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关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7-09-04 所属栏目: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

一 : 关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市场化运作日趋明显。近年来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高等教育的殿堂。到XX年初高校的在校人数达1800多人,再加上电大及网络教育等其他形式教育的学生的人数,总共有2100万之多。从而形成了一个拥有人数众多的高等教育市场。大学生消费市场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父母用这样一种观念对教育进行投资,也让大学生的消费能力高出了一般水平。如何正确面对这一消费市场,如何了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呢?为此,我分别对驻烟的三所高校——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的部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调查,从而对当今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有了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以下是这次调查的具体内容及我对此情况的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据调查,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出大学生消费存在着以下特点。

  1、 消费观念复杂,感性消费占优势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据调查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30%拥有手机但对手机的消费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拥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2、 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3、 消费倾向多样化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当代的大学生们已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娱乐、运动、手机、电脑以及新型的it产品都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点。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大部分学生会去旅游,去歌厅、酒吧消费,或是购买电脑,手机、mp3,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二、大学生消费的结构和层次分析

  大学生的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 通过调查发现,在生活费来源方面, 有75%的同学依靠父母,13%的同学依靠贷款,8%的同学获得了奖学金,9%的同学通过打工补贴日常开销,另有1%的同学还需减免学费。由此可见, 同学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父母,但来源趋向于多元化。但生活费不包括学杂费和住宿费等,要是这个“大头”加上去,来自父母的比例将更高,可以这么说,大学生基本上还是以一个纯消费者的身份出现在社会的舞台上。

  对于大学生的消费去向问题,调查表明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用于衣食住行,消费金额较大的比如手机、电脑、各类培训并不含在其中。而手机已成为大学生主要消费品,这从下面分析中可以看出。

  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高校学生是手机使用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之一。调查表明,烟台大学有47.2%的大学生拥有手机,年级越高,手机的普及率也越高,如大一刚入校仅有6%的学生拥有手机,而大四学生中拥有手机者已经高达82%,远远高于社会群体手机平均拥有率。约有83%的大四学生明确表示,购买手机主要是为了方便找工作。虽然手机的主要功能是通话,但大学生们使用最多的是短消息功能。在选择手机时,他们认为价格在1000元至1800元之间的手机最受青睐。

  因此,大学生消费结构呈现出类似于正立锥形的结构。家庭比较富裕的同学位于锥形的上端,他们拥有电脑、名牌手机等贵重物品;家庭贫寒的同学则处于锥形的下端,他们往往要靠勤工助学或贷款来维持大学正常生活;其他同学则位于锥形的中间,他们衣食无忧,生活水平居中。同时,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清醒的看出,从锥形的上端到锥形的下端依次降低,这也鲜明的体现了大学生消费的层次性。

  三、大学生消费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大学生消费直接影响着家庭。作为一个纯消费者,平均每年约一万元的费用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了。就拿普通家庭三口人来说,满足一个大学生一年的消费将花去家庭收入的大部分,特别对于农村的家庭而言,更甚。虽然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家庭用于大学生消费的比重普遍下降,但下降缓慢且比重之大已经是某些家庭所难以承受的。一个大学生的消费占到城市家庭收入的45%左右,特别是农村,可占到80%~90%。无疑,目前大学生的消费已经给学生及其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特别一些贫困家庭,在调查中我发现,三高校各有20%的同学需要通过申请助学贷款来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他们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保证,更不用说这近万元的费用了。由于山东省经济算中等发达,其居民收入水平比大学生家庭的收入水平还要低一些。所以实际比重可能比这个数目还要偏高一些,影响可谓深远。

  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和消费行为决定了大学生消费的影响不只局限于家庭,市场上的很多消费都与大学生息息相关,大学生消费已直接影响着整个消费市场和国民经济。目前,大学生消费市场已经形成,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它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它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有关大学生消费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消费不仅仅关系到自己、学校,而且还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问题。现从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对大学生消费提出几点建议。

  (一)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树立自己合理的消费观念,要理智地对待自己的消费。作为一个纯消费者,大学生经济来源大多靠家庭,所以自己的消费要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承受能力,还要有自制能力,不能盲目地陷入感性消费的误区。如今有的学生消费上大手大脚,还有沉迷于盲目消费中,比如最近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这将大大增加自己的消费负担,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也会在盲目的消费中迷失自己,以至影响到自己的学业。另外,大学生也要具有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进入大学,已经开始慢慢地融入社会,社会中欺骗消费者的各种不法行为屡禁不止,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学生要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二)学校应加强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事实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 “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三)对于社会而言,要积极开拓大学生消费市场,从产品的种类、价格、服务多方面满足不同经济条件大学生的需求,同时要规范市场秩序,为大学生确立一个公正的市场环境让其消费。无论从哪方面讲,大学生的消费市场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它已严重影响着高校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对大学生来说还应加强合理储蓄的观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理财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调查时,当问及对理财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

