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诗歌鉴赏虞美人陈与义-个人诗集鉴赏

发布时间:2017-11-27 所属栏目:诗歌

一 : 个人诗集鉴赏

题记:人生,总要给自己留点特殊的回忆,那样才叫生活!眼界,多走一步才能更开阔,看淡世俗。一定要承认,在成长的路上,我们还有很多要学习。------路心顺

《梦行大理》

军马场外秋雨绵,而今驻足大理山。

叠帐云海葱葱过,一世烟云转瞬间。

心境:2011-09-05 ,和同事出差大理,闲暇时间在大理玩转了大理古城,看到了崇圣寺三塔,安装完成后,在回大理下关区洱海附近我们下塌的宾馆途中,望着车外的景色,山峦被云雾笼罩着,秋雨绵绵的降落着.走进眼帘的一个收费站-----军马场,霎时想起枭雄-----吴三桂。让我对眼前的生活感叹了一番.人生,扮演的那么潇洒,强装给谁看???别人谁会在乎!

《月牙颂》(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南国风光云雾绕,夜空月牙弯弯笑。

遥盼北国佳人影,楚歌乾坤醉逍遥。

心境:2011-09-07 ,中秋节快到了,公司不让回公司,今年要在大理度过一个中秋节了,看着夜空中弯弯的月牙,心中顿时产生了很大的思乡之情.望着夜空的月亮,想着远方那不曾出现的佳人,你会想我吗?举起幻境中的杯子,为这眼前的不快斟满,一饮而尽,男儿气魄尽醉乾坤楚歌.

《醉中秋》

对饮寒江中秋月,共舞南国情丝劫。

挥鞭策马扬帆去,梦醒子夜月光斜。

心境:2011-09-13 ,中秋节,同事去别的地方了.我一个人在祖国的南疆大理过节,心中倍感凄凉,看着路边的摊位,异族风情,别样的月饼,心中想着什么呢?此刻谁会在想我呢,好感慨的现实啊!子夜醒来,望着皎洁的月光,心感落寞,拿起手机,跟着感觉写下此诗.

《海风行》

凌驾云海纳百川,凫渡海峡岛屿间。

破浪乘风任鱼跃,红儒谈笑驻浪尖。

心境:2011-09-25 ,离开云南,航班飞到了福建海边,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台湾海峡的一个岛上出现----草屿岛。在福建,我特别热,跟在云南完全是两个环境,大海真的很宽广,海风很大,海浪很高。乘风破浪的移动在大海中,我心胸开阔,对着大海狂怒,任意的放肆,脑海中消去了所有的烦恼。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完全有海子的心境。

《闻秋》

碧云黄叶秋风凉,素裹青衣枝头恍。

四季本着阴阳气,轮回乾坤秋风狂。

心境:2011-09-29 ,回到北京,秋天的凉意冲进心田。上班的途中,偶感秋天的味道。走出地铁,秋风吹动着我的短发,落叶零散地面。时间过得好快,明天就要准备回家过十一长假了。我这样对自己说:秋天来了,要丰收了。

《旧地行》

醉眼梦游烟雨楼,煮酒盖世走春秋。

海盟山誓踱云梦,东南西北孤难求。

心境:2011-10-09 ,十一小长假,在家收秋,心中的想法一片混乱。在家多呆了几天,调休了两天。回到北京后,转战去廊坊走了圈,在那个市区,熟悉的市区,好像看到了一年前我行走的影子,只是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看望廊坊的故人。为了节后的苦战,做好准备。

《山林》

风啸阴云愁难断,古木松柏立世间。

梦醉凡尘当空月,孤枕夜寐苦作甜。

心境:2011-10-16,十月份,我单独一人来到云南,在楚雄州的大姚县做项目,会爬山涉水,穿越原始森林。在阴云的天气下,我艰难的工作着。从原始森林里面出来,心理面倍感兴奋和委屈。彝族区域的生活,这只是刚刚起步。这样的生活体验,我会永记。

《彝和颜》

人去穴空心凄凉,谁言秋色赛春光?

削发遁世无人问,对镜冷笑泊湾港。

心境:2011-10-21,尘世那么大,谁还能没有点苦恼呢!一个人住在大姚县城的彝和酒店,心里特别孤独落寞。望着面前镜子里面的自己,身后的足迹有太多的遗憾了。今天怎么走到这个点上了呢?没有回头的余地了,硬着腰板往前走吧。把心态放的开放一点,安然的走下去吧,大姚境内的山很美,水很甜的。

《月牙湾》

人生无风不少年,云起雾驾梦潇眠。

起舞拔剑飞醉月,千里煮酒共婵娟?

心境:2011-11-02,近一个月的彝族区域的生活,让我慢慢的习惯了大姚的习俗。清空了所有的感慨,拼着年轻的价值,苦干着,男人,要的就是现在的感觉,充实的生活。男人要早就现实版的征服。困难在我面前,都变得那么渺小了。我骄傲现在的我。

《深秋吟》

抚琴谈笑云游仙,却话桑麻破百川。

依稀又遇故人意,阔步难行苦做甜。

心境:2011-11-04,深山老林的生活,给我一个健康的体魄,云游在山峦间,行走在云海中。苦,我吃。累,我受。我要的就是这样的感觉,一个还算年轻的感觉。

《星目斗转》

碧海云天意难断,怒颜醉梦尘绵绵。

落雁栖息枝叶动,雷闪半月霹雳斩。

心境:2011-11-06.这一天,从山里面回来特别晚。晚上十一点多还在山路上,在中途停下车,出来小解。望着云贵高原的夜空,星星离我那么近,那么闪耀,真漂亮。苦,并快乐着。

《冷暖行》

蜀国楚道赛青天,万里江河一日还。

翠竹深处潺潺意,冷颜腑指在少年。

心境:2011-11-19.这一天,我转移到了楚雄的双柏县,在双柏县的项目里面,有一个特别远,需要走八个多小时的车程,走的全是山路,在跨区域的时候,走进了玉溪市的一个镇-------水塘镇。特别温暖,因为海拔低,与同纬度的地方相比,相对来说特别热。香蕉,甘蔗,都是别样的植物。一个小时候,我们又走进了高海拔,云南的气候特别宜人,起码这个季节很宜人。

《哀牢》

幽居深山不问世,水落飘洒穿基石。

蜿蜒蹉跎萧幕夜,竹林风景叶落迟。

心境:2011.11.23.在云南哀牢山区域,身居幽山的仕途们,偶然间看到了杨四郎征战于此的纪念碑,走到竹林区域,感慨着眼前的美景,心中顿时感到些许的不快,谁能与我分享这份快乐呢?苦行于此,没有人在乎你处在这个点,只有自己照顾自己。美景寄情,留念于此,不枉此行。

