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第三章第三节 地下工程测量
第三节 地下工程测量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地下工程建设甚少。新中国成立后,地下工程开始建设,1965年兴建打浦路隧道,1982年又建设延安东路隧道。随后过江引水隧道、泄水隧道、越江电缆隧道、地下铁路隧道、地下车库、地下商城等地下工程日益增多,地下工程测量内容不断丰富,测量技术逐步发展,测量方法和精度不断变化和提高。一、黄浦江水下越江隧道工程测量1965年,上海隧道公司测量队承担打浦路黄浦江水下隧道施工全过程测量工作,采用j2经纬仪观测,基线尺量距用重合法测跨河水准,几何定向采用四悬锤线法,利用布设直伸三角形网传递方位,j6和s3仪器测定盾构位置。为中国第一条盾构沿着准确的设计轴线方向推进,并进入接收井预留洞门。隧道贯通测量横向中误差1.5厘米,竖向中误差0.8厘米,小于设计3厘米的要求,达到优良级品。1989年,杨树浦电厂建设越江电缆隧道,将220千伏电压电缆通过黄浦江水下管道,使浦东与杨树浦电厂联结。隧道全长848米,钢管内径2.4米。由上海市基础公司承担顶管施工,上海勘察院负责阶段性(顶至600米、700米、800米时)导向检测工作。管道在江底下穿越主航道时,顶部与江底最小距离仅3米,这样薄的覆盖层顶管,在全国是首例,施工存在一定风险。当顶管进入800米,上海勘察院等检测时发现管道偏离隧道轴线值较大,如继续顶进势必无法进入预留门洞,上海勘察院测量人员采取紧急措施,由阶段性检测改为日夜跟踪监测,并着手进行强制纠偏,经努力终于在1990年1月胜利贯通,避免了质量事故,为国家节约了资金。该工程测量获1991年国家优秀勘察银质奖。来源:二、合流污水治理地下隧道工程测量1985年开始建造合流污水治理工程,为埋设排水管道进行地下隧道施工。3·1标由上海基础公司和日本nkk公司等单位联合承建。上海勘察院负责3·1标工程测量,即8号~9号~10号~11号井间隧道导向测量,两井间距离700米左右,该项工程测量要求是以最小的工作量、最快的速度,达到最佳的测量精度,保证隧道贯通。隧道导向测量主要是控制接收孔中心点位的横向误差,根据进孔允许偏差18厘米的要求,测量精度按9厘米限差进行方案设计,采用1/200000天顶天底垂准仪和j2经纬仪配用引张线新方法,在井下进行点位及方位传递,随时纠正盾构机头的运行轨迹,结果三段进洞偏差最大为4厘米,其余均在限差的1/2内。在接近贯通前,日方为了验证地下导向位置的正确性,又采用了地面钻孔方法检查,结果偏差5厘米,证实中方导向是正确的,得到日方好评。该工程测量获1991年上海市优秀勘察一等奖。三、地铁一号线工程测量1981年,上海地铁一号线首期工程开始建设,上海隧道公司测量组采用t2经纬仪及钢带尺测设直伸导线,作为地面控制网,用j0-j2激光经纬仪及觇靶为主要定位手段,成像于觇靶上的激光斑点,既直观又能连续不断反映出盾构状态及位置的瞬时变化情况,对隧道直线和曲线均可应用。最终贯通测量中误差1.2厘米,竖向为0.5厘米,于1984年贯通。二期工程于1992年1月全面开工建设,由上海勘察院承担全线工程测量总监理及一部分施工测量任务。监理采取实测检查方法,测量内容有地面控制(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和定期复测。洞门中心三维坐标检测,以保证进洞、出洞的正确位置。盾构机每掘进100~200米进行导线点、水准点盾构掘进轴线检测以及时纠正施工偏差。隧道及车站竣工后辅轨前进行中线放样,测定直线百米桩,圆曲线、缓和曲线特征点,并每隔10米测定隧道横断面,以正确反映隧道净空尺寸,提供设计人员为调坡设计的依据,进行隧道沉降观测。根据地铁施工精度高、洞内测量条件差的情况,测量组拟制一套测量方法,地面控制点向井下传递方位及坐标,把过去使用悬挂锤球的联系三角形法,改为使用1/200000的wild天顶铅垂仪,直接投点,精度高、速度快。井下导线原来用直伸三角网法定向,改为应用激光导线法,以1mm+1ppm·d电磁波测距仪测距。wild t2级经纬仪测角,提高导向精度,减少观测工作量。导线点的设置固定在隧道顶部以角铁组成的梯形吊篮上,提高了点位稳定性,且不受施工车辆行驶的影响,达到施工、测量并进作业的目的。采取上述措施明显提高精度和工作效率,保证贯通测量误差不大于5厘米的要求。在盾构施工期间,需经常检查已完成衬砌部分区间隧道偏离设计轴线情况,以指导施工,在隧道贯通后辅轨前,为调坡设计、曲线修改等均需进行每隔10米1个横断面测量,其工作量大,如采用中线点上直接丈量的习惯方法,作业难度大、时间长,丈量位置难以正确确定,将直接影响隧道实际净空正确性。1991年9月,中船勘察院对地铁一号线万体馆至漕宝路段圆隧道环片中心三维坐标进行检测,采用改进后的棱镜装置,按同心圆求同心圆的方法施测,并在锦江乐园出口隧道内设置15只观测墩,建立地铁测量控制系统,采用di2002测距仪施测,观测结果平面、高程精度分别达到±8.4毫米。1992年,上海勘察院测量队为了在达到精度情况下,能更快提供环片中心三维坐标及横断面资料,测量人员自行设计测量横断面的新方法——六点测定法,采用现有的j2经纬仪及red mini测距仪进行测量,编制横断面计算和绘图程序,将观测值输入pc-1500计算器进行数据处理,并与宽行打印机连接,自动打印断面中心的三维坐标和绘制断面图,为设计人员提供图文并茂的资料,并可在场地杂乱情况下进行测量,测量效率高,4人小组每天可完成40~50个断面。地铁隧道处于软土地基,下沉量较大,为使标高有可靠的依据,在地铁沿线埋设10个深层水准点,埋于粉细砂土中,埋深24~40米标志比较稳定,既供施工又可作为长期地铁沉降观测的依据。经过地铁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3年来共同努力,22个区间上、下行线隧道全部贯通,均满足规范规定10厘米贯通误差要求。地铁一号线上、下行全线,于1995年4月竣工通车。地铁二号线已开始阶段工作,上海测绘院应用gps技术,进行了地铁二号线控制网的测设工作。二 : 第三章(第四节) 系统框图及简化 (2)
第四节 系统框图及简化
系统框图是系统中各个元件功能和信号流向的图 解表示。其优点如下:
① 只要根据信号的流向,将各环节的框图连接起来,就 能容易地构成整个系统;
② 通过框图可以评价每一个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便 于对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