  结束语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着自己特殊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使得大学生消费呈现出不同一般的发展,大学生消费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也会影响着方方面面。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定型阶段,极易受家长、教师、同学及社会其它成员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而,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消费观念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难题。同样大学生消费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大规模扩招而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大学生市场是一个规模和潜力都很巨大的市场,如何规范并合理的发展这样一个市场也是摆在我们大家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只有在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下,大学生消费才会一路走上........

二 : 关于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小学学生课业负担情况的调查报告

(www.61k.com]

作者说明:作者1990年毕业于湖南省武岗师范学校,第一学历中专,1995年通过自学考试,获大专学历,现系广东省**市白云区石井街张村中心小学高级教师,任教数学,担任五年级班主任。

【摘 要】当前,我国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应试教育的突出表现是为了高分给学生们背上了沉重思想包袱和课业负担。要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精神负担。本次调查,以点代面,真实、客观地了解我校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分析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发现与总结轻负担高质量的成功经验,为实践校本研究、实现素质教育提供指导。

【关键词】 课业 负担 调查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201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力图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规定学生作息时间,规定作业量,这样来减轻学生负担。学校也以新课程改革为牵引,深入开展“减负增效”理论研究。如何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把学生从繁重的课内课外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仍是困扰广大教师的一个难题。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准备从调查入手,通过分析调研数据,提出可行的“减负增效”对策和建议。

二、研究的方法

采用调查研究法,调查我所教二个班级学生,对是否存在课业压力和负担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加强与学生及其家长的沟通交流,探讨有效的解决方法。为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同时方便学生与家长充分反映情况,特采用开放式并且不记名形式进行调查问卷及访谈。

三、调查的内容

本次调查分书面调查和访谈调查。书面调查为问卷调查,问卷分学生卷和家长卷。访谈调查分开家长会与家长一起交流和家访的形式进行。

(一)调查对象

分别对本人所教五年级两个班共87名学生和87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内容

为了使调查情况真实、全面,问卷分学生卷和家长卷共涉及19个子项,并留有空格可供学生、家长填写其它的意见和建议。

1.对学生调查的内容有:(1)课业量是否合适;(2)完成家庭作业时间;(3)对课业的兴趣程度;(4)对完成课外作业的压力;(5)课业压力主要来自哪里(老师、家长);(6)对目前测验与考试内容、方法是否认同;(7)对考分排名的看法;(8)家庭作业是否需要爸爸妈妈督促和辅导;(9)你与老师的沟通情况(好、不好);(10)家长有没有请家教上门;(11)其它意见和建议。

2.对家长调查的内容主要有:(1)孩子能否独立完成家庭作业;(2)实践性作业家长是否愿意配合;(3)是否购买课外辅导材料;(4)节假日是否要求孩子上补习班;(5)孩子共参加几种兴趣班;(6)对学校 “减负增效”制度的评价;(7)家庭为学生聘请家教辅导情况;(8)其它意见和建议。

四、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共发出学生问卷87份,全部收回,家长问卷共收回82份,学生和家长对问卷都能认真填写,另外,通过家访和电话的形式与部分家长进行了交流,大多数家长还是很负责任的,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基本上反映了学生及家长们的诉求。

(一)调查结果综述

从学生问卷中发现:认为 “课业量布置合适”的学生占81.5%;较多的学生每天能够在一小时内完成家庭作业;对实践性作业感兴趣的学生占78.5%;对完成作业有压力的学生占12.5%;认为考试方法单一的学生占11.6%,认为考试太难的学生占7.5%;对考分排名要求不公布的学生占55.6%;能独立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占82.2%,需爸爸妈妈辅导完成的学生占17.8%;认为爸爸妈妈不要过问家庭作业的学生占45.5%;51.5%学生认为课业压力主要来自家长,父母经常要增加一些课外习题和要求参加各种兴趣班的培训。