《望白塔》

兵摧边关起狼烟,云惑尘世战云颠。

茂林有遇猕猴戏,迷途囧事挂山峦。

心境:2011.11.25.大姚县的白塔公园,有座古迹叫做白塔,形状特别怪异,看着我就想笑,至此,云南的项目算是告于终结,我可以好好地休息下了。闲暇之余,独自一人游荡于此,看着关在笼子里的猴子玩戏的那么开心,我心迷茫,被囚于此的猴子都知道苦中作乐,我为何要愁颜于世呢?为即将离开的自己做下点回忆的影子,别妄行于此。让世界知道,我们曾经来过。

《醉心》

浮沉夜幕月光斜,凄凉心悲山谷茶。

又逢静夜梦难寐,寸肠难断窗外花。

心境:2011.12.04.离开云南后,我来到了福建的武夷山,又是山区,近期好像一直都在山区生活,外面下着小雨,竹林间静静的听着风声,很有拍电影的感觉。陶醉于此。我沉浮于现在的俗世,尽享眼前的美景。祖国的大好河山,足踏之后才知道,原来心境好了,到哪儿都可以观看到同样的景色。

《逸园》

金戈铁马竹林边,溪源清水入百川。

泰安桥旁孤夜静,坐望光泽大歧山。

心境:2011.12.17.独自一个人出来俩月多了,太想家了,太想回去了。此诗作于福建光泽县的司前镇,镇上有座古桥-----泰安桥,碑文有清乾隆年间的文字。走进大岐山,穿越过竹林,小溪边的我很累,听着潺潺的水声,大自然原来还保存着原生态。远望大岐山,黑夜间,天凉了,冬天已经来了很久了。幽居深山,但是依旧想着世俗的事情。这就是矛盾现实的根源,没有人能解释清楚这是为什么。

《纵横》

单衣送我北国行,冷风凛冽踱寒冬。

煮酒杯盏饮醉月,泪撒南国铸愁容。

心境:2011.12.21,终于可以回北京了,终于可以回去了。带着事业的收获,沉重的回到了北京,公司有些许的改变,但是大致没有改变,我的工位还在那里。穿着单衣,一夜间从南方回到了北方,特别冷。回想着这两个月来的经历,我被自己折服。我明白,此刻的我渐渐地失去了很多,那不是金钱能衡量的,我愧对眼前的一切,对不起。我也不想把自己搞得那么狼狈,但是谁能给我别样的道路呢?继续吧,前进的路没有拐角,走进去了就没有回头的余地。风雨同舟,但是却没有了联系你的勇气。谁能读懂年轻的我们呢?

主人寄语:此诗集记述了2011年九月份到十二月份的见闻和感受。于前两个诗集合称---2011三部曲。一年的时光恍然而去,回忆自己的一年,酸甜苦辣伴着成长,眼角流着的水珠,收起来。抬眼望去,规划2012,让新的起点不在单调,相信自己。I Can DO !顺子,加油!多么洒脱的自己,活着难道就是寻求这样的感觉吗?

2012.2.26星期日23:25。鉴于海南海口。

二 : 虞美人陈与义翻译赏析

,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陈与义的作品,这首诗是陈与义在湖南衡阳留别友人席大光的作品。

原文:

虞美人

陈与义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虞美人字词解释:

1、搔首:以手搔头,意为有所思的样子。如:《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化用苏轼《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词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表达不忍惜别。

虞美人春翻译:

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可作者却搔首踟蹰不忍离去,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之酒。以前天天写诗作词翘首盼望春天的到来,可等到了春天桃花刚了却要与友人匆匆离别。

歌姬的歌声常常因离别之人而呜咽,还清楚记着离别席上的情形。明天酒醒后就要随着大江行舟离去,只能满满带着一船的离别之恨驶向衡州。

虞美人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席益举行的告别宴会上所作。席益字大光,洛阳人,是陈与义的同乡。与义宣和六年(1124)在汴京任符宝郎时与他相识,不久与义遭贬,别后还有诗札。建炎三年(1129)席益离郢州知州任,流浪于衡山县(今属湖南),与义同时躲避金兵至湖南。同年腊月,两人相遇于衡山。次年元旦后数日,与义离衡山赴邵阳,有《别大光》诗,别宴上并作此词。

虞美人赏析:

这首词的写法是:"紧扣别宴,思前想后"。他把离别的情绪融贯到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前途的想像之中去,不同一般,别有一番风味。

词的上片由别宴写起,进而追忆到过去相聚的时日。一开篇就说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久久不能离去,只是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的酒。这就把不得不离去又不忍离去的矛盾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为什么"张帆欲去"?因为"携家作客真无策"、"(www.61k.com]长乘舴艋竟安归?"(《元日》)词人在战乱之中,携家南奔,屡次寄居,终非长策,但却非走不可。为什么"仍搔首"?因为与义和大光友情诚笃,不忍分别,所以搔首踟蹰。这里词人很自然地追忆起在腊月间相聚的时日,朋友们饮酒赋诗;同时,更盼望着春天的到来,以与友人更好地流连吟咏,然而春天到了,桃花才吐蕊,而自己却要与友人告别了!"匆匆"之中,包含了无限惜别之意。"吟诗"两句,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赞为"好在句中",就是说其本身即为佳句,不待上下文关照,自然映发,自见妙处。

词的下片仍写别宴。写过了酒,紧接着从歌上落笔。古人送别时唱"骊歌",如苏轼《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所写"且尽一樽,收泪听《阳关》"宋代州郡长官设宴,有官妓陪侍,歌舞酒声远远飘去,可见宴会的盛大,此"歌声"就是歌妓所唱。"歌声频为行人咽",临别之际,歌妓也为之动情,几度呜咽不能成声。因此感动了词人:"记著樽前雪"。"雪"为"雪儿"省略,而"雪儿"又是指代歌妓的。雪儿为隋末李密歌姬,善歌舞,能够根据音律填词而歌,称"雪儿歌",后来泛指歌妓。词人因歌而记着歌者,即记着此别,记着饯别的主人,一语而三得。酒醉人,而歌声也足以醉人。"明朝酒醒大江流",此笔回旋一转,想到明朝酒醒之后,此身已随舟漂到湘江。此行何去?相距一百二十里的衡州(今衡阳)是第一站。

"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载人而曰"载离恨","离恨"而曰"一船","一船"而且"满载",即满载离恨表达了作者不忍惜别的情意,与首句"张帆欲去仍搔首"紧密关连,也同作者《别大光》诗的"滔滔江受风,耿耿客孤发"相补衬。这最后两句,化用苏轼在扬州别秦观的《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词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而这里情感更为丰富。运用前人成句时切忌字句意义完全相同,但又不可距原句意思过远。与义此处构句可谓运用前人之后,却自然切合己事,变化处又别出心裁,较之上片之结,艺术上也不相上下。