③ 采用框图更容易求取系统的传递函数。
干扰 给定量 控制装置 (输入量) 测量元件 被控对象 (输出量) 被控量
一、系统框图的组成
1. 信号线
箭头表示信号传递的方向,在信 号线的上(下)方可以标出信号的 时间函数或其拉氏变换式。
xi (t )
X i (s)
2. 引出点
表示把一个信号分成两路(或多路) xi (t ) 输出。信号线上只传送信号,不 X i (s) 传送能量。所以信号虽然分成多 路引出,但是引出的每一路信号 都与原信号相等。
xi (t )
X i (s)
xi (t )
X i (s)
3. 比较点
表示两个(或多个)输入信号 进行相加或相减,信号线上 的“+”或“-”表示信号相 加或相减,相加减的量应具 有相同的量纲。
xi (t )
xi (t ) ? b(t )
? b(t ) B(s)
X i (s)
4. 方框
表示该环节的输入信号按照 xi (t ) xo (t ) 方框中的传递函数关系变换 G(s) X i (s) X o (s) 为输出信号,即表示对信号 进行的数学变换,方框中写 入元部件或系统的传递函数。 X 0 (s) = G (s) X i (s)
二、系统框图的绘制
绘制系统框图的步骤如下:
1) 建立各元件、部件的微分方程,注意相邻 元件之间的负载效应。 2) 在零初始条件下,对各元件的微分方程进 行拉氏变换。
3) 根据拉氏变换式中的因果关系,作出各元 件的框图。 4) 按照系统中信号传递的顺序,依次将各元 件的框图连接起来,得到系统的框图。
如图所示的RC电路,其微分方 程式为, Ri(t) + u0 (t ) = ui (t ) du0 (t ) i(t) = C
dt
R
i(t ) u i (t )
C
u o (t )
在零初始条件下进行拉氏变换,得:
RI ( s) = U i ( s)- U0 ( s) I (s) = CsU 0 ( s)
为便于绘制框图,将上式表示为 1轾 I(s) = 犏 i ( s)- U 0 ( s) U R臌 1 U0 (s ) = I ( s) Cs
U i (s)
1轾 I(s) = 犏 i (s)- U 0 (s) U 臌 R
1 U 0 (s ) = I (s ) Cs
?
1 R
I (s)
U o (s)
I (s)
1 Cs
U o (s)
将两单元框图连接起来,得系统框图:
U i (s)
?U (s)
?
1 R
I (s)
1 Cs
U o (s)
例: 无源网络:
输入 U i ( s ) 输出 U 0 ( s )
。 。
c
ic
i
。
uo
解:1)确定输入、输出。 u i
R1
iR
R2
。
2)列写微分方程:
3)取拉氏变换:
ui ? R1iR ? u0
U i ( s) ? R1I R ( s) ? U 0 ( s)
u0 ? R2i
1 R1iR ? ? iC dt C
U 0 ( s) ? R2 I ( s)
1 R1I R ( s) ? IC (s) Cs
i ? iR ? iC
I ( s) ? I R ( s) ? I C ( s)
U i ( s) ? R1I R ( s) ? U 0 ( s)
I R ( s ) ? ?U i ( s ) ? U 0 ( s ) ? 1 R1
U1(s) U0(s)
1 R1
IR(s)
U 0 ( s) ? I ( s) R2
1 R1I R ( s) ? IC (s) Cs
I(s)
R2
U0(s)
IR (s)
R1Cs
三 : 第三章(第四节) 系统框图及简化 (2)
第四节 系统框图及简化系统框图是系统中各个元件功能和信号流向的图 解表示。(www.61k.com)其优点如下:① 只要根据信号的流向,将各环节的框图连接起来,就 能容易地构成整个系统;② 通过框图可以评价每一个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便 于对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③ 采用框图更容易求取系统的传递函数。干扰 给定量 控制装置 (输入量) 测量元件 被控对象 (输出量) 被控量一、系统框图的组成1. 信号线箭头表示信号传递的方向,在信 号线的上(下)方可以标出信号的 时间函数或其拉氏变换式。xi (t )X i (s)2. 引出点表示把一个信号分成两路(或多路) xi (t ) 输出。信号线上只传送信号,不 X i (s) 传送能量。所以信号虽然分成多 路引出,但是引出的每一路信号 都与原信号相等。xi (t )X i (s)xi (t )X i (s)3. 比较点表示两个(或多个)输入信号 进行相加或相减,信号线上 的“+”或“-”表示信号相 加或相减,相加减的量应具 有相同的量纲。xi (t )xi (t ) ? b(t )? b(t ) B(s)X i (s)4. 方框表示该环节的输入信号按照 xi (t ) xo (t ) 方框中的传递函数关系变换 G(s) X i (s) X o (s) 为输出信号,即表示对信号 进行的数学变换,方框中写 入元部件或系统的传递函数。 X 0 (s) = G (s) X i (s)二、系统框图的绘制绘制系统框图的步骤如下:1) 建立各元件、部件的微分方程,注意相邻 元件之间的负载效应。 2) 在零初始条件下,对各元件的微分方程进 行拉氏变换。3) 根据拉氏变换式中的因果关系,作出各元 件的框图。 4) 按照系统中信号传递的顺序,依次将各元 件的框图连接起来,得到系统的框图。如图所示的RC电路,其微分方 程式为, Ri(t) + u0 (t ) = ui (t ) du0 (t ) i(t) = CdtRi(t ) u i (t )Cu o (t )在零初始条件下进行拉氏变换,得:RI ( s) = U i ( s)- U0 ( s) I (s) = CsU 0 ( s)为便于绘制框图,将上式表示为 1轾 I(s) = 犏 i ( s)- U 0 ( s) U R臌 1 U0 (s ) = I ( s) CsU i (s)1轾 I(s) = 犏 i (s)- U 0 (s) U 臌 R1 U 0 (s ) = I (s ) Cs?1 RI (s)U o (s)I (s)1 CsU o (s)将两单元框图连接起来,得系统框图:U i (s)?U (s)?1 RI (s)1 CsU o (s)例: 无源网络:输入 U i ( s ) 输出 U 0 ( s )。 。cici。uo解:1)确定输入、输出。 u iR1iRR2。2)列写微分方程:3)取拉氏变换:ui ? R1iR ? u0U i ( s) ? R1I R ( s) ? U 0 ( s)u0 ? R2i1 R1iR ? ? iC dt CU 0 ( s) ? R2 I ( s)1 R1I R ( s) ? IC (s) Csi ? iR ? iCI ( s) ? I R ( s) ? I C ( s)U i ( s) ? R1I R ( s) ? U 0 ( s)I R ( s ) ? ?U i ( s ) ? U 0 ( s ) ? 1 R1U1(s) U0(s)1 R1IR(s)U 0 ( s) ? I ( s) R21 R1I R ( s) ? IC (s) CsI(s)R2U0(s)IR (s)R1Cs
