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历史,中国古典舞-身韵

发布时间:2017-08-05 所属栏目:中国传统文化

一 : 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历史,中国古典舞-身韵

中国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中国古典舞_中国古典舞 -历史

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历史,中国古典舞-身韵_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

中国有着悠久和灿烂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对于中国舞蹈的历史而言,不论在历史文物,文字史料到戏曲的

具体表演形式中,都有大量的记载和遗存,在中国舞蹈史书中就系统地论述了从原始舞蹈“舞”的起源,到历代舞蹈的表演形式、舞目、功能、思想内容等。

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至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大武》6个乐舞),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乐部伎》、《大曲》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中国宫廷舞蹈,是历代统治者愉悦享乐、歌功颂德的1种重要工具,以女乐为主。由于宫廷舞蹈以统治者的审美情趣而创作,其一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格上的绮糜、内容上的消极;但大部分还是多由艺人们在中国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所以不乏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美之处。宋元之后,由于战乱频繁,文化受到破坏,舞蹈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汉唐时代的许多著名舞蹈竞相失传了。在传统舞蹈

基础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艺术。元代,宫廷乐舞与民间歌舞,乃至“白戏”、“滑稽戏”、“角抵戏”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戏曲艺术形式。戏曲艺术要求唱、念、做、打相结合,具有舞蹈、音乐、美术、杂技、文学、说白等多种因素,是1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戏曲中的舞蹈,含有中国传统舞蹈的精华,它根据人物情节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动作,并加以改造,加强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元、明、清三代以后,社会矛盾相对复杂,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许多素材,使舞蹈进1步得到发展。

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历史,中国古典舞-身韵_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

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为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中国戏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鉴中华武术进行了研究、整理、提炼,并参考芭蕾训练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同时,编排演出了《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舞剧和舞蹈。伴随八十年代的开放政策,中国古典舞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开始从外形到内蕴地向新空间拓展。一方面,舞蹈家们突破了仅仅局限于研究戏曲舞蹈的范畴,涉足到古代的石窟壁画以及各种出土文物

中的舞蹈形象的资料之中,从而整理和创作出许多别具一格的

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历史,中国古典舞-身韵_中国古典舞
编钟乐舞

古典舞和古典舞剧,如《丝路花雨》、《编钟乐舞》、《仿唐乐舞》、《铜雀伎》等等,这些复古乐舞突出了雍容大度、精确严谨、清晰明丽的风格特点。另一方面是舞蹈教育家唐满城、李正一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理论的革新、创造和实践。唐满城教授说:“‘身韵’从摆脱戏曲的行当、套路出发,从中国的大文化传统,包括书法、武术来探索它的‘形、神、劲、律、气、意’的审美规律,提炼它的元素,总结古典舞运动的路线、法则和阳刚、阴柔、节奏的内涵,从而使之不再有戏剧化、比拟化、行当化的痕迹,走向了舞蹈的主体意识和动作符号化的抽象功能。”他们把以往古典舞蹈中的动作规律,提炼总结为若干以腰部为中心、进行圆运动的基本动作,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古典舞的运动空间。由此实践并产生了以《黄河》、《江河水》、《木兰归》、《梁祝》等为代表的1大批优秀舞蹈作品。在《黄河》中,使脱胎于戏曲舞蹈的中国古典舞,突破了戏曲常规的局限,不再是戏曲行当的翻版,而是以大幅度的身体运动,把古典舞翻新成可以挥洒自如的表现思想和激情的人体语言,“从而使中国古典舞不仅从外形上而且从内在神韵上都找到了中国传统文代精神相一致的东西,从而使中国古典舞形成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黄河》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到了1个崭新的阶身。

中国古典舞_中国古典舞 -身韵

1、身韵的元素

如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横拧等,好比是身韵语言的 “语音”──基础符号;

2、身韵的主要动作

如:“云肩转腰”、“燕子穿林”等,好比是身韵语言的“辞汇”;

3、身韵的意象

身韵动作所表现出来的意象,好比是身韵语言的 “语义”;

4、身韵的运动规则

身韵遵循的“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开先合”等“从反面做起”的运动规则,与“平圆、立圆、八字圆”的“三圆”路线规则,好比是身韵语言的“语法”。

