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三农问题调研报告-调研自行车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7-11-18 所属栏目:科学知识

一 : 调研自行车的问题

调研自行车的问题

 

  我的其它同学研究了自行车的问题,我们上网查了一些有关资料。

  自行车虽然方便,但对环境有极大的污染。北京市的电动自行车绝大部分都是使用铅酸电池,铅酸电池确实存二次污染。环境污染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为了减轻污染,可以通过加强铅酸电池的回收、置换、处理等措施解决。此外,一些新型的电动自行车使用的是锂电池或镍氢电池,对环境的影响就更小了。

  为了大家的安全,去年7月1日,珠海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珠海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条例规定:电动自行车不予注册登记,禁止在道路上行驶,外地电动自行回来车严禁进入珠海。

  这条规定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一、事故多发。电动自行车限速20公里/小时,但珠海的部分电动自行车时速已达到了60至70公里。去年前5个月,珠海发生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高达166宗,死亡2人,伤亡31人。

  二、自行车与行人争道。XX年后,珠海陆续有4条市内主干道进行改造,取消了非机动车道,将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合一,电动自行车在这些道路上行驶易造成事故。随着珠海的发展,人、车、路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任由电动自行车卡路将使道路交通状况更加混乱。

  骑自行车的车主素质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好的看到人就停下来,让别人先走,而坏的呢,则横冲直撞十分驽莽,经常造成事故。受害者大多是学生,学生上学时,大人们也要上班了,他们连看都不看直往前闯,还有的是看见了也不相让,两方只会两败俱伤。数百学生一天几次穿越繁忙的交通主干道存车取车,如果出现意外,就不是小事故了。

为了让人更安全,应该让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组织好交通,保护好环境,这些状况对人有很大的影响,让这问题消失,少发生点事故,这是我们的心声,更是大家的心声,让社会变的更完美吧!

 

 

 

 

 

               

 

二 : 初中生偏科问题调研报告

在这次中学生是否偏科现象调查中,我们随即抽取了20位初二同学进行调查,发现其偏科存在普遍现象,其中英语和物理是同学偏科最大的两门,然而历史是大部分同学偏科的科目。其中有70%的同学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偏科,很少有一部分人会知道。通过这次随机的调查,让我觉得引起偏科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老师的教学方法,其中自己的兴趣大于老师的教学。我们还记得有句话叫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对我们来讲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应该把每一科每一课都用平等的心态来对待!

一、中学生偏科的原因

首先是心态引起的偏科。处于中学阶段的孩子,一方面有了自己的思想、行为,开始发展自己的兴趣,并朝着自己所喜爱的方面发展;另一方面这个阶段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了表明自己比较聪明和爱动脑,将其聪明才智在语文和数学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却对英语这一不同与汉语语法的学科,尤其每天都有新的内容和单词需要背、读、记、写,所以觉得很枯燥乏味造成了偏科。

[www.61k.com]其次,认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在国内,对于英语需要甚少或更本不需要,所以觉得学习英语是浪费时间。这是由于孩子没有意识到世界已经不成了一个村落,未来的学习和交往如果缺少了英语这一学科,那么就等于废了半个脑袋。

再次,孩子刚刚进入初中感觉距离中考还十分遥远,既没有感受到学习的压力,也没有认识到偏科给自己中考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中学生偏科应如何理解对待

对于孩子不喜欢英语老师所引起的偏科。俗话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己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你会遇到很多人,但是能够成为知己的却很少,也许只有那么一个。大多数的人都只是泛泛之交,还有一部分人无论双方怎么努力都无法互相接受,最终只能是陌路或者敌人。这就意味着并不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让你认同和接受,有些人会与你格格不入,他的每一种行为都让你觉得讨厌。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是这个你不喜欢的人恰巧是你人生道路上很重要的一个人怎么办?比如他就是向你传道授业的老师,是你工作中的上司,甚至是你的亲人!一句话:我可以不接受你,但是我也没有权利改变你,因此我们只能保持合作关系,各取所需。这才是一个有成熟思想的人的做法,除此之外无论是积极对抗还是消极抵抗,都只能说明你还是太年轻太冲动,这样的个性不适合社会生存。人作为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就决定了不可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环境而单独存在,因此必须要学会很多社会生存技巧,学会与人沟通,特别是与自己不喜欢的人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保持着原始的、单纯的喜好倾向,并且凭着这样的倾向思考问题。这不能责怪他们,反而说明了他们的单纯、可爱,可是这样的做法毕竟不对,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试想一下学生学习的目的,一方面是汲取知识,丰富自己,为将来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做量的积累;另一方面要通过这样集体的学习和生活,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交流能力、合作精神,成为更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因此如果处理不好自己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不但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也同样会影响到将来的发展。

