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2013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答案及详解(内含优秀作文)

发布时间:2018-02-14 所属栏目:2013辽宁高考语文试卷

一 : 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答案及详解(内含优秀作文)

本卷详细校对、答案及解析均由顺德第一中学赖光明提供,欢迎同行批评指教!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B卷)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好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讲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讲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崇高/作祟 殷红/赝品 调适/调和 ......

B.傍晚/滂沱 赈灾/诤言 湖泊/停泊 ......

C.韬略/滔天 砧板/嗔怪 如法炮制/炮火连天 ......

D.瞥见/蹩脚 悚然/耸立 方兴未艾/自怨自艾 ......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B项:bàng/pāng、zhèn/zhèng、pō/bó;A项:chóng/suì、yān/yàn、tiáo/tiáo;C项:tāo/tāo、zhēn/chēn、páo/pào;D项:piē/bié、sǒng/sǒng、ài/yì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在许多人眼里,美术馆一直是阳春白雪的代名词,是少数有艺术造诣的人出入的地方,里面陈列的通常是看不太懂的作品。但如果你到台湾的美术馆去转转,你一定不会失望。台湾的美术馆数量众多,有大有小,风格迥异。其中规模最大的两处是新北市的朱铭美术馆和台中市的“台湾美术馆”。置身其中,你会发现那里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物品,而是巷战李在你身边懂你的知心朋友。

A.阳春白雪 B.通常 C.迥异 D.高高在上

【答案】D

【解析】D项与语境的对象不合,“高高在上”原指上天或人君处在极高的位置,后泛指身处高位,含有脱离群众、不了解下情之意。不能指“物品”。A项“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与上文的“美术馆”、下文的“少数人”相契合。B项“通常”在语段中作副词使用,意思是“一般,平常”。C项“迥异”是形容词,意思是“相差很远”,常与风格、性情搭配。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是违法行为,我们多部法律对惩戒这类行为已有明确规定。

B.为满足与日俱增的客流运输需求,缓解地铁线路载客,今日,广州地铁三号线再增加一列新车上线运营。

C.神木县属陕北黄土丘陵区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煤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风沙草滩区,生态

1

本卷详细校对、答案及解析均由顺德第一中学赖光明提供,欢迎同行批评指教!

环境非常脆弱,一旦破坏,短期内难以一时恢复。

D.最近纽约市颁布了一项禁令关于禁止超市、流动贩卖车、电影院、熟食店等销售大剂量含糖饮料,以控制日益严重的肥胖现象。

【答案】A

【解析】B项成分残缺,“缓解”缺宾语中心语,应在“载客”后补充“的压力”;另“近日”意思是“刚过去的数日内”,所以不能用“再”,“再”表将来时,应改为“又”。C项成分赘余,“短期内”“一时”重复,可去掉“一时”;如果去掉“短期内”,那么“一时”应放在“难以”之前。D项结构混乱,该句包括三层意思,“最近纽约市颁布了一项禁令”,“禁令的内容是禁止超市、流动贩卖车、电影院、熟食店等销售大剂量含糖饮料”,“禁令的目的是控制日益严重的肥胖现象”。

语料原句:

A刘正荣强调,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是违法行为,我国有多部法律对惩治网络谣言作出规定。(新华网2012年4月12日《国信办负责人: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是违法行为》)

B为满足与日俱增的客流运输需求,缓解线路载客压力,昨天,广州地铁三号线再增加1列新车上线运营。(《羊城晚报》2013年5月7日《三号线缓压力再增1列新车》)

C神木县属陕北黄土丘陵区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煤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风沙草滩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破坏,短期内难以恢复。(《人民日报》2008年09月23日《陕西省神木县:煤炭经济繁荣背后的生态伤痕》)

D美国纽约市政府计划禁止饭店、电影院和路边摊售卖大包装汽水等含糖饮料,以减少日益严重的肥胖现象。(《深圳特区报》2012年06月01日《美国纽约拟禁售大包甜饮 以控制肥胖人口增长》)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产能力的增强,加上与生俱来的动物性,使人类对生物形成了过分的优越感,产生了过度的欲望, 。 ,更使一些人误以为可以无视生物的生存权, 。但对自然界造成危害的不是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 , 。 ,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人类能够在尽可能少地影响自然的情况下生存,并且能不断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还可更有效地保护物种和自然环境。

①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是人类的观念

③科学技术的发达

④看不到人类对生物的作用

⑤以至对生物的破坏和干预远远超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

⑥是人类怎样运用它们的问题

A.④①⑤②⑥③ B.④③⑤⑥②① C.⑤①④⑥②③ D.⑤③④②⑥①

【答案】D

【解析】本句群有4个句号,中心大意是辩证看待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第一句话讲的是生产能力,“过度的欲望”与备选项中的“超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相契合;第三句话“但对自然界造成危害的不是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是转折,也包含着对第一二句的总结,故第二句应填“③科学技术的发达”;第三句话出现了“不是??”,备选项中有两句“是??”,其中“②是人类的观念”是世界观,“⑥是人类怎样运用它们的问题”是方法论;而“①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对上文的总结。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凤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

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湜、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

2

本卷详细校对、答案及解析均由顺德第一中学赖光明提供,欢迎同行批评指教!

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

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缓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

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

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

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

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第:科举考中 .

B.推辱主帅 推:追究 .

C.不痛绳之 绳:捆绑 .

D.复命知益州 知:掌管 .

【答案】C

【解析】C项“绳”在语境中作动词,译为“制裁”。可联想“绳之以法”。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2013广东高考语文 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答案及详解(内含优秀作文)

2013广东高考语文 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答案及详解(内含优秀作文)

A B C D 【解析】A项第一个“以”作介词,译为“把”,第二个“以”作介词,“因为,由于”;B项第一个“为”作动词,译为“作为”,第二个“为”作介词,“为??所”结构表被动;C项两个“而”都做连词,表顺承,译为“然后”;D项第一个“者”做不定代词,译为“??的人”,第二个“者”作助词,表停顿。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答案】B

【解析】断句得联系上下文。本段有两层意思,一是李顺叛乱,张咏激励、劝勉、厚待上官正,使上官正

3

本卷详细校对、答案及解析均由顺德第一中学赖光明提供,欢迎同行批评指教!

下定决心挥师直进,取得胜利;二是当时在乱寇抢夺之时,民众大多被迫屈从,张咏宽大处理,使他们各归田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答案】C

【解析】C项“张咏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错误,原文表述为“俟秋成,当仍旧法”,意思是歉收时对贩卖私盐的人从轻处分,等到收获的季节,仍然要执行严格的律法。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名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4分)

【参考译文】他们如果不凭借卖盐养活自己,要是有一天像蜜蜂一样聚集在一起成为强盗,那么就会成为大祸患啊。

【解析】得分点:“苟”1分,译为“如果”,表假设;“自活”是宾语前置1分,意思是“使自己活下来”;“蜂”是名词作状语1分,“像蜜蜂一样”;句意1分。

②傅先生天下贤才,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

【参考译文】付先生是天下贤能的人才,我尚且不能够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叫他的名字(直呼其名)。

【解析】得分点:判断句1分;“名”1分,名词作动词用,根据语境应译为“直呼其名”;句意1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

封还诏书,保护张永德,使之不受部属违法的牵连。

敦勉向学蜀士参加科举考试,有学行的郡人张及、李畋、张逵全都登科。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将原来的客观题变成主观题来考,需要考生有相当里的理解力和概括力。表现张咏“惜才”的事例有两个要素,一是张咏要具备相当的身份地位,二是要有具体的“识才”“爱才”的表现。注意:第一段张咏“荐覃为首”不能表明他惜才,因为他的身份地位当时与“张覃”相仿,这一件事只能表明他“让”,即谦让的美德,语境中有“众许其能让”可印证。第四段“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也不能表明张咏惜才,而体现的是“宽容”。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宋】张炎

①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②④修禊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参考答案】

4

本卷详细校对、答案及解析均由顺德第一中学赖光明提供,欢迎同行批评指教!