这些方面构成了身韵语言的内部结构,加上身韵“形、神、劲、律”的表现方式,使中国舞具有了中国文化特色的舞蹈美学。

中国古典舞_中国古典舞 -基本动作

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翘袖折腰”、唐代的“三道弯”、戏曲舞蹈中的 “子午相” “阴阳面” “拧麻花”,中国民间舞的“辗、拧、转、韧”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

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历史,中国古典舞-身韵_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

在中国舞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中,神韵是1个异常重要的概念。神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即可说无灵魂。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才能体味舞蹈所包涵的真实意境。

“心、意、气”是“神韵”的具体化。在心这一概念中,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中国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准确的表达了形和神的相互关系与内在联系。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与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往往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

“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戏曲、芭蕾舞、武术套路都是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中国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一一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的1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

“律”这个字它包涵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不顺则顺”的“反律”也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逢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的精奥之处。

中国古典舞_中国古典舞 -技巧

(一)旋转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历史,中国古典舞-身韵_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

1、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与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都是直体的,大都在额状面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和塑造形象,因此,动作长而舒展,延伸感强。身体的带动,手臂的带动,跨的带动都非常重要,旋转靠的就是全身的协调。

而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除了有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造形象的。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

2、以腰带动转的特点,形成中国古典舞基训中转的起“法儿”的多种多样,而且多般是在动的过程中起的“法儿”。如大掖步转、扫堂探海转。

3、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民族舞姿转“身法性”很强,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转,可以说是身法的待续和夸张。

4、民族舞姿转的流动性与复合性比较强,空间变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转或由上往下的转,还有在转的过程中各种舞姿的复合和流动的特点。

民族舞姿转的发展仅仅是个开始,还大有余地,还有很好的前景。

(二)翻身的特点

翻身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民族技巧。它的种类样式之多,变化之精彩,是任何1个国家,任何1个民族所无可比拟的。

翻身是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独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为轴,身体在水平线倾斜状态下的翻转。动作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和旁提的形态。

1、民族性强

翻身这种技巧形式充分体现了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和动的特点,而且它和身法的结合也最紧密。因此,它的民族性很强。

2、形象性强

翻身在空间运动中形象鲜明,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大幅度的慢翻身,在空间的弧线运动连绵圆润,犹如波浪起伏;“点步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闪电;连续“串翻身”,像车轮滚滚,形象性很强。

3、表现力强

翻身用各种不同的速度和节奏,不同的连接,不同的性格,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官效果,从而可以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和情调,如慢的连绵不断的翻身,表现1种缠绵悱恻的感觉;快速的翻身,表现干净利索或轻快俏皮;急速有力则表现英武刚健……

近年来,翻身有了新的发展,结构形式丰富了,加强了流动性和复合性,加强了对比性,除了性格刚柔、急缓、大小、快慢的对比,作为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技巧的训练内容和表现手段,它还可以有进1步的发展,更好地展现我们民族的民族特性。

(三)弹跳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弹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轻、漂,要求运动过程中松紧结合,发力要集中,过程的速度要快,讲究“发力在根,用力在梢”,讲究“寸劲”。

在弹跳方面,我们民族的特性也越来越明显,难度越来越大。

1、把原来的民族技巧加以出新和加强难度。

2、加强“身法”性:把地面的身法动作向空中发展。在跳的过程中呈现拧、倾、翻、闪、展、腾、挪。

3、空中的横向转体有了新的发展,这显示了我们民族技巧的特点和技巧性的加强。

4、高低对比,起伏跌宕,对比鲜明是中国古典舞弹跳的又一特点。

5、由于弹跳技巧的爆发力量,为弹跳技巧复杂性的发展提供和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在弹跳的复合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发展。

6、在空中变方位也是古典舞跳跃的特点。

7、弹跳和武功技巧相结合。

无数的身法和技术是古典舞所要吸收的重要方面。但其训练目的却不尽相同。武术的训练是以技击和攻防为目的的,舞蹈的训练则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刻划人物的性格为目的。

