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拿来主义议论文-高一学年期末议论文阅读与写作训练:《拿来主义》等

发布时间:2018-05-01 所属栏目:健康成长

一 : 高一学年期末议论文阅读与写作训练:《拿来主义》等

原文地址:高一学年期末议论文阅读与写作训练:《拿来主义》等作者:吴泓工作室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讲解与训练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作者精辟阐述了马克思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领导共产主义运动方面的巨大贡献,热情地赞扬了马克思的坚韧不拨的意志和斗争精神,表达了对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的尊敬、爱戴和悼念。

2.举例谈谈本文最突出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法。在论述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时,列举“两个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来证明;在论述马克思是伟大的革命家时,列举他革命斗争中的事迹来证明。

课堂基础自测

一、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估量量杯量度量体裁衣B.安乐乐府乐章乐不思蜀

C.空白空缺空虚空谷足音D.卓越卓绝卓见卓尔不群

答案:D(A.“估量”“量杯”“量度”中的“量”读“liáng”,“量体裁衣”中的“量”读“liàng”;B.“安乐”“乐不思蜀”中的“乐”读“lè”,“乐府”“乐章”中的“乐”读“yuè”;C“空白”“空缺”读“kòng”“空虚”“空谷足音”读“kōng”;D.都读“zhuó”)

2.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1)审计署称,上缴不及时、挤占挪用的资金____已全部追回,并对21名责任人给予了党纪政纪处分。

(2)外交部发言人秦刚13日在此间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对国际社会有关抗震救灾的援助“表示____感谢和欢迎”。

(3)____关怀少年儿童,为他们提供健康成长的条件,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4)据路透社3月30日报道,正寻求连任的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竟然____中国“把婴儿煮了当肥料”,此言一出立即遭到中国和意大利各方的强烈谴责。

A.物资衷心爱护诬蔑B.物资衷心爱戴侮蔑

C.物质忠心爱戴诬蔑D.物质衷心爱护侮蔑

答案:A(A“物资”生产和生活上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如物资交流、物资丰富、战略物资等;“物质”多指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有时特指金钱、生活资料等,如物质生活、物质奖励、物质享受等。B“忠心”忠诚的心;“衷心”发自内心的。C“爱戴”敬爱拥护,侧重于“拥护”;“爱护”爱惜并保护,侧重于心理方面的关怀。“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侮蔑”,轻视,轻蔑)

3.作者说“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请根据文意选出对“形成的空白”的正确理解一项

A.马克思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太重要了,对他的逝世,人们心理上一时很难接受。

B.马克思的影响是极大的,人们不久就会发现世界上失去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C.马克思主义正日臻完善,由于马克思逝世,将使革命理论的研究出现一段空白。

D.马克思对人类的贡献极大,他逝世的损失无法弥补,他的位置无人可以替代。

答案:D(空白,基本意义是版面、书页、画幅上面空着,没有填满或没有被利用的部分。这里是一种比喻的用法,着眼于马克思的的的逝世损失无法弥补,位置无可替代)

4.选出与例句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睡着了——但是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A.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B.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C.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

D.火刑——纪念乔尔丹诺·布鲁诺

答案:B(B与例句都表示解释说明,A与括号相同,C表示强调,D用于副标题前)

二、阅读文章第2~6段,完成文后各题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④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的。

⑥这位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1.第2段中先提“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后提“对于历史科学”的原因是

A.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B.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C.欧洲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源地。

D.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需要更迫切。

2.概括的说“两个发现”是什么

第一个发现是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第二个发现是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

3.“一生中能有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4.认真阅读第6段,说说它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中心的?

