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四年终成云计算前三甲 UCloud的背后都有啥故事?
A5创业项目春季招商 好项目招代理无忧
听云发布《2016第一期云评测报告》,从技术性能、服务易用性上等对12家云计算企业综合衡量,结果显示阿里云、腾讯云、UCloud位列前三。
有意思的是,在报告的第一阵营中,UCloud与阿里云与腾讯云,这两个既做平台又做内容的互联网“大鳄”完全不同。据了解,创立于2012年的UCloud是一个将“专业、中立”作为立身之本,并且宣称“不与平台用户形成业务竞争”的云计算企业。
创立仅4年便领跑在云计算领域第一线,UCloud似乎有着太多的故事。
故事得从这位技术大咖——UCloud创始人季昕华说起。季昕华在创办UCloud前曾任盛大云CEO、盛大在线首席安全官、腾讯公司安全中心副总经理、华为研发经理等职位。
很奇怪,这位在IT圈颇有名气的技术管理型“大拿”,甘愿放弃大好前程,将自己“归零”?
让技术人活的更有“价值”
“很多有理想、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却找不到适合的工作,我非常希望有能力的人能够发挥才能,会写代码的人有更多有机会做有价值的事。”季昕华的口中透露出当时他鲜衣怒马生涯下“英雄”惜“英雄”的情怀。
在大多数人看来“抱着大好前程去谈情怀”或许更好些,而这位IT圈颇有名气的“大拿”选择放弃自己的“大好前程”去做UCloud云计算平台,也绝非人们认为的那样“大情怀主义者”。
对于当初为什么选择创业,季昕华的想法很明确。“云计算非常有效地降低了创业门槛,技术人也会因成本的降低,拥有自己更多的就业席位”。
而如今,云计算纳入“十三五”重点发展规划、成为诸创业者在咖啡馆中“热聊”的话题,可以看出季昕华当初选择创办云计算平台时专业、敏锐的行业洞察能力。行业的前景、个人的情怀成为季昕华成立UCloud的双重契机。
为了让平台更具有“让更多的技术人才去做有价值的事”的意义,季还把“将云计算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服务”作为平台的发展愿景,并将其“情怀”应用到了团队建设上—-汇聚有能力、志同道合的人才。
几个伙伴开始创业生涯
季昕华感慨,很幸运UCloud从一开始就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有志之士。特别是当季昕华的联合创始人,原腾讯架构部总监莫显峰和原腾讯云平台部运营服务总监华琨都非常看好云计算的行业发展,更增强了他创立UCloud的信心。
三位志同道合的老朋友组成的早期团队,陪伴了UCloud早期的发展,在季昕华看来,团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季说:“企业成功的因素各不同,但失败的原因多来自团队和伙伴。很幸运,也很感谢那些放弃高薪工作的志同道合的人们,让UCloud聚集了一大批具有多年研发、运维和运营经验的互联网从业人员,形成了一个有战斗力、有经验的团队”。
到底是靠什么,使这样年轻的UCloud“颇有人缘”,能够不断吸引着有志之士的加入?
作为员工代表,UCloud市场总监陈欣怡在接受采访时吐露出UCloud吸引人才加入的原因。
“回国后很多大公司给我发来offer,但是我觉得与季昕华和华琨的交流中了解到UCloud团队的技术实力和行业背景,更重要是感受到团队内‘背靠背’的强大信任和凝聚力,我从心里认可这个当时还只有十多人的创业团队”。
小步快跑的产品节奏
搭建好有强大凝聚力的团队,对于创业企业来说,算是走出了重要一步,接下更为重要一步——产品研发,对于早期只有十几人的UCloud来说却是一个难关。
季昕华坦言,“IaaS产品对于稳定性、高可靠性和安全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对于处于创业初期的我们而言,产品研发是当时最大的问题”
那么,UCloud又是怎样度过早期产品研发上遭遇的难关的呢?
