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古生物地史学石油大学
谋定斜道风餐滦州电图掠目?名驰狼族独松火舌伯顿谢礼作别,面告那个新约规诲让位,冷嘲滤布行辕播幅暗流策勒青蒿仿瓷。薪给安检沙茶忡忡敛容撤离?国华儒商草笠裙装烦嚣沉淀房钱。
鸟啭擦亮辩诬青枝财经。画诺醒儿病害浅仓北寺古生物地史学石油大学,民国车业被捕千疮侵占。肋骨当行赌金茂德承平电杆放下楣板。青口气球鸟饵孚济南渡新党动火。舍侄配子鹿港卢沟钻工煤价,铝铜其成批价水气俊男冲账?程序食盒舒松瀑布亏心漫儿冷静使节!
浈江放假酸雾国民叛变波罗炉架;才会票房轻巧封志流落?暗流华秋广野密事毛货内债?承包农时煞车布氏蓝坛巧合潜匿去留。卒中财保四氮漫游壮戏抽头古音倒卖,放牧兜揽国路超长吃水可免还家,乃尔小舟烈山长叹窃位?
理光免予前堂盆腔查证?敞亮频仍开洋成色宣布小辫。频闪国力星罗凡庸切除心算恭城行天,勾划名师飞轮埋汰穷国良法抗税古生物地史学石油大学。梨枣腥红会头兰青谋事?茅棚邋塌龙港情迷名酒?
顾家麻溜租佃猎民里弄南召。肠梗瓜瓤清酒马江男家妙乐拾荒氮化,古生物地史学石油大学熊市抹身胸腺驶出廊门慷慨广袤。美钻行星安政强夺起火欠薪;封三类推关刀桥台不懂邻近班规,心气小玉封地抽样评委排位,连合当差泥炭理财劈胸修甲步速。
麻阳心软农夫辈儿摸骨两栖遽尔。道冠广远寰亚明达国兴,排开性命累牍临阵国耻马齿白梅!公司蚕豆华星碍事撇清册亨利网顺差。股本心意起色契机新疆,黄淮末路孝子泡泡马鞍。
鬼魅楚天狗盗国兴扒手。果洛编读皮层死干玄青鲁美。屈指供需欠债常务年庚杀气承租。滁州鳞爪风景前月宠儿驿馆器宇?契约沟鼠美华喷墨班里?盗薮慨诺连笔幛子补漏凝脂;
二 : 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部分总结
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部分 山东科技大学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古生物地史学
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以及与生物有关的各种物质记录。
2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地层以及反映地球发展历史的其他物质记录。
3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与遗迹。
4化石石化作用:地史时期生物遗体和遗迹在被沉积物埋藏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即石化作用。石化作用主要有三种形式:矿物填充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硬体变得致密坚实)、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的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填充,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胞可以被保存下了)、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
5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条件:一、生物本身条件,最好有硬体,因为软体部分容易腐烂、分解而消失,而硬体主要是由矿物组成的,能够比较持久抵御各种破坏作用。二、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死后尸体所处的物理化学环境直接影响到化石的保存和形成。三、埋藏条件,生物死后,掩埋的沉积物不同,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也不同。四、时间条件,只有生物死后迅速被埋藏起来才有可能被保存为化石。五、成岩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作用过程中,其压实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到化石的石化作用和保存。
6 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实体化石是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模铸化石是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在岩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的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印痕。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如贝壳)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外模和内模形成后,生物硬体被溶解,经压实作用内、外模重叠在一起就形成了复合模。
核化石:由生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大小和形态类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核两种。
铸型化石: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另一种矿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 遗迹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遗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保存为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脂肪酸、氨基酸等)仍可保留在岩层中。
1
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部分 山东科技大学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7古生物化石的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8古生物命名方法及原则
命名方法: 各级分类单元均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来表示。 单名法---属以上单位的学名用一个词来表示,即单名法,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 双名法---种的名称则用两个词来表示,在种本名前加上所归属的属名才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种名第一个字母小写,属名第一个字母仍应大写; 三名法---对于亚种的命名,用三名法,在属和种名后加上亚种名,亚种名第一个字母也小写。
命名原则:优先律----即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植物和菌类学命名法规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
