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从一大到十八大观后感-《八十一格》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7-09-24 所属栏目:观后感

一 : 《八十一格》观后感

《八十一格》观后感

近日,我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下观看以大学生毕业、就业为题材的了电影《八十一格》,这次活动,不仅让我重温了学生时代的感觉,收获也很多。

该影片围绕某企业招聘选拔优秀大学生为背景展开了故事情节,反映的是一群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面对事业、友情、爱情时遇到的挑战、困惑与成长过程。影片导向积极向上,通过一个又一个谜题的考验,向年轻人传达了现代企业对人才的定义——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情绪控制力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观看完这部影片后,使我深深的体会到,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的群体中,团结、信任、合作可以让我们集思广益,解决生活、工作中的一个个困难;运用智慧则可以让我们的工作提高效率,事半功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则可以让我们信心百倍的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各种挑战。通过观看此部影片,我的心情也此起彼伏,联想到自己从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确实也是经历了这样一个由困惑、迷茫到成长的自我挑战、自我进化的过程。在工作中不断接受新的任务,不断自我加压、提高标准,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挑战和自我激励,促使自己由学生到工作,由工人到干部,由平凡岗位到积极努力——不断进取,不断提高。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其实也曾迷茫过。已过了而立之年的我,在生活中有时也会有很严重的攀比心,有时也会感到莫名其妙的浮躁性情不安。或许,我们现在的生活稳定了、踏实了,感觉自己正在逐渐的消磨这青春的意志、激情、活力、梦想,看过这部电影后,我感觉我的青春又回来了。面对挫折和困难,我不再怨天尤人,因为只有懦夫才会那么做。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会以最饱满的激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朋友们,你们是否还在为了这些生活中的烦恼而郁闷、急躁呢?是否还在因为和周围的人攀比而感到伤心失落?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完全相同,我们只需和自己的过去比较就可以了。只要我们一天比一天进步就好,就像影片中所说“要让社会接受,就必须改变自己”, 端正自己的人生观,确定目标,不断激励自己,用优秀党员干部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用优异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练就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迎接工作中的每一个挑战,圆满完成好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一一年九月十一日

二 : 一个“八十后”青年的诗观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对诗歌产生了兴趣。过去的很多事情,我都已经记不清了,只能靠推测,我最早接触的诗歌应该是李白的《静夜思》,因为那时候我们的小学课本上最早录入的诗歌似乎就是这首。那时候的我对文字的理解还很肤浅,胆大妄为地觉得我也能写出这样的诗句,然后就自己写了首古体诗,诗的具体内容我记不清了,大概是写瀑布下的水草的坚韧的精神的,七绝一首。那首诗写在我的图画本上,我还用圆珠笔在诗旁边画了一幅与诗意境相符的画,现在想来那时候我就应该知道我有写诗和画画的天分。然后,这首诗被我的爸爸妈妈发现了,他们告诉了爷爷,我爷爷以前做过教师,很受到村里人的尊重。我还能记得他们三个人坐在沙发上问我,这首诗是不是我抄的。我说不是,其实当时我很高兴。然后印象里我一个人捧着本子,坐在家门口一遍遍看那只有二十八个字的诗。从此我有了一个成为诗人的梦想。

直到初三,我都是写些古体诗,那时候我还没有更多地接触诗歌,对诗歌的了解还仅仅是那些被选入课本的古诗。自从读初中开始,我才慢慢地接触到新诗,那时候最早接触的好像是臧克家的《有的人》吧,我慢慢知道了新诗和古诗的区别。初三的时候,我开始写一些新诗,不过那时候写的东西实在很次,现在早已经找不到了。那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一个女老师,用现在我们的话来说,算一很牛的人。她常会给我看一些她读书的时候写过的一些文字,现在已经没什么印象了,不过似乎那时候同学们都觉得很不错。我把写的一些诗给她看,得到的回应是,她在全班同学面前说我是个疯子。我仍然能记得那时候,我的脸很红,心里受到了打击。但我没有放弃,这并非是为了和那个老师较劲,只是我不愿意放弃我自己的理想。

我在初三毕业的时候,从村里的高中学生的课本上看到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我们那会,这首诗一直是作为经典被传诵的。我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样的诗风的影响,然后我接触的诗人以及诗作越来越多,在我的心里比较有份量的有:舒婷,顾城,席慕容,食指,北岛。你可以看得出来,对我影响比较大都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是的,我一直都认为朦胧诗是新诗的高峰,直到现在。

一直到上大学,我都没有间断对于诗歌的写作和探索,而且在我现在就读的大学里,我遇到了一个真正的诗人——骆晓戈。其实骆老师的诗歌并非我喜欢的风格,但我从她那里领略到了文学的真正的含义。正是因为这些,我才开始探索自己的诗歌的方向,开始构建自己的诗观。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经历了很多痛苦和迷茫,我的诗观有了自己的雏形。

