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案-浙教版《起点之美》教案

发布时间:2017-10-20 所属栏目: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

一 : 浙教版《起点之美》教案

教学目的: 

一.              认识“对于人生来说,终点固然诱人,起点更弥足珍贵”的道理。

二.              体会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目的一 

教学难点:  目的二  教法:以学生自读,练习为主,教师提示为辅的教学方法。 

教时:1教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  刘心武: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代表作品《班主任》曾荣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长篇小说《钟鼓楼》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二.学生自读完成下列作业: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字注音  (1)抖擞:sǒu振作  (2)悠长:(时间)长  (3)谛听:(dì,仔细地听)  (4)淘汰:(去坏的,留好的;去掉不适合的,留上适合的)  (5)筋腱:(jiàn,连结肌肉与骨骼的结缔组织,白色,质地坚韧)  2.文中谈了哪些起点?文题“起点之美”的“起点”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3.为什么说“对于人生来说,终点固然诱人,起点更弥足珍贵”?  4.课文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语句?请把它们摘录出来。  三.检查,交流  1.略  2.文中谈了运动场上的起点和生活中的起点。文中详细列举了生活中的一种种起点,文学青年的起点,大学毕业生的起点、个体户的起点、大明星的起点、应考的中学生的起点。运动场上的起点是明显的,它所展现的是力的美;生活中的起点较为隐蔽,它所展现的是人生中勇于拼搏,不懈追求的精神之美。  文题“起点之美”的“起点”的真正含义即为人生中追求、拼搏的起点。  3.因为终点之美只属于优胜者,而在人生旅途中,谁也保不住在那等待着我们的终点上不会落伍、失败甚至被淘汰。但起点之美却属于每一个人,只要在起点上尽全力准备投入的人都是美的。自觉地进入起点并调起自己的美来,也便是人生中的一种优胜。  4.课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很多,例如:“倘若说……进取突破的希望”。“对于人生来说,终点固然诱人,起点更弥足珍贵。”“终点之美,属于优胜者;起点之美属于每一个人。”“自觉地进入起点并调动自己的美来,也便是人生中的一种优胜。”  四.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由运动员在起跑线上表现的美,说到人生中种种起点之美,提示了“对于人生来说,终点固然诱人,起点更弥足珍贵的”这一深刻的道理,令人深省。  课文的立意新颖,蕴含着耐人咀嚼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认真地反复阅读。  五.练习  本文是一篇短论,但文中也有不少议论成分。试划出记叙的部分,并与《失败是个未知数》一文比较,看看两文的记叙有什么不同。  《失败是个未知数》一文具体地叙写了一个典型事例;本文是用概括叙述的方法列举了人生中种种的生活之美。

二 : 美丽的家乡(浙教版小学美术第十一册第01课)

课后反思:本节课要求学生感受不同的风景(www.61k.com]有不同的美感。由此学习风景画构图基础知识以及一般的表现方法,并通过造型实践提高学生表现风景的能力。

美丽的家乡(浙教版小学美术第十一册第01课)

美丽的家乡(浙教版小学美术第十一册第01课)

美丽的家乡(浙教版小学美术第十一册第01课)

美丽的家乡(浙教版小学美术第十一册第01课)

美丽的家乡(浙教版小学美术第十一册第01课)

美丽的家乡(浙教版小学美术第十一册第01课)

美丽的家乡(浙教版小学美术第十一册第01课)

附:《美丽的家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赏析家乡的自然风光和风景画作品,了解简单的构图知识。

2.初步掌握风景画的构图技巧,学会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完成一幅描绘家乡的作品。

3.培养观察生活的能力和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人们以为最美的风景只在远方。远方固然有迷人的景色,但在我们的身边美景也无处不在。无论是繁华的新街,还是广阔的农田;无论是鸟语花香的新小区,还是宁静古朴的水乡老街……美有千万种模样。

通过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景、风情,初步掌握风景画的构图技巧,同时学会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创作描绘家乡风景的作品。教学时应寓景于情,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本课的内容编排是从欣赏入手,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风景有不同的美感。由此学习风景画构图基础知识以及一般的表现方法,并通过造型实践提高学生表现风景的能力。

本课未具体规定必须的表现形式和技法,由学生自主选择,从而达到降低技能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风景中的艺术美,初步掌握风景画的构图技巧。

难点:灵活运用构图技巧和表现手法,描绘家乡的风景。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家乡富有特色的风景图片资料或美术作品。

(教师)各种风格的风景画图片作品、课件及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1.感受风景中的艺术美。

提问:你认为最美的风景在哪里?

(1)让学生讲述自己心目中最美的风景。

(2)教师课件演示:展示各地风光图片资料,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感受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特色。(引导学生欣赏感受不同风格的美景,并通过画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风景具有不同美感。)

2.欣赏描绘风景的绘画作品。

提问:风景画和风景照片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1)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风景画作品。从这些风景画作品的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展开欣赏与讨论。

(2)教师重点讲解《雨》、《干草车》等三幅作品。引导学生观察“画家用不同手法表达对雨景独特的审美感受”,并让学生探究“表现手法与意境表达”之间的关系。

(3)小结:看似平凡的风景,在艺术家的眼里会有不平凡的美,这取决于1个人对于美的感受能力。

3.分析风景画的艺术特点。

提问:你知道怎样才能画好风景画吗?(了解风景画的构图特点。)

师生互动:赏析作品,理解不同的表现形式给人不同的感受。

教师举例分析:①油画具有写实效果较强和色彩丰富的特点,适合表现色调优美、色彩丰富、写实的风景画,如《干草车》、《村口》;②水彩画具有色调明快、善用肌理效果的特点,适合表现色彩及写实或有特殊效果的风景画,如《都市情怀》;③版画具有线条块面明确,色彩较为单纯的特点,适合表现明暗对比强烈,造型以线条块面为主,色彩关系较简单的风景画,如《山城印象》、《西递村系列之十一》。

4.表达自己家乡的美。

提问: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美丽的风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点明课题。)

(1)学生分组:交流课前收集的家乡风景图片和美术作品,并谈谈自己对家乡景色的感受。小结:我们的家乡杭州,是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美丽城市。

(2)继续分组讨论:何种构图形式和表现手法适合表现自己家乡的风景特点。

小结:到处都是美丽的风景,我们需要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在我们最熟悉的家乡就有最美的风景。揭示课题:《美丽的家乡》。

5.布置下节课要准备的绘画工具。

下节课就让我们来画画我们美丽的家乡!

提问:你准备表现怎样的风景?选用怎样的材料和工具?

小结:同学们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表现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和材料工具。课后画好草图,下节课完成创作。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适合自己的材料和工具,自己喜爱的家乡风景图片资料。

(教师)课件、范画作品、绘画工具(如水彩、水粉、素描、油画棒等常用工具)。

教学过程

1.技法介绍。

提问:怎样才能有效地使用你们的绘画材料和工具?(介绍绘画工具的使用方法。)

(1)了解学生材料和工具的准备情况。

(2)师生互动,了解水彩、水粉、素描铅笔、油画棒等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表现效果。

(3)教师现场演示一些特殊技法(如湿画法等),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创作思路。

2.教师演示作画步骤。

提问:怎样开始你的风景画创作呢?