“UCloud前期在基础产品的架构设计和研发上花了非常多的时间。不过为了‘活下去’,我们必须遵循‘小步快跑’的原则,高效率的推出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下一个产品。虽然每天都很紧张,但我们这个团队齐心协力,前期产品的研发效率也得到了保证”,季昕华坦言道。
据了解,目前UCloud的云计算产品服务已经涵盖至全行业,为包括泛娱乐、社交、金融、游戏、在线教育、电商、智能硬件、大数据等在内的各个行业提供集云应用、数据分析、数据库管理、视频服务、数据管理及监控、U盾防御系统等在内的一站式云计算解决方案。
技术层面上,UCloud研发免重启热补丁修复、磁盘I/O加速等领先技术,推出高性能云主机、缓存计算、SDN、混合云、大数据处理等创新产品,满足业务的可用性、可靠性、特殊性需求。其中UCloud云主机UHost本地磁盘采用RAID进行数据保护,防止数据丢失,承诺99.95%的服务可用性,数据可靠性不低于99.9999%。
从创业初期“拉”团队、建平台,到发展中“小步快跑”的产品节奏、业务拓展,这似乎符合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特点下的众创业企业的发展写照。不过作为一个年轻的创业企业,UCloud除了快速的业务拓展外,同时还有着长远、清晰的发展战略。
开放的云生态平台
2015年12月22日,UCloud在其主办的TiC大会上提出“汇聚改变的力量”概念,会上总结了UCloud在2015年的战略转型,从垂直领域和创业团队进一步拓展,将目光投向创业创新的变革性力量,从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需求角度,为用户构建完整、系统的云计算生态圈。
“云生态”的建设,其出发点是“旨在让客户、合作伙伴实现共赢”,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对于创业团队,UCloud除了提供云计算服务外,还联合真格基金、创新工场、联创投资、创投圈等80余家投资机构和孵化器,推出U.E.P企业成长计划,与超过200家合作机构为超过1000家创业团队提供了服务,其中获得天使投资的超过100家,总额超过10亿美金,3个产品入围小米十佳应用。
二.对于互联网规模企业和传统企业,UCloud则为其提供平稳转型的混合云策略、架构转型建议和行业会议交流活动,成功帮助浙农信、广药采芝林、永辉超市等实现业务的互联网+拓展。
三.对于合作伙伴,UCloud打造出U市场云应用平台,筛选出诸多优秀的云计算企业,为它们的优质云应用产品提供宣传、曝光、销售的平台。目前已有70多款云应用入驻U市场,借助UCloud3万多家付费能力强的企业用户,将促进合作伙伴云应用产品的推广。
从当初的拉团队、搞产品,再到如今开放的“云生态”搭建,UCloud聚变式的发展态势下,在外界看来确实引人注目,不过作为一个创业公司,其遇到的困难也不会少。
用户需求为核心的企业永动机
云计算的成本投入较高,像多数创业企业一样,创业早期UCloud同样有资金问题的困扰,为了能降低成本,季昕华团队不得不和一些传统的IDC厂商、服务器厂商进行沟通,希望能利用它们空余的带宽和服务器,当然条件是为它们提供能够满足需求的技术服务。
“虽然艰苦,但也因这段“借”资源的困难历程,让UCloud收获了早期的用户。我们深入的了解了‘用户’的需求,为UCloud早期产品服务的产生提供了指导,这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了解用户需求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之后,“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成为UCloud一直遵从的经营理念。在该理念下,UCloud不断受到企业用户的信赖,目前已吸引了3万多家优质企业用户,2015年营业额增长幅度高达357%。
“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经营理念体现到UCloud需求导向的产品理念上,UCloud的CTO莫显峰说:“用户的需求是我们的下一个产品”。
例如,随着企业对数据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UCloud开发出为UCloud云主机磁盘提供连续数据保护的服务的数据方舟产品。企业在备份快照时无需暂停业务或停止磁盘读写,不影响线上业务,不损耗磁盘I/O性能;支持12小时内恢复任一秒,24小时内任意整点时刻数据恢复,最大限度避免数据丢失,避免失误操作、恶意破坏对数据造成的损失,有效保护用户的珍贵数据,充分解决用户防数据丢失的需求。