上片第一句写高楼玉笛笛声哀怨,山前水面茫茫、暝云低垂,给人一种低沉压抑之感,定下了深沉的思念故乡、故友的感情基调;(2分)第二句写劳燕分飞,想起自己还在遥远的异乡,写梨花带雨,稀疏飘落,给人孤寂清冷之感,借此表达作者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和内心的孤单寂寞之情。(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要求学生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可将上片分成两个部分,分别回答“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在还原诗意时要力图准确典雅,在揣摩情感时要把握关键词“思乡”和“孤独”。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3分)

【参考答案】因为作者飘零异乡,对故乡魂牵梦萦。(1分)故乡节日“修禊”、“卖饧”勾起他的思乡之情。(1分)晚上不得安眠,愁绪无法排遣,漫步江头,折得一枝新柳归来,又联想到了故乡苏堤上的柳,撩动了思乡之愁。(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要理解“皱眉”的原因,就要结合理解出现的节日和折柳所蕴含的意思,把握诗歌中作者的情感。

【赏析】

这是一首明写客中思家实则蕴含作者故国之思的小令。

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起首写因笛声撩人心魄而引起思乡之情——“楼上谁将玉笛吹”。从一开始便定下深沉的思念故乡、故友的感情基调。次句“山前水阔暝云低”,写作者因闻笛而起故乡之思,不禁引颈往故乡方向眺望,然而却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这一画面在缕缕凄侧的笛声中推出,更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感觉。所谓景语亦即情语。在这两个画面的背后。读者似亦可窥见作者此时的心境。“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三四句继续写眼前所见之景。“劳劳”,忙碌貌。此句谓春天的燕子正忙着觅食、筑巢安家,而自己却流落千里,有如断梗漂萍,随波逐浪。“落落梨花雨一枝”。“落落”,孤独貌。白居易《长恨歌》中形容在仙界的杨贵妃的孤寂形象:“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张词显然是由此化出。并在前冠之以“落落”,更显雨中梨花之孤寂了。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景中含清,不言愁而愁自现。

下片侧重抒情,将上片压抑在画面背后的愁绪直抒而出。过片前三句写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修禊”,为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已日(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游采兰。以驱除不祥,称为修禊。王羲之《兰亭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卖饧时”,亦古代之风俗。寒食节这一天要食饧(糖)粥。此句谓寒食节将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将两个节日名列出,我们似可看到飘零异乡的游子正扳着手指算着临近的故乡节日。“故乡唯有梦相随”,一个“唯有”道尽了作者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深深苦衷。也许写自己在梦中对故乡的思念,尚未能尽意,接下便以具体的动作写自己的思乡情怀:“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此二句谓自己昨夜里不得安眠,愁绪无法排遣,漫步江头,折得一枝新柳归来,虽非故乡苏堤上的,但也令人愁眉不展,足以撩动思乡之愁了。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远离故乡折柳,实只能徒增烦恼。作者在《朝中措》中也写道:“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气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知者不惑, , 。”(《论语》)

(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 。(李密《陈情表》)

(3) ,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 , ,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妖·赤壁怀古》)

【答案】

5

本卷详细校对、答案及解析均由顺德第一中学赖光明提供,欢迎同行批评指教!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逻辑的方法,体验的方法与玄思的方法。读书要能应用思想方法,才不会做书本的奴隶。以下讨论怎样用思想的方法来读书。

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譬如,有一个三角形于此,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和必等于两直角,这是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如是就可以判断书的学术价值的高下。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

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反省自己。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要虚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括。此种方法,用来体察人生,欣赏艺术,研究精神生活或文化创造,特别适用。朱子所说的“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沉潜玩索”,都是体验的方法。应用体验的方法用来读书,使自己沉潜浸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思,以审美、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从中感觉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把读同代人的书当成与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的途径,把读古书当作与古人暗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古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至于粗疏浅薄。

所谓玄思的方法,最简易地讲来,可以称为“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

只知全体,不知部分,则陷于空间。只知部分,不知全体,则陷于支离琐碎。必由全体以观部分,各部分才可以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致起争执矛盾。必由部分以观全体,才可以见得部分的根本所寄、归宿所在,而不致执著一偏。如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他又能由太极之理、宇宙之全,而观一事一物之理,而发现本末精粗,条理井然,“枝枝相对,叶叶相当”。用此方法读书,即是由约而博、由博返约。譬如:读一篇文学,由一字一句以表明全篇的主旨,就是由部分观全体之法;由全篇文字的主旨,以解释一字一句应有的含义,便是由全体观部分之法。此外如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方法来读书。此种玄思的方法,认为著作、思想、世界都是一有机体,有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故读书,了解思想,把握世界,须用以全体观部分、以部分观全体的方法。

总之,要从读书里求得真实学问,须有严格的方法,以逐渐养成研读伟大著作的勇气与能力。

(改编自贺麟《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5分)

A.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具有科学知识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特点。

B.体验法要虚心忘我,观察事物的外表,以理解其意义与价值。

C.审美、欣赏艺术要放弃主观成见,站在作者的立场,赞同作者的观点。

6

本卷详细校对、答案及解析均由顺德第一中学赖光明提供,欢迎同行批评指教!

D.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

E.朱子既观察事物的部分,也观察事物的整体,避免了学问上的空洞与琐碎。

【答案】AE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A项正确,原文第二段表述为“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换言之”表明两句话是并列关系,语意相同。E项正确,原文第四段表述为“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他又能由太极之理、宇宙之全,而观一事一物之理,而发现本末精粗,条理井然,‘枝枝相对,叶叶相当’。用此方法读书,即是由约而博、由博返约。”B项错误,原文第三段表述为“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要虚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括。”C项错误,原文第三段表述为“以审美、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从中感觉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把读同代人的书当成与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的途径”“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由此可知,“站在作者的立场,赞同作者的观点”错误。D项对象错误,原文第三段表述为“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

13.关于应用思想方法来读书,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

A.读书不会应用思想的方法,就会让自己成为书本的奴隶,所以思想的方法很重要。

B.应用逻辑的方法来读书,要充分运用理智,把握书的精髓,确定其学术价位的高低。

C.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要求静心诚意,把书的作者当作朋友,把握作者的真意。

D.应用玄思的方法来读书,必须先把握全书要旨,然后再推敲一字一句、一章一节。

【答案】D

【解析】A项原文为“读书要能应用思想方法,才不会做书本的奴隶”,从原文逻辑可推断“思想的方法很重要”。另“应用思想方法”是“不会做书本的奴隶”的必要条件,表述为“不??就会??”的句式后句子意思不变。B项是对原文的提炼概括,原文表述为“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如是就可以判断书的学术价值的高下。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C项正确,原文认为应用体验的方法要“沉潜浸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思”,这就是“静心诚意”;读同代人的书读者与作者是在“交流”“沟通”;读古书,读者“含英咀华”,与读者“交接往来”,可见是“把书的作者当朋友”。D项错误,玄思的方法是“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全体与部分无先后之别。

14.数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意概括。(4分)

【参考答案】共同点:扫除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2分)探讨事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能力,答题区间在第二段。要抓住数学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相同特性,找原文中的相关词语。如“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

与否等实用问题”,“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和必等于两直角,这是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关键词是“偶然”“实用”“普遍必然”“本质”(“真理”)。 .......

15.国学大师陈寅恪通过唐代历史解读白居易的诗,同时,他又通过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考察唐代“宫市”弊政。陈寅恪的研究体现了文中的什么思想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参考答案】玄思的方法。(1分)玄思的方法是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的方法;玄思的方法,认为著作、思想、世界都是一有机体。(1分)陈寅恪通过唐代历史解读白居易的诗,是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这是“由全体观部分”;(1分)他通过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考察唐代“宫市”弊政,是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这是“由部分观全体”。(1分)

7

本卷详细校对、答案及解析均由顺德第一中学赖光明提供,欢迎同行批评指教!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观点。答题区间在第四、五段。首先要理解“玄思的方法”的内涵,然后要把握原文中的例证分析。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错涂、多涂的、答题无效。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过岭

师陀

我不曾骑过马,对于“马性”是不大了解的。现在巧得很,一匹马立在暮色苍茫的道上,只等我骑上去。它不停地摆耳蹬蹄,想是已经饿得发慌。然而要骑上去,便觉得欠一点勇气,——就是说“欠一点”吧。虽然不晓得“马上威风”,但关于马的传说是知道一点的。我生长的地方有一句话,道是:“一马三分龙。”马似乎又有几分神性了,但只说有“三分”,可见并不是龙。我既不憎马也不敬马。

据说马的脾气很大,性子也很暴烈。而望望前面的山,也颇有几分神秘意味。要走上去的一面,正背着阳光,显得非常晦暗。上到山顶约有五六里路的样子。山路颇险,倘一个不留神,岂但“翻身落马”,且要“落山”,将有性命之虞。所以作起“一鞭残照里”的诗句并不难,难的倒是骑上去,又如何来那么一鞭,何况从没有骑过马的呢?这时凭空想起不如骑马阅兵了,那定然有一名“马童”将马带牢,绝不听其发脾气:这气派倒是在画报上看见过。

来接的朋友同随从都已到齐,在马上扬鞭催促了。不便再磨延,即耸身跨上鞍桥。还好,它并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凶刁,在人将骑与未骑稳之际猛往前一撞。我一面暗自感谢马,一面感谢马的主人。

“这马几时也清高起来了?”我说。

马摆了摆头,很斯文,又像对我抗议。

人马一直升上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路折转而上,兼之刚下过雨,脚下那些被磨得秃光秃光的石块,异常滑溜。马像溜冰似的一面打着滑跌,为防备一失足落向深谷,一面还得跳着“狐步舞”。蹄声咵咵响着,其雄壮是只有“马赛进行曲”可以比拟的吧。

晚霞发出彩绢般的光,一缕一缕横斜在头顶。人同马打着滑跌,跳着舞,踏着进行曲渐渐接近彩霞,似乎马一跃身,就可以钻进去。回望上下,溪谷间腾起茫茫浓雾,此身飘飘然,就如在云端里,觉得当真要万念俱空似的。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真是想也不曾想到。 但是,这诗境中的人物也不能一直做下去。当将要一脚踏进云端时,马却停下来了。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呜呼!

