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审美活动的现实转化
毋庸置疑,审美对象具有客观性,并非仅仅因为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材料本身具有客观实在性,更主要的是,这些客观物质材料总是承载着,蕴含着一定的客观生活内容。
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种形状总是某一具体事物的形状,作何一种色彩,音响也都必然与某种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如,声音,总是虫鸣声、鸟啼声、水流声、马嘶声、雷吼声、风吹雨打声等;色彩,也无非是绿油油的草地,金黄色的太阳、湛蓝的天空、火红的鲜花、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等,这些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事物并不是作为一种纯然静观的对象被人所注意的,它们也不是自动就进入了人的生活世界。
人首先是通过自己的物质性的生产活动与这些自然实际打交道,这些事物才成为人的对象。而这些不同的自然物,由于在人的生活世界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实际地渗透到了人的命运中从而对人才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在无际的田野和绿色的庄稼中就体现着人对大地慷慨馈赠的期盼;天寒岁暮、风凄木落总是伴随着人对生的艰难操持和辛劳作;在枯腾、老树、昏鸭所交织的场景中印刻着人的羁旅愁思,微风轻拂、春酣日煦就参照与营造着亲人相聚时喜悦的氛围。因此,在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所谓纯粹的不表现任何内容意蕴的色彩、线条、形状和音响。
每一个有意义的事物都属于人的世界,它本身也凝聚并映照着这个世界。再比如,一总艺术作品也并非只是一个等诗人们去赋予其意义的空洞外壳,艺术品就其不可代替性来说,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意义承担者,如果这样,其意义也可以由其他的承担者来承担了。一部艺术作品的意义宁可说是建立它自身的存在之上的。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越是忽视自身的现实存在就越是有助于对象的存在。这种状态,庄子称为“忘坐”。杜大海纳所说:“在一幅形象画面前,我在雷斯达尔画的橡树荫下,在卡纳勒托市,与再现的人物在一起。任务何光线都不是不可能,因为那是画的光线;任何怪物都不是畸形,任何脏乱都不需要打扫,高脚水果盘有权成为歪斜的样子。这倒不说明绘画不现实,这说明我为了宣告绘画的现实性而使自己非现实化了,说明我已涉足绘画为我这价目变成新人的人打的那个新世界。”
审美活动以其自由性、全面性和超强性,不仅使事物审美对象向人拓展出来,获得现实的存在。(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二 : 分析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探究的反思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年来我国学术探究的热门新题目之一。其内容包括两个层面摘要:一是艺术和审美进进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非凡是大产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新题目在我国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于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西方学者对西方当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目前状况的评定,它是否适用于当下的中国?在多大程度上适用?要深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探究,有效的路径是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产业生产的实践活动,对不同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消费的全过程进行具体的、实证的分析探究,总结深层审美化的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新的实践,使美学理论为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三 : 选修课审美与人生论文《谈谈日常生活中的美》
谈谈日常生活中的美
XXX
(&&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2010级 环境生态类)
[ 摘 要] 在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提升的今天, 人们是怎样感受美的呢?答案是,人们有意或无意地欣赏日常生活之中的美。(www.61k.com)本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美概念的辨析, 以及对它在当下审美文化中的表现的描述与分析, 揭示出日常生活美的真谛。它唤醒的或者参与的日常生活会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会使人更加愿意生活, 更加愿意在生活中看见、创造并体验审美的快乐。
[ 关键词] 美 日常生活 风景
