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图:周恩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了解他吗?我们二年级学过一篇课文,《傣族的泼水节》就是写周恩来的事情。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他12岁的时候,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2、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看老师写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来,齐读课题。
3、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打开书的21页,自己读吧,不要齐读。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自己读自己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渡:课文读完了,会读词语吗?试试。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出示5组词语,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租住别人的国土,里面还不让弱国的人进去——继续读。
▲衣衫褴褛,耀武扬威——大家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铿锵有力——大声读——这就是铿锵有力。
▲惩处 放到句子中:“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中华不振——一起读(板书:中华不振)
过渡: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就画下来。
预设:
* 12岁的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四)梳理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
(1)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2)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
(3)思考讨论: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 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 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感情朗读。
(1)引读: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4.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四、写话或说话训练。
(一)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
(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五、总结全文,引发思考。
六、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
第二课时(略案)
教学过程:
一、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
(二)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三)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二、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
(一)自读阅读链接内容。
(二)指名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三)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和博大胸怀。
(四)激情诵读诗歌,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1.人物:引导学生从“不解地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想”、“沉思”、“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处体会周恩来还是个善思的人,并学习这种品质。
2.写法: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用法。
3.感悟: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四、抄写生字词:把文中四个字的词语找出来,抄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上。
五、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的问。
“那是外国的租借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借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地。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的、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借地里,谁又干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借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将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二 : 中华之星:中华之星-简介,中华之星-设计特点
“中华之星”电动车组是中国自行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电动车组,设计时速为每小时270公里,满座能够承载726名旅客。2003年初,该电动车组在秦沈客运专线进行正线试验时曾创造了每小时321.5公里的“中国铁路第一速”。中国铁路第一速“中华之星”号列车外形酷似“鸭嘴兽”的双拱流线型机车头,列车密封性能良好,代表了目前中国国内的最高水平。2004年,在铁道部动车组项目采购招标中,“中华之星”彻底出局。