教师展示自己的范画和优秀的学生作品。通过直观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1)选择自己喜爱的风景。

(2)根据表现内容确定构图形式。

(3)确定画面的主次关系。选择最感兴趣的风景作为画面的中心。

(4)开始表现。

3.学生创作。

根据教科书中的学习建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修改上一节课的草图,开始进行创作。教师巡回并作个别指导。

4.作业展示与评价。  

三 : 落叶 教案 浙教版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秋大到”、“天气凉”、“树叶枯”,“燕子南飞”等自然特征。
   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对落叶用途的比拟,学习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小虫、蚂蚁、小雨、燕子各把落叶当作什么。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句于,提高分析句子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每当秋季到来,凉风阵阵,树上的叶子在秋风的吹拂下,一片片轻轻地飘落下来,它们就像一只只彩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俏悄地落在屋顶上、落在地上、落在小河里,非常有意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一篇关于落叶的课文。
  二、范读课文:
    认真听老师读课文,思考:课文中有几种小动物和落叶有关?
    (小虫、蚂蚁、小鱼、燕子)
  三、学习课文:
   1.第一段:
    你观察过吗?一当秋风吹过,树叶一片片落下来,那这树叶又是怎样落下来的呢?
    指名读,思考: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
    (秋风起,天气凉,树叶黄了。)
    树叶是怎样从树上落下来的?
    (树叶一片一片地落下来。)
    “一片一一片”与“一片片”有什么不同吗?(看图回答)
    “一片一片”是时有时无地飘落。
    “一片片”是接二连三地,纷纷扬扬地飘落。
    指导朗读:注意“起”“凉”“黄”“落”四个词语,简洁明了地写出了树叶飘落的原因,同时也写出了落叶的美。
   2.第2-5段:
    落叶不仅颜色美,而且落下时的样子也很美,小朋友们喜欢它,小动物们也喜欢它。
    自由读2一5段,思考:树叶落在什么地方?谁看见了?它是怎么做的?它把落叶当成什么?
   第2段:
    根据问题回答:出示投影:落叶落在(地上)。(小虫)看见了,(爬来)。把它当作(屋子)。
    想一想:我们住在屋子里有什么好处?(可以挡雨淋,太阳晒……)
    为什么说“小虫把落叶当作屋子”呢?它躲在落叶里有什么好处?
    (小虫躲在落叶里,也可以挡雨淋,太阳晒……,就像人们住在屋里一样)
   第3段:
    根据问题回答:出示投影:落叶落在(沟里)。(蚂蚁)看见了,(爬上来)。把它当作(船)。
    想一想:在生活中,“船”是干什么用的?
    (船是帮我们过河或在水上前进的交通工具。)
    为什么蚂蚁把落叶当作船呢?
   小结:
    屋子和船都是我们生活中有的,凡是生活中有的,我们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他们的用处,再想一想这些小动物“躲在落叶里”或“坐在当中”会怎么样,就会明白了。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用这个方法去想,去学习。
   第4段:
    默读课文,思考回答:
    出示投影:落叶落在(河里)。(小鱼)看见了,(游过来)。把它当作(伞)。
    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伞”是干什么用的?(挡雨淋)
    为什么说小鱼把落叶当作伞?
    小组讨论---订正
   自学第5段:
    小声读课文,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这一段。
    出示投影:树叶落在(院子里)。(燕于)看见了,把它当作(电报)。
  讨论明确:
    电报:是一种快捷的通信方式,一般用于某种重要的事或紧急的事。
    讲解:课文中生动而确切地把落叶比作电报,是指当落叶纷纷落下时,说明秋天来了,这是大自然的通知,作为候鸟的燕子确实该离开此地,往南飞了。课文通过燕子的话,生动地将树叶枯落,燕于南飞这两种自然特征联系起来。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深秋时节的特点:大气凉,树叶枯落,燕于南飞。文章写的富有情趣,而且在写法上很相近,都是按照——树叶落在什么地方?谁看见了?它是怎么做的?(根据它们的不同生活习性和活动姿态)它把落叶当成什么?
    (只有第5段是用燕子的话来结束。)
    小结学法:
    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课文内容,也学会了理解词句的方法--读到不懂得词句,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可以想象这些景物什么样,还可以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这些事物有什么用处。这样把词句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想,就好理解了。
  五、老师投影片上的提示练习背诵。
   课后练习:
   1.填空:
    ( )起,( )凉,( )黄了。
    树上的叶子( )地从树枝上飘落下来。
    树叶落在( ),( )爬来,( ),把当作( )。
    树叶落在( ),( )爬上来,( ),把当作( )。
    树叶落在( ),( )游过来,( ),把当作( )。
    树叶落在( ),( )飞来,看见了,说:“( )。”
   2、读一读,写一写:
    【落叶】【蚂蚁】【当作】【躲藏】【屋子】【院子】
    【当中】【电报】【水沟】【催】
   3、看拼音写出下面的偏旁:
    shen zi pang   cong zi pang   shi zi tou
    (     ) (     )  (    )