系统框图 第三章(第四节) 系统框图及简化 (2)
IC (s)I ( s) ? I C ( s) ? I R ( s)IR(s)I(s) IC(s)U1(s) U0(s)1 R1IR(s)IR (s)R1CsIC (s)R1I R ( s) ?U i ( s) ? R1I R ( s) ? U 0 ( s)IR(s) I(s) IC(s)1 IC (s) CsI(s)R2U0(s)I ( s) ? I C ( s) ? I R ( s)U 0 ( s) ? I ( s) R2将上面的各环节(元件)综合有:Ui(s) U0(s)1 R1I R (s)R1CsIc(s)R2U0(s)三、 系统框图的化简为了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需要对系统的 框图进行运算和变换,求出系统总的传递函数。(www.61k.com] 这种运算和变换,就是将框图化简为一个等效 的方框,而方框中的数学表达式即为系统总的 传递函数。框图的变换应按等效原则进行。Xi(s) G(s)Xo(s)? 等效─所谓等效,即对框图的任一部分进行变换时,变换前后输入输出之间总 的数学关系应保持不变。1. 框图的连接方式及运算法则方框图的基本连接方法只有三种: 串联、并联、反馈。(1)串联连接方框与方框首尾相连,前一 方框的输出就是后一方框的输入,前后方框之 间无负载效应。X i ( s) G1(s) a)X 1 ( s) X o ( s)G2(s)X i ( s)G1(s)G2(s) b)X o (s)X 1 (s) G1 ( s ) ? X i (s)X 0 (s) G2 ( s ) ? X1 (s)X 0 (s) G ( s) ? G1 ( s)G2 ( s) ? X i ( s)上述结论可以推广到任意个传递函数的 串联。n个方框依次串联的等效传递函数, 等于n个传递函数的乘积G (s ) =? G (s) = G (s)G (s)鬃G (s)i 1 2 n i= 1n应当指出,只有当无负载效应,即前一环 节的输出量不受后面环节的影响时,上式 方才有效。(2) 并联连接两个或多个方框,具有同 一个输入,而以各方框输出的代数和作为总 输出。G1(s)X i ( s) ? X 1 ( s)?X o (s)X i (s)G1 ( s) ? G2 ( s )X o (s)G2(s) a)X 2 (s)b)X 0 ( s ) ? X 1 ( s ) ? X 2 ( s ) ? G1 ( s ) X i ( s ) ? G 2 ( s ) X i ( s ) ? (G1 ( s ) ? G2 ( s )) X i ( s ) X 0 (s) ? G1 ( s ) ? G2 ( s ) X i (s)上述结论可以推广到任意个传递函数的并 联。n个方框并联的等效传递函数,等于n个传 递函数的代数和。G (s ) = G1 (s ) 北G2 (s )鬃 Gn (s ) 妆(3) 反馈连接 一个环节的输出,全部或部分地通过 传递函数又回输到输入端。X i (s)E (s )G(s)? B(s )X o (s)X i (s)G (s) 1 ? G (s) H (s)X o (s)H(s) a)b)闭环传递函数 X 0 ( s ) = G ( s) E ( s)E ( s ) = X i ( s) B ( s)消去E (s) (s)得 ﹑B X 0 (s )= G (s ) 轾i (s ) ± H (s ) X 0 (s ) X 臌 轾 G (s ) H (s ) X 0 (s )=G (s ) X i (s ) 1? 臌B ( s ) = H ( s) X 0 ( s)因此X 0 ( s)X i (s) 1 ? G ( s) H ( s)=G ( s)(3) 反馈连接 一个环节的输出,全部或部分地通过 传递函数又回输到输入端。X i (s)E (s )G(s)? B(s )X o (s)X i (s)G (s) 1 ? G (s) H (s)X o (s)H(s) a)b)闭环传递函数 X 0 ( s ) = G ( s) E ( s)E ( s ) = X i ( s) B ( s)消去E (s) (s)得 ﹑B X 0 (s )= G (
系统框图 第三章(第四节) 系统框图及简化 (2)
s ) 轾i (s ) ± H (s ) X 0 (s ) X 臌轾 G ( s) H ( s) X 0 ( s) =G ( s) X i ( s) 1? 臌B ( s ) = H ( s) X 0 ( s)因此X 0 ( s)X i (s) 1 ? G ( s) H ( s)=G ( s)F (s ) =X 0 (s )X i (s ) 1 ? G (s ) H (s )i=G (s )称为闭环传递函数。[www.61k.com)式中分母上的“+”号对应于负 反馈,“—”对应于正反馈。 X (s) E (s) G(s) X (s) 偏差传递函数 ?oE ( s ) = X i ( s)B ( s)B(s )H(s)B ( s ) = H ( s) X 0 ( s) X 0 ( s ) = G ( s) E ( s)E (s) = X i (s ) H (s ) 轾(s ) E (s ) G 臌整理得 1 = Xi (s ) 1 ? G ( s) H ( s) 称为偏差传递函数(偏差信号与输入信号之比) E (s)前向通道传递函数E (s ) (输出信号与偏差信号之比)。 G (s) = X 0 (s )X i (s)E (s )G(s)? B(s )X o (s)H(s)反馈通道传递函数X 0 (s ) (反馈信号与输出信号之比) H (s) = B (s )开环传递函数E (s ) (反馈信号与偏差信号之比)。 