观我,一世界,众世界。

观我,这一灵感来自贾平凹的中篇小说《观我》中的一段,关于观世音菩萨的说法“观世音菩萨观世观我……”。当然我的诗观并非脱化于贾平凹的小说,只是因为“观我”这个词,我突然有了感觉——观望自我,以一世界窥见众世界。其实我是先得到“一世界,众世界”的诗境,然后才有了“观我”这一诗观。一世界,就是自己的世界,我始终觉得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认识整个世界。就是要让自己走出自己来看自己,然后回到自己,认识世界。(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我们这一代人,被称为“八十后”,有很多年龄和我相近的男男女女活跃在社会上,当然我比较关注的是被称为“八十后作家”那一群人。他们写得最多的是小说、散文,很少见到有写诗歌的出名的八十后作家,而且在他们眼里诗人不过是一个玩笑,新诗则完全走到了末路。我生于1987年,绝对的八十后,读到那些所谓的“八十后”写的东西,我觉得我很能理解他们的心境,毕竟那是我们这个年龄的人的普遍的心态,往往都是针对自己的心境,描述自己心里的故事。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们并没有接触到真正的文学。每当我听骆晓戈老师的课,这种感觉就尤为明显、深重。文学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那点感情,要有一颗博大的心去感受世界,接触更广泛的天地,要让自己的文字接触到现实,对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有所帮助,仅仅表达自己是远远不够的。每每听到骆老师讲到这些,我就会静下来翻看自己写的东西,默默思考。我以前以为诗歌只要写给自己看就好了,我只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以及有名的、莫名的忧郁。现在,我终于觉得文学并非只是自己的自说自话,我们需要让我们的文字在表达自己的同时尽量对这个社会有所作用。

看八十后的小说、散文,他们更多的表达的是自己的世界,大多弥漫着忧伤、迷茫的感觉。我们为什么迷茫,为什么忧伤?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真正想要什么。八十后是无奈、漂泊的一群人,因为世界在我们眼里不真实,不像我们心里一直想象的那样,我们害怕被伤害,不善于交际,我们蜷缩在自己的世界,与世隔绝。更多的时候,我们被很多世俗的东西裹挟着向一个我们不想去的地方拥过去。有的时候,我们又偏执地追求我们心中所相信的东西,当我们受到挫折,我们并非埋怨别人,更多的时候是撕裂自己。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被追求的东西太多了,金钱、名望、权利等等等等。那些曾经被禁制的欲望从众多泉眼一样的角落喷涌出来,理想退居二线了。也许你现在跟以年轻人谈理想,他们会说你白痴,叫你务实一些。称别人文学青年,现在已经成了骂别人的话了。很多人追求所谓的时尚、流行,希望能尽情享受。我并不是要批评他们,我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我知道那是因为我们迷失了自己。被热播的电视剧《奋斗》之所以热播,其实是安慰了那群沉浸在自己的理想的年轻人,迎合了他们虚无的梦幻。

怎样才能不迷失自己?从自己开始,认识自己——观我。我觉得这很符合我们这群八十后的性情和心境,毕竟我们还很年轻,阅历太少。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并非我的能力或者诗歌的影响所能彻底改变的,我只是想把自己的想法和理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我觉得当我们能够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需要和理想,我们就不会再迷茫,我们就会变得坚强,坚定。

很多人觉得中国的新诗已经走上了末路,我不同意,但我觉得现在的新诗确实不如人意。那些在《诗刊》上刊登的诗是五花八门的,但大部分都流于晦涩,过度的散文化。韩寒把一些新诗说成,是把一篇三流散文竖着写出来,这个说法虽然让我很不舒服,但很多时候,我不得不承认在这个思想文化文化多元化,缺乏认同,众多观念交杂的时代,很多东西都变得不纯粹。而诗歌却是一个纯粹的东西,它的美不仅仅来源形式,更来源于它丰富的内涵。过多的雕饰必定会让它面目全非,不伦不类。

我一直希望有人可以改变这个局面,让诗歌重新回到大家的生活里。但我很失望,大家看起来都很忙,也许在这个世界生活压力真的很大,也只有我们这些看似无忧无虑生活着的大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这些事情。我知道我也许是自不量力,但我希望新诗能走出尴尬,焕发它应有的魅力。所以我想说出我对诗歌的想法,我的诗观。虽然这仅仅是一个苍白的想法,一个雏形,但我希望能让浮躁的人们在诗歌的世界里变得安静,去默默思考,去接近自己,接近自己的灵魂,终有一天我们能够获得开悟,面对生活露出微笑。

这就是我,一个“八十后”文学青年的诗观——观我,一世界,众世界。

三 : 从一个八十岁的老网友那读到的浪漫

从网上认识了个年纪很大的网友,每次跟他聊天都有说不完的话,他喜欢跟我讲他从他爷爷父辈那听来的故事,但更多的还是他自己的一些记忆。从他相册里看见他七十多岁仍每天自己出去晨跑,更不容易的是他经常上网打游戏聊天,根本想不到他是将近八十的老头。