    板书设计:10 落叶
         小虫   蚂蚁   小鱼   燕子
         (图)  (图)  (图)  (图)
        躲在里面 坐在上面 藏在下面  看见
         屋子    船    伞   电报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画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秋天的一些特征。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会读生字字音,会写“落、藏、爬、躲”,重点理解“藏、躲”等动词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动词练习说话。
  二、教学重点:
  掌握“藏、躲、爬”的字型特点和意思。
  三、教学难点:
  按“秋天到了,树叶落在(哪里),(谁怎么样),把它当(什么)。”的句式说话。
  教学准备:
  1.课前请学生收集树叶;
  2.做好相应的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启发谈话
  1.小朋友,你们树叶找到了吗?(出示课件“树叶”)请你拿出来,高高举起来。
  2.请小朋友转动一下小脑袋看看四周,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反馈(突出秋天的时令特点,突出树叶多、美)。
  4.这么多的树叶,你们是怎么找到的?
  二.揭示课题,教学“落”字
  1.秋天到了,许多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我们把这样的黄叶叫“落叶”。(出示课件,将“树”改成“落”)
  2.全班齐读课题。
  3.指名读生字“落”。
  4.你能给“落”字找个朋友吗?(组词练习)
  5.这个字你有好办法记住它吗?
  6.反馈:①(部件分析法)
       ②(加偏旁法)
       ③(换偏旁,加偏旁法)
       ④(其他)
  方法有很多,但是小朋友们应该选择你喜欢的,比较简单的方法。
  三.教学第一段
  1.刚才有很多同学谈到了秋天,那我们来看看秋天是怎样的?(出示课件,观看录像)待会儿,请你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刚才你看到的美吗?那你能用美的句子来说说吗?(反馈评价突出秋天的美,引导过渡到课文的学习。)
  3.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赞美秋天,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里又是怎么描写的?(出示课件:课文第一自然段)
  4.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要求读出秋天的美。
  5.指名读课文,请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这段话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反馈重点:
   ①(出示课件: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从树枝上落下来。)“一片一片”能换个词吗?(一张一张、一张张、一片片等)
   ②(出示课件: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从树枝上落下来。树叶黄了,一片片地从树枝上落下来。问:“一片一片”和“一片片”又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试说。
   ③教师当树爷爷,学生口吹气,(当秋风姐姐),分别演示树叶“一片一片”和“一片片”的情景。
   ④现在你发现了什么?(“一片一片”是指落叶时有时无,随风飘落的样子;“一片片”是写落叶接二连三、纷纷飘落的样子。)
  6.你们理解得不错,那你们能读好这段话吗?指名读——学生评价——再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
  四.朗读课文(2-5自然段),学习生字
  1.过渡:你们读得很好,那么树叶会落在哪里呢?后来又怎么样呢?
  2.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课文2-5自然段,注意带有音节的字多读几遍,把生字读正确。(出示课件:课文内容,教师巡回检查。)
  3.反馈:会读了吗?现在我们请几位小朋友来读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听听他们有没有读正确,待会儿请你来评价。
  4.再指名读生字——全班指读生字。
  5.“藏”字教学。
  ①看样子课文中的生字你们都会读了。不过现在又有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你们有信心去解决吗?请小朋友们仔细看看,这些生字中哪个特别难写?(藏)难在哪里(字很复杂,笔画很多。)
  ②我们先来看看“藏”字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课件演示)。
  ③原来是由4个部分组成的。现在我们来看看:藏“字又是怎么写的。教师范写。
  ④学生试写一个——出示2名学生作业,学生评价;请学生说说写这个字的时候,你们觉得哪个部件最难写。——学生再写一个,要求写得比前一个更好。
  ⑤字写得不错,不知这个字的意思是否理解,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吧!(出示课件: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做船。)请你自由读读这句话,想想“藏”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⑥反馈。(课件演示小鱼藏在树叶底下的动画)你还有自己的理解吗?
  ⑦谁能用“藏”来说一句话。
  ⑧小结:从刚才的说话中,老师知道你们对“藏”字的意思完全理解了。
  6.“躲”字教学
  ①其实与“藏”字的意思相近的在课文里还有一个字,你们知道是谁吗?(“躲”出示课件)
  ②关于这个字,你已经学会了什么,能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吗?
  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重点要学生交流对“躲”字的记忆;“身”字旁和“身”字的区别;“躲”字的意思等。
  ④你能用“躲”字来说句话吗?
  ⑤朗读句子: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做船。指名读——全班读。
  7.“爬”字教学
  ①小虫是怎么过来,躲在里面的呢?(爬)
  ②指名读。这个字中有一个新的偏旁:爪字旁。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注意一捺)
  ③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出示句子:树叶落在地上,甲虫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做屋子。)
  8.小结:到现在我们学了哪些生字?(出示课件:落、藏、躲、爬),全班齐读,书写练习。)
  五.拓展延伸,积累动词
  1.出示刚书写练习的生字:落、藏、躲、爬。问:请你仔细看看这四个生字,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动词;都有偏旁)
  2.像这样表示动作的词你还知道哪些?(学生各抒己见)
  3.这类词的确很多,老师也摘录了一些:
  a:爬、游、飞、跳、跑、走……
  b:躲、藏、坐、披、包、顶、拿、举、戴……
  请小朋友自由读读。
  4.你能从上面的动词中选择几个,用“秋天到了,树叶落在(哪里),(谁怎么样),把它当(什么)。”的句式来说说话吗?(课件出示)
  5.学生自由准备——同桌互说——四人小组交流,评出说得最好的。
  6.全班交流,要求听者听出说者说了几个动词,是哪几个?
  六.课堂小结
  1.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还想学习什么?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复习字词,训练朗读。
   2、认识标点符号“,”“。”,初步了解比喻句的形象性。
   3、激发了解决秋天特征的热情。
  教(学)具:
   落叶(实物),落叶(剪贴、金色),落叶项圈。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第十一课 luò yè
   1、看拼音记字:落叶。(学生说,老师书)
   2、记“叶”:什么结构?怎么记?说说你还知道什么叶?树叶、菜叶、茶叶……
  二、读讲。
    学习“秋天到了,树叶黄了”。
   1、学记“秋”。
    (1)什么季节有落叶?(板书“秋”)
    (2)谁有办法记住“秋”字?(左边绿,右边红,左边凉,右边热)
    (3)用“秋”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复习标点符号“,”“。”。
    (1)“秋天”是个词,“秋天到了”就是一句句子。
    (2)为什么用“,”?因为意思没说完,先休息一下,明白吗?请读“秋天到了”。
    (3)后面的话是说什么的?——“树叶黄了”为什么用“。”?因为意思说完了。
   3、朗读,并联想。
    (1)朗读,并读出特点。
    (2)联想:“秋天到了,树叶黄了。”那么,“春天到了,树叶怎么样?”“春天到了,树叶绿了。夏天到了,树叶更绿了。秋天到了树叶黄了。冬天到了,树叶落了。”(仿句,练习说话)
   4、学习“黄叶一片片飘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
    (1)区分“一片”和“一片片”。
    教师画一片黄叶问:这里有多少黄叶?再问:一片片是多少片?(请一小组同学上来,大家画)理解一片片是许多片。
    (2)理解“飘”。谁让黄叶飘?(分析字)是“风”啊!怎么会飘?“风大,叶子轻,就飘了!”
    (3)理解“像……飞舞”。
    黄叶飘下来像什么?(游戏:请学得最好的女孩当秋姑姑,脖子上挂着落叶项圈,站得高高的,把落叶撒下来)边玩,边看,边说。
    落叶像蝴蝶。(将板书移动,同类词相对应)
    一片片黄叶飘
    像
    一只只蝴蝶飞舞(指导体会)
  三、朗读指导。
  四、作业。
   1、口头作业:用“秋天到了”说话。(课内完成)
   2、用“秋”和“叶”扩词。
   3、出示“落叶”的手工制品、让孩子去制作。

四 : 罗盛教(浙教版教案4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
  2.能分别用“使劲”“使尽”造句。
  3.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4.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崔滢的经过。
  5.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讲解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崔滢的经过。
  教学难点:理解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不同的动作表现,从而体会其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罗盛教的墓和碑文的投影片,课文配乐朗读磁带,小黑板,罗盛教的像。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罗盛教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学会12个生字,理解词语,正确朗读课文。
  3.学习第1自然段,能说清事情发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1)简介罗盛教的事迹和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出示罗盛教的图象)揭示课题。
  (2)教师在配乐下,富有深情而又伤感地讲述:同学们,1952年1月2日的早晨,对我们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来说是一个悲痛的早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同志为了抢救落水的朝鲜儿童不幸牺牲,那年他才22岁。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为罗盛教亲笔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出示碑文)同学们你们想更详细地了解英雄的事迹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
  (3)齐读课题。
  2.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自由读生字词,划出读音、字形、字义上的难点。
  (2)四人小组讨论,解决部分难点。
  (3)全班交流学习。
  教师出示小黑板词语,全班齐读--指名读--纠正错误的读音--记字形。(请学生说说哪几个字较难记,你用什么好方法把它记住的。)给生字“找朋友”(形近字):
  罗-萝察-擦墓-幕、慕袖-油碑-牌扒-叭
  交流自学中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4)完成《作业本》第1题。(速度快的同学可以选做"给形近字组词")出示投影片检查修改。
  3.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字词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从四要素去概括,先自学后全班讨论。)
  4.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1段,划出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的词句。
  (自由划--指名汇报--全班交流、更正)
  (2)说话训练。把以上的四个内容连起来说说。(自由说--指名说--同桌互说)
  (3)朗读训练。(自由训练--指名读--全班评议--齐读)
  5.练习巩固。
  (1)修改和完成《作业本》1和“形近字组词”。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伙伴 急忙 着急 用劲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2-4自然段,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2.能复述罗盛教三次救崔滢的经过。
  教学过程