G (s) H (s ) = B (s )X i (s)E (s )G(s)? B(s )X o (s)X i (s)G (s) 1 ? G (s) H (s)X o (s)H(s) a)b)X i (s)E (s )G(s)? B (s )X o (s)X i (s)E (s )?G(s)X o (s)B (s )H(s)若反馈通道传递函数H (S) = 1时,称为单位反馈系统, G (s ) 此时: F (s) = 1 ? G (s )例步骤一:消去回路Ⅰ,得:G2 ( s ) Y ( s) ? E2 ( s ) 1 ? G2 ( s ) H 2 ( s )步骤二、消去串联回路,得G1 ( s )G2 ( s ) Y (s) ? E1 ( s) 1 ? G2 ( s) H 2 ( s)X(s)Y(s)步骤三、整个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G1 ( s )G2 ( s ) 1 ? G2 ( s) H 2 ( s) G1 ( s)G2 ( s) Y ( s) ? ? X ( s) 1 ? H ( s) G1 ( s)G2 ( s) 1 ? G2 ( s) H 2 ( s) ? G1 ( s)G2 ( s) H1 ( s) 1 1 ? G2 ( s) H 2 ( s)(4)干扰作用下的闭环系统利用线性系统的可叠加性质: 步骤一:只有N(s)作用得 步骤二:只有X(s)作用得 步骤三:总输出得YN ( s) G2 ( s) ? N ( s) 1 ? G1 ( s)G2 ? s ? H ( s )YX ( s ) G1 ( s )G2 ( s ) ? X ( s) 1 ? G1 ( s )G2 ? s ? H ( s )Y ( s) ? YN ( s) ? YX ( s)G2 (s) ? ? G1 (s) X (s) ? N ( s) ? ? 1 ? G1 (s)G2 (s) H (s)Y (s) ?G2 (s) ? G1 (s) X (s) ? N ( s) ? ? 1 ? G1 (s)G2 (s) H (s)若设计控制系统时,使G1 ( s) H ( s) ? 1,且 G1 ( s)G2 ( s) H ( s) ? 11 则:Y ( s) ? ?G1 (s) X (s) ? N (s)? G1 ( s) H ( s)则由干扰引起的输出: 式中??1 G1 ( s ) H ( s )YN ( s ) ?1 N (s) ? ? N (s) G1 ( s) H ( s )很小,致使干扰 N ( s) 引起的输出很小,这说明闭环系统较开环系统有很好的抗干扰性能, 若无反馈回路,即 H (s) ? 0 则干扰引起得输出 G2 (s) N (s ) 无法减小。2.方块图的简化法则 任何复杂系统的框图,都无非是由串联、并 联和反馈三种基本连接方式组成的,但要实现 上述三种运算,必须先将复杂的交织状态变换 为可运算状态,即进行框图的等效变换。H4 Ur(s) G1 G2H3 H2G3G4Uc(s)---H1①前向
系统框图 第三章(第四节) 系统框图及简化 (2)
通道的传递函数保持不变; ②各反馈回路的传递函数保持不变。[www.61k.com)(1) 引出点后移X i (s)G(s)X o ( s)X i (s)G(s)X o ( s) X i ( s) 1 G ( s)X i ( s) b)a)这样,移动后引出的信号为1 X i ( s )G ( s ) = X i (s ) G (s )(2) 引出点前移X i ( s)G(s)X o ( s) X o ( s)X i ( s)G(s)X o ( s) X o ( s)G(s) a) b)这样,移动后引出的信号为 X 0 (s ) = X i (s )G (s )(3) 比较点后移X i (s) X i (s)?G (s ) G (s )X o (s)G (s )X o (s)?X 1 (s)a)b)X 1 (s)移动前的信号关系是 X 0 (s ) = 轾i (s ) X 1 (s ) G (s ) X 臌 移动后的信号关系是 X 0 ( s ) = X i ( s ) G ( s ) X 1 ( s )G ( s ) = 轾i (s ) X 1 (s ) G (s ) X 臌(4) 比较点前移X i (s)G (s )X o (s)?X i (s)?G (s )X o (s)X 1 (s)1 G(s)X 1 (s)a)b)移动前的信号关系是 移动后的信号关系是X 0 ( s ) = X i ( s )G (s ) X 1 (s )轾 1 X 0 ( s ) = 犏i ( s ) ? X 1 ( s ) X G (s ) 犏 G (s ) 犏 臌X 0 ( s ) = X i ( s )G ( s )X 1 (s )(5) 相邻引出点之间的移动 若干个引出点相邻, 表明同一信号要送到许多地方去。因此,引出点 之间相互交换位置,不会改变引出信号的性质, 不需要作传递函数的变换。X i (s) X i (s) X i (s) X i (s) X i (s) X i (s) X i (s) X i (s)X i (s)X i (s)X i (s)X i (s)a)b)(6) 相邻比较点之间的移动X 1 (s) X i (s)? ?X 2 (s)X 1 (s)X o (s)X i (s)?X 2 (s)?X o (s)a)b)(7)比较点合并:R(s) C(s)??X1(s) X2(s)X1(s) R(s)? C(s) ?X2(s)?注意:比较点和引出点之间一般不宜交换 其位置。由方框图求系统传递函数的基本思路:利用等效 变换法则,移动比较点和引出点,消去交叉回路, 变换成可以运算的简单回路。?例:? R (s ) ?G1??G2? ? ?Y (s )G3G4?G5G2R (s )?G1 1 ? G1G2?Y (s )G3G4 1 ? G4 G5R (s )?G1 1 ? G1G 2 ? G3G4 1 ? G4 G51 1 ? G2Y (s )例:将图示的系统框图进行化简,求传递 函数U0 (s) / U i (s)。R1U i (s)Cs?U o (s)?1 R1R2?解 先用串联法则再用并联法则将图2-30变 换为图2-31a,再用串联法则简化为图2-31b; 最后用反馈法则化简为一个框图2-31c,即求 得传递函数。U i (s)?( R1Cs ? 1) R1U o (s)R2a)U i (s)R2 ( R1Cs ? 1) R1U o (s)?b)U i (s)R2 ( R1Cs ? 1) R1 ? R2 R2 R1Cs ? 1 R1 ? R2R2 令 K= , T = R1C , R1 + R2 则传递函数为 U 0 (s ) K (Ts + 1) = U i (s ) KTs + 1U o (s)c)例2-11 将图2-32所示的系统框图进行化简,求传递 函数X0 (s) / X i (s)。H2X i (s)??X o (s)G2?G1G3 H3G4H1解 这是一个多回路框图,而且有引出点、比较点的 交叉。为了从内回路到外回路进行化简,首先要消除 交叉连接。G2 H 2 / G4X i (s)??
