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少年不识愁滋味双语阅读-谜语:少年不识愁滋味(打一数学词语)

发布时间:2017-11-21 所属栏目: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

一 : 谜语:少年不识愁滋味(打一数学词语)

谜面少年不识愁滋味
谜语类型打一数学词语
谜底长方体

二 : 读《论语》读出的滋味

前些天在一次与儿子逛书店的时候,我在书架上偶然看到一本《论语》,就随手买了回来,这些天我在阅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一次从书中认识到了这位千年“圣人”的魅力。在读论语时,有的时候尽管不能读懂其全部的意思,但我想,只要是潜心去读的人,就一定能读出其中的意思,领略其中的感受!

读《论语》之后,我却能感受出了孔子不是圣人的圣人。孔子是我们读书人的榜样,他热爱读书,有着虚怀若谷的学习胸襟。这对于我们一个接受知识的人来说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尤其,面对社会中的金钱与贪欲,面对人生的享受与付出,孔子却能用其一生来实践我们读书人的诺言,成为我们读书人学习的典范,这应是孔子最大的骄傲。也是孔子被后人尊为圣人的理由之一,倘若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能得到这样的尊称也不是为过的,正如孔子所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用现在的话说讲:有十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一定会有像我一样忠信与诚信的人,只是不像我一样喜欢学习罢啦。

孔子人生的志向平实而伟大。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在生活中,有的人会过高评价自己,即使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较高的人生目标,也诚然为此忙碌了一生,但终久因未能完成自己的人生追求而遗憾地离开生命列车的轨道,这样的人有我们学习与可取的地方,他追求的理想无论成功与否,起码有一个积极的人生心态是值得我们学习。人生的心态实际上就是你面对生活的心态,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十分关键的。人活着就要有目标的生活,有了目标地生活我们就能找到生活的心态,于是,在有了这个目标的时候,我们就会为这个目标努力。孔子做为我们千年的“圣人”,他从来不会死去的理由,就是因为他在自己的生活中有着一个朴实的人生目标,读过《论语》的人,就能够能感受到孔子做为一个圣人的志向既是那么的平凡却又是那么的深不可测,也许这就是成为圣人的理由吧!《论语》中对孔子的人生志向是这样记述着:有一次,孔子在和他的学生颜源、季路氏等人聊天的时候,他的学生问孔子的人生志向是什么,孔子说他的志向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希望老年人能安乐,朋友能信任我,年轻人能关怀我。这样的人生志向再简单不过,却成为了我们数千年来人们生活的追求。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的人生追求并没有过时,他人生的追求依然是我们当今这个和谐社会中最高境界的理想,关心老人,关怀弱体,关注自己,坦诚交友。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情,可我们却真正要做到也需要我们付出百倍的艰辛。人的志向其实不在乎大小,关键在于为这个理想付出的多少,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孔子能够辩证地看待生活。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可面对千绪万头的生活时,我们就显得很茫然,做起来就的确很为难啦。我们知道,私欲是人的本性,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在面对别人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自己的亲人与自己亲近的人,其实这就是我们做人的障碍,也是我们不能够了解自己的缘故。解决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就是自我挑战的考验,反映在工作上面就更是如此。有一次在教师评职称的时候,由于领导的暗示,制定条件的时候总是要把领导视线中的人套里去。结果就是领导最亲近的人受益而别人就受到伤害。辩证地看待生活,我们就能受到别人尊重!也许这就是圣人才能做到的吧?我们做为常人,虽不能求事事做到,但我们能够客观要求自己就很不容易了,就值得去表扬,去鼓励!

不能够辩证地对待自己,就是对自己认识不足。所以我们要学会反省自己,就是不断认识自己的一个过程。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要把角度看准,尤其在面对自己与别人的利益时,我们更需要慎重对待。孔子在这一点上是这么做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呀,我们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能体谅别人。这种换位思考的方法,我们常人很能做得到吗?(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正人先正己,这是孔子最为优秀的品德。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我们都会觉得很为难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掌握权柄的人来说,考虑的就很多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烦恼与疑惑呢?其实这与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行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孔子在谈到从政的问题上就告诫我们“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从政需要一个良好的品德,那做人也需要一个端正的品行,一个人的品行就如我们生命里需要的氧气,没有这样做人的基础,我们就很难找到做人的乐趣,可这些不是生来就有,需要我们从学习与反省中得到。

读《论语》就如同面对一面镜子,能看到自己,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最后,在文章的结尾,我还是要奉劝大家在有闲时间读读《论语》,我相信,一定能够从里面读出自己的滋味,会让自己的人生受益!

