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阅读

何言相濡以沫全文阅读-自慢Ⅱ·以身相殉全文阅读 作者:何飞鹏

发布时间:2018-04-15 所属栏目:母亲的

一 : 自慢Ⅱ·以身相殉全文阅读 作者:何飞鹏

自慢Ⅱ·以身相殉全文阅读 作者:何飞鹏 《自慢Ⅱ·以身相殉》由www.61k.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自慢Ⅱ·以身相殉全文阅读页面。
马英九力荐的创业宝典:自慢Ⅱ·以身相殉 作者:何飞鹏


创业者言(1)
创业者言
--兼序《自慢Ⅱ:以身相殉》
在我出版生涯的中期,我曾经说过:“我宁愿一年写12本书,也不愿意办一本杂志。”这句话并不是故作惊人之语,而是有真实的人生体会。
在此之前,我担任过一家畅销周刊的总编辑,我对“周刊”(或任何定期出版的刊物)伴随而来的“作息”,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周刊是一种快节奏的编辑工作,我们的作息大体上是环绕着每周出刊的“周期”进行的,生活如此,思考也是如此。后来我脱离周刊之后,惊觉工作周期对人生的影响,心生恐惧,因此有了上述的惊人之语。
除了说过不办杂志之外,我也说过自己“不创业”,还半开玩笑地说:“做老板最大的麻烦是不能辞职。”我说的玩笑话其实也是肺腑之言,如果我们自认自己是有本事的人,不怕失业,工作如果不合,自然可以挂冠而去。但创业者是“自作孽,不可活”,没有拂袖而去的潇洒可用了。
但上面言之凿凿的两句话,在1996年都食言了,那年2月,我参与了一个事业的创办,而那个事业是一本杂志。
熟悉后来故事的人都知道,我指的这本杂志就是《PC home》(《计算机家庭》),而我也因为这一次的创业,引发了后来一连串的创业,也经历了一场像“三温暖”(“三温暖”,指桑拿,一种利用蒸汽排汗的沐浴方式,起源于芬兰。传统的芬兰桑拿,房中靠墙建有三阶木榻,每阶的温度都不一样,适合不同体质的人。--编者注)般,点滴在心头的人生体验。而促成我这个人生重大转变的,就是本书的作者何飞鹏。
全世界都错了,才值得创业
1995年,我已经“快乐地”失业在家有一阵子了。我颇享受自己的失业生活,一方面我有较多的时间去学习我很想学习的东西,在那次辞职后的生活里,我有机会去学意大利菜、日语以及游泳,都是我想了很久却找不到时间的项目;另一方面,我也不愁吃穿日用,因为我手头上还能接到一些出版同业的案子,供我不求奢华的生活是够用了。
可是有一天,门铃响了,开门一看,老友何飞鹏站在门口(他那一边的故事,请参看本书第一部分第三章)。他要来商量、讨论出版一本“家用计算机”杂志的可行性。我在离开原来的出版职位时,最后一件差事正好是争取比尔·盖茨的新书《未来之路》(The Road Ahead)的版权,我因此读了一点书,知晓计算机即将带来巨变,内心有一些冲击与想象。一如往常,我对提出题目的朋友总是大放厥词,言无不尽,我对何飞鹏说:“现在,办这样一本杂志,只会错在太早,不会错在太迟。”
受了我的激励,这位人称“永远的何社长”、我朋友当中真正“行动派”的何飞鹏,走出我的家门,不到一周就募足了资金。我虽然在一旁敲边鼓,但并不知道“大祸临头”,不知道这件工作最后会落到我的头上,成为我自食其言的起点。
回想起来,刺激我跳下来参与工作的不只是何飞鹏的“精心陷害”,而是源于一种“全世界都错了”的VISION。正当我、何飞鹏,以及后来的李宏麟,讨论着这项工作的意义与可能性时,我们脑海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想象景观”;而当我们出外讨教、咨询时,得到的意见和看法未必一致;但想象景观已经成形,我们多么希望能够付诸实现,这就是创业的动机了。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创业者言(2)
到今天我还持同样的看法,你一定要强烈地觉得“全世界都错了”,才值得去创业。创业,是因为你有一个想法,渴望得到验证。你不能只因为追求财富或追求成就去创业,那些力量都不够,不足以让你渡过一切艰难险阻。而这也几乎就和何飞鹏在书中提到的“以身相殉律”,完全一致。
创业是一点到全面的历程
创业的起点只是一种“起心动念”,但踏进创业世界就是“一点到全面”的历程了。很少人是准备好所有的本事才开始创业的,事实上,创业所需要的“技能组合”(skill set)颇为复杂,你当然要熟知某种知识领域,譬如办杂志的人总要熟悉杂志;你还需要经营企业的某些基本功,譬如领导呀,管理呀,财务呀,少了一项都有可能成为某种罩门。你可能是因为“一点”而进入创业之门,但终极的你必须把自己变成“全面”的通才管理者,为的也是较好的企业发展机会。也就是说,创业要我们从“会一件事到会所有的事”。
创业一开始是一种“见解”,但之后就是试炼、坚忍、坚持了。
创业,有时候顺利,有时候不是。或者一开始顺利,然后就遇见急流,甚至我们还可以哲学一点地说:“成功,只是通往下一个失败的过程。”你一定和某种挫折、失败,或者痛苦折磨为伍;但你有进无退,你必须持续努力,即所谓“built to last”,事业的生命甚至应该超过你,当你离开了,事业还持续。
创业以后的我,生命轨迹当然是不同了,我也说不出是幸运,还是应该悔恨。但创业之后,事业本身风云诡谲,我的确是大开了眼界,经历了人生不曾预见的波澜壮阔,我是不该抱怨的。但如果我能够给后来的创业者提供一点意见,我会说:“创业要趁早。”因为事业本身有很多转折,有时候要有足够的时间才看得到。我也会说:“要选择值得做的事。”最后我想提醒你:“要大胆勇敢,也要戒慎恐惧。”
最后最后,如果你不想创业,不要认识何飞鹏;如果你想要躲避创业的风险,千万不要打开这本书。
--PChome Online(网络家庭)董事长詹宏志
詹宏志
1956年出生,台湾南投人,台湾大学经济系毕业。
PChome Online网络家庭国际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计算机家庭出版集团和城邦出版集团创办人之一。拥有超过30年媒体工作经验,曾策划或编辑超过千种书刊,创办《计算机家庭》、《数字时代》等超过40种杂志。
詹宏志是台湾着名作家、评论家、电影人与出版人,并以其创意和对文化及网络趋势与社会经济问题的精辟见解而备受尊重,出版了《两种文学心灵》、《趋势索隐》、《创意人》、《阅读的反叛》等多部着作,策划和监制了《悲情城市》、《戏梦人生》、《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电影。


自序1
人生快意走一回
--我为什么永远都在创业?
这一生,我不是正在创业,就是在准备创业中。
这一生,我从未拥有过很多钱,但钱总是在山穷水尽之际出现,在心灵中,我没有缺过钱。
这一生,我没有伟大的功业,但我没有看过任何人的脸色,我说我想说的话,做我想做的事。
这一生,我没能改变世界,但世界总是按照我所想象的方向,缓缓前进。
这一生,按世俗的眼光,我没有令人羡慕的成就,但我照自己的意思,快意潇洒地过日子,我哭过、苦过、乐过,我活出我自己,我用最平凡的方式,活出我自认为不平凡的一生。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选择做我自己人生的庄家,我不愿变成别人的附属,我宁可自己变,也不愿被别人改变。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选择创业,选择用我自己的意思,营造我想要的环境,创业让我的人生快意走一回。
这就是规则,你可以创业,创业代表你准备在世界上营造你自己的王国,营造你自己的律法,营造你自己想要的一生。
这就是我一辈子持续不断创业的原因。
过程的趣味重于结果的已知
虽然大部分的时间我都在帮别人打工,帮老板做事,但我知道,一旦我准备好,一旦我看到机会,我就会拔剑而起,走我自己的路,用创业营造我想要的未来。
我不确定创业一定会成功,但我很确定我不想要从开始就知道结局的人生,领一份固定的薪水,安稳地过一辈子,我不要这种平淡无趣的人生。而创业充满未知,就算失败也是一种有趣的未知,我宁愿用有限的生命,探索变化莫测的未知,用每一分、每一秒的未知,来丰富我的一生。
这是一种选择,没有对错,只要你和我一样,重视的是过程的趣味,而不是结果的已知,创业就是你的最佳选择。
我也不想在金钱的限制下过一生:我不想只在杂志上欣赏人间美味,我也不想只在电视上环游世界,我更不想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却因囊中羞涩而只能摇头叹息,创业就是让金钱向你臣服的方法。
当然创业也未必成功,你也未必能彻底驯服金钱,但我不想这一生连驯服金钱的勇气都没有,好歹也要试一下。
我讨厌老板,我更讨厌其貌不扬、言语乏味、才德不足的老板,只因为他曾经放手赌了一把,从此变成你要虚与委蛇的老板,如果这样的人都可以当老板,那你为什么不自己试一下?
我喜欢自由,我想用自己的方式过生活,但偏偏按照社会规则,金钱是计算自由的单位,缺少金钱就少了自由,我不能容忍失去自由,所以我选择创业。
不创业不代表零风险
虽然我也讨厌风险,我更知道创业充满风险,但问题是不创业就没有风险吗?21世纪的规则是你安安分分地打工一辈子,临老时被最赚钱、最安稳的公司裁员,然后一生的保守谨慎,全数归零;或者是一生的积蓄存在最安全的银行,但银行倒闭。
现在我很庆幸,我没有逃避风险、选择安定,当现在全世界处于不安定时,我用自己的方式冒险,没有让别人来决定我的一生。
最后,我想说,我创业始终没有成功,因为离郭台铭、王永庆的境界我还远得很,但这一生,我拥有自由;我,人生快意走一回。


自序2
百年一遇,英雄良机
有人说,2008年是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有甚于1929年,所有的人都愁云惨雾,惶惶不可终日。
我倒有不同的看法,这是百年一遇的英雄良机,是创造英雄的绝佳舞台,真正的英雄会在这一波乘势而起,如果这时候你看到的是机会,那你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创业家、真正的新英雄。
有一个最好的案例:香港首富李嘉诚在20世纪70年代时,掌握了英资撤港的机会,以小股东之姿,吞下和记黄埔大鲸鱼,成就了香港首富的地位,这就是在危机中英雄出头的最佳故事。
当年的李嘉诚只有一家规模不大的小建设公司--长江实业,在香港风雨飘摇之时,李嘉诚也一度悲观,考虑撤出香港。但眼见英资要么迁册(总部移出香港),要么撤资,香港空出了舞台。最后李嘉诚决定反其道而行,加码投资香港,从汇丰银行手中买下和记黄埔的股票,进而取得和黄的经营权。当时和黄的规模数倍于李嘉诚所拥有的长江实业,被称为小虾米吞下大鲸鱼的案例。
不过李嘉诚发挥了英雄本色,他把和黄资产活化,并用高效率的管理,让大鲸鱼像海豚一样跳舞。后来的20年,和黄倍数成长,再加上整个集团的整合综效,李嘉诚跻身世界富豪,而和黄一役就是英雄出头的关键。在香港*中,李嘉诚看到机会,在百年一遇的危机中,成就了英雄事业。
危机年代等待新创业英雄
在危机中才拥有最大的机会,要不是金融海啸,你会看到AIG(美国国际集团)、花旗银行倒下吗?而他们不出事,小金融家有什么机会?要不是金融海啸引起经济萧条,你能想象通用、福特会倒下吗?他们不倒下,小汽车厂有何机会出头?
所以这时候,拥有资源及筹码的人,应该看到千载难逢的良机,而不是和大家一样悲观、彷徨、保守!
什么人是拥有资源和筹码的人?其一是过去认真努力经营,而跻身二线的公司,且手上拥有现金、资产殷实、未被金融风暴波及。这时候该放手一搏,也是你一举成为龙头老大的机会。
另一个拥有资源和筹码的人,是手中一无所有的人。你反正一无所有,而这时候的人类社会系统崩坏、秩序解体、规则重写。当所有的行业都大风吹时,正是进场抢位的最佳时候,也是创业者的最佳机会。所有的人都在等待新创业英雄,重塑企业新规则。
不要人云亦云地说悲剧、说保守、说保留现金,说20年后才会复苏!仔细检视一下:你是不是那个被领先企业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二线经营者,但手上累积了筹码,而且受伤不重?
或者你是那个一直想创业但不敢下手的人,记住,这是百年一遇的英雄良机,这个世界正等待你重建规则、重建秩序!
创业家是救世主
当全世界都陷在愁云惨雾中,什么可以让世界重现曙光?
现在人类遭遇的困境,是制度及系统解体的危机,过去几世纪以来,人类建立的资本主义经济世界,被华尔街贪婪、罪恶的投机银行家,用虚拟、复杂、不负责任的泡沫金融商品彻底摧毁。当我们想拯救残破的经济体系时,发觉所有传统的工具都不够用,这才惊觉我们几乎一无所有,只剩残破的废墟!
这时候我们不能再指望原来体系内的人,因为他们习惯于既成的系统、传统的规划,在舒适圈中舒服惯了的人怎能启动改革?
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对现况不满的破坏性创业家,他们对现存体系不满,他们想改变,他们没有包袱,他们对未知充满兴趣,他们愿意用生命赌明天,可是他们现在可能一无所有,有的只是对未来的向往。
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危难,资源在既有经济体系内的人手上,可是他们保守畏惧,不想改变,而值得期待的人,却需从零开始,一无所有!
这不公平吗?不!世界的改变都是如此,每一个时代的人类,都是由一无所有的创业家启动改革。空手对抗武力强大的敌人,一直就是创业家的宿命。
反而这是创业家的最好时机,因为所有的人都在废墟上暂时停止呼吸,等待救援、等待改变,创业家的任何行动都会变成令人瞩目的焦点,有机会最快得到掌声,在经济活力的空窗期,就算很小的作为,都会被放大看待。
所以这是千载难逢的创业良机,而创业家就是经济废墟上的救世主。
而谁会是成为救世主的创业家呢?新创事业启动人生冒险之旅的,当然是创业家,但如果在工作上启动创新作为,具有创业家精神的工作者,也会是救世主创业家。只是工作者救的是自己所服务的公司,救的是自己的工作机会,救的是濒临裁员的同事,每个人这时候都有机会扮演救世主创业家。
不满和愤怒,是创业家的动力来源;改变和行动则是创业家的行为准则;观望和害怕是创业家的杀手;勇往直前和奋力一搏,则是创业家的心理特质。认清世界的现况:舒适圈已被摧毁,停在原地只会每况愈下,步向安乐死,我们要倒数计时,等待死亡吗?
当然不,我们反而该感谢摧毁经济体系的华尔街投机家,他们让我们一无所有,让这个世界必须重新来过,让所有的人必须重拾创业家精神,回到蛮荒之地,重塑新规则。
在这个时候,如果你的男(女)朋友,告诉你要创业,请不要告诉他,你希望安定;如果你的小孩,告诉你要创业,请不要告诉他,父母要靠他照顾;如果你的先生(太太)要创业,请不要告诉他,你们的孩子还小;如果你是老师,学生请教你创业,请不要告诉他,创业有多危险……
因为创业家是这个世界的救世主,个人的创业可能会失败,但启动的创业风潮,会让世界重现曙光,会让人类重回安定,创业家为人类的文明,赌上了自己!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天真的创业游戏(1)
我一辈子都迷恋创业,却不知道原因何在,一直到2007年母亲离我而去,为了制作一本母亲的纪念集,仔细回顾了妈妈与我的点点滴滴,也兼及了那几乎完全没有印象的父亲,我才赫然惊觉,原来父亲和我一样,一辈子都在冒险,都在玩创业游戏,我身上流着的是父亲创业的血液,我的创业基因其来有自。
源于父亲的创业基因
父亲在我6岁时就离我而去,所以我对父亲完全没有具体的印象。对父亲的一生,只有许多偶然留下的片段,完全连不起清楚的全貌,但在这些片段中,我已经可以确定父亲一生充满了比我还疯狂的创业冒险,以及令人惊叹的曲折起落,在他一生的最后,更用令人窒息的方式结束,留给我们无限的哀伤与叹息。
(创业陷阱:创业者需要具备特殊的创业性格,冒险、好奇、坚毅、挑战,都是创业性格的特征。不具备创业性格的创业者,要透过学习培养创业性格,创业前请先自我探索,确认自己的人格特质。)
从小妈妈就告诉我(在父亲走了之后,她独力辛苦地抚养我们8个兄弟姐妹),这世界很公平,上半生她过了最奢华的少奶奶生活,现在辛苦求活是应该的。
南京城内的流金岁月
妈妈口中的少奶奶生活,因为父亲的生意风生水起。在那个年代,我家就有奔驰汽车、佣人无数,在南京,来自台湾的何二老板(父亲是老三,为何被称为二老板,我没来得及问妈妈)豪迈大方,乐善好施,是南京城最知名的商人之一。
那是在八年抗战期间。我父母都是地道的台湾人,当时在日本人的统治之下。当日本人占据南京之后,父亲就远渡海峡到大陆做生意,那时有许多台湾人都做了类似的事,所以南京成了许多台湾商人的梦想之地。
父亲做什么生意,我没来得及向妈妈问清楚,仅记得些许的片段:妈妈说当时父亲做的是民生必需品的生意,南京附近的溧水县全县的柴米油盐等日常必需品,全数由我父亲供应,那是战时,战时的垄断生意可能比一般的生意相对容易些。
总之,父亲在南京赚了许多钱,而母亲在第二年也赶到南京与父亲会合,在年轻、潇洒、多金的父亲身边,就近监督看来是必要的,而那8年,可能也是父母亲一辈子最风光、最快乐的8年。我的3个姐姐都是在南京出生,我虽无缘跟上,但从小家中留下来的各种物品、照片,点点滴滴都见证了当年父母的流金岁月。
家中抽屉里多的是“中中交农”(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四大银行的旧钞券,那是物价飞涨的年代,家中有许多百万元的钞券,至于龙银等旧币,家中更是不计其数。
家中还有一块犀牛角,小时候有一个拳头大,那是发高烧时的退烧圣品,用个陶钵和水磨成乳白色的犀牛角水,是我感冒时常用的药方。这块犀牛角及陶钵在天母全村中流传,妈妈从不吝惜这贵重药品,“救人是好事”,当我长大时,这犀牛角已经用剩到不能用的肥皂大小。
从小我对南京的风景名胜牢记在心,因为家中有无数的照片为证,中山陵、明孝陵、玄武湖、莫愁湖、雨花台等,大姐、二姐、爸爸和妈妈都出现在照片中,我们一直羡慕大姐曾游遍了南京这历史名城的所有景点。
几年前,为了寻根,我们全家组了一个旅游团到南京,除了走遍南京的景点外,更重要的是到“游府西街”--当年父母住的地方去看一看,只是游府西街已变成南京的闹市区,商店林立,大姐也完全无法回溯儿时的情景。

天真的创业游戏(2)
父母亲的富豪时光随抗战而结束,国民政府接收南京,秩序大乱,父母亲仓皇逃回台湾,所有的财产都留在南京,未能及时带回。
一连串创业冒险的开始
爸妈逃回台湾的故事和电视剧一样精彩。当时爸妈要从下关码头坐船回台,一切财产行李都已打包妥当,前一天晚上,南京的乞丐头子(黑帮组织)到家中来报信:“二老板,全南京的人都知道你明天要回台湾,从你家出门到下关码头,起码有5票人要抢你,你的家丁们保护不了你,你最好不要与车队同行,以免危险。”由于有他的警告,爸妈与3位姐姐才能够活着回台湾。
黑帮头子为何会通风报信?妈妈说:“爸爸为人仗义,对南京下层人非常照顾,所以他们非常感念父亲。”
爸妈在半夜3点带着3个姐姐,先行离家潜赴下关码头,而车队在早晨才上路,在码头,爸妈没等到行李,只等到车队被抢,家丁们死的死、伤的伤的消息。
父亲在南京的创业冒险,用最令人惊叹的剧情结束,也开启了父亲回台湾之后的一连串创业冒险。
回台后,父亲用先前寄回台湾的一些钱,不断地想再创南京的风光,爸爸先在台北市后车站太原路上开五金行,半夜回家,父亲会先到圆环买煮好的鱼翅给妈妈和姐姐分享,至今大姐对父亲的鱼翅仍充满怀念,在这段刚回台的生活里,我家还有富豪的影子。
后来父亲还做了货运行及出租车的生意,这在当时的台湾都算开风气之先。父亲仍忘不了回大陆做生意,因此包下老家天母(天母产桶柑)整山的橘子园,雇人采收、包装,再运到南京、上海销售。
回台后的短短几年,父亲尝试了无数生意,但也赔光了所有积蓄,当时百业不兴的台湾,父亲的生意眼光无用武之地,我们何家风光的日子从此不再。
(创业陷阱:创业不能与环境为敌,当外界环境不佳时,要能忍耐、要能保守,不可在环境不佳时,勉强启动生意,父亲急着复制南京的经验,在当时的台湾是行不通的。)
接下来,父亲的生命以令人窒息的情节收场。
父亲的最后时光,变成公交车司机,用上了他在最风光时学会的开车技能,为了抚养8个小孩,他夜晚还在天母的外侨小区兼职守卫。当时的天母外侨众多,为了维护安全,外侨小区警卫森严,父亲白天开车夜晚还要熬夜。
有一天晚上,父亲守卫的外侨小区发生窃案,这在当时的天母是件极为严重的事,因为政府对于外侨的安全极为重视,警察被要求限期破案,不幸的是,窃案发生当晚正好是父亲值的班。
天母的巡官找父亲问话,虽问不出名堂,但急着破案的巡官找来一只鞋子,说是在外侨小区的现场找到的,应该是作案的小偷所遗留,巡官要父亲试穿,又暗示说这鞋子是公交车驾驶员习惯穿着的式样。
巡官的指涉不言而喻,爱惜羽毛的父亲一辈子没受过如此奇耻大辱,在隔天晚上,又轮到他守夜,就在外侨小区的一棵大树上,上吊自杀以明志。
在当时的天母,这是惊动全村的事,村民们群情激愤,每个人都知道父亲热心、正直,虽境况落魄,绝不至于如此不堪,而父亲留下的绝笔书,也说明了他的愤怒与绝望!
这件事差一点变成台湾人和外省人的纠纷,乡亲们解释成一个外省巡官欺负善良老实的台湾人,把人逼得自杀。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天真的创业游戏(3)
(创业陷阱:上天欺负可怜人,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处境艰难时,更要小心谨慎。创业失手时,所有的厄运可能连续降临,创业者要有心理准备,不可想不开。)
最后警察道歉,平息了父亲的冤屈,但留下我们8个小孩,伴随母亲一起度过艰苦的成长岁月。
父亲一生勇敢冒险,高潮迭起,这些故事都是在2007年母亲过世时,我们兄弟姐妹一点一滴拼凑起来的剧情,我终于知晓,原来我的创业精神来自父亲,我的身上流着父亲冒险的血液,而我也以父亲为荣。
我这一生所有的努力,其实都只在“无愧于所出”,希望不要辱我父母一生的教诲。在我家的祖先牌位中,供着8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我家人一生的信仰,父亲用生命维护他的声名,我更用我一生的行为,维护何家的教养。
何家的创业“家家酒”--合家欢青年商店
我的创业冒险,从很年轻就开始,而且源于台湾社会的变迁。
我在台湾政治大学念书的时候,台湾的“农复会”(台湾“农委会”的前身,负责台湾农业的推广)为了改善传统市场的脏乱,强化生鲜蔬菜、肉品的销售,提出了构建新渠道的计划,要在小区中推广建立小型超市,并结合了“青辅会”的力量,对有意创业的青年提供协助,这计划被称为“青年商店”,也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台湾市场掀起的第一次渠道革命。
说是我创业,不如说是我家兄弟姐妹的一次集体创业行动。首先被这个机会吸引的应该是我的二姐和二姐夫,他们在家族聚会时提出创办“青年商店”的构想,很快获得大家的认可并立即展开行动。
(创业陷阱:创业是重大的事,要深思熟虑而行动,绝对不可以冲动,尤其不应该是一群人集体的一时兴起,许多人一起投资一个案子,大家的情绪互相感染,每个人都以为别人已经彻底想透,也都以为别人可以负责,而事实是没有人想清楚,也没有人负责,创业的集体行为很可怕。)
创业的方法也很简单,大家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创业的几百万资金全是几个姐姐、姐夫凑起来的,开店的地点在大姐夫位于天母兰雅,靠近大叶高岛屋百货附近的公寓一楼,用了两个店面,而创业者是我,因为申请青年商店的条件要年轻与学历,所以我变成出名申请的创业者。
印象中,青年商店像变魔术一样,很容易就开张了,我只参与了其中几项工作:向主管机关填写开设申请,参与采购冷藏柜、货架,协助店面规划进货,以及取了一个店名--“合家欢青年商店”。
(创业陷阱:创业绝不可以迁就现实。尤其经营零售业,地点可能决定成败,当时青年商店的店址,是个没开发完成的社区,是不适合开店的。)
创业前的充分评估
冷藏柜和货架是青年商店最重要的生财设备,之前我完全不知道开设一家店要多少钱,一直到购买冷藏柜时,我才发觉如果要符合主管机关能销售生鲜蔬菜、肉品的要求,需要几台开放式的冷藏柜及冷冻柜,仅此一项竟然要大约200万元新台币,我才猛然觉醒,青年商店总投资金额竟然高达四五百万元新台币,那是一个我当时很难理解的天文数字。
(创业陷阱:创业之前要有精准的财务试算,对所需的总资金要清楚预估,创业者要事先准备完成。我当时的状况,完全是个外行,对财务没概念,根本不该创业。)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天真的创业游戏(4)
我及姐夫们按着主管机关提供的厂商资料,一家家地询价、研究,才发现原来其中有许多的学问,不同的外形、功能、耗电量与价钱,我也不知道如何选择,就被最积极推销的厂商牵着鼻子走,花掉了最大的一笔钱。货架也是如此,虽然我亲自跑去看生产厂商,那是一家位于台北市重庆北路的小工厂,我发觉老板也是在主管机关推动青年商店计划时,才尝试生产货架,心中虽有些担心,但由于这是距离最近的厂商,也就买了他的陈列架。
在自己开了店,也参观了别人开的青年商店之后,我发觉我们所买的这两项设备都不是最好的,还有其他设计更好、功能更好的商品,我竟然未充分比较分析,就做了决定。
(创业陷阱:创业时最重要的投资,可能是生财设备,可能是房屋等,都要仔细比较分析之后,确定价格最优惠,效能最佳,才能下手购买,这可能决定创业的成败。)
店面规划则是另一项大学问,由于大姐夫的房子有两个相连的店面,所以我们决定打通中间的隔墙,开家比较大的商店,也因为如此,在动线规划时,煞费苦心。
我决定把店门开在较不明显的店面,而让另一个位置较佳的店面封闭,变成落地窗陈列货品,试图让过往行人能看到丰富的货品而走进店来,进来之后也能走完全店,而最重要的生鲜食品冷藏柜也放在封闭的店面,那是全店最深的位置,以吸引客户。
至于店面的规划、货品陈列,我也凭直觉把货品分成几大类别:生鲜食品、一般杂货与日用品等,分别归类陈列。在开店的头一年,我最常做的事就是改变陈列,搬动货品位置,看能不能达到促销的效果。
存货与销量的迷思
进货是另一项大工程,当市场传出我们要开青年商店时,所有的供货商都自动上门,我每天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供货商:有大公司的营业员,有一般中盘商,也有个别的小个体户,我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变成“老板”,每一个想卖东西给你的人,都会想尽办法来取悦你,给你一些建议,当然也会设圈套让你上当。
(创业陷阱:创业者是老板,每个人都会取悦于你,希望从你手中得到好处,创业老板一定要加强心防,绝不可以在被奉承之后就忘乎所以,错下决定。)
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最惨痛的进货经验,有一家洗衣粉厂商叫“蓝宝”,虽然不是一线品牌,但营业员非常认真,努力推销,他们当时推出了一个超大包装,应该是20公斤像水泥一样的纸包装,而且售价较便宜,进货也有极大的数量折扣,一次进50包一个价钱,进100包再降价,200包又降价。
这位业务员不断称赞我们店的地点好、店面大,开店一定生意好,最适合销售这种大包装的产品,所以鼓励我们一次大量直货,这样可以有很大的进货折扣,获利也比较高。
我开始想象产品毛利可以高达3成以上,这是多大的利润呀!当时一般商品的毛利大概16%左右,就是所谓“买10卖12赚2”的标准模式:进货一打12件,零售价就是把进货价除10,卖完10件就收回成本,另外2件卖掉就是净赚。最后我们决定进了不可思议的大量,约略是300包左右,没想到这一批货我们卖了三四年都没有卖完,那真是一大悲剧。
(创业陷阱:好赚、毛利很高,当然是生意的理想状况。但是好赚的产品,一定要能卖得掉,才是真正的好生意,一般而言好赚的生意背后一定有陷阱,务必想清楚。)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天真的创业游戏(5)
“合家欢”背后的创业大忌
至于店名,也经过了几次的转折,本来想用地名,取名天母,或者兰雅(当地里名),但都不出色,也考虑用路名--中十二路,是个很怪的路名,也不妥当,本想取个文雅飘逸的名字,但开的是世俗的现代杂货店,也不合适,姐姐们说:你会读书,你去想个好名字。
我脑筋一转,这不是我们一家兄弟姐妹们的创业合作实验吗?我们一起投入、一起工作,这不就是合家欢乐吗?那就叫“合家欢青年商店”好了。这个名字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同,也是我第一次创业时得意的事。
只不过这个名字的背后,隐藏了创业的大忌,也注定失败的命运。
(创业陷阱:家族生意是最麻烦的生意,因为每一个参与者除了是生意伙伴之外,还有亲人的身份,很难用是非对错来评断,因此有错很难检讨、改进。在我日后的创业过程中,我不敢再让家人参与。)
合家欢青年商店就这样热热闹闹地开张了,这在当时的天母算是新鲜事,对我自己也是极新鲜有趣的事,坐在收银台结账,应付客人,我觉得自己像个掌柜。从厂商进货点货,上架陈列,我就是店员;拿起扫把扫地,拿起抹布擦灰尘,我就是小弟。每到晚上关店门结账,那是最兴奋的事,记得当时一天大概只有六七千元新台币的营业额,可是对我而言已是天文数字,偶尔有一天超过1万元新台币,我几乎要兴奋得大叫,有时候为了达成一个目标,我还会刻意把店开得晚一点,看能不能多做几百块钱的生意。
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
我不知不觉赶上了台湾第一波的渠道大革命,传统市场、传统杂货店、百货行正要随着台湾生活的改变,过渡到便利商店、超市、购物中心,而青年商店正是启动第一波革命的过渡模式。它是便利超商的前身,却贩卖生鲜食品,它规模小却五脏俱全,它开在巷弄之间,以开放式陈列,这些都突破了传统。而我就是这第一波的弄潮儿,只不过对还在大学念书的我而言,这只是兼差式的创业,终没能开创出一番事业。
(创业陷阱:创业绝对要破釜沉舟,要以身相殉,兼差式的创业,脚踏两条船的创业,有退路的创业,通常会失败。)
前半年的创业时光新鲜快乐,趣味横生,但半年之后,就开始遇到困难。因为每天都收到现金,前3个月的现金都增加,而“月结开两个月支票”的付款方式,使前3个月除了少数的现金支付外,都不需要付款,再加上原来手中就准备了周转金,所以前6个月完全没有资金问题。
半年之后开始感受到资金的压力,一开始是发现手中现金越来越少,最后在每个月的10日、25日的付款日,变成需要借钱周转。
(创业陷阱:资金是创业过程中最重要的筹码,也是最重要的经营指标,每天都要检查资金的变动,而且要根据资金的变动,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必要时还要做较长的财务试算,因为资金要未雨绸缪,不可以等到资金不足时才去张罗。)
所谓的借钱周转就是姐姐、姐夫们谁有钱就先跟谁调度,但之后借款周转变成常态,而“合家欢”也变成我们何家共同的灾难。
当时,这家店没有财务报表,只有金钱进出的流水账,知道每天收入多少、每月支出多少,但完全不知道赚多少钱,或赚不赚钱,但从不断周转轧支票,我约略知道是赔钱的。

天真的创业游戏(6)
虽然面临这样危难的处境,我们并没有从最基本的经营面下手检讨,我还一相情愿地认为,如果营业规模扩大,说不定会量变而质变,所以合家欢青年商店还一度扩张,在天母、石牌附近曾经同时开到3家店,可是表面上的热闹,抵不住内部经营不善的实质。
(创业陷阱:当创业发生困难时,真正该做的事,是针对问题彻底检讨、彻底改进,而不是假设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就一相情愿地去执行。一旦解决方案无效,会加速失败。)
面对错误是成功的基本态度
其实当时我只要用很简单的财务观念,就可以针对青年商店的营运实况进行检讨,很容易发觉其营运架构是不成立的:
一个店每个月的固定开支约略如下:人员薪资4万元新台币,房租约2万元新台币,其他的杂支约2万~4万元新台币,估计每个月固定支出约8万~10万元新台币。
每月营业额约30万~40万元新台币,商品平均毛利在2~25成之间,所以每个月的毛利约7万~10万元新台币。
这样的营运结构,运气好的时候可能单月平衡,可是大多数的月份都要赔钱。
这么简单的财务试算,当时仍在念书的我竟然没有想清楚,还一直在玩开店创业的游戏,当然这也是姐姐、姐夫纵容我的无知,让我在合家欢中尽情挥霍,容我用“挥霍”这两个字,因为那根本是不计损益的生意,只能是个家庭创业的“家家酒”,完全是个错误的过程,花了很多钱犯了很多错,但我从没被检讨,更没被处罚。
所幸,我因为还在念书,后来当兵入伍,当然就和这家青年商店渐行渐远,不再过问青年商店的经营。
不过这家店存活了非常长的时间,后来变成家族中其他成员接手,但是前面所描述的困难似乎一直都没改变,这家店我们投入了数不清的金钱,还有许多人的青春,问题是我们没学到教训,现在写出这段历程,算是我个人的检讨与忏悔吧!
(创业陷阱:创业一定会犯错,犯错不可耻,但犯错一定要检讨,要学到教训。没有检讨,没得到教训的错误,才是最可怕的创业杀手。许多创业者失败时,只会怪罪别人,不敢承认是自己的错,这种人永远不能成功。)
许多年后,这家店直接转租给某一家超市,从他们的营运看来,应该有不错的成果,这证明了我们完全是不专业的经营,最后当然是一场悲剧。
媒体新玩具--《阳明山周刊》
我的第一次创业游戏“合家欢青年商店”在不明就里中画下休止符,但我并没有就此停止创业的想象,在我预官退伍之后,成为台湾中时报业新创刊的台湾《工商时报》的记者,这时候我又找到另一个新玩具--小区报纸《阳明山周刊》。
1979年,台湾的“新闻局”为了强化地方小区营造,鼓励每一个乡镇创办小区报纸,因而吸引了无数的媒体工作者,回到自己的家乡创办小区报纸。台湾一时笼罩在地方的小区报纸风潮中,高雄美浓、台中、台北木栅、宜兰等地区,都有小区报纸的出现。
我的老家在台北天母,而天母的周边--士林、北投早期都隶属于阳明山特别行政区,我从小在这个区域里长大,因此在这个地区办一份小区报,又成为我挡不住的诱惑。
(创业陷阱:当局一向是创业的外部环境变因,当局的政策与资源投入,会改变市场、创造需求。但在台湾,主管部门的政策,经常只是空洞的口号,因此在配合主管部门政策采取创业行动时,要注意政策的有效性,否则跟着空洞的口号走,不会有好处。不论是青年商店或社区报,事后证明都是空洞的口号。)