系统框图 第三章(第四节) 系统框图及简化 (2)
X o (s)?G1G2G3 H3G4G4H1a)G2 H 2 / G4X i (s)??G1G2G3 1 ? G3 G 4 H 3X o (s)G4H1b)X i (s)?G1G2G (s ) =X o (s)X 0 (s ) X i (s )G3G4 1 ? G3G4 H 3 ? G2G3 H 2=G1G2G3G4 1 + G2G3 H 2 + G3G4 H 3 + G1G2G3G4 H1H1c)X i (s)G1G2G3G4 1 ? G3G4 H 3 ? G2G3 H 2 ? G1G2G3G4 H1X o (s)d)第五节一、信号流图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信号流图是表示线性方程组各变量之间关系的另一 种图示方法。(www.61k.com]与框图相比,流图符号简单,便于绘制,而 且不必化简,可利用梅逊公式直接求得系统的传递函数。 1. 信号流图表示的方法和基本概念信号流图是由节点和支路组成的信号传递网络X i ( s) E (s )?G(s)X o ( s)X i ( s)E (s) G(s)X o ( s)X o (s)H(s)? H (s )1) 源点:只有输出没有输入的节点。X i ( s)E (s) G(s)X o ( s)X o (s)2) 汇点: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节点。3) 混合节点:既有输入又有输出的节点。? H (s )节点之间用直线相连,用箭头表示信号的流向, 有向线段为支路,在支路上标明节点间的传递关 系。 4) 通路:沿支路箭头方向穿过各相连支路的路径。5) 前向通路: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的通路上通 过任何节点不多于一次的通路。 6) 回路:起点与终点重合且与节点相交不多于一 次的通路。例2-12 试绘制图2-5所示两级RC滤波电路的 信号流图。 R R1 2解 1)已知电路的微分方程组, (t ) i ui1C1uc1i2C2uo (t )ui = R 1i1 + uc1duc1 1 = (i1 - i2 ) dt C1 uc1 = R2i2 + u0 du0 1 = i2 dt C2对各式取拉氏变换得: ü U i (s )- U c1 (s ) ? ? I1 (s ) = ? ?R1 ? ? 1 轾 ? U c1 (s ) = I1 (s )- I 2 (s ) ? ? ? C1s 臌 ? y U o1 (s )- U o (s ) ? ? I 2 (s ) = ? ? R2 ? ? 1 ? ? U o (s ) = I 2 (s ) ? ? C2 s ? tü U i (s )- U c1 (s ) ? ? I1 (s ) = ? 取U i (s )﹑I1 (s )﹑U c1 (s )﹑ ? R1 ? ? I 2 (s )﹑U o (s )作为信号流图的 1 轾 ? ? U c1 (s ) = I1 臌(s )- I 2 (s ) ? 节点,其中U i (s )为输入节点, ? C1s ? y U c1 (s )- U o (s ) ? U 0 (s )为输出节点,按方程式 ? I 2 (s ) = ? ? 的顺序逐个绘制其信号流图, R2 ? ? 就形成完整的系统信号流图, U s = 1 I s ? ? o( ) 2( ) ? ? C2 s ? t?1U i (s) 11 R11 C1 s11 R2I 2 (s)1 C2 s1 U o (s)I1 (s)U c1 ( s)?1?1二、梅逊公式对一个确定的信号流图或框图,应用梅逊 公式可以直接求得输入量到输出量的系统传递 函数。梅逊公式可表示为:P=?kPk D k D式中P-系统总传递函数;P=?kP Dk k DD =1-邋La +a b ,cD-信号流图的特征式;Lb Lc d ,e , fLd Le L f + 鬃???La -所有不同回路的传递函数之和;Lb Lc-每两个互不接触回路传递函数乘积之和;Ld Le L f -每三个互不接触回路传递函数乘积之和;ab ,cd ,e , fPk-第k
系统框图 第三章(第四节) 系统框图及简化 (2)
条前向通路的传递函数;D k-第k条前向通路特征式的余因子,即对于流图 的特征式D ,将于第k条前向通路接触的回路传递 函数代以零值,余下的D 即为D k。[www.61k.com)R1R2例2-13 利用梅逊公 i1 式求解两级RC滤波电路 ui (t ) 的系统传递函数。?1C1uc1i2C2uo (t )U i (s) 11 R11 C1 sI1 (s)?111 R2I 2 (s)?11 C2 s1 U o (s)U o1 ( s)解 输入变量Ui (s)与输出变量U0 (s)之间只有一条前向通路, 即k=1,其传递函数为 1 1 1 1 P1 = R1 C1s R 2 C2 s?1U i (s) 11 R11 C1 sI1 (s)?111 R2I 2 (s)?11 C2 s1 U o (s)U o1 ( s)信号流图中有三个不同的回路 1 1 1 1 1 1 L1 = ; L2 = ; L3 = ; R1 C1s R2 C2 s R2 C1s回路L1 , L2回路互不接触 因此, D =1- (L1 + L2 + L3 ) + L1L2=1+ 1 1 1 1 1 1 1 1 1 1 + + + R1 C1s R2 C2 s R2 C1s R1 C1s R2 C2 s?1U i (s) 11 R11 C1 sI1 (s)?111 R2I 2 (s)?11 C2 s1 U o (s)U o1 ( s)从D 中将与通路P 接触的回路传递函数L1﹑L2和L3都代以零 1 值,即可获得余因子D 1为D1 = 1所以,?PkD k = P D 1 = 1k1 1 1 1 ? ? ? R1 C1s R 2 C2 s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U o (s ) 1 1 P= = ? PkD k = U i (s ) D k R1R2C1C2 s 2 + (R1C1 + R2C2 + R1C2 ) s + 1G4(s)R(s)梅逊公式例R-CG (s) G11(s) H1(s)△1=1R(s)G22(s) G (s)G33(s) G (s)H3(s)C(s)C(s) G1(s) =?G4(s)△2=1+G1H1G2(s) G3(s) 请你写出答案,行吗? G3(s)P2= G4G3L4= – G4G3P1=G1G2G3L1= –G1 H1 L2= – G3 H3 L5 = – G1G2G3L3= – G1G2G3H3H1L1L2= (–G1H1) (–G3H3) = G1G3H1H3L1L4=(–G1H1)(–G4G3)=G1G3G4H1信号流图R(s) 