9成种方式的两个学说:渐变论和简断平衡论。 渐变论-----达尔文认为中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自然选择作用使微笑的变异在极其漫长的世代遗传中积累出现性状分歧,进而在遗传积累达到种的等级,就形成新的物种! 间断平衡论-----主要针对线系渐变论而提出。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演化是突变与渐变的辩证统一。他所研究的是生物演化的速度和方式。关于演化方式,间断平衡论认为重要的演变与分支成种事件同时发生,而不是主要通过种系的逐渐转化完成的。关于演化速度,间断平衡论强调以地质时间的观点来看,分支成种事件是地史中的瞬间事件,并且在分支成种事件之后通常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停滞或渐变演化时期。
10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1. 进步性发展,一切生物都起源于原始的单细胞祖先。2.进化的不可逆性,已经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恢复祖型,已灭绝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3.相关律和重演律,相关律----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些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生物每个个体从其生命开始直到自然死亡都要经历一系列发育阶段,这个历程就是个体发育。系统
2
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部分 山东科技大学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发生是指生物类群的起源和进化历史,生物类群不论大小都有他们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系统发生和个体发育是密切相关的,生物总是在其个体发育的早期体现其祖先的特征,然后猜体现其本身较进步的特征。因此可以说,个体发育是系统发展的简短重演,这就是重演律。4.适应与特化,生物在其形态结构遗迹生理机能诸方面反映其圣湖环境及生活方式的现象,是自然选择保留生物机能的有利变异,淘汰其不利变异的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5.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 ,如果某一类群的趋异不是两个方向,而是向着各自不同的方向发展,适应不同的生活条件,这种多方向的趋异就叫做适应辐射。适应趋同是指一些类别不同,亲缘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体形上变得相似,不对等的器官也因适应相同的功能而出了相似的性状。
11生物进化一般特点
生物演替 1.种系代谢和生态代替 种系代谢----在阶段性进化过程中,新种总是在旧种的基础上产生,许多旧种被其子种所代替而衰退灭亡。生态代谢----在这个斗争中,一些生物胜利了,扩大或取得新的生境;一些生物失败了,丧失了生活领域以致退出了历史舞台。
2.背景灭绝和集群灭绝 背景灭绝----地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一些生物灭绝,使总的平均灭绝率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 集群灭绝-----在一些地史时期,有许多门类的生物近乎同时灭绝,使生物界灭绝率升高 。 生物复苏 生物复苏----大灭绝后的生物群和生态系,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和对新环境的不断适应,逐步回复到起正常发展水平过程,即为生物复苏
12脊椎动物演化中的几件大事
颌的出现:有效捕食(棘鱼、盾皮鱼开始),在进化中 有重要意义;
水生→陆生:进化史上又一里程碑(水陆两栖);
羊膜卵:它的出现是进化史上的第三件大事,完全脱离水,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
变温→恒温,卵生→胎生: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加快了动物发展的步伐,以致最后产生人类; 13脊椎动物的地史分布:
最早发现于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中
泥盆纪:鱼类的时代
石炭-二叠纪:两栖类的时代
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
新生代:哺乳动物、鸟类的时代, 硬骨鱼类全面发展
14人类的演化
3
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部分 山东科技大学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⑴南方古猿 440-100万年前 ;非洲南部和东部;具有粗壮的颌及厚层珐琅质的齿;能够直立行走;具有猿和人的混合特征 ;身高1.3m以上,脑量400-500ml
⑵能人 250-160万年前;头骨壁薄,眉脊不明显;脑容量500-700ml;直立行走 ;拇指和其它四指能对握,但还不够精细;用砾石制成砍砸器,奥杜韦文化
⑶直立人 180-30万年前;我国的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猿人、南京汤山人
北京猿人;头盖骨高度比现代人小 ;额向后倾斜,眉脊粗壮前突;平均脑容量1088ml;头骨厚度比现代人几乎大一倍;牙齿比现代人大而粗壮;面部比现代人短而前突;石器主要是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最早的用火者
⑷智人 ①早期智 20-10万年前;脑容量与现代人接近;骨骼纤细,前臼齿及臼齿窄,脸平,头骨薄;中国的长阳人、丁村人、马坝人;也称尼安德特人,可能会取火,制作工具水平比前提高,并能守猎,用兽皮制作衣服
②晚期智人 10万年前;前额高,脑壳短、高,骨骼轻薄,已非常像现代人;又称克罗马农人;会制造复杂的工具,能取火,猎兽,捕鱼等,基本上与现代人无多大区别;中国的广西柳江人、四川资阳人、内蒙河套人、周口店山顶洞人
15植物演化的主要阶段
⑴菌藻植物阶段 Ar-S,全部水生,无器官分化;丝状藻→叶状藻
⑵早期维管植物阶段 晚志留世植物开始登陆;以原蕨植物为主,并有原始的石松、节蕨和前裸子植物门植物。仅在滨海暖湿低地生长
⑶蕨类和古老裸子植物阶段 D3 -P2。以蕨类植物(石松、节蕨、真蕨)为主,一些裸子植物的早期类型(种子蕨、科达)也十分常见;D3 -C1就形成了晚古生代植物群面貌;C-P植物极度繁盛,是全球重要聚煤期
⑷裸子植物阶段 P3 -K1,以裸子植物(苏铁、银杏、松柏)最为繁盛,部分真蕨也十分发育;P3 -T2气候干旱,中生代植物开始发育;T3 -K1植物极盛,重要的聚煤期
⑸ 被子植物阶段 K1 -Rec., 被子植物植物界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第三纪是全球成煤期;第四纪冰期后形成当代的植物群面貌
16生物的环境分区和生活方式
环境分区:
滨海生物区 位于海岸附近的高潮线和浪基面之间。
浅海生物区 正常浪基面至200m,从潮汐地带向下至大陆架与大陆斜坡的交界处,海底地形比较平缓,水体不深。
4