个人资料: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三 : 陈与义诗词鉴赏

陈与义诗词鉴赏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历官太学博士、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早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后期经历了靖康之变,体验到杜甫安史之乱后的遭遇,转学杜甫,作品题材广泛,感时伤事,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如七律《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等,雄阔豪壮,慷慨悲凉。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五言律诗以清迥峭刻见长。五言古诗写景造境,观察细密,造语工致。方回(元代文学家)将陈与义与黄庭坚、陈师道合推为江西派的三宗,陈与义不是江西人,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硬,迥然有别,他重意境,擅白描,显然不应列入江西诗派。陈与义亦擅词作,有清婉秀丽之风。宋胡注《简斋诗集》30卷(附《无住词》1卷),有《四部丛刊》本,并附元刊《陈简斋诗外集》。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解答:

1.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观江涨

涨江临眺足销忧,倚杖江边地欲浮。

叠浪并翻孤日去,两津横卷半天流。

鼋鼍①杂怒争新穴,鸥鹭惊飞失故洲。

可②为一官妨快意,眼中唯觉欠扁舟。

【注】①鼋鼍(tuó):鼋鱼和扬子鳄。②可:怎能。

1.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江水上涨时怎样的景象?第三联对表现这一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筒要分析。

解答:

1.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江水上涨时波浪滔天、气势雄浑的景象。波浪好像要把大地漂浮起来,重重叠叠翻滚着似乎要把太阳一并裹去,两岸的津渡也好像被江流卷到了空中。第三联描写旧穴被卷走的鼋鼍争建新穴,沙洲淹没后栖[www.61k.com]息其上的鸥鹭四散飞去,从侧面烘托江涨时波浪之大。

2.尾联表达了作者观看江涨时愉悦畅快的心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归隐的愿望。(江涨时雄浑壮阔的景象让作者忘记了官场带给自己的忧愁,于是发出怎能为做官而使心情不畅的感慨并为眼前没有扁舟使自己归隐而遗憾。

次韵乐文卿北园

故园归计堕虚空,啼鸟惊心处处同。

四壁一身长客梦,百忧双鬓更春风。

梅花不是人间白,日色争如酒面红。

且复高吟置余事,此生能费几诗筒。

1.诗中三、四两句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解答:

1.描写了一个家徒四壁,虽思念家园而漂泊在外,同时内心痛苦又感叹岁月流逝的诗人形象。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却只能故作旷达的心情。有家而归不了,年华又老去,环境也已发生了改变,诗人内心痛苦,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放下种种心中的梦想,在诗歌中寄托自己的情怀。

以事走郊外示友

二十九年知已非,今年依旧壮心违。

黄尘满面人犹去,红叶无言秋又归。

万里天寒鸿雁瘦,千村岁暮鸟乌微。

往来屑屑①君应笑,要就南池照客表。

【注】①屑屑:劳瘁匆迫的样子。

1.简要赏析颈联“瘦”和“微”两字的表达效果。

2.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答:

1.“瘦”表现鸿雁万里奔波,消瘦无力,是作者奔波劳碌的形象写照。“微”写出暮色苍茫中昏鸦归去的寥落的景象,暗含作者前途迷茫之感。

2.主要表达了诗人奔波劳碌、壮志难酬的无奈。首联直言多年来壮志难酬,岁月空逝。中间两联融情于景,表现自己奔波劳碌、黄尘满面,秋日依然无法归去的迷茫。尾联以友人“应笑”更显无奈。

观雨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②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①此诗写于汴京失陷后诗人流寓湖、湘时。②海:暴雨。

1.第二、三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

2.这首诗用了多种方法抒发感情,请任选两种进行简要分析。

解答:

1.描写了雨前和雨中的景物变化。屋前的江流和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暴雨打得竹枝低伏了又顽强地挺起来,大风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

2.①双关。“晦”“明”“阴晴”等既是天气变化,也隐喻当时抗金的时局。“雨”既指自然之雨,又指有助于抗金的政策、措施等。②用典。尾联上句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下句用《洗兵马》中“净洗甲兵不常用”的诗句(或武王与姜子牙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不顾个人利害,渴望取得抗金胜利的愿望。

寻诗两绝句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解答:

1.艳丽,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2.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雨晴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谁与共?卧看天河尽意明。

1.请从比喻的角度理解并赏析首联

2.诗中不着一个“喜”字,而喜悦之情蕴于写景叙事之中,请具体说明

解答:

1.“江面清”和“小滩横”为比喻,“江面清”三字并非写雨后的江面,而是以江面的清平湛蓝来比喻天空西南一角的晴明之色;“小滩横”三字也不是写水中沙滩,而是承接“江面清”的又一比喻,一抹微云如同横在江面的一片小滩。首联的两个比喻紧紧承接,前后照应,点明诗题中的“晴”字。

2.写景:颔联中墙头那一“犹湿”羽毛的鹊清脆叫声,与低沉的残雷形成对比,表面上是写鹊迫不及待的报晴之心,实则流露的是人在急雨初晴时的喜悦之情;

叙事:颈联中写出诗人要尽情享受雨后带来的凉快,想痛快睡一觉,但因为太兴奋喜悦,就想“急搜奇句”将新晴的喜悦告诉每个人,一个“急”字,雨晴之喜油然可见;

尾联两句虽仍是叙事,但事中有景,景中含情,诗人推想雨后的夜晚应是最佳境界(“绝胜”),即使无人共赏,也要独自卧看天河里灿烂的星光。“尽意”二字显得兴致勃勃,饱含着耐人寻味的欢悦情绪。

送人归京师①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解答:

1.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鸣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去。”所以子规鸟又称思归、催归。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别恨乡愁。古诗人用这意象表达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春寒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2.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解答:

1.“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2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

2.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①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②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①宋钦宗靖康二年(1126)春,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掳徽宗,钦宗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陈与义1124年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靖康之难发生后,流离失所,后流亡到洞庭湖。此诗写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②南服,指南方。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楼阴”指楼的南面,“背日”也指楼南,两词点明观景角度:站在楼南向远处眺望。

B.颔联继续写登楼所见景色。“江湖异态”写出倚栏远眺,江水与洞庭湖水不同,异态纷呈。

C.颈联意思是:诗人被贬官迄今已有五年,“靖康之难”后,宋室南迁,诗人颠沛流离,双鬓已白。

D.尾联中用“风壮浪涌”,即写出江水湍急汹涌,同时也表明诗人此时心潮起伏如波涛汹涌。

2.诗人登临远望看到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描写有何作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有学者盛称“乾坤”一联“学杜而得其骨”,意思是为家国之忧而心碎,而头白,正是杜甫诗歌与陈与义诗歌共具的思想特色。结合这首诗,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特色的认识。

