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07-30 所属栏目:教学参考

一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第一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www.61k.com]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 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 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 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 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 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

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 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 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 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 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 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课件出示: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

课件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扩展:冬阳童年骆驼教学实录 / 冬阳童年骆驼教学设计 / 冬阳童年骆驼队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七)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4)
想象驼铃用处 (5—9)
想替骆驼剪毛 (10)
追问骆驼去处 (11—14)
}对童年生活无限怀念

相关链接:

其课如茶──闫学老师的《冬阳·童年·骆驼队》

扩展:冬阳童年骆驼教学实录 / 冬阳童年骆驼教学设计 / 冬阳童年骆驼队

二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及反思

《冬阳 童年 骆驼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金凤 2009.6

教学内容: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理念,就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歌曲《送别》;电影《城南旧事》片断及各种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作者林海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齐读课题。 2、看到这个题目,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这个画面,也正是作者林海音脑海中无数次浮现的画面。关于作者,你了解些什么?能把你搜集的资料跟大家说说吗?

你知道的可真不少。

师课件出示:(人物和文字)这就是本文的作者林海音,她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5岁时随父母从台湾来到北京,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少年、青年时光。

师:后来,回到台湾后,她把自己童年在北京城南生活的往事写成了一本书,叫《城南旧事》。《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请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课文的情况。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出示生字,并组词)请这一排同学开火车读,如果他读错了,大家给他纠正;读对了,大家跟读一遍,好吗?(强调卸、嚼、傻)

师:这里还有1个多音字,你会读吗?慢慢地嚼;咀嚼。师:在这两个地方,读音是不一样的。一般单独用的时候,都读“jiao” ,

但是在“咀嚼”这个词里,要读“jue”。

2、生字同学们掌握的不错,那老师再来检查一下课文朗读的情况.别人读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听,发现他读错了及时纠正。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1)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往事?

生:时间顺序。

师:你从哪儿看出是时间顺序的?生答略。

师:更确切地说,是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的。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哪几件事?它们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呢?

板书:学咀嚼 谈铃铛 想剪毛 问去向

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 “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师:那课文的15、16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生答) 师:谁能把作者的这四件童年往事和15、16段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生说)师;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生接(主要内容)

谁再来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师: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与作者一起分享她童年的快乐。我们先来看“学骆驼咀嚼”这件事。

师:(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反复读课文的1-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在旁边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好,开始吧

生圈画,教师巡视。

交流。

生1:“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这句话是说林海音学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然后我就想到了这时候的林海音是傻傻的,她做出来的样子应该是非常怪的,龇牙咧嘴的样子。

师:为什么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生:因为她看得太入神了,她这样目不转睛地看着骆驼咀嚼的样子,觉得十分好玩,自己的牙齿也跟着动了起来。

师: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生(齐答):骆驼。

师: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

师:怎么样是看得呆了,你能想象出小英子的神情吗?(生答:

如眼都直了;忘了周围的一切;傻傻的样子……)

师:你能来做个看呆了的表情吗?(生表演)

这个“呆”字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这个“呆”字让我感受到英子善于发现周围的事物,并对它们充满了好奇,有着一颗好奇的心。

生:我感受到了小英子的幼稚纯朴!

生:我感受到了小英子的可爱!

生:我感受到了小英子的天真!

生:我感受到了小英子看得非常出神!

师:是啊,她忘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骆驼! 生:我感受到小英子对骆驼咀嚼的好奇!

师:她观察得多仔细呀,这是在她在用心感受生活。

下面,谁能通过朗读,来读出小英子的投入(指导读:个人读,齐读)

师:小英子这傻傻的样子多么可爱呀,你能告诉大家,她在看什么看呆了?(生:看骆驼咀嚼)

师:骆驼是怎样咀嚼的?用横线在课本中划出来。

(学生交流: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读。

师:小英子除了看骆驼怎样咀嚼草料看呆了,还看什么看呆了? 生: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师:从这句话中你又能体会出什么?

指导读。

师:想不想亲眼看看骆驼这有趣的长相和吃相,以及小英子看呆了的傻傻的样子?(放视频)

师:小英子看得多入神呀,也许这是小英子第一次看到骆驼,难怪她会看呆了。你能通过朗读,读出小英子的这份天真,这份好奇吗?自己试着读一读吧。(齐读)

总结学法: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作者的第一件童年往事,你能说说我们用什么方法学的吗?生说师出示:读——画——写——读,下面请你从其余的三件事中,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件事,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行学习。好,开始吧、

学生自学。

交流。

师: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

生答(师出示第二件事。)

师:你感受最深的是那些句子,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师:关于打头的那一匹骆驼,长脖子底下为什么总是系着一个铃铛,爸爸的观点是什么?

