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共享雨伞-资本热潮与舆论狂欢后 共享雨伞能否撑起共享经济的一片天?

发布时间:2018-04-26 所属栏目:IT业界

一 : 资本热潮与舆论狂欢后 共享雨伞能否撑起共享经济的一片天?

  TechWeb 6月5日报道 文/唐文

  近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39450亿元,增长率为76.4%。而共享雨伞作为最新的共享系列,近期动作频频,吸引了不少关注。

  就在上周,多家共享雨伞公司相继宣布拿到天使轮融资。5月22日,共享雨伞“春笋”宣布获得500万元天使轮融资;5月24日,“共享e伞”宣布已经完成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四野创投会(深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5月28日,共享雨伞品牌“JJ伞”对外公布已获得昂若资本数百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1

 

  在百度指数中输入查询“共享雨伞”,会看到一个“奇怪”的曲线:2017年5月9日之前,完全没有任何相关搜索记录,而5月9日之后,则如同“雨后春笋”般一夜爆火。回归“真风口”和“伪需求”的讨论,共享雨伞能否真的在共享经济大潮中站住脚跟?

  “这个新人有点面熟”

  目前,共享雨伞已经在国内多个城市实际运营,其运营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设置柜机的固定运营模式,雨伞被固定在柜机中,柜机主要投放在人流量大的地铁站、大型商场、校园、写字楼、电影院等场所,即类似于自助贩卖机的“有桩”模式。用户无需下载APP,通过“扫一扫”柜机上的二维码,实现借还。

  较早采用这种“有桩”模式的运营方是来自上海的魔力伞,魔力伞的收费标准是单把伞需要缴纳20元押金,开始的15天内可以免费试用,超出15天后可再免费续借3天,后面再超出的,则按照每天0.5元计算收费。

  

2

 

  据魔力伞CEO沈巍巍此前向媒体介绍,魔力伞采用的是和折叠伞相对的长伞结构,伞面为纤维布料,骨架材质为玻璃纤维,伞具质量有一定的保证。从反馈的运营数据上看,损坏率并不高,没有出现像共享单车那样的恶意虐伞现象。

  沈巍巍透露,目前魔力伞处于天使轮阶段,主要是在广州地铁的部分站点投放了设备,遇到下雨天,一天能借出好几百把伞,用户的接受程度相对还算比较高,伞具的借还周期一般在借出后的5至7天内归还。

  沈巍巍提到,用户交付押金之后,如果一直不还伞就会一直计费,如果发现有用户在取伞后7天都未及时归还,则视作雨伞丢失,届时将会把押金扣除,一把雨伞的成本和押金差不多,这样就不会有人贪小便宜而独占雨伞。

  另一种为“无桩”的投放模式,类似于共享单车,即不设立固定柜机,而是满大街投放。其雨伞本身安装有定位装置和智能锁,用户需在手机上下载APP,查看并找到附近可使用的伞具后,在APP上缴纳押金和租金,扫描伞上的二维码便可获得密码,开伞使用。

  来自深圳的共享e伞就是这种“无桩”玩家。共享e伞的雨伞被安置在马路栏杆上,和共享单车一样随用随取,押金19元,租金每半小时收费0.5元。主要集中投放在深圳地铁站点、腾讯大厦、深圳特区报社大厦,及深圳各大公交站点、百货商场的路边。

  据共享e伞创始人赵书平此前向媒体透露,共享e伞的开发和运营成本为90元一把,在深圳街头的投放比例大约是常住人口的10:1,总计计划在深圳投放180万把左右。未来计划在2017年于中国一二线城市投放3000万支,计划2018年在全球投放5000万支。赵书平表示,共享e伞还将投放于的士、专车等车辆上。他们还正在与一家共享单车公司谈合作,拟在该共享单车身上装上专门的伞托。

  另外,TechWeb注意到,点开支付宝-芝麻信用-信用生活后,也显示有“免押借伞”服务。据了解,芝麻信用“借物品”服务早在去年就已上线,其中借伞服务由第三方提供,主要和商户合作,目前该服务已在北京,上海、杭州、天津等地试水,用户在支付宝APP内查询到借还地点后即可扫码借还,服务以推广芝麻信用的信用借还业务为主。笔者附近的一处借伞信息显示,芝麻分600以上可免押金借伞,租金为0元。

  说到底还是要“看天吃饭”

  当然,共享雨伞这门生意,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要“看天吃饭”。虽然雨伞还具有遮阳,甚至拐杖的附属功能,但共享雨伞的创意初衷,终究还是要用来临时遮雨救急。下雨才有生意,晴天无人问津,共享经济模式基于高频,而共享雨伞强烈的“潮汐”属性,在商业模式上无疑是天生的无法逾越的短板。

  

3

 