天真的创业游戏(7)
复制了另一个合家欢的错误经验:第一,这一次我又是跟着主管部门的政策创业,上一次是台湾“农委会”,这一次是台湾“新闻局”;第二,我又向姐姐和姐夫们募款,我自己没有钱,但宠我的姐姐与姐夫们不忍泼我冷水,又陆续拿出钱来让我创业;第三,我又一次没有全力以赴地创业,上一次我还在大学念书,这一次我还在报社上班,创办《阳明山周刊》还是利用上班之余的创业玩具。
再多的好运都改变不了失败的结果
要新创事业真是容易,有了启动资金,我很快就组成了营运的团队:台湾文化学院(现在的台湾文化大学)就在士林,我很容易在文化学院的新闻系找到许多在读的学生,成为我的工读采访记者,他们年轻,要求不多,便宜好用;我又借着在报社上班的经验,找到一个编辑,成为《阳明山周刊》的后台主编;而我自己则是总经理兼总编辑。有了人要印出一份周刊,当然是水到渠成。
这时候,我又遇到另一个机缘,透过大姐夫的关系,士林的当地企业士林纸业的老板陈朝传先生,听到有人要在士林办小区报纸,非常认同,他很慷慨地免费提供在士林街上的一户公寓,作为《阳明山周刊》的办公室,当时的我觉得真是好运,一切都这么顺利。
(创业陷阱:创业过程中,如果有人拔刀相助,应该感谢,但绝不可以因此而懈怠,因为再多的外在协助,也改变不了自己的无能与无力。《阳明山周刊》就因我自己没准备好,别人的协助也无用。)
前几个月,我兴致高昂地做我的总编辑,规划题目,指挥那些工读记者进行采访,写稿改稿,刚刚成为报社记者的我,一下子就变成周刊的老板、总编辑,玩起我的媒体大梦。
记得第一期《阳明山周刊》进行最后的编辑时,我的主编(《工商时报》的兼职同事)在最后组版时,因内容太多,标题放不下,没有用删稿来解决,而是取巧地挤出空间放下标题,以致标题歪歪斜斜不平整,我不满意的指责,令他十分不愉快,觉得我这个老板的架子太大,因而发生争执。最后我只好妥协,息事宁人,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老板不好当,人不好管。
(创业陷阱:创业的核心因素是自己全力投入,如果自己没有全力投入,而且所有的工作者也是兼职性质,注定要失败,《阳明山周刊》就是如此。)
周刊很快就印出来了,看到第一期的创刊号,我十分兴奋,感觉一个有影响力的媒体就在我手中诞生了。可是当周刊印出来之后,问题也就跟着来了,要给谁看呢?我决定先赠送,可是怎么送出去呢?我动员了工读生在闹市分发,我也想夹报派送,可是夹报又要费用,我心中十分不平,为什么免费送人看,还要赔夹报的工钱?我这才感觉到问题严重,我要如何找到收入应付开支呢?
广告当然是另一个想象,那时候我还在《工商时报》上班,也负责广告业务,理论上我应该发挥此一专长,自己亲力亲为做广告,但是我没有这样做。我训练兼职工读生尝试去做广告,但这件事也一直没有成果,印象中一直到《阳明山周刊》停刊,我们好像只做到几万元的广告,而且好像都是读者看到周刊,自动打电话上门刊登,靠业务能力完成的广告很少。
(创业陷阱:我对广告熟悉,如果当时我能自己做出一些广告,然后再训练团队,也做出广告,这是《阳明山周刊》唯一可能存活的方法,而我自己做不到,当然也不可能有任何人能做到。创业初期,许多事老板一定要自己先证明可行,创业才有可为。)
经过了前3个月的创刊兴奋期之后,《阳明山周刊》又变成我的痛苦,我发觉我没有能力照顾所有的事,于是我又想如果有更好的人才加入,这个刊物可能会起死回生。于是我又从报社找到一位非常有经验的高级主管,他是名记者,来当《阳明山周刊》的总编辑,我还找了一位非常有经验的报纸广告代理商,看看能不能来替周刊做广告。
我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又花钱请更高级的人力,尝试改变,不过很快就证明,这又是另一个错误,内容的改善要反应到发行收入的增加,是缓不济急的事,而广告可立即增加收入,但这位代理商来了解状况后,立即就发现不可能有钱赚,人家也就打了退堂鼓,我的变法完全落空。
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面对困难时,我的性格弱点完全暴露,我开始逃避、退却、自我欺骗,我给自己找到了一帖完全不负责任、不可能有效果的药方:努力上班,在《工商时报》多做些广告,多拿些佣金,看能不能多赚点钱,来弥补《阳明山周刊》的开支。
我放任这些工读生们自己做,自己越来越少进周刊的办公室,好像只要我不进办公室,《阳明山周刊》的困难就不存在一般。
(创业陷阱:创业遭遇困难时,创业者的逃避及拖延,是创业失败的预告。你如果开始逃避,开始替自己找理由,那就应该自我了断,因为你自己已经投降了。)
出借办公室的陈朝传先生,有一天心血来潮到周刊办公室看一看,他看到的是凌乱不堪的景象,那几乎是没有人管理的组织,他非常失望,于是决定收回办公室。
这件事等于是骆驼背上最后的一根稻草,我借机将事业自我了断,周刊停刊,我自以为负责任地清算了所有的开支,再拿出一些钱处理善后。
我始终没有计算《阳明山周刊》这个“玩具”总共花了多少钱,直觉地估计,大概几百万跑不掉,天呀,在1980年,几百万元新台币是多么昂贵的代价!
我还是要感激我的姐姐和姐夫们,这些都是他们出的钱,他们从来没有任何抱怨,就纵容我这个弟弟玩掉了他们辛苦赚来的钱,而我也没有任何道歉、感谢,文化人自以为是的个性,大恩不言谢,我以为只要放在心里就可以了,这当然又是我的另一个错误。
这次的创业结束和青年商店不同,青年商店有许多人投入,借钱也有人分担,我好像不太需要扛下所有的责任。但《阳明山周刊》不同,起心动念的是我,主事者是我,负责人是我,所有人都看着我,我责无旁贷,所以事后,我真的还自我检讨了一番,大概知道自己犯了多少错,也让我在下一次的创业中,避免了一些错误。


准备与陷落(1)
1978年初,我在台湾《中国时报》上看到《工商时报》创刊,要招考记者的消息,我的心开始悸动,我的记者梦一发不可收拾。
拿别人薪水,学创业本事--全心当记者,看尽商场百态
当时我正在好不容易才考上的国泰人寿受训,在淡水山上的国泰人寿教育中心进行最后一个月的训练,但当我看到《工商时报》招考记者的消息,就偷偷去报了名。
偷偷去报名是不能让国泰人寿知道的,因为这家公司不可能容许有人有二心,而我当时还没有被正式任用;另一个必须偷偷去的原因是妈妈,我好不容易才找到工作,而且是大公司,至于当“记者”,妈妈说那不是“乞丐”吗?(闽南语中“记者”与“乞丐”发音很像,而社会上的印象,记者骗吃骗喝、素行不良,不正是乞丐吗?)
应征的过程经历了波折,报社的要求是国文、英文的在学成绩都在80分以上才能报名应征,最后还要正式笔试及口试后,才能录取。而我大学玩了4年,所有成绩都是低空掠过,没有一科的成绩超过80分。
我不服,既然要考试,为何要限成绩,我不能让这不合理的规定,断绝我的记者之路。
我左思右想,决定冒险一搏,我涂改大学的成绩单,把国文、英文都改成80分以上,然后再影印、清除涂改的痕迹,用影印本寄去报社,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没想到顺利闯关,报社虽要求成绩单正本,但用复印件他们也接受,接着我就一路过关斩将,笔试与口试都不成问题,1978年8月,我正式跨进报社大门。
上班的第一天,我忐忑不安,生怕涂改成绩的罪行被揭穿,最后我决定去向主管坦白、自首,没想到主管完全不以为意,原谅我的自首、坦白、认错,我终于可以安心了。
(创业陷阱:出书前,公司的法律顾问提醒我,要把伪造文书的事实写这么清楚吗?我想了一想,既然要分享,就要坦白,每个人都要真诚面对自己过去的不堪,才有机会重来。掩饰只会让自己迷惑,这是我年轻时面对障碍的莽撞,后来,依循法律变成了我最低的自我要求。)
或许我是天生的记者,很快就成为报社的明星,我在两个月之内,从最不重要的采访路线,一路转换到最重要的路线,在《工商时报》创刊后的几个月内,我两天一小栏,三天一大栏(小栏指的是短的署名评论文章,大栏则是2000字以上的长篇评论,这代表记者的绩效),我春风得意,自在优游。
我快速成为明星记者的原因很简单,我兴致高昂,全力以赴。记得第一天出去采访,我8点就出门,骑着摩托车,一天就拜访了8个单位,除了中午在路边摊吃碗面之外,完全没有休息,那天还下着微雨,我不喜欢穿雨衣,我的衣服湿了又干,采访对象看到我吓了一跳,每个人都说:“没看过记者这么认真。”事实上那个年代确实没有记者在早上出门的。
我另一个快速进入状态的奥秘是:每天把对手报--台湾《经济日报》,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而《经济日报》几乎是台湾商场的缩影,从财经大事到产业新闻,从工商新闻到广告,不管是不是与我的采访路线有关,我都觉得好有趣,怎么什么生意都有人做,尤其是许多小广告,更透露出底层商场社会不为人知的实况。
我这样囫囵吞枣地阅读,让我在两个月之内几乎变成商场通,对于台湾商场的公司、人物、行业都耳熟能详,当然在采访上也无往不利,不论什么行业,任何背景,我都可以立即上手,我变成同事的万事通,任何问题我都能回答。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准备与陷落(2)
至于记者最主要的工作--写文章,对我而言更容易,我全盛时期的写作速度达到每小时3000字以上,那几乎是全无思考,毫不停顿,下笔而就的状况。我觉得我找到了我喜欢的工作。
从记者转变为销售员
可是做记者没多久,我立即遭遇人生的另一个抉择,因为《工商时报》内部的权力斗争,我的直接上司要离开编辑部到广告部去工作,这原本和我无关,但这位老记者要给编辑部的新主管难堪,他要带我这个明星记者离开。
可是新任的编辑部主管也不断地留我,希望我别离开,我面临了两难:老上司的情义,新主管的认同肯定,而我自己是喜欢采访工作的,我该怎么办呢?
我决定选择情义,再加上我心中永不停息的创业之火,我告诉自己,未来我要做媒体,有机会历练媒体中的各单位,绝对是好的。就这样我从写新闻,变成卖广告,从记者变成销售员。
(创业陷阱:创业家不能不会销售,如果你没有销售能力,你不会“叫卖”,你就不该创业。所以在创业之前,一定要先学会销售,学会推销自己、贩售产品。)
其实我不怕卖东西,因为在国泰人寿我卖过保险,受过完整的销售训练,我知道销售技能一定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现在我又用上了!
我没当太久的广告销售员,总经理就把我升为主管,专门负责筹办各种大型的营销活动,在这之前,中时报系很少办活动,但在《工商时报》创刊初期,为了推广,开始会举办不同的活动,而我就是实际执行的人。
我办过时报服装展(秀)、时报信息展、时报房屋展,我是项目执行人,从规划、征展到执行,所有细节我一力承担,我从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人,变成面对再大的场面,都毫不害怕,而且有把握完成。
培养出超强危机处理能力
每一个活动几乎都高潮起伏、峰回路转。记得在做房屋展时,我们包下了荣星花园,在户外建样品屋,让购房的人一次可以看许多方案,但正值不景气,所有的建设公司都在观望。当时最大的两家建筑商国泰建设与太平洋建设刚开始都不参加,而其他中小建筑商则说,只有这两家公司参加,他们才愿意配合,我不得已只好想尽各种办法说服这两家公司,结果在最后一刻才完成任务。
在办服装秀时,参加厂商中兴纺织公司要求要找到仪仗队,穿上他们正在推广的休闲衫上台表演,但一直到正式表演的前两天,我还是没找到仪仗队,我非常沮丧,因为上司交代的任何事我从来没有失手,而那一次眼看就要出事了,我决定回去向总经理请罪,也请总经理协助解决。
(创业陷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业家必须具备的条件,创业过程中一定会遭遇各式各样的困难,创业家要能自己设法解决,如果真的不能解决,也要立即寻求外力的帮助,不可以把困难留在当下,因为未解决的困难,会使创业计划解体。)
就在回办公室的途中,我看见开南高级商工职业学校的学生,灵光乍现,开南会不会有仪仗队?我立即开车转到开南商工,找到教官,感谢老天帮忙,他们真有仪仗队,我又使出浑身解数,请教官帮忙,再附加每个学生两件休闲衫,教官外加一块西装料,教官终于同意,并在第二天召集学生操演,第三天晚上如期在中华体育馆上台表演。每一次我都是在这种惊险中一关关突破,这练就了我超强的危机处理能力。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准备与陷落(3)
在业务单位,我摸熟了生意的各种窍门,也让我对媒体经营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在广告部1年7个月后,我决定重回编辑部当记者,在广告部总经理的引荐下,我回到当时如日中天、号称台湾第一大报的《中国时报》,在第一大报的招牌下,我开启了与所有知名企业家请教与学习的机会。
大量学习强化创业的认知
在台湾中时报业我负责采访经济新闻,路线是“企业界”,这是无限宽广的路线,全台湾各种产业、数十万家企业都是我的辖区,我要如何采访呢?
我自己设定目标,自己找答案。我从最大的行业着手:纺织、石化、水泥、汽车、家电……我再从最大的公司下手了解:台塑、台泥、裕隆、大同、声宝、统一……我找各种机会采访这些大老板们,看看他们如何创办事业,如何经营事业。
(创业陷阱:创业是学出来的,也是摸索出来的,一方面下决心创业,一方面学习,一方面搜集资料、信息,是创业的必须过程。千万不要一头栽进某一个行业中,而不知道观察外界的变化。我努力观察台湾这些大老板们的经验,以强化我对创业的认知。)
对每一个大老板,我都有多次近身采访的经验,每个人都表现了不同的特质:台塑的王永庆精明、朴实、执行力超强;台泥的辜振甫温文儒雅,毫无铜臭味;裕隆的吴舜文理想远大,也有上海人的海派气质;家电业的老板则普遍较本土而苦干,大同的林挺生、声宝的陈茂榜、歌林的李克峻等都类似。我把握了做记者的机会,努力探索他们如何创业。
我发现他们共同的特质是赶上了台湾经济起飞成长的潮流,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的出口替代政策让台湾经济快速成长,而这些大企业都在这波浪潮中,把握机会茁壮成长。
而他们的壮大也与台湾当局主管部门的政策息息相关,台塑因尹仲容的石化政策,汽车也受到主管部门的长期保护,而所有的出口行业也都在主管部门出口退税的奖励下,加速发展。所以了解主管部门的政策动向,是另一个成就事业的关键。
苦干实干,努力不懈是这些大老板的另一个共同特色,除了辜振甫等世家子弟以外,每一个创业家都有一段非常艰辛的创业起步期。
而每一个人的个性都不同,这让我体会到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功,只要你努力。
从世界潮流中,学会经营之道
近身观察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尤其当我又是有心探索时,我看尽了每一个大老板的奥妙。不过,让我学得最多的反而是一些中小企业的老板,他们有的尚在起步,有的小有成就,有的正遭遇困难,他们的经验对我而言最可贵,也最可学习,因为大老板的层次早已不是我这个小毛头能想象的。
(创业陷阱:大企业家、大老板们的经验固然可贵,但有时会让刚起步的创业者消化不良,因为情境落差太大。所以观察同样是刚起步的创业者的经验,更有针对性,也更具实务的参考价值,就算是摆地摊的小贩,有时候也会有启发。)
在这一段记者生涯中,另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是经济的专业素养与管理知识。
我对台湾的经济发展,做了一番自己的解释,台湾从国民党迁台以后,先发展本土农产品,再进行进口替代,让本土工厂生产简易的工业品,以替代进口品;再推动出口政策,然后逐步升级,从劳动密集到资本、技术密集的产业,这是台湾经济的轨道。

准备与陷落(4)
而这其中创业家会历经机会大转换,早期的台湾富豪如陈查某等是农产品贸易商;20世纪60年代以后变成制造业当红,所有从事制造业的企业家都快速致富;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则转向高科技,这又是另一个大转换。
我学到的是体会潮流变动,比自己努力埋头工作还重要。
在赵耀东任台湾“经济部”部长时,台湾面临第一次的石油危机,那段时间,全台湾笼罩在企业转型、内部整顿、成本降低、生产力提升的大浪潮中,而我却学到所有经营上的基本知识。
在经营困难中,所有的企业开始检讨策略,检讨开源、节流,检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经济部”的自动化服务团、节能服务团、生产力中心,这时候都变成企业改造的火车头,我在第一线的采访中,渐渐理解企业经营中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而认识许多本土的管理学者,也开启了我探索管理的大门,许士军老师、王志刚老师、司徒达贤教授以及许多企管名师,他们的课程、演讲也是我工作之外的一种学习过程。
(创业陷阱:许多创业者从来不读书,因为忙在工作中都已经来不及,这是绝对的错误。书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资产,会从书中找答案的创业者,会少走很多冤枉路。)
记者生涯中,另一个重要的收获则是看尽人间的冷暖,在第一、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台湾都发生了企业倒闭风潮,我看到许多大老板在一夕之间崩塌,我看他们如何应对,也看世界如何对待失败者。
“经济罪犯”是当时的流行语汇,经营不善一走了之,留下债务逃至国外,这是最不堪、最无耻的做法,当然也有人愿意负责,努力面对债务,但大多数也无法东山再起,徒留遗憾。
我学到经营事业不能有丝毫懈怠,一犯错可能从此冤沉海底。
一直到我离开报社,我虽然领别人的薪水,但都在看这些老板怎么做,当时虽没有明确的创业决心,不过心中澎湃的思潮从未停止。
深陷地狱门--创办台湾《商业周刊》
如果这个世界有舒适圈,那我在《中国时报》当记者的最后3年一定是舒适圈,那时我是财经新闻的主管,带领7个人的团队,以当时《中国时报》的声势,我是全台湾企业都需要公关的对象,所有人对你表面的奉承逢迎,很容易让人迷失在五光十色的糜烂生活中。
每天中午、晚上都有应酬,知名企业期待你多了解它们,多写些好的,吃饭变成理所当然。到了下午我会找个地方洗“三温暖”,傍晚才到台湾“经济部”看一看,那是我唯一的采访单位,晚上回报社、看稿、发稿,下班后又是吃消夜,深夜才回家。
(创业陷阱:舒适圈对个人成长是个大麻烦,安逸的日子过久了,什么事也不能做了。如果你现在不到40岁,更应该知道舒适圈是你最大的敌人,而创业最大的障碍也是要突破舒适的限制。)
这真是消磨志气的舒服日子,所幸在34岁时我做了明智的抉择,离开舒适圈,走向创业之路。
我没有一离开报社就创业,我选择一本财经杂志担任总编辑,但很快迎来了媒体开放的大时代,我也投身众声喧哗的洪流中。
离开《中国时报》的第二年--1987年,这是台湾过去数十年历史中最关键性的一年,也是蒋经国逝世的前一年,在蒋经国临终前,他为台湾定下了自由、*、开放的制度,一连串的剧变在这一年发生。

准备与陷落(5)
远离舒适圈,走向创业之路
1987年发生了几件大事。5月,台湾宣布外汇管制开放,6月正式宣告每一个人一年可以汇出500万美元,努力赚钱,累积巨富,但出不了台湾的金钱,从此可以在全世界流动,台湾变成经济自由的地方。
同年3月,几个《中国时报》的老朋友,在“党禁”、“报禁”开放的鼓舞下,创办了《新新闻周刊》,并喊出“自由报业第一声”,我深受鼓舞,大丈夫当如是,只是政治非我所长,所以并没有加入。
(创业陷阱:顺着趋势潮流做事,事半功倍,问题是一个人如何观察趋势的变动。1987年台湾发生了三大剧变,可是很少有台湾人记得,说明大多数人对环境变动的无知,这也是创业者第一个要克服的盲点:对环境冷淡,不知自己面临的机会与危机。)
可是当五六月宣布外汇管制开放时,我知道我的时间到了,因为全台湾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动,而财经商业的剧变也将从资金的自由流动开始,用月刊诠释台湾的变动已经不够,一本商业性的周刊时代来了。
6月底我就辞职,下决心创办台湾《商业周刊》。资金是我自己及共同创办人金惟纯、孔诚志、詹宏志及几位企业界的老朋友一起筹措,新台币1200万元很快就到位,但筹备工作很费时。
本来说好4位共同创办人全力下来工作,但真正开始工作时,孔诚志继续开他的公关公司,随后又去了《联合报》;而詹宏志则继续在远流出版工作,只剩下我和金惟纯两位。我们决定让詹宏志负言责,担任发行人;让孔诚志负财务风险,担任董事长;而我则担任总编辑,负责最费时费力的内容生产。
(创业陷阱:创业伙伴的选择极重要,选伙伴首重信用、可靠,不会让你所托非人;其次要注意与你的互补性,最好是他的专业为你所缺;第三,他要是真正有能力的好手,不要因为他是你熟识的人就呼朋引伴,熟识的人有时像亲人一样,让你无法理性对待。)
我下定决心,要在1987年底前创刊,因为1988年1月1日“报禁”开放,我要在开放前抢头香。
可是筹备的人才问题让我痛苦不堪,除了两三位当过月刊编辑勉强算有经验的编辑之外,我全部重新招聘,我不放心用拜师学艺的记者,一切从头开始教。
就在团队记者生疏的经验中,我在10月底勉强编出了一本试刊号,封面故事是“汇率巨掌背后”,我兴奋地找一位老伙伴给试刊号一点意见,在餐桌上这位老友一语不发,只吃饭,禁不起我再三催促:“好歹给些意见,我禁得起打击。”他看看我说:“趁有饭吃的时候,多吃一些吧!”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杂志有多粗糙。
不管怎样,《商业周刊》还是在1987年的11月底正式创刊上市,我没对外说,那是我35岁的生日前夕,这是赌上我一生,真正创业的开始。
周刊的节奏,快到我不能想象,虽然我做过多年每日截稿的报纸,但那是大集团作战,我只是每日出刊的一个小团队负责人,所以应付裕如。可是周刊人少事繁,每天都在截稿的压力之下,我忙得连如期出刊都不可得。
我没办法想任何事,每天就是工作、工作、工作,而截稿又要弄到三更半夜,我陪着所有的小朋友(记者编辑们)做完所有的事才下班,此时已经没有交通工具,只剩出租车,而他们多数是年轻女孩,我不放心,只好开车一一送他们回家,当时我的口头禅是:“桃园以北都顺路!”真的,淡水、桃园、基隆都是我常去的地方,我常常是清晨提着早点回家,吃了才休息。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准备与陷落(6)
(创业陷阱:创业初期非常辛苦是很正常的,这是创业过程中必经的考验,这时候的紊乱也是必然的,好的创业者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混乱稳定下来,找到明确的工作规则,如果超过3个月还继续混乱,你的创业就很不乐观。)
辛苦的日子,却没有换来好的工作成果,一年下来1200万元新台币的资金很快就赔完了,平均每个月要赔100多万元新台币,只好增资。第一次的增资很容易,因为大家还处在创刊的摸索中,所有的人也看到我们的努力,所以所有的股东都继续增资,我拿到第二个1200万元新台币。
在增资的过程中,我仔细反省了一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找到了最大的原因:编辑部缺乏能力强的好手,自己训练的新记者没办法提供足够精彩的内容。
于是在增资之后,我努力招兵买马,找来一些有经验的老记者,组成了一个军容壮盛的团队,当时我底下共有3个副总编辑,都是从报社挖来的,绝对可以完成好的内容采访。
只不过事与愿违,第二年《商业周刊》的内容并没有具体的改善,稿量还是不足,质量还是有待改善,我也还是忙乱不堪,原因无他,我不会管理,不会排难解纷,坐令几个有经验的副总编辑们互相斗争,互相掣肘。
有经验的人各有脾性,也各有坚持,因此指挥调度、沟通协调上更为困难。而我这个主管因为没有经验,又一直想维持表面的和谐,不愿直接裁决对错,以避免大家面子上过不去,结果是问题一直存在,争执纠纷不断,我忙着安抚大家,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商业周刊》错失了第二年成长逆转的机会。
创业前先学管理
除了有经验的副总编辑们的问题外,创刊时训练的第一批记者,在第二年稍有经验后,也陆续被挖角离职,整个编辑部又处在变动中。
(创业陷阱:如果创业不是一个人摆地摊,而是有团队(3人以上),创业者就会面临管人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当老板,这可能是创业者没想到的,而管理与管人工作的成败,通常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其他部门也一样,创刊时投入的业务经理,也因公司营运没改善而离职,第二年并没有因增资而趋于稳定,反而陷入新的危机。
在第二年周年时,由于内部营运很差,为了提振士气,我们还办了一场盛大的两周年社庆,在来来饭店地下楼包下了最大的宴会处,广发英雄帖,这其实是打肿脸充胖子,想透过外部的热闹,稳住内部的军心。
我还记得,第一个上门的宾客是当时的台湾“新闻局”局长宋楚瑜,正式的酒会下午2点才开始,在我们还在准备时,1:10分他就到达,让我们有些措手不及,他说因为有去南部的行程,只好先来致意。在我们处境艰难的时刻,对这一幕,我印象深刻。
在酒会上,我们还做了一个企业大量订阅杂志的规划,希望借由热闹的现场,营造气势,促成光临的企业界人士掏钱订阅。只是我们不会叫卖,又不敢强力促销,导致效果不彰。
“增资”并非改善营运之道
热闹的两周年社庆一过,公司又陷入困境,第一次增资的金额已见底,不增资又无以为继。
第三次募资,我们学乖了,决定加一倍增资2400万元新台币,以免一下子又赔完。不过这一次增资不像第一次那么顺利,所有的股东都开始怀疑,我们到底在搞什么鬼?

准备与陷落(7)
我们努力地一个个说服,但已经有许多老股东决定放弃,在不得已之下,我们只好引进新股东,几乎是只要任何人愿意投资,我们都视为恩人,双手欢迎。
这时候的《商业周刊》,工作团队来来往往,许多人加入了没多久,就发觉这是个没有希望、没有前景的地方,很快就离开了。而最早参与的一些老干部,也都在第三年左右全数离开,整个核心团队只剩下我和金惟纯两人。
不得已我又重回训练新人的阶段,不过这次我学乖了,对所有的新人,我在面谈时都要求一定要工作满两年,中途不得离职,有的应征者会问,要签约吗?我说不需签约,这是口头承诺,他们听到不用签约,都答应加入工作,可是事后真正做满两年的不多,我一直处于替其他媒体训练新人的困境。
(创业陷阱:创业初期,一定找不到好手,所以自己训练人是创业者必学的工作。创业者要先把所有工作摸索一遍,然后自己找出最佳的工作方法,然后再经过训练,把这些方法传授给工作者。)
由于营运一直没有具体的改善,我开始不务正业。我认为《商业周刊》需要长期抗战,而每个月平均都得赔100万元新台币左右,这个亏损数字也无法降低,因此我们要开拓其他业务,赚钱以弥补《商业周刊》的亏损。
我们做了许多事,代有钱的单位编辑刊物;帮有钱的广告客户代办公关活动,而这些事当然会用到《商业周刊》的品牌,我们毕竟是一份周刊,更是当时台湾唯一的一份商业性的周刊,用媒体的影响力,去发点“横财”,所谓横财,指的是非杂志正常收入,其实也是蝇头小利的辛苦钱。
我还有另一种假设:因为《商业周刊》知名度不足,卖不好,所以广告收入少,如果能增加知名度,那《商业周刊》才有机会逆转。
于是我也去额外做了一些事,例如:替广播电台代工,制作公营电台的节目,一方面收代工费,一方面增加收入。现在《商业周刊》最杰出的总编辑王文静,就是当时应征进来做广播节目而留下来的人。
我们也替电视台做节目:台湾电视公司因为要开设晨间时段的节目,每天有15分钟的财经时段,他们对财经新闻不熟,我们就把这15分钟的节目承包下来。而为了省钱,有一段时间,我还自己粉墨登场,做起主持人,主持其中5分钟的每日股市讲评。
所幸这些非本业的节目,不只增加《商业周刊》的知名度,也都有钱可赚,对财务捉襟见肘的我们,有正面的帮助。不过这种好事,通常做不过3年,就会被其他单位因眼红而抢去。
(创业陷阱:在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面临各种不同的诱惑,有时是“横财”,有时是不直接相关的生意,看起来都很有意思,这时绝对不可被勾引,创业过程务本第一,当时我去做广播和电视,虽有些钱赚,但事后回想,还是不应分心。)
用同样的方法,却期待不同的结果
虽然我仍然努力,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但是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没变,最原始的经营策略没变,或者应该这样说,我自己对经营事业的逻辑没变,如果我有错,我并没有针对错误修正。我并非执迷不悟,而是觉得一本刊物的创办,确实需要很长的培育期,要经过时间的洗练,才能被大众接受。
这个观念或许没错,但我们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所以一直在与资金奋斗,一直在跑“三点半”跑“三点半”:台湾的银行是下午三点半打烊,跑“三点半”就是四处周转借钱,再到银行结算,拆东墙补西墙,每天在银行关门之前把借来的钱打进去。--编者注。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准备与陷落(8)
在第三年底,第二次增资的2400万元新台币又用罄,这是《商业周刊》最悲惨的日子。再增资自是必然,只是所有的股东几乎都认为我们是骗子(除了少数我十分感激的一两位),我们要再增资的2400万元新台币(总股本变成7200万元新台币)分成好几次完成,且所有的新股东进来,在我内心都觉得是骗别人上当,因为连我自己也没把握我们能成功。
不过从最后的增资无望之后,我自己的悔悟、顿悟也完成了。过去我们遇到困难,我觉得用增资换取时间,以改变营运结果,而现在增资无门,我们一定要有别的方法才能自救,改变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这时候,我遇到石滋宜博士(前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负责人),在聊天时他说:“什么是笨?就是老是用同样的方法做事,却期待会有不同的结果。”
一语惊醒梦中人,过去4年来,我一直用同样的方法经营《商业周刊》,却每年期待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何其笨啊!
我开始闭门思过,决心自我改变,决定不能再期待增资,要立即从内部改善找到答案。
彻底瘦身,彻底检视所有成果,要把开支降到可能的最低,最好是能立即损益两平,不能的话也要让亏损降低,这是勒紧裤带存活法,任何能降低支出的方法,都要立即实行。
创业的生死关头,不谈合理只谈存亡
至于我自己,检讨的事就更多了:我的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做媒体的专业能力、对外提升业务的能力,我发觉我没有一项足够,每一项我都需要重新学习。我尝试快速改变,但所有的改变抵不过营运上的继续沉沦,当每天都要借钱时,环境会给你更严酷的考验。
市场上不断传言《商业周刊》随时可能倒闭的消息,已经要上稿的广告客户,反悔抽稿,我们的销售人员每天辟谣都来不及。
我决定正面面对,我要求业务人员正面向客户坦承我们面临了困难,但也告诉他们,我们已经活了5年,我们有信心、有决心苦撑下去,我们一定要让台湾第一本财经周刊存活,决不放弃。
(创业陷阱:创业遭遇生死关头,动手改造时,完全不能谈合理,只要能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就应该立即去做,“这样做不好吧”、“这不合理”都是让处在危机时的创业者错失急救时机的借口。)
说来奇怪,承认之后,就不需要辟谣了,还有一些客户反而因同情而支持,困扰渐渐平息。
内部的营运可以慢慢改善,但资金问题还是一定要解决。当时我和金惟纯协议,我守住内部,他负责对外找钱。这样安排,一方面是我对内部经营较熟悉,但更重要的是我爱面子,不敢向别人开口。
(创业陷阱:创业者爱面子是重大缺陷,因为爱面子,你不敢大声叫卖;因为爱面子,你不敢弯腰求人;因为爱面子,你不敢开口求援;因为爱面子,你不敢向认识的人借钱,这些都是创业者要克服的障碍。)
理论上我跟企业界的关系比金惟纯好多了,但我不敢,我只能躲着,这也真十分为难他了。不过金惟纯也证明他有募款及资金调度的本事。
用一本本畅销书解决财务黑洞
有一年小年夜,薪水及奖金无着落,我已经准备向员工道歉,没想到傍晚金惟纯回来说钱已筹到,第二天一提现,如期发薪,他的同学在最后一刻拔刀相助。
我虽然不负责资金调度,但也常常在山穷水尽时加入帮忙,而我能找的,也就是我的姐姐、亲人及我的太太。

准备与陷落(9)
我的太太面临了最多的考验和煎熬。当我每一次动用太太仅有的几十万存款时,我都痛苦不堪,但也无法选择。
有一次下午两点半,金惟纯告诉我,公司还差100万元新台币,他已无能为力,我们只好分头努力。我打电话给老婆,要求她动用她的保命钱。只是前不久我才答应她绝不再做这样的事,但事隔不久我又再犯。老婆当然无法拒绝,我急忙开车到她的办公室,她站在廊下等我,手上捧着牛皮纸袋。我开车靠近,摇下车窗,她把牛皮纸袋丢进车里,转身就走。我坐在车中,10分钟内无法开车。“一个大男人,怎会做这种让自己的女人伤心欲绝的事?”我自怨自问。
(创业陷阱:在最辛苦时,我也曾经向地下钱庄借钱,虽然只有30万元新台币,也是短期(只有一周)的借款,但已足以让我了解到月息4分(100万一个月利息4万元新台币)的威力。不论创业再怎么辛苦,绝对不可以向地下钱庄借钱,因为地下钱庄大多数是黑道,一般小老百姓与黑道打交道,绝对尸骨无存!)
这种惊险万状调度资金的日子,过了两三年,一直到我出版了《一九九五闰八月》一书,4个月之内热卖了近30万册,也赚了近3000万元新台币,《商业周刊》的财务窘境才获得纾解。
到了《商业周刊》的第六年,我又调整了工作内容,我全心全意负责出版,这是抢钱的任务,我用一本本的畅销书,快速赚钱,以纾解《商业周刊》的财务黑洞。
地狱门的终结
做出版是全新的开始,我下定决心,每一本书都要赚钱,我不能再慢慢来,我的青春不再。或许是在《商业周刊》已缴完了所有的学费,我从出版第一本书开始,就立即赚钱。
一直到1994年9月,《一九九五闰八月》一书更是我扭转乾坤的一击,这本书使我的人生彻底改变,也使《商业周刊》的营运结构逆转,我告诉自己:“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老天爷终于还我公道了。”
我记得《商业周刊》最多时对外负债高达数千万元新台币,而《一九九五闰八月》一书正如大旱之望云霓,财务改善之后,《商业周刊》自然回到比较正常的营运道路。
(创业陷阱:陷入困境时,自怨自艾、迁怒他人,或者丧失信心,都是致命伤,这时候只能相信天理昭彰,只要自己够努力,老天爷终有一天会回报你,这时候保持这样的健康、乐观、正向心态,是你能持续奋斗的动力来源。)
其实《商业周刊》在历经了三四年的内部结构调整后,一切的营运状况都已正常化,也找到了自己的规律,而从《一九九五闰八月》之后,不只是台湾的命运改变,真正改变的是《商业周刊》,我深陷地狱门的创业之举,也从此终结。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拔出石中剑(1)
1995年,一次发行人员的面试,改变了我的创业生涯,也改变了台湾杂志业的风貌,更改变了台湾媒体及网络的生态。
上市三天就成功--计算机家庭杂志集团
《商业周刊》需要一个发行主管,我找了一些人面试,其中一个人来自一本IT杂志,他是发行主管,我要确认他的经验,不免在工作方面问得比较细致。
从他的回答中,我发觉IT杂志虽然是一个特殊的利基市场,但已有相当的市场规模;更重要的是这个市场看起来正要勃兴,要从小众变成大众,一场计算机学习风潮正要兴起。
这次的面谈花了我两个小时,结束的时候,我告诉这位应征者,我下决心要新创一本给大众看的计算机学习杂志,我邀请他加入我的团队。
(创业陷阱:许多机会是从很细微的末端信息察觉,《PC home》杂志的创刊,就是从一个发行人员的应征开始。创业者要耳听四面、眼观八方,要有见微知着的能力。)
我重新创业的念头,由来已久。《商业周刊》长期抗战,濒临倒闭时,“贫贱夫妻百事哀”,我与我的创业伙伴,不时因为工作观念上的歧异,迭起争执,那就像一首歌所形容的:“两个人一张床,中间隔着一片海。”这让我早下了决心,如果可能,我会重新创业。
而1995年的《商业周刊》,经过长达4年的内部彻底整顿,运作上已渐趋正轨,再加上1994年出版的《一九九五闰八月》一书畅销,整个气势大旺,这时候如果我离开,影响不大,因此重新创业的呼唤,在我的心中越来越清晰。
我开始用我一人之力,展开可行性分析,这一次我对办杂志已非吴下阿蒙,从市场规模推估,到使用者消费行为,到产品定位,到核心成功因素,到上市规划,到团队想象,我彻底想了一遍也写成文字,我确认这是一个可行的市场,我真的要拔出石中剑,潇洒走一回了。
行动的第一步,我想的是团队,这时我已经知道团队才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我需要最好的伙伴,我想到詹宏志。在《商业周刊》创办时,他就已是最早投入的股东,后来虽未加入工作,但他一直是我心中的才子。
当时詹宏志离开远流出版,在家挂了一个牌子“Retired”(退休),闭门读书、编书,我知道他不接电话,于是直接上门找他。
在台北市永康街的巷子里,住在一楼的宏志,开门看到是我时,相当讶异,因为我很少烦他,他问我有什么事?我回答:“我想办一本给大众看的计算机学习杂志,想听听你的意见。”
(创业陷阱:创业、趋势大师兼文学才子詹宏志,台湾文化圈内人都知道他很难接近,虽有共同投资《商业周刊》的经验,其实我和他并不熟悉,但决定创办《PC home》杂志时,我觉得他是最应被请教的对象,所以采取了闯空门的拜访方式,很鲁莽,可是当时我只有这个方法,所以创业者对任何方法都不能放弃。)
就在院子里,他看着我,随即就回答:“立即去办,一分钟都不要等!”
我接着问:“既然你也认同,那有没有兴趣参与?”他回答:“参与是什么意思?如果是工作,不行;投资,可以!”
我说:“好,那投资算你一份,工作团队我们另外筹组,但你要参与意见并当顾问。”
面对问题,绝不能放弃
事实上在他家的院子里,我们三言两语已经决定了所有的事,一个天翻地覆的剧变,从此展开。