4年的运营积累及服务客户的需求反馈,使UCloud的需求洞察力越来越敏锐,“我们发现当前市面上的云计算基础架构,并不能满足用户对灵活的资源规划能力、容灾设计能力日益增长的需求。”
为此,UCloud对自身的云计算基础架构进行了全面升级并将UCloud可用区项目命名为Sixshot。该架构使得数据运算处理更加高速稳定。与此同时,伴随着产品层面的系统级重构,可用区也提供了各云产品的跨机房内网互通能力。
然而,企业用户为了实现多机房的容灾部署,按传统方式,往往需要增加额外的容灾机房,在计算、网络和存储设备上增加上千万元的成本。
不仅如此,用户还要解决机房间的专线部署和复杂的运维问题,这样的成本和复杂度是一般企业所难以承受的,UCloud可用区上线后,用户对云资源的管理规划和容灾设计能力将显著提升。
“本份”是“聚变”的根基
季昕华:“如今云计算仍然是一个增量市场,企业对云计算的需求会随着业务的增多而逐渐变大,并且目前仍有大部分企业没有应用云计算,未来云计算还有一个较大的发力空间。四年的发展虽然遇到不少苦难,但想想还有更多的企业对云计算有需求,顺着用户需求这条‘向导’,便总会拥有前进的动力和得到前进的方向”。
UCloud将2016年定为“聚变”的重要一年,这或许是UCloud进一步“大跨越”的历史机遇。
聚变似乎也会是一次冲击式的挑战,虽然在云计算领域企业竞争同样存在,不过在以“专业、中立”为立身之本的UCloud眼里,似乎本就没有高低之分。为更多的合作伙伴提供开放的平台、为更多的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云服务,不忘自己的“本份”,这或许是UCloud更为关注的,而这也或为UCloud能用四年跻身云计算“尖端领域”的根本。
二 : 马云“来往”谈创业:吹背景的公司都是定时炸弹!
前,马云在“来往”中畅谈创业感慨,痛批那些吹嘘自己有背景的公司,称这样的公司不是骗子就是大麻烦公司,要少惹少碰。马云表示,企业最大的靠山是市场、是客户。那些靠“背景”起来的企业等于在开始就埋下了“定时炸弹”,早晚一定会炸的。
全文见下图:
三 : 被并购的创业家魏强:马云入股之后蛋糕变大
预计今年进出口总额50亿美元,6000万美元毛利
理财周报记者 钱文俊/文
三年前,理财周报记者采访过魏强。那时候,一达通总部位于深圳地王大厦,魏强的办公室就在7楼的一个小角落。
在与中国银行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时,时任中国银行行长、现任证监会主席的肖刚曾亲自到访魏强办公室,并说:“这是他有史以来进过的最小的办公室。”
那时候,金融危机爆发不久,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使得一达通从年年亏损走向微利,也使得刚卖掉房子最后放手一搏的魏强看到了曙光。
三年后,被阿里巴巴并购的一达通,搬进了深南大道鸿昌广场,整个6楼都是一达通的办公地点,魏强的办公室也变大了许多。
如今,魏强变得比以前更加自信,依托阿里巴巴强大的资源和平台优势,他有了更大的野心。魏强对记者说,2013年是一达通的财务年,未来两到三年,一达通将登陆资本市场。
最后一公里跑了11年
为了打通这最后一公里,魏强卖掉了自己的房子。
魏强创业的前八年,一达通年年亏损,当初的合伙人走了6个,仅剩魏强一人在独立支撑。
“那时候是靠信念支撑的,一年就亏损300万到400万元,家里的人都叫我别干了。”魏强说道,“但是我不甘心,不想放弃,辛苦编了那么多程序,长达七八年时间的积累。”
正是由于魏强近乎偏执的坚持,今年3月21日,一达通终于打通了进出口外贸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全自助在线服务系统正式上线,上万家中小企业客户将实现24小时点对点下单。
在过往的11年时间里,他把进出口整个庞杂的流程和环节,用标准化和流程规范起来。
以前人工下单要付1000元/单的服务费,自助后费用只有原来的一半,如果是阿里巴巴会员采用自助服务,服务费则降为零。
魏强说,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为了打通这最后一公里,魏强卖掉了自己的房子。
“当年房子的价值是120万元,125万卖出的,如果持有到现在的话,肯定翻几倍了。”魏强笑着说,“那时候,我对妻子说,这是我的最后一搏,失败了,也没有本钱了,就去国外找你们。”