  1.复习。指名说说第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罗盛教几次钻入水中救朝鲜儿童?用“——”划出每次救人过程中表示动作的词。(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完成板书。)
  第一次(急忙跑去)飞奔脱(猛快)跳摸(好一阵)
  第二次吸(立刻)(又)钻托
  第三次(冻得发紫)(深深地)吸、钻(好一会儿)(慢慢)顶(使劲)
  (2)联系课文说说为什么三次救崔滢分别用了“摸、托、顶”三个不同的词语?
  (3)体会人物奋不顾身救人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毅力。
  ○1请学生用“~~~”划出表示罗盛教奋不顾身救人的高尚品质和顽强毅力的其他词语。
  (学生自划--全班交流,教师再板书小括号的字词。)
  ○2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体会。
  ○3朗读指导。读出救人过程的艰难和对人物无比的崇敬的心情。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指明范读--指明复述--全班评议--同桌互相复述)
  3.训练复述。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4、6题。
  (2)将罗盛教救人的经过按复述的要求讲给家长听。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金日成同志题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3.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教学过程

  1.巩固复习。
  (1)朗读课文2-4自然段,再复述。
  (2)说话训练。用“什么时候,天气怎样,罗盛教为什么,几次钻入水中,结果怎样?”的句式来说话。(自由说--指名说)
  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学生质疑。
  (2)重点讨论:为什么把罗盛教安葬在朝鲜的石田里?“国际主义精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罗盛教具有国际主义精神?金日成同志的亲笔题词说明了什么?
  (1)指名说说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训练朗读。让学生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深入感知罗盛教的国际主义精神。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谈罗盛教的哪些行为最令人感动?
  (3)如果你是被救的崔滢,看到罗盛教牺牲后,会怎么说,怎么做?(教师讲述罗盛教牺牲后崔滢的事)
  4.分段训练。
  (1)指名朗读单元提示第1、2、3句。
  (2)完成《作业本》第7题。
  (3)指名说说课文可以分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5.布置作业。
  (1)继续完成第7题。
  *(2)以《罗盛教叔叔我想对你说》为题,写几句话。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为抢救落水的朝鲜儿童而英勇献身的动人事迹,学习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2、能根据提供的段落大意找出有关的节并分出段落;认识“段落大意”就是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作者如何准确使用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抢救朝鲜儿童时的几个动词的准确性及对体现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初步了解分段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动词的准确。了解罗盛教三次钻人水中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体会这种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述: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学习过哪些英雄人物?(刘胡兰)
  今天我们又要再认识一位英雄,他就是——罗盛教。齐读课题
  2.谁知道罗盛教的事迹?请你来介绍一下。
  二、熟读课文
  (一)读通课文
  1.轻声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罗盛教的一件什么事?每一节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读文,交流
    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为救朝鲜儿童崔莹而英勇牺牲的事迹
    ① 孩子掉进了冰窟窿。
    ② 罗盛教跳入冰窟窿救孩子。
    ③ 孩子被托上来了,可又掉入水中。
    ④ 罗盛教把孩子顶出水面,自己却光荣牺牲了。
    ⑤ 朝鲜人民纪念罗盛教。
  (二)熟读课文
   1.把课文熟读。思考:文章哪几节写罗盛教抢救朝鲜儿童这件感人肺腑的事?
   2.参照课后练习——给文章分段。
   3.师生配合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归纳段意
  (一)引出单元教学目标
   1.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归纳段落大意
   2.段落大意即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归纳段落大意,就是把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用简要的语句明确完整地表达出来。
  (二)学习第一段
   1、教师引导:第一段的段意是如何概括出来的?
   2、学生活动:自读
   3、出示段意:一个朝鲜儿童在滑冰时不小心掉进了冰窟窿。
    (第一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概括。)
    本文的重点段是第二段,下面我们来学习重点段。
  (二)学习重点段
   1、教师引导1
    ①罗盛教几次钻入水中去救朝鲜儿童?结果是怎样的?
    ②课文中用了哪些句子描写罗盛教救孩子?
   2、学生活动
    ①学生自读课文。
    ②用“——”划出描写罗盛教救孩子的句子。
   3、出示:   第一次  救
      罗盛教  第二次————→朝鲜儿童
     (牺牲)  第三次      (得救)
    4、教师引导2
    ①利用罗盛教救人的动词填空练习体会罗盛教的精神。
    ②请你有感情地读出救人的句子。
   5、学生活动
    ①完成练习并交流。
    ②有感情地朗读罗盛教救人的句子体会罗盛教的精神。
   6、出示填空:
   (1)当罗盛教知道出了事,便(急忙)跑向河边。他(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猛地)跳入冰窟窿,在湍急的水流中摸孩子。
   (2)为了尽快将孩子救上岸,他钻出水面吸了口气,便(立刻)又钻了下去。过了一会儿,孩子被托了上来。不料冰塌了,孩子又掉入水里。
   (3)虽然他已被冻得发紫,但为了救孩子,他(深深地)吸了口气,第三次钻入水中。过了好一会儿,孩子被顶了出来。
  7、教师引导3
   ①为了救孩子,罗盛教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三次钻人水中,作者分别用了哪三个动词描写他救孩子的?圈出。
   ②体会罗盛教分别在怎样的情况下抢救孩子的。
  8、学生活动:分小组朗读并讨论。
  9、交流出示:
  (1)摸:
  (冰下水很急,不知孩子冲到哪里去了,水下光线很暗,眼睛看不见,寻找困难。)
  请大家闭上眼睛一齐做一下“摸”的动作,体会罗盛教救人的情景。
  (2)托:
  (罗盛教找到孩子后,设法让孩子能顺利地爬上冰窟窿。)请你做一下托的动作。
  过渡:经过两次救人,罗盛教体力已经消耗了很多,水下又这么冷,他的脸和脖子全冻得发紫了。这时候罗盛教心里很清楚,再次下水就有生命危险,可他全然不顾,为了救落水儿童,他第三次地钻入水中。
  (3)顶:
    (当时罗盛教体力消耗很大,双手无力,已无法把孩子“托”出水面,所以只能“顶”)
    师:请你做一下“顶”这个动作,谈谈对“顶”这个动作的体会,体现了罗盛教怎样的精神。
    生:一“顶”,人便会下沉,体现罗盛教舍己救人的精神。
    板书:舍己救人
  (4)小结:作者运用“摸,托,顶”这三个动词,准确地描写出罗盛教救落水儿童时心情一次比一次焦急,救人一次比一次困难,一次比一次危险。
   师生配合朗读第二段,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出示第二段段意:罗盛教三次钻进水里,终于救起小孩,自己却牺牲了。