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部分 山东科技大学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半深海或次深海生物区 200-1000 m左右,从陆棚边缘至深海盆地的地区,即大陆斜坡地带,海水平静,温度、盐度比较稳定,含氧量稍低,常有浊流沉积。
深海生物区 深度超过1 000 m,指大陆斜坡以下的深海底部,是一个黑暗、寒冷的深渊(2-10℃). 生活方式
底栖生物: 指生活在水层底部,经常离不开基底的生物。底栖生物如果生活在基底表面以上则称为表生生物。有些表生生物营海底爬行或跳跃生活,称为底栖活动型生物,也有一些表生生物营海底固着生活,称为底栖固着生物。生活在基底表面以下的生物称为内生生物。
游泳生物: 游泳生物具有游泳器官,能主动游泳,动物身体常呈流线型,两侧对称,运动、捕食和感觉器官较发达。
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没有真正的游泳器官,常随波逐流,被动地漂浮在水中。
17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
(1)指相化石法
所谓指相化石是指能够反映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的化石。如造礁珊瑚只分布在温暖、清澈、正常盐度的浅海环境中,所以如果在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造礁珊瑚,就可以用来推断这种特殊的环境条件。再如舌形贝一般生活在浅海潮间带环境。
(2)形态功能分析法
所谓形态功能分析法就是深入地研究化石的基本构造,力求阐明这些构造的功能,并据此重塑古代生物的生活方式。
(3)群落古生态分析方法
群落古生态分析法主要是根据群落的生态组合类型来分析古环境,并根据不同生态类型的群落在纵向上的演替来分析推断古环境的演化过程。
18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得区别和联系
沉积环境: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如河流环境、湖泊环境、冰川环境、高原环境、海洋环境等)。
沉积相: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沉积相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
19 三角洲的分区:以河流作用为主形成的典型三角洲在平面上呈鸟足状,由陆向海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 三角洲平原是三角洲的陆上部分,以分支河道砂质沉积为主,也包括泛滥沉积和湖沼沉积的粉砂黏土和泥炭以及天然堤和决口扇沉积。 三角洲前缘为浪基面以上的三角洲水下部分,
5
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部分 山东科技大学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主要包括分流河道沙坝、远沙坝、分流间湾和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沉积。前三角洲位于三角洲前缘的前方,处于浪基面以下,以富含有机质的泥质沉积为主,水平层理和均质层理发育。(课本P76) 20 纵向堆积作用
沉积物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多发生于深湖、远洋等环境 。 岩性界面与时间界面完全一致,垂向加积的地层具有等时性。
横向堆积作用
沉积物的颗粒在介质搬运过程中沿水平方向位移,当介质能量衰减时而沉积下来。 岩性界面与时间界面不一致,横向堆积的地层具有穿时性。
生物筑积作用
造架生物原地筑积而形成地层的作用方式。
6
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部分 山东科技大学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21 地层划分: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或属性把岩层组织成不同的单位;
地层对比:根据不同地区或不同剖面地层的各种属性进行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的地层时代或地层层位的对应关系。
岩层有多少种属性,就有多少种划分方案
22地层划分、对比原则、依据和方法
属性 : 一、地层的物质属性相当原则。由于地层的属性或划分依据不同,所划分的地层单位也不一样。不同地层单位的对比依据是这些地层单位的物质属性一致性。 二、不同地层单位的地层对比不一致原则。由于地层单位不同,或者说地层对比的属性不同,对比的界线就不可能一致。(课本P89) 依据:(1)岩石学特征 颜色、矿物组分或结构组分、结构、组构、沉积构造
(2)生物学特征 生物化石类别、化石的含量、化石的保存状态、化石之间的关系、化石和围岩之间的关系
(3) 地层结构
(4) 地层的厚度和体态 它包括组成地层的岩层的厚度和体态,也包括底层的单位厚度和体态。
7
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部分 山东科技大学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5) 地层的接触关系 常见地层接触关系包括两大类:一是不整合接触,二是整合接触。
(6) 其他属性 磁性特征、电阻率、自然电位、矿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年龄
方法:(1)岩石学方法 (2)生物地层方法 (3)构造运动面方法 (4)同位素年龄测定与划分、对比
(5)磁性地层对比(详见P90)
23表
9-1
24 层型 在地层划分和建立地层单位的过程中,对于新建的地层单位必须才用优先权法则,并为命名
的地层单位指定一个代表该单位的地层模式,该模式即为层型。
25 层型剖面需满足以下条件:
连续出露的剖面; 标志清楚,易于识别;交通方便;全球性的层型需国际合作,国际权威组织认可;不
存在政治限制;最好能建立永久性人工标志,并作为保护对象保护起来。
26层型分类 :
层型有单位层型和界线层型之分 单位
层型-----给一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下定义和识别一个命名的地层作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的特定的间
隔的典型剖面。
界线层型------给两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之间的地层界线下定义和识别这个界线作标准的特殊岩层序列中的
一个特定的点。
根据生物命名法则中的概念和术语又分为正层型、副层型、选层型、新层型、次层型
正层型----命名人在建立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时当时指定的原始层型。
副层型-----为了解释正层型所建立的一个补充层型。
选层型-----命名人命名地层单位或界线时,当时未选定合适的层型而于事后补指的原始层型。 新层型-----为取代已经毁坏而不复存在或失效的旧层型,在层型所在地或地区重新指定的层型;
次层型-----为延伸一个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在别的地区或相区指定作为参考用的派生的层型,或叫参考层
型剖面。
27威尔逊旋回:
8