生:爸爸的观点是骆驼很怕狼。带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师:英子怎么看?

生: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们,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师:英子说戴驼铃是为了增加行路的情趣!一个问题,两种说法。你更赞同谁的?说说理由?

生:我赞同爸爸说的,因为爸爸说的有科学根据。

师:噢。你也在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生:我赞同英子说的,因为人们要走那么远那么长的路,要是戴上了驼铃,就像乐曲一样能增加他们行路的情趣。

师:你也是个孩子,老师理解你!

生:我赞成英子的想法,因为英子的想法更符合我们的想法。 师:看来,孩子的心是相通的!关于驼铃,你们有没有自己的遐想呢?为什么?

生:我认为沙漠里常有风暴存在。当风来时,风就会吹响骆驼

的铃铛。当铃铛响时,就会提醒它们的主人,然后好避风。

师:能告知主人我在哪里,是吗?说的挺有道理的。

生:夜晚有猎人打猎,铃铛摇一摇,主人就会来救。

师:是啊,铃铛可以保护骆驼。爸爸、英子,还有你们说的都挺有道理。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得对问题的看法也不相同。爸爸呢,是个成人,看法更现实一些,充满了理性。而英子和你们就像诗人一样,想象充满诗意,充满情趣。咱们怎么读好父女两人的对话呢?爸爸说的怎么读?

生:严肃一点。

生:和蔼。

生:读出对英子的爱。

师:英子的话该怎么读?

生:天真一些。

生:活泼可爱。

生:诚恳。

师:把你们的理解读出来。同桌合作,一个当爸爸,一个当英子,开始读吧!

(指名同桌读合作读)

全班分角色读,男同学读爸爸,女同学读英子,老师读旁白,体会爸爸的理性,英子的天真可爱。

师:你还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呢?接着交流

生:想给骆驼剪毛。(师出示课件第三件事,指学生读) 师:这部分内容,你觉得哪里有趣?

生:林海音看着骆驼把脱下的驼绒袍子垂在肚皮底下,她想拿起剪刀帮骆驼剪整齐,这件事体现了林海音童年时十分幼稚、天真,她小时候十分有趣。

出示这句话。师:从中你也可以体会出什么?

生:我从这件事看出她的心灵是十分天真纯洁的,她对一切都十分好奇。

生:喜欢骆驼,关心骆驼。

指导读这句话。

齐读第三件事。

师:你还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呢?接着交流

生:问去处。(师出示课件第四件事,指学生读)

夏天来了,再也见不到骆驼的影子了,它到哪了呢?老师来当妈妈,谁当英子来问一问?

(指名师生对读;老师和全体学生对读)

师:英子总是问,她都问了什么?

生:夏天来了,骆驼去哪里了?

生:骆驼的脖子上为什么系上一个铃铛?

生:骆驼的皮毛为什么到春天就会掉下来?

师:为什么童年时的林海音“总是问、总是问”呢?

生:她对世上一切事物都十分好奇,看到什么都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师:是呀,这就是孩子,好奇的孩子。脑海中有着问不完的问题。

五、学课文最后2段,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在北京,在城南,我的童年是多么有意思呀!可是——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2段。

师:

1、从这两段中你体会出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板书:怀念

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

2、前面作者说“童年一去不还了”,后面却说“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这两句话不矛盾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师:是啊,童年的时光一去不还了,但童年的往事却常常浮现在作者的脑海中。

六、看板书总结课文

请同学们看板书,这篇课文,作者围绕着骆驼队,回忆了学骆驼咀嚼,和爸爸谈论骆驼脖子上的铃铛的用处;想替骆驼剪毛,夏

天来了,问骆驼到哪里去了这几件事,表现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42岁了,她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于是,她写下了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课件图示)(音乐响))。老师读过《城南旧事》,,那里面有她想念的和她一般大小却生活悲惨的妞儿,有和蔼又憨厚的小偷,又命运凄惨的秀贞,也有她想念着的那荡悠悠的秋千,想念着的那毛茸茸的小鸡。整个故事在淡淡的忧伤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诗意,希望大家课下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书,你一定会被作者描写的那些景物和人物所吸引。