在这短短的行程中,我知道马与驴不同。倘是驴(不仅刁赖,而且愚蠢),要决意怠工下来,就一个干脆,将人摔下脊背,算是给责打者的一点惩罚。而马不然,比驴聪明,它懂得责打是为着要它前进,并非逼它投崖自尽,所以任怎样处罚,它只是给一个不理。它很斯文地站着,在鞭下还观赏山景,大“可以充吾师”的。不得已我只好请它上去。来到山顶,已是暮色垂垂,四周昏暗。

一颗星像水银珠,在西南方光亮得灼灼闪耀。四山绝了飞鸟。最远处,一座崇峦后面,尚残留着稀微的白光,照耀着积雪的山巅。谷上弥漫着雾,有黑影在摇动。隐约中树丛下面送来吠声。经年的枯草瑟瑟作响,山景益见荒凉。风吹得马的鬃鬣翻转来,尾巴顺风飘摆,一缕一缕似要飞去。马四蹄打颤,迷茫地望着远处,悲抑地摇摇头,又继续啮食枯草。问了同行者,说是还有十五里的山路要走。

现在回想,题目应作“荒山乘马图”,自己便做做“图”中的主角,充充“风尘三侠”中的人物,在时下定会受欢迎的吧!

(选白《师陀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6.文中说“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竟又是这样不通人意”,你如何理解?(4分)

8

本卷详细校对、答案及解析均由顺德第一中学赖光明提供,欢迎同行批评指教!

【参考答案】马在溪谷间负重向上行走,山路异常滑溜险峻(危险),为了防备失足落向深谷,不能快跑以满足作者快意驰骋的期待;(1分)而作者置身于美景之中,体会到骑马登山充满诗意,渴望更进一步感受纵情驰骋的畅快。(1分)本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马拟人化,写出了深谷骑马登山的危险与快意,也表明了作者的期待和失落。(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是散文语言的赏析。本句话重在理解“云端”的含义和“人意”的内涵。“云端”是比喻的说法,一方面表明山高路险、云雾迷蒙,另一方面也表明景色迷人、如同诗镜。“人意”主要指作者的心愿,渴望快意人生、纵情驰骋。从上文作者骑马登山的感受可知“人马一直升上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山路险滑,但溪谷间浓雾升腾,如在云端,充满诗意。马小心行走考虑的是在险峻的山路上人马的安全,但没能理解作者的心情。这种拟人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对骑马登山的现实处境的认识和内心诗意梦想的失落。散文的语言是为情感主旨服务的,理解的落脚点要放在作者的情感上来。

17.结合文意,分析“我”骑马后所认识到的“马性”。(5分)

【参考答案】

①清高斯文。在湿滑山路上一面打着滑跌,一面还跳着“狐步舞”,姿态优美,蹄声雄壮;在鞭下还要观赏山景,傲然出世。

②机敏谨慎。在异常滑溜的山路上攀登时,时刻防备一失足落向深谷;当将要发生危险时,会立刻停下来。 ③坚忍奋进(忍辱负重)。面对责打处罚,保持坚忍姿态和前进的步伐;面对寒冷荒凉和长途跋涉,只是默默啮食枯草。

【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形象的概括。注意限定语——骑马后。“我”骑马后,马没有表现出传言中的“威风”、“神性”和爆烈凶刁的脾性,而是充当了“我”在险峻山路上长途跋涉的工具,表现出清高斯文、机敏谨慎、坚忍奋进(忍辱负重)的特点。可从作者对马的评价、马与驴的品行对比、马所处的环境和行进中的表现入手。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18.“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过岭前,“我”觉得山有几分神秘意味,对高山险路望而生畏,对能否驾驭马登山没有信心。

②过岭中,感受是既危险又快意。一方面是山路折转而上,雨后异常滑溜,一不小心就会坠入深谷;另一方面是骑马登山听雄壮马蹄声,看诗意溪谷景,感到飘飘然和万念俱空般的畅快忘我。

③过岭后,感到马的可贵品行,学习欣赏它在责打之下和荒凉之地的坚忍态度,也有自己面对荒山长路的迷惘。

【解析】本题考查散文的线索和作者的情感。注意:要体现“丰富”,在每各阶段都要答出两个以上的心理感受。每点2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

赵野木

①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山水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

②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唐画家张垛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

9

本卷详细校对、答案及解析均由顺德第一中学赖光明提供,欢迎同行批评指教!

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

③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

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家之一倪

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

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出拖泥带水

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

④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我们

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

石:折带皴画的是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

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沙岩。

⑤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

⑥这些皴法只是表现自然山石手法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的山岩,千番模样,万种风姿,光用这二十来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山水画的成熟过程就是画家用笔从简单到复杂的丰富过程。因此可以说,山水画的历史就是皴法不断发展的技法史。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是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的人。现代画家傅抱石画华山偏不用前人的荷叶皴,而创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抱石皴,把华山的“雄伟”表现得更为理想。另一位画家石鲁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也创出了一种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的皴法。

⑦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法国画家塞尚曾说过:“为了画好一张风景画,应先明了地质学上的地层。”中国古代画家并不一定懂得地质学,但他们凭着自己精确的观察,发现了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探求出新的画法去表现自然。如果今天的山水画家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

(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有删改)

19.第②段说“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你如何理解?(4分)

【参考答案】

皴法是画家们“外师造化”(或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一些技法。(2分)画家们运用这些皴法创作不是对山水的直接印刻,而是“中得心源”,对自然山水进行了高度的艺术加工,再现了山水的神韵。(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重在理解“简单摹拟”和“艺术加工”的意思。

20.简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

①从所举画家生活的地域来看,说明了各位画家因所居地域和山石结构不同,创造出了不同的山石画法。 ②从所举画家生活的时代来看,说明了古代画家一方面继承前人绘画技法,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向自然学习,丰富和发展了皴法。

③从上下文的关系来看,本段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的古人皴法的诸多品类,又引起下文对这些山石皴法反映地质规律的思考。

【解析】回答作用类题,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入手。内容上,把握语段的时间词汇“唐”“宋”“元”“清”和地域词汇“终南山”“太湖边”,落脚点在本文说明的对象事理上;形式上,注意该语段出现的“小斧劈皴”“大斧劈”“解索皴”“折带皴”与上下文在结构上的关联。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

2013广东高考语文 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答案及详解(内含优秀作文)

分,答对三

10

本卷详细校对、答案及解析均由顺德第一中学赖光明提供,欢迎同行批评指教!

点得满分。

21.古今山水画家为什么要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请结合文意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中国山水画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自然界中的山岩姿态各异,光用前人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

②画家需要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复杂的山石结构、地质构造决定了山水画的皴法不可能一成不变、止步不前。

③山水画的成熟意味着画家用笔从简单到复杂,只有敢于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才能开创山水画的新天地,才能在艺术造诣上有所成就。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重在分析古今山水画家不断发展皴法的原因和意义,答题区间在第2、3、5、6段。每点2分。

五、本大题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阅读下面的网卷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志愿者对其志愿行为意义的认识(多项选择)

2013广东高考语文 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答案及详解(内含优秀作文)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两个年龄段的人对其志愿行为意义认识的同与异。

【参考答案】

同:两个年龄段的人大都认为其志愿行为可以丰富个人简历、发挥自身才干、有益职业发展。

异:18-25岁年龄段的志愿者更倾向于可以获得技能,26-40岁年龄段的志愿者更倾向于可以拓展社会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也暗含着对图表信息进行句式转换。答题时,要注意对象、程度和意义表达准确。

23.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按照要求续写。要求:①点明主题;②语意连贯;③不少于50个字(含标点符号)。

磨盘围绕着磨心不停地转动着,一圈,又一圈??

终于有一天,磨盘忍耐不住了,冲着磨心大发脾气:“我受够了!我这么大个儿,凭什么要以你为中心,一天到晚围着你团团转?别在这里碍事,没有你,我会做得更好!”

磨心无法再呆下去了,只好走开。

磨盘心想,现在终于可以随心所欲了。它铆足劲地转,但转不了几圈,就一骨碌滚到地上去了。

这时候,磨心平静地对磨盘说:“ 。”

【参考答案】我们优势互补、不可分离。我承认你的能量很大,我看起来很不起眼,但这个岗位上我们都有相应的职责。随心所欲的结果难免偏离方向,耗散能量,我只是给你提供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啊。

【解析】本题表面上是考查续写,不少于50个字。但实则考查对寓言主旨的压缩提炼,要把握“优势互补,有机统一”的主题,就要理解“大”磨盘与“小”磨心这一组对立统一的关系,需要理解磨盘大发脾气是“挣脱束缚,随心所欲”的实质和磨心“向心牵引”的作用。同时“平静”二字还暗含着语言表达需连贯、得体。

11

本卷详细校对、答案及解析均由顺德第一中学赖光明提供,欢迎同行批评指教!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概,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愈,但认为这走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分析】

本则材料是一个多角度材料,对象包括富翁和三个家庭。四个对象的态度涉及如何“助人”与“受助”,写作时可单写,也和综合几个角度来写。

【立意指导】

慈善救助者:赞扬乐于助人的主流价值观;帮助别人要注意方式、加强沟通

感激接受者:在困难之时学会接受帮助,利用外部条件发展自我

犹豫承诺者:保持人格平等,不要在救助中失去自我;不贪图便宜,知恩要图报

拒绝施舍者:做人要有尊严,人穷志不穷;自食其力度过难关

【优秀范例】

慈善需行之有道

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形式。缺乏关怀的慈善就成了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药。