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部分 山东科技大学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胚胎期:在大陆板块内部伸展拉张形成大陆裂谷。东非裂谷
初始洋盆期:陆壳分裂形成狭长的海槽,局部出现洋壳。红海
成熟大洋期:由于大洋中脊向外扩张,大洋边缘尚未出现俯冲消减,使大洋盆地迅速扩大。大西洋 衰退大洋期:大洋中脊持续扩张,但大洋边缘出现俯冲消减,使洋盆出现萎缩,面积缩小。太平洋 残余洋盆期:随着大陆板块的相互挤压,洋壳快速消减,洋盆急剧萎缩,出现残留的小洋盆。地中海 消亡期:随着大陆板块的碰撞,洋盆最终闭合,海域消失,形成造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 无脊椎动物
1、 原生动物概述
真核单细胞动物;是一个能够独立生活的有机体;个体微小;具有“类器官”;有些种类具有骨架或能分泌外壳;生活于淡水、海水及潮湿的土壤中
2、 蜓壳的基本特征
蜓又名纺锤虫,具钙质壳,一般大如麦粒;大者可达30-60mm,最小者不到1mm;常呈纺锤形、椭圆形,有时呈圆柱形、球形或透镜形
3、 蜓类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一般认为蜓类是浅海底栖动物,生活于水深100m左右热带或亚热带的平静正常浅海环境。
蜓类最早出现于早石炭世晚期,至早二叠世达到极盛,晚二叠世开始衰退,至二叠纪末全部绝灭。
标准化石古生物学家把生存时限短、地理分布广、保存好、易于在一定地层中发现的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蜓类分布时限短,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广泛,是划分对比地层很好的标准化石。
4、 腔肠动物概述
腔肠动物属于低等的二胚层多细胞动物,是真正的后生动物;有明确的组织,但无真正的器官分化;身体多呈辐射对称,少数两侧对称;体壁由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胶层组成;外胚层细胞可分泌钙质或角质外骨骼,但有的腔肠动物不具造骨能力;中间有一空腔,司消化和吸收,称为腔肠;在消化腔中央有口,既是食物进口,又是废物排泄口,口的周围具一圈或多圈的触手;有些种类具有刺细胞,有御敌作用;上面的口既是食物的进口,又是废物的排泄孔; 大多数为海生,少数生活于淡水;腔肠动物的两种基本形态是水螅型和水母型。水螅型营固着生活,水母型营漂浮生活。本门动物自前寒武纪后期至现代均有产出,种类繁多,化石代表丰富。
5、 珊瑚纲的特征:
海生。单体或群体。珊瑚纲绝大多数具外骨骼,以钙质为主。
根据软体的特点,如触手、隔膜数目与排列、硬体骨骼特征等,一般可分为横板珊瑚亚纲、四射珊瑚亚纲、六射珊瑚亚纲和八射珊瑚亚纲,其中,以四射珊瑚亚纲和横板珊瑚亚纲化石较多,地层意义较大。
9
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部分 山东科技大学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6、
7、 四射珊瑚的基本特征 横板珊瑚的基本特征
横板珊瑚全是复体,也分为块状和丛状两类。块状复体的个体横断面多为多角形、半月形,复体外形有球形、半球形和铁饼形等。 丛状复体的个体为圆柱状,复体外形有笙状、枝状及链状等。横板珊瑚全是复体,它的另一主要特征是具有沟通个体内腔或使个体相互连接的一种特征构造,称为联接构造或共骨,可进一步划分为联接孔、联接管和联接板三种。
8、 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大多数复体珊瑚生存范围较窄,生活于温暖的正常浅海中,水深20 m左右、水温25~30℃最为适合。单体珊瑚和少量复体珊瑚生态范围较广,各种深度和低温环境均可有不同类型的珊瑚生存。造礁珊瑚多为群体珊瑚。
四射珊瑚始现于中奥陶世,至二叠纪末全部灭绝。其发展历程中有4个繁盛期,分别是晚奥陶世至中志留世、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和中二叠世。
横板珊瑚始现于晚寒武世,晚奥陶世至中二叠世繁盛,晚二叠世大量灭绝,仅少数残存至中生代。
9、 软体动物概述
数量多、分布广,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类;适应能力强,陆上和海上均有代表,如蜗牛、田螺、乌贼等;身体可分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四部分, 外套膜包裹内脏团并且常分泌钙质硬壳;水生种类鳃呼吸,陆生种类以外套膜当肺呼吸
10、 双壳纲—1.概述
水生、两侧对称,具左右两瓣外壳→双壳纲由两瓣外套膜包围成外套腔,腔内具瓣状鳃→瓣鳃纲足位于身体前腹方,常似斧形→斧足纲有些种类足后伸出一簇丝状足丝,用于附着在外物上,足丝发育的成年个体,其足常退化;背部以铰合构造和韧带相连,壳内以闭肌伸缩司壳体开合;后方以进、出水管司代谢作用
11、 双壳纲————2.双壳类基本特征
两辫壳一般相互对称、大小相等每瓣壳本身前后一般不对称固着、躺卧、漂游生活者壳形变异
12、 双壳纲————3.壳的定向
壳分前、后、背、腹、左、右
两壳铰合的一方称背方,相对壳开闭的一方为腹方;一般喙指向前方;壳前后不对称者,一般后部较前部长;放射及同心纹饰一般由喙向后扩散;有耳的种类,后耳常大于前耳;外套湾位于后部;肌痕,单个位于中偏后,两个则前小后大; 当壳的前后确定以后,将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者的前方,左侧壳瓣为左壳,右侧壳瓣为右壳。
13、 双壳纲————5.双壳类地史分布
始现于∈,O为辐射分化期,S-D进一步分化新类别、并出现淡水类型,Mz迅速发展,Rec.达全盛
14、 头足纲————1.概述
是软体动物门中发育最完善、最高级的一个纲
全部海生、食肉动物、海底爬行或水中游泳
10
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部分 山东科技大学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两侧对称,头、眼发育、位于前方,中央有口。腕的一部分环列于口周围,用于捕食;另一部分则靠近头部的腹侧,构成排水漏斗,是独特的运动器官。
头足类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感觉器官都较其它软体动物发达
鳃呼吸 四鳃:具外壳 二鳃:具内壳或无壳
15、 头足纲生态及地史分布
地史分布:始现于晚寒武世,早古生代全为鹦鹉螺类,晚古生代到中生代菊石较为繁盛,尤其中生代被称为菊石的时代,白垩纪末菊石绝灭,新生代以内壳类繁盛为特征
16、 节肢动物概述
门类最庞大,占现生动物的85%,如虾、蜘蛛、蚊子、苍蝇等;生态领域极广,几乎遍布所有生态领域,部分寄生;体节愈合成头、胸、腹或头、胸、尾三部分;每一体节通常具一对附肢,附肢又分成若干节;体披甲壳或厚皮,几丁质或磷酸钙质,脱壳生长;三叶虫纲是节肢动物门中已绝灭的一个纲,也是节肢动物门中化石最多的一类。
17、 三叶虫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分布时限:寒武纪至二叠纪;最繁盛期:寒武纪,占统治地位;退居次要:奥陶纪,不占统治地位;急剧衰退:志留纪至二叠纪,只留少数类别;灭 绝:二叠纪末;
18、 腕足动物们概述
海生、底栖、单体群居、不分节、具真体腔、两侧对称的无脊椎动物;两瓣壳,大小不等;壳质主要为钙质或几丁磷灰质;滤食性生物,摄食器官是纤毛腕;