学习在更多的时候不仅仅是一场智商的较量,更多的是情商的较量,比的是耐力和耐心。为了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不但要刻苦学习,还要战胜各种精神领域的障碍,以愉快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因此,你没有理由不喜欢上某位老师的课,只有通过与老师的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才是最终的胜利。

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环境,孩子成长和成功需要您的鼓励、支持和肯定。所以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家庭生活氛围,多与孩子心平气和的交流,走进孩子的内心对症下药给予相应的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进而调动和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来保证孩子学习的劲头。所以家长在与孩子交谈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着急,也千万不要强迫孩子,也不要表示出对孩子的失望,让孩子将自己的感觉、想法等全部说出来。当听到孩子的感觉和想法之后,父母要适时地给孩子讲一讲自己受过什么样的苦、遇过什么样的难,是怎么扛过来、挺过来甚至熬过来的,以积极心理和行为来给予儿子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让孩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文化课程的学习之中去。不要打击孩子,时常赞赏孩子,每当您的孩子取得一些进步时,您都应该给予肯定。帮孩子共同营造成就感,让孩子在享受快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提高成绩。

三、对待偏科的解决措施

1、不管升不升高中假期里的每日学习是少不了的,因为这个阶段的中学生学习系统性还不强,很多东西都是死记的,不能完全触类旁通,所以要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和进一步掌握。但是有一个原则,每天的时间安排不能超过一个小时。还有,这一个小时不要分的内容太多,学两门课就可以。每一门课三十分钟,中间有休息。三十分钟一定有学习内容的要求,学多少,怎么来检测学习效果应该计划好,这样学习的效率会很高,每堂学习就像考试一样能集中精力!

2、如果偏科多,那么就要把所有的课程都安排进来,这时的学习可以每天增加一小时。早上一小时学习计算类的,下午学习记忆类的。一样的学习要求,要合理分配。不要贪多!

3、知识的积累没短期作用,只能长时间的学习的掌握才能真正精通,没有捷径可走!我们唯一可以弥补的就是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兴趣在学习里是第一要素!如果感兴趣可以让你的学习事半功倍!而兴趣的培养最怕父母的要求,总是不知道孩子应该怎么学习就会“好好学,什么事你就不用管!只要学习好就成!”再不然,“我辛辛苦苦还不都是为了你?”等等,都是破坏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自由度多大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生活也是我们要学习的。

其实我讲的第三条就是一个压力问题,中学生的抗压能力还不强,我们要有一定的压力锻炼,但是不能让压力过多的放在自己的身上,身心轻松,学习轻松!切记劳逸结合……

另外,家长要自觉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心理来看待和考虑问题,同时尽最大可能与孩子的心理保持步调一致,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家长对他的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也只有这样当孩子遇到困难、障碍的时候,才能以良好的自信心和强大的坚毅力来突破之。只有润物细无声的和风细雨,家庭教育才能真正的取得应有的效果。所以家长平时在家庭要创造和谐、温馨和关爱的环境,在饭桌或其他闲暇时间家庭成员之间就像与要好的同事、朋友在一起一样能畅所欲言,这样您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环境和恰当的氛围中给予孩子恰当的诱导,进而使其走出情绪波动的泥潭。

最后,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同时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孩子自制、自控、自见、自胜、自信的能力。这样孩子就会感觉到这是父母充分尊重和信任自己,他也就会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有意识的陶冶和锻造自己,进而习得有利于促进自己学习的情绪调节方法,同时还会在学习和生活的体验中逐渐达到心灵丰润、健康与成熟。