解答:

1.A

2.①诗人登高远眺,看到岳阳楼周围的壮阔景观:江堤曲折,草木连绵不断,江水、湖水形态各异,风高浪急。②以壮景衬哀情,壮观之景使人产生飘零之感,诗人触景伤情,引发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后的迁谪之恨,家国之愁。

3.思想特色:中国古代文人总是自觉地将自己与国家、历史和天下联系起来,表现读书人的社会良知和悲悯之心。

道中寒食

斗粟淹吾驾,浮云笑此生。

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

客里逢归雁,愁边有乱莺。

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

【注】①也有人认为该诗作者为宋代诗人詹慥。

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诗人的形象。

2.请结合诗意赏析诗歌的最后一联。

解答: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奔波仕途、怀才不遇、内心愁苦、思念家乡的诗人形象。他自嘲自己为斗粟而奔走仕途,虚度人生,无计建功立业,只能以诗抒怀;寒食时节,人在旅途,看到天上归雁,空中飞絮,耳闻杂乱莺啼,更是倍添愁苦、无限落寞。

2..最后一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杨花不懂人事,随风飞舞,突出了自己的寂寞愁苦无人理解,无法排遣。/飞絮漫天营造了一种凄迷的景象,以景衬情,更让诗人感觉心境悲凉。/杨花倚风轻狂,比喻小人得志,与自己的不得志形成对比,流露出自己对世事的不满。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政和七年晚春经襄邑进京待选途中。

1.起句中的“飞”字用的十分传神,请结合“飞花”两句说说“飞”字好在何处。

2.这首诗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加以赏析。

解答:

1.“飞花”的“飞”字描绘出暮春时节两岸落英缤纷,花飞花舞的生动景象;又是穿行于花林榆堤的行船上的人眼中所见,衬托出行船之速,表现了诗人进京待选途中的畅快得意之情。

2.后两句主要运用了“衬托”(或答“正衬”“以动衬动”)的表现手法。“卧看”两句描写诗人仰卧舟中注视蓝天白云,所谓“漫天云不动”实际是行船中人的错觉,以白云的流动衬托出船行之速,与首句相照应。

归洛道中

洛阳城边风起沙,征衫岁岁负年华。

归途忽践杨柳影,春事已到芜菁花。

道路无穷几倾毂,牛羊既饱各知家。

人生扰扰成底事,马上哦诗日又斜。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牛羊既饱各知家”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答:

1.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回家乡洛阳途中所见的“风起沙”“杨柳影”“芜菁花”“牛羊”以及所感受到的“几倾毂”,表达了作者的思念家乡之情及对年华易逝而壮志难酬的感慨。

2.这一句诗写牛羊吃饱了分别回家,是途中所见,也是作者借牛羊知家来表达自己对家的思念,又承上句写自己归家的急迫,引出尾句夕阳西下,更加衬托作者的归心似箭。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阳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陈与义:两宋重臣,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历靖康之难。绍兴五年(1135)五月,作者因病辞官,寓居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②新晴,雨过初晴的月色。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

2.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

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4.请从语言、意境、结构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5请简要分析此词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6.词的上片“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下片“闲登小阁看新晴”表达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7.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解答:

1.①动静结合。②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和豪英坐饮、流水无声、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动静结合:碧空中,月色迷蒙;花丛中,树影斑驳(静);午桥上,豪英坐饮(动);长河中,流水无声(有动有静);杏花里,笛声阵阵(动)。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2.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3.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4.语言:这两句词用语质朴自然,不见矫揉造作之迹。“杏花疏影”写所见,“吹笛到天明”写所闻,视听结合,有声有色,很有雅致。
意境:这两句词选择杏花、笛声两个意象描绘了词人往昔在洛中与朋友在杏花疏影里吹笛的图画,意境淡雅伤感,寄托了词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
结构:此句承上启下,仰承“忆昔”,是对“昔”的具体描述;下启“一梦”,与之构成鲜明的对比。

5.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上阕忆洛中旧游。追忆中的往事是美好的:有长沟流月仙境般的明净和幽寂环境,有“吹笛到天明”的闲情雅兴,追忆中寄托了词人对往事的怀念。
②对二十年风雨颠沛、知交零落、国事沧桑的伤感,“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如今沦落异族,座中那些“豪英”也已不在,抚今追昔,词人备觉伤感。
③对人事、历史之沧桑的感慨,词人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发出“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的沧桑感叹。

6.愉悦,欢畅;悲慨,惆怅。

7.运用虚实结合与对比的手法。上片由一个“忆”字引起,回忆二十年前英豪的欢聚,是想象虚写;下片用“二十馀年如一梦”来概括世事的变幻无定,写历尽沧桑之后的无奈之感,感叹盛衰兴亡,是对现实情感地抒发。忆昔和感今形成鲜明的今昔对比,发为浩叹的苍凉之音。

参考译文

忆昔日在洛阳午桥酣饮,在座的多是豪杰精英。明月无声地随长沟流水远去。在杏花疏落的暗影里,笛声悠悠直吹到天明。

二十多年岁月犹如一梦,此身劫后虽在但往事仍让人心惊。闲登阁楼看雨后晴空。古往今来多少兴亡事,都化做了渔人三更的歌声。

牡丹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②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注】①陈与义(1090~1138),洛阳人。本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年),距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当时诗人寓居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②伊洛,即洛阳境内的伊水和洛水。

1.本诗点明诗人身世的词语是。

2.下列与本诗后两句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本诗寄寓作者怎样的情怀,试做简要分析。

解答:

1.龙钟客

2.A

3.示例:本诗写作者晚年身在南方,看到牡丹开放,联想到故园风物,兴起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但又深感自己衰老,对国事已无能为力,表达了家国破碎、故土难回的无望与悲苦之情。

高枝已约风为友,密叶能留雪作花。

昨夜嫦娥更潇洒,又携疏影过窗纱。

1.从诗的内容看,作者最喜欢在什么时候赏竹?此时之竹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致?

2.这样的景致为什么特别值得赏玩?