拔出石中剑(2)
我答应詹宏志,找一个年轻的实际主事者来办这本刊物,所以接下来的几个月,我都在努力做两件事:一件事是筹资,一件事是找一个能干、熟悉计算机的总编辑或总经理。
我一连找了四五位条件合适的人选,其中第一位就是后来计算机家庭杂志《PC home》正式创办时的总编辑,也是现在网络家庭公司的CEO李宏麟。他曾是《商业周刊》的记者,后来离开变成专业计算机杂志《PC World》的总编辑,年轻又熟悉计算机杂志,当然是不二人选,可是他想一想之后,觉得加入创业的风险太大,于是决定放弃。
接着我又找了很多位,每一个人在第一次听到要办给大众看的计算机学习刊物时,都觉得是非常好的主意,也都承诺加入,但在仔细思考后,却都选择放弃。
在历经数次的反复,我也喝了无数次的咖啡,最后一次被拒绝时,我十分懊恼,我自问:“我招谁惹谁了,他们为何会先答应,后来又反悔,我放弃总可以吧?”我决定找詹宏志,告诉他放弃不办的决定。
在开车到达距离宏志家数百米的地方,我念头一转:我到处找不到人,可是有一个人退休闲在家里,为什么不找他呢?我下定决心今天要把詹宏志拖下水。
宏志开门见到我,我就气呼呼地告诉他,今天又被“放鸽子”,答应来的人又不来了,我决定放弃这个计划,不玩了。这是我事先想好的剧本,看看他的反应。
没想到宏志看看我,问:“你怎么这么容易就放弃了?”我一听,他不想放弃,太好了,我说:“我不放弃了,可是没人又能怎么办?要不然你下来做好了!”
试算风险,控制失败的可能
就这样詹宏志变成《PC home》杂志发行人兼总经理,我们又是三言两语在院子里谈定,而我是公司的董事长,后来李宏麟也加入,一切峰回路转。
(创业陷阱:有时候事业为什么会不顺?原因就是自己的才德不足。我为什么会一直找不到好的伙伴创办《PC home》?原因是我做《商业周刊》并不顺利,所以许多人在深思之后都退出。当时我没想清楚这件事,一直到詹宏志确定下海,一切才搞定,李宏麟也才愿意加入,原因就是我当时的才德不足。创业者有时要认清自己的缺点。)
接下来是一连串的筹备工作,我们做出一份细致的执行计划,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财务试算,我们试算了两年的损益,希望在一年到一年半之内单月损益平衡,并以单月损益平衡计算总亏损金额,作为我们筹资的股本目标。
本来我想筹资2000万元新台币,但经过试算后,一直到单月损益平衡,最高总亏损金额约1800万元新台币,2000万元新台币的股本太少,万一稍有不慎,资金就会不足,所以决定增加到2500万元新台币的资本额,而这也是我的工作。
除了我自己、宏志及商业周刊公司之外,我大概还要找1500万元新台币左右,我以250万元新台币为单位,找人认股。
其实过程并不顺利,我经营《商业周刊》的绩效不彰,许多老朋友对我经营事业的信心未恢复,所以我只能找新朋友募资,我要特别感谢两个人:一个是信义房屋董事长周俊吉,一个是金仁宝集团董事长许胜雄。
周俊吉和我只有一面之缘,可是我觉得他很正派,我喜欢他经营企业的透明简单,所以找他投资,没想到只见一次面,他就答应了,他的爽快令我意外。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拔出石中剑(3)
而许胜雄虽是我十几年的老友,但往来不多,谈起投资,一听是250万元新台币,立即就同意,他还问我够不够,不够他还可以找其他人加入。他也真的介绍了其他企业界的朋友,中环的翁明显先生,就是在他的引荐下加入的。
筹资完成,杂志的筹备工作正式展开,但我所做的事也已全部完成:我决定创办这本刊物,我找到詹宏志,我让公司设立完成,我担任不管事的董事长,接下来詹宏志与他的团队完成了所有的事,我只享受创办成功的成果。
创业者要依组织需求成为变形虫
这其实不是我原来的规划,我原本以为我还需要做一些事,但后来发觉,詹宏志的行事风格是圣裁决断,他不喜欢有老板,就连平辈在他身边也没有发挥的空间,所以我从此只开董事会,完全退出日常经营,其实就算开董事会,我也完全尊重他的决定。
(创业陷阱:找到可以信赖的人,放手让他去做,作为创业者要有肚量做变形虫,按照组织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角色,只要《PC home》能创办成功,我演什么角色都不计较,我终于学会与伙伴相处的方法。)
有了在《商业周刊》和创业伙伴相处的经验,这一方面的智慧我已充分具备。前面所说的角色扮演,我和宏志完全没有正式沟通,我自己揣摩,按组织的现况,决定我该演什么角色,而不管事,做永远的替代角色,变成我俩最好的分工。
创刊时詹宏志不愧是营销与创意天才,他决定采取强势上市、物超所值、价格破坏的策略,创刊号厚厚的一本《PC home》,只卖49元新台币,第一次印刷5万本,这些规格都是台湾杂志市场上,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手法。以我这个算是有经验的杂志人,事先都不确定这样做是对的,只是直觉可行,当然就放手一搏。
《PC home》杂志一上市销售3天之后,我们就知道成功了,因为便利商店等零售渠道,两天就已卖完,并追加订单,金石堂等传统渠道也一样,这第一期的刊物最后印到十几万册,几乎是台湾杂志史上从未见过的盛况。
更可怕的是,在杂志零售背后,我们绑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订户推广计划,每天订杂志的传真机从未停过,订阅电话满线,我们不得不紧急追加传真及电话线路,只不过解决了传真及电话问题之后,后面的订单处理也因人力不足无法解决。因订阅服务不及时而产生的客户投诉,是《PC home》杂志创办过程中,最大的困扰。
我虽然没有实际参与工作,但所有的会议我都参加,所以我充分了解每一个决定、每一项策略、每一个作为,而且因为我空手,反而能静静地分析思考每一个过程的道理。
詹宏志的策略清晰简单:第一,找到正确而专业的人--李宏麟,由他筹组编辑团队,放手去做,确保有能力编出一本高质量的杂志;第二,要求做到看得懂、学得会,开创出“step by step”的编辑法,让《PC home》的读者做到无痛苦学习;第三,营销上物超所值,创刊号49元新台币,创造最大的声势、话题、知名度及试用读者群,接着延伸出最大的订户量,立即回收订户收入;第四,广告推销随后跟上。
从《PC home》的创刊过程,我看到了一次杂志上市的超完美示范,我终于弄懂,当年我创办《商业周刊》时,那真是不专业的业余作为,过去数年兵困《商业周刊》的疑惑,忽然豁然开朗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拔出石中剑(4)
在《PC home》创刊的记者会上,詹宏志向所有的记者宣布:我们不是创办一本刊物,未来3年要办6本杂志。这个承诺,变成全公司上下努力的目标。
(创业陷阱:每一种事业都有专业,一山还比一山高,我历经《商业周刊》,自认为对经营杂志已很在行,但是在《PC home》的创办过程中,我发觉我对杂志经营只是略懂皮毛。创业者要有决心、肚量,学习别人专业的方法,千万不能自我感觉良好,不能固执。)
《PC home》顺利上市之后,很快就变成计算机类第一大杂志,我怀疑应该也是台湾第一大杂志,19万本的发行量,堆砌起许多奇迹,广告每季都涨价,订单来不及处理,而紧接着我们就决定扩大战果。
我们先把已经创刊的《电脑玩家》杂志并购下来;再接着我们创办了《PC office》(《电脑上班族》),定位是上班族的计算机学习;再来是《PC SHOPPER》(《电脑采购》),定位是计算机采购导览杂志;再接着创办了计算机书的出版团队“PCuSER电脑人”,如果再加上这些团队个别衍生出来的小刊物,计算机家庭集团最多的时候有超过20本以上的刊物,琳琅满目,热闹非凡。
除了计算机杂志以外,我们也尝试跨越IT做其他的杂志,《*ART》(《智富》)月刊是最具指标性的一本刊物,这是给社会大众看的理财入门学习杂志,和《PC home》同样走入门学习的路子,让读者真的看得懂,学得会,这个刊物也很快变成台湾入门理财杂志的第一品牌,全盛期的发行量也超过10万册。
《PC home》杂志的创刊,真的是赶上了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人类正要面临计算机的大学习潮,也正要在实体世界之外,另外筹建一个虚拟世界,所以《PC home》又接着成立了“网络家庭在线网站”(PChome Online),成为台湾网络风潮最早的弄潮儿之一。
在“PChome Online”之后,我们还成立了《明日报》,大张旗鼓地探索一份在线电子报纸的可能,只是最后以亏损数亿元新台币收场,这也种下日后“计算机家庭杂志集团”与香港首富李嘉诚的企业合并的远因。
创业者要有逆转困境的能力
在计算机家庭杂志集团的所有杂志中,有一份杂志是由我负责筹办,那就是《房屋志》,一本买卖房屋的信息杂志。这本杂志大概是集团内最短命的一本刊物,在6个月之内,赔了8000万元新台币。我下决心停刊,并带着整个团队转型为建筑家居装潢刊物,现在这个团队拥有数本杂志,也是计算机家庭杂志集团在计算机杂志没落之后,还能维持集团规模与活力的重要原因。
创办《房屋志》,我证明了:我会犯错,但我有能力自己逆转,与过去在面临困境时坐困愁城,已完全不同。
(创业陷阱:创业一定会犯错,一旦确定自己犯错,一定要第一时间改变,绝不可拖延,《房屋志》在出版6个月时我就放弃,否则可能会拖垮整个计算机家庭杂志集团。)
计算机家庭杂志集团在2000年左右网络泡沫化之前,集团实力达到最高潮,但随着《明日报》停刊,以及计算机学习热潮式微,《PC home》进入另一个体制调整期。
这时候我开始扮演整顿的角色,我停掉了一些刊物,也换掉了许多主管,让年轻的新秀担负重任,我心中只有一个目的,在计算机家庭杂志集团兴起时,我享受了美好的成果,而在集团遭遇困难时,我有责任让局面稳住,尤其在詹宏志离开之后,我应为所有的团队负责。

拔出石中剑(5)
到2008年,计算机家庭杂志集团的整顿总算看到成果,计算机杂志日益缩小的规模慢慢稳定下来。从2009年开始,将会再尝试创办新杂志,并启动网络媒体的经营,整个集团重新站在起跑点,以迎接金融海啸的挑战。
中文出版王国梦--城邦出版集团
在1995年,《PC home》杂志创办的同时,我们也成立了城邦出版公司,这是由3家已经成立的小出版社合并而成的,我把一向绩效良好的商周出版社并入城邦集团,成为城邦集团中的旗舰团队。
成立城邦出版公司是詹宏志的想法,透过小出版社合并的方式,试图营造一个大品牌、大团队,向华文世界最大的图书出版集团迈进。詹宏志成功地创办了计算机家庭杂志集团,让我这个不太管事的董事长名利双收,所以当他想创办城邦时,我毅然加入,决定全力打造城邦集团,以投桃报李,这一直是我心中没有说出的秘密。
城邦刚成立时,只有3个出版品牌:商周出版社、麦田出版社和猫头鹰出版社。这3家出版社在合并的前一年,总的营业额只有14亿元新台币左右,而且获利很少。但合并的第一年效益立即显现,营业额跃升了一倍,达到28亿元新台币,获利也明显增加。
这样的成长趋势维持了3年,营业额分别是:第一年28亿元新台币,第二年38亿元新台币,第三年达到5亿元新台币,不过到第四年却出现了危机。
由于整个集团财务统一调度,虽然可以发挥赚赔互补的效果,但如果整个集团出版的类型有太多长线书、销售速度缓慢的书籍,那么现金就会出现缺口。
而3家老出版社中,除了商周出版社是以畅销书为主外,其余两家出版社都是长线、销售速度缓慢的类型,再加上城邦在合并后,也陆续成立了墨刻出版(旅游)、红色(网络小说)、马可·波罗(经典旅行文学)等出版社,更使城邦的资金严重不足。
梦想成就台湾最大出版集团
在合并的前3年,我全力经营商周出版社,扮演赚钱、增加现金的角色,但赶不上集团扩张的速度,我们的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这时我不得不请缨担任集团总经理的角色,看看能不能改善整个集团的营运。
我开始导入绩效管理以及利润中心制度,要求各营运团队要对自己的营运成果负责,以免造成整个集团的负担,只不过这种做法引起团队极大的反弹,而导致几位原始创办人离开城邦,独立门户,这也成为台湾出版界重要的话题新闻。
(创业陷阱:创业者也要有足够的信心,相信自己是对的,如果不断分析、检讨,确定自己是对的,那不论遭遇任何的困难,都不可以改变。我对城邦内部管理系统的整理,在经过小团队试验证明是正确后,就全力推动,绝不退让。)
我无法停下利润中心、绩效管理的脚步,因为每月动辄数千万元新台币的资金缺口,关系着城邦能否持续维持经营的命运,我也阻止不了共同创业伙伴的出走,我唯一的目标是让合并后的城邦不要倒闭,变成台湾出版界最大的笑话。
虽然面临资金的困难,但城邦集团营运体系的建立也没有一天停下脚步,我们努力打造出版的后勤服务平台,让所有前端的出版团队能有强大的后勤支持系统。
我的理念很简单,出版有许多环节,个别的独立出版团队只能照顾核心流程,对其他周边流程几乎放弃,因此营运永远无法上轨道,所以我喊出:“把每一个细微的出版流程,都用最专业的态度管理。”而这个后勤平台便扮演了专业管理的角色。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拔出石中剑(6)
后勤支持平台包括印务、渠道业务谈判、后勤仓储、库存管理、物流运输、财务、IT系统、法务和人力资源……这是个复杂的平台,而出版团队则保留选题、出版、营销等工作,以独立自主的方式运作。
(创业陷阱:“整合有效益归平台,独立运作有效益,则归出版团队。”这是我们在决定构建平台时,喊出的口号。严格来说,我们也不知道这样的分工正不正确,但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测试、不断调整,正是创业者必须有的态度。)
我们也喊出了“Plug & Play”(插上电源就能运作)口号,指的是出版团队只要接上后勤出版营运平台,就可以得到最好的支持和照顾。
城邦合并之后的前几年,营运的快速扩张绝对和这个营运体系发挥的综效有关,城邦很快就成为台湾最大的出版集团。
这期间,我们在组织内先后推动了ISO9000,也推动了上市上柜的九大循环,当然也努力地完成了内部工作的标准化作业,这代表了我要用现代的管理系统,来提升老旧的出版行业的营运绩效。
从传统经营走向企业化管理
不过这些努力,面临了集团内部的营运理念之争,大多数的老出版人都认为,出版是创意的行业,不应该被管理,管理制度只会扼杀出版的理想和创意,他们的自由浪漫,让城邦内部绩效的提升、管理的追求变得十分困难,他们觉得我所推动的系统化、标准化、纪律化的管理制度,背弃了城邦合并时的盟约。
我虽然被视为“大逆不道”的出版人,但我没有退路,不走上现代标准化的系统经营,绝对不可能成功,所以我不顾一切地走上ISO,走上内稽内控,最后还走上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道路。
传统的放任式出版工作方法,仰赖有经验的工作者,仰赖创意,也仰赖运气,营运的绩效时好时坏,无法长期维持稳定,再加上偶然过度理想化,把文化人对社会的十字架背在身上,难免就会出了太多有意义但生意不足的书,这会使集团的财务陷入困境。
(创业陷阱:创业过程中,一旦组织扩大,就必须要走上系统、制度之路,稍有规模,就离不开资讯系统,所以对IT投资绝不能小气,城邦的例子说明了IT系统的重要,也是城邦经营上的最有效的武器。(城邦在IT上投资了上亿元新台币的金额。)
而我推动的绩效管理、标准化流程,就是要让出版工作变成最佳化、最有效率的方法,让整个集团能保持稳定。
从2003年开始,城邦的内部流程改造,迈入最关键性的一役:开始导入ERP系统,我决定把城邦的工作流程,全部用信息系统来追踪管理。
台湾出版界最大手笔的投资
在众多的ERP系统商中,我选择了甲骨文(ORACLE),原因无它,因为城邦母公司用的是甲骨文的系统,这个计划耗资近亿元新台币,绝对是台湾出版界最大手笔的投资。
而且我选择了一次即注定输赢的做法:一次10个模块同时上线,我赌上了我一生的英明,也赌上了城邦的未来。
我把ERP上线,当做是城邦营运策略转型的大举动,要把城邦从自由、放任、浪漫,带向纪律、效率、系统化、集团化营运的道路,而我几乎是在全公司都反对的状况下一意孤行。
所幸在整个城邦团队中,由我培养建立的营运团队约占一半左右,这一半的团队被我下了彻底服从令,全力支持ERP的上线。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拔出石中剑(7)
前置作业大约做了一年多,命运的赌注公开的一刻终于来临,我们在2004年9月将ERP系统正式上线。
上线的过程只能用千钧一发、惊险万状来形容,原来城邦集团成立已10年,而成立之前3个独立的出版社还有更早的历史,其中很多的陈年老账,很多不合规范的做法、库存管理,根本无法在上线时清理干净,我的财务人员告诉我:“旧账不清干净,根本不能上线。”
可是我别无选择,许多人在等着看笑话,我也知道,如果当时不上线,我会被批判的口水淹没,而ERP也从此不可能在城邦实施。
我下达了强渡关山的指令,要求如期上线,但也要求所有的生意不能暂停,我要团队用决心、用毅力、用人工克服所有的困难。
真的要感谢我的团队,他们不眠不休、熬夜加班,他们用不可思议的方法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创业陷阱:在关键时候犹豫不决,在关键时候收手撤退,这是创业者最大的忌讳,有时候,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强渡关山,是唯一的选择,在城邦ERP上线的时候,我就用了强渡关山的方法,因为撤退我会一无所有。)
面对金融海啸,城邦逆势成长
在2005年,整个城邦只感受到ERP的繁琐,只感受到流程改变,但没有看到任何ERP的好处。
所幸,城邦内部一半的团队,在我的要求下闭嘴调整,不敢有怨言,而另一半也只好慢慢跟上脚步。
从2006年开始,台湾出版界陷入整体环境恶化的困境,城邦的营运也跟着恶化,这种状况在2007年达到最高峰,整个台湾图书出版业因为渠道中独立书店倒闭,连锁书店财务不佳,使台湾出版界面对最黑暗的营运状况。
城邦ERP的上线,赶上了最恶劣的外部环境,但也使ERP本身的问题被忽略,因为我们急着面对环境的挑战。
不过也因为如此,随着ERP的上线,我们有3个完整的年度(2005~2007年)进行适应与调整,当我们真正把ERP融入正常的营运中,也构建出以ERP为核心的新营运系统之后,所有的效益在2008年开花结果。
2008年,城邦出版集团交出了自成立以来最亮丽的成果,我们的税前净利达到平均16%,这几乎是我们ERP上线前的一倍。纵使2008年的最后一季,世界笼罩在金融海啸中,台湾也哀鸿遍野,但城邦集团逆势成长,跌破了所有人的眼镜。
我知道我已从一个个体户经营者,变成一个靠系统、靠制度、靠科学化管理,能运用现代管理工具的创业家,我已不再是那个“摆地摊”的小老板。
这就是整个城邦集团营运的主要历程,但除了营运系统的改造之外,我对出版工作的探索、创新与改造,在城邦集团转变的过程中,也具有关键性的贡献。
其实我是个媒体工作者,从记者、编辑到杂志创办人,我对出版书籍是个彻彻底底的门外汉,在经营出版之前,我没编过一本书,完全不知出版该怎么做。
但从我第一天出书开始,存的就是“抢钱”的目标,为的是赚一点外快,让当时还非常辛苦的《商业周刊》能改善财务,所以我用了最野蛮的态度、最省钱的方法、最短线的作为,务期达到“抢钱”的目标。
方法也很简单:没有绝对把握不做,利润不好不做。我没有出版人的包袱,所以我从出版第一本书开始就赚钱。接下来,我把这套“抢钱”的出版方法发挥到极致,我仔细拆解每一个出版步骤,用科学方法分析每一个流程,以及流程背后的核心成功因素,然后把这些knowhow变成文字化的原则、方法、步骤、规范,并把这一套科学化的方法,和我的团队讨论、分享。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拔出石中剑(8)
日子久了,我发觉我的逻辑、观念与做法,和所有有经验的出版人都不一样,问题是我的方法确保了我年年赚钱,不管外界环境有多恶劣,我知道我走对了路。
我更知道,出版是“人”的行业,靠所有的编辑、所有的团队共同完成,不能只有我一个人知道这一套科学方法,会用这套科学方法,所以在城邦内部,除了每月的营运之外,我每天都在做一件事:训练、训练、训练。
(创业陷阱:创业者是摸索者,是领头羊,也是训练者,在内部要不断地传输理念,宣传理念,教育团队,绝不能说:“我的团队不好!”因为团队不好,要么你不会挑人,要么你不会训练,这都是你的错。)
我出席各种会议,不是裁决、不是下令,而是说出我的经验、我的方法,这是训练;我也办各式各样的内部论坛,员工要听的也是我的逻辑、我的想法,这又是训练。书出版之后的检讨会,我也提出改进意见,目的不在检讨,而是如果是我做,我会怎么做,这是他山之石的分享,当然这也是训练。
经验传承与系统化管理
最后,我把这套出版方法,汇整成“何氏出版八讲”,从分析市场、解读读者的购买动机,到选题、到编务、到营销、到售后服务、到后勤支持管理,在城邦集团内部,这套课程已经上过两次,而且只有工作满两年的员工能成为学员,这套方法已成为城邦内部的“出版规范”,而这个团队也有所依循,成为一个拥有科学方法、逻辑思考、有出版标准作业流程的现代化出版团队。
我们可以用一张EXCEL报表,完成新选题的新书评估过程,我们也很容易为新书估测上市后的销售结果,当然,我们也有无数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ex,关键业绩指标)作为我们检查营运成果的依据。
更重要的是,城邦出版团队已经不只是以创新、理想取胜的团队,我们更是讲究纪律、讲究协调合作、讲究绩效管理透明化的营运组织,我们不只有理想、有勇气,我们更讲究方法,而且不断地自我挑战、自我探索。
(创业陷阱: “有想法,有方法”是创业者必备的条件,所以要不断地在工作上摸索,在方法上更好,绝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尤其新创事业时,如果能创新方法,用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流程,将会对现有市场彻底破坏,并立即成功。)
除了在内部进行系统化管理的探索外,城邦集团在策略布局上也十分特殊,从创立初期,我们就决定未来城邦将是一个国际化的营运组织,因此我们在香港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成立了两家子公司,并在大陆成立了探索式的营运试验团队。
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家子公司一直是我们销售在台湾之外的前进基地,经过这么多年的调整之后,这两家公司已变成我们重要的业绩贡献单位,每年的业绩占比超过10%,更重要的是这两家公司都能自力更生获利。
近两年,我们更尝试在海外发行刊物,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我们已经出版3本杂志,最早创刊的一本已经获利赚钱,另两本则正在培育中。
另一个重要的策略布局是数字化的探索。
城邦的数字化布局
自从PChome Online独立运营,脱离城邦集团之后,城邦内部只剩下几个试验性质的数字团队,这对于一个以纸本为主的媒体集团而言,当然是重大缺憾,因此,如何重新展开数字布局,一直是城邦内部不能或忘的事。

拔出石中剑(9)
2006年,我尝试做了两项大动作的并购案,一个是博客来网络书店,一个是新兴的社群网站“无名小站”。
博客来网络书店的并购案几乎要成功,当我与最大的股东统一超商议完并购意向与价格之后,没想到原有的创始团队跳出来反对,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事,为了避免与创始团队为敌,我决定退出。
(创业陷阱:放弃博客来网络书店,在生意选择上,我绝对错误,但我顾及当事人的感受,“君子不夺人所爱”也是我一生的原则,我的放弃对我的公司而言不是最聪明的决定。)
无名小站的并购,则是因为我启动较晚,雅虎奇摩早已与无名小站接触,并且已签订了独家议约权,我只好等待,最后雅虎捷足先登,我又再度落空。
但我知道城邦的数字布局不能停,在无名小站确实与雅虎签约的当晚,我决定找另一家规模小但有潜力的社群网站下手,这就是痞客邦(PIXNET)。
当晚我就打电话给痞客邦的创业团队,并约好见面,我使出浑身解数,在3个月之内完成与痞客邦的合作,从此城邦集团找到进军数字世界的前进基地。
我花了两年的时间(2007~2008年),与痞客邦的营运团队磨合,放手让他们去工作,结果痞客邦在两年内从台湾流量100名左右的网站,进步到流量前20名以内,如果扣除台湾之外的网站,痞客邦现在已是台湾流量前10名的本土网站。
在痞客邦的协助下,我们也不断复制网站的经验,我提出实体虚拟、虚实整合的策略,我期待每一本纸本杂志都能复制一个网站,以经营相关的读者社群。
这个计划正在如火如荼地推动中,虽然未来成败未卜,但是作为一个实体媒体的经营者,我不能放弃对网站的探索,因为一旦放弃,代表了城邦集团未来没有想象,如果纸本杂志式微,我们会倒数计时,等待死亡。
与此同时,城邦集团也构建了自营的网上书城--城邦读书花园网站,在2008年,这个网站业绩成长了一倍,我知道我们在网络的布局上已经成功抢下了滩头堡。
(创业陷阱:当直线前进走不通时,绝对不可以停在原地,要立即变招,寻找突破,没买到无名小站,如果我就此缩手,那城邦在数字世界的布局将只是一场空。在哪里失手,当下立即找回来,是创业者应有的态度。)
城邦出版集团是我个人创业的关键代表作,这个集团已经具有中型企业的营运规模(每年10亿元新台币的营业额),而且已经有良好的布局,我一生中所缴的创业学费,所学到的所有观念与能力,我全部用在城邦出版集团中。
很庆幸,我并没有被短暂的成功冲昏了头,也没有因为安定就安逸起来,我仍然充满了斗志,因为我知道,我肩负了所有工作者的托付,也肩负了所有投资人的期待,我要善尽善良管理者的责任,继续奋斗,继续创新,继续探索未来。
4.把爱传出去
当我的创业历程逐渐稳定下来之后,我开始分享我的创业经验,也协助一些年轻人创业,我变成投资人,也变成创业辅导教练。
几个投资及辅导创业经验
我不记得我的创业分享及辅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好像一直都有一些人,会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我,有的是在创业遇到困难时,来请教我如何解决;有的则是在尚未创业时,就来询问如何启动创业。我一向来者不拒,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尽可能给予帮助。

拔出石中剑(10)
我的想法很简单,在我创业时有这么多好朋友、亲人,在资金、建议上给我帮助,给我这么大的空间学习、摸索,他们都不企求我回报,现在我也应该把这种爱传出去,协助即将创业的人,走出创业之路。
其中有许多是我团队中的成员,当他们想创业的时候,我义不容辞。我会为他们提供想法,协助他们完成创业规划,必要的时候,也协助他们募资。
其中有一个非常能干的业务主管,曾经销售过房地产,后来离开我的公司,决定重回本行开房屋中介公司,我不只成为他的创业教练,而且还参与投资,协助他完成募资。
他做了两年的房屋中介之后,决定转行到计算机系统软件业,我继续扮演同样的角色。他虽没有赚到大钱,但创业的过程算是平顺。
这个案例让我充分理解,创业者本身是成败的关键,只要创业者本身是对的,不论他遇到什么困难,都能解决。
另一个案例则完全相反,一个创业者要到大陆创业,我非常鼓励他,也全力协助他,但他在大陆的生意,每隔一段时间就资金告急,一再增资,最后我不得不亲赴大陆仔细了解,但他的说法总是千篇一律--人生地不熟、团队成员不佳、资金不足等,而最后的结论是:只要再投入资金就可以改善,我相信了几次之后只好放弃。
事后我发觉,他开的小工厂,理论上该亲力亲为,但他始终待在上海市区的办公室,几乎从来不到工厂,工厂交由大陆的朋友管理,这个他相信的大陆友人吃他的、用他的、拿公司的产品大做人情,他和我年轻时一样,把创业当玩具,几乎犯了创业所有可能犯的错,当然不会成功。
其实我只要从财务报表中检查,很容易看出问题所在,但我没想到他会犯如此基本的错,所以钱一借再借。
还有一个案例是一个出版同业,他开的是一家小出版社,过去我完全不认识他,在财务已周转不灵时通过我的一个编辑找到我,一对年轻的夫妇,小孩刚出生,先生有一些才气,只是心太野,扩张太快,以至于局面失控。我心生恻隐,倾当时我所有的财力--几百万元新台币协助他,希望能救回他的出版社,但是没能成功,公司最后还是清算了。
这个年轻人事后告诉我:他会记得这一段,在有生之年他会报答我。我告诉他别在意,我只是在“把爱传出去”,报答那些过去帮助过我的朋友们,他只是那个接受到帮助的人,只要好好奋斗,别想太多。
另一个案例也类似,又是一个我完全不认识的人。我的编辑告诉我,他的一个朋友经营一家公司,发生困难,希望我能给他一些建议。结果我一再地在资金上协助他,但最后也不能改变什么,这个公司还是解散了,这个创业者后来也只好重回打工生涯,这又是另一个接受到我“把爱传出去”的幸运儿。
资金与管理一起并行
从这两次之后,我确定一件事:资金一定不是关键成功因素(KSF,key success factors),从此以后,我的协助一定是资金与我的knowhow及管理一起并行,这样才有机会协助创业者成功。
我更清楚地理出创业的关键成功因素:第一,创业者本质好不好,人对不对;第二,生意模式是不是符合时代潮流,大众有无需要;第三,最后才是资金、团队、技术等其他因素。
从此以后,我把我的创业协助分成两种情况,一是“把爱传出去”的回报,这个模式以200万元新台币为单位,只要人对,值得信赖,我就参与、就投资,但更重要的是,我每个月会找这些创业者来吃一顿饭,了解他们的营运状况,也给他们一些建议,让我宝贵的创业经验能有所作用。
(创业陷阱:我不是“天使”投资人,因为我的钱很少,但我是很好的创业教练,分析别人的案例,总比分析自己的状况更灵台清明,所以决定善用自己的强项,不再做盲目的天使。)
另一个模式比较倾向投资,我会仔细检查所有的环节:人、生意模式、团队、能力、方法等,而投资金额也较大。这个模式我要考验自己的眼光,也在证实我是否能真正看透创业的风险和过程。
其实,我有许多让自己觉得骄傲的经验。有一家公司在筹备时我没赶上投资,但在他们经营一年多,公司仍处在亏损与困难之时,我发现了这家公司,经过了解后完全符合成功的因素,人对,生意模式正在成形,而团队、态度各方面都正确,我拜托这家公司让我投资,完全不担心他们仍在亏损。经过3年的一再请求,他们终于开放了一点小股份给我。
后来这家公司几乎年年赚进一个股本,每年分股配息、赚钱对我而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证明了我的观察能力。
现在我每个月都要参加很多次像这样的餐会,一方面继续“把爱传出去”,另一方面也看住我的投资,让我的创业经验能对年轻人产生帮助,我很乐意这样做。


创业第一律:以身相殉律
创业十三律:
以身相殉律/创业是条不归路,不能承受风险与挑战者莫进此门。
不自由律/公司中老板最大,但老板还有更多老板,创业者不能为所欲为。
挑战不足律/创业就是用最少的资源,挑战不可能,以获取成功时最大的报酬。
态度至上律/只要创业者对了、观念对了,钱、能力、方法等要素都可改变,也会被解决。
一人决胜律/不论创业时的团队有多少人,成败都由老板一个人来决定。
团队极小化律/开创时团队极小化,风险越低;正常营运时,团队极小化,毛利越高,获利也越高。
立即赚钱律/一旦启动创业就要用最快的速度产生正向现金流,这是态度,也是决心。最好是开业第一天就赚钱,不能有长期投资,日后慢慢赚钱的观念。
最后一元律/下定决心,绝不增资,把手中的现金当作是最后一笔钱,这是创业者的基本认知。
欲求不满律/每一个新创事业一定代表了社会(消费者)对某一种需求的欲求不满,而满足这些需求,就是创业机会。
创新律/“不一样”就是创新,用不同于市场已存在的竞争者方法创业。
焦点突破律/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关键的事物中,就可以发挥突破的效果。
摸石过河律/创业可以规划、可以分析,但是不可能有明确的程序表、计划书,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情,在不确定、探索中找到方向。
坚持律/创业一战成功是运气,遭遇困境是常态,绝不放弃、坚持到底是创业成功的因素。
创业第一律:以身相殉律
l以身相殉的创业家精神
l成王败寇自己来
定律解读:
(一)创业是非常人的道路,没有稳定、没有安全,只有剧变、只有起伏,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成功则功成名就,衣锦荣归;失败则身败名裂,一无所有。创业者要有“以身相殉”的心理准备,拿一生的性命,赌未来的光明。想安定者莫进此门,不能承受风险与挑战者莫进此门。
(二)创业是条不归路:一旦启动,不能停止,结局也只有成功、失败两种,停滞、不上不下都只是过程,半途收山的代价很高,所以创业贵在慎始,不可有“试试看再说”之心。
(三)创业的成功率不高,大约只占两成(我的直观判断),因此大多数人沦为败寇,不可不知。
适用时机:创业前及创业初始。
以身相殉的创业家精神
在创业之前,要先确认何为创业家精神。
创业家能扮演变革救世主,他们与一般工作者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有“以身相殉”的概念。对创业者而言,事业的好坏就是他们的好坏,事业好他们得到名利,事业不好他们也化为灰烬。但职业经理人没这件事,船要沉了,他们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拿起救生衣逃命,而不是在这里守到最后一刻。
这种坚持到底,决不退缩,不惜搭上性命的创业家精神,也就是“以身相殉”的态度,是当下金融乱世,拨乱反正最需要的良方。
创业家以身相殉的精神,包括三元素,第一是行为上的负完全责任(accountability)。这是西方管理学界20世纪末以来最流行的管理话题,香港及大陆翻译为“问责”,而其真正的含义是要为结果负完全的责任。不管是谁的错,你要对所有的事一概承受,你一肩承担,以问题解决、目标达成、结局完美为最终目的。创业家成王败寇的宿命由此而来,在成功与失败之间,没有模糊的空间。
创业家精神的第二项元素是态度上的无我。你会以企业的最高利益为优先,就算违背自我的利益,也在所不惜。典型的例子就是,宏碁创办人施振荣会说:“我宁可丢掉经营权,也要让企业赚钱,让企业能够活下去。”奇美创办人许文龙会说:“只要奇美电子能存活,老板不一定要是我。”他们都为企业的利益考虑,没有自我,这是创业者最伟大的情操,绝非一般执行官所能及。
创业家精神的第三元素是“创新”。他们不满于现状,他们会有破坏性的改变,他们追逐更完美,不惜自我否定,也就是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讲的要能“破坏式地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台湾过去的创业家,顶多是追随现状的创业家,是跟随者,不是规则制定者的创新。因为以2300万人口的台湾市场为基础,不容易成为全世界市场的规则制定者,但在金融风暴下,我们有机会把台湾、大陆想成一个市场,这就有全新的可能。
大胆想(Think big)是创新的核心元素,在金融风暴下,也要有重塑商业规则的气派,不仅是在现状中解决问题,还可以彻底创新竞争规则。
创新的另一个要素是自我否定与否定过去,如果无法否定过去,你就无法启动变革。你要有心理准备埋葬自己。你要先自觉才能重生,先“自杀”才能重生。如果对现在的方式还有一点眷恋,你就没有机会改变。在金融风暴中原有的舒适圈,现在已变成一个痛苦的房间,停在当下,只有死路一条。
把过去的想法全部归零,这个社会正在等待每个角落、大大小小、不同想象的各种创业家。把乱世当成一种机会的开始,而不是当成悲剧的结束,准备奋力一搏,变革就启动了。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创业第二律:不自由律
定律解读:
(一)一般人对老板最大的错误认知是老板可为所欲为,拥有最大的权力,可以一言而决,可以做他想做的事,如果你因羡慕老板的自由而想创业,这是绝对的错误。
(二)公司中老板最大,但老板还有更多老板:客户、股东、员工、外部关系人、媒体,都是老板的老板,这些人都可以让公司绩效不彰,老板都要看这些人的脸色。
(三)正确、效率、节省成本、有效解决问题,这些都是老板的老板,创业者所有的决策都不能违背这些原则,不能为所欲为,老板想怎么做不重要,做“对的事”才重要,没有“老板学问大”这件事。
适用时机:创业全程。
没有自由的人
人活在世界上,一切都被系统与制度所制约,家庭、公司、政府分别管理某些部分,人的自由有限,因此对“挥洒自如”的自由都格外向往,而企业中的老板,通常是权力最大、自由度最高的代表,但这只是表象。
创业与当老板的真相正好相反,他们是绝对没有自由的人。
好朋友约我打球,问我什么时间方便,我说假日方便,但也要事先约定。他又问:周一到周五上班日不行吗?我说:要上班,除非先请假。他又问:你不是自我创业当老板吗?有人会管你吗?
对这个问题,我就不知怎么回答了。因为刚创业的时候,我确实以为“我最大”,我决定一切,不会有人管我,但在历经无数的挫折、失败之后,我知道我不只有人管,管的人还真多,多到让我成为最不自由的人。
年轻时,积极想创业,其中一个原因,确实是以为老板拥有绝对的自由,想上班就上班,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可以完全否定别人的意见,多有权威啊!
因此当我开始创业时,第一个学到的也是当家做主的决断与权威,也是那种爱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在我自己的王国里,我主宰一切。有时候,因为在外面受了挫折,回到公司里,甚至还会更加恣意放纵自己的权威,来自我满足、自我补偿。
几次创业的失败,让我确定我是不入流的创业者,我是不合格的老板,而自以为“没有人管”,又是其中关键错误之一。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创业第三律:挑战不足律
创业从不足开始
创业第三律:挑战不足律
定律解读:
(一)创业就是用最少的资源,挑战不可能,以获取成功时最大的报酬。所以有白手起家的故事,有五千元、三万元创业成功的故事,资源不足正是创业的基本原理。
(二)资源的不足,包括许多方面,资金不足只是最外显的事实,其他如能力、团队、关系、技术等也都不可能充分。这些都需要靠创业者用决心、用毅力、用全力投入去克服,能克服资源不足,创业才能成功。
(三)合理的资源投入、完整的规划、充裕的培育期,这些都是大公司启动新事业的“不效率”做法,绝不可与个人创业相提并论。
适用时机:
创业全程,尤其是创业筹备初期最重要。
创业从不足开始
创业遭遇困境的几率很高,在成功之前,无不困难重重,而最坏的借口就是资源不足,如果你把资源不足视为困难,那你还不是一个真正入门的创业者。
创业最大的关键,就是用较少的资源,完成目标,以创造最大的获利。
我有过一次非常不愉快的投资经验,一个亲戚想创业,我成了义不容辞的投资人。因为是亲戚,也就省略了所有的检查和管控流程,只有在他有不得了的困难时,我才有机会去了解。只是每一次了解都会以再拿钱投资收场,这成了我最痛苦、最两难的投资经验,碰不得、说不得、退不得。
其中我也尝试尽力协助,但经过几次的沟通之后,我决定放弃,因为这位主事者连最基本的创业观念都没有。
第一次沟通,这位创业者告诉我,因为对环境不熟悉(创业地点在大陆,不在台湾),所以做错一些判断,如果有人告诉他大陆的一些潜规则,他就不会犯错。
第二次沟通,他告诉我,他的团队成员不足、不够好、工作者不称职……所以他做不好。
第三次沟通,他又告诉我,他手中的资金不足,如果资金充足,他就可以买到价位更低的原料,可以买更高效率的机器,可以有更低价的产品……就可以赚钱。
几次的沟通,都归纳出一个结论:“不足”,从环境的理解不足、团队能力不足,到资金不足。对这位主事者而言,创业所需要的资源,没有一项他足够,因此经营不善,理所当然。
“不足”才是创业的起点
不幸的是,“不足”正是创业的真相,创业就是从一个人的想象出发,用自己的能力、决心、毅力,突破所有的不足,包括理解、能力、资金、团队等的不足,开创出一个全新的生意,把梦想变成真实,这就是创业。
而学院派的经营课程,对新事业的投资、创办,则有不同的说法。事前要做市场调查,要做可行性分析,要做竞争对手比较,要写完整的事业经营企划书,要有几年的财务试算,要有执行时间表,要有组织团队规则,要慎选执行官。
学院派的说法都是对的,但这些绝对不是个人创业,而是大企业要新创事业的做法,个人创业只能用自己的能力和想象,能做多少算多少,在事前的准备、资源的整合、团队及成员的组建上,绝对不会足够,“不足”才是个人创业的真相。
创业之所以吸引人,也是因为用较少的投入,创造风险极高的新事业,这是从零到无限大的过程,因此“不足”是无中生有的想象,是丑小鸭变天鹅的奇妙旅程,而创业也就是这种平民百姓,晋身亿万富豪的途径。不足是创业的起点,是内涵,是原罪,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有创业者把创业失败的理由,怪罪为不足,那这个人完全没弄清楚创业是怎么回事,根本没资格创业。
我写这篇文章时义正词严,但这是历经幡然悔悟的过程所得。在我早期的创业过程中,我曾经和那位亲戚一模一样,怪罪所有的事,抱怨“不足”,而不知错在自己。一直到我体会到“不足”的道理后,创业才豁然开朗。
■后 记
 好的创业者不会谈不足,只会谈如何解决不足。如果缺钱,好的创业者谈的是如何找到钱;如果找不到钱,他会想,可不可以转换方法,用比较少的钱做事,而不是一直在抱怨缺钱。
 抱怨资源不足,是一般主管会做的事,也是一般公务员常犯的毛病,他们会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创业家不会这样做。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创业第四律:态度至上律
定律解读:
(一)创业是不断失败与不断成功的过程,为何会不断失败?因为观念不正确,因为不了解创业的原理与真相。而一旦观念正确、态度正确,你就可以踏上成功之路,剩下的就是倒数计时等待成功来临。
(二)正确的观念、态度是什么?相信认真、全力以赴会成功;相信真正解读使用者的困难、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会成功;相信童叟无欺、道德至上会成功;相信表里如一、坚持到底会成功;相信皇天不负苦心人、辛苦耕耘的人会成功。以上都是。
(三)至于其他创业的要素:钱、能力、方法……只要创业者对了、观念对了,这些要素都可改变,也会被解决,所以态度至上。
适用时机:创业前及创业全程。
创业第一天就预约成功
管理学上常说的一句话:人对了,事就对了,也适用在创业上,创业者几乎决定了一切,而且对的创业者几乎注定了从创业第一天就成功。
这是台湾知名房屋中介公司信义房屋周俊吉的故事。
激励大师在上激励课程时常说:“当下想通了,你就成功了。”这听起来像在催眠,也像在变魔术,有人真的会相信:当下,这件事立刻就会成功吗?
我没上过激励课程,也不相信成功有速成这种事,但我相信只要观念正确、态度正确,从你决定创业或正式开始创业的那一刻起,你就注定未来会成功,剩下的就是你怎么坚持到底,始终如一地走下去,一直到成功到来的那一刻为止。
这是我相信的创业逻辑,只要开大门、走大道,观念、态度正确,老天爷在你度过各种磨难后,终究会用成功回报你。这样的信念,最近我又得到一个正确的佐证,那就是信义房屋周俊吉的创业故事。
台湾信义房屋老板周俊吉成功的创业故事我早有耳闻,当我受邀为信义房屋的企业传记为文推荐时,更让我感受深刻,正确的态度与观念,就好像是飞机起飞的时刻表,在你创业之初,就已经预定了飞机起飞的时间,你只要按部就班、认真工作,时间一到,创业成功就像飞机一样准时起飞。
在时间上,这虽然不是创业第一天就成功,但已具备了成功的要素,也已一定程度预知了成功的结果,离“创业第一天就成功”也不远了。
如果创业的第一天就可以预约成功,那需要什么样的观念、态度呢?根据周俊吉的说法:讲信重义是核心。房屋买卖最需要的是信赖,因为涉及买卖双方最大的资产交易,因此当信义房屋以信义为号召,再加上给业务员的高底薪、低奖金制度,自然就形成了信义房屋客户利益至上的企业文化,久而久之,信义房屋最刻板、最僵化的制度,统一了房屋中介业界,也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房屋中介公司。
牺牲短期利益,坚守核心价值
这个故事,说明了最笨、最基本的做人道理,也隐含了企业成功最深奥的学问。问题是大多数的企业会这样说,也会有类似的企业信念,但真正把这种精神,融入每日的企业经营中,并真正做到的公司,却少之又少,因此这些珍贵的价值,就慢慢变成象征性的口号了。
因此企业经营,不仅要有崇高理想的企业精神,更重要的是如何坚持这些看起来虚腐,做起来未必能立即见效的原则,并且把这些核心价值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这才是创业成功的真正关键。
牺牲短期利益、坚守核心价值,是企业经营树立典范的有效方法。信义房屋用最严格的海砂屋海砂屋,是使用了不合格海砂作为混凝土砂料的建筑物,在地震灾害中,海砂屋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编者注认定标准,宁可拒绝到手的生意,替业主把关,这就是坚持。每一个具有崇高理想与经营原则的企业,都要历经无数次严格的考验,当你能拒绝短期的利益,谨守原则,长期就会获得客户及大众的信赖。
我们无法正向表列,哪些是正确的观念、态度,会让创业者预约成功,但只要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能都是企业经营不可或缺的精神。
■后 记
态度是创业成功的关键,但并不代表很快就会成功,因为还要算上学习的时间、时机时运的因素,有许多人虽然态度正确,但也要历经长期的折磨。我在《商业周刊》的创业,也历经了7年的煎熬。
 我无意贬低能力或方法的重要,能力对、观念错的人,虽然也会有成果,但终究会犯错,最后又会打回原形,所以观念态度还是最重要的因素。