三 : “三农”问题调查研究报告

2006-01-06 10:38:53|分类: 调查报告 |举报 |字号订阅

“三农”问题调查研究报告<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构建"和谐社会"是今年刚刚闭幕的"两会"的最大热门话题之一,而农民问题与构造和谐社会密不可分.新一届政府连续两年发布的一号文件都是有关"三农"问题的.农村的稳定,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是本届政府非常关心的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什么是“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就是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

为了了解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和研究“三农”问题解决的方法策略,在这个暑假里,对我们夏津县的“三农”问题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搜集大量资料完成了这篇调查报告,希望我的报告能切中当今我国“三农”问题的命脉,也让世人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一问题。

调查原因:在中国步入21世纪之后,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到了中国的“三农”问题上,这不仅是因为“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基本的难题。尤其是中国在新的千年中面临增长、就业及入世等多重挑战下,“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所必须解开的一个“结”。处于经济建设关键时期的夏津“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显的尤为重要。出于此原因我做了这份关于夏津县的“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目的在于揭示夏津县的“三农”问题的现状,并尝试找出解决方法。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使用入户访问、调查问卷回收的方式进行。整个调查通过实际交流、向县统计局寻求资料和农民参与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

调查范围:夏津县抽样村庄50个。

调查范围概况:夏津县,地处鲁西北平原,北依德州,南邻聊城,东连济南,西隔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与河北省相望。全县东西长<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39公里,南北宽32公里,10镇2乡507个行政村,总面积871.9平方公里,人口48万。处于经济建设关键时期。

一、经济状况分析

一、农民收入状况分析

为了了解夏津农民的收入状况,我走访了数百农家,和朴实的农民亲切交谈。在调查过程中我了解到,如今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已经开始由原来的单一性走向多样性,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只靠土地生产出来的东西已经不能满足人的生活需求,有许多人开始寻找更好的经营方式。

在调查中,当问到“你们每年人均收入有多少”时,一位村民让我给他算了一笔帐。现将其列于下表(表1):

表1:一位农民家庭2004年收入状况

项目

谷物

玉米

两头猪

农副产品

一人外出打工

收入

1500斤

1100斤

600元

200元

4000元

按当地农产品价格折算这位农民家庭一年的收入大约有7000元钱,这就是他们一家四口全年的经济收入。这与以往相比,农民收入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高。

另外从农村居民的主观感受看,在本次调查中,53.2%的被调查者认为与去年相比其家庭收入有很大提高或有所提高。29.1%的人表示没有变化,认为有所下降或很大下降的占17.7%(见图1)

图1: 夏津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增长图(由夏津县统计局提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不仅在数量上有了大幅的增加,而且在结构上也有了明显变化。有学者在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变化时曾指出,目前全国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呈现结构性变化:“表现为家庭经营收入、货币收入、非农业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上升。”(郑晔)。而从夏津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看,仅以家庭经营收入、货币收入、非农业收入概括显然是不够的,其非家庭经营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幅度及其在家庭人均收入中所占比重都有较大增加。总体来看,2004年夏津农村居民的人均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相对而言变化幅度不大,而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其他收入增长较大。(见图2)

图2 :夏津农村人均收入统计图(由夏津县统计局提供)

尽管2004年夏津农村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是这些在2004年人们如此之高的消费数据面前这些收入实在又显得太不足了。为了彻底了解农村现状,我在调查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关注着他们的支出消费情况,下面的一组数字将会给我们最好的答案。

二、农民支出状况分析

(一)2004年夏津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食品支出比例下降 。

从夏津农村居民消费情况看,2004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据夏津县统计局调查,夏津县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13.6%。从消费支出结构看,食品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进一步下降,为28.4%,而教育支出占20.9%。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育经费在一个家庭的经济支出中占到越来越多的比例,特别是连续几年来大学规模的扩大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特别是有子女读大学的家庭,教育指出已经成为仅次于食品消费的消费支出。(如图3)

图3 :夏津农村居民支出情况(由夏津县统计局提供)



(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随收入分化而分化 。

从收入分组与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情况看,总体上呈现各项消费支出随家庭人均收入提高而增加的状况。从图3可以看出,除教育支出外,其余各项消费支出在家庭人均收入分组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家庭的人均总消费支出为5921元,而人均收入在2000元以下家庭的人均总消费支出为2046元。在各项消费中,教育消费在家庭人均收入分组方面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家庭人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各收入分组,其人均教育消费大致在1000元左右。(见表2)