答案:

1.A

2.第一个发现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或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论,或唯物史观)第二个发现是剩余价值

3.两个发现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其成就和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4.中心句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在论证这一中心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对比和举例两种论证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7.把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类比,是因为(  )

  A.它们在科学上具有同等的价值。

  B.它们都是划时代的发现。

  C.它们都是革命性的发现。

  D.它们对人类进步起了同样的作用。

  解析:作者在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作用时,着重强调的是“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因此,是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答案:B

  8.用一句简要的话概括这段话里所说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核心内容。(10个字以内。)

  解析:根据原文里的“即”和后面的冒号可以判定,此问的答题区域为“人们首先……发展起来的”这一部分内容,所以只要对其加以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9.这段里所说的“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应该是

  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从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等等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10.这一段是一个长句,主语是______________,谓语是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即……事实”是______________成分;冒号后面的部分是“事实”的成分,这部分是一个多重复句结构,它的第一层应划在______________这个关联词的前边。

参考答案:马克思 发现(了) 规律 宾语 复指 (解说) 因而

《拿来主义》练习题

基础练习
1.《拿来主义》开篇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的“闭关主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说“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对这段话,(1)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讽刺意味吗?请指出关键词。(2)作者讽刺的对象是什么?(3)这段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研读“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这句话,请说明下列词语的含义。
(1)抛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抛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送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重点论证的是“拿来主义”,但开头部分却用一段文字摆出“送去主义”的一系列表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仔细研读“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句话,作者为什么批评了一味送去,又说“也不算坏事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回答问题。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1)鲁迅先生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

(2)以上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论是什么?

(3)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义”,“尼采”和“中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并选择正确的答案。
 ①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②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③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④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1)本段文字第一层应划在( )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

(2)首句与②③④句的关系是( )
A.解说B.递进C.总分D.条件

3.下面一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A.比喻论B.对比论C.类比论D.举例论证

4.阅读下面的文字,体会这段文字中的比喻论证手法,回答问题。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1)“大宅子”比喻:

(2)“孱头”比喻:

(3)“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的“昏蛋”比喻:

(4)因为“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比喻:

(5)“鱼翅”比喻:

(6)“鸦片”比喻:

(7)“烟枪和烟灯”比喻:

(8)“姨太太”比喻:

3.试分析下列语言的形象性。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答:
(2)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青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
答:
(3)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有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答:
(4)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答:

4.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4.文中的“大宅子”指代____________,这里用的是__________论证方法,批判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这一句在文中的意义正确的是()
A.介绍得到“大宅子”的几种途径。
B.讽刺做了富翁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
C.强调对于文化遗产的无条件接受。
D.讽刺批判某些人为得到“大宅子”的不择手段。

6.根据课文观点,指出下列词语所指代的内容。
孱头:
昏蛋:
废物: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是对这两种主义的否定,而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是对比烘托的手法。
2.闭关主义的实质就是对别国的先进经验自己不去学习,也不许别人来传播。
3.(1)能。“捧”字和“挂”字活化出所谓的大师到了国外就卑躬屈膝的嘴脸。(2)讽刺了向外国人献媚的奴性。(3)反语、引用。
4.(1)根据我们的需要,向我们提供。这里态度上不恭,“抛”,有施舍的感觉,但多少有点“文化交流”的意思。(2)人家把不要的东西,硬塞到我们手里,是一种不平等的文化侵略。(3)把他们不要的东西、甚至于以次充好的东西硬塞给我们,还要我们感恩戴德,为他们的善行喝彩,这不仅是文化侵略,更多了一层欺骗色彩。
5.开头写“送去主义”的表现,以表明本文写作的针对性;同时,会使读者重视下文的正面阐述与批驳。
6.在主张送出去的人看来自然不是什么坏事情,反而是他们的功劳一件。“丰富”“大度”是反语,实际上讽刺了这些人妄自尊大的愚蠢,同时也是一种变相的献媚。

综合练习
1.(1)鲁迅先生是顺着对方的观点往下说,有意识地将对方论点引入荒谬的境地。(2)举例论证的方法,进一步批判了“送去主义”。(3)“尼采”“发了疯”,中国如实行“送去主义”将亡国灭种,作者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
2.(1)B (2)C
3.A
4.(1)文化遗产(2)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3)虚无主义者(4)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5)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6)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必须区别对待(7)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8)供剥削阶级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
参考答案

