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少年不识愁滋味-只是晚风不识愁

发布时间:2018-05-07 所属栏目:散文

一 : 只是晚风不识愁

去参加完葬礼回来的路上,桂花飘香,似乎在提醒我已经是秋天了。

昨日中秋,因为种种过节的疲劳应酬,我甚至没有时间抬头看一看昨晚的夜空。中秋的月毕竟是不同的,就像别人不经意地留下的印迹,也只有在这一天才会想起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的诗,读过一些,但这两句,特别有些感触。许是因为一直身在外地,无论中秋或是别的佳节,能与亲人在一起的时候太少,所以去年坐在窗台前望着天空那轮明月的心情似乎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被忆起来。

关于中秋,似乎更多的是一些优美的句子。比如‘天涯共此时’,又或者‘月涌大江流’,再或者是‘千里共婵娟’。这些美妙的句子我是不爱的,反倒是这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敲中了心里的柔软。

深深吸了口气,像是要把那桂花的幽香都吸进肺里。四周静静地,这或许就是家乡小镇与大城市的不同。少了那些热闹与繁华,但却能让人褪去浮华,把心静下来。路上偶遇的乡亲总是亲热地与我打招呼,我喜欢他们亲切地叫我的名字,而我总是用微笑回应他们。城市里的微笑,不知为何,总是多了些无奈和虚伪,虽然我不喜欢,但又无可奈何。

渝怀铁路穿镇而过,虽然多了一份喧嚣,但似乎又在提醒小镇上的人们,我们与北上广的距离不过是一条铁轨而已。一列火车叫喧着驶过铁路桥,似乎在一瞬间吵醒了这个小镇的宁静。我抬头看火车,晚风正好拂过我的脸颊,轻柔得有些让人沉醉。(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想起去参加葬礼的那家乡邻,多年又多年前的花季岁月曾经遇见他家的小儿子,那一份惊喜唯美了整个花季。虽然,我们从始至终都只是点头之交,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我的记忆里发酵成酸酸甜甜的往事。葬礼上没有再见到他的遗憾,或许并不是遗憾,因为回忆比现实更加自由。

风,依旧从山谷中来。一列火车的喧嚣之后,小镇又恢复了宁静。蓦然回首,明月当头,只是晚风不识愁,无语寄风流。

二 : 少年不识愁滋味:少年不识愁滋味-出处,少年不识愁滋味-《丑奴儿》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是南宋诗人辛弃疾所作诗词之一。

少年不识愁滋味_少年不识愁滋味 -出处

《丑奴儿》中的句子,南宋辛弃疾作。

少年不识愁滋味_少年不识愁滋味 -《丑奴儿》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南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丑奴儿:即《采桑子》。

层楼:高楼。

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欲说还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说还休。”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辞海》1989年版)

少年不识愁滋味_少年不识愁滋味 -丑奴儿 赏析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这首词以“少年”与“而今”对比,表达了1种深刻的人生感受。上片说少年时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转入“而今”,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1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赏析二】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1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2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1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1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2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1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1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三 : 少年不识愁滋味

少不更事,不懂悲凉,却偏偏爱说愁。或许是无处安放的青春,或许是抑制不住的荷尔蒙,或许是急功近利的期盼,明明是不谙世事的一张白纸,却做出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为赋新词强说愁”

爱恨情仇也好,恩怨纠葛也罢,人的感情世界那么多变复杂,很多感情不能兼顾,很多问题都没法说出答案,很多借口都不能成为解释的理由,很多时候都力不从心,很多时候都妄想更多人站在你的身边。但往往事与愿违,人一旦变的复杂了,就很少再会有人理解你,很少再会有人听你倾听,你就变成一个人在默默的努力。至少每个人都有为之奋斗的理由,不管是心满意足还是不能如愿,都将会有那样一些过程,这时候身边支持你的人也许会渐渐少去,但请走在自己选择的那条路上,擦干眼泪,不要回头。

青春的美和哀怨本是一体的。青春的生涩,充满了苦恼和迷惘,但也只有对未来不找边际的憧憬和心底惶惶的不确定,才算是青春时代最值得珍藏的回忆。在未经世事之时,我们或许不明白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悲若喜,大智若愚。只是那张紧锁眉头的脸庞能够再舒展一些,体会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得不到这些岁月的内敛,也挑战不了来自社会的锋芒。人就是这样在成长着。一点一点的慢慢懂得照顾自己懂得尊重自己的价值。我很清楚的现在的位置,可是我在迷茫以后的路我该怎么选择。我感谢那些理解我的人,我感谢那些帮助我的人。我想在这场渐行渐远的目送中, 最对不起的人就是我的父母了。大学了,我该自己走了,自己走了,没有那些充耳的唠叨和无声的支持,我只希望,我能够努力能够做一个可以照顾家人的人。