七、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15、16自然段。

板书设计: 22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学咀嚼

谈驼铃 怀念

剪驼毛

问去向

教学反思:

从学校布置家长开放课开始,就一直着手进行准备。因为开放课毕竟不同于以往的公开课,这是在家长面前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它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影响着自己的声誉。因此,在备课过程中,

教案反复地斟酌,修改。并请张城老师帮着做课件,自己也学着做些稍微复杂的课件。开放课终于在紧张而有序的准备中结束了,回顾这次开放课,有得也有失,现总结如下:

优点:

1、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比如,借助“冬阳 童年 骆驼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课文做了铺垫。

2、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比如,授课中,主要设计了“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哪几件趣事?”“哪件事你最感兴趣,读一读,做做批注“这两个问题贯穿了全文的教学,教学思路很清晰。并且在教学中,采取先扶后放的方式,领着学生学习了第一件事,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感悟,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自学其余的三件事,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缺点:

1、时间安排不合理,前面学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费时太多,致使课文还没学完下课铃就响了,只得匆匆收尾结束授课,本来设计好的反复读课文15、16段,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体

会“童年一去不还了”和“童年又重临于我的心头”两句话的含义;看板书回顾课文内容,这些环节都省掉了。

2、对学生的指导不够细致,比如引导学生学习“学骆驼咀嚼”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只说出了能体会出“骆驼吃草料时很安静,嚼得很细”“我看得很投入”等,却没有同学从“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细致”这个角度来谈体会,教师也没进行引导。

3、这篇课文内容浅显,语言舒缓,应该引领学生采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但课上读得太少,读的形式单调。

4、课堂气氛不活跃,举手的同学太少。因为时间的关系,只一味地提问举手的同学,没有想办法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三 : 张昊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八小学张昊

【教材简析】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富有意境。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回忆童年四件趣事,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不舍之情。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同时还要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 ,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基本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但抓重点词句领会文章中深刻的含义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在与他人的交流讨论中加深感受和体会;学生对于课文的一些表达方式有所了解,但不熟悉,不能学以致用,习作谋篇布局、材料的编排上缺少新意。

【设计理念】 本单元的主要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因此我利用课文中重点句段,通过多形式的品读,体会语言的表达特点。另外,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一种天真无邪的诗意童年世界,让孩子在作者的诗意语言中体会童年的纯真与美好,教学初始,就从课题入手,抓“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让学生想象画面,进入感伤而又温暖的情境,营造情感基调;精读课文过程中注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卸煤、咀嚼、交错、幼稚、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

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准备】了解作者林海音及作品《城南旧事》。

【教学过程】

(一)初解课题,走近林海音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六课《 冬阳·童年·骆驼队》。

(板书课题,请生念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用间隔符隔开,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三个词当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三个看似不关联的词语汇成一幅暖暖的略带感伤的画面,直观形象地展现在他们的眼前,为学习全文奠定一个情感基调,

2. 刚才大家在头脑中想象的画面,其实也是本文作者林海音女士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这一幅画面成为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请同学们打开书第三十页,读读课后“资料袋”中有关林海音和这篇课文的介绍。

设计意图:利用课后资料袋,走进作者和《城南旧事》,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二)解构文本,历数童年事

1.《冬阳?童年?骆驼队》就是林海音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文中的主人公小英子其实就是林海音,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林海音的回忆,随着她的思绪去感受小英子的童年生活。

2.检测课前预习生词掌握情况。强调“嚼”字读音。

3.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回忆了童年哪几个生活片段?分别在课文哪几自然段? 板书:学骆驼咀嚼 谈驼铃作用 想替骆驼剪毛 询问骆驼去处

4.谁注意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几个片段的?(季节顺序)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后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考察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揣摩文章表达顺序的能力。

(三)沉浸往事,解读林海音

1.我们从这些往事中能读到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读一读,并做上读书记号,可以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标注自己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写下自己读时的感受。(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一次次地与文本与作者做着心灵上的对话,一次次地感受着童年那份遥远美好的童真童趣,更有效更个性地体会作者的语言,避免了教学时容易出现的串讲。

2.谁愿意分享一下你刚才的读书收获?(随机出示学生汇报的段落或句子) 出示片段一

“学骆驼咀嚼”这一片段

预设A:学生从“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读到了林海音的“呆”追问什么是“呆”?是什么让她“呆”了?