从家长问卷中发现:孩子能独立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占78.5%;实践性作业73%的家长愿意配合,27%家长没空或配合不了;为孩子购买辅导材料占65%,主要是认为孩子家庭作业压力不大,想让孩子见识些题型有利于开阔思路;节假日安排补课的学生占56%;参加兴趣班的学生占25%;对学校 “减负增效”制度满意的81%。有的家长还提出了辅导材料应由老师指定版本购买,便于课堂练习时统一使用,还有的家长希望学校办辅导班,比将孩子送到外面去学习更省时省钱,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有的家长希望老师多布置点家庭作业,否则,孩子在家没事干,总往外跑,怕孩子惹事变坏,或结交不良习气的朋友,走斜道;有的家长怕孩子在外活动增多会不安全,还是关在家里做作业好点。

(二)调查小结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和家长总体反映布置的课业负担并不重,对学校 “减负增效”制度较满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小学生年龄小,大多数不会安排自己的时间,需要家长督促。学校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去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让他们学会利用时间,自主学习,但结果却变成了家长支配。一到节假日,有的家长为孩子选择好几个兴趣班次轮换上课,使小孩子的压力反而加大了,大多数孩子认为家里的学习压力比在学校更大。

(三)原因分析与讨论

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宏观层面的原因,如教育体制、考试评价制度、评价标准的单一以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的影响等;也有微观层面的因素,如学生的兴趣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方法的影响等。

1.从社会的角度分析

首先是教育体制的制约。我国各类各级学校招生基本上还是采取统一考试按分数录取的形式,特别是近几年**的各级各类名校的招生如火如荼地进行。考试成绩不仅是升学的标尺,还可能成为今后择业的标尺,更是让家长和学生不敢有丝毫的放松。其次是教育评估制度, 许多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效果时,往往把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的指标,并以此为依据判断学校工作、教师工作好坏。因此学校只能在这根错误的“指挥棒”的指引下继续进行着应试教育的步伐,客观上加重学生负担。

2.从学校的角度分析

我校能充分认识到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推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因此学校严格按教育部门的规定科学安排课时量,加强了检查监督力度,学校的“减负”工作基本得到落实。但学生学习的科目多,学科教师之间缺少沟通与协调,作业总量时多时少难以把握,再加上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尤其是对一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有时会感觉到压力比较大。

3.从家庭的角度分析

当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盼子成龙,盼女成凤。孩子的学习、升学、择业,无不牵动着家长的心。在这种状况下,家长对孩子的作业不是怕多了,而是怕少了。家长们为使小孩成才,到了节假日,带着孩子奔波在辅导班、兴趣班之间,乐此不疲,有的甚至一天要赶好几场,孩子们不堪重负。有的家长甚至怕小孩子“无事生非”,因此,千方百计要把孩子捆绑在学习上。家长之间总是喜欢盲目攀比,别人家孩子学什么,自己的孩子跟着学什么,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有的家长想把自己未实现的人生目标强加给孩子,家长们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在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后继续加码,这种竞争造成的压力更可怕。

4.从老师的角度分析

作为老师的我们尽可能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教学,“高效课堂”的实施为课堂教学的高效提供了有力条件。但由于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仍停留在应试教育基础上,认为要让学生学得牢、考得好,就要多背、多写、多练。加上学校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奖惩教师的主要依据,给教师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而教师又会把压力通过课业负担自然而然地转嫁到学生身上。

5.从学生的角度分析

分数挂帅一直是学生的一个心结。学生考试后,成绩出来,排名不排名,大家都心知肚明,只要有考试就会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在整个过程中,孩子只是个被动的接受者,对于老师、家长的话和所给的任务,他们不能也不敢去反驳,只有被动的接受。有些孩子在家长急功近利思想的熏陶和压力下,也生怕自己落后,从而自我要求、自我加压,反复的做题、反复的背诵,加重了自己的课业负担。

五、对策与建议

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效果, 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是社会对我们老师的要求,也是作为老师要经常思考和研究的课题,通过调查了解和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特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改革以考试选拔的升学模式以及教育评估制度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杜绝升学统考制度,把以成绩论英雄的考试制度改革为考核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性评估体系。只有改革了考试制度和评估制度,才能拨正学校的管理导向和教师的教学导向,把应试教育真正转变为素质教育,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是减负增效的重要保证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减负增效”应由课堂抓起。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刻不容缓。对于老师来讲,一方面要不断探索新教法,精心备课上课,向40分钟要质量和效益,让学生乐学、好学、学有所得。其次优化作业管理,提高作业的有效性。苏联教育家认为:“课外作业数量与学习成绩并不完全是相关的,有些学生作业少,学习成绩并不差。”这就要求教师优选作业,讲究作业的质量、科学性,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对于一些机械重复的作业尽量是不做或少做。同时不但有书面作业,还要有实践性的作业,既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体验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了元、角、分后,让学生“小鬼当家”,亲自到市场上去购物,体验生活。学习“位置和方向”后,让学生设计一份从家到学校的线路图,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