1.B(在特定的语境中,词语的意思会产生与本义相反的效果。这就需要了解具体的对象、事情的原委,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分辨清楚哪里是褒义贬用的反语,哪里是贬义褒用。“大度”当然不会是慷慨大方的意思,它的含义只能是无耻而彻底的叛卖。“吝啬”当然也不是小气、财迷的意思,应该是“珍惜”。)
2.A(A项中“不知后事如何”,不言自明。表达鲁迅对这(www.61k.com)种以展览为名,行盗卖文物行径的强烈憎恨。)
3.(1)“捧”和“挂”都是极其动作性的词语,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增加了讽刺效果。注重炼字炼句,加强语言的形象性。
(2)“鱼翅”比喻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萝卜青菜”比喻大众化的有营养的东西。和“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有害又有用的东西,“烟灯”、“烟枪”、“姨太太”比喻文化中糟粕部分一样,均取材于生活中的典型形象。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形象,比喻深奥的道理,使论述的道理浅显而生动。
(3)尼采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作者暗引他的话,与中国的送去主义进行类比,论述中国不能只“送去”不“拿来”,通过语言的暗引,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
(4)“磕头贺喜”“讨”等词语,也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它渲染了一定的气氛,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
4.文化遗产 比喻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5.C
6.“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外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阅读《拿来主义》选段,完成7~9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忒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7.对文中语句、词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的且不说罢”暗示“送去主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同时用“单是”落到“学艺上”,使论说内容集中。

B.“不知后事如何”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C.“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中的“抛给”是接受者的自我安慰,自我粉饰,表面上很是得体,实际上暗含对方的轻蔑、侮辱。

D.“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忒不‘摩登’了。”“摩登”有幽默意味,捎带着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语句,使用反语这种讽刺手法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C.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D.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9.文章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对这一手法及作用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为了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

B.文章以驳论为主,所以在开头先树立批驳的“靶子”。

C.拓展文意,使文章内容丰富,又产生波澜。

D.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使人们汲取历史教训,从而引出“拿来主义”。

参考答案:

7.C8.B9.A

《拿来主义》读后感

“拿来”的反义词是“送去”,既然有了“送去”,也该有“送来”。“拿来”与“送来”的真正区别是:一个主动,一个被动。这区别小则相差无几,大则天渊之别。

同样是打开中国的大门,为何“改革开放”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而“鸦片战争”却成为了中国人的耻辱?这是因为“改革开放”是拿来的,而“鸦片战争”是送来的。

我们作为学生也应该明白这一道理:要主动学习,而不要被老师和家长牵着鼻子走。拿一个现实一点的例子来看,同一班学生,一部分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学生肯定成绩好,而每天老师都要留堂的同学的成绩并好不到哪里去,这就是“主动”与“被动”的差别,我不否认有先天的因素在,但我相信这也是极少数的。

同样是学习,我们也该弄清“我要学”还是“要我学”

送来太多,也许会感到厌烦,甚至恐惧,学习也一样。我们厌烦、恐惧学习,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拿来可以量度而为,所以我们不妨把学习当作一种兴趣或一件乐事,我们何必这样劳累身心呢?慢慢“拿来”,天长日久,“拿”的多了,成绩也就上去了。

鲁迅先生曾对“拿来主义”做过一番评论:“我们要学会取舍,对于好的东西,诸如西方的先进技术,我们要“取”,要拿来。对于又好又坏的我们可以取他好的一面,如鸦片,同送入药房,对于无用的“姨太太”我们要舍。

的确,当今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我们要学会取舍,正如同打开一扇窗,我们既要呼吸新鲜空气,又要防止飞虫进入纱窗。

现代人喜欢包装自己,将自己包成“洋”货,自以为很前卫,很“酷”,却不知其实不过是取别人的糟粕。

曾有一则报导:一家方便面厂有几百万向国外购得一套制造方便面的流水机器,结果安装不了,一问才知是国外被淘汰的七十年代的机器。如此“取”的损失可真是代价惨痛,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孔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古人尚且如此,那我们呢?