预设B:学生从“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体会到小英子观察的仔细。指导读好关于骆驼的描写,体会“那样”中饱含的情感色彩。 (指插图)五六岁的年龄,正是对什么东西都充满好奇的时候,看到从没看到的骆驼,怎能不看呆呢?可是三四十年过去,如今她还会因为骆驼而看呆吗?她还会在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吗?这种专注,这种好奇只属于孩子。就让我们带着对往事的怀恋,再来读这第四自然段吧。

设计意图:教师的反问目的在引发学生的思考,体会这种只有童年才有的好奇专注,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出示片段二.

1学生交流“谈驼铃作用”、“询问骆驼去处”的阅读感受。

2.分角色读读小英子和爸爸的对话。

3.你更喜欢爸爸的观点还是小英子的观点?为什么?

设计意图:讨论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将作者童年的浪漫与诗意,与爸爸成人世

界的现实与理性,进行鲜明的对比,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对童年浪漫纯真、藏着无穷无尽想象的怀念与不舍。

出示片段三:

交流“想剪驼毛”

1.读“想剪驼毛”片段,读出小英子的天真、可爱、充满童趣。

2.多么天真可爱的小英子呀!可是成年后的小英子还有想给骆驼剪旧毛皮的想法吗?这种童趣只属于孩子,这多少让我们有些遗憾。你有做过像小英子“学骆驼咀嚼”这样的傻事或有过“想剪驼毛”这样的傻念头吗?跟大家说说。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缩短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距离,让学生在相同的生活情境中激发表达的欲望,并能自觉运用文本表述的方法进行口头语言运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更有效地走进作者内心,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3.刚才我们一起随着林海音回忆了小时候的四个生活片段,这四个片段都和骆驼有关,可见骆驼是林海音童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她的童年变得妙不可言。请再读一遍课题。

(四)升华情感

1.可人总是要长大的,童年也必将一去不返。我们一起读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这两部分写了作者写《城南旧事》的原因,你从这两自然段的文字中读出了什么?板书:淡淡的哀伤 深深的眷恋

3.让我们带着这淡淡的哀伤、深深的眷恋再读一遍课题。.

【练习设计】 1.摘抄文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板书设计】 6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谈驼铃作用淡淡的哀伤