美是日常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艺术,但美与不美却要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感受。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与生活中寻真美,感受美给我们带来的愉悦,尤其是在这个充斥着名牌﹑奢侈品和各种?凤姐﹑?伪娘?﹑?小月月?现象以及攀比风的时代,我们怎样独善其身,于‘乱世’中发现生活之美呢?其实美已于无形中渗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了。
现代匈牙利美学家卢卡契并不是第一个关注日常生活的人, 但是他指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态度既是每个人活动的起点,也是每个人活动的终点, 意味着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无不来源于日常生活, 也无不为了日常生活。以此出发, 看待审美的日常生活化, 我们说, 审美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今天,终于飞入寻常百姓家确实是审美的归宿,
生活中的美 选修课审美与人生论文《谈谈日常生活中的美》
也是日常生活的需要, 而最关键的是审美权终于从贵族的、精英的手里到了平民的、大众的手里, 审美也终于能换个活法了。(www.61k.com]换个活法使审美的性质有了部分的改变, 使审美的方向有了一定的位移, 用一个最简单的比喻来说, 则是审美的眼光有了变化。
如果我们改变自己的审美态度,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去审视, 那么, 我们会发现, 一百多年前, 别林斯基说的,生活就是美, 在今天确实具有现实的意义。今天的街道上巨幅广告林立, 广告从设计到制作, 广告内容从住宅楼到手机、从汽车到日常生活用品, 都经过了精心的包装, 呈现在蓝天大海、高山流水、青草红花、俊男靓女的身边, 无不渗透着美的元素, 使人感受着美的气氛。商场内外各式各样的商品以不同的形式展示着自己美的姿态, 或庄严、或幽默、或素朴、或华丽, 商场内部以其个性化的装饰满足着顾客的眼球, 以其经典的、流行的音乐满足着顾客的耳朵, 在这样的空间里就像在艺术展厅一样, 使人感到满足。这是街道之美,城市之美。人们喜欢走进街道, 因为他们喜欢她的美。
于是,逛街成为了人们感性的释放, 也是对美的熏陶与享受,而不只是为了购物而购物,因为街道、商场的装饰, 柜台、商品的摆放, 都体现着美的原则; 某件商品的造型、质量、价格, 使你惊喜、使你震惊的程度绝不亚于一部小说、一场电影, 喜欢使你不由自主地把它拿在手中把玩。如果是件衣服, 你会试穿它,对着镜子你读到了你的美丽, 好像以前从来没有过似的。你就是在这种无意识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欣赏美,如何发现美, 并检验了你自己的审美标准、欣赏水平的。
生活中的美 选修课审美与人生论文《谈谈日常生活中的美》
而这只是日常生活中美的冰山一角。(www.61k.com]
还有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节日、仪式。它在召唤参与并创造
的同时, 也把人从家里吸引到广场、市场。广场彩旗飘飘, 车水马龙, 万人攒动, 置身于其中, 有如水中游鱼自由自在。就像在商场一样, 表演和观看使人一方面变得更加形象化, 一方面又目不暇接。他人是你眼中的风景, 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 人们互为风景, 展示苗条的体型、诱人的面孔、时尚的衣服, 卞之琳的《断章》为何能令广大读者如此迷酔?我们来看看诗的内容: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多么美的情景,诗中的景色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之景,作者以第二人称的口吻将她们描述得如此美好,是每个读诗的人如身临其境,在想象中美上加美。可以说,这是一首为我们诠释生活之美的诗歌,读这首诗,就等于是在感受美。
还有世界为我们提供的各种各样的风景名胜﹑奇迹奇观,它们都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大自然能够每时每刻吸引我们‘浪迹天涯’的原因。这些风景是如此美好,每时每刻都让我们倍感舒爽﹑愉悦﹑幸福,庆幸自己能够生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其中,人是人能够看到的最美的风景, 没有一部小说能塑造如此众多的活生生的形象, 没有一首诗能表达出在如此细腻微妙、生动的表情下潜伏着的复杂深刻的
生活中的美 选修课审美与人生论文《谈谈日常生活中的美》
思想感情。(www.61k.com]试想一下,如果地球上只你一人,你还有心情感受美吗?于是,我们会发现,其实日常生活中的美,最应该提的就是我们人类本身,或者说,是人的身体。在这个‘美女帅哥’到处被泛滥使用的年代里,我们对人的美丽魅力似乎已经越来越麻木,但没有人会否认这个世界依然有美人,也是这样的一些人给我们以各种各样的力量,无论精神上还是生活中。我们将这些人称为父亲﹑母亲﹑兄弟姐妹﹑朋友﹑恋人﹑偶像甚至牵动我们心弦的陌生人。我想,这个世界要是没有了这些人,美丽将不复存在,因为我们的内心从此再也无力欣赏这个世界,无论她还有怎样的风景。 因为人类是这个世界的主体,而那些人正好是我们心中美的代表。没了他们,我们的生活将会一片黑暗,将美吞噬一干二净。所以,日常生活中,最美的风景是人。无论我们每天接触多少人,我们百看不厌的都是人。众生百态,看是看不够的,尽管人心叵测,但没有丑恶的嘴脸,又怎么能发现美丽的魅力呢?既然如此,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个人素养,努力向着美的标准靠近,做到无愧于己,无愧于人,则此生可无憾也。