三 : 心读宋词:少年不识愁滋味

越来越喜欢安静的旋律,一些平淡朴素的文字,啜饮一杯茶水,从袅袅茶香里看一程人生。

清晨,推开窗,阳光立马蜂拥而来,落满了房间的每个角落。天依旧,天凉好个秋。洁白云朵羁留在蔚蓝的天空上,晨风习习,只需要微微点化,就可催开昨夜朦胧的梦境。好像对以往秋天的印象就是如此:天高云淡。那年,却不知怎么勾起了辛弃疾的闲愁,一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成了世代吟诵佳作。

小时候,不知天有多高,只知道一直在天空下奔跑;无论走了多远,都能听到妈妈的呼唤。小时候,不知地有多广,只知道可以永远在大地上跳;无论跳得多高,都有父亲宽阔的臂膀。小时候,不知人要隐藏自己的感情,只知道大声说出我们的爱。小时候,不知成人的烦恼,只知道天天快乐的成长。

很多人年少时,未经苦难,不懂艰难,却偏偏最爱说愁。或许源自无处安放的青春,抑或无法达到的目标。明明是不谙世事的一张白纸,却要装作一副老成的样子,“为赋新词强说愁”。随着年岁的增加,经历了无数的沟沟坎坎,最爱的却是回忆了。总会想起儿时的点点滴滴。甚或幻想如果一夜之间回到生命的起点,该多好呀。

很多的事,历经风雨一路走来,好的,快乐的,不会太多沉淀于人心底。倒是了那许多痛的,无奈的,难于诉人听的,竟积淀于心中。那儿时的愁竟美好成了自己心中的一道永恒风景。如今想来还哪里有了丁点儿的愁滋味,那该是多美好的一种年少时光呀。

而那年,写下《丑奴儿》时,稼轩已近中年,住在江西上饶。经常往来于博山道中,一日性起。遂在石壁上留下了这阕笔墨:(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时所作的一首词。其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此时的辛弃疾已从官场退隐,半生饱经辛酸,郁郁寡欢,无处排解。回望曾经的少年时代,不免有感而发。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浸透了愁绪。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出生济南,当时济南是金人的统治区。辛弃疾的爷爷从小就教育他阅尽汉室书籍,让他拜师学艺,以期待收复被占之地。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于是爷爷的期望就在幼小的稼轩心里生根发芽。而他的生存、成长环境也决定了辛弃疾心底里所要承担的那份沉重。而对于当时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少年来说,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荣归故里是最大的志向。与今日之中国的少年来说,心境一如古人,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尽管很多人回望青春,就会想到狂放不羁,自由自在,但是之于辛弃疾,这样的形容未必准确。少年的辛弃疾也“愁”,只是愁自满腔抱负!时光慢慢的流逝之后,我们最爱想的一件事也许是:假如时间可以倒流。马克.吐温曾经说过:生命总是开端于最美好的状态,而在最糟糕的时候结束。青春的美和哀愁是一体的,青春是生涩的,充满了迷茫和未知。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那种惶惶的不确定,这也许是青春时代最值得珍藏的记忆。

稼轩经历了宦海沉浮、人世沧桑后,才明白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回望记忆中那张眉头紧锁的脸庞,不禁轻轻摇头,那时的自己怎么能懂真的愁。真正尝到了愁滋味,反而不愿说与人听,一切只是放在心里,默默承受。就把它放置于心中最隐秘的地方,慢慢一个人品尝最好,毕竟人生都是这般,毕竟愁也是一种别样的人生滋味,终是该要尝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辛弃疾的愁,是心系国家社稷的壮志难酬,是那个时代的悲壮回声。不是一亩三分地的追求,不是现今时尚青年张口闭口的说着理想,而后却只能长发掩面的躺在酒吧里意淫着自己的理想。

尝尽人生百味,历经沧桑后,才知道理想和现实之间横亘着多么深的鸿沟。即便满腔抱负的稼轩,也无力改变现实中的大宋。读稼轩的词,常常会感到一种荡气回肠、慷慨激昂的热血沸腾!稼轩不是躲在角落里的愤青,而是勇敢的行动者。他有气吞山河的勇气,他的愁不是平安盛世里的对月空吟,卿卿我我,而是乱世里的金戈铁马,吹角连营。这样的词人,独具魅力。

大诗人泰戈尔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你是什么人

读者

百年之后读着我的诗

我不能从春天的财富里送你一朵花

从天边的云彩里送你一片金影

开启门来四望吧

从你的鲜花盛开的园子里

采取百年前消逝的花儿的芬芳记忆

......

千年之后,读着稼轩的词,品味着当时的人和故事,时光隧道在午后的阅读中,把我们链接起来了。

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 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作者:水墨

四 : 谜语:少年不识愁滋味(打一离合字)

谜面少年不识愁滋味
谜语类型打一离合字
谜底长心怅

五 : 谜语:少年不识愁滋味(打一报刊名)

谜面少年不识愁滋味
谜语类型打一报刊名
谜底青春,人才,希望,飞天
本文标题:少年不识愁滋味双语阅读-谜语:少年不识愁滋味(打一数学词语)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076136.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