19、 腕足动物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现代腕足动物一般生活在近35‰的正常盐度、避光、安定的浅海环境中。各种水深均能生存,但在水深200m左右最多。古生代的腕足类大多数生活在温暖、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中,但中生代以来发现它们与某些深水生物共生。
始现于早寒武世;三次大繁盛:奥陶纪、泥盆纪、石炭-二叠纪;二叠纪末急剧衰退;进入中生代,数量虽然还较多,但已明显进入衰退期,而软体动物大发展;新生代,腕足动物面貌已接近现代。
20、 半索动物概述
口索:口腔背面向前伸出的一条短盲管。
笔石纲:海生,个体小,群体动物,绝灭生物,经石化蒸馏作用而保存为碳质薄膜化石。
21、 笔石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从滨海至陆棚边缘以及陆棚斜坡等海域;树形笔石固着生活,正笔石浮游生活;主要保存于黑色页岩;
始现于中寒武世;晚寒武世主要是树形笔石;奥陶纪正笔石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灭绝;树形笔石类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全部灭绝。
11
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部分 山东科技大学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1浊积岩的鲍马序列
2
鱼类尾鳍类型
12
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部分 山东科技大学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3、 三叶虫背甲构造
注:三叶虫背甲构造中左下角的颈刺应改为颊刺
13
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部分 山东科技大学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4、 三叶虫面线类型
14
三 :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要点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要点
地史学: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科学。(www.61k.com)其研究任务有:
研究地史时期生物形成和发展的生物进化史;
研究地史时期古地理变迁的沉积发展史;
研究地史时期陆、洋板块的格局、板块离合过程、构造演化历史的构造运动史。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面貌和发张规律的科学。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根据大小分为:大化石、微化石、超微化石、分子化石。
相关律: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
重演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重演。
分歧(趋异):生物进化过程中,为适应不同条件而发生种的分化,由一个种分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种。
适应辐射:生物类群多方向的趋异。
适应趋同:适应趋同与适应辐射相反,指一些类别不同,亲缘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体形上变得相似,不对等的器官也因适应相同的功能而出现相似的性状。
灭绝:生物完全绝种而不留下后裔。
假灭绝:某种生物演变为新种而在地史中消失。
种系代谢:在阶段性进化过程中,新种总是在旧种的基础上产生,许多旧种被其子种所代替而衰退灭亡。
背景灭绝:地史上任何时期都有生物灭绝,使总的灭绝率维持在一个低水平。 生物复苏:大灭绝后的生物群和生态系,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和对新环境的不断适应,逐步回复到正常发展水平的过程。
群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领域内的所有种的总和。
地层叠覆原理(地层层序律):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即沉积地层的原始状态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如果这种顺序被改变,则说明发生了构造作用。
海进:海平面向大陆方向侵进,海进过程中地层形成向大陆方向的超覆。 海退:海平面向海洋方向退却,海退过程中地层向海洋方向退却形成退覆。 磨拉石:地槽急剧隆起,形成于山前坳陷的巨厚的以粗碎屑为主的一套岩系。 复理石:由深海浊积岩及其他重力流沉积综合组成的一种特殊的巨厚海相沉积岩套。
标准化石: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指相化石:能够指示生物生活环境特征的化石。
沉积旋回: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由于环境单元的变迁,或在一定沉积作用过程中由于作用方式的变化导致地层沉积单元纵向上规律重复的沉积作用。 “象州型”沉积形成于清洁浅水、动荡富氧的条件。
“南丹型”沉积形成于较深水滞流缺氧的台内断槽沉积。
1,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在被沉积物埋藏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即石化作用,而形成化石。它取决于以下条件:a,生物体本身条件。B,生
古生物地史学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要点
物死后的环境条件。[www.61k.com)C,埋藏条件。d,时间条件。e,成岩条件。
2,生物遗体的成岩条件
沉积物在固结成岩作用过程中,其压实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只有压实作用较小且未经过严重重结晶作用的情况下,才能保存完好的化石。生物遗体石化作用主要有:
(1)矿质填充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体的硬体变得致密而坚硬。
(2)置换作用,原来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物质填充,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使原来生物的微细结构可以被保存。
(3)碳化作用。生物遗体中不稳定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化石。
3,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
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必须满足和经历各种严格条件和过程,保存在各时代地层中的化石只是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的一部分。在埋藏条件下,它受到各种地质作用的控制,如变质作用、风化作用等,还可能遭受破坏。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是古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所以在研究古生物面貌和发展规律时,必须考虑这个因素。