总之,日常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它,已经成为这个社会当中 最主流的、最强有力的文化建构力量, 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喂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在不知不觉中,构造了人们的情感、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 构造了人们的向往、恐惧和需求, 悄然地改变着社会的结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们对于生命、对于爱、对于恨、对于死亡等等最基本观念的看法。它唤醒的或者参与的日常生活会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会使人更加愿意生活, 更加愿意在生活中看见、
生活中的美 选修课审美与人生论文《谈谈日常生活中的美》
创造并体验审美的快乐。(www.61k.com)
参考文献:
[1] 易英. 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 M]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2004.
[2] ( 匈) 乔治. 卢卡契. 审美特性[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1986.
[3] 汪民安. 街道的面孔、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 . 南京: 江苏
人民出版社, 2006.
[4] 卞之琳﹒卞之琳诗选[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四 :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摘要:
“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件崭新的美学事件在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被催生出来并日趋占据美学的阵营,它跨越了传统艺术的范围,把“审美”引向日常生活领域。日常生活审美不仅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更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本文试图探讨“日常生活审美化”给现代生活带来的影响,理论建树在哪里,普遍共通感、超越现实的批判性原则,与其无法回避的精神危机。
关键字: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理论建树 影响 精神危机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最早提出来的。近年来“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话题开始在国内流行,这一现象不是偶然的,其中既有西方后现代理论影响的原因,又有着当前日常社会生活发展的现实背景因素。对此,我们需要做的,是对其价值和合理性作出积极的评价,同时也要以冷静的态度对其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并且结合中国当代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实际,对传统的理论和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者们的观点进行验证,从而得出具有学术价值的结论,而不能简单地跟风或排斥。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建树
一、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大概有两层含义:第一,艺术家们摆弄日常生活的物品,并把它们变成艺术对象。第二,人们也在将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转变为某种审美规划,旨在从他们的服饰、外观、家居物品中营造出某种一致的风格。
依照这一界定,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首先是指艺术活动的日常器具转化为艺术品,这的确是现代艺术的重要发展趋向。我们知道,现代主义艺术有一个显著的倾向,那就是它的精英主义、纯粹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文化取向,在纯粹性的追求中将艺术和生活剥离开来。而杜尚骇世惊俗的所谓艺术,显然是以一种棒喝的方式警醒人们,艺术并不只是那些精心雕琢、创意奇特的东西,也许艺术品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艺术品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器具。在美学史上,审美化一直是一个带有乌托邦性质的未来目标。尤其是近代以来,美学常常不是在早已逝去的古希腊时代寻找意境,就是对尚未到来的某种美好未来憧憬期待,严肃的美学似乎很难把审美化直接派付给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本身并不是一个无差别的普泛化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了文化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场”。占据这个“场”的主导社会力量就是普通群众。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是,这种普通群众的审美化诉求,却往往会作为某种普遍的社会和文化倾向呈现出来。以这种观点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作为一种社会审美的意识形态,显