  其次,雨伞作为生活日用品,基本上家家都有,人人都有,需求明显不如共享单车、共享KTV等。即便是偶尔出门忘记带伞,或突然下雨措手不及,这种情况也不会每天都出现。无论是从用户需求上讲,还是从使用频率上看,共享雨伞的商业模式可能都要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而且使用共享雨伞后还要花时间专程去还伞,时间成本的付出,也会使用户有所犹豫。

  再次,低成本让共享雨伞这门生意的创业门槛比较低,创业者可通过资本优势迅速跑马圈地,大量共享雨伞商家进入市场后,彼此都将面临强烈的竞争压力。而且想要站稳脚跟,必然需要依靠资本加持,快速铺开规模,但公共场所的大量投放,又势必面临无法逃避的管理限制,就算是和商家、地铁等甲方合作,也将面对和B端分成的现实窘境。

  还有,重要的“盈利模式”问题。分析认为,共享雨伞的盈利模式大致有运营收益、押金收益、广告收益三种,然而市场舆论普遍并不看好,认为共享雨伞可能是个好主意,但或许并不是个好生意。笔者认为共享雨伞作为刚刚一夜爆火的新玩法,短期内即为其盈利模式盖棺定论为时尚早,在未来,市场和时间自然会交出答案。魔力伞CEO沈巍巍曾对此表示:“我们的目标是以后用户不需要买伞。关于盈利点,未来会引入商家赞助。”

  更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的共享雨伞公司调用的并不是市民的闲置雨伞,而是一些公司采购或者制造了一批雨伞后进行的投放,并收取相应的费用和押金。所以共享雨伞本质上所进行的就是一种互联网租赁雨伞的行为。舆论认为,共享雨伞是具有“租赁”属性并且以盈利为目的,而非“共享”。

  另外,此前有媒体报道,共享雨伞的身影出现在上海市部分地点后,仅仅过了一天多,这些雨伞居然集体“不翼而飞”。据该共享雨伞相关负责人透露,他们在投放的过程中发现,共享雨伞带来的损失并不小,而且丢失和损坏的数量还挺大。面对人性的恶,共享雨伞可能也要再走一遍共享单车们的老路了。

  是“伪风口”还是“真需求”?

  来自国家信息中心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据估算,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融资规模约1710亿元,同比增长130%;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参与者总人数达到6亿人,比上年增加1亿人左右。

  

4

 

  报告提到,分享经济成为最活跃的创新领域,发展分享经济是践行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抓手,知识付费、网络直播、单车分享迎来“发展元年”,分享经济先行领域开始出现大的并购,竞争格局出现明显变化,分享经济平台探索信用保障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共享经济的基因将越来越多的注入到实体企业创立、用工、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展望未来,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不应该拘泥于共享经济的狭义内涵,而应看重它适应国内社会环境和提高社会总体效率的价值。雨伞从分享角度赚不到钱,它的模式是羊毛出在猪身上。

  对此,也有业内专家表示,互联网是自然生长的,关键看有没有入口、用户高粘性及挖掘增值点。尽管目前共享物品的商业模式仍然以租赁收入为主,但作为一款使用频次高的创业项目,共享雨伞契合了从线上流量争夺到线下流量争夺的行业大趋势,现在下结论还早,但这些共享确实是高频线下流量入口,当前线上枯竭,线下可以反哺线上。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分享经济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分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到2025年占比将攀升到20%左右。未来十年我国分享经济领域有望出现5-10家巨无霸平台型企业。到2020年分享经济提供服务者人数有望超过1亿人,其中全职参与人员约2000万人。创新永远在路上,共享雨伞项目,你看好吗?(唐文)

二 : 共享雨伞这种“伪共享”,还要让多少人深入火坑?

文/郭倩茹)

继共享约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之后,共享家族又迎来一名新成员——“共享雨伞”

880.3

5 月 31 日,共享雨伞OTO在上海陆家嘴投放首批雨伞; 5 月 28 日,共享雨伞JJ伞获得数百万天使投资; 5 月 24 日,共享e伞完成 1000 万元天使轮融资; 5 月 21 日,春笋雨伞宣布获得 500 万元天使轮融资……

看看这大把大把的人民币,不知道我们的纪检书记王思聪,是不是又要吃翔啊!

令人尴尬的是,根据上海市民反映和媒体调查,在上海出现的一家共享雨伞,仅仅一天,却丢失很多。好吧!只能吐槽俩字:素质!素质!素质!

共享雨伞,这个新生儿,才刚刚出生,就面临喜忧参半,不知生死的下场。也只能让人感慨道:共享经济这个火坑,不要轻易跳进去哦!

两种模式:押金最少 19 元,最多 59 元

下面,我们就好好扒一扒共享雨伞,看看有那些坑是你不知道的!

一图看懂现在所有共享雨伞的模式!