创业第五律:一人决胜律
定律解读:
(一)创业通常从一个人起心动念出发,但不论启动时的团队有多少人,真正成功的关键因素,都在创业家(老板)一个人身上,成败都由老板一个人来决定,成也老板,败也老板。
(二)在创业的过程中,创业家是孤独的,你领导团队向前迈进,关键时刻,所有人仰望你圣裁独断,创业家要一肩扛起。
(三)创业家在创业中,要演所有的角色,要演最后的守门人,要演超级MVP(Most Valuable Player,最优秀选手),只要有空当,创业者就要补位,就要立即解决,没有任何理由。
适用时机:创业前的认知,创业全程都适用。
红尘浪里,千山独行
不论创业的团队有多大,关键时刻创业家(老板)永远千山独行,没有人能为公司的成败负全责,也没有人会在公司毁灭前,陪老板走完全程(老板也不应有此期待),所以创业家要能忍受孤独,要有勇气一人面对所有的事。
一个多年不见的老友约见面聊天,我欣然应邀,没想到老友的会面却变成相互安慰、互吐苦水的场面。这位老友创业多年,算是事业有成,但最近几年遇到外在环境的变动,经营陷入困境,他的困难团队中没有人能替他分忧,一切问题他一肩承担,虽是高高在上的老板,但他感受到的却是孤独无助。
我也深刻体会这种“红尘浪里,千山独行”的感受,表面上公司里架构严谨,分工设职,各有所司,平时正常运作不成问题。可是在关键时刻,整个团队似乎都派不上用场,关键的决定,没有人敢提供明确的建议,只有我自己能决定、能负责。处境艰难的时候,往往也只有我自己去面对。
所有创业者必须面对的真相
纵有千军万马,在关键时刻、在艰难之际,老板往往是那个“千山独行”的一人团队。两个老友,谈到老板的孤独、谈到创业者的寂寞,深有同感,也相互慰藉。
这种“千军万马中的孤独”,是所有老板必须面对的真实;这与团队是否健全无关,也与公司规模大小无关,更与老板做人的成功与否无关。这种孤独不是孔夫子所言“众叛亲离,是谓独夫”那种错误失败的领导。这是创业者、老板、CEO都要尝试面对的真相。
创业者最容易体会到这种“千山独行”的孤寂,在创业初期,你从一个人的想象出发,这是千山独行;在创业遭遇困难的时刻,所有的员工都可以跳船求去,只有创业者不行,你要死守到最后一刻,这又是千山独行;在公司濒临倒闭之际,所有的投资人、股东,都可以放弃,只有创业者不行,因为你要为所有的人负责,更要为自己负责,这更是千山独行。
度过创业困境的大老板,很容易忘记千山独行的真相,因为身边兵多将广,需要御驾亲征的机会极少。但忘记千山独行真相的老板,很容易失败。
道理很简单,职业经理人所做的决定绝对是安全的决定,而不是最聪明、最有效率的决定。放弃千山独行的老板,等于是放弃老板“圣裁独断”的角色,如果是这样,那老板就应该彻底退出经营,不要扮演任何角色,否则有权不用、有责不负,公司必出大事。
大老板的千山独行,可能是一意孤行,也可能是英明决断,但这都是老板该演的角色。就算老板一意孤行,铸成大错,老板自己会受到最大的伤害,也怨不得别人。至于英明独断的决策,其成功的背后也代表着必须冒极大的风险,这种状况有谁能替老板做决定呢?纵然有千军万马的大老板,仍然需要保持“千山独行”的孤寂与清静。
在企业高度竞争的红尘浪里,创业者的千山独行,是一种折磨,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惩罚。但要度过重重危机,获得最大的成果,千山独行是创业者必经的历程,也是不能或缺的能力,必须坦然面对,不能逃避。
■后 记
 ①创业初始,创业者当然是一人千山独行,一人演所有角色,如果你抱怨没人帮你负责,那你还不是一个创业者。
 ②老板永远要假设“只剩我一人”时还能走下去,创业才能成功。


创业第六律:团队极小化律
定律解读:
(一)团队薪资及延伸的相关费用,通常是企业经营最大的支出,而且是固定支出,不会因营业额小而减少,因此团队规模的大小,会决定企业损益平衡的高低,规模越小,越容易平衡赚钱。所以开创时团队极小化,风险越低;正常营运时,团队极小化,毛利越高,获利也越高。
(二)分析新创事业的性质,把工作归纳为几个不可或缺的分工,必要时一人负担多种角色,这样就可以减少筹备及新创期的基本团队规模。
(三)团队极小化的另一说法是,每一个功能角色,都要是熟练、专业、能独当一面的人力,因此慎选团队成员。
(四)团队极小化指的是人力运用的最高效率,要比竞争对手更精简,所生产的产品及服务就更有竞争力。
(五)团队极小化的加人原则是:“为解决人力不足不得已而加入”,不是预先加人准备业绩成长,强调增加人力的“Just In Time”。
适用时机:创业初期最需要,会影响创业成败。进入稳定阶段,此定律会变成影响毛利的关键。创业全程也都适用。
团队极小化律
如果可能,创业我宁可由“我”一个人开始,因为这样风险最低、效率最高。如果要有第二个人,那是因为我已经完全不堪负荷,不得已才加人。在不确定创业成功时,要用最少的人力投入,一直到已经看到成功的可能,再酌量增加人力。
创办新杂志是过去20年来我不断重复做的事。最频繁的时候,一年要创办好多本新杂志,因此创办新杂志在我心中,早有最佳工作典范(best practice),而其中最关键的规则,就是团队极小化定律。通常我会用3个人组成核心团队,这是创办新杂志最有效率的规模。
这3个人的组合是一人掌管内容(总编辑),一人负责广告(广告业务经理),一人负责营销、掌管上市行情规划以及其他筹备阶段的所有杂务。这是经过无数次的创办经验后,缩到不能再小的团队规模,也是成功创办的最佳保证。
我不是要教大家如何办杂志,大多数人可能也没兴趣了解媒体经营,但这个经验说明了创办新事业的“团队极小化”律,对每一个企业经营者都有参考价值。
用3个人组成核心团队
新事业创办,通常代表高风险。在高风险中,最低地投入成本,回收最快,风险最低;最小的工作团队投入成本最低,道理简单明白,不需多言。但如何让团队极小化,却是最大的学问。
早期我们办杂志,没经验,总是想筹备充分,谋定而后动,因此人力多多益善,每个功能性的部门,都要有人负责。有些单位一人不够,还要两人,超过10个人的筹备团队经常出现。但人数越多,沟通越复杂,争执越多,意见越不一致,整体战斗力反而不易发挥。
第二阶段,我们确定每个功能性的部门只要一人,而有些小的功能,可合并成一人负责。经过这样的精简之后,筹备团队大约可缩小为6人:统筹1人,内容1人,广告业务、发行各1人,上市营销企划1人,后勤1人。这样的团队果真成本降低,而且效率提升,新杂志的成功率也更高。
经过这样的实验后,我们再进一步简化为前述的3人团队。取消的是统筹1人,由3人中最有经验的人兼管,通常是负责内容的人兼任;发行业务及后勤,则并入营销企划一并负责,因为在筹备阶段,这些工作不多。这是我们证实最精简而有效的团队,这些knowhow的形成,证实我们是最专业的杂志经营团队。
因此创办新事业、筹组团队的第一步是针对那个新事业的需要,展开所有功能性的工作,这代表最多需要多少人展开筹备;第二步再把那些非核心,而且工作分量不重的工作合并或缩减,这样筹备团队就可大幅缩小;最后一步,再逐一检查剩下的团队编组,针对每一项工作,假设如果没有人负责,会不会有困难,如果困难不大,就可以删去,团队可更小。这可能就是最小化的创办与筹备团队。
当然最小化的筹备团队组成后,沟通、谋合、取得共识和默契是重要的工作,然后随着工作的进展,可以视必要程度逐步增加人手,一直到接近全线启动时,就可全员到齐投入创办作业。
“团队极小化”定律中可能遭遇最大的困难是团队成员的抗拒。这些负责筹备的工作者如果胆识不足、挑战心不够,通常会要求更多的人力,那么团队极小化就不可能完成,因此选择创办成员又是另一项新创事业的学问。
■后 记
有位读者问我,3个人怎能办杂志,我回答:一个人也可以办杂志,看用什么规格?什么方法?办什么杂志?如果你心中还有“必要规模”这件事,那你还没想通创业的千变万化。
 极小化团队在创业初期是不合理的风险控制,成功后人力要合理化,对创业期投入的开创员工,也要合理回馈。


创业第八律:最后一元律
定律解读:
(一)资金是创业的血脉,处理资金问题,永远是创业成功的关键。而在创业中遇到困难时,如何争取最大的生存空间、时间,以扭转创业的困境?就是要避免花光手上可用的资金,最后一元律,就是此时的救命法则。
(二)下定决心,绝不增资,把手中的现金当作是最后一笔钱,这是创业者的基本认知。
(三)一旦这是手中最后一块钱,非到最后一刻,绝不能花费。或者确定花费这一块钱时,百分之百有把握赚回另一块钱,才可以出手,每天都要精算每一笔支出。
适用时机:
创业遭遇困境时。或者更积极地从创业初始,每一块钱都要如此看待,那会得到最大的创业试误空间。
最后一块钱
如果手中有源源不绝的资金,那不需要珍惜;集资而成的创业最容易陷入一再增资的状况,因为钱赔光了,所有股东一起负责,经营者没有“断炊”的压力,结果通常闹得不欢而散,股东反目。
2007年,《商业周刊》安静地度过20周年,现在的《商业周刊》坐稳台湾第一大杂志,当年一再亏损、一再增资的窘境,已少有人知。可是对我而言,那可是我最重要的创业实验,在那一段痛苦的日子,我用“最后一块钱”的心态,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不断赔钱、不断增资是恐怖的梦魇,原因除了我的经营不善、策略不明之外,还有一件事,就是花钱不当。刚创办时,雄心万丈,什么都想做,所有的钱都该花,钱很快就花完。增资后,又一样作为,钱也很快又花完。到第三次增资时,所有的股东们近乎翻脸,我知道这是我们的最后一笔钱了,如果又赔完,不会再有任何钱进来了,我们要小心谨慎地使用这些钱。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知如何善用金钱,想省钱也没方法。一直到所有的钱又快赔完时,我们才真正觉醒,如果没有非常手段,我知道我们没有机会反败为胜了。
守着手上仅有的一点钱,我告诉我自己:要把每一块钱当作最后一块钱,要把每一块钱用在最关键、最紧急、最有效益的地方,我完全放弃了正向思考,采取了完全不讲理的逆向思考方式。
精算成习,花在刀口上
要花任何钱之前,我会问:不花会死人吗(这只是比方)?如果不会,不花。如果会,再问:谁会死,重要吗?如果是不重要的人,也不花。或者:这一块钱花下去会有效益吗?如果百分之百绝对有效益,才考虑;接着还要问:有几倍的效益?倍数不高也不花。总之,在“最后一块钱”的逻辑下,花钱变成绝对的罪恶,我变成不可思议的守财奴。
可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花光了手上所有的钱,然后进入借钱周转、寅吃卯粮,长期跑三点半的日子。当我们处在倒闭边缘的时刻,“最后一块钱”已经不是假设的情境,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每天我们都要和最后一块钱告别,轧完这张支票,下张支票的钱不知道在哪里。
我很清楚,如果没有“最后一块钱”的逻辑,我们无法撑那么久,也等不到团队改善,更等不到环境与运气的改变。
从此以后,“最后一块钱”化为我内心的一部分,当我变成经营者、当我身负组织团队的成败责任时,我谨守每一块钱,节俭成习、勤俭经营、精明花钱。虽然这与我的个性相去甚远,我大而化之、不拘小节,讨厌斤斤计较,但我知道,面对经营、面对团队、面对创业的成败,最后一块钱的小心谨慎,是必要的罪恶。
“最后一块钱”代表的不是小气,而是花钱之前的审慎、精算与分析;也不代表不敢花大钱,因为只要经过精算后,认为该花且有效益,最后的一块钱与最后的一百万、一千万,是一样的意思,只要精算成习,钱就会花在有效益的刀口上。
■后 记
①对独立筹资创业者而言,手中的资金可能是辛苦储蓄得来,也可能是借来的,很可能花完了之后,就再也没钱继续投资,因而很自然地就会慎用每一块钱。
②当我回忆这段创业过程时,有时我会觉得如果股东们对我坏一些,不要给我这么多次机会,可能我的彻悟会更早一些,也不会浪费股东这么多钱,当然我自己的浪漫是公司陷落的最大凶手!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创业第十三律:坚持律(1)
时间在谁手上?
当创业遇到困难时,如果知道这个行业是未来明星行业,市场会越来越大,而且知道时间在我们手上,只要坚持,就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看遍商场的浮沉兴衰之后,我常感慨生意没有对错,只有进出场的时间错误,才导致失败,因此除了思考生意本身正确与否以外,更重要的是思考时间因素。
以我所从事的文化传播媒体行业而言,现在要创办任何新的平面杂志,都是不正确的时间,因为数字世界来势汹汹,眼看着所有的平面媒体都受到数字内容的威胁,因此创办新的平面杂志,都要与时间赛跑,快速成长获利。限期回收所有的前期投资,是创办一本新平面杂志最重要的思考。
这是为什么现在我们要启动任何平面杂志的新计划时,都要考虑再三,精准地计算所有的时间,包括:前置准备期、培养亏损期、损益平衡期,以及稳定获利期,而且要尽量压缩时间。一旦计划的时间拖长,一切都会失控,无法预测。
这代表这种类型的生意,时间不在我们手中。时间在与我们为敌的环境手中,时间越长,对我们越不利,如果不能限期完成计划,定时炸弹就会引爆,一切投入付诸东流,这时就是极危险、极麻烦的生意。
可是相反的,如果现在我们创办任何数字新媒体,那情况完全改变,时间就在我们手中,只要我们活得够长,美丽新世界就在等着我们。
理由很简单,数字世界会越来越成熟,使用者越来越多,数字生活形态越来越普及,因此数字媒体的市场一定越来越大。时间在所有经营数字新媒体的人手中,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是不是活得够长,等到市场成熟发展。
在大楼崩塌之前抽身而退
这是特殊的例子,当环境的改变不大时,时间通常会被忽视,有气派的生意人,甚至会刻意淡化时间因素,国泰集团创办人蔡万春就说:“再坏的时间,都有人赚钱;再好的时间,都有人赔钱。”这强化了主事者的决心、能力、毅力,而时间是可以被掌控的因素。
但是以现代世界的瞬息万变,时间有时候已变成不可改变的因素,尤其在高科技产业更是如此,因此除了思考策略、生意模式、资源配置之外,时间变成了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
时间到底在谁手上,是经营者必须仔细想清楚的关键。每一个事业不是上升就是衰退,环境不是变好就是变坏,但如果环境变动不是景气循环(景气循环对企业经营影响不大),而是不可回复的变动。就像网络世界逐渐改变人类生活习惯一般,这就是人类无力抗拒的变动。面对这样的转变,时间就会变成最重要的因素。
做的是发展中的未来事业,时间在自己手上,想的是撑过萌芽期,成功就会来;如果做的是没落中的传统事业,想的是倒数计时抢到钱,速度要快、收山要早、转型要决绝,因为时间在环境手中,我们要在大楼崩塌之前及时抽身而退!
■后 记
 顺势而为是最聪明的方法,跟着趋势、潮流,做未来会兴起的事,最容易成功。
 但做未来的事业,很可能太早投入,你等不到市场勃兴之时,这时就要坚持。
5、创业误区
钞票的颜色--创业者不应被政治绑架
无奸不商,商人唯利是图,自古皆然,但是创业者还要有自己的良心,在生意至上中,还是要坚持自己的信仰,不能卷入政治,为生意而不问是非,胡作非为。书包网 www.61k.com

创业第十三律:坚持律(2)
在一个应酬的餐会上,许多人谈起台湾政治的蓝绿纷争,现场虽然有人偏蓝、有人偏绿,但每一个人都摇头叹息,对政治人物的纠葛,不以为然。其中某个人忽然冒出一句话:“管他蓝还是绿,我们只认同钞票的颜色!”这句话获得大家的认同,钞票的颜色才是这个社会的共识。
餐会后我心情沉重,并不是我不认同钞票的颜色,作为一个经营者,企业盈亏当然是每天要面对的乐趣,赚钱也是经营者的天职。问题是“认同钞票的颜色”这句话,似乎承载了太多意蕴,也反映了台湾社会的问题。
最简单的说法是,大家对政治无奈、对意识形态伤心,因此大家只能谈生意、谈生活、谈赚钱,因此不管蓝与绿,只认同钞票的颜色。
进一步的说法则是:生意是现实的,为了生意的完成,我们要取悦客户,客户是蓝的,我们就是蓝的;客户是绿的,我们就是绿的;如果客户不蓝不绿,我们当然也不蓝不绿;如果客户讨厌政治,我们当然也更讨厌政治。放弃自我,以客户为尊,客户永远是对的,完成生意才是硬道理,这就是只认同钞票的颜色。
如果仅是这样,看来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因为商场上就是如此,取悦客户是天经地义的,不和客户唱反调,好像也是商场上应有的礼貌。你的立场、判断、是非、对错,为了完成生意,一时被牺牲,短暂被客户挟持,相信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当然也会有一些人,更有原则、更有是非。或者应该说,只是因为他的生意做得更好,产品更有竞争力,钱也赚够了,所以他可以挑客户、挑生意,违背自己原则的生意不做,与自己立场不同的客户不要。这种人除了钞票的颜色之外,还可选择自己想要的颜色,可以活得更有原则、更有尊严、更有自我。
当灵魂染上金钱的颜色
可是台湾社会所谓认同钞票的颜色,真只是这样吗?真只是一时的妥协吗?真只是隐藏自己的政治倾向吗?真只是短暂地为生意折腰吗?
我的心情沉重不只是如此。我感受到的是,太多的人为了钞票出卖自己的灵魂,出卖自己的是非判断,出卖自己的价值观,出卖自己的良心!
许多事,我不相信社会没有公理,我也不相信台湾社会的教育水平如此之低,连许多基本的判断,都如此是非不明。可是,为什么许多事都如此是非不分呢?
因为为钱所苦、为钱奔波的大多数人,不只是为生意妥协,甚至为钱出卖自己的良知、出卖自己的灵魂!
我不怪政治人物,因为政治人物本来就是政客,因此颠倒是非,本是常态。但是,如果政治人物以外的人,也被政治牵引,也被金钱污染,当良心抹上政治意识形态,当灵魂染上金钱的颜色,我们会变成政治的奴隶,会变成金钱的魔鬼。
■后 记
 2008年的台湾,笼罩在贪污的阴影中,这其中不乏大商人、大老板卷入其中,为了生意,这些人出卖了灵魂、出卖了原则,“穷得只剩下钱”,肮脏得连钱都无法帮他们洗净,这些都是错误的示范。
 想创业的人,回归自己的努力,远离政治吧!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自慢Ⅱ·以身相殉全文阅读 作者:何飞鹏 《自慢Ⅱ·以身相殉》由www.61k.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自慢Ⅱ·以身相殉全文阅读页面。

二 : 如何让语言出彩全文阅读 作者:彭城奔牛

如何让语言出彩全文阅读 作者:彭城奔牛 《如何让语言出彩》由www.61k.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如何让语言出彩全文阅读页面。
如何让语言出彩 作者:彭城奔牛


第一章·如何让语言出彩(1)
《如何让语言出彩》彭城奔牛编写
写作要做到用词准确,造句通顺,文字简练,语言生动,同时,还要语言出彩……
语言分书面语言和生活语言,书面语言是指文字记载的名著,诗歌等经典书籍的文学语言。生活语言是指人民群众在生活劳动中的口语,是最生动形象,最有生命力的通俗语言。
人民群众是语言的创造者,很多生动形象的语言都是从生活劳动中来。譬如抬木头,先秦典籍《吕氏春秋》中有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在原始时代,凡“举重”必唱“劝力之歌”。所谓“劝力之歌”,就是后来的劳动号子。)现代群体遇到高兴事情的时候,一起伸出右手或左手,树起食指和中指,同时大喊一声“耶”。这些都是生动形象的群众语言,都是表达欢乐的出彩语言。文学作品和诗歌就是借助于这种生活语言和书面语言(文辞语言)而产生的。
人民群众的口语,是最棒的;是最活泼、最形象、最有生命力的。譬如“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吃糖不漱——嚼(绝)了”。这类语言不光生动形象,还包含着丰富的思想。
文章语言要求生动形象,句式富于变化,这些表达手法除了从书面上学习外,还要不间断地从生活中收集,学习。要想增加文章的表现力,要想语言精辟出彩。除了牢记以上手法外,还要学习语言出彩技法。
综合前人经验,语言出彩技法共分以下几种:
一要典雅、二要朴实、三要幽默、四要机巧、五要辨证、六要整散结合、七要恰当引用、八要复合修辞。
(一)、典雅
典雅是让语言更具有文化的韵味,优美而不粗俗。典,是指古典,雅,是指文雅。诗经,雅,王畿之乐。正统之意……
典雅,就是写出的文章既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又有现代文章的风格。把古典与现代糅合在一起,给读者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
典雅语言的特点:
(1)、善于引用、化用古典,善于和现代融合。
写文章时巧妙地引用、化用一些古典语言,能使你的文章更有深度,更有内涵,更具有古典文化的韵味。
(2)、采用古散文的长用句式——偶句。
(3)、常用文言词,在现代的文章中适当添加一些文言文、词句。只要运用巧妙,就能深化主题,起到很好的画龙点睛作用。
象王开林的文章《穿越诗经的画廊.关雎》:
我又梦回了三千年前的那一片小洲,风中曳荡着嫩如黄金的柳条,地上绣满了灼灼欲燃的花朵,蚱蜢像酒徒那样吮吸朝露,蝴蝶莫非还在童年么,它们二三结伴,忽东忽西,戏耍正欢。
油油的草色,清清的河水,又让我心旌摇动。
我来而又去,三千年;我去而复来,一瞬间。太漫长了,也太短暂了。惟有那曼妙的姿影不曾被时间的橡皮擦得模糊,一次次情不自禁地怀念,那是世间第一位风华绝代的美女。
三千年,我寤寐求之;三千年,我辗转反侧。数数吧,多少个不眠之夜,我听着窗外草虫的低吟,看檐间的月牙儿袅娜如她瘦细的腰肢,我喃喃吟念“窈窕淑女”四个字,忍不住披衣而起,在中庭久久徘徊。
三千年,琴瑟未调;三千年,钟鼓未敲。她还想听一听那欢快的曲子吗?爱情的旋律呵,我依旧熟悉,如同她往日琅琅的笑声,那金玉相振的音乐,我听了无数遍,有一种感动如潮起,如雪落,飞涌于天际,漫舞于山崖,有一种刻镂心肺的感动源自亘古的记忆。
我的追求在三千年前不曾落空。她给我的霖露,使我挨过了三千年的大旱春秋;她给我的灯烛,使人逾越了三千年的黑暗津渡。
让人性饱满如一粒种子,一枚果实,光亮如经天不息的日月吧,爱过还要爱,更炽热的爱,更持久的爱,熔铸人生极乐的爱情,才是这寂寥天地里最精彩的部分。不受压抑的心灵呵,它的羽翼能飞渡一切时空,它的视野能超越所有疆界。人世间最深的把握,你可知晓,它并非来自荣名、重权和巨富,它来自心心相印的爱情。
曾寻找过的脚步还在寻找,曾瞩望过的目光还在瞩望,古典的美人呵,时至今日,我纵然走得出小小的地球村,却仍然走不出她温香的怀抱!
多情应笑我吗?世人“醒”我独醉,世情淡薄我如胶。
且听,我的情歌,在林中飞绕;且看,她的裙裾,在风里轻飘。去日苦多,红颜易老啊,我小心翼翼地翻开《诗经》第一页,如今,只见她惊鸿一瞥,三千年的天光水影就如雪而消。
附《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第一章·如何让语言出彩(2)
《如何让语言出彩》彭城奔牛编写
(二)、朴实,
朴实是指语言的朴素与实在,是让语言以纯真取胜。相对典雅来讲朴实比典雅的境界要高。朴实是语言的最高境界。因为朴实的语言是从心而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它不象挤牙膏,一点一点地往外挤。所以写出的文章发自内心,水到渠成,有真情实感。
纯朴语言的特点;
(1)、包含真理。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写出的文章有理而不华丽更能打动人心。
(2)、包涵真情。用真情去打动读者,以纯真取胜。
(3)、让文章中的人物说实话。
(4)、让大的虚变成小的实,进行虚实转换。虚实转换要合情合理,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
譬如毕淑敏的文章《孝心无价》一文: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巴金说过:“写作最大的技巧,就是无技巧。”
写作要靠实践,要勤动笔。就象学游泳,你背会了游泳知识、背会了游泳技巧,惟独没有实践。当你来到云龙湖深水区,望里直接一跳,非淹死不可。写作也是这样,只有阅历多了,实践多了,思想成熟了,才能有内涵,才能写出的好的文章。才能使文章语言真正出彩。
写文如行拳(搏击),不能死记硬背套路(写作技巧)。更不能毫无章法,随意出拳。只有活学活用,达到了最高境界。才能不生搬硬套,才能得心应手,出拳于无形。
最高境界无技巧
虚实转换要知道
朴实无华有真情
典雅现代结合好书包网 www.61k.com

第一章·如何让语言出彩(3)
《如何让语言出彩》彭城奔牛编写
(三)、幽默
幽默是“让语言在趣味中蕴涵哲理”。通俗的说法就是语言要诙谐有趣,令人发笑而又意味深长。首先说明,单纯的滑稽可笑,不是幽默。单纯的诙谐有趣也不是。幽默是除了有趣可笑之外,还要具备意味深长的特点。给人以回味的东西……
比如:下面的两首打油诗,虽然运用了夸张,比喻,均不是幽默。
江山一笼统,
井口一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还有:
为什么天这么黑
因为牛在天上飞
为什么牛在天上飞
因为你在地上吹
幽默语言的特点;
(1)、夸张和比喻相结合,夸张比喻是让深刻的事物简单化,通俗化。两个特点相结合就产生了幽默的效果。比如鲁迅《药》中,刽子手眼光的描写: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还有贾平凹《说话》中的一段,夸张、比喻。
“我曾经努力学过普通话,最早是我补过一次金牙的时候,再是我恋爱的时候,再是我有些名声,常常被人邀请的时候。但我一学说,舌头就发硬,像在大街上走模特儿的一字步,有醋溜过的味儿。自己都恶心自己的声调,也便羞于出口让别人听,所以终没有学成。后来想,毛主席都不说普通话,我也不说了。而我的家乡话外人听不懂,常要一边说一边用笔写些字眼,说话的思维便要隔断,越发说话没了激情,也没了情趣,于是就干脆不说了”
(2)、挪借,是把别人的东西挪过来,借用一下。能产生辛辣的讽刺,使人在笑声中感悟。
(3)、婉曲,是指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含蓄的换一种说法,使换说的语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里之中。
《百度》是这样解释的:“不直截了当的表达本意,只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含蓄闪烁的言辞,流露或暗示想要表达的本意,称为“婉曲”。婉曲又可分为曲折、微辞、吞吐、含蓄四类是一种含蓄的意思。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
(4)、虚实转换,就是把虚的写成实的,实的写成虚的。把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实化,把实实在在的事物虚化。象,“爱”和“愁”是虚。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描写,才能体现,才能达到作者想要的效果。
(5)别解,就是牵强附会,有意识的故意这样说。把被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另外的解释。
(6)、多义误解,就是在一个句话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从而产生误解,尤其是表现在缺乏语境,没有上下文的句子里……在有些场合,如广告、外交场合和笑话中。人们故意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令人捧腹大笑的效果。
(7)、拗转,这个词组,我在词典里没有查到。现引用一下别人的解释:拗转“指的是从说话者的话里你得出的结论与说话者最终的表达意图完全相反,因为出乎意料而造成幽默。”

第一章·如何让语言出彩(4)
《如何让语言出彩》彭城奔牛编写
譬如,新华网友“和谐平安”博客《好的习惯是如此重要》:
父子俩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牛也自动转弯。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习惯。而人更需要有好的习惯来适应生活环境,我觉得好的习惯最终形成了积极的工作态度,并培养了好的性格。一个成功的人晓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形成了,对待工作也就形成了好的条件反射,用积极的态度去努力工作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还有,新华网友“作家顾晓军博客”。
顾晓军言论《我很想把芙蓉糟蹋了》:
不知道网友们注意到没有?
芙蓉说,她想嫁刘翔;结果,把刘翔给整歇了。
现在,芙蓉姐姐又放风了,说:其实,她还很嫩,要找90后小男生。
还很嫩?啥很嫩?嫩啥呢?
芙蓉这把年纪,在我们这里,就算是老妇女了。
走在大街,人问路会先喊声:大娘。上公交车,一准有人会给让座!
90后小男生,祖国花朵呵!
芙蓉这大把年纪,整90后小男生,不是*吗?
所以,我很想、很想、很想,很很想、很很很想……把芙蓉糟蹋了!
我,很想去糟蹋芙蓉姐姐。
不是为自己一时快活,而是代表网友们:惩恶!
芙蓉姐姐,曾放风包养小白脸,还有图;结果,使整个80后,蒙羞!
所以,我觉得义不容辞--
为了刘翔、为了90后小男生、为了整个80后……
为了整个社会,不再有人被芙蓉糟蹋;我真的,很想把芙蓉糟蹋了!
《以革命的名义》--
去,把这一再糟蹋别人、又想糟蹋90后小男生的芙蓉,狠狠地糟蹋!
决不留情、决不!网友们,也不会允许我留情!
是不是呢?亲爱的网友们!
幽默语言方面的特点,前人讲的比较多,这里我就不再一一重复了。总之,幽默语言的文章读起来轻松有趣,诙谐滑稽,富含哲理。给人一种特殊享受。
诙谐夸张单纯语
通俗易懂加比喻
滑稽可笑有趣味
意味深长含哲理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第一章·如何让语言出彩(5)
《如何让语言出彩》彭城奔牛编写
(四)、机巧
机巧是指语言灵活巧妙而具有智慧。也就是人们长说的灵动生辉。
机巧的语言很有魅力,就象一杯茉莉香茶,色香味具全,越品越有滋味。它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语言修养,是文化、品德等方方面面的修养。只要实现这个目标,文章就有了光彩。
譬如,新华网友“文馨阁”《戏咏蚊子》一诗:
樱桃小口细又尖
吻人吻到肉里边
一掌拍死赴黄泉
免留祸害在人间
机巧语言的特点;
(1)、反话正说或者正话反说
也就是说,作者在文中似乎在替他批评的人和事物开脱,可是读者却从中领悟到了作者的真实内心,这就是机巧语言。
如贾平凹《杂感》:“谁又在利用我去获名取利,那说明我有用啊,算我养活他了,皇帝都养活了一国人,我能养活几个?社会上有关我的流言甚多,我还解释道:做车子的盼别人富贵,做刀子的盼别人受到伤害,这不关道德问题,是职业本身的要求。”
(2)、引用与评论
就是旁征博引,引用经典,评论恰当。要点是:引而后评,勾联紧密,顺畅自然,恰倒好处。
(3)、细节传神
写文章,写小说,全是用细节一个一个串起来,一个连一个。传神,就是要写出文章的神韵。
何谓传神,唐人司空图论诗时认为: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咸之外者何也?味外味也。味外味者,神韵也。凡能传达这种神韵的,便叫“传神”。
(4)、收放自如与卒章显志
收放自如,就是能收能放。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一般地说,卒章显志手法常在散文中使用,当然在其他文体中也可使用。
比如贾平凹《杂感》的结尾:
唉,我现在才明白,活人真是难事。怎么办呢?既不可能当个大官,又不可能遁入寺院,更非身有大翮,还要活着,还想做自己的事,我思前想后,自闭桃源称太古那是不行的,只要心境浩渺无涯,人境再逼仄,还得在人境里走,那就多经些怪事。怪事经多了也就不会惊了吧。
机巧的语言透露出智慧,它是一杯陈年老酒,令人回味。
请欣赏,新华博客“彭城奔牛诗文”《刘备泉怀古》:
夏天的刘备泉水
不知道
什么是忧
面对青山潺潺地流
那是枭雄喜悦的泪吧
在郁郁葱葱的季节
流起来
没完没了没有尽头
秋天的刘备泉水
愈来愈瘦
岁月飞驰
时光走
黄绿的苔藓长满了石
那是岁月的年轮吧
悄悄地
爬上了好汉的额头
冬天的刘备泉水
愁啊还是忧
面对冰雪断了流
那是一代豪杰在沉默吧
任凭北风吼破了喉
在为明媚的春天积聚能量
因为
姹紫嫣红不是秋