然从精英的消费取向和生活方式,悄悄地转化为人所共有的某种生活样板。当不同的社会阶层都追求这样的审美化时,他们以为是在塑造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有某种观念的转变和视角的变化。新型知识分子挂在嘴上的莫过于所谓“个性”、“风格”、“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他们对差异极为关注,因而,消费文化中就充满了对差异的前所未有的强调和重视,广告中到处可见住“特别为您量身定做”、“满足您的个性欲望”诸如此类的话语。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任意支配时间被空前挤压,传统的那种审美观念落后于日新月异的生活变化,人们生活习惯相应发生了改变,人们通过上网、泡吧才能释放自己郁积已久的空虚和压抑,这些快餐式的文化并没有消费者真正的美感,但得到真正的审美需要难度太大太遥不可及,因此,沉浸在“美”的替代品中,获得一时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也是好的,而且这种获得相对来说更为轻松和便利。“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审美主流,对各种消费现象作出了合理的解释,构建了新的审美理论框架。
(二) 日常生活审美化”给当代生活的影响
一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直接将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质所充满。在大众日常生活的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衣、食、住、行、用之中,“美的幽灵”便无所不在——外套和内衣、高脚杯和盛酒瓶、桌椅和床具、电话和电视、手机和计算机、住宅和汽车、霓虹灯和广告牌——都显示出审美泛化的力量,当代设计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就连人的身体,也难逃大众化审美设计的捕捉,从美发、
美容、美甲再到美体都是如此。可见,在当代文化中,审美消费可以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美的消费品,这便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极致状态。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最突出呈现,是仿真式“类像”在当代文化内部的爆炸。当代影视、摄影、广告的图像泛滥所形成的“视觉文化转向”,提供给大众的视觉形象是无限复制的影像产物,从而对大众的日常生活形成包围。这些复制品由于与原有的摹仿对象发生了疏离,所以就成为了一种失去了摹本的“类像”。它虽然最初能“反映基本现实”,但进而又会“掩饰和歪曲基本现实”,最终“掩盖基本现实的缺场”,不再与任何真实发生关联 。如此一来,类像世界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被销蚀了,类像已内化为大众自我经验的一部分,幻觉与现实混淆起来。这种“虚拟真实”与“实存真实”区分的抹平,带来的正是一种“超真实”的镜像 。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带来的精神危机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图像文化的血肉联系导致了审美平面化、形式化的特征。当代电子传媒在现实审美中改变了传统美学的审美方式,人们摆脱了对于文字的艰难阅读和理解而越来越倾向于对图像的直观,日用商品的漂亮包装代替了人们对商品使用功能的关心,在可视的现实中实体形式的审美“物化”了当代人的审美趣味。平面化、直观化、瞬息万变的图像、实物充斥于现代人的眼球,使得人们醉心于高科技打造的美仑美矣的审美幻觉之中。艾尔雅维茨在《图像时代》
的第一章标题中这样直言现代人审美习惯的改变:“我从不阅读,只是看看图画而已’。“图像”的美学价值直接依赖于某种形式存在的视觉魅力。‘日常生活审美化”那种直接、强烈的感受性,超负荷感、无方向性、符号与影像的混乱融合以及能指的游戏直接的带来了后现代消费文化的“无深度”。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以贴近世俗生活的姿态,展示审美“功利性”的一面。韦尔施指出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过度审美化了。……在我们的公共空间中,没有一块街砖,没有一柄门把手,的确没有哪个公共场所逃过了这场审美化的蔓延。‘让生活更美好’是昨天的格言,今天它变成了‘让生活、购物、交流与睡眠更美好’。而推动这场审美革命的真正动因是消费时代的市场、资本、文化工业等的控制和操纵。在市场消费的诱引下,大众文化的打造者为了追逐经济利润,消费大众为了追逐时尚和满足世俗虚荣心的驱使之下共同塑造了审美趋时性、媚俗化的走向。以泛化“美”的消费文化取代了审美,艺术审美活动不再是人类精神解放的工具,而是变成人类迈向精神家园的沉重束缚。 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致使美失落它更深邃的人文内涵,充其量游移在肤浅的直观的感官层面,以一种粗滥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大众瞬时性满足的一次性“文化快餐”。亮丽的包装掩饰着内容的空洞。当社会充斥着各方面的虚拟化的审美符号的消费时,影像代替了实际的生活,广告代替了实在的事物,商标代替了真正的质量,包装与衣饰代替了内在的品味,整容过的外貌代替了本真的内心,网络自慰代替了真实男女的情感,游戏积分取代了真正的财产拥有等等。“过分审
美化”导致的不是真正“美的艺术过剩”造成的审美疲劳,而是在审美文化垃圾和心灵鸦片包围中失去对于真正美的理想和崇高事物的判断力和追求,审美的泛滥使得美变得毫无意义,而我们对于审美也会因此而变得麻木不仁。
参考文献
[1]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02.(1).