8、与身法结合,形成和加强了古典舞跳跃进的流动性和语言性及风格特点。

中国古典舞_中国古典舞 -节奏特点

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历史,中国古典舞-身韵_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

古典舞在节奏上特点也很突出,这与我们

民族音乐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我们民族音乐很少象西洋音乐那样强弱相同、有规律的匀速、脉动式的节奏,一般表现为弹性节奏和点线结合的特点。体现在节奏上多为附点(抻——赶)或切分(赶——抻)或是两头抻中间赶,或是两头赶中间抻,或是紧打慢做,或是慢打紧做等等。因此,所形成的动作的内在节奏,诸如则柔、动静、缓急、放收、吞吐……抑扬顿挫、点线结合等,从而产生我们特定的动律特点和韵律感。

中国古典舞_中国古典舞 -特殊能力

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历史,中国古典舞-身韵_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的舞姿复杂,技术难度高且运动幅度大,因此,需要表演者关节韧带和肌肉柔韧性强。中国古

典舞的舞姿有开又有关(开、关指外旋和内旋)。足的应用除了勾、绷、开、关之外,还有内翻和外翻。关节需具备多种能力,使关节的屈伸、外旋与内旋、外展与内收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作为1个中国古典舞的舞蹈演员需要有较全面的软开度能力。

舞姿与身法是中国古典舞的精髓。舞姿是造型,身法是韵律,它们之间的变换可以构成千姿百态,舞姿的子午相立体造型,是由拧倾、屈伸、俯仰、纵横等形状所构成的,它呈现出拧倾中的宛转与修长,屈伸中的收与放,俯仰、纵横的交融与变化。这个变化决定着舞姿的幅度、速度、平稳度。这“三度”又需要人体中段的高度柔韧与力量为基础。至于连接舞姿的身法更是以腰为轴心而发力带动全身的。无论是提、沉、冲、靠,或是平圆、立圆、8字圆以及拧、倾屈……关键都在腰的应用。所以,腰部的应用能力和脊椎的屈伸、回旋与侧旋是完成舞姿和身法的关键。

中国古典舞的舞姿和身法都离不开圆的规律。足要在踝关节处作勾、撇、绷;小腿要在膝关节处作跨、蹁;大腿在髋关节处作环动;手在腕关节处作上盘、下盘;前臂要在肘关节处作晃手;上臂要在肩关节处作摇臂;腰、胸、颈要回旋……都在围绕1个“圆”字。

表演中国古典舞还需要爆发力强的跳、转、翻技术的能力。例如:许多弹跳必须借用爆发力强的快速腾空方法去赢得空间,完成各类空中技术,达到古典技术美的程度。中国古典舞的旋转因所用重心不同,形式也不同:如平旋类属于直立重心,拧倾类属于螺旋重心,而俯旋和仰旋则属于平衡重心。而“以腰为轴,以臂为轮”的翻转,又是中国古典舞的特殊技巧。

总括起来,中国古典舞表演者需具有的特殊能力可分为如下5个方面:关节柔韧的幅度;舞姿身法的回旋与环旋;跳的爆发力;转中的3种不同的舞姿的重心;翻中的水平线。

中国古典舞_中国古典舞 -发展方向

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历史,中国古典舞-身韵_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

一、继承宫廷舞蹈为主,那些本来舞蹈给王宫大臣的舞者,宫廷垮台了,于民间传承,以后又进入舞蹈学校,成为中国古典舞蹈的源头。

二、借鉴于西方舞蹈的成就,主要是芭蕾舞,参照取用,并回头看中国既有舞蹈与西方舞蹈的不同点,重新训练。这种取向,形成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教材编制,具体了基本训练的内容,然而取用西方的舞蹈多少,保存中国舞蹈多少,以及哪些动作是中国的,哪些不是,便引起了争议。

三、透过文学的描写、绘画的描绘,来揣摩已经失传的古代舞蹈样貌,重新学习与恢复,这种取向,由于文学和绘画的纪录不可能完整,所以至多仅能类似而已,然而总是为中国古典舞蹈提供新的成分,仍有其价值。