第一章·如何让语言出彩(6)
《如何让语言出彩》彭城奔牛编写
(五)、辨证
辨证,就是让文章圆润熨帖,经得起推敲。也“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通过中肯的分析,透辟的论证,鲜明的比较,雄辩的辩驳,使论点站得住,推不倒,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辨证语言比较全面,不偏执,不偏颇。它的特点包括,假设与婉转,对举与周全,设问与强调。
(1)、假设与婉转
假设,就是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的说明,假设要根据事实提出,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成为理论。
在逻辑学上即“假说”。根据一定的事实材料和理论知识,对于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及其原因或规律的某种推测性的说明。是一种将认识由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一种思维方法。
婉转,(歌声、鸟鸣声抑扬动听。)这里指写出的文章温和而曲折,但不失本意。
(2)、设问与强调
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叫做设问。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在运用时首先要求我们对问题清晰明确的认识,心中有数,然后才能做到善问善答;还要立足全局,当问则问,不当问则止,这样才能使行文不呆板、有波澜。
强调——是特别着重或着重提出。
(3)、转折与例证
就是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复力。用“正——转——例——析”。来议论,这种方法能使议论更全面,更辨证。
转折——是指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形势或趋势。
例证——是指能进行说明和解释的任何特定的人、事情或局势。
(4)、化用与评论
化用,即引用与现代融合,不留痕迹。
评论,就是发表看法。分析矛盾,认识问题,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道理说清楚,说透彻。
……
譬如。新华网友“作家顾晓军博客”。
顾晓军言论《你装碧、你想捧杀我》:
一网友,在《我很想把芙蓉糟蹋了》一文下留言:
你现在写不出东东了吧!整天拿着祖先创造的文字当泡沫、当口水。你对得起谁呀?
我的回答是--
一:
你看高我了、你想捧杀我,你这家伙使坏!
“你现在写不出东东了吧!”
好象,我过去写过不少东东、著作等身,很有名气似的。
二:
你装碧、伪君子、假道学家!
“祖先创造的文字”,不能随便用?你瞎说!要我说:
就象祖先创造的纸,可以做餐巾纸,也可以做尿不湿、卫生巾,还可以擦屁股。
三:
你少来、别蒙人,我不吃这一套!
“你对得起谁呀?”
我,需要对得起谁吗?我又没有拿政府的经贴!
四:
“你现在写不出东东了吧!”你要我写多少东东?
网络上,谁不知我是快手!写短篇,整个中国,又有谁写得过我?
我,又不是生小猪,一生一窝子。
五:
口水、泡沫?就《我很想把芙蓉糟蹋了》而言--
1、芙蓉姐姐,她准愿意。2、娱乐广大网友。3、这,还是抬高我自己!
何乐而不为?何乐而不为呢?
总结:
你装碧,少来这一套!
你不地道、你想捧杀我,我不上你当!
……
网络上,拐着弯伙使坏的人,还真不少呢!
“文贵独创”,写文章要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切忌面面具到,处处挖坑。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鲜活的细节来表现。要善于运用一、二句佳句画龙点睛,切忌泛泛而谈,使写出的文章缺乏新意。
诗曰:
机巧语言多智慧
鲜活灵动又生辉
圆润熨帖细推敲
雄辩论证常思维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一章·如何让语言出彩(7)
《如何让语言出彩》彭城奔牛编写
(六)、整散结合
整散结合,就是把整句和散句结合起来使用。使文章节奏明快,疏缓自如。读起来琅琅上口,冲满抒情和论证。体现出较为深厚的文学修养。
整句指整齐匀称的句式,往往构成对偶、排比的修辞格。
散句指字数多少不等,参差错落的句式。
散文中恰当地运用整句,可以显示其整齐美,匀称美,富有节奏感;整句与散句结合,更有句式富于变化,生动活泼的效果。
譬如,朱自清《春》中的一节: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梨儿。
还有吴伯箫的《歌声》:
那影片纯粹是用声音绘制的,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只要在什么时候听到那种歌声,那声音的影片便一幕幕放映起来。
整散结合分以下几种;
(1)、先散后整,好处是突出论点,扩充文章的气势。
(2)、先整后散,好处是生动形象的描述,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论点的产生水到渠成。
(3)、散-整-散,好处是让观点更加鲜明突出,让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整散结合,说白了就是长短句式的有机结合。
“建筑是流动的音乐”整散结合,象城市的楼房,有起有伏,有高有低,错落有致。形成明快的节奏,给人以美感。
请欣赏朱自清《春》全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的散文《春》,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两者交融起来,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它象一杯醇酒,富含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一章·如何让语言出彩(8)
《如何让语言出彩》彭城奔牛编写
(七)、恰当引用
引用大家都会,关键是如何恰当引用。
恰当引用是在合适的地方,用适合的诗文或者名言名句(警句),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恰当的引用能使文章语言文气盎然,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的眼球。
笔者在编写《如何让语言出彩?》时,参考了一些网上的资料。
“恰当引用”基本上分为以下几种:
(1)、直引——直接引用原文,不做任何增删变更。
(2)、化引——即对引用的原句原文作一些字词方面的变让,从而更好地为自己的表达服务。
(3)、暗引——就是指作者在引用他人诗文时,不是一字不漏地引用原句,也不是对个别原句作字词方面的变化,而是抽取原文中的重要部分,加上自己的语言组合成一个新句。
譬如,彭城奔牛《问蝉》:
枯枝上一只蝉
昂首向天
知了知了
拼明的喊
烦不烦
知了知了
何事知了
螳螂在后
黄雀在前
看来你真的知了
(4)、拆引——“拆引”,是使文章语言灵动生辉的技巧之一。所谓拆引,即将原诗文拆开使用,用以表达作者的观点。如:“陶渊明向往自然,他是一只‘羁鸟’,但深‘恋旧林’;他是一条‘池鱼’,但常‘思故渊’。当他辞官回家后,他终于有了一种‘复得返自然’的快乐。”
还有忆明珠《樱桃小记》:
什么水果最好吃?有人回答过,是荔枝。而我最爱吃的,是樱桃。
在我的老家,樱桃不稀罕。靠近一条清澈而宽阔的河的岸边,一边有几个山头,全被樱桃林遮覆,更无别的杂树。樱桃熟时,周围村庄的孩子成群结队地上山吃樱桃。这是当时的习俗所允许的,护林人不加制止。孩子们那股高兴劲儿,如同孙猴子回到花果山,爬上树,坐在树叉中间,拣最红最大樱桃吃个够。我至今弄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会被宽容到这般程度。有种鸟叫腊嘴,专啄食成熟了的樱桃,孩子们一来,就吓得这些鸟雀惊飞四散。大概在护林人看来,与其让鸟雀将樱桃啄食殆尽,不如敞开向孩子们供应。但,只许吃,不许带,更不准折损樱桃树。哪怕折断一根小枝,都会受到护林人极其严厉的训斥和警告。孩子们也明白"樱桃好吃树难栽",大都能自觉遵守这些"君子协定"。
离开老家,我也就跟樱桃告别了。所经过的一些地方,好象都不产樱桃,要不然就是错过了它上市的季节。以后,来到我现在居住的这座小城,一住二十年,未见过一颗樱桃。而我总忘不掉它,因为那儿时的甜密啊!近读《郑板桥集》,发现在他的《真州杂诗》中写过:"三春荠菜铙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才知道我们这地方,在郑板桥那个时代,也产樱桃。有本书记载说:"樱桃熟时,红色者,谓之朱樱;紫色皮里有细黄点者,谓之紫樱;味最珍贵。又有正黄色者,谓之蜡樱;小红者,谓之樱珠。味皆不及。"过去,这里的樱桃既很有名气,猜想它该是"味最珍美"的紫樱吧。我生得太晚,来得不迟,连本籍人都早遗忘此地曾为樱桃之乡,儿不知樱桃为保物了。吃果,要有种树人,而做个种树人,似乎须有点政治家的远见和耐心。不等种子落下地,就巴望它立时变成聚宝盆的急性子,种不得树,总要等上几年。或许由于当年的有耐心的种树人已渺如黄鹤,于是盛名一时的真州樱桃也断无消息了吗?我甚至埋怨郑权桥多事,不该写下这两句诗,徒增我对小城名产绝灭的惋惜;且无端勾起我对故土樱桃的旧恋,而又不得如儿时那样,重咀嚼到它的甜蜜。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现在芭蕉早已绿满纱窗了,樱桃,樱桃,你在哪里?
文章语言除了用词准确、通顺之外,还要生动活泼。如果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一套“学生腔”。别人还是不愿意看的。问题是,你的语言象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没有一点新异。
这,也是初学写作和网络写手们需要注意的地方。
诗曰:
整散结合匀称美
生动活泼意境新
引用恰当是关键
灵活生动又生辉

第一章·如何让语言出彩(9)
《如何让语言出彩》彭城奔牛编写
(八)、复合修辞
复合修辞,能让语言跌荡生姿。增加语言美感,提升语言魅力,吸引读者眼球。使自己的文章、语言,出彩、加深别人对文章的印象和抒情效果。所谓“复合修辞”,就是指在一段文字里复合采用多种修辞手法。
如《荷塘月色》:“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汉语中的最早的修辞一词出现在《易经》:“修辞立其诚”。是修饰文辞的意思。
修辞的“辞”可以分为文辞(写文章所用的)和言辞(或称语辞,口头说话所用的)。最初的修辞和语言一样,重心都在说话方面;就连“辞”这个字最初也是指言语,而非文字的组合——说文解字:“讼辞也。”後来重心才向文辞发展。(百度词条)
复合修辞的特点;
(1)、对比与排比的组合;
对比是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它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如: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而力行。
排比能使文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排比能使文章叙事透辟,条分缕析;排比能使文章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2)、排比与借代的组合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3)、对偶与比拟的组合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通称为对偶。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等。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比拟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写作时善用比拟,能启发读者想象,令文章更加生动。
(4)、夸张与比喻的组合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如:“力拔山兮气盖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叫譬喻。它的作用是能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5)、排比与引用的组合
这种组合技巧最大的好处在于既能突出文章的气势,突出抒情的感染力,又能极大地增强文章的文气,使得语言在情感的抒发中展现作者文化和知识的积累
除此之外,还有“排比与比喻的组合”,“设问与比喻的组合”等。
前面已经说过复合修辞能让语言跌荡生姿,能增加语言美感,提升作者语言魅力。语言多变而又严谨,新颖而又深刻,灵活而又多样,靠得是语言的魅力,优美的文笔。
优美而不浮华,辛辣而不直白。好的文章能栩栩传神,形象与哲理结合,读起来象诗一样优美。书包网 www.61k.com

第一章·如何让语言出彩(10)
《如何让语言出彩》彭城奔牛编写
譬如,顾晓军小说•三卷《为官》:
地根松动,日本四岛、整体漂移,漂到了太平洋的中间去……
中、韩……等国人民,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日本四岛,继续东漂;美国总统,紧急招回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航母,严阵以待!
没有用呵!日本四岛,就是四艘巨无霸……美国航母、与之相比,就象:一把芝麻,对四块烧饼。
……
昨天,我在家里写小说,厅里叫我去开会。
赶到会场,已经要散会了;老厅长、瞅了我一眼,说:“还有件事,就明天宣布吧!”
老厅长,老糊涂了;明天才宣布的事,今天、你提它干啥呢?!
老厅长,明年退休。
……
老厅长,为啥、要单单瞅我一眼呢?
晚宴上,有了眉目。
宴请旅法艺术家,要我这著名作家作陪;也是,人家在外国混出来了……
可,老厅长为啥在席中、拍拍我肩,道:恭喜你?!
……
老厅长、一走,大家要求换场子:为我庆贺……大家,也都听出来了?!
厅长的宝座,在向我招手?!
提倡节约,反对浪费!每一个人,都应该热爱动物。尤其,煮熟的动物;不装进胃里,这是犯罪呵!
跟大家说这些,已经没有用了……恭敬,不如从命。
为官,讲究:清正、廉洁!
当然,人民的小酒、也得喝,喝点小酒、为人民;人民的小酒、喝不醉,我喝人民、也不醉……
看:我,左边、一脚,右边、一脚……再,右边、一脚,左边、一脚……
左脚,朝右;右脚,向左……路,还是很直的么!
……
你、谁?马秘书,好!马屁精。
你们,也听出来了?!
老厅长,卖关子!明早要宣布,今晚、还说一半、留一半。
既然、换场子,不是自己人,就不要去了……
……
大家、都叫我什么?厅座?!
不要这么叫。在没有正式宣布之前……不要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啥,在厅座的正确领导下、由于厅座的高度重视……还没有领导,怎么正确、怎么重视么?!
在今天这个场合,官话……大家就不要说了。
……
说啥?现在流传--
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国务院、下文件,一级一级照着念……
哈哈,照着念、照着念……到我这里难兑现,难、兑、现!
怕?怕啥?咱已是贪官、还能再怕谁?!
来、来、来……都坐下。
喝酒之前,先订个规矩:不许再叫厅座。谁叫,罚酒三杯!
为人民、为贫困中的百姓……干杯!
为我荣升?!哈哈,罚酒、罚酒……先干了。
……
不要以为:大家、为我庆贺;以后,我会高抬贵手……
为官,最讲究什么?讲究:清正、廉洁!
在我任内,只能保证:在座的、每人升一职!想多升,就要看各位的贡献!懂吗?
贡献……我、喝高了,马秘书、记一下……今天,在座的各位。
……
再喝?就不行了。
喝死了,当不到烈士……岂不是、白喝了?!不值得。
我爹,是烈士……不是喝死的,是累死的。
打仗,没死;搞建设,死了……
……
酒、就喝到这里,下面、啥节目?
那话咋说的?钱权美色我爱你,好比老鼠爱大米!
不错,有点意思。
什么?!让下面、娱乐一下?!很好!那,就去……娱乐、一下!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一章·如何让语言出彩(11)
《如何让语言出彩》彭城奔牛编写
现在,全世界都缺水;节约用水,很重要!
洗澡,就不要搞特殊化了;一个人洗,太浪费……
和女性一起洗?!
洗就洗么!女性,也是人么!
……
你谁?小姐?不好,不要叫小姐。
现在,反*……
你,叫小姐,我就*了。你,不叫小姐;我,就不*。
叫啥?我看就叫:专业擦背……技术、服务员。
……
需要咋服务?!
这,就是你的事情了……
当然,做领导的、也可以提示一下:
第一、一定要、紧紧地抓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第二、要注意:上面的诱惑、与下面的陷阱。
第三、也要注意身体:别忘了打伞。湿身是小,淋病就麻烦了!
……
总之:能坚持、就要坚持,能挺住、就得挺住……
实在坚持不住,不要怕流出、牺牲!
小姐睡我,是可以的;我睡小姐,决不行!
我们,决不能*!决不!
人民的小姐、得陪睡,陪睡、也是为人民;小姐睡我、别喊累,我睡人民、不怕累……
酒、喝到这个份上……最好!
世上的事,我不清楚;心里的事,我全清楚……
该清楚,清楚;不该清楚,就不清楚!
你,不信?!你跟我要钱,没有;你给我钱,我就拿着。
……
刚到家、刚坐下,就又有人敲门了。
谁呵?自己开!哦,在外面、开不了……你谁?送科长,好!今天、送啥?
好,那我就只好笑纳了。
给我送礼的,我记不住;不给我送礼的,我一定得记住……
跟大家说,领导工作忙,小事、就不要计较了。
……
也不要、嫌科长小,处长、也是可以送出来的么。
官,要会当!要跟大家、说清楚--
钞票、绝不是万能的!
如今,不是已经被:信用卡、代币卷……等等,所取代了么?!
……
眼界、要放宽,要看得长远--
不要只盯着黄金、铂金,古玉、古瓷、古玩、古画……也是很有价值的么!
要跟大家说,一定要提高、识别真伪的能力。
现在,已经不是过去,已不再是外行、领导内行的岁月了。
送科长刚走,门、又响了。
当领导、真不容易呵!整天、忙于应酬。
你谁呵?不干事,好!不干正经事……很好、很好!
今天、干啥?摸几圈?好!人,都筹划齐了、都懂得规则吗?!
……
来、来、来……都坐下。
与领导同志、打牌之前,尤要约法三章--
不、可以:让吃牌、有意出冲、有和也不和……等。
打牌,也要讲究个:清正、廉洁!
……
砌墙、砌墙……构建辉煌!
哈哈,又成啦!清一色,单钓、边九万!
看看、你啥牌,别有意出冲呵!你这啥牌?乱糟糟的?
哦,十三不靠?哈,该靠、还是要靠的!一个人打天下,累、难呵!
……
下半夜,把太太叫起来,给大家做宵夜。
太太,全世界第一大美人!女人之美,就在于她、蠢得无怨无悔!
吃完了宵夜,再继续、摸!
不摸了?为啥呵?输光了?真扫兴!不会、是打埋伏吧?!下次再摸,要多带点钱!
其实,打埋伏、也没办法。
人家的钱、装在口袋里,不能动抢呵!
放、他们走……
我自己、都很感动:我,真是个体恤部下的好官呵!
……
赶紧,叫大美人数钱。
多少?赢了3万多?不会数错吧?也不会有假币吧?
没错?全真的?好!每天、摸几圈……一月,就能赢100万;一年,能弄1000万!
可惜呵!老啦,我干不了十年了……
如果,能让我干上十年;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当个亿万富翁!
……
太太、一激动,搂着我要上床。
大美人同志,当领导干部、很不容易呵!
交公粮……就免了吧!
要想当个好太太,就一定要学会--体恤领导呵!
……
如今,在老百姓中、流行着一种“仇上情结”;这,很不好!
*,只是、少数人……
看我,这么大的干部,不是还得睡沙发?!
两眼、刚闭上,没有睡沉;太太,就叫了……起床,去迎接新的、美好的一天!
上班的路上,与我打招呼的人,都叫我:厅座。
大家,全都知道了。
现在,保密工作、做得真不好……
一路,我一再与大家解释:任免、还没有下达,不可以叫的。
……
进了会议室,大家的热情、有增无减。
不少人做手式,约我晚上:喝酒、洗澡、打牌……
我,点头微笑。
努力做到:做人,要低调。
……
会议开始了,老厅长宣布:我--
双规,而后交检察院……
呵,我双规?!比我*的人、有得是……
有没有搞错呵?!
……
没错?!
老厅长呵!是双规,那你卖啥关子呢?!你这不是害我吗?!
害得我昨晚,又吃、又喝、又洗、又赌、又受贿……岂不是又要多出几条罪状来么?!
完蛋!这下,我是彻底地完蛋了。
我爹在世时,经常教导我--
农民当不好,当兵;兵当不好,当工人;工人当不好,当作家;作家还当不好,就当官……
你要是连官、也当不好,那你、就只有坐牢去了!
爹呵,你咋就这么能呢?!几十年之后的事,你、是咋预料到的呢?!
……
其实,我是很了解我爹的。
他是--爬雪山、过草地,打鬼子、打老蒋,推翻三座大山……
结果,啥实惠也没有捞到;所以,就诅咒我。
他嫉妒呵!
……
爹,您的阴谋、终于得逞了呵!
我就要被抓起来了……清明,快要到了,没法给您烧纸了……
谁、来想念您呢?!
实在不行,您老人家……就自己、想念自己吧!
……
这次进去,不知道会判几年,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出来?
如果,还能活着出来,我就继续给大家写小说。
如果被打靶,就在此提前道别了--
亲爱的网友们,永别了呵!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阅历,不同的文学修养,不同的写作方法。虽然文风各异,但是,在写作中都特别注重内容集中、凝炼、感人,增加文采。
传说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吃甘蔗,先从梢吃,众人不解,问其缘故,曰:“渐入佳境”。笔者想,如果悟出其中的道理,写作恐怕就不难了。
(全文完)

第二章·写作记要
《写作记要》彭城奔牛编写
“文如其人,诗以言志”,写作是感情的释放。
生活中,每一个人的身后都有一段身世,收集起来都能编成一本厚厚的书。但是,为什么有的人能编成,有的人就编不成呢。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写作技巧。写作时不知道如何开头,如何收尾。不知道什么地方应该详写,什么地方应该略写。
不知道什么叫凤头,什么猪肚,什么叫豹尾。
大家都知道,写文章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还要不断地收集材料和阅读。还要多写、多学、多实践。初学写作,就象小孩学走路,不能怕摔跤。更不能因为怕摔跤就从此不走路了。写作要坚持不懈,要摔倒了爬起来。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写出好文章。
好文章要有好题目,题目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命题,一种是别人命题。自己命题可以“先有文后有题”,也可以“先有题后有文”。题目的随意性较大,作者可以根据自己收集材料的性质来命题。命题之后,也可以随时更改。别人命题就不行了,不能更改。比如学校或者科举考试,都是以命题文章为主,命题文章的题目是不能随意更改的。写作时要围绕题目的要求去写,还要避免不跑题。
……
题目,相当与人的额头和眼睛。题,是额头,目,是眼睛。好的题目在写作中尤为重要。也是文章最好的切入点。好的题目能产生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它能引人入胜,使人看了题目,一目了然。这就是大家经常讲的“首句标目”,“题好一半文”。
写文章不能面面具到,不能什么都写进去。不能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甚至连一个小小的石子都不放过。面面具到反而面面不到,这就是写文章的要点。
一、拟题的要求;
(1)、小,切口要小。提倡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
(2)、准,拟题要准。标题反应文章的目心,要准。
(3)、新,标题要新。标题新颖,能使读者过目不忘。
拟题的方法分以下六种:
(1)、主旨句开头,即开门见山直涉主题。开宗明义,直入就里,凸显了文章的主旨,犹如单刀直入。象“闲言碎眼语不多讲……”
(2)、排比造势,如:设问:“生命是什么?是云……是山……是水……”
(3)、直切场景,大幕拉开,演员登场。
(4)、形象开头,开头就进行形象描写。
(5)、景物开头,如描写山呀、水呀、厅呀、榭呀等景物。
(6)、先写结局,即倒写。它的顺序是,结局(尾声)——序幕——开端——发展——高潮。见《浅谈写作》。
总之,开头没有固定的格式,结尾也是一样。
我在《浅谈写作》中曾经说过。“写作不能有格式,有了格式就有了框框。有了框框就固定了人的思维,这是写作之大忌。”但是,没有固定的格式,不等于就没有格式。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这样一种形式。
写作技巧是前人的经验,感悟。吸取前人的经验,学习前人的感悟。就象在足球场上踢球,掌握了技巧,从任何角度都可以踢入。但是,要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掌握,不能在事先讲好的地方,用事先讲好的技巧来踢。这就叫“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二、片言居要;
起笔,势若炮竹,一鸣惊人。也就是说简洁明快,直赴主题。写文一定要记住,开头、结尾都不要太费笔墨,要做到惜墨如金。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三、开合有致;
文章开头部分,精雕细琢,引人入胜。
文章主题部分,开合有致,行如流水,真情体现。
文章结尾部分,犹如撞钟,嘎燃而止,余音缭绕。也就是“不言而言”,“言外之意”,“无声胜有声”,给读者留下思索的余地。
四、真情体验;有真情才能有才情。有感情释放才能写出感人的好文章,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的好作品。俗话说“胸有所积,不吐不快”。当然写作还要修辞,还要语言出彩。见《如何让语言出彩?》一文。
好的文章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
文章写到这里就结束了,因为在《浅谈写作》和《如何让语言出彩?》中,我已经对写作方法及技巧做了详细的描述和介绍。所以在这篇文章中,就不再多罗嗦了。
(全文完)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第二章·《四声八病》记要
《四声八病》记要·彭城奔牛编录
黄新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徐州市诗词协会第一、二、三届副会长,徐州市楹联家协会顾问。师承王力教授,出版编著有《日本历代名家七绝百首注》,《中华诗词教学》,《徐州诗咏》,《诗词曲联写作技巧谈》,《干红记》,《苏鲁豫皖边区行》等书籍。他对五言诗“四声八病”,做了如下解说:
古汉语分四声,平、上、去、入。(现代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元朝时曾把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中。元朝后,明、清王朝没有接受元朝的做法,还是延续古代做法。
平声三十韵部、上声二十八韵部、去声三十韵部、入声十七韵部。注:上海古籍出版社《诗韵新编》
四声为平、上、去、入。
八病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1、平头
五言诗第一句,第一、二字,不得和第二句第一、二字同声调。
如:今日良宴会,观乐难具陈。
平入    平入
平头——是指上下句头两字声调一致为平头病,并不是指都必须是平声。
如:仄仄平平仄(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平平仄仄平(平仄在对句中是相反的)。
2、上尾
王力《汉语诗律学》指出:出句句脚上、去、入具全是理想形式,否则犯上尾。临近两个同声小病,三个同声大病,四个同声严重上尾。
如:唐,储光箴《石瓮亭》;
遥山起真宇(上),西向尽花林。
下见宫殿小(上),上看廊庑深。
苑花落池水(上),天语闻松音。
君子又知我(上),焚香期化心。
出句句脚不能同一声调,同一声调就是严重上尾。
3、蜂腰
宋,《蔡宽夫诗话》云:“所谓蜂腰、鹤膝者,盖又出于双声之变,若五字首尾皆浊音而中一字清,即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即为鹤膝,尤可笑也。”
蜂腰:仄仄平仄仄
鹤膝:平平仄平平
蜂腰的例子:
如,张衡诗:
邂逅承际会
仄仄平仄仄(以浊音夹清音)
还有:坐地日行八万里
仄仄仄平仄仄仄
蜂腰在格律诗中是八病之一,但是,在楹联上却是合格的。楹联学家巧妙地利用格律诗的清规,编成嵌名联的合格联式。(句式)
如:X X 苏 X X
X X 轼 X X
变成一付很好的嵌名蜂腰格对联。
4、鹤膝
鹤膝的例子:
徽音冠青云
平平仄平平(以清音夹浊音)
5、大韵
《文镜秘府论》“五言诗若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用与新字同属一个韵部中的字。”如不能用津、人、民、尘、身、春等,否则犯大韵。
五言诗:X X X X X
X X X X 新
前面九个打叉的字中不能用新韵,用了叫犯大韵。
如,沈约诗:
汉壁含遗篆,名山多逸词。
遗、是支韵,词、是四支韵。
6、小韵
五言10字中不仅不能和入韵字韵同,不入韵与中间字,也不准同韵。否则,犯小韵。
如: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中、是一东韵,红、也是一东韵。中间也不能同一韵部,同了,犯小韵。
7、旁纽
旁纽,双声也,中间不能隔字。
如双声字:黄昏(h h)中间加一字,就不讲。
8、正纽
何谓纽?汉字四声,平、上、去、入。
纽以四声,正纽者,东(平)、董(上)、冻(去)、督(入),是也。诗词中,不允许一句有一纽中的两音。
如:冰冻起东风
东、风,放在一句中,犯大韵。
冻、东,放在一起犯正纽病。
还有:东邻存董酒(犯纽)。
“四声八病”,是编者在听完黄新铭先生诗词课后,根据课堂笔录编写,未经黄新铭先生过目,如有差错实系笔录之误,与黄新铭先生无关。“四声八病”,古已有之,今人解说皆取之于古人,大同小异,难免有雷同之处。
黄新铭先生深入浅出的解说,另辟蹊径,对初学写作诗词者很有帮助,特记之。
——公元2008年11月11日。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如何让语言出彩全文阅读 作者:彭城奔牛 《如何让语言出彩》由www.61k.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如何让语言出彩全文阅读页面。

三 : 好泡沫还是坏泡沫全文阅读 作者:倪金节

好泡沫还是坏泡沫全文阅读 作者:倪金节 《好泡沫还是坏泡沫》由www.61k.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好泡沫还是坏泡沫全文阅读页面。
房地产经济的冷峻观察者:好泡沫还是坏泡沫 作者:倪金节


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
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房地产泡沫是否会破灭已经成为几乎所有中国人热议的话题。从街头巷尾到茶余饭后,从纸质媒体到互联网络,这个国度的角角落落都被这个严肃而又令人稍感疲劳的话题充斥着。
每天打开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等门户网站,最显眼的位置往往都与房地产业有关,与房价有关的新闻到处都是,网友跟帖的积极性也是最高的,动不动就能产生成千上万条的评论和几百楼的言论“楼层”。有些网站看起来更像是没有医生的精神病医院。广大网友对房价似乎有着永远也说不完的意见,虽然其中多数的言论是充满着愤怒的情绪宣泄。
本书论及的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概念,我将其定义为房价的整体跌幅超过30%,与之相随的则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跌幅更大。
相信这样的房地产泡沫破灭,是多数“蜗居”族们梦寐以求的,但却是多数地产商、地方政府、银行所不希望看到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残酷的噩梦。当然,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对普通老百姓而言也未必意味着全是利好,因为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与之相随的则是中国经济可能会经历极度低迷的短痛,银行系统不良资产快速上升,我们将不得不改革深层次的经济增长模式,以期待经济复苏,进入新的增长周期。
书包网 www.61k.com

中国式次贷危机的逻辑(1)
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中国式次贷危机就将爆发,这是银行系统与房地产业纠缠不清的历史必然。当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时候,很多国人庆幸中国没有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甚至津津乐道于嘲弄美国“愚蠢”。其实我们亦在犯同样的错误。
严格地说,次贷危机是由美国聪明绝顶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金融家们捣鼓出来的“珍珑棋局”,属于高智商、高技术含量的金融游戏。中国要想爆发如此级别的次贷危机难度很大,而且中国也没有次贷业务,但是爆发类似次贷危机的危机的风险则是非常大,特别是在房价大跌的情况下。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树清曾经说过:“当房价下跌10%,不会对我行产生影响;当房价下跌20%,会有一定负面影响;当下跌30%以上时,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而我所说的房价下跌,不是指单个城市,更不是指具体的一两家房地产企业,而是指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的房价集体下跌。”
中国式次贷危机的隐患,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假按揭泛滥成灾。这一趋势如果继续恶性循环下去,银行不良资产率将加速上升。现在,贷款者的收入证明造假是公开的秘密,抵押资产的价值高估更是屡见不鲜。在炒房团群体中,甚至连房主的名字都可以是假借的,花上数千元收购身份证办理购房的事情,在民间亦是见多不怪的事情。有如此接近系统化运作的假按揭产业链条,自然中国的银行系统怪事频出。“没有贷不出的房贷,没有享受不了的优惠”,成为假按揭的最好注脚。房价在2008年之所以出现调整,就与信贷收紧和加强监管密切相关,而到货币环境极度宽松的2009年,假按揭死灰复燃也就不令人感到奇怪了。
经济学家谢国忠在2009年的一次经济论坛上说:“有人拿信用卡来付买房的首付款,用27张信用卡来刷首付,还办了按揭。原来那人家里就有一部刷卡机,还有更多的信用卡,自己在家就能刷卡。”以27张信用卡提现作为首付,并且居然成功办理按揭的现实,虽然或许只是个案,但却难免让人后脊梁骨发凉。
一组数据让我们对谢国忠讲的故事忧虑加深。截至2009年年末,中国工商银行银行卡发卡量已超过28亿张,其中信用卡发卡量超过了5 200万张,一年增加了近1 300万张,增幅高达33%,并在2009年一年内超越美国发现卡公司、美国运通公司和美国第一资本金融公司,成为仅次于摩根大通、美洲银行和花旗集团的全球第四大信用卡发卡行。
我们都知道,假按揭是骗取银行贷款的一种犯罪行为,那何以银行系统、开发商、购房者却如此乐此不疲,甚至蒙住了不少政府官员和一大批自住买家?应该说,金融领域相关法规尚不健全,使假按揭成为一种颇具“可行性”的融资方式。在中国目前的法律环境下,银行办理按揭贷款的环节中,对贷款人财务状况和还贷能力的考量凭证,几乎完全依靠收入证明。而收入证明极易伪造,且几乎不用受任何法律条文的约束。
以一张近乎无效的凭证作为验证是否予以放贷的标准,这无疑为骗贷行为大开方便之门。在一些金融制度、法律法规较健全的国家,考量一个人的财务状况和还款能力主要是靠看税单,因为税单很难造假,骗贷行为难以从制度层面找到漏洞。而目前,中国在这方面漏洞百出!