慈善,不仅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当年,倘若今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得到一碗免费的食物,而非劳动得来,那么他大概也会像众多饥民一样濒于困顿。在做慈善的同时,在提供帮助的同时,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如果不能,勿宁不给,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陷于沉沦。慈善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

慈善还需以适应受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亚圣孟子有云:嗟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自然是不提倡的,只因更多让人觉得像站在道德的高峰进行居高临下的施舍。不谈流于形式之嫌,此举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脸上贴金。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一毛不拔”的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我想,流浪汉对玉米、烧饼之需要,应当更甚于也更乐于对五毛、一元之需要。

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有些人,并不真的需要我们的善意。正因为有人行善不得处,才会有某红十字会人员的疯狂炫富,才会有渔夫和蛇的悲剧。将慈善行之得处,不是吝惜我们的善心,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慈善资源,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

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小慈善无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正如布鲁斯﹒韦恩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慈善可以流露于举手投足间。搀扶孕妇上公交车,为福利院打扫卫生,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都可以是善心的体现。

古人根据人创作了神,而人依靠善心贴近了神。善良的心性透过慈善的举动点燃了历史的火炬手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人类的文明。而这其中的火炬手,既可以是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可以是拒绝施舍的穷人。

12

本卷详细校对、答案及解析均由顺德第一中学赖光明提供,欢迎同行批评指教!

【点评】

“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此文开篇高屋建瓴,以人性的切入去探勘善性的本质,并对“慈善与施舍”做了确切的辨析,虽不过三言两语,却字字切中要义。接着,作者在对慈善的关怀本质、施行方式、落实对象的几个层面上进行了缜密有效地论述,思想成熟深入,表达掷地有声, 展现了一位关注社会思考独立尊重内心的中学生的良好风范。

文章结尾两段尤为令人称道。作者不被材料锁定,在有限的生活经验之上,以更为宽阔的胸襟,扩大了对善行的“施者”的界定,同时,与之延展的慈善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更为丰富的现实意义。

确实,行善路上,人人都是高贵的善性传递者,财富与善心不一定成正比,尊严也从来没有排行榜。善在大爱里,更在细节中。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讲师 徐珊

善行,我该如何安放你?

慈善,本该是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字眼,是一个能让行善者体知自身对于社会超出个体有限价值的义举,亦当成为受助者生命的冬天里的一把温暖的手炉,但如今,它遭遇的敏感和尴尬人尽皆知,就如那个感激却婉拒的家庭。

使慈善处于如此进退维谷的境遇的,在我看来,可能是行善者披着慈善外衣的功利和作秀之心,但更多的情况下,我无奈地认识到,行善者的一颗赤诚之心无可置疑,而他们行善举的方式往往成了让爱传递的最大阻碍。正因为他们总是惯于以“救世主”的目光来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善意,受助者在这目光的省视下被点燃的一颗过于澎湃的自尊心让善意之举充满了火药味,从而,受助者拒绝牺牲在弱势地位下愈显珍贵的尊严和平等来满足慈善家的自身价值认同。就如那最后以施舍之名拒绝捐助的家庭,我相信,生活尚且难以为继的他们需要这份帮助,也许是以往受助的不堪经历或这位富翁的施助方式让他们艰难的选择拒绝。

然而,慈善之路不应因行善方式不当而闭塞阻滞。既已找到症结,何不求良医以自治?

真正的慈善家往往坚决丢下慈善这件标签,而以人类共同体的身份去行善,如同约翰多恩那句:“人不是一个孤岛,所有人的不幸皆是我的不幸”。唯有如此,行善者才能真正懂得他想帮助的对象,才能以最适当的方式给他们以乐于接受而有意义的帮助与扶持,让受助人觉得,他们是以平等的地位扶持着前进,而不是如难民领取政府施舍的粥粮。

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是在发现了“苦力”的价值的基础上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在平民教育运动中,与其称他为教育界的慈善家,不如尊其为所有农民、苦力的老师、朋友。他曾说:“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他不愿安居太师矣,空谈误国计,而是扎根到农民中,探索真正对他们有用的善举——开化与教育。

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要成为坚固的岛屿,需要慈善的力量来修补脆弱的堤坝,而要让慈善有力前进,就必须行善者脱下救世主的眼镜,带上捐助对象的眼镜,扎根到他的世界中,问一句:“你需要什么,我们能共同努力改善些什么?”这才是有持久力量的真正慈善,需要我们以对的方式共同前进。

【点评】

本文紧扣富翁热心慈善事业,捐助三个家庭的材料,引出有关慈善的话题,并以此为中心内容展开论述,符合本次作文的材料内容和含意范围。

文章开篇简单点出慈善的意义后,顺势提出慈善遭遇婉拒的尴尬问题,进而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行善方式不当,紧接下文论述如何改变方式,以人类共同体的平等身份行善,并举晏阳初的事例以佐证。最后,以共同努力改善慈善的方式为愿望收束全文,回答了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

文章观点明确,真正有效的善行需要采用适合捐助对象的行善方式,在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搭建起平等互信的桥梁,让善意顺利进行,让爱心顺利传播。对当前慈善存在的社会问题分析较深入,认识较深刻,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思路清晰,论述较有层次。

13

本卷详细校对、答案及解析均由顺德第一中学赖光明提供,欢迎同行批评指教!

比较遗憾的是,文中一些长句的语言表达不太流畅,意思不太清晰,全文例证较薄弱,不够丰富有力。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 陈一平

让爱双向流动

中国有句名言说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报答他人的善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被沿袭了下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接受了帮助却当作理所当然,而不怀感激之心,报答以爱的话,谁还愿意提供帮助呢?因此,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请莫伤好人心,让爱双向流动。

令人可喜的是,心怀感激的人在我们的社会是占主流的。当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发财致富时,他必定不会忘记自己以往艰苦的日子,这也就使他有了传递爱意给那些还有需要的人的愿望。我们都是凡夫俗子,相信大多数人是愿意品尝到感激的喜悦之情的。当施舍者看到自己帮助的人懂得回报,哪怕不是对自己,而是对社会、他人,他已经看到自己所为的价值,这无疑让他产生了延续自己善举的动力。这是爱的付出,是爱的双向流动,也是爱的获得,社会因此受益。

也许你只付出了一分,但社会可能受益万分。还记得去年夏天北京那场特大暴雨吗?灾情在播报着,但温情也在上演着。一伙从河北农村赶来的人们救助灾民,置个人安危而不顾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赞赏。殊不知,他们都是当年唐山大地震的获救者,是众人的无私奉献让他们拥有了继续生存的物资和信心。而现在,不忘回报的他们来帮助另一拨人获得新生。爱与正能量的流动顶托着社会,站立、前进。我们也忘不了那最美丽的乡村教师——伍玉锡,身患胃癌十多年,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的他这么多年来从没落下一节课,从没少批改一次作业。是社会人士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关怀、帮助他支撑在讲台边。这种双向流动的爱比金子更宝贵、更坚硬。

当然也存在着爱的“返回链”缺失的现象。看看陕西一位任内帮众多企业融资,任后却惨被企业“抛弃”的局长便可知,单向的爱是多么痛苦,社会将会变得不那么和谐。

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

【点评】

写考场文章以立意为先。这篇文章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其立意境界很高,认为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还是可以流动的,呼吁“让爱双向流动”。捐助与受助都是爱的表现,彼此应该互相尊重,互有沟通交流,这个世界才会充满爱,并且一直传递下去。从立意这个角度来讲,作者这样的立意在众多考生中算是上乘的,也是最值得肯定的一种立意。

围绕着“让爱双向流动”,作者在第二段,从施舍者的角度,表达了爱的双向流动的意义。第三段,运用了两个事例,作者从受助者的角度表达了爱的流动的价值。第四段从反面例子入手,表达了单向的爱的痛苦。最后发出呼吁: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

作者思路清晰,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是一篇考场优秀作文。不足的地方是用例略有不当之处,可以选更恰当的例子。另外,第四段的反面例子写得略嫌仓促,分析未够透彻。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讲师 胡家俊

慈善,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

材料中,富翁打算向三个贫困家庭提供捐助。一家高兴地接受了捐助。一家犹豫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了富翁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我很赞赏第三个家庭的做法,处事大方,不卑不亢,丝毫没有感到低人一等,在拒绝中告诉富翁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也启示了我们:在做慈善的过程中要维护受赠者的尊严。

孟子在辨析义与利时曾说:“一箪食,一壶浆,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虽然孟子谈的是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但这些话也道出了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侮辱性的施舍就连乞丐也不会接受。孔子曾说:“君子不饮盗泉之水。”因此,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如何

14

本卷详细校对、答案及解析均由顺德第一中学赖光明提供,欢迎同行批评指教!