解答:

1.“月夜”。月移影动,疏影婆娑,珊珊可爱。

2.竹影婆娑,弄姿窗前,景象生动,格外招人喜爱,月色朦胧,更能催生人们的联想和想像。

中牟道中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1.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有人曾用“奇趣”评论这首诗,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解答:

1.愉悦、兴奋

2.同意。首句写微风中,杨柳摇曳多姿,像是不等待媒介就向行人讨好;次句写蜻蜓低飞,当它飞近过往人马时,又好像有所猜疑,远远飞走。凉风也卷来尘沙,凉风虽适意,尘沙却恼人,于是诗人突开异想,怎能与凉风约定,不要挟带尘沙同来!作者用运拟人手法,并展开合理想像,无论“杨柳”“招人”表现出的亲昵情意,“蜻蜓”近马“相猜”活泼而又顽皮,还是与“凉风”相约都引人遐想。幽默风趣,奇思妙想中充满生活情趣,饱含诗情画意。

四 : 独立东风看牡丹 ——陈与义其人其诗

(一)“新体”

少年时翻《唐宋绝句选注析》,将看中的诗一一背了下来,诗不多,但大多记得很清楚。[www.61k.com)那时候经常拿来写在宣纸上的,是“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栏”,“细草穿沙雪不消,吴宫烟冷水迢迢”这般清款幽约的句子。另外还有一首陈与义的《海棠》诗,相比之下,造语平易,强烈的画面感却扑面而来。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

诗的前两句很平常,后两句乍一看也很平常。不过,历来赞赏草木不畏风雨的多,说其不惜颜色的少,且用语又明白晓畅,符合年少时的口味,因此也记住了陈与义这个名字。后来又读到《临江仙·忆洛中旧游》,也很喜欢。年少时不喜读词,嫌其精微幽约,也不好读懂,而此词独有疏阔之风:“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与他的诗一样,光景明丽,读来尤为畅爽高越。

陈与义在宋诗中算是别能树立的一位大家,著名的《沧浪诗话》里回顾有宋一代诗歌,对其定位是“与江西派而小异”,并称之为“简斋体”。陈诗的别开生面,在当时已成定见。陈与义殁后四年(1142年),周葵编简斋集,葛胜仲作序,时人已有“新体”之称:“天分既高,用心亦苦,务一洗旧常畦迳,意不拔俗,语不惊人,不轻出也。会兵兴抢攘,避地湘广,泛洞庭,上九疑、罗浮,虽流离困厄,而能以山川秀杰之气益昌其诗,故晚年赋咏尤工。绅士庶争传诵,而旗亭传舍,摘句题写殆遍,号称‘新体’。” “新”在何处,倒未明言。葛胜仲与陈与义为同时代人,且葛实为陈之前辈,集中卷十七《无题》诗胡注“宣和四五年间,当简斋任太常博士时,葵时为诸生,专取先生之文以为准的”,而葛胜仲在这篇序言中,更是强调了陈与义因诗文而获知的经历,编集起因当也是为士子参考了,序尾也说:“盖将指南后学,而益永功名于不腐”。稍晚的陈善,在《扪虱新语》中举“粲粲江南万玉妃”一首为时人所称之新体诗,并言此为东坡句法,举苏轼《梅花》绝句为例:“月地云堦漫一樽,玉奴终不负东昏。临春结绮荒荆棘,谁信幽香是返魂?”苏诗对梅花既有正面的描写,也有侧面烘托表达理致。而陈与义的墨梅诗,则基本舍弃了对“物”本身的直接描绘,只是紧扣“墨”与“梅”,不正面写花,用相关典故的烘托,赞美墨梅舍弃形色,独取神意之美,细究起来,确有从苏诗中来的意味。《墨梅》五首为陈与义成名之作,政和八年(1118)就以此见赏于徽宗,这也是其诗名早播、影响较大的主要原因。金代王若虚《滹南诗话》谈到当时咏花诗脱离“花”之本身的流弊,就将其归之为简斋的《墨梅》。从周葵编集的“指南后学”,到对咏花诗流弊的说法,都可见陈诗的广泛流传和影响,而所谓“新体”之说,也并无一定之论。因为墨梅诗是陈与义早期的成名之作,而葛胜仲指向的是他南渡后的诗风。或者可以这样说,简斋诗在早晚期都表现出了相对独特的风貌。

陈与义所处的北宋末年,还是江西诗派兴盛之时,其生前诗歌已有“新体”之目,可见与江西之异。而到了元末方回的《瀛奎律髓》中,将他列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与黄庭坚、陈师道并称,钱锺书讥此举为“攀阔亲戚”,为其正名,然恐怕也太刻薄了些。陈与义诗中,确实有浓厚的江西诗派的味道。

鬓色定从今夜改,梅花已判隔年看。 《又和岁除感怀用前韵》
怪我问花终不语,须公走马更来看。 《即席重赋且约再有二首》
灯里偶然同一笑,书来已似隔三秋。 《次韵谢表兄张元东见寄》
贱子与山曾半面,小窗如梦慰平生。 《赵虚中有石名小华山以诗借之》
久荒三径未得返,偶有一钱何足看。 《张迪功携诗见过次韵谢之二首》

这些句子,很自然地让人想起黄庭坚那些生新瘦硬、挺峭拔俗的名句:“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俱少年”、“白发齐生如有种,青山好去坐无钱”、“欲学渊明归作赋,先烦摩诘画成图”,或者变换唐诗中常见的对偶,以看似不相干的事物相对,加以恰到的虚词,造成一种陌生化的体验,而工整妥切,句意挺健却俗;或者形成流水对,一联之中,一意直下,完整而流畅。葛胜仲所评价的“务一洗旧常畦迳,意不拔俗,语不惊人”,其实也正是江西的要义。简斋律诗中的这一特点,到南渡后也一直保留:

能赋君推三世事,倦游我弃七年官。 《次韵谢邢九思》

灯前颜面重相识,海内艰难各饱更。《康州小舫与耿伯顺李德升席大光郑德象夜语以更长爱烛红为韵得更字》

最后一联,以“海内”对“灯前”,“艰难”对“颜面”,以虚应实,尽写重逢之喜与流荡之艰。使用这一类对句,能别开蹊径,摒却流俗,化烂熟为新雅。然若将简斋与山谷相比,陈与义的对联要更为平易些,意思也较直白,这是整体上与江西的“小异”。《苕溪渔隐丛话》用了“平淡有功“二字评价简斋诗,诗风平淡,却见锻炼。简斋的五言诗,尤当得起这四字。陈衍《石遗室诗话》言陈简斋自别于苏、黄之外,在花卉中为山茶、腊梅、山礬,三种花都是以清雅脱俗著名,也很能说明陈诗的风调。