中华之星_中华之星 -简单介绍
“中华之星”电动车组是中国自行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电动车组,设计时速为每小时270公里。
“中华之星”高速列车是为京秦沈快速客运通道研制的主型列车,由铁道部组织全国机车车辆制造工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攻关共同研制,主机厂包括株洲电力机车厂、大同机车车辆厂、长春客车厂和四方机车车辆厂。该车采用了交直交传动技术、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等众多国际先进技术,体现了中国机车车辆制造技术的最高水平。“中华之星”目前有两辆机车,其中DJJ2-0001A由南车集团株州电力机车厂生产,DJJ2-0001B由北车集团大同机车厂生产。两车使用同一图纸,因而基本上是完全一样的,只是由于各厂工艺条件不同,局部有细微差别。拖车分别由四方和长客生产。
“中华之星”动车组的车头外形是根据空气动力原理设计,以减少空气阻力。我国“八五”以来,对高速列车动力学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包括风动实验、弹射实验、线路实验等,“中华之星”就是这些研究成果的具体体现。
中华之星_中华之星 -设计特点
“中华之星”动车组的车头外形是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设计,外形酷似“鸭嘴兽”的双拱流线型机车头,列车密封性能良好。
国家“八五计划”以来,对高速列车动力学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中华之星”是这些研究成果的具体体现。“中华之星”动车组的高速受电弓、真空断路器、GTO器件、去离子水泵、高速轴承和螺杆空气压缩机等部件是从国外进口的,以弥补国产器件的不足。
“中华之星”动车组列车由分别编组在头部和尾部的2个电动力车以前拉后推的方式推挽运行。由2节动力车和9辆拖车组成。两辆机车中,DJJ2-0001A由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厂生产,DJJ2-0001B由北车集团大同机车厂生产。两车使用同一图纸,因而基本上是完全一样的,只是由于各厂工艺条件不同,局部有细微差别。“中华之星”动车组列车9辆拖车包括:2辆一等座车,6辆二等座车和一辆酒吧车。拖车分别由四方厂和长春轨道客车生产。车体外部涂装以白色和蓝、绿色为主色调。
中华之星_中华之星 -技术参数
1、列车型式
列车采用交直交电力牵引,由分别编组在头部和尾部的2个动力车以前拉后推的方式推挽运行。
2、列车组成
列车由2辆动力车和9辆拖车组成,中间拖车包括2辆一等座车,6辆二等座车,1辆酒吧车。
3、最高运营速度270km/h
最高试验速度>300km/h
4、轮周牵引功率9600kW
5、电制动功率8800kW
6、列车定员≥700人
7、列车总重约678t
8、列车总长 约280m
9、供电制式单相工频交流,额定电压为25kV
中华之星_中华之星 -竞争对手
CRH系列高速电力动车组均采用动力分布式,运行时速达200公里以上,最高可达400公里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由2004年起先后向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业、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公司等外国企业购买高速铁路车辆技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吸收的方式,由中国北车集团和中国南车集团旗下的车辆制造企业生产,达到一定程度的国产化,并再以此为基础进行自主创新研发。铁道部将所有引进国外技术、联合设计生产的CRH系列动车组均命名为“和谐号”
CRH1,庞巴迪-四方-鲍尔(BSP)生产,原型是庞巴迪为瑞典AB提供的Regina。
CRH2,南车四方(联合日本财团)生产,编组形式为,4M+4T,8节编组,基本上是Mc+T+Mc+Tp+M+Tp+M+Tc原型日本新干线E2-1000。
CRH3,北车唐山机车厂(联合西门子)生产,原型ICE3。编组形式为,8M0T。
CRH5,北车长春客车厂(联合阿尔斯通)生产,原型阿尔斯通为芬兰国铁提供的SM3型。
青岛四方出的CRH-2,全部都是日本的70年代的科技技术,从第一辆到第26辆完全引进。
中华之星_中华之星 -项目立项
2000年初,经过专家的多次论证,铁道部拿出270km/h高速列车产业化项目报告,并提交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当年下半年,国家计委以2458号文件正式批准立项,同时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项目。该文件明确这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列车,并命名为“中华之星”。
2001年4月,铁道部下达“270km/h高速列车设计任务书”,确定了列车的总参数,由此拉开了“中华之星”自主研发的序幕。
中华之星_中华之星 -设计团队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厂高速研究所所长刘友梅被任命为该项目的总设计师。在铁道部下达的设计任务书中,对“中华之星”的用途有很明确的说明:京沈快速客运通道主型列车,未来高速铁路的中短途高速列车和跨线快速列车。“中华之星”的立项明确是以“产业化”为目标,预计用两年左右时间,达到年生产15列“中华之星”的能力。
按照规划,270km/h高速列车“中华之星”项目总投资1.3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家拨款4000万元,铁道部投资4000万元,企业自筹推进,“中华之星”项目集中了当时国内铁路机车车辆制造和研发的最核心力量进行联合攻关。刘友梅告诉本刊,“中华之星”的研发工作集合了南、北车集团旗下的4大铁路机车车辆企业(株洲电力机车厂、大同机车厂、长春客车厂、四方机车车辆厂)、4大科研院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四方车辆研究所、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和2个高等院校(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涉及设计开发人员多达几百号人。其中,株洲电力机车厂和大同机车厂分别负责研制一台动力车,长春客车厂负责研制4节拖车,四方机车车辆厂负责研制5节拖车。