[2] 周宪主编. 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韦伯.于晓、陈维纲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 ,1987:142.
[4]斯蒂芬里根.在伊格尔顿读者曝光[M] .牛津:布莱克威尔, 1998:236.
[6]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95—105.
五 :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摘要:
“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件崭新的美学事件在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被催生出来并日趋占据美学的阵营,它跨越了传统艺术的范围,把“审美”引向日常生活领域。(www.61k.com]日常生活审美不仅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更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本文试图探讨“日常生活审美化”给现代生活带来的影响,理论建树在哪里,普遍共通感、超越现实的批判性原则,与其无法回避的精神危机。
关键字: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理论建树 影响 精神危机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最早提出来的。近年来“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话题开始在国内流行,这一现象不是偶然的,其中既有西方后现代理论影响的原因,又有着当前日常社会生活发展的现实背景因素。对此,我们需要做的,是对其价值和合理性作出积极的评价,同时也要以冷静的态度对其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并且结合中国当代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实际,对传统的理论和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者们的观点进行验证,从而得出具有学术价值的结论,而不能简单地跟风或排斥。
日常生活审美化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建树
一、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大概有两层含义:第一,艺术家们摆弄日常生活的物品,并把它们变成艺术对象。(www.61k.com)第二,人们也在将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转变为某种审美规划,旨在从他们的服饰、外观、家居物品中营造出某种一致的风格。
依照这一界定,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首先是指艺术活动的日常器具转化为艺术品,这的确是现代艺术的重要发展趋向。我们知道,现代主义艺术有一个显著的倾向,那就是它的精英主义、纯粹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文化取向,在纯粹性的追求中将艺术和生活剥离开来。而杜尚骇世惊俗的所谓艺术,显然是以一种棒喝的方式警醒人们,艺术并不只是那些精心雕琢、创意奇特的东西,也许艺术品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艺术品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器具。在美学史上,审美化一直是一个带有乌托邦性质的未来目标。尤其是近代以来,美学常常不是在早已逝去的古希腊时代寻找意境,就是对尚未到来的某种美好未来憧憬期待,严肃的美学似乎很难把审美化直接派付给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本身并不是一个无差别的普泛化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了文化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场”。占据这个“场”的主导社会力量就是普通群众。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是,这种普通群众的审美化诉求,却往往会作为某种普遍的社会和文化倾向呈现出来。以这种观点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作为一种社会审美的意识形态,显
日常生活审美化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然从精英的消费取向和生活方式,悄悄地转化为人所共有的某种生活样板。(www.61k.com)当不同的社会阶层都追求这样的审美化时,他们以为是在塑造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有某种观念的转变和视角的变化。新型知识分子挂在嘴上的莫过于所谓“个性”、“风格”、“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他们对差异极为关注,因而,消费文化中就充满了对差异的前所未有的强调和重视,广告中到处可见住“特别为您量身定做”、“满足您的个性欲望”诸如此类的话语。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任意支配时间被空前挤压,传统的那种审美观念落后于日新月异的生活变化,人们生活习惯相应发生了改变,人们通过上网、泡吧才能释放自己郁积已久的空虚和压抑,这些快餐式的文化并没有消费者真正的美感,但得到真正的审美需要难度太大太遥不可及,因此,沉浸在“美”的替代品中,获得一时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也是好的,而且这种获得相对来说更为轻松和便利。“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审美主流,对各种消费现象作出了合理的解释,构建了新的审美理论框架。