如果说我们“取其糟粕”只是让我们丢失面子,那么那家厂的“取其糟粕”便让国家蒙受巨大损失。如此的“借鉴”要不得。我们要学会该怎样“拿来”!

在现代开放的经济浪潮中,会有更多的新鲜事物进入,而我们青少年处于可塑性较强阶段,好奇心强,且模仿能力强,所以我们要学会取舍,取其精华,舍其糟粕。

自主创新也要注意“拿来主义”

近日,重读鲁迅先生写于71年前的《拿来主义》,颇觉痛快:“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先生在文中所推崇的“拿来主义”,如果用在现时的“科技自主创新”上,就包含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层含义。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三大模式。其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于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然而,这也是目前我国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些企业对于高价采购来的技术,往往原封不动地往生产线上一扔,甚至在使用过后就束之高阁,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原因何在?从现象上看,是由于企业目光短浅,舍不得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上花钱。但将责任全推给企业,显然有失公平。在今年3月的全国政协会议上,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一份调研报告中的数据令人吃惊:引进同等的技术设备,我国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只及日韩的千分之七!也就是说,每引进1元的技术,日本韩国会花费10元去消化、吸收、再创新;而我国却仅仅为此付出7分钱。

由此看出,根本的原因还在传统的经济和科技管理体制。我国科技和经济是两个独立的体系。企业引进了设备,却不承担相应的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任务,科研单位有实力,却接触不到设备,因为两者属于不同的部门管辖,缺乏横向联系。这一现象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韩国企业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工作,一直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企业能够得到由政府贴息的银行贷款,并且能以净资产的数倍获得贷款支持。这被认为是韩国经济崛起的众多经验中的核心——这就是政府主导型的科技发展模式。在政府的主导下,韩国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支持企业重大技术创新的机制。这套机制中既涉及技术创新的战略指导、宏观管理与协调、政府对产业链的组织和协调,也包括了政府在税收、信贷和研发资金方面的支持。这些经验和建议,值得我们借鉴。我国有专家还建议,国家应设立消化吸收专项基金,引导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一起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政府是主导,但吸收消化再创新的主角却永远应该是企业。在国外,不少知名企业通过购买、兼并或合作,将其他机构的创新成果转化为自己的“内源知识”。这些产权的转移和自行开发一样,都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一种手段。此外,企业依托重大工程,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消化吸收结合起来,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推进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也是有着非常宽广的再创新空间。(胡其峰)

文化的取舍——读《拿来主义》有感

前些天,在校学习了鲁迅的《拿来主义》有几点感受,想发表一下。
第一次读完这篇文章,其实感觉鲁迅说得有些过了,但是,重读一遍,又感觉到,文化的取舍真的没有这么简单,一味地守旧或一味的接受,都会给民族带来灾难与痛苦。我过去一直强调,要保留自己国家的文化,坚定不移地不被西洋人所同化,那也得加上一层“拿来主义”的思想。我读完鲁迅的这篇文章后,更加坚定地认为:在革除自身不良的腐败文化的同时,也要有新的先进文化来替代,莫成为把自己的“鱼翅”送给外国人,而把“烟枪”“烟斗”往自己家搬的情况再次重现。我们国家有些有识青年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迫于言论自由与高压政治,也没有过多说些什么,这里我也不便对这个问题展开言论,也没有资格;而更多的人,则是被一些“御用文人”所写的文章而蒙蔽头脑。鲁迅曾经说过:“我的作品,不论早期或晚期,一律都在封禁的行列。”我想,现在有很多人也深有体会吧。
既然一个国家的文化要革新,那么“革”的那一部分要“命”出来,而创造性的思想也越发重要,这又不得不讲到教育,当然,中国的教育现状人皆见之,病态的制度和无效的改革也有目共睹,这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只有学生,想象一下,一个国家的学生可以当商品一样卖来卖去的,这有多么恐怖。并且改变学生的,是这样的一种制度而已,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了,我不举例说明了。前面说到创造性,那么真正负责国家大业的创造性的研究生等科研人员中,有大半是为了求得高薪职位,而并不是想真正研究科学;然而那些真正想研究科学的人,承担国家文化接替的人,却拼命在过四六级英语,而无心去研究科学,如此这搬,革去的文化又怎么来用优良的新文化来替代呢?
而看看现在,被称为“90后”的青年,国家20年后形态的预兆,又是如何呢?层出不穷的“非主流”,大肆糟蹋“鱼翅”,而大量引进“烟枪”“烟斗”并大口地抽着鸦片,那些“姨太太”是被走散了,却形成了个文化空缺,这些糟粕来填补,这不是继承了晚清失败的命运吗?网络小说的盛行,低俗小说的流行,这不都是精神鸦片吗?而被这些“鸦片”所侵害的又是我们国家下一代的建设者,我想,30年代的鲁迅如果看到1个世纪后的30年代还是一样,鲁迅又会有什么样的言论呢?
《拿来主义》写得精彩,对文化取舍的建议也值得我们参考,而又有多少人会想到一个世纪后的国家呢?

