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味精是常用的调味品-巧用调味品

发布时间:2018-04-21 所属栏目:味精是什么做的

一 : 巧用调味品


巧用香料
炖肉时用陈皮,香味浓郁;吃牛羊肉加白芷,可除膻增鲜;自制香肠用肉桂,味道鲜美;做素菜用花椒,香气四溢;熏肉熏鸡用丁香,回味无穷。
 
巧用葱、蒜、姜
葱、蒜、姜等辛辣调味品内含挥发性强的香精油,具有杀菌和调味的双重功效。为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炖煮做汤时,要利用较长时间的水解反应,使呈结合状态存在的香精油成分散发出香气;炝锅炒菜时,要利用高温使香精油溶于油中,令菜肴香味扑鼻。
 
食前加香菜
香菜又名芫荽,香菜中的香精油含量较高,香气浓郁,但香精油极易挥发,且经不起较长时间的加热,因此,为保留其香气,宜在食用前加入。
 
炖肉巧去味
炖肉时,为了除掉或掩盖动物性原料(如牛羊肉及内脏)的腥、膻、臭等异味,可将大料、花椒、胡椒、桂皮、陈皮、杏仁、甘草、小茴香、孜然等各种香料或调味品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好后放入纱布口袋中与肉同炖,既能除异味又能使其香气渗透进菜肴中。

二 : 味精是什么做出来的?听别人说,做某种调味品会用到人的头发。这是真?

味精是什么做出来的?

味精是什么做出来的?

听别人说,做某种调味品会用到人的。这是真的么?人的头发可以做什么调味品?


味精,也称味之素(商品名称),学名谷氨酸钠。其发展大致有3个阶段:

第一阶段:1866年德国人H·Ritthasen博士从面筋中分离到氨基酸,他们称谷氨酸,根据原料定名为麸酸或谷氨酸(因为面筋是从小麦里提取出来的)。1908年日本东京大学池田菊苗试验,从海带中分离到L—谷氨酸结晶体,这个结晶体和从蛋白质水解得到的L—谷氨酸是同样的物质,而且都是有鲜味的。

第二阶段:以面筋或大豆粕为原料通过用酸水解的方法生产味精,在1965年以前是用这种方法生产的。这个方法消耗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对设备要求高,需耐酸设备。

第三阶段:随着科学的进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味精生产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自1965年以后我国味精厂都采用以粮食为原料(玉米淀粉、大米、小麦淀粉、甘薯淀粉)通过微生物发酵、提取、精制而得到符合国家标准的谷氨酸钠,为市场上增加了1种安全又富有营养的调味品,用了它以后使菜肴更加鲜美可口。

人们对味精的认识不断深入提高,对它的营养价值、安全性及如何正确使用都有了普遍的了解。但是至今还有一部分人不甚了解,所以要不断宣传。

1949年味精产量500吨;1965年人均3克,1980年人均27克,1989年达到160克,比1965年增加52倍,1993年人均达到350克,1999年味精产量65万吨,人均达到540克。2002年味精产量达到1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生产的发展以及人们消费量的增长,可以说味精在人们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鲜味物质,因此有的人说,味精越吃越多,做菜时不加味精显得菜没有味道。

首先谈谈味精的营养价值,在味精没有工业化生产以前,人们摄取鲜味物质完全靠动植物本身所含有的L—谷氨酸和5’—肌苷酸、5’—鸟苷酸,但是动物类型不一样,含量也就不一样,如100克牛奶中含蛋白质结合型谷氨酸盐0.65克,含游离型谷氨酸盐0.001克;100克番茄中含蛋白质结合型谷氨酸盐0.6克,游离型谷氨酸盐0.246克。

谷氨酸存在于人体各器官和组织中,存在于多种动植物食品中,哪里有蛋白质,哪里就有谷氨酸盐的存在,因为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足见谷氨酸的作用及营养价值。

■味精的安全性味精是由粮食原料通过生物发酵生产出来的安全食品。对工业化生产出来的谷氨酸,其化学结构早在1908年日本东京大学池田菊苗试验已经证实,它的化学结构和动植物中存在的是一致的,可以参与体内的新陈代谢。

1973年,联合国食品法规委员会(CAC)把谷氨酸钠归入推荐的食品添加剂的A(1)类(安全型类)。

1987年3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19届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法规委员会议上,决定取消对食用味精加以限量的规定。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在搜集了9000种以上的文献和试验数据后,又追加以新的动物试验,得出了“在现在的使用量、使用方法下,长期食用味精对人体没有任何障碍”的结论。

1999年,我国完成了味精的长期毒理试验,这是我国首次独立完成对国内味精的试验,试验得出与国际上一致的结论,即食用味精是安全的。

■味精的分类和特点

我国味精目前有4种规格,即按含有谷氨酸钠纯度可分为99%、95%、90%、80%这4种规格。除99%以外,其他3种分别加5%、10%、20%食盐,有白色柱状结晶型和白色结晶性粉末状。