(三)改革评价考核机制,建立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应尽快形成一套与教学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评价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要注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就会出现一批批差学生,很多所谓的“差生”是由于我们的评价标准单一而“制造出来”的,多用几把尺子来衡量,就会多出一批批的好学生。其次要注重评价内容的多样化,既要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主动性、独创性、合作与交流、实践探索的意识,以及情感体验、学习心理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最后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既要有老师评价也要有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同时家长也要参与评价,全方位、多层次、发展性地评价每一个学生,真正实现从应试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而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四)改变观念,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的育人模式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它是一项长期、艰巨而繁重的战略任务,关系到民族的素质,祖国的未来,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作为教师,真正从关心孩子成长出发,作为家长要有颗平常心,真正尊重孩子,关心孩子,不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还孩子一个多彩多姿的童年,全社会行动起来吧!

参考文献:

[1]《关于中小学“减负增效”情况的督导调研报告》 江苏出版社,2008年

[2]《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实践调查报告》,**教育网,2011年12月22日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4] 《广东省教育厅酝酿小学生减负 拟取消小学期中考》 **日报,2004年

三 : 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中学生是我们这个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观念的转变,个人消费也逐步增加,虽然中学生还属于无收入阶层,但在有些地方已成为消费领域的强势群体。那么我们的同学消费观念如何?消费状况到底怎样?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其中潜伏着哪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就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份简单明了的调查问卷表,对本校同学做一次调查,共发放110份调查问卷,收回100份,整个调查过程得到同学们的支持与配合,进展顺利,本文摘取几方面作重点报告。

零用钱的来源

从来自100份中学生的调查问卷中,98%的中学生零用钱都来自父母,基本是父母或其他长辈主动给予,很多家长可能有“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念头,对子女的消费要求都尽量满足,即使是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富有的家庭。在调查中,约有28%的同学表明假期有参加打工赚钱,但那远不能用来交学费及平时的日常花销,长期的开支主要是依赖父母,对于月零用钱,50%的中学生零用钱的数额每月在职10-50元;有42%的中学生表明够用;30%的中学生认为“还可以”,只有28%的中学生认为“不够用”。由此可看出,大部份的家庭给孩子的零用钱的数目还是足够,认为不够手的可能是花销太大或家庭困难及家长有意限制。

关于假期打工,50%的中学生有这种想法,30%的中学生打工过,其实只要去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子劳力,所获得的报酬都是会欣喜且倍受鼓舞的。劳动是光荣的,不劳动是不光彩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一个将要面对社会种种挑战和考验的人,树立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的观念,对于自己的消费行为不无裨益。

零用钱的流向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中学生主要消费有两大去向:一是买零食占42%,充分体现了少年嘴馋的天性;二是买学习用品占37%,说明这些同学在享受口福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给自己添置些课外学习资料和文具用品。此外,衣着消费也占了总消费的一定比例,尽管调查中发现相当部份中学生在购买衣服,鞋等日常生活用品时选择普通标准,但由于“更新换代”频繁,毕竟也是一项不小的开支。玩方面的消费,在当前的中学生消费中不容忽视,占7%。虽然是农村中学生,但有的同学追潮流,赶时髦,随身佩带手机、CD、MD等;有的同学迷恋网吧,把所有的零用钱都花在上网;调查中还发现人情交往也是学生中一笔不少的开支,如交朋友,生日派对,封建节日相互宴请,甚至过早地涉入爱河。人情交往太多、太频,既耗费钱财,也影响学习。作为中学生,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不要过早和过多地涉及人情世故方面的问题。

世界上什么事最容易?相信许多人都会说花钱,而且花钱的过程中充满着莫名的快感,真不知道当前中学生到底想得到什么?是自由?是快乐?抑或其他?为满足自己的欲望,无意识地花掉不该花的钱。或许,这一代的中学生[www.61k.com)实在太前沿,遗失了本应有的那份纯真,消费趋势体现出成人化的特点,在这里真想对同学们说,保留一点纯真,保存一点少年与成年之间的距离美,多花一些精力在学习上思考,多花一点时间在个人素质修养的提高上,不要浪费钱,更不要浪费青春啊!