米洛斯的维纳斯同步练习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一)
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那时候,维纳斯就把她那两条玉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或是陆地的某个角落里,或者可以说是遗忘在俗世人间的某个秘密场所。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1、对文中加点的“据说”二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是句子中的独立成分——据说,交代材料的来源。
B.表明作者对没有留下确切的历史事实而深感遗憾和惋惜。
C.说明维纳斯像只是一个农人发掘出来的。
D.要说明的是法国人把维纳斯像买下并搬到罗浮宫。
E.引起下文,交代要说明的内容有:一是维纳斯像是农人发掘出来的,二是法国人买下并搬到罗浮宫。
2、

(1)画横线句子中“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对此”的“此”指代的是什么?(不超过15个字)
□□□□□□□□□□□□□□□□□□。
4、文章最后作者说“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偶然追求”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米洛斯的维纳斯,作者从不同层面进行了评价:
①对她本身所作的评价是:□□□□□□□□□□□□□□□□□□□□□□□□。(不超过20字)
②“丢失玉臂”的好处是:
□□□□□□□□□□□□□□□□□□□□□□□□□□□□□□ 。(不超过25字)
③作者概括了自己的感受,揭示了“双臂残缺”的两个意义,即:
a. □□□□□□□□□□□□□□□□□□□□□□□□□□□□□□。(不超过25字)
b. □□□□□□□□□□□□□□□□□□□□□□□□。(不超过20字)
6、用课文中的其他语句解释末段最后一句话的含意。


7、结合全文,说明下面句子的含意:“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三、思考•领悟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毋庸赘言,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延伸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而且,和这些部分相比较,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换言之,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因此,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失去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形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的。我只不过是自找烦恼而已。然而,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因为在这里成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那种可以称之为是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
1、第一段中所说的“神秘的气氛”是怎样产生出来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2、对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应怎样理解?
答:

3、有人力图复原维纳斯雕像失去的双臂,他们与本文作者(清冈卓行)在观念上有什么不同?
答:

4、作者对复原维纳斯两条胳膊的方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①作者认为,这些方案□□□□□□,□□□□□□。(每格一字)
②作者没有完全否定提出上述方案的人的良苦用心,而是持客观态度从构想与实践的角度作了两点评价,即:
a.□□□□□□□□□□□□□□□□□□□□(不超过20字)
b.□□□□□□□□□□□□□□□□□□。(不超过18字)
5、作者发挥想象,为复原维纳斯失去的玉臂设计出4种方案,请概述之。
6、在叙写上述种种设计时:
①作者产生的感受是□□□□□□□□□□□□。(不超过12字)
②想象中倘若维纳斯真的有胳膊,作者产生的感受是□□□□□□□□□□□□□□□□□□□□□□□□□。(概括不超过25字)