加了食盐的味精容易吸潮,注意放干燥处。

在使用时加多少量根据自己的口味感到有鲜味就可,一般加量在一碗汤中(约500ml)加入0.03%的味精就可感到鲜味。但应避免长时间加热和爆炒,当加热到120℃以上,它会失水而生成焦谷氨酸钠,使鲜味损失,但不会有致癌作用。

对此问题,日本杉田博士介绍了日本筑波大学曾用加温到300℃鱼粉饲养大白鼠,在鼠体内没有发现癌变现象。所以可以放心食用,在烹饪时注意正确方法。

——中国发酵工业协会副理事长 王家勤

味精可以放心食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规定,商品名称为味精或味素,其谷氨酸钠含量在99%以上。

采用生物技术以粮食(玉米、大米)、淀粉为原料发酵制取的谷氨酸和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食用的牛奶、鸡蛋、鸡、猪肉等营养食品中所含的谷氨酸,其化学结构和性质完全相同。在一般动物性食物中蛋白质含量高的,其谷氨酸含量也高。在植物蛋白中,谷氨酸含量也不少。

游离存在的谷氨酸,在很多食物中也存在,如番茄、豆类、香菇、对虾等;在人乳里也含有游离的谷氨酸。人们都知道,蛋白质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蛋白质是由很多氨基酸构成。但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哪1种最多呢?科学分析的结果是不论动物蛋白质还是植物蛋白质,其中所含氨基酸最高的是谷氨酸。人体含蛋白质14%~17%,蛋白质所含各种氨基酸中,谷氨酸约占1/5。人体各器官存在着相当量的游离谷氨酸。所以味精的营养与安全本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国际粮农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法规委员会于1973年规定,味精为推荐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谷氨酸的ADI值为120毫克,即每人每公斤体重每天不超过120毫克,相当于味精的153毫克。如果体重是50公斤时,即每天7.6克。美国MDA也提出了类似的规定。但是在80年代国际上掀起了一股所谓“中国餐馆病”,什么吃了中餐有头疼、脸发麻、口渴、胃肠不适等病症,以后又说是因为中餐菜肴有味精引起的,故又说是“味精症状”。以致有些西餐馆挂牌标明”本餐馆不用味精”的招牌,诸如此类,在国际上引起一场争议。应该说,任何营养物质均应适量食用才有益于健康。我国目前人均消费味精每年不到50克,而且谁都知道菜肴中过量加人味精会使菜肴无法食用,所以“味精症状”是根本没有什么道理的。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化学家利奥尼德对71名自愿者进行的大剂量味精及安慰剂的双盲试验表明,15%的人说对味精有反应,但14%的人说对安慰剂有反应,而大多数人都说没有反应。所以澳大利亚的专家认为:所谓“中餐综合症”是无根据的,很可能是食物中其他成分或饮酒过多引起。国际粮农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经过详细的生理、生化研究及对食用味精消费者的调查,对本来存在于人类食物中,也存在于人体能充分代谢的营养物质味精,确认是安全的。故1987年3月17日~20日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19届国际粮农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法规委员会会上,作出了《取消味精食用限量的规定》,即不需要什么最高限量,根据食品加工的需要,可以随时调整用量,但对12周岁以下的婴儿指出:虽然婴儿对味精同成人一样能代谢,但要慎重。参加这次会议的有3七个成员国和20多个国际组织的200多名代表,本来对味精放心使用没有问题,但至今还有不少消费者尚不了解味精是什么!还有不少人也并不了解味精的营养价值。

三 : 快乐是生活的调味品

  《白雪公主》的结局是什么?

  “……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灰姑娘》的结局是什么?

  《睡美人》的结局是什么?

  童话里的结局,大多是王子或者那些善良、可爱、勤劳的人们快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样单纯而美好的结局使得许多小朋友心向神往,包括幼年的我,也曾为他们的幸福生活而感到开心,可是长大后才发现,这些快乐的结局在我们人生中就如同林清玄先生所说的“海边飘舞的白蝴蝶”,美丽得让我们追寻但茫然回首却觉得事实难以忍受。

  我小时候曾以为毛主席和杨开慧女士这一对志同道合的夫妻会“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可是,结果却是伊人玉磒,主席也再娶,只留下“我失骄杨君失柳”的遗憾与悲痛。曾以为那么无私善良的雷锋叔叔会长命百岁,但后来再查资料才知道我们天天学习的榜样早已因公殉职,结束了他短暂而富有意义的一生。后来也曾羡慕张柏芝和谢霆锋,觉得娱乐圈里也有这么动人的感情,可曾经的美丽却随着一纸离婚声明消散得无影无踪……细细想来,才发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现象:“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我们的真实世界里,快乐并不是主流,快乐只是人们生活的调味品。不少令人烦恼痛苦的现象充分反映着现实的骨感,许多年轻人承受不了这骨感的现实,郁闷、纠结、情绪崩溃、甚至为此而放弃生命,跳楼、投海、服毒……酿成一幕幕的悲剧。