用钱是门学问

用钱与花钱从深层次的角度理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花钱”有随意性强,“用钱”指把钱用在必需上,充分体现钱的真正功能。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零用钱的使用全部由自己支配,但使用的计划性、节制性不强。有计划的只有26、7%,其他都无计划或无节制。调查中还发现部份家长对中学生处理零用钱的态度不明朗,或许并不关注中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状况;或许忙于工作、家务无暇顾及,听之任之;还有部份家长把零用钱的多寡,作为激励的筹码,学习好,就多给一点零用钱,学习差就少给点,这样,有些中学生为了多拿点零用钱就会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方法。当被问及如果有人向你借钱,你会借给他吗?88%的中学生选择看情况,说明目前的中学生在这方面的处理上还是比较谨慎理智的。对于是否捐献给希望工程,只有5%的中学生有经常性的行为。分析其中原因,也许囿了囊中羞涩,也许对捐献的社会意义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如果每个中学生每年捐献10元,不知可以让多少个西部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调查中还发现没有一个同学能把剩余的零用钱放进银行储存,由此可见,中学生的理财意识相当薄弱。

反思与建议

中学生的消费以受外界影响为主,既然外界的环境不易改变,那就只好改变自己,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有零用钱是正常的,但数额一定要合理,要合理地使用零用钱,不大手大脚,应用则用,不要用在一些既昂贵又不实用的东西上,如购买衣服鞋袜时,不必追求名牌、时尚,应学会购买物美价廉的东西,当自己买的东西不别人好的时候,不必理会别人是怎样看你的,只要自己坚信这样做是对的;消费时更多的从父母的角度出发,懂得钱是得来不易的,学会节俭,用得合理,这样才会让父母感到放心。

对于个别中学生的高消费现象,主要原因有:青少年自尊心强。注重外表,很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评价,很在意周围人的眼光,如认为穿的显眼点,漂亮点,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想别人都尊重自己。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发达,中学生们对新产品、新技术十分敏感,加上青少年的发奇心,就把钱花在这上面,以为边走边打着手机,十分潇酒,风光。其实现在中学生大多设有必要购买手机,这样做很不理智,不仅浪费,还加重家庭负担,又容易在同学之间形成攀比的风气,使乱消费的现象愈演愈烈。家长对子女的溺爱。现在的中学生中有不少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十分疼爱,只要开口,绝不会空手,有求必应,长此以往,轻则助长了他们的乱消费的风气,重则使他们变得自以为是,一意孤行,形成不考虑他人处境,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作为中学生应该把有限的零用钱统筹安排,合理使用,主要用在学业上,作为自己的学业后勤保障,同时也提醒同学们要学会善于理财。

结束语

进入21世纪,社会竞争愈加激烈,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会占得住脚。消费也是一种能力,消费又是为了更多的知识和形成更高的能力,只有这样,未来才会掌握在我们手里。作为中学生,还没有在社会上工作的能力,但到了将来,也许你就会感觉到钱的来之不易,可能会很后悔自己中学时所做的事,所以,我们不要让生命留下任何遗憾,从现在起就要学会好好利用自己手上的钱,正确的去消费。

附: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问卷

(请在以下各栏目中的选项上打“√”,多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1、你认为你家的经济境况是

A富有B中等C一般D较差

2、月零用钱

A1—10元B10---50元C50---100元D100以上

3、零用钱的主要来源

A、父母B、祖父母/外祖父母C、其他亲戚D、打工E、其他F、压岁钱

4、每月剩余零用钱

A没有B一点点C几乎没花D50%

5、零用钱的主要用途(多选)

A学习用品B买零食C吃饭D买衣服E买化妆品

F谈恋爱G上网H交朋友I存银行J买书籍

6、用零花钱买书的种类

A文学着作B学习辅导用书C报刊杂志D科技丛书E漫画书F其它

7、剩余零用钱处理

A还父母B储存C储蓄银行

8、是否觉得零用钱不够

A是B否C还可以

9、与同学朋友人情交往的开支

A多B一般C很少D没有

10、曾经捐献给希望工程

A经常B偶尔C没有

11、是否有计划的使用零用钱

A有计划B不坚持计划C无计划却有节制D无计划

12、是否主动讨过零花钱

A经常B偶尔C没有

13、你对买衣服、鞋的要求

A名牌B普通C低档D合适就好

14、家长对你处理零用钱的态度

A支持B默认C反对D其它看法

15、你跟有钱人在一起的感觉

A自悲B羡慕C忌妒D无所谓

16、如果有人向你借钱,你会借给他吗

A会B不会C看情况

17、小问题:你认可的花钱风格怎样?说说看。

本文标题: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关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04241.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