参考答案:

二、感受•鉴赏
1、.AE(B、C两项没有表达这种感情,作者是客观的叙述;D项只说了其中一部分内容)
2、

(1)让更多国家的人认识她、了解她。
(2)让自己的审美价值不因时间久远而泯灭。(或答“让每个时代的人们都赞美她”。)
3、隐藏那两条玉臂的目的和愿望。
4、失去(或说“舍弃”)手臂是偶然的,但因此使维纳斯表现出的无与伦比的残缺之美是人们追求的。
5、①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
②可以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③a.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
b.也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6、“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的臂膀,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
7、这句话的含意是玉臂的恢复,表面看似完整,实际上会破坏断臂所散发的神秘气氛,限制人们的想象,也就失去了抽象意义上的天地神妙的整体美。
三、思考•领悟
1、人们在欣赏堪称“美的典型”——维纳斯雕像时,会感受女神身体各个部位“无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此刻那失去了的双臂与看到的“完美”相比较,变会觉察“失去了的双臂”有一种神秘的气氛
2、答案要点:

①失去了的双臂的维纳斯雕像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 能诱发欣赏者无尽的美好联想。

②作者认为,复原双臂的想法是绝不可取的;“复原”,将使维纳斯雕像的特殊审美价值荡然无存。
3、力图复原维纳斯雕像失去的双臂的人,只注意到艺术效果上的数量,追求的是艺术品所谓的自身完整。清冈卓行则更注重艺术效果的质量提升,他更欣赏给审美者留有美好想象空间的艺术品。
4、①全都倒人胃口;全是奇谈怪论②a.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型做过客观推定b.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顺理成章
5、①左手掌托着一只苹果; ②被人柱像支托着,或擎盾牌,或持玉笏;③显露着入浴前或入浴后羞答答的娇姿;④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左手搭放在恋人肩头。
6、①一种恐惧,空虚感袭上心头②我将怀着一腔怒火,用艺术的名义,否定掉那个原形

因为不完美才是美的典范——《米洛斯的维纳斯》读后感


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她洋溢着出神入化的魅力。然而,她的雕像却残缺着双臂,这不能不叫人遗憾。
清冈卓行说: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她必须失去双臂。听起来这是一个多么荒谬的结论啊,可它确实是一个富有哲理的誉句。
因为失去了双臂,维纳斯才美得更加触目惊心。它成为一件让世人叹服的艺术品,它向人们展示着精妙绝伦的美。我们可以感受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描绘的神秘气氛”,它“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这残缺的双臂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像空间,由此,我们幻想着无数双秀美的玉臂。这想像就如同一江活水,奔腾不息,它因为变幻而灿烂夺目。
而任何一种复原双臂的举动都是愚蠢的。如果双臂被复原了,那么双臂就完整了,那么维纳斯就被定格了,那么人们就失去了一种感动,而这种感动正是来源于人们对“秀美容颜维纳斯却断臂”这一事实的触动。同时想像的活水也停止了,而成为一滩死水。
“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而这种丢失也是偶然的。人们猜想创作维纳斯雕像的雕刻者当初并没有使维纳斯失去双臂。‘现在陈列在巴黎罗浮宫博物宫中的断臂维纳斯和当年古希腊艺人手中的维纳斯之间远隔千山万水,时空都很遥远,而这中间经历了无数的世事变迁。可能是一次搬运,可能是一次洪水,可能是一次风暴,可能是一次地展……总之是无数的可能性使维纳斯缺失了双臂。而这种种都是一次次的偶然,是不经意的,所以清冈卓行说这是“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
维纳斯舍弃了部分,尽管这种舍弃是一种偶然,但是她残留下的断臂形象却是出神人化的,这就是一部美术作品的命运。因为偶然的丢失而完成对完美的追求。
断臂的维纳斯触动了我们的灵魂,我们由此展开了无尽的想像,我们想像它有一双销魂、勾魂的玉臂,因为我们要追求完美。按常理来看,断了臂的维纳斯确实是不完美的,但也正是维纳斯的断竹强化了我们对美的追求。看到这秀丽迷人的女神残缺双臂,我们可能会心痛。我们想像着那些对美进行摧残的举动,并且对它产生嫌恶之情,并由此升华了我们的感情。