  缘何人们这样承受不了呢?这是因为由于那些美好而单纯的故事首先就给了人们一个错误的引导,认为“好人自有好报”,“吉人自有天相”。乐观的生活态度固然不错,可坏就坏在这些年轻人自小生活在“温室”里,无忧无虑的生活使他们更加坚定了对“快乐生活”的理解,一直认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直通的。因此,“丰满”与“骨感”的落差使得这些人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可是他们不知道“不快乐,才正常”。快乐正如一部好笑的电影,它总有播完的一天,放映完后,剩下的皆是“不快乐”,你会因此而痛苦吗?不会,因为你早料到了电影的结束。明白了这个,“不快乐”也就好懂了。快乐、痛苦、恐惧、哀伤等等,它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们交替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感受,但总有停止的一天。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大部分人的生活都不是在快乐的状态下完成的,人生的常态,恰恰是不那么快乐,是孤独、是无聊。

  所以说,快乐是生活的调味品。

 

    湖南长沙岳麓区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康笔亮

四 : 调味品里的“鸦片”谁来监管?

   “你是不是曾体会到,某种火锅、小龙虾或者擀面皮等特别好吃,吃了还想吃?有没有一家饭店你经常光顾,隔了一段时间不去就想得慌?你肯定想不到,食品里这“给力”的味道,有可能是因为被添加了特殊的香料——罂粟壳。”

  罂粟是提炼鸦片等毒品的原料,罂粟壳中含有吗啡等物质,非法种植买卖、在食品中添加都被明令禁止。然而,记者近期在多地了解到,一些火锅店、小吃店为了吸引顾客,竟然大肆在食品中添加罂粟壳。同时,在调料市场和网络上,有些人公开售卖罂粟壳。

调味品里的“鸦片”谁来监管?bS.jpg

  罂粟壳当调料可使人上瘾

  对身体造成慢性伤害

  将罂粟壳作为调味品在食品中添加,在一些地方颇为流行,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记者在陕西、四川、上海等地调查了解到,一些小饭店在火锅、面皮、小龙虾等食品中添加罂粟壳,可使食客上瘾或者对身体造成慢性伤害。

  9月下旬以来,陕西延安、榆林、宝鸡等多地的面皮、羊杂汤等风味小吃中,先后检测出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罂粟壳成分。一些食客吃完后,在毒品尿检中查出呈阳性。

  9月26日,宝鸡市渭滨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协助公安部门调查位于宝鸡市新民路的“小孟华面皮宝鸡总店”,抽取面皮店及加工点的样品进行了检验,检验报告显示:抽取的复合调味粉、油泼辣子中检出了罂粟壳成分。在神木县,一家羊杂店的汤中含有罂粟碱、吗啡等多种成分,其中,吗啡含量严重超标。在延安,公安局警官崔晓表示,发现有饭店将罂粟壳作为食品调料添加。

  事实上,不仅是陕西,罂粟壳入调料事件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曾被发现。上海嘉定区小艾龙虾店的何涛在用于加工小龙虾的原料中添加罂粟壳,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四川一位在多家火锅店做过十多年的厨师告诉记者,餐饮店用罂粟壳作“秘方”是为了留住客人,一般小店用的多。“以前是把粉直接放在火锅底料里,但监管部门来查的时候都要抽取底料化验,所以,现在很多商家都把罂粟粉放进味精或者吃火锅的碟子里,这样不容易被查出来。”

  提起罂粟,人们就会想到“鸦片”。罂粟壳是成熟的罂粟果去掉籽后的部分,把它放在汤里,会煮出“鸦片”成分从而使人上瘾吗?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医师赵岚告诉记者,罂粟壳中的生物碱虽然含量较少,但对于普通人来说,长期食用容易成瘾。并且,长期食用含有罂粟壳的食物,还会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并可能造成慢性中毒。

  罂粟壳被禁止在食品中添加

  调味品里的“鸦片”谁来监管

  早在2008年,在卫生部发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第一批)》中,罂粟壳就被列为非食用物质,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然而,从上海到四川均发现罂粟壳入调料的现象,食品监管何以存在如此大的漏洞?

  陕西省延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协调科科长刘英表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对不法摊主违法在食料中添加罂粟壳的查处上,存在取证难、查处难等困难。

  “为了掩人耳目,一些不法摊主往往将罂粟壳碾成粉末,随后将其添加进辣椒油、味精等调味品中,肉眼很难发现其中的违禁成分,‘闻不见’、‘看不到’是这类案件的典型特征。”刘英说。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认为,添加罂粟壳成为一些餐饮店的“潜规则”,折射出我国食品市场结构失调的问题,同时还暴露出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短板。一方面,我国整体消费水平偏低,低端需求广泛存在,诱发了市场机会主义的行为;另一方面,我国食品生产经营者呈“多、小、散、乱”的格局,产业结构还有待提升,产品质量保障能力还不强。

  胡颖廉建议,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能力,从源头上杜绝“罂粟壳加料”,关键在于推动建立“社会共治”体系,提升基层监管能力。“全方位地建立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加快推动政府、社会、市场、技术共同参与监管,从根本上解决有限的政府监管力量与无限的监管对象的矛盾,这才是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根本路径。”胡颖廉说。

        文章来源:环球网

本文标题:味精是常用的调味品-巧用调味品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9675.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