中国式次贷危机的逻辑(2)
第二个方面是房地产质量引发的信贷危机。当“还完贷款后,楼就没了,甚至楼没了还要还贷”这样的事件达到一定规模之后,社会民众必将难以承受,信贷危机也必将爆发。
由于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开发商良莠不齐,职业道德不高的开发商占总体比例较高,加上官商勾结,*现象甚是严重,这就使得房屋的质量往往会出现严重问题。在“房地产泡沫的‘罪’与‘罚’”小节,本书已经系统梳理了不少房屋质量出现问题的典型案例。
现在看来,房屋质量隐患将在未来10年之内集中爆发,“楼脆脆”、“墙歪歪”的出现宣告了房屋质量危机的提前到来。试想,耗尽一生积蓄的房奴们,最后却落得房子没有了,甚至不得不流离失所,可是银行的按揭依然要归还。那个时候,无良开发商早已如鸟兽散去,或者根本无力偿还。纵使有赔偿机制,在当前的法制环境下,其索赔的过程可以想象会有多么的艰辛。此时,房奴的生活状态彻底被打垮,更为糟糕的是却可能因为失去了抵押物的担保,不得不面临资不抵债这样悲惨的破产境地。这是中国式次贷危机的最大悲哀:居然源自房屋质量问题。
第三个方面是负资产者断供现象大面积出现。一些拥有多套房产的业主,由于是在高位时买入,当期的市场价还不及银行的按揭,而且一时又难以找到买家,归还贷款面临很大的压力。这时候,断供就成为持房人迫不得已的选择。
以2007年年底和2008年中国楼市出现的短暂调整为例。房价刚刚经过半年左右时间的调整,“负翁”便频频出现,深圳、北京、上海等地很多业主早已是负资产了。在深圳市的南山区、宝安区和龙岗区,负资产现象更是普遍。在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市场调整中,这三个区部分楼盘的跌幅甚至在40%以上。与之对应的则是,银行信贷遭遇违约的风险骤然上升。一旦全国性断供潮出现,银行系统的危机也将随即出现。
中国银行业在2004年之前,经历了理论上破产的危机。但在大规模注资、改制以及持续数年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形成了当前的不良资产率较低的良好形势。截至2009年12月末,中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 亿元,比年初减少亿元;不良贷款率158%,比年初下降个百分点。同期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比年初大幅上升个百分点。然而,2009年的天量信贷,使得银行不良资产率反弹,在未来2~5年将开始出现急升。一般而言,相对信贷投放高峰的出现,不良贷款反弹会有2年左右的滞后期。但在2009年过度宽松的贷款冲击下,房地产价格暴涨,进一步加重了银行业坏账的隐患。
虽然我们很难从年度资产负债表看出银行系统的资产质量,纵使在信贷井喷的2009年亦是如此。但是,如果我们回顾2004年之前中国银行资产巨额坏账形成的历史,就不难发现今日正在重复曾经的故事。未来几年,如果处理不当,接下来的银行危机将超过上一轮,更大的资金黑洞正在形成之中。
不过可喜的是,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以及个别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房地产信贷存在的巨大风险隐患,他们也在尽职地消除分内能防范的风险。金融危机和大萧条或许已经渐行渐远,但是中国的危机还没远去,而是离我们更近了。只要房地产业再次陷入深幅调整,被绑架的中国经济就不得不被拖下水。这是从房地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之后就注定了的悲惨结局。就如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所言,“现在买房是有钱人的游戏,就是在买泡沫,将来等着受罪吧!据我所知,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房地产泡沫能够消化掉的,所以,房地产泡沫破裂在所难免”。在本书看来,黄孟复主席所言的这一过程迟早会出现,而且是早出现比晚出现好。


银行不会死,房企将大量倒闭
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房地产商和银行系统应当是最先遭到打击的。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房地产商早就已经绑架了银行,所以他们喊出了“银行和房地产商,究竟谁先死”的奇怪问题。这种说法虽然有房地产商要挟中央政府别捅破泡沫之意,但也说明了银行与房地产商之间已经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害关系,“银行先死论”有一定道理。
是的,虽然银行系统在中国房地产泡沫堆积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并不十分光彩,甚至有助纣为虐的嫌疑。但是,银行系统在房地产泡沫破灭的过程中,一定不会死掉,更不会比房地产商先死。反而,房地产商将面临一轮新的洗牌,淘汰掉不少房地产企业。就像17年前从海南房地产泡沫中历练出来的万通董事长冯仑所言,“几年后当商品房市场只剩下30%的时候,多数企业将被迫卖儿卖女,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而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最直接的后果是让海南的房地产企业从最多时的15 000多家,减少到不足5 000家。
其实,只要想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就知道房地产商和银行本身就不在一个重量级上。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万科集团,也只有1 000亿元资产的规模,相对于资产规模动辄以万亿计的银行来说,谁的抗风险能力更强不言自明。
但糟糕的是,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商,而仅仅是中间商、投机商而已。
2008年11月,在北京后海荷花池畔的一个酒吧内,我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曹建海先生有过一次针对中国房地产企业性质的对话。他直言:“事实证明,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已经变为以‘剪径’(在偏僻小道上打劫过往行人财物)为主业。一个基本上不具备生产和服务功能的行业,凭借政府赋予的对城市房屋开发的垄断地位,居然获得了比包括建筑业在内的整个产业链高得多的利润,实在是令人吃惊。”虽然我对曹建海先生的一些言论并不十分赞同,但这一说法当时听起来倒觉得有几分恰当。
的确,设计由设计单位做,住房由建筑企业建造,开发商扮演的只是“中间人”或“皮包商”的角色。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曾经指出,中国有1/3的房产商将囤地炒地作为“主营业务”,中国特色的房地产业的投机性由此可见一斑。美国的大房地产企业,不仅拥有设计、施工单位,甚至还有抵押公司,是实实在在做事的企业。反观中国的房地产企业,曹建海博士的“剪径”论也就有了几分道理。
看来,消失一些房地产商也绝不是什么不可以的事情,它们的所作所为远没有它们自己所标榜的那样高尚。市场经济讲究的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任何行业、企业都不可能永远赚钱,特别是价格居然是所谓的“只涨不跌”。倒闭一些房地产公司,才能让他们从骨子里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虽然他们多数都学过经济学)。同时,这亦是优胜劣汰规律的必然要求,现在的房地产商参差不齐,不乏浑水摸鱼之辈,必须通过经济规律的作用,完成房地产企业领域的新陈代谢。否则,这个行业面临的行业秩序极其混乱的局面就难以有明显改善。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破解地方政府债务危机
一年前令人担忧的大萧条已经远去,现在看来它只不过是经济学家口中的假设。而中国经济增速更是取得了的骄人成绩,而且中央财政赤字依然控制在国际警戒线附近,没有出现大幅度跃升。难道这个世界上真有免费的午餐?
2002~2009年,中国的地价、房价一路飙升,期间一直未出现像样的调整政策,尽管相关的调控举措接二连三出台,但是始终未能控制住大局,所谓的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暂时仍是理想。国家的房地产业调控措施之所以大多陷入了“空调”的尴尬境地,其中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房价上涨是保证地方政府利益的重要途径,一旦房价掉头向下,地方政府的危机也将随之出现。如果土地财政收益因为房价泡沫破灭而大幅减少,尤其是在没有了土地财政的巨额收益的情况下,不少地方政府就会面临理论上破产的风险,债务危机一触即发。
目前,地方政府承担着高额的负债,债务融资已经到了几近无法承受的地步。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预计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这一可控范围内。
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债务在2009年暴增。据中国银监会估计,到2009年年底,地方政府的债务将从2008年的1万亿元上升至5万亿元。此等规模,相当于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的200%以上,其中80%都是通过银行信贷获得的资金。这其中还不包括“隐性债务”,可见地方政府的债务已经远远超过了风险控制预警线。
国家审计署在2010年1月发布的年度工作报告中特别提示:要重点关注、严格防范地方债务风险,而与此同时在2009年的扩内需项目中,45%的地方配套资金没有到位。财政部2009年代替地方政府发行了2 000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券,但实际上地方政府通过地方融资平台举债的行为早已经开始。
美国西北大学史宗瀚教授从数千个信息来源搜集了数据,包括监管文件、债券评级报告以及政府银行合作协议的新闻发布。据他估计,2004~2009年年底,中国地方投资机构的借贷总规模为万亿美元左右。这个数据绝非精确值,因为级别较低的政府实体和小银行的放贷难以跟踪。
虽然我们无法准确估计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究竟是多少,种种版本的数据都有着其内在的演算逻辑。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所有能搜集到的数据和事例都表明,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严重程度已高于此前政府的预计。纵使是以最小的万亿美元计算,地方政府负债也达到了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成,相当于外汇储备的七成。
对于2009年地方政府债务激增的主要原因,长期活跃在法律和经济分析一线的资深评论员马光远博士作过深入的分析总结。在他看来,原因有三:“第一是中央政府代发的2 000亿元的地方公债,这个显性债务在地方政府债务的总规模里占比甚小,引发大规模坏账的可能性很小。第二是中央要求地方政府跟进的4万亿元的配套资金,但在2008年房地产低迷的情况下,地方财政要筹集配套资金显然很困难。对于到不了位的资金,只能通过银行举债的方式体现,据估计,有些地方财政资金配套资金与银行贷款的比例高达1∶10。第三是在中央要求的配套项目之外,地方政府充分利用2009年难得的政策大放松的历史机遇,通过建立各种融资平台,以城投债的名义,向银行贷款,带动项目投资,负债规模呈现10倍甚至20倍的增长。”
在事实上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期待地方政府减少负债,简直是难以想象的。2009年的信贷暴增,使得地方政府的资金贫乏症得到医治,新增贷款激增遮掩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加上2009年土地出让金的大丰收,更让地方政府毫无近忧,在国内生产总值考核机制之下,官员才不管未来的远虑。
现在的事实是,房价泡沫已经成为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共识,房地产调控政策已经形成现实的决策,中央政府“挤泡沫”的决心坚不可摧。然而,大部分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基本是依赖土地出让收益。如果房地产泡沫出现问题,地方政府财政危机一触即发。
那么,在这样的“两难”困境下,如何防止因房地产泡沫破灭而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爆发,就成为现在必须要提前谋划的问题。正如资深评论员叶檀女士在《南方周末》上撰文所言:“以地方债务隐性增长为代价促进经济复苏,必须设立基本原则,一是不能造成市场体制的倒退,让上万亿元人民币的银行改革代价打水漂;二是必须建立地方政府透明公开的财政体系,以全民监督保障投资效率。”
但问题是,在目前实行“分税制”的大背景下,财权上移、事权下移,且地方财政过度依赖土地出让金,再加上近5万亿元的负债,使得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时候,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很难不爆发。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中日地产泡沫何其相似
时光飞逝,距离日本泡沫经济覆灭已经过去了20年。
现如今,中国经济是否会重蹈日本覆辙,已成为学术界、传媒界和政界时常争论的议题。众所周知,在20世纪80年代的10年时间里,日本6大城市的地价上涨了5倍,地价市值总额高达4 000万亿日元,相当于美国地价总值的4倍,土地单价则为美国的100倍。然而,1991年以后日本地价暴跌,导致此后长达10年的经济萧条,至今尚未完全恢复过来。
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长达30年的高速成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起今日中国经济的时候,往往都会拿日本泡沫经济作对比。这的确是一个令人难以忘却而又不得不从中汲取教训的经典历史样本。虽然从时代大背景来看,今日中国与20多年前的日本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泡沫经济的形成原因和社会对此的反应,则是出乎意料的相似。特别是,中日的房地产泡沫存在如此多的相同属性。
日本经济数十年的一蹶不振始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现在归纳起来,日本泡沫经济的成形有很多方面的表象,下面本书将重点介绍中国经济已经出现的与之相似的因素。这亦是中日地产泡沫的共同点。
第一,金融机构积极投身到房地产泡沫的疯狂堆积之中。当年的日本和今日的中国类似,土地价格不断飙升,土地作为抵押品的估价明显偏高。加上银行系统自身资金充裕,当年牛气哄哄、不可一世的日本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存在着严重的疏忽。银行系统放贷的欲望甚为强烈。由此,当房价暴跌,大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迅速蹿升,很多机构深陷破产的边缘。这与目前中国银行机构纷纷将房地产业列为优质贷款客户,房地产信贷不断破纪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中国故事的下半场还没有发生。
第二,所谓的刚性需求论成为房价看涨论者的口头禅。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且深受买房安居这种儒家文化的影响,加上当时土地价格不断上涨,这就使得“刚性需求支撑房价只涨不跌”的说法主导舆论界,购房者、投机者趋之若鹜。这与今日中国房地产界言必谈刚性需求及“丈母娘推高房价”等言论何其相似。
第三,持有环节基本没有什么税负,而交易环节却税负很重。这严重影响了土地的供给效率,市场交易费用过高,使得高地价支撑高房价,造成房价泡沫不断膨胀。这与目前中国极为相似,近期广受热议的开征物业税,目的之一亦是完善税制结构,改变持有环节税负不合理的问题。
第四,货币环境过度宽松,以致获取资金的成本极度低廉。为应对1985年“广场协定”实施后,日元升值给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日本央行从1986年开始将基准利率从5%拉低到25%,直到1989年5月底才开始升息。低利率环境使得日本的基础货币大幅增加,流动性过剩成为那个年代日本经济学界最时髦的经济词汇。这与中国目前极度宽松的货币环境、天量信贷、流动性泛滥等词成为专家学者之间、街头巷尾之内的流行词汇是何其相似。
第五,宏观调控目标定格在消费物价指数通胀,而不是十分关注资产价格。由于大量资金流入资产市场的时候,日本央行并未在意,使得资产价格泡沫不断被吹大。而当流动性过剩使得消费物价指数通胀明显之际,日本央行为了遏制通胀,开始收紧货币,这就成为日本资产泡沫破裂的导火线。现在看来,放任泡沫扩大所造成的损失,远比错误地采取紧缩政策,而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严重。这与目前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逻辑如出一辙!
上面的五大中日资产泡沫共同点告诉我们,制订宏观调控政策必须充分认识到资产泡沫的潜在发展方向,要作出明智的能够“防患于未然”的决策,虽然现在寄希望“止之于未萌”已经不切实际,但至少是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对于中国决策部门而言,未来几年内一定要认真处理以下几个问题,才能防止房地产泡沫破灭后重蹈日本覆辙。
首先,人民币升值问题必须统筹把握。现在看来,如果人民币再迎来一轮毫无悬念的必然升值周期,将会使中国的资产泡沫随之进入加速上升周期,资产泡沫化和经济泡沫化程度将达到巅峰,并有可能成为中国资产泡沫最后的疯狂。因此,虽然人民币在未来的升值趋势基本确定,但是绝不能再出现单边升值周期,使国际热钱具有无风险套利的机会,这是防止资产泡沫突然破灭的法门。
其次,在消费物价指数通胀还没有出现明显失控之际,就应该格外关注资产价格的泡沫化,甚至可以编制资产价格指数(衡量资产价格的指标),及时监控泡沫化程度。还可以提前通过政策组合拳阻止房地产价格再度暴涨。房地产市场已到了必须维持稳定健康发展的阶段,否则后果极为严重。
再者,我们要处理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与短期内国内生产总值“保八”的关系。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过于放松货币环境,乃至相信靠“撒钱”就能保证经济长期发展的谬论。从本质上说,经济发展需要依赖实实在在的制造业的健康运行,而非财政货币政策的刺激,经济刺激只能是起到短期之效。
最后,各级政府和官员对房地产业的非理性繁荣不可视而不见,更不能在其中扮演推波助澜的角色。日本在地产泡沫破灭之后的作为,值得我们借鉴。日本政府在1990年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房地产价格和打击投机行为的措施,并最终取得了长达11年左右的地价房价“双稳定”的大好局面。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只涨不跌”的价格,更没有免费的午餐能够享用。就像20世纪80年代,很多日本普通民众和投机人相信由于土地资源紧张,日本房价将永远呈现上升的曲线。这与目前中国的很多投资人、专家学者的“坚硬泡沫”论如出一辙。
这个时候,重温日本泡沫经济的覆灭,对比中国房地产泡沫,让人不禁掩卷长叹!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农民工不能成为房地产人质
房地产业一旦出问题,中国的农民工群体将会遭受巨大的打击,所有的房地产项目都有农民工群体参与其中。但是,农民工可能大面积失业,不能成为房地产泡沫不能破灭的原因,更不能将农民工作为房地产业挟持政府的“人质”。
投身房地产业的农民工,或者称之为建筑工,多数都是从事着技术含量低、以体力为主的粗重活儿,他们在城市过的生活也可谓是农民工的“主流生活”——靠出卖劳动力赚取微薄的收入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
正如新华网的一篇题为“城市中的农民工生活调查”的文章中所描述的:“一座城市对一位农民工来说就是一个梦想。不管是霓虹闪烁的豪华饭店,还是大街小巷的摊点;不管是建筑工地的脚手架,还是高楼大厦的门卫岗亭,都蕴藏着他们对城市的寄托、对生活的向往。”
对于本已生活得无比艰难的农民工来说,没有人希望看到因为泡沫破灭而带来的行业萧条使得他们的生活更为艰难。然而,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的悲惨境地,绝不可以单纯依靠房地产业,让他们以每天干10个小时以上的重活儿,来赚取微薄的收入。如果不从整体社会制度层面考量,房地产业再怎么火暴,农民工得到的收入表现在边际收益曲线上仍然是接近直线。
实际上,目前中国农村的现状与十多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农村人口红利已经被过度消耗,濒临枯竭。虽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才完成了一半,每年都有近1 000万的农民进城,但是从农村的现状来看,未来10年更应该鼓励让一部分农民回流农村,而不是大多数青壮年农民一年常住农村的时间1个月都不到。
自从放开人口流动政策,中国农村数亿廉价劳动力大量涌至城市,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服务。据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一年之内在城镇常住6个月以上的农民人口超过2个亿,加上短期流动到城里找工作机会的农民工,保守估计总人数有3个亿。这可谓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了,这3亿农民工已相当于美国与欧洲劳动人口的总和。“三农”的逐渐城市化,已经使得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幅度下挫,土地因之出现了大量荒芜,年富力强的劳动力也大多不会留在农村“男耕女织”。要是在过去“自家有肉”、“自家有粮”的情况下,很难设想会出现2007年猪肉和粮食价格暴涨的情况。
自1999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减少,已不能满足当年消费。比如,2003年人均粮食拥有量降为333公斤,仅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幸而,这几年在惠农政策的一再推动下,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2009年更是超过1061 6万亿斤,实现了连续6年增产。
但是,粮食与食品价格却在2007年之后出人意料地持续大幅度上涨,这表明虽然粮食丰收,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新增量已经无法满足中国经济对粮食的需求。
现在的现实是,虽然2004~2007年,每年中央政府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的,但是地方政府却没有把农业问题放在首要位置,不重视农村和农民利益问题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地方官员总想着怎么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目前各地已有182个地方提出要建设国际大都市,若是眼里心里都在想着建设大都市,何来心思改善农村人口红利面临枯竭的问题呢?
可偏偏经过这么多年的劳动力转移,农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累积效应已经显现,如若再不高度重视农村人口红利枯竭的问题,并设法提高农民的务农收益,消费物价指数或许将以“咆哮”的方式向国人警示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要想防止更为严重的通胀出现,让农村的经济结构回归正常,治本之策理应是改变农村目前的经济格局,将部分劳动力回流农村,彻底解决留守农村的农民多是“老弱残孤”的现状,从根本上调动大多数农民再度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而不是仅仅采取一些临时性的管制政策来平抑农产品价格。
所以,现在到了城市反哺农村,全面提高农民收入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时候,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国民待遇,有尊严地在城市里安心地工作、生活。没有公平、正义、人性化的制度法律的保证,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只会在本已痛苦不堪的环境中,不断地重复着没有尊严的生活。
与此同时,可以大力推动农业大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如2010年1月通过的皖江城市带发展规划,对于解决安徽农民工就近工作问题就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到时候,纵使房地产泡沫破灭,农民工失业问题也不足为虑。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蜗居”一族更需未雨绸缪
房价暴跌是多数处于中低收入阶层,目前依旧“蜗居”的人们的共同心声。毋庸置疑,一旦房价大幅度回落,对于已经长时间储蓄的阶层来说,购房的时机也就来临了——只要他们不是在做抄底的美梦。然而,“蜗居”一族却也有可能成为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主要的受害群体之一。
按照房地产泡沫破灭的逻辑,与之形影不离的链条是“房价暴跌——银行危机——与之相关的数十个产业委靡——实体经济萧条——失业增加——中低收入阶层收入下降甚至失业”,这样的恶性循环链条的形成已经经过多次历史实践检验。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导致的世界经济衰退,以及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美国失业率蹿升至10%以上,实体经济增长乏力等都是泡沫经济破灭的后果。
而从现在中国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绑架的程度来看,房地产业与数十个上下游产业之间已形成极为强烈的同生共荣关系,只要房地产业稍有风吹草动,这些产业势必会随之出现低迷。如2008年年底,房价的短时间小幅度下跌,就导致了建材、钢铁、水泥等产业的日子不是很好过。
而与房地产业关系最为紧密的银行业更是不希望看到房地产价格暴跌。一旦不良资产率再次大幅度攀升,中国的银行业极有可能重蹈上一轮银行改制前的覆辙,甚至不排除不少银行可能再次陷入“理论上破产”的尴尬境地。
在2008年年底“4万亿元”方案启动之后,很多地方政府“跑步”到发改委要钱要项目,再加上2009年全年10万亿元的新增贷款,任谁都难以想象,中国的行政效率和银行运营能力已经足以将如此庞大的资金在短短几个月内合理分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难以想象的。而不容否定的现实是,在未来四五年内,中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率将急速上升。如果房地产泡沫破灭,那么这个比例的上涨速度或许将翻番。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已经开始担忧,这轮不良资产可能将在2012年之后大面积出现。
因此,可以说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中国经济将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快速下滑,这是任由房地产业绑架中国经济必须要承受的后果。届时,“蜗居”一族的生存困境或许将在短时间内再度恶化,但对那些彼时已经有购房能力的群体来说,则喜大于忧。最惨的则是那些纵使房价跌幅超过50%,依旧无能力购房的群体。故而,对“蜗居”一族来说,从现在开始,不管未来房价走势如何,都应将认真储蓄和理财当做第一要务。第三章十年增长泡沫化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十年增长泡沫化
十年增长泡沫化历史会记住,2009年,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短短数月内中国经济就在数据上实现了V形反转V形反转:股市术语,当股价稳定持续跌落之后,戏剧性以与下跌时同样的速度回升,因此在图表上表现为V字般的移动轨迹。V形走势是一个转向形态,显示过去的趋势已逆转过来。——编者注:的经济增速,33万亿元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规模,60万亿元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消费物价指数渐入正值,近23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等等。
然而,这一切却是以继续堆积信贷泡沫、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为代价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延误了中国经济的结构化改革之路——为了拯救实体经济,资产市场的泡沫被再次大大地吹起,而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之路,亦将更加漫长。
而刚刚过去的十几年,是中国全面进入泡沫经济时代的重要时期,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与泡沫共舞,体验着全民“吹泡泡”的喜怒哀乐!
三百年前,英国诗人弗朗西斯?夸尔斯问道:“什么东西比风、火乃至精神更轻?”“一个想法。”他自己答道。“那么什么比想法更轻呢?是这个泡沫世界。”中国经济在过完充满泡沫的21世纪头10年后,在泡沫中歌唱的既得利益群体希望看到的是这些泡沫永远不会被挤掉,下一个10年的中国经济继续在泡沫中飞扬。但事实会如他们所期望的那样吗?
那么,站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刚刚开始的这个时间点上,让我们首先往前倒推十几个年头,来探寻中国经济这些年来的脉络,从整体上展现出中国经济泡沫化的“美丽”画卷。因为无论是股市还是楼市,抑或是持续多年的两位数经济增速,都与这些年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密切相关。


经济增长结构日趋畸形
刚刚过去的10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迅速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黄金时期。十多年前的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余波刚刚平息,在中央政府强有力的危机应对措施下,这场危机没有继续朝着“以邻为壑”的悲惨境地恶化。在随后世纪之交的几年,中国经济经历了深幅通货紧缩的困扰,直到2002年以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通缩的阴影才逐渐远去,但随后又不得不承受高通胀的困扰,加上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也让中国经济不断承受着泡沫化的重压,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都显得十分脆弱。
1998年,中国启动了住房市场的改革,特别是2003年之后,中国楼市一飞冲天,开始了持续多年的繁荣景象,房价暴涨成为常态,房地产业也成为中国经济不得不依赖的最重要的产业,因为它直接带动水泥、钢材、建材等各产业的发展。而股市则是经历了五次大轮回,从泡沫诞生、膨胀,再到破灭,让投资者着实体验了一把坐过山车的滋味。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从1998年的不足8万亿元,到2002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经过之后3年中国经济每年保持10%以上的两位数增长速度,在2005年随即就突破了15万亿元。紧接着,2006年和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继续快速增长,迅速突破20万亿元和25万亿元两大关口,2008年在金融危机导致第三季度经济增速跌至的情况下,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依然毫无悬念地突破了30万亿元。而2009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33万亿元。让人不得不感叹经济增长的速度之快。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亦从2003年的1 000美元到如今突破3 000美元,也有3倍的增长。
从数据统计上来看,中国经济似乎已经强大起来了,但是详细分析中国经济结构,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经济面临着长期增长不可持续的风险,如果不加大结构改革的力度,下一个10年的增长将无比乏力。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前期,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新兴经济体,经济结构决定了其“高增长、大起落”的特点。但是,这10年的经济增长却是以牺牲经济结构调整,投资消费比例严重失衡,货币泡沫不断吹大和资产价格持续膨胀为代价的。
按照2009年的经济数据计算的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已经高达67%(22万亿元/33万亿元),而对应的2008年这一比例为57%(17万亿元/30万亿元)。按照2009年96万亿元新增贷款(2009年年末的贷款余额近40万亿元)和33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信贷与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为121%(40万亿元/33万亿元),而这两个数字(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信贷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几年前还一直稳定在50%和120%以下的区间,相信未来还会进一步上升。
如此高的比值在世界经济历史上都极为罕见,在中国自己的经济历史中也属于异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继续上升,“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编者注的基本规律只会让消费需求的启动更加艰难,经济结构的转型也就只能被这场突然来袭的金融危机所阻止。
实际上,如此畸形的国内生产总值结构也只有在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之前出现过。而现如今的中国,信贷增速难以遏制,接下来可以预期的是,若想在2010年继续“保八”,那么中国政府唯一的选择就是继续让投资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升,同时让新增贷款保持持续增长——至少不能明显少于2009年。因此,要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基本看不到什么实质的希望。这是目前中国经济最大的尴尬!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银行疯狂撒钱,泡沫持续堆积
2008年第三季度,随着雷曼兄弟的破产,中国经济遭受了货币政策持续从紧,以及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双重打击,经济大萧条一触即发,持续多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面临夭折的风险。为此,中央政府迅速启动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并实行了事实上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多重政策的保驾护航之下,中国经济在2009年第一季度后开始走出谷底逐渐回暖,包括工业增加值、采购经理指数(PMI)、发电量在内的诸多经济指标也随之回归正常,之后几个季度披露的经济数据也都吹来了阵阵暖风。
然而,2009年的经济快速回暖,与1998~2008年这10年的经济发展相比,其对货币政策的依赖、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偏重达到了最为畸形的程度。
2009年各项经济指标纷纷创下新高足以说明这些问题。新增贷款同比增速高达96%,创下建国以来的新高;2009年12月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2768%,创下1994年以来的新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1%,创下1993年以来的新高;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23%,创下了1968年以来的新高。
实际上,摆在中国经济面前的无非两条路,这也决定了中国经济下一个10年的运行模式:(1)继续走增长结构加剧失衡的,以保持高速增长为第一目标的路;(2)痛下决心,实施凤凰涅槃式的脱胎换骨,优化经济结构和升级三大产业,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然而,从2008年9月中国开始启动全方位的经济刺激政策,以制止急速下滑的经济增速以来,实践证明,原有的增长模式已经进一步加固,短短数月间将前几年试图扭转结构失衡的成果毁于一旦。无论是前文提及的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信贷与国内生产总值比,还是广义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比(接近180%),现在都已经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以及广义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快速上升,最为直接的导火索即是2009年的经济刺激计划。在全年放出96万亿元的新增贷款,和大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上马的推动下,这两个比例的急速上升也就不足为怪了。实际上,在第一轮“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推出5个月后,对新一轮经济刺激方案的呼声居然节节高升。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传言和误解”后,推出新的经济刺激计划的议案最终未能成行,这是幸事。否则,全年96万亿元新增贷款未必打得住!
短期来看,目前的中国经济形势远没有乐观者想象的那么美好,“W”形走势更可能取代“V”形走势。在出口形势依然严峻、消费需求依旧低迷的当下,适当经济刺激当然必要。但是,如果继续沿用经济刺激的固有思路,完全按照“财政货币政策撒钱——信贷环境无比宽松——固定资产投资急升”的逻辑,那么这样的“撒钱式”的经济刺激计划可以休矣。
因为这种模式只会导致经济结构加速失衡,带来的只会是资产市场的非正常性的火热与繁荣。在2009年A股市场的熊市中反弹幅度超过了50%,房地产市场迅速结束2008年的颓势,在前几年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增长。这些正是一年多的经济刺激带来的直接效果。如果接下来宏观的流动性继续大幅度攀升,那么资产市场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大幅泡沫化的趋势就难以避免,而这只会重蹈上一轮景气周期的覆辙。
实际上,中国信贷市场的运行思路是以行政手段迫使贷款流出银行。这种做法只会让那些其实并不缺钱的企业和炒家更为有钱,而对那些极度依赖贷款的中小企业以及一些二线和三线城市的中小开发商的资金链却难以产生效果,它们依旧难以通畅地获取资金。而这些企业却是在这一轮经济衰退过程中最迫切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撒钱”并未撒到这些企业的头上。
虽然从克服通货紧缩的角度看,货币主义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撒钱式”逻辑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放眼全球,无论是美联储还是欧洲央行,在这几年也都处于“撒钱”的过程中。但是,还没有哪个国家的“撒钱”效果如此立竿见影,美国和欧洲的信贷市场在2009年第二季度才开始稍稍破冰而已,“惜贷”的局面并未完全得到缓解,而中国在行政手段的强力护航下,早在2008年11月信贷数据就开始井喷,当月新增贷款高达4 000多亿元,而之前的10月仅仅为1 000多亿元。难怪最有才华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同时为专栏作家的保罗?克鲁格曼都惊呼看不懂中国信贷市场。
严格地说,经济存在着一个系统性极强的模式,自有其内在的关联和运作方式。财政货币政策主要是为了调节经济运作中出现的周期性偏差,稳定物价和保证增长。类似于中国的这种以行政手段来“撒钱”,来强力启动经济,很多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但绝对不能成为加速经济结构恶化的元凶。行政式的“撒钱”,只会制造资源错配,其对中国经济的危害足以致命。
而比“撒钱式”经济刺激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出台更多能够贯彻得力的产业扶持和结构优化政策。特别是自经济下滑以来,虽然间接性的就业政策已经出台不少,但是一直还未出台直接的就业政策。没有总揽全局的就业大政方针,只会让本已积重难返的高失业继续恶化,这又会形成对消费需求的恶性影响。
因此,“撒钱式”经济刺激政策,请至少在2010年、2011年和2012年逐渐停止。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头衔泡沫化彰显经济浮躁
与中国经济急速泡沫化同时进行的有趣现象是,中国职场的头衔泡沫也悄无声息地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且这一泡沫有越吹越大的趋势。199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在侯耀文、黄宏表演的小品《打扑克》中,那句至今让人记忆犹新的“十张名片九个经理,就剩下一个还是经理助理”的名言,现今或许需要改成“十张名片九个总经理,就剩下一个还是副总经理”了。当下头衔的泡沫化程度,与16年前相比,已经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了。
我的一位两年不见的老朋友,某次重逢之时在他递给我的名片上赫然写着“某某公司CEO”,这让我自愧不如了好几天,但后来从其他朋友的口中得知,他的公司不过是他自己和几个年轻人凑了几万块钱组成的一家从事软文发布的小公关公司。
另外一位在大学时候时常一起去攀登学校后山的哥们儿,才半年工夫不见,就陡然从人事专员升级为战略发展中心总经理。
在一次由和讯网举办的基金论坛上,我遇到了一位来自美国的对冲基金经理。参加过这种论坛峰会的朋友都知道,这种场合简直成了名片泛滥的地方。只要一有时间空隙,立即就进入名片漫天飞的阶段。那位美国的基金经理告诉我,他在美国10年时间发出去的名片,还没有他来中国10个月发出去的多。让他最为迷惑的是,商业场合惠赐名片本无可厚非,但是在中国,几乎任何场合,无论是私人朋友聚会、旅游,甚至在餐厅吃饭时,中国人都有交换名片的习惯。
的确,现如今除了国有企业由于基本上依然维持着原有的层级结构和称谓,科员、处级、局级、省部级等级森严,不至于泡沫化乱了规矩,其余私有企业职员名片上印制的头衔中的大部分让我们不敢轻易判断该人的职责和权限,这与十几年前一看对方名片上的头衔就知道此人是干什么的截然不同。
是的,如同房价和股市等资产价格泡沫不断飙升一样,这年头头衔泡沫一路走高的迹象亦是越发严重。头衔泡沫化,意味着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浮躁化问题。多数人都想赚快钱、轻松赚钱,都有一夜暴富的心理,而不想通过辛勤耕耘、发展制造业,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赚取利润。他们更愿意在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和期货市场上赌一把。不少人打出泡沫化头衔的目的,仅仅是一相情愿地为了以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忽悠”合作对象。
由此可以推升到中国经济的浮躁症。刚刚过去的10年,虽然中国经济保持着年均9%以上的增长速度,但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环境成本却急速上升。在极其浮躁的经济环境之中,省、市、县各地方政府,为了各自的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地进行着资源消耗型、粗放堆积型的经济竞赛,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现象层出不穷。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约束。比如,如果位于中部某省的甲市有产值过千万的石化企业,成为该市经济发展支柱,那么与之毗邻的乙市则会考虑也模仿甲市引进石化项目,而不管自身的水源、能源的发展现实。这种本质被扭曲的不服输心理,在畸形国内生产总值考核的压力之下,渐渐形成社会氛围,很多地方一窝蜂似的上类似的项目,而不管长远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这近乎是变态式的经济浮躁,所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带来大量的资源浪费和低质量的国内生产总值政绩。如果时常在中国的各级城市旅游,我们会发现前几年看起来还崭新的建筑,在第二次去这个城市旅游的时候已经被拆除,新大楼拔地而起。而我们却已经分不清自己到底在哪里,因为曾经的地标记忆不复存在。
试想,如果完全按照追求国内生产总值规模的思路发展经济,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将所有的竣工项目过几年就拆除,那么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一定能涨到天上去。但这显然只会让经济增长彻底失去根基,带来的只能是财富的毁灭。
而在中国最广大的农村,像石化、造纸、纺织等高污染项目,往往成为那些所谓的富裕村镇的经济命脉,而与之伴随的则是工业垃圾带来的重度污染,甚至出现令人毛骨悚然的矮人村、癌症村。
而资产市场的浮躁情绪,则是中国转型社会难得“美妙”的风景。现如今,炒股票和打麻将、玩升级一样趋于全民化,从乡间村头到大学校园,从刚成年的中学生到大爷大娘,股票成了茶余饭后最重要的谈资。不炒股票,似乎平时聊天的时候就少了和朋友交流的资本,甚至逐渐被排斥在交际圈外。投资者期望着一夜暴富,期待每天能够涨停。上市公司希望一次完成所有的圈钱,一旦负债率上升,不是想着如何改善经营管理和发展思路,而是想着到资本市场再融资以稀释负债率。纵使是自诩以稳定市场为己任的基金,也只不过是“大散户”的代名词而已。炒房团、房虫等词汇的出现,则意味着房地产业真正进入了全民炒作的时代。
不仅仅是资产市场,现在的中国已到了无所不炒的地步。手机号码、车牌号、QQ号等凡是能与稀缺靠上边的东西,都有着被炒作的可能。100万元的139手机号,500万元的京A车牌,早已经不是新闻。在处于转轨期的中国经济中,这种浮躁一次次被放大。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2000~2010年这10年,中国经济却给人一种过于追求速度的感觉。态度决定命运,中国未来需要以更加坚实的心态,科学看待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富裕程度和制度改革等议题,谨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克服经济浮躁,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顺畅,早日完成现代化目标。


虚拟经济非理性繁荣
席卷全球的美国金融危机尚未完全褪去,中国经济却已经开始走上了美国的老路,即通过极度宽松的货币环境和低廉的资金成本,刺激资产市场等虚拟经济领域,造成虚幻的财富效应。经过十多年的酝酿,目前中国的虚拟经济已经开始进入新一轮的膨胀周期。
中国股市在2008年10月触及1 664点的底部之后,在2009年实现了几乎翻番的上涨行情。房地产泡沫在2009年的堆积更是让人匪夷所思。全年全国商品房均价为每平方米4 695元,同比上涨近24%。其他资产价格亦有可观的升幅,整个中国经济界一片歌舞升平,俨然经济危机完全消失的景象,每个人的脸上似乎都洋溢着笑容,开发商、金融机构和经济学家弹冠相庆。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房地产和股市朝着泡沫化行进?有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是实体经济复苏导致的预期向好,甚至以股市和房地产是经济晴雨表的经济理论来分析资产价格的行情。这显然是一种大而化之、无比宽泛的解释。我们不否认实体经济正在朝着复苏的方向前进,出现大萧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这绝对不是虚拟经济急升的根本推动力量,甚至连直接原因都算不上。而更为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货币信贷的超比例扩张,泛滥的流动性使得投机炒作之风像在金融危机之前一样肆无忌惮。更使得虚拟经济非理性繁荣,而实体经济复苏步伐蹒跚。
正如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黄方毅先生所言:“中国为了救市,2009年动用了将近10万亿元的信贷投放,两个‘五年计划’10年信贷投放一共才10万亿元,这下我们一年就投了两个‘五年计划’的10万亿元,这个10万亿元投放后,大家看到的是实体经济脆弱复苏了,然而却催生了严重的资产泡沫。经济危机不是通货膨胀引起,而是资产膨胀引起的。”
从中国虚拟经济的规模来看,2007年10月,沪指在冲破6 000点之际,中国的资产证券化率首超100%,接近欧美发达国家的平均证券化水平。2009年8月份,A股市场站上了自1 664点起步的新高点3 478点,截至本书完稿的2010年2月底,这一高点尚未被突破。而与之对应的A股市场总值18个月来首次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二位,总规模与之前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规模相当。不断攀升的地价、房价,以及不断飙涨的股价证明了股票市场已经具备随时再度开启大泡沫的可能。
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沪深股市总市值达到25万亿元,而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3万亿元,证券化率也达到75%以上。对于一个正处于城镇化中期、工业化前半段的新兴转轨经济体来说,这样的资产证券化率并不低。
在资产价格节节上升的同时,我们看到的是实体经济的萎缩。虽然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依旧一如既往地堆积着,但制造业是如何艰辛超出了多数人的想象。本书将在第五章详细解剖目前中国制造业是如何深陷泥潭的。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背离,是目前令欧美发达国家非常头疼的问题,也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不相称,不符合老庄哲学的“有无(虚实)相生”的基本逻辑。当今全球的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只有60万亿美元左右,而全球金融衍生品的总市值却超过了681万亿美元。真实经济和虚拟经济背离的严重程度可见一斑。1980年的全球金融资产与全球年产出的比例才达到109%,而现在已达到那时的10倍左右。这绝对是世界经济的不能承受之重。
经过此轮金融危机,随着各大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纷纷去杠杆化,虚拟经济的规模将大幅度缩减。681万亿美元至少要砍掉381万亿美元,而实体经济规模也会因为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将萎缩20%~50%,即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将回到30万亿~40万亿美元左右。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个矛盾,即如果企图拉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比例,那么纵使虚拟经济回到300亿美元,而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同时也在萎缩,这一比例依然偏高。故而,如果政治家敢于下狠心,将虚拟经济几乎完全摧毁(回到100万亿美元),才能让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对匹配。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试图让美国经济回到实体经济时代,但痼疾已成,在短期内难以逆转。
上述过程的实践将极其艰难,并且需要各国政治家长时间筹划才有可能实现。但从中我们依旧能够总结出对中国经济的有益教训:切不可过快发展虚拟经济,特别是依赖无比宽松的货币流动性来盲目地堆积虚拟资产价格的泡沫。当前,中国还没有全面进入金融衍生品时代,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还处于刚刚起步的时刻,虚拟经济泡沫尚在可控范围之内。
这个时候,控制好虚拟经济发展的节奏,就显得尤为必要。
在2004~2008年流动性过剩的时期,我曾经在MSN上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经济研究院的管清友博士聊到,与其让流动性堆积起股市和楼市的虚拟经济“双泡沫”,不如通过各种途径,将这些过剩资金引导至能够做实中国实体经济的行业中去。2008年,随着金融危机悄然而至,以及多年经济问题的叠加,决策层一下子将全部精力用在了拯救经济,不让其萧条的斗争中。而斗争的一大结果是,资产市场的泡沫被再次大大吹起。现在,我们又面临着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但我们似乎在重蹈2004~2008年的覆辙!
是的,即便是通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种老办法,克服了经济危机的风险,然而,困扰中国经济的一些根本性结构问题依旧,产业升级之路并未因为股票市场红红火火而有所改善,劳动密集型企业依旧脆弱,企业技术含量也没有实质性提升,金融体系依旧单薄。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才是导致中国经济大而难强的最根本性因素。美国虚拟经济过度繁荣的经验教训不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接受现实,学会与泡沫共舞
并非危言耸听,2010年有可能成为中国资产价格泡沫加速堆积的又一个年份。如果2010年政府再放出一个7万亿元以上的新增贷款,中国的资产泡沫将进入最后的疯狂阶段。这一泡沫有可能在2012年之后开始出现破灭。
对于2010年资产泡沫加速堆积的原因,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流动性充裕格局难以改变,全年新增贷款低于5万亿元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新增贷款要一下子从2009年的10万亿元回落到2007年的万亿元和2008年的万亿元,实在是不大现实。与之对应的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亦将不会低于25%,由投资支撑的经济增长亦将难以在短期内结束。这些都会促使资产价格泡沫在2010年继续膨胀。
虽然央行在2010年刚刚开始时已经通过提升存款准备金率来收紧货币,但这只代表极度宽松的货币环境或许将结束。央行也开始意识到通胀预期的成形、流动性泛滥和热钱肆虐等问题,但是在消费物价指数没有出现明显上行压力之前,货币政策不可能有实质性转向。根据过往的经验,货币紧缩周期一般是在消费物价指数通胀确定、经济过热明显之际才会真正到来。
当然,在2010年,只有一种可能的突然发生才会使货币政策转向。这就是在美元贬值和大的金融机构危机已过的形势下,全球商品价格极有可能在2009年整体翻一番的基础上再暴涨50%以上,比如,石油价格升至每桶120美元,铜价涨至每吨8 000美元,CRB指数CRB指数:Commodity Research Bureau Futures Price Index,即商品研究所期货价格指数。CRB指数创立于1957年,是以一揽子的商品价格为组成成分,在此基础上计算而得到的商品指数,反映的是美国商品价格的总体波动。——编者注再升20%,到达600点。
彼时,输入性通胀压力将骤然增加,加上无比泛滥的货币流动性,消费物价指数或现 “咆哮”式的跃升,将中国经济一下拉回到金融危机之前的过热境地。如果这样的话,或许在2010年的某个黄昏,当你匆匆准备下班的时候,央行加息的资讯将突然打乱你的思绪,你不得不对货币政策的走向作出新的判断。
房地产市场方面,虽然中央政府在2009年年底出台了“二手房营业税2改5”、“国四条”、“国十一条”、“土地出让金首付50%”等一系列遏制房价疯涨的调控组合拳,但这些政策尚未触及土地财政、炒房资金链等导致房价暴涨的元凶。组合拳效果如何,有待观察。现在尤其要警惕这些看起来为了打击房地产泡沫的政策有可能在具体操作中变味,反成房价进一步上涨的推力。
以“土地出让金首付50%”为例,这只会作用到对市场影响力较小的中小开发商的资金链条上,而对真正居于领导地位的大型开发商几乎没有效果。在目前货币环境如此宽松、银行系统不断放出巨额资金、大量热钱来势汹汹的情况下,只要房价上涨预期不变,将土地出让金比例提高至50%并不足以吓唬到这些开发商。相反,它们将进一步危害银行系统。
因此,必须尽最大努力避免这一政策可能导致的两个后果:第一是进一步恶化中小开发商的生存环境;第二是让大型开发商竞拍土地时的竞争对手更少,土地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如果那样的话,直接的结果就是房地产商的定价能力再获增强,房价继续上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对于泡沫膨胀到如此程度的中国房地产业来说,在我看来,最为有效的调控手段只有两个,即终结土地财政与开征物业税。但就目前而言,尚不具有可行性,故而,房地产业日益膨胀的泡沫在可见的未来也就难以出现实质性破灭。这也是我相信房地产泡沫在2010年仍将继续膨胀的主要原因。
对于城市化水平依旧不高、市场经济体制未完全建立起来的新兴经济体来说,泡沫化生存将是未来的常态,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视泡沫为洪水猛兽,而应学会与泡沫共舞,从中找到在这个时代的生存之道。
可以说,刚刚过去的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开始全面融入全球经济的时期,资产价格的泡沫化应该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而在第二个10年开始的时候,我们更应认清形势,理性地判断中国经济目前所处的状态,以及未来泡沫破灭必须具备的条件,然后以此驾驭泡沫,尽最大努力争取让中国经济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书包网 www.61k.com