四、取于中国戏曲,中国戏曲惯称「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既是如此,它的一些动作有如舞蹈,很自然的可以抽取出来,为编中国古典舞提供资源。如甩袖、扇子功皆是。然而戏曲舞蹈由于是戏曲的一部份,便与舞蹈性质有别,今日有以为学习戏曲舞蹈便是继承中国古典舞蹈性质的,有使中国古典舞无法与戏曲划分的危险。就舞蹈性质而言,中国古典舞的表演形式,继承宫廷舞比承续戏曲舞蹈更为妥当。

五、继续从民间舞蹈获取滋养,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民间舞蹈更接近实际生活,对生活的体验有助于舞蹈动作与感情的更新。尽管中国古典舞蹈已经专业化了,除非指专注于标准舞作的建立,不再创造发展,否则就要从民间舞蹈持续获取资源。更何况,即使是古代的舞蹈,也是从民间舞蹈精练提升而来的,而非凭空创作的。

中国古典舞_中国古典舞 -结语

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历史,中国古典舞-身韵_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已初步形成我

们民族自己的一套训练系统,而这套系统已具有比较强的民族特性,有我们民族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范,有我们的难度和艺术表现力,是其它训练体系所代替不了的。

通过充分了解这些技术、技巧的民族特性,以便于在训练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其动作要点,也能够让我们充满信心。李正一教授在诠释“古典舞”时这样讲道: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这是建立在浓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1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戏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为了演故事服务的。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戏也还是戏,其舞对角色行当的从属性也是十分鲜明的。

产生于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逐渐为中外舞蹈界和学术界所认识。1993年,它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列为优秀教学成果而获得奖励。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创建了古典舞“身韵”课,它使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李正一教授在诠释“古典舞”时这样讲道:“名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

中国古典舞_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的知名舞者及其作品

1、黄豆豆上海歌舞团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国家特殊津贴)、全国青联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青联副主席。其代表作包括表演作品:《醉鼓》、《秦俑魂》、《中国功夫》,舞剧《苏武》、《闪闪的红星》,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编导作品:《周朝六舞图》、《琴棋书画》、《黄土地》、《武之舞》、《墨舞》、《融》,舞蹈电影《蝴蝶爱人》、《若汐》,全景舞台剧《红楼梦》,歌剧《秦始皇》等;导演作品:多媒体舞蹈剧场《窗外的天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

2、王亚彬青年舞蹈家,曾获第五届、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表演一等奖、第二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表演一等奖、第十一届文化部“文华奖”新剧目奖等,2003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领舞《狮舞东方》,2007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参演《行云流水》,并荣获“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三等奖,最近,又因在《乡村爱情》中饰演“王小蒙”获得广泛赞誉。主要舞蹈作品《扇舞丹青》、《大唐贵妃》、《烟雨西泠》、《行云流水》、《中国结》、《木兰归》、《剑舞·飞雪》、《飞天》、《春江花月夜》、《萋萋长亭》;

3、武巍峰,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团青年舞蹈家,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北京舞蹈学院2004级“中国舞剧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邓一江副院长门下。主要作品:舞蹈《秋海棠》、《风吟》,舞剧《闪闪的红星》、《红楼梦》、《再别康桥》、《轱辘椅传人》、《台前幕后》、《秦俑魂》等。所获奖项:第六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一等奖、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一等奖、首届“荷花杯”舞蹈比赛“优秀男主角”、第二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银奖。