我希望当我年迈回想起来的是这些山花烂漫时,最纯真最美好的回忆,我也希望我的朋友们,可以快乐的生活。

时光逝去后,最爱想的一件事也许就是时间能倒转。马克吐温说过:生命总是开端于最美好的状态,而在最糟糕的时候结束。因为这句话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1921年创作了返老还童。一座倒转的时钟,一个年轮倒转的人,他的悲剧在于一种错位。我想本杰明巴顿不懂何为少年的愁何为老年的愁,只是深深的孤独着,无力自拔。

尝尽人生百味,历经世间沧桑之后,或许才会知道理想和现实间横亘着多么深的沟壑。不要去羡慕那些开着豪车,一身名牌,生活看似很有品质的人,或许他们一开口说话就露馅了,理想上是个穷困潦倒的落魄者。做好自己,足矣。

就像王彩玲的那样偏执,为了能在歌剧院里唱歌,在世俗的卑微生活里,她仍旧坚持唱到巴黎歌剧院。长相很一般,可是当她唱歌的时候,她就大放异彩,因为她的心里埋藏着一个不死的春天。这让我甚至可以接受她的虚荣和尖酸。为何我不能为自己的路做一些世人眼中不合时宜的坚守。所以即便是孤独的,静静期盼着理想日子的来临,在痛苦中坚持和忍耐,在矛盾中不愿[www.61k.com)妥协。生命总在奔赴,至少回忆起来,我觉得努力了就没白活过。

就算蝴蝶飞不过沧海,也无人忍心去责怪。既然活着就活出青春无悔。

完成自己的坚守,哪怕一直失败,一直孤单,一直心酸。

终有一天,守得云开。

四 : 少年不识愁滋味:我的一点“想法”(上)

1

人活在世上,有许许多多的想法。即便是一天之中,也有这样那样的一些不同想法。同一件事情,前夜的想法和第二天的想法也不大一样。就拿一件烦心的事、不愉快的事、痛苦的事来说吧,第二天沉重感就减轻一些。因为心理早已经过了那一夜消沉期的逐渐过滤,有了个迟缓的“铺垫”接受过程,相对而言就较为乐观一些,灰蒙蒙的天空清晰了些,令人感到不像前一夜那样沮丧,难过。

走路的人,他的想法是有台自行车;骑自行车的人呢,他想换台电动车。开私家车的,他的想法是有一天换上台铮光瓦亮、尽显身份的奔驰,无限风光又潇洒。有了奔驰,身边最好是再有个美女妹妹陪着街头兜兜风,成了一点旖旎的浪漫的想法。兜风的时候,最好是让街坊邻居们都能看见,啧啧称赞,眼中带着羡慕和崇拜,人生就很惬意。因为孔夫子说了,富贵不归故里,就仿佛穿着新衣服走夜路一样,可惜了啊。如此看来,这世界上的太阳简直是为他一个人而照耀,要不然可惜了这辆奔驰车,委屈了自己的灿烂人生。人是一种有欲望且无止境的动物,各种发明可以理解为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也可以委琐的理解为满足于人的不断提升的思想需求,享受需求,以及其他种种欲望需求,譬如说成就感,等等。进化了的人思维缜密,当了科级之后的想法是升为处级;做了副手的想要抓紧扶正。人生百态,人间万象,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不一而足。国与国之间也是这样。但由于不能把自己国家的想法(意志)强加给别的国家(有纳粹覆辙在先),进入二十一世纪,强权政治越来越不得人心,实在是有些遗憾。于是有先见之明的聪明的政治家,早就事先在上个世纪提出了新的游戏规则,“没关系,咱们各玩各的游戏,互不干涉。规则相同的呢,我们就互相玩,互相认可。”

这就叫做“求同存异”吧。

玩游戏最精明者还是首推政治家。在竞技场上的单纯体育竞技者,还是小儿科,别看打破这个记录,那个记录的,但大都是非脑力竞技。登高远望之时,只能兀自令人叹惋。

2(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这孩子,他开始看大书了呢。”有一天,外婆不无惊喜的对母亲说。我的心里就美滋滋的,虚荣心一下子膨胀起来(小孩子和女性。虚荣。最为强烈)。其实蚂蚱大的字并不认识几个,只是装腔作势,囫囵吞枣,猜着大概意思往下顺罢了。就像时下有的聪明人猜着领导的意思、喜好,码杆往上爬一样子,孙悟空在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小虫呢。这是聪明人心中的一点灵犀。我这是在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小孩子玩的一叶障目把戏。读的津津有味,吸引人的是故事情节。蒙蒙胧胧,意境或者意义、主题思想对我而言实在是过于高深,简直就是番文、天文呢。说来惭愧,辜负了作者的一番苦心,《西游记》中的景物描写几乎都给我省略、忽略了,对不起师徒四人沿途经历的大好河山,美好风光。当时涂炭文字却毫不知晓,反倒得意洋洋,心安理得。全无愧疚之意,番悔之心。

