比创办一个公司容易太多。”

  而做到美团,自己的第四个创业公司的王兴,还像一个产品经理一样紧盯着产品,还有最新的技术体验,每天还在饭否上更新他今天的新鲜见闻。

  几天前,王兴还在饭否的个人账号写到:“拿到 iPhone 6s 已经一个星期了,我连一次 3D Touch 都没用过。看来这功能确实是个鸡肋。确实,示能性太差了。”

  原标题:美团点评合并后成了王兴的公司,这位中国不多见的连环创业者之前都做过些什么?

本文标题:美团大众点评合并-美团点评已合并 换股5:5估值170亿美元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8100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