二 :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课堂中的重要性

摘 要:身韵体现中国古典舞的精髓,在中国舞基本功课堂教学中有着举(www.61k.com)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古典舞身韵中的呼吸运用、动律元素以及基础训练,阐述了身韵在中国舞基本功课堂上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舞基本功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12-01
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具有古典风格和民族精神风范,堪称中国舞蹈艺术的典范。古典舞是以民族为主体,以传统舞蹈美学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舶来艺术精华,兼以现代人的审美观融入新的美学旨趣,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舞种和体系。身韵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一项重要教学成果,兼具外部技法与艺术内涵,真正体现着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精髓。它使古典舞从古典戏曲中真正脱离,逐渐走向舞种化、规范化,形成一套集训练、创作和表演一体的具有古典舞审美特征的完整训练体系,其在中国基本功课堂的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
一、身韵课程“呼吸”在基本功课堂中的作用
呼吸有长有短、有轻有重、有急有缓,直接影响舞蹈动作幅度的大小、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等等,所以舞者对呼吸循环机能的有效把握对舞蹈的动作形态有着重要作用。对舞蹈本身来讲,正确运用呼吸能把韵律融入舞姿,赋予舞蹈生命力,诠释作品的深刻内涵;对舞者来讲,运用呼吸能更好的表现舞蹈的情感内容,提高舞者的艺术修养和个人魅力。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从众多的舞蹈节奏变化中,净化为三种主要动作节奏,分别是“满”、“赶”、“闪”,它们三者不是单一的转变升沉,而是和谐的有机统一,共同表现出古典舞蹈的力度和舞蹈的情感内容。所以在中国舞基本功的课堂上,习者掌握外在肢体表现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对内在呼吸的正确运用,让气息与肢体动作和谐统一,利用呼吸贯穿动作节奏、韵律情感之间的衔接,形成完整的有机整体。呼吸恰当,表情自然,做到以舞传情,以情带舞,赋予舞蹈动作鲜活的生命力,淋漓尽致的表达情感,形成中国古典舞特有的神采韵律。
二、身韵课程“动律元素”在基本功课堂中的作用
古典舞身韵中提炼出来的元素“提、沉、冲、靠、含、腆、移”与“形、神、劲、律”是教学的规范,同时也是身法表演的理论总结。这些元素既对立又相互统一,力求达到曲线美和气质美的有机融合,派生出更具典型、更为丰富的古典舞蹈动作。“提”、“沉”是对呼吸运用的基础练习,“冲”、“靠”体现斜前斜后动势,“含”、“腆”体现前后动势,“移”则体现左右平势,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有机结合,脱离简单的机械性动作拼凑,才能对古典舞蹈情感做到准确表达。而“形、神、劲、律”则能让舞者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形“是指形体动作,“神”指内涵、韵律、神采、气质,在舞蹈动作中,有“神”才有“形”,要做到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身韵效果;“劲”指舞蹈动作的力度和节奏感,在舞蹈中要注意轻重缓急、符点切分、长短顿挫等的区别,恰如其分的把舞蹈内涵表达出来,“律”指身法运动的规律,有“正律”和“反律”之分,能达到或一气呵成,或出其不意的动感效果。在古典舞基本功课堂上,学生要认识和掌握身韵的基本元素,把形体技巧和内涵神采有机结合,增强舞蹈的韵律感,达到“形传神,神领形”的目的。
三、身韵课程“基础训练”在基本功课堂中的作用
中国舞的基本功教学要解决素质、形体、技巧、表现力、艺术形象塑造等多方面的训练任务。首先,在基本功课堂教学上要用科学专业的教材规范身韵训练,加强对人体运动的研究,锻炼习者腰和腿的软开度,同时进行形体训练,塑造习者的姿势形态,提高习者的耐力、爆发力、柔韧性、灵活性等,令整个舞蹈动作更具美感,并以培训跳、转、翻等技巧动作来提高习者的舞蹈表现力;其次,要掌握古典舞身韵课的实用性,将其贯穿到基本功课堂的舞姿、步法和技巧的训练中,做到“手、眼、身、法”协调一致,基本舞姿配合腰腿功及技术技巧,才能完成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动作;同时,在课堂基本功训练中也要体现古典舞身韵的艺术表现力,把握情感的渲染性、动作的性格化,注重训练“阳刚气质型”和“柔韧舒展型”,做到刚而不拙、韧而不僵,满足龙飞凤舞、灵巧敏捷等多方面的要求和变化,培养出有民族审美观和高度技巧的舞蹈人才。
在中国舞基本功的课堂教学中,要把身韵渗透到古典舞的舞姿和技巧中,贯穿整个古典舞蹈教学过程,真正把身韵作为古典舞的“核”,体现古典舞的精髓,做到“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使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出现质的飞跃。同时在基本功课堂的教学中,也应该遵循由易至难、由简至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参考文献:
[1]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2]徐泳.论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动作”与“呼吸”的内在要求[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8).