表2:一普通农民家庭一年支出情况(由夏津县统计局提供)

(三)城乡差距大且有继续拉大的趋势

尽管2004年夏津农村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而且在消费方面也表现出消费总支出增加,食品支出比例下降等可喜现象,但在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及消费方面所表现出的巨大差别,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1997年的2.47倍,持续扩大到2004年的6.35倍。相应的在消费方面,城乡差别也在逐渐拉大。我们通过夏津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构成就可以看到这一点。据夏津县统计局的调查结果,2004年夏津城乡居民的主要食品消费存在较大差距。在各项消费中,城镇居民均以较大比例高于农村居民。比如肉类消费,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量是农村居民的3-4倍,水产、奶及奶制品是农村的3倍左右。(如表3)

表 3: 2004年城乡居民主要食品消费情况对比(由夏津县统计局提供)

(二)农村弱后原因分析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相对农民高昂的积极性,在农村基层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走向更高水平的障碍。

(一)存在问题

在中国步入21世纪之后,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到了中国的“三农”问题上,这不仅是因为“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基本的难题。尤其是中国在新的千年中面临增长、就业及入世等多重挑战下,“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所必须解开的一个“结”,因为中国经济的增长需要国内9亿广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支撑,中国就业最主要的难点在于如何解决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而入世后最直接的冲击对象又是中国基础薄弱的农业以及收入低下的农民。

目前农村大多数劳动力仍然从事农业,收入的源泉也主要是农业活动。在中国农业受人多地少之困的基本格局下,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难以展开;同时,在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出国际平均水平和中国入世的前提下,即使扩大农业产量也无法使农民收入有较大提高。结果,城乡收入差距在90年代又开始拉大,收入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潜在隐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经营制度,这种制度改变了人民公社这种制度下激励机制扭曲、监督劳动成本过高的弊病,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增长。但是,这项制度安排暗含了农民承担风险过大以及农民面临交易费用过高的矛盾。从而,造成了当前农业所面临的困境。

一旦农产品供给过剩或政府行为失范,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所具有的农民承担风险大、面临交易费用高的矛盾便会显现出来,影响农民的经济活动,进而影响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九十年代以来,由于连续几年的丰收,使农产品供给由短缺变为相对过剩,因而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在农产品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时,农民面临的市场交易费用和市场风险都会增加。而且,由于农民面临的市场风险和进入市场的交易费用过高,使其不愿或不知怎样调整农业结构,造成宏观农业结构不合理。政府行为的失范则表现在各部门对农民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造成对农民利益的侵蚀而产生的农民负担问题,以及农民在与政府交往过程中感觉到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二)原因探究

首先,农民拥有资源的产权没有得到有效的尊重和保护是农民收入增长迟缓的深层次原因。

“集体所有、分户经营”是对农村土地产权现状的概括,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而农民则享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这种权利结构也造成了不良的后果: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相对封闭性,不利于土地资源的流转和有效配置;二是土地承包经营的权的不稳定性。

农民所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产权,应该享有基本权利包括:(1)对土地进行耕种与否的自由选择权;(2)对作物的选择权;(3)对产品销售对象和价格的选择权。但是,当前农民所拥有的这些基本权利都是残缺的。农民抛荒要受到惩罚,粮食定购任务限制了农民对作物的选择权,粮食只能销售给处于垄断地位的粮食部门,价格也只能是国家规定的“保护价”。这种种的限制制约了农民对于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减少了土地本应为农民创造的收入流。

农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在完成规定的义务后,理所当然应当归农民自由支配。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本应是保护产权特别是收入的产权,使经济主体有稳定的预期,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目前有些政府部门和农村的基层领导者却凭借手中的权力对农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农民所获得的收入产权根本就没有得到有效地保护。各种名目的乱集资、乱摊派和乱收费造成的农民负担问题不仅干扰了农民的预期,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更是减少了农民收入,降低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再次,基层组织的行为权力成为农民收入增长迟缓的直接原因。