迪拜危机的警示:没有不破的泡沫
迪拜,这艘与奢华、富足和风光无限等词汇交织在一起的“沙漠之舟”,在当地时间2009年11月24日之前,一直是世人无比向往的天堂,也是各国领导人、央行行长、分析师、基金经理经常光顾或者奉为发展榜样的地方。
超级豪华的七星级酒店、高度惊人的迪拜塔大厦、如幻似梦的世界地图群岛、酣畅淋漓的12车道高速公路,这些迪拜“标杆”吸引着全球的娱乐界巨星、超级富豪、政经名流。特别是外界盛传的七星级酒店服务员年薪高达50万美元,更让如今生活在房地产泡沫急速膨胀年代的中国居民艳羡不已,恨不能自己也放下身段,赚取如此高的收入。
在迪拜泡沫破灭之前,著名的地产商任志强曾经信誓旦旦地说,迪拜的房价不是泡沫,是不可能下跌的。而在某著名省城,在行政权力主导之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学迪拜运动。现在,这二者早已经成为人们冷嘲热讽的对象。
迪拜泡沫破灭的最大警示莫不过于再次向世人宣告,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会破灭的泡沫。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泡沫疯狂膨胀的时候,在2003年之后美国房地产泡沫和次贷泡沫形成的时候,在2005年之后中国股市奔向6 000点的时候,在2007年年底石油价格突破每桶100美元的时候,我们都听到了类似的呼声:这个泡沫不会破。
迪拜,只不过是建立在“迪拜世界”基础上的沙堡,而“迪拜世界”也不过是一座沙堡,这座沙堡的地基,则是更为脆弱的房地产泡沫的持续堆积和基建工程的大面积上马。
迪拜,自始至终一直自诩是由物流、海运、不动产和投资金融服务四根柱子支撑起来的神话。当神话破灭之后,我们发现这四根柱子其实完全依赖房地产泡沫而已,一旦失去房地产业的支撑,其他三根柱子中的物流和航运企业就会消失,金融投资服务更是无源之水。
很多人都以为迪拜除了房地产外还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实际上,迪拜石油储量并不丰富,探明储量仅为50亿桶,也就能够维持20年的持续开采。房地产业才是迪拜的根基。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迪拜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程度。
迪拜的经济规模在750亿美元左右,而国家总负债却达到800亿美元,负债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高达106%,而这800亿美元的负债之中,“迪拜世界”一家就高达590亿美元,占比为74%,其中2010年年底以前到期债务为130亿美元,2011年年底以前约为200亿美元。自从2006年之后,迪拜确立了以打造中东区域物流、旅游和金融为三大核心的经济战略,共计启动了近3 000亿美元的建设项目。于是,迪拜政府和企业的债务不断地“滚雪球”,债务危机终于爆发。
虽然“迪拜世界”号称自己是全球化公司,进行的亦是多元化投资业务,但当迪拜的一大半身躯都建立在此之上,这个神话想不破灭都难。对于一个本身人口仅为数十万,整个酋长国不过120万人口的小经济体而言,迪拜神话唯有依赖每年多达数千万人的外来人口支撑。当经济处于上升周期、全球富豪接踵而至一掷千金的时候,迪拜的确是一片欣欣向荣,繁荣无比。但一旦经济处于下滑周期,外部需求必然收缩,迪拜神话破灭了,迪拜也就不过如此,裸露在沙滩上让世人鉴赏,吸取殷鉴。
中国与迪拜相比,房地产业也早已经绑架了处于不断增长中的中国经济,这在前面相关章节已经作了详细的论述。从数据上分析,房地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概在7%,而占到25%的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直接相关的产业达到60个。
正如本书第一章所阐明的,过去10年房地产成了中国须臾难离的经济支柱,金融机构、房地产开发商和投机者成了这场盛宴的利益既得者,而大多数普通居民却成了房奴、蚁族、“蜗居一族”,高房价成为大多数人压在心口的一块大石头。
不过,不管是因房地产泡沫破灭而陷入次贷危机的美国,还是刚刚深陷国家级危机中的迪拜,沙上筑城的房地产业神话的破灭再次告诉我们,世界第一高楼的诞生并不总是意味着幸福和好运,靠玩房地产业拉动经济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
这个时候,我们的确必须反思房地产业是中国经济支柱产业、救经济必须救房地产业的混乱逻辑了。


泡沫消弭中国创新激情(1)
以房地产业为核心的中国经济泡沫正在打垮中国的创新激情,随着泡沫的不断膨胀,国人除了费尽心思骗取银行贷款、研究投机炒作之外,在其他领域我们几乎看不到创新的迹象。
中国经济能有今天的成就与改革开放后30年间曾经有过的创新氛围密不可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教授认为:“拿1969年肯尼斯?阿罗教授定义过的经济系统运转的成果来看的话,中国真正的秘密是通过改革开放大幅度降低了制度成本和组织成本,从此才带动了人们劳动、技术改进、技术创新、创业、管理的热潮,才降低了各类经济组织的成本,形成了中国综合的成本竞争优势,这也是中国经济奇迹产生的秘诀所在。”
但是,近几年来,“山寨”泛滥、假货泛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泡沫经济已经侵蚀到中国民众的创新思维,甚至不少知名企业都是以“山寨”模仿安身立命。这是十分危险的信号。
高校素以学术创新为己任,但当下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大学的浮躁。现实是,很多高校的青年教师,在博士毕业之后已近而立之年,面临着养家糊口的重担,不得不背负起巨额的房贷压力,月供多者达到近万元。本应该潜心学术的青年博士们,为了赚钱不得不逐日奔波,拼命地赚取“外快”,没有多少心思认真从事科学研究。
正如一位如今颇有名气的经济学家在五六年前所言,“忙碌并不代表成功,而是意味着随波逐流和日趋堕落”。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还是个在读书的学生,但却已深深地感受到他的那股无奈的思绪。多少有着才华的青年学者,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随波逐流和日趋堕落”。要知道,青年教师是科学研究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大凡在学术理论上有突破性贡献的学者,多是在二三十岁的年纪完成科研的。而目前中国的这帮青年人,却不得不为了还贷拼命地赚钱,多数80后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话说回来,以温州资本为代表的炒作团队,素有商业眼光敏锐的美誉,他们近几年在煤炭、房地产业和迪拜泡沫中收益颇丰,温州资本走到哪,哪里价格就暴涨。可惜的是温州资本的炒作伎俩依然是粗糙不已,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更无创新可言。要知道,炒作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美国金融创新何其发达,虽然最终酿成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但是我们却依旧不得不佩服人家能够“忽悠”全世界的聪明才智。如果有一天,中国的这些民间资本少炒些房地产和股市,而是炒专利、炒品牌或者炒版权,甚至开始进军境外的衍生金融产品市场,那时候的中国民间资本才真正值得人们称道。
我们期待着,以热钱形式存在的民间资本、国有资本,能够像投资团购房地产那样购买专利、版权和品牌,那时候中国知识产权的赚钱效应也就真正显现。根据国际经验,如果知识产权能产生庞大的财富效应,并被公众所熟知,那么创新就将成为民间的自发行为,用不着大喊口号就能成为社会的自觉行动。以微软的比尔?盖茨为例,他以PC操作系统起家,长期稳坐世界首富的位置。这虽然与美国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密切相关,但是与周围尊重知识版权的社会环境更是密切相关,并不全是法治之效。甚至可以说,这是知识产权财富效应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力。

泡沫消弭中国创新激情(2)
就像本书前言就已经再三强调的,房地产业支撑不起大国崛起,没有人会相信依赖房地产业就能富强、*、文明。从经济发展的本质上来看,只有大力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并让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匹配才是正道。这一过程亦是工业化进程的应有之义,制造泡沫绝非工业化的必须。而制造业的发展则依赖于强大的创新。如今,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其规模和深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成就不再局限于某个国家或区域。所以,中国在迈向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就必须不断利用全球资源,继续深化对外开放,“借力用人”,时刻与国际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保持沟通联系,以保证我们不落后于国际创新潮流。
让人忧虑的是,中国的高科技企业靠一块牌子就能算得上,遍布全国各个城市的高科技园区多是徒有其表。2004年,我曾经参与过福建省科技厅的“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的课题研究,后来,我多次参观几个省会城市的高科技园区,在其中我实在是感受不到那些入驻的企业与高科技有何关系。其中尤为唬人的是,每个园区都配有孵化器基地,让人顿生进入了美国的硅谷之感。
实际上,中国目前不少高科技企业之所以注册,是冲着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等多方面政策偏向而来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思想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回顾历史我们更能深切体会这句话的分量。近代科技从14世纪萌芽于意大利,随后到英法德等国,直到19世纪末转移到美国,直至今日。研究这些历史,不难发现都是思想解放在前,而后科技出现革命性进展。可以说,没有文艺复兴,就没有意大利在14~15世纪成为世界思想和科技的中心。意大利成为科技中心,与思想解放是密不可分的。
当一个国家的大部分精英级别的民众整体沉迷于玩“博傻”游戏的时候,还能寄希望于他们会进行思想创新吗?纵使是曾几何时以文化传播为己任的出版业,现在也是浮躁得无以复加,垃圾书极度泛滥,真正有思想、有深度的书籍却无人问津。
政治学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实力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未来数十年,我们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实力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这么简单的道理,是多数中国人在读高中时从政治课本中就应该已经明白的。
但可惜的是,中国在刚刚过去的10年,则经历了一场全民炒作的热潮,泡沫不断膨胀而创新激情却渐渐消失。中国经济在又一个10年到来的时候,如果继续走前面10年的道路,继续以市场换技术,继续堆积资产泡沫,那么中国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道路将被彻底封死,中国也将无法跟上世界的先进步伐,陷入无比落后的状态。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货币泡沫泛滥
“货币是不能拿来开玩笑的,所以要交给中央银行。”这是货币主义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在其名著《货币的祸害:货币史片断》中提出的精辟观点。
不过,现实的经济世界则是中央银行虽然没有开玩笑,但是每次金融危机的源头却都与货币的过度投放有关。刚刚过去不久的互联网泡沫、次贷危机、石油泡沫等无不与流动性的过度泛滥密切相关。
而今日中国经济在很多方面的泡沫化,也与央行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中国的货币泡沫已经再次出现,而接下来中国经济的泡沫化程度将被进一步推高。
2010年1月新增贷款再次井喷达到139万亿元的现实告诉我们,担心中国货币泡沫将继续膨胀并非是杞人忧天——这已经成为现实。对此,我们不得不有所警觉。如果未来几年事实上极度宽松的货币环境不改变,中国经济的泡沫化程度将达到令人咋舌的地步。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天量信贷或成中国经济悬湖(1)
没有哪个时间点上的中国信贷数据像2009年和2010年这般饱受市场追捧。按照惯例,央行会在每个月的11日左右公布上月的金融数据,而一旦数据揭晓,关于当月的各种版本的新增贷款数据立马就开始在坊间四处“流窜”,让中国的楼市和股市或喜或忧。
尽管在前几年经济过热时期,这一数据也曾被市场关注,但远没有像2009年那样几乎已经成为最终决定中国宏观经济能否复苏和资产市场是否繁荣的本源性因素。而无论接下来2010年的信贷数据是继续维持高增长,还是出现所谓的“硬着陆”,中国经济本身都存在着巨大的隐患。我们不妨就中国信贷数据可能发生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趋势对中国经济的实际影响来进行一下情景模拟。
情景1:信贷“硬着陆”,从而导致2009年乍现的经济复苏迹象骤然消失。从2008年11月开始,新增贷款数据持续攀升十几个月,2009年的新增贷款总额创下了96万亿元的历史天量(之前几年多是维持在3万亿~4万亿元,而与之对应的则是中国经济出现了率先复苏的大好景致。
同时,采购经理指数数据持续扩张,2009年12月已经回到了56%以上,这足以显示出中国制造业扩张的速度正在加快,更是确保了中国经济接下来将持续回暖。不仅仅是采购经理指数数据,3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远远超过经验值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大大高于央行17%的理想经验值),工业增加值曲线呈现出标准V字特征,几乎所有类似的经济指标都在一个劲儿地朝上走。总之,在信贷史无前例的大幅度扩张下,中国经济复苏似乎已成定局。
然而,天量信贷现在已经越来越多地遭到各方诟病。自从在2009年第一季度几乎放出了*提出的全年的信贷目标(5万亿元)之后,信贷可能“硬着陆”的言论就不绝于耳。比如,2010年全年的新增贷款额度将为6万亿元(依旧还是巨额信贷),也就是说每月平均5 000亿元的信贷增量。
然而,按照经验来看,2010年第一季度肯定会放出接近3万亿元的数额,那么剩下的几个月怎么办?如此一来,在2010年下半年的某些月份这一数据将不得不猛跌至1 000亿元附近。因为常识摆在这边,不可能“年年10万亿”,这样的信贷增长注定是不可持续的。
那么,若没有了天量信贷的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势必随之急剧下滑。美国经济复苏的前景仍然不够明朗,外需难以在短期内复苏,而消费却因为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畸高等因素导致不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替代效应,届时中国经济增长的目标没有了巨额信贷的支撑是否还能够实现?而且更为糟糕的是,2009年资产市场的走势完全受制于信贷市场的天量反弹,若没有了“撒钱式”经济刺激计划这一超强利好,股市积累的泡沫或许将再次破灭,房地产市场也可能开启新一轮的下跌。
情景2:新增贷款数据继续维持高增长,2010年贷款增量再超7万亿元。按照2010年第一季度3万亿元的数据计算(低于2009年第一季度的46万亿元),只要后三个季度每月的平均贷款增量为5 000亿元,那么全年的新增贷款就将超过7万亿元。如果完全按照2009年第一季度的情况来看,为了力保经济增长,每月5 000亿元的新增贷款基本是下限目标。

天量信贷或成中国经济悬湖(2)
因此,如果2010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取向不转变,那么再“吹”个7万亿元的新增贷款并非没有可能。然而,2009年10万亿元,2010年7万亿元,两年放出去17万亿元的新增贷款,这样的规模是中国经济绝对无法承受的。
当我在2009年4月估算出两年17亿元这一数字的时候,不少银行系统的朋友都不敢想象这样的规模对中国经济将意味着什么。如果真是如此,这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麻烦,随之而来的,极有可能是三五年后不良资产率的快速飙升,多年的银行系统改革也将功亏一篑。
实际上,如果出现如此庞大的贷款规模的话,唯一的结果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重回40%,甚至达到50%以上,楼市和股市的泡沫化趋势将加剧,高通胀也将快速卷土重来。而造成这一局面的逻辑很简单:在消费需求不可能迅速、大力支撑经济增长,外需依旧无法逆转和金融危机尚未完全结束的情况下,如此天量的信贷不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不投资于股市和楼市,试问这些资金能“飞”到哪里去?
若真出现这样的情景,可以预期的恶果包括:银行不良资产必然大幅度增加、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困局进一步加剧、消费物价指数开始“咆哮”,前几年出现的全民股疯和楼市“只涨不跌”的奇异景象也将再次出现。而财政货币政策将被迫收紧,以试图控制住不断堆积的经济泡沫。这样一来,中国经济在突然刹车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出现“硬着陆”。这将是中国经济的难以承受之痛。
看来,在全球其他经济体依旧委靡不振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热火朝天也许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因此,“别人危机重重,唯独中国大好”的逻辑或许到了应该开始修正的时候。否则,寄全部希望于通过“撒钱强心针”让中国经济快速兴奋起来的政策逻辑将贻害无穷!
通过上面的两大情景模拟,我们可以看出,接下来的信贷暴跌或者继续维持高速增长,都不是中国经济的理想选择。实际上,从现在的宏观流动性结构以及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来看,信贷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新增贷款是“涨不是,跌也不是”,完全陷入了两难之地。
当然,如果2010年美国经济能够快速复苏,外部需求能够快速启动的话,那么纵使没有了天量信贷的支撑,也并不妨碍中国经济持续回暖的大局。然而,美国失业率跃升至两位数的现实,告诉我们美国经济仍然处于步履蹒跚之中。因此,寄希望于美国经济复苏带来的外部需求能够接上信贷回归常态导致的投资需求减少,注定是一相情愿。
其实造成如此困境的根源在于经济增长结构的加速失衡,信贷占国内生产总值比、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比等相对指标在上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不断攀升,而2009年第一季度之后出现的经济回暖也使得这两个指标开始加速上升。
在一国经济增长的内需几乎完全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而消费需求却持续十几年难以真正启动起来的情况下,出现上述的信贷困境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想方设法在短期内刺激消费、中长期“解放”消费成为当务之急,并应尝试改变融资渠道大部分依赖银行系统的间接融资模式,唯有如此,类似的信贷困境方能真正得到破解!


混乱的货币环境导致流动性过剩
正如上文情景2的模拟,由于接下来信贷泡沫继续扩张的可能性要大于新增贷款“硬着陆”的可能性。因此,在2010年和2011年,中国又将迎来一次经济过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将很快飙至前几年经济过热时期的40%以上。而这一切,都与混乱的货币环境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密切相关。当然,届时财政货币政策不得不再次被动收紧,以遏制脱缰的投资数据和货币增速。
与激增的信贷数据相对应的是,中国的广义货币增速也开始了急升。2009年第一季度,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已经高达,远超央行多年17%的经验安全值。而之后的几个月,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迅速达到30%附近,截至2009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为万亿元,同比增长,增幅比上年年末高个百分点,比上月月末低个百分点;M1(狭义货币)余额为万亿元,同比增长为,增幅比上年年末高个百分点,比上月月末低个百分点;M0(货币流通量)余额为382万亿元,同比增长为。
货币投放数据不仅创下中国近年来的新高,在国际上也排名前列,仅次于以色列在2009年某些月份达到的。同样试图走再通胀道路的美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却一直稳定在10%附近,欧元区国家为7%左右。让人费解的是,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的基准利率水平远低于中国央行,但它们的基础货币却未出现中国这般离谱的暴增。这或许只能用行政干预来解释其中的玄机了!
就在两年多前的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还在被8%以上的高通胀所困扰,而短短的一年时间之后,2009年年初通缩的幽灵却已经来临,而到了2010年年初,通胀似乎再次来临,这让人顿觉通胀转化为通缩也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
早些年一度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第一把手的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认为:“目前经济周期缩短,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形势转换之快前所未有。我们刚把通货膨胀理出眉目,通货紧缩来了;还没把通货紧缩研究完,通货膨胀又要来了。”宋先生的感叹,原因错综复杂,一方面与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够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与消费物价指数等经济指标严重扭曲有关,导致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和经济学家屡屡作出错误判断,一时难堪无比。
可以预计在未来几年,在巨大的货币供应量的刺激下,“宽货币”、“宽信贷”的双宽组合将让通缩再次化为通胀的速度大幅加快。根据经验数据,1994年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速曾高达40%以上,而当时的通胀率则为25%左右。如果央行在接下来不能及时将货币环境正常化,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攀升至30%以上,那么高通胀卷土重来绝非危言耸听,特别是在新增贷款一年“10万亿元”的大背景之下,通胀的急速出现更有可能成为现实。
不仅仅是极为宽松的货币环境将成为中国下一轮经济过热和高通胀的元凶,大宗商品底部已经完全夯实并可能再次出现不小的升幅将让企业迅速察觉到生产成本的上升。届时,在货币流动性过剩和生产成本上升的双重作用下,通胀的回升速度将大大超出普遍预期。
实际上,在经济回暖大局初定的情况下,央行和银监会适当地将货币环境正常化,不光是防止未来的通胀风险、保证贷款质量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内在要求,更是在全球性货币宽松的背景下,未雨绸缪的前瞻之举。
毋庸置疑,在几乎所有央行将基准利率压低至零的时候,中国央行没有跟随大潮流而动,虽然去年多次降息,但是依旧保持着存贷款基准利率和的水平,既为经济若继续恶化,利率仍有调整余地作好准备,又保证了若通胀来临,未来的升息空间也很大。因此,这一基准利率水平现在看来是较为恰当的,退可守进可攻。所以,虽然我强调将货币环境正常化,但是并不认为升息是理想的选择,而应该采取包括行政管制在内的种种措施,遏制新增贷款的继续暴增。
正如前文所言,中国就是在基准利率水平并不比欧美低的情况下,广义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速却远远超过欧美,这种异常是中国货币政策最为令人担忧的。中国经济在回暖的同时,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冷热不均现象。贷款集中的政府投资(包括大型国有企业)热,而民营企业投资冷;股市楼市热,出口企业冷。
在此背景之下,将货币环境正常化也就显得迫在眉睫了。如果继续放任信贷数据创纪录,坊间盛传的第二轮经济刺激将再次采取“撒钱”的方式,那么中国经济只会是结构加速失衡、资金和资源继续错配、宏观流动性泛滥,而微观流动性却是混乱的。这样的格局贻害的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及时将货币环境正常化,特别是稳定住新增贷款的增速和质量,更是这一轮货币环境正常化举措的重中之重。如果不能够做到这一点,可以想象财政货币当局将不得不再次和经济过热作斗争。我宁愿相信,非冷即热并非中国经济的天然宿命。
货币当局是一个国家经济金融环境的守护神,肩负着保持包括资产价格和消费物价指数在内的所有物价的稳定,并负有防范金融危机的重任。这要求货币当局必须具有超前的直觉和思维、独立的判断能力以及果断的政策应对能力。如果货币当局对混乱的货币环境视而不见,长时间让非正常的货币环境服务于实体经济,这将是货币当局的渎职。因此,请设法将货币环境正常化。


货币紧缩过程不可重演上轮错误
是的,将货币环境正常化已经到了非做不可的时候。在本书撰写最为紧张的2009年12月,我和我的多位经济学界的朋友,一方面在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回升而欣喜,另一方面却也为通胀即将来临和宏观政策不得不面临转向而忧心。
的确,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实施一年多时间以后,在2010年面临着不得不被动收紧的风险。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达,12月的采购经理指数数据升至56%以上,消费物价指数在11月已经转正,12月更是上涨。零售、投资、出口环比增速均在加快,中国经济正在由复苏期进入稳定增长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逐步将货币环境带回正常化具备安全边际,宏观经济复苏因为货币趋紧而夭折的风险较2009年中期前已降低很多。
从2008年11月新增贷款开始暴增至2009年年底,中国货币环境的整体特征处于非正常化状态,主要表现为信贷数据急升、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远远超出经验值17%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偏低等。
按照央行货币发行的经验17%的目标值,或者是基础货币增速大体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加上消费物价指数的公式,中国的基础货币怎么也不至于出现30%以上的年度增长。如此天量的货币增长,预计有2/3“流窜”到了资产价格市场,成为泡沫堆积的元凶。剩下一部分沉淀在实体经济的“铁公基”项目,变现为国内生产总值的粗放式增长。这虽然是粗略的计算,但是基本能够反映出泛滥流动性的大致去向。
无疑,在2008年9月中国经济增速开始面临“硬着陆”的时候,启动特殊的货币流动性刺激政策有着不可否认的合理性。但是,当新增贷款达到10万亿元,信贷与国内生产总值比接近130%,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达到30%的时候,经验和常识已经让我们无法再坐视这些数据继续出现这般离谱的增长。
当前,暴增的信贷和反弹中的投资将中国经济再次拉入过热的境地和通胀魅影再现都不再是危言耸听。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自2009年4月之后已经持续7个月高达30%以上,与之相随的则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不断增长和房价的节节攀升。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的不断提高让在经济危机出现之前就已失衡的中国经济增长结构更加恶化,实施结构性调整只会越来越艰难。
而且,中国经济向来有“投资驱动过热”的传统,前几轮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来临之前,都是以失控的投资作为前奏。按照如今的态势,投资增速极有可能在2010年第一季度达到40%。2004年第一季度43%的投资增速带来的油电煤运的紧张和不少城市的拉闸限电的“壮观”景象极有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出现。
除了投资暴增可能导致的实体经济过热以外,通货膨胀也可能在短暂离去之后再次附体正处于艰难复苏中的宏观经济。现在,水电油气及蔬菜、食用油价格出现普遍上涨,这足以反映出真实的通胀已经悄然产生。一些地区部分品种断货现象明显增加,这亦说明居民的通胀预期初步形成,民众开始提前囤积商品以应付可能到来的高通胀。而资产价格通胀早已经发生。A股市场2009年涨幅超过了50%,房地产业更是在天量信贷的支撑下快速结束下跌态势。实际上,在货币环境如此宽松的情况下,若不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本身也不正常。
是的,在经历了近一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之后,中国经济正在开始承受流动性过剩所带来的结构加速失衡、物价上涨、经济过热等诸多负面效应。因此,选择适当的货币政策退出机制已经成为最要紧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如何避免上一轮紧缩货币过程中的失误应是货币当局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2004~2008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一轮货币政策逐渐收紧的周期。其中,2006年之后的三年是宏观货币政策频繁收紧以遏制通胀的时期。直到雷曼事件爆发前三个月,中国央行还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那几年,中国的货币政策面临着人民币升值、商品泡沫持续堆积和全球性高通胀等诸多复杂的情况。
虽然在经历了持续多次的升息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之后,货币政策基本回归了偏紧的状态,但却是以打击出口企业、提高民营企业财务成本和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在货币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很多时候货币政策的目标都与之后的现实背道而驰。比如2007年和2008年,央行持续十多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每次调整之后,通胀都出现加速上涨的趋势,上轮通胀87%的峰值正是出现在升息周期接近尾声之际。
上轮紧缩周期显示,货币环境的正常化应该“宁早勿晚”。在2004年第一季度投资增速达到43%之后的半年,央行曾经果断地作出了升息的决定,并在一年后进行了汇率机制改革。但可惜的是,2005年和2006年货币政策紧缩进入了暂停期,原因是当时强有力的行政调控在表面上遏制了经济过热的趋势。
直到2007年3月之后,在不断飙升的经济金融数据和暴涨的股市楼市的推动下,货币政策才真正开始了紧缩之旅,只不过那时候通胀趋势已经形成,实体经济热火朝天的景象遍布全国,此时再紧缩很明显已经慢了好几拍,最终带来的结果只可能是流动性急刹车导致经济“硬着陆”。今日中国经济之所以处于被动局面和结构失衡积重难返,在一定程度上与央行货币政策的迟钝直接相关。
如果从经济史对比的角度看,现在更像是在2003年年底,宏观经济正在进入新一轮的上升周期,货币政策必须提前布局并切中要害,才能阻止类似的历史重演。
的确,执行恰当的货币政策所需要的智慧和勇气是极大的,但适时、准确地调整货币政策以保证经济稳健运行是货币当局的基本职能。当几乎所有数据都显示天量信贷和流动性极度泛滥完全有可能将中国经济拉入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当房价不断上涨、大型企业热衷于投机炒作的时候,应时而动,将货币环境正常化也就不应该再有丝毫的犹豫。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宏观政策转折时刻已在悄悄逼近
当前,由过度流动性推动的资产价格泡沫已经出现加速膨胀的苗头,而且可以确定的是,泡沫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扩张。2009年,A股指数已经翻了一番,房地产市场迅速止住下跌走势,继续高涨。很明显,极度宽松的流动性环境是中国股市和楼市在短时间内以泡沫化趋势大幅上涨的最直接因素。
是的,在宽松的流动性环境、温和的宏观经济政策氛围、较低的消费物价指数通胀水平以及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资产价格在接下来6~12个月具备继续走强的理想条件。
在天量信贷和“史上流动性最泛滥”的双重支撑下,加之中国货币政策由于担忧经济复苏的持续性而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收紧,资产价格将继续膨胀已经毋庸置疑。但是,目前的经济形势已经远比前几年经济过热时期严峻,尽管2009年有10万亿元信贷资金涌出,但是这些资金依旧多是集中于“铁公基”项目,举步维艰的民营企业获取资金依旧困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以及财政部会计司的研究报告均显示,大量的信贷资金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将近一半左右的银行资金是在金融系统内部进行自我循环,推动着金融泡沫的形成。与多数上市公司充足的流动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中小型企业已因缺乏资金而被迫停产或申请破产。
诚然,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扬对于增强民众的信心、提高消费能力、稳定对经济复苏的预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与之相随的是资产价格迅速脱离资产价值的基本面,泡沫化趋势难以遏制。无论是造成次贷危机的房地产泡沫,还是前两年的A股市场上证综指6 000点泡沫,虽然这二者在泡沫前期对启动当时的经济复苏或繁荣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但当泡沫堆积不可持续之际,其对宏观经济的危害之大在经受这场金融危机洗礼的过程中大家都能体会到。
现如今,在“全年10万亿元”的强力经济刺激计划下,严重过剩的流动性正在重复着用新泡沫拯救旧泡沫的混乱逻辑思路。令人担忧的是,决策层至今丝毫没有表现出要遏制泡沫继续膨胀的意思,相反却仍然如2009年年初一样,大肆制造当年的资金环境将继续如上一年般宽松的舆论氛围。这种情况在2009年之前的任何时刻都是让人难以想象的。
天量信贷更多地带来了经济结构的加速失衡、“铁公基”项目的一哄而上、股市和房市等资产市场的快速触底急升。在全年10万亿元信贷出现之后,适当地考虑这一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退出机制已经到了十分必要的时刻。如果2010年信贷继续大幅度飙升,那2011年的信贷市场势必出现“硬着陆”,毕竟年年10万亿元以上的新增贷款绝对是中国经济和中国银行业的难以承受之重。因此,可以说选择合适的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机制,不仅是防止资产泡沫继续加速堆积的不二法门,更是保证未来的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可持续的必然选择。否则,中国的货币政策最终将陷入无可挽救的境地。
那如何才能解决资产市场的泡沫呢?只有两种可行的办法:第一,减少整体的流动性过剩局面;第二,降低风险偏好,迫使投资者主动离开资产市场,将资金投入实体经济。减少整体的流动性过剩需要央行的货币政策快速有所作为,其中重新控制银行信贷额度是避免信贷继续井喷的最有效办法。到2010年年底或者2011年年初,在经济形势维稳之际,升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亦是保证资产泡沫不至于继续大规模膨胀的必须举措。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应对贷款激增的科学发展观
在2008年11月信贷数据开始回升之时,我也为这个自己长期跟踪的宏观数据的独立走强而欣欣然。2008年12月中旬,我在《第一财经日报》的专栏上如是评价信贷的急升:“在中国经济几乎所有的宏观指标都呈现继续恶化趋势的大背景之下,新增贷款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逆转,着实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回暖的希望所在。也进一步说明在持续4年,特别是自去年以来进一步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影响下,货币市场对资金的需求接近‘饥渴’的程度。”
然而,2009年1月万亿元的史上天量信贷揭晓之后,我顿觉势头不对:纵使宏观经济立马呈现V字反转,信贷数据也不至于在短短两个月间发生如此巨变。
现实的情况是,虽然经济增速回暖明显,但实体经济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在经济活动并不十分活跃的情况下,信贷市场,特别是短期信贷增速不降反而激增,短期货币的供应超过了实体经济的需求,岂能不让人担心这些资金的去向?让人怎能不忧虑未来不良资产可能会快速增加?
央行会同各地银监局对2009年以项目贷款和票据融资为核心的银行新增信贷的流向展开了彻查,最终证明天量信贷中存在着不少“虚增”的成分。其中,一些资金流向了证券市场,而另外一些资金则在银行系统间“打转”,只有少部分资金真正进入了实体经济领域。
2009年春节过后,A股市场一片火热,证券公司存放于银行同业账户的资金迅速增多,这显示部分资金可能通过某些方式进入了资本市场。新增贷款的爆发式增长和股市的强势反弹在时间点上恰好重叠,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银行、企业和股市之间存在着一条隐形的资金链,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通过该资金链,政府注入的流动性有一部分隐身于股市。
实际上,在经济下滑趋势未见根本好转的情况下,企业对实业投资趋于谨慎,其闲置资金和超额授信必然会寻找短期增值机会,而进入股市“捞一把”就是首选。学术界和金融界达成的共识是,在某种程度上,近期股市的走强主要是因为贷款资金进入了股市,而没有用于可能改善中国经济前景的经营活动中。
还有,一些资金以不屑于隐身于股市的“大智慧”玩弄着银行,无风险地通过借银行的钱来赚银行的钱,2009年不少月份银行存款高达22%的增速也说明了这一点。它们多是先利用银行票据融资,再把贷款资金存入银行,以赚取银行的利差。当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而票据的贴现利率仅为,两者之间存在的利差。无风险套利的利差使得企业可以轻易取得票据融资贷款,同时转手存入银行套取利润。如此一来,新增的贷款只是在银行间进行流动,却难以真正进入实体经济。
种种迹象表明,隐身于银行系统和资本市场的资金占据新增贷款的大部分,而只有小额的信贷真正进入了实体经济。因此,通过新增贷款的走强就断定中国经济将率先复苏的结论着实轻率。
尽管信贷暴增不是我们所期许的,但是在监管层的强力控制下,接下来的信贷可能出现暴降的走势,这也非我们所乐见的结果。
如果信贷激增的势头就此打住,那么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的迹象或许也难以持续。实际上,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天量的信贷,关键在于这些资金的最终去向和使用效率。我相信央行和银监会进行摸底调查的初衷也在此。因此,也就不能因为这些资金未能进入实体经济而因噎废食,开始强力收紧货币,并最终导致出现信贷的“硬着陆”。相反,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努力逆转企业借贷的动机,将新增的贷款“赶出”证券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并将其有效引导至实体经济急需的领域。
监管层调查结果和多家机构的报告一致的结论是,大量新增贷款主要集中在有政府支持的大型国有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投资的项目中,而最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依然面临融资难的困境。显然,在新增贷款急升之后,中小企业并未得到实惠。而资金集中在大企业,以及部分资金未进入实体经济,导致坊间一直期许的乘数效应,及带动民间投资的愿望更可能成为一相情愿。
在此背景之下,央行急需做的事情是彻底理顺货币传导机制,使得有真实资金需求的企业拿到贷款。而不是拘泥于总量的“骤紧猛松”,这最终只会打蒙所有的资金需求者。
让我们备感欣喜的是,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振兴规划,随着这些产业政策效力的逐步显现,以及经济形势的好转,我们期待着“趴”在银行和“炒”在股市的新增贷款亦能顺应大势而动,为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结构改革大业作出贡献。这才是正确处理贷款激增与实体经济需求的科学发展观。而不是像四年前那样,将泛滥的流动性继续堆积于股市和楼市等资产市场来制造泡沫。如果这些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放出来的流动性再次为泡沫堆积埋单,那将是中国金融系统的悲哀,更是危害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大患。
覆辙,切勿重蹈!
书包网 www.61k.com