今天是他老伴的忌日,他头像换成了黑白的。

聊了半天,他开始讲他老伴的故事,作为他唯一的听众,我只是默默地用表情回答我在认真的听。

他老伴比他大四岁,几年前死于心脑血管病,多年来他尝够独处的滋味,儿子们有自己的企业,家里富裕的很,但唯一缺少的却是彼此间的关爱。

他早年参军,后来甚至当过中尉,媳妇是参军前父母给介绍的,说是他走了后至少会有人照顾他们,晃晃几年过去,等到他参军回来,当年的女孩早已满脸褶子,家中父母也是一身的怪病。回来后他被安排到外地去当一个副厂长,但因为不能带父母去那住公寓,妻子选择了留下来照顾父母。又是五年过去了,等到他回来的时候,眼前的这个女子看上去分明已年过半百。岁月不饶人,更何况这是个忙碌的年代。他把父母和妻子接到省里去了,为了这个守候自己十年的女子,他一直任劳任怨,即使妻子粗话连篇,即使妻子经常在邻居家面前丢人,他只是淡淡地笑过,因为他知道,他不仅爱她,更不舍的她,因为她为他失去了太多。

一次偶然的体检,妻子被查处有心脑血管病(具体他也说不清是什么病)。医生说这种病老年人很常见,只要注意休息就没什么大事,可不幸的是,老伴最终还是在在一个冬天的晚上悄然离去。从此,他便再没听过妻子的唠叨,再没见过妻子那枯萎的手指。偶尔放开收音机,听到老伴最喜欢的京剧,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抱着收音机偷偷地哭泣,但他从不肯告诉儿子们他的感觉,只是怕他们牵挂自己,自己都一把年纪了,等到生活不能自理了,自己就吃安眠药算了。(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从他的状态里我读到一段文字,感触颇深,添加改写后如下:

记得那天夕阳很美,我坐在沙发上,让秋日的余晖洒落在身上,自己翻动着巴金先生的《家》。你在一边泡了一壶茶,然后静静躺在摇椅上抱着收音机听京剧,我看了你一眼,阳光的影子已将你眼角的皱纹遮掩,唯独留下你眼角的笑容。随口哼着那几句熟识的曲调,然后这音乐和这画面便刻入了我的心里,永远抹杀不掉的伤痛。不曾想到今天你我竟天人相隔,不曾想到那天的场景却成为我梦中永远的景象,不曾想到这夕阳的颜色也随着你的离去悄然变色。他们说最浪漫的事就是陪你慢慢变老,但如今却只留下了几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和几片不曾丢失的记忆~

四 : 写在十八大:观《一路格桑花》感

有一种植物,俗名曰:“芫荽梅”,这是一种有着顽强精神、经风雨而不失其志,遭狂风而愈显坚挺的植物。她生长在我国西北部,花瓣由花蕊向四周散开,十足像个太阳、光芒万丈。她的个头不高,根茎也不粗,更没有像其他花朵那样长的妖艳。她也就是寄托了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吉祥等美好情感的格桑花。在藏民族眼里,格桑花也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最普通的一种野花。

本来是不太喜欢看类似影视作品的,因为剧中没有棍、棒、刀、枪的身影,也没有过多刺激夺目、逻辑性较强的片段,觉似浪费时间,消磨意志。待片子看完,自惭形愧,大发感慨。顿觉,自己失去了生活中一些倾于最真实的东西,而只顾花的妖媚,不当虚假的事儿。也正如上述,我被一层严严实实的面纱所包裹着,根本探不清真正的存在。

格桑花,源自最真实的存在,长在最动人的固守。在她存在的背后,强调的是真情的奉献、是活着的价值。一份最艰苦的工程他必定是一个民族最美好、最迫切的期盼,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又能勾起人们深切思考的光辉命题。然,《一路格桑花》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中生根发芽的。在那个高寒缺氧,自然灾害频繁的青藏高原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肩负着祖国的神圣使命,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舍生忘死、殚精竭虑,修葺钢铁大道。

谁是最可爱的人?芸芸众生,各有己见。在历经过的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画卷上,没有任何一个执政团体能将人民的安危疾苦治理的井井有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的山巅,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吸精华、去糟粕、踏艰辛、吃苦头,时刻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任劳任怨、闯出了一条全面发展的新路子,开辟了民族进步的新纪元!

他们普通,但很真实,诚如可爱的格桑花,遍地盛开。

青藏线上一路盛开着的最可爱的格桑花,是中国共产党的化身,是大义凌然、不屈不饶的代名词。那条用党的鲜血构筑起来的钢铁大道,不仅是条中华民族憧憬和平美好的心路,更是我党历史的见证、成长的足音。(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格桑花,经风雨而不失其志,遭狂风而愈显坚挺!

五 : 随感之八十一

波谲云诡三月中,血雨腥风鬼吹灯。

莫衷一是昆明血,破朔迷离弄失踪。

虎视眈眈民投票,惊心动魄裂西东。

纵横千载观世变,中外古今可贯通。

本文标题:从一大到十八大观后感-《八十一格》观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6671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