维护他人的尊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战中,英国国王霍华德巡视被轰炸后的伦敦贫民区,在一栋破烂的大楼门前,他脱下帽子,向主人询问:我可以进来吗?询问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和尊重让人心生敬佩。

又如,美国公立学校在大雪时一般都会停课,但有间学校却没有这样做,在大雪时依然上课。当家长向学校投诉时,校方的回答是:学校来自贫寒家庭的孩子很多,但学校停课时,他们就不能有免费午餐,就得忍饥挨饿。家长又问是否能只让穷孩子来上课呢?对此校方解释道:我们不想让他们觉得是在被施舍。

不要让受帮助的人觉得是被施舍,这或许就是慈善的最高目标了吧!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了受赠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就像是一阵凉爽的春风,既抚慰了受赠者,又不至于吹乱他们的心绪。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也不少见一些“暴力”慈善,他们行慈善之实,却又在捐赠漠视受赠者的尊严。如高调做慈善的陈光标,我们不否定他确实帮了不少人,但他的方式却让人不得不思考这样做对吗?有一张照片,陈光标与受赠者们举起手中的钱,陈光标笑容满面,但我却看不到几个受赠者开怀的笑脸。他们是被帮助了吗?还是他们又成了“暴力”慈善的受害者?

在当今时代,“微公益”、“志愿活动”层出不穷,似乎是一个全民慈善的时代。但是,当我们准备做慈善时,千万提醒自己:不要伤害了受赠者脆弱的尊严。

我们在帮他人,同时也是在帮自己。永远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放低姿态,请小心呵护受赠者的尊严吧!

【点评】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其突出的特点是观点鲜明,论据较充实,论证较有力。文章从作文题提供的第三个家庭对待捐助的态度引出自己的观点即:“做慈善,应该维护他人的尊严。”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的有关论述和做法,主要采用了举例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证了维护受捐助者尊严的重要性和效果。作者为了让读者明白尊重受捐者尊严的意义,还运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说明了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受捐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还能够联系现实,在肯定当前一些人善举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劝告做慈善的人应该放下架子,小心呵护受捐者。全文思路清楚,论证较严密有力。结构较严谨。

全文表现出了作者对现实的关心,对正确慈善和提升慈善质量有较深入的思考,与那些说空话和套话的文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文章存在的主要不足在于个别语句表达不够准确顺畅,如第二自然段。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 周小蓬

当慈善遭遇傲骨

随着首富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等全球富豪以“裸捐”发起富豪慈善活动,慈善之风便如无数个超级飓风,迅速席卷全球。这似乎是一种皆大欢喜的事情,捐者开心,得者开心。然而,并不是所有贫困者都会满怀感激地接过免费的赠予。在他们心中,这或许是一种施舍,一种尊严的丢失,骨气的丢失。

那么,当慈善也遭遇“滑铁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作为一个施善者,有这份良心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方式。中国富豪陈光标高调行善,在获得无数荣誉的同时,也一直饱受诟病。原因在于他的急躁与高调。在他的每一张宣传照中,背景都是曾接受过他援助的贫苦百姓。但是那些解决了生活困难的农民,即使是笑着的,也难掩一脸的卑微与怯弱。陈光标这种高高在上的施善方式,无疑是伤害了他们的尊严,活活地挤走了他们的骨气。相反,大连市的微尘就做得比陈光标好多了。微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由无数匿名之人捐款而成,给需要的人送去钱财,却不留名,不求回报。这种慈善方式不仅给受助者留下足够的尊严,还很有可能感动他们,从此也加入微尘行列。由此可见,不同的慈善方式,效果其实大不相同。穷人也有尊严,当慈善遇上傲骨之人,最忌的便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嘴。慈善的本意是帮助他人,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心灵上的。因此,用一种

15

本卷详细校对、答案及解析均由顺德第一中学赖光明提供,欢迎同行批评指教!

更温和,更合适的方式去做慈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人。

其次,作为一个受善者,要视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事,千万不能意气用事。古有“不食嗟来之食”的傲骨之人,最终活活饿死在街上。且不论施饭者态度如何,如果在生命危险时仍争一时意气,往往得不偿失。接受他人资助的人,固然是要留一点骨气,但这并不代表盲目拒绝他人好意。台大校长黄中天功成名就后回到耶鲁去感谢曾助他良多的宿管阿姨,那位美国大妈却一脸严肃地拒绝了,并要求他去帮助更多的人来感谢她。黄中天谨记在心,一生中资助了无数学子。黄中天的做法,才是受善者该有的“傲骨”,不白白地接受捐助,而是把曾接受过的善意经自己的手向四周扩散,这才能使慈善走得更远。

当慈善遭遇“傲骨”,施善者不能一走了之,受善者也不能固执己见。只有双方平心静气,改变一下方式,端正一下心态,才能使这场慈善皆大欢喜,施者开心,受者也开心。大家互相理解,你浇水,我施肥,才能使慈善之树更加拙壮成长。

【点评】

此文伊始,紧扣材料,点明慈善有益世道人心,接着笔锋一转,提出当慈善遭遇傲骨,双方出现如何面对之难题,文章由此焦点切入,选取施受之关系角度立论,可谓审题精准。文章先写施善方式,以一反一正两个例证阐释说明何为正确的捐助方式。相较于陈光标,微尘团体的行善不是伤害而是维护了受助者的尊严。文章接着分析受捐心态,依然采取一反一正两个例证进行论述,文章指出,意气用事,盲目拒绝,并不代表所谓尊严、傲骨,正确方式应该像受助者黄中天那样,用自己的善意回报社会。文章着意发掘此例证蕴含的施受双方传播善意的慈善本质,由此可见,文章立意深刻。此文结尾,以浇水施肥喻示施受双方的本真关系,进一步强化文章的中心论点。纵观全文,观点辩证,结构严谨,论证方法得当。但此文亦存在一些瑕疵,如“挤走骨气”的表述不准确,傲骨与回报之间的逻辑关联略显牵强,还出现一个错别字“拙”,尽管如此仍不失为一篇较好的考场作文。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 李永中

点亮万家灯火

一个热心慈善的富翁,向三个贫困家庭提出捐助,却收到迥然不同的答复。

一家拒绝,以为是施舍——这是戒。

一家犹豫,声明要偿还——这是虑。

一家欣然,感激地接受——这是善。

面对他人的善心与善举,我们理所应当以善回应,在这一来一往中,爱在传递,善在弘扬。

戒者,乃戒心、戒备,实在要不得。就好比在凛冽的寒风中饥寒交迫的时候,突然有人端来一笼热腾腾的包子,你却嗤之以鼻,眉眼高扬,啐了一口唾沫,拂袖而去,这该是多么让人心寒!比起施舍,我们更应说是帮忙与互助,没有富人与穷人间的高低不等,将彼此联系的应该是共同进步,谋求大众幸福的温暖纽带。若存戒备,则是筑起冷酷高墙,密不透风,爱也无从渗入。

虑者,乃忧虑、焦虑,也非为上策。虑者将他人轻松的好意化为了自己肩上无形的千斤重担,他们明白接受应当回报,却并未透彻领悟这回报的内涵。他们将目光聚集在所接受的善款上,思量着自己日后是否有能力负担起这重债,殊不知若是把接受的善心融入生活,发散出去,尽己所能点亮那些更需要光明的人们的心房,那该是最好的回报。所谓虑,也是多虑了。

善者,受于外物,发于内心。接受善意,明白他人的好;学会感激,点亮自己的心。在危难关头,适时抓住别人伸出的援手,也不仅仅是接受,更需要内心的空旷与澄明。倘若如戒者一样的拒绝,那么日后的生活该还是在温饱线上挣扎。更重要的是,不懂得接受,便不懂得给予,闭塞的心又还容得下多少爱的填充?倘若如虑者一样的多虑,那么日后的生活该是被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压力压垮了腰,接受而只念偿还,不知更大范围地传播开去,爱心也是要枯萎在手心里。

惟有善者,不设无味戒备,不思多余念想,懂得接受,也该是会乐于分享。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这话并不只在施予者,在受予者身上同样适用。接受,并感恩,让光明传递,照亮自己,温暖

16

本卷详细校对、答案及解析均由顺德第一中学赖光明提供,欢迎同行批评指教!

他人,点亮万家灯火。

【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当得起“文质彬彬”四字。

内容上写的是对三个家庭的评议。要评议就要表态,要表态就要言说理由。这很考功夫,思想深不深刻就在这理由上。面对富翁真诚的捐助,眼前贫困的家庭该不该接受呢?作者认为要看是否有利于善的传递,爱的弘扬。能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理由,很见思想。

今年还是材料作文,材料是故事性的,考生可因事议论,写成类似于时评的文章。材料反映的又是三个家庭对捐助的态度,也可以说材料是观点(态度)型的。面对几个观点(态度),可以比较一番,论说孰高孰低。对观点型材料,这种写法可确保立意不会偏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不过评判别人的观点妥否需用同一个衡量尺度,而且这个尺度属正面价值体系,如是否有利于爱心传播等。此乃关键所在。此文是这个方面的典范。质已胜。

文也胜。语言准确、简洁而又冷静,行文中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分析温婉而到位,毫不强加于人而又让人信服。当然也有问题,最刺眼的是把“无味”笔误为“无谓”,但这些不过是白璧之微瑕。对考场作文谁又能吹毛求疵呢。

值得肯定的当然不止这些,如篇章结构就值得读者去体味,此不再赘言。

总之,这是一篇具有示范意义的考场作文,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语言、结构等都有可资借鉴的地方。 点评人:华南师大附中 高级教师 黄业泉

备注:

2013 年广东语文高考试卷(B卷)经顺德第一中学赖光明详细校对,并尽力提供了答案和相应解析,但由于学识尚浅,难免存在错漏之处,因此抛砖引玉,欢迎广大同行批评指教!