(二) 日常生活审美化”给当代生活的影响
一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直接将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质所充满。在大众日常生活的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衣、食、住、行、用之中,“美的幽灵”便无所不在——外套和内衣、高脚杯和盛酒瓶、桌椅和床具、电话和电视、手机和计算机、住宅和汽车、霓虹灯和广告牌——都显示出审美泛化的力量,当代设计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就连人的身体,也难逃大众化审美设计的捕捉,从美发、
日常生活审美化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美容、美甲再到美体都是如此。[www.61k.com)可见,在当代文化中,审美消费可以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美的消费品,这便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极致状态。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最突出呈现,是仿真式“类像”在当代文化内部的爆炸。当代影视、摄影、广告的图像泛滥所形成的“视觉文化转向”,提供给大众的视觉形象是无限复制的影像产物,从而对大众的日常生活形成包围。这些复制品由于与原有的摹仿对象发生了疏离,所以就成为了一种失去了摹本的“类像”。它虽然最初能“反映基本现实”,但进而又会“掩饰和歪曲基本现实”,最终“掩盖基本现实的缺场”,不再与任何真实发生关联 。如此一来,类像世界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被销蚀了,类像已内化为大众自我经验的一部分,幻觉与现实混淆起来。这种“虚拟真实”与“实存真实”区分的抹平,带来的正是一种“超真实”的镜像 。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带来的精神危机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图像文化的血肉联系导致了审美平面化、形式化的特征。当代电子传媒在现实审美中改变了传统美学的审美方式,人们摆脱了对于文字的艰难阅读和理解而越来越倾向于对图像的直观,日用商品的漂亮包装代替了人们对商品使用功能的关心,在可视的现实中实体形式的审美“物化”了当代人的审美趣味。平面化、直观化、瞬息万变的图像、实物充斥于现代人的眼球,使得人们醉心于高科技打造的美仑美矣的审美幻觉之中。艾尔雅维茨在《图像时代》
日常生活审美化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的第一章标题中这样直言现代人审美习惯的改变:“我从不阅读,只是看看图画而已’。(www.61k.com)“图像”的美学价值直接依赖于某种形式存在的视觉魅力。‘日常生活审美化”那种直接、强烈的感受性,超负荷感、无方向性、符号与影像的混乱融合以及能指的游戏直接的带来了后现代消费文化的“无深度”。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以贴近世俗生活的姿态,展示审美“功利性”的一面。韦尔施指出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过度审美化了。……在我们的公共空间中,没有一块街砖,没有一柄门把手,的确没有哪个公共场所逃过了这场审美化的蔓延。‘让生活更美好’是昨天的格言,今天它变成了‘让生活、购物、交流与睡眠更美好’。而推动这场审美革命的真正动因是消费时代的市场、资本、文化工业等的控制和操纵。在市场消费的诱引下,大众文化的打造者为了追逐经济利润,消费大众为了追逐时尚和满足世俗虚荣心的驱使之下共同塑造了审美趋时性、媚俗化的走向。以泛化“美”的消费文化取代了审美,艺术审美活动不再是人类精神解放的工具,而是变成人类迈向精神家园的沉重束缚。 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致使美失落它更深邃的人文内涵,充其量游移在肤浅的直观的感官层面,以一种粗滥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大众瞬时性满足的一次性“文化快餐”。亮丽的包装掩饰着内容的空洞。当社会充斥着各方面的虚拟化的审美符号的消费时,影像代替了实际的生活,广告代替了实在的事物,商标代替了真正的质量,包装与衣饰代替了内在的品味,整容过的外貌代替了本真的内心,网络自慰代替了真实男女的情感,游戏积分取代了真正的财产拥有等等。“过分审
日常生活审美化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美化”导致的不是真正“美的艺术过剩”造成的审美疲劳,而是在审美文化垃圾和心灵鸦片包围中失去对于真正美的理想和崇高事物的判断力和追求,审美的泛滥使得美变得毫无意义,而我们对于审美也会因此而变得麻木不仁。(www.61k.com]
参考文献
[1]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02.(1).
[2] 周宪主编. 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韦伯.于晓、陈维纲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 ,1987:142.
[4]斯蒂芬里根.在伊格尔顿读者曝光[M] .牛津:布莱克威尔, 1998:236.
[6]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95—105.
本文标题: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审美活动的现实转化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