三 : 浅析中国古典舞“翻身”

【内容摘要】翻身是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中一项独特的传统技艺形式,也是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运用范围广、技巧性强、变化多样、种类繁多,表现性极其丰富。如踏步翻身、点翻身、串翻身、大蟒翻身、吸腿翻身等。要想跳出唯美的中国古典舞蹈,翻身的训练必不可少。因此在训练中,必须对这一技术有详细的了解,并且要把握这一技术技巧的重点与难点,为中国古典舞蹈舞出最美的东方神韵奠定充足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翻身 技术技巧
技术技巧是舞蹈表演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段,中国古典舞中的技术技巧有着极强的训练性和极其丰富的表现性。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体系是,以借鉴戏曲舞蹈为基础,融合中国武术的动态和动势,同时吸收了西方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成功经验,综合而形成的一个既有民族特色又有训练功能的动态体系。这一体系之下有着独特的舞蹈技艺、严谨的训练步骤以及规范化的审美特点。而翻身类技术技巧则是其中不容小觑的重要内容。
一、翻身的来源探究
中国古典舞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历史渊源,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独具艺术性和民族风格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从中国传统舞蹈的发展渊源来看,这种具有继承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动态技艺表演手段,在中国古典舞的重建和发展中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甚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继续发展。
(一)戏曲中的翻身
可以说戏曲舞蹈中的翻身动作是中国古典舞翻身动作的前身,中国古典舞翻身动作是对戏曲舞蹈翻身动作的继承与发展,在戏曲中的翻身动作十分丰富,形象内涵也各有特色,“生”“旦”“净”“末”“丑”每个“行当”的造型表现力及形式美也各有不同,相对应的人物角色也拥有特定的翻身动作。比如“掖腿翻身”“踢腿翻身”经常出现在刀马旦、武旦和花旦的动作里。“掏腿翻身”是“武生”“刀马旦”“武净”及“靠把老生”必备的“行当功”。①
在京剧中起霸、走边等,运用翻身各种不同的速度和节奏、不同的连接、不同的人物性格,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官效果,从而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和情调。如慢的连绵不断的翻身,表现一种缠绵悱恻的感觉;快速的翻身,表现干净利索或轻快俏皮;急速有力的翻身,则表现英武刚健。翻身动作在戏曲片段中主要承担情景、情绪表达的作用,而中国古典舞中的翻身传承于戏曲翻身,从古典审美的角度出发将其得以发展与创新。
(二)武术中的翻身
除了来自戏曲中的翻身之外,在中国传统武术中,也给古典舞蹈中的翻身提供了相应的灵感和依据。来自武术套路里的“翻腰”其实就是一种武术式的翻身,是武术的基本功之一。
翻腰:预备姿势,右歇步双摆掌
动作说明:上体前俯,沿纵轴向左翻转一周;同时两臂先左后右依次抡绕成左歇步双摆掌。
要点:上体必须沿纵轴翻转,快而有力,两臂要抡成立圆。
教法提示:
(1)先保持一定高度做左右翻转练习。
(2)先放慢教学,让学生体会翻转的感觉及双臂抡绕的路线,然后再加快速度。②
翻腰也有着极强的韵律美,先静后动。在刚性的武术中,用腰(www.61k.com]的柔韧使中国武术刚柔并济。而这些都给中国的古典舞中的翻身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可以说,古典舞的翻身就是融合了戏曲中的翻身与武术中的翻腰,结合古典舞自身特点,为诉求艺术美感应运而生的。
二、中国古典舞中对翻身的借鉴与发展
(一)舞蹈翻身的审美特点及技法分类
中国古典舞中的翻身是一项得天独厚的技术技巧,立圆的动态和相应的手臂连接动作的完美配合。拧俯仰动态姿势无缝隙的衔接,收与放、顿与展之间的鲜明对比表演,赋予这种技术技巧动作以生动的韵律感和层次感。
中国古典舞中的翻身来源于戏曲和武术,区别于芭蕾。芭蕾舞强调“开”“绷”“直”以及延伸、拉长。古典舞强调“拧”“倾”“圆”“曲”的审美特点,而这四个特点,在翻身动作中得以完全体现。立圆的线条、曲线的身体、倾斜的动感、拧转腰劲。从动态和形态上都具有古典舞所独有的审美风格。