维纳斯和千手观音——读《米洛斯的维纳斯》有感

当人们留恋于米洛斯的维纳斯那因残缺而带来的神奇之美时,我不禁想到了具有东方情韵的女神千手观音。
  断臂维纳斯之美,美在因手臂的残缺而给人以无穷的想象,而千手观音之美,美在对手臂数量的夸张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一个是以舍弃部分让人们通过想象来获取完整,一个把已经完整的东西再行进无限延展给人以更丰富的想象。这代表着西方美与东方美的两个经典范例,是美的两个极致。
  比较起来,这两种美虽是两个不同的极端,却有着惊人的相似。首先,它们的美都是来源于想象。维纳斯因无臂而好像有着无形的无数双手,它存在于人的想象中,每一个欣赏者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给维纳斯补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手,乃至于直到现在人们仍无法给它复原它原应有的胳膊。在这一点上,法国雕塑家罗丹来得更彻底,他在雕巴尔扎克时,先是精心雕上了两只有力的大手,但当人们把注意力放在手上大加赞叹时,他反将双手凿去,将它们藏在袍子里,人们惊奇地发现此处无手胜有手,那微微隆起之处激起人更丰富的想象,在整体上也更突出了那张昂天而视的脸和手一样有着无限深邃的思想和力量。而千手观音则走在美的另一个极端,那有形的无数双手,同样来源于人的想象。本来已经很完整了,但还觉不够,还要把想象进行无限夸张,不厌其烦地向各个角度伸展出各具情状的手臂,仿佛在向芸芸众生遍洒温情的抚慰。它们都是人类想象的产物,断臂维纳斯把想象交给欣赏者,任其驰骋;千手观音的雕塑家们直接把想象化为有形,从而带给人们更丰富的想象,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人类对想象的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创造出超越世俗的美,在艺术上真是殊途同归啊。
  其次,两者想象点竟然都在手上。古代欧洲还留下一些残缺的雕塑,有的断了头,有的失去双腿,人们都无不遗憾,唯有维纳斯的残缺的手臂给人们带来意外不到的美,奉之为美的经典。如清冈卓行所说,“如果缺的是别的部位,而手却完好无损,那么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同样千手观音的雕塑家们也在手上大加创造,对手的数量进行恣意夸张,尽情挥洒,让雕像有了神力无边之感。但如果是造出无数只腿,那不知会不会像看章鱼一样的滑稽可笑了。为什么两者都是在手上作文章呢?清冈卓行说,手是人与世界、他人或者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方式。我倒是认为在人体的诸多部位中,手是最难画的,所以古语有说:画虎难画骨,画人难画手。手之难画甚于脸,是因为脸之情韵有着相对固定性,喜怒哀乐一望便知,而手之形既有着人物感情的延展,又需与身体其它部位的姿态形成浑然一体的和谐,这让我们的雕塑家们费尽多少心智!前者是手的偶然缺失,或者干脆省掉!后者是手的有意创造,一个是手的数量的缺损,一个是手的数量的夸张,形成了美的正负两极。
  西方的维纳斯与东方的千手观音,这两个美的特殊范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真正的艺术就是要超越现实,打破人类思维常规,带给人们以丰富的想象,如此,才有恒久的魅力。

二 : 论“看来主义”

早几年听说过鲁迅的“拿来主义”,还有“送去主义”很是出名。近些年又经常在一些书里见“教条主义”、“机会主义”等等的。似乎还从没听说过有什么“看来主义”!今天我们就简要的论述一下什么是“看来主义”。