赖光明,顺德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教师,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学士、语文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先后四次参加高考作文评卷,在正规省级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编著多部教辅资料。 联系方式:

手机:18928654320

邮箱:lai-online@163.com

通讯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镇南国东路顺德第一中学(528300)

17

二 : 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卷及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www.61k.com)

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想在数学中就是那样。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

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 这样一类句子。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联贯一致。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它们推导出来。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这类问题是无意义的。我们所以觉得这类问题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只要我们成功地把这条伦理准则追溯到这些基本前提,我们就感到满意。在关于说谎这个例子中,这种追溯的过程也许是这样的:说谎破坏了对别人的讲话的信任。而没有这种信任,社会合作就不可能,或者至少很困难。但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并且过得去,这样的合作就是不可缺少的。这意味着,从“你不可说谎”这条准则可追溯到这样的要求:“人类的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和悲伤应当尽可能减少”。

但这些伦理公理的根源是什么呢?它们是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不是只是以权威为根据而建立起来的?它们是不是来自人们的经验并且间接地受着这些经验的制约呢?从纯逻辑看来,一切公理都是任意的,伦理公理也如此。但是从心理学的和遗传学的观点看来,它们决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苦痛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只有由有灵感的人所体现的人类的道德天才,才有幸能提出应用如此广泛而且根基如此扎实的一些伦理公理,从而人们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真理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

(选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略有改动)

1.联系上下文,对第2自然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B.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只关注、研究客观存在,决不会碰到“你不可说谎”这一类的命题。

C.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都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而不放任自己或者凭一时冲动处理问题。

D.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2.下列贵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1、2自然段首先明确科学研究的内容以及科学研究所创造的概念,然后从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是“真的或者假的”这一特征推导出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另外一个特征。

B.第3段承第2段,表明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能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叙述得足够严谨的最初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就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由此引出第4自然段。

C.4、5、6三段先确定伦理问题的意义,举例阐述由伦理准则追溯到伦理公理的过程;接着探寻伦理公理的根源所在;最后重点明确伦理公理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D.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理额根源、特点和作用;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客观事物和关系,作为科学陈述对象的概念未必要与外

1

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 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卷及答案

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对应。[www.61k.com)

B.“你不可说谎”的伦理前提是人类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悲伤应尽可能减少,这样的伦理前提是经得住经验考验的真理。

C.伦理公理源自人们的经验,是从个人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它绝不是任意的。

D.人类道德天才提出的根基扎实、应用广泛的一些伦理公理,被人们自觉接受并运用于丰富自我情感、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曰:“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续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贾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臵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亲戚:父母

B.如反覆手耳 反覆:翻转

C.人众车舆 舆:众多

D.政由一家 由:如同

5.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陆生因说佗曰 伺者因此觉知 ..

B.将相欲移兵而诛王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

C.尉佗乃蹶然起坐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他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2

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 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卷及答案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3)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www.61k.com)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乙:① ,余独好修以为常。 (屈原《离骚》)

②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 ,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八首》)

④其间旦暮闻何物? 。 (白居易《琵琶行》)

⑤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⑥楚天千里清秋, 。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樱 桃

黄 裳

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集中在这里。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有的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列、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这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堥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堥剧稍高一些。此外,桐庐越剧团在山演《啼笑因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讲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的多,不过我觉的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④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度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着又登了山。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君祠也正在重修整修。两

3

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 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卷及答案

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雕刻着镂空的:“雀替①”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www.61k.com)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②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山东来的老书法家孟庆甲的楷书。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

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

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⑤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

⑥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旁晚时分了。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夫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等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手里拿着一杆小称。走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真的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水果店里是很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少,时令断,又经不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迹。它似乎只出现于词人的笔下,“樱桃落尽纯归去”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出来的。词人好像无例外地一致惋惜春光的短暂,千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看见檐外蛛网上的落花瓣,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在他们看来,樱桃的出现,简直是春去的信号。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

⑦齐白石为荣宝斋画过一幅诗笺,一只高脚水晶盘里,满满盛着鲜红的樱桃,每只晶圆的颗粒上都缀着一根细柄。真是一片火红,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的力。老画家给了樱桃崭新的解释,在他看来这应该是象征着未来更大更多收获的信息。不能不佩服齐白石的见识和魄力,他的笔一下子就扫尽了多少年来围绕了樱桃凝聚着的悲叹、哀愁的气氛。他在画幅上角题词是“女儿口色”,一下子竟从樱桃联想到女孩子的朱唇上去了。

⑧老太太篮里的樱桃,并不全是红的,有些还带着浅绿嫩黄的奶白色,也许是品种不同,或是尚未完全成熟。不管这些,我们买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吃,有的还带着微酸,甜味也是淡淡的。就这样边走边吃,再走近那棵古老的香樟时竟自全部吃完了。

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

(选自黄裳《过去的足迹》)

[注] ①雀替:中国传统建筑中横梁与立柱相交处的托座。②白垩:石灰岩的一种,白色,可用作粉刷材料。这里指用白垩粉刷塑像,为上彩做准备。

11.根据②-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6分)

(1)②③两段写了“近两三年”桐庐当地的变化,请概括这些变化。

(2)从④⑤两段看,桐君山的历史气息体现在那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12.第⑥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3.文章以“樱桃”为题,但后三段才集中写“樱桃”,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6分)

14.第⑦段称赞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其实,作者当时根据自己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观察与思考完成的这篇文章,同样显示了他的“见识与魄力”。请结合文本,从两个方面谈谈作者的“见识与魄力”。(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旋律 天籁 协奏曲 休止符 余音缭绕 不绝如缕

B.文采 脚本 座右铭 俱乐部 鸿篇巨制 异曲同功

C.履职 禀报 亲合力 传帮带 弊绝风清 惠民工程

D.机率 调剂 孺子牛 气垫船 顾名思义 一如既往

4

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 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卷及答案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随着全社会对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深入解读,“幸福感”“幸福指数”毋庸置疑地成为民生改善....

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话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www.61k.com]

B.《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类纪录片,片中由近距离拍摄呈现出的各类食材的纹理构造,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审美感受。 ....

C.如今,视觉文化方兴未艾,在这图像和文本相互转换、相互模仿、共同存在的现实善下,图文....

关系正在成为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跨学科研究热点。

D.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湘、鄂、皖、赣四省地域相邻,山水相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既可整合旅游资源,也有助于形成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生态圈。

B.“辽宁舰”的舰员在选拔时,年龄、经历、任职时间、现实表现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入选者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航空母舰舰员。

C.政府主导,媒体监督与宣传,社会各界积极行动,是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约5800万缺失父母庇护的留守儿童身心成长、学习生活所面临的失管、失教和失衡问题。

D.城镇化攸关到亿万人民的生活质量,它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而是在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18.某校利用宣传橱窗举办关于“蛟龙”呈的专题展览,展览包括四个板块。请根据下面的材料,为展览拟写总标题和各板块标题。要求:简明生动,每个标题不超过8个字。(6分)

“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设计,除少数非核心零部件之外,绝大部分零部件都是“中国制造”,总装也由我国独立完成。“蛟龙”号技术上拥有三个优势,即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功能、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强大的续航供电功能;与国际上现有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相比,其综合性能稳居前列。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顺利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的深处,全世界为之瞩目。此次深海作业的成功,证明这条“中国龙”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域潜航的能力,标志着海底资源宝库向中国人敞开了大门。

总标题:

板块标题①

19.请根据上下文,从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选择相应语句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只填字母)(4分)

《兰亭集序》(见右下图)这幅传颂千古的书法名迹,通篇美劲健,变幻万端,如有神助,在章法、结构、用笔上都达到了行书艺术的高峰。章法上,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唯首尾偶显宽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 ① 。结构上,极尽变化之能事,不求字体结构的平正、对称、均匀, ② ;或修长,或浑圆,突破了隶书扁平方正的形貌。全篇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用笔画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有筋骨,有血肉, ③ ;尺幅之内,众相毕现;异字异构,同字别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 ④ 。

A.秉性、精神、风仪各异

B.可谓极尽运笔使锋之妙

C.强调欹侧、揖让、对比

D.颇具天然潇洒飘逸之美

20.在某班宣传交通文明

的文艺节目中,李华扮演的志

愿者对路萍扮演的违规行人进

行了耐心劝导。下面是表演的

对话片段,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5分)

李华:①

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 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卷及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 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卷及答案

路萍:哟,红灯啊?我没注意。[www.61k.com)

李华:阿姨,您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嗯,是不该跟着别人抢。

李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萍:小伙子,你讲的在理。下次我会注意的。

李华:谢谢您,再见!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9分)

1.(3分)B 2.(3分)B 3.(3分D

二、(33分)

4.(3分)D 5.(3分D 6.(3分)B

7.(10分)

(1)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上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至您的身上!