1ega fbchdC(s)前向通路两条四个单独回路,两个回路互不接触 ab c d + e d (1 – b g) C(s) = – a – bg – c – R(s) 1 f h e h g f + af c h总结串 联 G1 G2结构图三种基本形式并 联反 馈 G1G1 G2G2G1 G2G1 G2G1 1+ G1 G2结构图等效变换方法1 三种典型结构可直接用公式2 相邻综合点可互换位置、可合并…3 相邻引出点可互换位置、可合并…注意事项:动画1 不是典型结构不可直接用公式2 引出点综合点相邻,不可互换位置引出点移动G1 G2H2 G3 H3 H1 G4请你写出结果,行吗?H2 G1 G2H11 G4G3 a G4 H3b综合点移动G3G1G2向同类移动 无用功错!G2H1G3 G1G1G2H1G4 G1 G2作用分解G3H1G4 G1 G2H3G3H1 H1H3 H3第六节 物理系统的传递函数推导一、齿轮传动链Tmz1 J1M?1 T1T2 z2J 2 ,? 2z3TmT3T4 z4M LTLJ eq BeqTLeqLeqJ3?3a)b)Tmz1 J1M?1 T1T2 z2J 2 ,? 2z3TmT3T4 z4M LTLJ eq BeqTLeqLeqJ3?3a)b)假设各轴均为绝对刚性,即K J = 可得动力学方程式为: ?? ? Tm =J1q1 +B1q1 +T1 ?? ? T2 = J2q2 +B2q2 +T2,?? ? T3 = J3q3 +B3q3 +TL (2-86) 式中 B1﹑B2﹑B3 ─传动链中各轴及齿轮
系统框图 第三章(第四节) 系统框图及简化 (2)
的粘 性阻尼系数;T1─齿轮Z1对Tm的反转矩; T2 ─齿轮Z2对T1的反转矩; T3 ─齿轮Z3对T2的反转矩; T4 ─齿轮Z4 对T3的反转矩; TL ─输出端负载对T4反转矩,即负载转矩。(www.61k.com)有齿轮传动的基本关系可知Z2 T2 = T1 , Z1Z1 q2 = q1 Z2 Z4 Z3 Z1 Z3 T3 = T3 , q3 = q2 = q1 Z3 Z4 Z2 Z 4Z1 轾 ?? ?? + B q + ? ? ?? ? 犏 q2 + B2q2 + Z3 ( J 3q3 + B3q3 + TL ) Tm = J1q1 J2 1 1 Z2 犏 Z4 臌 2 轾 骣 2 轾 骣 2 骣 1 Z3 Z Z Z 犏 + 珑 1 鼢J + Z 犏 + 珑 1 鼢B + 骣 1 Z 3 ?? + B 珑 鼢 鼢 2 =犏 珑 鼢 J1 J 3 q1 犏 1 珑 鼢 珑 鼢 2 桫 Z Z2 Z2 Z4 Z Z2 4 桫 犏 桫 犏 桫2 鼢 臌 臌 骣 1 Z3 ÷ ?Z ÷T +? ?Z Z ÷ L ÷ 桫2 42? B3 q1骣1 鼢 骣 1 Z3 Z 珑 鼢J + Z 令Jeq = J1 + 珑 鼢 2 J 3 , 称为等效转动惯量; 珑 鼢 Z Z 桫2 桫 2 Z422骣1 鼢 骣 1 Z3 Z 珑 鼢B + Z Beq = B1 + 珑 鼢 2 B3 , 称为等效阻尼系数; 珑 鼢 Z Z 桫2 桫 2 Z4 骣 1 Z3 ÷ ?Z ÷TL , 称为等效输出转矩。 TLeq = ? ?Z Z ÷ 桫2 4 ÷ 将上式改为 ? Tm = Jeqq1 + Beq q1 + TLeq22传动装置可简化为Tm z1 J1M?1 T1T2 z2J 2 ,? 2z3TmT3T4 z4M LTLJ eq BeqTLeqLeqJ3?3a)b)二、车削过程y工件nym fy ybBSm kysb) a)忽略切削过程中工件前一次切纹对背吃刀量的影响, 以名义背吃刀量ym (t )为输入量,以刀架变形yb (t )为 输出量,则车削过程的传递函数推导如下:1. 列写车削过程的微分方程车刀的实际背吃刀量y m (t )可由下式给出,即 ys (t ) = y m (t )- y b (t ) + myb (t - t )式中 y m (t ) ─名义背吃刀量; m─重叠系数,量纲为一,它表示相邻进给间 的重叠程度,一般车削0<m 1。 < t ─工件旋转一周所需时间,t = 60/n,单位为 s;n为工件转速,单位为r/min。切削力与背吃刀量成正比,即fy (t ) = k0 ys (t ) 式中 k0 ─切削刚度系数,与切削宽度、零件材料 和刀具几何角度有关。 机床、刀具、工件系统以切削力fy (t )输入量,以 刀具变形yb (t )为输出量时,可看成图2 - 38a所示的 质量-弹簧-阻尼系统,其动力平衡方程为 2 d yb (t ) dyb (t ) m +B + kyb (t ) = f y (t ) 2 dt dty工件nym fy ybBSm kysb) a)式中 m─机床和刀具在y方向的折算质量;B─机床和刀具在y方向的折算粘性摩擦系数;k─机床和刀具在y方向的折算弹簧刚度;2. 在零初始条件下,分别对式(2-87)、式(2-88) 和式(2-89)作拉氏变换,得Ys (s ) = Ym (s )- Yb (s )(1- me- ts)(2-90)ü Fy (s ) = k0Ys (s ) ? ? y 2 (ms + Bs + k )Yb (s ) = Fy (s )? ? t3. 分别找出各式中信号的因果关系,画出对应于 各式的框图。然后,按照信号传递的顺序将各框图 连接起来,得到车削过程的系统框图,如图2-39d 所示。Ym ( s )Ys ( s )?1 ? ? e ??sYs ( s )k0Fy (s )Fy (s
系统框图 第三章(第四节) 系统框图及简化 (2)
)1 ms 2 ? Bs ? kYb ( s )Yb ( s )a)Ym ( s )Ys ( s )b)Fy (s )1 ms 2 ? Bs ? kYb ( s )c)k0?1 ? ? e ??sd)4. 采用串联法则和反馈法则对系统框图进行化简,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k0 G (s ) = = 2 - ts Ym (s ) ms + Bs + (k + k0 )- mk0e Yb (s )第六节 系统数学模型的MATLAB实现线性定常时不变(LTI)对象有三类:tf对象、 zpk对象和ss对象,即传递函数模型、零极点增益 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www.61k.com]在MATLAB中,可以用四种数 学模型表示控制系统,其中前三种即是LTI对象的 三种模型,第四种数学模型是基于传递函数的系统 框图的MATLAB表示,即MATLAB里的Simlink动态结 构图。每一种数学模型都有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两 种类别。