  10.完成填空:
              使劲      使尽
     罗盛教摸到孩子后,将孩子(  )托了上来,但孩子又掉进了水里。他又钻人水中(  )把孩子顶上来,他(  )了全身力气,却使孩子得救了。
     理解“使劲”和“使尽”的意思,分别可换成什么词?
  (三)揭示中心
  为了救朝鲜儿童,罗盛教竭尽全力,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舍己救人的行为何等勇敢,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何等伟大!
  因此朝鲜的国家领袖金日成同志在他的墓碑前这样写着: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齐读。
  罗盛教,这位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救一名素不相识的朝鲜儿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正是这种国际主义精神感动了金日成,感动了朝鲜人民,所以说——再次齐读题词。
  出示第三段段意:朝鲜人民深切怀念罗盛教。
  四、总结全文
  罗盛教烈士的这种国际主义精神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让我们带着对他的崇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1、抄词;
  2、熟读课文;
  3、课外阅读。

  附板书:     6、罗盛教(舍己救人)
         第一次:摸
                救
     罗盛教 第二次:托———→朝鲜儿童
     (牺牲)          (得救)
         第三次:顶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为救朝鲜儿童崔滢而英勇牺牲的事迹,赞颂了他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在教学本文时,可以抓住他三次钻入水中救落水儿童的动作进行细细教学,从而让学生对罗盛教的品质了解,并得到心灵的感动。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鲜";能正确读写"飞奔"等5个词语;理解"使劲"和"用尽"的意思,并分别用它们造句。
  2、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复述罗盛教3次钻入水中救崔滢的经过。
  4、理解"摸"、"托"、"顶"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在句子的含义,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救人的经过及理解摸、托、顶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在句子的含义。
  难点: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尤其是后者)。
  四、教时安排: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时目标:
  学会生字词,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二、教学过程:

  1、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自愿组织了军队,这支军队名叫--------志愿军。他们于1950年10月在彭德怀任总司令的带领下,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共同抗击美国。经过3年的抗战,终于打退了美军。在这期间,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文中的罗盛教就是在1952年1月为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今天,我们就再一次来缅怀先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有问题相互请教:
  2、初读课文后检测:
  音:鲜的两个读音
  掌握:朝鲜、喀嚓、窟窿、扒住、胳膊、塌了、得救、崔滢、安葬、墓碑、领袖、题词
  哪些字容易写错?你用什么办法将它们记住?
  3、读通课文,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4、你认为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试着给课文分段。
  5、读懂第一段:
  先自由读一次,谈谈你读懂了什么?(主要让学生分清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进行概括段意。
  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第一段。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事情,想象其他孩子被吓成啥样子?(口头描述)
  6、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及作业本对应题
  将其他孩子受吓的情景写下来
  读熟课文

               第二教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罗盛教救人的经过及理解摸、托、顶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在句子的含义,同时感受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尤其是后者)。
  二、教学过程:

  过渡:孩子落水了,其他人吓哭了,罗盛教闻讯后怎么做呢?
  1、请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想想文章写了罗盛教几次钻进水里?每一次钻进水里是怎么做的?(板书:摸、托、顶)
  2、请同学们做做动作,谈谈你的感受。联系课文或实际,想想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采用由扶到放的原则,逐段指导朗读,然后再指导连起来朗读。)
  3、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罗盛教说?概括第二段段意。
  4、是呀!年轻的罗盛教就这样为救落水儿童而光荣地牺牲了,那年他才22岁。为了纪念他,领袖金日成在碑上亲笔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对于这题词,你能明白意思吗?概括第三段段意。
  5、我们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是为了学习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让我们怀着对先烈的敬仰,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6、为了报答罗盛教的救命之恩,崔滢在安葬了罗盛教的第二天就离开了石田里,走了十里路找到朝鲜人民军某部要求参军,可是因为他年龄小,又被送回村里。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参加了人民军,并迅速成长为朝鲜人民军的一名军官。
  7、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中剩余作业。(对于用尽和使劲的区分要到位)
  准备听写。

教学目的:
   1、体会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2、了解罗盛教为救朝鲜儿童而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对他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部分,了解罗盛教是怎样三次钻入水中救人的。
  教学难点:
    在救人的过程中,体会罗盛教一次比一次艰难,感受他顽强的毅力和舍己救人的精神。
  教学准备:投影、录音
  板书设计:    罗盛教
                   困难一次比一次大
           摸——托——顶 体力一次比一次差
                   处境一次比一次危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罗盛教生平简介(放教师录音)----- 见教参第40页
   2、导言:今天这节课上,就让我们一起乘着“时空列车”再次回到那个冰天雪地的故事里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情形!
  二、理解课文,朗读体会:
   1、朗读课文(放学生录音)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罗盛教是怎样三次钻入水中救崔莹的?你有什么体会?
   3、学生默读、思考。
   4、师:请你说说罗盛教是怎样三次钻入水中救崔莹的?你从那些地方体会的?
   5、师:罗盛教第一次救人时有什么困难?在书上画出描写罗盛教救人时动作的词语。
     (冰窟窿、水流急)(跳、摸)
     (出示投影)对比读句子,说体会。
     他在水里摸了一阵,也没摸到。
     他在水里摸了好一阵,也没摸到。
     师: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时间长?再读一读
   6、师:*第二次、第三次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冰榻了)(钻托)
     *罗盛教怎样救人的?(钻托顶)
     (学生可以做一做“托”和“顶”的动作来体会词语)
     *他此时的体力有什么变化吗? (脸、脖子冻紫)
   7、讨论:从“摸----托-----顶”这三个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困难一次比一次大
     体力一次比一次差
     处境一次比一次危险
     师:再读一读师:请你示着读出紧急、艰难的语气。
   8、细研课文第2自然段,体会这段话的写作顺序.----------写作知识渗透(投影)
     步骤:1 学生独立按课文内容填空;
        2 括号里的词有什么特点?(动词、按动作的先后顺序) (讨论发言)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师:这段话按照人物动作的先后顺序描写,可以使文章语句更加通顺连贯.
         罗盛教(听道)叫声,知道出事了,就急忙向河边(跑去)。他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冰窟窿里泛着水花,罗盛教猛地(跳了下去)。冰下的水流很急,不知把孩子冲到哪里去了。他在水里(摸)好一阵,也没摸到。
  三、总结全文:
   1、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请你也试着为罗盛教烈士写几句话。读一读你的题词
   3、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说说你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习题4。

五 : 元帅和小棋手(浙教版教案四篇+相关资料)