(2)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

(3)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

8.(4分)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

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 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

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 冷月残烛,秋雨寒段,凄冷袭人

9.(4分)

韦诗:比喻,以烛喻月 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10.(6分)

甲:①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③谁得而族灭也

④秦人不暇自哀 ⑤而后人哀之 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乙:①民生各有所乐兮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③杜鹃啼血猿哀鸣

④江间波浪兼天涌 ⑤静影沉璧 ⑥水随天去秋无际

三、(24分)

11.(6分)

(1)新建筑陆续出现,人的情神面貌转变,文娱生活更为丰富,旅游业快速发展

(2)古老的建筑,精美的传统雕刻,留传的、富有诗意的抱柱对联,悠久的、引人向善的民间传说

12.(4分)

①转入对樱桃寓意的阐发

②为樱桃新的寓意衬托

③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13.(6分)

①按照浏览顺序依次展开,行文舒徐自然

6

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 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卷及答案

② 在前五授叙社会生活变化的基础上,借樱桃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丰富文章内涵

③后三段从不同层面揭示樱桃寓意,升华文章主旨

14.(8分)

示例:

(1) 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敏锐发现和积极肯定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作者通过对桐庐长街

变化的观察,敏锐地感受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并通过对桐庐风貌的描写,赞美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www.61k.com)

(2) 对改革发展前景的信心和期待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作者笔下的樱桃,虽未完全成

熟,甜味也只是淡淡的,但还是让作者欣喜;樱桃“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力”,预示着未来更大更多的收获,作者对此抱有坚定信心。

(3) 对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洞察和关注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更多

关注物质生活的进步与变化;而作者却从影院前人群兴奋,专注的神情,景区内游人激增的现象中,洞察到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的渴求。

(4) 大胆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作者赋予在古诗词中象征

措春的“樱桃”以新的寓意,再借品尝齐白石的画丰富其内涵,以北体现一种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讴歌当时那种坚实,健旺,充满 生机的时代精神。

(5) 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和思考显示了作者的见识与魄力,对桐君山历史气息的描述,对

桐君祠重修的肯定,表现了作者对改革开放之初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的关注;同时,对这些景点被游客冷落的现象,作者也流露了些许遗憾。

四、(24分)

15.(3分)A 16.(3分)C 17.(3分)A

18.(6分)

示例一 示例二

总 标 题: 中国蛟龙! 中国龙,我骄傲!

板块标题:①真正中国造 ①中国制造大显神威

②世界第一流 ②技术性能世界一流

③蛟龙潜深海 ③蛟龙潜海世界瞩目

④ 探宝四大洋 ④海底宝库敞开大门

19.(4分)

①D ②C ③A ④B

20.(5分)

示例: ①阿姨,你好!刚才是红灯,您怎么就过来了?

②跟车抢红灯,多危险啊!再说,大家这样抢红灯,也容易影响交通:这不,堵上了 ③从遵守交规,大家出行才会安全、顺畅,阿姨,您看我的话对吗?

五、(60分)

21.(60分)

7

三 : 201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www.61k.com]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 、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

2013辽宁高考语文卷 201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艺有机结合起来。(www.61k.com]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

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

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

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

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2013辽宁高考语文卷 201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后遂以著令 著:显著。[www.61k.com] .

B.以释天下之疑 释:消除。 .

C. 多格不行 格:搁置。 .

D. 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 阴:暗中。 .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 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 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⑤公执以为不可 ⑥公为之亦自若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

(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8)

(9)

2013辽宁高考语文卷 201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www.61k.com)(6分)

(1)总角之宴, 。 ,不思其反。(《诗经·氓》)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

(杜牧《阿房宫赋》)

(3)浊酒一杯家万里,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圣诞夜的歌声

【匈牙利】约卡伊·莫尔

城里住着一个叫亚诺什的穷靴匠。

他每天拼命赚钱,却一直没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为家中隔年就有新生命呱呱坠地。第三个孩子出生后,他的妻子不幸离开人世,撇下他孤零零地给孩子喂饭、穿衣。分面包时,一次得切成三片!给孩子们做鞋时,一下就要做三双!养家糊口难啊,靴匠常常叹息。

圣诞节那天,披着飘飘洒洒的雪花,靴匠去给客户送靴子。奔忙了一天的他,,很晚才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店铺里的玩具和花花绿绿的糖果,他禁不住想:过节了,得给孩子们买些礼物。买三份,花销太大;只买一份,又不公平。想来想去,他决定送给孩子们一件特别的圣诞礼物!

“孩子们,都到这儿来!”亚诺什到家后招呼道。孩子们一个搂住他的脖子,一个扑到他怀里,他又把最小的一个抱在膝上。

“知道吗?今天是圣诞节!今晚不干活了,我们好好乐一乐!我来教你们一支歌,非常好听的歌,这是父亲为你们准备的圣诞礼物。”

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得几乎要把家里闹翻天了!

“静一静!现在跟着我唱。”亚诺什清了清嗓子,缓缓唱起那首优美而古老的圣歌。歌声轻盈,调子欢快,孩子们瞬间就被吸引住了。在这个温馨的夜晚,小天使们美妙的歌声,从婉转到高亢,一.....遍又一遍……

然而,这歌声却惹恼了楼上住着的人,一位富有的老爷。他一个人住着九个房间,第一个房间用来闲坐,第二个睡觉,第三个用餐……其余的又派什么用场呢? 此刻他正在第八个房间里抽烟,琢磨着自己怎么在圣诞夜也提不起兴致呢。楼下传来的声音越来越响,当亚诺什们唱到不知第几遍时,他再也无法忍受,循声找到靴匠家。

“你就是亚诺什,那个靴匠吗?”

“是的,老爷,您有什么吩咐?”

富人本来是要发火的,可他瞬间改了主意,说:“你有这么多的孩子!”

“是的,老爷,唱歌,嘴多声音大。”

“吃起饭来,恐怕嘴更多吧。听着,亚诺什,我给你带来了好运——把你的孩子送给我一个,我来养,将来他会成为有钱的老爷。”

2013辽宁高考语文卷 201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亚诺什惊讶地睁大了双眼,谁还能不动心呢?他孩子将成为老爷!这些乖巧可爱的孩子,该过上好日子啊!给!为什么拒绝呢?可选谁呢?他喃喃自语:“老大,听话懂事,长大会有出息的;老二是个女孩,送给老爷不好;老小,是妻子豁命生下的,怎能送人?”

可怜的亚诺什嘴唇直哆嗦,几乎哭着说:“谁想离开这儿,坐漂亮的马车?吃好吃的东西?谁想去,就站出来吧……”

面对这样的诱惑,孩子们却都怯生生地缩到父亲背后,扯住父亲的手、裤腿和皮围裙,谁也不吱声,好像要远远地躲开这位富有的老爷。[www.61k.com]

“不行,老爷。不行啊!我不能把任何一个孩子送给您,我们得在一起……”

富人无奈,只好要他们别再唱歌了。作为补偿,他给靴匠1000本戈。随后回到楼上去继续他的无聊时光。

亚诺什小心翼翼地将钱锁进箱子,藏好钥匙,内心五味杂陈。孩子们噘着嘴,不说话。屋里笼罩着冰冷而令人窒息的气氛。

亚诺什坐下,又习惯性地做起靴子来。拿着皮料,他裁着,削着,不知不觉又哼起那首歌。似乎有微弱的声音在应和?抬头一看,孩子们闪着亮晶晶的眼睛,正围着他小声哼唱。他一脚踢开椅子,打开木箱,翻出那1000本戈,三步两步跑到楼上。

“老爷,请收回您的钱,让我们唱吧!我们高兴,这比1000本戈重要啊……” 没等富人反应过来,,亚诺什就将钞票放到桌上,转身跑回了家。他挨个亲吻孩子,屋里重新响起了优美而纯净的歌声……

唱着唱着,望着简陋的厨房,想起锅里的白水煮土豆,亚诺什又为把钱送还感到一丝歉疚。圣诞节,除了歌声,孩子们是不是也得有点儿奶酪和香肠呢?孩子们的歌声很快淹没了他的不安。

富有的老爷在第九个房间里来回踱步,思忖着,诧异着,在这个世界上,别人究竟寻到了什么快乐?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圣诞夜里的故事,语言质朴,表现手法多样,情节张弛有度,主题耐人寻味。

B.“温馨的夜晚”之所以温馨,是因为整日为生计操劳的父亲“今晚不干活了”,更是因为孩子们收到了礼物。

C. 文中对孩子们面对诱惑时“怯生生”的神态描写,体现出他们对富人的提议既憧憬又恐惧的心理。

D. 作者写亚诺什还钱时,连续使用了“踢”“打”“翻”“跑”等动词来表现他动作的迅速与决心的坚定。

E. 作者为我们描述了穷人和富人的日常生活状态:穷人疲于奔命,但很快乐;富人衣食充裕,但并不快乐。

(2)结合文中内容,分析富人与亚诺什一家交涉的心理变化。(6分)

(3)文中画线部分都提到“歌声”,概括说明其不同的含义及重复出现的作用。(6分)

(4)小说结尾写道亚诺什心存歉疚。他是否应该还钱?请结合作品加以解说,并谈谈给你的启示。(8

分)

2013辽宁高考语文卷 201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

(3)

(4)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www.61k.com](25 分)

吴良镛:筑梦人生 ①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理想。 ②1950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 ③“自古太守多诗人。”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吴良镛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

④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

2013辽宁高考语文卷 201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他常常对学生说:“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www.61k.com]”

⑤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在1999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⑥2008年,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被医生判断为难以再行走。但他按照科学方法刻苦锻炼,努力坚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医生说,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

⑦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并未让吴良镛停下前进的步履。他每每凝思:“人们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

(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本文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国际声望、事业追求及成就,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故事性与励志性相统一。

B. 青少年时期的家国之痛对吴良镛树立毕生筑梦为民居的理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经过不断思考和创造性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领军者。

C. 1999年,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在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通过,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

D. 吴良镛认为,较之电影艺术。建筑是更为遗憾的艺术。因为后者完成后,将会矗立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E.本位写作态度严谨,文笔凝练,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刻画了一位专业造诣深厚、中西学养交融、为理想而奋斗的中国建筑学家形象。

(2)本文第六自然段有和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吴良镛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6分)

(4)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2)

(3)

(4)

2013辽宁高考语文卷 201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爸爸工资不高,妈妈没有稳定的工作,生活拮据,但他们兄弟二人都很懂事,让枣推梨,关系融洽,....