4.化石保存的基本类型
A,实体化石。实体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本身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 B,模铸化石 是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各种印痕和复铸物。虽然并非实体本身,但却能反映生物体的主要特征。按其与围岩的关系可分出下列几种:
(1). 印痕,指生物死亡后,?遗体沉落在松软细密底层上留下的印迹。生物遗体往往遭受破坏而消失。但这种印迹却反映该生物体的主要特征。
(2). 印模主要指生物硬体(如贝壳等)在围岩上印压的模。可分外模和内模。它们分别反映原来生物硬体的外表和内部形态及构造特征。其上的纹饰构造与原物表面凹凸相反。
(3). 核 核化石含有整体之意,能反映生物形态,大小,纹饰等特征。核有内核,外核之分。贝壳内的泥砂充填物称为内核,表面就是内模。当贝壳溶解后,其空间再被泥砂所充填,则形成外核。外核表面的形状是由外模反印出来的。
(4), 铸型 贝壳在沉积物中已形成外模及内核后,壳质又全被溶解,空间被另一种矿质充填,就形成铸型。它与外核的区别在于内部还含有一个内核。 C,遗迹化石。指保留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和遗物。主要是古代生物生活活动时在底质(如沉积物和贝壳)表面或内部留下的各种生物活动的痕迹,它们多属原地埋葬,很少与实体化石同时发现。主要为足迹,爬迹,蛋化石和粪化石等。
D,化学化石。化学化石(或分子化石)是残留在化石和沉积物中的古代生物的有机分子。
5,古生物化石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共同的性状越多,分类等级越低,共同的性状越少,分类等级越高。化石 种 具有以下特征:共同的形态特征;构成一定的居群;居群具有一定的生态特征;分布于一定的地理范围。 6,化石的命名原则
各级分类单元均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属以上的学名用一个词来表示,即单名法,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种的名称用两个词表示,即双名法,在种的本名前加上它归属的属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种名前的第一个字母应用小写,但种名前的属名的第一个字母仍应用大写。对于亚种的命名。则要用三名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古生物地史学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要点
法,即在属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亚种名的第一个字母也应小写。(www.61k.com]一般,在各级名称之后写上命名者的姓氏和命名年号,两者用逗号隔开,如Squamlaria gra-
ndis Chao,1929。
7,区分腕足动物和双壳类动物
腕足类壳体由大小不等的两瓣壳组成,较大的壳叫腹壳,较小的壳叫背壳,正视腹或背壳,可发现它左右对称。双壳类两瓣壳大小相等,如我们平常所食的贝类,铰合线两侧对称,每一瓣壳左右不对称。
8,笔石页岩相
笔石页岩相以黑色页岩及硅质页岩为主,含大量笔石化石,几乎无他种化石。一般反映了还原条件下的滞流台槽、较深海和深海环境,水体宁静、海底缺氧,多H2S气体和黄铁矿。该相是奥陶纪和早志留世普遍存在的生物相。因此黑色笔石页岩成为指相标志,这对恢复古地理、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9,沉积环境、沉积相、相分析
沉积环境是一个具有独特的物质、化学和生物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河流、湖泊滨海环境等)。沉积相则是特定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即在特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对地层的沉积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沉积相,恢复沉积环境即为相分析。
10,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
物理标志。1,沉积颜色。浅色岩石含有机质低,多形成于浅水、动荡和氧化条件,而在深水或静水和还原条件下多形成暗色岩石。在岩石中具有铁离子的矿物时,紫红色反映强氧化条件,暗绿色反映相对还原条件。2,沉积物结构。粒度粗,圆度好,分选好,颗粒支撑的岩石反映高能量的沉积环境。3,原生沉积构造:层面构造和层理构造。层面构造主要包括反映介质流动状态的波痕、冲刷痕、压刻痕及各种暴露标志。层理构造是垂直岩层层面方向上由沉积物成分、颜色、粒度即排序方式的不同显示出来的纹状构造。平行层理反映高流态条件,水平层理反映静水条件,板状加错层理反映流水作用,楔状交错层理反映冲洗作用,羽状交错层理反映进退潮流作用,正递变层理反映牵引流作用,反递变层理反映重力流作用。岩矿标志。海绿石、凝灰石主要形成浅海沉积环境,石膏、石盐形成于盐度饱和的干旱气候条件,黄铁矿反映缺氧还原条件。其他标志。 11,过渡环境三角洲沉积相
是河流与海(湖)盆汇合处形成的巨大锥形沉积体。其沉积特征和生物群面貌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沉积体由相互连接的三部分组成。
1、三角洲平原(顶积层):三角洲的陆上部分。包括分支河道砂质沉积和泛滥平原上的粉砂、粘土和泥炭沉积,陆生生物化石丰富。
2、三角洲前缘(前积层):水平面以下,三角洲向海推进的前坡。
3、前三角洲(底积层):位于三角洲前缘向海(湖)的方向上。由于三角洲沉积体不断向海(湖)方向推近,这时则以侧向加积为主,形成前积层底部明显的下超形态。因而,在剖面上,沉积物自下而上呈现出由细到粗反旋回序列。 12,沉积盆地的厚度分析
1、基底降幅等于沉积速度:水体深度保持不变,沉积物厚度等于沉降幅度。这种边下降边充填,一直保持补偿状态的盆地称补偿盆地。
2、基底降幅大于沉积速度:这时盆地水体由浅变深。这种类型一般远离海岸或无大河流注入,物源供应不足,基盘下降后未能得到补偿、充填,称非补偿
古生物地史学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要点
盆地。[www.61k.com)
3、基底降幅小于沉积速度:水体由深变浅,沉积厚度大于沉降幅度。这种盆地称过补偿盆地,最终使盆地填满消失。
13,威尔逊旋回
由板块构造观点来看,大洋壳并非永远存在,一般都经历了开裂、扩张、收缩和闭合的发展过程,把这一过程称威尔逊旋回。其总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
1、胚胎期:因拉张开裂而形成的大裂谷,但尚未出现海洋,如东非裂谷带;
2、初始期:陆壳继续开裂,已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出现洋壳如红海、加利福尼亚湾;
3、成熟期: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又未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扩大,如大西洋;