880.4

从表格看到,目前共享雨伞的运营模式可以分为“有桩”“无桩”两种:有桩模式铺设雨伞和智能伞架,用户依靠设备自助完成借还动作;无桩模式使用方式,与ofo、摩拜等共享单车类似。

但有一个共同点是: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几种雨伞,都需要交付 19 元—— 59 元不等的押金。

从以上看,共享雨伞目前主要的功能就是租赁。

当然,有些公司为了宣传产品的功效,还会在宣传时添加一些功能。比如,据共享e伞创始人在媒体表示,它们的伞不仅可以遮风雨,还可以遮太阳,甚至能够当老人的拐杖,可谓一伞三用。后续投放的雨伞还有可能加入MP4 等功能。

请告诉我这不是开玩笑!哪位老人会用一把伞当拐杖,避避雨遮遮阳还可以。随身带着那么大一个mp4,让各路手机大神情何以堪啊!

投入成本与盈利不对等

但对于一个投资机构而言,更多的还是考虑它是否能盈利,那就得从它的成本输出和客观条件来具体分析!

对于共享雨伞来说,投入成本基本上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产品本身的制作投入,另一个是人力成本。客观条件则是天气因素。

1、产品成本上,押金大于等于一把普通伞的售价。

无桩的就是一把雨伞加上智能锁,但有桩子的模式,需要有固定的伞架机器,再加有GPS定位,这就造价不菲了。据共享e伞创始人在媒体公开表示,一把伞的造价开发和运营成本达到了 90 元。

880.2

正常市面上的一把雨伞售价大多为 20 元左右,但一把雨伞最低的押金都要 19 元,造价达到 90 元。为什么呢?很显然,消费者需要为加入的智能装置买单。

同时,有桩借还的共享雨伞,如果找不到固定的桩,归还不方便,那消费者是不是要承担多余的费用?

2、人力成本,不可估算。

以共享e 伞为例,共享e伞有一支将近四百人的团队,其中有约三百人属于e伞的运维人员。他们组成了天使送伞队,担任投放、返修等工作。

以每个人每天 100 元的人力计算, 300 人的团队一天就是 30000 元,一个月就是近 10 万元。这还是按照最低的标准来计算。如果到后期,是否需要更多的维护人员呢?

3、使用频次,并不是一个刚需品。

共享雨伞的消费频次和天气挂钩,因此在运营过程中受地域和季节的因素影响相对明显。

在长江以南的地区,虽然降雨量大、降雨时间长,将来可能成为共享雨伞的“主战场”,不过雨季长、降雨量大的另一面是,当地居民本身已经养成了随身携带雨具的习惯;北方地区整体降雨较少,降雨和高温天气主要集中在夏季,因此,所以共享雨伞能够切入的即时性需求到底有多大仍需验证。

4、其他问题:线下运营、产品损毁

具体为线下运营成本、产品损毁率等。有投资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从共享雨伞的角度出发,其使用场景通常是下雨天,而且还是自己没有带伞的情况下才会想到。总的来说,下雨天数是有限的,还要忘记带伞的时间更是有限的,因此共享雨伞可能不是一个高频行业。

而如果不是高频行业,那么每单的单价必须要足够高,而雨伞的租赁价格绝对不可能太高。从这个角度出发,共享雨伞这个依靠天气来赚钱的行业,可能并不是一个特别能做大的市场和行业。

共享雨伞的代表春笋雨伞CEO李永秋告诉猎云网,为了加强投放后的管理,他们一方面会加固雨伞本身的质量,还有就是要对用户进行教育,在运营管理上下措施,进行线上加线下结合的方式去管理。

以上是共享雨伞的成本投入,那盈利方面又靠什么呢?共享雨伞与它的家族其他成员没有什么区别,一是靠押金,另一个就是广告。

据李永秋表示,目前共享雨伞的盈利基本是通过租金,用户的增值服务和广告。他认为,相对于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更适合投放广告,可以进行精准的广告推送,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

然而,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共享雨伞存在的诸多问题还没有解决,盈利模式接近于单一,这样的商业模式特点,显然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机会。

伪共享:不符合投资逻辑

共享经济的本意,是对社会闲置资源进行调配,以满足大众以低价对这些资源的需求。比如,Uber、滴滴、Airbnb等,是对社会存在的汽车、房屋等闲置资源进行再调配,让出行、租房这些需求变得简单、快捷。

但随着“共享”概念的扩大,共享经济的核心不再只是闲置资源,而是能否通过互联网技术平台的协调形成活跃的双边市场。

随着这种概念的演变,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一种就是本身的传统模式——个人分享闲置资源模式,即C2C(个人对个人)模式。

另一种就是现在的以共享单车为主流的模式,由平台型公司统一采购相应产品,再通过缴纳押金、按时租赁给大众。目前的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等都是如此。

然而,看似两种模式都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平台,但差别却很大。第一种商业模式能够解决社会闲置资源处置和大众需求痛点两大难题,而第二种商业模式更像是“伪共享”,因为平台不仅是用技术去共享资源,自身也是资源的提供者和主体。由此一来,如果运营良好,尚能解决大众的需求。如果跑偏了,甚至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投资界人希望不要再烧钱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共享雨伞并不符合投资逻辑。而且,它本身就是所谓的“伪共享”。

然而,资本却还是投向于这些共享模式,共享充电宝 40 天内融资 12 亿,共享雨伞也相继获得一些投资。

对于这种现象,投资界又是怎么看的呢?