很受邻居们喜爱。[www.61k.com]

B. 他潜心于文字学研究,身居书斋十多年,焚膏继晷,颇下了一番“头悬梁锥刺股”的功夫,终于取....

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C. 小李考虑问题总是出于公心,勇担责任,从不患得患失,所以在这个有着十年奋斗历程的团队中威....

望很高。

D. 我攀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第二十五届阿姆斯特丹国际记录片电影节12天里吸引了20多万名观众,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2500名电影人、300多部电影前来参与。

B. 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大家对教研室赵主任起草的教学大纲从多角度提出质疑,经过几轮认真的讨论和修改,最终达成共识。

C. 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D. 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更要用人生的尺度

②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人生的面貌也会不同

③在一定意义上,人是教育的产物

④衡量一种教育的优劣,不但要用社会的尺度,看它能否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

⑤看它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

⑥当然,这里说的教育是广义的,不限于学习教育

A.③②⑥④①⑤ B.④①⑤⑥②③

C.④⑤②③①⑥ D.③②④⑤⑥①

16.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含标点符号)。(5分)

近日,一些网友发布信息,号召节约粮食。随后,新浪网发起“光盘行动”:拒绝浪费,从我做起,晒出自己吃光的盘子,一起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争做节约达人。该信息被转发约5000万次。紧接着,人民网也表示支持“光盘行动”,倡议网民“拒绝浪费,珍惜粮食。今天不剩饭,打包离开,从我做起”。新华网、光明网及其他各大网站也纷纷关注和转载。很快,活动参与者在北京实地发放宣传单6万多份,在餐饮企业张贴海报5000余张,天津、石家庄、呼和浩特等城市志愿者也纷纷发放宣传资料。

2013辽宁高考语文卷 201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www.61k.com](6分) 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

树叶掬起温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

溪流吟唱欢快的歌曲,向你诉说春天的故事。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粒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3辽宁高考语文卷 201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3年高考语文(辽宁卷)参考答案

1、C(3分) 2、D(3分) 3、D(3分)

4、A(3分) 5、B(3分) 6、B(3分)

7、(1)“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www.61k.com)”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大意2分,其中“荒政:饥荒的法令”“恤:体恤”“论:论处”各1分。)

(2)(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大意2分;“遇:对待”“矫饰:虚假掩饰”称:“称誉、称赞”各1分。)

8、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1分)

9、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分:答全得2分,少1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4分: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

10、(1)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一句1分,句子中如有错别字,不得分。)

11、(1)(5分)

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2)(6分)①因感被打扰而愤怒的富人见到孩子后动了恻隐之心,产生了打破孤独的冲动;②在表达善意的时候,他表现得居高临下;③遭到拒绝后,他感到无奈、失望、困惑。(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6分)含义:①第一处“歌声”体现出亚诺什一家单纯的节日快乐;(2分:单纯的节日快乐)②第二处“歌声”体现出他们的亲情经受考验后的快乐。(2分:受考验后的快乐)

作用:可使情节跌宕,前后呼应,人物鲜活,更能彰显主题。(2分:情节、结构和主题答全了给2分,少一点扣1分。)

(4)(8分)观点一:亚诺什不该把钱送回去。他本来可以用这笔钱给孩子们买些可吃可玩的圣诞礼物,仅有歌声的圣诞节是不完满的。

观点二:亚诺什应该把钱送回去。快乐是钱买不来的,穷人也有尊严,靴匠不应该以牺牲一家人的快乐为代价而接受施舍。

观点三:亚诺什可以采取变通的方法。例如他可以邀请富人跟他们一家一起唱歌过节。物质与精神双重的快乐是较为圆满的。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2分;结合作品、论述合理:4分;谈出启示:2分。)

12、(1)(5分)

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

(2)(6分)①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从不同侧面突显其人格魅力;(2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②丰富主题意蕴,增强艺术感染力。(2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意思答对即可。)

(3)(6分)①理论建树方面,主要有“广义建筑学”理论、“人居环境”学说等;②实践业绩方面,如菊儿胡同改造工程;③声望和影响力方面,如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等;④人才培养方面,参与创建清华建筑系,桃李芬芳。(每答出一方面给2分,答出三个方面即可。)(意思答对即可。)

(4)(8分)

①城市管理者应具备人文关怀、审美修养。城市建设要体现对人的关注,使生活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美感。(4分:其中观点1分,论述2分,联系现实1分。)②城市管理者应具备历史意识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城市建设要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要与原、有的历史人居环境相融合。(4分:其中观点1分,论述2分,联系现实1分。)

13、D(3分)

14、C(3分)

2013辽宁高考语文卷 201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15、A(3分)

16、网络发起拒绝浪费的“光盘行动”,网友及媒体纷纷响应,众多志愿者进行实地宣传。(www.61k.com](每一分句的内容为一点,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字数符合要求,给1分。)

17、(6分)每写出一句给2分,其中内容合理、拟人贴切给1分,句式相同给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考取了进士的第一名,被授与他将作监丞、湖州通判。皇帝面试后,改授为著作佐郎当值集贤院,出知光州。这一年光州严重饥荒,许多强盗掠取百姓的粮仓,按照法律要以死罪论处,王尧臣说:“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这之后就书面地写进了规章制度,到现在还在使用这些法律。郭皇后被废后,居住在瑶华宫,生了病,皇上很是同情怜悯她。在郭皇后被废时,宦官阎文应曾经帮助过皇后,等皇后生病了,文应又主管监察医治的情况。皇后将死时,有人怀疑文应有奸谋。王尧臣请求将此事交付给御史,审问调查事情真伪,来消除了天下的怀疑。虽然最终没有这样做,但自此文应做事时,再也没有人敢说什么的了,后来文应突然因为放纵专横的罪名被处死了。

元昊谋反,朝廷要对西部用兵,授与王尧臣为陕西体量安抚使。王尧臣探察四面的路的山川地势和艰险程度,回去就说哪一路应该增加多少兵力,哪一路贼兵不会攻打,哪一路应该紧急备战。说到诸位将领才能的长短,全都头头是道,推荐了20多个可以用得上的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名将。当时,边关的部队刚好在好水打了败仗,任福等人战死。当时的韩丞相为主帅,因为指挥失当而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秦州;范文正公(范仲淹)也因为不知道元昊的谋反而与元昊有过书信来往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耀州。王尧臣于是说这两个人是天下的首选,他们忠义智勇,名扬于夷狄,不应该因为小小的缘故就弃置不用。况且任福是因为违背了节度制度而失败战死的,更不能因此而严格地惩罚过他的主将。由于王尧臣的这些言辞没有投合宰相的心意,等到王尧臣其他的奏议到时,就将其中的大多数搁置而不施行。第二年,贼兵侵入泾原,在定川大战,杀了大将葛怀敏,定川就是王尧臣当时指出要紧急备战的地方,因此大家开始认为他的话是可信的,而以前所搁置起来的奏议,都一一被施行了。

当初,宦官张永和刚开始用事,请求向百姓收取十分之三的房屋税以用以国事。令下到了三司而停滞,永和暗地里派人贿赂王尧臣,王尧臣坚持认为那是不可行的。

京师多次流传王尧臣的谣言,皇上的左右也经常说他的短处。皇上对这一切都不管不问,而王尧臣也都像以往一样做事。

2013辽宁高考语文卷 201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王尧臣处理政事时,遇到有所不同的论议时,一定会反复研究,坚持原则,然后就停止,绝不会坚持己见。(www.61k.com)在皇上面前,所说到的天下利害很多,而至于施行的,也从来没有自夸过。

王尧臣为人纯正质朴,即使富贵显赫时也不忘节俭。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有文集五十卷。在临终前,他口授他的弟弟要写下了作为忠臣的最后奏章,奏章中强调要以宗庙自重,心怀皇嗣未立的忧患。皇上对此非常感慨,等到给王尧臣发丧时,停止上朝一天,并加赠他为左仆射,太常又追加谥号为“文安”。

本文标题:2013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答案及详解(内含优秀作文)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58882.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