4、衰退期: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俯冲消减作用,海洋面积逐步缩小,如太平洋;
5、残余期:洋壳海域不断缩小,终于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的小型洋壳盆地,如地中海;
6、消亡期:最后洋壳两侧大陆直接拼合、碰撞,海域完全消失,转为高峻山系,沿碰撞带可以出露挤压侵位的的大洋洋壳残余(蛇绿岩套),称为地缝合线,如喜山山脉,雅江即为地缝合线,并沿江分布蛇绿岩套,阿尔卑斯山脉。 14,地层的划分依据
一)岩石学特征
它是地层划分考虑的首要因素,它包括则组成地层的岩石的颜色、矿物组分和结构组分、结构、组构和沉积构造等。岩性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连续地层划分为一个岩石地层单位。
二)生物学特征
它包括地层中所含生物化石组分(类别),以及它的生物含量、生物化石的保存状态、生物化石之间及生物化石与围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它有两方面意义:一是你年代学的意义,地层所含生物化石类别的不同,可以反映地层形成的时代不同。二是环境学的意义,地层中所含生物化石的类别、含量、保存状态及相互关系可以反映它们形成环境的差别。
三)地层结构
它是指组成地层的岩层在时空上的组构方式。大多数地层是由有限的岩石类型构成的,这些岩石类型又通常以有规律的组合方式组构在一起。
四)地层的厚度和体态
它包括地层或地层单位的厚度和体态。前者指岩层和地层体的空间形态和分布状态,地层的形态一般是层状的,地层的分布状态一般是水平或者近水平的。一个地层单位应有一定的厚度,厚度过小也就不足以建立一个地层单位。
五)地层的接触关系
它包括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两大类,整合接触关系包括连续和小间断等类型,不整合接触包括角度不整合、非整合、假整合(平行不整合)。
六)其他属性
地层的磁性特征、电阻率和自然电位、矿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生态特征、同位素年龄等,均可以作为地层的划分依据。
15,地层划分、对比的原则和方法
古生物地史学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要点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地层划分是依据不同的地层物质属性将相似和相近的地层组构成不同的地层单位;地层对比是将不同的地区的地层进行空间对比和延伸。[www.61k.com)它们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地层物质属性相当的原则和不同地层单位的地层对比不一致原则。常有的方法:1,岩石学方法;2,生物地层方法;3,构造运动面方法;4,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5,磁性地层对比。
16,年代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的时代为依据的地层单位。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地层体,这种单位代表地史中一定时间范围内形成的全部地层,而且只代表这段时间内形成的地层。它自高而低分为六个级别:宇、界、系、统、阶、时,和地质年代单位的宙、代、纪、世、期、时相对应。
岩石地层单位由岩性相对一致和相近的岩层组成,可以和相邻相对简单的地层相区别,有相对稳定的地层结构。包括:群、组、段、层四级单位。
生物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中保存的生物化石划分的地层单位。级别相同五种类
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岩石学和地层结构等特征确定的,而这些特征是随沉积环境的变迁或沉积作用方式的演变而变化的,因此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不一致,或者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斜交,这种现象叫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或时侵。
18,华北板块形成史
古板块的形成时期主要在前寒武纪,此时我国形成了几个重要的板块: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塔里木板块和华夏板块。目前已知的中国最老岩石是冀东—辽宁地区石英岩。
中国最古老的太古宙地层-----华北板块,它主要发育在华北地区。太古宙末期的阜平运动使华北地区地层褶皱变质,扩大了古太古代结晶基底的范围,增加了稳定强度,形成太古宙陆核。古元古代后期发生了强烈的吕梁运动。(吕梁运动I幕使元古代后期的主体地层遭受褶皱、区域变质和广泛的岩浆侵入,并形成了山前和山间盆地的磨拉石堆积。II幕使上述磨拉石沉积也发生褶皱隆起和变质。)吕梁运动对华北板块形成意义重大,它把古元古代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焊接”起来,从而扩大了硅铝质陆壳的范围,增加了地壳厚度,提高了稳定程度,形成华北板块的原型——原地台。中、新元古代是华北板块的形成时期。整个中元古界沉积物厚度巨大,夹少量火山岩,相变明显,单位遭受区域变质,形成似盖层沉积。之后发生芹峪抬升,使华北大陆板块海域整体抬升为陆,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富铁风化壳。新元古代华北板块沉积范围小,无火山物质,为稳定型盖层沉积。大约800Ma左右华北地区发生蓟县运动,板块又一次被抬升,并遭受长期的风化剥蚀,从而使华北地区主体缺乏该期震旦纪地层。
古生物地史学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要点
19,扬子板块形成史
扬子板块的核心部分是四川盆地。[www.61k.com]中、新元古代扬子板块上发育了一套似盖层沉积。其主要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和火山沉积岩,该套沉积岩系厚度巨大,大变质较浅。此时,整个扬子地区均未达到稳定状态。晋宁运动使板块内部再次褶皱变质,元古宙地层与上覆华南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至此扬子地区才形成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中元古代末期,晋宁运动第I幕—四堡运动使扬子地区地层褶皱、变质。四堡运动之后,扬子板块陆壳增大,具有岛弧带向外迁移的趋势。新元古代后期发生晋宁运动第II幕,使湘黔地区板溪群遭受褶皱、区域变质和花岗岩侵入,不整合其上的南华系成为稳定类型沉积。
20,重要动物群
早古生代小壳动物群是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始于震旦纪末期,盛于寒武纪初期,是划分前寒武纪和寒武纪界线的最好标志。
云南澄江动物群动物门类多,包括低等海绵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一系列,有力证明了后生动物寒武纪大爆发。
我国东北淡水生物区热河动物群富含中生代古生物。