记得昨天我写了一篇题为《桃源记》的文章,文章里只是大概的论述了一下该村问题的大体类型。后来仔细回想一下,更觉得我还是没有把问题讲清楚。

今天在论述之前,还是得先讲明。古人说:文章合事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写。我写文章的目的也是这样,并非为写文章而写文章,写文章的目的是要引导别人走向正途,纠正不合理的地方。

闲话不益多说,现在我们走上正题,开始论述“看来主义”。

据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在面对国内外新闻记者时说:今后我们不要在搞什么大的政治运动了。每天都搞政治运动,虽说对政治文化上有利,但对于经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上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经济基础是由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所代表的。 工人都不生产,学生不上课,农民也不种地了,我们拿什么发展社会主义,拿什么证明我们的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人们都去搞政治运动了,谁来发展生产,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描绘在天空中的楼阁。虽然美丽,却是虚构的。从这一以后,我们国家就在也没有搞过大的政治运动。政治稳定推动了国家稳定,国家稳定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但是邓小平的这番话似乎还不够全面的,他只说了不搞大的政治运动,却没说不搞小的其它运动。当然,我们也必须要承认的是,适当的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是十分有必要的。(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然而在有些地方,却把搞运动和搞活动当成了家常便饭,隔三差五的就要搞一次。且不说这效果如何,人也未必能吃得消。就拿文革来说,运动一波接一波,这样搞能把自己搞强大起来吗?一周之内命令学生必须去参加几次活动,看看就能让学生学到东西了吗?如果说这“看来主义”这么管用,那又何必花那么多钱去印刷课本,又何必花钱去建设图书馆和购买百万册的书籍呢?

我不知道这“看来主义”到底是怎么个牛气的宝贝,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依旧舍不得抛弃它,而且还有越烧越旺之势。

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强调了实干的重要性。当然我们也不否认,适当的活动有益于的学习,但活动过多就未必了。就像文革一样,天天搞运动,结果是越搞越糟糕,国家越搞越落后。而跟我们同起步的日本、韩国等国家,人家已经远远的把我们甩在后边了。而我们却依旧在那自大的以为我们整的东西比人家优越。真的比人家优越吗?我看不见得,只有那些无知的人才会这样认为。聪明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差距了。用歌舞升平把自己麻醉在一片繁华似锦的世界里,表面看似天下太平,实际上危机已经悄悄来临了。只不过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罢了。

由此可见,“看来主义”是多么的害人不潜啊!

也许有人会问,人家是什么水平,我们又是什么水平。根本不在同一层面上,怎么去对比。如果邓小平没有把当时的中国与世界做对比,依旧继续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还会有后来的改革开放,还会有今天真正强大起来的中国吗?

因此,今天我们要做的事情应该是。首先,老老实实承认自己落后。只有老老实实承认自己落后,然后向名校学习;唯有如此,才能从对比中得到进步。否则,我们将永远像红卫兵一样,外表看似很了不起,实则只不过是一群高傲而又无知的人罢了。其次,停止各种没有必要的运动,创造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只有稳定,才能谋发展。第三,减少形式主义的东西,踏踏实实干事;恐怕没有人会觉得每周看几次活动就能学到要学的东西了;艺术只不过是视觉上的感受,过了就过了。只有多看书,多实践才是硬道理。我们常说理论指导实践,理论的东西都没学好,怎么能把实践做好。最后,要认真贯彻落实校规校训。只有从里面使自己真正的强大起来,才会有自信来迎接外界的各种挑战。才能培养出众多真正有能力、有智慧、有用的人才。如果一个学校只能培养出一个或者少数几个人才,那不叫牛。真正牛的学校,必定是人才的海洋,大部分走出校门的人都能够成为独挡一方的战将。

说了这么多,凡是懂点道理的人都应该明白,这“看来主义”有多么的坑害人了吧?我们愿那些正处于其中的人早日觉醒,把有限的精力真正的用到学习中去,开创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国教育届的“改革创新强校”。

本文标题:拿来主义议论文-高一学年期末议论文阅读与写作训练:《拿来主义》等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94280.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