“好好学,长大了也写部大书。”在另外一个场合,外婆这样鼓励我。外婆没有文化,不识字,她所说的大书是相对于话本小人书而言的。那年月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影像,没有卡拉OK,没有爱情(这后一点是年纪小,还没有冲动悸动加心动呢。但那个时代爱情是含蓄的,甜蜜中带着躲躲闪闪,苦涩而羞涩的,没有现如今的当街拥抱,旁若无人的接吻。这是一个连接吻都值得炫耀的时代),小人书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儿童的性灵,打发掉了许多无聊的幻想时光。同时又增加了许多微妙的情愫,增添了更多的深深浅浅的不着边际的幻想。物质贫瘠的时代,小人书也是难得的奢侈品,满足于温饱之外的一点精神需求。甚至于有些奢侈——因为愿望的满足是很有限的。干吗等到长大呢,意气风发的我,像骄傲的蛤蟆那样鼓起肚皮,迫不及待不知深浅的躲开众人,趴在里屋的炕沿上,拿起下学后用七分钱从供销社新买的方格本,把铅笔削得尖尖的,鼓起勇气,一本正经的“写”起小说来。

“王二小。。。。。。”歪歪扭扭写下几行,自己就觉得有些不大对劲,满脑瓜不切实际的想法就像泄了气的气泡,顿时破灭了。我构思的“想法”和人家小人书上故事书上的放牛娃情节一模一样,简直是照抄,不,抄也抄不全,差距是孙悟空的跟头云何止十万八千里呢。何况人家书上泛着淡淡的墨香,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一个个很精神的排成一队队,整齐站立着,仿佛等待着检阅的士兵,静候着冲锋号角,准备和鬼子兵开战一般。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呢,那几行字,羞答答的丑陋的样子,还是一堆没有睁开眼睛的蝌蚪呢,痛苦的挤挤巴巴的在一起,很不成体统。你说我能不灰心丧气吗?灰心丧气的我此后就再也没有了虚飘飘的神气。

这是我小时候的一的非分想法。

五 : 初识愁滋味(品味生活之十二)

初 识 愁 滋 味

读小学四年级的那一年,我已经十一岁了。那一年,一向顽皮捣蛋不时惹事生非的我似乎变了一个人。

春天,油菜花开得黄灿灿的时候,正是乡间青黄不接的日子。这是农家最难熬的一段时光。一天晚上,母亲在灶屋洗碗刷锅的时候,我无意中撞见母亲把飘浮在洗碗水上的菜糊糊的黑锅粑塞进嘴里。那一刻,我鼻子发酸,喉咙发痒。那一夜,我第一次久久不能入睡。从那以后,我不再嫌弃早餐的米少水多白稀饭,不再抱怨晚餐的苦涩的菜糊糊,不再因唯一的下饭的咸菜没有油水而哭闹。从那以后,一向懵懵懂懂的我似乎有了心事,我经常悄然离开打闹的伙伴们,躲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发呆。春天是大雁南飞的季节。上学放学的路上,寂寥的天空中常有“人”字形的雁对飞过。在空旷的原野上久久回荡的凄清的雁叫声,让我的心情也莫名地悲凉。

那年秋天,母亲生病了。医生说母亲的肠道里长了一个瘤,要到九江城里的医院开刀做手术。母亲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她很怕开刀,更牵挂还没成年的我和弟弟。母亲临去医院的前几天,做晚饭的时候,母亲把我叫到她身边,教我一些煮饭炒菜的常识,并且指导我实际操作。母亲反复叮嘱我,以后要乖乖地跟着姐姐,不要嫌弃姐姐做的饭不好吃,吃饱了才长得快长得高;不要总是把衣服弄脏扯破,姐姐还要在生产队挣工分,没有多少工夫浆洗缝补。母亲还说,过几年两个姐姐都会出嫁,你要自己学会做饭。当时,父亲在生产大队当干部,吃住基本上都在大队部,很少顾及家里的事情。我感觉母亲的叮嘱好像是临终的交代。母亲的病不会好吗?母亲会死吗?我不敢想象,如果没了母亲,这个家将会是什么样。

父亲和大姐陪母亲去医院做手术,小姐留在家里照看我和弟弟。母亲住院的那二十天里,我几乎每天早晚都到村口张望,盼望母亲平安回家,并且多次默默对天发誓,以后再也不顽皮,再也不做让母亲生气的事情。那段日子,坐在教室里上课,我无心听讲,眼睛总是盯着小学不远处那条我们村里人进城必走的土板车路,希望看到母亲回家的身影。为此,我被老师罚站了三次。

老天爷保佑,母亲的手术很成功,医生说母亲肠道里的那个肿瘤是良性的。二十天后,下了从九江城到公社广场的班车,母亲在大姐的搀扶下,步行回家了。母亲回家的那一天,我躲到灶屋后的小柴房里,流了很多泪。(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母亲康复后,我家又恢复了原样,但我不再是以前的我。村子里有老人去世,亲戚当中有人生病,同学家里有灾有难,以前我都觉得这些与我无关,现在我心头多了一份沉重,心底添了一份忧愁。

本文标题:少年不识愁滋味-只是晚风不识愁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98143.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