一、传递函数模型对于一个连续单输入单输出(SISO)的LTI 系统,设输入量 为X i (s ), 输出量为X 0 (s ),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G (s)可以表示为 X 0 (s ) b0 s m + b1s m- 1 + 鬃 bm- 1s + bm ? G (s) = = n n- 1 X i (s ) a0 s + a1s + 鬃 an- 1s + an ? num (s ) = den (s )在MATLAB中,传递函数描述法是通过传递函数分 子和分母关于s降序排列的多项式系数来表示的, 并用向量num和den表示:num = [ 0b1 鬃bm- 1bm ] b den = [a0 a1 鬃am- 1am ]在MATLAB中,用函数命令tf()来建立控制系统的传递函 数模型,tf()函数命令的调用格式为sys = tf (num, den) 函数返回的变量sys 为连续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 sys=tf (num, den, Ts ) 函数返回的变量sys 为离散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二、零极点增益模型若连续系统传递函数表达式用系统增益、系统 零点与极点来表示,称为系统零极点增益模型。即 系统传递函数表示为 ? (s - z1 )(s - z2 )鬃(s zm ) G (s) = k ? (s - p1 )(s - p2 )鬃(s pn ) 式中 k为系统增益,z1、z2、 、zm为系统零点, 鬃 p1、p2、 、pn为系统极点。 鬃 在MATLAB中,连续与离散系统都可以直接用向量 z、p、k构成的矢量组[z,p,k]表示系统,即z= [z1 , z2 , 鬃 zm ] , p= [p1 , p2 , 鬃pn ] k= [k ]在MATLAB中,用函数命令zpk()来建立控制系统的传递 函数模型,zpk()函数命令的调用格式为sys=zpk (z,p,k) 返回的变量sys为连续系统的 零极点增益模型。sys=zpk (z,p,k,Ts) 输入参量Ts为采样周期。三、状态空间模型 控制系统在主要工作区域内的一定条件下,可 以近似为线性时不变LTI模型,连续LTI对象系统总 是能用一阶微分方程组来表示,写成矩阵形式即为 状态空间方程? x (t ) = Ax (t ) + Bu (t ) y (t ) = Cx (t ) + Du (t )式中u (t) ─系统控制输入向量; x (t) ─系统状态变量; y (t) ─系统输出向量; A ─系统矩阵; B ─控制矩阵; C─输出矩阵; D ─输入输出矩阵;离散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为ì x (k+1) = Ax (k ) + Bu (k ) ? ? í y k = Cx k + Du k ( ) ( ) ? (
系统框图 第三章(第四节) 系统框图及简化 (2)
) ? ?式中 u (k )、x (k )、y (k ) ─分别是离散系统控制输入量、 系统状态变量、系统输出变量; A 、B 、C 、D ─的含义同上; k─采样点。[www.61k.com]在MATLAB中,连续与离散系统都可以直接用矩阵组[A, B,C,D]表示系统,用函数ss()来建立控制系统的状态空 间模型,ss()函数的调用格式为sys=ss(a,b,c,d ) 函数返回的变量sys为连续系统 的状态空间模型,函数输入参量a、b、c、d分别对应 于系统的A、B、C 、D 参数矩阵。sys=ss (a,b,c,d,Ts) 函数返回的变量sys 为离散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函数输入参量a、b、 c、d含义同上,Ts为采样周期。四、三种模型之间的转换1. 将LTI对象转换为传递函数模型 2. 将LTI对象转换为零极点增益模型3. 将LTI对象转换为状态空间模型五、第四种系统数学模型在MATLAB中还有一种数学模型就是Simulink模 型窗口里的动态结构图。只要在Simulink窗口里按 其规则画出动态结构图,就是对系统建立了数学模 型。再按规则将结构图的参量用实际系统的数据进 行设置,就可以直接进行仿真了。已知系统框图,就可以画出系统Simulink动态 结构图。还可以利用MATLAB进行框图的化简。
系统框图 第三章(第四节) 系统框图及简化 (2)
[www.61k.com]四 : 第七章第三节:四川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七年级 ? 下册
中国地图出版社
SINOMAPS PRESS
第三节 四川省
四川之美,美在山水; 四川之美,美在文化;四川 之美,美在风情;集山水、 文化、风情、人文之美于一 身的土地,就是大美四川。
四川省在中国的位置
第三节 四川省
四川省地处我国西南腹地,位于长江上 游地区。全省总面积48万平方千米,居全 国第五位。2010年常住人口8042万,居全 国第四位。是我国西部强省 。
地理位置
四川与我国哪些省相邻?
青海、甘肃、陕西、重庆、贵州、云南、西藏
半湿润区
湿润区
三级阶梯的分界
第一阶梯
第 二 阶 梯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一、川西高原山地和四川盆地 四川省地势特点
第三节 四川省
1
2
西
东
地势特点:四川省地跨我国地势的第一、
二级阶梯,地势西高东低。
四川省主要地形
地形特点:
四川省地形总体 分为
西部的川西高原山 地 和东部的四川盆地两
大部分。
第三节 四川省
观察景观图:四川省东、西两大地形 区在自然环境方面有哪些差异?
川西北高原牧场
成都平原
第三节 四川省
川西高原山地位 于四川省西部, 包括四川西北部 的高原和西南部 的山地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 省东部以及重庆市 西部,盆地西部为 成都平原,中部为 丘陵,东部为低山 丘陵
第三节 四川省
四川省气候
第三节 四川省
读图: 1.找到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并说出 四川省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点。
2.结合以前所学知识,说出四川省位 于哪两个干湿区,并根据地形、降水 特点,分析四川省水能资源丰富的原 因? 3.“蜀犬吠日”主要发生在哪个地形区?这种现象与当地的气候 条件有什么关系?