中华之星_中华之星 -试制阶段
2001年8月,“中华之星”项目通过了技术设计审查,开始进入试制阶段。在随后一年多的试制阶段,4个主机厂制造的动力车和拖车分别在西南交通大学国家牵引动力重点实验室的滚动试验台上通过了330km/h、400km/h速度的模拟动力学试验。
2002年9月,“中华之星”动车组集结在位于北京东郊的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环行铁道试验基地,开始进行列车编组调试。试验期间,动力车头的各项功能测试完成,包括牵引、制动、电空联合制动等基本功能得到了验证,随后又完成了机车调试。
当年11月,“中华之星”分别在北京环行铁道试验基地和秦沈客运专线上进行了高速综合性能试验。
2002年11月27日,对于刘友梅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中华之星”在秦沈客运专线的冲刺试验达到321.5公里的最高时速,创造了我国铁路试验速度的最高记录。
从2003年1月起,“中华之星”开始在秦沈客运专线上进行线路运行考核。刘友梅告诉记者,截止到2004年12月,“中华之星”在秦沈客运专线累计运行53.6万公里,创造了目前中国铁路新型机车车辆试验运行考核里程最长、运行考核速度最高的纪录。期间虽然也出现过故障,但最终“经受了新产品最严格的试验和考核”。
2005年初,“中华之星”在经历了53.6万公里的线路运行考核,两节动力车和9节拖车分别返回4大主机厂进行拆检,拆检后没有发现任何重大问题,可以确认整车和零部件状态良好。“这说明‘中华之星’是可靠的,研制是成功的。”刘友梅说。
中华之星_中华之星 -测试故障
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或许“中华之星”今天已经顺利运行在更多的客运专线上,并按照最初的目标实现产业化。“这一切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刘友梅说。作为技术专家,他深刻感受到了来自人治和行政权威背后的巨大压力。
在2002年11月27日“中华之星”冲刺试验并创造了312.5公里最高时速的第二天,时任铁道部部长傅志寰希望亲自上车试乘,体验“中华之星”的速度。当天,傅志寰还把几位副部长都带来了。
按计划是9点钟正式试验,为稳妥起见,全体试验人员起了个大早,先在线路上跑了一趟,最高时速达到285公里。但恰在快回到基地前的17秒钟,安装在“中华之星”上的转向架故障诊断系统出现报警。列车回到基地,下车检查发现B动力车有1个根轴的托架轴承座冒烟。当时在场的南车、北车集团领导和技术人员都很着急,据说当时急得南车集团的副总工程师都钻到车下去检查。北车集团的领导更是着急,因为这节动车头是北车旗下的大同机车厂负责制造的。这套故障诊断系统原本用于诊断军用航空发动机的故障,由航空集团“608所”开发并转化民用。刘友梅赶快叫人上车去查看数据,发现轴承温度已经达到109摄氏度,完全超标,属于一级报警。随后用红外线测温计检查,轴承座温度也达到90多度。但部长们都还等着登车,是继续试验还是立刻停止?在看完数据、分析完现场后,作为总设计师的刘友梅找来南北车的两位领导商议,他个人意见是接下来的试验应该停止,“因为已经列入一级报警了,应该相信这套系统,否则就会出大事故”。
随后,情况向傅志寰做了汇报,傅也决定取消接下来的试验。故障转向架被马上拉回大同厂,检查发现是进口轴承质量问题。在与国外制造商协调后,轴承得到退换。刘友梅告诉记者,到现在替换的轴承也没问题,“这也证明安装在‘中华之星’上的故障诊断系统是有效的”。“但这件事情却成为‘中华之星’安全性不可靠的最重要依据。铁道部一些先生大做文章,否定‘中华之星’,说‘几位部长的命差点都要被中华之星报销了’。”刘友梅很气愤,“我认为这恰恰说明‘中华之星’安全诊断保障系统很有效,能提升‘中华之星’的可靠性,在长春召开的“高速动车组专家研讨会”上,“中华之星”被评价为“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在技术水平、产品成熟程度和可靠性等方面还存在较明显的差距”。这次会议已经明确要从国外引进200km/h动车组和300km/h以上高速动车组,但专家们在“建议综合”里仍强调,要进1步完善“中华之星”高速动车组的试验。
中华之星_中华之星 -项目下马
2005年7月11-12日,铁道部主持召开“中华之星”阶段验收总结会,会上铁道部对国家立项自主研发的高速列车在口头上表示了支持。“但实质上对‘中华之星’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刘友梅认为,这次验收会刻意否决了“中华之星”项目从设计、研制、试验、运行考核的严格过程以及“中华之星”所具备的200km/h以上速度级技术能力的事实。
2004年,在铁道部200km/h动车组项目采购招标中,“中华之星”彻底出局。“中华之星”重蹈当年大飞机项目“运十”的覆辙。
“这次验收会极大地伤害了我们科技人员的自信,也损害了政府部门的诚信形象。”刘友梅很痛心,但更关键的是,“‘中华之星’高速列车夭折了,中国刚刚自主建立起来的高速列车技术的系统集成平台被扼杀了”。
中华之星自2003年4月载客试运营,自2005年8月1日首次载客运营,每天沿秦沈客运专线往返沈阳北-山海关之间,车次为L517/8次,列车全程400公里用时仅3小时,这个时速对于“中华之星”来说只使用了一半的力气。
2006年8月2日,中华之星完成了最后一次营运任务,成为一颗流星陨落在辽沈大地。
三 : 《谈读书》教学设计
人教版 语文 九年级上册
15、《短文两篇》
《谈读书》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吕家坪中学 黄淑芬
2013年10月23日
《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及名言警句。
2、积累文中简练、警辟的语言。
3、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讨论、合作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积累文中简练、精辟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感知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十年寒窗苦读,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在漫长的读书旅程中,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感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培根的一篇随笔《谈读书》,去聆听他精辟的见解,去感受他简练有力的语言!