中国古典舞中翻身类技术技巧种类繁多,主要以手部的配合或重心的不同来区别,但在腰部的能力和特点上是共同的。
1.手主要有两种类型:“敞开”和“刺”
“敞开”就是翻身时手臂打开,要像车轮一般。“刺”就是翻身时手和臂要像利剑急驰出去一样,整个身体成长形状。
2.脚下的变化主要有双脚重心翻身,单脚重心翻身和移动重心的翻身三种
(1)双脚重心以踏步翻身为基础,以踏步半蹲俯身90度的准备姿态,头顶对前方,手臂山膀按掌位,以髋关节为轴心,腰为力点,手臂打开双山膀走立圆轨迹,进过侧腰、后腰、俯身、双脚脚掌、脚后跟交替碾动的过程,完成身体与地面平行的翻转动作,他们的发展是跳踏步翻身、矮翻身等。
(2)单脚重心以点翻身为基础,以侧腰旁点步、手臂平侧位、头顶对前方的准备姿态。动作腿经吸腿向支撑腿外侧点步,支撑腿做半脚掌的碾动,完成以腰为轴心,手臂立圆轨迹的连续翻转动作,它的发展是吸腿翻身、跨腿翻身、盖腿翻身等等。③
(3)串翻身则是移动重心的翻身,以侧腰旁点步,手臂平侧位、头顶对前方的准备姿态,双腿屈膝、做交替点踏步,完成以腰为轴心、手臂走立圆轨迹的连续翻转动作。可以原地或行进完成。④
以上所有翻身的特点和运动轨迹都在于腰部的能力,这是做好一切翻身的基础,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这个道理。
(二)舞蹈中翻身的运用
在舞蹈剧目表现中,动作和动作之间的连贯性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个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衔接动作决定着舞蹈的细节。翻身是一个很好的衔接动作,如剧目《再别康桥》中,男演员用一套复合类的翻身技巧的衔接给观众带来十分流畅的视觉效果,给人印象深刻。
不仅如此,翻身动作还具有情感表达功能,当在剧目中人物性格塑造或剧目情节需要情感表达时,那么翻身动作的表情性就是成为表达形象或情绪的有力途径。“轻”“慢”“柔”的翻身可以表达人物情绪舒缓或悲切等,“稳”“块”类型的翻身可以表达人物高兴或着急的情绪。如剧目《大师哥小师妹》女演员开场的点翻身接吸腿翻身和中间的一圈串翻身,充分体现了小师妹武艺精湛,天真活泼的性格。翻身还具有烘托气氛的功能,当舞蹈剧目跳脱出故事情节的拘束,舞者的内心感情需要途径外化为具体时,技术技巧的运用,就能表达出更深层次的情感,使大家在审美中引起情感的共鸣。如舞蹈《扇舞丹青》中身韵与技巧相融合,连接巧妙,虽然剧目本身没有要表达的具体剧情,却有要表达的主旨意境,需要独特的技术技巧来烘托出这种意境所需要的氛围。
由此可见,翻身可以根据舞蹈作品需要人物个性、场景气氛提供不同类型的情感表达功能,去满足创作需要的表情状态。由于翻身在技术上的要求比较高,同时观赏性也非常高。正因如此,翻身也是很多编导在创作和编排舞蹈时最常采用的一种技术技巧。纵观中国古典舞女子剧目,甚至包括一些民族民间舞蹈剧目都会或多或少的应用到翻身这一技巧,最近几年的少数男子剧目中,翻身技巧也开始得到一定范围的应用,而且这种应用趋势仍在不断加强中。
四、中国古典舞翻身训练步骤及要点解析
(一)翻身开“法”前的辅助性训练体系
翻身的科学性,在于训练步骤上的正确分解动律训练,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融合与发展,在开发之前的辅助性训练,是翻身能够完美展示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对于腰的训练性
中国古典舞尤其是翻身动作对于腰部能力有着十分高的要求,内容也十分丰富。所以掌握腰部在前倾状态下的稳定翻转是控制和掌握翻身训练的主要部位,腰部的训练并不单单指我们常说的“中腰”训练,其范围更加的宽泛。除了中腰,还包括上腰和下腰的训练。上腰是指胸腰,主要包括肩关节和膀跟,这一节训练中的开幅度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古典舞的女演员。中节则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腰部――胸部以下,胯部以上。对于这一节的训练更是重中之重。初期训练中除了柔韧性之外,腰背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应该注重拧腰、背翘和旁提的训练,同时相应的下、耗、甩的训练也不容忽视。下节主要是指大腿根、胯根这一节,对于这一节的训练应该注重“板腰”能力的加强。因此,训练过程中对于腰部的训练是基础练习中必不可缺的,尤其是翻身这一注重腰部表演的技法技巧。
2.翻身开“法”步骤