想替骆驼剪毛深深的眷恋

询问骆驼去处

四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说明

教材简析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学习这篇课文,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学中,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下面,我基于本课的教研主题“享受语文,品味童年生活”,结合《冬阳·童年·骆驼队》第一课时的教学,谈谈教学设计的想法。
一、立足学生
选择教学内容应当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的起点与终点都应源自学生、复归于学生。《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通过结合实际,激发对童年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上述教学目标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考虑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中,作者林海音回忆了五岁时在北平故里的几个生活片段,抒发了对童年一去不返的怅惘(“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更表达了对童年、对故乡的怀念(“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如果仅从成人的角度去看作者回忆的人和事,会觉得琐碎而细微,但是当唤起学生童年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从五岁孩子的视角去看这些事、这些人时,平凡的生活小事会让他们觉得新鲜而有趣,从而对林海音笔下的故乡、童年产生贴己的感受,由此我根据教材和实际情况确定了教学目标目标。
二、观照整体
确定了适切的教学目标,就可以围绕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宜以“本”为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应持有“风物当宜放眼量”的态度,先从宏观角度去考量。这里的“宏观”既包括文章所依托的社会环境、蕴藏的文化内涵,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也包括文章的格调、主题、结构、表达、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正是基于这些思考从整体出发选择了以下教学内容: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说明_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1.讲述的童年往事。课文情感细腻,笔调恬淡,行文舒缓,对童年往事进行自然无痕的介绍,这既是文章的特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使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课前安排学生述说童年趣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回忆了哪些童年往事”,这个问题意在使学生阅读时能从疏散的文字中梳理出具体的内容。这样,教学内容逐步集中到“呆呆地看骆驼”“讨论驼铃的作用”“想剪骆驼毛”“问骆驼去向”等片段,原本细碎的童年回忆渐渐清晰、明朗。
2.怀旧情绪的弥散。整篇文章萦绕着淡淡的怀旧情绪,作者走笔至“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一句时,这种情绪被推到了极致。而怀旧情绪又是通过反复这一修辞方法表现出来的。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凭借上述教学内容,连带出对文章整体的回顾,同时感受语言特点。
3.从一篇课文到整本书。本文是林海音女士所著《城南旧事》一书的出版后序,教学时若割裂与《城南旧事》的联系,教学内容显然是孤立的。只有将其置于《城南旧事》这一创作背景中,学生才有可能更逼近作者的童年生活,对文章情感的体悟更周全。教学时,链接林海音女士在《城南旧事》中回忆自己五岁时的另一段趣事。
“一个破藤箱子里,养了最近买的几只刚孵出来的小油鸡,那柔软的小黄绒毛太好玩了,我和妞儿蹲着玩弄箱里的几只小油鸡。看小鸡啄米吃,总是吃,总是吃,怎么不停啊!”
引导孩子诵读,感受作者对北平、对童年的思念,学生仿佛走进了那个遥远的年代,走进了那些童年往事。
三、聚焦重点
不同的教学内容对目标达成的作用不同。有的教学内容处于核心地位,对目标达成起到重要作用;有的处于次要地位,对目标达成起到辅助作用;有的则敷衍于目标的外围,看似没有直接发挥作用,但在目标生成时能很好地进行即时补充。聚焦重点就是要特别关注对目标达成起到重要作用的内容,通过认真研读从中摄入语言的、情感的、审美的、文化的、精神的信息,让学生得以熏陶、滋养。在教学“童年往事”这一部分时,可从大处删繁就简,从小处精打细磨,将教学内容“聚焦” 在“呆”字上,同时整合多种教学内容,延展学生的阅读体验过程。
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齿,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段话中一个“呆”字可谓传神地刻画出五岁孩子观察事物入迷的样子,表达了小英子的天真、烂漫、可爱。围绕“呆”字整合教学内容,进行以下设计:
1.阅读文本,知晓“呆”的内容。
师:是什么让“我”看呆?
师:还有什么让“我”看“呆”了?
这一教学中,直接沿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认真阅读了解小英子因什么而看“呆”,这是语文认知层面的要求。只有“初知”才能“深悟”,显然这一过程是必要的。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说明_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2.多种素材,丰富“呆”的理解。
师:那个时候英子才五岁啊,想一想,五岁的孩子该有多高?用手比划比划。
师:这么个小不点儿啊,别说骆驼,就算是一只小鸡一个蚂蚁都会让她兴奋不已呢。一起来看看林海音女士在《城南旧事》中回忆自己五岁时的另一段趣事。(出示语段)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一个破藤箱子里,养了最近买的几只刚孵出来的小油鸡,那柔软的小黄绒毛太好玩了,我和妞儿蹲着玩弄箱里的几只小油鸡。看小鸡啄米吃,总是吃,总是吃,怎么不停啊!
──节选自《城南旧事》
师:读了大屏幕上的这段话,你想说些什么?
师:这回看到的不是小油鸡而是骆驼,再联系课文中的这段话(出示“看呆了”句),你想说些什么?
师:此时,英子不仅仅觉得好玩,而是一下子看“呆”了。你能想象得出小英子看“呆”了的情形吗?(请学生表演。)
这一教学中,首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内容,通过比划“五岁的孩子该有多高”,让文章中小英子的形象变得立体而鲜活,让学生明白正因为这是一个小小的孩子,才可能会有下文看“呆”的表现;而后补充“英子看小油鸡”这一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英子看得投入,为下文“呆”的理解蓄势作铺垫;再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小英子从看“小鸡”到看大“骆驼”的表现差异,延展看“呆”的情感体验;最后,让学生通过表演,直观演绎看“呆”的样子,丰富对“呆” 的理解。
3.对比体验,升华“呆”的内涵。
师:课文中有一个字和“呆”的意思很接近,你找到了吗?(──“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对比着读一读,你读出不同了吗?(──“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是啊,五岁时的小英子看骆驼,居然看“呆”了,而42岁的林海音却觉得那是儿时干的一件“傻事”。看来这“呆”,这“傻”只属于孩子,只属于童年!
这一教学中,再次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一对近义词“呆”和“傻”分别出现的语段中读出内涵的不同,使他们进一步感受童年的可爱,读懂作者对童年的追忆,教学目标也水到渠成了。

本文标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57804.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