预设目标:
   1.学习小棋手的勇敢无畏,执着追求,感受大元帅发现、培养人才的良苦用心,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了解聂卫平成功的原因。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新词。
   3.抓住"我输了?不!我赢了!我赢了,我终于发现了一个勇敢无畏的小棋手!"这一重点句,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小棋手的勇敢无畏和大元帅的喜悦赞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我输了?不!我赢了!"的意思,从而了解小棋手成功的主客观原因。
  课时安排:2课时
  预设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寻找重点词句。
  1.揭题:元帅和小棋手,换个词表述:()和()
  2.自由课文,补充课题:()和(),(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3.或许学生会产生两种答案,或许会有统一的答案,由此引出"我输了?不!我赢了!"
  什么输了?什么原因输的?(陈毅因为小棋手的不甘示弱而输了棋)
  什么赢了?什么原因赢的?(陈毅因为小棋手的勇敢无畏而赢得了人才)
  (二)仔细课文,感受小棋手的勇敢无畏。
  1.仔细读文,找找小棋手的勇敢无畏的表现。
  2.交流反馈,阐述理由。
  3.感情朗读,体会勇敢。
  (三)再次读句,体会含义。
  1.再次出示:"我输了?不!我赢了!"
  仔细读句,尤其是标点,琢磨陈毅元帅所说的输、赢是在指下棋吗?
  你从何而知?
  2.感情朗读第12自然段。
  3.大元帅与小棋手下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试棋艺、考胆量、发现人才)。
  (四)补充材料,深入读文。
  1.小棋手的确是个人才,我们来看看他的荣誉榜(屏幕阅读)。
  补充材料:聂卫平1952年生于北京
  13岁夺得全国少年冠军
  1973年进中国围棋集训队
  1975年获全国冠军
  1976年在访日比赛中,连胜数名日本九段高手,被誉为"聂旋风"
  1979年获首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冠军
  1982年获"九段"称号
  1985~1987年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中,作为中方主帅,力挽狂澜,连挫日方9名高手,成为中国围棋史上的英雄。
  1988年被中国围棋协会授予"棋圣"称号
  2.小棋手的成绩显然与他的勇敢无畏有关,同时从课文中我们也了解到了大元帅对小棋手成长功不可没,找找相关词句,交流反馈。
  3.想象写话。
  明天就是小卫平的生日了,陈毅元帅拿出了他心爱的《围棋名谱精选》,心情难以平静。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翻开书,在上面写下了"谦虚好学,勇敢奋进"八个字。
  (五)感情朗读全文,尤其是12自然段,再次感受大元帅的喜悦,体会小棋手的勇敢。
  (六)作业。(任选一题)
  1.今天是小棋手聂卫平终生难忘的日子,因为他在刚刚结果的全国少年围棋赛中战胜了对手,获得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全国冠军。此时此刻他的心情难以平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此同时,得知比赛结果的陈毅元帅也激动不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口语交际:聂卫平获得全国少年围棋赛冠军后,接受记者的采访。(两人合作完成作业,一人设想自己是小棋手,如何答记者问,一人设想自己是小记者,如何提问。)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弹、好”,能理解27个词语的意思。
  2.能抓住“我赢了,我终于发现了一个勇敢无畏的小棋手!”这一重点句理解全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大元帅”对“小棋手”“勇敢无畏”精神的赞美之情。
  3.会用“指导”、“鼓励”各写一句话,能正确理解,“我输了?不!我赢了!”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学会15个生字,理解新词语意思,能正确辨析多音字“弹”、“好”。
       (2)能抓住重点句,理解全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我输了?不!我赢了!”这句话的意思。
       (2)用“指导”、“鼓励”各写一句话。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15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弹”、“好”的读音,理解“老少无欺、不讲私情、谦虚好学、示弱、鼓励、无畏、训练”的意思。
  2.理解陈毅元帅为什么要请小棋手来下围棋。
  (二)教学过程

  1.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①看了课题,你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讲发生在“元帅和小棋手”之间的事。)②这位“元帅”是谁?这个“小棋手”又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陈毅元帅和小聂卫平下围棋,结果小棋手战胜了大元帅。)
  (2)自学生字,读准多音字“弹”“好”的读音;了解“示弱”“无畏”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回答两个思考题。
  (2)指名认读生字,分析字形。
  3.学习课文第1一1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①陈毅元帅为什么要和小卫平下棋?(“我想试试他的棋艺,考考他的胆量。”)②试试的结果,小卫平的“棋艺”究竟怎么样呢?(第一盘“杀了个平局”,第二盘“陈毅眼看抵挡不住了……”)③哪一句话最集中地表现了小卫平下棋的“胆量”?(“小卫平下棋从不示弱”)课文哪些词句具体表现了他的“从不示弱”?(“我知道,你是带兵的大元帅!”“一开始就使出真本领。”“小卫平爽快地答应了。这一盘,他下得更勇猛了。”“小卫平用小手按住棋盘,头摇得像拨浪鼓,嚷着,‘不让!……”“‘真认输了吗’小卫平头一抬,竟然忘记了对面是个赫赫有名的大元帅。”)
  (2)让学生理解“我输了?不!我赢了!”这句话的意思。
  (3)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讨论。
  小卫平下围棋从不示弱:
  我赢了,我终于发现了一个勇敢无畏的小棋手。
  从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的含义。“我赢了,我终于发现了一个勇敢无畏的小棋手;”这个重点句说明:一方面是聂卫平的“勇敢无畏”,另一方面是陈毅元帅的善于发现人才。
  (4)朗读课文。
  4 完成作业。
  (1)《作业本》第1、2、3、4题。
  (2)课后练习题第4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 能分别用“指导”、“鼓励”造句:
  2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小棋子“勇敢无畏”的精神和陈毅元帅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风范。
  (二)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第1—12自然段,说说这部分课文内容写了什么事。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齐读第13自然段,思考问题:①陈毅元帅与聂卫平下棋时,聂卫平几岁? (不到10岁。指导学生照应题目:“小棋手”)②陈毅元帅是怎样鼓励“小棋手”的?为什么在赠书上写了“谦虚好学,勇敢奋进”八个字?(他毕竟还是”小棋手”,离“世界围棋名手”还有很大的距离。)你知道聂卫乎是什么时候成为“世界围棋名于”的?他为祖国争了哪些光?
  (2)联系第12段,为什么陈毅元帅明明“输”了棋,却要说“我赢了!”,还“乐得泪水都流出来了”?(元帅发现了难得的人才.从“勇敢无畏的小棋手”身上,看到了祖国围棋事业的希望:在陈毅元帅看来.发现了一位优秀的小棋手,比自己赢了棋更值得高兴。)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元帅”对“小棋手”的期望。感受”小棋手”“下围棋从不示弱”的精神,感受“元帅”为“发现了一个勇敢无畏的小棋手”的喜悦之情,了解全文朗读的节奏和基调。
  (2)自读课文,读出自己对课文理解的深度。
  4.指导用“指导”、“鼓励”各写一句话。
  5.作业。
  (1)《作业本》第5、6、7题。
  (2)用“指导”、“鼓励”造句。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场、弹”,能正确读写并理解14个新词语。
   2、能用“指导”、“鼓励”造句,并能正确理解“我输了?不!我赢了!”这句话的意思。
   3、能抓住“我赢了,我终于发现了一个勇敢无畏的小棋手!”这一重点词句,正确理解全文内容。
   4、能熟练地朗读课文,感悟聂卫平勇敢无畏的少年意气和陈毅元帅爱才育才的人格魅力。
  教学准备:布置收集我国围棋名将的简单资料,了解目前我国围棋发展现状,了解陈毅其人。
  教学设计流程:

  一、交流
   1、你知道我国棋坛上有哪些围棋名将?
   2、陈毅是何许人?你能说出包括陈毅在内的共和国十大元帅的姓名吗?
  二、自学
   1、根据注音念准生字和多音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课堂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想想有没有不懂的语句,用符号表示。
  三、检查
   1、开火车朗读生字,听写生字,发现错误,酬情指导,随机抄写。
   2、指名朗读课文,交流不理解的语句。
   3、出示两个句子。
    “我输了?不!我赢了!”
    “我赢了,我终于发现了一个勇敢无畏的棋手”。
     a、请用上恰当的关联词把这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b、根据这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练习
   1、同桌练读课文中人物对话
   2、《作业本》1-4题
  五、练读
   1、我们来个朗读比赛,三人一组,一个读元帅的话,一个读聂卫平的话,另一个读作者的话加上老雷说的话。也可以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角色你们自己分,给10分钟时间练习准备。
   2、表演朗读,集体评议,这其中教师的“导”要有策略,有层次,帮助学生正确揣摩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使朗读逐步到位。
   3、师生合作朗读
   4、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六、作业
   1、选词造句
     指导、鼓励、赫赫有名,勇敢无畏,毫不示弱
   2、《作业本》中其余习题
  七、趣练:
    聂卫平成了“棋圣”后,当年与陈毅元帅下棋的一幕始终清晰地浮现在他眼前,终生难忘,请代写一篇回忆录:难忘的一天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能在词语中正确辨析多音字“场、弹”;会读写13个词语。
   2、能用“指导、鼓励”造句;能正确理解“我输了?不!我赢了!”的意思。
   3、能抓住“我赢了,我终于发现了一个勇敢无畏的小棋手。”这一重点句,理解全文内容。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大元帅”对“小棋手”勇敢无畏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
    抓住“我赢了,我终于终于发现了一个勇敢无畏的小棋手!”这一重点句,理解全文的内容。这个句子一方面说明陈毅元帅善于发现人才,另一方面赞扬了聂卫平的“勇敢无畏”。
  三、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我输了?不!我赢了!”这句话的意思。
  四、教学安排:2 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
   1、读准并会写本课的生字,读通课文。
   2、通过读课文正确理解“我输了?不!我赢了!”这句话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二、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一读课文。
  1、看老师写一个词语---元帅,你会读这两个字吗?看到这两个字你有什么想到了什么?再看老师写一个词语---小棋手,你觉得棋手应该是最擅长干什么?
  2、揭题,通过预习,你能告诉大家,课题中的元帅和小棋手各是谁?
  3、师简介:陈毅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大元帅,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都为我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聂卫平呢,老师读一段文字,你就能感觉到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师:聂卫平,出生于北京一个围棋世家,父母亲和外祖母都是围棋爱好者。他和姐姐聂姗姗、弟弟聂继波从小学棋,在北京少年围棋赛上被称为“聂氏三小将”。他13岁就夺得全国少年冠军;1973年,进中国围棋集训队;在第三届全运会上,获得全国冠军。后来,他作为中国围棋代表团成员,在访问日本的比赛中,取得了7战6胜1负的
  4、激疑:你想,一个大元帅,一个小棋手,如果在棋盘上展开一场战争,结果会如何呢?根据学生发言,到底是谁赢了呢?读一读课文,并找出理由。
  二、反馈小结,二读课文。
  1、学生发言。板书:赢  赢
  两人都赢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出示句子:“我输了?不!我赢了!”
  ---这句充满矛盾的话是谁说的?又是什么意思?
  2、师小结,进一步激疑:请再读课文,找一找他们各自的“赢”分别赢的是什么呢?
  二读课文,他们两人羸的各是什么呢?
  三、三读课文,了解大意。
  反馈问题2:他们两人“羸”的各是什么?
  (1)你认为聂卫平赢的是什么?(棋艺)
  (2)大元帅赢的又是什么呢?(发现了---)
  板书。
  学生自己查字典理解“勇敢无畏”
  (3)说说“我输了?不!我赢了!”中,陈毅元帅所说的输,是输了什么?赢,又是赢了什么?
  5、到现在为此,你能用上课题,以及老师的板书,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学生各自准备,指名说。
  四、小结激情,确立下节课的研读目标。
  1、请你再认认真真地用心读一遍课文,用心去感受你更喜欢文中的元帅还是小棋手?
  学生发言。
  2、小结:不管你喜欢谁,总有你的理由。下节课我们再请你们从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找出你更喜欢元帅或小棋手的原因。
  五、巩固字形,完成作业本字词练习。

                第2课时
  一、教学内容:
   1、能用“指导、鼓励”造句;
   2、能抓住重点句“我赢了,我终于发现了一个勇敢无畏的小棋手!”,理解全文内容,体会小棋手的勇敢无畏及大元帅对他的赞美之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教程:

  一、复习导入,造句练习。
  1、指名领读文中的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里面总共只出现了这两个人物吗?
  板书:指导、鼓励
  你能用上这两个词,说说老雷与聂卫平,元帅与聂卫平之间的关系吗?
  3、谁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上节课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
  二、开展研读,展开训练。
  1、确立各自研究的对象:元帅或是小棋手。
  2、根据自己的选择先找出文中写元帅或小棋手的句子,读一读,注意体会,你从中似乎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元帅或小棋手。
  3、学生自学,可以相互讨论。
  4、全班交流,并请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写在黑板上。
  以下各步随机:
  a、小棋手。
  (1)“我知道,你是个带兵大元帅!”重点朗读指导。
  (2)“小卫平下围棋---真本领。”理解:示弱。
  (3)“小卫平爽快地答应了---更勇敢。”想像说话:小卫平是如何爽快地答应的。
  (4)“小卫平用小手---能收回吗?”你能边表演边有感情地来读一读吗?表现小卫平的勇敢无畏。
  (5)“真认输了吗?”---大元帅。以读代讲。
  b、元帅。学生自由发言,重点抓住元帅对小棋手的赞赏:(投影出示)
  (1)陈毅很高兴地说:“蛮厉害!蛮厉害!咱们再摆一盘!”
  (2)陈毅一听大笑起来:---
  (3)“我输了?不!---”
  注意体会,陈毅元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你从哪里看出来?(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去体会。)你能通过读来表现陈毅元帅的情感变化吗?
  5、分角色朗读。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部分内容练习朗读。再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形式。
  四、总结全文,完成作业。
  1、看板书,请你来总结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发现。
  用上句式:我喜欢(   ),因为(    )。
  2、同桌合作有感情地读读全文。
  3、说说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4、完成作业本作业。