首先,翻身的基础性训练上,一开始要注重理论的讲述。将翻身的要领、要求、特点、步骤和环节在理论上给学生讲述清楚。通过直观示范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一动作的真谛和内涵。然后,便是分解式动作的练习。因为翻身动作都是一气呵成的连贯性动作,其发力不像是旋转的发力只有一次,翻身的发力是连续性的,所以像这种连续性强的翻身在翻的过程中我们要思维清晰,翻身的规格要清楚,在保证数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质量,这样才能准确地完成各种翻身动作。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讲解和示范的结合,同时将一个连贯动作分解为几个学生能够迅速理解和掌握的小动作和慢动作。在翻身的运动轨迹前、旁、后、旁、前腰的不同舞姿下进行“摆”与“控”的训练,让学生清楚翻身的运动轨迹,使学生从感性的认知上升到理性的把握。将一个正确而优雅的翻身通过反复的基础训练,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通过不断的基础实践和训练从基础翻身中不断加强翻身动作的难度。
翻身除了腰部的正确翻转以外,手姿的方位是体现各类翻身特点的重要部位,所以手的训练必须与腰部训练合为一体,我们称之为协调(这其中还包括腰以下的胯、腿、膝、脚、步伐的共同配合)。在肢体语言的教学和训练中,协调性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和研究方向。尤其是技术技巧没有协调性很难完成,即使完成也会缺乏相应的美感。只有做到上下肢的统一和协调,才能使整个舞蹈动作更加圆润、流畅。而翻身的动作轴在人体中段。对于上下身的协调训练也是翻身动作训练的一个重点。
(二)翻身中“轴”的把握
首先,轴是翻身动作的中心点。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轴”的把握和训练。翻身中的轴往往和传统意义上的垂直轴有着很大的区别,在训练中更要根据不同的翻身动作做好相应把握。其次,要注意的是,翻身转动的轴一般集中在腰部或胯部,这是翻身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在过程中只要翻身动作启动就一定要保持身体中段的固定,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连续性的翻身技术技巧中应对自如。
结语
中国古典舞翻身动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戏曲舞蹈翻身的继承和创新。在不断发展、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使现在的古典舞翻身更适应于中国古典舞剧目的需要。
翻身作为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技巧训练内容和剧目的表现手段,还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可以更好地展现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性。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翻身的结构、形式的发展非常丰富。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合理、科学的体系进行训练,只有规范性的训练才能体现技术技巧的科学性,只有用科学性的方法才能体现技术技巧的规范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道理就在于此。翻身动作不但在舞蹈作品中运用,还能将舞蹈剧目中的人物形象、剧情更贴切地表达出来,同时也将中国古典舞独特的风格表现出来,不再拘谨于戏曲翻身的条框中,完全融入进了舞蹈的内容里。随着时间的前进中国古典舞翻身动作的发展将会越来越精妙。
注释:
①郭梅.图说中国戏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178.
②候介华.武术套路教学与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26.
③北京舞蹈学校古典舞教研组.中国古典舞教学法[M].北京:北京舞蹈学校资料室,1960:102.
④王伟.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6.
参考文献:
[1]吕艺生.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舞蹈卷/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张斐然)

本文标题: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历史,中国古典舞-身韵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616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