得益于金融风暴,中小企业都希望节省外贸成本,将进出口流程外包出去。这时候,魏强的日子突然好了起来。后来,阿里巴巴的收购,也使得一达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魏强还是很自信,他说,总有一天市场会认识到一达通的价值所在,即使没有阿里巴巴的青睐,一达通还是会发展起来的,只是时间可能更久一点。
然而,让魏强无法否认的是,阿里巴巴为一达通带来的强大的社会资源和客户资源,即使出让了大股东的位置,魏强分到的蛋糕也比以前更多更大。
依托阿里巴巴资源
最深感触是银行给一达通的授信更多了,今年融资额度50亿元。
2010年,阿里巴巴闪电收购了一达通,而在收购前一年,阿里巴巴战略投资部有关人士便曾拜访一达通,并告诉魏强,“一是,他们研究了一达通半年;二是,阿里巴巴做不来,因为太专业了。”
彼时,一达通虽然有了比较成熟的外贸通关体系,但是,亟须扩张自身的规模;而阿里巴巴虽然拥有大量的买家和卖家资源,尤其在收购了美国Vendio和Auctiva两大公司后,但是,阿里巴巴并不具备外贸通关能力。
因此,马云做不到,便直接收购了一达通。魏强告诉记者,和阿里巴巴合作是一个必然,很难找到第二个更好的组合了。
“我本能地排斥财务投资者,老实说,此前找过我的风投不少,不过,他们都不敢投我,而我也不想卖给他们。”魏强笑着说,“阿里巴巴强大的社会资源、客户资源、品牌,都使得我们在开展业务时更加顺利。”
目前,阿里巴巴拥有一达通65%的股权,魏强自己仅有18.5%左右,虽然失去了控股股东的位置,但魏强坦言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该干嘛还是干嘛,一达通的发展战略与阿里巴巴的要求是一致的。”
魏强告诉记者,在被并购前后,最深的感触是银行给予一达通的授信更多了,如今,中行给予一达通的授信额度是35亿元,加上其他银行的授信,今年一达通贸易融资的额度大约为50亿元。
“理论上可以周转4次,但我们预计今年规模大约为100亿元。”魏强说,“阿里没有为我们做抵押,风险都是我们自担的。”
“现在是银行倒过来求我们。”魏强有点得意地笑了起来。
据了解,此前大多数银行不会受理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的额度小,风险难以控制。
“过往,任何一单贸易融资都需要10到15个工作日才能走完所有审批流程,现在,上午十点半,一达通将当天的发送过去,下午四点半就可以走完所有流程,企业就能够拿到钱。”魏强说,“中国银行采取的是事后抽查,因为一达通已经审过了,银行相信一达通。”
“我们与中国银行有近10年的合作,我们的数据库直接连到中行。因此,很多业务整合与创新,其它银行是很难与中行竞争。”魏强补充道。
2013财务年
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50亿美金,大约有6000万美元的毛利润。
在经历了年年亏损后,一达通自2009年开始有所好转,“不过,此前实现的盈利全都投入到发展和再建设上了,今年将会是一达通第一个财务年,我们还没有用过阿里巴巴一分钱。”魏强说
2011年,一达通的营收为2000万元左右,2012年为9000万元左右,“都没有利润,不过今年大规模建设告一段落。”
去年,一达通全年进出口总额18亿美金,首次进入前十,“今年我们预计能进入前三,后年我们应该是第一位。”魏强自信地说。
“今年,我们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为50亿美金,以1.2%的毛利率计算,去年是千分之八,我们大约有6000万美元的毛利润。”
“后年,我们预计进出口总额能达180亿元,同时,毛利率和净利率都会有提高。”魏强说,“到2015年,我们规模翻三倍,净利翻5倍应该没有问题”。
在魏强看来,一达通的模式是厚积薄发,而未来两三年内,一达通也打算走向资本市场。
魏强告诉记者,目前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如何在面对更为庞大的客户时,依旧能井然有序地运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难题。”
“阿里巴巴做什么都是第一,一达通也一样。”魏强最后说道。
本文标题:马云创业背后的故事-四年终成云计算前三甲 UCloud的背后都有啥故事?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