陈与义诗中的清隽之气,还与少年时向崔鶠学诗的经历相关。《洪斋四笔》中提到:“自崇宁以来,时相不许士大夫读史作诗,何清源至于修入令式,本意但欲崇尚经学,痛沮诗赋耳。于是庠序之间,以诗为讳,政和后稍复为之。”崇宁前后,苏轼、黄庭坚、陈师道已相继离世,此正是陈与义的少年时期。虽“庠序之间,以诗为讳”,然徐度《却扫篇》记其少年时学诗于崔鶠,崔鶠,字德符,《宋诗纪事》中载其:“元符末,上书,入邪等,作废三十年。”白敦仁《陈与义年谱》将此段经历系于崇宁大观年间,大抵可从。崔鶠《婆娑集》无传,从《宋诗纪事》收录的诗和其他佚诗可见,崔诗大抵为平淡隽切,仅存不多的诗句中,都可以令人联想到陈与义的诗句。

1、

崔鶠:离离疏竹时闻雨,淡淡轻烟不隔花。《秋日即事》

陈与义:疏疏一帘雨,淡淡满枝花。《试院书怀》

《试院书怀》是陈诗五律中的名篇,可谓平淡诗风的代表。在这一联中,化繁缛为简淡,表现了诗人平和的心境。

2、

崔鶠:霜落石林江气清,隔江犹见暮山横。箇中只欠崔夫子,满帽秋风信马行。《与叔易过石佛看宋大夫画山水》

陈与义:万壑分烟高复低,人家随处有柴扉。此中只欠陈居士,千仞岗头一振衣。 《题江参山水横轴画俞秀才所藏二首》

与崔诗一样,也是题画诗,变洒脱为警策。

3、

崔鶠:翠裘锦帽初相识,鱼虎弯环略岸飞。《通羊道中诗》佚句,见周紫芝《竹坡诗话》

陈与义:青裙玉面初相识,九月茶花满路开。 《初识茶花》

句意和句势皆承崔诗而来,平易晓畅,琅琅上口而便于记忆。《天龙八部》中改“初”为“如”,就成为了风情旖旎、款款动人的情诗。不过陈诗所写的,是湖南的茶花,而非云南。

(二)诗学取向

简斋诗“新体” 的面目,来源于他独特的诗学取向,既非一味以苏黄为尚,更由苏黄直接上溯杜甫,使其诗风呈现宋骨唐风的面貌。“诗至老杜极矣,苏黄复振之,而正统不坠。东坡赋才大,故解纵绳墨之外,而用之不穷;山谷措意深,故游泳玩味之余,而索之益远。要必识苏黄之所不为,然后可以涉老杜之涯涘。”《简斋诗集引》所引陈与义的这段评论可谓能切中苏诗黄诗的特点。琢磨其前段之意,对于苏黄二人都是褒赞的,所谓用之不穷,源于苏轼才华纵肆,不拘常法,所谓索之益远,源于黄庭坚思曲意深,多耐玩味。并且肯定二人上接杜甫,能使“正统不坠”。其优也正是其弊,苏诗变化不拘,然有过于随意之嫌;黄诗耐人寻味,然呈现面貌过于生硬求奇,这正是两人与老杜的距离所在,故而下面突然一转:“必识苏黄之所不为”,一是要化纵肆不拘为法度井井,二是化生新瘦硬为流丽自然,才能真正达到老杜的诗境。至于如何改进,葛立方的《韵语阳秋》另有记载:“陈去非尝为余言:“后之学诗者,倘或能取唐人语而掇入少陵绳墨步骤中,此连胸之术也。”江西学杜对于虚词的运用、对偶的隽切已然有很好的成效了,所谓“唐人语”,即是取法唐人明丽用词,代替江西诗派求新求奇的用语。另一方面,对于江西用典的积习,则曰:“多读而勿使,斯为善。”虽然陈与义自身的创作并未能完全做到。

后人对于简斋的七绝,多有评其近似唐人者,可见他对于唐诗风貌的承续。

七言绝句,唐人之作往往皆妙。顷时王荆公多喜为之,极为清婉,无以加焉。近人亦多佳句,其可喜者不可概举……陈与义去非《秋夜》云:“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汉明。莫遣西风吹叶落,只愁无处着秋声。”如此之类甚多,不愧前人。
——张邦基《墨莊漫录》卷六

陈去非“舍南舍北草萋萋,原上行人路欲迷。已是春寒仍禁火,楝花风急子规啼。”……右诸绝皆宋人近似者,然率中晚唐语耳。
———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五

偶为朱锡鬯太史彝尊举宋人绝句可追踪唐贤者,得数十首,聊记于此……“独凭危堞望苍梧,落日君山似画图。无数柳花飞满岸,晚风吹过洞庭湖。”
——王士禛《池北偶谈》卷九

除了绝句,《简斋集》中深具唐人格调的,是《舟次高舍书事》:

涨水东流满眼黄,泊舟高舍更情伤。一川木叶明秋序,两岸人家共夕阳。

乱后江山元历历,世间歧路极茫茫。遥指长沙非谪去,古今出处两凄凉。

此诗作于建炎年间避乱湖湘之际,诗后自注:“唐人多有此体,盖书生之便宜也。”首联以当前情境引入,颔联写景,颈联抒情,尾联抒发感慨,所用词句皆肖极唐人。“一川木叶明秋序,两岸人家共夕阳”这一秀句,虽非琢磨不能出,但却呈现明丽流畅、浑成自然的面貌,已然与江西诗派的气质有别。陈与义晚期所作的“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为宋高宗叹赏,将情景人事融入短短一联中,也是陈诗的代表句,有唐诗兴象玲珑的风神,然若以整首诗言,颈联“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就还是江西诗风的残迹,倒与这一名联有些格格不入。

陈后期的诗中有“深知壮观增诗律,洗尽元和到建安”之语,对汉魏诗风尤为推崇。张戎《岁寒堂诗话》载:“乙卯(1135)冬,陈去非初见余诗,曰:‘奇语甚多,只欠建安、六朝诗耳。’余以为然。”如果说《夏日集葆真池上以绿阴生昼静赋诗得静字》有明显学杜的痕迹,靖康之变后所作的与杜甫同题的《北征》,已全然不同于早期的风貌了,摒弃了对细节的描写,只从个人的情感体验出发,囊及山川、自然:“百卉共山泽,各自有四时。华实相后先,盛过当同衰。亦复观我生,白发忽及期。”俨然有古诗十九首的风味,而结以“愿传飞仙术,一洗局促悲,被襟阆风观,濯发扶桑池”,则有魏晋游仙诗的意思了。至后期的《别光大》(堂堂一年长)、《小阁晚望》(泽国候易变)、《元夜》(今夕天气佳)、《月夜》(独立夜轇轕)等五古,用语明切,含蕴高远,与魏晋五言差可仿佛。