4.雅安的年降水量在多少毫米以上,体会“天漏”的含义。
第三节 四川省
同学们,这两句在四 川广为流传的俗语你 听说过吗?你知道这 两句话的含义吗?
第三节 四川省
5.四川省有哪些气候类型? 6.每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是 什么?
四川省气候受地形的影响, 大致可分为川西高原山地和四 川盆地两大气候区。
第三节 四川省
想一想:四川真的就如此风调雨顺吗?
第三节 四川省
这张图说明了什么?
第三节 四川省
2012年2月26日,四川省攀枝花市,半月前,连续的干旱使平地镇平 地村出现用水困难,自来水停水、唯一的水库平地水库也已经基本见 底,村民们只能在水库库底挖井取水,而租用挖掘机打井需要付出很 大的代价,村民们只能以两至三家人集资350元的方式,来共担、共 享一口水井,但这也只能解决10来天的取水问题。
2012年3月9日,近日,四川会
理旱情持续加重,已致15.3515万人、 17.3422万头牲口出现饮水困难,24.858万亩农作物受旱,成灾 17.74万亩,绝收6.414万亩。 2012年6月12日:凌晨6时10分左右,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 集沐乡业隆村一私人采石场遭遇泥石流袭击,导致采石场6间面积约 200平方米左右的工棚被掩埋,致6人死亡。
第三节 四川省
2012年6月15日,15日傍晚,四川省广安市遭受暴风雨袭击,其中岳池县 花园镇最为严重。据当地气象部门介绍,花园镇降雨量达33.4毫米,而风 级达到8级,风速每秒达19.1米。 2012年6月27日20时至28日6时许,宁南县白鹤滩镇矮子沟遭受局部特大暴 雨,降雨量达236毫米,导致三峡公司白鹤滩水电站前期工程施工区矮子沟 处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初步核查有38人失踪、3人遇难。 2012年7月4日,四川万源遭特大暴雨袭击,最大降雨量达250mm,造成该 市30.9万人受灾,紧急转移12万余人。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2013年4月20日,雅安发生7.0级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
主要自然灾害: 干旱、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
第三节 四川省
二、西部强省
2012年上半年,四川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603.91亿 元,同比增长13%。与全国相比,经济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2 个百分点,继续明显高于全国及西部平均水平,继续领跑经济大 省、位居全国前列,继续保持追赶跨越的较快发展势头。
第三节 四川省
A. 四川省工业门类齐全,优势产品多。
第三节 四川省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历史上 人们对进出四川盆地交通艰难的描 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四川盆地北有秦岭、大巴山,南有崎岖 的云贵高原,西有横断山,东有巫山,因 崇山峻岭的阻隔,古代对外联系以拉纤、 古栈道为主,对外交通困难,因此,历 史上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描述。
立交桥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古栈道
成昆铁路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第三节 四川省
B.四川省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形 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立体交通 运输体系。
一个地区的交通状 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 映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水平 1.找出四川省经济 发达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哪里,它们发展经济有 哪些有利条件。 2.找出四川省经济 落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哪里,它们发展经济有 哪些制约因素。
三、独特的地域文化
川菜、小吃、川剧、茶馆、川酒、民族风情、自然风光
夫妻肺片
四川火锅
川菜的烹调方法注重调味,加工细致,以辣、麻脍炙人口。 思考:川菜为什么以麻辣为主?这与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
四川的茶馆除了休闲之外,还是
重要的社交场所,人 们从茶馆或喧闹嘈杂、或平和闲适之中,体味着巴蜀 民风、捕获着市井之趣??
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 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 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 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 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 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在 面对凶猛野兽的时候,为了生存把 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 形态,以吓跑入侵的野兽。川剧把 “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 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蜀绣又称“川绣”, 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 绣品的总称,在晋代被称 蜀中之宝。蜀绣与苏绣、 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 四大名绣之一。
四川省分布着众多的少数民族,这里充满了独具魅 力的民族风情。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藏族同胞在康定跑马山上举办 一年一度的转山会。
彝 族 火 把 节
四川旅游资源丰富
第三节 四川省
第三节 四川省
“九寨归来不看水”,水是九寨沟的精灵。湖、泉、瀑、滩连 缀一体,飞动与静谧结合,刚烈与温柔相济。泉、瀑、河、滩将108 个海子连缀一体,碧蓝澄澈,千颜万色,多姿多彩,异常洁净,能见 度高达20米。九寨沟以翠海(高山湖泊)、叠海、彩林、雪山、藏情 、蓝冰“六绝”驰名中外。
剑门关地处四川省剑 阁县北,是“剑门蜀道” 的中心景区。大剑山中断 处,两峰对峙,自成狭窄 的隘口,七十二峰列阵守 险。远眺,石角北向,宛 若天然城郭。三国时,诸 葛亮相蜀,利用这险峻的 山势,立石为门,始称“ 剑门”。
峨眉山在四川盆地西南部,有“峨眉天下秀”之称,是一 个集佛教文化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第三节 四川省
青城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全山林木青翠,四 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 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 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 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泸州的福宝古镇是四川十大古镇之一,又名佛宝镇,始建于元末 明初,到明末清初已“积众数百家,可为巨镇”,成为大漕河流域政 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建镇时因交通极不方便,谋生艰难,故以 庙宇兴场,得以取名佛保镇。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已有2300多年 的建城历史,为古代巴蜀军事重镇。阆中古城和同为第二批国 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安徽歙
县并称为“保 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第三节 四川省
读图: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分布的特点?
练习 一、填空 ? 1、四川省地形总体分为西部的___________、 ? 山地和东部的__________两大部分
四川盆地
川西高原
? 2、地势特点:四川省地跨我国地势的第一、
?
二级阶梯,地势___________。
西高东低
? 3、四川省气候受地形的影响,大致可分为川西高原山地和四川 川西高原山地 是典型的高原、高山气候,大部 盆地两大气候区。____________ 四川盆地 分地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降水量少而集中。_______ 属亚热 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降水丰沛。有“天府之国”美誉
本节知识小结
1.四川省地理位置和范围 自然环境 2.地形和地势特点 3.气候:川西-高原高山气候,长冬无夏,降水少而集中;
四川盆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热,降水丰沛。
四 川 省
西部强省
1.工农业并举,西部强省 2.交通飞速发展
地域文化
饮食、习俗、旅游资源??
再 见
2013年5月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