二、作者简介(ppt展示)
培根 (Francis Bacon,1561-1626) 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
3
科学的始祖,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随笔》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首创。
三、扫清生字障碍(ppt展示)
生字:
藻( )饰 狡黠( ) 诘( )难
滞( )碍 傅( )彩 吹毛求疵( )
多音字:
嚼 好
四、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共读课文,校正字音。
2、读的过程中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五、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ppt展示问题: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读书的方法,用自己的话总结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3、再读课文,选出你喜欢的语句,说明喜欢的理由并进行简单的赏析。(可以从语言修辞、思想内涵、表达观点、论证方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归纳总结:
1、读书目的 读书方法 读书作用
2、(1)读书要仔细推敲
4
(2)对不同的书,要不同地读
(3)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笔记结合起来
3、示例: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 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
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评析: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出的“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个论断有说服力,令人信服。
六、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故事吗?
七、课堂小结
最后,让我们全班齐声朗诵一首诗歌,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以书为伴,与书一起创造自己的璀璨人生!
八、板书设计:
15、短文两篇
谈读书(培根)
读书的目的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5
四 : 为用而学读书法
文\南海雄鹰
【燕楚随笔】为用而学读书法【榜】
在众多读书方法中,有一种目的最明确,收效最直接的方法~~~~边用边学读书法,人说学以致用,我倒是用边用边学而学, 倘若说我是怎样读书的,其实就是一面工作,一面学习的过程。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是为了用而逼着自己去学的。这种边用边学的学习方法,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可见,边用边学实在是读书学习的一个好方法。俗话说,为学而学,烟云飘过;为用而学,边用边学,入心揣摩。单纯地为学而学,读过的东西像过眼烟云,很难留下印象。为用而学就会细心揣摩读过的东西,以资借鉴,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烙印。现在许多参加工作后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几乎都走过这条路。
既然用而求学,边用边学的读书方法能给我们带来丰厚的收获,我们怎样利用它呢?
一、边想边读( 文章阅读网:www.61k.com )
这里的“想”,是指创作的欲望,创作的构思过程。我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应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就写文章来说,要写哪一种体裁、风格、流派的文章,就去读这种体裁、风格、流派的作品,反复地阅读,读懂,读通,仔细地推敲,灵活运用书上的一切。当然,对于自己想写的东西,则必须意由己出,形随意变,不能因袭别人的观点,死记别人的句子。这种阅读方法吸收量极大,效能极高。
二、边写边读
写是对自己读书效果的鉴定,读是补救知识不足的措施。边写边读,可以推动读书向深入发展,逼着你更专心地读书,更全面地收集参考书籍和资料,更深刻地领会书籍的含义,进一步提高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边干边读
干就是实践,也是知识的支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和体会:当接受一项新的工作任务时,尽管自以为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一动手就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发现了学无以致用,知识上的漏洞,正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愈用愈觉是贫儿”。 重新学习使我们又获得了能量。因为知识是前人生活工作经验的结晶。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知识的积累就越丰富,我们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就不难解决了。只有这样不断地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我们才能不断地进取。
正所谓:常嫌不足,学海无边。书到用时方恨少,急来临时“抱佛脚”。为用而学未为晚,立竿见影有成效。
本文标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