(三)后人评价

陈与义诗作在宋元都有较高的评价,早在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胡穉为简斋诗集、无住词作笺注,南宋即有人遍和《简斋诗集》的,比至宋末,刘辰翁的《简斋诗集序》,对北宋以来诸家诗风进行了评点,首次将其与宋代诸大家做了对比,几乎将其提高到山谷和后山二人之上:

诗至晚唐已厌,至近年江湖又厌。谓其和易如流,殆于不可庄语,而学问为无用也。荆公妥帖排奡,时出经史,然格体如一。及黄太史矫然特出新意,直欲尽用万卷,与李、杜争能于一辞一字之顷。然极至寡情少恩,如法家者流。……后山自谓黄出,理实胜黄,其陈言妙语,乃可称破万卷者,然外示枯槁,又如息夫人,绝世一笑自难。惟陈简斋以后山体用后山,望之苍然,而光景明丽,肌骨匀称。

刘辰翁的论诗标准,是在感发情志与用事之间的平衡。他先指出当时的江湖诗派学问不足,继而批点王安石虽以学问为根基,但“格体如一“,缺少变化,黄庭坚变化求新,但却过于刻意,反失真意,只有陈师道二者兼胜,但是用语不够明丽自然,只有陈与义符合他提出来的这一评价标准,即内容情感上的“真”和诗风表现出来的“肌骨匀称、光景明丽”。一方面是对江西诗弊的反拨,后期诗中沉郁的家国之思,在宋末、元代容易引起士人的共鸣,另一方面,经由方回、刘辰翁、刘过等人对陈与义诗的肯定,更是奠定了他在宋元诗坛中的地位,方回甚至提出由陈与义至杜甫的学诗路径。明人尚唐抑宋,但是对于陈与义仍有较高评价。比至清代,情况则有所变。纪昀对陈与义评价甚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几乎要在三宗中为陈与义高置一席。但是,在对《瀛奎律髓》的点评中,他也数次指出陈诗中的不足。如:

平生正出元子下,此去还经思旷傍。《江行野宿寄大光》(纪批:江西习气)

北风日日吹茅屋,幽子朝朝只地炉。客里赖诗增意气,老来唯懒是工夫。空庭乔木无时事,残雪疏篱当画图。亦有张侯能共此,焚香相待莫徐驱。《招张仲宗》

(纪批:此是江西粗调,不似简斋他作。)

第一例中的“江西习气”,应是指句中的用典。白敦仁先生的《陈与义集校笺》中解释道,建炎三年,简斋代席益(即席光大)权知郢州,故用桓温与殷浩的典故,道出这一事实,简斋此时离长沙赴衡岳(时席益在衡),便用刘惔论阮裕的典故。指出其用典精切,认为纪昀没有结合当时情境,只下了“江西习气”过于武断。宋人好用典故,以管城子代笔,以青州从事代酒,以孔方兄代钱,至为常见。“江西习气”大概指用典方式方法上的生硬,以人名直接代入诗句中,虽然用事精切,符合情境,使用过于直接,所谓“不可专意于用事”,陈与义自己的理论也很难践言。

第二首纪昀评“江西粗调”,纪对《瀛奎律髓》的选诗多鄙薄其俚俗、浅薄、格卑。所谓“粗调”,大抵也是粗野少锻炼之意,观此诗,招友人相聚,而句意太尽,颔联“客里赖诗增意气,老来唯懒是工夫”,似乎有些流里流气了,尤乏蕴藉之致。冯班冯舒在《瀛奎律髓》评点中也多说到陈诗的“厌”,如“灯花应为好诗开”,冯舒评“厌”;“急搜奇句报新晴”,冯班评“厌”,冯舒云“真写得尽”;“海棠犹待老夫诗”,冯班评“厌”。所谓“厌”,即足,意思太露,不够蕴藉。一方面,陈诗虽承江西而来,然追求明白晓畅的表达,容易堕入俗、露的境地;另一方面即钱钟书所说的“意思不深”,易于讨好,却不耐琢磨。这大概就是造成后世对陈与义诗歌褒贬不同的原因吧。王士祯的《带经堂诗话》评论宋明以来学杜的诗人,谓“陈简斋最下”,翁方纲说陈与义学杜有“伧气”,“全滞色相”,大约也因此。查慎行的评价倒显得公允些,《初白菴诗评》评《渡江》一首言“简斋与后山才力相近,而烹炼不及后山,观其全集自见。”确如初白先生所言,陈与义知名的诗作允称佳制,但若从《简斋集》全集观之,则过俗之诗屡见,显得烹炼不足。陈与义自己也说后山诗“如练就内丹”,可见对其炼字炼意之功推许甚重。反观陈诗显露出的随意和刻露,似乎不是不经意之过,《简斋诗集》中言及写诗的句子,不下数十首,可见他的专意为诗,在各种不称意中,诗似乎成了他最重要的依靠。

使我忘隐忧,亦自得诗力。《书怀示友十首》其三

宦情吾与岁俱阑,只有诗盟偶未寒。《又和岁除感怀用前韵》

书生得句胜得官。《送王周士赴发运司属官》

陈留春色撩诗思,一日搜肠一百回。《对酒》

如此皆不胜枚举,可以看出他本人在写诗方面所下的功夫,真是称得上“苦吟”了。但是从全集而言,这种随意和刻露却暴露出才学的不足,方为清人诟病。结句也多有气竭之嫌,可算是很明显的一弊: “且复高吟置余事,此生能费几诗筒。”( 《次韵乐文卿北园》)、“且复哦诗置此事,江山相助莫相违。”(《次韵光化宋唐年主簿见寄二首》)、“人生扰扰成底事,马上哦诗日又斜。”(《归洛道中》)、“再来知何似,有句端难裁。”(《游葆真池上》)、“如许行年那可记,谩排诗句写新愁。”(《重阳 》)。正如上官婉儿评沈佺期的昆明池诗那样,“沈诗落句词气已竭”,胜劣可判。

(四)“故园”与“江湖”

虽然从全集来看,陈诗存在种种不足,然仍有许多篇章允称佳制。如上所述,简斋诗学取向颇丰,从江西诗派、到以老杜为主的唐诗、到汉魏诗风都有所继承发展。然而构成诗歌内里重要特色的,是靖康之变所带来的家国之思,这是其前后的诗人都没有的特殊体验。历来评价多有以陈与义为“因诗而达”的典范,然观其创作,仍然是“穷而后能诗”的。他中后期的诗作,低叹“孔兄与我违”,“人贫交旧疏”,在湖南两广闽浙间辗转流离。国事不堪带来自身的流离动荡,形成了陈与义后期诗作中化不开的家国之思,君臣之念,这也是他的某些作品能上接老杜的重要原因。