元璟资本,抓住了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这两波风口。 2016 年 10 月,元璟资本以1. 3 亿美元进入ofo的C轮; 2017 年 4 月,元璟资本向共享充电宝企业小电科技投资了 1 亿人民币。

在日前媒体公开报道上,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就表示,“共享经济不一定是终局的商业模式,我更倾向于用租赁这个词。

陈洪亮认为,“对于充电这样的项目,我希望第一天就朝着盈利的方向去走,并不是我补贴钱让你充电。充电本来是用户的刚需,如果用户都不愿意付钱来充电,说明需求切入的有问题。”

他还表示,先烧钱再赚钱有成功的案例,但不是说所有消费互联网模式都必须经历的。“要看烧钱到底是为了什么,钱投下去怎么促进业务发展,而不是追求数字目标。如果砸钱太多,你会搞不清用户是冲着补贴来的,还是冲着解决需求来的。”

“共享”是个好主意,但或许并不是个好生意

不过,有一点不得不承认,在一定程度上,不论是闲置资源,还是平台租赁资源,使大众的确得到了便利,因此说,“共享”是一个好主意。

但“好主意”并不意味着这是一门“好生意”。

事实上,无论是共享雨伞,还是共享篮球、共享充电宝,目前的前景都不明朗,最直接的表现是,大多数“共享产品”没有真正实现盈利,还是处于资本烧钱大战中,今天你发红包,明天我免费骑行,这样的现象仍然存在着。

因此,共享雨伞不能培育出真正能够盈利的商业模式,到最后就会变成“共享投资人钱”的经济。如何将“共享”从一个好主意变成一个“好生意”,有着极高的难度,只是希望不要一味地去依靠烧钱补贴去占领市场,不要让轰轰烈烈的共享话题,成为一个笑话。

三 : 每日话题:共享雨伞来了 是真需求还是“伪共享”?

  61阅读(www.61k.com)6月2日消息,从共享约车到共享单车再到共享充充电宝,不得不说共享经济是真火了,单车和充电宝的热潮还没退,如今共享大家庭又加入新成员,共享雨伞!与前两者不同,雨伞受制于天气的影响,所以很多人怀疑共享雨伞就是一个伪需求!

雨伞

  共享雨伞是继共享充电宝后又一资本疯狂抢的“风口”,多家共享雨伞公司宣布完成数百万元至千万元融资,并且已经对外铺设雨伞和伞架,目前已投放的共享雨伞总数超过数十万。

  目前共享雨伞已经在多地实际运营,这些共享雨伞分为两种模式,其中主要的一种模式是铺设伞架的固定运营模式,另一种为随处投放的流动性模式。

  共享雨伞的使用,类似于ofo单车,用户可通过手机 App搜索附近的伞,上面有一个智能锁,先下载一个手机app,然后完成押金和租金扫码获取密码开锁,打开30秒后开始计费,合上即停止收费。

  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还不清晰,共享雨伞又将如何盈利?“春笋”创始人李永秋表示,雨伞相较于单车和充电宝,低成本而不低频,可覆盖室内室外双场景,可通过雨伞租赁广告收入、雨伞定制、数据增值等方式获得盈利。共享e伞的创始人也表示,会在雨伞内部印制广告,让用户打开就可以看到。

  有投资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从共享雨伞的角度出发,其使用场景通常是下雨天,而且还是自己没有带伞的情况下才会想到。总的来说,下雨天数是有限的,还要忘记带伞的时间更是有限的,因此共享雨伞可能不是一个高频行业。

  目前业内对于共享雨伞这个行业是否能成为风口的看法是偏消极的,甚至有投资人直言“这个行业无法做大”。有投资人直言,共享雨伞实际上就是租赁,共享应该是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享,不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目的的共享都是伪共享。

  相关阅读:

  共享雨伞也来了 就差共享女朋友了!

  共享雨伞这种“伪共享” 还要让多少人深入火坑?

  多家共享雨伞公司称拿到天使轮融资 靠什么挣钱?

  共享雨伞“春笋”获500万天使轮融资 能叫板单车和充电宝?

本文标题:共享雨伞-资本热潮与舆论狂欢后 共享雨伞能否撑起共享经济的一片天?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66999.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