陈毅生平简介


  陈 毅(1901~1972)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01年8月26日诞生于四川省乐至县。字仲弘。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因参加中国留学生的爱国运动被押解回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到北京中法大学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毕业后被派赴四川万县,推动川军响应北伐。1927年春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共委员会书记。

  1927年7月武汉国民政府公开反共后转赴江西,8月上旬在抚州赶上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第25师第73团团指导员。起义军南下失败后,与朱德等整顿余部,转战闽赣粤湘边。1928年1月参与领导湘南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工农革命军第1师,任师党代表。同年4月与朱德率部到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初称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先后任师长、军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前委书记等职,参与领导创建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后历任新成立的第六军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区委员会书记、第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西方军总指挥等职,积极发展人民武装,参与领导反“围剿”斗争,两次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两次获红星奖章。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第一方面军主力长征,他留下担任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后转战赣粤边区,依*人民群众,坚持了三年极其艰苦的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曾赴湘赣、皖浙赣等游击区传达中共中央指示,编组红军游击队为新四军,任中共xx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第1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指挥、苏北指挥部指挥。1940年11月,成立华中总指挥部,代理总指挥。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重建新四军军部,任新四军代军长,继续领导华中军民进行反“扫荡”、反“清乡”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1947年1月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等创造性地执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在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中,指挥部队连续取得宿北、鲁南、莱芜等战役的重大胜利。当蒋介石集中主力对山东实行重点进攻时,又指挥孟良崮战役,一反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的常用战法,出敌不意地歼灭全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主力整编第74师。1947年秋,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同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一部实行外线出击,挺进豫皖苏,与刘(伯承)邓(小平)野战军及陈(赓)谢(富治)兵团密切协同,在中原地区大量歼敌,使国民党军陷于被动地位,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48年5月除继续担任华东军政职务外,又赴中原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从同年11月开始,作为总前委的常委之一,参与组织指挥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和东南广大地区。1949年5月起兼任上海市市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继续担任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并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2月起兼任外交部部长。1966年1月任中共xx副主席。文化大革命期间同林彪、江青xx集团进行坚决斗争,遭到严重迫害。他是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九届中央委员。1959年起任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2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陈毅兼资文武,博学多才。有多种军事、政治论著和诗词著作,编为《陈毅军事文选》、《陈毅诗词选集》和《陈毅诗稿》等。

陈毅和他的军事思想

 陈毅(1901.8.26-1972.1.6),生于四种乐至。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被派往四川,策动川军响应北伐战争。1927 年赶赴江西加入南下途中的南昌起义部队,任团指导员。起义部队在广东失败后,协助朱德重整余部,转战闽粤赣湘边。1928年初参与领导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党代表。4月与朱德率部到井冈山与毛泽东所部会师,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师长,中共第4军军委书记,前委书记等职。1929年代表中共红4军前敌委员会赴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在周恩来主持下代中央起草给红4军前委的指示信。返回根据地后,协助毛泽东召开中国共产党红军第4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1930年起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政治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22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等职,参与领导中央苏区建设和反“围剿”斗争。1934 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任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等职,在赣粤边区坚持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与领导组建新四军,先后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指挥等职。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代军长,与政治委员xx统一指挥华中9万部队,在日、伪、顽夹击中坚持和发展了华中敌后抗战。其间,所撰《论建军工作》、《我们应采取的战略战术方针》等著作,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条件下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加强新四军的政治建设,以及如何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等问题作了论述。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新四军军长,兼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山东野战军司令员。1947年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司令员。与粟裕等一起,率部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1948年5月,除继续担任华东军政职务外,又任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1949年初,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与组织指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等重大作战行动,解放了东南广大地区和诸大城市。其间,所撰《一面打仗一面建设》、《生产与支前相结合的经验总结》等著作,论述了大规模正规战争中实行以战教战、以战养战,加强正规兵团建设和后方勤务建设,组织大兵团作战的指挥艺术以及在夺取全国胜利的形势下保持人民军队本色等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继续担任华东军区司令员等职,指挥部队剿灭东南地区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解放东南沿海岛屿。1954年参与主持修改《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强调全军在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过程中,仍必须重视和加强革命化建设,坚持以政治工作为生命线。1966年1月任中共xx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陈毅一生著述颇丰,重要著作已收入《陈毅军事文选》。陈毅的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有:
  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特质,建设正规化的模范党军 ①中国革命战争,必须建设一支正规化的模范军队,即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新式革命军队。它与一切旧式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具有高度的革命自觉性,排斥雇佣性;具有工农革命的优良传统,扫除脱离劳动群众的游杂武装习性;具有政治上铁的团结,没有官兵阶段隔阂、军民对立冲突和部队之间的猜忌矛盾,并善于团结友军共同对敌;能够做到政策统一、行动统一和指挥统一、没有地方界限和涣散习气。建军要求是: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优越的军事组织、提高军事技术;军纪达到模范的地步;各种工作都有严密的制度,科学的分工、合乎规律并且极负责地进行;作风上充满革命气派和创造精神。②人民军队建设不是单纯的技术建军,必须包括强大的政治建设工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特质的体现,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在于确保和不断强固党的领导,使部队成为党的政策的宣传者、执行者和贯彻实行的组织者。决不容许把人民军队降低为统一战线的军队。③加强政治建设决不是轻视其他方面的建设,而是要保证一切部门一切工作的健全和发展。因此,必须全面地加强人民军队的建设。首先要建设健全的司令机关。④要重视及时总结部队作战经验,求得以战教战,打一仗进一步。每打一仗后,只要条件许可,就要组织部队总结经验教训,使第一仗的优点在第二仗中得到发扬,缺点能够避免。

  中国革命战争要依*农村根据地,实行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 ①先有农村根据地,并“波浪式”地发展到全国。应先建立各个小块根据地,逐步连成大片。②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军事战略,目的在于能以少胜多,以小敌大,以弱胜强。③群众武装、地方部队和主力兵团,是革命武装力量的三个阶梯,相互依存配合,共同打击敌人。④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实际上是一种“城乡”斗争,敌人优势集中在城市,我则必须发展农村游击战争。⑤当革命战争由以游击战为主发展到以大规模正规战为主之后,总的作战方针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⑥在敌人竭力把战争引到革命根据地,妄图从经济上破坏革命战争的形势下,应大力实行“以战养战”的方针,为规模日益扩大的革命战争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毛泽东军事学派的出现,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辉成就 ①毛泽东军事学派是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的产物。②毛泽东军事学派的特点,是用实事求是的方法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发现和掌握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③毛泽东军事学派的本质是研究和回答革命人民及其军队如何能以少胜多,以小敌大,以弱胜强,在实力相差悬殊条件下战胜强大反动统治者和侵略者的问题。④毛泽东军事学派把军事当作社会现象总体的一部分,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完整军事政策。这个政策包括对敌、我、友的综合研究,对政治、经济、文化与军事的诸关系的全盘考察,对军队、人民政府、政党的关系的确定,对军队本身诸事项的确立等,历来的军事学只就军事本身的问题如技术、战法等加以研究,即使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诸项条件,也未放到适当位置。毛泽东军事学派代表了中华民族军事史的光辉成就。

本文标题: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案-浙教版《起点之美》教案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307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