陈与义早期的诗作,多与友朋唱和,感叹宦途的不如意,常见归隐之语: “功名勿我念,此心已扫除。” (《书怀示友十首》其一)。 “我策三十六,第一当归田” (《书怀示友十首》其五)。 “诸公自致青云上,病客长斋绣佛前” (《题小室》)。宣和元年,陈与义除辟雍录,自嘲为“冷官”:“四岁冷官桑濮地,三年羸马帝王州”(《若拙弟说汝州可居已卜约一丘用韵寄元东》)。“欲诣热官忧冷语,且求浊酒寄清欢。”(《十月》)“冷官十年鱼上竿”(《述怀呈十七家叔》)。宣和六年,除司勋员外郎,曾为春闱考官。写下了《试院书怀》,宣和六年底坐王黻累,贬陈留酒税。心情闲散,有《寒食》、《雨》等诗作,“一时花带泪,万里客凭栏”,诗风清郁,已与前期有别,至靖康之变,退却诗中的牢骚之语,诗境大为开拓。

靖康元年正月,谪官在陈留的陈与义因金人入侵,兼丁父忧,自陈留避地出商水,由舞阳次南阳,这是他六年流荡生涯的开始。“年华入危涕,世事本前期。(《发商水道中》)”,似乎已预见了时局的不堪,全诗给人摇摇欲坠之感。陈与义在邓州住了差不多七个月,算是他流荡生涯中中较为稳定的日子。这段时间,他断断续续写下《邓州西轩书事十首》,以七绝做时事议论,承杜诗之后。前四首记自己的行迹,结以“都将壮节供辛苦,准拟残年看太平”,作自慰之语。下来四首议时事,既有沉痛,又有无奈:“东南鬼火成何事,终待胡锋作争臣。” “始行夷狄相攻策,可惜中原见事迟。”第八首记宋钦宗于靖康元年五月下诏书十六事,对朝廷有所寄望。第九首忆太平盛世,结以“遗庙只今香火冷,时时风叶一骚然”,怆然悠远。第十首作结,“吊古不须多感慨,人生半梦半醒中”,心绪略显消沉。

至靖康二年,二帝被俘,建炎元年,二帝连同宫室数千人北迁,陈与义写下《有感再赋》及《感事》

“忆昔甲辰重九日,天恩曾与宴城东。龙沙此日西风冷,谁折黄花寿两宫。”

回忆东京重阳时节宫廷的盛世,反观此时两宫北狩,二帝蒙尘之流离,尽在不言中。陈与义于宣和年因墨梅诗受和于徽宗,忠君之思,故而诗中有真血泪者。仇远《读陈去非集》所谓“莫道《墨梅》曾遇主,黄花一绝更堪悲。”

《感事》一首,也简古悲壮。纪昀“此诗真有杜意,乃气味似,非面貌似也。”此诗娓娓道来,句句干净利落,而字字沉痛内蕴。

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休。公卿危左衽,江汉故东流。

风断黄龙府,云移白鹭洲。云何舒国步,持底副君忧。

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

从靖康元年开始,陈与义就一直处于辗转流离中,他的足迹,经过了邓州、南山、均阳、岳州、洞庭、湘潭、邵阳、永州,最后经两广、由闽入浙。“五年元日只流离”‘,(《元日》)归途茫茫,前路茫茫,诗中尽是对故园的不尽怀想:“草绕天西青不尽,故园归计入支颐”(《寓居刘仓廨中晚步过郑仓台上》),“易破还家梦,难招去国魂”(《道中书事》),“故园非无路,今已不念归。”(《同左通老用陶潜还旧居韵》)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送人归京师》)

江湖也是陈与义后期诗中的重要意象。对于故园归未得的陈与义,“江湖”不是空虚的概念,而是他流荡生涯的载体,“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巴丘书事》)“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次韵尹潜感怀》) “江湖尊前深,日月梦中疾。”(《己酉九月自巴丘过湖南别粹翁》)“兵甲无归日,江湖送老身”。(《晚晴野望》)“草木相连南服内,江湖异态栏干前”。(《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可惜终究是,“五湖七泽经行遍,终忆吾乡八节滩。”(《雨中》)

一直到绍兴元年,陈与义抵临安新朝廷之所在,《宋史·陈与义传》载:“绍兴元年(1131年)夏,至行在。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寻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召为给事中。驳议详雅。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 这三四年间,陈与义似乎忙于政事,留下的诗很少,甚至于整年无诗。有一首在绍兴二年写下的《题画》,满满依然是无家可归的心事:

分明楼阁是龙门,亦有溪流曲抱村。万里家山无路入,十年心事与谁论。

距离宣和四年(1123)归洛已近十年了。将画上的空间与现实空间无法连系的矛盾,转化为南渡后沦陷的北地不能归去的沉痛,将“十年心事”寄寓到了画面上虚设的江山,这般巧妙的空间转化是少见的。

大约在朝廷中并不如意,陈与义于绍兴五年六月引疾求去,卜居青墩镇。“赤瑛盘里虽殊遇,何似筠笼相发挥。“这首《樱桃》诗,恐怕也是他自身的写照。刚到青墩,他的心情是无比愉悦的:”去年長恨挈舟晚。空見殘荷滿。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相送過青墩。” (《虞美人》)宋代文士对于花的喜爱,大概超过其他的朝代,他们总能从花里翻出无数文章。陈与义的咏花诗,总是别具温情。花能解人,亦可说禅。“无住庵中新事,一枝唤起幽禅。”(《清平乐·木犀》)《无住词》中的大部分作品,是在青墩写下的,“一甌清露一爐雲,偏覺平生今日永。”(《玉樓春·青墩僧舍作》),早年的归田之想,终在半壁江山中得以实现。

可是,当春日来临,陈与义看到青墩牡丹花盛放时,故国的怀想又不可遏止地浮上心头。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牡丹》

此诗每一念之,令人心绪顿老。诗题为牡丹,却实无一语正面及牡丹者,全诗句句是“我”,意思愈转愈深,被钱钟书许之为历来写牡丹诗之冠,确不为过。写返乡之茫茫,写龙钟之客,写东风,写牡丹,而实乃写靖康之变,家与国,人与花,遂成为历史时空中不可挽回的那一刻。

绍兴六年,陈与义应诏复用为中书舍人,兼侍讲直学士院,徐又除翰林学士知制诰,除左中大夫参知政事。绍兴八年春乞退,是年冬卒于乌墩僧舍。

参考书目

《陈与义集》中华书局

《陈与义集校箋》白敦仁 上海古籍出版社

《陈与义年谱》白敦仁 中华书局

《瀛奎律髓彙評》方回 上海古籍出版社

《宋诗纪事》厉鹗 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文标题:诗歌鉴赏虞美人陈与义-个人诗集鉴赏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997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