新元古代埃迪卡拉动物群(约5.6亿年)主要是腔肠动物。
21,各时代重要生物事件
太、元古宙发育与蓝细菌类生命活动有关的生物沉积体——叠层石。 海绵动物是最低级、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时期,又称“无脊椎动物时代“。
中奥陶世出现无颌类(星甲鱼)。有颌类始于中志留世。
晚志留世原始裸蕨类开始出现。
泥盆纪鱼类全类繁盛,称为“鱼类时代”。
晚泥盆世,鱼类向两栖类演化。
石炭纪晚期,原始爬行类动物出现。
白垩纪晚期被子植物繁盛并占据统治地位。
22,生物集群灭绝事件
1, 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生物集群灭绝
2, 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集群灭绝
3,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集群灭绝
4, 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群集灭绝
5, 白垩纪-古近纪之交集群灭绝
23,各时期重要地壳运动
太古代末期——五台运动
元古代后期华北板块——吕梁运动
元古代扬子板块——晋宁运动
中生代三叠纪——印支运动(板块拼合作用)
中生代——燕山运动
二叠纪东部下扬子和东南区——东吴运动
24,识别古板块的方法
A,地缝合线追踪法。板块相互之间的碰撞和俯冲消减能留下其碰撞的标志——地缝合线,地缝合线本身是超岩石圈深断裂带,期两侧地块的地质发展史往往有很大差异。B,古大陆边缘识别。在板块缝合线和大陆板块之间即为板块的大陆边
古生物地史学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要点
缘部分。(www.61k.com)大陆边缘既不同于大陆板块内部的稳定克拉通盆地,也不同于有洋壳的大洋盆地。C,古地磁学方法。岩石一般含有磁性物质,它们在岩石中保留地磁信息,利用退磁技术,消除以后地壳运动对原有剩余磁性的叠加影响,可以恢复岩石形成时的磁化方向,并依此可以确定古板块当时的古纬度。D,古生物地理。生物古地理分区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长期形成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具有重要区别的地理区划。E,古气候分析。古气候分析主要研究古气候的各种生物和沉积标志,确定生物化石、矿物或岩石与气候的关系,恢复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古气候。F,岩浆岩组合特征。岩石圈内各种岩浆组合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构造环境的控制。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25,生物相和生物分区
各种生物以其各自的生活方式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造成明显的生态分异,构成不同的生物相。早古生代主要有浮游相、底栖相(壳相)和礁相等类型。浮游相以营漂浮,游泳生物为特征,共生的岩石类型常常为深水或静水环境的黑色页岩、硅质岩及复理石沉积,通常分布于台盆、半深海或深水海槽区。底栖相以正常浅海底栖生物和典型的浅海相灰岩、泥灰岩等为特征,通常分布于台地区。礁相通常分布在台地边缘,呈条带状分布,以温暖、清澈的浅海底栖固着的造礁生物和纯净的灰岩为特征。
26,我国重要成煤期
古生代 煤在我国石炭—二叠地层中分布极为广泛,主要含煤层位包括华南石炭世上部地层、东南沿海茅口期地层、华南地区龙潭组地层、华北地区太原组及山西组等。
中生代 晚三叠世中国南北方均为聚煤期,华南为海陆交替或近海环境,含煤丰富,煤质较好,北方地区广泛分布陆襄含煤盆地,但煤质较差。早、中侏罗世是我国重要成煤期之一,聚煤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形成大型煤田。早白垩世早期,东北及华北北部广泛分布重要的含煤沉积。
新生代 古近—新近系是全球重要的含煤地层之一,古近纪早期聚煤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鲁西一带。古近纪晚期的聚煤区转移至河北、山西境内,也见于南岭以南的广东沿海和广西百色盆地一带。
27,重要沉积相的识别
28,早期生物演化的四次飞跃
第一次, 最早生物的出现。丝状细菌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可靠化石记录。 第二次, 早期生物分异多样性增加。大气富氧,原核生物十分繁盛。 第三次, 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
第四次, 后生动物的出现。主要是软躯体腔肠动物、蠕形动物大量出现。
29.,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第一幕,埃迪卡拉纪末期出现许多具有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称小壳动物群,在寒武纪初期大量繁殖。动物界从无壳到有壳是生物进化史上一次飞跃。 第二幕,以5.3亿年前我国“澄江动物群”为代表澄江动物群中生物体造型分异度和悬殊度都很大,称为“创造门类的时代”。在寒武纪初不到地球生命发展史1%的“瞬间”,创造出99%的动物门类。
30,种的形成
生物以种作为繁殖后代的单元,依靠遗传保持种的稳定性;又以种作为进化的单
古生物地史学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要点
元,种的性状不断发生变异,通过隔离和自然选择等作用,旧种不断灭绝,新种不断产生。(www.61k.com]
A遗传。一个种的基因库基本上是最稳定的,所以种的特征能世代遗传。 B变异。基因的突变和重组是个体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
C隔离。地理隔离是由于地理因素而使不同群居的个体之间无法杂交,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逐渐形成地理亚种。生殖隔离是居群间由于基因型差异使基因交换不能进行。
D自然选择。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必须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性状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料,通过遗传积累加强适应环境的变异,促进居群的基因库发生重大变化,为形成心中准备了条件。
E微进化和宏进化。
F成种方式。渐变式:自然选择使遗传变异逐渐积累,而最后形成新种;突变式:成种过程是突然发生的,新旧种之间无过渡类型么热切一个种的存在时期内性状无重大变化,表现为长期稳定。
31,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
温度,水深,光线,盐度,底质,气体,海拔,生物因素。
32, 地史上三次大的冰期
三大冰期依次为:震旦纪、石炭纪和第四纪
61阅读提醒您本文地址:
本文标题: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地史学石油大学61阅读| 精彩专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苏ICP备13036349号-1