中国央行如何应对新一轮挑战?(1)
未来几年,除了应从政策逻辑上尽力保证信贷增量不至于快速萎缩或继续过度膨胀,货币当局将面临的更为棘手的难题则是全球货币环境在未来的6~12个月即将生变。澳大利亚央行早在2009年10月6日就启动了金融危机之后的首次升息,这也是G20国家的第一次加息,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距离全球进入加息周期的时点不再遥远,宽松货币环境退出逐渐成为事实。与货币环境发生逆转相伴随的则是人民币升值问题也可能成为金融危机之后,G20国家以“全球再平衡”为借口继续向中国施压的托词。这对中国央行的考验程度,远比以行政手段控制信贷增量的难度要大很多。
如果在未来的两三年内,中国央行不能恰当地处理好升息、升值以及热钱等因素的内在联系,那么到时候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将把更多的舆论压力抛向央行,就像2006年和2007年中国处于高通胀时期,无论是国内的经济学家、部分政府官员,还是国际政客、“友好”人士都必然会对央行的货币汇率政策指手画脚,而这又将进一步使中国的货币政策无所适从。
在次贷危机之前,西方各国一直紧抱人民币应升值的逻辑不放,但金融海啸过境之际,他们一时之间无暇顾及中国的汇率政策问题,使得人民币升值话题不再像2007年之前那般热闹,其间虽然也有美国财政部部长盖特纳上任第三天的大放厥词,但并未成为各种峰会论坛的焦点。而一旦一切回归平静,可以确定的是,西方各国势必会再度整天拿“全球再平衡”说事,那时人民币升值就几乎成为“全球再平衡”的同义词,对此,我们不得不提前作好应对的准备。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和美元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哪一方必须单边升贬的逻辑。中国是第一大新兴经济体,美国则是世界强国,尽管美元的贬值压力很大,但国际货币的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投资者并没有理由放弃美元的利益而一味博取人民币的套利和套汇收益,或者投资中国的楼市股市,这些都不足以成为让人民币单边升值的理由。而一旦美元开启升息周期,人民币也势必会随着中美利差的变化而灵活调整基准利率,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比率理论上应该能够稳定在某一区间,而不是出现类似前几年的单边无悬念的持续升值走势。
因此,对于货币当局来说,目前最紧迫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增强人民币交易的市场化程度,尽量不再以行政干预形成过于明朗的汇率预期,二是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程度,从而让人民币成为交易时有规律可循的金融品种,而非过度关注单边的升贬走势。弹性适度波动方才是人民币汇率的发展方向,这不仅有利于稳定中国的出口企业预期,同时也能为“全球再平衡”作出力所能及的努力,而不是一味以牺牲出口企业利益来博取贸易账户的逐步改善。这是前几年单边升值留下的最深刻教训。
如何确定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变动时机和幅度,则是摆在中国央行面前的另外一个不得不未雨绸缪的课题。尽管目前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仍为负值,经济增长也不是十分稳固,但是随着美元的“跌跌不休”,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在2009年整体涨幅超过50%的基础上,再上涨一倍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
届时,由成本推动和国际输入的通货膨胀或许将突然发生,就像本轮通胀一夜之间转为通缩一样的迅速。对于是否加息的抉择,则历来是中国央行的软肋,不像降息时那么得心应手。2004~2008年的那一轮货币紧缩周期,特别是2008年的最后一次提升存款准备金率,成为各方诟病中国央行的最主要案例。目前看来,当务之急是保证流动性增速回归正常状态,并将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稳定在17%左右的历史经验值,否则由过度流动性拉动的通胀将与国际输入性通胀叠加,到时候影响货币政策决策的因素将更为错综复杂。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国央行如何应对新一轮挑战?(2)
热钱肆虐是令中国央行感到极为棘手的另一个问题。央行的金融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外汇储备增加4 531亿美元,扣除同期贸易顺差1 960亿美元和实际利用外资900亿美元,尚有1 671亿美元的差额无法解释,这部分差额通常会被认为是所谓的“热钱”。
早在2008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青年学者张明博士就发布了一篇题为“全口径测算中国当前的热钱规模”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指出,中国境内的热钱规模高达万亿美元,几乎可以与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存量等量齐观。这份报告立刻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财经媒体的激烈争论。
热钱,这个曾经不为普通民众知晓的经济名词,因为媒体的渲染而成为坊间用以解释楼市和股市泡沫形成的直接原因。实际上,自2003年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之后,“热钱”就成为在中国财经媒体上出现率最高的词语之一。
热钱,又称游资或投机性短期资本,尽管目前官方对其尚无明确定义,但通常是指以投机获利为目的的快速流动的短期资本,而且在其进出市场之时往往容易诱发市场乃至金融动荡。最常见的热钱标准公式可以表述为“外汇储备增加额——贸易顺差——对外直接投资(FDI)”,目前大多数学者的估算多是基于此公式。
热钱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外汇、股票及其衍生产品市场等,具有投机性强、流动性快、隐蔽性强等特征。热钱是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无论是发生在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还是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热钱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实虽然短期内热钱是为了博取人民币升值和资产价格的收益而涌至中国,但从更长远看,热钱盯上的远远不止这些。在中国国内资本账户管制和金融产品极度贫乏的情况下,热钱“惹是生非”的能力十分有限,获得的利润远不能与当年在金融自由化的东南亚国家肆虐时相比。
在我看来,热钱加速流入中国的真正原因,除了短期内赚取套利的收益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着眼于5~10年后,中国金融全面开放的可能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那时候,以对冲基金为首的热钱就能大展拳脚,通过价格杠杆发挥其最大功效。
正如托尔斯泰的名句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历史经验表明,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各有不同,不会简单地重复过去的错误。当我们在严密监控热钱异动的同时,彻底变革发展模式和路径,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增长质量的提高才是上上之策。
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变革货币政策还是汇率政策,中国央行在接下来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所须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全球其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氛围,都将是全新的。因此,审时度势,未雨绸缪地作好货币政策应对准备就成为货币当局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全球货币政策迷茫中方向渐渐明晰
截至2010年年初,澳大利亚央行已经连续数次升息,美联储也上调了贴现率,这些举动注定将成为新一轮全球货币紧缩周期的标杆性事件。在全球央行正在为何时启动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机制而争论不休之际,金融危机之后首位G20成员的逆势而动,以及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松口,在一定程度上为目前正处于迷茫状态的全球货币政策指明了方向。实际上,土耳其、挪威、冰岛和巴西等国为了防止资本外逃和遏制通胀,进一步提升利率的动机甚为强烈。而一旦美国失业率急升的趋势得到控制,经济企稳的迹象能够确认,美联储开始升息也即在眼前。故而,在未来的6~12个月,全球进入加息周期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
其实,自2008年年底伯南克宣布结束降息,全球的货币政策在经历了短暂的方向明朗之后,从2009年商品市场快速反弹和股市急速上涨开始,就再度陷入迷茫之中。何时收紧货币政策成为史上流动性最泛滥年代全球央行不得不细心思量的课题。伴随着货币政策的“进退两难”,全球金融市场也在“急涨骤落”中寻找着未来的方向。澳大利亚央行在2009年中国国庆期间,出人意料地上调利率的举动,一方面重新激起了投资者的信心,认为全球经济正从衰退中恢复,实体经济复苏并非幻觉;另一方面将进一步打压美元,使得美元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与之相随的是,黄金价格上涨至历史高点,一举超越2008年3月创下的历史峰值,全球股市也纷纷上扬,CRB指数也出现可观的涨幅,这些都昭示着投资者对加息政策的赞同,而非将其当做理论上的利空来化解。
黄金价格在每盎司1 000美元的关口曾经徘徊了一个多月,此次终于创出历史新高,于是有人惊呼黄金的“四位数”时代已经来临,黄金价格再也难以回到每盎司千元(美元)以下。若果真如此的话,那黄金价格就算彻底结束了迷茫的走势,接下来将继续攻城略地,从每盎司1 500美元到每盎司2 000美元,甚至将每盎司3 000美元踩在脚底都有可能,巨大的黄金泡沫即将诞生。
但事实真的会如黄金多头们所期望的,不仅黄金价格“四位数”时代确定,同时黄金本位都将得以复归吗?我毫不否认在接下来的全球通胀时代,在新增长引擎未出现和货币体系未发生根本变革之前,黄金的避险价值是何等的巨大,但这是否就足以成为黄金价格不会大幅回落的“定海神针”?
实际上,决定未来黄金市场会否出现超级泡沫的因素甚多,但其中最为根本的无外乎两个:美元是否继续深幅度贬值和投资需求是否高涨。
目前,由于美国政府面临着高昂的负债,财政和贸易双赤字也积重难返,这就使得对美元继续大幅度贬值的需求甚为迫切。但是大幅度贬值是把“双刃剑”,比如美元指数若探至70点下方,甚至60点,虽然能够将黄金价格推高至每盎司2 000美元以上,但同时,石油和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势必也将“飞上天”。
这将是世界经济绝对难以承受之重。故而,美元的大幅度贬值并不足以成为黄金价格跨越每盎司2 000美元的必要条件。而每盎司千元(美元)以上的黄金价格,早已使印度、中东国家等一些奢侈品新兴大国的实物买家望而却步,逐步失去了传统的实体购买力的支撑而过度依赖投机需求的黄金市场酝酿的只会是泡沫,一旦全球通胀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美元的自我修正能力超出预期,金价就会出现急速下跌。
虽然伴随着部分央行的意外升息,金价进入了新一轮上涨的周期,但这并不意味着金价每盎司“四位数”时代难以撼动。实际上,人类对黄金的迷恋更多是源自于对自然的崇拜。从实用的角度来看,黄金并不比铜镍锡钨等有色金属价值高。但由于人类对太阳的遥不可及推崇备至,遂选取与之同色的黄金作为膜拜之物。这是人类的本性使然。因此,也只有在乱世之际,人类才更为迷恋黄金,将其当做精神支撑,代表对财富的期待。历史和现实早已证明,黄金本位回归已经完全不可能实现,其内在的缺陷一点不逊色于目前的美元本位。在金价站稳每盎司1 000美元之际,黄金市场也逐渐成为了高风险的领域,投资者必须警惕重蹈石油泡沫的覆辙,虽然我不否认金价能站上每盎司1 500美元。
在经历了将近6个月的迷茫之后,货币政策和黄金价格的走势方向基本都已经明朗。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大宗商品市场是否能够与之同时开启一轮崭新的泡沫之旅。尽管石油、有色金属在2009年都已经取得了平均50%以上的涨幅,但是CRB指数整体涨幅仅为30%。从月度K线来看,这只能说是“熊市中的小反弹”,还谈不上是真正的牛市行情。石油价格近3个月在每桶70美元上下胶着不前也反映出油价目前并没有找到明晰的前行方向。
这一切的转折性时点为何时就掌握在伯南克的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美联储开始持续收紧货币的1~2年内,就是金融泡沫加速膨胀的重要时期,2004~2006年的前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17次升息就是最好的例证。百美元油价(每桶)、千美元黄金(每盎司)和万美元伦铜(每吨)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而这一次,伴随着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膨胀到2万亿美元,全球零利率维持了6个月以上,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与伯南克持续升息相映成趣的将是泡沫化加速。因为,这又是一次用“新泡沫挽救旧泡沫”,在经济哲学未发生革命之前,人类难以逃脱这一逻辑的窠臼。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国制造业艰难前行
中国制造业艰难前行在“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2009年的中国制造业快速从寒冬中走出。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增幅从2008年6月的16%,一路下跌到2009年2月的,3月后开始上升,到2009年12月已经升至18%以上,呈现绝对标准的V字形走势。
然而,走出寒冬的实体经济目前正面临国有企业热、 民营企业冷,投融资环境恶劣,受资产价格泡沫挤兑等众多难题,且出现了行业发展极其不均衡,*两重天的发展状态。
在金融危机余波未了的时候,“几家欢喜几家愁”是对行业发展不均衡的最好描述。汽车工业迎来了历史最好发展时机,2009年产销量超过美国,首次达到1 300万辆;轻工业实现了稳步回升;纺织工业与船舶工业则增长缓慢;钢铁、水泥等21个行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
在我们为中国增长的发动机并没有减速熄火而欢欣鼓舞之际,更应该看到中国制造业的艰难生存现状,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之路亦是荆棘丛生,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中国制造业才能真正踏上复兴升级之路。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在夹缝中寻求生存
尽管从数据上看,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制造业大国,但是规模的庞大掩盖不了中国制造业一直存在的根本性困难,以及目前所处的极其艰难的生存环境。与房地产市场一片热火朝天的大好形势相反的是,中国制造业有趋冷的迹象,多数行业正处于在夹缝中寻求生存的状态。
其中,让人最为忧心的是,掌握着大量资源的部分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涉足房地产行业赚取快钱,而没有心思投身实体经济之中。有数据显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分管的129家中央企业中,超过70%的中央企业涉足房地产业,其中,主营业务和房地产业关系不大的多达80余家,分布在钢铁、冶金、医药、农业、化工等各个行业。另有数据显示,中央企业中仅母公司和二级企业所设立房地产公司的房地产资产总量,目前已高达1 800亿元人民币。没有房地产业,这些中央企业的利润率将远低于当下。
中央企业这种具有资金优势,并且具有一定垄断性质的企业主体,都深陷房地产业之中,可以想象,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是何等恶劣。另外,利润率更是难以与资产市场相比。
我在福建泉州有一位“忘年交”老朋友,就是恒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的许天培先生。在2006年与他的一次闲聊中我才得知,他早已将其巨额资金投入到江浙等地的房地产领域,而不敢将这些资金投入实业经济之中。至今,他依然不愿意再回归实业!
不只是许先生这样想,这样做。许多活跃在中国经济舞台上的闽商、浙商、苏商、晋商是依赖制造业起家的,他们每个人手中掌握着少则数百万元,多则数亿元的资金,他们更愿意这些资金以热钱的形式存在,隐身于房地产市场、煤炭矿石等资源领域,或者是股票期货市场,再也没有心思进入制造业。
事实上,在2009年宏观经济数据靓绝靓绝:粤语中的俚语,泛指某事物的状态处于顶点,不可超越。——编者注的情况下,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却没有实质性的好转。东南沿海地区有更多的实业家将资金抽离实业,投入到证券或者房地产市场。
现实是,中国制造业行业利润率和资本回报率呈逐年降低态势。
大部分从事制造业的企业家从2006年开始感觉到,他们所面临的投资环境不断地恶化,利润率不断地下跌。由于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出口产品大多数是技术含量较低、单价较低、附加值较低的“三低”产品,同时大量进口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价格的“三高”产品。企业利润下滑表明企业赢利能力减弱,生产经营形势趋于严峻,产能扩张出现转换拐点。
那些以贴牌生产的生产方式起家的制造业企业,在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以及资源、能源短缺和高消耗的影响下,产业转移压力巨大,迫切要求转向更具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地区。而且,很多企业普遍存在着库存积压严重、资金周转困难、内部信息流通不畅、生产计划预测不准的问题。
技术方面的问题则更严重。据统计,一半以上的大型企业还没有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80%的石油化工装备,70%的轿车工业装备、纺织机械、胶印设备、数控机床,100%的光纤制造设备,85%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都依赖进口。更不用说那些脱胎于家庭作坊式工厂,以产品代工为主的企业的研发能力了。
2009年中国的经济增速主要来自“铁公基”项目。这就使得真正能够吸收就业的一些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无论是在资金获得,还是在市场准入方面都过得极为艰难。
中国制造业目前正遭遇巨大的危机,如果不加以重视,制造业只会继续陷入大而不实、大而不强的悲惨境地。近几年,“炒房团”的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困境。
书包网 www.61k.com

“炒房团”涌现昭示制造业艰难
大概是在2000年之后,“炒房团”这个词开始出现。炒房最早是用来形容温州商人在北京、上海、杭州、苏州、厦门等地大资金量购置房地产的行为。
面对不断飙升的房价,社会资金发现房地产业是现有的较为理想且风险相对较小的投资场所。于是,这几年逐渐形成了以温州投资客、山西煤老板和深圳炒房人为代表的三大“炒房团”。当然,他们只是活跃于中国的从南到北多个城市房地产业“散户”投资者的代表,但其聚拢资金的能量和对风险的承担能力却丝毫不逊于“国家队”的水平。
2009年7月以来,来自山西煤矿、内蒙古煤矿和河北铁矿的企业主将近50亿元资金集中投资位于北京三里屯的商用物业——三里屯SOHO。而据北京房地产交易网站的数据显示,三里屯SOHO开盘仅数天,签约金额已经高达亿元。其中50%以上房源被来自山西、内蒙古、河北的十余名“矿老板”包揽,最高的单笔投资额超过4亿元。
温州“炒房团”曾包揽了上海尚海湾楼盘两栋物业,共183套房源,总价超过92亿元。另外,据2009年12月26日的《南方都市报》报道:“从3月份到6月份,一批温州“炒房团”频繁在深圳入货。这些温州人里面,有一位叫王老太太的温州人带领一批人在上河坊团购30多套住房,另外还在金地梅陇镇、西乡以及华侨城某豪宅等多个楼盘都有收获,总数高达100多套,就算是几百万元的豪宅也是一次购买多套。除了王老太太这拨人,当时还有不少零散的温州人在深圳进行投资。”
事实也再次证明,温州“炒房团”的眼光果然不凡,2009年下半年房价的走势已经让王老太太这些炒房人赚得盆满钵满。而类似于温州“炒房团”这样的群体,近几年早已经成为推高房地产泡沫投机需求的主要力量。
近几年来,与“炒房团”风靡一时遥相呼应的却是中国大陆产业资本的暂时性休克,而与之相伴随的则是制造业生存环境的极度恶劣。一方面,大量的产业陷入产能过剩的困局,且经营实业的收益率远低于投资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虽然中国经济大环境是实行低利率和发放天量信贷,但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获取资金还是十分艰难的。甚至可以说,这些在房子上一掷千金的投机者,他们中许多人也是迫不得已才把资金砸向了房地产业。
近几年,由于矿难事故不断发生,中央政府对小煤窑进行了彻底的整顿,煤炭行业“国进民退”的浪潮渐成趋势,甚至有人发出“世间已无煤老板”的感叹。在此起彼伏的血色煤炭声讨浪潮之中,煤老板群体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这些巨额的民间资本何去何从成为问题。在当前国内投资渠道极其狭窄的背景之下,需要巨量资本而流动性却最差的房地产行业,成为了他们不得已而选择的投资标的。
由于“炒房团”的热情不减,资金量亦甚是庞大,甚至与地方政府、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着或明或暗的暧昧关系,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的炒地热情无比高涨,一时间“地王”频现,且每个“地王”都在不断地刷新纪录。现如今,不仅仅是北京、上海这些大型城市,二、三线城市也已经成为了“地王”的天下。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则是,包括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在内的所有社会闲散资金共同面临着出路狭窄的问题。如果实体经济投资环境得不到根本改善,更大的“地王”还会出现,投机资金亦将不断把房价推向新的高度。
虽然金融危机之后,大量的刺激性政策出台,中国经济似乎一夜之间就出现了惊天逆转,V形反转成为各方共识。然而,更多的人发现,基本也就是房地产业快速出现热火朝天的场面,而其他产业多数依旧处于严冬。
社会资金在实体经济的各个角落转了一圈之后,发现房地产的保值性和增值性决定了它才是最好的投资对象。如2009年,虽然温州资本先后深陷炒煤、炒棉等陷阱之内难以自拔,但是炒房者却轻易抽身并赚取巨额套利收益。据报道,2009年下半年,温州炒煤团深陷山西,损失达到千亿元。而山西的煤老板们的资金也被套牢。数据显示,温商在2009年年底尚未撤出山西煤矿的民营资本还有1 800~3 000亿元。其中60%的投资遭受重创,也就是说,亏损的资本最高可达1 800亿元。
这让越来越多的资金相信,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当前绝对是社会资本的最佳避风港。正是这样的一种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现状,房地产市场成为恶炒、爆炒最为激烈的领域。
不过,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炒房团”能否全身而退?从历史上的泡沫历程来看,目前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博傻”阶段。但如果你询问目前正在参与房地产击鼓传花游戏的任何一个人,他们谁也不认为自己会是最后的那个傻子,仍然尽情地陶醉在泡沫不断膨胀的盛宴之中,在他们看来,房价会永远依照他们的想法涨上去。
大家似乎都很相信自己不是最后那一个“大傻瓜”。这个著名的“大傻瓜”理论酝酿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也正在成为中国式次贷危机爆发的理论基础,从这个理论出发来分析,房地产泡沫破灭或许只是个时间问题。
对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民间资金来说,不正规、盲目乱窜是其基本特征,如何给这些资金找到合适的出路,成为解决问题的核心。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让如此庞大的资金投机于房地产市场,不断炒高房价,于国于民,害莫大焉!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国进民退和外资控制的双重悲情
中国制造业当前正面临着“国进民退”趋势愈演愈烈,并且诸多产业被外资完全控制的双重困境,可以说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2009年,在强有力的行政之手的干预之下,“国进民退”现象大行其道。国有资本在政策的保驾护航下,肆无忌惮地侵入着民间资本的地盘。航空、钢铁、煤炭等行业,“国进民退”也成为趋势。特别是在天量信贷的背景下,这一趋势至今看不到放缓的迹象。
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这样描述他的担忧:“‘国进民退’的趋势可能会使中国的法治和市场化改革产生倒退。”
民营资本建龙集团不得不被迫“滚”出通化钢铁,业绩不错的日照钢铁被国有企山东钢铁兼并,钢铁领域以兼并重组演绎着“国进民退”的故事。在煤炭行业,山西省一纸命令下达之后,民营资本被迫撤出,强势整合的特征甚是强烈。随后,各地纷纷以山西为榜样,开始全方位清理煤炭行业中的民营资本。2009年10月9日,内蒙古发出煤矿整合通知,“煤炭资源配置将重点向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煤炭转化、综合利用项目倾斜”。10月26日,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表示:“河南省正在酝酿小煤矿生产安全长效机制,推行由骨干企业对30万吨以下产能的小煤矿进行兼并整合。”
国内航空业这一趋势尤其明显,曾经让人们引以为傲的民营航空公司纷纷消失。东星航空破产,2009年10月16日,鹰联航空被中国商用飞机、四川航空、成都交投三方联合重组。奥凯航空和东航、南航同样巨亏,但前者只能停航、复航,资金再现缺口,最终被大田集团收购,而后者则在2009年分别从政府获得70亿元和30亿元的资金支持。
很明显,这种以政府行政力量为主导,对民营资本“一刀切”式的兼并重组,或者清理出某个行业,对民营资本是极其不公平的。2010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出台关于鼓励民营资本发展的“新36条”。在经济复苏没有稳固,很多领域急需资金,需要民营资本“帮忙”的时候,才想起民营资本。而根据以往经验,一旦经济复苏稳固,政府鼓励民营资本发展的力度就会下降。纵使是“新36条”,民营资本能够进入的也多是国有资本不愿意染指的微利或者急需资金的领域。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可以浓缩成一部民营企业争取经济*和自由,打破垄断的历史。正如财经作家吴晓波所言:“在这个历史的舞台上,一直存在着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三种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博弈的过程,它们的利益切割以及所形成的产业、资本格局,最终构成了中国经济成长的所有表象。”所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和民间投资,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的转型大计,也关系到中国未来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方向性选择。
大多数产业被外资控制是另一只掣肘制造业复兴的“拦路虎”。
2009年11月,北京交通大学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发布了《2009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报告的基本结论是,刚刚过去的10年,外资对中国工业的控制程度逐步上升,平均控制率高达1/3,超过了行业控制的警戒线。
相关数据显示,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已经超过60万家,全球500强企业的绝大多数在中国设有分公司或者办事处。它们通过市场、股权、品牌和技术等方式把持着中国的产业安全。虽然外资在采矿、电力、燃气、水产等领域的控制力较低,但是对于制造业,外资则是几乎到了无处不在的地步。其中,过去10年外资对制造业的平均控制率在30%以上,2005~2007年高达35%。2008年有所下降,但仍高于30%。
根据《2009年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的数据,以汽车产业为例,外资企业市场控制率1998年以来稳定在30%左右,股权控制率2006年已升至。无论是整车还是零配件领域,外资企业股权控制率都在上升,尤其是发动机领域,外资股权控制率2006年高达,对中国汽车工业安全造成一定危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以后,电子信息产业的外资控制率高达80%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的控制率平均达到36%。高技术产业总体外资控制率也已经达到了70%的水平。
中国有必要建立起应对外资的国家产业安全管理与预警机制,并开始反思对外资的过度宽松的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说,外资所获得政策环境要远比民营资本优越。
中国早就不是外汇贫乏国家,如果继续贯彻二三十年前的外资政策,只能让外资更轻易地控制中国的产业安全。这是极其危险的。正如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所言:“要平衡利用外资和保护民族产业之间的矛盾,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让各种资本在平等条件下开展竞争,取消对外资的过度宽松待遇。”未来10年,我们在保持吸引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必须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并重点防止外资控制中国制造业的经济悲剧继续发生。


金融危机惊醒美国制造业
与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实、大而不强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美国制造业被这次金融危机“惊醒”,奥巴马政府正在推动一轮“再工业化”浪潮。
奥巴马的经济新战略是,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回归实体经济,重新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这就是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
金融危机之前,由于资源和环境问题,制造业在美国一直被认为是“夕阳产业”,投资者往往避制造业而远之。20世纪上半叶,美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基地。“MADE IN USA”是那个时代最显眼的标志,无论是低端的刮胡刀、化工冶炼,还是高端的汽车、飞机,随处可见美国的品牌。直到20世纪50年代之后,美国才开始从制造业中淡出。
现如今,经历本轮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回归制造业是历史的必然。
2009年初春的一个午后,在金融危机依旧深不见底,金融海啸第二波即将到来的舆论甚嚣尘上之际,我和中国人保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家春先生却对当时的热点危机预测问题提不起半点兴趣。持续两个周末的下午,我们一直在探讨此次危机过后的美国经济将会走向何方的问题。这位相继供职于财政部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的学者的见解,往往有着惊人的深度。当他首次提出美国将回归制造业的观点的时候,说实话,我颇为诧异,他也是国内最早提出这种前卫观点的学者之一。
我们一致认为,美国经济若想真正实现复苏,肯定不是美联储开着“直升机撒钱”就能解决根本问题的。从经济运行的本质来看,只有当美国家庭经济的去杠杆化逐渐完成,家庭资产负债表达到平衡,并且制造业复兴,就业岗位增加,美国老百姓的收入来源更为广泛时,美国的消费率大幅度下降才不至于影响美国经济正常运行,那时候的美国经济或许才能获得真正坚强的复苏。
而这一切,就需要美国进行“再工业化”,否则,美国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是无论如何也平衡不了的。
特别是在2009年6月1日,通用汽车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之后,我更进一步坚定了自己对奥巴马政府决心“刮骨疗毒”的判断。是的,美国政府对通用汽车公司实施的结构化改革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奥巴马政府一定会逐步扩大美国制造业的规模,只有当美国民众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之后,世界经济才有可能安全复苏并实现更稳健的运行。已经持续了近20年的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到需要大变革的时候了。
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是一种现实的考量。尽管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只有15%左右,但由于经济总量巨大,美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份额仍高达20%左右,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美国之所以力图通过“再工业化”重振本土工业,一方面是防止因制造业萎缩而失去世界创新领导者的地位;另一方面是要通过产业升级化解高成本压力,寻找像“智慧地球”一样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而不是仅仅恢复传统的制造业。从这一点来看,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就是在加快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的过程中,依靠“再工业化”来推进实体经济的转身与复苏。
对当前中国经济而言,依靠产业投资促进经济持久稳定复苏至关重要。制造业是中国高速成长的动力引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目前中国制造业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1/3、贡献出口总额的90%,未来10~20年制造业仍将是中国经济的立国之本。
然而,中国制造业的最大问题是大而不实,大而不强,且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这些都是掣肘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的主要障碍。
无论如何,中国的制造业都不能再糊里糊涂地发展了,更不应该为了拯救所谓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下滑,而把资产泡沫继续大大吹起,让制造业的生存环境更为恶劣。如果这样的态势不改变,中国制造业与美国制造业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宏观调控屡次错杀民营资本
中国经济局部过热的迹象已经愈发明显,这使得中央政府将再次出台“一刀切”式的宏观调控措施,从而让本就艰难前行的中国制造业雪上加霜。
宏观数据足以印证实体经济的局部过热状态。2009年全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有7个月的增速超过了30%,某些月份甚至高达38%以上,并极有可能在2010年上半年达到40%的峰值。而采购经理指数连续10个月在50%以上,已经超过中国经济较景气的2006年和2007年。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急升和采购经理指数数据的高位运行,显示出依赖国有资本支撑起来的“铁公基”和房地产市场有了新一轮的过热迹象。而民营资本集中的制造业却并未因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而产生实质性的回暖。现实是,中国制造业的利润率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
根据我的观察,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热潮再一次蔓延至全国大、中、小城市。中国许多城市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开始失控,新增贷款等金融数据屡创新高,流动性泛滥使得全国各地到处在盖房子、修路圈地,经济开发区内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如果相关宏观政策不出台的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怕是很难慢下来。
这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始终未摆脱由投资带动的经济过热,只要宏观政策稍微偏松,经济就立即陷入过热的境地,随之而来的就是一轮凛冽的宏观调控周期。2004年和2007年时,这种经济特征甚为明显。与由局部过热导致的宏观调控出台相随的是,民营资本集中的制造业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这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而接下来的宏观调控极有可能再次重蹈之前“一刀切”的思路。
自2002年中国经济进入上升周期以后,虽然政府一直在强调转变增长方式、节能减排、提高增长的质量,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旧存在,资产泡沫仍在膨胀,贫富分化呈现加速趋势,国际收支失衡愈演愈烈。 
中国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冷热同时存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只会在逐步冷却过热的国有经济主体的同时棒杀民营经济主体。 
这么多年来,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在宏观调控的压力之下,银行系统开始卡紧民营企业部门的借贷需求,然后将这些资金转移给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进行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
这就是中国的信贷规模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年年维持在20%以上,而没有因为宏观调控的影响出现急速下降的原因。这样一来,直接的后果就是资金从过冷的部门转到过热的部门,使得过冷的部门更冷,过热的部门更热。 
过去几年间,伴随着人民币的快速升值、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宏观调控的压力,江浙、广东的企业家逐步放弃制造业,把资金投到股市和楼市。
当前,我们面临着通胀压力陡增、流动性极度过剩、房地产泡沫高企、外贸艰难等诸多棘手的问题,并且每一个问题解决起来都十分不易。如果不能在繁乱的“丝路”中理出头绪,日本病日本病:日本经济病症的简称,具体是指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赶超美国经济时逐步染上的、严重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和体制老化僵化等病症。——编者注降临中国经济绝非是危言耸听。
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后,他们留下了一批世界著名的制造业企业,而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我们会有什么?
所以,不要简单地用宏观调控政策来应对所谓的经济过热,特别是“一刀切”式的货币政策,这只会让中国制造业的生存更加艰难。
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无解的产能过剩困局
与中国经济堆积式和“撒钱式”增长形影相随的,则是产能过剩的不断重复出现。国家发改委在2009年甚至出台了淘汰过剩产能的具体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试图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这是在2003~2008年那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周期过程中所没有的。一方面足以说明目前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到了何等严峻的地步,另一方面也预示了决策层对于暴增的信贷可能导致产能过剩的担忧。
如果在2009年以及2010年不能将前期的产能过剩有效消化掉一部分,那么在经历过本轮信贷和投资双“井喷”之后,中国的产能过剩局面将更加难以控制。届时,中国经济增长将真的陷入“生产仅为过剩”的局面。
然而,中国的产能过剩困境是在长期的经济高速畸形(投资比重过高)增长的过程中形成的,只要信贷和投资“双堆积”的经济增长模式不改变,产能过剩的困局也就难以破解。
过去30年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24年高于10%,新近的这一轮持续5年(2003~2008年)的经济上升周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更是高达25%左右,2009年这一增速已经上升至30%。在粗放式增长模式依旧以及唯国内生产总值是举的思维模式下,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可避免,过剩产能的持续增加更是积重难返。
目前过剩产能的大致情况是,钢铁过剩产能约亿吨,煤炭过剩产能约4亿吨,汽车过剩产能约300万辆,水泥、电力、纺织等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亦十分突出。尽管这些高额的过剩产能数据不一定十分准确,但产能过剩在学术界和决策层已达成共识。中国在制造、电力、公路、港口以及房地产等领域可能都存在过度投资现象。
不可否认,从2003~2008年,中国的这一轮固定资产投资热潮是以重工化为标志的。这一过程在2007年和2008年达到顶峰,并且多数项目进入了持续数年的最后收尾期。而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和中国房市的短暂调整,这些过剩的产能更难消化。如果不是金融危机的来临和经济形势并不如数据描述的那般美好,或许持续5年多的“产能过剩增量大致消化”的脆弱逻辑链条还能够维持。
2001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这在当时的经济学家看来已经难以接受。而2008年这一数字为万亿元,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短短几年间,投资规模暴涨的速度令人咋舌。
规模如此空前的投资暴增自然就会导致很多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而且这些年的产能过剩也是现今中国经济结构化改革举步维艰的一个显著原因。伴随着产能过剩,这些行业的平均价格下降,边际利润萎缩,进而导致公司的现金流急剧下降。还有,伴随着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居*体消费需求的低增速,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循环关系断裂,这在现实世界的表现就是出现产能过剩危机。
在金融危机来临之际,美国不得不进行大刀阔斧式的去杠杆化操作,而中国去产能过剩化则是同等重要的当务之急。尽管通过国家发改委的红头文件,我们似乎看到了决策层消化过剩产能的决心。但是由于固有的增长模式在短期内不可能终结,阻碍中国经济健康增长的产能过剩问题也将继续存在。因此,消化过剩产能的治本之策最终还是不得不回到经济结构的转型上来,这也反映出中国的经济转型是何等的迫切。否则,产能过剩的困局将真的无解!


脆弱的后危机复苏
和预期基本一致的是,在持续14个月的贷款急升的“强心针”刺激下,相关经济指标开始发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自2009年7月之后持续达到30%以上,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幅亦连续数月维持在30%左右。进出口的降幅收窄,采购经理指数数据和工业增加值数据的增长更是昭示了中国制造业正在加速扩张。
然而,刚刚经历的这轮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回暖,资金堆积的特征甚是明显,因此注定它是脆弱无比的。引领这轮经济扩张的最根本因素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天量信贷。比如在2008年4月新增贷款环比跌幅高达70%,不足3月万亿元的1/3。当时对V形复苏的预期,各方都十分迷茫,直到2009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继续维持着可观的绝对量,才使得乐观情绪趋于稳定。
若没有了巨额信贷,经济还能实现V形复苏吗?让人担心的是,随着2010年和2011年新增贷款规模可能逐渐下滑,而外部需求又难以保证回暖,届时经济复苏的美好愿望极有可能因为没了“强心针”的注入而在后危机时代快速夭折。
更为糟糕的是,中国经济不仅可能因为没有了天量信贷的支撑而复苏乏力,而且随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攀升,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压力开始逐步增加。实际上,2009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都已经出现了可观的升幅。衡量大宗商品市场整体涨幅的CRB指数,从2008年年底的低点到2009年年底累计涨幅已经高达50%以上。其中,原油价格站稳每桶80美元,较低点时每桶33美元的价格,涨幅高达两倍以上;LME(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每吨7 000美元一线已经夯实,较低点每吨2 900美元的价格,涨幅也有两倍以上;黄金价格从阶段性低点每盎司682美元上涨了50%之巨。可见,全球的大宗商品泡沫依旧在持续堆积。
从过往的经济运行经验来看,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上涨之后,经过4~5个月的传导,国内企业就会感受到生产成本的压力,上游的制造型企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随之上升。2006年和2007年的高通胀情形仍然历历在目,而造成这一状况的核心原因之一就是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暴涨。而从现在世界经济的基本形势来看,商品市场泡沫膨胀已“万事俱备”。虽然还欠全球经济需求有力复苏的“东风”,但是有“史上最宽松”的货币环境,少了“东风”商品市场也能“飞”起来,只是速度慢点而已。
因此,接下来中国经济一方面要面临国内天量信贷的“不得不”收紧,另一方面又遭遇大宗商品价格传导引起的生产成本上升。这两者势必导致刚刚被金融海啸洗劫的苦难企业再遭致命打击。特别是,那些本来就没有得到本轮信贷“井喷”实惠的中小企业将显得尤为脆弱。到那时候,要确保经济增长或许比2008年年底更艰难。因为随着通胀风险的加大,不可能再通过信贷扩张来支撑脆弱的企业资金链条。
一直以来,“撒钱式”经济刺激饱受诟病,其不可持续性我也深有感触。而且,“投资-消费”比例的加速失衡,是一直阻碍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增长的最大掣肘,也是多年来中国在加快经济结构改革中要调整的重点。为了确保经济平稳运行,非常时期采取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尽管这一政策是以牺牲经济的长期结构改革和优化为代价的。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因为“强心针”的褪去,加上国际商品价格的回升,而导致经济复苏的趋势不可持续,同时又牺牲了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如此的双重损失着实让我们心有不甘。
当务之急是,全面启动消费新政,而非消费刺激。这一新政需以收入分配改革作为根本切入点,全面增强中产阶级和农民阶层的真实购买能力,并同时推进教育、社保、养老和医疗等方面的“利消费化”改革。2009年,由国家发改委撰写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意见已提交国务院,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决策层已经充分意识到唯有提高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才能让中国经济健康成长。



好泡沫还是坏泡沫全文阅读 作者:倪金节 《好泡沫还是坏泡沫》由www.61k.com集整理于网络,如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是侵犯了其他的法律法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考虑删除好泡沫还是坏泡沫全文阅读页面。
本文标题:何言相濡以沫全文阅读-自慢Ⅱ·以身相殉全文阅读 作者:何飞鹏
本文地址: http://www.61k.com/1147917.html

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