随着国家政权不断向乡村的延伸,一个矛盾也随之产生了:国家希望通过基层政权使自己的意图和政策得到更好地贯彻执行。然而,由于监督基层政权的成本过高,基层组织执行国家基层政权的职能未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国家发现其政策在基层并不能得到有效执行,相反往往成为基层政权为自身目的服务的工具。“政府已经意识到,相当部分乡村基层组织的作用,不是连接国家体制和基层乡村社会,而是起着离间他们的作用,从而影响基层稳定。”由于管理费用的问题,国家不可能将所有基层组织都纳入到国家官制范围,更为重要的是,即使纳入进来,由于监督成本过高,国家同样不能有效监督基层组织的行为。基层组织同样可以将自身收益与成本而不是社会收益与成本作为行为的标准。

(三)解决办法

第一,应该重新构建国家、基层组织与农民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减小国家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些不必要管制,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其次要完善农村土地等集体资源的产权制度,与农村的“成员权”相分离。通过这些措施,淡化国家赋予基层组织的政权职能,赋予农民在不满时的“退出权”。最后,要通过推进农村的民主进程,赋予农民以选举、参与议事、事后监督等全过程的民主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制约基层组织以个人收益成本而不是以社会收益成本为出发点的行为,国家才能实现一种成本低而有效的基层规制制度

第二,应该减轻农民负担。

贯彻落实农村税费改革;精兵简政;增加农民收入;规范农业税收环境,严厉制止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加码等违法的活动。明确农村税收条目,并向农民讲解税收的有关规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邮政,通讯,医疗,卫生,教育,保健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农村的教育设施。

在这些措施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而增加农民收入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让其能够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事。充分调动各部门的能动性,使其能够真正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

2. 调整农业结构,引进适合当地环境的经济农作物,因地制宜,帮助农民发展经济作物。让科技与农业接轨,引导农民发展高科技农业。

3. 多向农民提供小额贷款,扶持农民发展农副产业,便为其提供技术指导,经济援助以解决农民农民创业的经济忧虑和技术忧虑。

4. 大力扶持,创办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乡镇的财政收入。

第三,就目前来看,最为紧迫的就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迄今为止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最突出的特征,它不仅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全方位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且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之一。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979~1999年的20年中,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高达14%,即在GDP年均近9.6个百分点的增长中,由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而带来的增长有1.4个百分点。因此,21世纪中国经济能否起飞,中国能否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中国能否步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三农”问题能否真正得以解决,或者说中国的“农民”问题能否顺利解决,中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出去。(《中国就业结构偏差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前景》(潘文卿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加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成为中国21世纪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一个主要战略目标。

许多中小型城镇已成为连接农村和大中型城市的纽带,从而作为农村发展非农产业的基本载体具有良好的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发展前景。中小城镇的建设能够促进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在经济不甚发达阶段有着比第二产业更强的容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现有的1.9万个小型城镇中,平均每个城镇有人口4.54万人,就业人口平均为1.18万人,就业人口为城镇总人口的25.9%;而在我国2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中,就业人员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为60.3%,100~200万人口的城市,就业比重为62.6%,50~100万人口的城市就业比重为66%,20~50万人口的城市就业比重为55.5%。可见人口规模在50~100万与100~200万的中小城镇就业前景良好,应当成为近期我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目标来抓。

(四)总结

将近40天的寒假结束了,带着一种莫名沉重的心情我回到了学校。一个月的寒假农村调查令我这个来自农村的学生感触颇多,农村的三农问题确实存在,而且如果处理不当将会使广大农村更加贫穷下去,我也真正了解到当今农村的实际情况,才懂得国家把“三农”问题纳入人大议题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进步。农村穷,农民苦,但是,相信和我一样来自农村的学生一定不少。家乡的父母尽其所有把我们送到高等学府里,他们图的是什么?难道仅仅为了我们将来的生存吗?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拥有一个子女在读大学的那份虚荣吗?仅仅为的是自己将来有人养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这些,他们有一种希望,一种期待。他们期待着我们的回归,期待着我们去改变农村穷,农民苦的现状。现在,国家正在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农村建设中,努力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应该响应祖国的号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用我们的所学去改造农村,去报效我们的祖国,报答我们的父母。
本文标题:三农问题调研报告-调研自行车的问题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031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